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歌剧《骆驼祥子》观后感(大全)
歌剧《骆驼祥子》观后感
赵秀云
2014,6月,26日傍晚,气派非凡的国家大剧院灯火辉煌,我应邀观赏伟大的作家老舍先生名着原创歌剧《骆驼祥子》
歌剧《骆驼祥子》成功地塑造了原着中的主要人物祥子、虎妞、小福子等,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该剧生动地反映了老北京的百姓生活与城市风貌。国家大剧院集中了实力派导演、作曲家、演员打造了这部拥有独特审美价值、深具北京情怀的歌剧。庞大的交响乐团,以气势宏大的现场演奏,增添了完美展现这部歌剧的艺术魅力。
当序曲响起来的时候,舞台上一面硕大的纱幕呈现出老北京胡同里严冬时节的肃杀景象;光秃秃的老槐树覆盖着沉甸甸的积雪,粗壮的枝干直剌灰蒙蒙的天空,除此而外,所有的植物统统躲到肃杀的严冬里去了。面对凄风瑟瑟,寒气袭人的一域,我心中涌起阵阵悲凉。难道不是吗,那肃杀的景象酷似我孩提时生活过的地方。一时间,我仿佛变成了虎妞,小福子的同伴,与她们一起挨过黑暗的严冬,企盼人间的温暖。一种悲剧氛围,深深地感染着我,使我难以释怀。
大幕徐徐拉开,老北京的城楼下,人潮涌动,叫卖声鼎沸。主人公祥子出现在舞台中央,他买了新车,正当得意之时,乱兵抢走了他的车。懊恼之际,祥子悲愤交加,心存不甘,趁乱牵走了三头没有主人的骆驼。
祥子回到车行,昏睡了一夜,几乎没有力气迈出门坎儿。他试图重整旗鼓,却没能抵御住车行老板刘四爷的女儿虎妞的色诱。
虎妞是个大龄女,俨然一个性情奔放,欲火中烧,见了祥子就像见了猎物一样,疯狂地扑上去,紧紧地缠住意中人。这个老姑娘身着紫红色长裤,青蓝色褂子,黑黑的大辫子缠着红头绳,辫根上别一枚银制发卡。她迈着猫步,颤悠悠地从屋里出来,一脸妖媚的笑容坦露出火辢辢的诱惑力。她扭动着腰肢唱道:“祥子啊,你可倒好,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头!……”
虎妞是该剧的女主角,这个泼辢的老姑娘,生就一副粗犷的男儿性格。她聪明而有胆略,将车厂和车夫管理得井井有条。她一心爱着车夫祥子,颇有心计的她,为了爱情施展了一连串的手段。她爱祥子的厚道老实,爱祥子强健的体魄和年轻端正的外形。可是祥子不爱她,但命运就像一只魔爪,紧紧地扼住祥子的咽喉,迫使他稀里糊涂地上了虎妞的酒桌,与虎妞酒后乱性。
虎妞得到满足以后,进一步缠住祥子,不由得吟唱“棒!棒!棒!……”
祥子很后悔,深夜逃出了车行,给曹先生拉包月去了。泼辢的虎妞紧跟着找上门来,假称自已怀孕了,软硬兼施地伏获了祥子。倒霉的祥子无可奈何,在曹家积攒的一点钱,也被侦探勒索去了。于是跟着虎妞回到车行,在刘四爷的寿宴上,虎妞将计就计,当着父亲的面宣告:“我有了,祥子的!……”祥子无奈,只好与虎妞成婚。
婚后,祥子用虎妞的钱买了一辆车,但好景不长,为了安葬死于难产的虎妞,他又不得不将这辆车卖掉。继而邻居小福子,他心爱的女人不堪忍受屈辱的生活上吊自杀,吹灭了他心中最后的希望火花,彻底粉碎了他的梦想。
祥子是全剧的中心人物,原本正直善良的他,具有许多优良的品质。他是那样的纯朴,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坚韧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他所梦想的不过是以自己的劳动求得一种独立自主的生活,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拥有一辆属于自已的车。这一愿望就像鬼影一样,总也抓不牢,迫使他空受那些辛苦和委屈。生活的磨盘碾碎了他的梦想,从此消沉绝望,丧失了任何企求和信心,最终沦为自甘堕落的乞丐。
对于祥子的命运我感到遗憾和惋惜,也感到无奈和悲哀。他十八岁进城,经过了种种的艰难险阻,挫折打击,阴谋欺骗。他在沮丧中开始怀疑自已对人生的追求是不是可行?在布满荆棘的生活中,消磨了他的意志;在黑暗的包围中,被撞得头破血流。这个老实人最终没能战胜自己,没能战胜社会,被残酷的现实打败了。如果当时的社会进步一点,经济发展好一点,祥子的命运也许会有好转,起码会有一条活路。然而,理想与现实充满了矛盾,社会不可能为了一个人的理想而改变。祥子的理想很有限,就是想要一辆车,凭力气拉车挣钱糊口。他并没有什么奢望,他只是为了理想而不断奋斗,他的付出却未能获得成功。
祥子是一个悲剧人物,他一生的努力,是为了寻求美好的生活,但是结局却是那样的悲惨。值得深思的是,祥子所生活的那个年代,是一个愚昧落后的年代,在那个半殖民地的社会里,挫折扼住祥子的脖子,让这个原本纯朴人,变成了穷途末路的鬼。悲剧的产生是那个社会的缩影,人是有思想的动物,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但是要因人而异,因社会而异。人很容易失去自我,一但失去自我就会迷失方向,甚至堕落。老舍先生正是从这样一种认识出发,怀着对于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深切同情,写下这个悲剧性的故事。这就使这部作品具有激愤的控诉力量和强烈的批判精神。
歌剧《骆驼祥子》中的小福子,是一个善良、美丽、软弱的贫民女儿。她深深地爱着祥子,祥子也爱着她,这分恋情就像黑暗中的一限光明,牵引着祥子和小福子憧憬未来。多么凄美和富有诗意,多么浪漫而美好的一幕!就在一瞬间,突然断裂了,坍塌了,毁灭了,把祥子最后的希望埋葬了。……
饱含张力的歌剧化音乐语言,引入了京剧、民歌、京韵大鼓等音乐素材,恢弘大气又不失亲切感。“瞧这车”是这部歌剧的第一首咏叹调,明亮、热情、描述了祥子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演员的演唱与合唱队的重唱交织在一起,既有快板又有中板,充分展示出男高音的实力。“虎妞之死”是全剧的最后一首咏叹调,也是虎妞最为重要的唱段。这首咏叹调的感情变化幅度较大,音乐开始很弱,表现了虎妞临终前的奄奄一息:情绪逐渐爆发到虎妞对祥子强烈的呼唤,歌唱与乐队在此时达到了最高点,将虎妞复杂的心情和对生命爱情的留恋,得到了淋漓极致的表现。小福子的咏叹调是一首抒情的咏叹,纯美的音乐风格,表达了小福子对自已悲惨命运的哀怨。作曲家在这首咏叹调中引用了河北民歌《小白菜》作为主题。
歌剧《骆驼祥子》中的每一首咏叹调,或某一个唱段,无不深深地打动我的心。演员精彩的演唱,一回回把我带进剧中人物所处的规定情景中,与人物同呼吸共患难。歌剧艺术是舞台艺术的皇冠,由国家大剧院制作推出的这部歌剧,将迎来世界首演!为“祥子”这个从老舍笔下诞生78载的经典人物,唱响拥抱岁月的动人咏叹。该剧运用广阔的舞台延伸力,完美的音乐戏剧性,还原于时代的表现手法,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表现形式,使老舍笔下的人物鲜活地展现在舞台之上。
老舍是中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小说家和戏剧家,他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戏剧史上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里引用编剧的一段话:“老舍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他关注民生,穷其一生都在追寻真理。他是天真的,也是深遂的;他是幽默的,也是严肃的;他是坚强的,也是脆弱的。他关心政治却不懂政治,本质上,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
歌剧《骆驼祥子》忠实于原着,成功地塑造了祥子、虎妞、小福子、二强子等人物形象。唱词与音乐的谱写,更多的是在人物的情感上下功夫,作品的整个构架是完美的,赋予人物的音乐形象是鲜明的。从一开始就很有气势,旋律震撼心灵,能感受到故事的波诡云橘,能听到男女主人公对生命的苦涩挣扎。下面引用一段导演的阐述来结束此文。
“歌剧《骆驼祥子》里死了三个人(虎妞、小福子、曹先生),这是一出悲剧!但不同于传统悲剧的地方是作为主人公的祥子没有死,悲剧的却恰恰是他没有死!他成了一个看别人死的看客!这个残酷的故事发生在古老而优美的北京城,这部歌剧的文学和流淌的都是这座城的血液、对这座城市的美好回忆、讲述在这座城市中发生的故事。将残酷优美并列呈现就构成了我们这部歌剧的气质。有了记忆我们便知道了我们身在何处,我们是谁。”
第二篇:作为歌剧的《骆驼祥子》
西方作曲家相比,中国作曲家在创作歌剧时常常会多背负三个“重担”,第一是对歌剧结构范式的处理;第二是对汉语的处理;第三是对中、西音乐语言融合的处理。这三个“重担”既与中国与西方戏剧文化、音乐文化的巨大差异相关,也与中国作曲家对西方歌剧创作技术的理解相关。在中国歌剧创作历程中,能较好地将这三个问题妥善解决的作品不多,国家大剧院2014年6月首演的委约作曲家郭文景创作的歌剧《骆驼祥子》便是其中之一。
首先,歌剧作为一种舶来的戏剧与音乐的综合艺术形式,其美学标准及结构形式早已由众多的西方作曲家通过大量创作实践所确立。如美国音乐学家约瑟夫?科尔曼所说:“作为一种戏剧类型,它(指歌剧)的本质存在无论在细节上还是在整体上都是由音乐的表达所决定”{1}。也就是说,所有的戏剧元素完全用音乐语言表现出来的戏剧形式,方能称其为歌剧。这种表现绝不仅仅止于单一的声乐唱段。西方古典音乐中所有声乐、器乐的多声部创作技法都被运用到了歌剧中用以推动戏剧的发展并形成张力。这决定了它的戏剧形态与结构必然是多层次、立体的,属于典型的西方建构型美学。
相对而言,作为中国传统戏剧的戏曲,音乐虽然从始至终就贯穿于所有戏曲类型的文本与表演之中,但其结构形态却始终是以单线条的唱腔为主,乐队声部也都隶属于唱腔,其戏剧节奏、张力的营造更多靠板式的变化来推动。因此,中国作曲家创作歌剧时,要么选择传统的戏曲思维对歌剧范式进行“中国化”的改造,要么选择基本遵从西方歌剧范式。
《骆驼祥子》的创作显然选择了后者。全剧整体结构遵照了意大利式大歌剧的结构范式,共分为两幕,第一幕以祥子买车为起始,一直推进发展到虎妞与祥子的婚礼,以这一场红事形成整幕的戏剧性核心事件;而第二幕则以逛庙会为起始,一直推进发展到虎妞与小福子的死亡,以这两场白事形成整幕的戏剧性核心事件;最后以百姓们围观杀人以及祥子的沦落作为最后的尾声。这两幕都以大场面的群戏作为起始,情节的推动发展以两三个主要人物的命运为中心,都结束于大场面群戏与个人命运的并置。这样的戏剧结构显然为独唱、重唱、大合唱的交织留足了创作空间。而从最终演出效果来看,《骆驼祥子》中既有像第七场曲二“小福子”中的咏叹调、第八场曲二“虎妞之死”中虎妞的咏叹调那样出色的独唱段落;也有像第五场曲三“结婚”男女主角一喜一悲、性格鲜明对比的二重唱,第一场曲一“瞧这车”中众车夫七嘴八舌、插科打诨式的四重唱那样的重唱唱段;还有像第一场曲二“打仗了”中表现面对战争时的人心惶惶、第六场曲一“庙会”中展示老北京风味以及全剧最为悲悯的间奏曲“北京城”那样的合唱段落;更有像第五场前奏由赋格曲、第五场第三曲“结婚”开头处唢呐与乐队协奏曲式的对峙等纯器乐段落。这些精彩的段落在郭文景的手中有机地交融成为一个整体,有效并充满感染力地表现了剧中人物的性格、心理在悲惨命运中的戏剧性变化。很难设想,戏曲式的单声思维该如何表现如此错综复杂的悲剧故事。
除了整体戏剧架构之外,作曲家还大量运用了西方的主导动机变奏及展开的手法,来表现主要人物的性格、心理与遭遇。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动机贯穿于全曲中,在人物的每一次戏剧性遭遇中进行变奏或展开,使得观众在观剧时能够通过这种不断地“提示”,追踪并感受到人物在命运遭遇中发生的变化。篇幅所限,笔者只就虎妞与祥子这两名主角主要动机的构成形态以及变化方式进行分析。
作为歌剧第一女主角的虎妞,是本剧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作曲家为这个人物的性格设计了三个不同的动机。第一个动机a,表现了虎妞的显性性格:凶悍、泼辣。它第一次出现于第二场曲二“虎妞与车夫们”的开头,由单簧管与长笛奏出(见谱例1)。这一动机以大跳音程与密集的十六分音符节奏为主,听起来咄咄逼人、凶很蛮横,它甫一出现,立刻将一个叉着腰、骂骂咧咧的泼辣女人形象活脱脱地展现了出来。
谱例1
第二个动机b,表现了虎妞的隐形性格:市侩精明、善于算计。它第一次出现于第一场曲四“曹家”的中部,虎妞教祥子向自己的爹提亲的时候,由中提琴奏出(见谱例2)。它不像动机a那样鲜明,形态也不固定,但总是以四度上行作为开端,节奏四平八稳,那民间小曲般的色彩充满了市侩气。
谱例2
第三个动机c,暗示了虎妞难产而死的悲惨命运,这与前两个动机截然不同,充满了悲剧性。它第一次出现在第三场曲一“虎妞勾引祥子”的开始处,由长笛奏出,紧跟在动机a之后。动机c以下行级进为主,其最鲜明的特征是第三个音上的装饰性颤音(见谱例3)。它的出现隐隐透出一种不祥的意味,暗示着虎妞与祥子的结合最终将走向悲剧。
谱例3
这三个动机随着虎妞命运的变化也在不断进行着变奏与展开。其中,变化幅度最小的是动机b,此后还出现了两次,一次是第二场第二曲“父女反目”中,虎妞给刘四爷报礼帐时;另一次则是第七场曲三“小福子与虎妞”中,虎妞为挣钱租房给小福子接客时。这两次出现除了旋律线随着唱词有所变化外,性格气质上的变化并不大,进一步强调了虎妞身上的市侩性格。
动机c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音响强度上。在第五场曲二“父女反目”的后半部分,虎妞与刘四爷撕破脸皮讨要陪嫁,动机c由人声与黑管以f的力度唱出与奏出,表现出虎妞在与命运抗争时的悲愤情绪。而到了第五场曲三“结婚”中,动机c在虎妞与祥子的二重唱中间,作为间奏旋律出现,渐弱的力度显示出一种绝望的情绪,令人仿佛预感到二人正在走向悲剧。而在第八场曲一“虎妞之死”的咏叹调中,当虎妞第三次唱出“我要死了”一句唱词时,乐队中所有的高音乐器以fff的力度全奏出动机c,象征着死亡的命运终于不可逃避地降临,它让观众在乐队音响发出的巨大轰鸣中体验到命运那残酷的,不为任何人的努力所妥协的恐惧感。
与前两个动机相比,作为戏剧发展手法的主导动机变奏、展开则被作曲家集中运用于动机a中。例如在第三场曲一“虎妞勾引祥子”中,动机a的节奏时而变为以八分音符为主,时而又变为以十六分音符为主;时而是以上行跳进五度为主,时而又变为下行跳进五度;时而是完整的动机呈现,时而又被分割为片段出现;时而由乐队中的各个乐器奏出,时而又由人声唱出,充分表现出虎妞想要“生米煮成熟饭”时的丰富的情绪与心理变化。同样在第四场曲一“曹家”中,动机a的各种变奏将虎妞找到祥子后急赤白脸、撒泼打滚的性格与心机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在第八场曲一“虎妞之死”中,动机a由五度上行大跳变为五度下行大跳,使得观众立刻能感受到虎妞已然被命运击溃的心理状态。而全剧最精彩的一次动机a变奏莫过于第五场曲三开始处,乐队与唢呐独奏以“无调对有调”的音响对峙段落,其中由高音乐器全奏动机a,而低音乐器全奏的则是祥子动机。因为这场表现的是二人的婚礼,所以作曲家将两者的主导动机与唢呐的婚礼曲牌同时并置在一起;又因为这二人的结合并不是幸福的,故而三者的调式、调性乃至音高组织都截然不同,听起来非常不协和;加上两人的结合导致了虎妞的死亡,故唢呐的旋律虽然越奏越欢快,但乐队的不协和和声形成的巨大反差却将它无情地拽入巨大的悲剧感中(见谱例4)。这一手法造成了极其震撼的戏剧感染力,令人拍案叫绝。
谱例4
作为男主角的祥子,因为整部歌剧情节是围绕着他的命运作为主线展开的,故祥子的动机既担负着角色本身的性格塑造,同时也担负着将全剧音乐材料贯穿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结构责任。作曲家将最能代表老北京气质的单弦大过门片段经过变奏处理,设计成全剧的贯穿性主导主题,同时也成为祥子的积极动机(见谱例4与谱例5),在各场各段音乐中不断变化与展开。为什么将其称为积极动机呢?因为每当这个动机出现时,要么是祥子对生活充满希望之时,如第一场曲一“瞧这车”;要么是祥子遭受命运打击后重整旗鼓之时,如第六场曲二“逛庙会”中祥子让虎妞给他买车时,以及第八场曲二“离别”与小福子对话时。这三次出现,既像奏鸣曲中主部主题再现一样起到了重要的结构功能;同时也表现了祥子在面对命运打击时仍对生活抱以希望的积极一面的性格。
谱例5
除了积极动机之外,作曲家还为祥子设计了一个消极动机,这个动机是从积极动机中派生出来的,常常在祥子遭受命运打击时出现。它是由连续上行的半音构成(见谱例6),与由全音构成的积极动机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剧中,它表现了祥子在面对命运捉弄时,由愤怒转而逆来顺受的消极一面的性格。
谱例6
作曲家会在不同的戏剧情境下根据祥子的心理状态对这两个动机进行变奏。如第一幕第三场曲一“虎妞勾引祥子”中,祥子在虎妞半威逼半诱惑的引导中,那种又不情愿,但又不敢违抗的矛盾心理,作曲家是通过将这两个动机的不断交替变形来表现的;而在第四场曲二“祥子遭劫”中,被虎妞借口怀孕套牢的祥子,那种悔恨与绝望的心理,则是铜管对积极动机的半音化扭曲处理以及将消极动机在人声与木管、弦乐声部上的不断模进来刻画的。在第五场曲三“结婚”的二重唱中,作曲家则将消极动机融进各个声部中,以表现祥子在婚礼上的那种强烈的不甘与愤怒的情绪。而随着整个第二幕情节发展到最后,虎妞与小福子相继死去,祥子最终放弃了生活的希望。作曲家在这里运用了各种变奏手法处理无处不在的消极动机,而只让积极动机在这一段临近结尾处,在低音弦乐以低不可闻地音量拨奏结束,象征着祥子的人生至此已彻底沦落,再无希望。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郭文景是如何运用动机的结构力手段来进行戏剧表达的。很显然,这一来自西方建构式思维的音乐创作方式,正是西方歌剧范式中使整体架构到细节处理全部处于作曲家的有效控制中的重要技巧。这种戏剧结构力手法是用戏曲思维无法做到。
接下来,当我们将谈到中国作曲家创作歌剧时的第二个“重担”:对汉语的处理。
语言是一国歌剧最重要的因素。作为歌剧最早起源的意大利语,其语音规律曾经是声乐旋律写作所遵照的唯一标准。后来随着德国、法国、俄罗斯、英国等本土歌剧的大量出现,这些语言的语音规律也成为了各国声乐旋律创作所遵循的标准。但无论有着怎样的差异,这些语言几乎全都源于拉丁语系,其语音讲究轻重律,语调起伏单调且并无太大变化。用这些语言为标准写作声乐曲的作曲家,通常只需要将各自母语的语言节奏与重音位置,按基本规律安置妥当后,大可以只用一个不断重复的音唱完一整段词,而完全不会影响其语义。
比起拉丁语系语言来,源自汉藏语系的汉语语音尽管也讲轻重律,但更为重要的却是词语腔调上的起伏规律,也就是汉语中的“四声”。如果作曲家在创作中国声乐曲旋律时,也只用一个不断重复的音唱完一整段词,那这首声乐曲是无法让中国人听懂的。
这一语音规律上的巨大差异使得中国作曲家在写作分曲结构的歌剧时,对歌剧宣叙调的处理变得十分困难。在许多传统的中国歌剧中,作曲家要么选择无视“四声”的规律,硬用西方的宣叙调方式处理唱词;要么选择干脆放弃这一形式,直接用话剧形式替代。这两种作法要么严重损害唱词的语义理解,要么削弱了歌剧的形式感,变得不伦不类,显然都不是最好的选择。笔者认为,《骆驼祥子》最为成功之处,就是妥善处理了声乐旋律与唱词的汉语语音规律的关系,使得观众在听整部剧的唱段时,就像在听演员说北京话一般,自然而易于理解,同时其音乐性与戏剧性还丝毫不弱。
郭文景对中文唱词的旋律处理显然有着独到的经验,这显然与他之前的歌剧的经历和常年研究各类戏曲唱腔的规律有关。他在《骆驼祥子》的写作中不光严格遵守了“四声”规律,还根据戏剧情境对唱词的逻辑重音与语气节奏进行了细致的推敲,使得符合汉语语音规律而又不失戏剧推动力的中国式宣叙调写作得以实现。
例如第四场第一曲“曹家”中虎妞找到祥子后的一段对话,唱词如下:
祥子:虎妞„„
虎妞:闲话少说,我有了!
祥子:有了?
虎妞:怀上了!
祥子:啊?!
虎妞:你的。
祥子:我的?
虎妞:你说咋办吧!
光看这一段词,很难想象怎么把它写成旋律,因为它完全就是生活中的对话。要在传统中国歌剧中通常会被直接处理成对白。下面来看看郭文景是如何处理的(见谱例7)。
谱例7
首先,在这段宣叙调中,旋律中的音高关系与唱词的“四声”以及语气是完全相符的。比如“闲话少说”这四个字的语音腔调,作为上声的“少”字处于整个腔调的最低处,而作为阳平的“闲”、作为去声的“话”腔调高度相差不多,而作为阴平的“说”显然是这四个字中的最高点。从谱例7可以看到,作曲家为这四个字谱写的旋律也正是按照这个腔调关系来写作的。再比如“怀上啦”这三个字,当作为阳平的“怀”与作为去声的“上”组合在一起时,语音腔调通常都会有一个上挑。从谱例7的第二行第一小节中我们可以看到,作曲家在“怀”字上写了两个音,听起来与入声的这个上挑恰好相符。其次,除了遵循“四声”规律外,这段话的逻辑重音及节奏处理也完全符合其语气与情绪。如从逻辑重音上看,“闲话少说”的重读应当落在“说”字上,而“我有了”三个字重读则应当落在“有”字上。谱例7中旋律的重音正与此规律相符。而从语气上看,虎妞的“我有了”作为肯定句在强调事实,用了两个四分音符来加重;而祥子的“有了?”是不确定的疑问句,所以作曲家用了上行跳进并且将“了”字放在后半拍,形成疑问口吻。
再例如第七场曲三“小福子与虎妞”中,有一段小福子因虎妞怀疑她与祥子的关系暖昧而给虎妞下跪,虎妞回应的唱段,同样显示了郭文景处理中国式宣叙调的功力。这一段唱词为:
虎妞:这是干嘛这是干嘛这是干嘛?!快起来吧快起来吧!让人看见还以为我欺负你,那像什么话?
这段唱词的语气与情绪非常强烈,虎妞虽泼辣蛮横,但对比自己不幸的人仍怀有同情心。因而唱词前两句中的重复充分体现了她的那种一时情急。而扶起小福子后,她意识到自己之前说话过份,语气分明在慢慢缓和下来(见谱例8)。
谱例8
窥一斑可见全豹,整部《骆驼祥子》中像这样精致、细腻的语言处理手法比比皆是,作曲家在音乐写作中表现出对汉语语音规律的无比尊重,使得这部中国歌剧无愧于它的母语。这也是它最成功的一点。当然,郭文景在《骆驼祥子》中对中国元素的运用并不仅仅止于语言方面。
虽然前文一直强调,《骆驼祥子》的整体结构依循了西方的歌剧范式,但它仍然是一部彻头彻尾的中国歌剧。一是因为它所用的语言是汉语,而且它所用的主导动机材料全部来自中国传统音乐。更因为作曲家在中西音乐语言的融合问题上所作出的有益探索。
郭文景在创作之初,便与大剧院以及此歌剧的创作团队达成一致,用老北京传统音乐作为整部歌剧的核心音乐材料。因此,全剧的主导动机,即祥子的积极动机,就是来自最能代表老北京音乐气质的单弦大过门。这一动机贯穿于歌剧之中形成结构力,它的出现既代表着祥子,也代表着老北京城中所有的像祥子一样的底层人民,他们同样淳朴、同样勤劳,同样对生活满怀希望,却都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作为全剧戏剧转折点的“结婚”一场中,唢呐的旋律与虎妞的唱段都来自京剧,唢呐吹奏的曲牌《哪吒令》在乐队的多调并置压迫下,变喜为悲,充满着不详。而二重唱的第一个高潮中,那堂皇的京剧调式色彩,则使虎妞人生中唯一辉煌的瞬间变得无比壮丽。“庙会”一场,老北京的民谣与叫卖声被作曲家编织成多声部合唱,此起彼伏,令观众仿佛置身于当年的天桥、大栅栏。“小福子”一场,出自民歌《小白菜》的小福子的咏叹调,哀婉凄凉,使人闻之落泪。而当虎妞、小福子相继死在祥子面前,全剧悲剧性到达顶点时,出自京韵大鼓《丑末寅初》的合唱间奏曲“北京城”由舞台上的老北京人们缓缓唱出,似乎代表着观众在满怀悲悯地向那些同样饱受命运折磨的底层人民送上的一首安魂曲。
除了音乐材料的直接引用,作曲家还将唢呐与三弦置于交响乐队中,在音色层面上与西方乐器形成交融,同时让其担任重要的戏剧功能。如前所说,这部歌剧情节的布局,实际上就是围绕着一场红事与一场白事为戏剧核心建构的。而实际上唢呐在这两种中国的传统仪式中都担任着主奏的重要作用,因此作曲家将唢呐鲜明而富于个性的音色置于这两处,既有对传统习俗的提示,也有发挥其音色一悲一喜双重气质的目的。而三弦作为老北京各种传统曲艺的主奏乐器,其音色一出现,便仿佛带着一种老北京特有的气息,无论是表现淳朴的祥子、霸气的刘四爷、猥琐的车夫还是禽兽不如的二强子,都能生动立体,活灵活现。
当然,剧中最令人震撼的中国元素,当属作曲家在第八场曲二“杀人”中引用的“鲁迅气质”。事实上,这一场中的音乐并没有引用什么明显的中国音乐材料,但那个戏剧状态与音乐所表现的,活脱脱就是鲁迅小说中的看客们。祥子最大的悲剧并不是妻子和爱人的死去,而是放弃了希望,沦落为麻木的看客,这是整部歌剧中最令人不忍卒睹的一幕,也是最深刻以及最中国化的一幕。
综上所述,作曲家郭文景在写作歌剧《骆驼祥子》时,是以如下的方式处理中国歌剧创作中中国与西方在戏剧文化、音乐文化的巨大差异的:1.以西方歌剧范式为结构原则,以人物主导动机的变奏与展开形成全剧的戏剧结构力;2.声乐旋律的写作完全遵从汉语的语音规律;3.在西方的结构下,用中国的传统音乐作为材料来源,并形成动机、主题;加入中国乐器,并使之担任重要的戏剧功能。这种处理方式是《骆驼祥子》自首演以来,获得巨大反响并得以获邀赴歌剧的故乡意大利巡演的重要原因所在。
{1} [美]约瑟夫?科尔曼《作为戏剧的歌剧》,杨燕迪译,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3页。
第三篇:骆驼祥子 观后感
骆驼祥子观后感
1.最近,我读了老舍的名著——《骆驼祥子》,作品写道:“苦人的懒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结果,苦人的耍刺儿含有一些公理。”又说:“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到野兽里去。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老舍正是从这样一种认识出发,怀着对于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深切同情,写下这个悲剧的,使这部作品具有激愤的控诉力量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深深地烙上读者的心坎,细细读来,令我感触良多.2.《骆驼祥子》真实地描绘了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描绘了旧社会如何把一个正直、好强、善良、自食其力的洋车夫从肉体到灵魂加以毁灭的过程,祥子来自农村,拼命的赚钱,经过三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换来了一辆洋车。但是没多久军阀的乱兵抢走了他的车;接着反动政府的侦探又诈去了他仅有的积蓄,主人躲避特务追踪还使他丢了比较安定的工作,迎着这一个又一个的打击,他作过挣扎,仍然执拗地想用更大的努力来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生活愿望。但一切都是徒然:用虎妞的积蓄买了一辆车,很快又不得不卖掉以料理虎妞的丧事。他的这一愿望终于完全破灭。他所喜爱的小福子的自杀,吹熄了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他丧失了对于生活任何企求和信心,从上进好强而沦为自甘堕落:原来那个正直善良的祥子,被生活的磨盘辗得粉碎。
3.正如俗语所言人生的道路并不是那么的平坦,祥子的命运尤为坎坷与曲折,祥子沦落了,属于他的故事也结束了,闭目良思,它给予我们怎样的启迪??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挫折与坚持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一生。祥子一声梦寐以求的洋车终于在无数次颠簸中碎了,这对于他是一个多大的挫折啊!在面对挫折的时候,智者总是善于自己够了出一幅山水画,而愈是心急如焚,一蹶不振者,才总是让油彩污染了画卷,不知所措,而祥子便是鲜活的一例,一个充满昂扬斗志的祥子陨落了,那么,我们面对挫折应该怎么做??我说:要把挫折看成一种精神财富来珍惜,挫折所带来的痛苦是随着对哦幸福的追求而生的尤为幸福的获得铺路,成功之后才会倍感欢欣,尼采有一句话:“一切痛苦之中都会孕育着快乐。”没有了痛苦,没有了挫折这个台阶,快乐乃至幸福尤其是激荡人心的快乐与幸福或许将永远不会降临。显然,祥子并不能像咄咄逼人的不幸进行最终的 反驳,他放弃了他没有坚持他也就彻彻底底的失败了,而我们面对挫折的时候,必须坚持,坚持了也许结果就不一样了,只要熬过严冬,春天也就不远了。
4.其实祥子一开始也在努力的与生活斗争,只是失败了。而他的失败在于他没有坚持,如果他坚持了,那么事情就不会这样了,可是,当生活开始的那天事情就没有了如果,所以我们没有退路,所以我们不能退缩,所以我们只能顽强拼搏,向前!向前!向前!让自己永远不后悔!
2012年11月10日星期六
主编:可乐爸妈
第四篇:骆驼祥子观后感
骆驼祥子观后感
骆驼祥子观后感1
片子是很多年前在一个教室看的,人很少,屋子阴冷。说实在的,老舍的原著能够称得上完美,无论语言还是结构,或者每个细微情节的设置。看这电影无非只是回味以及还原一下当时看作品的感觉,因为这个时代很浮躁,过去的也只是过去。
拍摄手法、技巧,或者所有那些称得上出彩的东西,在这样的片子里其实很难确切感受。而整个故事呢,有小说在之前摆着,就更难偏离或者有让人眼睛一亮的地方。旧年月,厚重的京味,压迫,晦暗,那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沉痛。
可是张丰毅一个镜头出来,他的眼神和表情,瞬间把我湮没了。我没怎样看过他演的主角,即使看过了印象也十分模糊,大概这些年来他好象被放在一个很尴尬的位置,大家似乎都明白他又似乎都不太明白。而祥子不一样,痛苦可是隐忍,也软弱可是肯坚持。他高大而结实,赤裸的上身和背,晒得黝黑的皮肤,汗湿的手巾和残破的褂子,还有轮廓分明的那张脸,让人不想心疼也难。张丰毅那时如此年轻,十分普通的平头,没有一丝皱纹,脸上有中国农民特有的憨厚朴实,笑起来甚至有些小孩子气。拉车时,总会露出古铜色的小臂,看起来令人欣喜,健康,并且性感。他的英俊是那种带着乡土气息的英俊,让我想起《红高粱》里的姜文,虽然他的主角并没有姜文那种野蛮的霸气。
我之后开始留意已经老去的他们,时间的印记太无情,那些臃肿和拖沓,假使不曾明白过去的时刻心里才不会有失望。我并不是嘲笑皱纹,老是自然过程,但依然能够有人老得那么气质,而他们只是越来越远。那种骨子里的本质里的朴实和震撼感,似乎已经再也寻不到了。我们并不能要求岁月,所以我只是遗憾,遗憾以往那个年代的完美,遗憾每个人都拥有过的璀璨青春,实在是太短暂了。
骆驼祥子观后感2
看完《骆驼祥子》这部电影,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祥子的命运是那么悲惨,当时的社会是那么黑暗,人生是那么无奈。令我更伤感的是,近一个世纪过去了,此刻的社会还有那么多不公平,不平等的现象:有人富,有人穷;有人太多钱,为不知怎样花钱犯愁;有人从早到晚不停地干活也拿不到多少钱。为什么?为什么!
祥子的理想其实很简单:拥有一辆自己的车,成为一个上等车夫,与心爱的小福子结婚。但是,他这个完美的理想却破灭了。为什么呢?因为代表权利的大兵抢走了他好不容易买下的车,因为同样拥有权利的侦探骗走了他用血汗赚来的钱,还因为有些小钱的虎妞的阻拦和欺骗。在当时的黑暗社会中,像祥子和小福子那样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经常受到有钱有势人的欺压,生活根本没有期望。
在此刻的社会里,仍然还有许许多多生活十分贫困的人,他们迫切需要社会的关注和帮忙。我觉得国家就应采取一些办法帮忙他们,比如:少收他们的税,给他们补助。有钱的人就应多做善事,分一些钱捐助他们。当官的要少贪污,多做帮忙他们的事。
我们此刻的生活条件比以前的黑暗世界好上几千倍,因为父母的努力,我的生活环境比许许多多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农村孩子好得多的多,他们连学都上不了。我就应好好珍惜我此刻的完美生活,认真学习知识,长大后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还就应影响周围的'人去帮忙那些贫困的人,等我有潜力后,就要设法帮忙他们,设法消除社会的不平等。
骆驼祥子观后感3
今天下午的前两节语文课,谢老师让我们看了一场电影——《骆驼祥子》。原著的书我已经读过一遍了,在今天刚好把电影欣赏一遍。
只是电影一开始,就演到了祥子卖骆驼给一个村里的老大爷这一片断。让我误以为刚刚是电脑被某位同学点到了快进键,后来经过前排同学的再三确认,才知道这就是开头。嗯……读完书后看电影,感觉好像剧情进展的有些快呀!祥子的“一起”(注:本书讲述了祥子人生的“三起三落”,这里指“一起”)消失了,没有给出来一个合理的引子。好在继续往后观影,又再次被情节所吸引,兴致勃勃的看起来,时不时还会和倪萱小声讨论一下电影里某个精彩或有趣的情节。
但在电影结束后,我感觉在电影与原著之间,我更加偏爱原著一些。并不是说电影不好,而是在和书的对比下没有书中的情节丰富,内容多。不过想要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将整本书的大致内容整理下来,并把主要情节和要点都拍在一部电影里,也是很不容易的,而且很精彩。只是电影中都会稍做改变,只要大概内容相仿就好,至少整体思路不变。我建议如果你没读过《骆驼祥子》这本书,可以先看电影,提前当做是看预告,至于原著还是自己留着慢慢的、细细的读,品读原著的魅力所在。
书与电影,好像铅笔与橡皮,读了用文字刻画的人物,再看演员演的书中的人物。感觉内容活了起来,是在脑海里活了起来。我想不论是先看电影还是先看书,只要再重新阅读原著,便会感觉到:啊!原来主人公离我这么近,我们好像熟人同时又好像老友。总之互补才完美!
骆驼祥子观后感4
昨天看完《骆驼祥子》电影,我有很深的感触,久久深思......
这部电影讲述了祥子刚来到北平时,认为他拥有强壮的体魄,乐观向上的精神,积极的生活态度,他可以在北平过得很好。他一直在为能有一辆自己的车而努力工作着,他省吃俭用、不沾染恶习,是个好青年。但当他经历了‘‘三起三落’’之后,他变成了一个自甘堕落的人。他不再想实现自己的愿望,不再那么踏实肯干,反而变得斤斤计较、混日子的堕落的人。
我的心似撕裂那般难受,我为祥子的经历而叹息。我叹息他生活在了一个黑暗的旧社会中,最终被这些‘‘毒气’’所熏陶,成为了一颗‘‘毒瘤’’。我叹息他在当时有老马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事例时,竟然不思反抗这万恶的社会,仍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他可曾想过,即使最终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但只要这万恶的旧社会还在,他的生活就不会像他所想的那样幸福美满。我叹息那万恶的旧社会,如果不是这样一个社会,勤劳肯干、积极向上的祥子又怎会变成一个堕落的人,变成一颗‘‘毒瘤’’!我痛心那勤劳肯干积极向上的祥子没有生活在良好的社会风气中,否则,他日,他定能过得幸福美满。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中,没有那万恶的社会,没有那些不良风气,但我们却没有祥子那般的勤劳、踏实。我们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应该发奋图强,报效祖国和社会。
祥子在万恶的社会中失去了获得幸福的资格,而我们生活在美好的社会中更应该把握住幸福的资格,为自己的未来,为祖国的未来而努力学习,为建设更美好的祖国而作出一份贡献!
骆驼祥子观后感5
今天下午,我们观看了关于老舍所著的骆驼祥子这本书拍成了电影。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它通过祥子这么一个角色的巨大转变来反衬出了旧时社会的黑暗以及平民,百姓生活的困苦。
虽然这本书我已经看过了,但我对这部电影仍然是充满了期待,因为相比于书本上的白纸黑字,还是直接的观影给人的体会更为真切一些。
虽然我们的观影不过是谢老师把手机投屏到白板上,但我们班同学又拉窗帘,又关门窗,最后在一关灯。还真给人几分在电影院观看电影的感觉。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支取了最重要的几个情节,其余的不过是一笔带过罢了,但给人的感觉要比书上强烈了不少。整体看下来给人一种记忆犹新,十分流畅的快感。
整片电影中的几个细节给我记忆犹新,比如当祥子拉完一天的车时,身上的汗衫用虎妞的话来说都可以拧出水来,这听起来似乎十分夸张。但实际上变相地塑造了祥子在最开始自力更生,不依靠他人的优良品质,进而为下面的种种反差做出铺垫。
虽然这部电影最后并没有拍到祥子的堕落,但是我们可以想到,详子从最开始一个勤劳,自力更生变成最后那样,并非是自己的问题,而是残酷的社会所迫。
想想祥子生活时的困苦,再想想我们现在生活的幸福,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骆驼祥子观后感6
7月21日傍晚,暮色笼罩的东海一路小广场暑热渐消,纳凉的人们多了起来,空气里是淡淡的花露水香,不远处的银幕上正上演着八十年代的老电影——民国、老北京、黄包车、形形色色的剧中人,看电影的大多是老人、孩子、以及年轻的母亲,坐着马扎,摇着扇子,偶尔对剧情做一两句低声的评论——您是否会有一种奇妙的穿越感,仿佛回到了上世纪一家老小赶场去看露天电影的年代,原来,这是湛山街道办事处第五届社区嘉年华精彩电影周周放的现场,是街道为居民精心准备的纳凉宵夜。
今年是老舍先生的著作《骆驼祥子》在上海《宇宙风》杂志发表80周年,1982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制作、知名影星张丰毅、斯琴高娃等主演的电影版《骆驼祥子》在内地上映,引起剧烈反响。经典永远不会过时,好作品不只还原了一个时代,更刻画了一批有血有肉、真实而立体的人物群像,虽时过境迁,典型人物的形象、命运和性格依然有着超越时代的普遍意义。街道注重文化活动的寓教于乐性,坚持以优秀作品影响人、鼓舞人,在“祥子”80周岁之际,让居民们回望历史,重温经典。
在票房至上、娱乐至死的当下,《骆驼祥子》这样的老电影因主题的深刻、人物的鲜明、匠心的制作而别有一番打动人心的力量。小孩子们也许并不能全完理解故事背后的意义,但他们被曲折的电影情节的所吸引,多少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黑暗和动荡、底层人物的不幸和辛酸,激起一片同情心。而有了一定阅历的老人或许能看到更深刻的东西,更能以悲悯之心看待祥子、虎妞、小福子等人的性格及命运悲剧。
两个多小时的电影结束了,夜色已深,月明星稀,人们纷纷离场,有些感慨,思想里似乎多了些厚重的东西。
第五篇:《骆驼祥子》观后感
《骆驼祥子》观后感7篇
《骆驼祥子》观后感1
看完《骆驼祥子》这部电影,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祥子的命运是那么悲惨,当时的社会是那么黑暗,人生是那么无奈。令我更伤感的是,近一个世纪过去了,现在的社会还有那么多不公平,不平等的现象:有人富,有人穷;有人太多钱,为不知怎么花钱犯愁;有人从早到晚不停地干活也拿不到多少钱。为什么?为什么!祥子的理想其实很简单:拥有一辆自己的车,成为一个上等车夫,与心爱的小福子结婚。但是,他这个美好的理想却破灭了。为什么呢?因为代表权利的大兵抢走了他好不容易买下的车,因为同样拥有权利的侦探骗走了他用血汗赚来的钱,还因为有些小钱的虎妞的阻拦和欺骗。在当时的黑暗社会中,像祥子和小福子那样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经常受到有钱有势人的欺压,生活根本没有希望。在现在的社会里,仍然还有许许多多生活非常贫困的人,他们迫切需要社会的关注和帮助。我觉得国家应该采取一些办法帮助他们,比如:少收他们的税,给他们补助。有钱的人应该多做善事,分一些钱捐助他们。当官的要少,多做帮助他们的事。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比以前的黑暗世界好上几千倍,因为父母的努力,我的生活环境比许许多多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农村孩子好得多的多,他们连学都上不了。我应该好好珍惜我现在的美好生活,认真学习知识,长大后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还应该影响周围的人去帮助那些贫困的人,等我有能力后,就要设法帮助他们,设法消除社会的不平等
外面的天气好阴沉啊,我的心情也是如此!
刚刚看完电影〈骆驼祥子〉,我的心起伏不定,犹如波涛汹涌的大海,久久不能平静。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老舍先生用他那生花的妙笔向我们展示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祥子起伏跌宕的悲惨遭遇,让人看了之后不禁心生酸楚,感慨万端。
祥子本性善良、淳朴、勤劳、憨厚,从农村来到城市,想凭借自己的力气过上平稳安定的日子,他不怕吃苦,讲究信义,他希望娶上一个健康、能干的穷苦人家的女儿过日子。但他生不逢时,在经历了好不容易买来的新车被抢、委曲求全地娶了自己并不爱的虎妞、自己喜欢的小福子被卖到白房子后又自杀等一系列不幸后,他对生活的企望和信心以及要强的性格都在生活中一点点地丧失。他变得懒惰、自私、狡猾,堕落成了一个麻木不仁的行尸走肉。那时的社会简直就是一个魔鬼世界,让好人没有出路,没有好报,却让坏人横行霸道。祥子的悲剧,不仅是个人奋斗的悲剧,更是时代和社会的悲剧。
祥子生活在那个时代是他的悲哀,是他的不幸,他无法摆脱和逃避,只有被黑暗的残酷的社会所吞没,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冷漠无情。
而现在的我们是多么幸福啊,与那时的社会相比,简直一个是天堂,一个是地狱。我们现在每天都吮吸着新鲜的雨露,沐浴着温暖的阳光,享受着快乐的生活,真是幸福无比。我们每天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学习,有师长的关怀和父母的呵护,与祥子的悲惨遭遇相比,我们真是太幸福了,同学们,让我们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勤奋学习,去努力创建美好的明天吧。
一部经典的影片,使我懂得了许多,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我的人生之路似乎又多了一盏指路明灯,我坚信我以后的道路会越走越明亮,越走越宽阔。
《骆驼祥子》观后感2
我们在深秋里跟着《骆驼祥子》一起走进了旧时代的北京。
在那个军阀混战、兵荒马乱的北京,完全没有现在的雍容繁华,有的只是数以万计的像祥子一般在生活中苦苦挣扎养家糊口的车夫或贫困百姓,以及少数富有的人。
犹记刚开始年轻的祥子是怎样的风华正茂、心怀志向,满腔热血都洒在他跑过的路上;影片的结尾我没有看到,只是即使不看我也知道在现实的竞争中失败到底有多残酷。
我们的确把一些事情想的太简单太好,可是我们也不能把一些事情想的太坏太糟糕。
譬如虎妞,我承认她的性格不太让人喜欢,强势也心计颇深,但是她的内心深处还是保留着最初的善良。她会在那个清秀的姑娘带着瘦小的两个弟弟跪在她门前时心生怜悯,忘记之前所有的不愉快,抱起祥子新换回来的粮食袋塞进姑娘怀里还对姑娘道歉。她尽管有那么多不好,人们都说她泼辣、粗鲁、霸道、贪婪、丑陋,但是她其实足够善良心底也足够柔软,在老舍笔下血肉鲜明,所以我不会讨厌她。
不过我最喜欢虎妞的地方不是善良,只是一种我也说不清的品质就在她身上,在某一个桥段时特别闪亮。那时虎妞听说她爹刘四爷卖了车厂没有给她和祥子半分钱,趴在床上抽泣,然后擦干泪水干净利落的爬起来,窸窸窣窣翻找出一叠钱和两罐硬币放在祥子面前,说话略带哽咽但清晰无比。她把钱都给了祥子,告诉他去买辆好车。祥子沉默了许久,眼睛里有我看不懂的东西燃起来又熄灭了,然后眼睛就莫名的亮了许多,他说:“我拉车也能养活你。”接下来的一段日子,大概是最幸福的了。
这部片子从头到尾悲剧占了多数,老头养不起孩子的无奈辛酸,小小年纪就承担了家务的早熟,还有虎妞难产死了的时候,祥子一袭白衣跪在坟前,眼睛里没有一丝光彩,没有满满要溢出来的绝望,只是周身透不出半点光亮,眉宇间布满阴霾。
也许有时我们会在残酷的现实中慢慢醒悟过来,有些事你拼尽全力也无法改变,这就是我们所无能为力的东西。于是我们在过程中失去了希望失去了信心,也抛弃了我们最初的那份勇气,即使知道结果也要放手一搏的勇气。可你不会知道,如果从头到尾都不曾改变倔强地保留自己,结果就不该是现在这个样子。
“你不能因为见过世间的冷漠、残忍、狠毒、表里不一,就认为所有的美好都是假的,而所有的丑陋都是真的。”总有一些东西,会在一颗真心面前败下阵来,因为人间最大的温暖和最纯的美好,终究还是抵得过欲望,不会沦陷。
那些真实的美好其实都存在于心底,你的心里是什么样子,你眼里的世界就会是什么样子。我只希望,每个人眼里的世界都不会是像影片里那样,似乎永远灰暗黯淡让人迷失没有方向,而是光影变幻缤纷明亮,不论如何阴影总是不会覆盖阳光,希望总会打败绝望。
哪怕前途渺茫哪怕荆棘遍布,只要每个人的心底依旧都有真实的光芒,每个人眼里的世界都无比美好,然后就能发现:任何人任何事,都值得我们去爱;任何时候,都别失去希望。这样的我们,一定会走得很远很远,而且刀枪不入百毒不侵;因为我们的内心,已经强大到可以抵御整个世界的黑暗与寒冷,然后再为自己构建一个光明温暖的世界,谁也无法破坏。
《骆驼祥子》观后感3
这几天身体不适,就歪在沙发上看片子。年少时对国产片不甚光顾,那时候的心情里,还是愿意被西方的惊险刺激包围。倒是如今这几年,对国产片有了回顾的心情。于是前夜就看了凌子风的《骆驼祥子》。
82年的北影厂的片子。算起来26年过去。当初的老实祥子张丰毅,如今也算是中国男演员里个别实力派之一。至于虎妞斯琴高娃,更不用说了。
老舍,是我所颇为喜爱的中国现代作家。虽然说自己是南人,但对他笔下的北京城里的小人物却时常能读出亲切。再者,他的一死,也可让人感叹。但他的儿子之类,我是觉得总有沾老子光,而自己其实颇为稀松平常的意味。这是话外,就此打住。
《骆驼祥子》在中国算作长篇小说。但如果严格算起来,我觉得顶多算中篇。24章节的文字不长,人物关系也并不复杂。看完书看片子,若说影片成全了谁,可以说就一个人————虎妞。
虎妞在书里并不是个可爱的人物。37,8岁的老姑娘,黑塔似的,丑,会算计,嗓门大,懒,馋。这些性格特征,活生生刻画出一个北京小资本家女儿的嘴脸,读来实在不能让人觉得喜欢的。但在片子里,虎妞首先不能算丑,尽管斯琴高娃已经扮丑了一圈,也似乎没有老到37,8的模样,并且她的精于算计,男子作风,不亚于凤辣子,而老辣之感,譬如灌祥子喝酒,在片子里倒让我首先联想到《红楼》的尤三,几乎叫做“淫了男人”。这样一个女人,竟然让人不能讨厌。
虎妞在片子里,是一个被再创造的人物。她实在保有了书里的零星优点与个性,而多了许多的人情味。譬如她固然骄傲的算作大杂院里的娘娘,怀孕了在蜜饯铺子里买酸食,给小福子小恩小惠差遣她当佣人,但却还是对小福子一家有所真正的同情心。她可以说是个任性的女人,却实在敢做敢当,固然有小市民的陋习,却内心里还有份善良。以至于最后难产而死,竟使人悲伤。
祥子,和书里差不多的样子。老实忠厚的祥子,理想是买一辆自己的车,典型的小农经济思想,中国小人物的小梦想追求者,但最后则梦想破灭。但片子里没有在最后渲染他怎么变坏了。而只是知道他彻底的对生活失去希望,做了无业游民。
其实想来,书和电影的主旨是有差别的。书要说明的是,畸形的社会能使好人变坏。书里的形形色色的人物,表现得是这畸形社会下的产物。而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在影片里却往往被一笔带过。人物,无论本来如何,在这样的社会里,都非死即灭的下场,于是祥子最后成了骗子,成了个坏人。而这样的结局,使人首先不对祥子产生同情,而质问社会。老实的骆驼一样的`祥子一去不返了,非但不返,社会上又多了一个蛀虫,恶性循环似的社会,吞噬了人的善良本性,不断制造着新的畸形者。总结起来,便是社会制造畸形,畸形导致悲剧————这样的笔法,不消说是很深刻而尖锐的。
但影片则强调人物的悲剧性。祥子并未成为一个坏人,他只是消沉而堕落了。于是我作为观看者首先不断的对人物的悲剧而感触。虎妞死,小福子死,祥子最后衣衫褴褛的从城楼的阳光里走到黑暗中。这样的社会制造着悲剧,却不首先制造畸形。于是在社会层面上的批判性就降低了。更多关注到人物本身来。而人物较之书中的单一畸形,却较为饱满可信起来。这是电影的手法。
可以说,这两种方法,都有所侧重。不能单纯的说谁更好。时代不同,需要展现的层面也不尽然。但书自是好书,电影也可算作80年代的一部优秀国产片。
只是今天不知还否有人能写出这样的表现畸形人生社会的书来呢?
问号。
《骆驼祥子》观后感4
这几天身体不适,就歪在沙发上看片子。年少时对国产片不甚光顾,那时候的心境里,还是愿意被西方的惊险刺激包围。倒是如今这几年,对国产片有了回顾的心境。于是前夜就看了凌子风的《骆驼祥子》。
82年的北影厂的片子。算起来26年过去。当初的老实祥子张丰毅,如今也算是中国男演员里个别实力派之一。至于虎妞斯琴高娃,更不用说了。
老舍,是我所颇为喜爱的中国现代作家。虽然说自我是南人,但对他笔下的北京城里的小人物却时常能读出亲切。再者,他的一死,也可让人感叹。但他的儿子之类,我是觉得总有沾老子光,而自我其实颇为稀松平常的意味。这是话外,就此打住。
《骆驼祥子》在中国算作长篇小说。但如果严格算起来,我觉得顶多算中篇。24章节的文字不长,人物关系也并不复杂。看完书看片子,若说影片成全了谁,能够说就一个人————虎妞。
虎妞在书里并不是个可爱的人物。37,8岁的老姑娘,黑塔似的,丑,会算计,嗓门大,懒,馋。这些性格特征,活生生刻画出一个北京小资本家女儿的嘴脸,读来实在不能让人觉得喜欢的。但在片子里,虎妞首先不能算丑,尽管斯琴高娃已经扮丑了一圈,也似乎没有老到37,8的模样,并且她的精于算计,男子作风,不亚于凤辣子,而老辣之感,譬如灌祥子喝酒,在片子里倒让我首先联想到《红楼》的尤三,几乎叫做“淫了男人”。这样一个女人,竟然让人不能厌恶。
虎妞在片子里,是一个被再创造的人物。她实在保有了书里的零星优点与个性,而多了许多的人情味。譬如她固然骄傲的算作大杂院里的娘娘,怀孕了在蜜饯铺子里买酸食,给小福子小恩小惠差遣她当佣人,但却还是对小福子一家有所真正的同情心。她能够说是个任性的女人,却实在敢做敢当,固然有小市民的陋习,却内心里还有份善良。以至于最终难产而死,竟使人悲伤。
祥子,和书里差不多的样貌。老实忠厚的祥子,梦想是买一辆自我的车,典型的小农经济思想,中国小人物的小梦想追求者,但最终则梦想破灭。但片子里没有在最终渲染他怎样变坏了。而只是明白他彻底的对生活失去期望,做了无业游民。
其实想来,书和电影的主旨是有差别的。书要说明的是,畸形的社会能使好人变坏。书里的形形色色的人物,表现得是这畸形社会下的产物。而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在影片里却往往被一笔带过。人物,无论本来如何,在这样的社会里,都非死即灭的下场,于是祥子最终成了骗子,成了个坏人。而这样的结局,使人首先不对祥子产生同情,而质问社会。老实的骆驼一样的祥子一去不返了,非但不返,社会上又多了一个蛀虫,恶性循环似的社会,吞噬了人的善良本性,不断制造着新的畸形者。总结起来,便是社会制造畸形,畸形导致杯具————这样的笔法,不消说是很深刻而尖锐的。
但影片则强调人物的杯具性。祥子并未成为一个坏人,他只是消沉而堕落了。于是我作为观看者首先不断的对人物的杯具而感触。虎妞死,小福子死,祥子最终衣衫褴褛的从城楼的阳光里走到黑暗中。这样的社会制造着杯具,却不首先制造畸形。于是在社会层面上的批判性就降低了。更多关注到人物本身来。而人物较之书中的单一畸形,却较为饱满可信起来。这是电影的手法。
能够说,这两种方法,都有所侧重。不能单纯的说谁更好。时代不一样,需要展现的层面也不尽然。但书自是好书,电影也可算作80年代的一部优秀国产片。
只是今日不知还否有人能写出这样的表现畸形人生社会的书来呢
《骆驼祥子》观后感5
读完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心中仿佛压上了一块巨石,感慨万千、不吐不快……
作为故事的主人公,祥子是一位多么可爱的底层劳动人民代表!他热心、向上、乐观、能吃苦。身为一名人力车夫,祥子的理想多么简单、朴素:买一辆车——仅此而已。故事开始时的一切情况也正积极地与这一理想符合:祥子充满着活力与朝气,人高马大。然而,当时军阀混战的社会现实注定了这一理想的破灭。祥子被缴了车,充入军营做了苦力。受尽磨难才艰难逃出,落得了一个“骆驼”的称号。
祥子老实啊!经过了这么一番遭遇,他却只看到了贱卖三匹骆驼的那一点钱。一辆车,这一简单的名词牵住了他,拉着他不断向前,不断奋斗。但他的老实带给他的并不是好运,而是接二连三的欺骗:孙侦探的骗钱,虎妞的骗婚。他的肉体一下子被牢牢地束缚在了虎妞身上,无法脱身。但他的精神依然还在,“买一辆车”依然是他唯一的渴望。祥子的执着让人心痛!
至少虎妞还是一直爱着祥子的,这是小说中祥子为数不多的几点幸运。祥子第二次买了车,终于能够自给自足。然而,一场大病花光了家中的存款,也预示了这些底层劳动人民注定的悲剧人生——他们能够每天管饱就已不易,存款更是寥寥无几,一旦生病,就是一场悲剧的开始。但祥子的悲剧还不止这些,虎妞的难产死亡,让小说陷入了低谷。
小说若是在这里结束,也就罢了。可命运偏偏又给了祥子一线转机:小福子,这一与祥子门当户对的同样可爱的女孩,却因祥子那仅剩的一点点傲气而失去了与祥子结为夫妻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机会。后来,当他最终峰回路转,得到曹先生的帮助,从而下定决心去找小福子的时候,小福子已经——不出人意料地——在被卖入“白房子”后上吊自杀了。这一事件彻底地打垮了祥子,他最后的朴素被苦难冲溃了。
最后,祥子彻底堕落了,他成为了所谓的行尸走肉,没有了希望,他放弃了追求,放弃了廉耻,仅以“活着”为目的,四处借钱,坑蒙拐骗。故事的结尾,他虽然还活着,但已仅靠红白喜事的串场为生。这样的祥子,就算活着,也已经死了,甚至连死了都不如,令人心酸、叹息。
纵观全文,祥子的悲剧到底该怪谁?怪祥子自己吗,可他的性格是那么优秀,放在现在也依然耀眼。怪虎妞吗,但是她为了祥子与父亲决裂,对祥子也算是照顾入微了……就像一辈子要强,最后无法拯救自己小孙子的车夫老马,就像自暴自弃的车夫二强子,他们也没有人可怪,要怪只能怪那个吃人的社会,那个压迫底层百姓的社会了。正如祥子得知虎妞怀孕后的那段环境描写:
“那些灰冷的冰,微动的树影,惨白的高塔,都寂寞的似乎要忽然的狂喊一声,或狂走起来!就是脚下这座大白石桥,也显着异常的空寂,特别的白净,连灯光都有点凄凉。他不愿再走,不愿再看,更不愿再陪着她;他真想一下子跳下去,头朝下,砸破了冰,沉下去,象个死鱼似的冻在冰里。”
凄凉、冷漠、无助,这就是那个时间底层人民的写照。
在现在这个幸福的时代,一切都已变得十分地美好。回望过去的苦难,让我们以此于激励,忆苦思甜,乐观地过好每一天。
《骆驼祥子》观后感6
这个寒假,我读了《骆驼祥子》,这本书真的很感动我。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诚实正直的外国车夫的故事,他叫祥子,来自农村,他希望有一辆自己的车。然而,在经历了一系列沉重的打击后,比如汽车被抢、钱财被勒索、妻子死亡,他沉入海底,成为警察眼中的第一个“毒刺”,一个可恶的歹徒。
祥子的生活很艰难,他终于从一个诚实的乡下人变成了一个毒刺和强盗,这显然和他经历的一系列打击是分不开的。经过这么多次打击,任何人都会倒下。
当然,它也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密切相关。祥子是外国司机,属于底层的人。高层不能平等地对待他。
祥子不是坏人,他只是一个失败社会的畸形产物。起初,祥子可以乐观地面对每一次挫折,但渐渐地,他发现每一个困难都解决了,问题就更大了,于是他堕落了。
我很同情祥子,但他也有许多闪光点。为了买车,他愿意吃苦耐劳。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节俭,他终于买了一辆汽车。这充分表明他吃苦耐劳。当老司机被送到茶馆时,他又饿又虚弱,他为老司机付了十个肉袋的钱。这也表明他是无私的,愿意付出,一切都是那些可怕的不幸和社会造成的。
今天,我们人民生活富足,不愁吃穿,年轻时不用拉车赚钱。然而,有些人因为生活太过富裕而走上了不归路。这是祥子堕落的反面,但命运是一样的。
这本书不仅情节紧凑,而且批判了黑暗社会,让我明白:无论如何,一个人不能因为挫折和社会不公而堕落,不能被不光彩的生活所蒙蔽。一个人必须取得进步并努力工作。他早年就有祥子的精神,即使失败也不会后悔。
读《骆驼》有感9
我们的语文书第二课是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当我学完这一课之后,我便想更深入的去了解一下这位小说家。在一次电脑课上,我用空余的时间在网上搜索关于老舍的故事。
老舍先生被誉为“人民艺术家”。出生在北京一个贫民家庭。这样他从小就和穷人打交道,了解下层人民的生活。这点在我读完《骆驼祥子》后就发现。他的作品爱憎分明,有强烈的正义感。
《骆驼祥子》主要讲的是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命运;祥子来自农村,靠出租车、拉车、卖力气来干活。他立志要靠自己的劳动收获来买车。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他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用自己的血汗钱,换来了人生第一辆车,但是没过多久;军阀的乱兵抢走了他的车,反动政府的孙侦探又骗了他当时的所有积蓄,主人躲避特务使他丢掉了稳定的工作;虎妞对他那执着的“爱情”,使他的身心无比疲惫,后来虎妞又因为难产而死,祥子一次次遭受打击,他的希望一次次破灭。最后,祥子这个勤俭要强的人最终成为了一个头等“刺头”,他完全堕落了。
《骆驼祥子》之所以能蜚声文坛,不是因为故事的内容吸引人,而是因为他是那时社会的真实写照,祥子的悲剧,是他所置身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产物,他是旧社会贫苦劳动人民的缩影,他反映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与无奈。
读完这本书后,我不仅为老舍先生的文笔而惊叹,也为祥子的悲惨命运而感到悲哀。祥子由一个拥有良好习惯的高等车夫变成了一个游手好闲的人。他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当时北平社会的黑暗。
《骆驼祥子》不愧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
《骆驼祥子》观后感7
看完《骆驼祥子》这部电影,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祥子的命运是那么悲惨,当时的社会是那么黑暗,人生是那么无奈。令我更伤感的是,近一个世纪过去了,此刻的社会还有那么多不公平,不平等的现象:有人富,有人穷;有人太多钱,为不知怎样花钱犯愁;有人从早到晚不停地干活也拿不到多少钱。为什么?为什么!祥子的理想其实很简单:拥有一辆自己的车,成为一个上等车夫,与心爱的小福子结婚。但是,他这个完美的理想却破灭了。为什么呢?因为代表权利的大兵抢走了他好不容易买下的车,因为同样拥有权利的侦探骗走了他用血汗赚来的钱,还因为有些小钱的虎妞的阻拦和欺骗。在当时的黑暗社会中,像祥子和小福子那样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经常受到有钱有势人的欺压,生活根本没有期望。在此刻的社会里,仍然还有许许多多生活十分贫困的人,他们迫切需要社会的关注和帮忙。我觉得国家就应采取一些办法帮忙他们,比如:少收他们的税,给他们补助。有钱的人就应多做善事,分一些钱捐助他们。当官的要少贪污,多做帮忙他们的事。我们此刻的生活条件比以前的黑暗世界好上几千倍,因为父母的努力,我的生活环境比许许多多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农村孩子好得多的多,他们连学都上不了。我就应好好珍惜我此刻的完美生活,认真学习知识,长大后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还就应影响周围的人去帮忙那些贫困的人,等我有潜力后,就要设法帮忙他们,设法消除社会的不平等.
外面的天气好阴沉啊,我的情绪也是如此!
刚刚看完电影〈骆驼祥子〉,我的心起伏不定,犹如波涛汹涌的大海,久久不能平静。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老舍先生用他那生花的妙笔向我们展示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祥子起伏跌宕的悲惨遭遇,让人看了之后不禁心生酸楚,感慨万端。
祥子本性善良、淳朴、勤劳、憨厚,从农村来到城市,想凭借自己的力气过上平稳安定的日子,他不怕吃苦,讲究信义,他期望娶上一个健康、能干的穷苦人家的女儿过日子。但他生不逢时,在经历了好不容易买来的新车被抢、委曲求全地娶了自己并不爱的虎妞、自己喜欢的小福子被卖到白房子后又自杀等一系列不幸后,他对生活的企望和信心以及要强的性格都在生活中一点点地丧失。他变得懒惰、自私、狡猾,堕落成了一个麻木不仁的行尸走肉。那时的社会简直就是一个魔鬼世界,让好人没有出路,没有好报,却让坏人横行霸道。祥子的杯具,不仅仅是个人奋斗的杯具,更是时代和社会的杯具。
祥子生活在那个时代是他的悲哀,是他的不幸,他无法摆脱和逃避,只有被黑暗的残酷的社会所吞没,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冷漠无情。
而此刻的我们是多么幸福啊,与那时的社会相比,简直一个是天堂,一个是地狱。我们此刻每一天都吮吸着新鲜的雨露,沐浴着温暖的阳光,享受着快乐的生活,真是幸福无比。我们每一天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学习,有师长的关怀和父母的呵护,与祥子的悲惨遭遇相比,我们真是太幸福了,同学们,让我们珍惜此刻的完美生活,勤奋学习,去努力建立完美的明天吧。
一部经典的影片,使我懂得了许多,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我的人生之路似乎又多了一盏指路明灯,我坚信我以后的道路会越走越明亮,越走越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