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三铺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汇报
第三铺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汇报
(2009年7月15日)
第三铺乡共辖19村112个村民小组3566户16953人,总面积16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8189.8亩,人均5.8亩。地势北高南低,山梁起伏,深沟大涧,境内平均海拨1920米,年降水量420毫米,且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无霜期130天左右,年均气温5—6摄氏度,苦水河流经其境。土壤以黄绵土,黑垆土为主,适宜种植冬小麦、洋芋、豆类、胡麻、玉米以及小杂粮等农作物。
一、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提升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水平。全乡按照“压夏扩秋、压粮扩经”的思路,重点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技术,继续扩大马铃薯、小杂粮种植面积和优质牧草留床面积。全乡农作物种植面积85490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7690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7800亩,粮经比10:1;夏粮播种面积16191亩(其中小麦12500亩、洋麦1901亩、豆类1790亩),秋粮播种面积69299亩(其中玉米25100亩、马铃薯35600亩、其他8599亩),夏秋比1:4。由于受地势北高南低的影响,全乡农作物种植具有“南玉米、北洋芋”的明显特点。近两年来,在县乡农业结构调整思路的指引下,小区域出现“川台地种玉米、浅山区种洋芋、深山区种牧草”的农作物分布特点。
一是大力推广全膜玉米种植技术。按照“因地制宜,示范带动”的思路“一年示范带动、两年全面铺开、三年巩固提高”的总体部署,在全乡大力推广全膜玉米种植技术,抢抓农时,实行秋覆膜和顶凌覆膜相结合,抓点带面,点面结合,户户种植,不断扩大种植
面积。全乡按照2.5万亩的种植目标任务,户均覆膜种植3亩以上,并在通高公路沿线的万岔、小岔、三铺、石庄、金川、马坪和马李公路沿线的郭山、郭坪等村形成万亩示范片带,户均覆膜种植5亩以上。一是加大投入,人机结合。乡村干部和县直单位帮扶队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组织群众组成互助作业组进行覆膜,投入起垄机32台、畜力覆膜机16台、机械覆膜机2台。二是调动群众积极性,奖励与扶持相结合。乡上制定奖励政策,对已覆膜面积3亩以上且春季扩大覆膜面积的农户,乡上无偿配套地膜,对种植面积10亩以上的农户分层次予以奖励;对种植大户、缺劳力户进行免费机械支持,县直帮扶单位出资购买化肥、农药予以支持。三是强化服务,技术与信息相结合。乡农技站在街道设立了农技服务部,从县种子管理部门引进良种5类20吨,根据地域海拨高度,指导购买,确保了群众购买好种子和选准种子。散发病虫害防治资料3000份,指导群众加强田间管理,有效防治了幼苗虫害现象。全乡覆膜种植面积25100亩,完成任务面积的101%,其中秋覆膜10800亩,春覆膜14300亩,当前全乡旱情较为严重,但全膜玉米长势较好。
二是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全乡种植洋芋面积3.6万亩,其中以去年梯田点为核心落实示范片带面积3500亩,从定西、渭源等地引进新大坪、陇薯3号等洋芋良种102吨,群众乡内兑换160吨,使全乡良种种植覆盖率达70%以上。引导和支持农民进行机械化种植,解决了种植大户和缺劳力户种植难的问题。
三是扩大小杂粮种植面积。按照压夏扩秋、压粮扩经的农业结构调整思路,在人均耕地面积较大的侯坡、阴坡、蒲湾、西坪、姚
岔、城湾、马坪等村大面积种植荞麦、粟谷等优质高产小杂粮,在提高产量的基础上,增加销售渠道,逐步形成区域优质特色产业。
二、发挥优势资源,实施草畜转化增加农业效益
通过近年来郭山、万岔、侯坡、芦滩等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辐射带动全乡群众转变了养殖观念,从以前的“养牛为耕田”逐步向发展养殖产业转变,在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王河、侯坡等村涌现出了以育肥贩运为主的养殖大户。全乡现有养牛户1100户,占总户数的三分之一,牛存栏1340头,3头及以上养殖大户52户,养殖最多的达10头,其中70%以上的养殖户有能繁母牛。养殖品种以秦川牛、南阳黄牛及土种牛为主,近年来引进了鲁西黄牛、安格斯等优良品种。饲草以麦杆、紫花苜蓿和草高梁为主,饲料以自产小杂粮为主,大多数农户仍是传统的简易养殖方式。
一是合理利用玉米桔杆资源,引导群众走草畜转化科技养殖之路。按照“一年示范带动、二年扩群打基础、三年巩固上规模”思路,今年确定在养殖基础较好的王河、万岔、侯坡3村示范实施,乡上成立了由乡长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并实行科级领导包点、驻村干部包组责任制,制定了实施方案和资金筹措办法,每村确定发展养殖户60户,其中3头及以上养殖大户10户,户均能繁母牛1头以上。全部新建标准化圈舍和青贮氨化池,整合沼气项目资源,同步实施,一次到位。至目前王河、万岔、侯坡3个示范村已发展养殖户126户,投入资金42.8万元(其中贷款20万元,群众自筹22.8万元),引牛42头,新建圈舍84座,购置铡草机和饲料粉碎机65台。
二是充分利用耕地资源,引导群众种草养畜。结合人均耕地面
积大,自然条件差,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基本乡情,引导群众种植紫花苜蓿、草高梁等优质牧草8000亩,使牧草留床面积达13000多亩,特别是西坪村由于部分农户外迁,闲置耕地面积较大,以“公司+农户”的形式建成1000亩紫花苜蓿和红豆草种植基地,将25度以上山坡地全部种草。通过引导群众种草养畜,解放农村劳动力,让青壮年劳力发展劳务产业和第三产业;同时让有限的经济收入增收亩均投入,增加亩产效益。
三、鼓励兴办企业,延长产业发展链条
为了解决当地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乡上积极引导在外掌握相关技术和有经济实力的务工人员回乡创办企业。王河村上王河社村民王建在王河村创办了马铃薯淀粉加工厂,占地面积750平方米,投入资金30万元,年加工马铃薯650多吨,年创收入10万元以上,让当地群众的马铃薯在本乡内能卖到较好的价格,彻底解决了当地马铃薯销售难的问题,调动了群众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
王河村村民王尚学通过多年的养殖,掌握了养牛技术,积累了资金,2008年投入资金20万元在王河村建成了鑫全养殖厂,建标准化圈舍480平方米,实行自繁、育肥、贩运相结合的经营方式,牛存栏24头,年创收入5万元以上,明显的养殖效益,带动了全村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我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从乡情出发,突出特色优势产业,扩大全膜玉米、马铃薯、小杂粮和优质牧草种植面积,不断探索增加农业效益新途径,实施草畜转化、粮畜转化,延长产业发展链条,鼓励在当地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使全乡产业结构调整的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人均耕地面积大,亩均投
入不足,亩产效益低,投入产出比低,制约着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二是农业基础建设滞后,川台地只占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并且大部分梯田是近几年新修的,肥力不力,增产效果不明显。三是群众观念转变慢,大部分群众仍以“小打小闹”为主,没有规模化种植或养殖意识,影响了示范点建设和形成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四是筹资渠道有限,农业投入资金仍以群众自筹为主,限制了个别农户的种植和养殖规模。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从种、养、加三方面入手,进一步提高农业结构调整水平。一是示范引导,在群众观念新,经济基础好的村组建设示范点,通过对比算帐,引导群众转变观念。二是整合项目,将良种补贴、草畜转化、沼气池建设等项目同步安排,同步实施,使项目效益发挥最大化。三是强化服务,通过引导组建产业协会,推动种植业、养殖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积极协调农技、畜牧、金融等部门,解决群众无技术、筹资难等问题。四是兴办企业,创造投资环境,在当地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解决农产品出不去的问题,形成“种植带养殖,养殖促种殖,鼓励加工业”的发展模式,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第二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汇报材料
谷里镇2012年上半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
汇报材料
今年上半年,我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根据全县农业产业 “54321”工程要求,按照“公司+基地+农户”及“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以无性系福鼎大白茶推广、青蒿和蔬菜种植为突破口,完善产业链,推进产业化,实现全镇“游古镇、看产业、泡温泉、品绿茶”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推动谷里经济跨越式发展。现将半年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是强化组织、加强领导。为确保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顺利进行,特成立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和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全体干部共同抓,一级抓一级,级级抓落实的强大合力,让责任落实到人。
二是分项实施、狠抓落实。在茶叶种植方面。继续与黔西艺鑫有限公司合作,在五里、新金等村种植茶叶4273亩。在蔬菜种植方面。继续沿袭“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香山、中狮、龙井沟等村种植1000亩二金条辣椒和1000亩大葱。在青蒿种植方面。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在乌木、牛角、健全等村流转土地种植青蒿7100余亩,着力建设万亩青蒿示范基地。在经果林种植方面。我镇在五里、天桥、中狮、龙井等村流转土地种植200余亩葡萄、3333亩核桃。在烤烟种植方面。我镇在新阳、仙鹅等村种植烤烟3000余亩,完成了县下达的种植任务。在畜牧养殖方面。建成建全村、松林村生猪养殖基地两个,辐射带动农户零星养殖,现有生猪存栏量8000余头。
总之,我镇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财政资金紧,建设难度大;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三是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步的工作中,竭力采取措施:一是加大投资力度,整合资金,拓展融资渠道;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三是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多措并举,为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促进谷里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第三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汇报材料
谷里镇2012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
汇报材料
今年以来,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县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各项工作正常有序开展,现将我镇2012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谷里镇位于黔西县东部,距县城17公里,经贵毕高等级公路距贵阳102公里,距毕节135公里,总面积6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584亩,其中田5991亩;全镇辖16个村1个社区,共8283户、33264人,森林覆盖率达41%。境内矿产资源丰富,除探明煤炭上表储量达2.5亿吨外,还有大量的硅、铝、铁等矿产。谷里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明朝洪武年间,奢香夫人设立“龙场九驿”,谷里驿就是其中之一。同时,谷里镇素有“煤海茶乡”之称,现有生产型煤井7对,2011年累计生产原煤149万吨;拥有规范种植的茶园近万亩,其中“谷里毛尖”更是享誉省内外的优质明前茶。
二、2011年完成情况
我镇按照全县农业产业化要求,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着力建设茶叶、金瓜、大葱、辣椒、青蒿、马铃薯、经果林等示范基地。在贵毕路和运煤大道沿线流转土地种植经济作物,完成了500亩二金条辣椒,2022亩日本钢葱,1000亩金瓜种植任务。在乌木、牛角等村流转土地种植青蒿,完成了3139亩青蒿种植任务。在五里、新金、天桥等村流转土地种植福鼎大百茶,完成了4135亩福鼎大白茶种植任务。带动农户种植早熟马铃薯、大蒜、白菜等作物,完成了5000余亩早熟马铃薯,2000余亩大蒜,5000余亩白菜种植任务。
三、2012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工作目标:按照全县农业产业化“54321”工程及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要求,沿袭去年“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以无性系福鼎大白茶推广、青蒿和蔬菜种植为突破口,完善产业链,推进产业化,增强产业的整体竞争优势,实现谷里产业化发展的新飞跃。主要目标是:一是完成县下达的8000亩茶叶示范园种植任务;二是完成万亩青蒿和万亩蔬菜示范园基地建设;三是完成经果林和烤烟种植。
(二)主要做法:为确保我镇茶叶种植工作顺利进行,将种植任务进行分解落实,我镇成立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和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全体干部共同抓,一级抓一级,级级抓落实的强大合力,让责任落实到人。在茶叶种植方面,继2011年我镇完成4135亩茶叶种植任务后,继续与黔西艺鑫有限公司合作,拟在五里、新金等村完成8000亩茶叶种植任务。目前,已平整土地4500余亩,已栽种茶叶2500余亩,其他各项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当中,预计4月底基本完成全部种植任务;在蔬菜种植方面,继续沿袭“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在贵毕路沿线涉及的香山、中狮、龙井等村建设万亩蔬菜核心示范基地,主要种植1000亩二金条辣椒和1000亩大葱。目前,土地平整工程已全部完成,育苗工作正在进行中,预计4月份开始移栽;在青蒿种植方面,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在乌木、牛角、健全等村流转土地9800余亩种植青蒿,着力建设万亩青蒿示范基地。现已完成土地平整工作,育苗工作正在进行,预计三月底开始移栽;在经果林种植方面,我镇拟在五里、天桥、中狮、龙井等村流转土地3833亩,规划种植葡萄500余亩、核桃3333亩,截至目前,已完成100亩葡萄种植任务、2200亩核桃种植任务,预计4月底全部完成。在烤烟种植方面。我镇拟在新阳、仙鹅等村规划种植烤烟3000余亩,各项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当中。
四、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虽然已取得阶段性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一是财政资金紧,建设难度大;二是种植面积小,集中度、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三是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科技含量低。针对这些问题,我镇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投资力度,整合资金,拓展融资渠道,打破资金短缺这个“瓶颈”制约因子,开展培训班、专题讲座、技术咨询、外出学习等不同形式,对干部、种植户进行重点培训,提高科技到位率,做大做强我镇农业产业示范园。
第四篇:关于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汇报
关于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汇报
盘山县人民政府 二00九年十月十一日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受县政府委托,现将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向本次会议作以汇报,请予审议。
一、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总体情况
多年以来,我县始终坚持跳出农业调整农业结构的总体战略,放眼整个县域,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立足大农业发展,坚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以产业化经营为手段,全力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具体来讲,就是“三个围绕”,即围绕四大主导产业调结构,围绕农产品形态调结构,围绕农村人力资源调结构,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09年前三个季度,全县一产业增加值实现11.5亿元,同比增长7.6%;农业总产值实现22.1亿元(现价),同比增长18.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现6754元,同比增长17.8%。
(一)围绕四大主导产业调结构,调大、调优生产基地
1、调大生产基地。粮食播种面积86.3万亩,产量实现47.5万吨,保持了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设施蔬菜发展迅猛,总面积达到15.34万亩,新增3.5万亩;渔业规模达到108万亩,同比增长6.4%;畜牧业饲养总量突破3500万头只,肉蛋奶产量15.8万吨,较上年有大幅度增长。
2、调优生产基地。以功能小区建设为抓手,推进一村一品建设。加大对功能小区的资金与技术投入力度,使之成为高标准、高技术、高效应的集合体,示范带动整村、整乡(镇)生产基地的提档升级。2009年,全县新建、扩建各类功能小区750余个(其中按省定标准,新建棚菜小区680个),辐射带动4万余户。小区总量已达到1200余个,催生出55个专业村、3个专业镇,“两高一优”生产基地规模与数量快速攀升。
(二)围绕农产品形态调结构,调高、调精农业增效空间
1、调高农产品初级形态附加值。积极申请农产品产地与产品认证,大力发展三品农业。2009年,全县“三品”农业生产面积累计达到79万亩和90万只;13家企业55个品种获得“三品”食品标识使用权。使农民在出售初级形态的三品农产品时,能够以高于同类普通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出售,实现增收。
2、调精农产品加工形态附加值。重点培植加工型龙头企业,扩大企业对农户辐射带动的覆盖面,使更多的农产品由初级形态转变为加工形态。积极鼓励引导龙头企业由简单的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的方向转变,促进农产品加工形态向精深加工形态发展,如米糠油、熟食制品等,促进户、企获得更大的增值空间。2009年,全县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75家,新增7家,其中加工型龙头企业达54家,占总数的72%,农产品综合加工率达到了80%,精深加工率达到18%,较上年略有增长。龙头企业带动农户2.8万户,产业化带动率近40%。
3、调强农产品商品形态附加值。促进农户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努力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强化市场建设。今年重点是胡家河蟹市场的改扩建工程,投资1000余万元,2010年底可投入使用,增强市场的辐射带动能力;经纪人队伍不断增强,全县有近万人活跃在农产品销售领域,促进了农户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培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今年新增114家,总数达到194家,带动农户超过5000户,产业化带动率达7%以上,提高了农民搞生产、闯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实现了专业农产品的大宗销售。培育农产品地域品牌与产品包装。重点加强了对农产品的宣传力度,扩大了“羊圈子香瓜”、“胡家河蟹”等地域品牌的知名度,实现了农户与市场的零距离对接;加强了对蔬菜、河蟹等鲜活农产品的包装,有效地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全县农产品商品率达到80%以上。
(三)围绕农村人力资源调结构,调宽、调多农民增收渠道
我县始终把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当做一项产业来抓,当做一项农民快速增收的工程来抓,努力调整农村人力资源就业结构。2009年前三个季度,全县共转移农村劳动力8350人,人均每月纯收入800元左右。具体采取的措施是:
1、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大力推广机械化作业,促进农民转变身份。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调整土地经营权流转结构,促进土地向大户集中。2009年,全县土地流转总面积达8.4万亩,使一部分农民彻底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调整农业作业主体结构,以大规模的机械化、自动化作业代替传统的手工操作,极大地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今年,全县机插秧、机收割、机播种面积共计85.4万亩;使一部分农民成为失业农民。从而促进其向二三产业专业。
2、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培育新型农民,为农民就业创造条件。调整农民知识结构,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实行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今年,以县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为龙头,整合县职教中心、鑫安源职校等培训资源,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利用“创业带头人”、“科技带头人”、“市场经纪人”引领推广普惠制培训,就业再就业培训达万人以上。
3、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调整三次产业比重,拓宽农民充分就业渠道。在农业内部挖掘潜力,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如设施蔬菜,实现农民充分就业;在农业外部找出路,通过培植壮大工业园区、工业企业,增强吸纳农民就业能力;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加大农民创业步伐;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民向第三产业转移;同时加强劳务输出,减轻县域内的就业压力。
总体来看,我县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
1、农民面临两难选择。近年来,种粮与农民增收得到了很好的统一。一方面,中央有要求,市场有需求,农民有种植习惯,粮食不能不种;另一方面,种粮与农民增收有一定的矛盾,种植结构不调整不行。特别是明年我县将面临干旱的严峻挑战,如何处理粮食生产和结构调整的关系,始终是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应首先解决的一个问题。
2、市场农业两腿偏短。发展市场农业主要靠“两腿”支撑,一靠龙头企业,二靠合作组织。我县农业的这两条腿明显偏短,支撑力不够。龙头企业少,大的更少,带动作用不够。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更加滞后,各种农民协会,专业合作社很多乡镇没有建立,建立了的进行规范运作、有效运转的很少,致使我县农业市场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程度仍然不高,农产品和农民缺乏市场竞争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3、劳动力转移两个趋缓。目前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有所趋缓。一是向县内二、三产业转移趋缓。主要是我县二三产业不发达,吸纳能力较弱造成。二是向县外转移速度变慢。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不够,服务滞后,劳动力结构不适应市场的需要,使得劳力向县外输出速度趋缓,再加上粮食价格上扬,部分农民又回到农场,出现“回流”现象,使我县在通过减少农民增加收入的竞争中面临挑战。
4、土地流转步伐不快。近年来粮食价位持续保持高行,导致土地炙手可热,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保持高昂的态势,但也为土地的有序流转与集中设臵了障碍,使得土地不能向大户或者产业化经营组织集中。由于以农户家庭为单位的生产规模过小,过小的生产规模增大了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劳动力与生产工具得不到充分利用,制约了农业机械化专业化的普及,限制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使用,成为制约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大瓶颈。
5、一体化经营缺乏凝聚力。在产业化经营中,由于户企双方均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因而在农产品市场价格发生波动时,订单合同约束力不大,户企双方互相转嫁危机;大多数农民不能参与龙头企业利润的二次分配,致使农民的增收幅度与企业获得的巨大效益形成强烈反差,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不高,导致产业化经营链条脆弱。
二、下步工作安排部署情况
针对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政府将进一步明确思路,完善措施,继续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
(一)2010年农业和农村经济主要指标安排
1、第一产业增加值计划实现31.6亿元,增长13%;
2、农业总产值计划实现59.3亿元,增长13%;
3、农民人均纯收入按照20%的速度递增;
4、粮食播种面积确保85万亩生产底线;
5、设施蔬菜新增4万亩,总规模达到19.84万亩;
6、努力维持108万亩水产养殖总面积,养殖重心向海域偏移;
7、畜牧业饲养总量力争突破4000万头只;
8、新增规模以上龙头企业10家,总量达到85家;
9、新增农村专业合作组织50家,总量达到270家;
10、农业产业化覆盖率达到55%,增长5个百分点;
11、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万人,累计转移总数突破6万人;
12、土地流转与集中总面积达到17万亩,新增5万亩。
(二)下步重点做好五项工作:
1、发展与粮食生产兼容的设施蔬菜,解决结构调整中部分农民面临的两难选择问题。在确保粮食生产底线的情况下,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明年我县将面临严重的干旱形势,无水可供区超过30余万亩。但这也给我县调整农业结构创造了一个好的契机。国家有规定,耕地不允许改作鱼塘、养殖畜禽或者种植苗木,但可以发展蔬菜。我县将把与粮食生产兼容的设施蔬菜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设施蔬菜既是一个避水害产业,也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一个高效产业,对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农民快速增收等具有巨大的作用。而且上级有扶持政策,农民发展设施蔬菜的积极性很高,年底前,我们还要完成5000余亩的设施蔬菜建设。
2、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与社会服务化水平,初步解决市场农业两腿偏短问题。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关键在于培植龙头企业,明年政府将既培植大龙头企业,也注重发展中小龙头企业,形成大中小结合的格局;既培植龙头企业,也培育市场,各类专业市场对农民增收同样有着很大的带动作用。在培植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同时,努力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主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政府重点建设农村的农技、农机、防疫检疫服务体系,新建标准化生产服务体系,切实加强农技推广服务工作,促进农业和农民科技水平的提高。二是政府引导农民组建和完善各种协会,专业合作社、社区合作社及股份合作社,提高自我服务和进入市场的组织程度。三是政府将鼓励社会层面建立健全生资供应、市场信息、农产品运销等服务机构和经营主体。
3、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努力破解劳动力转移两个趋缓问题。政府将进一步拓展农业生产的领域和深度,从空间和时间上挖掘实现农民充分就业的潜力,农村不但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且还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时间。拓展与种养业在时间上兼容的途径大有文章可做,例如利用稻草、麦草、玉米秸秆栽培食用菌,不仅效益十分可观,而且还使粮食主产区变废物为资源,延长产业链条。从根本上讲,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关键是要着眼于农业外部。要统筹城乡发展,在统筹的前提下,现阶段要坚持城镇优先,工业优先。城市优先不是优先发展城镇建设而是优先发展城镇的二、三产业,工业优先要注意发展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通过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城镇容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在更高程度上促进农民增收。当前,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工作,是我们解决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结构性矛盾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明年,我们计划培训农民2万人次以上。
4、树立典型,推广经验,初步破解土地流转不快问题。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加快土地流转。大力推广坝墙子农场土地流转做法,促进土地向种粮大户集中。鼓励农户与农户之间签订土地承包合同,由一个种粮大户经营几户、几十户甚至上百户的土地,由种粮大户按照合同给予被承包者一定的经济补偿。土地的集中和规模化经营,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农业科技与机械化的推广与应用;被承包者在获得补偿的同时,可以转变身份,进城、进厂务工。
5、探索密切户企关系新途径,初步破解一体化经营缺乏凝聚力问题。针对订单合同对密切户企关系作用的弱化,政府将在今后的工作中探索一种新的途径。简单地说,就是引导户企建立股份制的合作关系。政府将鼓励龙头企业允许农民以耕地或者其他资产(如禽舍等)入股,成为企业的一名股东,农民的耕地或其他资产成为企业的一个生产车间。农民享受企业的工资待遇,且年底享受分红,即农民可以参与企业利润的二次分配。从表面上看,“二次分配”让公司减少了利润,但企业受资金、土地等要素制约,只有同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才能快速发展壮大,同时农民收益高,就会学习先进技术,努力提高种养水平,使农产品产量与品质大幅度提高,企业也收到稳定的原料供应、产品质量好的效果,进而能在市场上获得更多的利润,从而真正形成一种利润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关系。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全县党员干部将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为实现农民富足、农业高效、农村稳定和谐的美好前景,不断深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又好又快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为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第五篇:2014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汇报材料
抓结构调整,促农民增收
-----XX镇农业结构调整汇报材料
2014年,XX镇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各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把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养牛、水稻、制种、两杏一果”四大主导产业发展,内引外联,示范带动,多措并举,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种植业结构调整见成效。全镇种植蔬菜6500 亩,油葵5000亩,谷子、荞麦、杂豆等特色小杂粮面积4000亩;种植中药材1500亩,实现了种植业由粮到经的转化。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新建日光温室大棚8个,塑料大棚85个,21000余平米,主要以蔬菜、食用菌为主。
二、坚持把养牛业作为富民强镇的主导产业抓紧抓好。我镇按照“稳奶牛、扩肉牛”的原则,不断加大黄改力度,增加养牛投入,从政策、资金、技术、用地等方面给予倾斜。年初组织村干部、养殖大户等100余人外出参观学习,召开养牛现场大会,举办养殖培训班,上半年投入养牛专项资金1000余万元,培树养牛专业村8个,10-50头养殖户达到600余户,新增55户,东宇、祥发、泓森三个存栏500余头,年出栏1000余头的大型养殖公司已完成商标注册、土地征用、环境评估等工作,待土地手续批复后马上施工建设,投入饲养。目前全镇牛存栏1.7万头,其中奶牛300余头。投资200余万元,占地30余亩的阿超奶牛养殖小区,已建标准牛舍1800平米,新建挤奶厅一处,水、电、生活用房、青储窖等附属设施齐全,现存栏200余头,日产鲜奶1、5吨。养牛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稳定财源。
三、建设综合示范园区培育富民增收新亮点
沟营村周清承包村集体300亩老果园进行改造,现已有梨树7000余株,歪把红山楂树3000余株,123小苹果1500株,七月酥、李子等1000余株,同时还间作黄芩等中药材100余亩,引进遵化客商在山脚下建木材削片厂一处,栽杨树3000多株,山楂改良20亩1000多株,新建猪舍、牛舍1000多平米,种养结合示范园区初见规模。在他的带动下,全镇果园改造三处,500余亩。
四、发挥龙头效益大力推广食用菌栽培
西沟益食用菌科技示范园区,占地30亩,一期投资200多万元,建暖棚4个,反季冷棚20个,装袋20万袋,已带动本镇及周边100多户农民,建棚200多个,装拍20万拍。二期计划投资300万元,建冷藏库、深加工车间等,示范带动全县食用菌业发展。
五、抓规模和特色产业,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养殖大户玉军,蛋鸡存栏由年初的1万只扩大到现在2万只,日产鲜蛋500多公斤,年产值200余万元,获利30余万元;西庙宫生猪养殖场,猪存栏300余头,年出栏1000余头,带动了全镇养殖业快速发展。今年新建肉鸡养殖场4处,存栏5000余只;新建规模养猪场6处,存栏1000余头;养鹿及养狍4户100余只。
六、中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裸地食用菌栽培项目启动实施。该项目由北京客商投资建设,租地110多亩,利用本地丰富的草场和林地进行裸地食用菌栽培,现已完成公司注册、车间占地、环境评估等前期准备工作,今年春季栽杨树100多亩,明年即可投入生产。
存在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现状。
(二)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农业结构调整举步维艰。有知识的青年农民多已外出打工或经商,在家务农的农民普遍文化素质偏低,小农思想严重,市场观念淡薄。
(三)种植结构单一,方式粗放,科技含量不高;养殖业仍以传统养殖方式为主,没有形成规模。
(四)缺乏立镇富民支柱特色产业。下步工作打算
(一)通过实施土地整理、农业生态开发项目,改善农田水利基础条件。结合保护性耕作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加快推动有机蔬菜、油葵、杂谷、甜玉米等经济附加值较高产业的发展。
(二)培育龙头,壮大规模,抓好下西食用菌基地二期建设,投资300万元,建中型冷藏库和深加工车间,带动全镇食用菌业规模发展。
(三)充分利用小额信贷、养牛贴息贷款、养牛扶贫周转金等,扶持10—50头中小养殖户发展;争取东宇养牛有限公司、泓森养牛有限公司和祥发养殖场等规模肉牛育肥项目达产见效,为全镇养牛业起到良好的龙头示范带动作用。逐步降低传统散养户比例,提高养牛业科技含量。
(四)本着“高效、集约”的原则,采取村民自筹加上级补贴的方式,集中连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新建日光温室大棚10个,塑料大棚100个,使设施农业规模得到壮大。
(五)抓好中瑞生物公司野山菜、食用菌生产加工项目,培育裸地野山菜、食用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