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转变和创新社会管理理念 推进社会管理的创新
面对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对社会管理工作提出的新挑战、新要求,只有在科学判断、准确把握新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积极吸纳国际、国内先进管理思路、方法,转变和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完善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以法治化、多元化、民主化与科学化为途径,建立健全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完善社会管理法律法规,提高依法管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秩序、增强社会活力,才能够实现维护新疆和谐稳定的战略任务。
转变和创新社会管理理念 推进社会管理的创新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应当以更新观念为前提,以理念的创新来带动体制机制、方法措施的创新。
一是要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突出社会建设。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自觉把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摆上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纳入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相协调。
二是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突出执政为民。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按照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部署工作的衡量标准,使各项决策符合客观实际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从而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
三是政府主导、多元化参与,突出整体推进。在社会管理中,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和成效;另一方面要不断增强社会自我管理能力,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更积极、有效地参与社会管理,统筹社会资源,形成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整体合力。
四是统筹兼顾,协商协调,突出科学民主。按照统筹兼顾的要求,正确反映和协调各方面利益诉求,兼顾好各方面群众的关切,促进社会动态平衡。坚持运用民主方式、群众工作方式、说服教育方式,通过平等、沟通、协商、协调等办法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从整体上推进社会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社会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
五是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突出源头治理。加强社会管理领域立法、执法工作,依法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各项社会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综合运用法律规范、经济调节、行政管理、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调节利益关系。在此基础上,积极构建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应急处置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新机制,最大限度地化解社会矛盾,增强社会管理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有效性。
完善社会管理格局 实现社会管理的多元化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应当顺应我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准确界定社会管理各主体之间的权责关系、明确各方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定位,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和社会组织的作用,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从而建立起一整套定位科学、权责统一、彼此联系、相互协调的社会管理格局。
首先,党委领导是根本。加强党的领导,应当以加强党的建设为前提,既要发挥好党委在社会管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又要组织动员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积极投身于直接服务群众的工作。加强党委对社会管理体制建设的科学领导,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管理的基本规律,制定推动社会管理体制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规划设计。各级政法综治部门作为党委政府管理社会治安、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部门,应当找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角色和定位,当好党委、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参谋、助手,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主动承担组织、协调、调研、督导、检查、考评、完善、总结的工作,以推进社会管理工作创新和完善。
其次,政府负责是前提。社会管理创新,关键在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健全政府职责体系,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政府及各职能部门要科学分工、科学定标、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通力合作,使管理更加协调有效,切实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再次,社会协同是依托。发挥好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新兴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的协同作用,形成党委、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互补、互动多元化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网络。正确处理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充分发挥各社会基层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努力做好基层群众工作;培育引导新兴组织成为社会服务的重要力量,促进社会协同、自治、自律、他律、互律发展,建立社会主体之间平等、民主的社会合作新关系。
公众参与是基础。群众是社会的主体,也是社会管理的主力军。只有动员组织群众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才能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公众的积极性,发挥好社会管理的“主人”职能,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社会管理网络,夯实社会管理基础。
深化社会管理法律建设 推动社会管理的法治化
一个国家最有效的社会管理工具就是法律。我国当前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是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大背景下展开的,社会管理的发展方向应当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建设相结合。
第一,完善社会管理立法。针对我区社会管理立法仍处于起步阶段的现状,地方立法应紧紧围绕社会管理创新亟须的基础性法规、规章,将城市管理、城乡
统筹、生态环境、平安建设、社区建设、民生保障、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等作为立法重点,深入开展调研,及时提出立法建议,推动相关法规政策的出台;同时,迫于新疆严峻而特殊的区情、社情要求,我区立法机关应尽快制定和完善与反分裂斗争相适应的地方法律规范,以打击和遏制暴力恐怖、宗教极端和民族分裂势力的破坏活动。加快网络信息管理立法,加强虚拟社会管理,规范网上舆论引导,严惩和打击犯罪分子利用网络实施违法和犯罪行为,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第二,社会管理主体依法管理、依法行政。政府以及社会管理的各方参与者都应当严格依照法律来管理社会,政府要做到严格依法行政,既要积极服务和管理社会,又应当遵守法律规定的权限,使行政权力的运行符合法治要求。与此同时,依法促使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参与决策和管理并形成对法律的尊重和对法治的信仰。
第三,尊重和维护司法权威。司法权的独立行使是维护司法公正的根本前提。审判机关依照法律解决各类纠纷,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机关依照法律履行监督职责。党委政府应带头维护司法权威,促进社会纠纷最有效地化解,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此外,要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使广大群众不断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切实履行公民义务,通过法治的手段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调动一切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
构建维护新疆和谐稳定的体制机制 提高社会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
加强和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应当在建立完善社会管理格局的基础上,着力从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和应急处置三个层面,构建一套协调、有效的制度体系,提高社会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着力解决影响新疆和谐稳定的重点问题。
1.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第一,建立和完善诉求表达机制。通过完善政务公开制度、民主决策制度,加强和改进信访制度,完善公开听证、心理咨询等措施,引导群众依法理性表达诉求。第二,建立动态矛盾排查预警机制。针对我区社会管理中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加强对重点工程、房屋拆迁、土地征用、企业转制、涉法涉诉、特殊群体的矛盾纠纷监控和排查,加强矛盾纠纷情报信息预警工作。第三,建立有效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体系。尽快建立和完善党政主导,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形成依靠基层党政组织、行业管理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共同化解矛盾的工作格局,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调解工作。第四,严格实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意见的精神,尽快形成适用于本部门、本行业内部的工作方案,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决策、项目、出台实施的前置程序和必备条件,建立严格的评估工作组织指导体制和运行机制。
2.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为流动人口和特殊群体提供良好的服务,实现社会关爱,对其中有现实危害倾向的人员实施有效地管控,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第一,完善当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把流动人口纳入当地社会城乡一体化管理范围,完善“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工
作模式,建立以流入地为主,流出地与流入地协调配合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协作联动机制。第二,积极推进户籍改革和居住证制度。推行以居住登记和居住证为核心的“一证通”制度,为流动人口自由迁徙、融入当地社会、同等享受社会福利和保障打通制度通道。配合国家建立人口基础信息库,建立流动人口动态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各相关部门信息数据联网共享。第三,健全外籍人员服务管理机制。为在疆进行外贸交易、投资的外籍人员提供良好的服务和管理,将其纳入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体系的同时也要逐步建立外籍人员动态综合服务管理工作机制,及时发现、查处和清理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的境外人员。第四,强化对特殊群体的动态管控和分类帮教。定期对特殊群体开展经常性排查行动,及时摸清底数,实施信息动态管控;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社区作用,针对特殊群体的不同特点,分类落实教育管控措施;特别要针对新疆籍流浪儿童的救助问题,建立起打击、解救、接送、教育、监管、安置等各个环节的长效机制。
3.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使其成为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的稳定因素;又要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抑制其消极作用:第一,建立完善宗教事务综合管理机制。通过建立党委直接领导,统战、民宗、公安、文化、新闻出版等部门参加的宗教事务管理工作机制。第二,建立健全宗教领域不稳定因素排查管控机制。第三,加强爱国宗教人士队伍建设。落实基层组织推荐宗教人士制度,努力培养爱国宗教人士队伍。
4.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第一,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第二,大力加强乡镇(街道)综治维稳中心建设。通过建立综治维稳中心,完善协作联动工作机制,实现社会治安联合防控、矛盾纠纷联合调解、重点工作联勤联动、突出问题联合治理、基层平安联合构建的工作格局。第三,加强队伍建设,改善基层条件,为基层社会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5.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第一,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制定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标准,完善食品药品质量追溯制度,依托食品药品安全信息网和安全分析预警系统,进一步细化自治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细则。第二,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完善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常态化地实施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监控。第三,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始终保持对“三股势力”和各种犯罪活动严打高压态势;科学制定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规划,与城市建设、社区建设、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以专门力量为依托、社会力量为基础,建立完善一体化的基层治安防控网络;加快推进城乡技防建设,构建打防管控为一体的综合动态防控体系。第四,加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将自治区的维稳集中整治与社会治安排查整治有机结合起来,对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场所、行业、领域开展经常性的动态摸排调查,推进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第五,加强社会管理应急体系建设。坚持预防和应急并重、常态和非常态相结合的原则,分类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进一步完善各项配套制度和工作细则;加强信息指挥中心建设,建立完善各级处突指挥综合信息系统;加强全民风险防范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加强应急知识和相关法规的宣传教育。
6.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管理。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服务管理员工的社会责任,积极推动建立党团组织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维护员工合法权益;完善社会组织监管制度,建立社会组织监管信息平台,把各类社会组织纳入党委、政府主导的社会管理体系。
第二篇:以法治理念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定稿]
以法治理念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2012年05月17日13:44来源:光明日报
编者按
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各类社会矛盾大量涌现的今天,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更好更有效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不仅是法律实务界的自我追问,也是人民群众的殷殷期盼。5月10日,由本报和中国审判理论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人民法院报社、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在南京共同主办的“人民法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理论与实践论坛”,正是寻求司法如何促进社会管理创新追问的有益尝试。论坛上,来自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和全国部分法院代表一起,围绕人民法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路和模式、路径和载体、体制和机制,人民法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与司法规律、能动司法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我们摘要刊登论坛上的精彩发言,与读者一道关注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法治化进程。
尊重司法规律是法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前提
胡云腾(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
就司法而言,各国在和平时期的司法职能都表现为社会管理职能,司法的诉讼纠纷解决功能、社会矛盾化解功能、公民权利救济、保障功能和公共权力监督、制约功能,无一不与社会管理和发展密切相关。人民法院每年的司法活动涉及亿万人的生产生活和矛盾化解,可以直接为社会管理作出重要贡献。尤其在社会管理水平整体不高的现实情况下,司法的管理责任更大,作用更大,贡献也可以更大。
人民法院是社会组织系统中的子系统,在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中,人民法院承担双重责任:首先要履行好法院这个子系统或小社会的管理创新责任。只有把人民法院的内部事务管好,把法院受理的各类案件审判执行好,把法院工作人员队伍管好,使国家投入的司法资源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使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法院的审判职能发挥到极致,使人民法院创新社会管理的能力与水平始终处于领先水平,才算基本履行了创新社会管理的职能与责任。
其次,要以能动司法理念为指导,履行促进或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责任。从管理的角度讲,法院既是审判机关,也是公共管理部门,负有维护社会秩序,管理社会事务的社会责任。实践证明,充分发挥司法职能作用,不仅能够实现法院管理创新,而且能够推动、引领社会管理创新。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很多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全国法院创造、总结的大量管理经验及提出的很多司法建议,对于创新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出现了很多“一条司法建议堵塞了一个管理漏洞”,“一件司法解释提升了一个行业管理水平”的生动事例。
孙佑海(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所长)
人民法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要立足于审判工作实际。审判执行以及审判管理是人民法
院工作主业,加强审判执行工作,做好审判管理,本身就是社会管理创新的组成部分。要严格依法裁判,分清是非曲直,引领社会发展的法治化方向。要运用司法政策促进社会和谐,将法治落实在社会管理的实践中。要从现实国情出发,坚持能动司法,以司法建议、联席会议、大调解机制等方式和渠道积极支持党委、政府从事社会管理工作。法院推进这方面工作,也有利于推进社会和谐稳定。要研究和遵循司法规律。参与社会管理创新要有自己的边界,与审判执行工作、办好案件、推进社会管理法治化密切相关。总之,核心在于,人民法院要立足审判本职,着力推进社会管理法治化,推进我国社会依法有序治理。
夏锦文(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通过对当前人民法院创新社会管理具体实践的梳理与分析,我们发现存在三个方面的倾向,即行为方式的模仿性、内容选择的随意性和主题内涵的扩张性。
行为方式的模仿性是指各级人民法院创新社会管理的具体行为方式过于简单,往往是参照行政机关的思路进行简单化模仿。众所周知,司法权不同于行政权,如果将某些做法归结为创新的特殊寓意,则是对司法权属定位的模糊化处理,应得到及时矫正与纠偏。
内容选择的随意性是指人民法院创新社会管理的具体事项选择方面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尤其表现在基层相关类型案件的处理程序选择。基层人民法院处于各类矛盾纠纷的解决机制最前端,其案多人少的现实性问题尤为突出,因而对案件处理程序走向简易化选择是颇为现实的做法,其随意性也就较为普遍。
主题内涵的扩张性是指人民法院创新社会管理在实践中具有跨越司法权运行边界的倾向。在实践中,各级人民法院参与除审判以外的其他社会活动是否是司法权运行空间的延展与扩张,值得深入进行考察与分析。我们的基本判断是,人民法院创新社会管理的主题内涵应紧密围绕审判权的实践轨迹进行考量,同时在参与其他社会活动过程中仍然需要谨记权力运行的边界内涵。
张志铭(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当前,“涉法上访”居高不下、愈演愈烈,影响社会安定,困扰政府治理。近几年,司法机关在求解“涉法上访”难题、摆脱困局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我认为,从长远看,从实现社会法治化治理的要求看,对于“涉法上访”等各种法律问题的解决,还是应该立足于制度的常规运作。
法治的正当性和有效性所在,是注重制度的常规运作。而常规运作一般均排斥超越于制度常态的人的权威和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公事公办”、“依法办事”,是制度的非人格化运作。在权威的配置和树立上,应该实现从领导人到具体制度、程序规则、职司部门和人员的重心转移,赋予制度的常规运作及其结果以足够的权威性。要随时注意在推行法治的过程中对人们习以为常的人治思维进行检讨,并逐渐地、不失时机地加以克服。同时,对于“上访”等各种不满于制度常规运作结果的现象,在营造宽松的社会交流空间、建立合理的补救渠道之外,还要更多地待之以平常心,尤其不能在制度建设上、在社会治理中因循传统思维惯性,消减、无视制度常规运作的权威和效率。一句话,法治的常态是制度的常规运作。
坚持能动司法是法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理性选择
付子堂(西南政法大学校长)
对于能动司法,法学理论界前两年在这个问题上有不一致的认识,我自己也是逐渐接受了能动司法的概念。现在可以得出结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能动司法的应有之意。我的体会是,在这个过程中,应当重点处理好四对关系:一是司法机关主导审判与社会成员参与司法的关系;二是审判职能与服务职能的关系;三是内部管理和社会管理之间的关系;最后是人民法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与坚守法律底线的关系,无论何时,司法机关都应该坚持依法独立审判,坚守法律底线。
刘旺洪(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人民法院作为行使国家审判权的司法机关,在创新社会中处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具有特殊重要职能。我认为,能动司法作为人民法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突破口和基本路径,是一种合适的、理性的选择。
第一,能动司法应当作为人民法院在行使司法权的过程中积极回应社会变革需求的司法理念和实践导向。在司法实践中,法官有权运用一定的工具对个案进行自由裁量,实现法律抽象正义向个案公正的转换,这决定了司法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能动性。当前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利益关系的深刻变化,新的社会管理的价值诉求和社会管理法治的相对滞后,必然要求法院和法官通过司法能动作用的发挥,积极参与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生动实践,为社会管理提供坚强的司法保障服务。
第二,人民法院只有通过能动司法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才能实现司法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统一。一个好的司法裁判必须在形式上具有合法性,符合法律的内在精神、基本原则、规范和程序,以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和权威;必须在实体上合理配置争议各方的利益,达致各方利益的总体均衡,实现司法公正,以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得到社会广泛认同,实现良好的社会效果。
李友根(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
司法建议是在我国特殊的法治国情背景下,人民法院基于人民司法、能动司法的基本理念和社会责任感所主动作出的司法服务。在研讨和探索人民法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时代话语中,应当对司法建议工作保持清醒的认识。
现实而言,处于当下社会矛盾尖锐、社会转型激剧的大环境下,人民法院为了更好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与社会担当,不可能对发现的社会问题超然物外,但也应当逐渐引导社会主体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识与法律水平。因此,应该加强司法调研,将司法建议的重点从个体性案件转向类型化、整体性案件的梳理与研究,从而以司法者的眼光分析、预测经济社会发展变迁过程中可能的风险与问题,并以司法建议等形式向政府部门、立法机关提出制度性的预防、规范、管理方案与对策,从而真正成为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力量。
着眼基层实践是法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
胡道才(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人民法院通过对典型案件的审理,不仅解决了个案纠纷,同时也为民众提供了大量的社会规范。典型案例相对于抽象的法律来说,其传播范围更广,更易被公众所理解和认可。因此,发挥典型案例的社会规范效应是新时期人民法院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手段。
然而,在当下的司法实践中,由于过于强调“案结事了”的司法政策,导致某些法院以功利主义方式对待司法调解,一味追求调解率,当判不判、盲目调解甚至违法调解的现象时有发生。调解会模糊行为的规则界限,而且调解结果也不需要进行详细的法律论证,从而使对社会具有规范指引作用的大量典型案例由于调解或撤诉而丧失了。
我们认为,司法的正当性来源于司法裁判的合法性,案结事了的司法观念固然有利于眼前社会矛盾的化解,但从实际运行结果来看,“案结”通常是通过调解的方式、以一方当事人合法利益的牺牲为代价来“事了”的,这种解决纠纷的方式如果不严格限定在当事人自愿的范围内,极易损害司法公正和司法功能定位。当然,不能否认,也有极少数调解案例具有典型示范作用,但却太少了。我们认为,“审判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解决私人的纠纷,更重要的是通过解释法律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司法机关的价值就在于通过依法裁判去维护社会的法治秩序,“司法的目的在于维护一种不断展开的行动秩序”,在倡导社会管理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应当重申规则治理,积极发挥案例的社会规范作用,当判则判,以典型案例中所体现的法治精神去影响、指引民众的行为,培养民众的法律意识,从根本上减少社会纠纷的发生。
李瑞翔(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院长)
我认为,通过审判实现公平正义,就是法院对社会管理创新的最大贡献。审判委员会是我国法院特有的一种审判组织形式,也是我国审判制度的一大特色。当前,审判委员会管理职权分散,数据信息难以有效搜集整合;行政色彩较重,法官的认同度不高;偏重于个案管理,宏观层面的管理不够。
审判委员会作为最高审判组织应该发挥审判管理的中枢作用。2010年,我们建立了以审委会为统领的一体化审判管理体系,解决管理统筹性问题。首先,我们成立了具有正式编制的审委会办公室,作为审委会日常办事机构,主要行使审判管理职权,并根据授权行使部分审判职能。其次,审委会每月搜集基础管理数据,对数据信息统一归口使用,形成一份审判质效表,由此建立了审判运行态势分析机制。第三,我们还建立了争议事项协调机制,有争议的问题以审委会决议的方式解决。
我们还建立了审判委员会评议制度和评议规则。审委会有权每年选择一到两个部门进行专项评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我们同时设立了案件质量自律委员会,委员会的成员由法官选举产生,由法官来评查法官、自我管理,强化了法官的主体地位,用符合审判规律的方法来抓审判,得到了法官的认同。
郭卫华(湖北省汉江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依法审判,对诉争纠纷作出权威裁判,是人民法院的基础和中心工程。“定纷”只是解决
纠纷,并未“止争”。司法的更高目标是化解纠纷,缓解当事人的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案件诉至法院,立案、开庭、合议,宣判,程序不复杂,效率高的话,几个工作日即可完成。但司法不是简单的一判了之,我们更需要关注裁判的结果。如果一份判决,不仅使双方当事人纠纷没有解决,反而使矛盾激化,造成当事人之间剑拔弩张的局面,形成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安定因素,那这份判决肯定不是份好判决。司法是要修复被破坏的社会关系,从根本上化解涉诉矛盾,它担负着化解社会矛盾、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职责。我们不能仅仅满足法律教条主义的适用,而是要追求真正地“案结事了”。所以,人民法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要以社会和谐为最高目标,这样的创新才有实际意义。
本版稿件均为本报记者
殷泓、王逸吟整理
第三篇: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总结
当前,随着我镇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社会建设任务日趋繁重,社会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在我镇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以来,提升了社会建设效能、效率,推进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现将我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开展以来总结如下:
一、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把
社会建设、社会管理摆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成立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和推进全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2、夯实基层基础。坚持重心下移,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村社,在组织领导、工作队伍、制度规范、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强建设,完善保障,确保工作有人抓,各项要求在基层得到有效落实。
3、严格工作考核。把社会管理创新纳入乡镇对村(居)考核重要内容,细化考核项目、标准和方法步骤,加大督导检查力度,推动工作不断深入。
4、加强舆论宣传。充分运用多种手段,广泛宣传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工作进展和成效,动员社会各界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工作措施
(一)推进村(居)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创新
1、推进村(居)组织建设。围绕村(居)党支部和居民委员会建设、基层基础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运行机制建设、村(居)干部和经费保障等方面,加快村(居)规范化建设步伐。
2、推进村(居)网格化管理。建立完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科学划分管理单元网格,以网格为基础,科学整合社会服务管理力量,把人、地、物、房、情、事、组织全部纳入网格进行管理,实现村(居)管理的扁平化、精细化、高效化和服务的全覆盖、全天候、零距离,夯实村(居)管理基础。
3、推进村(居)服务管理工作。重点抓好制定落实创新村(居)服务管理模式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村(居)组织,探索服务管理的有效形式和方法,积极保障和改善民计民生,营造和谐稳定的居住环境。
(二)推进社会重点特殊人员群体服务管理创新
1、建立健全重点特殊人员群体管理台账。以镇综治工作中心为依托,搭建重点人员管控平台,建立定期排查和日常监管制度,全面摸清辖区刑释解教人员、矫正对象、吸毒人员、“法轮功”人员、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社会闲散青少年等重点特殊人员群体的底数,落实教育、服务、管理和帮教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违法犯罪。
2、做好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帮教服务和犯罪预防工作。通过建立阳光课堂、实行未成年人轻罪记录封存消灭制度、开展结对帮教等措施,全面做好重点青少年群体工作,探索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新路子。
(三)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创新
1、扎实开展社会治安重点区域排查整治。坚持定期排查整治治安混乱区域、场所和部位,把学校、幼儿园及周边地区安全作为排查整治的重点,落实“打击、整治、防范、教育、建设”综合措施,适时组织区域性统一行动或专项斗争,提升整治效能。强化对“两抢一盗”违法犯罪活动集中区域的整治力度,增强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2、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构建打防管控结合、警防民防技防结合、全方位立体化棋格型的动态治安防控体系。制定落实改进和创新保安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强管理,强化培训,提高素质。
(四)推进基层基础工作创新
1、大力发展基层群防群治队伍。大力发展专职治安巡逻队伍、治安信息员、人民调解员、社会志愿者等不同形式的群防群治队伍。按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和“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合理解决好群防群治队伍的待遇问题。
2、整合社会力量资源,参与社会管理,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努力构筑政府行政管理力量与社会民间自治力量互联、互补、互动的新格局。
第四篇: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
李晓阳 学号:1130359031
一、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社会管理,通常是指以政府为主导的包括其他社会组织和公众在内的社会管理主体,在法律、法规、政策的框架内,通过各种方式对社会领域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构建“和谐社会”,途径有多条。既有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途径,又有社会方面的途径。既有治标的途径,又有治本的途径。因此,为加快构建“和谐社会”,我们要一手抓政治、经济、文化的改革、建设和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水平和物质生活条件,从根本上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基础,同时,还要一手抓社会管理,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和谐、有序的外部环境。这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需要。当前,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改革、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那样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这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因为利益诉求引起的,不是敌我矛盾,而是人民内部矛盾,是发展中的问题。而由于改革的渐进性,当前出现的这些矛盾和问题也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希望一下子完全解决,那是不现实的。但是,如果我们对这些矛盾和问题置之不理,则有可能酿成大问题,最终导致社会混乱。破解之道是什么呢?那就是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对这些矛盾和问题进行科学疏导,使之得到缓和和化解,从而保持和维护和平稳定的社会发展大局。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发挥国家行政职能的需要。行政的基本职能有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职能。我们党通过90年的不懈努力,在政治上完成了建国大业,构建了政治改革、建设和发展的宏伟蓝图,在经济上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构建了经济改革、建设和发展的宏伟蓝图,在文化改革、建设和发展方面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因此,在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就成了国家和各级政府进一步发挥行政职能的需要,这也是我们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新的生长点。
二、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应重点抓好的几个问题
一、以理念创新为先导,用科学理念引领社会管理创新实践
理念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首先要创新社会管理理念,以科学理念引领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
一是要树立统筹兼顾、科学发展的理念,从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向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是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要从重政府作用、轻多方参与向政府主导型的社会共同治理转变,尽快从传统管理转向时代发展要求的“治理”。
三是要树立服务为先、协商协调的理念,从重管制控制、轻协商协调向更加重视协商协调转变,尽可能通过优质的服务、平等的对话、沟通、协商、协调等办法来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
四是要树立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理念,从重事后处置、轻源头治理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尽可能使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少产生、少转化、少激化。
五是要树立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的理念,从重行政手段、轻法律道德等手段向多种手
段综合运用转变,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减少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
二、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健全完善社会管理制度体系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构建新型社会管理制度体系,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应着力从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和应急处置三个层面,构建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一整套规范、机制和制度体系,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健全完善的制度保障。
三、以管理方式创新为手段,提高社会管理效能
改进社会管理方式是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要从偏重行政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在用好传统手段的同时,更多地运用法制规范、经济调节、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
一是健全法治体系。切实加快社会管理领域立法工作,依靠法律来规范个人、组织行为,协调社会关系,监督和保护公共权力,保护公民合法权益,防止公共权力对公民权利的侵犯。
二是完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有关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弥补社会政策领域的空白,更好地调节和保护各方面利益。
三是借助道德力量。善于运用道德的软力量,把法治与德治结合起来,发挥道德力量的示范和引导作用。要重视解决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问题,充分借鉴吸收人类优秀道德传统,大力弘扬时代新风,努力塑造新型伦理道德。
四是发挥政治优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也是最大的政治优势。要把继承和创新群众工作作为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法宝,通过群众工作来服务群众,实现群众利益,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
五是依靠科技支撑。加快公民个人基本信息制度、个人信用管理制度等社会基础制度建设。加强社会管理信息网络建设,建立规范高效的动态采集机制,及时准确掌握“人、屋、车、场、网、会”等基础信息,加强动态分析,综合研判,实现全面覆盖,联通共享。
六是加强舆论引导。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把新媒体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利用这个平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了解社情民意,理顺社会情绪。
四、以构建社会管理新格局为目标,形成社会管理合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着眼于构建社会管理新格局,充分调动一切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切实发挥好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形成共建和谐社会的生动局面。
一是充分发挥党委在社会管理格局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放在党委工作重要位置,经常分析社会形势,正确把握社会管理的大政方针。支持政府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合理配置党政部门社会管理职责权限,切实解决多头管理、分散管理、难以形成有效合力的问题。
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格局中的主导作用。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完善社会政策、健全社会管理体系、培育和管好社会组织、畅通公民参与渠道等,切实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的考核机制,研究制定科学的社会管理考核指标体系,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奖惩和使用的重要依据。
三是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格局中的积极作用。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加强以城乡社区为重点的基层基础建设,发挥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志愿者团体等各种社会组织的作用,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责任,积极推动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同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解力量互动的社会协同管理网络。
四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管理格局中的基础作用。积极探索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机制和途径,为公民参与社会管理创造条件,努力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三、如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2004年6月,我们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就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社会管理正被纳入更完备的体系性框架之中。
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意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并进而向信息社会、知识社会转变的加速期。社会转型时期往往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的矛盾多发期。只有通过加强社会管理,更加积极主动地化解各种矛盾和风险,才能抓住和利用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顺利度过矛盾“凸显期”,从而实现2020年达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
第五篇: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食品安全管理创新工作进展情况
食安办
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开展以来,我市食品安全监督工作,在经贸、农海、质监、工商、卫生、教育等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上级“三定”规定,明确各相关部门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调整、充实执法机构和人员,修订和完善《南安市食品安全职责和工作制度》、保障编制和经费。同时,明确各部门食品安全工作协调机构和专管人员,深入推进全市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全市食品安全工作机制。
二、持续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深入开展,推动全市食品安全工作再上新的台阶。2012年2月,市食安办制定了《南安市2012年食品安全工作专项行动计划表》,布署了专项整治统一的行动时间、内容、重点整治范围及责任单位、具体要求,突出对乳制品、食用油、肉制品、水产品、酒类等重点品种的日常监管,突出对问题乳粉、地沟油、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重点违规违法行为的查处。严厉打击违法生产经营及使用行为,至2012年2月底,在专项整治期间,卫生局共检查餐饮单位1350多家次,出
1动卫生监督执法人员780多人次,发出卫生监督意见书176多份。有效规范我市食品生产经营秩序,维护了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
三、加强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建设
1、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项目建设工作。2011年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项目被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列为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项目,目前我市已完成项目规划、设计,初步设计方案已报省农业厅评审。下一阶段我市将按评审确定方案开展县级农产品质检站新项目建设工作。
2、加快检测能力建设。2011年省财政厅、农业厅为我市配置流动监测车和快速检测设备,为我市11家蔬菜生产基地配置蔬菜快速检测仪,有力提高对蔬菜质量安全的监管能力,切实保障我市蔬菜质量安全水平。
3、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根据省农业厅开展2012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要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蔬菜、家禽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例行监测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2次例行监测,从监测结果看,农产品质量整体稳定提升。蔬菜检测37种农药,抽样120个合格率87.8%;生猪尿样检测盐酸克伦特罗和莱克多巴胺,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合格率100%,莱克多巴胺合格率100%。
四、加快推进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
为切实提高食品销售店守法诚信经营,引导自觉守法经营,在全市形成规范有序的食品安全氛围,工商部门在辖区
内评选128家“诚信示范店”,切实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并在全市广泛推广,加快了推进食品诚信体系建设
五、完善应急预案掌握应急要领
认真总结近年来多起食品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吸取经验教训,进一步修订应急处置工作程序,强化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更加明确各部门在应急工作中的职责分工和工作步骤,增强应急处置规定的可操作性,提高应急指挥、协调和反应的工作效率,使各部门能够迅速掌握应急处置工作程序的要领,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查控问题食品,降低风险。
六、食品安全宣传氛围有新提升
积极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群众性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如食品安全“三进”(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宣传周”“知识问答”等活动,广泛宣传创建食品安全的重要意义,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和社会氛围。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在我国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做为基层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我们体会到,只有在忠实履行职责的同时,及时掌握食品生产、流通、餐饮环节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科学创新的理念找到新路子、新方法,才能搞好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保证一方百姓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