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质工作者国庆60周年征文:站在方志敏烈士塑像前
这是一尊金色的塑像,矗立在南昌市人民公园绿树环抱的广场,广场上盛开着可爱的鲜花,生长着碧绿的芳草。我们心中的英雄方志敏烈士的塑像昂然挺立,他坚毅的目光凝望着远方,浓密的头发似燃烧的火焰,身披军大衣的高大身躯,散发着顶天立地的浩然之气,眉宇间透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人们在这里拍照留影,老人带着可爱的孩子,给他们讲述着
壮怀激烈的以往。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动摇不了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这铮铮的誓言,惊天地,泣鬼神,方志敏烈士为了中国的解放事业,在江西这块红土地上,带领着赣东北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斗争。由于叛徒的出卖,他被捕入狱。他在狱中写就的《可爱的中国》一书,似一曲壮美的交响乐,时常在我们的心中回荡。那是一个赤子对祖**亲深情的爱,那是一颗赤诚的心,和着祖**亲的脉搏一起跳动。
他展望着未来,深情地说:“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这时,我们的民族就可以无愧色地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的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地携手了。”每当读到这些滚烫的文字,我的心潮总不能平静,这是方志敏烈士的千古绝唱,也是我们父辈的庄严心声,为了祖**亲,为了儿孙的幸福,他们就是这样掷地有声的呼喊着,奋斗着。
革命前辈当年的心愿,今天已变成了现实,生活在幸福中的人们,在新中国诞生六十周年的时候,禁不住要回首凝望。南昌城头那第一声枪响,长征路上的艰苦跋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这胜利之路上,是先辈的热血,浇灌出了朵朵鲜花,看这鲜花,“在微风的吹拂中”,“在点头”,“在摇摆”,那是他们“在提劲地唱着革命之歌,鼓动战士们前进啦!”
看着从我们身旁走过的孩子们如花儿般绽放的笑脸,年轻人充满青春活力的身影,老年人闲适从容的神态,还有那随风飘来的歌声,绿树下花丛中翩翩起舞的人群,抚今追昔,怎能不让人心潮激荡!当我们乘着汽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乘着动车组奔驰在高速铁路上,祖国大地到处都是丰收欢乐的景象,到处是明媚的花园,灿烂的阳光,那百花盛开的大花园,每一朵鲜花都是一杯美酒,告慰着先烈的英灵!
今天,我又一次翻开了《可爱的中国》,旧中国那一幕幕悲惨的情景,仿佛呈现在眼前,那时我们的祖**亲衣衫褴褛,对列强的虎视眈眈,肆意践踏,只能悲叹哭泣。为了拯救祖**亲,千千万万的英雄志士前赴后继,义无反顾,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迎来了新中国的光荣诞生!
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代又一代薪火相传,在和平年代,我们同样以坚忍不拔的意志,战胜着各种艰难险阻,终于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科学发展,文明和谐的社会正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我们的孩子,生长在和平幸福的时代,他们虽没经历过多少苦难,但在他们的血液中,同样澎湃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浪花。当国家和人民面临着困难的时候,他们捐款,他们献血,青年志愿者的风采,是他们美好心灵最好的写照。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们的民族有着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有一位年逾古稀的著名画家在汶川大地震的时候,把千万元巨款捐给了灾区的兄弟姐妹。他说了一句让我感动不已的话:“祖国是我的信仰,祖国是我活着的理由。”是啊,热爱祖国,就是热爱我们自己!赞美祖国,就是赞美我们自己,我们就是祖国,祖国就是我们!
在举国欢庆新中国六十华诞的日子里,我站在方志敏烈士的塑像前仰望,任思绪乘风飞扬。
第二篇:县委工作者国庆60周年优秀征文
大连是我见过的最存心仪的城市。它不像西安使人想到残阳夕照,汉家陵阙,“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也不像杭州使人想到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曲院风荷、柳浪闻莺,“云山已作蛾眉浅,山下碧流青似眼”。它仅是中国东北最南端的一座三面环水的半岛城市。说不清为什么,乙酉年五月十四日那惊鸿一瞥,它便留在记忆的底板上,再也挥之不去。
是人?
是景?是情?说不清楚,也道不明白。
只记得那天刚下飞机,导游小月就满面春风把我们迎到她的车内,向大家嘘寒问暖,迫不及待地介绍大连的历史和现在。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对夫妻背着褡裢,褡裢里装着种子,四处寻找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在一个月明星稀的晚上,他们再也走不动了。东南和西面都是大海,只见“春江湖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海风习习,波涛阵阵。褡裢夫妻再也不往前走了,他们在这东临黄海、西临渤海、气候温和、环境优美的半岛上,搭起帐篷,刀耕火种,繁衍生息。慢慢地,这里有了炊烟,有了鸡鸭牛羊,有了外敌入侵的屈辱历史,有了日新月异的美好未来,有了590万人口,有了6区3市和1县,有了……
因为褡裢夫妻的褡裢,人们便把这里叫做大连。
小月兴致勃勃地说着大连,让我们看窗外的风景。海风凉爽地从窗外吹进来,清新而温暖宜人。两边的绿树、红花,一树一树、一丛一丛,进入眼帘又从眼帘消失。路两边的房屋,有的拔地而起,顶天立地;有的可能是私家别墅,低矮而亮丽;有的尖顶,有的长窗。行人稀少,路面整洁,公交车、小轿车、摩托车偶尔从身边掠过。小月也成了大连的风景,长脸、单瘦,袅袅亭亭,风姿绰约,像三月的春光灿烂,更像月初的新月清新而明媚。一开始她就给我们丢了一个“包袱”:谁能在这一天半时间说出大连的三多三少,重重有奖!
姑娘小伙大眼小眼瞪着窗外的大连。谁都希望自己的眼睛和脑子最好。
星海广场是大连最大的广场,也是亚洲最大的广场。北连大连星海会展中心,东临马栏河,南面有百年城雕,中间隔的华表在四周白玉栏杆的围护下亭亭玉立。华表周围由三条小道环绕、八条小路向外辐射、十四片绿茵茵的草坪履盖而成,宽阔壮观,使人联想到南方大草原。走过广场到百年城雕,看到的虽不是直立的、高大的标志性建筑,却是一万只脚“踩”出来的悠长悠长的铜铸世界。凡为大连作出积极贡献的人,都在上面留下了足迹。原市长***先生的脚,又大又粗又有力,镶在城雕中间,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城雕南面是黄海,豪华游轮在穿行,激起海浪奔腾翻滚,像一群蓝色和白色的骏马在竞跑。
虎雕广场也是大连的一大景点。五只栩栩如生大石虎相依在滨海中路的东边,高大威猛,凶相毕露,不知是欲向老虎湾汲水,还是想吞噬入侵的敌人。我们上了一叶快艇,绕过石槽海角往东北向棒棰岛猛驶。据说棒棰岛是中央领导来大连的疗养之处,我们只得稍停远观,然后“打道回府”。快艇像一架十分锋利的犁铧,犁开了天蓝天蓝的海水,溅起大朵大朵的浪花,爬过一个又一个浪头,大家感觉好像坐在跳跃的小鹿背上,海风迎面吹来,海浪向后退去,又惬意又刺激。
越过日本风情一条街,来到俄罗斯风情一条街。小月告诉大家:这条街建筑是欧式建筑、俄罗斯风格,主要是购物。有日本、俄罗斯等国的小商品,价格比较适中,可以带点回去给朋友、给妻子、给情人。当然不购物也不勉强。大家像一尾尾的鱼游进了小街,把漂亮的小月抛开了,急急地去寻找自己的“食物”。
看过东鸡冠山北堡垒,心情就不那么轻松了。小月不辞辛苦带大家看东鸡冠山模拟图、日俄战争电影、被炸的堡垒坑道及炮台遗址,瞻仰苏军烈士陵园。仿佛回到了日俄战争时代,消烟在屈辱的国土上弥漫,日军在屈辱的国土上猖獗,仇恨和爱心在心里潜滋暗长。在同一个陵园里,埋葬着欲强占中国领土与日军殊死奋战的俄军将士、家属及小孩,也埋葬着为中国人民的抗日事业和解放事业浴血奋战的苏军战士。他们的坟茔一如他们的职位,或高出人头,或与人齐腰,或与人齐膝。园内杂树丛生,十分繁茂,遮天蔽日。人在其下穿行,犹如进入了坟茔丛生的森林公园。这里十分阴森。要是在没有月光的夜晚,萤火虫一定会在这里聚会,老鸹一定会在这里聒噪。陵区后面有一栋教堂式建筑,据说是日军为俄罗斯战死的大将而建,意在显示日军所向无敌,显示俄罗斯不过是一个露水之国而已,日出露水便消失,让人深思。
夜晚,我们住宿在西岗区石葵路上一个叫泰来大酒店里。四周都是山,南面隔着森林动物园,西面有白云山,北面是英雄纪念公园,东面是捷山。吃完晚饭,几个人出去溜达,买了张大连地图,摊开来看,东南北边缘全是蓝色,那是黄海。陆地上有大片大片的绿色,就是最繁华的长江、黄河、鲁迅三条路也零零星星地有绿色点缀,那是大连的肺——广场和绿地。沿路没有看见什么小摊小贩和自行车。突然,前面排着一列车队,车上写着“执法”,几个穿制服模样的人,正在月光下把一架烤
第三篇:县委工作者国庆60周年感赋征文
从烽火硝烟中走来
目睹那么多人倒在血泊中间
耳听穷苦百姓啼饥号寒
悲矣心酸
喜矣心酸
回首建国六十周年
目睹战胜种种天灾重整江山
耳听神州大地捷报频传
乐矣欣欢
忧矣欣欢
瞻望未来科学兴邦
目睹嫦娥探月五环圆梦
奇迹必将不断出现
寝
矣安然
食矣安然
第四篇:日报工作者国庆60周年优秀征文
我的贴身宝贝
我的贴身宝贝不是古董玉佩,不是高档名表,而是普普通通的自行车。风风雨雨,是它伴我走过了整整40个春秋。
小时候,家乡很穷,自行车可是个稀罕玩意儿,看到一个骑自行车的,简直当贵族崇拜。农村的土路,自行车轮子走过,总留下弯弯曲曲的车辙,印上或深或浅或隐或现的轮胎花纹,很好看。我多次爬在路上一条一条地数
车辙,判断今天有几辆自行车走过。上高中时,我家离学校30多里路,每两周回家一次带点吃的,都是凭两条腿走来回。班上一位大辫子女同学,父亲在北京当干部,有一辆飞鸽牌自行车,每当放学看到她大辫子一甩飞身一跃登上自行车时,同学们都投以羡慕乃至嫉妒的目光。心想,什么时候我也有一辆自行车就好了。
一个三角架、两个轮子、一对把手和踏板,简单朴素的自行车,演绎了多少动人的故事。改革开放前,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加收音机,号称“三转一响”,谁家装备全了,肯定是富裕户。谁家讨媳妇,新房里不摆一辆新“凤凰”、“永久”或“飞鸽”,那媳妇是绝不肯登门的。上世纪60年代,俺哥哥结婚时,组织了十多人的自行车接亲队,威风凛凛浩浩荡荡开到丈人家,就是用自行车把嫂子带回家的,这个豪华的新式婚礼,轰动了周围十几个村庄,以致小伙子们办喜事纷纷仿效。
想当年,自行车在农村不仅是代步的快捷交通,还是重要的生产工具,后椅两侧挂上篓筐,几百斤的粮食蔬菜装起来就跑,顶一头小毛驴儿。在城里,上班下班、买菜买米、接送小孩,那时谁不靠自行车。不夸张地说,小小自行车,承载了共和国几代人的梦想和自豪。
我自己拥有第一辆自行车,是在1970年。军校毕业,到连队锻炼一年后,我被分配到某部政治部当政治干事,不久获得一张凤凰牌28吋自行车券,170多元买了回来,那个高兴劲甭提了!为保护车子的油漆,我从横粱到斜杠,全部用塑料带缠裹起来,现在看来好愚蠢,可当时大家都这样做。星期天,至少要花一小时擦拭这个宝贝,每根辐条都不放过,总要擦得贼亮贼亮。有时骑车出行遇上大雨,在较深的积水路段,宁可把车子扛在肩上,也舍不得让链条浸水,以防生锈。从部队服役到转业地方,这辆自行车伴我转战南北,真是立下汗马功劳。
1996年**成立地级市,我从**调**日报工作,开始几年还是骑自行车上下班,后来条件好了,配了小轿车,自行车曾闲置了几年。四个轮子,屁股冒烟,速度与舒适,自然与自行车不可同日而语,但我的自行车情结还是浓得化不开。这不,退休后,自行车又与我如影随形了。
也就是一二十年光景,家庭的“三大件”不知更新几代了,如今大街上,摩托车、电瓶车占了主角,扑面而来的汽车潮,许多家庭还添置了小轿车,自行车早就风光不再。一位朋友劝我,你也该买辆轿车享受享受了。我说,没考虑,咱不是差钱买不起,不是葛朗台,不是拒绝现代化,是自行车的好处太多。接着我列举了自行车的若干优越性:
一、不耗电,不烧油,节约能源是典范;
二、不排污,无噪音,绝对绿色利环保;三,两个轮子,一条线,田埂小巷随便转;四,脚一蹬,就能跑,既利身体又安全;五,花费少,价格低,小偷偷掉不心疼……朋友哈哈大笑:“好了,好了,我理论不过你!”
200多年前发明的自行车,取代了四轮马车,是一场革命,后来发明四轮汽车,又是一场革命。飞驰的汽车,使我们生活节奏加快,效率提高。有人预言,过不了多久,自行车会淡出人们的视线。我不相信。换车潮没有丝毫动摇我对自行车的钟爱之情,我不会让自行车退役,要让自行车伴我走过一生。我觉得,这不是落伍,不是苦行僧,不是抱残守缺,而是理性的选择。当我悠哉悠哉地骑着自行车,迎着和煦的春风,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浏览着路边的风景,哼着喜欢的小调,感到是那样随心随意,分明是在美妙的享受中与时代同行。
第五篇:外出工作者纪念国庆60周年征文
幸福井
村里有一口井。
井不偏不倚座落在山腰,井里的水清冽甘甜,久存而不腐。生喝不坏肚,泡茶勘称绝。全村人都喝它的水。每到早晨,井前打水的人便排起了队,相互打着招呼,水从井里提上来,人们陆陆续续的挑着回家了。肩上的扁担“咯吱咯吱”的奏着交响乐。
我特喜欢喝井里的水,三伏天水提上来,猛喝几口,能凉
到心里,似吃了冰棍一般,舒服劲就甭提了。冬天,井台上的水便结了一层厚厚的冰,而井里却冉冉升起热气,如果你喝一口,并不炸牙。冬暧夏凉的水便是好水,井便是名井,十里八乡远近闻名,外村的人便慕名而来拉水,村人慷慨大方,并不干涉。也有人说它是神泉,喝了它的水能做大官,村里真真切切也出了几位像模像样的干部。
不过,神不神谁也说不清楚,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即使天再旱,井水也不枯竭。听老一辈的人说,有一年天气大旱,别的井都干涸枯竭了,而这口井的水照样旺盛。别忘了这口井位于半山腰啊。
井也是我们孩子的乐园,大人在井边洗衣、淘菜、侃家常,孩子们便在一边玩耍。一口井,亲了大人,乐了孩子。那时候我是个异常玩劣的孩子,爬到树上捅乌鸦巢穴,爬墙头捣乱,下河抓鱼,等等。总之凡是能让小孩子精神亢奋的玩乐,我都喜欢参与。有时大人累死累活担着井水就要到家了,我抓起一把沙土,趁他不注意,一下撒到水桶里,撒腿就跑。他拿我一点办法都没有。当然回到家就会挨父亲一顿臭骂和毒打,挨揍的时候,发誓再也不捣乱了。可一过去就好了伤疤忘了疼,又去捣乱了。
年龄大点了,懂点事儿了,有时就帮家里挑水。挑着水桶来到井边,等大人来了,央求大人帮我把水提上来,守着大人,为了虚荣的面子,挑起水来就走,等走到无人处,放下休息休息。看见有人来了就又挑起来再走,一路上歇个三五回就到家了。有时天黑了,就挑半桶水,就不用歇了,一直挑到家。凭着稚嫩的肩膀把家里硕大的水缸盛满,博得父母几丝欣慰。
后来家搬到了山下,住行有了很大改观,先是有了自己的小压水井;再后来山下建起了自来水,家家户户把水引到院里。只要一扭水龙头,白花花的水便流个停。但水质苦涩生硬,水绣又多。有个好处是用不着再到水井里去担水,却喝不到山上那清冽甘甜的水了。
有一年,市国土资源局工作队进驻我村,经过走访与考察,决定将山上井里的水引到新建的水塔里。经过半年的紧张施工,终于我们又吃上了山上的“神”水。毛主席说过:“吃水不忘挖井人。”全村人在井边立下了一个碑,并为井起名“幸福井”,以引导大伙饮水思源,别忘了人家国土资源局。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去了外地上学工作,每次回家总是抱怨:“外边的水里有股怪味,只要喝一小口,就会闹肚子。”母亲说:“外边的水是消过毒的,水是碱土的……”。我端起碗,大口大口的喝着自来水里的水,感觉喝的像是上等的仙酿。
前几天,父亲过生日,一家三口回到老家,发现家里也喝上了纯净水。村里建了纯净水厂,这纯净水是用山上井里的水加工的,并注册了商标,村里每家每月可免费领水4桶。我从钦水机里接了一杯,尝了尝,这水比以前更甜更好喝了。
突然想起那口老井,便决定带着妻儿到山上去看老井。井还是先前的井,只不过多了一些沧桑。井旁的碑屹然矗立。井边是碧绿的菜畦,油菜花起伏跌荡,宛如邻家小姑娘的裙衫。妻好奇的问同去的二哥,这几年有没有跳井自杀的。二哥不屑一顾的说:“现在政策那么好,国家给农民免了税,削了费,种粮买家电还有补贴,大伙也喝上了纯净水,生活这么好,谁还去投井自杀?!”
只是闲暇时,我还会想到老井,想到那些在老井边渡过的日子,便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