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有企业社会管理创新
国有企业社会管理创新浅析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管理创新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笔者长期从事企业管理,拟从国有企业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和创新的思路上探讨。
关键词:企业;社会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01
当今,作为国有企业如何深刻理解社会管理赋予的主体内涵,把握精神实质,进一步强化创新国企社会管理职责已是一个新的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本文就此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国有企业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不断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模式和社会管理方法,逐步剥离企业社会职能,减轻了企业的负担,支持企业集中精力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国有企业对社会管理就没有了责任。国有企业在国家的特殊主体地位,赋予了企业对国家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国有企业必须有责任和义务去承担,履行好时代赋予我们的时代要求。
(一)企业与社会密不可分。社会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而这个整体的主体是由于经济关系而相互联系起来的人群。企业是由一部分带有利益关系相互联系的人群组织,它既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相互独立的小社会;而企业的人既是企业的成员又是社会的一份子,这种紧密联系的群体,形成了大社
会,承载着共同的社会管理功能和责任。所以说,企业与社会密不可分,企业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它就已经承担了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而社会对企业也负有相同的责任,企业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共存共荣的关系。
(二)社会管理不完善影响企业的发展。社会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企业的员工在社会中,如果面对的是分配公正、就业公正、医疗公正、教育公正、司法公正、腐败减少,环境和谐等良好氛围,党和国家的号召将变为员工们的自觉行动,更能激发出员工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企业的发展将注入智慧和活力,并为国家建设做出更大贡献。反之,出现社会管理不完善,消极和不稳定因素增多,不仅影响企业的发展,很可能导致矛盾激化,造成企业和社会的不稳定。
(三)社会管理创新将不断促进企业综合能力提升。企业作为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要将管理功能、服务职责与群众工作和改善民生融于社会管理当中。因此,企业在参与国家大社会管理和单位小社会的治理服务中,需要着重抓好提升社会管理意识,加大对社会的投入,在政府统一管理下,开展社会捐赠,组织慈善活动,积极参与大社会管理,以扩大企业的影响力。同时强化社会管理教育,不断加强员工思想政治、专业技能、法律法规、社会意识等综合教育和正面引导,切实加强队伍素质建设,扎实搞好单位“小社会”的治理,确保企业的凝聚力,提升企业的形象和软实力。通过企业内部不断追求社会管理的创新,企业在社会的影响力和综合能
力将不断提升,进而更快地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国有企业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路
社会管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国有企业要想在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提高企业治理和社会管理水平,实现企业与社会的科学、协调、安全、和谐、可持续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企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国有企业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行动指南。企业要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全方位地带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以正确的理论指导企业的各项工作,谋划企业长远发展目标,想方设法增加产值,提高效益,不断提升综合实力,加快企业做大做强。通过扩大企业规模和提升实力,使企业有能力也有信心去推动国企参与社会管理,才能不断提升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增强职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热情;才能尽力搞好合理分配,力求公平,减少矛盾;才有能力向国家多交,向社会多捐,以履行社会管理的更多责任。
二是以创先争优为载体,推动社会管理融入企业工作之中。当前,全党深入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以初见成效。但此项活动不仅限于阶段性的推进,而是坚持常抓不懈的持续工作。通过把创先争优与社会管理同企业组织领导、生产经营目标、员工队伍建设、服务职工群众和“比学赶帮超”相结合,强化社会管理有关工作的统筹和部署,坚定企业生产经营目标和责任,着力培养高素养职工队伍,切实关心职工群众的工作生活,促进企业合力的凝聚和发挥。
三是以民生为本,切实维护好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要求政府、企业等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放在群众利益上,切实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此,企业务必抓好三项工作。首先,统一思想、明确认识。贯彻落实社会管理,切实维护职工利益,力求实现企业内部公平,企业领导干部要把思想统一到重视“民心、民意、民愿”和维护职工利益上来,正确认识企业发展和职工利益的关系,公正解决分配问题。其次,工作务实,措施得力。企业要千方百计谋发展、创效益,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制定企业发展和谋求职工利益的得力措施,着力实践发展目标,不断做大做强,让全体员工共同享受企业发展成果。为此,企业应不断建立健全社会管理机制。如:应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建立健全扩大就业的员工招聘、教育、培训和管理的用工制度;建立健全工资绩效管理和考核办法,注重企业内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建立健全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机制等。这些配套措施若有效实施将为企业的和谐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作者简介:叶茂华(1962-),男,湖北省公安县人,中石油钻井技术研究院江汉机械研究所,经济师,从事企业管理、质量管理方向的研究。
第二篇:国有企业创新管理
国有企业创新管理
中国迅速崛起的今天,信息技术正在营造一个全球一体化的空间, 顾客导向、竞争激烈、变化迅速的市场形势,带给我们的是更加严峻的考验与试炼。在自主创新成为推动未来持续经济增长新引擎的背景下,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国有企业,需要的是各种层次和深度的管理创新与改革,来适应所处的制度环境和产品市场竞争。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的企业管理不仅要规范化, 更要重视并努力实践管理的各方面创新问题。
创新管理是什么?创新管理有三种互有联系的不同含义。
第一,管理的创新。一般认为,管理创新就是不断根据环境的变化, 重新整合人才、资本和科技要素, 创造出新的产品和新的服务, 以满足市场要求, 同时提高自身效益并实现社会责任目标的过程。但对于我国的企业来说, 管理创新不仅是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呼唤, 更是世界科技进步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双重挑战。因此,现阶段的当务之急是要作好管理创新的观念准备, 同时妥善确立管理创新的目标定位。
第二,对创新活动的管理。在这个国内国际经济双重挑战的压力下,将地方政府的利益、政策的偏好影响、经济制度的改革、市场竞争的潜力机遇与国企创新行为的不确定性有机结合,全面创新国企的制度文化形式观念,趋利避害。
第三,创新型管理。创新型管理不同于守旧型管理。它把创新体现在管理过程中,而且要求整个组织和成员是创新型的。企业的创新要求一个理念创新的精英团体作为支点,企业要建立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体系,以最大限度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
现阶段国企创新管理需要的是由单项创新到综合全方位创新,个人创新转向群体创新的趋势。由此可见,必须要树立全方位创新理念,建立创新激励机制。管理理念、管理体制、企业文化、决策管理、经营战略、组织结构、管理方法的创新,缺一不可,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强大动力,不可偏废。这是对科学管理的继承和完善,下面我们从具体的方面来阐述国企创新管理的内容。
一、管理理念的创新
国内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进行了政企分开的改革,近来党的十五大精神的出台,也为国有企业的管理制度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选择空间和多样化的发展方向,但是传统的管理思维和方式方法还在顽强地发生作用。但从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管理科学的高度看,必须摒弃越来越不适宜市场和社会的经营管理思想,完成之下转变。
首先,国企管理者要有承担盈亏责任的自我管理理念,而不是一味的以国企为代价使之成为自己追求政绩的工具。因为未来的企业需要职业化的企业家,不是官员型的企业家,企业家的命运同企业的兴衰成败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国企的管理者需要转变以前依靠国家吃大锅饭的这种传统思想,从对自我的约束力以及对员工的严格要求开始,提高自己的精神修养,建立一种责任关联体制。
其次,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国企应该从单一生产意识转为追求经济效益的市场意识。企业要效益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来实现生产体系中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在开发环节中把市场需求的产业和产品作为企业开发和创新的主攻方向,将企业的产品研发及生产重心放到广大的市场消费者身上。
再次,企业要树立建设和谐企业的新理念。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从你死我活的竞争理念向竞争与合作和统一的竞争理念过渡的理念创新,这是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要求。为迎接与来自世界跨国公司的竞争,建立多样化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对于今天的国内企业是十分重要的。
最后,要大力在国企内部倡导管理理念的转变,通过定期的培训或者是引人新的管理人才,来打开国企管理者的视野和思路,要更广泛的吸收新的管理方面的信息,提高管理者的专业知识及能力,使管理创新有一个更好的思想认识基础。
二、管理体制的创新
体制问题是企业有没有活力以及活力大小的关键问题, 因为在信息传输高度发达的今天, 各企业的经营战略相互参照, 管理手段日趋一致, 唯一可以使企业大放异彩的空间, 就是企业管理体制的创新和不断优化。为了使我国国有企业能够在世界经济的大潮中站稳脚跟,国有企业效率低、制度成本高的问题必须得到解决,制度创新势在必行。主要的对策在于:
第一,实行新时期产权制度改革。国企的产权制度改革的弊端导致导致政企难以彻底分开,难以做到真正的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主要是需要优化股权结构设置。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防止股市的内幕操作,使一些经营者从中获取大量黑色利润,从而影响了国企的正常运营。
第二,精简党群和管理职能机构, 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信息流程对管理机构进行整合, 减少管理“接口”。企业的主要活动是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提高经济效益。而国企冗长的党群和管理职能机构无疑成了一种负担,因此应该精简机构人员,构造合理的管理构架来提高的管理效率。同时,政府应该加速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国有企业减员增效提供保证。
第三,建立健全科技工作体系和科技管理体系,特别要加强生产现场的科技工作和科技管理。产品结构的设计、制造工艺的研究、计量测试工作等都是企业不可缺少的科技工作。科技力量的组织, 科技开发及技术改造的规划, 生产现场的质量控制等都是企业重要的科技管理活动。目前在许多企业里, 这些科技管理活动的力度非常不够,近乎处于科技人员的自发管理状态。不能不承认, 许多企业的产品品种之所以老是跟不上市场的变化, 生产成本之所以一直居高不下, 与科技管理的这种涣散状态是分不开的。因此要加强国企的竞争力,在这个以科技为强者的时代,加强企业的科技力量的包装显得尤为重要。
第四,实施“人本管理”。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原则,坚持对职工进行教育,坚持按劳分配的基础上做好精神激励工作,处理好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 创造和谐的企业氛围,加强团队建设。过去的传统企业管理,主要是以物为中心的管理,而现代企业要将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最重要的资源,而知识的背后是人才,人才高于一切。所以做为企业如何吸收人才,留住人才,如何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这是人本管理必须研究和创新的主要内容。
三、企业文化的创新
现今的国有企业已经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是原有的浓厚的行政色彩却并未因此而消失,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形成的特殊的文化氛围以及人际关系仍在起作用,因此国企需要这一场文化创新**的洗礼来迎接新型社会和市场的演练。
企业文化创新,现已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新型经营管理方式。就企业本身而言,企业文化是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的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企业形象,是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并为全体员工遵守和奉行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审美理念的集合反映。明智的企业家应将视野扩展到文化领域,将企业文化作为经济运行的深层背景和操作方式,努力将文化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
首先,企业领导者应当加强自身修养,担当企业文化创新的领头人要对企业文化的内涵有更全面更深层次的理解。要积极进行思想观念的转变,认真掌握现代化的管理知识、和技能,同时要积极吸收国外优秀的管理经验,用于企业发展,并且在文化上要积极融入世界,为企业走国家化道路作好准备。
其次,企业文化创新与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满足员工精神层次的需要,利用企业文化的建设很好的做到对员工工作效率的激励。
再次,建立学习型组织,确立双赢价值观,提高企业家综合素质。我国海尔集团即是秉承了自己独特的双元价值观,从不参加与同行间的价格战,坚持靠产品创新和服务来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实现了自身经济效益与推广产品品牌的双赢。
四、决策管理的创新
决管管理是关系到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有对国企失败原因研究发现,80%的国企失败源于决策失败。因为企业的决策管理多靠经验和主观判断,而在现今这样错综复杂,瞬息多变的环境压力下,管理者的主观和片面自然不可避免的会导致决策的失败。所以,这要求国企经营者必须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系统,掌握方方面面的信息,要建立灵活准确的信息系统是企业决策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并且在决策时,把自身的发展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然后在这种理念指导下进行具有创造性、超前性、独特性的决策。
五、经营战略的创新
经营战略是企业对具有长远性、全局性、抗争性、纲领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经营方案的谋划。通过制定经营战略,可以明确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地位,且有利于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
从战略管理的创新方面上看,在经营领域中,国企的生产管理一直是我们重视的方向,却忽略了开发和营销等重要环节。但在目前的经济条件下.技术领域的创新,产品开发才是企业的真正灵魂所在。目前的生产管理与技术开发和市场营销的双管齐下,国有企业要想在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通过不断革新来创造性地经营企业。也就是要通过实施具有创新实质的经营战略,使企业实现内部和谐运作与外部持续适应的双重目标。
六、组织结构的创新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和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精干高效的组织结构才是贯彻实施经营战略的组织保证。按照少而精,扁面平,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来建设项目我们企业的新的内部组织框架,加强市场经营业与管理及技术研究开发管理机构的力量,引入一些成功企业先进的组织设计模式,提高企业运作和生产经营的效率。
七、管理方法的创新
全新的原则,非主流的思维,非主流的“智慧”,这些能够提升人类创造力的“放大镜”,无论对于管理创新还是其他类型的创新都是至关重要的。可惜在大多数公司里,管理创新都是即兴而为,这往往起不到最优效果,这要求管理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管理方法的创新。
第一,要求管理者做到对员工充分的尊重和了解,知人方能善任,合适的工
作岗位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而且可以使其在工作岗位上发挥出最大的潜能,对于员工自身也是一种自身价值的实现和超越的过程。
第二,淡化权利,强化权威,并且做到允许员工犯错。管理者的德行、气质 智慧、知识和经验等人格魅力,使员工服从其领导,这种服从来自一个企业的管理者要成功的管理自己的员工,特别是管理逼自己更优秀的员工,人格魅力形成的权威比行政权力重要。鼓励员工理性的去冒险、去创新、去抓住商机,而不是使之畏手畏脚,允许员工犯错这样的管理方法可以使国企的工作环境进化成一种高效和谐的责任体系。
第三、引导员工合理竞争,进一步激发员工的潜能。管理者应当关注员工的心理变化适时采取措施,防止不正当竞争,促进正当竞争。国企的关系户现象比较严重,因此要求管理者能够正确理性的处理好其中的额利害关系。为此,人员管理还应有一套正确的业绩评估机制,要以工作实绩评估其综合能力,不要根据员工的意见或上次领导的偏好、人际关系来评价员工,从而是员工的考评尽可能公正客观。业绩考核制度也是员工激励的方式之一。同时,企业内部应该建立正常的公开的信息渠道,让上下层可以多接触沟通,互相交流意见,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
第三篇:浅谈国有企业的管理创新
浅谈国有企业的管理创新
针对国有企业在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企业管理要创新。管理创新是指对企业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工具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它是企业面对技术和市场的变化,所作出的相应的改进和调整。
首先,管理薄弱一直是我国国有企业竞争力低下、效益不高的重要因素。从经济增长的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在70%以上,而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不到40%,管理水平高低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高低具有重要的影响。据有关部门97年对我国2585家亏损企业的抽样调查,由于管理落后造成的亏损达到2112家,占总数的87%,问题非常严重的。管理约束已经成为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其次,新的经济格局和市场环境要求国有企业努力提高管理水平。近年来,随着民营企业的崛起和三资企业的发展壮大,对国有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和压力。同时,多年来的重复建设已经导致了结构性的买方市场的形成。国有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和历史包袱更使其在竞争中处境不妙。提高管理水平是国有企业迎接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有效途径。
那么管理创新究竟涉及哪些范畴呢?根据目前国际企业管理新的趋势和我国现代企业发展方向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理念的创新。首先,从追求政绩的“乌纱帽”转变为承担盈亏责任的自我管理理念。因为未来的企业需要职业化的企业家,不是官员型的企业家,企业家的命运同企业的兴衰成败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其次,从单一生产意识转为追求经济效益的市场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效益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来实现生产体系中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在开发环节中把市场需求的产业和产品作为企业开发和创新的主攻方向,否则企业的效益就无从谈起。再次,从企业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发展到对社会发展、环境的责任和对用户的责任的经营目标多元化理念的创新。从国际企业发展上看,经营目标多元化已成为趋势。前不久,在美国国际性评选优秀企业时,采取九项指标,其中企业的创新能力、长期投资价值;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等指标在整个指标中占了相当份量,所以在经营目标上我们要进一步地拓宽思维,超前发展。最后,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从你死我活的竞争理念向竞争与合作和统一的竞争理念的创
新。其实,这是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要求。目前,国际上原来竞争对手的企业之间,纷纷掀起合作浪潮。例如:电子产品领域中美国的IBN与日本东芝的联盟;汽车行业中美国的福特与日本丰田公司的联盟;电器设备制造业中美国通用电器与欧洲西门子联盟。当今世界出现的这种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现象,不是个别企业的经营战术,而是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企业所具有的竞争观念创新的表现。我国近年来一个突出现象,是随着买方市场的到来,企业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特别是以价格为主的竞争几乎在所有市场上展开,这种局面很不利于我国企业的成长和创新,特别是不利于要迎接与来自世界跨国公司的竞争。所以建立多样化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对于今天的国内企业是十分重要的。
二、决策管理的创新。决管管理是关系到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过去企业的决策管理是多靠经验和主观判断,而现在是不同了。面对错综复杂,瞬息多变的环境,企业必须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系统,掌握方方面面的信息。因为信息是现代企业的神精系统,是企业科学决策和及时应变的依据。所以要建立灵活准确的信息系统是企业决策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
三、战略管理的创新。战备管理从宏观上讲,正确的战略使企业始终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总趋势,企业能够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从微观上来说正确战略能够准确地把握未来可能发展的产品及市场范围,使企业赢得持续的竞争力。从战略管理的创新角度上看,在经营领域中,过去我们企业战略是只重视生产管理,而不重视开发和营销管理。这种战略,显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是企业的灵魂,同时生产的产品只要卖出去,才是硬道理。所以技术开发和市场营销是在整个生产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因此,我们在经营战略管理上要实现由过去偏重生产管理到重视技术开发和市场营销的转变,也就是我们常讲的要从橄榄型向亚铃型管理模式转变。
四、组织结构的创新。精干高效的组织结构是贯彻实施经营战略的组织保证。过去大型企业是庞大而多层次的管理组织结构,弊端很多。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和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首先,要剥离企业不应承担的各种社会职能和政府职能,使企业轻装上阵,其次,按照专业化社会协作的方向,分离服务部门等非生产主体,使企业精干起来,再次,强化生产过程前的市场研究,经营决策,技术开发和生产过程之后的产品销售,用户服务,广告宣传等经营职能,使企业组织结构具有
高度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最后,随着企业用业务流程的信息化,企业可以削减中间管理层次,便管理组织结构由原来的高耸型结构向扁平型结构再造,这样使大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五、人本管理的创新。过去,我们传统企业管理,主要是以物为中心的管理,而现代企业要将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因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最重要的资源,而知识的背后是人才,人才高于一切。所以做为企业如何吸收人才,留住人才,如何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这是人本管理必须研究和创新的主要内容。目前,虽说利益启动很重要,但对多数知识分子来说除了追求物质利益外,还有很重要的追求,就是要体现人的自身价值,重视人格尊严,寻找施展自己才华的环境。如果得不到后者,人才将随时有可能离开企业另找环境。所以人本管理不能停留在传统的过多地强调管制、控制员工的方法,也不可能用片面的物质刺激,而必须研究如何尊重和重视员工的个性,如何向员工提供发展机会,使员工在个人发展和企业发展融为一体,这方面要不断地探索出好的管理模式。
以上的理念、决策、战略、组织结构、人本管理这五个方面的管理创新,是一个有机整体,任何方面都不可缺少。不过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应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从五个方面找出自己所应抓住的突破口或重点,来全面推开创新局面。
第四篇:创新社会管理[范文]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既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稳步提升的同时,我国还存在社会发展滞后的问题,比如收入低、就业难、看病贵、房价高、保障弱等,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群众生活满意度,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同步,既是发展的重点,也是当务之急。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群众生活满意度,就是要切实增强群众意识、站稳群众立场、做好群众工作。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做好群众工作的思想基础。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增强群众意识、站稳群众立场,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通过卓有成效的群众工作,夯实社会管理的群众基础。(思想为基础)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群众生活满意度,就是要着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题。增进人民福祉,始终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当前,要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尤其要着力抓好就业这个民生之本,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真正为群众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尽快改善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努力解决困难群众的后顾之忧。(民生为抓手)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群众生活满意度,就是要突出人文关怀、着眼化解矛盾、维护和谐稳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完善多方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进一步整合基层社会管理资源和力量,增强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合力和效率;加快建立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和决策纠错机制,从源头上预防社会矛盾和风险。要突出人文关怀,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工作。要着眼化解矛盾,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健全社会矛盾和纠纷调处化解机制。要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提高全社会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提高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制度为保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生活满意度,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的要求,大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有力保障。
第五篇: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
第一讲为何要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
一、社会转型对社会管理的挑战
1、政府社会管理的能力遭遇瓶颈,公信力下降。
财政状况;体制机制;管理手段;人员能力;事务繁杂;新事物层出不穷。
2、社会风险的不断增多。
中国社会转型的风险:制度性风险;阶层性风险;分化心理性风险,现代社会风险。
1)、制度性风险:贫富差距拉大,导致社会人民群众不满和仇富现象,阶层对立;社会保障滞后;腐败问题严重,导致人民不满和仇官现象。
2)、阶层性风险:激化社会矛盾。
一是社会主要群体弱势化,削弱党的执政基础。二是中间阶层发育缓慢,中间阶层是社会的推进器;三是精英群体的结盟,其他群体很难上升和发展,使社会不公平。
3)、文化心理性风险:
一是平均主义心态;二是社会信任危机,政府、企业、个人不诚信问题严重;社会焦虑加剧,每个人出现焦虑。
4)现代社会风险:核灾难;生物基因;生态;经济金融风
险;
5)、从人口到社会结构:老龄化,城市化,流动人口,社会分化。
二、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只有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才能化解各种风险;才能更好的实现民主法治;才能形成社会的诚信友爱的风尚;才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使社会充满活力;才能维护社会的安定 秩序;才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事关执政能力和地位:我们的党只有不断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才能增强党的执政能力。
第二讲社会管理的理念和经验
一、基本理念:谁管,管什么和怎么管
1、社会管理是对整个社会的管理。就是国家由权利部门和授权的部门依据一定的规则,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干预、协调、调节、控制等,目的是提高对社会活动的管理来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2、社会管理的主体:政府和民间组织。
3、社会管理的内容: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社会发展。
4、社会管理方式:不局限于监督和控制,社会生活和社会服务。
综上,社会管理的定义是: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委促进社会系统党的和谐运行和良性发展,共同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5、社会管理相视的概念:社会建设、社会工作、社会控制、公共服务。
二、传统的社会管理
1、儒家的社会管理思想:孔子提出来的德治的思想,用仁爱的方式管理社会;梦之提出来的仁政,主张刚柔相济。二者的结合就是以德治国。管理者要有更高的道德水准。
2、道家的社会管理思想:提出道法自然,强调了遵循自然规律。无为而治。
3、法家的社会法律思想;反对礼制,主张法律的,刚性的管理制度,是站在统治的地
位提出的主张。重法、重势、重术。依法治国。
三、西方的社会管理:
四、我国的社会管理创新的提出:
1、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群众观,矛盾观,思想教育,全民动员,社会、经济、政治高度一致。
2、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法制观;稳定观。
3、1992年到2002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处理好社会突出问题;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第三代领导人突出}
五、社会管理创新的提出和完善
2004年9月16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这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我国社会建设和管理指明了方向。
2005年2月21日,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20次集体学习会议是提出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更新社会管理理念,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
2006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研讨班上讲话时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中,社会管理创新,首次以重要篇幅写入“各级政府一定要把社会管理创新和公共服务摆上政府更加重要的置......”。
陕西12.5规划,第十篇提出: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和谐陕西。
第三讲社会管理体制如何布局
经过长期的探索,我国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具体来讲,就是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在体制机制是还处在不少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不断探索和突破。
一、党的领导:从范围上看党的领导是全方位的,覆盖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层次上看党的领导主要是体现在根本性、全局性、关键性方面。从方式上看党的领导必须是坚持依法执政。从功能上看党的领导是必须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
二、政府负责:制定政策完善法律法规;保证社会管理的财政投入;培育社会组织、引导公民参与管理。
三、社会协同:
1、党和社会力量的关系:任何政党都必须积极面对社会组织,善于和社会组织建立联系,将社会组织的力量整合到党的执政体系之中,并成为执政的资源。
2、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关系: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推动持。社会力量能够更好的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可以监督和制约政府,政府必须为社会力量提供发展的空间和法律保障,政府必须对社会力量进行协调和监督。
3、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关系:合作关系和竞争关系。
四、公众参与:
1、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意义:公众是参与社会管理的主体之一,能激发社会活力,能增加社会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
2、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的意识:
3、培育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文化意识。
4、创新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机制。
5、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方式:
第四讲维护群众利益的社会管理机制
社会管理说到底就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落实到具体工作上,就是要加强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利益的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群众矛盾,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群众权益。
一、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发展的关键时刻,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才能及时化解社会不和谐因素,实现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1、人民内部矛盾的体现:
1)经济生活领域:收入分配不公问题的凸显;贫富差距悬殊;社会阶层分化明显;增长的公共产品和服务需求与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2)政治生活领域: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群众政治权利难以实现;群体性事件频发;民族宗教问题依然存在。
3)意识形态领域:新思想、新观念与旧思想、旧观念之间的矛盾;道德水平参差不齐;东西文化的对话导致的混乱。
2、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根源和解决之道
1)根源:社会经济根源;体制结构根源;思想意识根源。
2)解决之道:坚持优先保障生产权利的原则,解决群众生存、吃饭问题;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第五讲基层社会管理创新
一、基层关乎成败:基层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是社会管理的基石。
1、基层是社会矛盾的多发地,基层社会矛盾多发的根源是:追求经济利益思想的极端化;一些基层干部的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热点难点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基层党政机关压力大。
2、基层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难点:社会管理对象的多元化;社会管理内容的复杂化;社会矛盾纠纷群体规模化;基层人员流动频繁化。
二、城市社区管理创新
1、社区管理创新的必要性:社会管理重心在基层、服务在基层;社会稳定的因素反映的问题在社会上,但发生在社区,社区处于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风口浪尖,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2、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权责不称有责无权、管理缺位;人少事多任务繁重;设施简陋、资源缺乏;服务缺少、参与性差。
3、社区管理的路径:转变职能理顺关系;走向自治;创新模式搭建平台;
第六讲农村社会管理
一、当前农村社会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1、城乡差距引发农村社会不满:
2、农村土地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拆村并庄运动;土地规模经营。征地拆迁。
3、农村教育、文化、信仰问题。城乡教育差距大。
二、农村社会管理体制
三、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对策途径。
第七讲公共安全与危机管理
一、社会安全感问题凸显
公共安全是指事关社会众多人的生命、健康和公共财产的安全。安全感是人内的在街边需要。
1、民意表达的迸发:民众开始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国家的政治生活中表达他们对于安全的需要。当前民众安全感缺乏,正好反映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安全需要与国家安全保障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
2、经济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社会生产力,解决了中国几十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但同时产生了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个人私欲膨胀,同时,市场经济催生出来的私欲往往还和公共权力勾结连一起,产生出公权私用的腐败;
3、公共安全事件涌现:现在的安全事件不仅涉及传统的领域中食品安全、生产安全、能源安全、社会 安全、防灾安全经济安全等问题,同时非传统安全领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日益引起民众的关注比如生态安全、金融安全、社会安全、信息安全、文化安全、突发事件等,公共安全问题几乎以各种形式存在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危害的灾难性、范围的广泛性、影响的关联性演变的隐蔽性等。公共安全问题成因复杂,主要是是天灾和人祸的结合,并以人祸引发的公共安全事故为主。
二、把好食品的入口关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民生所系是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人类的生活、生存、延续,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1、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一是食品安全是以人为本,二是确保食品安全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三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内容。
第八讲安全生产管理
一、安全生产的的本质全生产的目的就是使生产在保证劳动者安全健康和国家财产及人民...(00:02:44)
(二)当前我国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00:03:44)
(1)分割的监管体制导致权力分散。(00:06:12)
(2)基层安全生产监管力量薄弱。(00:08:53)
(3)安全惩戒制度不完善。(00:11:18)
(4)安全生产监督力量不够。(00:13:46)
案例 烟花爆竹安全监管联席会议制度(00:16:57)
联席会议制度的主要工作职能是,在省政府领导下,严格执行国家及...(00:18:33)联席会议制度要求,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主动研究涉及烟花...(00:19:20)
(三)理顺安全生产监管体制(00:21:12)
(2)增强企业安全生产的能力。(00:22:46)
(3)加大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00:23:19)
(4)增强安全生产的监督力量。(00:25:44)
四、群体性事件与和谐社会建设(00:29:48)
类型和特征(00:31:25)
社会群体性事件的类型(00:31:34)
农民的“以法抗争”(00:32:53)
土地问题是目前农民以法抗争的焦点(00:34:41)
农民土地抗争的当事方发生了变化(00:35:37)
农民土地抗争的地域分布发生了变化(00:36:59)
农民土地抗争的方式发生了变化(00:37:55)
农民土地抗争的冲突程度变得相对激烈(00:38:26)
农民土地抗争的语言发生了变化(00:39:05)
农民土地抗争的外力介入情况不同(00:39:55)
环境污染引发的维权案件值得注意(00:40:58)
第九讲工人的以理维权
工人维权抗争的原因复杂
工人维权抗争的主要方式
工人维权抗争走向联合劳资冲突将是工人维权抗争的主要形式
市民的“理性维权
物业冲突特征:暴力增多
业主维权的特点(房屋折迁问题突
维权性事件的基本特征
2008年6月28日贵州瓮安事件
社会泄愤事件对社会稳定的严重影响
社会泄愤事件突发性极强
2007年较大的泄愤事件
调整利益关系
社会不满会引发国家合法性危机
提高管治能力(00:22:28)
地方政府想尽一切办法迟报、谎报、瞒报、漏报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00:24:42)信息公开是依法处置的前提(00:
风险社会下的危机管理(00:27:49)
风险社会的概念与特征(00:28:52)
风险社会的特征(00:29:30)
风险社会视野下的中国(00:33:04)
社会风险如果得不到较好的解决和处理,累积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00:33:41)危机管理能力创新(00:34:26)
完善管理主体,营造全民积极参与管理的氛围。(00:38:01)
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危机管理机制?..(00:40:23)
第十讲社会管理中的社会组织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组织在协助政府加强社会管理方面发...(00:00:15)
一、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状况(00:01:13)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扫描(00:02:42)
(二)发展的特点与轨迹(00:07:46)
在数量方面,我国社会组织的总量呈现为在曲折中不断增长到发?..(00:08:17)在组织体系方面,我国初步建立起门类齐全、覆盖广泛的社会组?..(00:10:08)在地域分布方面,我国社会组织发展整体推进,但是仍然存在着?..(00:11:27)在社会参与方面,人们社会参与的过程呈现出一个从有限群体的?..(00:13:41)
(三)社会组织的类型(00:15:56)
准行政组织。(00:16:30)
二、社会组织的“特异功能”(00:21:21)
(一)社会整合功能(00:22:07)
(二)中介沟通功能(00:27:58)
(三)公共服务功能(00:29:54)
(四)公权力监督功能(00:32:02)
三、社会组织的培育和管理(00:36:00)
首先,加强完善相关法制建设,创造有利于社会组织发展的法律和政...(00:36:54)其次,要改革社会组织双重管理体制。我国现行社会组织管理体制主...(00:3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