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解
对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解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生活管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制度之一,它对社会经济的顺利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近些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基本上已趋于完整,制度正逐步走向规范化、合理化,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均有重大突破,城镇社会保障制度跟国外相比,已经没有很大差别,但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的缺点与不足依然明显。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目前通过立法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已成为当务之急。
社会保障覆盖面的大小,反映了一个国家社会保障的范围及程度,也是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伴随着近几年的改革,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日趋完善,但是社会保障覆盖面方面的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制度覆盖面小、覆盖人群分类不明确等。部分人群被排斥在社会保障覆盖面之外造成了贫困和严重的社会不公平问题。
加快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是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大举措,是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对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的社会保障覆盖面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的首要问题就是保障人群缺乏科学合理的分类
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设计是单独进行,而不考虑或很少考虑相关人群,这使各种社会保障措施彼此孤立,有时造成重复,有时出现空白点,最终影响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实际效果。一方面,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覆盖还存在着明显遗漏的人群,例如,农民工、城镇非从业人员、儿童。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还存在重叠的问题。例如,政策未规定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衔接,可能出现重复享受的问题。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首先是按户籍来划分的,分为城镇社会保障与农村社会保障,城镇社会保障制度覆盖的项目又是根据就业来划分的。新出台的制度难免摆脱对旧制度的路径依赖,近些年的改革都可以称之为填补漏洞式的尝试。随着原有制度依托的环境的变迁,城镇非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日益突出,国家就出台相关政策,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这也反映了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覆盖缺乏事前整体设计,完全是被动地在进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政策实践。近年出台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都缺乏严格的精算,没有太多风险分散、互助共济的功能,更多的是公共财政支持,不具备社会保险的性质。
另外,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是遗漏了很多重要项目,例如,住房补贴,物价补贴。在当前房价、物价飞涨的情况下,完善这些社会保障项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由于我国社会经济转轨的特殊性,社会上出现了一些特殊群体,如农民工、失地农民等。对于这些群体,地方上有各自的政策实践,但是缺乏国家层面的改革试点。
(二)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包含的项目内容十分复杂,各项社会保障措施彼此孤立
这集中表现在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与医疗保险制度三大主要制度自成体系,独立运行,难免出现相互抵触、相互重叠。其次,社会保障机构繁多,管
理混乱。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归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管理,医疗保险归人社部和卫生部管理,社会救助归民政部管理。
(三)现行制度设计的障碍
1、伴随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社会分层日益明显,收人差距也日益扩大 从收人水平角度来看,中高收入群体包含了绝大多数具有正式工作的全日制人员,而低收人群体则包含了绝大多数没有正式工作的下岗职工、个体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等。但是,灵活就业人员没有固定单位、需要自己全额缴费,他们无力承受20%的缴费率。城镇养老保险扩大覆盖面的策略是希望将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甚至是农民工吸纳进来,但社会分层导致这部分群体收人水平低,过高的缴费率为他们参加养老保险制度设置了门槛。由此可见,社会分层与收人分配差距过大是养老保险扩大覆盖面的社会与经济约束。
2、现行制度中对于个体、灵活就业人员的缴费水平设计偏高
但实际上,个体、灵活就业等从业人员虽然只缴纳20%,但没有固定单位的人员只能自己承担社会统筹的12%缴费,也就是说20%的养老保险缴费全部要由个人承担。从辽宁试点的制度安排上看,个体、灵活就业等从业人员负担的养老保险成本明显高于城镇企业职工。
(四)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思想认识不到位
部分地方政府及企业认为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会加大用工成本,减弱企业竞争力,影响地区投资环境,他们甚至把社会保险发展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措施
(一)社会保障水平要符合中国的国情
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产业结构正在进行大调整,企业经济效益普遍较低。受目前企业经济不景气的影响,青年难以就业,中年职工面临失业,老年职工需要养老,致使失业人员增加,参保人员减少,在这种现实的大背景下,社会保险工作步履艰难。因此,笔者认为,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尽快完善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
1、统一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方式
为规范基金的运营,可以对各项社会保险费实行合并征收,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调剂使用。对合并后的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的确定,要从考虑本统筹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工资水平、就业率等因素出发,确定社会保险总支出水平和合理的费用分摊比例,并做到有利于向“纯积累”模式过渡。
2、社会保险待遇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目前社会上存在着一种干的人收入没有不干的人收入高的说法,当然,这种说法不能算对,因为退休职工待遇是职工退休后应享受的待遇。但是,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国家财力等因素确定社会保险待遇,也是合情合理的。笔者认为,养老保险金的替代率一直较高,应逐步降低养老保险目标替代率。另外,目前“个人帐户”中的利率大大高于银行同档利率,且推算的金额只是虚拟的空帐,没有基金保障,这样势必会加重企业和社会保险机构的负担,应加以改变。
3、千方百计地解决现有保险基金积累不足的问题
对于现阶段保险基金不足的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筹集:⑴在国有资产方面,可以将国有资产存量变现收入的一部分转化为社会保险基金,这也是对当年低工资条件下工人劳动所得产权明晰化的体现;⑵在养老保险方面,可以通过制定指导性政策来鼓励、引导企业和职工参加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
险,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激励措施;⑶在缴费基数方面,鉴借西方工业国的做法,可在部分具备条件的地方试行逐步取消缴费限额的做法;⑷在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制度方面,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中央和地方财政里安排一块,或建立特殊税种,纳入财政预算;⑸在通过其他渠道筹资方面,可通过发行保险债券,或发行保险彩票等,解决临时资金不足的问题。
(二)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鉴于我国农村地域的广阔性及地区差异,我国可逐步地、有选择地、低起点地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从富裕的、接近城市的农村开始,逐步建立起农村自助性社会组织,在银行中开设储蓄保险账户及商业保险,开办保障养老、医疗、意外伤害等与农村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基本项目,并给予其较高的税收、政策等方面的优惠以提高农民参与社会保障的积极性。
(三)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适时对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作出调整
近年来,许多国家如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士等,已经采取了签定双边协议的办法,解决劳动者在其他国家从事工作遇到的社会保障问题。德国、美国和韩国也对中国提出了类似的问题,要求中国在这些国家设立的公司为其员工参加所在国的社会保险。还有的国家为了增强本国对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其他国家的经济竞争力,采取了削减本国职工工资和福利待遇的做法。我国为了更好的参与世界经济的竞争必然要按国际规则办事,但我国的调整也一定要从我国国情出发,不可能与西方发达国家一较高低,只能站在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上与国际接轨。
(四)健全社会保障的司法机制
完善的法律制度必然要包涵着健全的司法机制,因为健全的司法机制是解决纠纷的法律武器,为法律制度的健康运行提供最终保障。当然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也不例外,需要健全的司法机制。笔者建议在人民法院设立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庭,专门从事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案件,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伤害时获得有力的司法保护。在条件成熟后,可借鉴国外普遍实行的专门法院审判方式,建立我国专门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法院,在审判中充分体现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的特殊性。人民法院对社会保障领域里发生的违法、犯罪案件,应当依法及时审理,对拒不缴纳法定的社会保险费、拒不履行支付保险金义务,不正当使用保险基金、贪污、挪用、侵占保险基金的行为人,应当依法分别追究其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现在,有些地方在人民法院已设立了社会保障法庭,对欠缴社会保险费的企业采取强制的司法措施,追缴社会保险费。充分运用司法机制在保证社会保障法律实施方面具有的强制性和震慑作用。
(五)国家应重视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
无论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立法、司法还是其贯彻执行和广大公民的遵守都离不开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辛勤工作,因此,我国必须加强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工作。加强对现有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及政策的宣传也很重要,这一点在广大农村地区显得尤其突出,许多农村的农民想参加社会保障,但由于不知道相关法律与政策或对当前的政策持怀疑态度而望而却步。因此,加强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宣传也迫在眉睫。
三、结论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而制定的社会保险、救助、补贴等一系列制度的总称,它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和宏观调控制度之一。社会保障制度是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它为国家的战略性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福利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为此,一方面要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进行科学的制度设计、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有步骤的推进;另一方面要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并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努力,积极参与这一体系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早日完成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历史任务。
第二篇: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深入研究
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深入研究
社会保障是基本的民生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有效防范和化解民众的年老、疾病、失业、伤残等社会风险,是发展成果人民共享思想的重要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全国初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要求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社会保障筹资渠道逐步拓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试点稳步推进,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初步理顺,社会保障法规制度建设成效明显。但当前社会保障工作仍然存在着城乡发展不平衡、覆盖范围孝统筹层次低、制度不够完善等问题,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大规模人口流动和就业方式多样化、收入分配不平衡等问题,要尽快建立起同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就应当明确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应当符合的基本要求。
一、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
1、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
社会保障事业能够有效保障人民群众在遇到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等问题时的基本收入和基本医疗不受大的影响,使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意外灾害的群众有生活来源,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可见,社会保障事业为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保驾护航,与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和切身利益直接相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要求。
2、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深化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也产生了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特别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在继续扩大,城乡发展不平衡较为明显。社会保障制度具有调节收入的再分配功能,通过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充分发挥这一功能,弥补市场的失灵和缺陷,有效调节中高收入群体的部分收入,提高最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标准,从而减少贫困,适当缩小社会成员、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让全体人民都能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 在一定意义上,社会保障水平决定着社会和谐稳定的程度。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使得劳动者的就业、生活面临着更多不确定的风险和压力,广大农村居民、农民工等流动就业人群、关闭破产和困难企业职工、退休人员权益缺乏保障的问题日益凸显,一旦处理不好就容易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完善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各种风险保障,帮助他们消除和抵御各种市场风险,避免和缓解因生活缺乏基本保障而引发的矛盾和冲突,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同时,社会保障制度能够通过开展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等方式,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有助于营造诚信友爱、和谐共处的社会氛围,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
二、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应当注意事项
(一)全民覆盖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是由覆盖城镇居民到覆盖乡村居民,实现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全体国民。要适应统筹城乡发展要求,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要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正是适应这一发展趋势提出的重要战略目标和任务。要建立健全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对城乡各类群体作出符合其就业状况和收入特点的制度安排。当前的重点是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当务之急是抓紧出台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指导意见,尽快启动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
(二)建立长效发展机制
在这一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实现适度保障性、可负担性、可持续性和稳定性的目标,建立长效发展机制。第一,适度保障性是指制度提供的保障项目和保障水平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不仅最大限度地覆盖城乡居民,而且确保提供一个合适的待遇水平。第二,可负担性是这一体系的制度设计与推进的前提条件,它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各方的承受能力,既不会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其他方面,也不会给财政带来沉重的负担。第三,可持续性是指这一体系建立了自我平衡与控制的长效发展机制,在一定的周期内社会保障财务状况良好并能持续运行下去。第四,稳定性是指这一体系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即使遇到来自经济、人口和其他方面的冲击,也能自动调节和平稳运行。另外,这一体系的建设还要考虑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合理的制度设计和推进策略要有助于实现经济增长、缩小城乡差别以及消除资本和劳动力市场的扭曲现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统筹与对接等理论问题。
(三)架构统一
要切实做好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必须建立起统筹城乡居民的、统一的社会保障架构。该架构将回答保障什么、谁来保障、如何保障等基本问题,这对实际工作的开展将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尽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很难建立城乡完全一样的社会保障制度,但城乡社会保障的总体架构应当是明确的和统一的,是不能随意更变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城乡社会保障形成有机的整体,才能发挥出整体效应。研究表明,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架构是防范社会风险的制度安排,应当由养老保障、健康保障、就业保障、伤残保障、生育保障、住房保障、教育保障、贫困保障、灾害保障和法律保障等子系统构成,每个子系统应当由预防、救助(互助)、保险、福利服务等保障层次构成。
(四)完善社会保障政策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呈现出流动性强、就业方式多样化等新特点。我们要适应这一要求,着力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争取在2009年年底前基本实现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发挥社会保险的互济和调剂功能;抓紧制定出台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办法,解决跨地区流动就业人员社保关系接续难的问题;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逐步解决城乡社保衔接问题;在设计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和政策时,充分考虑灵活就业人员的特点。
(五)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要求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的精神,明确责任,完善政策。各级财政要主动分担农村社保责任,健全社保的财政补贴机制,克服地方财政补贴不到位甚至空壳化现象;搞好新农保制度与其他制度的衔接,实现与老农保、农村低保、农民工养老保险、失地农民保险、农村计划生育扶持政策等有关制度的协调,保证新农保制度的正常运行;加强新农保的宣传教育和政策引导,切实解决农民特别是年轻农民对长期性养老保险缺乏兴趣和热情而不愿意缴费参保的难题。
(六)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
社会保障离不开财政支持。要建立社会保障预算,逐步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使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比例达到20%左右。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支持中西部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特别要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财政投入,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差距,实现公共财政均等化,不断提高城乡社会保障水平。
三、结论
中国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福利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为此,一方面要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进行科学的制度设计、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有步骤的推进;另一方面要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并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努力,积极参与这一体系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早日完成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历史任务。
第三篇:关于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
关于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对2010年社会保障工作出重要部署。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强调: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尽快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安全网,使人民生活有基本保障、无后顾之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从现在起,用不到11年的时间,在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任务艰巨、时间紧迫,意义重大。为落实2010年社会保障各项任务,加快宏伟目标的实现,2010年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快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一是扎实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认真组织全国首批320个县和4个直辖市的部分地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做好扩大试点工作。继续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巩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成果,完善省级统筹办法。推进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试点。落实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暂行办法。加快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障等历史遗留问题。二是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政策。健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落实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纳入职工医保的政策,逐步将尚未参保的其他关闭破产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纳入医疗保险。提高医疗保险统筹层次,落实基本医疗保险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和异地就医结算服务政策。加强生育保险医疗服务。三是改革完善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制度。积极推动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加大使用失业保险基金帮助困难企业稳定就业岗位工作力度。建立失业保险动态监测制度和失业预警机制。四是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落实和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城乡困难群众救助力度。加大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社会救助工作力度。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好扶残助残政策,增加对老年人、未成年人和重病患者等特困低保家庭的生活补助。将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纳入县级财政预算。
二、加强社会保险扩面和征缴工作。重点推进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促进灵活就业人员、城镇居民等群体参加城镇职工或居民社会保险。将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全部纳入医疗保险范围。做好“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工作。力争到2010年末,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4000万人、41000万人、12700万人、15000万人、11000万人。基金征缴坚持两手抓,一方面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三部门关于“五缓四降三补贴”稳定就业政策延续一年的措施落实,另一方面抓生产经营正常企业的参保缴费工作,实现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持续增长,努力做到应收尽收。
三、继续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认真做好2010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工作,研究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做好新农保试点地区的基础养老金发放工作,确保60岁以上农民领到基础养老金。稳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保障待遇。通过提高住院医疗保险支付比例等措施,减轻个人医疗费负担。提高新农合筹资比例和补偿标准,继续提高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待遇水平。按时足额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支付其他各项社会保障待遇。政府继续增加社会保障投入。
四、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督和社会保险经办管理。落实国务院关于试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意见要求,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巩固社保基金专项治理成果,开展医保基金管理使用和企业年金投资专项检查。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个人终身社会保障号,尽快实现全国联网,推进社会保险“一卡通”,努力实现对社会保障对象“记录一生、跟踪一生、服务一生、保障一生”的目标。多渠道增加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健全监管
方式,用好人民群众的“养命钱”、“救命钱”,实现保值增值。
五、做好救灾应急和优抚安置工作。完善救灾补助项目和标准,规范救灾款物的管理和使用。健全救灾减灾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城乡基层救灾应急水平。落实和完善优抚安置政策,提高优抚安置对象待遇和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落实军休人员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解决复退军人的实际困难。
六、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加快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完善适度普惠的老年福利政策和养老服务体系。改善城市“三无”老人、孤残人员生活。完善和落实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扶持政策,提高养老机构管理和服务水平。做好孤儿和困境儿童的救助和福利服务。
当前,我国政通人和,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国上下社会保障的意识不断增强,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具备很好的社会条件和物质基础。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理清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式,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需做如下几点:
第一,努力扩大覆盖范围,让更多的人享有社会保障。
第二,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第三,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和管理,不断提高支撑能力和安全程度。
第四,坚持以人为本,提高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水平。
加快社会保障立法,把社会保障纳入法制化轨道。社会保障是通过国家立法强制实施的社会经济制度,必须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保证。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对于推进社会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推进社会保障工作遇到的很多矛盾和问题,都与法制不健全、监察手段不足有关,因此迫切需要加强法制建设。应当说,经过20多年的改革实践,我们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已经具备较好的立法基础,当前需要加快这方面的工作步伐,把成熟的经验和做法上升为法律,尽快出台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保障立法工作,全国人大已将社会保险法等列入今年的立法计划,目前已进入修改论证阶段。同时,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条例、企业年金条例等配套法规,目前也正在积极研究之中。加强法制建设,形成基本法律、行政法规和政策措施相结合的法律政策体系,将为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法律依据,推动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开展社会保障理论和战略研究,为制度和机制创新提供支持。我国人口多,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城乡和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这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国情。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这是我们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特点。人口老龄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和城镇化呈加速发展态势,这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当前紧迫问题向建立长效机制转变,从解决城镇社会保障问题向统筹城乡社会保障转变,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保障理论与战略研究滞后,社会保障规划和制度设计缺乏系统性,政策不衔接,责任不清晰,使有限的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影响和制约着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目前,我国迫切需要集思广益,推动社会各界深入开展有关社会保障的理论和战略研究。理论研究要着眼于总结我国社会保障的生动实践,充分认识社会保障的地位和作用,正确把握社会保障的规律和特点,不断探索实现社会保障的方法和途径,形成和丰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理论,以增强工作的坚定性和自觉性;战略研究要在认真分析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条件的基础上,加强宏观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对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总体设计和系统规划,明确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主要任务,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第四篇:如何让社会保障体系覆盖每一位城乡居民
如何让社会保障体系覆盖每一位城乡居民
进入2009年,我国加快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进程。2008年年底至2009年2月,对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保险法(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009年2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公开征求意见。3月,《政府工作报告》在推进社会保障建设方面再出大手笔:2009年中央财政拟投入社会保障资金2930亿元,比上年预计数增加439亿元,增长17.6%。4月,新医改方案公布,确定今后3年各级政府拟投入8500亿元推进医改,还明确提出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3年内参保率均要达到90%以上,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
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大环境之下,这一项项重大举措的推出,明白无误地表达了这样一个信号: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正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大好时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推进。目前,无论是从经济基础还是从制度基础、社会环境来看,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而当前我国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形势,也为我们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提供了契机。同时也要看到,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难点多问题多,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因此,我们要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城乡、整体设计,分步实施、配套推进,积极而为、量力而行,不断推动社会保障体系事业的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适应统筹城乡发展要求,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要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正是适应这一发展趋势提出的重要战略目标和任务。要建立健全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对城乡各类群体作出符合其就业状况和收入特点的制度安排。当前的重点是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当务之急是抓紧出台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指导意见,尽快启动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
适应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的要求,建立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当前,中国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为应对这一挑战,要在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的基础上,适时在全国普遍推开,真正发挥统账结合、部分积累的制度优势,努力实现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抓紧研究制定投资运营管理办法,努力实现基金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
适应大规模人口流动和就业形式多样化的要求,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政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呈现出流动性强、就业方式多样化等新特点。我们要适应这一要求,着力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争取在2009年年底前基本实现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发挥社会保险的互济和调剂功能;抓紧制定出台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办法,解决跨地区流动就业人员社保关系接续难的问题;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逐步解决城乡社保衔接问题;在设计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和政策时,充分考虑灵活就业人员的特点。
适应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社会保障作为通过国家立法强制实施的社会经济制度,必须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保障。当前,重点是加快社会保险法立法步伐,研究制定基本养老保险条例、社会保障基金监督与管理条例等配套法规,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的法律体系。
适应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要求,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社会保障离不开财政支持。要建立社会保障预算,逐步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使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比例达到20%左右。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支持中西部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特别要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财政投入,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差距,实现公共财政均等化,不断提
高城乡社会保障水平。正如胡锦涛所强调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社会保障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统筹协调、抓好落实。要紧密结合实际,加强社会保障理论和实践研究,深刻把握社会保障特点和规律,增强社会保障工作系统性。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尊老爱幼、扶危济困的优良传统,才能实现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覆盖每一位城乡居民,全社会共同参与社会保障事业、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良好局面。
第五篇:卢氏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
亲抓巧干全覆盖城乡居保泽百姓
4月以来,我县召开了全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启动工作会议后,根据全县社会保障工作安排,我中心狠抓八项工作,全面保证我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顺利开展。截止目前,我县名60岁以上老人顺利领取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标准着我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了全覆盖。
一是抓宣传,营造舆论氛围。为提高居民参保的积极性和知晓率,充分利用有线电视、广播、网络、板报、专栏、标语、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开展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制定了县、乡、村、组四级联动宣传工作方案,印制《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宣传单》20万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宣传手册》5万册,使全县符合参保条件的城乡居民家庭实现人手一张宣传单,乡村两级干部人手一本宣传册。针对少数群众认识不到位、参保有疑虑等实际问题,各乡镇组织本乡镇乡村组三级干部,进村入户答疑解惑,耐心细致地向群众讲解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各项规定、补贴标准,帮助群众算清早参保、多受益的“经济帐”,算清个人缴费、财政补贴的“实惠帐”,算清子女尽缴费义务、父母享受养老金权利的“道德账”,让应参保群众手中拿到宣传品,眼中看到宣传册,耳中听到宣传声。同时,各乡镇组织已领取待遇的本乡本村人员,在本乡本村拿上待遇领取存折,让他们现身说
法进行宣传。由于宣传方式灵活多样,有声有色,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各项政策规定尽人皆知、深入民心,为全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了良好的宣传环境和舆论氛围,极大地提高了全县群众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抓培训,提高经办能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具有政策性强、程序多等特点,需要一批业务熟练的干部和工作人员确保其有序运行,才能使城乡居民的“养老钱”不出任何纰漏。因此,高度重视工作人员的配备和培训,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效率高的经办队伍。自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启动以来,严格按照中央、省市文件精神,采取以会代训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主要从制定配套政策、规范业务流程、严格统计报表的质量和时效、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强化档案管理、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优化经办窗口建设等方面入手,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并向各乡镇劳保所转发了中央、省市有关政策文件汇编等资料,使全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业务工作人员在政策水平和专业知识方面有了全面、实质的提升。
三、抓摸底,夯实工作基础。准确如实掌握目前全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群及不应列入参保范围人群的详尽情况是顺利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基石。为此,我县组织各乡镇劳保所和村协办员进一步准确核实当前全县参加城乡居
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口底数。重点摸清今年新增的16周岁以上应参保人员的具体数量;准确掌握16周岁以上在校学生、长期外出务工、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人无户、有户无人等不应列入参保人群的人员情况;准确把握人员增减变化的详细动态。对摸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复杂问题和困难,积极寻求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以确保所有符合参保缴费条件的人员全部缴费,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不遗一人,应保尽保。
四、抓管理,规范经办流程。我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属于国家首批试点。在工作过程中,县上领导多次听取乡镇及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进展汇报,定期不定期下乡经常督促检查,及时召开工作推进会、汇报会,听取各乡镇的汇报,现场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规范参保收费工作,乡镇及时将收缴的保费以村为单位汇总成收缴花名册,驻村干部签字,包乡领导审核后,统一开具票据,一次性存入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收入户。为了使7月1日前符合待遇领取条件的人员达到三个准确,即身份准确、信息准确、领取对象准确;各乡镇做到三个公开,即将领取待遇的条件公开、驻村干部与村组干部上门登记公开、领取待遇人员花名册公开,在村上进行为期十天的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同时还达到三个标准,即要求各村以文件形式上报,公示必须在本村村委会或公开场合,上报资料必须有公示的照片资料,由于以上措施有章可循,使全县的参保缴费、待遇发放工作程序从无到有,逐步规范,社会反响良好。
五、抓信息,实现数据共享。为把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这一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惠民工程落到实处,今年全县以实施“金保工程”应用软件为依托,以提升经办服务水平为重点,围绕“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的思路,加快信息化建设进度,争取早日实现参保缴费数据化,实现“钱在银行流、业务网上走”。我县不断强化联网建设,确保信息共享,使各乡镇利用互联网与县数据中心相连接,所有数据通过网络实时汇集。通过狠抓信息建设,力争全面实现参保缴费信息数据化,确保养老金发放工作正常、高效、稳定运行。
六、抓服务,方便参保缴费。为了方便群众办理参保缴费,坚持“突出重点、多措并举、跟踪服务”的原则,采取民情一条线的服务模式,主动上门服务,在各行政村及参保缴费人员较为集中的居民区,设立了便民参保缴费便民服务台,安排工作人员分组轮流值班,全天候办理参保业务,统一政策、统一标准、规范程序、严格审查,一把尺量到底,做到了摸清一例、参保一例、缴费一例、建档一例。同时,积极协调各方为乡镇办公提供经费支持,配备了专用的文件柜、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为顺利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
七、抓稽核,杜绝资金流失。为防止出现冒报、瞒报、漏报导致的重发、错发、漏发养老金等不公正现象发生,确保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发放的常态化、规范化。采取入户访视、随机抽查等多种认证方式,对全县60岁以上享受城乡居民社会养
老保险待遇人员的领取资格进行了认证,符合条件人员必须填写《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定表》(照片上的人持有清晰时间的近期报刊杂志),各乡镇以村为单位对符合条件人员进行不少于7天的公示,实事求是地反映符合待遇人员生存状况。通过详尽的资格认证,切实维护了应享受待遇人员的合法权益,有效防止了养老金的暗道流失。
八、抓监管,确保资金安全。为保证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全部纳入财政专户,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建立“事前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的三公开制度,对养老金发放领取严格实行公示和登记造册,有效防止挪用和冒领等问题的发生。切实加强了日常监管,并在各乡镇和村组成立监督小组,设立县、乡举报电话,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的全程监督,确保了基金专款专用,规范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