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几点建议
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几点建议
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增加和谐因素,是当前我们必须要思考和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为此,我提出以下几点粗浅建议:
一、充分发挥城乡社区在社会管理中的基础平台作用。城乡社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是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立足点,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履行职能,大力推进城乡社区建设:一是要积极向上争取并认真组织实施城乡社区建设项目,改善城乡社区服务基础条件,完善社区服务功能;二是要加强社区便民服务平台建设,固定办公场所、固定人员坐班,畅通办理渠道、畅通诉求渠道,使社区真正成为化解矛盾、体察民情、实现服务、加强管理的平台;三是要加强村(居)委会、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建设,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群众自治组织为主体、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新型城乡社区管理机制,引导社区多元建设主体在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润滑剂”作用。建议政府:一是应一手抓积极培育发展,一手抓严格依法管理,大力推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二是积极要引导社会组织发挥作用,将政府不便管理的社会管理事务交给社会组织去完成;三是要加强资源整合力度,将慈善、文艺、体育、经济、基金会等社会组织有效整合,增强工作互动,为社会管理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政府应加强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建立社会工作者网络队伍,并组织开展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疏导、行为矫正、关系调适等社会服务工作,发挥他们在社会管理中的独特作用。
第二篇:车管所社会管理创新建议
车管所社会管理创新建议
按照地区局4月23日社会管理创新座谈会要求,车管所针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建议如下:
省局应对机动车辆交易经营行为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出台符合我省实际的,可操作性强的配套的相应规定、规范。二手车流通领域适用的法规为《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其明确提出:二手车经营主体是指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登记,从事二手车经销、拍卖、经纪、鉴定评估的企业。但从实际工作看存在两个问题亟待省局解决,一是执法主体方面限制,市地工商机关无法开展有效监管。《办法》第七条二款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商务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税务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辖区内二手车流通有关监督管理工作。”二是职权交叉方面,按照《办法》规定,商务、工商、税务、公安为执行《办法》部门,但省技术监督部门已于2009年12月末,针对鉴定评估企业出台相应的监管规范。工商部门相应规定的出台相对滞后。
第三篇: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议
关于创新和加强社会治理的建议
和平村社区隶属于东林街道,位于南桐矿业公司腹地,地处城乡与矿地结合部,经由2002年1月实施家改居后合并组建而成。辖区面积0.48平方公里,有居民住户2310户,各类居民住宅80余栋,常住人口6406人,户籍人口6816人,其中低保享受人员125户,174人;吸毒人员111人,劳释人员46人。辖区有粮食公司、东林医院、万盛经开区博爱医院、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进盛中学、双驰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等7家社会单位。受地理环境、人员流动量大等因素的影响,社会治安形势比较复杂,刑事案件发案率偏高,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我社区结合实际情况,有如下三点建议:
一、推进社会协同,号召公众参与,构建社会治理新模式 和平村社区目前以单体楼为主,每个网格员管理服务的区域有的集中,有的分散,在走访入户的过程中难免和居民的迁入迁出、紧急情况的发生和邻里纠纷的发生形成时间差。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建议以社区居委会为统筹,形成“三长一组一格”的“3+2”社会治理新模式:即以楼栋单元为基础设立单元长,单元长对本单元的居民进行管理;以联排的几个单元形成的楼栋设立楼栋长,楼栋长对本楼栋的居民结合单元长进行管理;以多个楼栋为基础设立居民小组长,居民小组长对楼栋长和单元长负责;以党员为基础成立的党小组,把党小组建在网格上;以多个居民小组形成网格,由社区网格员进行管理服务。
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增了单元长、楼栋长和党小组,这样对每个网格的管理进行了延伸和细化,形成从单元长→楼栋长→居民小组长→党小组→网格员问题逐级解决和信息末端收集的“3+2”社会治理新模式,可以有效增强了社区社会治理和信息报送的及时性,以期达到小矛盾不出“网格”,大矛盾不出社区;辖区发生的任何信息也能通过信息末端单元长、网格长和居民小组长及时获取,并采取相应措施。
二、加快党群融合,树立居民主人翁意识,增强群众获得感 为展示党员的先进性,让党员在社会治理中充分发挥作用,我们将党支部建在院坝上,把党小组建在网格上。
通过党小组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邀请单元长、楼栋长、居民小组长和居民共同参与,一方面加强邻里之间的沟通促进领里和谐,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在活动过程中形成一套有效的政策宣传和矛盾排解机制体制,通过不断为居民成功解决问题,让单元长、楼栋长和居民小组长在居民中获得信任感,引导辖区居民增强主人翁意识,激发居民自治、自主、能动力量,让居民的问题由居民来解决。
三、转变活动形式,营造和谐氛围,增强主人翁意识 在组织活动方面,以居民为中心,打破传统的号召式参与的形式,采用问访式的形式,即社区在每年年初罗列开展活动的项目形成“活动心愿清单”,如小品、相声、快板、歌曲、舞蹈等向辖区居民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或者通过单元长、楼栋长和居民小组长收集意见,通过分类比较,找出居民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并组织开展。通过这种方式让居民的呼声可以得到有效回应,也增加了居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通过意见收集后的各种活动形式,必须精心编排,邀请专业人士审核,把政策法规、福利政策和安全警示等内容编排进入小品、相声和快板等节目,形成印象深刻的回忆片段和脍炙人口的顺口溜,或者通过有奖问答的方式,使居民主动了解相关政策发挥、福利政策和安全警示。让居民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丰富的同时,自身思想素质和安全意识也不断得到提升,为营造和谐社区打下坚实基础。
四、加强教育培训,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促进社会治理 对社区网格员、禁毒协管、协勤、公益性岗位、单元长、楼栋长、居民小组长、党小组长等社区辅助力量,结合“周一说讲会”通过政策宣讲、文件精神传达等方式,不断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水平。
以“3+2”社会治理新模式为主体框架,组建一支由10人组成“影子卫士”治安巡逻队伍,分4组,两组轮班晚上11点至凌晨4点强化巡逻力度;一组以社区岗亭为原点辐射周边区域,24小时不间断值守巡逻;一组白天上午上午9:30-11:30、下午2:30-5:30以巡逻车为载体在社区机动巡逻,巡逻过程中加强喊话宣传,不断增强辖区居民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感;组建一支由7人组成的“巾帼天网”信息报送队伍。以网格为单位,联动单元长、楼栋长、居民小组长和党小组,在进行流动人口登记工作的同时,加强对辖区居民自我防范宣传,引导辖区居民共驻共建,发现问题及时向社区报告,减少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发现矛盾解释排解,促进邻里和谐,切实增强居民群众的安全感和主人翁意识;组建一支由4人组成的“知心家园”帮扶队伍,做好社区内刑释解教人员、涉毒人员和社会闲散青少年的帮教与安置工作,消除违法犯罪发生诱因,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同时做好重点人员的清理登记和管理,严防违法犯罪发生。
综上所述,只有让每一个辖区居民都树立主人翁意识,才能更好的发挥单元长、楼栋长、居民小组长,才能为“3+2”社会治理新模式添加不竭动力,才能让党小组在网格上发挥实效,才能更好的推进社会协同,才能更及时的畅通信息报送,才能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第四篇:法院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几点建议(本站推荐)
法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初探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全国、全省政法工作会议强调把“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法工作的三项重点工作,社会管理创新成为摆在各级政法机关面前的重要课题。如何根据当前社会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确定人民法院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职能和应当采取的措施,是当前各级人民法院都在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本文拟就如何推进人民法院社会管理创新做一些初步探讨。
一、人民法院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主体
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化,社会生活多样、多元化特征日益显现,社会管理模式也要创新发展。人民法院工作要与时俱进,就必须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充分彰显司法对社会行为的引导、示范、评价和规制功能。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为当前人民法院强化司法的管理职能,有效整合审判资源,使用审判权协调、平衡好各种社会利益关系,依法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开辟了新的渠道。正如最高法院院长王胜俊指出的那样:“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既是司法审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司法机关承担的一项重要社会责任。”正确把握人民法院与社会管理的关系,找准人民法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方法与路径,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首先,司法权是国家实施社会管理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其行使的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司法权,是我们党至关重要的执政权,是党领导人民通过法律控制和管理社会事务的重要渠道和方式,或者说,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执政的法治形式。所以,人民法院是我们国家和社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其次,司法具有对社会行为进行引导、示范、评价和规制的功能。司法源自于纠纷。司法的基本功能在于解决争端、化解纠纷。但司法的功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国的司法审判在化解民事、行政案件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纠纷、依法惩治刑事犯罪的同时,通过对法律秩序的维护,发挥着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引导功能。法院对个案裁决可以超出具体案件的范畴,对该纠纷所涉及的社会问题在解决思路和解决方式上,必定会产生示范效应,从而为相关当事人自行协商解决纠纷提供思路和参照。通过司法审判,对某种行为在法律上做出肯定或否定性的评价,有助于强化社会的法制观念和规制意识,引导人们对司法公正和社会公平正义的认同,促进社会秩序的和谐与稳定。人民法院还通过司法解释、司法政策、案例指导等形式,运用法律解释、法律拟制、法律推理等法律技术,在丰富法律规范、确立行为规制、加强社会管理上,发挥着其它机关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人民法院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当代社会管理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已变成一种包括政府管理在内的全社会的“多中心主体”的开放式的公共治理。因此作为专司审判的人民法院,当然是社会管理的主体之一。社会管理主体的多元,必然导致社会管理方式日趋多样。有些社会管理是显性的,有些社会管理是隐性的,如法院通过发布司法解释、制定司法文件来积极干预社会公共政策,就是一种显性的社会管理;通过审判案件对涉案某种行为进行法律评价,可以起到规范社会行为、引导人们依法行事的作用,就是一种隐性的社会管理。人民法院通过施行法律、裁断纠纷、制裁违规、示范规则,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本身就属于社会管理的职能机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迫切需要,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人民法院作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任何理由把自己置身于经济社会的主战场之外。因此,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人民法院责无旁贷,既是参与者,又是推动者。
二、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途径
深入研究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准确把握社会转型期存在的新问题、新挑战,是人民法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前提和基础。人民法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立足自身的职能定位和工作职责,努力找准工作切入点,坚持与时俱进,坚持能动司法,进一步强化司法审判的延伸功能和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解决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过程中,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一是以执法办案为立足点,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执法办案是人民法院的第一要务,人民法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首先就是要立足本职工作,充分发挥审判职能,把受理的案件审理好、执行好。离开法院本职工作谈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搞空洞的“形象工程”,无异于舍本逐末,根本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当前,在刑事审判中,要准确把握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建立大要案审判常态管理机制,探索少年审判工作新思路,积极参与社区矫正和特殊人群的帮教工作,最大限度地缓和社会对抗,维护社会稳定;在民商事审判中,要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原则,把调解贯穿于立案、庭审、执行、再审、信访等各个环节。要完善重点案件风险评估、简易案件速裁、困难当事人司法救助等机制,更好地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在行政审判中,要不断探索完善行政审判协调新机制,妥善化解行政争议,监督、支持行政机关依法管理社会事务,消除官民紧张和矛盾,保障社会公平。在执行工作中,要抓好执行联动、执行威慑等长效机制建设,不断创新执行工作方式方法,加大执行力度,推动和依靠全社会力量合力解决执行难,增进社会诚信。
二是以能动司法为切入点,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坚持能动司法与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内在统一、相辅相成的,能动司法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必然要求,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能动司法的应有之义。要切实增强能动司法意识,正确处理好依法司法与执行政策之间的关系,在适用法律的过程中,自觉地融入政策的考量,通过平衡法的安定性与社会变迁性之间的关系,使司法裁判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要坚持法律与情理的兼容并蓄,在不与现行法律冲突的前提下,将公认的道德原则、普遍的是非标准、善良的民俗习惯引入司法审判之中,使司法审判的过程与结果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和需求;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认真进行价值判断和利益平衡,针对不同情况、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司法措施,正确引导社会价值取向,最大程度地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既要积极主动、又要审慎稳妥地行使司法职权,适时开展法律释明、权利告知、风险提示、调查取证等诉讼指导活动,从而促使当事人正确行使诉讼权利,承担诉讼义务,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坚持能动司法必须正确处理司法能动与被动的关系。司法保持能动性,以对人民群众诉求的高度关切,运用各种可能的司法手段,积极回应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这是现代司法的必然要求。但是,所有这些手段的运用、职能的延伸,都不能脱离司法权最基本的属性,不能对“不告不理”、“中立裁判”、“司法权威”、“公平正义”这些司法本质有所撼动和放弃。
三是以司法为民为着力点,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人民性是我国司法制度的本质属性,司法为民则是审判工作的必然要求。人民法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要始终坚持司法为民宗旨,围绕司法为民多做文章、做好文章。当前,人民法院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全面地、正确地发挥好审判职能作用,通过依法调处案件,化解矛盾纠纷,实现案结事了,帮助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着力建立健全畅通的民意沟通表达机制,广泛听取、认真分析社会各界对人民法院工作的意见建议,及时制定落实整改措施,积极回应社会关切;要着力强化司法民主,不断完善人民陪审制度,加强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及特邀监督员的联系,认真接受社会各界对人民法院工作的监督;要着力加强立案信访窗口建设,落实司法便民措施,细化诉讼服务工作,发挥立案信访场所保障人民群众表达诉求、参与诉讼、解决纠纷的作用;要着力优化审判工作机制,完善简易审判方式,扩大速裁案件范围,推行巡回就地办案,力争将矛盾纠纷化解在第一环节、第一时间,减少当事人讼累;要加快建立、完善执行威慑机制和联动机制,着力破解执行难题。通过行之有效的方式,及时了解人民群众对社会管理创新的需求,及时发现社会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引导当事人依法有序表达诉求,及时有效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促进公共政策的完善,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四是以自身管理为突破点,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从总体而言,社会管理创新属于人民法院外部管理的创新。要更好地运用司法功能,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依赖于法院内部司法理念、方法、机制乃至作风的管理创新,由此方能实现由内而外创新的传递,形成内部和外部管理创新的良性互动。要加强司法业务管理。司法业务管理的核心是审判管理,这是由审判工作在法院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决定的。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在全国大法官专题研讨班上,就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问题作了重要讲话,对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基本原则、需要正确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地阐述,对于人民法院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促进公正高效廉洁为民司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要加强司法人事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干部队伍管理目标责任制度,落实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制度和上下级法院领导班子之间的层级负责制度,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业绩考评办法,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要加强司法政务管理,增强服务大局、服务审判意识,整合法院内部资源,建立健全各项事务管理的规章制度,强化责任落实,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司法保障水平,推动科学管理、民主管理、依法管理。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不仅不是人民法院的“分外事”,而且为人民法院解决工作难题、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各级法院要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工作主题,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在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伟大实践中,努力实现人民司法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第五篇:创新社会管理[范文]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既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稳步提升的同时,我国还存在社会发展滞后的问题,比如收入低、就业难、看病贵、房价高、保障弱等,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群众生活满意度,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同步,既是发展的重点,也是当务之急。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群众生活满意度,就是要切实增强群众意识、站稳群众立场、做好群众工作。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做好群众工作的思想基础。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增强群众意识、站稳群众立场,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通过卓有成效的群众工作,夯实社会管理的群众基础。(思想为基础)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群众生活满意度,就是要着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题。增进人民福祉,始终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当前,要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尤其要着力抓好就业这个民生之本,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真正为群众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尽快改善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努力解决困难群众的后顾之忧。(民生为抓手)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群众生活满意度,就是要突出人文关怀、着眼化解矛盾、维护和谐稳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完善多方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进一步整合基层社会管理资源和力量,增强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合力和效率;加快建立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和决策纠错机制,从源头上预防社会矛盾和风险。要突出人文关怀,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工作。要着眼化解矛盾,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健全社会矛盾和纠纷调处化解机制。要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提高全社会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提高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制度为保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生活满意度,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的要求,大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