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中全会公报解读:新的理论境界

时间:2019-05-14 15:08: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六中全会公报解读:新的理论境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六中全会公报解读:新的理论境界》。

第一篇:六中全会公报解读:新的理论境界

六中全会公报解读:新的理论境界

话题缘起刚刚结束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和重大部署,勾画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蓝图,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伟大实践的新的概括,是我们党在理论创新上的又一个重大成果,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六中全会公报包含许多新理念、新概括、新论断、新举措,我们特邀我省(广东)经济界和社会学界的专家,对六中全会公报中的亮点进行解读。供读者参考。

《六中全会公报》原文: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刘小敏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就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作出决定,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对科学社会主义本质的依归

从理论意义上说,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本质的依归。“社会主义”一词,顾名思义,不能不以社会公平、社会公正、社会和谐为依归。所以,从这个词产生开始,历经一代代人诠释,社会公平、社会公正、社会和谐,始终是其重要内容之一。我们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实行改革开放,都是为了给充分实现社会公平、社会公正、社会和谐创造条件。“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前提;“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体现社会公平、社会公正、社会和谐,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目的。所以,这是对前人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对科学社会主义本质学说的依归。

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拓展

从现实意义上说,这是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拓展。历经近30年的改革开放,一方面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另一方面社会已进入了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这就必须把社会公平、社会公正、社会和谐放到更加重要的地位。所以,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把和谐列为与富强、民主、文明相提并论的发展目标,凸显社会建设的地位与作用并专门就社会建设作出全方位的战略部署,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更加全面、更加深入、更加成熟的发展阶段。

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贡献

从历史意义上说,这是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贡献。专门就和谐社会建设作出决定,这不仅在中共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是第一次,而且在世界社会主义思想史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史上也是第一次。六中全会不仅提出了与和谐社会建设相关的若干新观点、新思想、新论断,而且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一系列的重大战略举措。这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必将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常务副会长)

《六中全会公报》原文: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

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

抓住突出矛盾构建和谐社会

范英

《决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面对各种社会矛盾并寻求解决办法的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一个社会,有各种各样的矛盾是很正常的。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更要敢于面对矛盾,才能克服矛盾。这就是求实的态度,科学的态度。笔者认为,我国现阶段如下四对矛盾最为突出:从执政党的角度看,立党为公与立党为私的矛盾;从体制角度看,坚持改革与守旧滞后的矛盾;从经济生活角度看,追求共富与贫富悬殊的矛盾;从人心走向角度看,社会安定与社会混乱的矛盾。这四对突出矛盾各有其主要表现。仅从它们的负面表现来看,主要是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腐败,将“为人民服务”变成“为人民币服务”;体制守旧、体制滞后;贫富悬殊;社会治安混乱,社会诚信、人文精神大受冲击等等。

认识这四对突出矛盾的主要表现和主要特征,旨在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因为:立党为公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体制改革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践行途径;追求共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社会安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天然尺度。同时也可以说,认识这四对突出矛盾的主要表现和主要特征,我们才能抓住牛鼻子,才能有的放矢地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和科学发展,才能真正落实六中全会精神。

(作者系广东省社科联副主席、研究

员,广东省社会学学会会长)

《六中全会公报》原文: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

效率、公平是有活力的和谐社会的关键

王珺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系统地提出了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主要任

务与基本原则。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深入探讨和谐社会的构建机制。和谐社会的实现机制就是化解矛盾的机制。在现有的环境与条件下,存在着不少需要处理的矛盾与关系,诸如人与人、人与自然、今天的人与明天的人之间的关系等,其中,效率与公平关系涉及这些关系的几个方面,它是一个社会能否形成和谐与活力相统一的关键。

在充分发育市场经济基础上,把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效率与公平是任何一个社会和每个发展阶段都不可回避的老话题。自改革开放以来,基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使我国确立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基本原则。几十年的发展经验表明,这个原则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样的人口规模与资源,为什么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能够快速增长?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启动了市场机制。市场是基于效率取向而形成初次分配机制的。在今后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过程中,依然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性作用。在制度规范管理下,有市场,就有竞争,社会就有活力。相对而言,注重公平的再分配调节尚未完善,一些地方政府也没有适时地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与制订合适的公共政策,致使一些城乡以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一些人据此提出了公平优先、限制市场经济发展的看法。显然,这是一种因噎废食、削足适履的观点。我认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机制过程中,不能因为政府对收入分配调节职能不到位而限制市场的发育,相反,在充分发育市场经济基础上,把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通过多方面的收入分配政策,调节收入差距,防止过分悬殊和两极分化。

有活力的和谐社会在于机会相同但分配结果并不一定相同

当然,在收入再分配的调节中,效率与公平关系也可以看成是机会平等与结果公平关系。所谓的机会平等是指无论什么样的生产要素,只要对生产力发展有用,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生产活动。当然,每个要素的能力是不同的,所以,获得的报酬可能是不同的。这就是机会相同但分配结果并不一定相同的道理。如果追求收入结果相同,就会限制不同的生产要素进入生产活动的机会,就不利于生产力发展。因此,有活力的和谐社会在于,注重各种要素参与经济活动的机会平等,同时承认基于不同要素能力及贡献差异所带来的一定收入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一定建立在制度规范合理分配秩序及社会文化理念可接受的范围内。否则,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效应就会受到影响。

(作者系中山大学校长助理、教授,广东经济学会会长)

只有公平分配才能产生真正的效率

李金亮

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必然带来产品和劳务的增加。这种经济发展的成果,必须为社会成员所公平地分享。只有公平的分配,才能产生真正的效率,才能形成一种长效的激励机制推动经济的继续发展;只有公平的分配,才能确保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基本权利的实现,才能确保社会各个群体、各个阶层利益的平衡,也才能使社会臻于和谐。

公平的分配不是最终结果上的绝对平均主义

类似于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我们曾经在改革开放以前实行过。但实行的结果既损害了效率也破坏了公平,更造成了以长期“短缺”和全面“匮乏”为特征的普遍的贫穷。历史经验证明,绝对平均主义的“均穷”是一种不可取的主张,更是一条走不通的道路。公平的分配,是一种恪守公正原则、既讲究效率又追求公平的分配,是最终结果能达致既有差别但差别又不是太大的共同富裕状态的分配。这便是和谐社会所应该实行的一种分配。

公平的分配由市场分配、收入调节和道德修正三个层次构成为使分配趋向于公平,必须“多管齐下”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为确保市场分配能贯彻按要素贡献分配的原则,从而确保这个层次分配具有公正性和效率性,就必须确保市场的“干净化”和“竞争化”,就要根绝官商勾结的以权谋私,就要铲除官商一体的行政垄断,以使市场真正具有对要素贡献作出客观评价的功能,从而为市场按要素贡献分配创造基础,也为市场分配具有公正性和效率性创造条件;在收入调节层次,政府的收入调节政策,必须正确、全面、到位,通过“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收入调节,引导转移性支付向弱势群体和弱势阶层倾斜,使分配状况趋向于公平;最后,为了使分配方面公平性不足的状况得到进一步的改善,要启动“道德”这道闸门,推动道德层面的修正分配作用的发挥。要进行道德重建,要扩大公共领域,要畅通民间渠道,为这种分配奠定基础和创造条件。通过上述系统工程的改进和发挥作用,就有可能在相当程度上缓解当前的严重分配不公问题,也才有可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须的公平分配制度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系广东经济学会副会长、暨南大学教授)

制度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性条件

罗必良

制度是约束人们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一套行为规则。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以有效的制度安排来调节矛盾和冲突,降低社会运行的交易成本。良好的制度对于社会和谐具有多方面的价值:

一是制度的规范功能。在一个竞争开放的现代社会中,透明公正的制度可以为行为主体确定竞争规范,减少人们行为预期的不确定性,这样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从而增进社会福利。因此,制度主义者认为现代政府最重要的公共服务就是通过提供优良的制度尤其是政治和法律制度,来为社会行为主体确定行动的边界,确定他们的权利与义务。

二是制度的凝聚功能。制度背后无疑都承载着特定的精神观念与意识形态。因此,一个得到贯彻的良好制度的背后,本身就反映着社会成员对某种价值观念的承认与尊重。共同的制度精神及其价值观,会强化社会成员彼此之间的认同感,从而起到凝聚社会力量的作用,特别是将大大增强社会在面临危机和挑战时的能力。

三是制度的协调功能。一方面是协调个人行为。个人对现行制度安排的法理性的认同和信赖,能淡化机会主义行为,减少搭便车行为,降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是协调交易行为。制度是个人与环境达成“一致”的一种节约交易费用的工具,即人们通过在实践中形成的意识形态和习惯准则,达成一种个人与外部世界的确定关系,并以“世界观”的形式出现,从而减少了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等若干价值判断与行为判断的信息费用与谈判费用,因而大大简化了人们认知和选择的过程,节约了信息费用。

构建和谐社会依赖于制度建设,依赖于一套好制度的形成。而所谓的“好制度”,就是能够自发地持续有效地降低社会运行成本和自动解决冲突的自我执行机制。这类执行机制至少包括三个方面:市场机制、保障市场有效运行的明确而分立的产权制度、维护竞争并保护公平的道德约束及其治理机制。

(作者系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特聘教授)

改革促进和谐制度保证和谐

宋子和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的决定,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六中全会公报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这就从根本上澄清了有些人把和谐社会同社会主义分割开来的认识误区。也有人把改革同和谐对立起来,这也是错误的,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使我们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路;不是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健康发展,就不可能有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不坚持改革开放,也不可能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有人或许会说改革开放并没有错,错在改革的方向不应当是市场化。对这种看法我也不能苟同。试问,如果不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是保留传统的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为主的体制,能有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吗?能为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有利条件吗?那只能挫伤人民群众积极性,导致共同贫穷的假社会主义,而不可能是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改革使人们的利益出现多元化、复杂化,形成了一些不和谐因素,这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通过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解决;通过理顺分配关系,实现社会公平来解决。因此,只有深化改革才能促进和谐,只有通过改革建立起六中全会提出的六项制度,才能真正保证社会和谐的实现。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教授、广东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

《六中全会公报》原文: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共建共享关键在党

马星光

六中全会公报不仅进一步明确强调了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定位,而且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进一步明晰了党的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具体要求。集中体现为:

第一,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当前社会领域的多元化,社会利益的多样性,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客观上需要党强有力的领导,以进行社会整合和社会动员,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全社会共同的意志和行动。党要有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就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以党的建设推动社会建设。

第二,必须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各项建设,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包括提高党的领导骨干的执政能力,使他们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扩大党内民主,严肃党的纪律,增强党的团结统一,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建立科学高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为其提供全面广泛的社会服务,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第三,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以保持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对社会实施有效的领导。在党的自身建设中,要着重加强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教育,健全防范腐败的体制机制,加强党内监督,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教授)

《六中全会公报》原文:

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中的政府责任

段华明

当年,毛泽东设想的我国社会管理格局是,大权独揽,小权分散;党委决定,各方去办;办中有决,不离原则。这种在一定历史时期起过重要作用的社会管理格局,于今看来,党政不分,政府和社会不分,显然已不适合今天的形势了。

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清晰的思路: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党委领导主要表现为统筹兼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总揽全局、全面筹划,兼顾各方,协调发展,有效地实现社会整合。而政府要由过去的“生产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其“管理行政”要向“服务行政”过渡。

政府的角色是一个为市场、社会发展提供规则和维护秩序的服务者。政府管理的重心转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公共财政、公共事业、公共设施以及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环境保护等)。这就要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政府要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整合社会管理资源,着力构建小政府,大社会。大社会就是社会组织要发育起来。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三者之间是互补、互动的关系,从治理国家来讲,党和政府是主导;从管理社会来讲,社会组织是主力。政府应当大力扶持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中间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

政府为新的社会管理体制建立提供制度平台。这就是制定正确合理的社会政策,不断完善社会法律法规体系。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现代化战略研究所所长、教授)

《六中全会公报》原文: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根本价值导向

吴灿新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而其中“和谐文化”的提出,无疑是这一理论创新的又一亮点。

“和谐文化”的提出,既有久远的历史渊源,又有深厚的时代基础,更有良好的社会条件,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价值。

首先,和谐文化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根本的价值导向。价值导向关系到一个社会走什么路,朝什么方向发展的根本问题。而和谐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核心价值,它必将指引着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朝着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振兴中华的和谐社会、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和谐社会发展。

其次,和谐文化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根本的精神支柱。一个社会,有了共同的精神支柱,这个社会才有强大凝聚力。和谐文化以团结友爱、诚实守信、扶危济困等和谐精神,以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共同理想为核心内容,必将为和谐社会的建构提供根本的精神支柱,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最后,和谐文化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坚实的道德基础。道德历来都是文化的重要组成要素。而道德作为一种最基本的社会规范,是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精神基础;道德作为一种最基本的精神力量,是社会发展最基本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八荣八耻”为荣辱观,以“五爱”为基本规范,从而必将为和谐社会的建构提供坚实的道德基础。

《六中全会公报解读:新的理论境界》

第二篇:2016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解读

2016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解读

在全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十八届六中全会在十月召开,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提供的相关解读内容,快来看看。

【热词】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原文】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反腐败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人民群众给予高度评价。

【点评】据中国纪检监察报报道,1月13日,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分组讨论会上,“民心”成为高频词汇。1 与会同志表示,全面从严治党,是民心所向,更是时代发展大势所趋。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在2014年9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就曾明确强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心在我,各族人民就能众志成城。”在2014年12月举行的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习近平再次强调“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倾听人民呼声。我们的目标越伟大,我们的使命越艰巨,就越需要所有人拧成一股绳去干事创业。”

【热词】两个“没有变”

【原文】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党中央坚定不移反对腐败的决心没有变,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的目标没有变。

【点评】中国社会科学院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高波认为,总书记庄严宣告推进反腐败斗争的决心和目标两个“没有变”,是政治责任、政治担当和政治信用的集中展示,也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正风反腐新思路新变局新进展新成效的高度肯定。

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表示,两个“没有变”有力地驳斥了“反腐停止论”、“反腐转向论”、“反腐影响论”等错误观点,表明中国反腐将保持既定的力 度和势头,继续推进反腐败向纵深发展。经过3年努力,中国反腐已形成社会共识,被提升至不可撼动的地位,反腐向前推进是任何力量都不可阻挡的。反腐败的决心没有变,传递出强烈的反腐信号,即中央反腐是动真格的,将继续出台一系列反腐新举措,形成新的反腐局面。遏制腐败的目标没有变,说明中央对反腐充满自信,已完全掌控了反腐全局和工作节奏,描绘出美好的廉政愿景。

【热词】四个“足够自信”

【原文】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全党同志对党中央在反腐败斗争上的决心要有足够自信,对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成绩要有足够自信,对反腐败斗争带来的正能量要有足够自信,对反腐败斗争的光明前景要有足够自信。

【点评】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认为,四个“足够自信”令人印象深刻。3年来,我们党在反腐败斗争方面表现出坚定的决心,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只要我们保持足够自信,朝着既定的目标不断迈进,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够营造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也一定能够取得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成效。这是在为全党打气加油,让我们在全面从严治党的道路上不松劲、不懈怠,既体现了党中央坚决惩治腐败的坚定决心,也为我们展现了反腐败斗争的光明前景。

高波则表示,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八项规定改变中国”的事实雄辩地证明,只要坚持不懈,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只要砥砺前行,长路总是可以跨越的。更重要的是,反腐败斗争是观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实践和全面从严治党新布局的一扇“特殊视窗”,让全党全国人民从中看到了同心同德、攻坚克难的信心,看到了勤廉兼优、弊绝风清的希望。这是政治领导力、行动示范力、改革执行力和民心凝聚力所产生的“化学反应”,为强党兴党厚植民心根基,为向善向上提供强大支撑,不断强化、升华了对党中央反腐决心、取得成绩、带来的正能量和光明前景的四个“足够自信”。

【热词】尊崇党章

【原文】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全面从严治党首先要尊崇党章。各级党委和纪委要首先加强对维护党章、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党的集中统一,保证党中央政令畅通。习近平强调,各级纪委要全面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带头尊崇党章,把维护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对遵守党章、执行党纪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反党章党规党纪的行为,坚决维护党章权威,做党章的坚定执行者和忠实捍卫者。

【点评】“尊崇党章”在习近平本次重要讲话中出现了三次。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多次考察、讲话中,从树立党章意识等层面阐述了共产党员如何加强党性,始终心系党、心系人民、心系国家,体现先进性和纯洁性。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主任谢春涛认为,党章是党内根本大法。但过去很多年来,不少党员甚至党员领导干部淡忘了党章,要求党员重温党章规定,对于强化党员意识,自觉遵守党章党规党纪有很重要的意义。

著名党建专家叶笃初表示,党章是党内大法,是党的所有法和制度的总来源,是最根本的党规党法,它是党的整体意志的正式表现。对于各级党组织和党员来说,党章就是行动的根本指南。我们首先要学习,然后要去贯彻。一些腐败案件,特别是腐败窝案的发生,根本上说是理想信念的动摇,使命意识的模糊,责任意识的忘却,是对党性意识、党章意识的背离。党性意识一直在强调,但相对而言比较抽象,以党章为支点,就比较具体和实用。党章意识具有总揽全局的作用,强化全党党章意识,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理想信念问题。因为理想信念、组织观念都包含在党章意识之中。因此,我们更要以党章为镜,对照党章,以正言行。

【热词】向基层延伸

【原文】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对基层贪腐以及执法不 公等问题,要认真纠正和严肃查处,维护群众切身利益,让群众更多感受到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果。

【点评】反腐不只是“打老虎”,也需要“拍苍蝇”。一些基层干部权力不大,但胃口很大,贪污受贿数额惊人,形成“小官巨贪”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高波认为,要加快从严治党向神经末梢延伸是当下非常重要的工作。总书记曾讲过,大老虎离得太远,苍蝇每天扑面,这是基层群众的切身利益维护过程中易发多发的问题,要让群众共享改革红利,加快推进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们要建构全面从严治党的压力传导体系,向下延伸,下沉传导压力。

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说,从严治党不是宏观层面的,基层干部是从严治党的具体的推动者和执行者。庄德水认为,现在中央把基层从严治党作为要求提出来,说明下一步会加大主体责任的贯彻落实,层层压死责任,真正把政治意识树立起来,更多的是激发基层党组织的内在活力,确保从严治党能够产生实实在在的效益,让党的力量贯彻到基层,让基层成为从严治党的堡垒。

【热词】敢抓敢管

【原文】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标本兼治,净化政治生态。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 6 部要从自身做起,廉洁用权,做遵纪守法的模范,同时要坚持原则、敢抓敢管。

【点评】2014年1月14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曾表示,决不允许出现底下问题成串、为官麻木不仁的现象!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更不能明哲保身。自己做了好人,但把党和人民事业放到什么位置上了?如果一个地方腐败问题严重,有关责任人装糊涂、当好人,那就不是党和人民需要的好人!你在消极腐败现象面前当好人,在党和人民面前就当不成好人,二者不可兼得。

去年,中纪委五次全会公报中指出,“坚决克服不想监督、不敢监督、不作为、乱作为问题,对尸位素餐、碌碌无为的干部,该撤换的撤换、该调整的调整。对不敢抓、不敢管,监督责任缺位的坚决问责。”这既是对纪检干部的要求,也是对广大领导干部的警示。因此,党的各级组织要自觉担负起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的责任,要敢抓敢管,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对于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班子中的“班长”,要狠抓组织建设和纪律建设,要不怕得罪人,敢抓敢管敢批评,切实加强管理和教育。

【热词】立“明规矩”、破“潜规则”

【原文】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要立“明规矩”、破“潜规则”,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促进政治生态不断改善。

【点评】勿庸讳言,在现实官场上,个别党员领导干部对成文的党纪国法还心有忌惮,只要未写成条文,规矩就有了可硬可软、可白可黑的复杂内涵。既可以任意曲解,也可以随意打破。即使有些人张口闭口“按规矩来”,或说别人“不懂规矩”,也并非指不成文的优良传统和好的工作惯例,实质上说的是端不上台面的“潜规则”,彻底混淆了党的规矩与“潜规则”的界限。

唯有立“明规矩”,才能破“潜规则”。立“明规矩”,就能把“讲规矩”由对党员干部的个人要求,逐步深化为对党政组织机构的程序性规范,不管你有无自觉性,都不得不认真遵循。立“明规矩”,才能切实贯彻总书记提出的“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要求,通过健全纪律规定、规范运作程序、强化各方监督、严格责任追究等,不断挤压“潜规则”存在的空间和土壤,逐步改善政治生态,把依规治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

【热词】强化党内监督

【原文】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强化党内监督,必须坚持、完善、落实民主集中制,确保党内监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要完善监督制度,做好监督体系顶层设计,既加强党的自我监督,又加强对国家机器的监督。要抓住“关键少数”,破解一把手监督难题,领导干部责任越重大、岗位越重要,就越要加强监督。

【点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部门都在通过多种手段强化党内监督。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说,十八大以来,巡视监督和派驻监督成为党内监督的两个重要手段,最终目标是实现监督的全覆盖。如何做好监督呢?庄德水认为,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着力点和焦点应是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的,下一阶段,在权力运行上,要加快建立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削减行政审批的权力,推进见证放权,把权力真正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如果能够发挥党内监督的利器,我们的党风廉政建设就会面临新的飞跃。

第三篇:十六届六中全会公报解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建共享,关键在党

六中全会公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党建专家叶笃初:和谐社会建设需要集全社会之力,而党更是其中关键,即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部分内容实际上提出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加强党的领导及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两个方面的问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公报通过“六个必须”对党提出了具体的部署和要求,有很强的针对性、现实性和指导性。“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这16个字概括了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担负的领导责任。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公报提出“要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化解社会矛盾,最终要落实在基层,因为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有相当大一部分是通过基层表现出来的。党员干部要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先行者和模范,但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对党的一次考验,无论是认识水平,还是领导水平,都需要进一步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是需要不断深化认识,防止“急性病”和“慢性病”,把握好力度、进度和尺度。

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以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六中全会公报提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研究员: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这一点至关重要。社会财富这块蛋糕做不大,仅仅在分蛋糕上做文章,社会和谐的目标最终是难以达到的。从促进社会和谐的角度说,发展是一个硬道理。另一方面,我们所讲的发展应当是科学发展。这是为了使发展更加全面、协调和可持续,不是大起大落,不是片面推进,避免付出过高的资源、环境和社会冲突代价,归根结底,是为了使发展过程更顺利一些,发展成果更好地被全体人民分享,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公报特别强调要注重发展社会事业,这是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作出的重要判断。实现科学发展,需要统筹处理一系列重要关系,包括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关系等。统筹处理这些关系,关键是要深刻认识这些关系的内在联系,片面强调某个方面的发展都是不好的。特别是像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领域的问题,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近年来大家反映较多,意见较大,是我们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表现。抓紧解决这些问题,在相关领域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既是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对责任政府提出新课题

六中全会公报提出:“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薛澜教授:很多国家都经历过这样的过程,随着开放与发展的进步,社会要经过一个转型期。在今天社会利益分化、价值多元化的环境下,政府首先要做的是为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建立提供制度平台。六中全会公报的要求,为各级政府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在建立各类社会管理机制方面,各级政府一方面要尽职尽责地履行政府职能,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另一方面也要权衡各种政策工具的成本,充分鼓励扶持各种社会自治性机制发挥作用,从而形成一种社会管理的新局面。

加紧制度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六中全会公报提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薛澜教授: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小康水平我们一定要有清醒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加快发展的同时,通过体制和政策上的收入分配调整,让越来越多的人切实体会到发展成果分配的公平性。而公报的这一要求,为各级政府落实党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部署提供了行动的方向。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要求政府从具体事务的圈子里解脱出来,而把精力放在制度建设这样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上。例如目前不同社会群体表达诉求的能力和渠道大不相同,如果没有高效公平的机制,有可能忽视困难群体的诉求。

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要形成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这些机制彼此之间其实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没有良好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就无法保证公平,权益保障机制就成了一句空话。同时,按照全会的精神,各级政府在社会管理中要尊重民意,发扬民主。

六中全会公报明确提出要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要想在这些制度建设中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必须从制度建设的过程和内容两个方面入手。在制度建设过程中,必须遵循科学民主的原则,鼓励社会各个方面积极参与到制度的设计过程中来,依法按照民主程序讨论审议通过。从内容上说,在设计这些制度安排时,要处理好几对关系,包括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

“和谐”文化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六中全会公报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教授: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提出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这些重要的执政理念的提出,表明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已经越来越深入地触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十分丰富,而其中一些要素必不可少:一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强调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二是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重要价值,应该是创造条件,达到不仅个人富裕而且共同富裕的状态。三是民主。越来越多的人要求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维护自己的利益,因而也就越来越强烈地要求实行民主,扩大民主,发展民主。四是文明。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不断地发展和建设和谐文化,其根本任务是用“和谐”的思想方法来思考问题、解决矛盾。建立和发展以和谐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作为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的思想内核;大力倡导和谐的思想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通过对和谐的肯定评价和相应的奖惩褒贬,建立健全各种制度以及法律规范、行为准则,以指导和约束各种社会行为。

第四篇:释放从严治党最强音--十二大关键词解读六中全会公报

释放从严治党最强音--十二大关键词解读六中全会公报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六中全会27日闭幕,全会聚焦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主题,审议通过了两个重要文件--《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

会议公报表明了中共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决心,开创了党的建设新格局和新境界,也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更加系统地提升到新高度。

“新华视点”记者采访权威专家,梳理解读全会释放的重要信息。

关键词1--全面从严治党

全会提出: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专家解读:中央党校教授谢春涛表示,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分别就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专题研究。六中全会专题研究全面从严治党,既是经验总结又是全面部署,这标志着党中央“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总体框架逐步完善。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戴焰军说,六中全会制定“准则”和修订“条例”,标志着党从顶层设计上更好地编织监督权力的制度笼子,把从严治党落到实处。

关键词2--领导核心

全会提出: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全党同志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深入贯彻本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专家解读: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认为,公报中的这一重要表述意义重大而深远,有助于确立中央权威,有利于全党更加团结统一,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之所以一直受到群众的拥护支持,并且在革命斗争中取得胜利,源于我们党拥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带领全党全国人民不断取得长足发展。

关键词3--党内政治生活

全会提出: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

专家解读:辛鸣说,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党在1980年就出台《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30多年以来,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巨大变化。新制定的准则突出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民主集中制、党内民主等内容,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系统解决当前一些地方党内政治生活出现的庸俗化、随意化、搞“小圈子”等问题,为全面从严治党筑牢根基。

关键词4--党内监督

全会提出:坚持党内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相结合,增强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专家解读:在公报中,“监督”出现40余次。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原副院长李永忠表示,此次全会通过党内监督条例,给党内监督再添利剑,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加强对同级党委监督,调动民众反腐积极性,致力形成“科学的权力结构”。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我国公务员队伍中党员占绝大多数,党内监督至关重要。以重新修订党内监督条例为龙头,加上之前公布的问责条例、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等法规,使党内监督体系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5--纪律严明

全会提出:纪律严明是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的重要保障,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专家解读:戴焰军认为,打铁需要自身硬,党治理好国家,必须把纪律挺在前面。正如公报所说,党内没有不受纪律约束的特殊组织和特殊党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尤其强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防止和纠正执行党的纪律宽松软的问题,保持对纪律的尊重和敬畏,这是新时期全面从严治党的准确切口。

关键词6--党内民主

全会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是党内政治生活积极健康的重要基础。

专家解读:辛鸣表示,当前,一些地方和单位党内民主不够,在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决策、大额资金使用等问题上,个人意志凌驾于组织之上。党要长期执政,必须保障每个党员的民主权利,拓宽党员表达意见渠道,不断激发党内“正能量”。

关键词7--反对腐败

全会提出:要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党内决不允许有腐败分子藏身之地。

专家解读:十八大以来,中央正风肃纪力度始终不减。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6年9月,全国有101万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谢春涛表示,十八大以来,反腐成效明显,赢得海内外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现在尤其要保持足够“定力”,力度不减节奏不变,紧盯重点领域和关键节点,让反腐利剑时刻高悬,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公报提出的党内决不允许有腐败分子的藏身之地,表明反腐斗争永远在路上,没有“休止符”。

关键词8--高级干部

全会提出:高级干部特别是中央领导层组成人员必须以身作则;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持率先垂范、以上率下,为全党全社会作出示范。

专家解读:谢春涛表示,从严治党,重在以上率下,把高级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作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点和关键,让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树立起规矩意识,时刻保持警惕,紧绷纪律红线,既要管好自己,也要管好家属亲友身边人。

关键词9--权力监督

全会提出:监督是权力正确运行的根本保证,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举措。

专家解读: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原副院长李永忠表示,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党内不允许有不受制约的权力。权力过分集中、权力随意滥用,就容易产生特权和腐败。因此,必须将权力牢牢关进制度的笼子,完善权力运行的监督机制,形成有权必有责、用权必担责、滥权必追责的制度安排。

关键词10--群众路线

全会提出:全党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当好人民公仆。

专家解读:戴焰军表示,依靠和服务人民是党的根本准则,要体现在党的具体工作中。公报中特别提到,“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名义上为人民,实际劳民伤财,是权利的滥用,损害了群众利益。对此治理是对反“四风”的进一步延伸,从具体问题抓起,不断把群众路线做到实处。

关键词11--民主集中制

全会提出: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开展的重要制度保障。

专家解读: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说,从一些党内落马官员来看,不少贪腐“老虎”都存在执行民主集中制不严格、不彻底的共性问题。民主意识不强,一支笔、一言堂、“个人说了算”,出现权力滥用、贪腐滋生。六中全会提出,党委(党组)主要负责同志,必须发扬民主、善于集中、敢于担责,这进一步明确各级党组织负责人的工作铁律,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以任何理由违反。

关键词12--选人用人

全会提出: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组织保证;必须自觉防范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种种偏向。

专家解读:“营造良好、健康的党内政治生态,核心是选人用人。”汪玉凯认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既要坚决禁止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等行为,也要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要规范和纯洁党内同志交往,为干部推进改革、探索创新营造良好的容错纠错氛围环境、制度保障。(记者乌梦达、李劲峰、刘硕、朱基钗)

第五篇:品读六中全会公报关键词

品读六中全会公报关键词

品读六中全会公报关键词

品读六中全会公报关键词

品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公报,发现有不少与数字有关的关键词。把这些关键词用数字串连起来,既便于学习、把握重点,又便于记忆。与“一”有关的关键词:

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一个地位: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一个重点: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

一个基本条件: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一个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个关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与“二”有关的关键词:

两个最大: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

两个发展: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

与“三”有关的关键词:

三个机制:要建立科学高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健全防范腐败的体制机制;

三个着力:着力加快改革开放,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三个管理: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与“四”有关的关键词:

四个建设: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与“五”有关的关键词:

五个和谐关系: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

与“六”有关的关键词:

六个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六个制度: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

六个要求: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

六个坚持: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与“八”有关的关键词:

八个加强:加强对社会建设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解决好本地区本部门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强基层基础工作,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千方百计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党章和法纪学习教育;加强党员干部党性锻炼和思想道德修养;加强安全生产;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加强制度建设。

与“九”有关的关键词:

九大目标:到二○二○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

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九项措施:要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环境治理保护。

下载六中全会公报解读:新的理论境界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六中全会公报解读:新的理论境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

    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 新华社北京10月27日电 (2016年10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

    品读六中全会公报关键词

    品读六中全会公报关键词品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公报,发现有不少与数字有关的关键词。把这些关键词用数字串连起来,既便于学习、把握重点,又便于记忆。与“一”有关的关键词:一......

    十二大关键词解读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共五篇)

    释放从严治党最强音 十二大关键词解读六中全会公报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六中全会27日闭幕,全会聚焦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主题,审议通过了两个重要文件--《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

    根据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

    根据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中央中央《决定》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概括为以下十个方面: 1.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十七......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2人,候补中央委员163人。中央纪律检查......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 2011年10月18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

    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全文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 新华社10-27 19:30 新华社北京10月27日电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 (2016年10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

    迎接十六届六中全会特稿: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新华网北京10月7日电(记者孙承斌、李斌、李亚杰)金秋时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的一个重要议程,就是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审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