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房管局庆祝建国60周年获奖征文选登
一年之中,我最爱的是十月,因为十月意味着一年辛勤劳碌后的丰收,意味着漫山累累的金黄硕果,更因为我深深热爱着的伟大祖国就诞生在十月!十月一日,是祖**亲的生日,是举国欢庆的日子。
我出生在八十年代,没有经历过战争和炮火的洗礼,没有目睹过建国伊始人民经历的苦难,但是从父辈自小对我的教育中,从课本的知识里,我学习到了很多祖国的历
史知识,了解到了中华民族所经历的风雨沧桑和时代变迁。那一个个令人敬仰的名字,那一个个打动人心的故事,早已深深的印刻在我的心中。我深知今天美好生活得来的不易,我越发感到自己是幸福的,能够与祖国一同成长在崭新的二十一世纪,能够日复一日的感受祖国和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我的故乡&&是个蕴含丰厚人文气息的省会城市,同时也是个风景秀丽的泉水之乡。这里有秀景如画的大明湖,也有巍峨旖旎的千佛山。中外闻名的天下第一泉趵突泉在这里喷涌如注,蜿蜒流淌的母亲河黄河在这里伸展开她温柔的臂弯。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里诞生过辛弃疾,李清照等光耀文坛的著名词人,也有历代文人骚客留下的大量诗词歌赋、书画碑刻,更有有历史悠久的老街老巷,闻名全国的曲山艺海、民间工艺、传统风味,这些都为&&存积下深厚的人文积淀。
我出生在这里,我目睹了改革开放后故乡&&蓬勃发展的全貌、亲历了&&城市生活的巨变。很多人来到&&,并不能够立刻爱上这座静谧沉稳的城市,因为她没有海港青岛的精致,没有大都市上海的的繁华,有的只是沉稳与安详。&&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但是你在她的脸上几乎找不到岁月凿刻的痕迹。我每每听父辈们谈起老&&的荒凉与萧条,都会不由的惊叹这座城在悄无声息中发生的巨变。
城市是国家的缩影。几十年来,&&城逐渐向四周扩张,现在已经比解放时大了四倍,城市建设更趋向细致化。“平地拔高楼,高楼静耸立”,密布&&的高楼大厦仿佛在骄傲的展示着建设者的功勋。&&的路永远是笔直的,从几十年前最初的双车道,到现在的八车道,经七路,经十路,济泺路上,车水马龙、畅通无阻,代表着&&向现代化大都市前进的步伐。夜晚,华灯初上,这座城又展现出大都市璀璨瑰丽的霓虹景色。白天忙碌了一天的人们,会到健身房挥洒汗水,或是到社区广场上轻舞慢步,或选择到图书馆读书充电。
这座城是大自然的馈赠,泉是&&的命脉。几十年来,&&人在不断完善城市建设的同时,时刻铭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律。趵突泉,黑虎泉,大明湖,五龙潭,舜井,灵岩寺等具有代表性的名胜古迹,在政府与市民齐心协力的努力下,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修缮。另外,政府还开发了如跑马岭野生动物园、红叶谷生态文化旅游区、五峰山、腊山国家森林公园、蟠龙山森林公园及黄河森林公园等诸多旅游景区。许多外地甚至国外游客纷纷慕名而来,不但提高了&&的知名度,而且带来了全所未有的旅游收益。“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城市是我们的家园,这里的山、水,一直默默的守护着养育着这里的人,而这里的人也默默的守护着这个缄默的城市,守护着这自然的馈赠,唯此,千年未变。正是&&人如此的沉稳与低调,决定了这座城厚积薄发的发展格调。
我们的生活质量随城市的发展日趋提高。记得小的时候,我们全家住在一座巴掌大小的四合院里,几户人家共用一个水龙头,排队刷牙洗脸的场面并不鲜见。我读小学的时候,全家搬到了父亲单位宿舍的筒子楼里,在公共厨房里,我和小朋友一同嬉戏,一起品尝到邻居奶奶烹制的美味食物。再后来,筒子楼拆迁,我们再次搬家,父亲在自己的书房画室里,可以尽情挥洒笔墨,我也有了自己宽敞的卧室,保证我能够安静的读书学习。直到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再次来到曾经住过的地方追忆儿时的时光,谁知当年的建筑早已被如林的高楼所替代,其间穿插着社区广场,便民市场,学校,brt车站,竟找不到任何我儿时记忆中的痕迹。望着社区里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此情此景,让我由衷的发出赞叹:我们的生活,不也正是跟随着城市建设的车轮,驶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吗?
金秋十月,我们伟大的祖国将迎来她六十岁华诞,而我也将迎来我人生的第二十四个生日。透过&&的发展,泉城人民生活的巨变,可以看到国家的飞速发展。中国的国力增强,才使得一座座像&&一样的城市变美了,人民生活变得更舒心了。如今,活跃在各行各业的我们,就仿佛祖国大厦的一砖一瓦,建设祖国的重任在肩。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的确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好时代,理应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年轻的朋友们,让我们将饱满的热情,融入工作学习中来,融入迎接全运中来,以实际行动,为建设美好泉城而努力,让祖国,让家乡因我们而骄傲,以此作为献给祖国六十华诞最好的礼物。展望未来,我们期待祖国前程似锦绣,祝福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
第二篇:街道庆祝建国60周年征文选登
新中国成立60周年,是中华儿女摆脱屈辱压迫、贫困落后的60年!是取得举世瞩目辉煌成就的60年!是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60年!
1949年,历经磨难和疾苦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华夏历史由此翻开全新一页。中国人民在自己当家作主摸索前进的征程中,精神焕发,信心百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倍,以崭新的姿态迎接着各种各样的考验。在建国初期满目疮痍的经济复苏中,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浪潮中,在风风火火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新中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边缘发展到gdp总量、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前列,在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多个方面,中国60年来发生的巨变令世界为之瞠目,中华儿女用60年的心血和汗水谱写出一部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壮丽史诗。
伴随着祖国的繁荣昌盛,60年来,生活在天府之国的**儿女,也在默默地为改变家乡的面貌,不辞劳苦,埋头实干,一代又一代传递着发展**、富民强市的接力棒。同样的,这60年来,**人民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并朝中国西部综合交通枢纽、通信枢纽以及物流和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科技中心目标快速迈进。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主城区不断向外扩张,**街道位于**东三环路两侧,理所当然的成为**城市向东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东部新城的核心区域。幅员面积27.38平方公里,辖7个社区,5个行政村,现有人口1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万余人,城市人口突破10万人,城市化率超过90%。正在建设的10平方公里生态公园、**体育竞技中心等重点项目将加快**融入**主城区的步伐。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些年随着**实施统筹城乡、“四位一体”科学发展的总体战略,**从一个偏僻的农村小镇发展成为国际特大城市——**主城区的一个重要城市板块。**,正以神奇的变化演绎着新中国发展的奇迹。
财政剧增演绎小康图景
以前,**街道是一个落后的农村建制乡,时称石灵。据档案资料,当时的**除了很少的农业税外,几乎没有一份钱的其它财政收入,全靠上级拨款扶持。
上世纪80年代,**的农村经济总收入仅767.35万元。上个世纪90年代初,国家三线调迁军工企业调迁到**,“水、电、路、气”通讯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大城市对**的辐射力增强,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亿元大关,达10004万元;1993年达3亿多元,1994年达5亿多元,1995年达7亿多元……进入新世纪来,农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都以亿元为单位不断向新的记录攀升。
新中国成立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人均纯收入不断实现新突破。198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21元;1990年,**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000元;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 3000元;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远远超过6000元;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接近7000元。
截止上个世纪80年代,**财政收入几乎为零。直至上世纪90年代,**依托军工企业内迁、东部副中心和东部新城建设,引进和建设了新**大学、**第一大车站**车站、10平方公里**公园、**体育竞技中心等重大项目,经济发展迈入快车道。2007年,财政收入一举突破1亿元大关,成为名副其实的“亿元街道”。
城乡统筹演绎发展新篇
长期以来,**是一个传统的农业乡,城乡二元结构相当明显。据当地老人回忆,以前的**基本上都是农村,仅有的一条街,也是过路街。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东部副中心的建设和**大学的迁入,特别是城乡统筹战略实施后,**的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小街摇身一变换新城,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破解。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农业人口只剩1万多人。这1万多农民虽然仍处农村,但却享受着高度的现代文明。经过不断的建设与改造,农村交通已经四通八达,连接城东新区两大核心组团的十洪路、连接三环路的灵龙路、连接成洛路的东洪路已经全部硬化、绿化、亮化和美化。另外,自来水、天然气、光纤、宽带也已通农村。农民的收入也接近市民的收入水平,部分农民的收入已远远超过城市人均收入。农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已经和城市没有差别。
如今,**城市化率已经突破90%,成为**主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里人和农村人都享受着同等的“城市待遇”。从配套建设来看,完善的基础设施已实现城乡全域覆盖。供水建有**市自来水公司供水的dn300mm的自来水管体和2座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3万吨;供电有变电站1座,变压器165台,供电总容量2000万kwh;供气站有4座,供气能力达60万立方/日,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龙星公司相连的长输管网双气源供气;通讯有程控电话装机容量15万门,余量充
狂战诀 金莲别录 大唐流氓海盗 限制级召唤 让子弹飞翔 绝顶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银行庆祝建国60周年征文选登
转眼十几年的光景过去了。从大学毕业分配进银行,一路奔波着,忙碌着,记忆中的一些琐碎往事似乎随着时光的流逝,变得有些模糊了。但是当年工作的点点滴滴,那些与**银行一路走过的岁月却日久铭新,令我终生难忘。
参加工作的第一站--**银行**分理处与今天的**银行网点有着天壤之别的厚实和朴素,是我最早接受金融启蒙的开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始。80年代末,当时的银行网点,门牌上大都挂着“某某分理处”或“某某储蓄所”字样,外表朴素,很少有豪华张扬的。除了“大银行”以及临街繁华地段的几家银行显得比较气派外,其他的就跟小百货商店那么大。小而窄的门面,高而旧的桌椅,昏暗陈旧的吊灯,水泥砌平的地面,再加上被银行师傅磨得发旧的大算盘、笨重的大钢箱,基本构成了营业网点的所有家当。像许多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样,当年的我就坐在三张桌子拼起的“丁”字柜台前,每天收收付付,写写算算,重复着简单划一的数字劳动。每逢夏季,没有空调的营业室炎热难耐,打开电风扇也只往地面上吹,生怕桌面上的账页被风吹散;到了冬天,尽管屋里有暖气,但外面的寒气却因门的不断开启而直逼柜台,我们只好搓着手,跺着脚,一边招呼进进出出的客户,一边写写算算。就这样寒来暑往,当年的银行当年的我们,用百分之百的手工操作服务着老百姓,温暖着储户的心。
那个年代,人们进出银行,也没有太多的选择。看来看去,只有传统的几项业务:活期储蓄、定期储蓄、定活两便、零存整取,还有一些信汇、电汇…….当客户走进银行,见柜台里的工作人员低头算帐,他们或观望,或小心翼翼地询问,得到准确的答复后,他们会自己找到该排的队伍里等着办理业务。除了存钱和取钱,市民们似乎对银行服务没有太多的奢望;而当时的银行也大多抱着“坐等顾客上门”的想法,存不存由你!
如天公造物般的神奇。也就是十几的工夫,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金融产业的不断创新,使银行的面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昏暗破落的窄小门面统统改换成宽敞明亮的气派门面,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不约而同地成为新型都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走进银行大厅,人们再也听不见拨拉算盘珠子的“噼里啪啦”声响了,轻柔的背景音乐和着电脑键盘演奏出的欢快旋律,无不令人心旷神怡;原先那高不可攀的柜台连同阻隔银行与客户情感的篱笆一起被卸掉了,取而代之的是张显人文关怀的“低柜式”服务;智能化的服务设施把银行人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脱了出来,丰富的个性化金融产品为居民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银行的营销模式,也早已突破了传统的“收收付付”,“金融财务顾问”、“理财经理”、“客户经理”等新名词纷纷跃入人们的眼帘,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的流行时尚,则使百姓的金融生活空间更加广阔。涉及居家理财甚至衣食住行的各项服务只需轻敲键盘,几秒钟内就可以搞定。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手头日渐宽裕的都市人在**银行理财经理的启发下,真切体会到了金融理财的妙处。琳琅满目的金融产品,使市民进银行就像逛超市一样地便利:缴纳电话、水电费、税款、保险费可以通过银行自动转帐,买车购房可以到银行按揭贷款,炒股可以借用“银证通”,汇款可以乘“汇款直通车”、“全球快汇”,还有银行卡、保管箱、基金、“外汇宝”、个人支票、保险代理等等金融产品,叫人应接不暇。
记得银行卡刚刚面市不久,当时的信用卡还是“养在深闺人未知”,老百姓习惯于用现金支付结算,许多商家兴致不高,生怕用卡结算线路不畅而影响自家生意,纷纷摆出“拒卡千里”的姿态。当时手拿银行卡消费,在许多商场经常遭到冷遇,后面排队的顾客更是对你投以不耐烦的责怪目光,仿佛你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儿。而如今事过境迁。随着银行卡存款、取款以及查询、转帐、消费等等使用功能的丰富,银行卡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亲密伙伴”。上街买菜、买衣服、买家里的日常用品,哪怕只消费几元钱,银行卡也会轻松搞定。老百姓和银行卡可以说形影不离了。就我的朋友来说,随便打开他们的钱夹,现金肯定不多,但牡丹信用卡、牡丹贷记卡和牡丹灵通卡等各色银行卡被一层一层地插在皮夹子里,时时带在身上,依着各自的理财和消费喜好,各有不同的长处,倒也用得得心应手,很是惬意。本人喜欢用卡的最大理由,是因为它轻薄、小巧,易于携带,而且兜里揣着银行卡,走到哪里都有一种心神笃定的感觉,有底气,好像带着一个随身银行。平时跟着同事逛商场,看中一两件衣服就往身上套。同事评头论足一番,随手就掏出牡丹贷记卡来一刷。只听pos机“吱吱”地响几下,按几个密码,签个字,拿张小票,省了数钱的麻烦。更潇洒的是到外地出差,无须傻里傻气地揣上厚厚的现金。宾馆结帐、饭店吃饭、商场购物全部刷卡;现金用完了,再去取款机上提钱就成了。
前些时候,陪一些内地客人参观**市**路上的“大银行历史展馆”,里面浓缩了***金融60年的风云。当看到营业大厅内复
血蟒传说 殓魂 左路天王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xiexiebang.com
制的20世纪40年代“大银行”办公场景时,这些内地客人无不啧啧赞叹几十年来***金融发生的惊人变化。作为**银行***分行的一员,也因为亲历了银行十几年的变迁而感慨万分。
感谢时代赋予我的幸运,让我有缘走上**银行的工作岗位,亲眼目睹***金融业的巨大变化,以及由此给广大老百姓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影响。我深信,在我国改革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发展大潮的推进下,**银行***分行的明天将会更加迷人。
血蟒传说 殓魂 左路天王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银行庆祝建国60周年征文选登
转眼十几年的光景过去了。从大学毕业分配进银行,一路奔波着,忙碌着,记忆中的一些琐碎往事似乎随着时光的流逝,变得有些模糊了。但是当年工作的点点滴滴,那些与**银行一路走过的岁月却日久铭新,令我终生难忘。
参加工作的第一站--**银行**分理处与今天的**银行网点有着天壤之别的厚实和朴素,是我最早接受金融启蒙的开始。80年代末,当时的银行网点,门牌上大都挂着“某某分理处”或“某某储蓄所”字样,外表朴素,很少有豪华张扬的。除了“大银行”以及临街繁华地段的几家银行显得比较气派外,其他的就跟小百货商店那么大。小而窄的门面,高而旧的桌椅,昏暗陈旧的吊灯,水泥砌平的地面,再加上被银行师傅磨得发旧的大算盘、笨重的大钢箱,基本构成了营业网点的所有家当。像许多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样,当年的我就坐在三张桌子拼起的“丁”字柜台前,每天收收付付,写写算算,重复着简单划一的数字劳动。每逢夏季,没有空调的营业室炎热难耐,打开电风扇也只往地面上吹,生怕桌面上的账页被风吹散;到了冬天,尽管屋里有暖气,但外面的寒气却因门的不断开启而直逼柜台,我们只好搓着手,跺着脚,一边招呼进进出出的客户,一边写写算算。就这样寒来暑往,当年的银行当年的我们,用百分之百的手工操作服务着老百姓,温暖着储户的心。
那个年代,人们进出银行,也没有太多的选择。看来看去,只有传统的几项业务:活期储蓄、定期储蓄、定活两便、零存整取,还有一些信汇、电汇„„.当客户走进银行,见柜台里的工作人员低头算帐,他们或观望,或小心翼翼地询问,得到准确的答复后,他们会自己找到该排的队伍里等着办理业务。除了存钱和取钱,市民们似乎对银行服务没有太多的奢望;而当时的银行也大多抱着“坐等顾客上门”的想法,存不存由你!
如天公造物般的神奇。也就是十几的工夫,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金融产业的不断创新,使银行的面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昏暗破落的窄小门面统统改换成宽敞明亮的气派门面,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不约而同地成为新型都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走进银行大厅,人们再也听不见拨拉算盘珠子的“噼里啪啦”声响了,轻柔的背景音乐和着电脑键盘演奏出的欢快旋律,无不令人心旷神怡;原先那高不可攀的柜台连同阻隔银行与客户情感的篱笆一起被卸掉了,取而代之的是张显人文关怀的“低柜式”服务;智能化的服务设施把银行人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脱了出来,丰富的个性化金融产品为居民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银行的营销模式,也早已突破了传统的“收收付付”,“金融财务顾问”、“理财经理”、“客户经理”等新名词纷纷跃入人们的眼帘,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的流行时尚,则使百姓的金融生活空间更加广阔。涉及居家理财甚至衣食住行的各项服务只需轻敲键盘,几秒钟内就可以搞定。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手头日渐宽裕的都市人在**银行理财经理的启发下,真切体会到了金融理财的妙处。琳琅满目的金融产品,使市民进银行就像逛超市一样地便利:缴纳电话、水电费、税款、保险费可以通过银行自动转帐,买车购房可以到银行按揭贷款,炒股可以借用“银证通”,汇款可以乘“汇款直通车”、“全球快汇”,还有银行卡、保管箱、基金、“外汇宝”、个人支票、保险代理等等金融产品,叫人应接不暇。
记得银行卡刚刚面市不久,当时的信用卡还是“养在深闺人未知”,老百姓习惯于用现金支付结算,许多商家兴致不高,生怕用卡结算线路不畅而影响自家生意,纷纷摆出“拒卡千里”的姿态。当时手拿银行卡消费,在许多商场经常遭到冷遇,后面排队的顾客更是对你投以不耐烦的责怪目光,仿佛你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儿。而如今事过境迁。随着银行卡存款、取款以及查询、转帐、消费等等使用功能的丰富,银行卡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亲密伙伴”。上街买菜、买衣服、买家里的日常用品,哪怕只消费几元钱,银行卡也会轻松搞定。老百姓和银行卡可以说形影不离了。就我的朋友来说,随便打开他们的钱夹,现金肯定不多,但牡丹信用卡、牡丹贷记卡和牡丹灵通卡等各色银行卡被一层一层地插在皮夹子里,时时带在身上,依着各自的理财和消费喜好,各有不同的长处,倒也用得得心应手,很是惬意。本人喜欢用卡的最大理由,是因为它轻薄、小巧,易于携带,而且兜里揣着银行卡,走到哪里都有一种心神笃定的感觉,有底气,好像带着一个随身银行。平时跟着同事逛商场,看中一两件衣服就往身上套。同事评头论足一番,随手就掏出牡丹贷记卡来一刷。只听pos机“吱吱”地响几下,按几个密码,签个字,拿张小票,省了数钱的麻烦。更潇洒的是到外地出差,无须傻里傻气地揣上厚厚的现金。宾馆结帐、饭店吃饭、商场购物全部刷卡;现金用完了,再去取款机上提钱就成了。
前些时候,陪一些内地客人参观**市**路上的“大银行历史展馆”,里面浓缩了***金融60年的风云。
第五篇:庆祝建国60周年审计系统征文选登
庆祝建国60周年审计系统征文选登
“工作、实践、学习、提高”是我十年内审工作的经验总结。
与内部审计“第一次亲密接触”是在1994年春。那时,公司进行内部机构改革,设置了审计科。为充实审计力量,公司领导把做了13年财会工作的我从财务科“优化”到了刚设立的审计科,这样,就开始了我的内审职业“生涯”。
初涉内审,对审计程序、技术和方法不甚了解。由于刚设立内审机构,公司领导比较重视,为我们订阅有关报刊、杂志,购买审计书籍。我和其他三位边干边学,当时的主要工作是进行以理顺下属单位财务账目为目的的财务收支审计。按公司领导要求,把下属十多个非独立核算单位过去十年的会计账目全部理顺、清理,工作量是比较大的。由于我们单位会计业务比较简单,当时又有地方审计局经常来指导工作,我们的审计工作开展的比较顺利,为公司加强经营管理发挥了一定作用。
回顾我们单位过去的内审工作,特别是对于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我深有感触:相对独立的内审机构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审计人员也是慢慢减少。XX年中,公司撤消了存续六年的审计科,合并到公司纪检部门一直到如今;审计人员也从开始时的四人,“鼎盛”时期增加到五人,期 间该退休的退了,该调动的走了,到目前只有我们二位审计人员坚守“阵地”。和大多数国有企业一样,内审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不合理,不符合公司经营管理的需要,内审工作发展缓慢。
十年的内审工作实践表明,内部审计确实为公司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这些成绩有可以数字金额表示的,如1998—1999年帮助公司回收沉淀欠款130余万元,近几年开展的基建审计,核减工程造价56万元,总体审减率达12%,查处舞弊、损失、浪费金额,等等;也有无法以数字金额表示的,如评价、修订、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促进了经营管理,堵塞了漏洞,等等。大多数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是领导层仅仅以能够看到的数字金额来衡量我们内审工作成绩,忽视了那些看不到的、无形的成绩,这是非常片面的。
总结自己的工作经历,由不懂内审的财务岗位而分配到这份工作,经过实践,并不断地学习,到业务水平不断得到提高,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理论,没有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经过实践,再学习理论,可以促进工作。做内审工作期间,先后考取了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资格,XX年参加了CIA考试,虽然没通过,但也学到了新的知识。有时想,考取这些资格有什么用呢?工资不涨、职位没提,考试成本与个人效益不成正比,有些惋惜。但是,学到的东西是自己的,武装了自己的头脑。考试可以促进学习,把所学到的知识运 用到实际中,又能促进业务水平的提高。
通过十年的实践,我已经热爱上内部审计。中国内审任重道远,相信:通过我们内审人不懈努力,勤恳工作,内审事业前途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