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7年自然辩证法试题
湖 北 工 业 大 学2007 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课程考试(考查)试题
考试(考查)科目 自然辩证法概论 学位类别 工程/中职硕士
(在职硕士适用)
说明:1.试题版面为标准A4,各题标题字号为黑体5号字,题干字号为标准宋体5号字
2.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名词解释(16分):
1、人化自然
2、可持续发展
3、科学假说
4、科学共同体
二、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伦理责任的看法。(20分)
三、列举科学发展的六种模式,并请你就其中一种做出述评。(20分)
四、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请联系教材中的有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0分)
五、以某一项你亲自主持或参与的课题或工作为例,说明掌握和运用科学方法的重要性。(要求主题突出、文字通顺,字数不少于1000字。24分)
第二篇:《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试题专题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试题(A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自然辩证法
2、公理化方法
3、高技术
4、两种文化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自然观的历史形态及其特点
2、科学的基本特征(结合实例说明)
3、什么是非科学和伪科学(并举例说明)
4、生态危机的根源及解决途径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20分)
注:请任选一题回答。
1、“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
2、柏拉图的“洞穴之喻”与“人生”
第三篇:西安工业大学自然辩证法试题
2011届工程硕士考试题(A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1、系统:
2、信息:
3、自组织:
4、科学问题:
5、技术:
6、机遇:
7、科学革命:
8、技术发明:
9、灵感:
10、黑箱方法:
二、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自然辩证法是关于()的()的哲学学说。
2、以恩格斯在19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所撰写的《》手稿为标志,作为一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亚层次学科便创立起来了。
3、()、()以及()等,被称之为宇宙原始信息密码。
4、所谓“信息社会”,就是人类()的高度信息化(间接化)的社会。
5、一般说来,特定系统的创生和演化,大体需要经历分化、汇聚、()选择、进化与毁灭等几个环节。
6、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
7、科学理论结构的基石是(),其中的()以及()居于理论结构的核心地位。
8、科学创新是人们在()活动中的一种高度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体现在科学研究人员的()等方面,也包括创新的氛围,其成果是()等。
9、科学假说的特点是()。
10、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需重点采取的措施是()、()、()、()。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不属于高技术特点的是()。
A.高投入B.高效益C.低风险D.扩散强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科学与技术没有本质的区别B.社会将毁于技术之中
C.技术万能论属于技术乐观主义D.技术没有社会属性
3、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是()。
A.客观真理性、全面性、逻辑严密性、预见性
B.怀疑与批判性、全面性、逻辑严密性、预见性
C.客观真理性、全面性、逻辑严密性、创新型
D.客观真理性、全面性、逻辑严密性、结构完整性
4、系统的整体性,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理解()。
A.开放性、系统与要素的双向建构性、整体规律性、层次结构性
B.复杂综合性、系统与要素的双向建构性、整体规律性、层次结构性
C.复杂综合性、系统与要素的双向建构性、整体规律性、规律性
D.复杂综合性、系统与要素的双向建构性、整体规律性、多样性 5、20世纪40年代—50年代初兴起的(),是复杂信息系统理论的第一批成果。因此,这一时期也被称为信息系统基础理论创立期。
A.耗散结构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突变论
B.通信信息论、一般控制论、一般系统论、分子生物学
C.耗散结构论、协同学、一般系统论、分子生物学
D.超循环理论、突变论、通信信息论、一般控制论
6、科学发展的基本矛盾是()。
A.实践和认识的矛盾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C.科学实验和科学理论的矛盾
D.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7、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了(),首次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A.《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B.《世界自然保护大纲》
C.《21世纪议程》D.《我们共同的未来》
8、创新型国家应至少具备的4个基本特征是()。
A.科技力量强、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创新产出高
B.综合国力强、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创新产出高
C.社会制度好、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创新产出高
D.创新投入高、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创新产出高
9、无形学院是()首先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意指一种基于自由交流而形成的不正规的科学家群体。
A.美国学者普赖斯B.英国化学家波义耳
C.美国学者戴安娜·克兰D.英国科学哲学家波兰尼
10、第4个科学活动中心在()。
A.德国B.法国C.英国D.意大利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为什么要创新自然辩证法学科(从恩格斯当年创立该学说的现代局限角度)?
2、科学结构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3、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是什么?
4、技术发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五、阐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谈谈你对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2、参照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实际,谈谈你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看法。
第四篇: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2012常州)
大连理工大学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常州2012.4)
姓名成绩
注意:所有试题答案均写在答题纸上(卷面总分80分,课堂出席20分)。
一、判断对错题。(在括号内填入√或×;每题2分,共计20分)
1.自然辩证法在学科层次上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同。()
2.“所有的微观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这一陈述属于科学事实。()
3.系统的耗散结构是通过自组织机制形成的。()
4.古希腊自然哲学阶段的科学具有实证性特征。()
5.科学共同体、科学仪器和科学理论都属于科学认识系统的中介。()
6.“三段论”是科研中最易犯“以偏概全”和“武断定论”的逻辑错误的方法。()
7.伦琴发现X射线属于部分意外的机遇。()
8.类比方法比演绎方法具有更大的创造性。()
9.观察渗透着理论,因此人们无法做到观察的客观性。()
10.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建立标志着物理学实现了第二次大综合。()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计20分)
1.如何理解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2.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3.19世纪期间,人们当时从各种化合物中分离出来的氮,其密度总是相同的,可是大气中氮却比从化合物中得到的氮多0.5%的重量,于是人们分析,这多出的重量一定有另外原因。经过对大气的反复测定,终于证明空气中的氮气加重的原因是因为存在着氩气的缘故。试说出本案例蕴含的几种科学方法,如有逻辑方法,请写出它的逻辑公式。
4.如何有效规避高技术发展带来的风险?
三、论述题。(1.2题每题15分,3题10分,共计40分)
1.什么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主体是谁?试结合工作实际阐述,当前我国强调企业自主创新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2.钱学森生前多次提到:“为什么中国的高等教育培养不出来创新型人才?”这被称之为“钱学森之问”。请根据本课程所学及其相关知识,谈谈你的见解。
3.分析下面材料,并运用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所学有关理论展开评论,要有自己的见解。
围绕在韩国克隆先锋、民族英雄黄禹锡身上的光环终于褪去。2005年12月15日,韩国“克隆之父”、首尔大学教授黄禹锡正式承认,其研究小组于今年5月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所说的胚胎干细胞,大部分并“不存在”,并要求《科学》杂志撤销该论文。
——摘自《新加坡联合早报》
调查委员会认为:这不是一起单纯的失误,而是蓄意造假的重大事件。经调查核实,黄禹锡教授论文所指11个克隆胚胎干细胞系中,9个是伪造,另外2个的真伪目前正在检验之中。——摘自《人民日报》2005年12月14日第3版
匈牙利一家网站今年1月刊登文章,指出匈牙利总统施米特的博士论文涉嫌抄袭。泽梅尔魏斯大学3月27日公布调查结果指出,施米特博士论文有17页内容与德国学者克劳斯〃海涅曼的一篇文章相同,有180页内容与保加利亚体育专家尼古拉〃格奥尔基耶夫的论文部分一致。泽梅尔魏斯大学最高权力机构3月29日以33比4的投票结果,决定撤销施米特的博士学位。4月2日,深陷论文抄袭漩涡的匈牙利总统施米特〃帕尔在国会会议上宣布辞职。
——根据有关资料整理
第五篇: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考查题
食品工程 陈训 12509310021、联系自己知识结构的现状,谈谈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何实际意义。答:(1)提高哲学修养,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提供给我们关于自然、自然科学总的看法、总的观点,是任何科学无法代替的。(2)能够使我们获得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知识。(3)学习自然辩证法可以使我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拓宽思路,增强科学创新力(4)有利于理解、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5)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
2、自然界物质演化的基本方式及其特征?
答:
3、科学问题的来源和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答:科学问题是指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未解决的矛盾。科学问题从以下几方面而来:(1)从新经验事实的解释中提出;(2)从科技的空白区和结合部中提出;(3)从新事实与旧理论的冲突中提出;(4)从相互并存的多种假说中提出;(5)从科学理论内部中提出;(6)从不同学科理论观点之间的矛盾中提出;(7)从追求理论的普适性和逻辑的简单性中提出;(8)从证实假说或事实的可靠性中提出;(9)从某一学科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向其他领域移植中提出;(10)从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推广和应用中提出;(11)从社会需要与现行的生产技术手段不能满足需要的矛盾中提出。
科研选题是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决定性环节。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1)需要性原则(首要原则):要满足社会实践或科技自身发展的需要。
(2)科学性原则:要有科学事实根据和科学理论依据。
(3)创造性原则:要求课题具有先进性、新颖性和突破性。
(4)可能性原则:课题有可能完成的主客观条件。
4、星野芳朗的技术体系更替模式述评。
答:星野芳朗的“三次技术体系更迭”理论:(1)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蒸汽机技术时代;(2)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电气化时代;(3)20世纪40年代微电子技术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