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保障简答与论述--完成
名词解释:
1、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在中国,社会保障则是各种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军人福利、医疗保障、福利服务以及各种政府或企业补助、社会互助等社会措施的总称。
2、社会保障的功能:是指社会保障包括其各个子系统及其具体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发挥出来的实际效能和作用。
3、社会保障学:
4、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由社会保障各个有机组成部分所构成的整体,它强调的是社会保障制度内在的结构、项目设置等。换言之,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体依法建立起来的保障国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系统,它是由保险、救助、福利、互助和个人自我保障等相互联系的子系统编结成的一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社会安全网”。
5、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据法律规定,面向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低收家庭提供经济帮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6、社会保险:是国家依法建立的面向劳动者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它由政府单位和个人三方共同筹资,目标是保证劳动者在因年老、疾病、工伤、生育、死亡、失业等风险暂时或永久失支劳动能力从而失支工资收入来源时,能够从国家或社会获得物质帮助,以此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
①养老保险:是对法定范围内的劳动者因年老而退出社会劳动后,能够获得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的、稳定可靠的经济来源的社会保险项目。②医疗保险:这是对法定范围内的劳动者在患病或非因工伤害时提供的医疗保险制度。
③失业保险:这是对法定范围内的劳动者因失去经济来源时,按法定时限和标准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保险项目。④工伤保险:这是对法定范围内的劳动者因从事职业工作遭受伤害或患有与工作相关的职业病提供生活保障的一种社会保障项目。
7、社会福利:广义的社会福利实际上是社会保障的同义语,是国家和社会对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全部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保障和福利,除前述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外,还包括其他旨在提高生活质量的物质福利,以及全部公共的文化、教育、卫生、体育设施和服务。狭义的社会福利,作为社会保障的从属概念,是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并列的概念,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和社会为提高全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而提供福利设施和福利服务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8、慈善事业:是以社会成员的慈善心为道德基础,以社会成员的自愿捐献为经济基础,以民间公益事业团体根据捐献者的意愿对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进行物质帮助为基本内容的一种社会互助事业,是现代社会救助体系的组成部分。
9、社区服务:社区服务属于社会服务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服务,它是以社区为单位组织的社会服务。
10、企业年金:是指由企业建立的面向本企业职工的一项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它在国家统一政策的指导下,由企业根据自身财务状况和发展需要自主建立,是对政府主导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补充。
11、商业保险:商业保险保险人与投保人或被保险人通过保险合同建立保险关系的一种商业交易行为,是由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向保险人支付一定的保险费,将自己特定的风转移给保险人,当约定风险或事件发生后,由保险人依据保险合同支付赔款或保险金的一种风险管理机制。
12、社会保险型保障模式:强调权利与义务相结合,通过国家、雇主和个人三方共同分担责任,充分体现保险互助互济原则的一种保障形式。(德国、美国、日本)
13、强制储蓄型保障模式:主要代表是新加坡创造的中央公积金制度及后来变种的智利模式,都以强调自我积累、自我保障为基体原则。
14、福利国家型模式:强调普遍性与全民性,是在经济发达、整个社会物质生活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实行的一种全面保障形式,目标在于对每个公民由生到死的一切生活及危险,诸如疾病、灾害、年老、生育、死亡以及鳏、孤、独、残都给予安全保证。典型国家是英国和瑞典。
15、国家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国家实施的一种社会保障模式。以称政府包型社会保障制度(前苏联)。
16、社会保障法:一般来说,社会保障法是指调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保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通常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并以法律的面孔出现。
17、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是指社会保障法所规范的各种特定的社会保障关系,主要是国家或政府、企业或集体和社会成员在社会保障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经济关系。
18、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主体:是指在社会保障活动中,依法享受权利与承担义务的当事人,主体资格是由法律规定的,也是社会保障运行过程中客观存在的。
19、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客体:是指各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目标。20、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包括社会保障专业法律体系和社会保障相关法律体系。社会保障专业法律体系是指专门规范社会保障事务的法律,它们是社会保障制度得以确立并健康运行的主要依据,如《社会保障法》、《社会救助法》、《社会福利法》,等等。社会保障相关法律体系是指一些国家制定的包含有与社会保障内容相关的法律所构成的体系,如《劳动法》、《公务员法》等等。
21、中国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以《宪法》所确定的公民权益和国家提供社会保障的规范为根本的立法依据;通过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法、社会福利法、国民保健法、军人保障法及其他专门社会保障法律与相关立法(如《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共同组成了社会保障专业法律体系,而在每一项专业法律又统辖着若干个子法规或实施细则,从而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
22、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是指国家为实施社会保障事业而规定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管理原则和管理机制的组合。
23、集中管理模式:是把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以及其他社会保障项目全部统一在一个管理体系内、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集中对社会保障各项目基金营运、监督等实施统一的管理。
24、分散管理模式:是不同的社会保障项目由不同的政府部门管理,各自建立一套保障执行机构、资金营运机构及监督机构,各保障项目之间相互独立,资金不能相互融通使用。
25、集散结合管理模式:是指将社会保障共性较强的项目集中起来,实行统一管理,而将特殊性较强的项目单列,由统一的社会部门分散管理。
25、社会保障行政管理:是指政府部门依法行使对社会保障事务的管理与监督权力,它是确保社会保障制度良性运行的保证。
26、社会保障财务管理:社会保障财务管理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政府财政、审计部门对社会保障制度行财务上的管理与监督;二是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对社会保障经办机构的财务运行管理与监督。
27、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依法筹集并用于保障国民基本生活和增进国民福利的专项资金,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基础。
28、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一国物质生产部门内部各集团、各阶层及其成员之间进行的直接分配,它集中地体现了物质生产领域资本拥有者与雇佣劳动者之间的权力较量及分配对立关系。
29、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基础上,再次进行的收入分配,它通常由国家主持,即以税收或其他财政收入手段,在物质生产部门初次分配最终结果的基础上,集聚财政收入,再以财政支出形式分配出去,以满足不直接参与物质生产的社会成员和社会集团,同时,也可以由企业或居民以劳务付费等方式进行收入再分配。
30、征费方式:是指政府职能部门根据有关法律强制征收并用于特定社会保障项目的筹资方式,它一般限于社会保险,即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障、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在内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均可以采取征费方式来建立专项基金。
31、自由筹资方式:即采取非固定的、灵活的方式来征集社会保障基金,它来源于公众的自愿参与。
32、预算管理:政府预算管理是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财政性社会保障基金的预算管理与社会保险基金的预算管理。
33、财务监督:即政府财政部门、审计部门与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对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行全过程都实行财务监督,确保基金的安全运行。
34、待遇给付:是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最终环节,是国民社会保障权益实现的标志。
35、委托投资:即社会保障基金委托给专门的投资公司进行投资,所获得的利润按委托投资合同的规定共同分享。
36、现收现付式:亦称为非基金式或纳税式统筹分摊方式,该模式不考虑资金储备,只从当年或近两三年的社会保险收支平衡角度出发,确定一个适当的费率标准向企业与个人征收社会保险费(税),其特点是以支定收,实行初期因支出规模小而费(税)率较低,以后则会随着支出规模的不断扩大而提高,实质上体现着养老保险负担的代际转移。
37、完全积累式:也可称为基金式或总平均保险费式或预提分摊方式。该模式是在对有关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如退休率、伤残率、通货膨胀率等进行宏观上的长期测算后,从追求养老保险收支的长期平衡角度出发,确定当的费率标准,将养老保险较长时期的支出总和按照比例分摊到整个期并向企业与个人征收,同时对已筹集的养老保险基金进行有效运营与管理。
38、部分积累式:亦称为部分基金式或混合式、附梯式。尽管现收现付式与完全积累式均有着自己的特点与长处,但分别采用又都存在着难以逾越的困难。
39、社会统筹模式:是通过养老保险筹资渠道筹集到的养老保险基金全部进入社会统筹,由相关部门根据当年或一个周期内的社会需要统筹规划考虑养老保险基金的使用问题。
40、个人账户模式:是指企业、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金全部进入个人账户,当劳动者步入老年、失去劳动能力、离开劳动力市场以后,再按照个人账户积累的金额(本金+运营收入),领取养老保险金。
41、给付既定模式:是先设定养老保险金为保障一定的生活水平需要达到的替代率,以此确定养老保险金的给付标准,再结合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测算,来确定养老保险费的征缴比例。
42、缴费既定模式:是结合未来的养老负担、基金的保值增值、通货膨胀率、企业的合理负担、现行劳动力市场和工资水平等因素,经过预测,确定一个相当长时期内比较稳定的缴费比例或标准,再根据这个缴费标准来筹集养老保险基金,并完全或部分地存入劳动者的个人账户,在劳动者失去劳动能力后,以其个人账户中的金额作为养老保险金或养老保险金的一部分。
43、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是指制度的适用对象和适用人群。
44、基本养老保险:是指由政府主导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是中国首创的一种新型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45、医疗保险:是由国家立法,通过强制性社会保险原则,由国家、单位(雇主)和个人缴纳保险费进行筹资,建立医疗保险基金,当个人因病接受了医疗服务时,由社会医疗保险机构提供医疗保险费用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46、社会医疗保险:是国家立法实施的对公民的医疗保险制度,它通过强制性社会保险原则和方法筹集资金,保证人们平等地获得适当的医疗服务。
47、商业医疗保险:是指同保险公司开办并完全按照等价交换、自愿成交原则确立的市场化医疗保障,它以投保人与保险公司订立医疗保险合同为直接依据。
48、医疗保险基金:是国家为保障被保险人患病期间的基本医疗,同社会医疗保险机构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向用人单位和个人缴纳,以及通过其他合法方式形成的基本医疗保险专项基金。
49、医疗保险费用的支付:也被称为医疗保险费用偿付或结算。它是指由医疗保险组织(机构),按照保险合同的规定,在被保险人接受医疗服务后,对其所花费的医疗费用运行部分或全部补偿,也可以理解为对医疗服务机构消耗的医疗成本进行补偿。
医疗保险费用支付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就是医疗保险费用的支付方式。50、按服务项目支付:是指医疗保险机构根据定点医院所提供的医疗服务的项目和服务量,对它们做出的费用补偿的办法。它属于费用后付制。
51、按人头支付:是指医疗保险机构按合同规定的时间(如1年),根据定点医院服务对象的人数和规定的收费标准,预先支付供方(医疗服务机构)一笔固定的服务费用。
52、总额预算制:由政府单方面或医疗保险机构同医院协商事先确定年度预算总额,在年度内,医院的医疗费用全部在总额中支付。
53、工资制(薪金支付)制:社会保险机构根据定点医院或其他医疗服务人员所提供的服务向他们发工资,以补偿定点医院人力资源的消耗。一般依据所提供服务的时间、医生的技术等级、服务的数量及质量来确定医疗服务人员的劳动价值。
54、定额(或按比例)自付:被保险人每得到一次门诊或住院服务时,都需自付一定数额(或一定比例)的医疗费用,其余部分全部由医疗保险机构负担。
55、扣除保险:保险机构规定,当被保险人就医时,其医疗费用在某个标准数额(通常是最低限额)以下的部分由病人自付,保险机构只支付这个标准数额以上的部分。个人自付的水平也叫“起保线”、“起付线”。
56、限额保险:保险机构设立最高支付限额,在这个限额以下的部分由保险机构支付,超出这个水平的医疗费用由病人自己负担。这个最高限额是医疗保险机构支付的“封顶线”。
57、国家医疗保险:也被称为全民医疗保险,其医疗保险资金主要来自税收,政府通过预算分配方式,将税收形成的医疗保险基金有计划地拨给有关部门或直接拨给公立医院,医疗保险享受对象看病时,基本不需支付费用。因此,国家医疗保险又称为免费医疗保险。(英国)
58、初级医疗服务:也叫家庭医生服务或通科医生服务,提供初级医疗服务的医生称为家庭医生或通科医生。
59、社会医疗保险:通过国家立法形式强制实施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其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方式主要是由雇主和雇员缴纳,政府酬情补贴。(代表性国家有德国、法国、日本)
60、社区合作医疗保险:又可称为基层医疗保险和集资医疗保障制度。是依靠社区的力量,按照风险分担、互助共济的原则,在社区范围内多方筹集资金,用以支付参保人及其家庭的医疗、预防、保健等服务费用的一项综合性医疗保健措施。(以中国的合作医疗和泰国的健康保险卡制度为代表)。61、储蓄医疗保险制:是强制储蓄保险的一种形式,它通过立法强制劳方或劳资双方缴费,以雇员的名义建立保健储蓄账户(个人账户),用于支付个人及家庭成员的医疗费用的医疗保险制度。(以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
62、就业:广义:指劳动力要素和生产资料要素结合的状态。狭义:指具有劳动能力并处在法定劳动年龄阶段的人从事某一岗位的工作或合作的社会经济活动以获取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一种活动。
63、失业:广义:指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一种状态。狭义: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处在法定劳动年龄阶段并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失去或没有得到有报酬的工作岗位的社会现象。
64、自愿性失业:指劳动者自动放弃就业机会,而没有找到新的工作岗位的情况。
65、非自愿性失业:指劳动者愿意接受现有的货币工资水平却仍找不到工作的情况。
66、完全失业:指失业者有劳动能力但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67、部分失业(不充分就业):指有劳动能力的人,虽然有工作,但工作报酬达不到法定的工资标准,工作时间达不到正常工作时间的1/3。
68、显性失业:又称公开失业,一般以失业人员到职业介绍机构进行求职登记为准,一般用失业率来反映。
69、隐性失业:指未表现出来,但确实存在或就业不充分的现象,指实际生产率低于潜在的生产率,是一种劳动力资源未被充分利用的情况。
70、摩檫性失业:指在劳动力流动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时间滞差、信息成本和流动成本等原因引起的失业。
71、季节性失业:指由于季节变化或由于消费者季节购买的习惯等原因引起的失业。具有规律性、行业性以及失业持续期的预知性等特点。
72、技术性失业:是由于技术进步、管理改善、生产方法改进等原因造成的失业。
73、结构性失业:是由于经济结构如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的变动,引起了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变动,从而产生的部分劳动者成为失业者的情况。74、马克思的失业理论: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而言的,他认为,失业是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的表现,即资本的私人占有和整个社会的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矛盾的突出反映。
75、菲例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76、“奥肯法则”:(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奥肯1962年提出)该法说明了失业率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之间的精确关系。
77、失业保险:是旨在通过能为符合条件的劳动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相关服务来增强劳动者抵御失业风险能力的一个社会保险系统。
78、失业保险基金:是在国家法律或政府行政强制的保证下,集中建立起来并给予符合领取条件的失业者物资补偿的资金。
79、工伤保险:是指劳动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或在规定的某些情况下所遭受的以外伤害、职业病以及因这两种情况造成死亡、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劳动者及其遗属能从国家、社会得到的必要的物质补偿,以保障劳动者或其遗属的基本生活,以及为受伤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医疗救助和康复服务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80、“无过失补偿”原则:亦称“补偿不究过失”或“严格责任”、“绝对责任”原则,即工伤事故发生后,不论事故的责任在雇主或者第三者或职工个人,均应对受害者进行补偿。(首创于德国)
81、工伤保险的赔偿原则:指劳动者个人所有的劳动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受到伤害或者患职业病致残、死亡而遭到严重损失以致完全丧失,需要对劳动力价值的损失和丧失进行赔偿。
82、开放式列表法:即除已经纳入法律、法规中的职业病之外,还可以在实践中随时把那些已证明是由职业导致的新的疾病列入职业病范围。83、封闭式列表法:即国家立法规定的职业病范围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在工伤保险的实际操作中需要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办理相关事宜,对有些新发现的职业疾病,只有在正式修订职业病目录增列其中才被承认。
84、个别确定法:又称为功过确定法或经历确定法,它与雇主责任制中义务性保险缴费额的确定办法最为接近。
85、丧失劳动能力:指个人因身体或精神受到伤害而导致本人工作能力严重减弱的状况。
86、人身能力丧失:是指因工伤而使个人的适应性受到损害,它主要参照同年领、同正常、健康的人的状况而鉴定,在人身能力鉴定中只考虑其损害程度而不考虑人身能力受到损害后所带来的可能的经济或职业后果。
87、职业能力丧失:指因工伤而丧失从事职业的能力,这种鉴定以受伤者能否胜任受伤前所从事的工作为依据,职业能力丧失的鉴定通常是通过个别工作或集体工作的证明人评定职业病或意外事故的方式进行的,不过,现在纯粹只考虑职业能力丧失的补偿项目已经很少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普通的项目,职业能力丧失鉴定以鉴定损害为标准,而不是以鉴定在一般劳务市场上的获取收入能力的丧失为标准。88、一般劳动能力丧失:是指发生工伤后重新寻找工作和获取与过去相当的收入水平的能力,它是以获取新工作的可能性即以个人剩余的挣钱能力为理论基础,丧失工作能力的鉴定不是以具体的职业为依据进行衡量而以个人取得工作并获取收入的机会为依据进行衡量,这种方法考虑了个人受伤的严重性、基本特征、年龄、受伤前的工作情况及以后求职的可能。
89、医疗给付:指对工伤事故中的受伤者负担对其治疗及采取相应措施的费用或直接提供医疗服务。
90、工伤津贴:指在工伤治疗期间支付给受伤人员的补贴,补贴标准在所有国家都是按照发生工伤事故前若干月内本人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发放。
91、残疾补助金:指在伤情稳定、医疗终结后,根据工伤鉴定机构鉴定的残疾等级予以支付的一种工伤待遇。
92、社会救助:也称社会救济,是指国家与社会面向由贫困人口与不幸者组成的社会脆弱群体提供款物接济和扶助的一种生活保障政策,它通常被视为政府的当然责任或义务,采取的也是非供款制与无偿救助的方式,目标是帮助社会脆弱群体摆脱生存危机,保障其生存权。
93、社会救助体系:指一个国家对于特定人群所进行的各种救助项目所形成的一整套制度框架体系。
94、贫困: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在长时期内无法获得足够的劳动收入来维持一种生理上要求的、社会文化可接受的和社会公认的基本社会水准的状态。
95、绝对贫困:又称生存贫困,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或家庭依靠劳动所得或其他收入不能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在生产方面缺乏扩大再生产的物质条件,甚至难以维持简单的在生产,在生活方面难以满足人们生存的最低需要,衣食不得饱,劳动力本身再生产难以维持。
96、相对贫困;指比较而言的贫困,一方面指随着时间变迁和不同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下的贫困标准的变化而言的贫困,另一方面指在同一时期不同社会成员和地区之间的差异而言的贫困。
97、狭义贫困;指经济意义上的贫困,反映在一定条件下维持生产与生活在经济上的最低标准。
98、广义贫困:指除包括经济意义上的贫困之外,还包括社会、环境等方面贫困的因素,如人口寿命状况、文化医疗状况、生存生活环境状况及就业不足、失业等。99、区域贫困:指普通贫困的地区状态,它是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导致的贫困问题,基本特点是当地社会成员普通面临着缺乏基本生活保障的危机。
100、阶层贫困:亦称结构性贫困,指各种原因造成部分社会成员收入过低或无收入而难以维持其自身及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的贫困现象。
101、生活救助:是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贫困人口,实行差额补助的一种新型社会救济制度。
102、灾害救助:是指在公民遭受自然灾害袭击而造成生活困难时,由国家和社会紧急提供的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资金和物质等资源的社会救助项目。
103、失业救助:是与失业保险制度相配套的制度,其救助对象是因失业救济金低下无法维持基本生活或失业保险期满未找到工作,生活陷入困境者。
104、医疗救助:是指政府和社会对贫困人口中因病而无经济能力进行治疗的人实施专项帮助和支持的制度。
105、住房救助:指政府向最低收入家庭和其他需要保障的特殊家庭,提供租金补贴或以低廉租金配租的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制度。
106、教育救助:是国家或社会团体、个人为保障适龄人口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从物质和资金上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在不同阶段提供援助的制度。
107、农村扶贫开发:指国家和社会通过包括政策、资金、物资、技术、信息、劳务、就业等方面的外部收入,对农村的贫困地区的经济运行状态进行调整、优化,在此基础上实现地区经济的良性增长,而逐步改变其落后面貌,走向富裕的制度安排。
108、资金救助:指以发放现金的形式为救助对象提供帮助的救助形式,它是现代社会救助的主要形式,在贫困救助中采用得最为经常。
109、实物救助:指以发放物资的形式为救助对象提供帮助的救助形式,它是一种传统的救助形式,实物救助的优点是所发的物资可直接消费,救助的效果比较快捷。
110、服务救助:是针对特殊的被救助的需要而提供的生活照顾和护理等服务。主要包括了对高龄老人的护理服务、对失依儿童的关爱和照顾等。111、经常性救助:指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的社会救助。
112、临时性救助:指在时间上没有连续性,或者救助时间比较短的社会救助,它是为解决社会成员临时的生活困难而进行的社会救助。
113、最低生活保障:指国家和社会为生活在法定最低收入水平之下的社会成员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质帮助的救助形式。
114、法制化原则:指依靠法律手段来保护社会成员或生活贫困者的权利和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生产发展。
115、防灾:指人们对易发生灾害地区在灾害发生前积极地采取预防措施,尽可能避免或减少灾害的发生。
116、抗灾:指抵御、控制和消除灾害的影响,即灾情一旦出现,不惜一切代价动员各方面的力量,采取各种措施,包括抗洪、抗旱、抗震、抗冰雹、抗霜冻、抗病虫害等抵抗灾害,防止其泛滥,尽最大努力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117、救灾:是灾害已形成,在灾害发生过程中和灾后,政府迅速组织力量抢救人们生命财产,安排灾民生活,动员人们群众支援灾区,恢复灾后人民生活和生产等各种活动的总称。
118、慈善事业:是以社会成员的慈善心为道德基础,以社会成员的自愿捐献为经济基础,以民间公益事业团体根据捐献者的意愿对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进行物质帮助为基本内容的一种社会互助事业,是现代社会救助体系的组成部分。
119、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和社会为增进与完善社会成员尤其是困难者的社会生活而实施的一种社会制度,旨在通过提供资金和服务,保证社会成员一定的生活水平并尽可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120、残疾人:指从情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部分地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的人,它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人等多种类型,是一个特殊社会群体。
121、残疾人福利:指国家和社会为残疾人在生活、工作、教育、医疗和康复等方面提供的设施、服务和优惠性政策的一种福利制度,它是社会福利的一个重要方面。122、特殊教育:是国家提供给患有残疾的儿童、青年和成年人享有平等教育机会的一种制度安排,它由政府财政扶持,是现代国民教育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123、康复:健康重建,是指人们因疾病或某些事故残疾后,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外力的辅助,使精神上、身体上、生活上、经济上、社会上以至劳动能力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康复。
124、环境福利:指国家和社会保证残疾人能够进出和享用公共建筑、设施、公共住房和公共交通工具。消除妨碍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障碍的一种措施,这种措施的实施并不完全由政府财政投入为标志,而是在相应的法规政策规范下,由有关各方依照相应的标准来设计和运行。
125、妇女儿童福利;是妇女福利和儿童福利的总称,是国家和社会为满足妇女、未成年人的特殊需要和维护其特殊利益而提供的照顾和福利服务,是社会福利项目之一。
126、员工福利:广义:包括法定社会保险与非法定的员工福利;狭义:仅指非法定的员工福利。
127、法定员工福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施的对员工的福利保护政策,包括社会保险和各类休假制度。
128、非法定的员工福利:是指企业自主建立的,为满足职工的生活和工作需要,在工资收入之外向雇员本人及其家属提供的一系列的福利项目,包括货币津贴、实物和服务等形式。
129、收入保障计划:是旨在提高职工的现期收入(利润分享和员工持股计划)或未来收入(企业年金、团体人寿保险)水平的福利计划。
130、健康保健计划:是针对员工健康进行的保险,已经成为企业的一项常见的福利措施。
131、员工服务计划:是除了以货币形式提供的福利外,企业还为员工或员工家庭提供旨在帮助员工克服生活困难和支持员工事业发展的直接服务的福利形式,如雇员援助计划、雇员咨询计划、教育援助计划、家庭援助计划、家庭生活安排计划和其他福利计划(如为员工提供交通服务、健康服务、旅游服务和餐饮服务等福利项目等)。
132、企业年金计划:是企业举办的一项养老保险计划,员工退休后可以获得的养老收入。
133、现金补助:是指企业以现金补助形式所提供的住房计划,包括补充性住房公积金、现金住房补贴。
134、补充性公积金:指企业向员工住房公积金账户所缴存的超过员工个人公积金缴存额的部分。
135、现金住房补贴:是指企业直接以现金形式发给员工的用于住房消费的福利工资。
136、实物资助;指企业以直接或间接提供居住场所的手段来帮助员工解决住房问题的计划方式,包括直接为无房员工提供宿舍或公寓和直接与房地产开发商进行谈判。
137、购房贷款:是指企业通过其所建立的员工福利基金或专门的住房基金为购房的员工提供低息或无息的借款,或帮助员工偿还住房贷款等住房计划方式。
138、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139、社会救济:社会救济亦称社会救助,是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救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
140、失业社会保险:失业社会保险是劳动者由于非本人原因失去工作、中断收入时,有国家和社会依法保证其基本社会需要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141、职业康复:是指残疾人在国家和社会的帮助下,经过特殊的医疗照顾和训练,加以辅助工具,不同程度地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部分或全部恢复劳动能力,使之能够最大限度地从事日常生活和工作。
142、妇女就业保障:妇女就业保障是通过立法和政策措施,保证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就业权利和机会,创造男女平等的就业机制,使妇女平等地参与社会经济生活。143、妇女生育保障:妇女生育保障是指为怀孕和分娩的妇女提供物质帮助和产假,以保证母亲和孩子的基本生活及孕产期的医疗保健需要。
144、社会优抚制度:社会优抚制度是国家以法定的形式和通过政府的行为,对社会有特殊贡献者及其眷属实行的具有褒扬和优待赈恤性质的社会保障措施
简答与论述:
1、如何理解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
答:基于国外、港台地区、内地学者三个方面对社会保障的界定,社会保障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三大部分,还有面向军人的独立保障系统,以及其他补充性的社会保障措施。从层次上划分,则社会保障可以划分为如下三个层次:一是经济保障,即从经济上保障国民的生活,它通过现金给付或援助的方式来实现;二是服务保障,即当代社会还需要适应家庭结构变迁与自我保障功能弱化的变化,满足国民对有关生活服务的需求,如安老服务、康复服务、儿童服务等;三是精神保障,即属于文化、伦理、心理慰藉方面的保障,这是更高层次的保障。
2、如何理解社会保障的目标? 答:从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与文明进步的视角出发,综合考察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发现,社会保障的总目标是通过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增进国民福利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围绕着总目标,社会保障制度在实践中需要实现如下分目标:①帮助国民摆脱生存危机。②满足国民的生活保障需求,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的福利。③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3、为什么说社会保障具有多重功能?
答:社会保障的功能,是指社会保障包括其各个子系统及其具体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发挥出来的实际效能和作用。传统的社会保障理论,一般只承认社会保障事后救助的单一功能,然而,范围广泛、项目齐全、形式多样的当代社会保障体系,早已远非历史上单一的救灾济贫可以比拟,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社会保障通常发挥着稳定、调节、促进、互助等多重功能作用。这些功能并不因为某些人对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的批评甚至完全否定而被抹杀,而是在实践中作为事实而客观存在。
4、社会保障具有哪些特征? 答:社会保障具有的特征有:①公平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保障范围的公平性;二是保障待遇的公平性;三是保障过程的公平性。②社会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制度的开放性;二是筹资社会化;三是服务社会化;四是管理与监督社会化。③福利性特征。主要体现在社会成员在社会保障方面的交易成本低于所获得的保障待遇。④法制规范性特征。主要体现在法律的规范与强制方面。⑤多样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安排模式日益多样化;二是同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国之内也开始呈现不同的模式;三是项目结构多样化;四是水平结构多样化。⑥刚性发展特征。社会保障的发展确实具有刚性增长和阶梯式持续发展的特征。
5、社会保障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答:社会保障应当遵循的原则有:①公平原则;②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③责任分担原则;④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⑤其他原则,包括互济性原则、法制性等原则。
6、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框架? 答:①社会保障学的基础理论问题。这一层次除社会保障的一般理论原理或规律外,客观上还应当包括福利经济学、社会福利学等和社会保障与其他已经被固定化的知识体系相结合的领域、这些领域堪称社会保障学的理论基石。②社会保障学的专业应用理论问题。这一层次探究的是社会保障各个子系统乃至各个具体保障项目的产生、发展及运行规律,它客观上表现为政策研究。③社会保障学的管理理论问题。社会保障以政府与社会为责任主体,它面向全体国民,可供分配的资源亦是一种公共资源,从而不仅需要强化管理而且强调公共权力的介入。
7、社会保障的意义?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发展
1、社会保障发展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从总体上考察,社会保障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其进程及状态的最重要的因素不外乎是经济因素、社会因素、道德因素、政治因素等。①经济因素是社会保障制度首要的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客观上决定着社会保障的发展水平。②社会因素是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与发展的基础性影响因素。包括社会结构变迁、社会成员分化、社会矛盾激化等,都直接影响着社会保障制度与发展。③道德伦理因素是影响社会保障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在社会保障实践的起源阶段尤其重要。道德因素对社会保障实践活动的影响在最初几乎是起决定作用的,后来虽然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其影响似乎日渐式微,但时至今日,爱人如己、推己及人、同情弱者、互助互惠的人道主义伦理道德,不仅依然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产生着直接影响,而且上升到公平与正义的价值理念。④政治因素的影响在西方是随着16世纪的宗教改革时开始的。政治因素是现代社会需要引起特别关注的因素。⑤历史文化亦对社会保障制定产生影响,来自国外的实践经验教训亦会对一国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影响。
2、社会保障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答:①以政府介入的程度或制度化作为依据,则社会保障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发展实践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大的阶段:一是慈善事业时代或前社会保障阶段;二是济贫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三是现代社会保障阶段,它又可以划分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阶段、发展阶段与成熟阶段。②以社会保障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实践内容为依据,又可以划分为以下三大发展阶段:一是社会救助型发展阶段;二是社会保险型发展阶段;三是社会福利型发展阶段。
3、比较宗教慈善事业、官办慈善事业、民办慈善事业的异同。
答:相同点:无论是西方宗教组织开展的救灾济贫活动,还是古代中国历代统治者开展的救灾济贫活动,抑或是民间自发开展的救灾济贫活动,其特色都是取决于举办者的意愿与财力,并非为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从而只是一种随机的、临时的、非常落后的救灾活动。不同点:①宗教慈善事业:西方盛行的各种宗教不仅是当时社会保障思想的重要来源,而且直接指导着各宗教团体的慈善活动,其中以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对慈善事业的影响最大。一方面各种宗教教义多将行善列为基本的准则;另一方面,教会组织开展的各种救灾济贫施医助药等活动,在这一时代成为一些西方国家主要的社会保障方式,并随着宗教影响区域的扩大而扩大到全世界。②官办慈善事业:可以理解为由官方开展但尚未制度化的救济活动。与宗教慈善事业不同,官办慈善事业是以国家的介入并以传统道德及政治需要为基础而产生且得到发展的。③民办慈善事业:除宗教慈善事业与官办慈善事业外,古代的社会保障活动事实还有第三极,即由民办人士自发举办的各种慈善活动。
4、试评价早期的社会保障。
答:对早期社会保障的发展,做出如下评价:①性质上是居高临下的施舍型。②根本目的是防止被统治者反抗。③保障项目是极端有限型。④保障水平是极端低下型。⑤保障效果是不良型。
5、为什么说社会保险的出现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标志?
答:以社会保障制度的出现作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理由在于:①社会保险属于制度化保障机制,从而完成了由济贫时代的不确定性、临时性到稳定性、经常性的转变;②由雇员、雇主共同供款和国家资助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险制度,真正确立了社会责任与风险的共同分担机制;③受保障者无需以牺牲人格尊严和接受惩戒为受益条件,免去了济贫制度下的经济状况调查和济贫院的奚落。
6、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有哪些基本规律?
答:①立法先行。立法先行正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社会政策和一种国家制度安排的特征的具体体现。②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一方面,社会保障的目标首先是为解决社会成员的特定社会问题服务的,而特定的社会问题又是与特定社会时期、特定社会结构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另一方面,社会保障采用的主要是经济援助的手段,它必须有相应的经济基础。③协调发展。具体体现两个层次:一是社会保障各具体项目协调发展;二是社会保障各子系统协调发展。协调发展规律是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④多样化发展。对世界各国而言,社会保障统一模式或由少数几种模式来决定的时代已经过去,多样化成了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在各国走向完善的重要规律。
第三章社会保障体系与模式
1、如何理解社会保障体系的含义及目标?
答: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由社会保障各个有机组成部分所构成的整体,它强调的是社会保障制度内在的结构、项目设置等,具体是指国家依法建立起来的保障国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系统,是由保险、救助、福利、互助和个人自我保障等相互联系的子系统编结成的一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社会安全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是追求社会保障体系的完整性、协调性与层次性。①完整性:从现代社会的需要出发,只有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真正全面解决各种需要国家和社会运用经济援助的手段来解决的现实社会问题。②协调性: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以社会保障制度内容各子系统或项目协调发展为条件的。③层次性: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应当体现出多层次性,以便满足对社会保障有不同需求的社会成员的需求。
2、中国现行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包括哪些内容?
答: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所包括的业务内容看,构成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①社会救助。包括面向低收入阶层的贫困救助、面向遭灾的灾民的灾害救助,以及遭遇特殊困难的社会成员的特殊救助等。②社会保险。包括面向劳动者提供工伤保险、疾病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生育及失业保障,以及对其家属的津贴和伤残、退休之后的生活保障等待遇,等等。③社会福利。包括老年人福利事业、残疾人福利事业、各种福利休养设施、特殊教育,等等。④还有其他社会保障措施,如面向军人的保障制度通常是一个独立的保障子系统;而作为补充保障性质的企业年金、补充医疗保险虽然亦被纳入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但通常被排除在上述三大基本系统之外。
3、比较非正式社会保障制度与正式社会保障制度。
答:正式社会保障制度是由政府主导并由专门法律具体规范的,一般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以及部分国家针对军人建立的特殊保障制度;非正式社会保障制度则包括慈善事业,社区服务,家庭保障,商业保险,企业年金等。
4、比较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的异同。
答: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主要表现在:①对象不同。社会保险的对象主要是指过去或现在是属于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劳动者。而社会救济的对象是指那些没有固定收入,或失去生活来源或无法维持最低生活者。社会福利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②权利与义务关系不同。社会保险强调受保的劳动者个人缴纳部分保险费,并以此作为其享受待遇的前提条件。而社会救助不需要受保障者履行缴费义务;在社会福利中,各种福利设施是部分免费,部分实行低收费,福利生产则需要受益者付出劳动代价,国家给予政策扶持和减免税待遇。③保险水平不同。社会保险对劳动者提供的保障水平不仅仅是对劳动者本人基本生活的保障问题,而且要考虑到其家庭成员的生活保障问题及劳动者本人的生活水平。社会救济水平是最低的,社会福利只能照顾到受益者本人。④管理与实施方式不同。社会保险制度是为解除劳动者后顾之忧服务的,其目的在于满足市场经济对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因此,社会保险必须是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流动的,从而必须由政府统一管理并按统一标准加以实施,以统一,强制性为基本特征;而社会救助,社会福利虽然也要政府统一管理,但更多的是采取官民结合的方式加以实施。⑤保障的目标和手段不同。社会救助的目标是保障最低生活,社会保险的目标是保障基本生活,社会福利的目标是提高生活质量。
5、比较几种主要社会保障模式的异同。
答:世界上社会保障模式主要有四种类型:福利国家模式,社会保险型保障模式,强制性储蓄保障模式,和国家保险型模式。①福利国家型模式强调普遍性与全民性,是在经济发达,整个社会物质生活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实行的一种全面保障形式,目标在于对每个公民由生到死的一切生活及危险,都给予安全保障。②社会保险型保障模式强调权利与义务相结合,通过国家,雇主和个人三方共同分担责任,充分体现保险互助互济原则的一种保障形式。③强制性储蓄保障模式主要代表是新加坡创造的中央公积金制度及后来变种的智利模式,都以强调自我积累,自我保障,为基本原则。④国家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国家实施的一种社会保障模式。这种保障模式始于前苏联,并被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所效仿。由于该模式是由政府统一包揽的,因而又称统包型保障制度。
6、中国适合采取哪种模式来发展自己的社会保障事业?
答:如果不是以社会保障制度主体内容为依据,而是从社会保障制度的整体出发,那么,许多国家选择的或正在改革中的社会保障制度,其实是福利保障与保险保障乃至储蓄保障并存、现收现付与部分积累乃至完全积累并存的混合型保障模式。中国在摒弃社会主义国家传统的国家保险模式后,经过20年来的改革正在逐渐形成中的即是一种混合型社会保障制度,其中既有个别全民性福利,也有社会保险,还引进了个人账户制,社会救助亦因需要者众多而与社会保险制度具有几乎同等重要的地位,从而只能是混合型保障模式。第四章社会保障立法与管理
1、简述社会保障管理法制化的意义与价值。
2、社会保障法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答:社会保障法的历史演进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①济贫法阶段;②现代社会保障立法产生阶段;③现代社会保障立法成熟阶段;④现代社会保障立法的完善与发展阶段。
6、中国的社会保障管理部门有哪些?各承担哪些管理职责?
答:中国的社会保障管理部门主要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等,其他有关部门不同程度地参与社会保障管理。①劳动和社会保障:是全国劳动和社会保险事务的主管部门,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以及社会保险基金等是其管理职责范围内的事务。②民政部:是中央政府中又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它负责管理全国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事业等。③其他部门:一是卫生部参与管理农村合作医疗、全民卫生保健等事务。二是财政部内设社会保障财务司,管理中央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及财务制度等。三是审计署内设社会保障审计司,负责对社会保障事务进行审计监督。四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制定社会保障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等。五是一些半官方性质的组织与社会团体,亦参与社会保障事务的管理。
7、社会保障法的特征有哪些?
答:社会保障法的特征有:①安全性;②强制性;③普遍性;④平等性;⑤鼓励性。
8、社会保障法的原则有哪些?
答:社会保障法的原则有:①人权保障原则;②公平优先原则;③权利与义务相结合原则;④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原则;⑤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原则。
9、中国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滞后局面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①社会保障立法还缺乏合理的理念。②立法缺乏统筹规划,体系结构残缺。③法制建设的层次低。④立法主体混乱,立法层级无序。⑤欠缺与WTO的社会保险规则相适应的法律规范。
10、中国社会保障法的完善从哪些方面进行?
答:①由地方立法向中央立法发展。②由分散立法向相对集中立法发展。③由行政立法向人大立法发展。④强化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实施机制。
11、社会保障管理的意义是什么?
答:社会保障管理的意义在于能够将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细化并促进其得到贯彻落实,能够通过社会保障计划或方案的制定来主导社会保障制度的长期发展,能够监控和纠察社会保障的具体实践以保证其健康有序的运行。社会保障法制化有助于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运作,从而使社会保障主体的权利得到良好的实现。
第五章社会保障基金
1、如何理解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的关系? 答:社会保障是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国民收入分配分为初次分配、再分配与第三分配。初次分配强调效率,再分配强强调公平并对初次分配进行调节,第三次分配则是对前两次分配的进一步调节。社会保障处于再分配环节。
2、如何理解社会保障基金的重要性?
答: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依法筹集并用于保障国民基本生活和增进国民福利的专项资金,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基础。如果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抽象,可以发现它是一种收入再分配机制。社会保障基金在形态上可以划分为三部分:一部分以个人消费基金的形态,被分配或支付给受保障的社会成员;一部分以社会消费基金的形态,体现在社会保障服务设施上;一部分则以后备基金的形态被储存起来,并最终用于社会保障事业。社会保障基金在性质上属于社会公共基金,其意义不仅在于支撑着整个社会保障制度,而且在于对收入分配进行有效调节,进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协调作用。
3、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渠道有哪些?
答:①财政拨款。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中,最主要的责任主体无疑是政府,政府财政拨款便成了筹措社会保障资金的一个固定的、主要的来源渠道。②征收社会保险缴费(税)。③发行福利彩票与募捐。发行福利彩票与慈善募捐同样被经济学家们称为第三次分配,它筹集的资金用于兴办各种社会福利事业。④服务收费。在各国的社会保障实践中,虽然不以营利为目标是首要原则,但部分服务却可以通过向服务对象收取低费来弥补社会保障资金的不足借此扩大福利事业的规模。⑤基金营运收益。基金运用所创造的收益将成为各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日益重要来源。⑥其他渠道等。除了上述各条资金来源渠道,各国社会保障基金亦还有其他筹集渠道。例如发行特种国债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等。
5、政府对社会保障基金如何进行管理?
答:政府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方式与内容有:第一,预算管理。政府预算管理是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财政性社会保障基金的预算管理与社会保险基金的预算管理。第二,财务监督。政府财政部门、审计部门与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对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行全过程都实行财务监督,确保基金的安全运行。这种管理主要通过日常监督与定期或不定期审计来实施。它是纠正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与运行中失范现象的制度保证。第三,投资管制。对于可供营运的社会保障基金,为减少投资风险,政府通常对此类基金的投资实行较为严格的管理,包括制定相应的规则,严格挑选优质的投资机构,对投资进程进行严密监控等等。政府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基金管理的根本目标是确保基金的安全。在实践中,应当遵循依法管理、规范运营、专款专用、收支分离、预算管理等原则。政府作为社会保障的主要责任主体,承担着管理社会保障基金的主要责任,但社会保险基金自治管理与民间管理方式亦日益受到各界政府的重视。
6、为什么说社会保障待遇给付是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其职能的标志?
答:社会保障法律制度能否得到落实,社会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障权益能否得到落实,社会保障运行是否正常,社会保障机构的工作是否有效率,均突出地体现在社会保障待遇的给付环节上。所以说社会保障待遇给付是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其职能的标志。
7、为什么社会保障基金要与资本市场相结合?
答:从理论上讲,资本市场是社会保障基金运营的场所,而社会保障基金又是资本市场的主要投资者,两者之间的密切关联,表明相互利用、相互促进应当成为处理两者关系的基本出发点。所以社会保障基金要与资本市场相结合。
8、政府如何才能对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进行有效监督?
答:政府对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进行的有效监管有:①根据社会保障法律及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法律等,制定可供操作的完善的基金运营规则,它可以视为国家社会保障投资立法的延伸和具体化;②通过财务审查或投资审查来纠察基金运营中的失范行为。
9、社会保障基金对资本市场的影响途径有哪些? 答:社会保障基金对资本市场的影响途径主要有:①一是作为长期的强制储蓄计划,能够有效地增加了资本市场的总供给;②二是作为特定的投资者,它对本身的资产组合具有特定的选择偏好,进而影响到资本市场中其他投资者的资产组合及其分布;③三是作为政府管制下的机构投资者,既要在政府严格监控下不断地想方设法避免投资绩效的恶化,又可能因机构之间缺乏充分的信息交流等而出现盲动,进而影响到资本市场的稳定性。第六章养老保险
1、养老保险是如何产生的?
答:养老保险制度的产生于德国,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①社会背景-工业社会。家庭结构的变化,保障功能的弱化和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构成了社会养老保险产生的最直接的原因和最强的推动力。②经济背景-社会化大生产与物质财富增长。社会财富的增加是推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产生的重大因素,它构成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物质基础。③政治背景-工人阶级斗争。在镇压工人的同时,给工人一些好处,将社会保险作为“消除革命的投资”,依此来维护社会的稳定。这就是养老保险产生的政治根源。养老保险作为一项极其重要、影响深远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其产生过程就是适应社会的变化、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过程,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发展阶段,一定的社会问题刺激推动的结果,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的文明和社会的进步。养老保险制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根源,家庭结构的变化,保障功能的弱化和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是养老保险产生的最根本原因。养老保险是旨在通过能为达到一定条件的劳动者提供经济资助、相关服务来增强劳动者抵御老年风险的能力的一种社会保障系统。
2、养老保险具有哪些特征?
答: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一个主要项目,具有社会保险的性质和特点。除此之外还具有:①普遍性。养老保险日益演变成为最普遍的社会风险,养老保险亦成为最普遍性的社会保障制度需求之一。②重要性。一方面,老年风险的普遍性决定了这种风险的影响面和波及层的广度和深度,而“安度晚年”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规范下公认的理想的晚年生活方式。这决定了老年风险是应得到最多重视的一种风险;另一方面,养老保险因待遇较高、领取养老金的时间长,基金收支规模庞大,这一点也决定了养老保险是最重要的社会保险项目。③长期积累性。一是缴费时间长达数十年,二是领取养老金的时间也长达十多年到数十年不等。④复杂性。完整的养老保险制度不仅包括了旨在保障个人基本生活水平的基本养老保险层次,也包括进一步提高个人老年生活的补充保险层次,还有一些满足个人个性需求的个性保险。
3、养老保险的基本模式有哪些?
答:养老保险的基本模式有:①政府责任型;政府责任型是指由政府负责的养老保险制度,它通常以国民年金的形式存在。在这种模式下,企业与个人承担社会保障的纳税义务,政府通过预算来为国民提供养老金,政府对养老保险事务实行直接管理并严格监督。这种模式的最大特征,就是强调政府责任,实现养老保险金待遇的普遍性,发放对象包括所有老年人,普遍性中充分地体现出了公平性,但不足之处是可能因人口老龄化而给财政带来负担,最终把反过来损害这种制度的健康发展。②责任分担型;责任分担型是由政府、企业、个人等多方分担养老保险责任是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主流趋势。这种模式是基于责任分担或责任共担的原则确立的,其特点是将劳动者的养老保险责任由多方共担,有利于风险分散和财务稳定;同时,强制责任共担,这种模式通常无法覆盖全体国民,只能适用劳动者甚至主要是工薪劳动者,从而属于选择性制度安排。③个人负责型;个人负责型除了缺乏社会保险只能由个人或家庭自我负责养老保障外,在制度化的保障机制中,也有极个别国家的养老金完全由个人负责。这种模式的典型是智利自20世纪80年代后推行的养老金私有化改革,由此确立了养老保障的个人负责模式。④混合责任模式。
4、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①制度的适用对象即覆盖范围;②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运营、管理和使用;③养老保险金的享受条件和待遇标准;④养老保险的管理和监督机制等。
5、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哪些问题?
答: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是:①人口老龄化;②家庭保障功能减弱;③经济发展水平低与地区差距过大;④养老金保值增值难。
6、养老保险的目标是什么?
答: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增强劳动者抵御养老风险的能力,通过提供养老金或相关服务来消除劳动者对老年生活的担忧,使其不会因年老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的丧失生活陷入困难、绝望的境地。因此,使劳动者“老有所养”是养老保险最直接、最根本的目标。
7、养老保险的功能是什么?
答:①保障功能;②稳定功能;③公平功能;④发展功能;⑤文化功能
8、养老保险的设计原则是什么? 答:养老保险遵循社会保险的一般原则和规律,但养老保险又有着自身的一些特点,从而还应遵循一些特有的基本原则:①保障范围:广覆盖原则;②保障内容:经济援助与服务相结合原则;③保障水平:适应经济发展和刚性增长规律相协调原则;④保障责任:权利义务相结合原则。
9、影响养老保险的因素是什么?
答:养老保险受以下因素的影响:①文化传统、家庭结构和功能影响着养老保险的价值取向;②人口类型和人口政策影响养老保险的模式选择;③劳动就业制度和人均预期寿命影响养老保险的具体规定;④管理体制和组织模式影响养老保险的实施
效果。
10、中国养老保险改革历程是什么?
答:从整体上可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试点与推广。第一阶段应从1984年开始算起。与企业劳动制度改革相配套,在国有企业中进行退休费用生活统筹和建立固定工养老保险基金的试点。1986年,国务院颁布《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为适应劳动制度改革的需要,又建立了劳动合同制工人的养老保险制度。②第二阶段:改革的深化。第二阶段以1991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为标志,其对比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做出了较为原则性的规定。③第三阶段:新模式基本形成。1997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标志着我国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模式的确立,成为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1、中国现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内容是什么?
答: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就要从制度应该具有的内容入手:①覆盖范围。中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是: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实现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同时,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将城镇个体工商户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②基金来源。企业缴纳和个人缴纳。③筹资方式。企业缴费全部记入社会统筹基金,个人缴费全部记入个人账户,前者充当社会统筹基金的来源,后者则属于职工个人所有,当职工或退休人员死亡,个人账户中的个人缴费部分可以继承。④基金运营。中国的养老保险基金主要是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的社会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基金,这两部分基金均可以开展相应的投资营运,但还缺乏完整的政策规范。另一部分,基金已经开展实质性的投资运营试验。⑤享受资格。根据现行制度,中国享受基本养老保险金需要具备的条件是:一是达到了国家法定退休年龄;二是在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并且参加保险缴费期限满15年。⑥待遇水平。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地(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本人账户储存额除以120。⑦管理监督。中国养老保险的管理和监督职责主要是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但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等亦从自己的职责出发,对养老保险基金进行监督。
12、简述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未来发展。
答:①目标设定。应注意:第一,合理定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架构。第二,合理确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目标。第三,合理选择基本养老保险的财务机制。②政策建议。第一,管理体制理顺。第二,制度有效性加强。第三,华清历史责任与现实责任。第四,探索基金管理、运营的有效途径。第七章医疗保险
1、医疗保险制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医疗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一个项目,具有社会保险的强制性、互济性、福利性、社会性等基本特征。但由于疾病风险和医疗服务需求、供给的特殊性,又使医疗保险与其他社会保险项目有着明显的区别。它还具有以下特点:①医疗保险具有普遍性;②医疗保险因涉及面广而更具复杂性;③医疗保险属于短期的、经常性的保险;④医疗保险是通过医疗服务和费用补偿来实现的;⑤医疗风险的发生频率高,且费用难以控制。
2、医疗保险模式主要有哪些?各自有什么特点?
答:医疗保险模式主要有:①国家医疗保险模式。也称全民医疗保险,其医疗保险资金主要来自税收,政府通过预算分配方式,将税收形成的医疗保险基金有计划地拨给有关部门或直接拨给公立医院,医疗保险享受对象看病时,基本上不需支付费用。因此,国家医疗保险又称为免费医疗保险。②社会医疗保险模式。社会医疗保险是通过国家立法形式强制实施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其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方式主要是由雇主和雇员缴纳,政府酌情补贴。党参保劳动者及其家属因病、受伤或生育需要医治时,由社会提供医疗服务和物质帮助。③社区合作医疗保险模式。又可称为基层医疗保险和集资医疗保障制度。社区医疗保险的对象可以是城市社区居民,也可以是农民,但一般以农村社区较为常见。社区医疗保险是依靠社区的力量,按照风险分担、互助共济的原则,在社区范围内多方筹集资金,用以支付参保人及其家庭的医疗、预防、保健等服务费用的一项综合性医疗保健措施。④储蓄医疗保险模式。储蓄医疗保险制是强制储蓄保险的一种形式。它通过立法强制劳方或劳资双方缴费,以雇员的名义建立保健储蓄账户(即个人账户),用于支付个人及家庭成员的医疗费用的医疗保险制度。⑤多元化医疗保险模式。美国是实行多种医疗保险模式并存的典型代表。美国多元化医疗保险模式的特点是:医疗保险主要通过非营利机构与商业保险公司来实施市场化经营和管理,政府只是负责老年人和贫困者的医疗保险。医疗保险费主要由个人和企业负担。
3、比较不同医疗保险模式的异同。
答:①国家医疗保险也被称为全民医疗保险,其医疗保险资金来自税收,政府通过预算分配方式,将税收形成的医疗保险基金有计划地拨给有关部门或直接拨给公立医院,医疗保险享受对象看病时,基本上不需支付费用。②社会医疗保险是通过国家立法形式强制实施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③社区合作医疗保险,又可称为基层医疗保险和集资医疗保险制度。对象是城市社区居民,也可以是农民。④储蓄医疗保险制是强制储蓄保险的一种形式。⑤多元化医疗保险模式主要是美国实行的。
4、比较不同医疗保险付费方式的异同。
答:①支付方式是按服务项目付费,费用控制很差,服务质量很好,非常难管理。②支付方式是按人头支付,费用控制非常好,服务质量良,非常容易管理。③支付方式是按平均费用支付,费用控制良,服务质量差,很容易管理。④支付方式是按病种分类支付,费用控制好,服务质量良,难管理。⑤支付方式是总额预付制,费用控制非常好,服务质量良,容易管理。⑥支付方式是工资制,费用控制良,服务质量差,容易管理。⑦支付方式是相对价值标准,费用控制好,服务质量好,容易管理。
5、中国为什么要进行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
答:中国进行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是保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顺利进行,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提供优质低价的医疗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对服务的需求。
6、医疗保险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医疗保险的基本原则是:①强制性原则;②社会共同责任和分担风险原则;③保障性原则;④公平与效率相结合原则;⑤医疗保险基金有效管理原则;⑥政府、单位、个人三方面合理分担费用原则;⑦收支平衡、略有积累原则;⑧合理偿付医疗费用原则。
7、疾病风险的含义与特点。
答:狭义的疾病风险是指由于人身所患疾病引起的风险;广义的疾病风险指除了疾病引起的风险外,还包括生育以及以外伤害等方面所引起的风险。疾病风险具有如下特点:①危害的严重性;②普遍性;③复杂性;④社会性。
8、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的异同。答:补充医疗保险是在政府主导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之外并对其起补充作用的医疗保险制度,是构成整个医疗保险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商业医疗保险是指同保险公司开办并完全按照等价交换、自愿成交原则确立的市场化医疗保障,它以投保人与保险公司订立医疗保险合同为直接依据。补充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补充医疗保险具有商业医疗保险的一般特征,它的具体经营、管理方式也与商业保险有相同之处,而且实际上大多数补充医疗保险就是按照商业医疗保险的模式经营或交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但是两者也有本质的区别,即补充医疗保险被纳入整个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属于社会保障的范畴,因此可以享受财政、税收上的优惠政策;而商业医疗保险则没有享受政府优惠条件的权利,必须向国家依法足额纳税。
9、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渠道有哪些?
答:一般而言,医疗保险基金主要来源渠道有:①个人缴纳的医疗保险费;②用人单位缴纳的医疗保险费;③基金利息收入;④调剂收入;⑤转移收入;⑥财政补贴以及其他收入等。
10、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模式有哪些?特点是什么?
答: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模式大致可以分为现收现付制、积累制合混合制三种,它们有各自不同的特点。㈠现收现付制以“横向平衡”原则为依据,先测算出当年内需要支付的保险费用,然后将这笔费用按一定的提取比例分摊到参加保险的各个单位。其特点是:①收支平衡;②费率调整灵活,易于操作;③医疗保险费用既有同代转移,也有代际转移,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共济;④通过收入再分配达到实现公平的目标。㈡积累制以“纵向平衡”原则为依据,在对有关人口健康指标和社会经济指标(如患病率、工资率、平均医疗费用、通货膨胀等)进行了长期的宏观测算之后,将被保险人在保险待遇期间的费用总和按一定的提取比例分摊到整个投保期内,并对已提取但尚未支付的保险基金进行有计划的管理和运营。优点是可以用长期积累的基金对付可预见的和未能预见到的风险;缺点是积累的基金要承担保值增值的风险。㈢混合制兼具前两者的特点,是两者方式的综合。在混合制中,医疗保险基金的收支呈“T”型平衡结构。这种把社会共济保障与个人自我保障结合起来的筹资模式,既体现了社会公平的原则,又考虑到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因素,有利于培养被保险人的费用意识,自觉约束医疗消费行为。
11、医疗保险基金的缴纳方式有哪些?通常采用的是与工资挂钩的方式,它的优点有哪些?
答:医疗保险基金的缴纳有多种方式:固定保险费金额;与工资挂钩;与收入挂钩等。医疗保险基金通常采用的缴费方式是与工资挂钩的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是:①考虑了每个人的支付能力,使参保人都能支付得起医疗保险费用;②有利于控制医疗保险筹资与工资收入得相对水平,不至于过高或过低;③有利于建立随工资水平变化而相应调整医疗保险筹资水平的自然调整机制;④可以通过制定不同的税率进行收入的再分配,防止社会人群收入水平过度拉大。
12、医疗保险费用支付的特点有哪些?
答:①医疗保险的支付环节将医疗保险的提供者与医疗服务的提供者连接起来,成为二者直接发生经济关系的纽带。②医疗保险机构与定点(约定)医疗单位的费用支付关系是一种法律关系。③医疗费用的补偿是有限补偿。
13、中国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①就业与保障高度重合。只要有工资单位,就有医疗保障。②医疗费用完全由国家和企业承担,职工个人不承担任何经费责任。③在劳保医疗中,职工的医疗保险由各个企业负责,没有社会统筹和调剂。
14、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新制度的内容是什么?
答:①为劳动者提供基本医疗水平的保障;②医疗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③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
15、中国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有哪些?
答: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其主要标志就是确立了新型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模式。与此同时,针对基本医疗保险保障的不足,还逐步发展了各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针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体制性缺陷还建立了专门面向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制度,农村地区则构建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以上各类医疗保障制度共同构成了中国目前的医疗保障体系。在制度层面上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主体,以各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公务员补充医疗保险、大额医疗互助、商业医疗保险和职工互助保险)为补充,以社会医疗救助为底线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第八章失业保险
1、如何定义失业和失业保险?
答:失业是指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一种状态,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处在法定劳动年龄阶段并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失去或者没有得到有报酬的工作岗位的一种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失业保险就是化解失业风险、增强社会成员对失业风险的防御能力的制度安排。
2、失业保险有哪些类型? 答:
3、失业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答:失业保险按照参保是否具有强制性、失业保险层次等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一般都包含有覆盖范围、基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失业保险待遇和失业保险管理等内容。
4、国际上失业保险改革的趋势是怎样的?
答:国际上失业保险改革的趋势是:①限制享受失业保险的权利。限制失业保险的权利一般包括降低失业保险支付水平、规范和提高享有保险的资格条件、缩短享有失业保险待遇的期限等措施。②加强失业保险的管理和运营。加强失业保险的收支管理和失业保险基金的运营,定能改善失业保险的运行状况,缓解其沉重的支付压力。③突出就业导向。通过增加失业保险支出中的职业培训支出比重、将失业保险待遇与参加培训情况挂钩、提供各种再就业补助等方式促进失业者再就业,突出就业导向是失业保险制度最明显的改革趋势。
5、试述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方向。
答:①从国际上看,失业保险向就业保障机制发展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这是使失业保险由较为消极的事后救助向积极的促进机制转化的选择。②经过1986年以来的发展,中国的失业保险已从制度象征演变成有效制度,在保障部分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安,推行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失业职工再就业,积极配合企业改革,分流、安置富余职工方面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就业形势长期严峻的条件下,失业保险制度向就业保障机制发展更加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在解决失业人员的生活问题的同时尽最大可能地促进失业者重新就业,将是失业保险制度的主要目标,向积极的就业保障机制发展。
6、就业的定义是什么?
答:广义的就业是指劳动力要素和生产资料要素结合的状态。狭义的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并处在法定劳动年龄阶段的人从事某一岗位的工作或合法的社会经济活动以获取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一种活动。
7、失业者必须具备的条件有哪些?
答:①失业者必须是处于法定劳动年龄范围以内的劳动者;②在法定劳动年龄范围内的劳动者必须有劳动能力;③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必须有就业愿望,但却没有找到工作岗位。
8、导致失业现象无法避免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答:①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②劳动力市场不完善;③劳动生产率提高;④产业结构的调整。
9、失业的类型有哪些?
答:失业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有不同分类。①根据失业的意愿,可分为自愿性失业和非自愿性失业;②根据失业的程度,可分为完全失业和部分失业;③根据失业的表现,可分为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④根据失业的原因,可分为摩擦性失业、季节性失业、技术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等待性失业等。
10、失业的社会影响有哪些?
答: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社会常态现象,失业确定是一种消极现象,但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如果没有失业现象,劳动力市场也就不可能有竞争,劳动者的压力会迅速减轻;如果失业率过高,则会超过社会的承受能力,进而引起多种社会问题。因此,各个政府均重视失业问题,并将控制失业率作为重要的宏观调控指标。
11、关于失业的各种理论都有哪些?
答:①马克思主义的失业理论。②古典学派的“供给创造需求”理论。③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④供给学派的“供给不足”理论。⑤菲利普斯的失业率——通货膨胀率曲线。⑥阿瑟.奥肯的失业法则。⑦弗里德曼的自然失业率理论。
12、失业的治理都有哪些?
答:①增加就业量以降低失业率。是治理失业最直接、最主动、最有效同时也是最有难度的治理措施。②减轻失业带给社会的负面影响。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中,由于各种原因,尽管各种积极的失业治理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降低失业率,但总体上、长期来看,失业是无法避免的。而失业带给社会的影响大都是消极的,因此,考虑如何减轻失业带给社会的负面影响,就成为治理失业的又一重要内容。
13、与其他社会保险相比较,失业保险与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有哪些? 答:失业保险与其它社会保险相比较,区别主要表现在:①化解的风险性质不同;②造成风险的原因不同;③目标与功能的单一性和多元性;④失业保险具有周期性;⑤参保人数的动态变化性;⑥失业保险不单单提供经济帮助。
14、失业保险的目标是什么?
答:①从失业者层面来看,失业保险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非自愿失业者提供物资帮助,使他们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得以维持,从而为他们再就业提供了缓冲期,使他们有时间寻找新的工作。还为失业者提供就业培训和指导,以帮助他们尽快再就业。②从社会经济层面来讲,失业保险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保障尽可能多的失业者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来维持社会安定、缩小劳动者之间收入差距;保护劳动力资源,保证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促经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发挥“自动稳定器”的作用,以实现供需平衡、稳定经济的目标。
15、失业保险的功能是什么?
答:第一,保障功能;第二,合理配置功能;第三,促进就业功能;第四,稳定功能;第五,其他功能。
16、中国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有哪些?
答:中国现行的失业保险覆盖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以及其它城镇企业、城镇事业单位中的所有劳动者。
17、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和使用有哪些?
答: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来确定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①资金来源;②筹资方法;③缴费比例。失业保险基金的使用:①给付失业保险待遇。②促进再就业支出。③管理费用支出。
18、失业保险待遇的领取条件有哪些?
答:①客观条件。首先失业者必须处于法定劳动年龄范围以内并具有劳动能力。其次失业者必须在失业前履行了缴费义务,并且达到规定的期限。②主管条件。首先在失业的造成原因上,失业者必须是没有失业的故意,即不是自己自愿放弃工作岗位的,是由于非自愿的原因而造成的失业。其次在失业后有就业的愿望。
19、各国失业保险的待遇给付一般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答:①保障失业者及其家属的基本生活的原则;②保险待遇水平低于失业者原工资水平的原则;③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20、确定失业保险金给付金额的方法有哪些?
答:①工资比例法,即与失业者失业前的工资水平相联系;②均等法,对所有符合条件的失业者支付同等水平的失业保险金;③混合法,是工资比例法与均等法的结合。中国失业保险金的支付标准是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而低于最低工资标准。
21、失业保险金的给付期有哪些?
答:失业保险金的给付期包括等待期和最长给付期。①给付等待期就是失业后,必须等待一个时期,才能领取到失业保险金,等待期的长短,取决于各国所实行的就业政策,以及失业保险基金的规模和财政状况。②关于失业保险金的最长给付期,有两种确定方法:一是将最长给付期与参加失业保险时间的长短对应起来,二是将最长给付期与失业的时间长短联系起来。
22、失业保险的管理主要形式有哪些?
答:纵观世界各国的失业保险管理体制,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①由政府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直接管理。②政府监督下的工会管理模式。③政府监督下的自治机构管理。
23、失业保险在发展过程中主要遇到的问题有哪些?
答:①失业率不断升高,导致失业保险支出越来越大。②失业保险入不敷出,支付压力沉重。③高水平失业保险助长不良风气,影响经济健康增长。
24、简述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演进。
答:中国失业保险制度建立了一个产生、发展到完善的过程。①失业保险制度的产生: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入全面改革阶段,国有企业迫切需要改变固定工制度。国家同时开始试行国有企业破产制度,这些制度使劳动者有了一定的流动性,国家也不再实行无条件“包下来”的政策,而企业亦逐渐由“长生不死”走向有生有死。在这种改革背景下,长期存在的隐性失业开始显性化,失业保险制度也就应运而生,以1986年7月12日国务院颁布《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为标志,中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开始建立。②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1992年以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步伐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正式确立,原有的失业保险制度亦不能适应新形式的需要。因此,1993年4月12日国务院发布《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在覆盖范围、保险水平、组织管理模式、资金筹集等几方面做了调整。在已经明确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下,仍然使用“待业”而非“失业”,从一个侧面显示出改革不彻底,注定了其作为过渡政策的必然性。③失业保险制度逐渐走向完善:随着改革的深入,失业保险不能同时胜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保障者与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的双重任务,与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客观要求相去甚远。致使国家不得不一方面采取一种
过渡性措施——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及与之配套的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办法,为完善失业保险制度赢得一定的缓冲时间,另一方面着手失业保险制度的完善工作。1999年1月12日,国务院颁布的《失业保险条例》是中国政府首次以法规形式来确立失业保险制度的标志。它不仅表明了中国已能够实事求是地面对发展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出现的失业现象,而且也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完善的失业保险制度的要求。在《失业保险条例》的实施过程中,覆盖范围持续扩大,基金规模日益扩大,失业保险在保障失业工人的生活方面发挥的作用也日显突出。至此,中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可以说走向完善。第九章工伤保险
1、工伤保险的含义是什么?
答:所谓的工伤保险,是指劳动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或在规定的某些特殊情况下所遭受的以外伤害,职业病以及因这两种情况造成死亡、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劳动者及其-遗属能够从国家、社会得到的必要的物质补偿,以保障劳动者或其遗属的基本生活,以及为受伤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医疗救助和康复服务的一种社会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除上述内容外,还包括以下功能:通过预防促进企业安全生产,减少事故发生;通过康复工作,使受害者尽快恢复劳动能力,促进受害者与社会的整合。
2、工伤保险是如何建立与发展起来的?
答:工伤保险制度是德国于19世纪80年代颁布世界上第一部专门的《劳动伤害保险法》得到确立的。在资本主义早期,工人受到职业伤害的一切后果由本人承担。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大机器生产所导致的工伤事故日益增多,工伤事故造成的后果也日益严重;于此同时,工人阶级为了自身的正当权益亦掀起广泛的抗争运动。到19世纪末,法国,德国,英国等普遍认同了“职业危险”原则,认为凡是利用机器和雇员体力从事经济活动的雇主或机构,均有可能造成雇员受到来自职业方面的伤害;意外事故不论是由于雇主的疏忽还是由于受害者的同事的粗心大意,甚至根本不存在什么过失,雇主都应该进行赔偿;雇主支付的职业伤害的赔偿金是一笔日常开支,就象是支付维修设备的维修费和付给职工的工资一样;赔偿金应该是企业所承担的一部分管理费用。为了克服雇主责任保险的弊病,许多国家逐步建立起工伤社会保险制度,为受到企业伤害的劳动者提供必要保护。
3、简述工伤保险制度的内容。
答:工伤保险制度由工伤预防、工伤赔偿和工伤康复三个有机部分组成。在这三大环节中,工伤预防的任务是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手段来预防工伤事故的发生,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伤事故及其危害后果;工伤赔偿是在工伤事故发生后,保障受害者能够得到及时和有效的医治,同时对其受到的经济损失给以补偿;工伤康复则是通过医疗手段的延伸促使受伤害职工的身体康复,并通过相应的职业再培训来帮助其恢复职业能力。
4、简述工伤预防、工伤补偿与工伤康复的关系。
答:在这三大环节中,工伤预防的任务是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手段来预防工伤事故发生,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伤事故及其危害后果;工伤补偿是在工伤事故发生后,保障受伤害者能够得到及时和有效的医治,同时对其受到的经济损失给以补偿;工伤康复则是通过医疗手段的延伸促使受伤害职工的身体康复,并通过相应的职业再培训来帮助其恢复职业能力,促使其重新从事相应的工作。三者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一个缓和乃至使工伤问题得到较好解决的良性循环体系。
5、职业病的定义。
答: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生产劳动及其他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如工业毒害、生物因素、不良的气象条件、不合理的劳动组织、恶劣的卫生条件等,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并造成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时所引起的疾病,称为职业病。
6、工伤的分类。
答:工伤亦可称为职业性伤害,它分为两类:一是在工作中因意外事故而导致的人体器官及其生理机能受损;二是因职业性质和工作环境因素引起的职业性疾病。从其病理角度出发,工伤又有三种情况:一是因工负伤,发生工伤事故后经过治疗可以痊愈;二是工伤致残,发生工伤事故后虽经治疗也难以痊愈,形成无法恢复的永久性人体残损;三是因长期工作在有害的职业环境中,或者长期从事有职业性毒害的工作而引起的职业性疾病,职业病一般都是渐变的。
7、工伤的定义。答:工伤被定义为:“企业职工在生产岗位上,从事与生产劳动有关的工作中,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急性中毒事故。但是职工即使不是在生产劳动岗位上,而是由于企业设施不安全或劳动条件、作业环境不良而引起的人身伤害事故,也属工伤。”
8、工伤保险的原则。
答: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保险制度,工伤保险在实践中需要遵循下列原则:①强制性原则。②个人不缴费原则。③“无过失补偿”原则。④赔偿与补偿结合原则。⑤保险待遇从优原则。⑥补偿与预防、康复相结合原则。
9、工伤保险的意义。
答:由于工伤事故的普遍性及其危害性,工伤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无论对劳动者个人还是对国家和企业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①对于劳动者来说,实施工伤保险不仅保障了劳动者在工作中遭受事故伤害和患职业病后获得医疗救治、经济补偿和职业康复的权利,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而且保障了劳动者本人或其遗属因工伤遇到生活困难时的基本生活需要,防止受工伤的劳动者或其遗属陷入贫困状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劳动者及其家属的后顾之忧。因此,工伤保险是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维护,是社会对劳动者所做出的社会贡献的肯定。②对于国家和企业来说,工伤保险通过对遭遇工伤事件的劳动者或其遗属提供相应的收入与生活保障,实现了防止少数人陷入贫困和减少劳动争议的社会目标,对企业的正常生产也起到了保证作用。而工伤保险所具有的互助互济、分散风险的功能,对于企业与雇主尤其是财力有限的中小企业,无疑是一种成本较低的安全机制。同时,工伤保险也有利于促进企业安全生产。③此外,工伤保险制度还是应对加入WTO新形式的需要。
10、工伤保险的范围。
答:工伤保险的范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范围,二是受保人的范围。①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范围:工伤包括工作中的意外事故和因工作而导致的身体慢性损害即职业病。对职业病范围的法律界定,世界上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明确列士法。第二种,原则确认法。②受保人范围:工伤保险制度覆盖的对象是雇用劳动者,但也不是所有受雇劳动者,而是随着工伤保险制度的发展而逐渐扩大覆盖范围。
11、对职业病范围的法律界定主要有哪些类型?
答:对职业病范围的法律界定,世界上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明确列士法。又
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开放式列表法”,即除已纳入法律、法规中的职业病之外,还可以在实践中随时把那些已证明是由职业导致的新的疾病列入职业病范围;二是“封闭式列表法”,即国家立法规定的职业病范围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在工伤保险的实际操作中需要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办理相关事宜,对有些新发现的职业性疾病,只有在正式修订职业病目录增列其中才被承认。第二种,原则确认法。一些国家只在法律中对职业病进行原则规定,并不确定具体的职业病名单。
12、国外工伤保险费缴费额的确定办法有哪几种?
答:①个别(单独)确定法。又称为功过确定法或经历确定法,它与雇主责任制中义务性保险缴费额的确定办法最为接近。②类别确定法。确定方法与个别确定法近似,但并非针对单个企业,而是以经济活动中所有企业的工伤事故经历为依据来确定,并适用于同类企业。③统一确定法。这种方法不分企业类别,更不按个别企业来确定,而是充分贯彻共担风险的原则,让所有企业或雇主都缴纳相同数目的保险费。
13、工伤保险基金财务模式有哪些?
答:①现收现付式。这是根据当年所需支付的工伤保险费用来筹集相应的工伤保险基金,以求达到当年的收支平衡。②部分积累式。它以一个阶段为期,求得工伤保险待遇费用收支平衡。③总体平衡式。是根据历年发生的工伤死亡次数,预测今后数年享受工伤待遇的各类人员(死亡、伤残及遗属)人数和整个待遇享受期间所需支付的费用总额,根据需用的工伤保险费用规模筹足资金,逐年支付,以达到收支总体平衡。
14、丧失劳力动的程度有哪三种?
答:丧失劳动能力的程度一般有三种:人身能力丧失;职业能力丧失;一般劳动力丧失。其中:人身能力丧失是指因工伤而使个人的适应性收到损害。职业能力丧失是指因工伤而丧失从事职业的能力。一般劳动能力丧失是指发生工伤后丧失重新寻找工作和获取与过去相当的收入水平的能力。
15、工伤保险待遇给付有哪些项目?
答:工伤保险的待遇主要有:医疗给付、工伤津贴、残疾年金或补助金、遗属津贴等项目。①工伤保险的医疗给付。医疗给付是指对工伤事故中的受伤者负担对其治疗及采取相应措施的费用或直接提供医疗服务。②工伤津贴。是指在工伤治疗期间支付给受伤人员的补贴,补贴标准在所有国家都是按照发生工伤事故前若干月内本人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发放。③残疾补助金。是指在伤情稳定、医疗终结后,根据工伤鉴定机构鉴定的残疾等级予以支付的一种工伤待遇。④遗属津贴。劳动者因工伤死亡,其家庭成员往往陷入生活困难的境地,尤其是对遗属更是带来经济及精神上的双重损失。因此,大多数国家都在工伤保险制度中规定了遗属津贴的待遇。遗属津贴一般支付给死者的配偶、未成年子女以及过去一直有由死者赡养的父母。少数国家对死者未成年的兄弟姐妹,也规定可以享受遗属津贴。
16、工伤预防的定义。
答:工伤预防是现代工伤保险制度的第一个环节,它是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手段来预防工伤事故的发生,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伤事故及其危害的后果,因其能够减少工伤事故并最终减少企业的事故损失,不仅消除了职工及家属的痛苦,而且也减轻了工伤保险基金的压力,进而更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17、工伤事故发生的原因。
答:工伤事故的致因主要来自如下几个方面:①第一,人的不安全行为。在这方面,一是经营者、管理者不重视职业安全卫生或者失职,甚至恶意损害劳动者权益;②第二,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的不安全状态。许多工伤事故案例表明,生产环境恶劣、生产设备陈旧、缺乏安全卫生装置等,也是造成职业伤害的重要原因。③生产环境与劳动条件的不安全因素。一方面,不良的生产环境与劳动条件往往是造成职业伤害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如果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不合理,劳动时间过长,安排的作业与劳动者生理状况不适应,超负荷的加班加点延长工作时间等,其引发职业伤害的风险亦会成倍增长。
18、工伤预防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答:根据国内外工伤预防的成功经验,工伤预防的主要手段有①第一,以费率机制激励企业做好工伤预防;②第二,强力规范与约束企业的工伤预防行为。③第三,为工伤预防提供技术帮助。④第四,以教育手段提高企业人员工伤预防的能力。⑤第五,以研究手段解决事故预防中的关键技术。
19、工伤康复的定义。
答:工伤康复是综合协调地应用医学的、教育的、职业的、社会的和其他一切措施,对工伤致残者进行治疗、训练,运用一切辅助手段,以达到尽可能的补偿、提高或者恢复其已丧失或削弱的功能,增强其能力,促使其适应或重新适应社会生活。20、中国工伤保险制度的建立。
答:中国工伤保险制度是建国初期建立起来的,其依据包括:一是1950年由内务部制定的《革命工作人员伤亡褒恤暂行条例》,确定了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的工伤保险制度;二是1951年由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1953年进行了修改)及配套性质的《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它确立了企业职工的工伤保险制度。
21、企业工伤保险待遇包括哪些项目?
答:①工作待遇;②医疗待遇;③残废待遇;④死亡待遇。
22、中国工伤保险制度改革。
答:针对原有工伤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劳动部在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于1996年颁布了《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以下简称《试行办法》),这一办法正式对原有的工伤保险制度进行改革。与以前的工伤保险制度相比较,《试行办法》有以下几方面的突破:①工伤保险制度变革。一方面,新制度确立的是社会化原则,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是与其他社会保险制度并列的一项专门的制度安排。根据这一原则,工伤保险实行属地管理,并接受社会化监督。另一方面,工伤保险的内容有了重大变化。②完善了伤残鉴定与评残标准。
23、新型工伤保险制度的基本确立及其特色。
答:2003年4月7日,国务院颁布《工伤保险条例》。该条例于2004年1月1日起在全国正式施行。《工伤保险条例》在总结《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近八年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参照有关国际法和国际通行准则,吸收了国际社会劳动保护法律制度的成果,是中国第一部专门规范工伤保险的行政法规,它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中国新型工伤保险制度的确立。《工伤保险条例》的特色在于:第一,是中央政府颁布的行政法规,仅次于国家立法机关颁布的法律,在国家没有对社会保险尤其是对工伤保险进行专门立法的条件下,它是中国实行工伤保险制度的基本依据,对适应范围的单位与个人均有很强的约束力与强制力。第二,扩大了工伤保险的覆盖范围;第三,工伤保险基金管理走向规范;第四,规范了工伤认定。第十章社会救助
1、简述社会救助的概念及特征。
答:社会救助也称社会救济。其内涵是指国家与社会面向由贫困人口与不幸者组成的社会脆弱群体提供款物接济和扶助的一种生活保障政策,它通常被视为政府的当然责任或义务,采取的也是非供款制与无偿救助的方式,目标是帮助社会脆弱群体摆脱生存危机,保障其生存权。其外延包括灾害救助、贫困救助和其他针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扶助措施。社会救助的特征:①最低保障性。社会救助是整个社会保障制度或社会稳定系统的第一道防线,被称为最低保障制度。②按需分配。社会救助是有别于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的国民收入再分配渠道。③权利义务单向性。④救助对象全民性。虽然社会救助因多数社会成员能够正常生活而不需要救助,而在事实上并非全体社会成员都能享受,但就其本质而言,它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从而具有全民性特征。
2、试述社会救助的对象及标准。
答:社会救助的对象:①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公民。②遭受天灾人祸而使生活一时陷入困难的公民,主要是自然灾害的受害者。③生活水平低于国家规定最低标准的公民。必须由申请人提出申请,并由主管部门对申请者财产和收入进行调查,对合乎条件的确定救助标准,付给救助费。社会救助的标准:①确定一定时期社会成员最低生活水平标准。②确定社会救助申请家庭的经济情况。
3、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当遵循那些原则?
答: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应遵循的原则:①生存权保障原则。②普遍性原则。③“保底”原则。④法制化原则。
4、灾害救助有何特点?主要有那些救助形式?
答:灾害救助的特点是:①灾害救助的紧急性;②灾害救助内容的广泛性;③灾害救助手段的多样性;④灾害救助具有明显的选择性。灾害救助主要有三种形式:防灾、抗灾和救灾。防灾指人们对易发生灾害地区在灾害发生前积极地采取预防措施,尽可能避免或减少灾害的发生;抗灾是指为抵御、控制和消除灾害的影响,采取各种措施,动员各方面力量,尽最大努力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救灾是灾害已经形成,在灾害发生过程中和灾后,政府迅速组织力量抢救人们生命财产,安排灾民生活,动员人们群众支援灾区,恢复灾后人民生活和生产。
5、如何理解慈善事业的特色?
答:慈善事业是以社会成员的慈善心为道德基础,以社会成员的自愿捐献为经济基础,以民间公益事业团体根据捐献者的意愿对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进行物质帮助为基本内容的一种社会互助事业,是现代社会救助体系的组成部分。慈善事业是一项道德工程,是现代社会的产物。现代慈善事业具有扶危济困的社会功能,同时兼具民办社会救助的色彩。它是人类社会互助行为在现代社会的基本载体,具有不可替代性。从经费来源看,慈善事业能够获得官方、企业或社团、家庭或个人的经济支持,从而具有混合分配的功能。它在实践中表现出以下几项基本特色:①善爱之心是慈善事业的道德基础。慈善属于道德范畴,慈善事业的非强制性和慈善行为的自愿性,决定了社会成员的善爱之心对慈善事业的发展起着道德支配作用。②贫富差别是慈善事业的社会基础。贫富差别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贫富差别的存在过去和现代社会也都是必然的。对慈善事业而言,共同贫穷的社会或时代只会有个别的慈善事业,而不可能有慈善事业,因为社会成员都需要援助,而社会成员又几乎均不具备援助他人的能力;共同富裕的社会也不需要慈善事业,因为人民都具备足够的能力来解决自己的困难;惟有存在着贫富判别的条件下,一方是有人具备援助他人的能力且需要有合适的援助途径,另一方是存在需要他人援助的弱者或不幸者,慈善事业恰恰成了富人和穷人的共同需要。③社会捐献是慈善事业的经济基础。慈善事业不排斥官方的财政资助,但慈善事业自下而上与发展的经济基础只能是社会捐献,没有社会捐献便不会有社会化的慈善事业。④民营机构是慈善事业的组织基础。由于政府干预可能改变慈善事业的性质并背离捐献者的意愿,慈善事业在具体运作中又必然排斥政府权力的干预。因此,慈善事业只能由民间公益团体或公益组织承担具体的组织实施工作,这是慈善组织之所以成为一项有益的公益事业而非单个的施舍行为的组织基础,也是其作为社会性保障事业而不被纳入法定的强制性社会保障事业或官办社会救助的重要原因所在。⑤捐献者的意愿是慈善事业的实施基础。慈善事业的经济基础是社会捐献,这种特殊的经济基础决定了慈善组织需要坚持以捐献者的意愿为实施基础,即慈善事业具有捐献者意愿至上的特点。⑥社会成员的普遍参与是慈善事业的发展基础。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实践已经证明,当慈善事业仅仅是少数富人的事情时,绝不可能形成发展慈善事业应有的氛围,只有社会成员的普遍参与,才能形成一种有利的、自觉的促进慈善行为与慈善事业发展的社会氛围,而且会使慈善事业具有更加广泛、更加厚实的经济基础,最终使单个的慈善行为集约成为一项宏伟的事业。
6、谈谈对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认识。
答:在现代社会,就一般情况而言,凡生活水平等于或低于法定贫困线的个人和家庭,都是接受社会救助的主体或社会救助的对象。在各国的社会救助制度中,对社会救助对象也都有明确的针对性,即只对自我保障有困难而确需救助者给予救助。由于各国情况不同,在救济对象上各有不同的划分和偏重。在中国,社会救助的对象主要包括三部分人员:一是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公民,俗称“三无”人员。二是遭受天灾人祸而使生活一时陷入困难的公民,主要是自然灾害中的受害者。三是生活水平低于国家规定最低标准的公民。在社会救助的过程中,第一类、第二类对象的数量,将会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对减少,而第三类救济对象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会依然存在。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这类对象群体将构成社会救助的重点。社会救助需要确定重点救助保障对象,实施标准有别的分类保障。对上述人员在基本生活和生存发生困难时给予现金救助和实物救助,按一般规定,享受社会救助者需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必须由申请者提出申请,并由主管部门对申请者财产和收入进行调查,对合乎条件的确定救助标准,付给救助费。对申请者的调查一般称之为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这是进行社会救助的必要前提。家庭经济情况调查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确定一定时期社会成员最低生活水平标准,为社会救助标准提供参与资料;二是确定社会救助申请家庭的经济情况。对于前者,通常采用抽样调查方法进行随机抽样,定期或不定期地系统收集、整理和分析所调查的资料。后者除了调查申请人家庭基本情况外,还着重调查申请人家庭收入、收入来源及贫困程度等,以确定申请人是否符合社会救助的标准。在目前的中国,根据不同的出发点,不同依据和标准,可以对社会救助从多个角度做出不同的划分。①依据救助的实际内容分类来划分,社会救助可以分为生活救助、灾害救助、失业救助、住房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法律援助、农村扶贫开发等。②依据救助手段分类来划分,可分为资金救助、实物救助和服务救助等。③依据救助的稳定性分类,可将社会救助分为经常性救助和临时性救助。
7、社会救助的历史演变。
答:①社会救助(社会救济)是最早产生的社会保障形式,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社会保障制度。②16世纪欧洲出现国家济贫制度,即由国家通过立法,直接出面接管或兴办慈善事业,救济贫民。③真正现代意义上的以“自助助人”为旗帜的社会救助制度产生于20世纪初。④此后,在各国的社会救助政策中,享受社会救助成为社会成员的一项基本权利,提供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的应尽职责和义务,两者都通过法律制度加以确定和规范。社会救助已构成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性保障措施。
8、社会救助的功能。
答:①社会救助最基本和最直接的功能是缓解贫困问题。②社会救助可以作为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工具。③社会救助可以作为社会稳定的平衡机制。
9、社会救助体系的定义,中国的社会救助体系。
答:社会救助体系是指一个国家对于特定人群所进行的各种救助项目所形成的一整套制度框架体系。中国现行的社会救助体系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作为一般制度实施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灾害救助以及对特殊对象的救助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具有长期性、固定性的特点,而特殊救助制度则具有及时性于相对不确定性。
10、贫困的定义。
答:贫困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在长时期内无法获得足够的劳动收入来维持一种生理上要求的、社会文化可接受的和社会公认的基本社会水准的状态。
11、贫困的类型有哪些?
答:贫困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①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②狭义贫困与广义贫困。③区域贫困与阶层贫困。
12、贫困测量方法有哪些?
答:贫困测量方法有:①市场菜篮子法。②恩格尔系数法。③生活形态法也称“剥夺指标法”。④国际贫困标准法。
13、社会救助的分类。
答:①依据救助的实际内容来划分,社会救助可以分为生活救助、灾害救助、失业救助、住房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法律援助、农村扶贫开发等。②依据救助手段来划分,可分为资金救助、实物救助和服务救助等。③依据社会救助的稳定性,可将社会救助分为经常性救助和临时性救助。
14、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资金来源与申领程序是什么?
答:①最低生活保障的资金来源在各个国家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但是,一般来说,都比较强调政府的责任,主要由政府出资,少数国家的低保资金则主要来源于社会。中国在开始建立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时,各省筹集经费主要有两个办法:一是由各级地方财政按一定比例分级负担,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二是各方出力,财政保底,也就是在原有单位保障即“谁家谁抱走”的前提下,有些单位无力保障或仅有一部分保障,仍不足以解决问题,再由当地主管部门解决,主管部门还无能为力者最后由地方财政兜底。②申请者要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必须经过申请和接受家庭经济状况调查两道程序。中国对申请、调查、审核审批等程序的规定是:申请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由户主向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或者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并出具有关证明,填写《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审批表》。管理审批机关为审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需要,可以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以及信函索证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家庭经济状况和实际生活水平进行调查核实。申请人及有关单位、组织或者个人应当接受调查,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15、灾害救助的内容有哪些? 答:面对自然灾害的威胁,中国政府采取的总方针是“以防为主、防救结合”,并且“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根据这一指导原则,在实际工作中,完整的灾害救助体系就包括了防灾、抗灾与救灾三大内容。㈠防灾即指人们对易发生灾害地区在灾害发生前积极地采取预防措施,尽可能避免或减少灾害的发生。㈡抗灾是指为抵御、控制和消除灾害的影响,即灾情一旦出现,不惜一切代价动员各方面的力量,采取各种措施,抵抗灾害,防止其泛滥,尽最大努力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㈢救灾是灾害已经形成,在灾害发生过程中和灾后,政府迅速组织力量抢救人们生命财产,安排灾民生活,动员人们群众支援灾区,恢复灾后人民生活和生产等各种活动的总称。根据救灾活动的对象,其内容可以分为两大部分:①对灾区灾民的救助。包括:一是,救助灾民生命,这是灾中救援的基本内容;二是,为灾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三是,安抚灾民情绪,实施精神救灾;四是,帮助灾民确立自行生存的能力。②灾区社会的救助。对灾区社会的救助是对灾民救助顺利进行的保障和前提。对灾区社会的救助就是借助一切手段,整合社会组织、恢复社会功能、实现社会生活的全面正常化。包括:社会功能恢复,社会组织的重构,社会机制的整合,公共设施的恢复,社会控制力量的加强,社会生活的有序化等。灾害救助任务的全面完成,必须将对灾区灾民的救助与对灾区社会的救助正确地结合起来。
16、慈善与慈善事业的含义? 答:①慈善作为一个古老的概念,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上对下的恩赐、富对穷的施舍,其本质是人类善爱之心的表现与标志。当然,官办的慈善事业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混杂着政治企图,具有了居高临下的恩赐色彩,它与宗教慈善事业与民间慈善事业还是有区别的。②慈善事业则是建立在社会捐助基础之上的社会救助事业。包括四层意思:一是,捐助是慈善事业的基础,没有捐助便没有慈善事业;二是慈善事业从本质上应该是民办事业,政府举办的各种福利保障事业不能称之为慈善事业,只有非强制性的民营公益事业才能构成现代慈善事业;三是,慈善事业是社会事业,单个的慈善活动和个体的慈善行为,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慈善事业,只有广泛的社会慈善行为才真正成为慈善事业;四是,慈善事业是救助事业,它的直接目的是救助社会弱势群体。
17、慈善基金的来源有哪些?
答:①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捐献。②政府资助。③发行有奖证券和福利彩票。④其他。可以将无主的银行存款、被查抄罚没的犯罪分子的资金和财物及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对于社会公共事业的赔偿等纳入慈善资金的来源,必须有合法的捐献手续;可以征得民意得允许和政府得批准采取一些商品与票证适当加价得办法。还可以募集专项资金,通过有偿运营争取收益来扩充慈善基金。
18、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新思路有哪些?
答:中国的慈善事业走向完善,必须确立得发展思路是:①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②要有健全的法制规范。③推动慈善事业的民营化。④需要强化慈善机构的自律。第十一章社会福利
1、如何理解广义和狭义的社会福利?
答:①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由国家举办的一切旨在满足社会成员生活的保障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卫生教育等生活的社会政策,包括政府举办的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城市住房事业和各种服务事业,以及各项福利性补贴。②狭义的社会福利仅指由国家和社会出资兴办的,以低费或免费形式向一部分需要特殊照顾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和服务的社会政策,通常包括老年人,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的福利津贴或福利设施。
2、社会福利的内容有那些?
答:人及其家人提供的主要包括对全体社会成员实施的公共福利,以及专为特殊全体如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妇女、军特殊社会福利。
3、为什么说老年人福利是社会福利事业的主体内容?
答:因为,人到老年必然体力衰退,劳动能力下降甚至完全丧失,不能难以再行劳动创造收入,而且生活照料能力也是持续下降,因此,老年人是各个历史时代和各个社会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不过,在现代社会中,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持续增长、家庭规模的缩小、人口流动的加剧、观念的变化等,老年人问题便日益由个人或家庭问题演变成为社会问题。从老年人的生活出发,老年问题可以归纳为这几个方面:①老年人的经济保障需要。在各国,老年人的经济保障除来源于家庭或自己的积蓄外,社会化的保障主要来源养老保险及老年救济等。②老年人的健康保障需要。人生进入老年阶段后,生理功能衰退,抵御疾病的能力下降,患病的几率增加,并且容易患老年性疾病,影响其行动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因此,对健康保障的需求尤显迫切。③老年人的情感保障需要。减少或失效去实际的或潜在的收入、减少参与社会和经济活动、社会地位降低等,都可能导致感情空虚,尤其是随着家庭结构小型化和少子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逆转的趋势,许多老人的子女不在身边,更容易产生孤独感,因此,老年人需要转换角色,同时也需要相应的情感保障。④老年人的服务保障需要。由于生理机能的衰退,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高,其生活自我照料能力也会持续下降,从而特别需要有相应的生活照料服务等。⑤老年人的其他保障需要。如,老年人寿命延长,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可能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对教育培训和教育也会有新的需要;同时,在脱离原有的工作环境后,老年人也需要参与娱乐及其他社会活动。老年人福利正是解决老年人上述问题的一种重要的制度安排。所谓老年人福利,是以老年人为对象的社会福利项目,指国家和社会为了安定老人生活、维护老人健康、充实老人精神文化生活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和提供的设施和服务,它作为养老保险的延续和提高,在解决老人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进一步满足老年人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社会目标。
4、残疾人福利包括那些内容?
答:残疾人福利内容包括:①残疾人的就业福利。一类是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保证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有一定比例的残疾人就业;二类是通过国家投资兴办残疾人工厂的形式,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并且通过立法在税收、信贷、物资、产业等方面对这些工厂给予一定的照顾;三类是通过社会企业基金会等机构安排了部分残疾人就业,采取发放残疾金的形式,由政府将残疾人养起来。中国的残疾人就业,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针,采取优惠政策和扶持保护措施来促进残疾人就业。②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是国家提供给患有残疾的儿童、青年和成年人享有平等教育机会的一种制度安排,它由政府财政扶持,是现代国民教育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③残疾人康复。康复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涉及面广,包括了心理康复、体疗、假肢与矫形器的装配、职业康复、精神病人的治疗康复等。④环境福利。环境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保证残疾人能够进出和享用公共建筑、设施、公共住房和公共交通工具,消除妨碍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障碍的一种措施,这种措施的实施并不完全由政府财政投入为标志,而是在相应的法规政策规范下,由有关各方依照相应的标准来设计和运行。⑤优惠待遇。为残疾人提供相应的优惠服务与待遇,是各国残疾人福利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体现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文明程度。政府主导的公共服务机构通常按照统一的规定为残疾人提供相应的优惠待遇,而非政府主导的服务机构则基于社会公德提供优惠服务。
5、中国传统社会福利制度的弊病和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答:传统福利模式于改革开放以来成为改革的对象,既是经济体制改革使其丧失了存在基础的结果,同时也是这种模式存在着制度性缺陷而又无法自我克服的结果。中国传统福利模式的制度性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制度结构的板块状,与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基本原则相背离。②工资分配与福利分配相混淆,导致政府与企业或用人单位的角色错位。③实施范围的身份限制,表明了制度安排的非公平性。④资金严重短缺,福利方面供需矛盾十分突出。⑤职业福利严重异化。其主要表现在于:职业福利的本源职能是为企业发展战略服务,由企业根据自身条件、经济效益及人才竞争战略等来设置,但中国传统的职业福利却与企业或单位的发展无直接关系,从而是一种政府或社会责任的转嫁,是企业或单位的一种社会负担,规模庞大,水平较高,从而在整个福利制度与企业或单位分配中的地位被异化。中国传统福利模式存在着严惩的制度性缺陷,若不从根本上加以改造,必须损害经济改革与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必然阻碍着中国的企业走向现代化、市场化。正是由于中国传统福利的缺陷,进入改革开放年代后,中国开始进行福利制度改革。虽然改革并未完成,不仅供需矛盾异常突出,而且制度运行也待规范。如果从市场经济体制与国民福利需求增长趋势出发,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未来发展,适宜的取向将是以不断改善和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为追求目标,走福利社会化、多元化的发展道路。①重整社会福利结构,使其由体系残缺向体系完整、功能全面、服务系统的方向发展。其中:社区服务应当且可以成为中国新型福利制度的稳定基石,社会化福利则是新型福利制度的主体,而企业或单位自主兴办的职业福利构成整个社会福利制度的有益补充。②以不断改善和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为追求目标。即社会福利制度在发展中要与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等相区别,侧重于满足国民服务保障与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等。③实现社会福利的开放与社会化。即走出板块分割、封闭运行状态,实现社会福利项目及实施对全体居民开放,并采取社会化手段来经营社会福利事业。④在制度架构中推进社会福利的多元化。即在发展社会福利事业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家庭保障与社会福利相结合,推进政府与民间的合作。让政府、社会、社区、企业或用人单位分别成为不同社会福利事业的责任主体。同时,我们在建设中国新型社会福利制度时,还需要强调如下原则:①坚持福利项目设置的基本原则;②遵循社会福利的发展规律。包括:一是服务社会化规律。二是对象群体化规律。三是发展协调化规律。③坚持并完善中国自己的特色。包括物质保障与服务保障相结合、国家救援与群众互助相结合、救助生活与发展秤相结合、发展社会福利与巩固家庭保障相结合、社会福利制度化建设与非制度化建设相结合的特色等。
6、社会福利的特征有哪些?
7、社会福利的类型有哪些?
答:①社会福利理论经典作家哈罗德.威伦斯基提出的福利模式二分法,即指剩余型社会福利和制度型社会福利。②社会政策专家蒂特马斯,剩余模式或者称为补救模式,成就或成绩模式,制度性再分配式。③也有人将社会福利制度分为福利国家模式、斯堪的纳维亚模式等;还有人将社会福利政策分为保守主义模式、自由民主主义模式、社会民主主义模式、费边主义模式和马克思主义模式等。
8、社会福利的分类有哪些?
答:①按社会福利享受对象分类,可以分为未成年人福利、老年人福利、残疾人福利、妇女福利、劳工福利等。②按社会福利的内容分类,可以分为生活福利、教育福利、医疗卫生福利、文体娱乐福利、住房福利等。③按社会福利的设施范围分类,可以分为国家福利、地方福利和职业福利。④按社会福利的形式分类,可以分为货币津贴、提供设施和劳务服务等。
9、职业福利和社会福利的区别。
答:①性质不同。社会福利属于社会政策范畴,由国家通过相关的法律制度规范,并由公共机构或社会团体举办,从而是政府主导的公共事务;职业福利属于企业或社会团体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完全是举办机构的内部事务。②目标不同。社会福
利的最终目标是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并不断改善、提高其生活质量;职业福利的最终目标是参与市场竞争并促使利润最大化。③调节机制不同。社会福利的发展必须借助政府干预和公共资源的分配,并服从于社会需要;职业福利职能遵守市场规则,是举办者对内部资源的一种调配,其投入产出必须遵循成本核算原则,并服从于市场竞争规律。④系统性能不同。社会福利是一个开放的、稳定的系统,它面向全体社会成员;职业福利是一个自我封闭的系统,它只面向举办机构的员工,是否继续保持与发展取决于举办者的效益状况和利益需要,从而处于非稳定状态。⑤内容不同。社会福利通过提供社会服务的方式满足社会成员对福利的需求,它包括一定的现金津贴等;职业福利包括休假、疗养、免费工作餐、旅游等多种方式。社会福利重在大众化的需求,职业福利则可以考虑员工的个别需求。⑥无论在资金来源、实施规模、实施方式还是在福利水平、功能作用等方面,社会福利与职业福利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10、从老年人的生活出发,老年问题归纳几个方面?
答:①老年人的经济保障需要。②老年人的健康保障需要。③老年人的情感保障需要。④老年人的服务保障需要。⑤老年人的其他保障需要。
11、发达国家老年福利制度的内容有几方面?
答:从多数发达国家的社会实践来看,老年福利制度的内容包括:①老年福利制度包括了公民可以享受到现代文明生活的全部待遇,从老年人物质、健康、伤残的各项社会保险发展到全社会老年人享有现代生活方式所需要的食物营养、居住条件、健康水平、继续教育等。②以普遍福利为特色的保障制度,从以往侧重对老龄社会问题的“治疗”转变为对问题的“预防”,对现代化过程中的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经济贫困化、健康下降等问题提供综合性的预防和解决措施。③新的社会福利制度注重根据社会经济的波动,如通货膨胀、物价和工资波动等,调整老年退休金或福利标准,以保证老年人的实际生活不因物价波动而下降,能够充分享受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
12、中国的老年人福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①物质生活福利。一是,建立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等,收养没有生活保障的老年人,并扩大到对社会上一般老人的收养安置,为老年人解决生活照料、医疗保障服务以及精神上的孤独问题,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二是,向困难老年人提供生活补贴。三是,为老年人提供特殊的优惠服务。②医疗保健服务。城镇享受离退休待遇的老年人,通常继续享受原有的医疗保障待遇,国家还组织和提供资金或者由社区建立老年康复疗养机构,使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得到解决。③其他服务,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是,在城市,政府重视支持社区建立专门的老年人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对老年人优惠服务,解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要,建立“老年人婚姻介绍所”、“老年人再就业介绍所”、“家政服务站”等。二是,农村的老年人社会福利主要是农村“五保”制度,是由国家和集体对农村基本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依无靠的老年人以及孤儿,实行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的供养制度,它实际上是一项救助制度。
13、妇女福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①特殊津贴与照顾。在世界范围内提供了照顾妇女生育的政策框架,宗旨是确保妇女劳动者在产前产后使其本人及婴儿得到支持和照顾。②妇女劳保福利。女职工劳动保护是保障妇女合法权益,照顾妇女身心特殊需要的重要方面,也是为了保护社会生产力、保护妇女及下一代身体健康所采取的必要措施。③福利设施和福利服务。真正具有普遍意义的妇女福利是国家和社会为全体女性提供的福利性设施与服务。为妇女保健服务的妇幼保健院、妇产医院;为女性服务的妇女活动中心、咨询服务中心、健美中心、妇女用品专门店等。在许多国家与地区,还设有专门的妇女庇护所,以为受虐妇女或遭遇特殊困难的妇女提供特殊救助。
14、中国未成年人福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①未成年人的医疗保健设施和服务。②儿童的活动场所和条件。③普及义务教育。④孤残儿童福利事业。⑤残疾儿童康复服务。
15、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变化所取得的成就包括哪些?
答:①观念上的突破。②福利结构的变化。③福利制度运行的变化。④住房福利与教育福利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绩。⑤民间力量开始介入福利领域。
16、建设中国新型社会福利制度的原则有哪些?
答:①坚持福利项目设置的基本原则。②遵循社会福利的发展规律。③坚持并完善中国自己的特色。
17、社会福利改革步骤是什么?
答:在沿着发展道路推进传统福利改革进程中,国家可以通过下面步骤来实现建立和发展新型社会福利制度的目标。①改造政府福利。一是,对政府举办的现有福利项目进行改造,使之与新型福利项目接轨。二是,打破封闭,将政府举办的各种福利设施向全社会开放,使之真正成为社会性的福利,以适应社会成员对福利的普遍性需求。②分化职业福利。通过对传统职业福利的分化,将使社会福利与就业相分离,企业或机关办社会的传统弊端将从根本上得到根治,不仅能极大地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和机关事业单位的改革,而且将使市场经济所要求的通过劳动力市场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的目标变成现实。③完善整个福利制度。包括健全社会福利法制体系、重整福利资源、健全福利体系、完善运行机制等。
18、中国从传统模式的福利制度走向新型社会福利制度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答:①重视福利立法,推进社会福利的制度化建设。②推进多元筹资方略。③培植和壮大社会公共福利组织。④构建官督民办的新型社会福利事业运行机制。第十二章员工福利
1、如何理解员工福利与社会保障的关系?
答: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员工福利,在广义上包括法定的社会保险与非法定的员工福利;在狭义上,仅指非法定的员工福利。可见,员工福利是对社会保障的补充。
2、员工福利那些内容
答:员工福利内容包括:①法定员工福利。法定的员工福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施的对员工的福利保护政策,包括社会保险和各类休假制度。社会保险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事业保险、工伤保险与生育保险等。职工依法享有的休息时间也是一项法定的员工福利。②非法定员工福利。是指企业自主建立的,为满足职工的生活和工作需要,在工资收入之外向雇员本人及其家属提供的一系列福利项目,包括货币津贴、实物和服务等形式。员工福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现实中,员工除了可以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外,还可以享受用人单位为职工自主举办的员工福利计划,这种与职业相关的福利主要包括:收入保障计划;健康保健计划;和员工服务计划等。
3、如何理解企业年金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关系?
答:企业年金是整个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二支柱,是对国家建立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个补充。从微观角度来看,企业年金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者薪酬福利结构的一部分。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比它具有如下特征:①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般是政府强制实施的统一的养老金计划,管理机构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由政府统一安排,政府机构进行管理;②社会养老保险的养老金是公共产品,而企业年金属于私人产品。③基本养老保险筹资模式一般采取现收现付制,通过代际赡养来提供养老保障;而企业年金则大多采用积累制,实行个人保障。④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由政府机构管理和运营,保值增值的手段通常是银行储蓄和购买国债,同时也可以投向证券市场,但确保安全性为第一原则;而企业年金主要是通过资本市场,如各种金融机构来运作,投资手段更多样化,更重视基金的投资收益性。⑤基本养老保险注重公平原则,收入再分配的色彩突出;而企业年金更注重效率原则,在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战略中是具有极力机制的福利手段。
4、企业年金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企业年金的主要内容包括:①企业年金的分类;②企业年金的覆盖范围;③企业年金的分配;④企业年金的投资运营;⑤企业年金的组织管理(行政管理)。
5、为什么企业要建立健康保险计划?
答:中国目前企业健康保险计划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长,一方面是因为企业还没有认识到健康险在员工福利计划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基本医疗保险的存在虚弱了企业健康保险的紧迫性:另一方面,从保险市场看,健康保险发展尚不成熟,具体表现在,风险控制能力薄弱,经营效益不善,产品开发技术落后,有效共给严重不足,组织和培训体系欠缺,市场推动受到仰制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健康保险市场的发展,同时也限制了企业对健康保险产品的选择。因此,我国必须进一步培育和推动健康保险市场的发展,为企业建立健康保险提供的保险产品。
6、中国的住房公积金是一种怎样的员工福利计划?
答:目前我国企业的住房计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依据国家政策所建立的住房公积金计划,而另一部分是依据本企业自身的经营情况和员工的住房需求特点,通过建立住房基金为其员工提供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补充住房计划。一般来说,住房公积金计划对于企业是一种具有强制性和义务性的缴费计划,在这一计划中,企业要承担为其员工在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办理公积金缴存和支取手续,建立员工个人的住房公积金账户,交纳住房公积金费用以及每月为员工代扣代缴员工个人的住房公积金费用等的责任。住房公积金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职工个人每月按规定从工资中扣除缴存的部分;二是单位每月按规定为职工个人缴存的部分,住房公积金实行专款专用。他和一般性存款不同,具有国家政策上的优惠,这种优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税收优惠;二是较高的存款利率;三是低息住房公积金贷款。
7、员工福利的含义。
答:员工福利是薪酬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或其他组织以福利的形式提供给员工的报酬。广义的员工福利包括法定的社会保险与单位自主建立的员工福利计划;狭义的员工福利则仅指法定保险之外的由单位自主实施的福利计划。
8、员工福利的分类。
答:①以福利项目是否具有法律强制性为依据,可以分为国家立法强制实施的法定福利和企业自主实施的非法定福利;②以福利实施范围为依据,可以分为全员性福利、特种福利以及特困补助;③依据员工是否有选择权来看,可以将福利分为固定福利、弹性福利;④按员工福利的具体项目来分,可以分为现金补贴、保险和服务等。
9、法定员工福利和非法定员工福利的定义和内容。
答:①法定的员工福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施的对员工的福利保护政策,包括社会保险和各类休假制度。社会保险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与生育保险等项目,由国家通过立法确定并强制实施,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构成部分,各类组织单位均须依法参与并承担相应的缴费义务。职工依法享有的休息时间也是一项法定的员工福利。在法定休息时间内,职工仍可获得与工作时间相同的工资报酬。②非法定员工福利,是指企业自主建立的,为满足职工的生活和工作需要,在工资收入之外向雇员本人及其家属提供的一系列福利项目,包括货币津贴、实物和服务等形式。这类福利通常分为收入保障计划、健康保障计划和员工服务计划。收入保障计划旨在提高职工的现期收入或未来收入水平的福利计划。健康保健计划是因社会医疗保险的保障范围和程度有限而建立的一种补充保障机制。除了以货币形式提供的福利以外,企业还为员工或员工家庭提供旨在帮助员工克服生活困难和支持员工事业发展的直接服务的福利形式。
10、企业年金的性质是什么?
答:企业年金的性质,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认识:①从宏观角度看,企业年金是整个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二支柱”,是对国家建立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个补充;②从微观角度来看,企业年金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者薪酬福利结构的一部分,是企业用于吸引人才、稳定高素质员工,以提高自己在市场上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11、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比,企业年金具有哪些特点?
答:①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般是政府强制实施的、统一的养老金计划,管理机构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由政府统一安排,政府机构进行管理。企业年金计划在大多数国家一般由企业自愿决定是否建立,并自主选择管理和运作方式。②社会养老保险的养老金是公共产品,而企业年金属于私人产品。因此,政府对企业年金一般不直接承担责任。政府对企业年金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立法、税收政策和监管三个方面。③基本养老保险筹资模式一般采取现收现付制,通过代际赡养来提供养老保障;而企业年金则大多数采用积累制,实行个人保障。④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由政府机构管理和营运,保值增值的手段通常是银行储蓄和购买国债,同时也可以投向证券市场,担确保安全性为第一原则;而企业年金主要是通过资本市场,如各种金融机构来运作,投资手段更多样化,更重视基金的投资收益性。⑤基本养老保险注重公平原则,收入再分配的色彩突出;而企业年金更注重效率原则,在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战略中是具有激励机制的福利手段。
12、企业年金的功能和外部条件有哪些?
答:企业年金的功能有:①企业年金是公共年金计划的重要补充和扩大,提高了老年人的收入水平。②企业年金是在工资、奖金、津贴、股权和期权之外,雇主对员工分配的另一个重要手段。③企业年金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强企业凝聚力的重要手段。④企业年金的投资经营还会带给雇员丰厚的经济回报。企业年金计划至少需要四个要素的支持或者外部条件:①明确、规范的运行规则;②政府提供的税收优惠政策;③专业的经办机构;④风险预防和担保机制。
13、企业年金的分类有哪些?
答:企业年金可以依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种类。①单个企业创立的企业年金和由多个企业(行业)创立的企业年金。②个人缴费企业年金和个人不缴费企业年金。③强制性的企业年金、自愿性企业年金和集体谈判决定的企业年金。④积累制的企业年金和现收现付制的企业年金。⑤待遇确定制企业年金和缴费确定制企业年金。⑥员工持股计划、利润分享退休金计划、401K计划、股票红利计划、货币购买年金计划、简易雇员退休金、基奥计划。
14、企业年金的覆盖范围有哪些?
答:企业年金的覆盖范围通常与两个因素有直接关系:①政府是否立法强制实施;②企业是否具有足够的经济实力。
15、企业年金的分配。
答:企业年金的计发办法大致有三种形式:①统一福利计划,即向每一个参加年金计划的退休雇员提供一个固定数额的退休金。②根据雇员工作年限及退休前几年的工资水平确定。③将参加者的工龄与工资收入相乘,再乘以一个百分比(系数)来确定退休金。
16、企业年金的投资运营。
答:通过投资来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就成为年金管理的关键问题。①投资决策人和风险承担者。②投资原则。安全性原则、流动性原则、收益性原则。③投资工具和资产分布。从世界范围来看,企业年金投资几乎涉及了所有的投资工具,比较常见的有:银行存款、债券、股票、房地产、风险投资和金融衍生产品等。④资产管理。对于企业年金资产的管理,可分为公司自我管理和委托外部专业机构管理两种形式。
17、企业年金的组织管理(行政管理)的具体工作包括哪些?
答:①年金费用的收缴及向养老基金的转移。②养老基金的投资管理。③数据资料的管理。④待遇的支付。⑤参加者的登记注册和退出计划管理。⑥年金的财务会计管理。⑦精算评估。⑧定期向税务和监管部门提交报告。⑨披露信息。
18、政府监管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政府监管属于对企业年金宏观管理的范畴,主要体现在:①推动立法。政府不是立法机关,但有责任推动企业年金方面的立法,这是促使企业年金健康、有序发展的依据与条件。②依法监督。政府监督的目的是保证有关立法的执行和基金投资的安全性。监督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法律法规方面的监督;二是,对财务运行机制方面的监督;三是,税收监督。③税收政策。税收政策体现了国家对企业年金的引导和扶持。
19、美国401K计划。
答:401K计划是一个涉及计划的建立、缴费、既得受益权、管理、投资、税收优惠及领取方式等因素得年金综合方案。具体内容包括:①计划的发起和建立。②缴费和公司配套资金。③既得受益权。④账户资金的转移。⑤管理。⑥投资方式。⑦税收优惠。⑧支付方式。⑨安全保障。401K计划的管理包括行政管理和投资管理两个部分。计划的行政管理具体内容包括:①起草计划文件和组织召开成员大会;②吸收新的雇员参加;③向政府报送有关文件;④为成员和受益人准备有关财务报告;⑤提供投资方面的咨询;⑥对计划成员申请贷款或申请提款进行审批;⑦保存文件材料等。401K计划运作程序的步骤有:①确定计划方案和目标。②选择管理方式和管理机构。③制定投资“菜单”和提供投资选择。④业绩监测。20、中国的企业年金计划。
答:中国企业年金计划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发育的速度也较缓慢。企业年金的发展需要各方面条件的完善,不仅需要立法规范和政策扶持,特别是税收政策的支持,而且要有健全的资本市场,以及合格的专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投资机构等。
21、补充健康保险。
答:包括:商业健康保险、内部资金(自我保险)、健康维持组织(HMO)、选择服务提供者组织、制定服务计划、中国的企业健康保险计划。
22、团体健康保险与个人健康保险的区别有哪些?
答:区别在于:①保险公司和投保团体(企业)签订一份包括所有成员的保单,大多数团体保单的所有人是企业或雇主;②由于大批量销售的方法减少了营销费用和管理成本,因此团体保险的费率低于个人保险的费率;③保险公司在承保团体保险时,只关心整个团体的可保性,而不计较团体中单个人是否可保。所以,团体健康保险对雇主和雇员都有利。
23、按经营方式分类,补充医疗保险运作模式有几种形式?
答:①社会保险模式。即社会保险管理机构除了管理基本医疗保险外,还将基本医疗保险之外的医疗保障也纳入了自己的管理范围,以社会保险的方式运作补充医疗保险。②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合作模式。即社会保险管理部门利用商业保险的资源和经验为社会保险提供服务,同时商业保险组织利用社会保险所拥有的社会信用发展自己的保险业务。③互助保险模式。即由工会组织经营的职工互助保险,主要利用原有的工会组织系统开展互助保险业务。
24、其他解决员工住房途径依次是哪些?
答:①企业把住房货币化,在工资中包含企业自建或购买商品房款,按房管部门的成本价售给员工,员工享有部分产权;②企业按期发放一定数额的住房补贴,不解决住房;③企业自建或购买商品房,产权属于企业,无偿或低租分配给员工居住,离开公司时要求退还。
25、住房公积金计划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住房公积金计划和一般性存款不同,它具有国家政策上的优惠,这种优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税收优惠。②较高的存款利率。③低息住房公积金贷款。
26、补充性住房计划的特点有哪些?
答:①补充性住房计划对于员工和企业均具有自愿性的特点。②补充性住房计划具有多样性。③企业在补充性住房计划的管理上具有较强的自主性。④补充性住房计划的受益群体具有针对性。
27、补充性住房计划的分成哪几类?
答:补充性的住房计划主要有补充性住房公积金、现金住房补贴、低息或无息住房贷款、利息补助计划、低价格的集体购房计划以及由公司提供公寓或宿舍等多种形式。为便于分析,划分为三大类:①现金补助类。现金补助是指企业以现金补助形式所提供的住房计划,包括补充性住房公积金、现金住房补贴。②实物资助类。实物资助是指企业以直接或间接提供居住场所的手段来帮助员工解决住房问题的计划方式,这类计划包括两种:一是直接为无房员工提供宿舍或公寓;二是直接与房地产开发商进行谈判,以相对较低的价格帮助员工购房。③购房贷款类。购房贷款是指企业通过其所建立的员工福利基金或专门的住房基金为购房的员工提供低息或无息的借款,或帮助员工偿还住房贷款等住房计划方式。这类计划主要有低息或无息购房贷款计划、利息补助计划以及折扣购房计划等。补充
1、简要阐述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功能在于为整个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创造良好的环境,增加社会经济的有序性,使国民经济和社会有机体得以持续、稳定、均衡、协调发展。具体表现在①社会保障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②社会保障具有保障功能;③社会保障能够保证劳动力的再生产,促进经济稳定发展。④社会保障能够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
2、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保障存在那些缺点和不足?
答: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缺点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①覆盖面狭窄,不同所有制劳动者待遇差异悬殊;②差异过大和平均主义同时并存;③低经济发展水平下的高待遇;④社会化程度低。
3、目前我国农村养老社会保险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①社会化水平低,目标人群的覆盖面过窄;②保障水平低;③农村社会化养老缺乏法制化的管理和规范;④思想观念不适应;⑤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农民投保的能力有限。
4、简述妇女儿童社会保障的意义?
答:妇女儿童社会保障的作用表现在:①妇女儿童社会保障有利于实现男女平等;②妇女儿童社会保障有利于提高人口质量;③妇女儿童社会保障有利于维护家庭和睦幸福、社会安定;④妇女儿童社会保障有利于开发和利用女性劳动力资源,使妇女的潜能在社会经济中得到充分发挥。
5、社会优抚的地位与作用主要有哪些?
答:社会优抚制度是国家和政府对有特殊贡献的人员实行的一种保障制度,其作用有:①社会优抚事业是国家稳定与发展的保证;②社会优抚事业是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措施;③社会优抚事业是鼓舞士气、焕发民族精神的重要环节;④社会优抚事业具有稳定社会的作用。
6、建立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有哪些意义?
答:①建立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②建立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③建立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社会救济制度改革的要求;④建立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保证改革与发展顺利进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
7、什么是法律援助?
答:法律援助是国家以制度化、法律化的形式,在司法制度运行的各个环节、层次上,对因贫困及其他原因导致的难以通过一般意义上的法律手段保障自身基本社会权利的社会弱者,通过减免收费、提供法律援助的手段,实现其司法权益的一项法律保障制度,是实现社会正义、司法公正、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行为。
8、什么是社区?他有哪些要素构成?
答:社区是由同质人口组成的、价值观念一致、关系亲密、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富有人情气氛的社会群体。一般包括:①一定数量的人口;②一定的地域;③与社区生活相适应的规范;④满足社区基本生活需求的服务设施。
9、试论述目前我国农村养老社会保险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应该如何推进农村养老社会保险的发展?
答:当前我国农村养老社会保险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①社会化水平低,目标人群的覆盖面过窄;②保障水平低;③农村社会化养老缺乏法制化的管理和规范;④思想观念不适应;⑤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农民投保的能力有限。推进农村养老社会保险的发展的思路:①由政府出面,理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体制。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管理必须是政府的行为,在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的组织实施。②从农村的实际出发,由政府领导负责,积极、稳步、适度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必须与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相适应,因地制宜。各地应该③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既要保证养老基金的安全,又要做到保值增值,确保在老人需要是能够及时兑现。④对特殊的对象,采取特殊优惠政策,对有生活困难的应该加强救济。对独生子女的父母,烈军属,孤寡老人等特殊对象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根据经济发展的水平提高社会救济水平。⑤将社会化养老措施与家庭养老相结合,使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10、试论述社区服务的主要内容以及其功能和作用的表现?
答:社区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如:为老年人开展卫生保健服务、建立老年人活动中心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等;②为残疾人提供服务,如:对残疾人进行治疗康复和社会职业教育、对残疾儿童提供护理和康复活动等;③文化活动和社会心理咨询服务,如:开展文化娱乐活动、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举办心理讲座等;④优抚服务,如:为军烈属和驻军部队做好事、办实事,组织开展群众性的拥军优属活动等;⑤便民利民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日常便民活动,如:代居民购置生活用品、接送孩子上学等。社区服务的功能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①补充国家和单位福利的不足,实现社会福利的社会化。社区服务把国家、单位或企业的多余负担转移给社会,改变“企业办社会、”单位办福利“的状况,逐步减轻国家和单位的负担,实现公共福利事业的社会化。②缓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稳定社会秩序。社区服务通过互助互济、协调人际关系、转化消极因素、缓解社会矛盾,为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和环境。③增进居民团结,改善社会风气,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社区服务本身就是尊老爱幼、扶弱助残、互帮互济的活动,开展社区服务有助于培养社区居民的自治精神、集体精神和社区意识,④扩大就业渠道。社区服务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社会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尤其是对安置下岗再就业人员具有重要意义。⑤有利于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完善社会基层的管理和服务功能。社区是社会的基础,社区服务是社会基层管理的重要手段,它能够为社区乃至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第二篇:简答与论述 目录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简述房地产的法律含义 房地产市场特征
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两种不同性质的房地产关系?(房地产关系)
对房地产关系实行法律调整的必要性
房地产法调整对象的内容
房地产法的体系(广义的房地产法有哪些基本内容)
我国房地产法的基本原则
简述房地产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房地产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简述两类房地产法律关系的内容?(房地产法律关系)
我国现行的房地产管理体制
简述国务院对土地实行宏观调控方面的主要职权
论房地两证合一与房地两证分离的利弊
论房地产管理机构与有关机关、部门的工作关系?
简述土地监督检查的职责及工作要求
土地管理法的立法宗旨是什么
1998年《土地管理法》修改的重点与主要内容有哪些? 国有土地的范围
简述土地法律关系的种类
简述我国土地管理法所确定的土地所有权的种类 土地所有权的特征
土地使用权的概念、特征? 论述土地使用权的内容
简述土地使用权的取得、变更和终止?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概念和特征 国家对土地使用权主体变更的限制 土地使用权转让的条件是什么 土地使用权出租的法律后果 土地使用权抵押的生效要件 土地使用权划拨的概念和特征 土地使用权划拨的范围
划拨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出租、抵押的条件?
简述《农村土地承包法》所称“农村土地”的范围?
论土地管理法对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经营管理问题的规定
家庭承包经营发包方和承包方的权利义务
承包合同的内容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当遵循的原则
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 拍卖与招标的区别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 土地利用与保护的原则和内容
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我国法律对基本农田的保护 简述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 简述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管理法》耕地的相应制度?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原则 土地开发的原则
开垦未利用的土地的程序 国家建设用地的来源
国家建设征收土地的法律特征? 征地费用一般由哪些部分构成 简述可以申请临时用地的情况 简述乡(镇)建设用地? 简述房屋所有权的种类 房屋共有具有的特征 房屋共同共有的特征
简述在处理房屋共同共有关系时,应掌握的原则?
房屋按份共有的特征
简述在处理房屋按份共有关系时,应当掌握的原则? 房地产相邻权的特征 简述房地产相邻权的种类
简述处理房地产相邻关系应当注意的原则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概念、特征? 简述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客体 简述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专有部分 简述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共有部分 异产毗连房屋发生自然损坏时所需修缮费用的分担原则 房地产权属登记的功能 我国房地产权属登记的效力 简述城市房屋权属登记的种类 简述房屋权属登记的程序 简述土地权属登记的程序
简述城市私房买卖的管理(具体的私房买卖中应注意的问题)简述私房继承的条件 城市居民私房管理的内容 城市公房管理的内容
简述房地产开发的含义与特征 建设房地产开发的类别 房地产开发应注意的事项 简述房地产开发用地的含义
世界各国的土地制度大致可以分为哪几种模式
我国现行土地使用制度的特点 土地使用权划拨的特征?
划拨土地使用权可以转让、出租、抵
押的条件有哪些?
86.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可以收回
划拨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情形? 87.国企改革中处置划拨土地使用权的要
求?
88.简述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含义 89.简述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种类
90.设立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具备的条
件?
91.简述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设立程序 92.国家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管理 93.简述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行业管理 94.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有哪些
95.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设立的条件和
程序
96.简述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必须履行的义务
97.简述对从事房地产咨询业务人员的管理
98.简述房地产中介服务合同的主要内
容
99.简述房地产中介业务活动的禁止行
为
100.简述拆迁人的权利义务 101.简述被拆迁人的权利义务 102.城市房屋拆迁的原则
103.论城市房屋拆迁的管理体制 104.房屋拆迁应注意的事项
105.为什么房屋拆迁管理部门不能作为拆
迁人?
106.房屋拆迁的程序
107.简述房屋拆迁管理中的禁止事项 108.拆迁补偿的对象和范围 109.论房屋拆迁的补偿形式 110.拆迁安置的对象与方式 111.房地产交易的特征
112.房地产转让、抵押应注意的问题? 113.房地产转让的禁止条件?(下列房地
产不得转让)
114.简述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的情况 115.论房地产转让的条件
116.房地产转让的概念及其含义 117.简述房地产转让的程序 118.房地产转让合同的主要内容
119.房地产转让合同与土地使用权出让
合同的关系
120.简述商品房现售的条件 121.商品房预售的条件 122.房地产抵押权的性质
123.简述房地产抵押的条件?(房地产抵
押的限制条件)
124.简述房地产抵押的程序 125.房地产抵押合同的主要内容
126.房地产抵押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127.《城市房屋租赁管理办法》采用禁止
性方式,规定哪些房屋不得出租? 128.简述房屋租赁合同的主要条款
129.简述房屋租赁当事人可以变更或解
除租赁合同的情况
130.简述房屋租赁合同终止的原因 131.房屋租金由哪些内容构成 132.简述房屋租金的种类
133.房屋租赁与房屋抵押的关系
134.我国当前城镇住房制度改革需进一
步完善立法的内容?
135.简述售后公房共有关系的特点
136.简述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基本
原则和基本内容 137.论住房公积金制度
138.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政策和立法的主要内容
139.哪些公有住房暂不宜出售
140.居民购买公有住房可享受哪些优惠
待遇
141.已购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上市
出售的意义是什么
142.论建立以积极适用住房为主体的多
层次的新的住房供应体系
143.论职工购房后所获得的房屋产权的归属
144.房屋出典的法律特征 145.简述物业管理的特征 146.物业管理的内容
147.简述物业管理中常规性的公共服务的内容
148.简述物业管理中针对性专项服务的内容
149.简述业主的权利和义务 150.简述业主大会的组成和职责
151.简述业主委员会的法律地位和性质 152.简述业主委员会的职责
153.简述物业管理服务合同的内容 154.简述设立物业管理服务企业的条件 155.业主大会的权利 156.物业管理的原则
157.物业管理企业的法律地位
158.物业管理服务企业的权利和义务 159.物业管理服务合同的法律性质 160.简述个人住房贷款的条件
161.简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职责 162.简述房地产税的概念
163.论房地产税收应注意的问题 164.简述房地产税收效益的主要内容 165.简述土地增值税纳税人 166.土地增值税的征税范围
167.土地增值税法定扣除项目包括哪些 168.简述土地增值税税率
169.简述土地增值税的免征情形
170.简述城镇土地使用税征税范围
171.简述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加收与减免的规定
172.简述耕地占用税的征税范围 173.耕地占用税的纳税主体的规定 174.简述耕地占用税加收和减免的情况 175.简述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的目的和意义
176.简述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的纳
税人
177.简述房产税的征税范围
178.简述房产税的免税范围(可免征房产
税的情形)
179.简述契税的征税对象
180.简述契税的减征或免征范围 181.论涉外房地产关系的法律适用
182.处理涉外房地产关系应当遵循的原
则
183.简述我国目前对外商投资企业用地
管理中的不足
184.简述处理涉外房地产关系遵循的统一管理原则的主要表现
185.简述外商投资企业用地取得方式 186.对外商投资成片土地开发经营的必
要限制
187.外商投资企业使用土地有哪些限制 188.简述处理涉外商品房买卖应遵循的规则
189.简述关于外国人在我国境内拥有私
有房产的具体规定
190.简述代管侨房的概念、特点 191.发还代管房的条件?
192.简述房地产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 193.简述房地产纠纷的种类
194.简述解决房地产纠纷的法律方式和
法律依据
195.为什么必须依法正确处理土地、房屋
纠纷问题?
196.如何处理土地权属关系(土地权属关
系纠纷处理的法律依据)
197.关于土地有偿使用关系中的纠纷 198.简述房地产违法行为的概念和违法
主体
199.论房地产法律责任的形式
200.论关于土地管理方面的法律责任 201.关于基本农田保护方面的法律责任 202.哪些违反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规定的行为应依法从重给予处罚?
203.论关于城市房地产管理方面的法律
责任
204.论关于物业管理法律责任
205.关于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方面的法律
责任
1.房地产 2.物权 3.不动产 4.房地产市场 5.房地产业 6.房地产交易 7.房地产关系 8.民事(商品)性质的房地产关系 9.行政管理性质的房地产关系 10.房地产法 11.房地产法律关系的主体
12.房地产法律关系的客体
13.房地产法律关系的内容
14.民事性是房地
产法律关系
15.管理性的房地产法律关系 16.土地管理法 17.土地法律关系 18.土地所有权 19.国有土地所有权
20.土地使用权 21.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
22.土地使用权转让
23.土地使用权出租
24.土地使用权抵押
25.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26.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27.基本农田 28.基本农田保护区
29.土地开发 30.土地复垦 31.建设用地 32.国家建设用地 33.国家建设征收土地
34.土地补偿费 35.安置补助费 36.乡(镇)村建设用地:
37.农村宅基地 38.房屋所有权 39.房屋共有 40.房屋共同共有
41.房屋按份共有 42.房地产相邻权 43.异产毗连房屋 44.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45.住房部分产权 46.房地产权属登记
47.总登记 48.初始登记 49.转移登记 50.变更登记 51.他项权利登记 52.注销登记 53.城市居民私房 54.私房继承 55.城市公房 56.房地产开发 57.单项开发
58.小区开发 59.成片开发 60.经营性开发 61.自用性开发 62.新城区开发 63.旧城区拆迁改造
64.房地产开发用地
65.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
66.土地使用权划拨
67.房地产开发企业
68.房地产开发专营企业
69.房地产开发兼营企业
70.房地产开发项目公司
71.房地产中介服务
72.房屋拆迁 73.房屋拆迁许可证
74.拆迁当事人 75.拆迁人 76.被拆迁人 77.“拆迁期限” 78.城市房屋拆迁管理体制
79.临时安置补助费
80.房地产交易 81.房地产转让 82.房地产买卖 83.房地产转让合同
84.商品房现售 85.商品房预售 86.房地产抵押 87.房地产抵押合同
88.房屋租赁 89.房屋租赁合同 90.房屋转租 91.房屋租金 92.公房租金 93.私房租金 94.房屋出典 95.住房公积金 96.已购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 97.物业 98.物业管理 99.常规性的公共
服务
100.针对性的专项服务
101.委托性的特约服务 102.业主 103.业主大会 104.业主委员会 105.前期物业管理 106.业主公约 107.物业管理服务企业
108.物业管理服务合同
109.个人住房贷款 110.经济适用住房 111.经济适用住房开发贷款
112.住房公积金
113.房地产税 114.中性税收 115.房地产税收的效益
116.土地增值税 117.城镇土地使用税
118.耕地占用税 119.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120房产税 121.契税
122.涉外房地产 123.涉外房地产关系的法律适用 124.外商投资企业用地
125.成片开发 126.涉外商品房产的内销
127.涉外商品房产的外销
128.房地产转移 129.代管侨房 130.房地产纠纷 131.民事性质的房地产纠纷
132.行政性质的房地产纠纷 133.协商 134.行政处理 135.仲裁
136.房地产违法行为
137.民事责任 138.行政责任 139.行政处罚 140.刑事责任
第三篇:公务员简答与论述
1、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原则
公平竞争原则、功绩制原则、党管干部原则、依法管理原则
2、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必须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 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必须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
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
3、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需要坚持的原则
解放思想、健全法制、深化运行机制改革、建设高素质队伍
4、职位分类的优点
提供公务员录用、考核、奖惩、职务升降等客观依据 形成科学的人事管理结构 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有助于克服人事管理中的主观随意性
5、职位分类的缺点
专业性、机械性、事务性较强
既不利于通用型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也使人员的交流和调动发生困难 管理程序过于繁杂,并难以适应职位结构的不断变化
6、品位分类的优点 简单易行
有利于工作人员的合理流动,易于培养通用型人才 有利于实施统一的领导,树立权威
有利于发挥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并吸引教育程度高的优秀人才
7、品位分类的缺点
组织机构松散,造成机构臃肿、职责不清、人浮于事的局面 人事管理带有主观随意性
不利于学历低、资历浅但能力强、水平高的人脱颖而出
8、公务员职位分类的意义
为国家公务员的录用和晋升提供了科学依据 使国家公务员的考核有了客观标准 为国家公务员的培训提供科学依据
为建立机关工作责任制、克服官僚主义创造条件 为国家公务员实行合理的职级工资制度奠定基础 使各级机关确定职位数目和工资标准有了确实依据
9、公务员职位分类的原则
兼顾原则、动态原则、适用原则渐进原则、法制原则
10、职位类别: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两序列:领导与非领导 职位级别:公务员共分15级,分别与12个政务等次相对应
11、从类别上看,我国公务员被划分成三大类:(1)综合管理类,通常史具有决策、管理和组织、指挥权力的公务员。(2)专业技术类(秘书、翻译、医生和工程技术人员),具有专业技术,为实施公共管理提供专门技术支持和保障的公务员;(3)行政执法类,主要履行行政监管、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监察稽查的公务员,多在工商、税务、质检、环保、公安等部门。分别掌管决策--技术--执法。
从职务上看,我国公务员被划分成两大类(第16条):(1)领导职务的公务员;(2)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
12、公务员考核的意义
主管部门依法实施公务员管理的基础 依法管理公务员的重要保证 社会公众监督公务员的必要手段
13、公务员考核的内容
一)德:德是指思想政治素质及个人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方面的表现。
二)能:能是指履行职责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主要是指公务员的基本素质和工作能力。公务员的业务知识和身体素质共同构成了公务员的基本素质。
三)勤:勤是指责任心、工作态度、工作作风等方面的表现。主要包括公务员的出勤情况和努力工作的情况。
四)绩:绩是指完成工作的数量、质量、效率和所产生的效益。五)廉:廉是指廉洁自律等方面的表现。
14、公务员考核的方法 领导考核和群众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和定期考核相结合 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
15、对非领导成员公务员的定期考核
1.被考核人撰写工作总结交主管领导。2.主管领导听取群众意见。
3.主管领导提出考核等次意见。
4.机关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考核委员会确定考核等次。
16、对于考核结果为优秀等次的奖励
1)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的,当年给予嘉奖;连续三年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的,记三等功; 2)享受考核奖金
3)连续三年以上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的,晋升职务时优先考虑;
17、对于考核结果为称职的奖励
1)累计两年被确定为称职以上等次的,在所定级别对应工资标准内晋升一个工资档次; 2)累计五年被确定为称职以上等次的,在所任职务对应级别范围内晋升一个级别; 3)确定为称职以上等次,且符合规定的其他任职资格条件的,具有晋升职务的资格;
18、对应考核结果为基本称职的处理 1)对其诫勉谈话,限期改进;
2)本考核不计算为按考核结果晋升级别和级别工资档次的考核年限; 3)一年内不得晋升职务; 4)不享受考核奖金;
19、对于考核结果为不称职的处理 1)降低一个职务层次任职;
2)本考核不计算为按考核结果晋升级别和级别工资档次的考核年限; 3)不享受考核奖金;
4)连续两年考核被确定为不称职等次的,予以辞退。20、公务员录用制度的原则
公开原则、竞争原则、平等原则、择优原则
21、公务员录用的范围
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的范围只限于担任综合管理类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具体包括: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科员和办事员几个职务。对于主任科员以上的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主要是通过内部晋升、调任、公开选拔的方式进行录用(选任制、委任制)。《公务员法》第21条第一款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22、公务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年满十八周岁;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具有良好的品行;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法律规定的其他条件;
23、下列人员不得录用为公务员: 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 曾被开除公职的
有法律规定不得录用为公务员的其他情形的
24、我国职务任免的特点 对任免对象作了严格的区分
任免对象和条件的规定更完整和全面 任免内容有新发展
25、辞去公职与擅自离职的区别?
辞去公职与擅自离职都是公务员本人意愿的表现,自动离职:是指公务员不经批准同意,擅自离开工作岗位的现象,对这种行为可以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辞退或者其他行政处分直至开除。其区别包括:(1)公务员辞去公职的意愿得到法律确认,受法律保护;擅自离职的意愿没有得到法律认定,公务员必须承担不履行义务的后果(2)辞去公职是公务员自主择业的权利,公务员是否行使该权利及其法律后果,由公务员自行处理;擅自离职是一种违纪行为,要被追究责任。
26、辞去公职与免职的区别?
免职是公务员任免机关依照法定事由和法定程序,免除公务员所担任职务的人事行政行为。(1)性质不同:辞去公职是公务员自主择业的权利,是公务员自愿的法律行为;免职是机关的人事行政行为,是任免机关等单方面的法律行为,公务员必须服从。(2)原因不同:辞去公职出于公务员的个人意愿;免职基于法定事由,如转任。(3)法律后果不同:辞去公职是公务员与机关职务关系的废除;免职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因退休、离休、辞退等原因的免职,终止公务员与机关的职务关系;二是由于公务员职务变更、工作职位变换引起的免职,公务员的职务关系不变,为了任新职。
27、辞退与开除的差别?
答:辞退和开除都终止了公务员与机关的职务关系,公务员身份消失,是行政机关的单方面行为。开除是公务员惩戒中最严重的一种纪律处分,它只适用于那些严重违法失职、侵犯群众利益,损害国家机关声誉,屡教不改的公务员。
(1)性质不同:开除是行政处分,具有惩戒性;辞退不是行政处分,无惩戒性;(2)原因不同:辞退的原因是公务员的德才表现或主观努力不够而不能胜任公务员职务,无法履行公务员义务;开除的原因是公务员违法乱纪行为。(3)法律后果不同:辞退的公务员可以获得辞退费,并享受失业保险;被开除的公务员享受失业保险,但不享受其他待遇。
28、公务员申诉与控告的主要区别?
(1)目的不同:申诉目的是使机关改变或撤销人事处理决定,以恢复自己的合法权益,弥补损失;控告目的是为了恢复和补偿自己的合法权益,并追究有关机关或人员的责任。(2)原因不同:引起申诉的原因是公务员对已经发生效力的人事处理决定不服,要求重新审理;控告的原因是公务员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要求对有关责任人进行惩处。
29、公务员福利制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趋势? 答:A.存在的问题:(1)福利制度比较陈旧,总体水平偏低;(2)福利发放差距大和平均主义并存;(3)改革滞后,与各项制度不配套。
B.改革趋势:按照“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制度,建立公务员激励和保障机制”的要求,将提高工资和改革福利相结合,坚持福利货币化、透明化、规范化的方向,实行合理的福利待遇。30、公务员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趋势? 答:A.(1)没有建立基金积累制度;(2)保险制度不健全,失业保险尚未建立起来;(3)管理不科学,缺乏有效的约束监督机制。医疗等经费增长过快,浪费严重。
B.(1)改变离退休费由国家统包、现收现付的状况,建立养老保险基金由国家、个人共同合理负担,符合机关特点的社会养老保险积极的筹集和运营机制。(2)建立失业保险制度。(3)实行工伤保险制度。(4)按照行政管理和基金运营分开原则,实行养老、实业、工伤、医疗等保险基金管理。
31、职务升迁制度的含义
1、坚持党管干部和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
2、体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3、突出工作实绩,体现群众意愿。
4、强调依法办事,加大依法办事力度和监督检查力度
32、职务升迁制度的作用
保证各个职位获得合适人选的主要途径 合理适用公务员、量才适用的有效方法 选贤任能、优胜劣汰的重要手段
形成竞争激励机制,保持公务员队伍活力的手段
33、公务员工资的构成
津贴、基本工资、补贴、奖金
34、辞职与辞退的区别
辞职
辞退
概念不同
公务员依据法律、法规,申请终止其与国国家机关依照法律、法规,解除其与公或者效果家机关的任用关系 务员的任用关系
不同
权利主体公务员自主择业权
不同
条件不同 本人自愿
程序不同 双方行为:个人申请和机关批准 后果不同 没有辞职费
国家机关自由择人权 国家机关单方面强制 国家机关批准 有一定的辞退费
35、辞退的限制性规定
(一)因公致残,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工作能力的;
(二)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三)女性公务员在孕期、产假、哺乳期内的;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不得辞退的情形。
36、公务员申诉、控告的意义
直接意义在于当公务员受到不适当处理或合法权益遭到不法或不当侵害后,能依法要求纠正并得到补偿
有利于调动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
有利于纠正各级机关在人事管理工作中的不正之风 有利于监督和保障其他公务员管理制度的实行
37、公务员考核结果的使用
A.公务员考核被确定为称职以上等次的,按照下列规定办理:(1)累计两年被确定为称职以上等次的,在所定级别对应工资标准内晋升一个工资档次;(2)累计五年被确定为称职以上等次的,在所任职务对应级别范围内晋升一个级别;(3)确定为称职以上等次,且符合规定的其他任职资格条件的,具有晋升职务的资格;连续三年以上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的,晋升职务时优先考虑;
(4)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的,当年给予嘉奖;连续三年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的,记三等功;(5)享受考核奖金。
B.公务员考核被确定为基本称职等次的,按照下列规定办理:(1)对其诫勉谈话,限期改进;(2)本考核不计算为按考核结果晋升级别和级别工资档次的考核年限;(3)一年内不得晋升职务;(4)不享受考核奖金;
C.公务员考核被确定为不称职等次的,按照下列规定办理:(1)降低一个职务层次任职;(2)本考核不计算为按考核结果晋升级别和级别工资档次的考核年限;(3)不享受考核奖金;(4)连续两年考核被确定为不称职等次的,予以辞退。
38、公务员委任制的优缺点及程序 A.优点:(1)体现治事与治人相统一;(2)保证公务员队伍相对稳定;(3)操作简便。B.缺点:(1)用人上主要根据上级领导的意志,容易滋生主观随意性,缺乏透明度;(2)对委任制公务员中不胜任职务者不易调整,容易造成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弊端等。程序:(1)提出拟任职的人选;(2)考察;(3)决定任命;(4)下发任职通知
39、实行职位聘任的意义
(1)有利于健全用人机制,增强公务员制度的生机、活力。(2)有利于满足机关吸引和使用多样化人才的需求;(3)有利于提高公务员的整体素质,提高公务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40、实行聘任制的条件(1)工作需要;(2)机关选择;(3)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的批准;(4)在规定的编制限额和工资经费限额内进行。
41、委任制公务员免职的情形 A(1)转任职位;(2)晋升和降低职务;(3)调出机关;(4)被辞退、开除、撤职等。B单纯性免职的情形:(1)离职学习超过一年以上;(2)因健康原因,不能坚持正常工作一年以上的;(3)退休的。C.自行免职的情形:(1)受到刑事处罚或劳动教养;(2)受到行政撤职或开除处分;(3)被辞退;(4)因机构变动失去职位;(5)死亡。
42、委任制公务员免职的程序(1)提出拟任职的建议;(2)审核;(3)提出免职决定;(4)发布免职通知。
43、公务员交流的意义
1)有利于开阔公务员的视野,使公务员得到等方面的锻炼;2)促进人才的合理使用;3)有利于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突进廉政建设;(4)解决公务员的实际生活困难。
44、公务员回避的意义
1)有利于防止腐败产生,促进国家机关廉政建设;(2)有助于公务员健康成长;(3)有助于消除政治上的不稳定因素,提高国家机关工作效率。
45、申诉与其他申诉的不同之处
(1)申诉者仅限于对机关做出的人事处理决定不服的公务员;(2)申诉事由是指机关做出的人事处理决定;(3)申诉对象是具有行政隶属关系或管理关系的行政机关;(4)受理申诉的机关由公务员法确定。
46、试比较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与品位分类制度的优缺点。职位分类的优点:(1)因事设人而避免了因人设事滥竽充数现象;(2)可以使考试和考核标准客观,有利于事得其人,人尽其才;(3)便于实行公平合理的工资待遇和制定工作人员的培训计划;(4)可以做到职责分明,减少不必要的推诿纠纷,有利于获得职位的最佳人选。职位分类的缺点:(1)灵活性差。(2)管理成本高。(3)欠缺人性化。品位分类的优点:(1)结构富有弹性,适应性强,应用范围广,便于人事机构调整公务员的职务。(2)它是建立在公务员应该具有多方面知识的通才,比较适用于担任领导责任的高级公务员。(3)注重按行政首长和上级主管的意图行事,有利于集中同意地领导。品位分类的品味分类的缺点:(1)不注重对工作人员现有岗位设置是否合理进行调查分析,因人设岗,容易造成机构臃肿、职责不清,人浮于事的局面;(2)在人事管理中主观随意性比较大,没有统一、规范的要求;(3)过分重视学历、资历、身份等因素,不利于人才脱颖而出。
47、我国公务员制度中的级别制度的功能是什么,什么叫“一职数级,上下交叉”?(1)级别是确定工资及其他待遇的重要依据(2)级别是平衡比较各类职务序列的标尺。
(3)“一职数级,上下交叉”是指职务与级别相对独立,但并不是完全分离,即一个职务对应一个级别范围。例如:在我国27级级别层次中,县处级正职对应着7个级别,国家级副职对应着3个级别。反过来,一个级别上也有不同的职务分布,例如,在第十级上,对应着综合管理类职位中的省部级副职、厅局级正职和厅局级副职等3个职务等次。这种职务与级别交叉对应的关系既不单纯重视考虑职位因素,又不只是偏重品位因素,而是充分体现职位与品位相结合的原则,符合级别的功能定位,也符合我国的工资制度。
48、转任与调任和挂职锻炼相比有什么特点 一是转任只限于公务员内部,是在机关具有公务员身份的岗位之间的交流,与调任这种形式有明显的区别。二是转任作为公务员的内部交流,人事管理关系必须转移,这是与挂职锻炼的本质区别。
49、地域回避的范围和对象。
在规定回避对象方面,我国规定:任乡级机关、县级机关及其有关部门主要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应当实行地域回避。地域回避的范围应该确定到哪一级,从现实可操作性和具体分析来看,确定为县级及以下级别进行回避是比较合乎实际的。但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人民政府的公务员不适用于地区回避制度。
50、公务员辞去公职的限制性条件 a)未满国家规定的最低服务年限。
b)在涉及国家秘密等特殊职位任职或者离开上述职位不满国家规定的脱密期限的。c)重用公务尚未处理完毕,且须由本人继续处理的。
d)正在接受审计、纪律审查,或者涉嫌犯罪,司法程序尚未终结的。e)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不得辞去公职的情形。
51、公务员申诉与控告的关系 相同点:(1)申诉、控告的主体是公务员法律确定的公务员,公务员是具有特殊身份的公民,它享有一般公民没有的法定公务员权利,并履行公务员的义务。(2)申诉、控告的对象是公务员法规定的机关及其工作人员。(3)申诉、控告的客体是公务员所在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侵犯公务员特有的权利和利益的违法或者不当行为,即只限直接侵犯公务员个人与其公务员身份有关的那部分权利,属于机关内部的管理行为。区别:(1)起因不同(2)前提条件不同(3)目的不同(4)受理机关不同(5)功能不同
52、什么是公务员引咎辞职制度?确立引咎辞职制度有何重要意义? 引咎辞职是指公务员中的领导成员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或者对重大事件负有重要领导责任,不宜再担任现职,由本人主动提出辞去现任领导职务。引咎辞职制度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我们的党是一个负责任的党,我们的政府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党和政府对人民负责,必须通过公务员特别是担任领导成员的公务员对工作负责来体现和落实。每个领导成员都必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勉尽责,一旦出现失误,就应当勇于承担责任,主动进行自我追究。引咎辞职的特别之处是由领导成员个人自动提出辞职,是否提出辞职取决于其政治觉悟、道德观念和自律意识。
53、公务员培训的形式
从培训阶段来看,可分为职前培训、在职培训和脱产培训 从培训的目的来看,可分为资格培训、职位培训和学历培训 从培训的约束力来看,可分为自愿培训和强制培训
第四篇:社会保障名词解释与简答
名词解释:
1、社会保障制度:
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2、社会保险:
国家通过立法建立社会保险基金,当劳动者在年老、失业、疾病等危险事故发生时,给予这些劳动者一定程度的收入补偿,使之能继续享有基本生活水平,从而保证劳动力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保证社会安定的一种制度。
3、养老保险:
国家对劳动者或社会成员依法建立的老年生活保障制度。即劳动者或社会成员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领域后由社会提供养老金或退休金,保障其基本生活的社会保险制度。
4、现收现付:
一般按较短时期内收支平衡原则决定收费率来筹集保险基金,即本预算期内的社会保险收入仅仅满足于本预算期支出需要,不为以后时期积累基金。
5、完全积累:
根据长期收支平衡的原则确定收费率,即在预测未来时期社会保险支出需要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在相当长时期内收支平衡而且相对稳定的总收费率,并据次此筹集社会保险基金。
6、部分积累:
根据两方面收支平衡原则即当期筹集资金一部分支付已退休者养老金,另一部分为现在就业者预留下来,用于今后的养老,来确定收费率,满足一定时期前提下,留有一定积累基金。
7、养老金隐性债务 :
是指一项养老金计划对职工和养老保险金领取者所作的津贴承诺。
8、给付确定制DB:
由计划主办者承诺,按一个特定的公式确定养老金的收益。即按预先确定的替代率(养老收入水平与缴费率的平衡)支付养老金收益。
9、缴费确定制DC:
按一个公式决定每个人的缴费率,然后设立个人帐户,根据帐户记录来决定计发养老金。也即经过预测确定一个缴费率(投保率),据此筹集养老金。
10、普遍养老保险:
福利国家实施的养老计划。为每个老人提供均一水平的养老金,保障其最低生活的保障制度。
11、收入关联的养老保险:
西欧大陆国家普遍采用的养老计划。其对象是参加经济活动的雇佣劳动者,费用由国家、雇主、个人三者承担,通过保险机制为雇佣劳动者提供的退休保险计划。
12、公共年金:
政府通过立法,一般采取税收或工资税的形式,建立基金,用DB方式给付,基金由政府实行公共管理。
13、职业年金:
由企业创办或雇主建立的,通过劳资双方谈判建立的一种养老保险制度。
14、普遍社会救助计划(生活状况调查津贴):
通过了解生活状况、财产状况等来决定养老金水平的一种制度。
15、普遍养老金计划(全民平均津贴):
此计划与个人收入、经历没有关系,达到法定年龄就可以领到相同水平的年金,覆盖面广。
16、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
国家通过立法,强制雇主、雇员,按工资收入的一定比例向中央公积金局缴费,中央公积金局负责为每一个会员建立帐户,并专户储蓄,将来养老金就从此帐户中支付。
17、失业保险制度:
是指通过国家立法运用大数法则集中建立失业保险基金,使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在法定期间内获得失业保险金,以维持其基本生活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18、医疗保险:
简单而言:是为了分担疾病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而设立的一项保险制度;是对因疾病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给予补偿。
具体而言:是通过国家立法,由国家、雇主、个人集资建立医疗保险基金,当个人因病接受医疗服务时由社会医疗机构提供医疗保险费用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19、社会医疗保险:
国家通过立法,由雇主、雇员交纳保险基金,花了医疗费,一部分从基金中支付,另一部分由个人负担。
20、社会救济:
也称社会救助,是国家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救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
21、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法律赋予每个公民在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质援助的社会保障制度。
22、最低生活标准:
是指在社会发展的某一时期内,由政府制定的,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维持一个人生存的最低限度的基本生活标准。
23、农村扶贫:
对农村中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能力的贫困户,从政策、思想、资金、物资、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扶持,使其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摆脱贫困的社会救助项目。
24、社会福利:
社会保障的一部分,与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相并列。是专指除了以上三部分之外改善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事业与措施。
25、职工福利管理:
是指通过组织、指挥、监督、调节职工福利工作中的各个环节。
26、社会优抚:
是国家以法定的形式和通过政府行为,对社会有特殊贡献者及其眷属实行的具有褒扬和优待赈恤性质的社会保障措施。
27、工伤保险:
国家和社会为在生产或工作中遭受事故伤害和患职业病的劳动者及其亲属提供医疗救治、生活保障、经济补偿、医疗和职业康复等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28、生育保险:
国家通过立法,对怀孕、分娩女职工给予生活保障和物质帮助的一项社会政策。金额固定,为全体职工工资总额的0.6%。
简答:
1、社会保障的特征:
公平特征、社会化特征、福利性特征、法制规范性特征、多样性特征、刚性发展特征
2、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基础
英国古典经济学派反社会救济思想
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社会改良思想
庇古的“经济福利”思想
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和“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思想”
贝弗里奇报告中的“福利国家”思想
社会福利分类理论(国际社会保障评论)
3、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趋势
社会保障地位将逐步提高
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将多元化
社会保障制度将法制化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将统一化
社会保障结构将多元化
社会保障覆盖面将全面化
4、社会保险的属性
强制性:国家立法强制实施
保障性:保障其基本生活
公益性:不以赢利为目的 普遍性:保障范围广泛
互济性:互助互济的作用,风险分摊
储备性:经济补偿需要基金作为物质基础的,作为养老的部分,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延
期支付,是作为社会的储备基金。
5、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
行为依据不同(也即产生与存在基础不一样)
社会保险以政策立法保障其实施,而商业保险是建立在合同基础上的契约行为。 实施方式不同
社会保险是强制实施的,商业保险贯彻自愿的原则。
强调的原则不同
社会保险强调社会公平,商业保险强调个人公平。
保险费的负担不同
社会保险是政府、企业、个人三者负担,而商业保险是个人负担。
保障的目的与功能不同
社会的保障是被保险人的基本生活,而商业保险是在责任范围内给予经济补偿。 经营管理体制不同
社会保险由政府管理,或以政府指定的经营机构来管理,带有垄断性。商业保险是纯粹的商业行为,是最大限度追求利润且要纳税。
6、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模式
现收现付:一般按较短时期内收支平衡原则决定收费率来筹集保险基金,即本预算期内的社会保险收入仅仅满足于本预算期支出需要,不为以后时期积累基金。
完全积累:根据长期收支平衡的原则确定收费率,即在预测未来时期社会保险支出需要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在相当长时期内收支平衡而且相对稳定的总收费率,并据次此筹集社
会保险基金。
部分积累:根据两方面收支平衡原则即当期筹集资金一部分支付已退休者养老金,另一
部分为现在就业者预留下来,用于今后的养老,来确定收费率,满足一定时期前提下,留有一定积累基金。
7、公共年金计划的特点:
资金来自于工资税或一般税收,且规定上限与下限
采取现收现付资金筹集模式
养老金的属性上是社会权益,而不是资金所有权
养老金分配上都采用DB模式
养老金给付上都强调指数化的调整机制
公共年金的管理都由政府实施公共管理
8、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原则
统一与一体化的原则
权利义务相结合原则
养老保险保障基本生活的原则
养老保险社会化原则
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基本养老保险与补充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原则
9、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
广覆盖—国有企业职工扩大到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
多层次—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四统一—统一制度、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调剂使用资金
两结合—社会互济和个人保障相结合,公平与效率相结合 两对应—权利与义务相对应,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及承受能力相对应
两分开—行政管理与基金管理分开,执行机构与监督机构分开
10、我国优抚工作的成就
发挥了社会稳定机制的作用
适应农村改革需要,落实了农村义务兵家属的优待措施
调整抚恤和补贴标准,提高优抚保障水平
扶持优抚对象发展生产,勤劳致富
优抚事业单位在改革中呈现生机和活力
群众性拥军优属活动蓬勃、健康发展
第五篇:简答论述
三、考核方式
结合自考学生的特点和学科自身的特点,学习过程评价部分考核采用作业的形式。作业的内容紧密结合教材,覆盖了大纲要求的考点,题型以简答题为主,共计50道,每道题2分。具体作业内容如下:
第一章 企业管理概论
1. 根据企业财产构成和所负法律责任,企业可划分为几种类型?并请简要描述。2. 请简述管理的四大职能。
3. 请简述管理理论演变的大体过程。
4. 请简述网络时代企业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创新。第二章 企业战略管理
1. 请简述企业实行战略管理的过程。
2. 请简述迈克尔·波特的五种竞争力量模型。3. 请简述企业核心能力的概念。4. 请简述制订战略的主要环节。5. 请简述竞争战略的基本类型。第三章 客户关系管理
1.请简述客户关系管理的概念。2.请简述客户关系管理的基本流程。3.请简述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架构。4.请简述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基本步骤。第四章 企业组织管理
1.请简述组织设计的主要内容。
2.请列举五种以上企业组织结构形式,并简要描述。
3.请简要描述网络时代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特点。
4.请简述企业再造的含义及特点。5.请简述学习型组织的含义及特征。第五章 市场营销管理 1.请简述市场营销过程。
2.请简述市场营销组合策略“4ps”。3.请简述网络营销的内容和层次。4.请简述网络营销站点的规划内容。5.请简述网络广告的特点和类型 第六章 企业运作管理
1.请简述运作管理经历的三个基本阶段。2.请简述准时生产的概念。3.请简述敏捷制造的概念。4.请简述虚拟企业的概念。第七章 企业财务管理
1.从财务管理环节的角度简述财务管理的方法。2.请简述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
3.请简述网络时代财务管理内容的变革。4.请简述网络财务的内涵。第八章 人力资源管理
1.请简述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及内容。
2.请简述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程序。3.请简述工作分析的概念及作用。4.请简述企业员工招聘与选用程序。5.请简述绩效管理的概念及特点。第九章 企业知识管理
1.请简述知识管理的概念。2.请简述知识管理的内容。3.请简述知识管理策略的类型。
4.请简述在选择企业知识管理策略时应注意的问题。
5.请简述知识管理的实施要点。第十章 供应链管理
1.请简述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2.请简述供应链环境下生产协调控制包括的内容。
3.请简述物流管理的含义。4.请简述准时采购的含义。第十一章 企业文化管理 1.请简述企业文化的概念。
2.请简述企业文化的层次及其关系。3.请简述企业文化的作用。4.请简述企业文化管理的内容。5.请简述网络时代企业文化的发展。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36.企业在网络时代面对的挑战有哪些?2011年1月 36.请描述企业的概念及其特点。2009年1月 36.请简述企业宏观环境的构成。2008年10月 37.组织职能包括哪些内容?2007年10月
36.网络时代企业环境发生了哪些重大变革?2007年1月
36.简述网络时代企业管理理念的转变。2006年1月 36.简述网络时代企业管理内容的创新。2005年10月 44.简述在网络时代企业管理内容的创新。2005年1月 38.简述网络时代企业风险管理模式的特点。2004年10月
36.简述网络时代企业管理面临的机遇2003年10月 41.请列举管理的含义。浙江省2004年1月
37.简述学习型组织的特点。2011年10月
39.谈谈金字塔式组织结构表现出的弊端。2011年1月 36.简答组织工作的基本原则。2010年1月 38.简述直线制组织结构的优缺点。2010年1月
37.简述网络型组织的基本类型和优点。2009年10月 38.请简述企业再造的含义及特点。2009年1月 36.简述五项修炼的基本内容。2008年1月 38.简述学习型组织的特征。2007年10月
38.简述学习型组织的含义及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方法。2007年1月
38.简述企业再造的特点。2006年1月 38.简述学习型组织的特征。2005年10月
38.简述网络广告的发布方式。2011年10月 37.简述目标营销的过程。2010年10月 38.请简述网络广告的类型。2008年10月
37.传统市场调查和网络市场调查有何区别?2006年10月
43.列举企业可以采用的分销战略。2005年1月 39.企业为何要采取多品牌策略?2004年10月 42.列举产业市场购买行为特点。浙江省2004年1月
39.简答网络时代财务管理的观念。2011年10月 39.简答融资应考虑的因素。2008年10月
39.简述企业实施网络财务所要解决的问题。2008年1月
36.简述网络财务的安全问题及对策。2006年10月 39.简述网络时代财务管理的内容。2006年1月 41.列举网络时代企业财务管理发生重大变革的两个方面。2005年1月
39.简述网络财务的特点2003年10月
43.请列举网络财务所依托的技术基础。浙江省2004年1月
40.简答知识管理的内容。2011年10月 40.简述知识管理的基本原则。2011年1月
40.简述知识管理的编码策略的含义及特点。2010年10月
40.企业在构建基于学习的知识网络时,内部学习的主导方式和外部学习的主要方式各是什么?2009年10月 40.简答知识的类型。2008年10月
40.什么是知识管理的个人化策略,它有什么特点?2008年1月
40.什么是知识管理?其螺旋循环包含哪几种程序?2007年10月
40.简述知识管理的概念及特点。2007年1月
39.选择企业知识管理策略时应注意哪些问题?2006年10月
42.列举出知识管理策略的类型。2005年1月
37.什么是知识管理的编码策略,其特点是什么?2004年10月
44.什么是知识管理?为什么说知识管理是一个螺旋循环的过程?浙江省2004年1月
41.简答企业文化的层次。2011年10月
38.简述企业文化有哪几部分构成?企业文化有什么作用?2008年1月
41.简述企业文化的产生背景。2007年10月 40.简述企业文化的构成。2006年1月
40.企业文化管理有哪几方面的内容?2005年10月 36.网络时代企业文化的发展体现在哪几个方面?2004年10月
38.简述客户关系管理的基本流程。2011年1月 36.简述客户关系管理的关键技术。2010年10月 37.客户关系管理具有哪些特点?2010年1月
36.简述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基本步骤。2009年10月 37.影响客户终身价值的因素包括哪些?2009年1月 37.请列举出企业与客户互动的渠道。2008年10月 38.简述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组成。2006年10月
37.简述客户关系管理价值链的基本活动。2006年1月37.简述客户关系管理的产生背景。2005年10月 40.如何理解企业的领导者与管理层是客户关系管理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2004年10月
41.简述供应链管理模式与传统管理模式的区别。2011年1月
41.简述供应链管理的意义。2010年10月
41.简答供应链管理模式与传统管理模式的区别。2010年1月
41.简述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管理的特点和策略。2009年10月
41.简答供应链管理的“7R”原则。2009年1月 41.简答准时采购的基本思想。2008年10月 40.简述准时采购策略。2006年10月
39.简述双赢关系模式的概念。2005年10月
38.简述网络时代对企业运作管理提出的新要求。2010年10月
39.简答运作管理的基本内容。2010年1月
38.简述实施JIT生产模式的要点。2009年10月 39.简答JIT生产可以被消除的浪费。2009年1月 39.虚拟企业的主要形式有哪些?2007年10月 46.简述敏捷制造的概念。2005年1月
38.简述虚拟企业的主要形式2003年10月 45.简述虚拟企业的概念。浙江省2004年1月
39.简述虚拟团队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措施。2010年10月
40.简答绩效管理的特点。2010年1月
39.简述人力资源管理中工作分析的作用和流程。2009年10月
40.简答网上培训的原则。2009年1月 37.简述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2008年1月。
39.简述人力资源网络化的动因及其监督管理方式的主要内容。2007年1月
45.工作扩展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2005年1月 46.简述网上培训的原因。浙江省2004年1月
40.简述人力资源管理网络化的动因2003年10月
36.简述企业核心能力的特征。2011年10月 37.简述核心能力的特征。2011年1月
36.请你从产业假设、战略重点、顾客、资产与能力、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五个战略维度,用表格方式比较价值创新战略逻辑和传统战略逻辑的差异。2007年10月 37.企业实行战略管理的整个过程通常可以分为哪些主要步骤?2007年1月
41.简述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2004年10月 37.简述企业核心能力的特点2003年10月
四、论述题(本大题10分)
42.请阐述企业在网络时代会面对哪些机遇与挑战?2010年1月
42.论述网络时代企业面对的机遇和挑战。2009年10月 42.论述企业的产业环境分析。2010年10月 42.阐述总成本领先战略的优势。2011年1月 41.论述客户关系管理实施条件。2008年1月 47.论述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实施步骤2005年1月。47.论述客户关系管理的价值链思想是什么?浙江省
2004年1月
42.请阐述矩阵型组织结构的优缺点。2009年1月 41.论述企业再造的含义和特点。2006年10月 48.论述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意义2005年1月。
42.论述网络经济下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趋势及特点。2004年10月
41.结合实际论述网络型组织的特征与优点。2003年10月
48.评述网络经济下,企业组织结构创新。浙江省2004年1月
42.论述网络财务的特点。2008年10月
42.试论述网络财务的安全问题及对策。2007年10月 42.论述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2011年10月
41.怎样进行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包括哪几个要点?2005年10月
41.试述供应链管理模式与传统管理模式的区别及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意义。2007年1月
41.论述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和采购管理的特点。2006年1月
五、案例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生产43.海尔的JIT策略2011年10月
(1)结合案例,谈谈海尔JIT策略包含哪些部分?(10分)(2)结合案例,谈谈准时生产的含义。(10分)
营销43.可口可乐的“火炬在线传递活动” 2011年1月 问题:(1)结合案例,谈谈网络营销的特点。(10分)(2)结合案例,谈谈网络营销活动所包括的内容。(10分)综合43.美报称美从中国组装获益最大,中国仅获漂亮数字2010年10月
(1)在华的外国制造企业的营销战略是什么?为什么中国没有从中得到更大利益?(2)从供应链管理、知识管理和企业文化角度分析“中国制造”的出路。
供应链43.沃尔玛公司的供应链交互信息管理2010年1月
(1)结合案例,谈谈沃尔玛在供应链信息化管理方面有哪些措施?(10分)
(2)结合案例,谈谈供应链的含义。(10分)
战略43.海尔、TCL谁能走的更远2009年10月 根据以上资料,结合课程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海尔和TCL的国际化战略有什么不同?目前困难是什么?
(2)从企业核心能力和市场营销角度简单分析海尔和TCL的经营战略。
营销43.宜家家具集团2009年1月(1)结合案例,谈谈宜家创始人Kamprad的经营理念。(10分)
(2)结合案例,谈谈市场营销过程。(10分)
客户关系43.中国平安客户关系系统(CRM)2008年10
月 问题:(1)结合案例,谈谈中国平安的CRM服务体系。(10分)
(2)结合案例,谈谈客户关系管理基本流程包含的阶段。(10分)
综合42.不走寻常路的美特斯邦威2008年1月 问题:(1)结合美特斯邦威的案例,谈谈对虚拟企业概念和优势的理解。(8分)
(2)结合美特斯邦威的案例,谈谈信息技术对供应链管理的支持。(7分)
(3)如果你是美特斯邦威最高决策者,公司下一步的战略决策是什么,并简单说明理由。(5分)
供应链43.(1)结合利丰集团供应链管理案例,谈谈你对供应链管理含义的理解。(10分)2007年10月
(2)在本案例中,供应链管理对于利丰集团而言有何重要意义?(10分)营销42.问题:(1)结合本案例谈谈网络营销对传统营销策略的冲击。(10分)2007年1月
(2)结合本课程的相关知识,请您谈谈亚马逊价格试验失败的原因。(10分)人力资源42.问题:(1)三星奥克斯采用的是什么竞争战略?并说明这种战略的优缺点。(10分)2006年10月
(2)结合案例,谈谈对三星奥克斯公司的激励方法的评价。(6分)
(3)结合案例,你认为三星奥克斯下一步的策略是什么。(4分)人力资源42.(1)结合案例,谈谈对传统招聘的看法。(4分)2006年1月
(2)针对案例,分析网上招聘的优点。(6分)
(3)结合案例,谈谈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步骤和人力资源的甄选过程。(10分)战略42.问题:(1)结合Google的案例,谈谈对企业核心能力的理解。(8分)2005年10月(2)结合Google的案例,谈谈对价值创新战略的理解。(6分)
(3)结合Google的案例,谈谈对网络品牌的理解。(6分)
供应链49.请结合以上案例,回答下面三个问题:2005年1月
(1)结合案例,谈谈如何理解第三方物流的作用。(2)从通用汽车公司的运输业务外包模式看,请
问:业务外包为什么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从通用公司的运输外包业务获得启发,你认为业务外包策略有哪些作用?
供应链43.问题:1.结合沃尔玛公司的案例,谈谈对供应链管理概念的理解。(12分)2004年10月2.结合沃尔玛公司的案例,谈谈供应链管理环
境下物流管理的主要特点。(5分)
3.沃尔玛采取的是哪一种供应商管理的关系模式。(3分)
客户关系42.问题:(1)结合案例分析直销的优势。2003年10月
(2)结合戴尔公司实际,讨论客户关系管理的意义。(3)戴尔公司是如何实施供应链管理的?
(4)戴尔公司进行网上直销时,可以采取哪几种网络广告的发布方式?
供应链49.戴尔公司供应链管理浙江省2004年1月请结合戴尔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1)戴尔公司的供应链管理成功的关键是什么?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成为何种竞争?
(2)从戴尔公司的案例中,如何理解在全球化浪潮中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意义。
(3)供应链管理在戴尔公司案例中的含义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