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私有财产的理解

时间:2019-05-14 16:52: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私有财产的理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私有财产的理解》。

第一篇: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私有财产的理解

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私有财产的理解 摘 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的一篇重要著作,它从经济学理论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了异化劳动、共产主义等观点。本篇文章主要是对《手稿》中出现的私有财产阐述了的本人的观点以及怎样看待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的私有财产。

关键词:私有财产 异化 扬弃 共产主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政治思想进入决定性转折的巴黎时期的产物。可以说它集中体现了马克思转向经济研究的主要成果,代表了他在同恩格斯合作之前理论认识上的最高成就。在这里我主要想讲一下读完《手稿》之后,从中得到的关于私有财产的一些理解。

一、私有财产概念的产生

在《手稿》中,马克思是把私有财产作为社会经济关系来分析,他开始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作为资本和劳动的对立来研究,以探究导致扬弃私有财产,导致这种社会经济关系解体的客观原因。我们一般讲到私有财产,是从分析资本开始的,而马克思在《手稿》中却是从劳动开始的。

私有财产的概念我认为也是从分析劳动中得出的。他在《手稿》中曾说道:“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穷。工人创造的产品越多,他就变成廉价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不仅生产商品,它还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产商品的比例生产的。”从这种关系出发,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的范畴,并且阐述了异化劳动的四个基本特征。

关于异化劳动的第四个规定性,即人与人的异化时,他说明:劳动是劳动活动和劳动关系的统一。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的相异化。他具体从工人和非工人两个方面考察了异化劳动条件下的劳动关系。他说:“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跟劳动格格不入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同这个劳动的关系。工人同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同这个劳动的关系。从而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同自然界和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这句话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分别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和类本质处于异化、对立状态的时候,这些东西必然属于另外一个“他人”,对于工人和无产阶级而言,这个“他人”就是有产阶级、资本家阶级,而这些东西也就成了私有财产。可以看出马克思是从分析劳动、异化;劳动得出了私有财产这一概念。马克思把劳动看作是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同时也肯定了劳动的本质方面是工人同生产的关系。

二、私有财产的扬弃

(1)在《手稿》中国民经济学以不考察工人(即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掩盖劳动本质的异化。它认为任何劳动,一般的劳动都能创造私有财产。

而马克思正确提出了异化劳动是产生私有财产的直接原因的结论,也就是说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后果。因此随着一方的衰亡,另一方也必然衰亡。在《手稿》,马克思是把私有财产作为一种历史产物,作为一种结果来解释。他把私有财产看成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产物,并且会随之消亡。因此,马克思提出了私有财产的扬弃的这一观点。

所谓扬弃,从哲学上讲,是既要克服又要保留,既要舍弃又要发扬的意思。它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概念,反映了矛盾对立统一的基本规律。任何事物可以说都是在扬弃中前进和发展的。与彻底否定的态度完全不同,扬弃,一要扬,二要弃。只讲抛弃,不讲发扬,只讲克服无用的,不讲保留有用的,这就割断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必然会陷入形而上学和片面性。对于私有财产、私有制同样要采取扬弃的观点。我们应当看到私有财产的出现,私有制的产生,是生产力的发展的结果,同时私有制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上,对推动生产力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它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必要性,合理性、积极性、进步性的一面。但

是,它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又具有极端的阻碍和破坏性的一面。所以,对私有财产积极的方面要“扬”,对消极的方面就要“弃”。

我们可以看一下《手稿》中国民经济学的观点,它“从私有财产的现实出发,但是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它把私有财产在现实中所经历的物质过程,放进一般的,抽象的公式,然后又把这些公式当作规律。它不理解这些规律,也就是说,它没有指明这些规律是怎样从私有财产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它不能正确的说明私有财产的产生及其发展的规律。马克思在文章中分析了现实的发展进程中出现的资本与地产的对立运动,指出这种现象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发展联系在一起的。资本战胜地产是历史的必然,也就是说私有财产的产生也是历史的必然。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工人的贫困与资本家的财富在两极积累,这种对立如果达到了极限,必然导致全部私有财产关系的灭亡。我们可以看出资本主义所有制有其阶段性和过度性,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私有制发展的最高形式,私有财产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劳动关系也将被另一种劳动关系所取代。马克思也指出:“社会从私有财产的解放,从奴役制的解放,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表现出来的,而且这里不仅涉及工人的解放,因为工人的解放就包含全人类的解放: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整个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同生产的关系中,而一切奴役关系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变形和后果罢了。”从中给我们指明了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是实现人类解放的正确途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过渡到更高的社会形态准备了必要的条件,而作为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的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异化的积极扬弃。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作为现实的运动是人从经济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过程,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的最高形式。共产主义是一个生产力提高的过程,因为只有生产力的提高才为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提供经济前提,而私有制即是生产力提高的产物,又是生产力发展的一种历史形式,同时又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阶段。而对这整个过程的扬弃,就是共产主义运动的过程。

(2)从马克思对私有财产的阐述,可以看出他对私有财产持有一种批判的观点,但我认为马克思并不是对私有财产的全盘否定。

首先,他承认了私有财产在历史发展中的必然性,马克思认为它是异化劳动的结果。随着异化劳动的出现,必然也会出现私有财产。它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同时在一定的阶段也推动的社会的进步,推动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其次,马克思写道:“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归复,这种归复是完全的,自觉的和以往的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从此可以看出,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只是抛弃私有财产身上体现出来的异化关系,而不是抛弃私有财产所体现出来的物质财富本身,并且这种扬弃是人的自觉性在保留了以往发展全部财富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的复归。当然其中肯定也包括了私有财产创造的财富。对这一点应该是肯定的。

三、现阶段,对私有财产的态度

马克思反对私有制的崇高目标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对私有财产态度同样也不能完全错误的否定。

首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有财产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因为社会主义还没有创造出消灭私有财产的精神条件和物质条件。

马克思在主张未来社会要“消灭私有制”时,早就为此给出了严格的条件: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要达到“给社会提供足够的产品以满足所有人的需要”,从而使阶级的存在、物质财富的占有“成为多余”,“成为时代的错误”,另一方面,社会文明的发展要达到使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为全社会的“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使人们不仅成为自然界而且“成为自身的社会结合的主人”。只有到达此时,私有制才会同阶段、国家一起走向消亡。显然,具备这一切条件的时代是共产主义时代,而不是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时代。因此,只有

社会和个人财富大量积聚,人民觉悟大幅度提高,财产的所有权没有必要时,它才会消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强调的是机会平等,因此在竞争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贫富差距。但也应该看到,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竞争中,人们的私有财产获得了极大的丰富,生活水平也在随之提高。

其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追求尽可能多的私有财产和利益仍然是社会成员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的主要动力。

马克思也曾指出:“如果抛开私有财产的异化,那么私有财产的意义就在于本质的对象,私有财产是在自然和生理的需要建立起来的,就每一个人而论,为了获得适当的东西而满足他的需要,他们不辞劳苦和不惜生命的去发挥他们的一切。”也由此可见,马克思否定的是资本对劳动的剥削,是私有财产转化为榨取剩余价值的资本。而对于独立劳动为基础产生的私有财产,以及由此产生的劳动者与劳动条件相结合的优点,马克思并没有否定。相反,个人财产的增加,人们的生活水平才能提高,才能去刺激人们去创造更多的财富。并且当财产所有者拥有了了自主权,受到了激励,才会更努力的工作。他们在个人收益的同时,也为社会增加了财富。因此,在现阶段,对人们拥有的私有财产给予一定的肯定具有现实合理性。再次,私有财产是现阶段社会主义社会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资产基础。

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随着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推进、随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随着财政体制向公共财政体系的转轨、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将更加重要。在以后相当长时期内,非公有制经济将是国民经济发展最强劲、最稳定的动力,是创造就业机会的最大来源。并且现在非公有制经济在推动经济增长,扩大社会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都已显现了出来。而且这种资产有的通过税收等形式转变为公有资产或公共利益,有的则直接体现为公共利益。

最后,要保护的是合法的私有财产。

我们在这里应当强调私有财产的合法性。现在,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民拥有的私有财产普遍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如股票、汽车、住房、存款、等等。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通过辛苦创业、经营、合法取得的财产。但是,有不少私人投资者担心自己的财产安全缺乏有效保障,因而不敢增加投资,扩大经营规模。对此,要增加法律的保护,利用这些有利的条件为社会创造财富。总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果一个人的财产不是通过合法劳动得来的,而是靠贪污、受贿、偷盗等违法手段得来的,不但得不到保护,还将受到法律的严惩。我们说的保护私有财产,并不是只保护有钱人,普通百姓的私有财产一样也要受到保护。

因此,我们要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私有财产扬弃的观点,必须看清他的正反两方面。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仅要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而且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的发展,把私有财产加以有效的利用和保护,用以加速社会公共财富的增长。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

②恩格斯:《论马克思》,人民出版社,1973年

③刘为平:《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及其法律保护》,广东律师网,2004年

④于万杰:《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异化理论比较》,西方文化研究网,2004年

⑤孙启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剩余价值所反映的劳动关系》,《理论探讨》,2003年第2期

第二篇: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

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

摘 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一个科学论述,关于人的类本质的论断没有从根本上摆脱理想主义色彩的局限性,但《手稿》还是比较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的一般思考,正确评价它的理论意义与历史价值,是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哲学策源地,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和理论价值。关键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的类本质 劳动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马克思一直致力于研究人的本质的理论。1843 年马克思曾提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但人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并没有进行具体地阐述。《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指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即人是类存在物,人的类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生产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由此将实践规定为人的类本质。马克思以实践的目光去看待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本质,因而是后来形成的以改变世界为主旨的实践唯物主义的最初表现形态。

一、《手稿》中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阐述

(一)人的类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人作为有生命的类存在物,其类特性就在于这种生命活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也就是说,人的类特性有两个特点:一方面这种生命活动是有自由的,另一方面是这种活动是有意识的。人的生命活动的有意识是指人能够使自己的生命本身变成自我意识和意识的对象,人的生命活动的自由则是人因有意识而能够把自身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可以按照人的类的意愿自觉地改造和创造自己的生活。马克思指出:“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一种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而生产生活本来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活动。”这也就是说,人的类生活的基本内容是生产生活,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也就是通过人的生产生活的形式来表现的!生产生活也就是劳动,也可以理解为人的实践活动。人的类本质在①于人能够进行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即改造对象世界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的类特性,马克思正是从生产劳动这一人的生命活动来阐述人的类本质的。

(二)人的类特性是劳动或实践

马克思说人是“类存在物”,即将人视为自然界中的一个特殊的类,由此将人从自然界中区别出来,从人类的整体即“类”的角度去把握人,并以此为出发点寻找和论证人的本质。马克思在劳动中看到了人的自我产生的过程;把人的本质与劳动明确地联系起来,并指出人的这种活动与动物的生命活动有本质的不同。马

克思曾深刻地指出:劳动的本来意义是人的“生命活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这就是说:劳动是人的类特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人通过劳动产生了意识,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劳动过程。同时,通过劳动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马克思在《手稿》反复指出:“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的类存在物。”因此,人之所以为人,首先在于人的劳动性,作为人类的人的存在和本质是由劳动决定的。

(三)生产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当现实的、肉体的、站在坚实的呈圆形的地球上呼出和吸入一切自然力的人通过自己的外化把自己现实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设定为异己的对象时,设定并不是主体;它是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因此这些本质力量的活动也必须是对象性的活动。”,把劳动看成人的本质的基础,认为劳动是社会性的活动,是人的自我创造的活动,正是劳动形成了人的本质!因此如果说劳动是人类生活的本质,那么把生产劳动的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马克思又说:“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产品就是劳动对自然物体的加工的结果,也就是说劳动主体将自己自由而有意识的生产活动的本质通过劳动凝结于作为劳动对象的自然物体上,使自然物体按照人的愿望而成为人的产品,产品有人的属性。一方面,劳动产品凝结了人的自由而有意识活动的本质力量,另一方面,人也获得了自然物何以成为人的劳动产品的性质和规律!这就是劳动的人对外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其对象性就表现在作为主体的人有目的地对客体进行能动的改造,并使客体按照人的目的发生变化。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界的对象化活动,这种对象化活动对劳动的人有着双重的意义,即人以自己的本质力量创造着劳动产品,即人发展着自身的能力;又以自己的本质力量去获取对外界的认识,即人改变着外部世界。总之,在《手稿》中马克思以人的生命活动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作为人的类本质,来揭示这种活动所表现的生产,劳动或实践的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由此将实践确定为人的本质。

二、《手稿》中关于人的类本质论述的局限性

尽管当时马克思提出问题的着眼点是具体的生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阶级的人,但是作为他的理论出发点的异化主体,却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它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仍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马克思虽然把劳动当作人的本质,但被当作人的本质的劳动并不是指在一定历史阶段和社会关系中具体的现实的劳动,而是抽象地理解劳动,是劳动本身。

其次,在《手稿》中,马克思所说的符合人的类本质的人,既不是工人也不是农民,更不是指奴隶和农奴,而是指摆脱了一切现实关系,因而最终获得了一种理想社会关系的人。

最后,马克思还用人的本质—人的本质的异化—人的本质的异化的扬弃来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把社会历史理解为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的过程,即社会历史沿着“人—非人—人”的轨迹而演进的过程,马克思的这个描述显然带有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

三、《手稿》关于人的类本质论述的理论价值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马克思《手稿》中关于人的类本质的思想无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还是在我们人类伟大的实践中,都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先,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理论,为理解人的真实生成本源以及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真实基础,特别是把握人的两重性本质,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

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理论认为,人的本质的根源不在某种绝对的精神存在,也不在外部自然界,而是存在于人自身,人的实践活动才是人的真实的生成本源。实践、生产生活是人的生命活动、人的类生活,生产活动的历史发展正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真实基础。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所以,无论对人的本质,还是对整个人类历史运动的认识,都应该紧紧地抓住人的现实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地把握人的本质理论。因为,只有实践才是人的存在及其历史发展以及社会历史的发展的真正根源和动力源泉。其次,我们要在实践中批判地继承、发展和运用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思想

我们要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意识有目的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当前,我们所推进的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所追求的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充分地、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积极贡献于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最后,根据马克思的人的类本质的理论,人与自然界、人与人之间、人与其自身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对立统一的关系

人的诞生,是以自然为基础的,但又是以超越自然的限制、否定自然的界限为条件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与纯粹客观的自然对象的关系,而是与自己所生产和创造的自然对象之间的关系。妥善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新的理论视角和思维方式,这就是实践的思维方式。因此,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开创社会主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总之,《手稿》从探讨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本质入手,揭示了劳动或实践的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由此将实践确定为人的本质特征,一个理想化的“人的本质”,即“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并由此出发用人的类本质的对象化和异化去说明社会历史。这对于实现哲学的变革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但是,《手稿》毕竟是未完成的作品,并带有明显的过渡性质,把对社会历史认识的出发点确定为人、人的本质,表现了它的不成熟性。不论从它的写作时间还是思想观点来看,手稿反映出了马克思思想关键性转折时期的特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艰辛探索的过程,这也是符合认识的辩证法的。这也启示我们,只有追寻马克思哲学思想形成的足迹,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原著,才能真正全面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在哲学上所实现的伟大变革。

第三篇: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导读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一、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1844年3月,马克思因受到恩格斯《德法年鉴》中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影响,认为仅停留在哲学的研究上,还不是“针对原本,而是针对副本”的批判,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于是,马克思决定从经济事实出发,开始阅读一些关于经济学的著作。1844年3月到8月,马克思写作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这本书写于巴黎,因而又称巴黎手稿。原书名没有保留下来,现在的书名是1932年发表时苏联编者加的。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一个残缺不全的手稿,从马克思写的序言来看,《手稿》是马克思当时设想的一个庞大写作计划的一部分。在《手稿》里马克思尖锐地批判了以布·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分子的主观唯心主义,并且表示要进一步批判布·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的反动思潮;正在这时恩格斯于1844年9月到了巴黎第二次见到了马克思,这次会见他们发现两人的观点完全一致,并且从此开始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位无产阶级理论家的密切合作。当时,两人一致认为,必须进一步批判青年黑格尔分子的反动思潮,马克思就终止了《手稿》的写作,和恩格斯合写了《神圣家族》一书。

同马克思的大部分早期著作一样,《手稿》当时未能发表。1927年《手稿》部分译文第一次在《<神圣家族>的准备工作》这一标题下《马克思恩格斯文库》里发表。l929年2月在巴黎出版的《马克思主义评论》杂志第1期上,在《关于共产主义和私有制的札记》和《关于需要、生产和分工的札记》的标题下发表了《手稿》的另一些片断。1931年1月,迈尔在苏黎世的《红色评论社会主义月刊》上报导说:发现了马克思的一部早期著作,并且说是带有提要性质的手稿。1932年由齐·朗兹胡特和迈尔编的《历史唯物主义,卡尔·马克思早期著作集》发表了《手稿》,但是仍然不全。同年稍晚,苏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研究院编辑出版的德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中,才第一次以现在的标题全文发表了这部《手稿》。直到1956年《手稿》才第一次在《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选》中用俄文全文发表。

《手稿》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马克思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根本转变以后,作为一位无产阶级思想家、革命家,自觉地、系统地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说、批判空想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的第一部著作;《手稿》是马克思第一次沿着正确道路开始探索社会历史规律的著作,是马克思第一次在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在剖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对黑格尔哲学的深入分析批判,开始在社会历史领域里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结合起来,唯物史观将要在这里诞生;在《手稿》里,马克思第一次把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和哲学作为有机统一的理论体系加以论证和阐述,《手稿》包含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胚胎和萌芽。《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真正

诞生地和秘密”;《手稿》是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开端。正是因为如此,在《手稿》里,又不可避免地带有黑格尔、特别是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和痕迹。

二、内容讲解

《手稿》是马克思试图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立场出发,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性考察,从而论证共产主义历史必然性的研究工作的记录。它主要由马克思在阅读过程中对原书的摘录、概括的转述、批判性的注释以及马克思自己在研究中产生的一些新的思想和观点组成。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中所载的《手稿》,已成为世人公认的范本。根据这个本子,《手稿》由序言、第一手稿、第二手稿和第三手稿组成。《手稿》的序言原来是放在第三手稿的第三部分。在1932年全文发表《手稿》时,编者把它放在《手稿》的开头了。序言主要说明了马克思写作本书的目的、计划和内容,同时表明了马克思对待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态度,指出了全面剖析黑格尔哲学的必要性。第一手稿包括四个部分: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和异化劳动。在前三部分里,绝大部分是逐字逐句或者按照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的有关内容重述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一些思想、观点。在重述的过程中,马克思加以评论、引申、发挥,从而做出了新的结论。在最后一部分里,马克思根据自己这一时期研究资产阶级经济学成果的哲学概括,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第二个手稿,只保留了最后的几页,是一本已经遗失的笔记的结尾部分,标题为编者所加,从内容上看,是对“异化劳动”思想的深化和发挥。第三手稿由五个部分组成,前三部分是对已经遗失的正文的补充,标题为编者所加,第四部分主要讲的是货币,第五部分是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另外在这部分里还包括编者把它放在全书最前的序言。)从这五个部分的文字上看,仿佛没有什么联系的,但就其思想内容来看,它是对第一手稿和第二手稿的深化和发展,它们有一个内在联系,反映了当时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过程。

《手稿》内容极其丰富,把这三个手稿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我们便可以看到马克思的新世界观的许多思想在这里都已经以萌芽的形式出现了。

1、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一些合理因素

《手稿》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经济学的研究。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通过研究工资、利润、地租问题,对阶级和阶级斗争作了经济学的理解。马克思继承了这一点,但没有停留在这个水平上,而是从中看到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即资本、地产、劳动三者的分离,从而揭示了工人、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对立的经济根源。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工人工资的增长看作社会的繁荣的结果,从而必然要把工人的前途和命运寄托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上。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同,马克思从整个工人阶级着眼,从工人沦为机器的奴隶,从过度劳动造成工伤事故和缩短工人的寿命,从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加得出结论:在社会衰落状态中,工人的贫困日益加剧;在财富增进的状态中,工人的贫困具有错综复杂的形式;在达到繁荣的顶点的状态中,工人的贫困持续不变。马克思揭示了资本的本质,指出,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资本家拥有这种权力并不是由于他的个人的或人的特性,而只是由于他是资本的所有者,他的权力就是他的资本的那种不可抗拒的购买的权力。也就是说,资本不仅仅是物或对物的占有,而是一种生产关系。此外,马克思还研究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需要、生产和分工、货币等问题,从不同的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

2、异化劳动学说

“异化”一词最早是由唯物主义者和契约论者提出的,表明财产的让渡。黑格尔把它作为哲学的范畴进行探讨,主要意思为“外化”、“对象化”等,后来,费尔巴哈也使用了“异化”,并提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观点。马克思批判吸收了上述观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马克思是从分析和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开始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从一般的商品生产劳动出发,认为劳动创造价值。但他们只研究劳动而不研究劳动者、不研究劳动者的处境。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表,他们只看到劳动的积极方面,看不到劳动的消极方面,看不到资本主义制度给劳动者带来非人化的后果。马克思则相反,他在肯定劳动的伟大作用的同时,着重研究了雇佣劳动,揭示了异化劳动所包含的阶级对抗。马克思从“现有的经济事实出发”,即从劳动者所生产的产品为资本家所掠夺、无产阶级处于贫困的地位这个现象入手,分析劳动异化问题,发现异化劳动表现为四个具体的方面:从人的类本质方面来看,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从生产的结果看,劳动者的劳动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从生产过程看,劳动者与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从人际关系来看,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手稿》中,马克思把“异化”和“对象化”区分开来。马克思认为:对象化劳动是劳动的肯定方面,它是人们在对自然界改造和占有的劳动过程中劳动的实现,说明了任何劳动都创造产品,而劳动产品是固定在对象中的物化劳动,所以,劳动的对象化是任何社会物质生产的共同内容,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异化劳动是劳动的否定方面。对象化劳动不等于异化劳动,而异化劳动却包含着对象化劳动,对象化和异化只是在私有制的前提下才联系在一起,即对象化在私有制下发生异化。异化劳动学说贯穿于《手稿》的各个部分,是马克思用来分析其他问题的有效方法和理论武器。

3、人的本质学说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从人与动物的区别以及人的劳动出发,论述了人的本质问题。

马克思指出,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但人又并非像动物一样与自然物具有直接的同一性。人的感性、对象性是在劳动中产生和实现的。另外,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人不仅生产自身,而且还生产整个世界,因而人的生命活动即劳动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劳动不仅创造了人,而且使人的生产活动有别于动物的生产活动,使人不仅具有自然性,而且具有社会性和能动性。因而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把社会历史归结为劳动异化和扬弃这种异化的过程,从而把生产劳动看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整个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人的劳动是一种客观的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人的劳动具有社会性。社会性质是整个运动的一般性质,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在所有社会活动中,物质生产是最基本的活动,物质生产是人的实现或现实,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方式,并且受物质生产支配。

4、共产主义学说

共产主义问题是《手稿》的中心问题。马克思首先评析了四种共产主义学说,这四种学说是:圣西门、傅立叶的空想共产主义、粗陋的共产主义、民主的或专制的社会主义、无政府的社会主义。马克思把历史上各种共产主义学说与私有财产的历史运动结合起来作历史的考察,正确地分析了它们的历史意义和历史局限性,并提出了他自己对共产主义的理解。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一种客观历史运动,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而且,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在这种社会里,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即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这就是说:(1)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运动发展的结果;(2)实现共产主义的基本途径是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3)实现共产主义的标志是人对自己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是人本身的解放。

5、唯物主义实践观

《手稿》中,马克思对实践的非系统的论述涉及了新世界观的一些重要问题。由于马克思把生产劳动看作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基本特征,因而抓住了实践的最基本内容——生产活动。马克思还探索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认为理论来自实践,又必须在实践中验证自己。马克思说,“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这种对立的解决决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一个现实生活的任务,而哲学未能解决这个任务,正因为哲学把这仅仅看作理论的任务。”1[1]难题的解决是实践的任务,并以实践为中介。关于人的科学本身是人在实践上的自我实现的产物,共产主义理论只有从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中诞生,马克思认为,理论并不能实现什么,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能动地改造世界。要消灭私有财产的思想,有共产主义思想就完全够了。而要消灭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

6、分析批判黑格尔的辩证法

《手稿》中,马克思充分肯定了费尔巴哈的历史功绩,指出,费尔巴哈是唯一对黑格尔辩证法采取严肃的、批判的态度的人,他揭露了黑格尔否定性辩证法的唯心主义性质,并用唯物主义原则同它相对立。但是,费尔巴哈也有不足,如在揭露、批判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性质时,连同它所包含的辩证法的合理要素也一并抛弃了,认为黑格尔的否定辩证法仅仅是哲学同自身的矛盾。因此,在马

克思看来,费尔巴哈没有完成克服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因而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分析仍然是完全必要的。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和改造,是以《精神现象学》为主要对象的。《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的导言,马克思把它看成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批判黑格尔哲学必须从这里开始。马克思在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中,既揭露了其辩证法的唯心主义实质,又肯定了他的积极成果,开始了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改造。马克思既指出了黑格尔的根本颠倒思维与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和把现实事物的异化归结为抽象的哲学思维的异化的双重错误,也指出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中所包含的合理因素: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抓住了劳动的本质,从而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不仅深化了自己对黑格尔哲学的理解,也使马克思超越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马克思全面制定新世界观找到了一个基本方向。

三、重点提示

通过《手稿》的研究,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创立,绝对不是一个孤立的思想理论的批判继承过程。而是实践与理论,即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和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这个理论的创立过程中,马克思不仅对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进行了研究,而且对历史、特别是对法国大革命历史进行了研究,对政治经济学、对各种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都进行了研究。所有这些研究都是服务于和服从于揭示无产阶级伟大历史使命这一现实的任务的,所有这些理论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学说的创立,都是不可缺少的。

当然,《手稿》是一部过渡性的著作,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正处于形成过程中,虽然从整体上看,马克思这时已远远超出了费尔巴哈,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还随处可见。例如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还带有抽象的性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共产主义的论证还不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出发,而是从作为人的类本质的劳动的异化出发。因此,在对《手稿》的研究过程中,要科学地揭示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和过去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哲学家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家的学说之间的联系和本质区别。特别要认真地科学地分析马克思是怎样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基础上,对过去的各种学说进行批判、继承、改造和发展的。同时还要正确地分析《手稿》的思想观点和成熟的马克思著作里的思想观点的区别和联系。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地评价《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形成中的地位,才能有助于系统地、完整地、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

四、问题思考

1、试述《手稿》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手稿》的主要论述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3、1932年《手稿》的发表,为什么会在西方掀起第二次“马克思”热?试指出《手稿》的不成熟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四篇: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

最近选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本书来读,闲来无事写一下感受。在以前从未关注过相关的东西,别说思考了。也很少思考过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有多么的不可调和,读这本书对社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马克思在第一手稿论述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关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克思认为工资决定了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是敌对的关系,而此前我一直认为两者是互利的关系;此外,由于工资的是由对工人的需求来定的,所以劳动者就变成了一种商品,而工资就是其价格,而且被维持在“工人及其养家糊口所能得到的最低的必要的起码生活费用,只能维持与畜类一样的生活。”真是令人震撼!

另一方面,马克思还对亚当斯密进行了批判。亚当斯密认为工人的工资只有在社会财富衰落的情况下才会下降;而马克思认为这是毫无根据的,他说工人在财富处于衰落状态受到的痛苦最大,因为对工人的需求下降,工人将面临失业;在社会财富增进时,虽然对工人需求增加,但因为扩大生产而会导致工人的过度疲劳和早死;到社会财富达到顶点时,工人的贫困状况不变。而且资本家可以较久的没有工人生活,反过来工人却不能活的那么长久。因此工人也离不开资本家。

读到这些观点让我吃惊不小,但我认为资本家虽然在分享利润时得到最多的部分是不公平的,但是存在就是合理的,我们应该看到工人就是脱离资本家,他的生活依旧是贫困的,而农民既然想成为工人,说明工人的收入要比农民的高,可以生活的更好;就像如今的中国,几乎所有的农民都在外打工,而且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种地。因为打工挣的钱是种地时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并且我认为农民成为工人,农民走进工厂是社会进步的一个必然情况,是社会生产力增加的需求。

另外马克思说:“只有劳动产品最微小、必不可少的部分回到了劳动者手里,这是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不相一致的,我很奇怪难道在马克思眼里资产阶级就不劳动,实际上他们不仅要付出许多脑力劳动,而且还要面对许许多多的不确定的风险因素,工厂倒闭了,工人受到的冲击小,到对于资本家来说可能是一场灭顶之灾。不知出于什么目的,马克思把工人说的太可怜了。

1844年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末期,应该说此时的资本主义社会还没有完善的制度,因为任何新的事物在刚出现的时候都不会是完善的,都要经历一个“扬弃”的过程,而且新事物的产生一定会遭到当时人的非议,因为没有人可以真正清楚地知道“人类社会要到哪里去”,只有他逐渐完善才会被人们所接受。

而作为后人我们还是要感谢马克思,不是因为他是伟人,而是因为他帮我们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所在,后人才可以对症下药,社会主义就是从资本主义的扬弃中诞生的,这是为什么社会主义要比资本主义优越的理论基础;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有必要说明的是,那种社会意识形态更优越,不是有理论就行的,还是要看实际情况,即人民的生活情况。

第五篇: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序言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序言

我在《德法年鉴》上曾预告要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形式对法学和国家学进行批判。在加工整理准备付印的时候发现,把仅仅针对思辨的批判同针对不同材料本身的批判混在一起,十分不妥,这样会妨碍阐述,增加理解的困难。此外,由于需要探讨的题目丰富多彩,只有采用完全是格言式的叙述,才能把全部材料压缩在一本著作中,而这种格言式的叙述又会造成任意制造体系的外观。因此,我打算用不同的、独立的小册子来相继批判法、道德、政治等等,最后在以一本专门的著作来说明整体的联系、各部分的关系以及对这一切材料的思辨加工进行批判。由于这个原因,在本著作中谈到的国民经济学同国家、法、道德、市民生活等等的联系,只限于国民经济学本身专门涉及这些题目的范围。

我用不着向熟悉国民经济学的读者保证,我的结论是通过完全经验的、以对国民经济学进行认真的研究为基础的分析得出的。不消说,除了法国和英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以外,我也利用了德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但是,德国人在这门科学方面所写的内容丰富而有独创性的著作,出去魏特林的著作,就要算《二十一印张》文集中赫斯的几篇论文和《德法年鉴》上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在《德法年鉴》上,我也十分概括地提到

过本著作的要点。

此外,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以及整个实证的批判,全靠费尔巴哈的发现给他打下真正的基础。从费尔巴哈起才开始了实证的人道主义的和自然主义的批判。费尔巴哈的著作越不被宣扬,这些著作的影响就越扎实、深刻、广泛和持久;费尔巴哈著作是继黑格尔的《现象学》和《逻辑学》之后包含着真正理论革命的唯一著作。

我认为,本著作的最后一章,即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剖析,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当代批判的神学家不仅没有完成这样的工作,甚至没有认识到它的必要性——这是一种必然的不彻底性,因为即使是批判的神学家,毕竟还是神学家,就是说,他或者不得不从作为权威的哲学的一定前提出发,或者当他在批判的过程中以及由于别人的发现而对这些哲学前提产生怀疑的时候,就怯懦地和不适当地抛弃、撇开这些前提,仅仅一种消极的、无意识的、诡辩的方式来表明他对这些前提的屈从和对这种屈从的恼恨。仔细考察起来,神学的批判——尽管在运动之初曾是一个真正的进步因素——归根结底不外是旧哲学的、特别是黑格尔的超验性的已被歪曲为神学漫画的顶点和结果。历史现在仍然指派神学这个历来的哲学的溃烂区本身来显示哲学的消极解体,即哲学的腐烂过程。关于这个饶有兴味的历史的判决,这个历史的涅墨西斯,我将在另一个场合加以介绍。

下载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私有财产的理解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私有财产的理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马克思《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5篇

    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它是马克思第一次试图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并初步阐述自己的新的......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报告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报告 书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作者:马克思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目录:包含六部分:序言;第一手稿;第二手稿;第三手稿;附录;注释。 《1844年经......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范文大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1844年4—8月于巴黎研究政治经济学时写的著作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现在的名称是后人加的。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浅析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浅析 摘要:1844年3月,马克思因受到恩格斯《德法年鉴》中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影响,认为仅停留在哲学的研究上,还不是“针对原本,而是针对副本......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全文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 马克思 (1844年5月底6月初-8月) [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我们是从国民经济学的各个前提出发的我们采用了它的语言和它的规律我们把私有财产,把劳动资......

    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科学社会主义观

    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科学社会主义观 摘 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通过对当时社会中流行的三种社会主义思想的批判分析,指出空想社会......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介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于1844年初步探索政治经济学时写下的一部手稿。19世纪40年代,当时马克思(26岁)流亡在巴黎,写下这批手稿,所以又称“巴黎手......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

    读后感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联想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在马克思年轻时代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弄清思考的问题而写的一个未完成的手稿,也是他对于政治经济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