毛概知识全面总结

时间:2019-05-14 15:13: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毛概知识全面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毛概知识全面总结》。

第一篇:毛概知识全面总结

各种本质、核心、方针、路线、指导思想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阶级性和实践性

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也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点

系统主要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

归纳和演绎是最初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如何理解社会的本质是历史观的核心问题

社会的本质是实践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的根本点在于生产方式

生产力的特征:客观性,社会性、历史性

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国家政权

国家本质是一个阶级概念、政治范畴、统治工具、暴力机关 文化的本质即人化

科学技术本质特征:始终以客观事实和规律为依据,以实践为准绳;以继承为基础,以创新为灵魂;是一项特殊的社会事业,具有特有的社会建制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质:(动物)社会劳动;(人)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理论来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

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

研究对象:生产关系

根本任务:揭示经济规律

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价值

劳动二重性:抽象劳动,具体劳动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货币的本质:固定得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剩余价值的本质: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它直接体现了资

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和

资本的本质: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资本主义再生产既是产品的再生产也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研究的理论前提是两大部类的划分

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I(v+m)=IIc

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I(v+v+m/x)=II(c+c)

考察社会总资本运动必须以社会总产品出发点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

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的实质: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经济上的实现

土地价格是地租收入的资本化

国民收入的价值形式:全社会可变资本量与全社会剩余价值总量之和

国民收入到实物形式:体现新价值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总和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政权力量,来维护其垄断统治并保证获取稳定的高额垄断利润资本国际化的动因:资本无限增殖的本性

资本国际化的条件: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相对过剩,生产相对于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过剩

毛泽东思想概论

最基本的经验: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认识近代中国的国情是认识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 领导权问题是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标志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无产阶级、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通过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不是一般地要消灭资本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社会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1)土地革命时期:工农民主专政(2)抗日战争时期:“三 三制”抗日民主政权(3)解放战争时期:民主联合政府(4)新中国成立:建立以无产阶级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即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和中心内容

土地革命时期: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

解放战争时期: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

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的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力

土地改革基本原则:必须满足贫雇农的要求;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满足中农的利益

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纲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化

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长期的武装斗争

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

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问题

中国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武装夺取政权,战争解决问题

工农武装割据: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紧密结合人民军队建设基本原则:党指挥枪

人民军队唯一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人民军队任务:打仗、群众工作,筹款

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官民一致,官兵一致,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

积极防御是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核心,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战胜敌人的根本法则,以游击战和带游击性的运动战为主要的作战形式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

抗日战争时期: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中国革命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区别标志)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核心内容:一化三改造

农业手工业改造经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发给和国家帮助的原则,采取从临时到初级到高级的过渡形式

工商业改造的经验:采取利用、限制,与改造的政策,以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公私合营等过渡形式

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统一战线: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社会主义文化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三个基本方面中最具特色、最根本的原则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思想路线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邓小平理论概论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含义:社会性质和社会主义发展程度

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基本路线的实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纲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纲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纲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和促进经济效率提高的前提条件

农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两个飞跃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核心是要处理好速度和效益的关系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关键环节是加速科技进步,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根本途径是把科技与教育和经济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是保证劳动力再生产,从而也是保持社会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中心环节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市场发育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是价格改革

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即产业结构、地区结构、生产力布局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各项公民权利,享有管理国家和企事业的权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总目标: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政治体制改革基本要求:必须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保持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政治体制改革主要任务: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政治体制改革原则: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必须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我们进行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精神文明,是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精神文明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和基础是思想建设

当前世界矛盾和竞争的核心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

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和首要任务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独立自主

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我国民族工作的基本经验: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华民族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各民族平等、团

结、互助的原则,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为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服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根本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更多考研经典资料:http://kaoyanjiaoliuqun.blog.163.com

第二篇:毛概下知识总结

小白出品,必属精品姓名:班级:12级电信2班

第七章:

1、评价和判断改革的成就与是非得失的标准:(三个有利于思想内容)

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第八章: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提出社会主义要搞市场经济的思想。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的方针,开辟了道路。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

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更加明确地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成为我们党制定政策的基本理论依据。

党的十四大正式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得以实现的理论基础,初步解决了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兼有社会主义和非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经济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3、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进一步提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是要做到两“毫不动摇”(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

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和一个“统一”(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决定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

A、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B、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C、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关键性作用,我国对所有制结构改革的前提: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首先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又一个正确理解;必须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D、实质和核心是全体社会成员或者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E、社会主义共有制经济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平等和收益共有的基本特征。F、实践表明,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G、保持国有经济控制力。H、股份制成为共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B、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C、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方面的体现。

6、按生产要素有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

A.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B.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C.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7、“两个大局”思想。(正确认识先富和共富的关系):处理“先富”与“共富”关系的基本指导原则。先富是实现共富的捷径,共同富裕并不等于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奔向富裕是一个有先有后、有快有慢逐步实现的过程,要求所有人、所有地区同时、同步、同等富裕起来是不切实际的,必须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共同富裕的构想正是这样提出来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先富不是目的,而

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和手段;强调共富并不是要否定先富。

8、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

第九章: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2.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4、依法治国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维护人民主人翁地位的过程,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过程。

5、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

A、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B、人民民主专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同我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斗争中的一个创造。C、人民民主专政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我国的政体。如何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必须从国情和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必须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A、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B、加强和改进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支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支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C、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D、按照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要求,适应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的需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人大工作E、加强人大干部队伍建设。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中国共产党和个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个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5、八个民主党派:八个民主党派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6、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两大主题和三大职能:团结和民主是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8、评价一个国家政治体制的标准(基本国情和发展效果):一是政治有序,国家与社会始终保持稳定的局面;二是政治有效,国家政权和政治制度能够积极回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并推动经济与社会的有效发展;三是政治持续发展,政治发展不发生中断,并保持不断进步的状态。

9、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在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B、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C、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异,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

10、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是因为:一方面,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另一方面,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发展基层直接民主,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民主素质,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创造条件。

11、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P23812、如何深化政治体制改革:1.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一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为根本,以曾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民主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2.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既要态度积极,又要步子稳妥;3.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绝对不能照搬西方政治模式。

第十二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1982年1月,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1985年3月,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简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P302A、一个中国,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B、两制并存。C、保障台港澳高度自治繁荣稳定。D、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E、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武力。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

“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

重要意义: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会造成的不良后果。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

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5.“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十三章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系统的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助、和平共处。精髓:国家主权平等。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是我国对外交活动的根本准则,是在外交工作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处理对外关系的根本依据。

A、坚持独立自主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独立自主,就是即坚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依靠自己的力量,同任何国家友好相处,不容许任何国家损害我国的尊严和主权;B、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C、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D、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在处理国际事务和对外关系式,既要坚决维护本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涉及我国主权、领土完整、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的问题上绝不妥协退让,同时又要注意维护世界和平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把本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前途与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前途紧密结合起来。

3、我们的外交工作布局(2014):2014年,继续通过高层外交加强顶层设计,仍然是周边外交工作重点之一。2014年中国周边外交将更加积极主动,为国家发展争取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同时也让中国的发展惠及更多周边国家。一是深入构建良性互动、互利共赢的大国关系框架。二是全力打造稳定友好繁荣的周边战略依托。三是继续提升同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水平。四是积极推进经济外交,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服好务。五是精心办好主场外交,进一步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中国将与世界各国继续本着合作共赢的精神进一步深化在各个领域的互利友好合作,为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做出积极贡献。

第十四章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力量: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2、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政治联盟。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的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3、统一战线的核心问题:党的领导问题

4、党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判断: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各民族人民的内部矛盾,各民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基本原则: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是中华民族政策的基石。民族平等的两大内容:各民族在政治利益、社会地位等方面一律平等。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华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体。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判断:新时期搞好民族工作,最重要的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科学文化事业。)。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5、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存在的宗教问题?

A、关键是要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充分认识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宗教问题的群众性和特殊复杂性。B、必须尊重宗教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可观规律,既不能用行政力量去消灭宗教,也不能用行政力量去发展宗教。C、努力做好宗教工作。D、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一方面要尊重每个公民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另一方面又要求宗教必须在宪法和法自我补充(祝考个好成绩):

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内活动。E、管理宗教事务,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要求在宗教方面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事项和活动,必须纳入依法管理的范围。F、办教的原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6、信息化是新军事变革的本质、核心。第十五章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体现。

2、新形势下党要解决的两大历史性课题: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3、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A、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B、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C、执政党之所以容易脱离群众,原因在于,执政党手中有权力,有资源的调配权,容易站在群众上发号施令,一切依靠命令行事,从而脱离群众。D、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E、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F、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衰的根本因素。G、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第三篇:毛概知识重点

重点是把握全书框架,本书主要分三大部分:

1.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革命

2.邓小平

科学发展观

3.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两类题型:

1.如何理解/怎样把握

这个要拓展记忆

出现在题目中

如:

三、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如为简单题,则只答要点。不用分析。如为材料题和辨析题,则需展开去谈。

2.是什么/什么是

一般为简答题 道压轴简答题整理:

一、如何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1)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紧紧围绕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重要理论观点,构成 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理论

(2)活的灵魂:

毛泽东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注意运用于党的全部工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艰苦 奋斗中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1.实事求是

1)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 理。

2)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要深入实际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把握事物内在必然联系 就要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就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2.群众路线

1)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 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2)群众路线本质上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3)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就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3.独立自主

1)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 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

2)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 物。

3)坚持独立自主 就要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处理; 就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二、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总路线是相对于具体路线而言的根本指导路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 量,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路线。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分清敌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 主要敌人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中国革命主要就是打击这两个敌人,就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 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而最主要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官僚资本主义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对民族工商业的巧取豪夺,严重束缚了中国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也是中国革命的对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革命的主要对象也不同。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新民主主义革命不能由任 何别的阶级和任何别的政党充当领导者,只能和必须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充当领导者。

无产阶级的特点和优点:

1)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资本阶级的三重压迫。

2)分布集中,有利于无产阶级队伍的组织和团结,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力量 的形成。

3)成员大多出身于破产农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使无产阶级便于与农民竭诚亲 密的联盟。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不是自然而然得来的,而是在与资产阶级争夺领 导权的斗争中实现的。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近代中国半殖民地本封建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的范畴。

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认清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才能正确领导中国革命。

三、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三大法宝:

1.统一战线,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

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也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 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客观上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利用 这些矛盾建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性。

党建立、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实践经验: 1)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2)正确对待资产阶级,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 3)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 4)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2.武装斗争,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1)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2)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军队 3)坚持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

3.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 作风建设。1)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2)必须在任何时候都重视党的组织建设

3)必须重视党的作风建设

4)必须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

三大法宝相互关系: 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这三件是我们战胜敌人的主要武器。

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经验的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领

导人 民革命的理论。

四、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很容易考辨析题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社会形态: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 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 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社会形态。

三种经济成分和三种社会阶级构成: 主要的经济成分: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社会要继续向前发 展,就要不断扩大国营经济,同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经济,使 社会主义经济逐步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

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是工人阶 级、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社会主要矛盾: 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社会 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具有两重性,既有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阶级利益相互对立的 对抗性的一面,又有相互合作、具有相同利益的非对抗性的一面。

社会主义因素&资本主义因素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 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比重。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限制与反限制、改造与反改造的斗争。这种斗争的结果,决定着中国社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方向。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 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 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五、如何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大意义?

很可能出简答题

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经艰辛和曲折,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 果。这些成果对于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世界社会主 义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作为一种崭新的更高形态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和积极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任务艰巨繁重,且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在经济、政 治、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广大人民群 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社会主义制度也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2.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经艰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和教训。

为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丰富和发展 了毛泽东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 重要的思想基础。

在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基本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其艰巨性、复杂性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是没有先例的。党 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汲取了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根据自己的实践形成了许 多独创性成果,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与时间,也丰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时间,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六、如何把握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时间不够的话可以不背

东西太多,P96-P114 页 都是,考的几率不是很大

邓小平理论贯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 主义”这个基本的理论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 基本问题,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3.党的基本路线。4.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5.“三步走”战略。6.改革开放理论。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8.“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9.一国两制” 10.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

七、怎样准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P126-P129

有一定可能性考辨析 题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 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 产力。

人: 广大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开发人力资源,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是关系我国发展 的重大问题; 科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必须大力推进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才能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就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 发展要求。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 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 的精神力量。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弘扬民族精神 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必须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3.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决定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我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 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要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

八、如何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 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集中概括。

1.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1)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范畴之一。科学发展是用来 指导发展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靠发展来不断巩固和前进的。

2)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3)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善于抓住和用好机遇。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1)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2)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3)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依靠人民,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4)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着力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5)坚持以人为本,最终是为了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1)坚持全面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 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 机统一

体。

2)坚持协调发展,就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领域协调推进。

3)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坚持可持续发展,还必须建设生态文明。

4.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1)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2)深刻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在发展问题上的科学运用

3)深刻揭示了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途径,4)是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关系的方针原则。

坚持统筹兼顾

1)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

2)必须认真考虑和对待各方面的发展需要,正确反映和兼顾各阶层各群众的利益 要求。

3)要牢牢掌握统筹兼顾的科学思想方法,努力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 维能力,不断增强统筹兼顾的本领,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

4)我们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做到统筹各方、综合平衡。

九、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转化?

很可能出辨析题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 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依据有以下三个方面:

1.经过改革开放 40 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很多方面进入世界 前列。

2.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 要求,而且在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人民对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层次更高、内容范围更广,出现了阶级性的新特征。

3.影响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求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相互掣肘,带来很多社会矛盾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 我国发展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来源。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 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 率,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 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批判,我国仍处于 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了,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 位没有变。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还有很

长的路要 走。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 实际,牢牢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十、如何认识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很重要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个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 内涵和特征,有利于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在新的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 向前进。

1.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 胜利的时代。2.这个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从实 践主题来看,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3.这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的时代。4.这个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5.这个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 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意义。1.从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 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光明前景。2.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进程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 21 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命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20 世纪末,苏东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曲折。中国坚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在沧海横流中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3.从人类文明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 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世界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 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 中国智慧和方案。

十一、如何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很容易考论 述题

作为材料题去准备

主要内容: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也 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对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以一系列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的观点,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 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涵盖了经济、政治、法制、科技等等。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当的十九大报告概括的“八个明确”。

1)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 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 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 人民共同富裕;

3)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 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4)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 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 治国家;

6)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7)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8)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 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3.坚持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新时代是新思想得以产生的时代背景,新思想是新时代顺利前行的思想灯塔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但明确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也回答了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九大概括为“十四 个坚持”,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

1)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3)坚持全面深化改革。4)坚持新发展理念。5)坚持人民当家作主。6)坚持全面依法治国。7)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8)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9)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0)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11)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12)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13)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4)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八个明确”是指导思想层面的表述,重点讲的是怎么看,回答的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 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 “十四个坚持”是行动纲领层面的表述,重点讲的怎么办,回答的是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是 当

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新境界,对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2.新时代的精神旗帜

旗帜问题至关重要,事关党的正确方向,决定着党的凝聚力、引领力、战斗力,关乎国 家前途命运和人类根本利益。新时代新任务新实践需要新思想来指引。这一思想必将以 强大的解释力创造力凝聚力,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朝着共同的目标团结奋进,不断创 造新辉煌。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是党的意志、国家意志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为新时代治国理政提供了基本遵循; 为全面从严治党、把党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提供了强大 思想武器。

十二、如何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1.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第一个阶段: 从 2020 年到 2035 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 1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 义现代化。

第二个阶段: 从 2035 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 15 年,把我国建成富 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的具体安排

1)从 2020 年到 2035,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要求。主要目标要求是:

(1)在经济建设方面,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提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 列。

(2)在政治建设方面,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制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3)在文化建设方面,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 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

(4)在民生和社会建设方面,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减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 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5)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2)从 2035 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要求(1)我国将拥有高度的物质文明,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核心竞争力名列世 界前茅,经济总量和市场规模超越其他国家,建成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2)我国将拥有高度的政治文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结合,建成民主的社 会主义现代化强国;(3)我国将拥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社会自觉行 动,建成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4)我国将拥有高度的社会文明,城乡居民将普遍拥有较高的收入、富裕的生活、健全的基本公共服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建成和谐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强

国;(5)我国将拥有高度的生态文明,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建成美丽的社 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0 11 12 最重要 13 14 15 是第二重要

十三、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1.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道路。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 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 的指导地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1)要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2)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3)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4)要建设好网络空间。5)要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是一个 国家的重要稳定器。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涉及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体现了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提炼出来的。

1)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2)要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3)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4)还必须发扬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

3.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政党的精神旗帜。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十四、如何在发展中加强和改善民主?

可能不考

如为简答题,只答节下一级的三个题目即可 1.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2)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 3)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4)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5)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2.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1)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2)改进社会治理体制; 3)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 4)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5)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 3.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1)完善国家安全体系; 2)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3)推进平安中国建设; 4)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

十五、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 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化。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两句话是一个 整体,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后一句规定了实现路径,我们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 个方向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解决好价值体系问题。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 维护的重要途径,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既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也在总目标统领下明确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等方面深化改革的具体目标 和任务。强调要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第四篇:毛概总结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概念、四大成果及三大意义)P3~P8

2、“三个代表”主要内容及意义 P30~P32

3、“科学发展观”主要内容及意义 P36~P39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实事求是的基本内容及意义P48~P53

2、★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P54

3、★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P55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P76~P78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之间的关系 P81~P86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P90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P93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及科学内涵P117~P118

2、★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P124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及主要特征P137~P138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P141~P142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要(三建设一构建)P151

4、(重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结合十八大内容:在科学发展观下构建中国(全民)幸福经济社会)P156~P158

科学发展观我理解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发展观,必须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就必须抓好“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带领全国人民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近年来,由于经济转型期的社会矛盾不断显露,严重地干扰了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我认为我们大学生应该起带头作用,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打击不正当规范行为。我们还要努力学习各种政治理论知识,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要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关心群众安危冷暖,着力解决好关系他们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要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使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收入群体的人们,都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过上小康生活,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改革开放式一场新的伟大革命的意义P162~P163

2、(重点)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P168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补充)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结合在一起的,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基本特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2、社会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P186

3、(重点)社会公有制的主要体现P189

(补充)具体地说:⑴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⑵从两个方面: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应该有质的提高。②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控制力上,而不是体现在数量上是否有优势。控制的主要表现为: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支配地位。总之,坚持公有制的主要地位是社会注意的根本原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4、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P193

5、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共同富裕)P195~P198

6、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P200

7、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P204

8、(重点)建设建设资源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结合十八大内容)P214~P217 美丽中国要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样一个重大举措来实现,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目标。我的理解,有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尽快改变目前我们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增长,以及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来保护环境的倾向。要真正使环境保护融入经济发展之中,成为应有之意。离开经济发展讲环保,那是缘木求鱼;离开环保谈发展经济,那是竭泽而渔。美丽中国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目标、内容和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要把握三个问题。第一,从战略的层面,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搞好顶层设计。第二,从再生产的全过程,就是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全过程来进行谋划。第三,从环境的角度,通过制定环境经济政策和环境质量标准。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16字概括):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P238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重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方面及关系的基本内容 P255~P256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补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依据:①科学理论依据——科学社会主义②思根渊源——古今中外的和谐思想③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原则、任务 P280~P283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P302~P307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P332~P334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1、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怎么认识?)P341

2、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基本任务(了解)P346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P369~P370

2、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P 371~P374

第五篇:毛概总结

毛概总结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科学内涵: 1)紧密联系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问题。2)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3)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 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如何理解马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一脉相承,与时俱进。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3.如何理解马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实事求是 1)实事求是是贯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2)实事求是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3)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的方法论原则。

4.怎样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主要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 4)政策和策略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 6)党的建设理论 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5.怎样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主要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理论 6)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7)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8)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理论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 10)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

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6.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习近平一系列讲话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 持续健康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改善民生和创 新社会治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和我国外交战略,全面从严治党,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贯彻“一国两制”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总路线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 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 手中。①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是通过自己的政党来实现的。②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对各革命阶级的领导,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实现领导权的关键。③无产阶级要保持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必须建立和发展人民的革命武装力量,坚持党指挥枪 的原则。④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是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2.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政治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 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文化纲领: 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就 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新民主主 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3.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必要性: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与特殊国情决定的。重大意义: ①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向农村的历史转变和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向农村的转变,从而保 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②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指出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 供了重要经验。④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武装斗争: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相互关系: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 党的建设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经济上,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五种经济成分,有 两种经济成分是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形式,主要的经济成分实际上只有三种:社会主义经 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2)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是无 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联合政权。3)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2.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化三改”。“一化” :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主体”)“三改” :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两翼”)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要求通过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尽快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摆脱贫困,消灭剥削制度的理想和意志,反映了 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历史主动性和实践创造性,是毛泽东思 想创立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划时代纲领和历史性宣言。3.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3)用和平方式进行改造。

4.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具有怎样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 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 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使广大劳动人民正真成为国家的主人。使占世界人口 1/4 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是以 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 革命问题的系统回答和正确解决。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理论成果?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基本方针,对于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敌我矛盾(专政),内部矛盾(民主)这一思想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以独创性的内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宝库,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各种矛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 据,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中国工业化道路,是党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思想,符合中国人口多、工 业基础薄弱的实际,对于加快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4)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 关于经济建设方针 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关于教育科学文化工作 关于知识分子工作

2.如何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2)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3.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有哪些经验教训? 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3)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4)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5)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6)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科学含义: 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基本特征:(1)现代化发展的水平上: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2)产业结构状况上: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 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3)经济运行方式上: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 高的历史阶段(4)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上: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 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5)人民富裕程度上: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 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6)地区发展状况上: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 历史阶段(7)体制改革上: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8)精神文明建设上: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9)国际比较上: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历史阶段。第一条和第九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的总概括 其他七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展开。2.如何认识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2)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 障碍依然存在。3)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3.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 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改革开放结合起来,以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 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

1)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同时在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发展阶段,党也制 定了最低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就是党在现阶段的最低纲领。2)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 过程。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 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 的条件。3)科学阐明和正确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 政治上清醒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1.怎样准确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 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整体。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 到共同富裕。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 ①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 主义本质中地位。②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就是要使全体社会成员 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2.为什么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这合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发展实践的迫切要求。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②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③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任务。3.如何理解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1)1987 年 10 月,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2)1997 年,我国在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后,党的十五 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 ①21 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2000 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在经过 10 年的努力,到建党 100 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③到 21 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 100 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 国家。3)“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展现了美好的前景,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意志,成为全国人民为共同理想而奋斗的 行动纲领。4.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那些新要求? 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2)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3)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4)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5)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5.如何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中国梦的内涵 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实现中国梦的途径 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中国力量: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1.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1)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2)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它既包括经济 体制又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既涉及生产力又涉及生产关系,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4)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来说,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 新构建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从由此引发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 性来说,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2.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全面深化改革要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我 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 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3)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3.为什么必须全面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1)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2)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4.如何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实施更为主动的开放战略 2)以开放促发展 3)既要借鉴其他文明,也要推动中国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4)树立开放条件下的安全观,在扩大开放中维护国家安全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形成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理论意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 成,是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顺应国内外形势和人名群众对美 好生活新期待的基础上提出的。现实意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领域,抓住了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方面,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 破和创新? 在所有制结构理论和实践方面有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它既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公有制 经济,又包括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其他所有制经济,它将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与初级阶段 的现实要求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 的认识不仅在理论上有了重大的突破和创新,也在实践方面是我国进入了以公有制为主 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3.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 出发点和归宿。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 中去。4.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个人层面)1)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2)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 3)要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 4)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要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红色文化

5.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根本任务: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 贯彻科学发展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 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主要内容: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6.如何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

1)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 3)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4)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5)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7.怎样理解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 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重要支撑。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坚持和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 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 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 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九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1.如何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1)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2)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3)实现祖国完全同意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1982 年 1 月,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个制度”的概念。1982 年 12 月,实行“一国两制”有了宪法的保证。1983 年 6 月,邓小平提出的“邓六条”使“一国两制”构想更加充实、具体化。1985 年 3 月,六届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3.新形势下如何努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1)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其核心是认同大陆 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2)深化两岸利益融合,共创两岸互利双赢,增进两岸同胞福祉,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的宗旨。3)两岸交流,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交流,最重要的是心灵沟通。4)两岸双方要着眼大局,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不仅要 求同存异,更应努力聚同化异,不断增进政治互信。5)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大家一起来干。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1.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世界大战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可以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2)和平与发展是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矛盾 全局的集中体现。3)和平与发展相辅相成,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共同发展是世界 和平的重要基础。4)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但二者都还未得到解决,还需要各国人民长期不懈的 努力。

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1)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① 世界多极化格局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② 世界多极化有利于避免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有利于 推进建立公平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格局,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美好、和平未来 的渴求,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③ 但它注定是长期的、复杂的,单极秩序观和多极秩序观的较量有时候是十分激烈的。2)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有利于促进全球生产力大发展、世界经济水平发展,另一方面它会带来各种全球与各国的社会经济问题,加剧国际竞争,增加国际风险,同 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民族工业也会造成巨大冲击。3.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1)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外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是一条既勇于参 与经济全球化又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

2)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的 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是基于新中国 60 多年历史经验总结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4.如何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1)要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推动建设人类命运 共同体。2)要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3)要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4)要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

第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1)坚持一切为了人民: 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集 中体现,是坚持和发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2)坚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 的重要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3)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理解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仅仅依靠工人阶级,巩固阶级基础,这是我们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2)工人阶级是从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发展的产物,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 生产关系的代表。3)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3.为什么说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从总体上看,新的社会阶层的广大人员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路 线、政策和方针,遵守法律,热爱祖国。它们勇于开拓,敢于冒险,走出了一条艰苦奋斗、勤劳致富之路。伟大而又艰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将新的社会阶层的广大人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所得出的科学结论。

4.为什么说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

1)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的重要法宝,也是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重要法宝。新时期背景下,不断壮大爱国主义统一战线,对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 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对增进人民群众团结,凝聚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5.如何认识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的重要意义?

1)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人民解放军是党领导的人民军队)2)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 3)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第十二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1.怎样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1)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党的领导 2)维护祖国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党的领导

3)正确处理复杂的社会问题,凝聚亿万人的力量,需要党的领导 4)应对复杂国际环境需要党的领导

2.为什么说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辩证统一的。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解决的是进一步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 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更好地实现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问题。

3.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1)加强党的执政能力: 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 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2)先进性建设: 通过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阵、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 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应全国各族人民的礼仪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 力、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党永葆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 前列。3)纯洁性建设: 通过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使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思想和行动上符合党的宗旨要求,保持纯粹清正的状态。4.如何理解全面从严治党及其重大意义?(1)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2)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3)加强组织,纪律和作风建设。(4)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意义:

“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内容,对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所谓“全面”,就是治党要覆盖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等各个领域;所谓“从严”,就是用严格的标准管党治党,对党员的要求比对群众的要求更严格,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从强调“从严治党”到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标志着党对自身建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

下载毛概知识全面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毛概知识全面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毛概总结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1938年,没找到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概总结

    (陈云)1._____在党的八大上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 (江泽民)2.____在中央党校省级干部进修班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了使用“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十四大)3.党的__......

    毛概总结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科学内涵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

    毛概总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

    毛概总结

    第一章第五节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含义,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

    毛概总结

    毛概顺口溜(让考研政治更加简单) 建国前重要会议 一大奋斗目标提,革命对象错确认 二大高低两纲领,秋白统一战线提 三大国共合作忙,思想组织要独立 国民一大新三民,联俄联共扶农工......

    毛概总结

    毛概总结:超清晰,一天背完 14.中共七大――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历时50天。 主要议程:①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

    毛概总结

    第一章 1:简述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内涵、以及主要意义? 答:(1)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