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社会建设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强社会建设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社会建设。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与人民群众的利益联系极为紧密。社会建设的成效,直接体现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体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宗旨。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按照这一精神的要求,我县要继续落实好已有的各项惠民政策,确保完成既定民生任务。要切实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收入、养老等问题,加快完善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要切实转变领导方式,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人民群众中去,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靠人民群众努力,衡量发展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
加强社会建设,离不开积极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要围绕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的社会建设体系,加快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着力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和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相信,只要全县上下都积极行动起来,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就一定能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让我县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安康。
第二篇: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五论认真学习贯彻乌鲁木齐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
今年,乌鲁木齐共实施50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安排10亿元资金用于棚户区改造、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图为4月19日,在黑甲山片区棚户区改造工程和谐家园二期22号楼3单元201室的曾英老人抱着小孙女,在小区里和邻居拉家常。
(本报资料图片)“民生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坚持„民生优先、群众第一‟,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朱海仑书记在市第十次党代会上将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庄重承诺五年内投入350亿元以上用于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切实提高各族群众幸福指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公共服务领域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行政理念由建设管理型政府逐渐转变为建设服务型政府。市委提出的“民生优先、群众第一”的理念,恰恰顺应了这一变化过程。
扩大就业有扶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保权益
在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中,扩大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被排在了民生工程的首位。“十二五”期间,“力争安置城镇人员就业25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事实上,如果同2010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4.1%的现实相比,要想顺利实现这个目标,可谓压力颇大,但这并不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朱海仑书记在报告中强调:今后五年,缓解就业压力,要“重点帮助困难群体、零就业‟家庭成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这可以看作是对实现目标任务的分解动作。仅2011年,市委就在落实原有就业政策的基础上,通过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免费技能培训、加大公益岗位开发力度、加大对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扶持力度等措施,广辟就业渠道。
为解决困难群体就业问题,今年,新开发3000个公益性岗位,投入6亿元再就业资金,帮助就业困难群体走上工作岗位。对1.5万人实施职业技能培训,4500万元培训费用全部由政府埋单。重度残疾人纳入城乡低保,并给予每人每月44元生活补助,确保生活费不低于300元,享受相关救助政策。今年实施80周岁以上老年人基本生活津贴和免费体检制度、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挂钩联动机制两项重大民生新政。
教育医疗卫生各项社会事业齐抓共进
今后五年要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力争2015年教育整体水平走到西部城市前列。”这是新一届市委在改善民生方面的又一郑重承诺。作为一个边远城市,乌鲁木齐要实现“整体教育水平走到西部城市前列”的目标,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打好基础,需要同其他西部城市一样,正视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优质师资短缺、教育结构不合理。
“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加强„双语‟教育”,“大力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建设一批国家级、自治区级示范性职业学校”,“加强对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发展和完善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特殊教育”。去年以来,为更好地解决城乡困难群众子女就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切实改变“入园难、入学难”的局面,首府共投资2.36亿元新建改扩建公办“双语”幼儿园34所,共363个教学班、可覆盖适龄儿童10890人。投资2.49亿元,新改扩建中小学校25所,拆除5.99万平方米危旧校舍,完成196个农牧区教室的设备配备。今年7月,我市出台《关于大力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未来十年乌鲁木齐市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意见》明确指出:到2015年,新疆乌鲁木齐市学前三年幼儿教育毛入园率达85%,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以上,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和完成率稳定在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巩固在95%。到2020年,优质教育资源惠及全体市民,教育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位居西部地区前列,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方面,到2013年,30%左右的区(县)基本实现区(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到2018年,全市基本实现区(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到“双高”的普九的要求,到2015年,50%区(县)基本达到“教育强区(县)”的要求,到2020年力争全市85%以上的区(县)基本达到“教育强区(县)”的要求。同时,建立合理的校长、教师流动和交流制度,完善引导、鼓励优秀教师和校长到薄弱学校工作的政策措施。通过捆绑式发展、新增优秀师资主要向农牧区和薄弱学校倾斜,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面。加大区县内、区县之间、城乡间学校对口帮扶工作,完善出台优秀教师送教、支教制度,加强优质学校对薄弱学校的指导和辐射,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看病难、看病贵是改善民生的又一个突出难题。为此,报告给出了药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范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加大公立医院改革力度。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证群众饮食和用药安全。加大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投入,全面实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品零差价制度。今年在2010年的基础上,新建、改建3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投入2000万元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购置医疗设备。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和住房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问题是近年来群众关注的焦点。报告指出:要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做好城乡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扩面工作。探索建立多元投入的社保筹资机制,逐步提高居民最低保障标准。
为切实解决城乡居民中低收入职工特别是企业改制、破产、停产企业职工收入和因重大疾病致贫群众的实际困难,我市及时启动了调查摸底工作,研究出台了相关救助政策,确保对城乡低保边缘户和低收入家庭实施社会救助。
报告把“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棚户区改造进度”,作为确保民生稳定、群众安居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出。未来五年,将继续完善以公租房为主和以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为辅的住房保障体系,确保“十二五”时期建设保障性住房5.8万套。公共租赁房是政府解决刚毕业大学生、外来务工人员住房困难的又一新举措,对更好地保障中低收入居民阶段性住房需求,实现社会保障住房资源的动态流转、扩大保障房的覆盖面具有重大意义。
2010年市委市政府启动了大规模棚户区改造工程,今年全市计划实施50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征收建筑面积150万平米,安置1.5万户居民。今后五年将进一步加快棚户区改造步伐,以建立市区两级房屋征收、补偿管理机构为契机,完善政府征收、补偿管理机制,到2015年完成重点片区棚户区改造任务,安置6万户,惠及25万居民。
稳控物价便捷交通多措并举
当前,物价上涨过快成为各族群众和政府揪心的问题。对此,朱海仑书记在报告中强调:要继续强化政府调控和监管,扩大粮油和肉类储备,稳定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完善423个社区蔬菜副食品直销点运行服务机制,落实社会保障及救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的补贴政策,保障城市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为了稳定物价,保证市民生活质量,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多项措施和办法:蔬菜种植直接补贴、设施农业补贴引导农民压粮增菜,建设全国省会城市万人拥有率最高的蔬菜便民直销点等等。市财政对每个蔬菜直销点投入10万元,对已运营的直销点,每年给予10万元蔬菜直销点运营补助。仅2011年就安排1256万元,用于社区蔬菜副食品直销点建设,至8月底,全市共建成400多家直销点。对稳定物价而言,建好蔬菜直销点,只是迈出了第一步。按照报告中所提,今后五年,首府将在建立健全直销点运行服务机制上下功夫,把落实社会保障和救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补贴政策,变成一项长效发展机制。
在确保群众出行、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方面,报告提出要把方便市民出行作为重大民生工程,采取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建管并举等措施,从根本上提高交通运行效率。客观地讲,扩路增容和提高运行效率是解决交通拥堵的两条主要途径。但在具体操作中,受城市发展空间的局限和机动车增长速度过快等因素影响,拓宽道路的速度往往赶不上机动车增幅的速度,使得扩路增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今年主要对13条主干道进行改扩建,打通68条丁字路、断头路,完成300多条背街小巷的整治工作。另外,在现有道路通行设施基础上,重新科学合理地分配路权,使其得到最大化利用,成为首府改善通行状况的又一条可行之路。如BRT的上线运行对提高交通运行效率、缓解市民出行困难就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报告还针对巩固改善民生12个方面100件实事成果,提出:“市区两级每年要确定若干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纳入重点民生工程,公开承诺并全力加以落实。”应当说,2011年12个方面100件实事的圆满落实,是今后政府工作的范例和样板,在今后五年中,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以“公开承诺”“全力落实”的方式解决,有望成为一种常态。这是自我增压自加砝码的倒逼策略,但对于各族群众而言,却是能够实实在在得实惠的一项制度。这也与报告所提“民生优先群众第一”的基本理念不谋而合。
造福于民,是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实践报告通篇贯穿了对民生工作的极端重视和高度关注。正如报告最后对党员干部提出的三个“一定要”的要求所言:一定要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一定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心系于民;一定要始终做到政治坚强、意志坚定、坚韧不拔。解决民生问题,离不开“立说立行、不等不靠、马上解决”的作风,也离不开执政者“不留退路”的魄力和胆识,更离不开对“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促进和谐”理念的坚持。而这,正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市委工作重心的必然选择,更是科学合理地深入推进民生化进程的有益探索。
(史轩)
第三篇: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
测试成绩:93.33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单选题
1.改善()是未来一个长期的调结构、转方式的政策重心。√ A B C D 消费 投资 出口 民生
正确答案: D
2.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 A B C D 群众路线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群众服务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正确答案: B
3.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是()。√
A B C D 人民收入水平提高
工业、农业的辅助发展
政府的政策性帮扶
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A
4.被习近平称为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的是()。√
A B C D 理想信念
群众观念
廉洁意识
法制理念 正确答案: A
5.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 A B C D 作风建设 为民务实清廉 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正确答案: B
6.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 A B C D 共同富裕 社会和谐 生态文明 科学发展
正确答案: D
7.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A B C D 价值取向
精神追求
政治灵魂
共同理想
正确答案: C 多选题
8.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A B C 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
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是践行共享发展理念的必由之路
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是扩大内需、补齐短板、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迫切需要 D 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
正确答案: A B C D
9.碎片化社会带严重的后果是()。√ A B C D 人口结构的失衡
官民容易对立
社会无零距离,个人和个人之间、相互之间没有组织
收入结构失衡
正确答案: B C D
10.基本安全服务包括哪些方面?()×
A B C D 公共安全
消费安全
环境安全
国防安全
正确答案: A B D
11.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包括()。√
A B C D 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
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
密切党群众关系开启中国梦新征程的重大战略
正确答案: A B C 判断题
12.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保障改善民生、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是实现共享的有效方式。√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正确 13.只有通过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特别是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才能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共享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正确
14.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必然要求。√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正确
15.改善民生要从我国的国情和特定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优先保证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均衡考虑公共需求与公共财力。√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正确
第四篇: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时政热点专题
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李一新2008年4月
一、时政背景资料
(一)党的十七大报告第八部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快财政对教育投入。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
(二)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今年要着力抓好九个方面的工作,其中第六方面是“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1、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一是在全国城乡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二是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深化职业教育管理、办学、投入等体制改革,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今年中央财政用于教育的投入,将由去年的1076亿元增加到1562亿元。
2、推进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要重点抓好四件事:一是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二是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三是推进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四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保证群众基本用药和用药安全,控制药品价格上涨。今年中央财政将安排832亿元,比上年增加167亿元,支持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重点向农村和基层倾斜。
3、努力把就业这项关系民生之本的大事做好。要认真贯彻执行就业促进法和劳动合同法。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方针,加强就业和创业培训,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支持创办小型企业。
4、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关键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一是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二是提高企业职工工资水平;三是连续三年进一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四是深化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五是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
5、完善社保体系,让人民生活无后顾之忧。一要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和基金征缴工作;二要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三要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四要健全社会救助体系。为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今年中央财政将安排2762亿元,比上年增加458亿元。
6、抓紧建立住房保障体系。今年要采取四项措施:一要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廉租住房建设;二要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供应;三要综合运用税收、信贷、土地等手段,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增加住房有效供给,抑制不合理需求,防止房价过快上涨;四要加强市场监管,严格房地产企业市场准入和退出条件。
二、联系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知识内容
(一)政治常识
(1)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政权的本质要求。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组织社会公共服务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重要职能。解决民生问题,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协调人民内部的关系和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国家职能,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创造一个长治久安的社会环境。
(2)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具体体现。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着力解决民生问题,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我们党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4)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社会稳定的要求。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我国的执政党。只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得到人民的真心拥护,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才能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经济常识
(1)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身的发展。我们要扭住发展生产力不放松,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极大地增加社会财富,为解决民生问题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2)解决民生问题,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缓解和遏制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国家要加强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
(3)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公平的调节器,也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经济运行的减震器,对深化改革,维护稳定,解决群众后顾之忧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让所有社会成员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4)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要积极发挥财政对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重要作用。财政支出要向民生倾斜,增加民生问题的投入,促进农村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5)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要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要扩大就业渠道,提倡自主创业。(注:二期课改教材)
(6)着力解决民生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在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生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注:二期课改教材)
(三)哲学常识
(1)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要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着力解决民生问题,首先要发展经济,发展经济是改善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又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在注重效率的同时,要更加关注社会公平。
(2)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解决民生问题,必须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三、命题角度和答题思路举例
(一)简答题
1、建立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有什么作用和意义?(经济常识)答题思路:略。
2、国家重视农村低保有什么作用和意义?(经济常识)
答题思路:略。
3、劳动者要正确解决择业问题,应全面考虑哪些方面? 创业者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答题思路:略。
4、强调初次分配注重公平有什么意义?(经济常识)
答题思路:略。
5、实行廉租住房保障制度有什么意义?(经济常识)
答题思路:略。
6、提高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有什么意义?(经济常识)
答题思路:略。
7、请运用国家政权有关知识,对国家提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建设目标加以简要说明。
答题思路:略。
(二)分析说明题
1、材料:城镇居民人均财政性收入占当年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财政性收入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和不动产,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结合材料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说明怎样才能使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答题思路:略。
2、材料:政府采取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元筹资的办法,建
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谈谈建设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答题思路:略。
3、材料: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表决通过《就业促进法》,该法强调各级政府应当创造公平就业环境,消除就业歧视;上海市政府在就业方面推出新举措,在“上海劳动保障服务网”上开设市民评议平台,接受社会监督。请运用政治常识有关知识对材料加以分析说明。
答题思路:略。
4、材料: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请运用“政党”的有关知识分述上述材料。
答题思路:略。
5、材料:中国政府2008年将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大对改善民生问题的投入力度。扩大就业,探索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加快面向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廉租房住房建设,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请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对材料加以分析说明。
答题思路:略。
(三)论述题
1、请运用政治常识论述党和政府解决民生问题,注重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必要性。
答题思路:略。
2、请运用政治常识论述党和政府提出要加快推进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意义。
答题思路:略。
3、请运用经济常识,论述如何才能做好“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的工作。
答题思路:略。
4、请运用经济常识,论述“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的重要性。答题思路:略。
5、请运用经济常识,论述党提出的“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重大意义。
答题思路:略。
6、请运用政治常识,论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收入分配问题的必要性。答题思路:略。
7、请运用经济常识,论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的必要性。
答题思路:略。
8、请运用政治常识,论述党和政府为什么高度关注民生问题。(与1、2题相似)
答题思路:略。
第五篇: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
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
【摘要】和谐社会建设提倡“以人为本”,把人民当做社会建设中的主体。和谐社会建设要以人为本,就要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生活中的基本问题。民生是人民对社会生活问题的一个基本共识,是对社会主流价值的判断,展现的是一个社会中的道德观念、社会习俗、民主文化的强大力量。人民的纠纷得不到解决,何以去谈和谐的建设;人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何以去谈社会的建设;人民的基本问题得不到解决,何以去谈和谐社会的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一、对民生的理解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在《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老百姓的生活来源问题。“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
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民生概念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充分强调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要性和高度综合性。从这个角度来看,广义上的民生概念几乎可以延伸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任一领域,无所不包,甚至还可以包括历史观方面的问题。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
从不同的角度看民生,对民生的理解有所不同。从需求角度看,民生是指与实现人的生存权利有关的全部需求和与实现人的发展权利有关的普遍需求。前者强调的是生存条件,后者追求的是生活质量,即保证生存条件的全部需求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普遍需求; 从社会生活的角度来看,民生是人民关心的、是需要到的解决的,得到满足的生存、生活问题;从人权角度看,就是人的全部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从建设和谐社会的角度看,现代意义上的民生要从多方去思考,民生不仅仅包含了社会层面的问题,还应包含与人民有关的切身利益,甚至是涉及到人民的一切问题,是要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给人民带来的利益,使人民受益,使人民的问题得到真正的解决,使人民的要求得到满足。
二、关于民生问题
具体来说,就是要把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五大现实问题做好。
“就业”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根本。就是要大力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问题,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抓好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实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使人人有活干,有饭吃。
“教育是民生之基”,“教育”是强国富民的基础,要努力提高国民素质,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投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解决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让孩子们都能无忧无虑地读书,让家长们不再为学费发愁。
“分配”是人民休养生息的源泉。就是“改革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通过“扩中、提低、限高”,缩小贫富差距,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过上好日子。
“社保”是人民生存和发展的依托。就是要让老百姓生活的安心,完善和健全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机制,落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力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众的救助,确保弱势群体的生活底线,使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其屋,衣食无忧。
“稳定是民生之盾”,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可靠保障和坚强后盾。“稳定压倒一切。”“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要重视社会稳定工作,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处理机制,排难解纷,把各种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争取社会治安状况的根本好转,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把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活干,有学上,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病有医,老有养,生活幸福,都过上好日子。
三、为什么要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有利于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的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其基本要求,就是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是要扩大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理顺分配关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就是要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第二、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离开发展,一切无从谈起。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兼顾和协调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第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就是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时,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不断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生产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部署,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
四、对民生建设的建议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为此,需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优先发展教育,依靠教育兴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发展教育也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有利途径。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健全公共财政投入和保障机制,为全体国民提供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和条件。要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同时,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还必须进一步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素质,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其次,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总的看还不够完善,存在着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要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切实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此外,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社会和谐的特殊功能,应当支持其加快发展。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搞好基金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加强基金监管,杜绝非法侵占、挪用,确保社保基金安全。逐步提高社会保险层次,制定出一套有效的社会保险转续机制,这有利于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也有利于促进劳动人口的流动就业。
再次,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康是国民素质的重要体现,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大力发展医疗卫生服务,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要加快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目标。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满足人民看病、治病的需求。
最后,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人们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活力,同时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就要把完善社会管理作为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任务。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维护安全生产秩序,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全面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提高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切实维护社会安全。
结束语
社会要发展,民生得兼顾。保障和改善民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加快发展成果的普惠共享,不断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消费的必然要求。只有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扩大消费才有坚实基础,经济发展才有持续的内生动力,投资和消费结构的调整才能落到实处,从而实现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良性互动。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要真抓实干,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在政策上进一步向民生倾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方面得到更多实惠。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创新社会管理,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建立与群众“面对面”工作机制,完善群众服务平台功能,妥善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强化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城市管理等监管网络体系建设,提高群众的安全感。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要统筹兼顾,完善与民生相关的制度安排。做好了民生,才能做好和谐社会的建设。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我们要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坚定地与群众站在一起,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做工作,真心实意察民情、听民声、暖民心,扎扎实实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