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清明祭祖的意义
清明祭祖的意义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纪念祖先的传统节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
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日子。几千年来,人们在这个“气清景明”的节气中,进行“祭之以礼”的追远活动,为已逝的亲人、祖先,庄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与敬意。这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一年年轮回、一代代传承,构成了人们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续展开新的有机构成。因此有专家、人大代表呼吁将清明节等传统节日法定化,增进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
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节日。据史书记载,秦汉时期,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严延年传》记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随着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越来越强固,远古时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了“五礼”中,之后朝廷的推崇也使墓祭活动更为盛行。
为什么要在清明扫墓呢?这是因为冬去春来,草木萌生,人们到先人的坟墓,会亲自察看坟墓是否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或被狐兔穿穴打洞。在祭扫时,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烧猪,燃香奠酒,焚烧纸钱及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祖先的怀念。
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敦亲睦族、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清明节因此也成为全球华人的重要节日之一。不少海外侨胞、华裔,都有清明回乡扫墓的习惯,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爱国之情。
国家与文明的历史,靠个人与家庭的传续来完成;没有个人与家庭的传续,历史将是苍白、抽象而没有人情味的;清明节的祭奠仪式是个体与历史连接的精神脐带,使今人的身份清晰而神圣。“追远”不仅有“民德归厚”的教化意义,还会让我们获得面向未来的力量,确定个体与时代的历史位置。在崇拜“新”与“未来”的今天,这是必不可少的仪式。我们缅怀先人,祭祀先祖,因为他们是自己的来源,他们的辛劳和奋斗乃是我们继续前行的起点。这是尊重生命与敬畏历史的不绝之流。
不过,在科技理性成为人们基本意识的今天,推动清明节法定化,有必要对祭祖的传统进行厘清。祭祖并非承认鬼神存在的迷信活动。否则,祭祖传统就会同民间的鬼神信仰相混合,对亲人庄重的纪念,将异化为迷信活动;以前的祭祖活动之所以为人们所诟病,将其迷信化是主要原因。在今天“传统重建”的努力中,如果不能避免流俗,将会使祭祖传统重新误入歧途。
中国人对先人的祭祀是道德信仰,是表达情感的诗意之举,是发自个体情感的感恩与缅怀。冯友兰曾说,“行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礼的意义是诗的,不是宗教的”。谁都清楚,祭奠的酒馔“一滴何曾到九泉”,但我们却相信亲人、先祖能够领受我们的情意与祭奠,这种庄重的仪式是一种情感的、诗意的、道德意义上的真实。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面对先人的照片或墓碑,表达浓浓的思念和真诚的敬意,是我们生活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幸福和动力。
第二篇:论清明祭祖的意义
论清明祭祖的意义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故“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之意。因为清明是阳气与阴气交合点,在这一点上春天的阳气正上升,冬天的阴气逐渐下降。这个节气是阴阳互相交替产生生命的季节。在自然界是播种和种子萌发的季节,也是孕育生命的起始,所以清明是宇宙、人和自然三者的生命交汇点。古人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把清明节定位为缅怀先人的节日。对于中国人来说,清明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因为清明节不仅是中国人传统的一个文化现象,同时更是中国传统哲学理念的产物。扫墓、踏青和播种是中国人特有的自然观和宇宙观表象行为,正是中国人传统哲学的产物。所以清明节是中国的哲学日,是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产物。中国哲学之源《周易》讲的“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和庄子讲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正是清明节所蕴含的哲学理念的体现。中国人的自然观是人可与万物“并游”,可与万物“同和”。人类生命与万物是一个整体和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观念。
以唐诗为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那首脍炙人口的《清明》,《清明》写出了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节的特殊的气氛。
《清明》其诗本身就体现了一定的哲学意义。前两句描写是祭拜扫墓和追思先人的感觉;后两句是表达清明也是人类与大自然亲近的季节。在春回大地之时、诗人的所遇所感,复得返自然的怡然自得,颇有些天人合一、物我为一的哲学意境。
不仅如此,曾子曾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里的“终”是指人的生命的结束,“远”是指时间上的久远。“慎终”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真诚、慎重地表现对已故亲人的怀念、感恩;“追远”是指不忘本,尽量远的追溯自己的祖先,所谓“树高千尺不忘根”。哲学或说人之为人的基本问题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向哪里去”,“慎终追远”有助于我们回答这一问题。清明的祭祖便是我们所做的一次追思之旅。先辈与我们已无直接利益关系,祭祖只是一种单纯而真挚的情意的显露,其实,真情实意更应存在于现实之中,但往往为无处不在的利害关系所掩盖。此外,祭祖能够引发我们对生死问题的思索,珍惜我们拥有的,努力发现生命中的美好,使社会道德能够趋于淳厚。
有人说,人死如灯灭,那祭祖还有什么意义呢?
一方面,祭祀或者是出于对自然地敬畏,不仅如此,它有更深的涵义。
从另一方面来说,祭祀也体现了中国社会的组成。中国社会的组成必须是由人与人相互产生积极的情感保持稳定的,包括父子之间的孝悌,君臣之间的忠信,朋友之间的仁义。中国人讲究仁,这种仁是一种人与人相处之间和谐的状态,即便是死人。即使形体俱灭,也不妨碍让人想象他的精神永存,和他神交,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说,祭祀就是一种和死人交流的仪式其本质就是在拜祭的人心中形成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以加强这种精神的交流。最后,可以从论语中找到答案。父死,三年不改其志。所以,祭祖就是一种仁德传承的措施。祭祖可以让后人怀念先人的精神,忆祖辈之德以正己身之行,乃是持家之道。与西方的祭祀不一样,中国的祭祀更多地承担了社会稳定和教化的责任和功能。
总之,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哲学理念的最生动的体现。中国人将祭祖、扫墓与踏青、播种相结合,在怀念逝去的生命时,把自然界的迎接新生命看成新的希望的起点。这种自然界的万物复苏激起人的生命的喜悦和期望,使人感受到自然界万物与人类生命的联系和“天人合一”哲学理念,正是清明节的魅力所在。
第三篇:清明祭祖
清明祭祖
中国人对先人的祭祀是道德信仰,是表达情感的诗意之举,是发自个体情感的感恩与缅怀。谁都清楚,祭奠的酒馔一滴何曾到九泉,但我们却相信亲人、先祖能够领受我们的情意与祭奠,这种庄重的仪式是一种情感的、道德意义上的真实。为什么要在清明扫墓呢?
这是因为冬去春来,草木萌生,人们到先人的坟墓,会亲自察看坟墓是否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或被狐兔穿穴打洞。在祭扫时,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烧猪,燃香奠酒,焚烧纸钱及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祖先的怀念。
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敦亲睦族、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清明节因此也成为全球华人的重要节日之一。不少海外侨胞、华裔,都有清明回乡扫墓的习惯,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爱国之情。
国家与文明的历史,靠个人与家庭的传续来完成;没有个人与家庭的传续,历史将是苍白、抽象而没有人情味的;清明节的祭奠仪式是个体与历史连接的精神脐带,使今人的身份清晰而神圣。追远不仅有民德归厚的教化意义,还会让我们获得面向未来的力量,确定个体与时代的历史位置。在崇拜新与未来的今天,这是必不可少的仪式。我们缅怀先人,祭祀先祖,因为他们是自己的来源,他们的辛劳和奋斗乃是我们继续前行的起点。这是尊重生命与敬畏历史的不绝之流。
第四篇:清明祭祖
清明祭祖
伏以千枝竞秀,抚时切报本之恩,万派众新触目动迢,远之念,天时著于雨露,节届清明,人事宜于宗亲,典隆以祭,聊修粗豆,敢云孝思不遗,读凫鹜之泳,谁其福禄来成,诵昌炽之歌,但翼孝子有庆,士攸宜而克敏,利遂名成,家丕振而族同光,兰香桂馥,念我先人,陟降庭止,惟予小子敢竭,鄙忱。
第五篇:清明祭祖
清明祭祖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逢清明时节,人们都会去祖先的坟前扫墓、祭拜,以表达对先人的哀思之情。今年清明节期间,我和爸爸、大伯、三叔、二爷一起去上坟。
由于风很大,我们一直等到下午风小了才去,我们带着纸钱、各种贡品一起先去太太的坟地里。一路上我不停的寻思着太太的坟究竟在什么地方?风水还不错吧?正想着就已经到了坟地里,原来太太的坟在马路旁边的山坳里,坟的周围长了很多的野草,坟堆上光秃秃的。二爷用铁锹铲了一堆土,把挖断的野草在离坟稍远的地方埋了起来,然后到坟堆旁用铁锹拍打着松散的坟土,并在坟的中央和四周压上白色和黄色的纸卦子,干完这一切后,我们跪在坟前开始烧纸。可是风太大了,怎么也点不着,无奈之下,只好拿了一个大纸箱子,把纸钱放在箱子里,用打火机点燃,然后想着再把纸钱赶紧倒出来,但还是晚了,纸箱子也随着纸钱快速的燃烧起来,不一会儿,就和纸钱一块儿化成了灰烬。大伯拿了一些水果、蛋糕撒在坟的周围,然后奠酒,最后我们对着太太的坟磕头、作揖。我在心里默默地祈祷:“希望太太保佑我们一大家子平平安安、万事如意,让我的学习越来越好,爸爸妈妈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之后我们又祭拜了太爷爷、三太爷、爷爷。听爸爸说,爷爷去世已经二十四年了,是生病去世的,那时爸爸才上高中,爷爷一生过得很清苦,当过民办教师,就在转正的当口却离开了人世,他对子女们要求很严。我真想看看爷爷以前是什么样子的!
祭拜完后,我和爸爸、大伯们回头凝望着爷爷们的坟墓,恋恋不舍,汽车慢慢的开动了,我的思绪依然停留在对爷爷的思念中……
2012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