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艺评论
文艺评论:
地缘政治与文学功能之混乱
张格斯 撰文
上周末,闲来无事,偶尔拾起炎陵县文联主席肖学菊后生的两件‚命题作品‛:
一为小说《梦游者》,二是《你认可莫言是卖国贱吗》,从法治社会之思路点评毛主席老乡肖主席之作品。总的原则:即是:不改革,不卖国,则有长期分裂祖国之嫌。现代文学文艺与改革到底有无关联?
先分析《梦游者》的立意,主人公和小说中主要人物的结局:该短篇小说的第一主人公是罗晟,自称是‚国营天华钢铁公司‛职员,企业破产后,到处主张正义且有骚扰女性之嫌疑,迷惑了一群涉世不深的男女大学生。主张反对社会腐败,该小说自诩为‚反腐小说‛。我曾就‚反腐‛和‚反贪‛之区别,试探过县文联主席和政法战线,宣传部门之后辈,他们都认为没有区别,是一回事。于是小说结尾是:梦游者罗晟和女青年小倩、玟子喝下了掺了剧毒的氰化钾咖啡同归于尽。
作者第二篇文章是一篇记事作品的文艺评论,其真实用意在是利用个人博客散布一个信息:‚那个花白头发的汉子就是‘认可莫言是卖国贼’的张老头子‛。
‚文学反映现实生活‛是一个永久的社会规律。当一篇文章涉及到反腐或反贪的政治层面时,作者的写作动机和目的岂不暴露无遗吗?!利用小说阻挡改革只是小丑而已。
先说莫言获诺贝尔奖的社会价值:准确地说莫言是一个军旅作家,军旅作家对社会的认知度,揭露社会阴暗面的功底远
胜于郭沫若、周扬、鲁迅等文艺旗手,至于江青和肖主席这一类文艺人才就更是望尘莫及。至少莫言不会把侮辱和讽刺的矛头对准一群‚追梦者‛或‚寻梦者‛,不会影射涉世不深的小倩和玟子的悲惨结局。
再说‚梦想‛和‚幻想‛之区别:肖主席在两篇文章中完全把‚梦想‛和‚幻想‛混为一谈。此种逻辑岂不是‚反腐必然是亡党亡国‛的论调吗?‚梦游者‛罗晟力倡反腐最后和被反者的亲属同归于尽。就是少数无党‚无派‛人士的高见,可惜这些人是以家乡人为派别,不是政党派别,充其脸作‚湘潭帮‛或‚湖南帮‛的铁杆粉丝。这些人的政党理念根深蒂固,但是又借无党派身份的人说话,来维护毛泽东的‚斗争哲学‛声誉,此类人‚国家学说‛几乎全无常识可言。任何人,任何民族,任何国家的国民都会有美好之梦想,谁也无法禁止人们做梦吧?毛泽东、邓小平哪样的帝王式人物和垂帘听政者都无法禁绝美梦成真。事至如今,肖主席和现在政协的大部分人士尚不知毛泽东、邓小平和罗瑞卿之关系和个人交易。
最后,要谈一下‚反腐‛与‚反贪‛之优劣区别:腐者,有机生物体死亡后没入泥土中,或腐朽之义也;贪者,过度、过分、违法追求权利和财物者为贪,贪者,起于欲望也。既然起于欲望,即是可控和可治。
我曾在《总论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原理》一文中论定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需求与欲望之矛盾。请小肖找到此文领略一下其中含义,是否代表权贵们的欲望是希望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万岁。
2013.12.02未时
历史与时政:
六十九年之国内外交形势总览
——一个中共地下党员的嫡孙对罪犯的指控
去年,我以律师之责任揭露了日本人的巨大阴谋,著文《惊天连环要案之结案公报》由朋友传至网上。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后,我国的改革攻坚仍前途渺茫,道路崎岖艰险。若不在历史观和认识上与前六十九年的思想理论作彻底决裂,中国社会和中国人将会长期在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中痛苦挣扎。抗日战争死难的亡灵永远不会安息,国无宁日,人心涣散,何时休矣?!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一大代表、前清秀才、法学家董必武先生被国共两党推举为代表,出席在旧金山召开的联合国筹备会议;紧接着国民政府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史称旧政协),十月十日签订了国共谈判协议,史称‚双十协定‛,以美国人为主,联合国派出了‚军事调处小组‛积极阻止内战爆发和扩大,一九四九年李代总统派张治中先生赴北京谈判,在划江而治的原则下李代总统拒绝签字!后来中国大陆发生了反右派、大跃进、人民公社和文化大革命,蒋介石集团逃至台湾后,在台湾则声称要反攻大陆,至今还和大陆分裂,岛屿领土争端不断,尚有激化之趋势。上述事实加上‚四〃八‛、‚五五‛、‚九〃十三‛、‚三〃八‛四大政治空难,已经构成铁定的事实证据链,足以认定若干名民族罪人,以资后世或当代人将这六十九年之历史、人物结论载入历史教科书,以警示国人和世人:不可胡作非为,误国乱世。纵观抗日胜利后六十九年之历史。
现将下列人犯所犯罪行罪名及历史责任名录揭示如下,非历史学、法学、社会学专家一概不得妄加评论,违者即是诽谤正义!
毛泽东:纳粹主义分子,藏族,国民党代理宣传部长,中共主席、内斗专家、政治狂徒、狂野诗人、歪字书法家……,著名矫情专家,此为犯罪犯意及手段,犯罪目的:自我塑造为神灵。罪名:反人道罪、反人类罪、分裂民族罪、分裂国家罪、破坏统一罪。
邓小平:夜狼国人、国民党地下党员、高小文化程度,别名武大郎,钳工学徒、冯玉祥军队政工干部、张云逸大将的拎皮包者,反右派运动的始作俑者。官僚资本主义、自由资本 主义的推行者、国家资本主义破坏分子、首犯;民族资本主义的叛徒。罪名:投机倒把罪、流氓罪、颠覆社会主义政权罪、分裂民族罪、分裂国家罪、内乱罪……
李宗仁:国民党员、军阀,政客,主要罪行是一九四九年拒签和平协议,转嫁责任。罪名:战争罪、破坏国家统一罪、投机倒把罪。
罗瑞卿:毛泽东的忠诚保镖,国民党特务,双面间谍,邓小平的私人参谋、顾问。罪名:间谍罪、内乱罪。
陈立夫:陈果夫兄弟。国民党党魁、党棍、党阀、政客、流氓罪(主要是拉帮结伙维护政党私利)。
宋子文、宋美玲姐弟:贪污罪、抢劫罪。
白祟禧、蒋介石、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中共五常委之一)均犯战争罪,破坏国家统一罪、分裂民族罪,且均为主犯。这些人均不知毛泽东是一名内斗专家沦为教唆犯之罪犯原形。但是以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法理原则推定,他们都应当知道毛和周的犯罪手段。
2014.03.20
律师视角:
社会公正只有彻底法治才能实现
——兼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成为全社会的热门话题,这也是历史之必然,人类命运之必然,殊不知,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不知有多少人在不公平的境况下饿死、冻死、累死、战死、找死;又不知有多少文人学士冤死、惨死、害死在不公正的政治氛围中,如此看来,核心价值观不仅仅是一个党派之主张,不仅 是人生观众问题,而是社会科学中一个永恒的命题。公正包含着意识和物质、公平和正义的‚两极和四象‛。
为了便于理解,本文先作如下设问:一问社会主义到底是一个经济概念,还是政治概念?二问私权和公权二者是怎样主宰历史发展?三问社会主义理念是否只有五百年历史?是否马列主义和共产党之专利?是生活形态,还是社会政治生产形态?四问《桃花源记》与贞观之治、康乾盛世之间的区别是什么?五问个人价值观核心是诚信二字是否准确?团体的价值观是团结协作?国家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公正、公平、正义?六问不同的层级、不相同的地域、不同的个体核心价值观是否截然不同?七问除希特勒犯下战争罪和反人类罪之外,中外历史上是否还有第二个、第三个威胁人类生存的革命者?是用战争或算计显示公正,还是任由自然法则和成文法实现公正呢?
二、公正既是行事标准,又是评判和裁判标准(略述)
三、从三、四个人物看社会的公正程度
一是廖仲凯对创办黄甫军校、筹措军费的贡献,国民党和中共一致承认是被国民党右派暗杀,但始终在历史和革命史找不出
真凶,只是说和胡汉民有牵连,而蒋氏政权为何又不审判胡汉民及其党羽呢?也许,这就是外国势力挑拨中国人内斗的开始。
二是叶挺名为北伐名将,入中共后又脱党,中共组建新四军时,以国共合作为借口,而阻止其恢复党籍和参加新四军最高决策会议而导致皖南事变,后又被蒋囚禁,致死‚四八‛空难,我们的党史和革命史将同时参加‚八一‛起义的叶挺、朱德的评价臵于天壤之别,可怜叶将军竟无一座独立雕像立于中华大地!与其共事的政委项英豪无疑问也是一个被人算计的悲剧人物,因为在江西瑞金项身居军委主席,据说还修理过毛泽东主席。
三是龙华二十四烈士(酃县籍两名)之一的段楠烈士,其革命事迹、经历、家庭出身,从事党史工作的党内‚公知‛(现代词汇即为公共大众服务之知识分子)早已著文载于各种书简史料,概述之,段先生出身酃县西乡地主家庭(1893),北大学生,一九二二年入校,二六年毕业,一九二七在蒋汪背叛孙中山‚三民主义‛政策后,毅然回乡举办农民文化补习班,于一九二八年三月参与组织农民暴动进军县城,意欲建立工农政权,失败后赴江苏、上海从事工运,后被立三路线执行者出卖,牺牲于龙华(38岁),其任职于上海总工会秘书,组织部长,显然是早期从事工运和农运的著名革命先烈,段和毛泽东主席同年出生,其区别在于毛泽东官至党主席,领导秋收起义而成功,个人成就显赫全球。而段部长则‚为他人作嫁衣裳‛,父母也遭杀害;中共早期烈士,既从事农运,又从事工运之社会革命活动家能有几人?毛、刘二人也仅为各自从事工运或农运的先驱。
但是,纵观中共酃县党史、革命史及炎陵县的宣传教育部门,党政部门是否对得住段楠,孟湘鉴、何孟雄这些先烈?你们研究炎帝文化,为什么不客观研究革命先烈事迹的深刻意义呢?中共的宣传部门和党史研究部门岂不是在随意涂抹历史。
2013年正月
第二篇:文艺评论
玛丽·艾尔曼在《思考妇女》中从男作家笔下总结妇女形象十种模式:无形、被动、不稳定、封闭、贞洁、物质性、精神性、非理性、依从、悍妇和巫婆。而男艺术家塑造的“理想女性”形象的模式:容貌美丽、性格温柔、沉默少言、善解人意、逆来顺受、忍辱负重、相夫教子、无私奉献、忠贞不二。结合艺术批评学的分析方法,谈谈对以上分类模式的理解。
二、弗洛伊德说:“艺术家就如一个患有精神病的人那样,从一个他所不满的现实中退缩下来,钻进他自己的想象力所创造的世界中。但艺术家不同于精神病患者,因为艺术家知道如何去寻找那条回去的道路,而再度把握着现实。”
而阿尔波特反对精神分析学的观点,认为艺术家的人格不是已经形成的东西,而是正在形成的东西,一个不断变化着的动力组织。他借用了古希腊的一句名言,“没有已成的,一切都在变成中”。请结合艺术批评学等相关课程,谈谈对于以上说法的理解。
列举后现代艺术批评方法的核心观点,并根据具体的艺术作品(如文学、绘画、电影、电视剧、摄影、戏剧等)谈一下目前后现代艺术的主要特征。
列举出国内可以称得上是“电影作者”的代表导演,举例说明作者电影和类型电影的区别,并根据具体作品分析一下其剧作风格和影像特色。
五、二十一世纪的现代社会,艺术和美学领域分别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如“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艺术化”问题,“艺术的终结论”,“审丑泛化”以及“荒诞”盛行,这其中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请结合时代变迁、艺术观念及艺术思潮的变化,并针对具体的艺术作品(如文学、绘画、电影、电视剧、摄影、戏剧等),剖析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三篇:《小鞋子》文艺评论
在整个世界快速发展的节奏中,总会有很多东西不断地被忽视,而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的群体,散落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里,他们往往是不被关注的。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贫穷与落后成为生活的主要面貌,而在这样的生存环境里,儿童会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小鞋子》选取伊朗普通下层劳动者家庭为背景,以写实的风格,平民的视角,朴素的画面编织起一个环环相扣的故事链条。
《小鞋子》风格统一、节奏如涓涓流水,缓慢而绵长,像小溪流过的轻叹,而不是蓄意的呜咽。故事情节层层递进从丢鞋、换鞋、看鞋到一次次盼鞋,直到影片高潮处长跑中的特写画面和 慢镜头把阿里渴望得到鞋子的迫切推进到极至。电影叙事中亲情的展现:夫妻之间的体贴,兄妹之间的默契,子女给予双亲的理解都一点点渗透给每一位观看影片的人。让我们重拾一些久违了的关于家,关于亲情的记忆。阿里一家人默默承受命运的折磨,并不怨天尤人,在贫苦中还积极乐观,这种人间的温情令我们动容。
这部电影中,体现了强而有力的意象效果,其主要的意象就是“鞋”与“奔跑”这两点。透过孩子的视角来承载生活的苦难,是本片的一大看点。处于困境中的孩子——作为困境中人类的一个缩影,从来都是焦急而无助的。故事无时无刻都在提到鞋,暗示鞋,由一双拥有漂亮女童鞋的小女孩引出了一个盲人父亲对女儿深切的爱,由伊斯兰教传统聚会上大人们的一双双多半是破旧、黯淡过时的鞋子到长跑比赛前的小选手们的崭新的运动鞋,生活的一个侧面由此清晰可见。影片中着力表现人物的各种心境:失望,羡慕,憧憬,无奈皆都离不开鞋子的出现。没有人会怀疑孩子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是我们经常有意或者无意地忽略。奔跑给予画面以动感和活力,使沉静的日常叙事有了节奏上的变换。两个小孩子在巷子里奔跑的身影,妹妹不小心把哥哥的大鞋甩到水沟里后,为寻找鞋子而奔跑,父子俩害怕富人家的狼狗追赶而拔腿就跑的画面,以及结尾处阿里长跑比赛上慢镜头加上主题音乐的马拉松促成了影片的高潮。奔跑只是个过程,或许说只是种途径,但真实的表现出对于现实生活的追逐,但却真实地让我们心酸。
从这部影片中,我体会出的另一点就是,环境对于人物性格的养成是有很大影响的,或者说,环境是人物性格生成的基础,并且驱使人物行动,决定和影响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影片中,阿里成长与生活的环境,是贫困,甚至是难熬的,但或许也正是这样的环境,才养成了阿里坚韧,勇敢,体贴家人的良好性格,即使是面临再大的困难,也能坚强的挺过去。即使是只能和妹妹共穿一双鞋,也不愿意告知父母,增加父母的困扰。只有这样的环境加上如此鲜明的人物性格,才能使得影片更加的熠熠生辉。
影片里最让我感觉揪心的画面是阿里跑步的时候,长跑时镜头处理的无声而缓慢,只有
喘息声,只有期待,画面切换在回忆中,哈里不断地回想着给妹妹的承诺,即使有人把他拽倒,他也没有放弃他的目标!当所有人都捧着他欢呼的时候,他去气喘吁吁地问道:“是第三名吗?”多么令人揪心的一句话,多么简单又不渝的信念,虽然是超越,但只有阿里知道,其实是没有达到。
整部影片中,阿里给了我最多的感动,他对妹妹细心和悉心的爱,对父母的理解,对家庭的责任,这是一种在很多富裕的家庭已经缺失了的感受。我们看到越是艰难的生活,彼此扶持的感情越是真挚。在现实生活中,孩子的苦难更能触动人的心灵,很显然,在影片中,孩子的苦难或许对于成人来说可能并部算什么,但对于那样的一个孩子来说,却是显得过于沉重。
影片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美好信念:只要对生活对世界充满信心和乐观的态度,那就一定会有收获。
第四篇:文艺评论写法
关于文艺评论性文章的阅读建议
http://xxzb.TL100.com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学习周报
更新时间:2009/8/26 14:09:55
文艺评论又叫“文学评论”,是一种以作家、作品、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潮作为评论对象的理论文体,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内容。主要表达对作品美学价值的认识和评价,启发和帮助读者提高欣赏水平,对作品的作者提出正确而有益的批评和建议。很多同学面对文艺评论性文章,常常不知所措。其实,只要我们学会阅读方法,对待此类文章就可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下面,我们就从四个角度入手,谈谈如何阅读此类文章。
第一,明确观点,看清主张。
如果说,文艺评论是一棵瓜秧,我们只有抓住主藤,才能高屋建瓴地理清其生长方向。我们要知道,文艺评论属于议论文范畴,具有议论文的一般特点。因此,在阅读中,首先应迅速浏览全文,明确作者的观点主张,并以此为辐射,进一步细读理解全文。比如,在阅读2008年江苏高考卷中的文艺评论性文章——《纯朴的嗜血者》一文时,我们首先要看出,这是作者就《水浒》中李逵进行的文艺评论。接下来就应明确:文中作者是如何评价李逵的?反映了作者怎样的观点?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够知晓作者的观点主张,高屋建瓴地来理解全文,进而为作答文后题目打下良好基础。通过抓主藤,找观点,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情感上亲近李逵,在理智上否定李逵这一主要观点。找到了这一观点,自然就可以正确理解,顺利答题了。
第二,理清思路,巧析方法。
文艺评论和议论文一样,作者常常条分缕析,通过种种论证方法来推导佐证自己的观点。因此,我们在阅读中,应注意细查枝蔓,看看作者是如何逐步展开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的:是用归纳法,是用演绎法,还是类比法?如此等等。在这一步阅读中,我们应对文章各部分进行深入、全面的理解,看看各个部分之间有何关联,为什么要这样关联,从而进一步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抓住文章精髓,从而使自己站在理性的高度,阅读全文,统观一切。
第三,找准亮点,解读思想。
文艺评论往往表达了作者对一部作品某个方面的理解和评价。一千个人看《红楼梦》会想象出一千个林黛玉。因此,即使是同一部作品的同一个人物,由不同的人来写文艺评论,也会出现完全不同的理解和评价。因此,我们在阅读文艺评论时,要注意文中作者的理解和评价。了解了他们的观点,往往能够使我们更深入地对某一作品或文学现象,进行更深刻而全面的认识。
除此以外,我们还要知道,虽然文艺评论属于议论文范畴,但由于它是对文学作品发表的评论,所以又不同于其他的议论文,常带有文学色彩。议论文特点和文学色彩两者结合起来,就使其呈现出一种别样的风貌。具体到内容上,常常会出现一些精警的语言、睿智的表达,在欣赏此类文章时,注意这些,也同样可以提升我们的阅读品味,扩展我们的审美广度。
第四,精挑细选,勇于质疑。
在欣赏的基础上进行质疑,是我们阅读文艺评论性文章所必须做的。虽然评论中,作者会尽量做到客观公正,但仍会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因此,我们在阅读文艺评论时,既要欣赏并领会作者的观点态度,又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审视作者的观点是否完全正确,有没有可能产生另外一些观点和看法。比如,阅读《纯朴的嗜血者》时,当作者表达出对李逵既肯定又否定的态度时,我们应该思考:作者的观点是否完美无缺,如果有漏洞,那么漏洞在哪里?我们自己对李逵持什么态度?如此等等。思考和质疑的过程,其实也是感悟升华的过程,当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之后,无论是对文艺评论的阅读,还是对原来作品的感悟,都会上升到一个全新的的高度。
第五篇:文艺评论-评骆驼祥子
文艺评论
评《骆驼祥子》
——从幽默中感受悲凉
《骆驼祥子》叙述了一个本是有理想,有目标,懂得奋斗进取的大好青年,但经过“三起三落”的波折,车没了,老婆去了,就连最后唯一根支撑他精神世界的支柱也倒了——小福子的自杀,这时他彻底的堕落了成为一个行尸走肉般的无业游民。作者在这一书中描写祥子的悲惨遭遇时不乏幽默,在幽默中表现悲凉的情怀更令人感伤。在小说中有许多地方出现幽默的因素。
如在语言描写方面:“哼,你这个傻小子。你个傻骆驼!地道窝窝头脑袋!受苦的命!”从这一简单的口语中,能让读者在脑海中形象地浮现这么一副画面:祥子正拖着骆驼,人与骆驼并立在一起,而且两者都呈现傻傻呆呆的样子。这生动的语言描写,刻画出的这么一个愣头青的画面,令读者禁不住想笑,但在笑了之后,再想想当时祥子的生活,不禁泛起了对祥子深深的同情。
在心里描写方面:在祥子拉曹先生的车的过程中遇到一个小子骑着自行车在后头跟行着,“好几次,祥子很想抽冷子闸住车,摔后头这小子一交,但是他不敢,拉车的得到处忍气。”这一心理描写会令读者不禁产生一种联想,想象那小子无缘无故被摔出去时,那身在半空三百六十度打转,最终头朝地,嘴吃泥得摔在地上的狼狈样,不禁会令人捧腹大笑。但祥子不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阶级制是多么的严重,穷人面对有钱人时总是要忍气吞声。
还有在虎妞欺骗祥子说自己有了身孕,并威逼利诱他,要
祥子娶虎妞。当祥子陷入这个陷阱之后,作者以这么一句话描写了他当时的心情:“他不愿再走,不愿再看,更不愿再陪着她;他真想一下子跳下去,头朝下,砸破了冰,沉下去,象个死鱼似的冻在冰里。”祥子这一心理想法显示,他为了摆脱这丑妞的纠缠,他宁愿当一条冻在冰里的死鱼,也不愿娶虎妞。这一想法不禁令读者觉得有点可笑,同时又对祥子的遭遇感到无奈与怜悯。
在行动描写方面:祥子是一个从农村到城市打工挣钱的青年,他凭着自己年轻力壮又能吃苦,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期待。他向人力车厂租车拉活,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买一辆属于自己的人力车,但这个普通的愿望却用了三年的时间才实现。好不容易拉上自己的车,又遇上军阀抢车,自己也被抓了去,当他逃回来之后,一切又重头开始,愿望依然是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当祥子攒够钱的时候,钱又被侦探骗了去。落魄无奈的祥子被逼娶了车厂主的女儿虎妞,一个比自己大十五岁的老姑娘。看着这一切倒霉的事都接二连三发生在祥子身上,会使读者产生一种像是在看倒霉熊的经历,不觉地笑了一下,之后回顾到祥子的悲惨结局,笑变成了苦涩的笑。在修辞手法方面:祥子与虎妞新婚之后“他想不起哭,他想不起笑,他的大手大脚在小而暖的屋中活动着,象小笼里一只兔子,眼睛红红的看着外边,看着里边,空有能飞跑的腿,跑不出去!”作者将新婚后的祥子比喻成一只关在笼子里的兔子,既形象又贴切,兔子本是擅跑的动物,正好形容祥子喜欢拉车到处跑,但很不幸,兔子被关在笼子里,极其生动的描绘出祥子渴望出去劳动但又被虎妞困住的无奈。读者可从这一比喻感到一定的幽默感,但同时也体会到祥子心中的无奈。
在虎妞的帮助下,祥子又拥有了一辆车,可是好景不常,虎妞难产而死,为了料理后事,祥子卖掉了车子,一切又回到原始状态,只不过经过这一次的打击,祥子已不再是从前那个充满希望,富有朝气的祥子了。虎妞死后,祥子被夏太太再次引诱而染上疾病,加上自己一直暗恋着的小福子在痛苦中死去,祥子的生命里已经看不到一丝希望,他被社会无情地抛弃,他只能在别人的社会里游离、堕落。这就是祥子的命,也是穷人的命。小说中写到:“穷人的命,他似乎看明白了,是枣核两头尖:幼小的时候能不饿死,万幸;到了老了能不饿死,很难;只有中间的一段,年轻力壮,不怕饥饱劳碌,还能像个人似的,在这一段里,该快活快活的时候还不敢去干,地道的傻子;过了这村便没有这店!”作者将穷人的命比喻成一个枣核,命与枣核,两者本来完全没有任何的关系,很难想象如何把两者用比喻联系在一起,于是读者会以此来嘲笑作者的比喻,觉得其牛头不对马嘴,但看完比喻的解释后,笑容消失了,换来的是一脸的凝重与沉思。祥子的遭遇是悲惨,小说的描述是幽默,在幽默中突出悲凉的情怀,更令人感同身受。这是《骆驼祥子》一书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