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cn(★)

时间:2019-05-14 15:23: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农村建设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cn》,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农村建设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cn》。

第一篇:新农村建设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cn

新农村建设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

一、我国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1.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矛盾突出。在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基本养老模式还是“家庭养老”为主,“社会救助供养”为辅,但农村日益加快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变更,弱化了土地保障作用;另一方面,工业大生产劳动方式的重大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者作为养老义务承担者的角色,家庭赡养和生活照料功能随之受到削弱。

2.社会保障立法很不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是法治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必然要求法制化。由此导致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小、权威性极差、保障程度低。目前在社会保障方面发生争议,进行仲裁或提起诉讼时,由于立法滞后,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无法根据有效的法律规定进行仲裁或判决,一定程度上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

3.社会保障的法律实施机制还较薄弱。同样,在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方面也缺乏全国性的法规。在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建设上,由于国家立法滞后和地方立法分散,导致了社会保障覆盖面窄,社会化程度低,规范性和强制性不足,管理漏洞多。社保工作只能靠政策规定和行政手段推行,力度小,权威性差。合法的筹资机制、稳定的保障机制、严格的管理机制、有效的运行机制、有力的监督机制都不够

健全。

二、解决我国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存在问题的对策

1.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纳入立法体系。作为一项全国性的法律,不能仅忽视我国广大的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应积极考虑如何保护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居民享受社会保障的基本法案将对社会保障的对象的选择、范围、实施、资金筹集与应用及管理监督、农村社会保障机构的设立、农民享受社会保障的程序等做出规定。

2.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标准实行补助的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各个地区或每一个农村居民所处的不同组织可以视具体情况合理发挥自己独具特色的社会保障功能以显示差别。

3.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作出调整。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提出的挑战越来越大,我国包括社会保障法律在内的各项立法应不断适应这一要求。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益加深,要求各国积极参加国际经济合作,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处理双边甚至多边的国际经济关系,各国的法律也作出相应的调整。我国为了更好的参与世界经济的竞争必然要按国际规则办事,但我国的调整也一定要从我国国情出发,不可能与西方发达国家一较高低,只能站在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上与国际接轨。

第二篇:关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

关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的研究

摘要:

我国城镇已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因此农村社会社会保障体系相关研究成为我国社会保障领域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之一。农村社会保障从社会保险为主题,里面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住房保障,社会慈善事业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仍在一系列问题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使之健全和完善。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社会保障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一项重要社会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这里主要讲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内涵及特征,阐述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目前状况和存在问题,结合我国的实际状况建立我国国情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出意见,给广大农民带来美好未来。

(一)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内涵及特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农村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障是城乡居民基本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实现共享发展成立的重要制度保障,即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指向,也是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必要手段,中国的根本社会问题,而农民的根本问题是社会保障问题,因此必须了解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的必要性,以期对当前的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与改革实践住处有益探索。社会保障一般是指一定的法律和法规,对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遭受灾害,面临生活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向其提供必可不少的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服务。获得保障是每一个社会成员享有的基本权利,提供保障是国家对其成员应承担的基本义务。覆盖面的广泛性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特征。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长期形成的工农失调,城乡失衡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农业基础脆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依然突出,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依然很大。因此党和人民特别关注农民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所面前的很紧迫的问题。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文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重大抉择,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发展和深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任务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学习等各方面。所以我们每一个有责任和义务去做好农村社会保障的各项工作。『1』

还有,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工作中政府是领导者。农民提供保障,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更是政府责无旁袋的责任。

(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现状及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但远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在不断扩大。农民人居纯收入由1978

年的134元提高到2004年的2936元,增长了20倍,但是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9422元,增长了26倍,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由1978年的2.56:1,扩大到2004年的3.2:1.。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53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城乡居民收入之比扩大到3.33:1.。从上面数据我们能看出,虽然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各项制度不断健全,财政投入不断增加,覆盖范围和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但从整个上看,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社会保障体系的水平普遍偏低。

(1)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现状

目前无过农村社会保障这要体现的形式是:一是五保供养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农村五保供养,是指依照本条例规定,在吃、穿、住、医、葬方面给予村民的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即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简称“五保”。二是,农村军人及家属案由制度。三是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简称新农保)是国家为每个新农保参保人建立终身记录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对参保人缴费的资助,地方政府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全部记入个人账户。四是计划生育保险和奖励制度。五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合作医疗,是中国农村社会通过集体和个人集资,用以为农村居民提供低费的医疗保健服务的一种互助互济制度,它既是中国医疗保障制度中有特色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现状主要表现及问题分析;

一,传统的农村社会保障功能消弱。在以前的旧中国,农村的社会保障是完全依赖这个人和家庭的。

二1,农村社会保障任务加重。农村人口老年化问题日益突出。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12月31日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亿6000万以上,占总人口的12%,我国成为老年人最多的国家。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将占总人口的32%以上。21世纪的中国是个人口老龄化社会,这是一个重要的基本国情。人口老龄化导致社会劳动人口减少,社会负担加重等一系列问题,客观上进一步加重了农村养老的压力。

2,疾病问题依然是困扰农民的问题。虽然现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在实行起来,但那毕竟是还只局限在某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方,咳必能全面的实行。在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区依然数以亿计的农民处于医疗保障的困难境地。因他们长期过度劳累,日晒雨淋,缺少劳动保护,往往落下一身生病。但医疗费用之高不低的情况下,相当多的农民无钱治病,有病难医等问题。三

(三)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议

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里度,分时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进一步明确了加快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占率任务。『2』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麦能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会,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围绕强科技报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进一步加大强农会农富农政策力度,奋力夺取农业好生成,合理促进农业较快增收,努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3』上面的是党和政府非常关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并提出的政策。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韩长赋2011年6月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韩长赋2011年6月

『3』《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2012年2月2日

第三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一、时政背景

社会保障关系着社会里每个人的安全感和幸福指数,是切实关系民生的大问题,在今年也依然是社会和政府关注的热点。除了城镇就业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实现顺畅转移接续,今年,多个地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上涨也体现了政府对于社会保障的重视。

2010年1月份,温家宝总理到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道为当时正在起草的《政府工作报告》和改进政府工作的目的进行考察。考察中,温总理在认真听取了残疾群众的意见之后说,“关于完善《工伤保险条例》,我们要认真加以研究、修订和补充”。李克强副总理今年3月份考察新疆时,切实强调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稳定,“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相辅相成,要加快建设保障性住房等重点民生工程,使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

二、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截至2009年6月底,我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24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37亿人。农村社会保障也取得明显成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享受人数达到4291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农民达到8.14亿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主要问题有: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地区严重滞后;一些基本保障制度覆盖面比较窄,保障水平不高,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反映在社会群体上,则表现为农民、农民工、被征地农民、城市无业人员和城乡残疾人等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比较突出。

1、社会保障覆盖面小。我国虽然相继建立了针对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但是不少保障制度刚刚起步,覆盖率不高。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应保障的人口大概在3亿人左右,目前参保人数为1.18亿,参保率只有39.3%。此外在养老保障方面,还有农民、农民工和城乡无保障老人三个群体,无法纳入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保障范围还未覆盖全民。

2、社会保障水平低。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只有6%左右,与发达国家20%以上的水平有一定差距。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比例只有12%左右,也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由此造成群众享受到的保障待遇偏低,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比例只有30%左右,城乡低保标准总体偏低等。

3、社保制度不健全。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社会保障方面的立法还不够健全,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一方面,该建立的制度尚未完全建立。比如,我国尚无一部社会保障基本法,社会保障法律体系还不健全,致使社会保障领域的很多工作因没有法律规范而存在着无法可依的现象。另一方面,该统一的制度也未完全统一。比如,受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我国存在着各地区社会保障制度不统一的问题。各地都分别制定仅适用于本地的政策、标准、措施,导致社会保障关系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接续、转移阻碍重重。这与市场经济对劳动力自由流动的要求是极不相符的,使得大量流动就业人员难以正常享受养老和医疗待遇。

三、怎样促进社会保障?

(一)关于做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工作,温家宝总理在今年4月发表文章指出要重点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明确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方针。世界各国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有大有小、保障水平有高有低,这与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水平有关,也与政治体制和历史传统有关。但就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基本保障项目而言,却是大同小异的。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总结出12个字,即“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也可以说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方针。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浩大的民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

第二、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要继续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加快覆盖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镇各类劳动者。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要注意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完善制度,努力加快扩大覆盖面。改革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制度。大力发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并稳步提高保障标准。加快制度整合,逐步实现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和城乡衔接。要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社会保障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健全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个人终身社会保障号,并尽快实现全国联网。

第三、加大社会保障投入。要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稳步增加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财政性社会保障投入要重点向农民、农民工、被征地农民、城市无业人员和城乡残疾人等特殊困难人群倾斜。社会保障投入是用人单位、职工和政府的共同责任,要合理划分三方责任,形成科学的分担机制。要加快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强基金征缴,增加缴费收入,强化基金监管。

(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提出,要从四个方面着手,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一是对城镇就业群体,重点做好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工作;二是继续解决体制转轨的历史遗留问题,全面落实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政策,将未参保集体企业职工等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三是对目前实行自愿参保原则的新农保、新农合以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通过强化政策激励,引导符合条件的群众积极参保、长期参保;四是完善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政策,实行先保后征。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势下,中央作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化。

关键词:新农村,城市化,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总题目。这个题目正在破题,社会主义新农村什么样?中央提出了五句话20字的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万丈高楼平地起。能否开好头,起好步,打牢基础,至关重要。

一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农业是农村的产业基础,生产发展首先指的是农业的现代化,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十一五”时期,不仅工业要转变增长方式,农业也要加大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过程中,一方面协调粮食与其他作物的比例,力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另一方面协调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家一户的农民由于生产生活分散,信息不灵,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农民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增收困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挑战。首先是种养业增收难。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增收的不稳定性较大。虽然国家对农民实行了种粮补贴,但生产资料和机械作业费等持续涨价,无形中增加了生产成本,农民从事种养业增收困难。二是产业化带动难。近几年农业产业化有了一定发展,但农业竞争力总体还不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还不高,带动农民增收不明显。公司加农户和协会加农户等模式并未给农民增收带来多少实惠。公司、协会和农民之间还未真正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民几乎没有在企业或协会的二次分配中获益增收。有的地方将合作经济组织或协会作为普通企业对待,有的作为社会团体对待,还有的地方根本没有适当的名分。这种混乱局面使得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贷款、纳税、保险等诸多方面困难重重,严重妨碍其发展。三是转移性增收难。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的比例逐年增加,外出打工和就地转移的劳动力队伍庞大,但由于综合素质低,大多数劳动力仍从事着低收入的工作,技术型、技能型劳动力转移输出很少,无法获得较高收入,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受到抑制。

专家指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把培育新农民作为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首要的是加快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其次,培养新型产业农民和务工农民,大力实施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有针对性地举办相关技术培训。

二 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

要达到生活宽裕的目标,首先要通过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从宏观层面来讲,农民增收可以激发广大农村的巨大消费潜力,使农民的需求成为一种有效需求,从而增强消费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力。建设与改善农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是农民生活宽裕的条件之一。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一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60%以上的农户还没有用上卫生厕所。水、电、道路、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需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目前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之比高达22∶1,占全国总人口近60%的农村居民仅享用了2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九成左右农民是无保障的自费医疗群体。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农村公共事业滞后的现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要通过公共财政补贴,帮助农民建立起包括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障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村家庭教育负担沉重。每个家庭的教育开支平均值为5975元,占到总收入的30%,成为农村家庭的最大支出。在目前义务教育投入体制下,县级财政勉强能负担起教师工资,中央和省财政能补贴部分教师工资和学校建设资金,但留下的缺口全部都交给学校自己解决。一些农村中小学校长反映:义务教育现在已经成了“学校的义务”。财政支农资金难以统筹使用。财政支农资金对农民急需的水利和道路等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远远不够。“十五”时期以来,政府新增财力的使用在逐步向“三农”倾斜,财政对农业投入的绝对量在大幅度增加,但支农资金的使用管理存在诸多问题:投入渠道多,资金分散,难以形成合力;支农资金挤占挪用现象普遍;政府投入重农业“大动脉”,轻“毛细血管”。在取消农业税以后,多数地区还难以将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投资的范畴。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是目前我国农业投入方面的一个薄弱环节。城市对农民工“经济接纳,社会排斥”。目前,在我国加工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的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已分别占68%、80%和50%。总的来看,当前关于农民工的政策和管理制度还没有真正摆脱城乡分割体制的影响。农民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拖欠和克扣民工工资的现象比较普遍。农民工进得了城,但留不下来的问题仍很突出。低价征地是当前损害农民利益的最突出问题

三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近年来,虽然一些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但文化生活却单调乏味,同时一些不良文化有所抬头。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主要问题是文化基础设施落

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因此,如何使广大农民过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四 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

长期以来,大部分农村地区的人居环境不能令人满意。“露天厕、泥水街、压水井、鸡鸭院”,是对农民生活居住环境的形象描述。农村的房舍、街道建设缺乏规划,浪费大量土地;通行条件差,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由于缺少硬件设施,加上农民的不良生活习惯,垃圾污染严重。另外,随着一些农村地区非农产业的发展,工业污染问题凸显,亟待改变。,最近几年的建设使通村通组公路硬质化比重明显提高,水、电、有线电视改造等也基本结束,农民现有的居住条件和质量明显改善。如果今后要在条件具备的地方实施社区集中居住,搬迁难度会很大,建设成本无法估量。在采访中,农民告诉记者,既然水、电、路和有线电视都通到了家门口,何必再搬迁到新的地方去呢?专家指出,在新村镇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要尊重农民意愿,在国家、社会力量的支持下,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量力而行,避免搞成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二是要根据当地的文化传统等,做一个长期规划,在规划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推进村镇规划建设,可以开辟大量新耕地,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可以大大降低公共设施建设成本,实现农村生活社区化,打造承担“工业反哺、城市带动”的平台。村镇规划与建设面临的主要政策约束是土地调整问题。由于实行了最严格的土地保护政策,农村建设用地空间极小。对此,国家和省应结合实际,适当调整政策。在保护和节约用地的前提下,把村镇规划与建设用地调整问题纳入国家、省、市、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允许以县或乡镇为单位实现占补平衡。

新阶段发展县域经济应走出三大误区,一要走出“县级政府经济圈”的误区。县域经济的规律性是“区域化”,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许多地方发展县域经济囿于一个县域行政边界之内的设计、运作,形成“县级政府经济圈”现象。突出表现在:县域工业结构雷同,发展路子互相照搬,在政策优惠上互相拼杀,在资源整合上互相掣肘,在产业区域分工上不协调等。县域经济是一个区域性、开放性兼备的经济体系。发展县域经济要跳出“县域行政边界”,将县域经济与区域经济融汇,从区域发展空间入手来谋划自身的发展战略。一是立足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成本优势、后发优势、产业基础等,找准县域在区域内的定位、在全国的定位;二是主动融入区域经济,主动参与区域内的产业分工、产业协作,在区域范围内获取、组织和配置资源。

二要走出“干部经济”的误区。县域经济的规律性是“民主性”,县域经济是“民主经济”。县域经济在许多地方呈现出政府超强干预模式、干部经济模式、政绩经济模式、指标经济模式,发展思路受领导干部个人影响大,往往是新官新思路,新年新口号。县域经济要大发展,需要领导干部进行“自我革命”,自觉放弃权力,管市场不管企业、管服务不管事务、管规划不管计划。把握县域经济的“民主性”,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让所有人充分发挥创造潜能,培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主体,形成“老百姓经济”:千家万户的自我积累、千家万户的自觉投入、千家万户的走向市场、千家万户的研究管理、千家万户的创造财富、千家万户的承担风险。老百姓经济是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政府发挥的应是“经济促进性作用”,主要体现在:首先,制定“秩序规则”,维持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其次,制定“过程规则”,在市场失灵或竞争失灵时采取与市场一致的过程政策,目的在于最低限度地介入经济过程,在于为市场竞争打通道路,并以此为限。

三要走出“全能经济”的误区。县域经济的规律性是“特色性”,县域经济是特色经济。县域经济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体系,但不能搞成“大而全”式的“经济大拼盘”。县域经济也不可能“全面开花”。各县域的历史人文、产业基础、自然禀赋不同,决定了县域产业发展的差异性。要研究比较优势,跳出“全面发展”的圈子,在产业发展战略选择上,坚持特色型原则,“扬长避短”,“扬长”就是要有所为,重点利用特有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利用优势资源发展优势产业;“避短”就是要有所不为,有所放弃,不搞“鸡零狗碎式”经济。

建设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必须用新农村建设来统领“十一五”时期的农村工作,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范围,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让广大农民能够像市民一样拥有洁净方便的自来水、清洁的燃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坦的道路。

第五篇: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研究

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农村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功能逐渐弱化,农村的养老、医疗等方面的问题逐渐突出,这些有可能激化社会矛盾,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了威胁。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即存在问题的分析,实时的提出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措施。关键词农: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

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现状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薄弱环节。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一系列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有力推进了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截至2011年9月,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5267.4 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于2003年试点、推广以来,现已全面覆盖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据调查显示,农村存在一种现象:农民不敢消费。因为农民有“后顾之忧”。所以,如果能使农民“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穷有所济”,给他们吃“定心丸”,农村、农民的面貌将会焕然一新。农村社会保障关系着广大农民的生老病死,承载着人民群众的寄托和希望,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非常必要。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构成: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从社会养老保险的性质来看,政府是主办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主体,承担着一系列的责任。它坚持“资金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原则,在实际的执行中,资金的缴纳是农民个人,由于种种原因,集体并未补助到位,农民的负担比较重,最终导致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低,成效不明显。全国都实施农民社会养老社会保险,然而东部和南部覆盖率的明显高于偏远的西部和北部地区,保障水平也在区域间存在严重不平衡。同时,在东、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养老保险的参与人数出现了大幅度的降低,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对农民的吸引力在逐渐弱化,这就更说明了建立新型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迫切性。除了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发展水平不平衡之外,也存在着一些难以回避的监管、运行、筹资体制的问题。这些问题都要求国家给予各级政府因地制宜,制定适合当地的养老保障需要。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现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它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从2003年开始,本着多方筹资,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地区正在不断的增加,通过试点地区的经验总结,为将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的全面开展创造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2678个县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8.36亿农民参合,参合率达到了96.0%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和成就有目共睹,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面临着两大难题:其一,保障水平低。有限的政府投入以及较低的农民缴费和昂贵的医疗费用以及较高的发病率使保大病的目标在很多地方实际上难以实现,一些地方的合作医疗封底线很低,只有一两千元,难以保障农民生大病时的医疗需求。其二,管理成本高。主管新农合的医疗机构,管理费以及管理人员的开支就超过了政府发放的经费的百分之十以上,资金利用率低,相关机构工作效率也不高,可见管理成本之高致使新农合不能发挥出预期的效果。除了这两大问题,还存在筹资困难、监督不够规范、制度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保障水平不高等难题。

3.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关资料显示,到目前为止,全国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低保的享受者不多。很多地方只是对特别困难户初步建立了救助,而并没有实际做好保障工作。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向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提出了在全国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目标任务;同年7月11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对农村低保制度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与具体的标准。2008年,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以及东部的一部分地区补助比例由2007年的三分之一提高到2008年的70%。同样的,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关于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指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社会福利、优抚安置、慈善和残疾人事业取得新进展。从中可以看见,中央一定会致力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二、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1.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小,且发展不平衡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处于起步和试点阶段,覆盖面还相当不全。截至 2007年初全国仅有25个省份、2133 个县(市、区)初步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509 万农

民享受低保,这与科学合理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此外,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也极不平衡。在一些发达地区,由于其本身乡镇企业发展较快,人民生活水平较高,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而在一些贫困落后地区,由于贫困人口较多,政府财政资金短缺,社会保障体系无法得到真正的落实。

2.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难以满足农民需要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标准较低,社会保障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在农村税费改革中,只规定五保户的供养资金列入农业税附加,而没有规定对特困户救济的资金来源。由于税费改革使乡镇经费大幅度减少,只靠县财政提供的有限资金不能为所有特困户提供救济,在有些贫困地区,社会救济实际上已陷入了停滞状态。

3.农村社会保障的资金缺乏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正常运行依赖充足的资金投入。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基金以农民的个人缴费为主,集体为辅,国家为补充,这必然会引起集体、国家负担较小,而个人负担较重的问题。束缚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的供给,导致农村社保基金不足,影响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4.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和制度不健全

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要有健全的制度和法律为保障。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尚未确立,社会保障尚未立法,更没有形成法律体系,使农村社会保障无法可依,无章可循,致使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缺乏约束,资金使用存在风险大,无法解决保值增值的问题。

三、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措施

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第一,加快立法。健全的法制是政策制定和执行的重要保障。而我国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着严重的法律规范的欠缺,关于农民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至今还没有一套专门的统一法律,只是一些散见的法律。

第二,组织引导。政府要在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中扮演好设计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政府有责任为这种公共产品提供制度支持,引导农村社保工作的顺利进行。政府不仅要设计出制度,充当农民社会保障的组织者,一定要改变职权不清、重复管理等当前的组织模式,发挥出政府在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中应有的光和热。

第三,财政支持。政府要扮演好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出资者的角色。公共产品理论认为,国防,教育等资源是公共产品,医疗卫生等资源也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政府有

责任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养老服务等,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农民社会保障事业具有普遍的公益性,应该以政府出资为主。

2.拓宽农民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渠道

雄厚的资金是健全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物质基础,而目前资金的匮乏一直制约着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要健全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必须健全农民社保的筹资机制,根据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农村的具体实际情况,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建立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共担的投资格局。

3.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的宣传

一种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必须得到广大民众的心理认同才能持续发展,同样,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也需要得到农民群众的支持。目前,农民依靠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来优化自身结构,进而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认识水平可能性较小,只能通过政府组织开展有效地宣传工作来实现,通过宣传让农民群众都明白农村社保是为了自己谋求利益,打消农民的种种顾虑。

参考文献:

[1] 郝兵, 陈建.新农村社会保障[M].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6.[2] 古义.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的政府行为研究[M].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9.[3] 严俊.中国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研究[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4] 盖锐,杨光.社会保障学[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5] 王丽.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J].经济纵横,2009.4.[6] 康亚红.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几点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1.30.

下载新农村建设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cn(★)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农村建设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cn(★).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论文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 学 生:李 婷 指导老师:王培瑄 南京大学网院0909行政管理系 论文摘要: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原因,在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得到大力发展的同时,却在......

    关于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研究

    关于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研究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从广义上讲,残疾人社会保障是指通过立法和政策规定对有残疾的公民的生存权、文......

    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构建和谐平安社会[摘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柱。本文通过分析我县社会保障体......

    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保证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

    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社会保障关系着社会里每个人的安全感和幸福指数,是切实关系民生的大问题。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5673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除职工群众后顾之忧 首都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研究课题组一、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中的作用 和谐社会的核心是实现社会公平公......

    关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现状研究

    论文关键词】社会保障水平 适度 农民工 【论文摘要】作为社会稳定器和安全网的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 之一。文章通过特定的测定模型,计算出我国近几......

    关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现状研究

    关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现状研究.txt15成熟的麦子低垂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逊;一群蚂蚁能抬走大骨头,那是在教我们团结;温柔的水滴穿岩石,那是在教我们坚韧;蜜蜂在花丛中忙碌,那是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