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镇学习宣传突发事件应对法工作总结
《突发事件应对法》是我国第一部应急管理的综合性法律,它的颁布实施对于提高社会各方面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及时有效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社会危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城东街道充分认识颁布和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精神实质和基本内容,及早作出安排部署,认真抓好学习和宣传工作,现将2009年度我镇学习宣传工作总结如下:
一是制定方案、明确工作职责。镇政府以文件形式下发开展《突发事件应对法》学习宣传活动工作方案。明确学习宣传任务。以学习法律原文为主,充分结合工作实际,深入理解法律的具体内容,全面、准确、熟练地掌握应对突发事件的具体规定,明确各自在突发事件应对方面所承担的职责。
二是突出重点。明确宣传内容。突出宣传《突发事件应对法》出台的背景和必要性、立法宗旨、基本原则、主要制度、核心内容等,让公众认识和了解《突发事件应对法》;宣传政府在预案编制、健全应急机制和体制、处置突发事件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显著成效;分类宣传普及应急知识,重点宣传突发事件的种类、特点和危害,预防与避险、自救与互救的基本技能,基本逃生手段和防护措施,以及后期处置等知识,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正确做法。
三是创新形式,拓展宣传渠道。创新宣传形式,通过村屯小广播、现场咨询和每月说法等形式,广泛宣传《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基本知识。同时,要把集中宣传与日常宣传结合起来,建立应急管理工作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强宣传实效。
四是精心组织,宣传效果明显。司法所、综治办精心组织“普法六进”活动。接待咨询50余人;发放普法宣传资料500余份。通过开展一系列宣传活动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第二篇:突发事件应对法宣传稿
宣传稿
今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颁布实施五周年。为切实搞好宣传活动,增强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提高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我矿组织开展了以“普及应急知识,提高应急能力”为主题的宣传日活动。
据悉,此次活动通过现场设立宣传展板、悬挂标语、接受咨询、解答问题等方式,将《突发事件应对法》及相关法律宣传资料、宣传单等现场发送给职工家属。通过活动的开展,强化了责任意识,全面加强了应急管理工作,健全了应急工作体系,增强了全民公共安全和防范风险意识,在全矿掀起一股学习应急自救互救知识的热潮。
应急管理办公室报道
第三篇:突发事件应对法宣传标语[推荐]
突发事件应对法》宣传周宣传口号
1.认真学习宣传《突发事件应对法》,努力提高全社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2.深入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积极应对突发事件
3.强化责任意识,提高全社会避险救护能力
4.健全应急工作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5.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努力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6.依法应对突发事件,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7.深入开展《突发事件应对法》宣传,增强全民公共安全和防范风险意识
8.依法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维护地区社会安全稳定
9.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大力推进应急管理工作
10.加强应急管理建设,构建和谐平安社会
11.增强忧患意识,强化应急观念,共建平安家园
12.以人为本,防范和减轻灾害事故的危害
13.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是我们共同的任务
14.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15.关注民生,关爱生命
第四篇:突发事件应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07年8月30日通过,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该法律共七章70条。为了配合《突发事件应对法》学习,中国法制出版社编制了《突发事件应对法——制度解析与案例指导》一书,局党组要求我们学习此书并写出读后感,本人参考了一些网络文章,写下如下心得:首先,认清突发事件的内涵。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它内涵包含了以下核心要素:一是突发事件具有明显的公共性或社会性。突发事件应对法所要解决和应对的是“公共危机”,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国家启动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二是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和紧迫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是突如其来,如果不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危机就会迅速扩大和升级,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损害。三是突发事件具有危害性和破坏性。危害性和破坏性是突发事件的本质特征,一旦发生本法所称的突发事件,就会对生命财产、社会秩序、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如应对不当就会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或社会秩序的严重动荡。四是突发事件必须借助于公权力的介入和动用社会人力、物力才能解决。公权力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发挥着领导、组织、指挥、协调等功能,公权力介入突发事件的应对。
据此内涵,突发事件对我们民政干部职工显得尤为重要,这与我们民政救灾救济的职能是相同相通的。其次,积极应对突发事件。应对突发事件,把预防和应急准备放在优先的位置,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只有牢固树立“居安思危、常备不懈”的意识,逐步把握规律,主动采取防范准备措施,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同时,在无法完全避免突发事件发生的情况下,要总结探索如何制度化、科学化、专业化地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第一,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制度。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加快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形成有效应急管理法制体系,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第二,制定完善应急预案机制。认真制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健全监测、预测、预报、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加强专业救灾抢险队伍建设,健全救灾物资储备制度,搞好培训和预案演练,全面提高政府和全社会的抗风险能力。第三,加快建设科技应急体系。高度重视运用科技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加强应急管理科学研究,提高应急装备和技术水平,加快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形成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第四,加强组织协调应急管理。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应急管理,落实好各自负责的专项预案,还要按照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做好纵向和横向的协同配合工作。健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明确各方面职责,确保一旦有事,能够有效组织,快速反应,高效运转,临事不乱。第五,积极开展应急宣传培训。利用多种方式,广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特别是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增强公众的危机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深入开展应急专题培训,特别要加强对公务员进行危机管理专题教育及应对重大危机的培训实践,全面提升应对管理水平。
再次,提高突发事件中的处理能力。应对突发事件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无论政府还是公众,都需要认真学习,努力探索,提高应对的能力。第一,培养危机意识。危机意识是危机预警的起点。在和平发展时期,人们往往缺乏危机意识。通过模拟危机情势,不断完善危机发生的预警与监控系统,能够使政府和公众培养危机意识。如灾情演练,通过演练可能在实战中碰到的问题,培养民政干部减灾救灾的意识,从而使他们具有防灾的心理和物质准备。
第二、建立具有分权性质的危机管理体系。现在的突发性危机多具有跨区域甚至跨国界的高度流动性,但在政府的危机管理上,还是应该多发挥地方或下面的作用。这是因为,分
权的政府不仅能促使政府管理从等级制到参与和协作转变,使之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创新精神,并产生更强的责任感和更高的效率;而且,随着公民对公共政策需求回应性的提高,社会治理多元化的需要,政府建立分权性质的危机管理体系也成为可能。如应对台风灾害,不仅仅是我们民政一家的事情,涉及财政、气象、水利、交通、公安和粮食等部门,应通力合作,又应各负其责。
第三、稳定社会并动员社会参与危机救治。对社会来说,公共危机造成的最大危害在于社会正常秩序遭到破坏并由此带来社会心理的脆弱,所以保持稳定的社会秩序,保持原有的社会运行轨迹是首要的选择。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公关和信息公开是非常重要的。与此同时,需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力量的参与,一方面可以缓解危机在公众中产生的副作用,使公众了解真相,祛除恐惧,消除危机制造者希望危机伴生的流言、恐慌等副产品,起到稳定社会、恢复秩序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政府处理成本。
应对突发事件跟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涉及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事情。在这个过程当中,只有政府与公众都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充分做好了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思想准备、组织准备、物质准备和技术准备,建立健全了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提高了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我们的生活才能变得更加平安幸福,我们的社会才能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第五篇:《突发事件应对法》宣传月活动实施方案
榆次第九中学
关于开展《突发事件应对法》宣传月活动实施方案
2009年11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颁布实施两周年,为了进一步学习贯彻《突发事件应对法》,广泛宣传和普及应急知识,规范和加强全校突发应对工作,按照区教育局要求,决定11月份在全校开展《突发事件应对法》宣传月活动,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原则,以各种活动为载体,进一步普及应急知识,增强师生员工的公共安全意识,提高师生员工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最大限度减少突发事件造成人员伤亡,促进学校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二、宣传活动时间
2009年11月4日-12月4日
三、宣传活动主题
普及应急知识,提高应急能力
四、宣传活动内容
1、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重大意义、立法背景、立法宗旨、基本原则、主要制度、核心内容等。
2、宣传政府部门和学校在预案编制、健全应急机制和体制、处置突发事件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以及目前的应急工作形势。
3、宣传普及应急知识,重点宣传突发事件的种类、特点和危害,预防与避险、自救和互救的基本技能,基本逃生手段和防护措施,以及后期处置等知识。
五、宣传活动形式
通过黑板报、墙报、展板、主题班会等形式,广泛开展以“八个一”为重点的宣传教育活动。
1、出一期应急知识宣传的黑板报、墙报和展板;
2、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应急知识手抄报比赛;
3、组织开展一次应急演练(建议分批、分散组织);
4、对校园内可能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场所、教学设施、生活设施进行一次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改;
5、举行一次安全教育主题班会;
6、结合秋冬季消防安全和甲流防控形势需要,邀请公安、消防、卫生等部门有关人员举行一次应急知识专题讲座(要严格控制人数,分批组织);
7、组织学校教职工进行一期甲流防控基本知识培训(分批组织)。
8、制作、悬挂、刷写一条应急知识宣传横幅。
六、具体要求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面开展宣传月活动。《突发事件应对法》是我国第一部应急管理的综合性法律,是我国长期以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历史经验总结,是我们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法律依据和重要抓手。各学校校长是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要带头学习突发事件应对法,并认真组织好学习宣传活动,要科学制定本校宣传月活动方案,明确任务分工,创新宣传形式和手段,确保宣传效果。通过宣传、增强广大师生公共安全意识,提高广大师生自救互救能力。
2、健全机制,依法修订应急预案。各学校要以宣传贯彻《突发事件应对法》为契机,认真执行《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各项规定,对已制定的各类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和补充,做到适时、实效、实用。当前,预防甲型H1N1已成为全球全国一项重要工作,特别是近期一些地区出现暴发性疫情,学校是人员密集的地方,又正好与季节性流感交织在一起,防控工作尤为重要,各学校要认真完善甲型H1N1流感防控分级预警应急处置预案,切实做好防控和应急处置工作。同时要健全校园周边相关部门联动机制,形成应急管理联动联防联控一体化、常态化的工作机制。
3、认真自查,加强学校应急管理。按照榆次区教育局关于印发《榆次区中小学校应急管理工作目标管理暂行考核办法》(榆教通字〔2008〕5号)通知要求,切实做好自查工作。要严格执行突发事件报告制度,做到及时、客观、真实,不得迟报、谎报、瞒报、漏报;要强化学校兼职应急管理队伍建设,调整和充实
骨干力量,责任到岗、责任到人。要适当加大应急资金投入,积极做好应急物资、设备、器械储备,特别是甲型H1N1流感防控物资和消防器材等,防患于未然。要重点自查应急值守情况和信息报告制度执行情况,即各校有没有严格执行领导带班制度和24小时值班制度,值班人员对本校相关信息是否掌握,信息报告制度是否严格落实等。
4、今年“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宣传活动的主题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宣传活动时间为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各校要将《突发事件应对法》宣传活动与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宣传活动有机结合,大力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营造校园法制氛围,推进全区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九年十一月四日
附件1:
应急知识宣传标语
全面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加强学校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居安思危,做好突发事件预防工作
学习应急知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应急知识进学校,建设平安校园
全面贯彻落实《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
加强应急管理,建设和谐校园
加强应急管理,维护社会稳定
应急拨打110,减少伤害保安宁
健全社会预警机制,减少突发事件损失
加强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师生员工安全防范意识
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打好应急管理工作基础
加强应急管理,预防各类重大安全事故
加强应急管理,预防重大交通安全事故
附件2:
应急知识宣传参考资料
1、什么是突发公共事件,分为几类?共有几个级别?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分为自然灾难、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事件四大类。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可分为四级:一般、较大、重大、特别重大,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2、什么是应急管理?具体有哪些内容?
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公共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
应急管理是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全过程管理,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发生、缓解和善后四个发展阶段,应急管理可分为预测预警、识别控制、紧急处置和善后管理四个过程。应急管理又是一个动态管理,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均体现在管理突发公共事件的各个阶段。应急管理还是完整的系统工程,可以概括为“一案三制”,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应急机制、体制和法制。
3、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加强应急管理,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提高行政能力的重要方面。通过加强应急管理,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可以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的组建原则是什么?
按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原则,形成我国权责分明、组织健全、运行灵活、统一高效的应急管理组织体制。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由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管理机制构成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5、什么是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分为哪几类?
应急预案是突发公共事件应对的原则性方案,它提供了突发公共事件处置的基本原则,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响应的操作指南。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是由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地方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重大活动应急预案等六大类构成。
6、应急管理中政府的责任和公众的权利义务是什么?
政府在应急管理中,需要动员一切必要的社会资源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保护包括经济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等在内的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公众利益;公共应急管理信息,保证公众的知情权;降低社会危害、开展危机教育,体现政府人文关怀。公众在应急管理中,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公民权、知情权、监督权、紧急救助请求权、复议申请或提起行政诉讼权、补偿请求权等权利;有参与和协助政府开展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的义务。
7、公众应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一旦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公众可通过110、119、120、122等各类应急电话和其他各种途径及时报告;同时根据具体情况,利用所掌握的应急知识积极展开自救互救,及时避险处险;参与并协助政府相关应急管理部门进行事件的应急处置;以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所造成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努力恢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