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建立健全医疗服务体系落实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建立健全医疗服务体系落实情况的调研报告
------------------------------
------------------------
来源:决策咨询委作者:决策咨询委员会日期:2009-1-14 16:27:35
2007年2月,市政府下发了《贯彻<陕西省人民政府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榆政发[2007]11号)和《关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若干意见》(榆政发[2007]12号)。这两个文件的出台,对加强我市农村和城市社区的医疗服务工作,建立健全医疗服务体系,促进榆林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前不久我们对我市各级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建立健全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工作成效
各县区普遍高度重视贯彻落实两个文件,加强农村和社区卫生工作,成立了相应领导机构,出台了配套政策,农村和社区卫生工作都取得了较大成效。榆阳区作为市上确定的全市首个社区卫生服务试点区,工作成效显著。
1、医疗设施明显改善。近年来全市共投入5000多万元,实施贫困县医院、示范中医院、疾控中心、传染病区建设等项目,对23所县级医院、13所疾控中心进行了建设装备;共投入4000多万元,对近200所乡镇卫生院进行了改造建设,并增配了大量医疗设备;按每个村3000元标准给定边、靖边、神木和府谷四县的村卫生室配备了医疗设备。去年以来,省、市、县三级为榆阳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投入1661万元,目前已完成4个中心的改扩建和维修工程,给7个中心配备了基本医疗、健康宣教和信息化管理设备。
2、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各县区都加大了对县区医疗卫生单位的人头经费和建设经费的投入,县级医疗卫生单位的服务功能明显增强。乡镇卫生院“三权”(人员、业务、经费)统一划归县区卫生局,职工工资由财政全额预算,并普遍推行了绩效工资制、全员聘任制,按照月人均120元和60元的标准兑现落实了乡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农村卫生工作基本形成了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中心、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院为网底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基本医疗、技术服务、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工作质量得到提升,广大群众就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同时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初步建立。榆阳区每一个街道办事处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核定事业编制140个,设立了18个社区服务站,聘请了291名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员,并为社区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目前建档率已达30%左右。上郡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研发了“磁条社区卫生服务证”健康档案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大大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3、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近两年,市卫生部门为农村和社区卫生人员举办各类培训班15期,培训人员1243名,各县区乡村医生培训每年达3000多名,并鼓励大批卫生技术人员通过自学、成人高考等形式取得专业学历和高一级学历。通过实施人才引入机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素质卫生人才。今年榆阳区向社会公开招聘80名医科大学毕业生,充实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4、卫生支援长效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各县区都实施了县级医疗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工作,免费为基层培训技术带头人,赠送医用设备,抽调业务精、素质高、懂管理的医务人员帮扶乡镇卫生院,为农民群众送去先进的诊疗技术。今年全市实施上级医院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制度,要求上级医院卫技人员定期到对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坐诊、业务讲座、查房、健康教育、学科建设等支援工作,并按计划承担社区卫生机构人员进修、培训任务。
5、基本医疗保险进展顺利。一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成效明显。2005年我市确定神木县
率先开展新农合试点工作,2006年扩大到神木、府谷、定边、靖边四县,2007年全市提前实现了新农合制度十二县区全覆盖的目标。2008年,全市共有2568016人参合,参合率高达91.29%,共筹集合疗基金23112万元。全市建立了 “直通车”报销制度,实行了 “乡筹县管,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封闭运行”的基金管理运行机制,规范了合疗基金和定点医疗机构管理与服务,新农合工作逐步走上规范运行轨道。二是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面展开。全市除神木县于2006年实施新型城乡合作医疗外,其余县区于2007年12月1日启动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2008年我市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城市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各县区都成立了领导小组,进行专题研究部署,全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稳步推进。截至10月底,各县区参保居民达17.8万人,参保人数占到61%,筹集医保基金2813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满足工作需要。乡镇卫生院平均业务用房面积572平方米,达不到国家要求的建设标准,尚有31716平方米需新建、检修、改造。全市有5455个行政村,现仅有村卫生室4262个,仍有22%的行政村没有卫生室,其中符合省级认定的村卫生室建设标准(面积大于60平方米)的仅有1006个,符合率仅为23.6%。榆阳区航宇路和崇文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因审批、拆迁等原因,迟迟不能开工建设。
2、医疗队伍技术人才缺乏。全市222所乡镇卫生院现有职工2609人,其中专业人员2132人,占81.7%;高级职称21人,仅占0.8%,中级职称445人,占17% ;仅有1430人持有执业医师、护士证。全市有乡村医生4827人,其中省级认定3164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147人,仅占3%,无学历2138人,达44.3%;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只有107人,仅占2.2%。人员短缺、人才匮乏、队伍青黄不接和医疗知识老化,服务水平差,是乡镇卫生院特别是村和社区卫生室存在的普遍问题。榆阳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共有248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00人,占40%;高级职称14人,占5.6%;中级职称53人,占21.4%。医疗队伍总体素质不高,难以满足社区居民多层次的健康需求。
3、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薄弱。农村防保工作目前大都限于计划免疫范围内的儿童,大面人群的公共卫生应急防护和传染病、地方病防治、妇幼保健等比较薄弱。全市还有很多地方病未根绝,象氟中毒、大骨节病、甲状腺肿、布鲁氏菌病等,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健康。陕政发[2006]33号和榆政发[2007]11号文件规定:“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等经费按照服务人口每人0.6元的标准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但目前,全市只有府谷等少数县兑现落实了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经费,绝大部分县未落实。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试点工作启动较晚,居民知晓率低,主动接受公共卫生服务意识不强。
4、医疗保险制度还不健全完善。新农合及城镇居民医保受益面小,补助比例低,农民和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仍较突出。2007年,我市参合农民人均住院费用3194.94元,人均住院补偿1103.32元,住院补偿率为34.5%,农民人均个人负担2091.62元;参合农民住院率3.7%,直接受益农民仅占参合总人数的4.8%。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较低,至10月底参保率为61%,筹措保险基金2813万元,但实际支付仅为800多万元。
三、意见和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对农村和社区卫生工作的领导。农村和社区卫生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关系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关系到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农村和社区卫生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大宣传,明确责任,强化管理,实行督查督办和责任追究。
2、加大财政投入,逐步改善农村和社区的医疗卫生条件。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要重点支持农村卫生、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从机构、设备、经费、人员待遇等方面给予倾斜,改善农村、社区的医疗卫生条件,建立健全
覆盖城乡、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卫生服务体系。当前,要继续实施农村卫生千万工程,落实建设配套经费,要重点建立对农村卫生工作的财政投入长效机制:一是逐步提高县级公立医院人头经费财政补助比例;二是将乡镇卫生院人员的全额工资和工作、生活补贴纳入县级财政预算;三是每年应将乡镇卫生院工作场所、设备维护经费定额纳入财政预算;四是每年将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等经费列入市县财政预算,建议北六县由县级财政足额兑现落实,南六县由市财政给予补助。
3、加强卫生人才培养,充实农村和社区医疗技术力量。应增加村级医务人员,改进农村和社区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继续加强现有农村和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建立和完善培训制度,政府拿钱,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在职人员的学历培训、执业资格培训,提高执业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比例;尤其要加强在职医务人员全科医学知识转型教育和乡村医生全科医学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要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和激励机制,放宽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职称晋升条件,提高福利待遇标准,给予艰苦地区卫生岗位津贴费等优惠政策,从根本上解决留不住人才的问题。逐步提高乡村医生的劳务补助,近期宜由现在的60-120元/人、月,提高到150-200元/人、月。
4、规范卫生站室建设,加强对医疗市场的监管。卫生和药监主管部门要紧密配合,合理规划农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站的布局,严格审查资格条件;加强对药品市场的监管,组建综合卫生执法监督机构,切实加强对公共卫生的管理和监督,严厉打击非法行医、使用过期药品等行为,强化对卫生人员医德医风教育,使农村和社区卫生工作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当前,榆阳区卫生局应设置专门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机构,以推动社区卫生工作顺利发展。
5、完善支援农村和社区卫生的政策。要制订鼓励、吸引离退休和富余卫生人员到农村和社区服务的政策。要继续组织城市医疗机构开展“卫生下乡”、“一帮一”对口支援农村、社区和巡回医疗活动,并逐步规范化和制度化,支援单位和受援单位应以签订协议书的形式确定对口支援关系,在协议书中要明确目标、任务、方式、时间,明确双方的责任和权利,并报市、县卫生行政部门备案,以便跟踪考评。
6、加大医疗扶贫力度,增强医疗保险的保障能力。要加大各级财政对新农合及城镇居民医保的资金投入和支持,提高补助标准和报销比例,并动员社会各界捐资,壮大合疗基金,扩大受益面,增加受益强度,进一步增强新农合及城镇居民医保的保障能力。同时应加大大病医疗救助资金投入,并与医保补助结合起来,重点解决一些大病患者的因病致贫、返贫问题。
7、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不断增强农民群众和城镇居民自我保健意识和健康投入意识,普及卫生知识,改善居住环境,使农民群众和城镇居民养成科学文明的卫生习惯,减少疾病,增进健康。
第二篇:建立健全我市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的落实意见
建立健全我市基层水利
服务体系的落实意见
为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我市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关于“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在2012年前,全市各乡镇健全水管所机构,落实人员编制,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实现宗宗工程有人管,镇镇都有水管所,村村都有水管员。按分级管理的原则,完善水利设施管护机制”的工作目标。根据揭府办[2012]18号文的工作分工和要求,现提出以下落实意见,请遵照执行。
一、落实工作责任主体。建立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是中央、省委、市委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重要组成内容,并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实行绩效考核,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是建立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的责任主体,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做好组织和协调工作,落实水利、编制、财政、人社等部门工作责任,做到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加快建立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工作进度,确保在2012年底前实现镇镇都有水管所,村村都有水管员,水管所机构落实人员编制,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的改革目标。
二、深化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各地要按照镇镇都有水管所,村村都有水管员的要求,做好基层水管机构分类定性、定编工作,建立健全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我市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主要包括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乡镇(办事处)水利所、村水管员等。
(一)落实水利工程管理经费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按省政府印发的《广东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粤府办„2005‟20号)执行,市、县级财政部门要落实好公益性、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基本支出和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确保足额到位,促进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良性发展。
(二)健全乡镇级水利服务体系
1、明确机构设置和职能。全市乡镇级水管机构统称为“**乡镇(办事处)水利所”,各建制乡镇及涉农办事处必须单独设置水利所,乡镇(办事处)水利所是乡镇级人民政府水利工作的主管部门,其主要职责是:负责辖区内水务管理工作;贯彻水法律、法规、规章等有关政策;管理辖区内河道、水域,负责所属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监督、指导农村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承担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技术服务;组织开展村镇农田水利建设;协助调处水事纠纷;承担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办事处)交办的其他任务。乡镇(办事处)水利所业务上接受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指导。
2、做好定性、定编工作。乡镇(办事处)水利所承担着
社会公共管理和公益性任务,机构应定性为纯公益性事业单位。各县(市、区)应根据辖区面积及区内河道、水利工程等水利管理任务实际情况进行定编,原则上:全市建制乡镇水利所按5-8名核定人员编制,涉农办事处水利所按3-5名核定编制,各地可以县(市、区)为单位,由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本辖区各乡镇(办事处)水利所定编方案,报同级机构编制委员会核定。
3、落实人员经费来源。乡镇(办事处)水利所人员和公用经费全部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由县级财政全额核拨。对水利所现有超编人员,参照乡镇(办事处)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待遇标准由乡镇(办事处)财政承担。
(三)配备村级水管员
1、明确水管员职责和任职条件。全市每个行政村必须至少配备一名水管员,有条件的自然村也可配备一名水管员,协助行政村水管员工作。水管员负责本村内河道、村管水利工程设施的保护、运行管理和维护工作,协助做好水利所水资源管理、保护和防汛工作,协助或协调解决村民用水分配或矛盾问题,业务接受水利所监督、指导。水管员须具备以下条件:热爱并熟悉水利工作,有较强的责任心,身体健康,能适应水利工作的。水管员由村委会聘用或村民代表大会推荐产生,对身体条件适合且长期从事村水管工作的应优先聘用,也可由村两委人员兼任,由村委会发给水管员聘任证书,报乡镇(办事处)
水利所备案。
2、落实水管员经费来源。行政村水管员工资待遇参照乡镇一级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待遇标准发放,经费由县、镇级财政和村分别按2:3:5的比例分摊承担,县、镇级财政承担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核拨至水利所,由水利所直接发放给水管员,村承担部分由村直接发放给水管员。自然村配备的水管员,其经费由所在村集体自行解决。
三、加强基层水利队伍建设。各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将基层水利管理人员业务培训列入部门预算,制订计划,落实经费,加大对基层水利管理人员业务培训力度,全面提升水利队伍素质和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篇:建立健全现代农业经营服务体系
农村经营体制怎样有活力——建立健全现
代农业经营服务体系
农村分散经营有其不足之处。农民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生产,势单力薄,无力抵制因市场竞争、需求变化带来的巨大市场风险;农户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市场行情,在生产经营上往往彼此模仿,造成结构趋同,同步动荡;分散农户的商品交换,交易费用高,在市场上处于不公平的地位,往往是低价卖出农产品,高价买进农业生产资料,利益大量流失。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出上,把家庭分散经营的优势与统一经营和服务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有活力的农村经营体制,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要解决好的一个根本性问题。适应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要加快推进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要进一步发挥好村集体组织在统一经营和服务方面的作用。在当今世界各国,合作社在发展现代化农业中发挥这重要的作用。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带动农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结合,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是我国农业体制创新的方向所在。要切实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充分发挥合作社在组织农民、落实政策、对接市场等方面的作用。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落实好《农村专业合作社法》,从财政投入、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方面扶持合作社发展,提高其为农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化农业经营服务组织。
要大力发展多元化农业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强化公益性服务,健全机构和队伍,潜力经费保障机制,加快推进科技进村入户,下大功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引进和造就各种专门人才。强化机制创新,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两个机制的作用,加快培育各种类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搞好信息、技术、购销、金融、农机等全方位服务。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坚决解决水利“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为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做好准备。
第四篇:兽医服务体系调研报告
xxx动物卫生监督所关于兽医服务体系
调研的报告
市畜牧兽医局:
根据《xxx农牧局关于开展全州兽医服务体系调研的通知》(xxxx〔2018〕xxx号)的文件精神,现将xx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当前动物防疫工作现状及人员情况:
1、工作现状。xxx动物卫生监督所其前身为始建于xxxx年xx月的畜禽产品检疫站,xxxx年xx月经xxx编制委员会批准更名为xxx动物检疫站,xxxx年xx月在xxx动物检疫站的基础上加挂xxx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牌子。xxxx年xx月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若干意见》和省州市兽医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精神,成立兽医行政执法机构,组建xxx动物卫生监督所,与xxx兽药饲料监察所、xxx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合署办公,三块牌子,一套人马,原市动物检疫站人员整体划入xxxx年xx月xxx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xxx动物卫生监督所(加挂xxx兽药饲料监察所),为股级全额预算事业单位。xxxx年xx月根据农业部、省州要求,xxx畜牧兽医局以xxxxx发〔2012〕43号文件批复同意在xxx四镇畜牧兽医站加挂动物卫生监督所分所牌子,为xxx派出机构。同时单位按照相关要求办理了《事业单位法人证书》、《行政执法主体资格证》等,并开设了银行独立账户。
2、人员情况。单位现有编制数量为xx,正式在册职工xx人(xx人有正式编制、xx名十三类大学生属编制挂编人员),其中女职工xx人;本科学历xx人、大专学历xx人、中专学历xx人、高中及以下xx人;具备高级职称人员xx人,中级职称人员xx人,初级职称人员xx人,非专业技术人员xx人;51岁及以上人员xx人,36-50岁人员xx人,35岁及以下人员xx人,平均年龄xx岁。官方兽医xx人,具备省所规定出证资格人员xx人。
二、缴费保障情况。xxx年市畜牧兽医局下拨给我所的纳入财政预算专项经费共计xx万元,其中省级专项经费为xx万元(xx年动物疫病防控专项资金xx万元;xx年动物防疫基层工作人员生物安全防护补助资金xx万元;xx年动物卫生监督专项资金xx万元;xx年屠宰环节病害猪无害化处理资金x万元;xxx年生猪屠宰环节无害化处理第二批补贴资金xx万元)市级专项缴费xx万元(xxx年屠宰工作经费xx万元;xxx年监测经费xxx万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面广量大,随着工作人员退休、年龄老化、因病等原因,加之近六年招录的基层兽医人员未分配到位现有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相对较少,二者之间存在的矛盾,导致日常工作中有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出现。
2、监督执法经费投入不足,基础仪器设备配套不够完善,有时办案时取证较困难,极大的影响了案件办理质量。同时缺乏必要的检疫技术支持设备,以致检疫手段单一,造成群众对检疫工作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会。
3、由于我市尚未配备村级协检员,报检制度的推行还处在起步阶段,逃检漏检问题时有发生,存在发生动物疫情的隐患。
4、电子出证方面经费缺乏,设备少。检疫人员完成检疫工作后,再到单位开具检疫证明,在时间上给货主带来了不便,管理相对人意见较大。
(二)建议
1、建议上级在公开招考工作人员时,单设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专业技术人员招考名额,逐年增加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专业技术人员,解决检疫人员紧缺的实际困难。
2、由上级有关部门反映检疫工作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争取上级的支持,进一步改善检疫工作条件,提高检疫工作的质量,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3、加大对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工作经费的支持力度,以确保动物卫生监督、兽药饲料监察、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正常开展。
4、鉴于检疫工作实际情况,建议给实施现场检疫的官方兽医配备便携式无线终端(含无线网卡)及打印设备,方便管理相对人报检及出具检疫证明。
xxx动物卫生监督所 xxx年x月xx日
第五篇:法律服务体系调研报告
法律服务体系调研报告
法律服务体系调研报告
xxxx年,xx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首次提出了“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刚刚结束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建设法治中国论述中指出“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健全国家司法救助制度,完善法律援助制度”,为我们加强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公民意识日益觉醒的今天,筑牢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不仅能够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知识诉求,帮助他们答疑解惑,维护切身利益;同时也是密切党群关系,实践中央“群众工作路线”的重要方式。
一、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概念及其意义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是指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导向,以维护公共利益和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的法律问题为主旨,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在各级司法行政部门的组织指导下,整合律师、公证、法律援助、法律服务组织等各种法律服务资源和社会力量,为政府、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无偿或低廉法律服务的公共体系。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我区涉法问题和涉法矛盾大量增加,各类组织和广大群众对法律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一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带动了法律服务需求的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促进公共法律服务需求的增长,对传统的法律服务制度和法律服务方式提出了严峻挑战。二是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带动了公共法律服务需求的增长。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涉及到大量的法律问题,迫切需要法律服务工作者引导
和帮助群众正确行使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引导和协助农村基层干部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基层事务、解决基层矛盾。三是社会和谐和长治久安,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由此导致社会矛盾尖锐,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一定区域内多数人的利益被长期漠视甚至被随意侵害了,而这些被侵害的群体相对加害人而言处于弱势,他们不知、不愿或不敢以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一旦不满累积到忍无可忍的程度,就不可避免地爆发群体性事件,从而损害政府公信力,伤害党群关系。
二、我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自2013年9月以来,高淳区司法局积极贯彻落实省、市主管部门关于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重要部署,以“政府主导、行业支持、社会参与、个人奉献”为工作宗旨,积极争取
把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区政府新一轮发展的总体规划,正建立健全以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龙头、“12348”司法行政公共服务热线为平台,乡镇法律服务工作中心为载体,村居法律服务站点为基础的覆盖全区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并初见成效: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将一步到位,于2014年初在区司法局办公新址挂牌成立并运行;法律服务“四万工程”、“双进双联”、“结对共建”等专项活动的深入开展,为全区乡镇法律服务工作中心的建立和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持;法律服务“双进双联”、律师与“大学生村官”结对帮扶等活动的持续推进,为村居法律服务站点的城乡覆盖提供了可行保障。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各项制度建设有待规范和完善,工作目标及具体规划还需明确和缜密,管理和激励机制尚未建立和健全等等。二是公共法律服务专职人员的缺乏有可能成为制约我
区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工作体系的瓶颈。高淳区面积802平方公里,拥有人口43万、144个行政村居,全区现有律师事务所4家,执业律师27名;公证处1家,执业公证员3名;基层法律服务所5家,执业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19名。区内从事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只有49人。而其他公共法律服务的部分机构如人民调解委员会、法律援助中心等也缺乏专职人员,其工作人员大都由司法行政机关和基层司法所公务员、乡镇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兼任。三是开展法律服务“四万工程”、“双进双联”、“双结对”等专项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例如:区法律顾问团自组建以来,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政府法律顾问团与政府法制机构的关系尚未理顺,服务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行政决策、行政执法的机制尚未健全,服务的影响力仍然欠缺。又如开展法律服务“四万工程”、“双进双联”“双结对”活动,将城区优质的法
律资源导向农村,提高了全区法律服务的供给水平,拓宽了区内法律服务的便民渠道,但律师为基层提供的公共法律服务大多停留在标的额小、权利义务关系简单的法律咨询和纠纷调解、以及参加乡镇举办的零散性法制宣传活动的层面,在为基层政府提供服务、参与重大疑难矛盾纠纷处理、开展公益诉讼等方面仍未发挥突出作用。
四、关于构建我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新思路
整合资源,完善相关平台升级
1.建立区级、乡镇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积极整合司法行政服务资源,创新工作方式,加大为民服务的实际举措,集中窗口服务对外,综合型服务便民,集中受理,一厅式办公全方位解决群众法律服务需求,将于2014年初建成高淳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并力争在2014年底完成全区乡镇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的建设。新建的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是集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公证、律师等司法
行政主要职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法律服务平台。中心设置窗口化和综合性相结合,以服务内容综合化的特点为群众服务。中心的建成,将极大地简化群众申请程序,真正实现各类法律服务资源优势互补,将最大限度地为群众和企业提供方便,成为便民、利民、惠民的又一重要窗口。
2.尝试社区建立公共法律服务站点。按照省厅、市局《关于加快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实施意见》的要求,尝试在社区建立“法律服务工作站”,推进律师事务所与社区结对,强化社区法律服务网络建设。一是完善的法律服务组织结构。由律师所、基层法律服务所的执业人员与社区实行“一对一”挂钩结对,引导青年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参与社区法律服务,担任法律顾问,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定期开展法律咨询和法制宣传,随时解决社区居民遇到的法律问题,为社区提供公共法律服务。二是坚持便民利民的原则。公共
法律服务进社区,可进行预约服务和上门服务,不受时间限制,将法律援助、律师服务、公证服务、人民调解等服务业务送到百姓身边。居民足不出社区,就能获得公益性的法律服务。三是累积经验、以点带面,区局将以社区“法律服务工作站”为载体,合力打造全区城市半小时、农村一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四是深化律师与司法所、与“大学生村官结对帮扶”活动,利用公共法律服务网络,通过律师和司法所人员相结对,实现曰村官们的互动,将城区优质的法律资源导向农村,加快构建区级、镇级、社区一体化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更好满足全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
3.完善“12348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以“12348”法律援助专线升级为司法行政公共服务专线平台为契机,着力提升“12348”服务品质,树立司法行政全新形象。一是增加人员配备,确保责任到岗到人。根据新的实际情况,区局抽调
骨干力量负责法援中心日常工作,贯彻落实市局“谁主管、谁负责、谁办理”的工作原则。邀请两名专职律师轮流负责“12348”法律咨询电话接听,确保群众咨询的法律问题得到专业满意的答复。二是加装专线分机,确保平台随时畅通。区局除配备法院中心一部专线电话外,还在法援科办公室加装一台分机,由法援科工作人员在值班律师外出办案、请假情况下负责接听并记录来电。三是规范来电记录,确保群众咨询事项得到满意答复。区局根据“12348”升级以后的实际情况,重新制定了来电咨询、投诉的纸质台账的要求,并于近期适用。四是强化人员培训,提高窗口服务质量。区局九月份针对新情况专门组织一期司法行政业务培训班,并安排区局分管领导和各科室负责人授课,全面介绍司法行政服务工作,强化了相关窗口服务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
注重培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注重挖掘和培养法律服务人才资
源,积极为优秀律师人才引进、青年律师培养、区内法律服务人力资源的整合等提供支持。鼓励本局年轻人员积极参加司法考试,对通过司法考试的人员推荐到各律所实习,扩大律师队伍。提高专职法律服务人员素质,通过专业培训、以会代训等形式,提高法律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在此基础上,加强对专业法律服务人员的指导和管理,培育一批高端复合型法律人才和品牌化、专业化法律服务机构,积极拓展知识产权、医疗、教育、资产重组等领域的业务,紧紧围绕高淳区“融入主城区,实现现代化”的目标需求。
创新思路,切实丰富法律服务内容
一是加强沟通,形成合力。通过加强与各相关单位的沟通协调,关注法律服务需求的内容和方式,定主题、定区域、定时间、定人员,切实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活动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深入开展“四万”工程和“双进双联”、“双结对”等专项活
动,找准活动切入点,创新活动载体,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活动效果。二是因地制宜,务求实效。各板块活动在完成好规定动作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设计好自选动作,使法律服务的内容丰富多彩。通过整合各种法律服务资源,努力形成工作合力,使服务真正让群众满意。
落实保障,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在推进城乡一体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政府一方面要切实发挥主导作用。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需要强有力 的财政支撑,所需经费要列入财政预算。要把公共法律服务纳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范畴,加大以法律援助、矛盾调处等为主的政府公共法律服务供给,要为城乡统筹服务,加大对基层法律服务的投入,制定倾斜政策,全面推行村法律顾问制度,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逐步建立在村专职从事法制宣传、法律咨询、矛盾纠纷调处等工作的法律服务社工队伍,实现基层公共法律服务 的常态化、专业化。
另一方面要组织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法律服务,努力实现城乡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和服务主体的多元化。政府在不断完善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还因积极扶持专事公共法律服务的民间组织。在一些发达国家,民间公益法律服务机构是公益法律服务的主要提供者。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种民间组织大量涌现,一些民间法律服务机构也应运而生。此外,还有一大批热心公共法制宣传和法律服务的社会志愿者,在构建农村公益法律服务体系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是这些民间法律服务组织还不够发达和成熟,远远满足不了广大群众对法律服务的需求,必须建立一批由政府主导和扶持的社区法律服务组织及法律服务中心,并促使其发展成为民间法律服务的骨干力量。
同时,对内要建立健全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律保障的工作网络,把法官、律师、公证员和普法志愿者等队伍有机地组织起来,发挥法律服务的独特功能;对外要善于横向借力,探索与信访、工会、妇联等部门的工作对接模式,共同促进公共法律服务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