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邓三第六章多选题与答案大全
二、多项选择题
1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曾经比较正确地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发
展阶段问题。这些思想观点主要有ABCD
A1956年后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已经进入,但“尚未完成”
B1956年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刚刚建立”,但还没有“完全建成”
C我国社会主义需要在生产力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后才算从根本上建成D社会主义可能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一个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在社会性质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主要有ABCD
A公有制经济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居于领导地位,但不是社会经济主体,当时经济总量上占绝对优势的是个体农业、手工业经济,初级阶段的公有制是社会经济主体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社会虽然社会主义因素为主导居于领导地位,但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建立
C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以“共同纲领”为基础加以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解决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通过确立公有制主体地位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决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ABCD
A我国最大的实际
B我国最基本的国情
C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D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和根本出发点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含义,一是明确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一是规范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二者关系在于ABCD
A不了解社会性质或判断错误,就会离开社会主义,就不可能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的基本特征、主要矛盾和根本方向
B不能正确分析当前我国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就可能超越或落后于形势的发展,从而作出错误的判断
C坚持而不离开社会主义是根本原则,是前提
D正视而不超越发展阶段是保证,是防止急于求成或落后于形势发展的认识基础
5新时期30多年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使我国各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有“两个没有变”,主要是指AB
A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没有变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主体地位没有变
6在发展阶段问题上的经验教训证明,在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上ABCD
A只讲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和方向不讲发展程度与水平,会产生“左”的错误
B只讲发展程度与发展水平,不讲性质与方向,又可能离开社会主义
C只有坚持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与发展程度水平的统一认识和把握,才能自觉科学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全面把握社会性质、方向与发展程度的水平才能克服“左”和右的干扰
7依据当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我们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了历史发展进程的曲折性和跨越性,所以ABC
A不承认中国人民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机械论,是右倾错误的主要认识根源
B以为革命成功后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追求一大二公三纯,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是“左”的错误认识根源
C认为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用很长一段时间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的任务,去发展社会主义应有的发达的生产力基础,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唯物辩证法
D认为中国必须“补资本主义这一课”的观点,是自由化观点
8邓小平曾经指出:现在虽然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这里
讲的“不够格”主要是指ABC
A不够马克思所讲的“共产主义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的“资格”
B在物质技术基础方面不够格,无法逾越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阶段
C在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方面的不成熟、不完善
D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有很大的差别
9邓小平关于我国当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揭示了我国当前的ABC A社会制度性质
B社会主义发展水平
C社会发展程度和阶段
D社会发展模式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意义是ABCD
A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
b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C是防止和反对“左”和右的错误的思想武器
d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保证
11党的基本路线主要内容包括ABCD
A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C“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依靠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 D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基本方针
1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是因为ABCD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新时期最根本的拨乱反正
B是兴国之要以及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C关系到社会主义前途命运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成败
D如果经济建设为中心发生动摇,党的基本路线就会被动摇,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 13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辩证统一,因为ABCD A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要体现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
B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要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C离开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就不能与时俱进,就会变成僵化的教条
D离开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就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
14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作用是ABCD
A兴国、立国、强国的重大法宝
B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
C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群众的幸福线
D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15江泽民十六大政治报告提出的新三步走战略目标是ABCD
A2000年到2010年GDP翻一番
B2010年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GDP翻一番
C2020年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D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6,21世纪头二十年我们要集中精力,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主要是指ABCD
A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
B科教更加进步
C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
D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安 随遇而
第二篇:毛邓三多选题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习题集——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从理论创新方面讲,就是:(ABC)
A、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
B、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 C、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
D、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化
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表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重要著作,这些著作:(AD)A、是毛泽东思想形成阶段的主要成果 B、分清了革命斗争中的敌友问题
C、概括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D、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 3、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中提出的重要思想观点有:(ABD)A.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进一步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C.全面阐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D.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
4、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表明非公有制经济:(CD)
A、在所有制结构中占主体地位 B、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C、与公有经济可以共存
D、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公有经济共同推动生产力发展
5、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中,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是:(ABD)
A、存在着多种所有制经济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C、各种生产要素都具有价值 D、实行多种经营方式的要求 6.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鲜明特点是(BCD)A.革命性B.科学性C.独创性D.完整性E.全面性 7.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BE)
A.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矛盾B.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D.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E.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8.1928年到1930年,毛泽东撰写了形成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著名文章有(ABC)A.《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井冈山的斗争》 D.《反对本本主义》 E.《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9.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主要法宝是(ABC)A.土地革命B.统一战线C.武装斗争D.根据地建设E.党的建设
10.抗日战争时期,在抗日根据地建立的“三三制”政权,其人员名额分配原则是(ABC)A.共产党员占1/3 B.农民阶级占1/3 C.非党进步分子1/3 D.工人阶级占1/3 E.中间派占1/3 1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形式是(ABCD)
A.加工订货B.统购包销C.经销代销D.个别公私合营E.全行业公私合营
12.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道路过程中的理论成就有(ABC)
A.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B.中共“八大”制定的路线
C.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
D.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民社会主义建设思路线的制定
13.我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是(ABCD)A.现代农业B.现代工业C.现代国防D.现代教育E.现代科学技术
14.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内容主要有(AB)A.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教育
B.加强以党章为主要内容的党的基本知识教育
C.加强党的政治路线教育
D.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教育
E.加强党的优良作风教育
15.为加强执政党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措施有(ABCDE)A.不给党的领导者祝寿 B.不送礼 C.少敬酒.少拍掌
D.不用党的领导者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业的名字
E.不要把中国同志和马.思.列.斯并列
16、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在学风问题上曾经反对过的主要错误倾向是(BC)A .投降主义 B .经验主义 C .教条主义 D .冒险主义、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从而达到成熟的主要著作是(ACD)A .《〈共产党人〉发刊词》 B .《论十大关系》 C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D .《新民主主义论》
18、在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于人民共和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为(ABCD)A .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为它们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不允许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B .社会主义国家和世界无产阶级不允许 C .国民党统治集团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他们坚持国民经济***,不允许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 .中华民族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决定其不能实现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政策及其所领导的革命斗争的胜利发展,促使民族资产阶级放弃了第三条道路、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主要有(BC)A .严格区别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的界限,实行和平赎买,和平地实现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
B .创造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多种形式,采取了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形式 C .把对企业的改造和对资本家的改造结合起来,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D .对私人资本主义的赎买政策应始终坚持采取“四马分肥”
20、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运用到外交领域和经济建设方面,形成的方针、政策是(BC)A .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方针 B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 .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D .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总方针、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为发展生产力是(ABC)A .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B .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C .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D .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矛盾的需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政策有(ABCD)A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 .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劳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和其他人,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D .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大战略。这个战略的基本思想是(CD)A . 正确处理速度、比例、效益的关系,走出一条速度较快、效益较好、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 B .切实实行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C .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资源、环境的关系,使人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相协调
D .把发展问题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实现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相结合 24、下列选项中,属于科学社会主义观点的有(ABD)A .民主是一个多义词,首先和主要的是指国家制度
B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C .民主就其本质而言是多元主义的
D .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是民主和专政的统一 25、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我国当前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有(ABCD)A .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B .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C .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
D .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及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26、按照我国宪法规定,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个论断表明(AD)A .“一国两制”的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 B .特别行政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 .特别行政区政府是国家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 D .特别行政区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 27、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初,世界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动可以概括为(ACD)A .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
B .美国独霸世界的格局已经形成 C .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
D .世界处在新旧格局交替的动荡时期 28、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党的建设具有特殊重要性。这是因为,党现在(ABCD)A .面临执政的考验 B .面临改革开放的考验 C .面临发展市场经济的考验 D .面临和平演变的考验、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AC)A .国家和集体所有的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 .公有制企业的数目和职工人数在各个行业中占优势 C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D .国有经济对其他经济成分实行正确引导、管理和监督、我国社会主义法制既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使人民民主成为现实,又规范人民的民主行为,使(ABCD)A .民主总是具体的、相对的,不存在不受制约的民主和自由 B .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
C .不要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和不要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制,都是错误的 D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31、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是(CD)A.反对官僚资本主义 B.消灭资产阶级
C.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D.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32、中国共产党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经验是(ABCD)A.无产阶级力争并牢牢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B.在统一战线中实现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政策 C.针对中国资产阶级的特点,实现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D.统一战线必须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武装斗争为支柱,才能巩固和发展
3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存在与发展的主观条件有(CD)
A.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B.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 C.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D.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正确
34、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其经济成分有(ABCD)A.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与合作社经济
B.个体经济
C.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35、要在中国实现工业化,首先要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关系问题,为此,毛泽东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有(ACD)A.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
B.多发展重工业,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
C.以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为序安排国民经济的方针 D.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总方针
36、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因为(BD)
A.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一致的 B.它们的基本立场和方法是一致的 C.它们具体的理论观点是一样的
D.它们对根本任务和最终目标的认识是一样的
37、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因为它(ABCD)A.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B.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C.对当今时代特点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D.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38、邓小平提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归根到底看其是否有利于(BCD)
A.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B.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C.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D.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9、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ACD)
A.体现时代性 B.忠于实践性 C.把握规律性 D.富于创造性
40、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进农业向专业化、市场化、现代化转变的有效形式,因为它有利于(ABCD)
A.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程度,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B.形成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增加效益 C.克服农民一家一户经营规模小与社会化生产规模经营的矛盾 D.解决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与农业比较利益低的矛盾
41、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在加紧制定和实施发展高科技的计划。这一现象告诉我们(ABCD)
A.科技的发展能够极大地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B.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C.在当代经济增长中,科学技术已作为第一生产力发挥作用
D.我国也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42、要使我国经济富有活力和效率,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市场机制的长处和优势在于(ACD)
A.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比较好的环节中去 B.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和重大经济结构优化 C.实行优胜劣汰,促进技术和管理的进步 D.对经济信号反应灵敏,使产需及时协调
43、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有(ABCD)
A.股份制 B.股份合作制 C.租赁、承包制 D.国家独资经济
44、列宁说:“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说(ABCD)A.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规律
B.在不同国家建立的无产阶级专政,其本质都是一样的 C.社会主义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必然具有民族特色 D.无产阶级专政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形式
4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ABCD)A.坚持用邓小平理想教育全党,教育干部和群众
B.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C.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D.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46. 毛泽东思想的内容非常丰富,它包括(ABCE)。A.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B.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C.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D.毛泽东晚年思想 E.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47.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BCD)。
A.没收一切土地归农民所有 B.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C.保护民族工商业 D.没收官僚资本主义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E.节制资本
4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起来就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ACD)。
A.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C.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E.代表最先进的生产力水平
4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ABCDE)。A. 股份制 B.私营经济 C.个体经济 D.港澳台投资经济 E.外资经济 50.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包括(ABDE)。
A.产权清晰 B.责权明确 C.两权分离 D.政企分开 E.管理科学 5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有(ABCDE)。A.个体户 B.自由职业者 C.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人员 D.民营企业的创业人员和科技人员 E.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 5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必须经历的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BCE)。
A. 反映了所有社会主义社会必须经历的起始阶段
B..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决定的
C.它需要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
D.这是我国生产力水平仍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决定的 E.它需要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至少上百年时间
5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ABCDE)。A.现代企业制度 B.完善的市场体系 C.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 D.合理的个人分配制度 E.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54.新时期,人民军队要解决的历史性课题是(CD)。
A. 军事过硬 B.纪律严明 C.打得赢 D.不变质 F.作风优良
55、台湾问题是(CD)。
A. 第二次世界大战遗留下来的问题 B.殖民主义侵略下来的问题 C. 中国内政问题 D.中国内战遗留下的问题 E.要国际社会通力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
56、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两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BC)A.新民主主义理论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57、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的报告中指出,邓小平理论是:(BC)A.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理论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C.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58、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相互关系是:(AB)A.解放思想是为了实事求是 B.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辩证统一 C.实事求是必须以解放思想开辟道路
59、我国现阶段阶级斗争的状况是:(BC)A.阶级斗争已经完全消灭 B.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C.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60、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有:(AB)A.经济手段 B.法律手段 C.行政手段 61、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特征有:(AC)A.它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大多数人享有的民主
B.它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民主 C.它具有十分广泛的内容 62、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主要有:(AC)A.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平等互利原则 63、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形式有:(AB)A.按劳分配 B.按生产要素分配 C.按资分配 64、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有:(ABC)A.个体经济 B.私营经济 C.外资经济 65、依法治国的主要内容包括:(ABC)A.依法治国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客体是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 B.依法治国前提是党的领导,核心是确立宪法法律在国家管理中的权威 C.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必然要求
66、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其主要依据是(ABCD)A、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B、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 C、大革命失败的深刻教训
D、敌强我弱的形势,广大农村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 E、列宁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的理论
67、毛泽东指出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是(ABC)A、镇压国内敌对阶级和敌对势力的反抗与破坏 B、防御国家外部敌人颠覆和侵略
C、组织和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D、扩大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E、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68、对于理论和实际的关系,党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两种错误倾向是(BC)
A、主观主义 B、教条主义 C、经验主义 D、冒险主义 E、盲动主义 6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是(BCE)
A、实行“耕者有其田” B、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C、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D、限制和改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E、保护民族工商业
70、党的十三大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断的含义是(ABCD)A.中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 B.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C.社会主义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阶段 D.中国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 E.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7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所强调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中(ABD)
A.经济建设是核心 B.改革开放是动力
C.改革开放是主体 D.四项基本原则是根本 E.四项基本原则是保证 72、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正关系是(ABCDE)A.发展是改革稳定的目的 B.改革是发展稳定的前提
C.改革是发展、稳定的动力 D.稳定是改革发展目的 E.稳定是改革发展的条件
73、如何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ACE)A.必须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 B.必须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 C.必须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D.必须使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E.必须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74、我国改革是一场全面的社会变革,因为它(ABCD)A.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B.涉及经济体制和政治、文化体制
C.触动体制层面和思想观念层面 D.要求利益调整、体制转换和观念更新 E.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75、根据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精神,我国在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三步走”战略是(CDE)A.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B.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90年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C.到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口控制在14亿以内,人民的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到2020年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全面建设成为小康社会 E.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76.毛泽东思想是(ACD)。
A.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B.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
C.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D.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E.毛泽东个人的思想 77.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指(ABDE)。
A.实事求是 B.独立自主C.群众路线 D.理论联系实际E.武装斗争 E.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79.下述经济形式中属于公有制范畴的有(ABDE)。A.全民所有制经济B.集体所有制经济C.股份制经济
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E.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集体成分
80.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除资源配置市场化、经济活动法制化的特征以外,还具有(ABCDE)等特征。
A.企业行为自主化B.市场关系平等化C.市场体系完善化 D.宏观调控间接化E.市场范围国际化
81.根据我国宪法规定,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个论断表明(AD)。
A.“一国两制”的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 B.特别行政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特别行政区是国家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 D.特别行政区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 E.特别行政区是有独立主权的政治实体
82.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除工人阶级、农民和知识分子以外,还有(ABCDE)。
A.个体户、私营企业主B.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
C.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D.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
E.自由职业人员
8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ABCD)A、邓小平理论 B、毛泽东思想 C、“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8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原因是(ABCD)A、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需要 B、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C、中国革命进程中实践经验的总结
D、共产国际的要求 85、毛泽东同志把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哪两部分?(AC)A、民族资产阶级 B、小资产阶级 C、官僚买办资产阶级 86、贯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要求是(ABC)A、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B、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 C、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87、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ABC)A、强调全面发展 B、要求协调发展 C、主张可持续发展 D、坚持高速发展 88、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必须做到(ABCDE)A、统筹城乡发展 B、统筹区域发展 C、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D、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E、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89、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对党的性质、宗旨、根本任务的新概括,“三个代表”是指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ACE)A、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先进生产方式的前进方向 C、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D、先进社会制度的发展要求 E、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90、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ACE)A、体现时代性 B具有针对性 C、把握规律性 D、讲求实效性 E、富于创造性 91、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是(ABDE)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C、坚持公有制 D、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E、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92、党的基本路线中的两个基本点是(BC)A、改革 B、四项基本原则 C、改革开放 D、经济体制改革 E、政治体制改革 93、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是(ABCD)A、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质
B、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C、加强生态建设,遏制生态恶化 D、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 E、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
94、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包括(ABCDE)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私营经济
D、混合所有制企业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E、中外合资企业 95、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ABCD)A、民主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民主专政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E、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96、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ABCDE)A、促进经济增长 B、增加就业 C、稳定物价 D、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E、扩大内需
97、我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是(ABC)A、统一战线 B、武装斗争 C、党的领导 D、人民战争 98、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是(ABCDE)
A、建立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B、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C、没收官僚资本贵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D、保护民族工商业 E、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 99、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纲领是(ABC)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D、建设中国共产主义 10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ABCD)A、坚持马克思指导思想 B、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共同理想 C、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D、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E、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101、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途径是(ABCDEF)A、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B、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C、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D、统筹区域发展 E、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F、积极扩大就业 102、在中国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因为(ABCD)A、坚持中国现代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正确处理社会矛盾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D、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03、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它的基本特点是ABCD A.它有新的领导阶级即无产阶级 B.它有新的指导思想即马克思主义 C.它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D.它有了新的前途,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而达到社会主义的目标
104、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BCD A.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B.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 C.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必要条件 105、在中共八大上,陈云提出了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设想,其主要点包括BCD A.以国营经济为主体,以私营经济为补充
B.以国家与集体经营为主体,以个体经营为补充 C.以计划生产为主体,以自由生产为补充 D.以国家市场为主体,以自由市场为补充 106、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提出的“两个务必”是指CD A.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 B.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C.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D.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07、邓小平在强调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时,指出ABCD A.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
B.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C.我们要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 D.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列主义
108、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因为)CBD A.毛泽东在延安时为中央党校题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 B.毛泽东对实事求是作了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C.它是同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联系在一起的,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
D.它是反对主观主义、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 109、邓小平指出,建设社会主义ABCD A.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B.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C.没有固定的模式
D.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1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不可逾越的一个历史阶段ABD A.它反映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 B.它反映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性
C.它是由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客观条件决定的
D.它的历史任务是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
111、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为完成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ABCD A.发展要有新思路 B.改革要有新突破 C.开放要有新局面 D.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 11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是ABC A.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B.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
C.宏观调控上,能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D.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和经营
113、我国民主党派的参政作用表现在ABCD A.参加国家政权
B.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 C.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D.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114、下列选项中,正确的观点有AD A.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B.市场经济本身要求提倡集体主义
C.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已不现实,取而代之的必然是“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
D.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精神文明,应当引导人们形成把国家和集体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个人正当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115、在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上,中国坚持的原则是ABCD A.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B.互不侵犯
C.互不干涉内政 D.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 116、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三大优良作风ABD A.理论联系实际
B.密切联系群众 C.为人民服务
D.批评与自我批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和谐和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文化强国
第三篇:毛邓三答案
第一章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应该了解中国历史状况社会状况,认真地概括提炼。)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思想,要让国人接受,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三:新时期进步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做出最新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绩是因为我们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第二章
一:实事求是思想的重新确立和发展(邓小平贡献)。1.“文化大革命”后,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关键环节,大力提倡实事求是。2.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邓小平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1.一切从实际出发。2.理论联系实际。3.实事求是。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四:为什么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1.所谓理论精髓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又体现最本质的东西。正是由于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已经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2.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十六大依赖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精神。
五:结合中国革命建设的历史,谈实事求是(老师附加)。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的思想路线,它包括:
1、一切从实际出发;
2、理论联系实际;
3、实事求是;
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坚持实事求是有重大的意义:
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意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3、它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上,只要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革命和建设就会取得进步和发展。如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正确分析了中国的国情,坚持了实事求是,才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使得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革命力量发展壮大,在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正确地分析了当时的国情,坚持了实事求是,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最终使中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一旦偏离了实施求实思想路线,中国革命和建设就可能受到损失。如在大革命后期,中国共产党没有正确认识中国国情,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导致放弃革命领导权,使得革命受到重大损失。在十年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由于没有认识中国国情,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导致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受损严重。由上可见,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有重大意义,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革命和建设才能取得进步,发展,所以在新时期我们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三章
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1.原因: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为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提过条件。帝国主义的间接统治及他们之间的矛盾导致军阀混战,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缝隙。2.内容: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第四章
一:为什么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新中国成立,标志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2.新民主主义要不断扩大国营经济,同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经济。3.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社会。
二: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1.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规律。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规律。3.二战后的国际形式。4.由过渡时期条件决定的(经济,政治,思想,干部)。5.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
四: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经验、教训)。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相合作道路。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3.正确分析农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4.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五: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验教训)。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2.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六: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第五章
一:关于三个主体三个补充。陈云提出,主张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是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的许可范围内进行自由生产是补充,在流通领域,国家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的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补充,提出了计划指标必须必须切合实际,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的观点,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直盯计划必须做好物资、财政、信贷平衡的观点。
二: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内容,科学内涵。科学内涵:(1)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1.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来看,过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之所以没有搞清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离开生产力抽象谈社会主义,误以为只要不断改变生产关系,提高共有程度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甚至以季节斗争为刚取代生产力发展,更没认识到社会主义还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2.从中国具体国情看,我过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更加突出,解放发展生产力问题就更重要。3.从时代特征看,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新的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世界各国都在抓住时机,加快发展,只有突出发展生产力发展在社会主义本质中作用,才能自觉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不断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并证明社会主义优越性。(2)突出情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的意义:1社会主义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技水平2 社会主义本质轮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三: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深化的认识,也是党实现其承担历史责任的需要。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打过,能不能解决号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着,选择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相信它能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1.只有紧紧抓住这个要务,党才能在新世纪新阶段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承担起历史责任,因为不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住过统一和促进世界和平号都要靠发展2.只有把发展作为主题,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不断巩固和加强党的群众基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想前进,通过多待人的努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使人民得到更多实际利益,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3.也只有靠发展才能税负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坚定社会主义和住过前途的信念和信心。总之,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都要靠发展发展是硬道理,硬就硬在这里。
第六章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3.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长期性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
四:三步走战略的内容。1.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2.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3.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五:三步走战略的特点。1.坚持了雄心壮志与实事求是的统一。2.把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坚持了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统一。3.明确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了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4.提出了战略具有长期性。
六:十七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友好又快发展。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
七: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1.发展是目的,是改革与稳定的基础。2.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七章
一:对外开放的必要性。1.当今的世界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3.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4.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理论。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的生产力的要求,是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2.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3.把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4.提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三:三个有利于思想内容。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四: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辩证关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只有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才能在国际上获得较高的信誉,吸引更多的合作者,才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积极利用外国的投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加快本国经济的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五:怎样理解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内陆省区的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所谓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扩展到能源、交通的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
第八章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他们都是经济手段;2.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的两种手段,他们对经济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共性:1.从资源配置方式来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2.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3.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4.从经济运行看,法制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4.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是: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注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6.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通过竞争,促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加速市场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会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还会带来一些与社会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可谓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
7.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的必然性: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3.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这决定了社会还不具备实行按需分配的条件。8.按生产要素有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就其内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2.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3.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9.正确认识先富和共富的关系:先富是实现共富的捷径,共同富裕并不等于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奔向富裕是一个有先有后、有快有慢逐步实现的过程,要求所有人、所有地区同时、同步、同等富裕起来是不切实际的,必须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共同富裕的构想正是这样提出来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先富不是目的,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和手段;强调共富并不是要否定先富。
10.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距的必然性:1.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不同;2.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4.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11.分配理论的的发展过程:党十四大以来,提出兼顾效率和公平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方面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十六届五中全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12.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与实施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工业化,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第九章
13.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2.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14.我国现阶段人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的共性:1.性质相同,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都是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利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新型民主;2.作用职能相同,都承担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扩大人民民主,镇压敌对势力反抗,保卫和巩固革命成果,领导和组织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职能;3.历史使命相同,都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逐步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社会不平等,为未来过度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15.人民民主专政的个性:1.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来看,在过渡时期,参加国家政权的不仅有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还有民资资产阶级;2.从党派之间的关系来看。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3.从概念表述上看,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的表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16.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中国共产党和个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个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17.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是因为:一方面,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另一方面,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发展基层直接民主,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民主素质,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创造条件。18.依法治国的含义和意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得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民主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9.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0.如何深化政治体制改革:1.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一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为根本,以曾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民主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2.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既要态度积极,又要步子稳妥;3.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绝对不能照搬西方政治模式。
第十章
2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马列、毛邓三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这里培育四有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24.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意义: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它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有发扬了我们党优秀革命道德传统概括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鲜经验,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风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的结合,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第十一章
26.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2.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3.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2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一,理论意义: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二,实践意义: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2.使社会更加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3.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的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2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5.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第十二章
29.“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基本内容: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2.实行两种制度3.保障台港澳高度自治繁荣稳定。4.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5.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武力。重要意义: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会造成的不良后果。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5.“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30.胡四点: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2.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3.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4.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31.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1.明确提出反对和遏制“台独”是新形势下两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2.提出两岸关系现状的定义,丰富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3.提出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和平友好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4.强调和平统一工作也要体现以民为本、为民谋利;5.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将中央对台方针政策法律化。
第十三章
32.邓小平时代主题的判断的依据:1.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2.和平发展是当今两大带有全球性战略的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3.和平与发展史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4.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问题已经解决。
33.为什么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1.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2.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3.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34.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1.坚持独立自主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2.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3.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第十四章
35.怎样理解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1.我国是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在国家的领导地位;2.中国工人阶级 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3.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
36.为什么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1.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是时代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2.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3.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目的在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党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4.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有利于增强全社会创造的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37.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政治联盟。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服务。
第十五章
38.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为什么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1.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2.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在要求;3.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要求。
39.为什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1.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2.从国内看,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要求;3.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40.党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1.这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应对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顺利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2.这是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相继丧失政权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历史警示;3.这是进一步提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第四篇:毛邓整理的答案
毛邓整理的答案
转播到微博 转载自 不要你理我゛ 2011年05月12日 10:38 阅读(1)评论(0)分类:个人日记
o 小
o 中
o
1.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对外开放格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3.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4.我国坚持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5.实行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中心环节是依法办事
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7.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8.我国的社会主义保障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
9.四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10.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
11.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指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同社会大生产相适应的一种公有制形式。
2.集体经济:即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是指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
3.国体:就是国家的阶级性质,即国家的权力由社会的哪个阶段或哪些阶级掌握,我国的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4.政体:只要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体现国体的具体政治制度,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按劳分配:是指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简答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1.我国已是社会主义
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基本纲领: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在宏观调控上,通过经济手段,计划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实施对社会经济的有效调控,更好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使社会主义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1.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2.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3.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5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6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必须让权利在阳光下运行。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六.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
一个中国,两制并存,高度自治,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七.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战略目标:
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八.三步走:
1从1981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2.1991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达到小康水平
3.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九.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解决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十、“四不”: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绝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十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4、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5、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十二、“三个有利于”标准: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论述题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各项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护。
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二、发展才是硬道理:
1.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2、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3、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是由我们党长期执政的历史地位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2、是完成党承担的伟大历史使命的关键。
3、是我国现实的基本国情和国际形势所决定的,是加强我国国际地位的需要。
4、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
三、八荣八耻: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第五篇:“毛邓三”社会实践选题清单(范文)
“毛邓三”社会实践选题清单
一、文化教育
(一)农村教育
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农村的发展对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而农村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农村的教育决定了中国的未来。因此,正视当前农村教育综合改革面临的问题,大力改革与发展农村教育,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是新世纪我国农村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至22%。调查显示,57%的留守中学生存在轻微或轻微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轻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47.7%,中度为9.0%,重度为0.3%。研究人员通过分析还发现,这些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往往与父母的打工年限有关,时间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2.流动儿童(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则有近2000万。他们当中,失学率高达9.3%,近100万名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
3.学校债务。教育部提供的数据,中国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欠债高达500多亿元,债务形式主要是施工队垫款、银行贷款以及向教师和社会借款等。4.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城市教师的超编和农村教师的缺编无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充分体现了在教育资源分配问题上的不公平和不公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而农村的教育更是关键。作为农村教育核心的农村教师的生存状况可以作为晴雨表直接反映出来农村的教育质量。
(二)教育资源不均衡 1.招生公平性问题。省市之间分数的差距,名人降分录取,西安科技大学等高校的招生丑闻事件都反映了一个问题,如何保证学校招生的公平性?湖南邵阳罗彩霞被冒名顶替事件。
2.提高西部经济落后地区的教育。东中部教育水平高,西部教育水平低。西部教育水平低主要反映在当地经济发展影响教育。
3.贫困生的教育问题。近年来与贫困生有关的话题越来越多,由贫困生带来的一系列扶贫措施,教育和心理问题爱到广泛关注。大学每学年都有很多贫困生,学生欠学校的学费有的达上千万元之多,学校想方设法帮助贫困生,但相对于贫困生的庞大数量实在是太微弱了。在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群体?你认为社会应该做些什么?
4.择校制度。择校作为教育供需双方选择的制度安排,是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由于户籍和区域管理,中国的择校存在较大的问题。
二、医疗卫生
(一)医疗问题;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1.医德问题。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规范医生的诊疗行为,防止药物的滥用。2007年11月21日,怀孕9个月的李丽云因呼吸困难,在同居男子肖志军的陪同下赴北京某医院检查,医生检查发现孕妇及胎儿均生命垂危。由于肖志军多次拒绝在手术单上签字,最终孕妇及体内胎儿不治身亡。肖志军拒签字致产妇死亡事件发生后,一时舆论哗然。据《新京报》报道,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刘明祥教授认为,肖志军不构成过失杀人罪,医院至少应该受到道义上的指责。
2.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资源分布不平均。例如,北京1200万人有三甲医院57家,而有些千万人口的城市,却连一家三乙医院也没有。在你所在的家乡呢?
3.医疗收费高。中国数所名校乱收费行为被曝光之后,国家发改委又向外界公布了八起医药价格违法案件,其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名院被官方点名。79岁的董合久,九个月内被迫9次转院后,含恨而终;注射液3元卖不掉,涨到288元却畅销,为什么?医生开出一盒回扣是50元;中国医改最大障碍,是既得利益集团巨大的利益难以撼动。4.贫困人群医疗救助滞后。近几年医疗救助目标人群覆盖率低,救助项目涉及范围较窄,医疗救助标准不高,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诊疗过程不良开支过大,医疗成本上涨,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险制度出现异化现象;管理上的缺陷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卫生政策上的缺失,导致医疗资源配置不尽平衡;贫困人群医疗救助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滞后,致使贫困人群医疗救助工作缺少法律保障。
(二)医疗保障框架的建立
1.如何建立覆盖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框架,2007年5月21日,国务院批准了《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根据纲要要求,“十一五”期间,要在全国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框架,促进人人享有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作为社会保障制度中受众最广、变革最大的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建设,息息相关的影响和改变着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权益,成为最受瞩目的国家政策,老百姓最为关注的话题。新医改的方案已经推出,从对新方案的解读以及地方逐步推行的情况看,你个人认为这个方案对于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是否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哪些方面可以进一步改进?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农村地区缺乏社会保障,“小病挨、大病拖、重病才往医院抬” 的情况司空见惯,因病致困返贫的现象非常突出。同时给农村劳动力的战略转移、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产生严重障碍,限制了内需的有效增长。目前国家通过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制定严格的控制医药价格和医疗收费办法,逐步解决农村医疗的问题。去走访一些农户,倾听他们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意见。
1.医疗制度公示,加强医院药品零售、医疗器械检查和医疗服务价格监管,完善公示制度。
2.平抑医疗费用和药品价格。采用财政扶持、民间捐助相结合方式,扩大平价医院、平价药店覆盖面。
3.医疗保障体系的健全。加快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将不同收入阶层的人群纳入不同的医保范围,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
4.社区医院的发展。发展城市社区医院,鼓励“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手术在医院,术后护理在社区”。5.低收入群体医疗保障问题。对低收入者降低医保理赔门槛、提高报销比例,发挥医保“社会稳定器”作用,近期降低医保报销基线。
6.新医改以市场为主导还是以政府为主导。现在的医疗卫生改革走入困局,根源在于它的基本方向有问题,不能走市场化的道路。基于医疗卫生事业的特殊性,无论是基本保障目标选择还是医疗卫生的干预重点选择,靠市场都无法自发实现合理选择,必须强化政府职能。政府的责任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化政府的筹资和分配功能;二是全面干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与一般消费品不同,大部分的医疗卫生服务具有公共品或准公共品性质。具有公共品性质的服务是营利性市场主体干不了、干不好或不愿干的,也是个人力量所无法左右的。
三、经济稳定与发展
(一)收入增加
1.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它是基于居民财富逐步累积、财产性收入快速而不均衡增长的背景,是对财产性收入的承认和肯定,是防止财富在积累过程中向少数人集中、导致收入及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的重大举措,同时也预示着财产性收入的增加要通过从“少数人拥有”到“更多群众拥有”的路径,让财产性收入覆盖更多的普通百姓,让全体民众共享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成果。你家有过去的老账本吗?
(二)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所谓通货膨胀,就是“货币总量”相对“物品总量”不断增大的现象,粗略地说,就是货币“过多 ”的现象。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通货膨胀一般产生两大重要后果:一是货币购买力下降,二是财富重新分配。通货膨胀是经济增长最为危险的恶魔,这一公认的经济增长的“恶魔”,既可能使中国经济增长遭受重创,也可能促成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深层次改变。
1.物价上涨;2008年2月份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了8.7%,月环比上涨了2.6%。这一数据与此前公布的2月份工业出厂价格指数(PPI)为6.6%一起,再度向我们揭示了目前我国所面临的物价上涨趋势仍在延续,通胀 压力仍在进一步增强。你有没有感受到物价上涨带给你的生活压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现象的?
(三)三农问题(农民、农村、农业问题)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1.新农村建设。2006年2月,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特别是2006年“两会”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中央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改变了农村面貌。
2.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产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卫生医疗条件在农民心目中都是需要改善的方面。与城市相比,农村基础设施的缺乏问题十分突出,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推动其他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农民收入问题。在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强有力推动下,我国农民收入已经打破了几年前收入增长缓慢的格局,进入新的较快增长期。统计表明,2004年、2005年、2006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6.8%、6.2%和7.4%,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三年超过6%,是1985年以来的首次。但是与其他的社会阶级相比,农民的收入仍然很低,农民收入的增加不及社会整体收入增加的速度。
4.农业发展结构。每年国家的支农资金不断增加,同时取消了农业税,其他的乱收费现象也在不断的治理过程中。
5.农民的社会地位。目前来看,“农民”从某种意义上代表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的阶层,而那些所谓的“城里人”也常常带着有色眼镜看农民。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的扶持,你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农民的社会地位却没有太大的变化。
6.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问题。目前被征地农民对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反映较为强烈:一是普遍反映补偿标准偏低,难以维持长远生计。二是对征地安置方式和平调村民集体资产的行为不满。西部地区一些城市从2000年开始,统一征地时不再留部分土地给农民。三是对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方式不满。政府对 土地一级市场实行垄断,低成本从农民手中征地后,在土地交易中得到较为可观的收益。
(四)人口问题
1.人口迁移。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人口迁移对经济发展、人口分布起着重要影响。有关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即“民工潮”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这些研究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角度出发,研究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镇“暂住人口”问题;一是从跨区域流动角度出发,研究“外来劳动力”或“民工潮”问题。如果你的家庭就是“新移民”,那么请讲述一下“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2.计划生育政策的发展。“我国现行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引发的问题不容忽视。”王翔委员认为,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人口与计划生育现状导致人口危机:新生婴儿男女性别比不平衡危机、人口老龄化不正常危机和维护人口正常替换不合理危机。同时,人口与计划生育现状影响提升素质:一是城市和农村人口反比例增长问题令人担忧,城市居民实行“一胎制”,而广大农村地区“二胞胎”已是普遍现象;新增人口接受教育的落差问题令人担忧;三是计划生育引发的道德问题令人担忧,社会上出现包二奶、假离婚甚至借腹生子现象。
3.人口增加引发的社会问题。50多年来,中国人口由6亿增长到13亿,人口的增加造成贫困、资源匮乏、就业难等问题。
(五)城市化进程。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化日益加快,越来越多的人享受了城市文明。在城市化的推进中,如何促进城市持续和谐发展?
(六)促进创业
创业不仅包括创办中小企业,还包括从事个体经营、创办合作组织以及新的项目,特别是国家和地方优先重点发展的就业型、科技型、资源综合利用型、农副产品加工型、社区服务型、信息服务型等产业和行业,要使就业扶持政策与产业行业优惠政策形成支持创业的合力。去走访一些创业成功的人士吧,从他们的奋斗轨迹中能总结出哪些结论呢?他们的成功与国家政策基本面的变革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或许,今天的走访对于你日后的创业有所裨益。
(七)经济发展问题 1.产业结构优化问题。近年来,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不断优化,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企业研发投入逐年加大,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不断涌现;进出口结构和利用外资结构不断优化,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服务贸易发展迅速,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正在形成。
(八)贫富差距增加
目前,中国社会不和谐现象时有发生,经济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失业、腐败、社会不公、贫富不均、城乡收入差距等问题相对突出。种种迹象表明,贫富差距的加速扩大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亟待破解的难题。
1.仇富现象。产生仇富心理既有一般人性方面的因素,也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经济制度方面的根源。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和制度的不完善会进一步刺激和加重人们的仇富心理。
2.垄断行业性高收入问题,要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督和管理,加快推进电力、石油、铁路、民航、电信等行政性垄断行业的改革,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强化垄断收益分配管理,调整垄断行业的利润分配制度,建立垄断超额利润上缴制度,将垄断利润收归国家财政。
3.社会收入分配;我国的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收入分配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直接影响着改革的深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主要是由改革效应、二元经济结构、垄断和特权等原因造成。缩小收入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快经济发展、完善社会分配机制、解决收入分配不公、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四、社会保障与服务
(一)住房
建立健全住房保障体系是房地产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之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抓紧建立住房保障体系。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住房改革和建设,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1.房价调控。近年来全国房市与几年前相比,涨幅很大。有专家认为由于地价上涨趋势明显,房价的上扬依然不可避免。也有一部分专家指出,随着政府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房价有望降到合理的价格,两种观点不断交锋,未来房价的走势仍是不解之谜。
2.经济适用房。排号难、审核松、富人化趋势明显等问题,使原本为了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经济适用房在现实操作中走了样、变了味,据二手房经纪公司透露,目前私下交易现象突出,经济适用房是否能有效保障低收入家庭的购房需求,还是成为炒房的捷径?
(二)交通
1.交通拥挤,城市交通拥堵,导致市民上下班时间成本高;公众汽车拥有量不断增加,停车难,行车难的现象日益严重,交通问题成为影响城市发展,影响大气环境的问题之一,交通的拥堵问题对奥运会也有一定的影响。2.燃料涨价。燃料涨价属于世界问题,而涨价的燃料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居民的生活成本,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三)权益与保障
1.妇女权益保障。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的基本制度之一。从广义来说,社会保障制度的受益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从狭义而言,社会保障制度又以弱势群体为主。国家通过实施各种社会保障措施,使包括广大妇女在内的社会成员得以平等地分享文明社会成果,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从而缩小社会成员的贫富差别,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进步。
2.儿童保护。弱势儿童权利保护,防止对儿童的暴力和虐待,预防未成年人违法,关爱残疾儿童和儿童权利与人类进步等方面都属于儿童保护的范畴。3.中国的人权建设。中国的人权问题一直受到抨击,传统文化提倡的集体大于个人的道德水准越来越受到个人主义的挑战。从范跑跑事件看到,自我和牺牲之间的天平该如何倾斜,其实反映了整个社会对人权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外交部发言人对外国不友好人士讲:中国的人权改善由13亿中国人民说了算。那么,中国的人权该如何建设呢? 4.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在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中,存在许多实际的问题,选举秩序混乱,基层行政机关决策透明度不高,村务公开不规范,人才建设不力,基层公众文化水平低,民主素养差,且受到旧观念的影响,民主意识不强。你怎么看?
5.低保线上调。广东农村低保线提至1200元,安徽农村低保线提至860元,近几年全国的低保线都有一定程度的上调。是好事啊!
(四)流动人口管理
1.户籍制度改革。户籍改革的呼声向来已久,而户籍制度对人口流动的限制早已是不争的常识。从历史的角度看,户籍制的产生只是为了方便人口的管理,它是以行政管理的视角为主体,民众自由迁徙的利益往往让步于管理的便利。对人口进行地域的限制,从而减化了社会结构,对于指标化的行政思维来说,户籍制的存在是“合情合理”的。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飞跃发展,城市化的迅猛前进,人口流动的频率随之也不断加大。市场经济需要社会资源的充分涌动,人口也不例外。当然,人口自由流动的现实需求背后,也包涵着个体权益、身份意识的觉醒。可以说,挣脱户籍制的束缚,让自己不因出身而限制了生活的地域,已经成了社会各阶层的共识。
2.农民工缺乏必要的劳动保障。根据某项调查,接近半数身在北京的农民工未签订劳动合同,而享有医疗、工伤等保障的农民工比例更低。
3.农民工对保障的认知不足。不知道要签合同,不知道要保障,不知道安全问题,缺乏法律意识
4.侵害农民工权益的问题(如讨薪、工伤)。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民工工资的清欠力度,但建筑单位欠发工资现象屡有发生。主管部门应该制定出切实有效的调控办法,维护农民工利益
5.农民工融入城市。调查显示,对于农民工进城这个问题,京沪穗三地有35.3%的人群表示支持,他们认为现在农村地不多了,农民进城也是谋生的需要,但是也有四分之一(25.6%)的受访者反对农民工进城,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农民在农村一样可以赚钱,他们到城市则抢了城市居民的饭碗。还有14.5%的受访者不支持农民进城是因为他们生活习惯太差,随地吐痰,不注意穿着,影响城市形象。
(五)收入问题
1.最低工资标准的确定,由于我国各个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工资水平与物价水平差别较大,因此《劳动法》第四十八条规定:“最低工资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报国务院备案”。按照劳动法的规定,目前我国的最低工资标准都是按地区确定的,全国没有统一标准。最低工资标准的确定实行政府、工会、企业三方代表民主协商原则。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最低工资制度的实施实行统一管理。国务院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最低工资制度实行统一管理。最低工资标准发布实施后,如因确定最低工资标准的诸项因素发生变化,则各地有调整最低工资的权力。
(六)扶贫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今后一个时期,政府将把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放在突出位置,以期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七)劳动与就业
1.劳动者平等就业的问题。签订了就业协议,苦等数月后却被告知因患“乙肝小三阳”不予录用。今年4月中旬,毕业于广西大学的周龙以侵害人格权为由状告广西某有限公司,要求赔偿违约金及精神抚慰金。日前,受理该案的钦州市钦南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广西某公司赔偿周龙精神抚慰金1万元。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的权利。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有关规定,也要求保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的就业权。但是不少企业在招聘之时,将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作为拒绝劳动者的原因,弱势劳动者存在就业困难的现象。
2.带薪年假让劳动者无假可休? 国家出台带薪年假的政策,充分保障了劳动人民的利益,同时配合取消长假,推动国内旅游事业长足发展。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许多企业和单位借此政策缩短原有的休假时间,或者制定苛刻的休假政策,导致部分企业职工的年假“缩水”。为了从根本上保障广大劳动者的利益,全国各地传出国家完善“带薪年休”制度的呼声。
(八)劳动保障 1.高强度工作引发的身心亚健康。华为员工跳楼,青年白领猝死的报道,青年劳动群体的工作状况堪忧。有调查发现,不少行业白领的工作时长达到12小时/日,长期高强度的工作使得身体、心理亚健康现象频繁发生,引发劳动者身心健康的社会问题
2.劳动合同规范性问题。一些用人单位为规避法定义务,不愿与劳动者签订长期合同,劳动合同短期化倾向明显。有的企业即使与职工签订了劳动合同也不够规范,条款内容比较简单、空洞,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如劳动时间、加班工资、福利待遇等没有列入。
3.维权问题。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是基层单位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对基层单位提出的必然要求。但劳动和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时有发生,遭遇侵权问题的劳动者往往维权无门,不知通过何种组织或机构维权,劳动者维权途径的构建也是亟需推进的工作
(九)就业问题
1.大学生就业问题。高校大学毕业生作为人才资源中较高层次的一类,其就业过程是国家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毕业生难以找到好工作,已成为大学生、高校及家长共同的感受。大学生就业难在何处?就业难是不是国家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呢?
2.下岗再就业问题。下岗再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普遍关心的热门话题。1997年底,我国失业人口达到1100-1300万人,创建国以来最高记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中最突出的问题。上海市也一样经历体制转轨、经济转型、改革攻关的重要历史时期,也同样面临着严重的失业现象。到2005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7.5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4%。而实际情况更为严重。过量的失业人口引发社会矛盾,造成了劳动力资源的极大浪费: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给政府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经济负担。失业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城镇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
五、环境与灾害
(一)环境污染 中国的环境问题已不是什么“隐约逼近的危机”,而是一个已到眼前的危机。环境问题是伴随人类文明特别是工业化进程而出现的危害人类的21世纪最大的问题,具有公地性、后显性或隔代显现性、全球波及性、吞噬性、叠加性、全面影响性和时空密集性等特点。
1.温室气体减排,设在巴黎的国际能源署在4月称,中国可能在2007今年或2008年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随后,荷兰环境评价部的一份报告则估算出,中国在2006年排放的温室气体已经超过美国,达到62亿吨。中国政府并未回避问题,6月,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节能减排的具体执行方案,并称将在年底对官员就执行情况进行考核与问责。虽然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我们还是根据国际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公约,制定了中国气候变化的应对方案。我们提出,从2006年-2010年,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降低20%。
2.大气污染问题,我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以尘和酸雨(二氧化硫)污染危害最大,并呈发展趋势。我们三分之一的国土已经被酸雨污染,4亿多城市居民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1500万人因此得上支气管疾病和呼吸道癌症。据参加全球大气监测的北京、沈阳、西安、上海、广州5个城市的监测资料表明,总悬浮颗粒物年日均浓度分别在200~550μg/m3范围内,超过世界卫生组织(WHO)卫生标准60~90μg/m3约3~9倍,这5个城市全被列入世界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之中,北京是世界上尘污染最严重的首都之一。
3.水污染问题。全国七大水系中近一半河段污染严重,86%的城市河段水质普遍超标。淮河流域许多地区癌症发病率比正常地区高出十几倍到上百倍,一些村庄2/3的人肝肿大。除淮河之外,松辽水系、海河水系、珠江水系的污染也十分严重。据15个省市对29条江河不完全统计,2800公里河段渔类基本绝迹,有渔业价值的中小河流50%不符合渔业水质标准,平均每年发生大面积污染死鱼事故约1000起,直接经济损失4亿元。同时由于河口的污染,溯河性鱼虾资源遭到破坏,产量大幅度下降,部分内湾渔场荒废。我国湖泊普遍遭到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十分突出。
4.农业污染问题。近十年来,我国使用农药防治虫害效果显著,每年使用农药面积为23亿亩次,每年化肥施用量达2930万吨(折纯),但农药、化肥有效施用率仅为30%(仅为国外先进农业区的1/2),其余都挥发到大气中或随水流入土壤和江河湖泊,造成水域富营养化或饮用水源硝酸盐含量超标。农用塑 料的大规模使用,对土壤物理性状有极大的影响,全国平均每亩农田残留地膜5公斤左右,地膜残留率为20%~30%,对土壤破坏很大。农村环境问题如不及早重视和防范,将会造成比现在城市环境更复杂、更有害、更难治理和恢复的被动局面。
5.垃圾分类,垃圾分类政策在全国各大城市已经实行了多年,但是尽管居民对垃圾作了分类投放,最终却仍会被环卫工混杂着装进垃圾车里。调查发现,大多城市对垃圾的分类处理目前仍仅限于市民自觉投放的层次上,而在收集、运输、处理等后续环节上并没有做实“分类”„„ 实际上,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精确区分是非常困难的,而配套设施的缺乏则更无法保证垃圾分类的实现。如此前分后合的做法,使得分类垃圾箱成了形象工程。
6.垃圾处理与减排,近年来,在中央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地方政府加大了对垃圾处理的投入,我国垃圾处理行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十五”计划期间,一大批垃圾处理项目按照新标准开工建设并相继投入使用,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垃圾处理能力。但由于环境意识、政策法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资金投入、技术装备、设施配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我国垃圾处理处置仍在低水平上运行,已建处理设施运营情况不甚理想。垃圾包围城市、严重污染环境的态势,不但未能得到有效遏止,反而大有越演越烈的发展趋势。
7.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可居住的土地由于水土流失从600多万平方公里减少到300多万。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重点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优先保护天然植被,坚持因地制宜,重视自然恢复;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天然草原植被恢复、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防沙治沙、水土保持和防治石漠化等生态治理工程;严格控制土地退化和草原沙化。加强矿产资源和旅游开发的环境监管。做好红树林、滨海湿地、珊瑚礁、海岛等海洋、海岸带典型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
8.沙尘暴,滚滚沙尘掠过华北、东北,跨过长江,频繁袭来的沙尘暴使人们体验到风沙的无情,天灾的恐怖。沙尘暴与其说它是天灾,不如说它是人祸!是乱砍滥伐留下结果,现在,我国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注重退耕还林,就是高瞻远瞩的举措,我们保护环境的力度也在加强,但愿沙尘暴不再光顾。9.生物多样性破坏,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高等植物和野生动物物种均占世界的10%左右,其中约有200个特有属。然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了动植物生境的破坏,物种数量急剧减少,有的物种已经灭绝。据统计,我国高等植物大约有4600种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状态,占高等植物的15%以上,近50年来约有200种高等植物灭绝,平均1年灭绝4种;野生动物中约有400种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状态。
10.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中国政府已在2004年提出了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这是中国发展道路上的一次战略性转折。但正确的理念如果没有坚实的制度框架,对那些大部分仍处于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初期的地区而言,很容易沦为一句空洞的口号。我们今天的当务之急就是建立起一整套可持续的制度框架。
11.噪声污染,全国的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声级基本在70~76分贝之间,据42个城市监测,92.8%的城市交通噪声平均声级超过70分贝的限值;多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污染状况也呈恶化趋势。全国2/3城市居民在噪声超标环境下工作和生活。
(二)环境污染治理
1.环境污染的源头控制,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最好的方法是通过源头控制,发展清洁生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形成一个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下决心依法淘汰那些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严禁新上那些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根据生态环境的要求,进行产品和工业区的设计与改造,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推广清洁生产,努力实现增产减污。
2.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引导和鼓励农民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防治农用薄膜对耕地的污染;积极发展节水农业与生态农业,加大规模化养殖业污染治理力度。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作,搞好作物秸秆等资源化利用,积极发展农村沼气,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水,解决一些农村地区存在的环境“脏乱差”问题,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文明生态村。
3.城市环境治理,全面实施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对污染处理设施建设运营的用地、用电、设备折旧等实行扶持政策,并给予税收优惠。生产者要依法负责或委托他人回收和处置废弃产品,并承担相关费用。4.新能源开发。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重化工业时期,对能源的需求将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与此同时,能源供应约束严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能源安全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首要问题。近虑加远忧促使我国政府重新审视能源长期发展战略,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能源道路,大力开发水电、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已成为缓解能源压力、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5.能源节约利用。据测算,到2010年,我国石油需求量为3亿吨,而同期国内石油的生产为2亿吨,缺口达1亿吨。目前,我国能源消费形势紧张,在高油价的大背景下,亟待树立能源节约意识。
(三)环境教育
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使人们感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是,长期以来,学校正规教育中有关上述方面的内容极为稀少,所涉及到的环境教育基本上仅满足于环境知识的传递,而缺少对人类与自然环境本质关系的揭示,缺乏将环境问题与其他社会问题联系的分析,从而使得环境教育向技术方面倾斜。垃圾分类、绿色校园、节约水资源等等内容都可以成为环境教育的内容之一。
(四)灾害问题
1.灾害的预防。在1992-2001年的十年间,全球自然灾害导致超过622,000人死亡,20亿人受到影响。水文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为4460亿美元,占同期所有自然灾害总损失的约百分之六十五。尽管自然灾害无法避免,但是把灾害评估与早期预警相结合并采取预防和减轻灾害的措施能够避免灾害成为灾难。也就是说可以采取行动来大大减轻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社会经济破坏。2.灾害预警。在灾害频发的今天,灾害预警可以有效防范灾害,降低灾害对人民经济生产和生活造成的损失。
3.环境污染引发的灾害。松花江水质污染,四川煤气田井喷等事故引发水体、大气的污染,进而影响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甚至导致大批居民迁出,事故发生地成为死城。近年来,由于操作不当引发的环境污染事故及其产生的后果得到社会的重视,如何防止事故发生,发生后如何将恢复环境,都是公众关心的问题。
(五)灾后重建问题 1.灾民心理重建问题。在一个巨大的打击之后,人整个就反应系统全部失灵了,叫“木僵状态”,就是反应迟钝,然后记忆困难。记忆空白,就是这是人整个感觉很迟钝,这个是需要一段时间要康复的。
2.灾后经济重建问题。5•12汶川大地震在经济领域所造成直接损失主要体现在资产(特别是不动产贬值)、人员、自然禀赋等要素上,重建的蓝图不能囿于城市规划的技术性问题,而要着眼于提升受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素质,坚持高起点、可持续、良性循环、和谐共生为原则,尽可能地一步到位,变输血为造血,避免走弯路,减少资源浪费。
六、政治与法律
(一)政务公开
1.政府公信力建设。“周老虎”是去年以来最受关注的公共事件之一。“周老虎”事件,是舆论监督的经典案例。面对汹涌的舆论监督,作为政府部门陕西省林业厅草率认定虎照为真并轻率发布是很严重的错误;在公众质疑声中意识到可能犯错却拒不承认则是更加严重的错误;而后又像无赖一样既不进行二次鉴定又不愿意认错则是大错而特错。令人欣慰的是,陕西省政府最终成立了调查组,既给出了真相,又作出了处理。“亡羊补牢,犹未为晚”。虽然陕西省政府的查处来得晚了些,但也算是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政府的诚信及其形象。这既是一堂生动的政府诚信课,也是一堂生动的危机公关课。经过了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洗礼,陕西省以及各地政府的诚信意识以及危机处理水平应该会得到一次很大的提高。此外,网络用语“打酱油”、“俯卧撑”、“躲猫猫”、“七十码”等都代表了老百姓对政府公信力的疑虑,你知道这些网络用语吗? 2.审计结果的公示。审计监督是国家审计机关为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财政收支、国有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事业组织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独立进行的监督活动。审计结果对公众进行公示,是政府对公众负责的有效途径。
3.公众监督政府行为。在“周老虎”事件中,由于公众的参与,虎照的真假才得以水落石出,公众在事件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未来公众参与监督政府行政行为的方式值得提倡。4.行政传播的透明度。杨佳上海袭警案留给人们不尽的思考,在公众的不断追问下,上海公安局显得十分“沉默”,这种沉默造成公众的不满,甚至发生道德的偏移,称杨佳为“义士”,作为事件的主体,上海公安局有必要向社会公示案件办理的进展,通过有效的方式防止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社会舆论谴责。
(二)反腐倡廉;
1.限制公权力滥用。成都一个人喝了酒和警察发生了一点争执,被警察把两条腿给打断了。湖南某地一名工商管理人员收管理费,卖菜的小贩说早上还没卖到钱,就抬腿一脚,把卖菜的给踢死了。大学生孙志刚,就因为没有带证件被抓起来。在全国政协社科组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法学家梁慧星教授对政府部门存在的上述滥用公权现象提出了激烈批评。这些严重损害人民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公职人员违法行为造成很坏的社会影响。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国家制定民法典,通过一部完善的、进步的、科学的民法典向整个社会,特别是向政府、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灌输私法观念、私权观念,约束国家公权力的行使,限制公权力的滥用,使政府真正实现依法行政。
2.腐败问题。反腐败问题一直是论坛关注的热点,也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反腐败是个大工程,荡涤腐败,清明社会,需要更多人的意见和智慧。
(三)普及法律
1.中国公民的法律知识缺乏,一个人如果不懂得一些基本的法律,一方面容易犯一些错误,甚至连自己犯了错也不知道。另一方面当自己遇到问题的时候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国法律普及率低,尤其是与公众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的知晓率远低于发达国家,尤其是农民工、妇女等弱势群体,法律保护自己的意识的行动都存在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