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领导论文:必须推进反腐倡廉社会制
必须推进反腐倡廉社会制度的科学化
[摘要] 不科学的社会制度是政治经济不协调的制度,它极易发生腐败。而科学的社会制度则是政治经济协调的制度,它可以降低腐败。为了降低腐败,必须将与多种所有制经济不协调的集中政治发展为协调的民主政治,从而推进社会制度的科学化。
[关键词] 社会制度;反腐倡廉;科学化
建设科学严密完备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这是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提出的新课题。为了解答这个新课题,进一步取得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成效,本人从实际出发对反腐倡廉社会制度的科学化作了一些研究,现叙述如下。
一、不科学的社会制度容易导致腐败
按照科学发展的观点,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应该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但是,在从马恩列斯毛的古典科学社会主义向胡锦涛的现代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30年变革中,也就是在既不是古典科学又不是现代科学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却由全面变成了片面,由协调变成了不协调。一方面在那里片面强调发展经济,将古典科学社会主义的单一公有制经济改革为现代科学社会主义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另一方面则对政治发展相对滞后,仍然保留着古典科学社会主义的高度集中制政治,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经济与政治发展不协调,处于一种不科学的社会制度状态。
这种不科学的社会制度之存在,是很容易导致腐败的。因为,所谓腐败,实质上就是权力与金钱的交换,也就是政治与经济的交换。这种政治与经济、权力与金钱的交换是要以彼此的所有制不同为基础的,一个有权无钱,一个有钱无权,彼此才会发生交换。而不科学的社会制度又正是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的发展不协调,在经济上已经是现代科学社会主义的多种所有制,在政治上却还是古典科学社会主义的高度集中制,权力都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少
数人有权却没有钱,多数人有钱却没有权。这就不可避免地会诱发权力与金钱、政治与经济的交换,从而使我国在不科学的社会制度阶段出现了30年的腐败易发多发态势。
二、反腐倡廉的社会制度必须科学化
面对腐败易发多发态势,中央对发生腐败的不科学社会制度非常重视,于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也就是要将不科学的社会主义发展为现代科学社会主义,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科学化。
这种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科学化,是可以从根本上降低腐败发生的。因为,腐败的实质是权力与金钱、政治与经济的交换,它必须以政治与经济的所有制不同为基础。而社会制度的科学化则是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政治与经济的所有制同一。在这种同一所有制内部,是不可能发生商品交换的,一个人既有钱又有权,就不可能用自己的钱去换自己的权,也没有这个必要。所以,我们要防治权力与金钱、政治与经济的交换,从根本上降低腐败易发多发态势,就必须坚决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将不科学的社会制度变更为科学的社会制度,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科学化。
三、推进社会制度科学化的途径是民主化
为了推进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科学化,将腐败多发降至最低限度,目前在理论一共提出了两条途径。一条是将古典科学社会主义的高度集中政治制度改为现代科学社会主义的高度民主政治制度,从而达到与现代科学社会主义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制度相协调。另一条是将现代科学社会主义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制度改为古典科学社会主义的单一公有制经济制度,从而达到与古典科学社会主义的高度集中政治制度互相协调。
但是,这两条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科学化的途径在实践上却只有一条走得通。因为,新陈代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政治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抗拒的两大规律。如果违背这两大规律,将经济上的多种所有制改为与政治上的高度集中制相协调的单一公有制,由不科学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退回到古典的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就会受到历史的惩罚,从而导致反腐倡廉的失败。只有顺应这两大规律,将政治上的高度集中制改为与经济上的多种所有制相协调的高度民主制,由不科学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前进到现代的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才能够走向历史的成功,从而取得反腐倡廉的胜利。为此,我们要成功地推进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科学化,不断夺取反腐倡廉的新胜利,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扩大政治上的民主化。
(一)改变人大代表成分,扩大上层政治民主。要将各级人大代表由单一公有制的代表变为多种所有制的代表,由单一成分的代表变为多种成分的代表,使少数人集中代表的上层政治扩大为大多数人民主代表的上层政治,与多种所有制经济相协调,这就可以防止上层政治与社会经济、高级权力与黄金财富的互相交换,从根本上杜绝腐败现象发生。
(二)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切实加强民主监督。为了确保民主代表的上层政治始终代表人民的利益,无偿地为多种所有制经济、大多数人民群众服好务,防止这些代表背叛人民利益,滥用手中的政治权力敲诈勒索群众,与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换钱,搞有偿服务,我们必须积极推行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凡是重大政治权力行使、凡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政务,都应该向社会公开,自觉接受民主监督,使高层权力真正为民所用。
(三)发展基层民主政治,拓宽群众直接权力。在扩大上层政治民主,确保人民代表的权为民所用的同时,还应该扩大基层民主,让群众直接参与乡村社区政治,自己管理自己,使基层政权直接就是人民的政权、多种所有者的政权,完全与大多数人、多种所有制经济协调一致,这就能够彻底消除基层政权与黄金财富的交换,将腐败多发降至最低限度。
第二篇: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必须回应社会关切
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必须回应社会关切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的工作报告,有一个引人注意的地方,就是在部署2010年主要工作任务时,在明显靠前的第二部分明确提出,尤其要抓紧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这在结构和基调上与以往的中纪委报告显然不同。以前的中纪委报告,在安排部署本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时,基本是按照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纠正不正之风、查办违纪违法案件、执法监察、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次序和框架展开的。今年的报告,从上述项目中筛选疏理出了6项重点工作,作为当前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求抓紧解决,以党风廉政建设的新成效取信于民。这种改变,不单是同一类工作报告在篇章结构上的不同,更为重要的是,把回应社会关切摆到特别突出的位置。这对于增强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性、有效性,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回应社会关切,顺应了人民群众对反腐倡廉建设的迫切愿望。近年来,广大干部群众对加大惩处腐败分子和整治消极腐败问题力度、通过实行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整治奢靡之风、集中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和“小金库”、推进党务公开、引入网络反腐等反腐败措施呼声很高,充满期待。同时也说明,这些方面是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亟需进一步加强的环节。将解决这些突出问题作为反腐倡廉建设的重点工作,是我们党在反腐倡廉建设方面紧紧依靠广大群众支持和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的充分体现。回应社会关切,着力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做到反腐败组织领导意图与人民群众意愿的合拍共振、同力同向,将极大地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参与和支持反腐败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
回应社会关切,有利于统筹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工作。统筹兼顾,把当前工作与长远部署结合起来,把解决突出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起来,是在反腐倡廉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我们都知道,反腐败斗争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这就决定必须抓紧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从体制机制制度上堵塞漏洞,不断铲除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但这是一个逐步实现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抓紧解决当前多发易发、影响恶劣、危害深远的腐败问题,让全党全国人民真真切切地看到我们反腐败的实际效果。这对于增强全党反腐败的决心和信心,赢得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支持和拥护都是极其重要的。
回应社会关切,为地方和基层创造性地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提供了广阔空间。腐败现象在不同地方、不同部门表现形式不同,易发多发的部位和环节也有不同。这就需要反腐败在不同地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回应社会关切,根据当地干部群众的普遍反映和强烈呼声确定反腐败工作重点,将使反腐倡廉建设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同时,各地在回应社会关切中尊从人民群众愿望、汲取人民群众智慧,将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创造出许多成功做法和新鲜经验。经总结提高推广后,将极大地提高我们党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第三篇:反腐倡廉论文: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
关于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的思考
在十七届中纪委第五次全体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要求“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包含丰富深刻的制度学理论内涵,从制度创新的三个基本方面,即制度需求、制度供给和制度实施,提出了反腐倡廉制度创新的要求。
制度需求:人民群众对反腐倡廉的新要求新期待
制度需求是制度创新的根本动力。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形势在发展,实践在深入,人民群众对反腐倡廉提出了新要求新期待,这些都要求我们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创新。“人民群众对反腐倡廉提出了新要求新期待”,这就是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最根本的制度需求。为什么要反腐败?因为腐败危害人民利益。代表人民反腐败,是我们党在反腐败问题上的根本立场,是我们党依靠人民反腐败的根本依据,是我们党历来旗帜鲜明反腐败的根本道义动力。十七大报告强调,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在我们党坚强有力的领导和推动下,反腐倡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效,危害人民利益的消极腐败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同时也要看到,由于国际国内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社会发展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有些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旧的消极腐败现象没有彻底根除,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消极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还呈现出滋生蔓延趋势,严重危害人民利益,阻碍社会发展进步。顺应人民对反腐倡廉的新要求新期待,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是当前反腐倡廉建设的根本着力点。代表人民反腐败、依靠人民反腐败,在反腐倡廉制度创新中,就要了解腐败现象对人民利益的危害,倾听人民群众反腐败的呼声,听取人民对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意见建议,特别要把解决人民群众反应最强烈、最关切的问题,作为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的突破口,把人民群众反腐败的强烈愿望转化为强有力的反腐败制度力量。
制度供给:制定科学有效的反腐倡廉制度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深入研究反腐倡廉建设的突出问题,按照与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相适应、重大举措相配套的要求,配合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来进行。制度需求只是制度创新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就是说,没有制度需求就不会有制度创新,而有了制度需求并不必然导致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得以实现,依赖于制度供给。所谓“制度供给”,就是针对特定制度需求,提供一种特定的制度,就像针对某种消费需求,生产一种特定产品一样。制度供给的关键是制度设计,所提供的制度必须是经过科学严密设计的,能够有效满足特定制度需求的。前面已经论述,在反腐倡廉制度创新中,制度需求是非常明确、非常强烈的。当前急需解决的是制度供给问题,要设计科学、严密的反腐倡廉制度。反腐倡廉制度设计,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要把握三点。第一,深入研究反腐倡廉建设的突出问题,问题很多,但不可能一下子全部解决,要突出重点,特别是要抓住危害最大、影响最坏的腐败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取得实质性突破。第二,反腐倡廉制度创新不是一项孤立的事情,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相适应、重大举措相配套。第三,当前,消极腐败现象在行政管理、干部人事工作、司法活动中表现较为突出,反腐倡廉制度创新要针对这些突出问题,要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司法体制改革相配合,不能出现不一致甚至相互冲突的现象。
制度供给不足,是当前一个普遍问题,不仅表现在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中,也表现在各方面、各领域工作的制度建设中。这里讲的“制度供给不足”,不是一个制度数量问题,而是一个制度质量问题,就是说,不是制度“数量”不够,而是制度“质量”不好,是满足制度需求的“有效制度”供给不足。就像提供的消费品数量很多,而真正满足消费需求的、质量好的产品不多。从数量上看,现在的制度是很多,但满足制度需求的“有效制度”不多。现在,“制度创新”好象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情,动不动就搞出一个制度,发出很多制度文件,制度文本多得不计其数。很多制度并不解决问题,有人开玩笑说“有些制度,当从制定出来、发出文件之日起,使命也就结束了”。关键问题在于,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之间不对应,不能解决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像一个人“口渴”,却让他“吃饭”一样。制度供给不足,还表现为制度供给滞后,制度需求早就出现,但迟迟没有制度供给。一些早就出现、长期存在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为什么?原因就是制度供给不足。现在大家经常议论“权力过分集中”这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不是这几年才提出来的,早在1980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
制度改革》这篇重要讲话中就提出来了。邓小平认为,我国政治生活中一切问题的总“根源”,就是权力过分集中。从反腐倡廉建设角度看,这个问题也是根源性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腐败难以根除、廉洁难以倡导。制度需求早就有了,但30年过去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制度供给还没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讨论的热点问题,这个问题也不是新问题,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来了。自那时到现在,口号一直在喊、文件中一直在讲,但问题没有解决,根本原因也在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供给。上面这两个问题都是重大问题,也成了“跨世纪”问题,要切实解决,必须提供科学有效的制度。
制度实施:必须不断提高制度执行力
从制度需求到制度供给,制度创新还没有结束。制度创新的最终意义,在于新制度实施之后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如果到制度供给就结束了,那么制度创新就只有“文本成果”,而没有实际效果,这样的“制度创新”意义不大。制度创新是否有效、是否成功,最终要通过制度实施的效果来检验。在现实中,有制度不执行,或者执行不力,也是一个普遍问题。人们说“制度数量很多,但制度效果不好”,问题在于制度实施上。再好的制度,不认真实施,等于一纸空文。有人认为,“有制度不执行,比没有制度更糟;有规则不遵循,比没有规则更糟”。为什么这样说?制度有了,长期不执行,就会在人们心中形成轻视甚至蔑视制度的心理,敬畏制度、遵守制度的意识就会越来越淡薄,损害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遵循制度的行为就会减少,而违反制度的行为则会增加。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切实抓好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必须不断提高制度执行力。当前,提高制度执行力,认真实施各项制度,是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制度实施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反腐倡廉制度实施,要抓好四个重要环节。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制度学理论认为,制度不会自动实施。制度颁布了,文件发出来了,人们会不会自动地按照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一般不会。制度就像机器和工具,设计制造出来了,放在那里,没有人去操作,是不会自动运行、产生作用的。制度的实施,需要有制度实施主体来推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问题,“制度有了,谁来执行?”规定制度实施主体、明确实施职责,是实施制度的首要问题。在反腐倡廉制度的实施中,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是实施主体,要切实加强制度执行的组织领导,保证反腐倡廉各项制度得到切实执行。提高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有一个问题不能回避,就是对制度执行者的激励问题。制度学理论认为,制度的实施者也要受到适当的激励,他才会有动力去积极执行制度。我们必须承认,反腐败是一项有风险的艰难工作,因此,对制度执行者要给予适当的激励,要保护他们的执法执纪行为、降低执法执纪风险,对优秀执法执纪者在精神上和利益上都应给予一定奖励。
第二,强化宣传教育。要切实加强制度宣传教育,增强全党制度意识,筑牢遵纪守法思想基础,把制度转化为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自觉行动。制度规范人的行为,但人不像机器那样“无头脑”地执行操作指令,从制度规则到人们的实际行为,中间还有“心理和思想”这个环节。制度是通过影响人的心理和思想,来影响人的行为的,就是说人们遵守制度是有思想基础的。制度宣传教育的意义,就在于首先用制度的要求和规则来影响人的心理和思想,从而规范人的行为。在制度宣传教育中,要避免简单化、敷衍了事的做法。报纸上刊登,发出文件,会议上念,各种宣传栏也有了,这些都是宣传教育,是有一定作用的,但还不够。还要组织学习培训,强制性地“灌输”,反复学习、深刻理解、铭记在心。美国西点军校有一种教学方法,重要的军纪军规要反复背诵,直到滚瓜烂熟、脱口而出。这样,可以使军人在特定情况下、面对特定问题,应该怎样处理,头脑中立刻出现“规则”,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这种办法,但它包含的教育原则是值得借鉴的。头脑中记不住有关的“规则”,又怎么会自觉按照规则采取行动呢?
第三,严肃监督查处。要切实加强制度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切实查处违反制度的行为。从理论和愿望上说,在实施制度时,要求人们按照制度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必须做什么就去做,不准做什么就不做,该怎样做就怎样做。但在现实中,总是会出现偏离、违背制度的行为,必须做的不去做,不准做的偏要去做,不按照规定的方式做,这些现象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纠正偏离制度规则的行为,使人们按照制度规则进行活动,本身就是实施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制度时,要建立严密的纠偏机制,一旦发现偏离制度的行为,就要坚决纠正。特别是要建立“微调”机制,发现小的偏差就及时纠正,不要等到偏差很大、问题严重,才来纠正。现在有些方面的问题难以解决,形成“积重难返”的局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建立“微调”机制,一些本来早就应该解决的问题,长期积累下来,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到了难以下手的程度。
第四,树立制度意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这是最基本的制度意识。胡锦涛总书记要求,要着力在领导干部特别是高中级干部中树立这种意识。在一个制度体系中,从职能上相对划分,制度主体可以分为制度制定者、制度执行者、制度遵循者。但从制度规范的对象来看,制度体系中的所有人都是“制度遵循者”,就是说,制度遵循者包含制度制定者和制度执行者。一般来说,制度制定者主要是领导者和领导部门,制度执行者主要是有关职能部门,但是,制度制定者、制度执行者,不能把自己置于制度遵循者之外。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一种现象,有些制度制定者认为,自己制定制度是为了管别人,在潜意识中就把自己置于制度之上;有些制度执行者把制度作为手中的“工具”去管别人,把自己置于制度之外,因而出现了制度制定者、制度执行者不遵守制度的现象。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单位的负责人经济上出问题被查处。在调查中发现,这个单位的财务管理规定可以说非常“完善”、十分“严密”的。为什么出问题呢?后来这个人交代说:“我制定这些规定是管别人的,不管我自己。”在制度实施过程中,领导干部起着关键作用,要带头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就是说,在一个制度体系中,人人都是制度遵循者,没有在制度之上、在制度之外的人,领导干部明白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四篇:反腐倡廉学习体会:必须从我做起
反腐倡廉学习体会:必须从我做起
我是个退休多年的老人,亲历目睹了一件件腐败与反腐败的案例,已经习以为常了。
中青年时,因自幼接受马列主义教育,十分憎恨贪污腐败现象,以我的秉性和白羊星座,对社会上与企业里的腐败现象,揭露过、举报过、抗争过,终以力单势薄,没有确切的证据,得不到知情者的援助而失败。愤然之下,我远离红尘,脱离国有企业,辞职加盟外地的乡镇企业,离开了上海,至退休返回,过着平静而快乐的生活。
前不久,网上广泛流传了这样一张帖子:“于莫言的成功,人们建议由莫氏家族人氏担任新一届党政要职。其中:外交部长莫软;国防部长莫怕;财政部长莫贪;国税总局莫愁;组织部长莫牛;宣传部长莫吹;计生委主任莫生;交通部长莫堵;教育部长莫愚;文化部长 莫左;新闻部长莫假;发改主任莫涨;统计局长莫水……”引发我很多的联想。
我以为:发这一张帖子既可爱又可笑。
可爱的是:人们憎恨官吏的腐败与软弱,企图通过莫氏家族的幽默名字,期盼政府官员廉政、强硬;来改变当今社会的腐败现状。这是中国老百姓所希望的。
可笑的是:莫怕就不怕了吗?莫贪就不贪了吗?中国的老百姓太傻了。莫言并没有不发言啊,正是莫言的洋洋千言,才获得了瑞典的诺贝尔文学奖。
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地域上的人,由于环境不同、生存方式不同、地理气候不同、思想观念不同、人文历史不同、为人处世不同,文化性格特征也不同。生活在什么样的地域上,就会养育出什么样的人;而什么样的百姓,就培育出怎么样的干部。不是吗?
就在二个月前的开学初,小区的居民纷纷在议论:邻居家的外孙女刚从师范学院毕业,分配到小学当教师并担任班主任。刚报到几天,就陆续接待了手提大包小包的学生家长,希望她好好照顾他们的孩子。面对如此多的送礼家长,外孙女茫然了,不知所措。回到家里就告诉了姥姥,怎么办?姥姥也说不清楚,就和我们讲了这件事。
一个纯洁无暇的孩子,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就被大人们送礼的不良风气重重包围,该如何突围?如何解围?
收下吧,孩子就被慢慢卷入收礼乃至受贿的漩涡中,淳朴的灵魂逐步被玷污,纯真的心灵逐步被扭曲了。从此,一个纯洁无暇的孩子,不再纯洁;一个纯洁无暇的老师,不再无瑕。还要无辜地背上骂名:看,这么小就开始收礼了,怪不得现在的老师……
不收下吧,一个即将绽放的美丽花朵就会被毁灭,一棵茁壮成长的绿叶青枝就会被腰斩:“大家都收礼,你为什么不收啊?”因此而会被冷漠,会被孤立,从而失去了立足之地。这样的案例,我看得太多了,我也亲自经历过。
况且,每个家长都送礼,每个家长都希望老师特别关照他们家自己的孩子;既然人人送礼,老师就要对每一个孩子都一样特别关照,还存在什么特别的关照呢?如果仅对你家的孩子特别关照,其他的孩子难道就不要特别的关照了吗?这不就是损人利己,自私自利吗?
最近看到了一篇帖子说:中国的老百姓特别喜欢送礼,拉关系,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是当权者和当权者的亲戚享受的种种特权,使他们眼红眼热而被动的去接受这一切。咋看起来,似乎有些道理。细细想来,我并不完全苟同,不是所有的人都是特别喜欢送礼,拉关系的。
我清楚的记得:改革开放初期,我在上无二十九厂工作。有一位女同事想找一个安逸的岗位,做轻松的工作,总是想方设法给领导送礼,拉关系。有一次,她来我们车间找我们商量:国庆节快到了,你们看给领导送什么礼好啊?我们笑笑:你自己看着办呗。事后有人笑着说:像她这样活着,多累啊。老是在揣摩领导的心思,投其所好,为领导而活着。
后来,上无二十九厂倒闭了,年纪轻轻下岗了,因为没有本事又怕苦找不到工作。一天在路上碰到我,说:你现在混得很好啊,可以帮我安排一个工作吗?我和她说:当初劝你要学一点技术,你为什么不学啊,总是围着领导转……现在的企业都需要有本事的人,没有本事,哪个老板肯收留啊。请客送礼已经吃不开了。
人们憎恨医院的腐败。住医院开刀,总想请名医、找专家,大包小包,送礼拉关系;另一方面,医德下降,医患矛盾突出,医疗事故与相关的刑事案件时有发生。为了改变医院的腐败现象,提高医德、拒绝受贿和收取病人及其家属的礼品,文明行医,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和规定,上海很多医院都如实执行了。可是仍有很多人按潜规则行事,行贿送礼。礼送不进被拒收后就着急,千方百计想方设法走后门、拉关系。严重地干扰了正常的医疗秩序,有意或者无意影响了正在逐步好转的文明行医风气,有意或者无意在腐蚀白衣天使,使他们犯错误。
我亲自目睹和经历了类似的案例,我憎恨受贿收礼的腐败现象,同样我憎恨行贿送礼、走后门拉关系的丑陋行为。
社会的腐败,有很多因素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们现在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展,因此不可能彻底清除封建社会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治的意识形态在各个方面的残余。十年**在人治的意识形态方面又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后遗症。
要铲除腐败,首先要政治体制改革,把人治变成法治,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人们民主意识的提高;其次要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们的民主意识,逐步具备抗争腐败的法治观念和能力;还有很多方面……。
但是不要忘记:社会的腐败之所以几千年来断而不绝,是因为腐败的平民化,是腐败在中国是一种文化,是中华文化中始终未能割舍掉的封建残余。是请客送礼、拉关系走后门给腐败和贪官制造了温床。
为什么一个个腐败分子清除了,又有一个个腐败分子产生了呢?应该看到,这几年中央反腐的力度是很大的,抓出来的腐败分子是触目惊心的,但腐败止住了吗?没有啊。因为产生腐败的温床还存在,中国人习惯于办事送礼,中国人习惯于当官收礼。这样一个环境,腐败分子怎么能不腐败?
如邻居的外孙女----一个纯洁的孩子,刚当上老师,那能经得起孩子家长的请和送啊?久而久之,习以为常了。如果是一个官,随着地位的升迁,请客送礼越多,数目越大,慢慢地不就成为腐败分子了。
所以,我以为:反腐败首先要反自己,反腐败要从自己做起。反腐败要从自己的熟人开始。千万不要反别人的腐败,义愤填膺,兴高采烈;反自己的腐败,反熟人的腐败,百般阻拦,泪流满面。
如果我们能把发展生产力与提高人们的民主意识结合起来,把健全法治制度与下放权力结合起来,把培养和提高人民大众反腐败的自觉性与改变办事就要请客送礼的旧观念结合起来,社会的腐败就会逐步被铲除,我们的社会就会不断进步。你说是吗?
第五篇: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六必须”
.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六必须”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加强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工作是国有企业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以及中央纪委监察部在建立健全惩防体系、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推进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严肃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等方面,每年都作出新的部署,不断取得新成效。但不容忽视的是,一些新的腐败行为滋生,顶风违纪案件仍时有发生,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加强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工作,要做到“六个必须”:
一、必须加强制度建设。一是要建立权力制衡机制。根据我国国有企业的现状,董事会受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委托,负责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企业经营与战略决策,以及重大项目、重大经营活动和重大改革发展规划的实施,并决定高层管理人员的聘用或管理。监事会负责对国有资产的监管、企业高管人员的监督以及企业经营的监察。经理班子负责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计划、调度、运作、协调和实施。董事会履行决策权,监事会履行监督权,经理班子履行经营管理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三大权力机构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这是抓好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工作的基础。二是要认真贯彻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要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与生产经营管理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业绩评定的依据。要抓好责任分解、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三个环节,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三是健全内控制度。要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内部会计制度、内部控制激励机制等,运用现代科技,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认真查找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关键风险点,梳理业务流程,建立起完善的内控制度和考核评价体系。四是健全述职述廉、廉政谈话、个人重大事项报告、收入申报、礼品礼金上交等制度。
二、必须制约“一把手”的权力。权力的失控是导致国有企业违法违纪案件发生的重要原因。国有企业的“一把手”处于领导班子的核心,一旦监管不力,就会给党、国家、企业和职工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虽然“一把手”处于权力的顶峰,监管难度大,但也不是束手无策。一是实施自上而下的监督。这主要是指上级党组织及其主要负责人、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及其负责人、上级纪检监察部门及其负责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把手”管“一把手”、一级管一级。具体的措施有总结考核、述职述廉、巡视制度、诫勉谈话、轮岗交流等。二是实施平行监督。即班子成员对“一把手”实施的监督。在党委的领导下,坚决贯彻以民主集中制为主的集体决策制度,是防止“一把手”权力过于集中,杜绝“一言堂”的重要手段。实施平行监督要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机制,坚持实行科学的审批决策机制;坚持正常的党内民主生活会制度。三是实施自下而上的监督。这就是要发挥下级职能部门、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只要我们的职能部门坚持依法办事,群众敢于通过信访渠道举报违法违纪问题,新闻媒体充分发挥“无冕之王”的舆论监督作用,就能够实现对国有企业“一把手”权力的有效约束。
三、必须整合多方监督力量。国有企业的监督职能机构包括监事会、纪检、监察、审计、工会等,这些机构虽然工作性质不同,但各自都有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责任。当前,许多企业监督不力的重要原因是力量分散,各行其是。所以,必须整合多方监督力量,实现多元化组合,实现监督范围的全覆盖。在坚持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下,可积极探索以监事会为主,将纪检、监察、审计、工会等组织机构进行整合,有计划、全面地开展工作。同时,在工作中要注意两点:一是始终以企业的重大经营活动、领导干部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为监管重点;二是着眼于全过程监督,做到早预防、早介入、早发现、早处理,避免出现大的问题。
四、必须深化效能监察工作。效能监察是反腐倡廉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深化企业效能监察工作需要把握好四个环节:一是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立项。要围绕企业重大改革、内部管理、安全生产中的重点、难点选题立项,围绕职工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选题立项。如“三重一大”、物资采购、产品销售、工程建设、招投标、安全生产、薪酬管理、节能减排等。二是精心组织、协调配合。企业纪检监察部门不应超越自身权限去包办主管部门或业务部门的工作,应该把自身定位在“组织、协调、督促”上,使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配合,保证效能监察工作的顺利进行。三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快捷、高效的特点,加快监督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实现对企业管理流程的动态监控。四是抓好效能监察成果的运用。纪检监察部门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效能监察的好做法,并用理论成果指导工作实践,使之转化为企业堵塞漏洞、健全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工具。
五、必须坚持从严治企方针。办案是惩治腐败的重要手段,是建立惩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惩治无力,教育就缺乏说服力,制度就缺乏约束力,监督就缺乏威慑力。在查办国有企业腐败案件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坚持党委领导,保证正确的办案方向。查办案件工作政治性、政策性、原则性很强。只有坚持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才能保证正确的办案方向,才能整合各方力量,排除办案干扰,提高办案效率。二是处理好查办案件与服务企业发展的关系。企业办案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坚持把“服务中心,查清问题,堵塞漏洞,净化环境,挽回损失,维护稳定,促进发展”贯穿办案工作的全过程,以促进生产经营发展为查办案件工作的第一要务。三是拓宽案件来源渠道。调查发现,许多企业发生的违纪违法案件是地方检察机关发现的,企业自己很难发现案件线索。因此,通过信访、效能监察、专项排查等拓宽案件来源渠道十分必要。四是突出办案重点。要针对不同时期企业反
腐倡廉的新形势和上级纪检部门的工作部署,确定办案主攻方向。五是坚持依法办案。要严格按照办案“24”字方针,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使办理的案件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六是充分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要以案件查处为契机开展警示教育,做到查处一起案件,教育一批干部,净化一方环境。
六、必须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廉洁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搞好党风廉政建设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加强国有企业廉洁文化建设,一是加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抓好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是贯彻“惩防并举、预防为主”方针的具体体现,当前要以宣传、贯彻《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等为重要内容,进一步筑牢企业领导人员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防线。二是加大廉洁文化软硬件设施的投入。在硬件上,投入资金建立廉洁教育室、廉洁橱窗、廉洁信箱,悬挂廉洁书画,摆放廉洁台历、廉洁警示牌等;在软件上,利用网络开办廉洁园地,利用多媒体、电视、广播等制作廉洁节目,利用网络、报刊、电视报道廉洁先进人物事迹等。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廉洁文化活动。如签订廉洁自律承诺书、签订家庭助廉协议、开展廉洁知识竞赛、节假日发送廉洁短信等。通过营造浓厚的廉洁文化氛围,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