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意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先导

时间:2019-05-14 15:07: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和谐意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先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和谐意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先导》。

第一篇:和谐意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先导

和谐意味着一种最佳的生存、发展状态,是千百年来人们共同追求的理想。“天人合一”、“中庸”、“中和”等“和谐意识”是中国古代先哲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突出表现。在现代社会,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强化“和谐意识”。强化“和谐意识”,就是要把和谐的观念、和谐的价值取向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和谐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氛围。在当前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突出增强五种“和谐”意识。

社会中的共生意识。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共生共荣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向是要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及人自身的全面和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人与人的依赖关系。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这是人与人的依赖关系的真实写照。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人与人的距离拉近了,人与人的依赖程度增加了,但人与人的关系却疏远了,这与和谐社会的发展是极不协调的。因此,正视人与人的依赖关系,实现互惠互利,进而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二是人与社会的依存关系。实现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良性互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特征。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中,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为公民提供了基本生活条件和平台;公民也应自觉地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履行其社会公共职责,遵守公共生活规范。三是人与环境的友好关系。近年来,有的地方政府在扭曲的政绩观指导下,经济发展的恶性竞争加剧,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正确认识人与环境的友好关系,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树立起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促使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发展中的合作意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人想包打天下是不可能的,只有合作,才能形成发展合力,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因此,培养和增强发展中的合作意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应成为国内各企业经营者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核心意识。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使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经济上的相互依存空前加强,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它决定了世界各国以及国内各企业都不能游离于世界体系之外,只能走“合作”的道路。各企业经营者只有面向大分工、大合作、大流通、大市场的发展环境进行战略资源整合,正确认识和处理与竞争对手、供应商、员工、政府、顾客之间的关系,强化合作意识,共同扩展市场,才能提高企业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浪潮下的竞争力。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各国之间、各企业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共同目标。中国的和平崛起,得益于和平的国际环境;国内各企业的迅速发展,也得益于和平的国内竞争环境。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间相互依赖的程度会进一步加深,国际国内各企业合作的动力和机会将进一步增大,和平的力量也将进一步加大。因此,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人与人之间要趋利避害,必须树立“和平是为发展,发展也是为和平”的理念,让“和平、合作、发展”成为彼此关注的主题。诚信是立身之本,也是立国之本。和谐社会一定是诚实守信的社会。中国历来讲究诚信,恪守“一诺千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准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是兴企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企业的“生命线”。“双赢”是当今全球经济规律和经济关系的一大特征。世界市场竞争日益激化,但竞争不一定遵循你赢必然我输、我赢必要你输的简单规则,“双赢”已在越来越多的场合成为协调竞争的原则和追求的目标。人们应树立一种共同培育市场,即“把蛋糕做大”的互利合作的“双赢”理念,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治国理政中的法治意识。法治是社会有序运转的重要保证,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和谐社会必定是法治社会,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只有以法律手段来治国理政,使国家权力的行使和社会成员的活动处于严格依法办事的状态,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才有基本的秩序保障,整个社会才能成为一个和谐的社会。无论在国家政治事务治理层面,还是在社会治理层面,以及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方面,其制度安排、规则程序、合作参与、责任分担、利益共享都离不开法制,以确保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价值目标得到确认、尊重和实现,并把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过程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过程,为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提供保障。要实现社会和谐和公平正义,必须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社会中的不公平问题能够通过法律途径得到解决,确保法律目前人人平等。为此,必须彻底摈弃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的“人治”,使司法成为维护社会公正的平台。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发展的手段和途径。法治的意义不仅在于可以减少矛盾,而且可以使已经产生的纷争得到及时解决,使不和谐的状态归于和谐。因此,必须依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既维护群众正当权益,又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为此,必须充分发挥司法机关解决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同时进一步建立法制化的社情民意反映渠道。

交往中的宽容意识。“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宽容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涵养,是一种美德,是互相理解和信任的桥梁,是人与人沟通和交往的润滑剂,是团结之本、和谐之源。宽容是和煦的春风,有利于营造自由、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能更好地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管是世界的多样性、人认识的局限性、人性的多面性,还是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多元与平等,都需要当代人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确立宽容意识。待人以诚,授人以信,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深层基础。“诚信”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根本之道。正所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因此,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恪守诚信、仁义相交、坦诚相待。与人为善是一种爱心的体现,也是一种人生智慧,还是与人和睦相处的基础。孟子曾经说过:“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在当今这样一个需要合作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成人之美不但是一种修养,更是一项美德。《论语》有云:“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人皆有优点缺点。如果紧紧抓住人的缺点不放,只能使人际关系紧张恶化。所以孔子“乐道人之善”,“无攻人之恶”,赞扬别人的优点,鼓励别人发扬优点,取得成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需要这种气度、胸怀、君子风范。当这种风范成为每个人自觉的追求时,人和人才会和谐,社会才会安定。助人为乐是我国人民的一种美德。《诗经》说:“凡民有丧,匍匐救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应是那种尔虞我诈、冷若冰霜、互相倾轧的关系,而应代之以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一人有难,八方支援的风气。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应大力提倡助人为乐的精神,尤其要倡导与鼓励助人为乐的慈善之举,使那些已经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勇于承担社会义务和责任,更多地援助贫者、弱者。

第二篇: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范文]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知道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这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

实尊重和保障;

(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

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

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

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九条目标和主要任务分别反映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总要求的各个方面,充实和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

第三篇:和谐的邻里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文章标题:和谐的邻里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和谐”概念源自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是古人对当时社会理想化的价值目标。市委第十次全会提出的构建“平安**”、“友爱**”,是对传统和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落实中央建设和谐社会战略、构建和谐**的最好切入点,是立足**实际提出的美好构想。

和谐社会是稳定和谐、充满活力的。作为社会组成基本细胞的家庭,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邻里关系,更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单元。因此,只有邻里之间守望相助,和睦相处,团结友爱,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加美好,和谐社会也就有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平安**”、“友爱**”要从社区抓起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保持社区和谐是实现“平安**”和“友爱**”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那么,怎样实现社区的和谐呢?

从多年的社区经验中,我认为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要加强组织建设。要善于培养和发展中介组织,建设好社区志愿服务协会、社区公益服务站及志愿者队伍,形成覆盖面广和凝聚力强的社区志愿组织网络。二要加强队伍建设。要充分发挥“五老”、社区志愿者队伍的力量和作用,如和平街道的五个社区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建立了“社区公益服务站”,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克服以前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为长期开展社区公益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要加强慈善组织建设。目前,社区服务项目主要是面对困难群众、弱势群体和邻里关系,所以要不拘形式,采用多样性的方式来组织慈善活动,必要时可以和有关部门工作相结合开展。四要加强机制建设。通过街道社区评奖及开展活动等方式,建立一整套的机制,并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来加以整合,提高社区服务和指导能力。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我们的居住环境在发生着变化——从“大杂院”到“单位宿舍楼”,再到商住小区的楼宇。居住环境的变迁带来了邻里关系的疏远,因此,只有街道社区多提供平台,为社区群众、邻里之间沟通联系提供媒介,才能使邻里之间关系融洽,社区和谐。

邻里关系是构建和谐社区的基础

邻里关系是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几何时,国人以亲密的邻里关系、互帮互助的和睦社会而感到骄傲和自豪,甚至对有些国家冷漠的社区人际关系总有一些优越感。但是,近十几年来,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社会的多元化、复杂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们自私、自我意识的膨胀以及集体意识和国家意识的降低。因此,现代都市的邻里之间普遍保持着相当程度的距离和警惕,“只扫自家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消极心理普遍存在,邻里关系日益冷漠。邻里关系的冷漠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了邻里之间一些小矛盾的升级,导致了社会治安工作的复杂性,导致了社会友爱精神的逐步淡化,影响了人们对社区的归属感和生活满足感、幸福感。这种状况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提倡的新型现代文明人际关系极不协调。

冷漠的邻里关系使得老人和独生子女的精神生活更为缺失,他们很需要丰富的人与人的交往活动,可是,现代都市里冷漠的邻里关系导致最为便捷的一种交往形式丢失了。在以独生子女为社会关系中心链的社会关系下,冷漠的邻里关系对孩子们在公共利益观、社会和谐观、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等方面的认识有很大的负面影响,而他们在这些方面的认识直接关系到未来我国社会精神生活的状态,直接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和程度。所以,发扬社会新风,建设和谐邻里关系十分必要,它是构建和谐社区的人文基础。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又该如何找回渐行渐远的邻里关系呢?

“邻居节”使邻里关系走向和谐

举办“邻居节”,让邻里走到一起来。在这方面,西山街道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可借鉴的经验。他们在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睦邻活动,广泛发动居民参与到“邻居节”活动中,营造了一个温馨、美好的社区生活氛围。通过开展“邻居节亲情茶话会”、邻居互发的“睦邻卡”、“走到一起来,建立新型和谐邻里关系”签名活动、“远亲不如近邻——我眼中的好邻居”演讲会、“邻里驿站”志愿者服务活动、“多助一”及“党群结对”扶贫助困活动、为急需帮助的独居老人和病弱老人专设“居家养老服务站”等,切实促进了邻里相识、相认、相知、相助,形成了和睦相处的社会氛围。为此,我们把西山街道“邻居节”的成功经验在全区推广开来,今年,在全区举办了首届“邻居节”,以构建和谐社区、创建文明城区为目标,加强荣辱观教育,深化相识、相知、相助,团结、文明、和谐的邻里关系,拉近邻里的距离,促进邻里情感交流,增强人们之间的联系,加强全区百姓的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为打造和谐社会、创建文明城区和新的邻里之间重新建立诚信友爱的关系找到了具体有效的载体。

通过“邻居节”这一载体,提倡乐于助人——当邻居遇到困难时,及时伸出援手;提倡文明礼貌——邻居见面使用文明用语,热情寒暄,减少隔阂;提倡主动谦

让——发生邻里矛盾时敢于反省,将心比心,化解矛盾;倡导提高防范意识——发现邻居家门口有异响或陌生人在门外徘徊时,主动询问,防止不法分子进行犯罪活动;提倡主动当“二传手”——邻居不在家时,代为传言或保管物品;提倡保持环境——不乱丢垃圾,不在公共走廊乱堆杂物妨碍交通等等。在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

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一定要倍加重视社会的基本细胞——邻里的和谐与家庭的和谐。要以社区为阵地,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脉搏,引领广大社区群众和家庭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人人讲美德、家家创文明的社会新风尚。

《和谐的邻里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和谐的邻里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第四篇:公共治理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第一,和谐社会是以人为中心的。就是整个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好,内涵也好,都是以人为中心的。第二,和谐社会是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和道德约束来实现的。这两者缺一不可。

第三,和谐社会的实现程度直接反映着一定时期公共治理的水平和能力。一个国家、一个政府,实际上我们看到,和谐社会是一个过程,我们现在看中国历史上的“文景

之治”、“贞观之治”,应该说是那个时代和谐社会的象征。

赵晓:

八十年代有一个也差不多很和谐的短暂时期的,那时候也是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汪玉凯:

如果按照我这个理解,我认为这个概论至少应该包括三方面内容:

首先,人和自然的和谐。人和自然的和谐主要是指崇尚自然规律;爱护、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以及人类要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资源,而不能过度地掠夺资源、破坏资源。

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中,必须坚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这是我认为体现人和自然的和谐。

其次,是指人与社会的和谐。这里主要包括社会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和谐发展,也可以理解为不同利益主体的冲突化解机制。应该承认,任何社会不可能没有利益冲突,但是这个社会有没有化解利益冲突的有效机制,这个非常关键。社会成员之间的和谐以及作为社会成员个体自身的和谐,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人的精神愉悦。

第三,是公共治理的和谐,就是政府公共治理。这中间至少包括四个层面:一是政府、市场、第三部门,这三者之间的协调和配合。我个人理解,现代社会基本由三类组织构成的:一类是公共部门、一类是企业,一类是非营利组织,这三者能否各司其职,对社会的和谐有直接的影响。比如,由企业作为主体的市场,在社会发展中,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能有效、快速地配制各类社会资源,有本事的人就富,没本事的人就穷,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起了很大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市场注重的是效率,但解决不了公平,重视效率就可能制造很多社会的不和谐,引发冲突;但政府及其公共部门所发挥的作用,则正好是要弥补市场的缺陷,通过公共财政、公共政策以及通过公正性来化解这些矛盾和冲突,维护社会的和谐。同样,作为民间组织的非营利系统,它既可以弥补市场的某些缺陷,也可以弥补政府的某些不足,是对政府、企业以及市场功能的重要补充。所以我认为是政府、市场和第三部门的合理配合。将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二是政府与公民的合作。政府与社会的合作之所以重要,在于如果社会有没有正常的表达机制、表达的途径,公民有没有参与公共治理的机会,这个社会实际上是不可能真正和谐的,这是现代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三是社会公平以及政府管理所必须体现出的正义。如果政府所代表的公平正义的天平发生了倾斜,公共治理的和谐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这就是我对社会和谐基本内涵的基本理解。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公共治理的和谐

如果说我上面对和谐社会内涵的理解能够成立的话,我认为在和谐社会构建的过程中,公共治理的和谐是最关键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最终都体现在公共治理是否和谐。而政府是凌驾在社会之上最具权威的公共机构,它代表的公平、代表的是正义,在社会上面凌驾了很多很多机构,如大学、医院等,但除了政府之外,任何其他机构都不具备政府这样的职能。政府的公共政策、制度安排是否得当,会直接影响公共治理的和谐;而公共治理的和谐与否,又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一定时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正是从这个角度上,我认为公共治理的和谐不仅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决定其他和谐要素是否和谐最关键的因素。由此可见,政府在和谐社会构建中,无疑扮演非着常重要的角色。

反过来我们看,中国社会目前出现的许多不和谐现象,我认为也是和公共治理的不和谐有直接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主要是由公共治理的不和谐引起的。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发展的结构失衡;公共政策的偏颇;政治制度安排的缺失。

这三个方面是体现我们治理不和谐的因素。我认为都与政府公共治理本身有关。

就发展的结构的失衡来讲,我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是前所未有的,但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中国这些年来的发展结构是失衡的。政治发展、社会发展、经济发展这三大发展,我们是经济发展最快,社会发展相对缓慢,政治发展整体滞后,这是我的看法。就是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政治发展这三者之间我们高度关注了经济发展,这无疑是对的,而对社会发展、特别是政治发展,却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这种发展结构的失衡,不可避免地导致一系列的社会后果,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不和谐。

就公共政策的偏颇来看。一个社会公共治理是不是和谐,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政府所制定的公共政策,能不能体现公平、公正和正

义。而恰恰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看到这些年在某些公共政策制定方面,我认为是有失偏颇的。比如说我们强调了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但是我们没有在如何实现集体富裕的政策配套方面,采取更多的对策,由此导致贫富差距拉得越来越拉大,超过了目前中国社会所能够承载的程度,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的不和谐和矛盾、冲突。昨天我看到报纸上报道,北京市的收入差距,2003年是*.*:*,2004年发展到*:*,还在扩大。可见,在公共政策制定方面,现在反思的话我认为还是有偏颇的。这里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弱势群体问题。我认为个体差异是永远存在的,问题是弱势群体在整个公共政策的制定方面似乎越来越被边缘化,因为弱势群体不像强势群体能够凭借着他们读社会财富的占有,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弱势群体在争取公共政策方面能力的下降,是导致社会不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

最近大家看到胡鞍钢发表了一个有关*G牌照问题的研究报告,他提出一个观点,是国家被俘掠,意思是说在发放电信方面的*C牌照中,由于某些大的利益集团左右着政府的公共政策,因此,使*G牌照的发放一直拖而不决。由此引发了另一场争论。可见这个问题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从政治制度安排的缺失来看。一方面是中国的市场化在不断向前发展,另一方面是政府各及其部门的行政化却越来越强化。这种看起来十分矛盾不可思议的问题,却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频频出现,这不能不使人感到忧虑。

还有权钱交易,权力行使的非理性,大量的腐败,我认为这些都是引发社会不和谐非常关键的因素,而这些问题几乎无一例外地与我们的制度缺失、制度安排有关。这就足以说明,在现在生活中存在的种种不和谐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都是由公共治理不和谐引起的。

三、加快政府转型,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对策

如果说公共治理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现在大量的不和谐主要事因为公共治理的不和谐引起的,那么,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如何实现公共治理和谐呢?我讲四个观点:

第一,在政府的发展战略选择上,我认为应该突破单一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维。我们知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针对过去已阶级斗争为中心提出来的一个重要口号。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与这个中心的确立、坚持,是分不开的。经过**年发展,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也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反思地方。

毫无疑问,今天的中国社会已经朝着多元社会方向在发展,经济多元化,观念多元化,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我们的政府发展战略,究竟是继续已经济建设为中心,还是需要重新审视这个口号,值得认真研究。我的基本感觉是,政府发展战略如果继续提这个口号,容易忽视诸如社会发发展、公共服务等,所以我的观点是,可否用可持续发展为中心替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样定位政府的战略,可能更符合中国社会面临的实际。在我看来,可持续发展决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还应该包括经济、社会、城乡、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也包括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认为可持续发展为中心,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本质上说,是不矛盾的,只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同阶段的政府发展战略的某些差异,也是我们改革开放走到了今天,应该及时做出的某些必要的调整。

第二,公共政策的制定方面,我认为政府应该真正地体现它的公正、公平和正义。这一点我想我不必要过多地阐述,这是政府诞生以来,必须坚持的属性,如果政府背离了公正、公平与正义,就是公共政策失败的表现。这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而在这个方面,我们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应该成为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抓手,以此化解社会冲突和社会矛盾。

[当前第1页/共2页]<<上一页下一页>>

第五篇: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毛概期中论文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08级汉语言文学班

高敬宜

00859006

摘要:党中央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 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 着眼实践, 在理论和实践的互动中实现和谐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引领社会主流意识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本文从和谐文化的内涵、建设和谐文化的基本内容、构建和谐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设和谐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四个方面论述了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文化;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思想灵魂和精神实质,是社会和谐的文化升华,也是人们追求社会和谐的智慧结晶。没有和谐的文化,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思想根基,也就不可能有社会和谐发展的实践追求。

一、和谐文化的内涵:

(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马克思指出: “人始终是主体。”① “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一脉相承、互为因果、自成体系, 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出发点。

(二)科学性。文化属于社会意识现象,科学性反映了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反映了科学和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是文化发展中不断继承和不断创新的辩证统一。

(三)时代性。一部人类文明史证明,和谐文化总是与社会进步、社会发展同步的,它能在任何情况下,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体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发展的要求。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四)开放性。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出现了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趋势。因此,对外开放作为一项不可动摇的基本国策,不仅适用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而且同样适用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五)群众性。和谐文化始终是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紧密相连的, 具有鲜明的群众性。和谐文化应来源于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群众,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 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为目标,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二、建设和谐文化的基本内容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

(二)培育文明道德的社会风尚。要按照重在实际行动、重在持之以恒、重在形成机制的要求,大力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使之成为人们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

(三)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随着信息传播技术迅速发展和信息传播渠道日益多样,我国社会舆论环境和舆论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四)提供丰富健康的精神食粮。和谐文化强调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反对相互敌视、相互欺诈、相互对抗。建设和谐文化,就能够形成解决社会矛盾的新认识、处理社会关系的新方法,形

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

三、构建和谐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和谐文化作为以和谐为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旨在倡导和传播和谐理念的文化形态,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深度的精神支撑。“实践证明,没有和谐的文化,就会失去和谐社会的根基,就会失去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②

(一)建设和谐文化是顺乎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与此相伴随,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实践表明,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正确把握时代发展大势、找准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方位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思想文化问题上的历史自觉。

(二)建设和谐文化是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必然要求。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体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总要求的社会。这个总要求是人类精神进步的升华,它必然会以各种方式在思想文化领域得到体现,成为和谐文化形成发展的源泉和基础。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面向时代,立足现实,与中华民族和谐传统相承接,与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思想文化体系,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潮流。从这个意义上说,和谐文化就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和谐文化的先进性还体现在,它可以通过自身建设,更好地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阶层和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从而激发人们的历史主动性。

(三)建设和谐文化是更好地巩固和发展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不是无矛盾、无利益冲突的社会。事实上,正是这种矛盾和冲突,赋予和谐社会的发展前进以无限的活力。只是和谐社会的活力不是自发、无序的,因为“和谐”本身就是一种有序状态。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融洽,不仅需要建立相应的机制,而且需要相应文化的支撑。通过建设和谐文化,在全社会成员中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形成明礼诚信、团结友善的良好风尚,真正把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工作落到实处,打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

四、建设和谐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 文化对于人们的精神心理、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具有重要影响。因此, 建设和谐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和谐文化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根本的价值导向。价值导向关系到一个社会走什么路,朝什么方向发展的根本问题。而和谐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核心价值,它必将指引着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朝着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振兴中华的和谐社会、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和谐社会发展。

和谐文化,是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以文化形式外化的一种表现和展示,也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武器和具体方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不断地发展和建设和谐文化。根本任务是用“和谐”的思想方法来思考问题、解决矛盾。在和谐文化的帮助和影响下,采取各种现实的措施,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切实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落实依法治

国的基本方略,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切实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切实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切实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从而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得到加强。因此,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倡导和谐的价值取向。

(二)和谐文化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根本的精神支柱。一个社会,有了共同的精神支柱,这个社会才有强大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以和谐的价值体系,作为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的思想内核;就是要通过对和谐的肯定评价和相应的奖惩褒贬,形成以尊重和实践和谐为荣,以背离和破坏和谐为耻的社会风尚;就是要建立和健全各种制度体系以及法律规范、行为准则、道德标准等等,使之成为指导和约束社会各种行为的框架体系。当然,也包括将和谐理念和价值取向融入到各种文学艺术形式中去,以美的形象和方式促进和谐理念的传播和应用。

(三)和谐文化是我们倡导的价值取向和理念

对和谐问题也要持辩证的观点。要看到,和谐,只是社会运行状态的一种最高境界、最高理想。现实存在的事物和社会,既没有绝对的和谐,也没有绝对的不和谐。和谐与不和谐始终是相伴而生的。某些情况下,不和谐的因素超过和谐的因素,社会就处于不稳定状态;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和谐的因素超过不和谐的因素,社会就比较稳定有序。和谐不和谐都是相对的。社会是否和谐,并不是看是否彻底消除了不和谐因素,而是看整个社会的和谐因素是否占主导地位,特别是一些关键的领域和环节是否比较和谐。建设和谐文化,并不是无视客观存在的各种矛盾,更不是要去掩盖和抹杀这些矛盾。恰恰相反,是要正视这些矛盾,鼓励人们用适当的方式去解决这些矛盾,在解决矛盾的基础上争取达到比较和谐的状态。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给自己设定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而是把和谐作为一种根本和长远的价值取向,努力消除或减少一些影响全局的不和谐因素,使社会的和谐因素不断增长,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更加全面、均衡和协调地发展。

五、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和谐文化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应该是同步的,相辅相成的。二者之间是一种共生共存的包含关系,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 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②曾兆红.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J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06,(1).

下载和谐意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先导word格式文档
下载和谐意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先导.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传承和谐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合集]

    传承和谐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文化遗产的优秀代表,更是世界文化遗产长廊中的宝贵遗产。在这幅传诵千古的画卷中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精湛的画技......

    建设和谐家庭构建和谐社会

    文章标题:建设和谐家庭构建和谐社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原始出发点。中国有句古训叫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深刻阐述了家庭建设对于国家和社会建设的......

    创建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创建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内容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

    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新校园

    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

    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新校园[推荐]

    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

    构建文明和谐机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

    弘扬文明服务正气 共创文明和谐机关 文明服务是增强机关生机与活力的重要动力, 是推进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化解机关内部矛盾和人际积怨的重要措施。文明服务不......

    和谐社会演讲稿——用理性构建和谐

    各位评委、各位领导、朋友们: 大家好! 我是今年刚进入发改委的新公务员,我的名字叫××。今天能藉此机会见到各位领导和朋友们,非常高兴。在此我由衷地向大家表示尊敬和问候,大家......

    1.构建和谐企业服务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企业服务和谐社会哈尔滨中庆燃气有限责任公司赵劲松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从社会物质层面到人们精神层面的全方位的活动,而其中建立在必要的物质基础之上的精神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