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农村社会救助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19-05-14 15:29: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简析农村社会救助的问题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简析农村社会救助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篇:简析农村社会救助的问题及对策

简析农村社会救助的问题及对策

(姓名 佘燕娇 专业 行政管理 学号 0812735)

摘要:农村社会救助是国家保障农村贫困人口即弱势群体最低生活水平的一种政策性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社会救助体系问题日益突出,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为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顺利进行,正视农村社会救助问题,探讨研究其建设对策,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势在必行。

关键词:农村社会救助;问题;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然而,在一些地区,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仍然有部分人挣扎在温饱线边缘。这就需要贯彻落实农村社会救助政策,让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社会救助是指当公民因为收入过低及遭受急难或灾害等原因而难以维持基本生存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向其提供临时救助和长期救助而保障其最低生活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社会救助指的是国家和集体对农村中无法定抚养义务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和因病、灾、缺少劳动能力等造成生活困难的贫困对象,在现金、实物和服务等方面实施助人及自助活动,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1】。社会救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新中国成立之初(1950年初)就成立了中央救灾委员会和中国人民救济总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救灾总会章程》,确定了“生产自救,节约度荒,群众互助,以工代赈,并辅之以必要的救济”的救灾工作方针。此后有确立了多项救助政策。并且于1963年下发了《关于做好当前五保户、困难户供给、补助工作的通知》,由此,农村五保户制度得以进一步完善并延续至今。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社会救助发挥了很大作用。然而,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原有的农村社会会救助制度显现出了他的不适应性,面临着许多问题与挑战。

一、农村社会救助的问题与挑战: 【1】 金菊、李雪:《黑龙江省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总第106期)。

(1)、法制建设滞后,制度不完善:国家是社会救助的主体,社会救助的责任理应由国家承担起来。我国的第四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第4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而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农村社会救助法》这样的实体法,以至许多救助都是靠部门政策来支撑,没有连续性。在救助方面很大的随意性导致了救助不连贯,没有可持续性和发展性,只能临时的解决一些问题,没法取得较好的效果。另一方面,没有立法的强制约束一些地方政府对于救助的问题就视而不见,坚持财政“能省则省”的原则,忽视需要救助的人群来保证政府财政的充裕。或者把国家拨发的救助金层层克扣,使农村社会救助成为一句空口号。

(2)、救助程序不规范,思想观念淡薄:现阶段,由于没有明确的政策法规规定救助的具体申请、核定及操作程序,在救助的实际操作中存在许多不规范的问题。如没有完善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没有健全的监督机制等。使得政府机构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救助的是与政府关系好的人,而这些人大多又是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这样使得真正处于贫困,需要救助的人的资源被占,导致了救助不到位。

再者,农民申请社会救助的意识淡薄,思想观念陈腐。首先,改革开放以来,按劳分配制度的确立,以往的大锅饭不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思想深入人心。对于社会救助,人们热情并不高,总认为贫困是由于懒惰等主观原因造成的,却忽视了老、残、弱等客观原因导致的贫困。社会对于农村社会救助的关注不高。其次,在农村,由于教育素质问题,许多人并不关心国家政策,根本不知道还有农村社会救助这回事。或者,就算是知道这些政策并且的确处于贫困境况需要救助的人也由于各种原因不愿去申请。这就和农村的传统观念年有一定联系了。他们认为,申请救助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正所谓“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口气”,社会救助对于他们来说也许并不是好事,反而是一件让他们没法抬头做人的坏事。出于这种考虑,很多符合条件的人也不申请社会救助。

(3)、资金不足,救助面窄,水平低:自实行市场经济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近几年,GDP更是保持着较高水平的增长。然面对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面对庞大的农村贫困人口,我国财政显得力不从心。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后,“三提五统”被取消,农村低保制度缺乏后续发展的物质保障,开始逐步萎缩,中西

部许多地区的农村低保资金“空账运行”虽有制度之名而无制度之实【1】。财政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农村社会救助的面窄、水平低。

从现实情况看,一方面,农村社会救助面窄,仅以五保户为例。五保户是最需要救助的对象,同时也是我国政府最为重视、开展最早、制度定位层次中最高的农村社会救助项目,2005年底,全国已纳入供养农村五保户对象仅为328.5万人,而据民政部的统计,全国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有570万人,供养率仅为57.63%,意味着超过40%的、240多万应保五保对象没能得到供养,五保供养为

【2】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应保尽保”。另一方面,财政不足使得我国农村社会救助

水平低。例如,在农村低保和特困户生活救助方面,到2006年全国农村低保对象人均得到救助金为33.2元/月,农村特困户生活救助资金为19.1/月。由此不难看出,我国农村社会救助的水平是相当低的。

(4)、救助方式单一:在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多采取直接的资金和物资救助,忽视了对贫困人群的教育、医疗、住房、就业技能培训、人文关怀等的救助。还有就是即时性救助较多,发展性救助较少,没有解决后顾之忧。很多困难群众把政府发的钱挥霍物资用完了,又马上返贫了。没有发展后劲,对生活缺乏信心。

(5)、地区差异较大: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改革开放的政策等种种原因导致了我国东、中、西部经济的差距。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财力充足,农村社会救助覆盖面相对较广,救助水平也相对较高。西部地区由于经济落后,财力不足,农村社会救助不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例,2005年东部地区低保对象达到相应农村贫困人口的1.5倍,而中、西部地区只分别为20%和14%左右【3】。差异之大一目了然。

二、针对我国农村社会救助的问题,笔者在此肤浅的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农村社会救助法律制度建设:一种利益只有具备了道德合法性、法律合法性和司法上的可诉性,才能成为一项权利【4】。因此,要想真正贯彻落实社会救助制度必须要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使社会救助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切实保障农村贫困人群的利益。【1】朱勋克、高华俊:《农村社会救助的政策选择及可持续发展》,《中国公共政策分析(2009年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蒯小明:《我国农村社会救助的供给不足与国家责任》,《社会保障》,2007年7月。

【3】同上。

【4】夏勇:《农民的权利》,《朝夕问道——政治法律学札》,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2)严格执法,加大宣传:政府部门在开展社会救助工作时,要健全监督机制,阳光操作。公正、公开、透明的进行。不得徇私舞弊,挤占贫困人口资源。同时要加大对社会救助政策的宣传,让老百信都了解救助政策;并对此加以宣传,让贫困人口知道,享受社会救助是他们权利而并非是有损面子的事。从思想上改变他们对社会救助的看法。

(3)进一步增加财政投入,资金筹措多元化:世界各国的情况表明,社会救助的主要资金来源是财政,这也是由社会救助的属性决定的。针对我国社会救助资金不足问题,我国应加大财政性社会救助资金投入,增加社会救助资金占GDP的比例,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同时,为缩小东、西部差异,提高中、西部地区社会救助水平,可以试行东部发达地区对中、西部特困地区的点对点扶助,减轻中、西部地方财政的压力。

再者,在社会上加大宣传,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唤起群众的爱心,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扩大救助资金来源渠道,呼吁企业社会捐资支持救助,对于企业和个人用于社会救助的捐资要给予税收政策优惠。对企业和个人捐助设立的民间救助基金,由基金管理机构自行管理【1】。当然也要加强对民间公益性社会救助组织的监督,确保基金切实用到了农村社会救助上。甚至,在加强有效管理的基础上,还可以发挥境外NGO/NPO等这些所谓第三部门的作用,因为这些组织往往高效、灵活、创新,既节约了制度运行成本,由具有很好的道德示范作用。

(4)、救助方式多样化:现阶段,对农村的社会救助仅仅是资金和物资的救助是远远不够的,不具可持续性。因此,应加强救助方式的多样化,在进行物质救助的同时注重精神救助。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加强对贫困学生的帮扶。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到贫困地区支教服务,定点为特困人群服务,提高他们的素质;健全医疗体系,保障贫困群众的医疗问题;注重对贫困人群的职业技能培训,以“造血”为目标,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救能力,以工代赈,增加其收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

同时,注重改变单一的发放资金。我国农民大多有攒钱的思想,发放资金可能导致部分人(尤其是老年人)攒钱而不消费,没有解决生活问题。对此,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救助模式,发放救助卡,用此卡可以到超市免费购买指定商品。【1】 刘文海:《加快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社保财务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3期。

市民也可以捐助东西给这种“爱心超市”。既方便了困难群众,也有利于扩大救资来源。还可以发行福利彩票,吸纳社会慈善资金。

总之,在我国经济发展的今天,我国基本迈入了小康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农村社会救助也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健全,社会救助工作日益完善,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保证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我们就必须要正视这些问题,采取措施,解决问题,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⑴、刘文海:《加快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社保财务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3期。⑵、郭明霞:《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整合与创新》,《开发研究》,2007年第1期(总第128期)

⑶、贺玉华:《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世纪桥》,2007年第12期(总第146期)。

⑷、华黎:《论政府在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建设中的作用》,《三农问题研究》,2008年第13期。

⑸、金菊、李雪:《黑龙江省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哈尔滨商业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总第106期)。

⑹、孔金平、涂文静:《非政府组织在农村社会救助中的作用》,《行政论坛》,2008年

第1期(总第85期).⑺、牛勤:《论贫困地区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中国经济与管理科

学》,2009年第4期。

⑻、唐任涛:《对农村贫困家庭的致贫因素及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思考》,《社科论

坛》。

⑼、夏勇:《农民的权利》,《朝夕问道——政治法律学札》,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⑽、朱勋克、高华俊:《农村朱勋克、高华俊:“农村社会救助的政策选择及可持续发

展》,《中国公共政策分析(2009年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⑾、蒯小明:《我国农村社会救助的供给不足与国家责任》,《社会保障》,2007年7月。

第二篇:西部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西部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____________以丰都县为例

摘要: 关键词:

一、前言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依据法律,解决国民贫困,以国家财政给予经济性保护,使其满足最低生活水准的需要。社会救助制度分为城市社会救助制度和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是与城市社会救助制度相对而言的,是指国家和集体对农村中无法定抚养义务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和因病、灾、缺少劳动能力等造成生活困难的贫困对象,采取物质帮助、扶持生产等多种形式,保障他们

1的基本生活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西部地区由于地区产业结构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比重失调;人口与环境因素。人口出生率高、生产生活条件恶劣、交通运输普遍不发达、环境意识较差;文化因素。教育体制落后导致人的素质低下使得西部农村社会救助制度较为落后。近年来,各省在开展城乡社会救助、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大部分省初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救助基本框架。但是由于受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社会救助也呈现了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城市的低保标准与农村的低保标准不一致,城市的低保标准高于农村的低保标准,造成城市社会救助高水平与农村社会救助高水平并存。

“三农”问题,即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新农村。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增加农民的社会福利,改善其生活水平。切实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不仅是社会走向文明进步的需要,而是党的根本宗旨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体现,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和更好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二、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救助供给不能满足救助需求

(二)、救助对象、范围,救助项目的局限性 社会救助对象是该社会的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那些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因某种特殊原因而需要特别帮助的人。社会救助的对象由一般对象和特殊对象两部分构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它是不分行业、不分职业、不分地域、不分性别、不分民族的。只要发生了生活困难都应该普遍地享有国家和社会对其基本生活的款物和服务帮助。但是社会救助的对象具有选择性,当社会成员因各种自然灾害及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导致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时,社会成员只有在经过一定的法定程序,如个人申请、机构受理、立案调查、社区证明、权威机构批准等步骤才能获得国家和社会给予救助。2009年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丰都县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救助暂行办法》的通知中明确了关于救助对象,范围及标准。临时救助对象主要是指居住在丰都行政辖区内的有特殊困难的城乡低收入家庭及成员;临时救助的范围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家庭成员患危重疾病,在扣除各种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报销部分和其他社会帮困救助资金后,因个人负担的医疗费数额较大,直接导致家庭基本生活难以维持的;家庭成员遭遇车祸、溺水、矿难等人身意外伤害,在获得各种赔偿、保险、救助等资金后,个人负担仍然较重,导致家庭基本生活难以维持的;因火灾等突发性意外事件,造成家庭财产重大损失,导致家庭基本生活难以维持的;贫困家庭子女在高中阶段,经各种救助措施帮扶后,仍然无力支付教育费用的,或被国家国民教育正式录取的应届大学生,家庭无力支付入学报到费用的;其他特殊原因造成生活特别困难的家庭,经其他救助措施帮扶后,基本生活仍然难以维持的。在审理程序上:乡镇人民政府救助采取申请、审批、资金发放。

农民医疗救助情况。为缓解农村特困人员大病就医困难问题,我县从2005年1月出台了《丰都县农村大病医疗救助暂行办法》,正式启动农村大病医疗救助工作,按照本人申请、民主评议、张榜公布、乡镇审核、县民政局审批等程序,采取政府资助、社会捐助与个人负担相结合等办法,对患脑出血、脑梗死、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恶性肿瘤或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度精神分裂症以及烧伤(Π°烧伤面积在10%及以上)的农村五保户、农村特困救助户、农村重点优抚对象户(不含医疗费实报实销的二等乙级以上伤残对象)和60年代初精简退职在乡困难人员实行医疗救助,个人享受大病医疗救助金最高限额1500元。至2005年底,全县已有124人享受农村大病医疗救助,全年发放农村医疗救助资金总额125324元,其中农村五保户21人、特困户76人、农村重点优抚对象25人、60年代精简退职对象2人。特困农民救助情况。农村特困户救助管理工作自2004年在我县实施以来,按照本人申请或村民小组提名,村民代表讨论、村委会审查并张榜公布,乡镇党委政府集体审核并张榜公布,县民政局审批并发证等程序,截止2005年底,全县共审批特农村特困救助对象4515户、9251人,农村贫困移民享受特困救助351户、738人,全年发放救助金740080元,其中财政预算安排185020元,救灾救济款555060元。(三)、管理体制不顺畅

(四)、资金筹措机制不完善

社会组织的救助力量十分薄弱。目前,县红十字会和慈善总会作为事实上的官办机构,并无社会救助运作资金,基本上未开展过大型的宣传活动和捐助活动,没有起到社会保障润滑剂的作用。

1、县级配套资金筹集难。根据有关政策,市上各种社会保障需要县级配套20%的资金,由于我县属吃饭财政,配套资金基本无法实现。加上上级认定范围小,在各种社会保障标准十分低的情况下,每年仅城镇低保资金缺口就达300万元。

2、救助标准过于低下。一是农村特困救助。现有农村特困救助标准为每人每年80元,平均一天只有不到0.20元,可以说是杯水车薪,实际意义不大。二是五保供养标准偏低。国务院《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第三章第十条规定,五保供养的实际标准,不应低于当地村民的一般生活水平,而我县平均供养标准每年每人只有800元左右,这只能维持五保对象的最低生活标准。三是农村大病医疗救助。为缓解农村特困人员大病就医困难问题,我县从2005年1月正式启动了农村大病医疗救助工作,出台了《丰都县农村大病医疗救助暂行办法》。但由于无中央、市级财力支持,特困户得大病最多只能报销1500元。

3、缺乏有效统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在于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对于社会保障资金,无论是医保、社保、农保、生育保险、低保、特保(特别困难群众)、工伤保险都应全市一盘棋,以区域为单位,以丰补歉,相互扶助,才能使更广大的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保障。然而目前,除城市社保、工伤保险、城镇生育保险、失业保险纳入全市统筹外,其余均未纳入。如农村特困户救助,由县乡财政解决,然而我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和移民大县,在缺乏中、市财政保障的基础上,无法成为救助的主导力量,更无法对所有特困户实施长期有效、较为固定的救助。

三、对策及建议

1、转变政府职能

2、增加救助项目,提高救助水平

3、健全社会救助资金筹措机制

4、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 想保不能保,社会保障政策滞后

1、农村社会保障无政策。由于丰都经济发展水平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突出,农民的社会保障一直游离于社会保障体系之外。一是农村养老保险名不符实。由于财力不足,我县目前进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其对象只限于农村“三职”干部,并且由财政予以补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养老保险。二是农村医疗保障条件苛刻。由于我县实施的农民医疗救助只针对三类特殊人员(五保户、特困救助户、重点优抚对象户),且限于脑出血、脑梗死、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恶性肿瘤或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度精神分裂症以及烧伤(Π°烧伤面积在10%及以上)这几种病种,条件苛刻,一般农民无法享受。三是农民无最低生活保障。在广大农村,除了五保户之外,更多贫困得不到基本生活保障。建立一个更大范围内的农村贫困救助体系,实施农村低保制度,是丰都乃至整个库区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四是农民无生育保险。生育保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保障妇女儿童生命安全及健康成长。然而在生育人口最多、最需要扶助的农村,却缺乏这样的保障

社会救助力量薄弱。一是特困救助范围偏小。抽样调查发现,我县平均每100户人家中,有2-3户人家特别贫因,生活无法维继;据此测算,全县至少有2万多户农村特困户,而每年政府扶助的不到三分之一。事实上,截至2005年底,我县相对贫困人口达10万余人,绝对贫困人口近3万人,由于资金原因救助的人数仅仅占其1/3左右,另外2/3只能爱莫能助。二是无贫困家庭子女入学救助。当前,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予以减免,但非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高等教育的费用仍然十分昂贵,群众对子女上学难反映强烈。我县三合镇为此成立基金会,由镇财政拨款一部分,社会募捐一部分,对贫困家庭孩子考上大学予以适当补贴。但总体说来,对贫困家庭子女入学的社会救助才刚刚起步。三是缺乏廉租住房制度。由于廉租住房制度缺失,多层次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没有建立,近年来,随着房价持续上涨,不少新进城农民和刚参加工作的职工买不起房,昂贵的租房也成为其不小的负担。

(二)有保不尽保,社保法制建设滞后

1、社会保障立法滞后。社会保障是事关老百性的根本利益、事关社会稳定及发展的大事,理应放在发展经济之外的首要位置,然而迄今为止,国家和重庆市都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仅有行政部门制定的条例。由于立法滞后,社会保障没有上升为法律意志并由国家强制执行,社会保障部门没有强制执行的权力,不少企业事业单位欠交、延交、拒交等现象屡屡发生。

2、农村五保供养条例已经过时。根据国务院《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第十一条规定:“五保供养所需经费和实物,应当从村提留或者乡统筹中列支,不得重复列支;在有集体经营项目的地方,可以从集体经营的收入、集体企业上交的利润中列支”。然而自2001年农村税费改革后,村提留与乡统筹被取消,农村集体经济也逐渐成为“空壳”,农村五保经费虽然还可从农业税附加中支付,然而随着农村五保供养人数逐年增加、供养标准逐年提高,无法对五保供养对象进行保障。

三、对策及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社会保障及救助体系建设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大事,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必须要把现有的政策用好,宣传好,引起各级各部门以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一是大力提高公民的社会保障意识。要通过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介宣传,组织公益活动宣传,让广大群众知晓如何实现自己的权益,知道养老保险如何进、工伤保险如何参、生育保险如何保、社会捐资到哪里、贫困救助到哪里等常识,极力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氛围。二是强化各级领导对社会保障及救助的责任。各级领导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带头参加各类社会保障,带头救助各类困难群体。三是广泛动员公民参加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最大限度利用社会及新闻媒介的力量,加强对城乡贫困家庭的子女升学问题救助,如建立宏志基金会,建立白血病基金会等,以增大社保资金总盘子,增大社会救助总力量。

(二)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

目前的社会保障,只限于政府出台的工作条例,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建议:一是出台社会保障法规。由国家出台社会保障法,或者重庆出台社会保障条例,把每个单位、每个集体及个人的社会保障费用收取法制化,变费为税;二是及时出台配套政策,修改不适应时代的法规。加快制定和完善社会救助的各项政策制度,使社会救助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三是提高社会保障缴费位阶。向上级建议以法律规定社会保障费用处于缴费的第一位,即先银行部门费后还贷,税务部门费后交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费后分红,民营及私营企业费后提取利润。如果欠缴或拒缴即违法,社保执法人员有权查银行、查帐户,强制扣除资金,公安部门有权强制拘留当事人。

(二)加大资金统筹力度

1、争取全市统筹。由于丰都县的财政实力有限,基本上不能自给自足,必须积极争取纳入全市统筹。下一步要积极向市上建议,在启动农村社会保障的同时,把我县城镇职工工伤、医疗保障和农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纳入全市统筹。建议市上参照《重庆市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办法》,按保障金额的60—80%之比例,加大中、市财政转移支持力度,切实保障广大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

2、拓宽社保及救助资金的来源渠道。一是政府加大投入。考虑将国有企业分红、土地出让金、国有资源使用费等作为社会保障及救助资金的追加及调济。二是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尤其是社会救助方面,更加需要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参与,增大影响,扩大来源总量,实现应保尽保,让更多需要社会救助的人感受到政府的温暖和社会的关爱。

3、加强各项基金的增值保值。在争取社会保障基金、医疗保障等基金增值保值的基础上,丰都县将认真考虑让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的各项资金增值保值,以加大农村及城镇特困保障的资金保障,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刀刃上。

4、加大扶持力度。鉴于我县移民多、贫困深、产业空虚的现实,建议上级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只有经济发展上去了,社会保障才有坚实的后盾。一是加大企业对口支援扶持。多方争取重庆市以及其他省市企业到丰都落户,加大对丰都本土企业的科技、销售、人员素质培训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二是加大项目倾斜。市上在项目区域布局时,尽可能考虑到库区,考虑到丰都,为发展培植税源,真正实现社会保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扩大社保范围。要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为基础,全力扩大和完善社会保障范围和城乡特困救助制度体系。一是参保人员提质扩面。参保范围要从城镇到农村、从企业事业单位到一般非农居民、从非农居到农村民民等逐步扩大。要积极争取中央、市上出台对库区百姓的特别参保补贴,以真正体现国家对移民作出奉献的回报与关怀。二是参保类别提质扩面。城镇每个居民要从基本的医疗互助到养老保险,到生育保险,逐步扩面,争取实现全覆盖。农村也要建立与之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即养老、医疗、生育、特困救助等,让老百姓得到实惠。这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配套内容之一。三是参保条件适度放宽。由于移民问题的特殊性,移民的各项社会保障参保标准应予以降低,差额部分由中央或三峡电站补贴;对不属移民的国家级贫困县,参保标准也要降低,由中央财政转移支付。

2、完善工作体系。目前,低保和社会救助由民政局负责,医保、养老保险、生育保险、农业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均由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同时民政局还承担着基层政权建设、婚姻登记、殡葬改革、拥军优属,军队转业人员安置等多项重要职能,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也承担着失业职工培训、劳动仲裁、劳动力市场管理等职能。这种条块分割的社会保障体系极不适应新形势下的社会保障工作。建议一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机构。将民政低保、优抚、社会救助等职能划入,将劳动局的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农保等职能划入,建立健全农村相关社会保障机构,以构建城乡和谐的新农村社会。二是建议成立新的人力资源与培训机构,将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有关企业职工培训、劳动力市场维护、劳动力流动管理等职能划归人事局,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不再人为给人才分成干部、工人等身份,且分属人事部和劳动部多头管理,弄成人才(指学校毕业的)市场和劳动力(技校毕业或有一技之长)市场两张皮。市场经济时代,人人是资源,人人都是人才。

3、完善管理体系。一是制度统一、标准有别。与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相衔接,着眼于社会救助制度的长期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建立目标明确、方向一致的社会救助制度框架,使各类救助对象都能得到应有的社会救助。在具体实施中,从实际情况出发,允许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群体中实行不同的社会救助标准。二是城乡联动、分步实施。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要加快以街道、乡镇为主要平台的社会救助工作网络建设。可采取村社部门兼职兼责的模式,按照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和工作“六到位”的要求,在街道、乡镇普遍建立劳动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综合管理服务机构,统一负责所在地方的劳动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事务。既要坚持面向全社会,统筹城乡,整体推进。又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分步到位。

第三篇:农村社会救助

农村社会救助

农村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集体对农村中无法定扶养义务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和因病、灾、缺少劳动能力等造成生活困难的贫困对象,采取物质帮助、扶持生产等多种形式,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农村社会救助工作坚持依靠集体、依靠群众,开展社会互助互济和扶持生产自救、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人相结合的格局,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救助路子。

一、国家救济与集体补助相结合我国农村的贫困人口较多,全国有85.2%的贫困对象分布在农村,农村社会救济的任务十分艰巨。由于国家的财务有限,单纯依靠国家救济难以全部保障农村贫困对象的生活。因此,随着集体经济的产生和发展,采取国家救济与集体补助相结合,改变了单纯依靠国家救济的状况,形成了农村救济依靠国家和集体“两条腿走路”的新局面,进一步提高了农村的社会保障能力。农村社会救济坚持贯彻依靠集体,辅之以国家救济的原则,立足于集体,以集体补助为主,国家救济给予必要的补充,二者紧密结合,成为农村社会救济的主体力量。

二、国家救济与社会互助互济相结合社会互助互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农村社会救济的重要方式。各级人民政府动员和组织城市支持农村,非贫困地区支援贫困地区,广泛开展村邻互帮、邻里互助,形成社会、集体、个人相结合,多层次、多种形式互助的新局面。

通过开展社会互助互济,不仅及时有效地解决了贫困对象的生活困难,也减轻了国家和集体的压力,而且还扩大了社会的参与和影响,取得了社会广泛的关心和支持,确立了互助友爱、扶弱济困的良好社会风尚,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救济与扶持生产相结合扶持贫困对象生产自救是救济工作的发展和延伸,它使救济的主体与对象密切合作,进一步提高了救济效率。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创新,采取无偿扶持与有偿扶持相结合,对有偿还能力的贫困对象实行扶持生产资金有偿使用,收回的资金作为扶贫周转金滚动使用,使扶持贫困对象生产自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四、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以工代赈是中国传统的救济方式之一。组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以工代赈,使贫困对象通过参加国家的工程建设解决生活困难,是进行社会救济的一种有效方式。

责任编辑:张毅

社会救助的范围分为两部分:一是急难、灾害救助。这是暂时的、应急的,被救助者并非都是低收入者。如果接受救助后,被救助者仍面临困难无法解决,就将被当地部门依法纳入低收入贫困群体,接受长期救助。二是一般性的救助,它包括家庭补助、收容安置、伤残病疗补助、失业救助等,通常又分为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的救助。

各国社会救助的标准有较大的差异。这主要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的生活水平。一般说来,接受社会救助的社会成员大部分属于社会贫困群体。现在,国际社会基本上都能接受了贫困是指国民个人的收入无法满足该国居民所能接受的最低标准生活需求的概念。按照国际惯例,衡量贫困状况的标志是贫困线,或称为“最低生活保障线”。贫困有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之分,绝对贫困是指低于当地居民必需的最低标准的生活状态。一般缺乏维持生存所需的基本物质条件,即衣食主行等基本物质条件不能得到满足。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人多数是老、伤、病、残、孤、寡、独以及长期无工可做的失业者。相对贫困指对于社会平均生活水平而言存在较大差距的贫困。即一个人、一个家庭或一个群体的生活水平比其他所在社区的中等生活水平低,并且经常缺乏某些必要的生活资料或服务设施。其主要表现是贫困者的生活属于最低水平,即勉强度日,不能享受所谓“象样”的生活和现代社会所具有的基本要求。一般说来,衡量公民是否贫困,多数国家是以绝对贫困线为标准的,即“最低生活保障线”。

一定时期内社会贫困线或最低生活保障线,由政府在家庭经济情况调查和其他调查基础上加以确定和颁布。或者以当地居民生存必需的最低生活开支来表示,或者用与当地中等收入水平的一定来表示。社会救助对象及救助的条件

按一般的规定,享受社会救助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必须由申请者提出申请,并由主管部门对申请者财产和收入进行调查,对合乎条件的确定救助标准,付给救助费。对申请者的调查一般称之为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这是进行社会救助的必要前提。西方国家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内容包括家庭收入水平、市场物价、购买力的动向、就业状况、消费构成等指标。家庭经济情况调查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确定一定时期社会最低生活水平标准,为社会救助标准提供参考资料;二是确定社会救助申请家庭的经济状况。对于前者,通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随机抽样,定期或不定期地系统搜集、整理和分析所调查的资料。后者除了申请人家庭基本情况外,还着重调查申请人家庭收入、收入来源及贫困程度等,以确定申请人是否符合社会救助的标准。社会救助的含义和特征

社会救助是指社会成员因有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个人生理、心理等原因导致陷入生存危机导致不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有关部门依法给予一定的物质或资金接助和扶助,以使其基本生活得到保证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社会救助的对象包括三种:一是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导致不接受紧急救助就无法维持生活的人;二是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因素失去劳动能力失去劳动能力的人;三是虽有劳动能力,但因客观因素导致失业、收入中断或减少,而且无法获得社会保险给付的人。

在西方,社会救助被称为社会援助或社会救济。英国1601年颁发的《伊丽莎白济贫法》是西方最早以法律形式确定的社会救助保障。在历史上,社会救助通过各种形式的慈善事业而开展,表现为救济者的施舍和恩赐,使受惠者受到人格和尊严的损害。在现代社会中,享受社会救助是社会成员的一项基本权利,提供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的应尽职责和义务,两者都通过法律制度加以确定和规范。社会救助已构成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性保障措施。

与其他的社会保障制度相比较,社会救助制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1)义务的单项性。社会救助只强调国家和社会对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社会成员享受社会救助是他的权利,并不需要承担相应的义务。社会救助资金一般由政府财政拨付,社会成员不用缴纳任何费用。(2)对象的限制性。即社会救助对象由法律加以规定,只有符合条件且真正陷入生活困境的社会成员才有资格享受救助。

(3)社会救助目标的低层次性。即社会救助的目标是应付灾害和克服贫困,而非改善或提高福利及生活质量,社会救助处于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最低或最基本层次。(4)社会救助手段的多样性。社会救助既可采用实物救助也可采用现金救助;既有临时应急救助又有长期固定救助,既有官方救助又有民间救助,社会救助手段的多样性是使社会成员得到救助的关键。

农村特困户生活救助制度

农村特困户生活救助制度

农村特困户生活救助制度是指因大病、重残、缺少劳动能力陷于长年生活困难的农村贫困人口进行现金、实物与服务方面进行定期、定量、帮助的制度。按照我国现行救助政策,尚不具备建立农村低保条件的地区,继续坚持“政府救助、社会互助、子女赡养、稳定土地政策”的原则,建立农村特困户基本生活救助制度。

第四篇:农村社会救助

问题

1.社会救助资金严重不足,救助标准太低

贫困地区的农村乡镇基本上是吃饭财政,不少乡镇更是负债沉重。农业税取消后,乡镇筹集社会救助资金能力明显下降,而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中对农村社会救助所需资金除“五保”资金外,没有明确资金来源渠道,导致救助资金来源匮乏,使农村社会救助资金严重不足,筹资方式也较为混乱。目前,由中央财政直接投入农村社会救助的资金主要有救灾资金、医疗救助资金、“五保”转移支付资金;由各级政府投入的有“五保”户供养资金、农村敬老院资金、特困户补助资金、农村低保资金、临时性救济金等,而需求量最大的特困户救助资金让地方政府感到压力很大。由于农业税取消和地方政府特别是贫困地区政府财力薄弱,地方政府的资金筹措和协调能力大为下降,农村社会救助资金缺口越来越大,而且往往是越贫困的地方其资金压力越大,救助资金的分散和来源渠道的不确定性也往往使农村社会救助政策流于形式。在实践中,社会救助资金的投向也存在着极不合理的现象。一方面,农村社会救济资金不足、来源有限,如农村医疗救助大致需要资金30多亿元,而目前国家供给的农村医疗救助资金仅仅3亿元,加上省、市、县配套资金也不足10个亿,缺口很大;另一方面,救灾款相对资金充足、来源渠道通畅。因此,向上级多报灾情人数、争取更多的救灾款拨付,成为大部分地区筹措农村社会救济资金的主要方式。在灾情面前,没有任何储蓄的特困户、贫困户最需要救助,往往一次受灾会导致贫困户和特困户几年翻不过身来。因此,救灾资金应该既可以用于农村灾后的应急救助,也可以用于灾后较长一段时间的社会救济工作。但是,由于资金的来源渠道不同,救灾制度规定打酱油的钱不可以打醋,即救灾的资金不能挪作它用,这就导致有限的社会救助资金没有 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用。

由于社会救济经费有限,而救济对象又太多,我国传统农村社会救助水平一直很低。就以2002年为例,农村社会救助对象总数为6000万人,得到救济的传统救济困难户为1771.4万人,五保户213.3万人,其他救济对象250.5万人,以上三类人相加得到救济的人数为2235.2万人,人均每年749元,人均每月23元。而这一数字还是比2001年增长了84.9%。在救灾方面,灾民总数为3.7亿人,直接经济损失1717.4亿元,国家用于灾民生活的救济款为40亿元,人均10.8元,更是捉襟见肘。

基本上都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筹资渠道的非社会化使社会救助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种官办的封闭型事业,导致许多需要救助的群众被挡住救助大门之外,造成大量的救助资金节余。

2.救助覆盖面窄及重复覆盖状况同时存在

体表现在:一是救助政策的重复覆盖。如特困户与“五保”户政策之间存在覆盖现象。两种政策的不同在于保障对象的甄别标准不同。特困户救济对象,是对“不救不得活”的农民进行生活救助。“五保”政策的对象是依照无法定抚养人、无劳动能力和无生活来源的这三个条件界定的。而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一部分农民既可以是特困户也可能是“五保”户。在农村个体经济恢复之后,由于鳏寡者都分有土地,有生活来源,个体劳动也不像集体劳动那样可通过比较评估劳动能力的有无和大小,因此,甄别“五保”户的后两个条件都被模糊化为鳏寡老人的年龄指标,即到了一定年龄就可视为丧失劳动能力,缺乏生活来源。〔3〕这样一来,造成农村社会救助政策的重复覆盖,“五保”户即是特困户或特困户就是“五保”户的现象。二是救助政策的冲突。同为农村社会救助,保障水平的标准和资金来源却不同。特困户的保障目前由各地实行定期定量救济,救济水平只能保障最低生活。而“五保”供养的实际标准,则不低于当地村民的一般生活水平。由于“五保”对象多是孤老残幼单独生活,各方面消费较高,所需要的供养费用较多。因此,在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地区,“五保”对象的供养水平一般规定不低于人均收入的三分之二。在贫困地区和灾区,更是要求切实保障“五保”户的基本生活。在资金保障上,“五保”供养资金在地方人民政府预算中都有安排,中央财政对财政困难地区的农村“五保”供养也给予补助。这一规定将农村最困难的群众纳入了公共财政的保障范围,实现了“五保”供养从农民集体内部的互助共济体制向国家财政供养为主的现代社会保障体制的历史性转变。然而,特困户的救助则没有相应的资金安排。

1.覆盖面窄。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农村社会救助对象受到条件的限制,人数极为有限。据统计,1993年全国贫困救济对象8480万人(不含灾民生活救济,下同),实际救济对象3101万人,占应救济的36.6%。1994年相应的数据为8785万人,3122万人和35.5%。[1]从2000年至2002年,每年救灾救济面大约为16%;每年社会救济面大约30%。即使如此,属于“三无对象”的农村五保户,实际真正得到“五保”救济的大约为66%,还有三分之一的孤寡老残者未得到五保供养,农村敬老院覆盖率只有13%。

救济范围太窄。根据民政部2003年全国特困户的大规模调查,我国农村特困户人口已经高达2000余万人,而五保供养对象仅有255万人。3 社会救助管理分散

(1)没有统一协调的政策、法律依据

目前我国尚没有统一的社会救助法,社会救助相关立法还停留在行政法规(规章)、地方性法规(规章),以及低层次的行政性文件方面。社会救助立法主体多元,权限不明,立法层级无序,立法体制极不规范。现有相关农村社会救助法规仅有2006年国务院发布的《五保供养工作条例》,此外大量规制我国农村社会救助相关工作的主要是各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门制定的规章条例以及暂行办法等。可见我国救助立法极不完善,有的方面近乎空白。可以说只有五保户供养这部分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制度体系。在我国已经制定的有关救助的法规中,几乎都是以解决贫困人群生活温饱为主,但对于与贫困人群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农村临时困难和灾难救助,农村医疗法律教育等专项救助方面都没有形成制度体系和有效的法律规范。这些方面的救助还主要依靠政府政策,具有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和不规范性等缺点。

由于农村社会救助尚不完善,社会保障尚未立法,更没有形成法律体系,使农村社会救助工作无法可依,无章可循,致使农村社会救助资金管理缺乏约束,资金使用存在风险大、无法解决来源和使用专一性问题,因而出现过地方政府挪用该项资金,甚至经手扶贫救助资金的官员贪污救助款的情况

虽然我国颁布了一系列农村社会救助的政策条例,使农村社会救助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但是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由于具有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的法规和实施细则没有相应出台,导致很多工作人员对农村社会救助的相关政策方法不太了解,不能准确地掌握农村社会救助的基本操作程序和计算方法,建档工作不够严格、规范,救助活动不经常等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社会救助工作的发展。建国五十多年来我国传统农村社会救助在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上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它自身存在着救济面窄、救济标准低等缺陷,不能真正满足贫困群体的需要,因此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度成为客观要求。

农村社会救助的法规还不够健全,救助程序不够规范。至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一个类似《农村社会救助法》这样的实体法,许多做法都是靠部门的规定、政策来确定,救助的随意性增加了。国务院颁布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农村敬老院管理暂行办法》、《灾情统计、核定、报告暂行办法》、《救灾捐赠管理暂行办法》等,地方政府就根据中央的这些制度来制定具体相关的条例、办法。但在具体的操作上,缺乏一套规范的入户调查程序、村民申请程序、机构审批程序、救助实施程序,即便是有些规定,也由于缺乏政府和社会有效的监督机制而难以落实。2农村专项社会救助制度缺失

前文已经提到社会救助包含了基本生活救助和医疗教育等专项救助两个方面。我国目前整体上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只是在生活救助方面形成了制度,保障了农村贫困居民的最低生活需求,而无法解决其他特定情况的特殊生活困难。由于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不健全,农村困难群体根本难以进入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是他们面临的主要困难。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社会救助制度。现有的农村社会救助解决的只是贫困居民在一般情况下的基本生存问题,而一旦农民遇到疾病,灾难等特殊情况时,就会导致生活无法为继。我国目前的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有的仍处于试点阶段,有的覆盖面非常有限,远没有形成足以覆盖全部困难群体的有效制度安排。这些专项救助制度的缺失使得农村社会救助没有能构成完整的制度体系,因而其在运行中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机构设置、社会救助管理不合理

机构的设置、人员编制有待完善,工作经费有待增加。当前许多农村取消了乡镇民政办公室后,只有1-3名民政助理从事民政工作,没有专职民政工作人员从事社会救助,村委会也无专职人员做社会救助工作,大多数由村委会副主任或委员兼管。

农村社会救助的管理形成了“多龙治水”的格局。我国农村社会救助现状不仅是城乡分割,还有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情况。不同内容的救助安排在相关部门、条块之间既无统一的管理机构,也无统一的管理办法,形成了“多龙治水”的管理格局。由于这些部门所处地位和利益关系的不同,在社会救助资金的管理和决策上经常发生矛盾。此外,农业是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相互交织的弱势产业,我国农民的生产又是以户为单位,具有相当大的分散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风险也在不断提高,这就决定了农民对农村社会保障有着强烈的依赖性,并且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越高,这种依赖性就越大。对策

1.在资金投入上,应建立稳定、可靠的社会救助资金筹措机制

农村社会救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重要的一环,国家公共财政应承担起此项责任。由于资金筹措难一直是制约农村社会救助水平的瓶颈问题,因此,在救助资金筹措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特别是近年来税收持续快速增长,财政状况日益好转。仅2006年1月至11月,全国财政收入就达36084亿元,比上一年同期增加7142亿元,增长24.7%。2006年全国28个省份推行了乡财县管改革, 18个省份推行了省直管县改革,全国财政困难县的总数由791个减少到目前的437个。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及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中央政府完全有能力加大对农村社会救助的投入,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央政府的财政 投入不可能一下子包揽所有的救助项目,这是由于我国需要救助的人口很多,政府不可能也没有那么大的财力在短时期内实行大包大揽。

(2)根据我国的国情和贫困地区的区情建立一个比较合理的资金分担机制。没有这样一个机制,救助资金完全由哪一级政府负担都是不现实的和不可能的。以广西地区为例,经过全区民政部门的排查核实,目前年均纯收入低于国定温饱线(625元)的农村贫困对象就有244.8万人,其中,农村“五保”对象36.3万人,特困对象50万人,其他贫困对象168.5万人。如此众多的社会救济对象每年需要的救助资金超过10亿元,如果不实行资金分级负担的办法,哪一级政府都难以解决,由此可见,必须建立一个合理负担的资金来源机制,才能把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立起来。至于如何建立这样一个资金来源机制,不妨直接借鉴城市低保的成功经验。

(3)拓展社会救助筹资渠道,提高救助水平。一是规范社会捐赠行为,促进社会捐助活动的有序发展。捐赠工作是广大公民参与扶贫济困的好形式,也是募集社会救助资金的重要渠道。应积极倡导和规范,充分发挥其良好的社会效益。二是加强社会帮扶力度。由政府统一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扶持帮助贫困家庭发展生产,摆脱贫困。三是大力培育、发展社会救助民间组织。积极发展社会救助性民间组织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应采取有力的行政措施,推动社会力量举办多种类型和规模的慈善会、福利会、基金会,吸引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参加,承担起扶危、济困、安老助残等社会事务工作,使民间组织也成为帮助农村社会困难群体的载体之一。完善农村社会救助的管理体制(1)加强农村社会救助的立法工作

一是建议国家出台社会救助法,全面规范农村社会救助事业所涉及到的各种社会关系;二是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各项单项救助制度。

(2)进一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和配合,首先要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其次要明确职责,合理分工。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保障农村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直接关系到我国的长治久安,因此解决制度中的这些问题也就越来越重要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农民的生存、上学、就医以及灾后重建都不在是难题。

第五篇:宜宾市社会救助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宜宾市社会救助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市民政局

“十一五”期间,我市高度重视社会救助工作,把社会救助工作作为执政为民、解决民生的一项重要职责,通过建立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医疗救助、农村五保户供养、灾害救助、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以及教育、住房、司法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全市已初步建立了政府主导与社会互助相结合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救助成效日益显著,有效地保障了城乡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但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来看,我市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仍滞后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同时也面临不少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社会救助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救助面偏窄。我市现有城市低保对象近89413万人,农村低保对象约153753万人,保障面占全市总人口的 4.6%左右,而我市农村贫困人口就有30多万。有的地方在重视低保的同时,轻视其他配套制度,特别是临时救助制度的建设,以致一些有困难的低保边缘群众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助。

(二)救助欠规范。一是有的地方怕矛盾,在低保、救灾资金分配时搞平均,没有实行分类救助。二是存在人情保、关系保。三是有的地方政府把救助制度用于解决诸如拆迁征地、计划生育、城乡环境治理中的矛盾,致使一些不符合救助条件的人获得了救助。

(三)救助基础设施欠账多。一是部分福利机构的建筑还是五、六十年代修建的,目前有的已成危房,有的反复修补后勉强能用。至于新建、改建又面临资

金等诸多困难。二是社区养老机构几乎为零。三是部分福利机构的设施设备老化,不能得到及时更新,只能勉强维持。

(四)救灾减灾能力较低。一是随着救灾工作的开展,对救灾减灾工作在保障水平、覆盖范围、规范管理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我市从救灾装备、队伍建设等都不完全具备应对大灾的能力,部分区县在救灾资金、技术手段和信息共享等方面保障不足。二是没有建立健全各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中心),尤其是乡镇一级更是为零。三是救灾物资品种单一,仅限服装、鞋帽、矿泉水等简单物资,回收使用率低,缺乏车辆、救生艇等大型机械设备。

(五)慈善意识较弱。一是社会各界主动捐赠意识有待强化和提高。慈善总会成立以来募集的资金,82%为定向捐赠,18%为非定向捐赠,数额较大的抗震救灾专项捐助款也全额用于专项赈灾和对口援建,未能对项目资金进行有效充实,目前开展项目资金匮乏,市慈善总会将面临有项目无资金的窘境。二是慈善宣传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市慈善事业起步阶段,主要是借助政府扶持力度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来募集资金,慈善事业发展所需要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尽管政府大力倡导,但一些人仍对慈善事业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三是责任意识有待加强。少数企业和个人,缺乏基本的责任心和爱心,只图一时的豪爽,真正要到完全兑现承诺时,其过程和结果都是非常漫长和不理想的。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社会救助工作是民生的重要内容。有的地方在实际工作中或多或少存在口头上说得重要,而行动上却表现并不重要,特别是在社会救助工作面临的一些关键问题,如机构、人员、工作经费、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上,思想认识不到位尤为明显。

(二)资金投入不足。一是投入比例严重失调,投入主要依靠中央、省级投入,市、区县财政投入、社会捐助资金比重偏低。二是投入总量不足,导致救助覆盖面窄、救助水平偏低。边缘困难群体,如遭遇重大疾病或自然灾害等困难,不能及时享受医疗等救助;个别地方城乡贫困户看不起病的现象依然存在。三是尚未建立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指数变化等情况适时进行调整的自然增长机制。

(三)救助机构和工作力量薄弱。基层救助机构不健全、人员不落实、工作经费无保障、设施简陋等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了社会救助政策在基层的落实,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救助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救助对象的家庭收入难以准确核实。由于救助对象家庭收入核查主要靠工作人员入户调查和走访群众的原始方法。而救助对象家庭人员、收支等情况错综复杂,给调查核实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无法得到准确和及时的核实、认定。一是对象自身素质的高低、诚实与否直接影响其申报的可信度;二是就业形式的多元化和收入的多元化,就业情况和收入情况难准确掌握;三是部门之间信息不畅、协调配合不够;四是少部分救助对象钻政策空子,不惜采取与家人分户的做法骗取低保。

(五)宣传力度不够。一是有的群众把社会救助看成是一种福利,不得白不得,以获得救助为荣。二是有的困难群众不知道救助政策,不知道谁该助、谁不该助,怎么求助、在哪里求助。

(六)救助队伍素质不高。一些基层工作人员对救助政策理解不深、理解不透。有的对申报情况,不调查核实;有的讲关系、讲人情;有的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违法乱纪。

三、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工作的对策

针对我市社会救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加快全市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必须以惠民生、促改革、重管理、强服务为基本思路,在全市建立起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城乡医疗救助和自然灾害救助制度为基础,以临时救助为补充,以基本生活救助为核心,以医疗等专项救助相配套,政府责任明确,社会参与广泛,运转协调、资金落实、管理规范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作,涉及到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发挥,关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落实,同时在具体工作中还需要组织和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因此,它不仅是职能部门的工作,更不是分管领导的事。各级领导,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必须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来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列入党委政府的主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解决救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主动抓,机构、资金、人员三落实才能更好地、扎实有效地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二)加强机构、队伍建设。社会救助工作是一件惠及千家万户的德政工程。机构和队伍建设关系着救助工作的实效,关系着党和政府的形象。目前,救助工作存在人员严重不足,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与繁重社会救助事工作任务及严格要求很不适应,直接影响到了救助政策的落实和工作质量,并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因此,一是要增加人员,解决有人干的问题。原则上每2000名城市低保对象至少配备1名城市低保专职工作人员;每5000名农村低保对象至少配备1名农村低保专职工作人员;每个乡镇(街道办事处)至少有1至2名低保专职工作人员;村、居委会至少有1名低保专职工作人员,每个村委会至少有1名专责低保协管人员。二是要加强培训和教育,加强思想和工作作风建设,提高素质,解决干得好的问题,保证社会救助工作高质量开展。三是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市、县(区)、乡(镇、街道办)、村(居)委会四级社会救助管理和服务网络,保证必要的工作条件。原则上县级按每个救助对象不低于15元安排专项工作经费,并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乡镇按每个社会救助对象5元(含上级补助)落实工作经费。村、社区按每个社会救助对象3元(含上级补助)落实工作经费。

(三)整合资源,提高效能。社会救助工作,涉及十余个职能部门,目前存在各自为政,救助资源分散,救助效率不高等问题。因此,必须建立起协调机制,整合各系统、各部门的设施、资金、政策、信息、人力、物力等资源,提高救助效率,减少救助成本,形成救助合力,建立统筹协调机构,在市、县成立社会救助工作局;乡镇成立社会救助局或社会救助中心。承担其区域内的救助信息接受、派发和工作协调,其目的是面向困难群众做到救助信息一个口子进,一个口子出,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救助和漏救助,同时方便群众,不让受助人奔走求助于政府部门之间,使救助工作更加及时有效。

(四)加大投入,有效保障。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投入机制,逐步加财政对社会救助工作的投入。对于经常性救助项目,财政应当确定一个相对合理的投入比例,实行刚性约束,逐年提高救助水平。二是实现低保制度与扶贫工作相衔接,真正做到应保则保、应救则救,广大救助面。三是加强民政救助基础设施建设和资金保障,如对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农村敬老院要加强资金保障,确保特殊救助对象应救尽救,提高救助水平和质量。同时要加大对防灾减灾的投入,切实搞好救灾物资储备体系、避难场所、应急救援队伍等建设以及救灾物资的储备。四是制定政策,拓宽救助资金的筹措渠道,对捐赠、资助社会救助事业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公益组织及个人,在税收上进一步给予优惠,多渠道、多层次壮大救助资金,增强社会救助能力。

(五)完善制度,加强监督。一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通过3-5年努力,力争形成结构合理、层次分明、衔接配套、针对性强、操作容易的城乡低保规章制度体系,修订《宜宾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建立《宜宾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二是建立城乡低保标准增长机制。各区县要建立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城乡低保标准增长机制。三是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通过纪检、审计和舆论监督,推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快速健康发展。四是建立考核奖惩制度。要建立健全各类考核奖惩制度,要将社会救助工作列入区县政府目标考核,列入领导任期目标责任。五是实现低保信息化建设。建立全市城乡低保工作信息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和公开透明度。六是要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妥善解决城乡困难居民的突发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七是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建立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村五保供养标准调整机制。八是要降低救助门槛,让更多的困难群众获得救助,特别是大病救助。九是要严肃查处在救助工作中的违法违纪行为。

(六)宣传引导、社会参与。“保障民生”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一是要广泛动员和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以各种形式参与社会救助工作。二是要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福利彩票事业,努力拓宽筹资筹物渠道。三是要进一步完善“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各方协作”的慈善事业发展格局和协调机制。着力培育、扶持一批规模大、影响力强、公信度高的慈善机构,努力落实慈善捐助税收优惠政策,规范慈善募捐和慈善救助行为,充分发挥慈善事业在社会保障中重要补充作用,提高社会捐赠和善款善物使用的社会参与度、透明度和公信度。

下载简析农村社会救助的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简析农村社会救助的问题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救助档案工作的问题及对策

    社会救助档案工作的问题及对策 社会救助档案是指在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五保供养等社会救助工作中形成的历史记录。做好社会救助档案工作,不仅是当前民政工作的需要,而且也是......

    农村社会救助:五保

    第三章 我国社会救助政策法规第二节 农村社会救助—五保一、五保对象对象: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

    如何看待“社会救助”问题 ?

    如何看待“社会救助”问题 ? 时事评论背景:《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即将于5月1日起施行。全国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电视电话会议4月22日在京召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批示指......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

    近来,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学习调研阶段工作安排,个人就如何建立健全我县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现状一、城市低保制度全面实施。平昌县自......

    关于农村社会救助工作调研

    关于***农村社会救助工作的调查与思考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生活水平共同提高,实现农民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十六届五中全会加强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切实做好农村社......

    兴宁市农村社会稳定存在问题及对策

    兴宁市农村社会稳定存在问题及对策——参加梅州市2011年信访维稳与群众工作专题培训班之学习心得 兴宁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夏思光今年4月中旬,我参加了梅州市2011年信访维稳......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问题与对策 ——————————————————————————————————————————— 编者按:对于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社会各......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最终版)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多年来,我市按照“政府统筹,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指导原则,从完善社会救助的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