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思想汇报:我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吸引力
尊敬的党组织:
我是xx大学社会学的一名在读研究生。通过党课的学习,我不仅对党的理论方针政策有了深入的了解,通过党课教我的思维方式,我对自身专业可的认识也不断加深。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我们的专业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是其对人们的感召、说服、引导力及其强度的表达,实质是其所倡导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战略目标对群众具有的聚拢力、凝聚力、辐射力和号召力。探讨其来源的本质意义在于树立人们的意识自觉,从而更加自觉地强化意识形态建设。从学理和经验角度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首先来自于理论自身所具有的品质,同时也来自于其指导实践和接受实践检验的实际效果,更来自于执政成员自身的示范作用。
科学性决定认同性。作为理论形态,科学性产生说服力;作为文化形态,科学性产生吸引力。当今时代,随着文化竞争的加剧,一方面人们对执政意识形态科学性的要求不断提高,故其科学程度与其对群众的说服力成正比。另一方面,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与尊重群众文化意愿选择的一致性已不容忽视。因此,理论自身内在的科学性是提高受众接受自觉性和选择优先性的重要前提条件。
进一步彰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本质。,一般来说,人们对理论科学性特征的认知标准为:一是其自身的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的严谨性;二是其揭示人类社会运动规律的客观性;三是其指导社会实践发展的有效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迄今唯一可以坦言科学性的理论体系,是唯一以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科学揭示人类社会运动规律、代表大多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理论体系,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具有争取群众认同的本质优势。
先进性决定地位的主导性。历史经验表明,要在不同文化之间取得并巩固其领导地位,除行政权威之外,主要取决于文化自身的性质和人们对它的关注度和认可程度。文化越先进,其对社会的指导作用和效果就越明显,人们对它的认可度也就越强,其主导地位就越巩固。
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先进性特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先进性特征表现为:
一是能够海纳百川地吸收人类的一切先进思想文化成果,体现出人类文明的集成性;二是能够结合现实将新的实践经验升华为新的理论成果,即与时俱进的现实性;三是能够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揭示历史发展趋势,表现出引领文化发展的超前性。
科学性产生权威性。科学性即真理性。理论的科学程度一般表现为其对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的科学程度及其指导实践的成功程度。“意识形态的力量在于其科学性,只有科学的意识形态才有持久的感召力和政治动员力。”同时,“只有科学理论才有持久的魅力,只有科学理论才能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只有科学的理论才能说明无产阶级政权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也只有科学的理论才能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的思想旗帜。”
先进性决定选择的优先性。理论体系的先进性既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先进的内容有所不同;同时,在任何一个特定的时代,其意识形态所代表的文化的先进性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从逻辑意义上讲,凡是先进的文化,与同时期共存的其他文化相比,都具有更加蓬勃向上的生命活力,即具有更加活跃的生存状态和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而其对大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自然要优于其他文化。
开放性体现竞争姿态和竞争能力。开放性是真理性的本质特征,唯有开放才能在与不同质文化的交流、交锋中不断去伪存真,唯有开放才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科学性和先进性的本质决定了其开放的必然性。因此,敢于开放体现其参与竞争的积极姿态和充分自信;善于开放则体现其自身的竞争实力和竞争艺术。
我理解的党课不再像以往那样狭隘,党课教给我的思维方法与洞察力是潜移默化的,也许在学习之初我并不能清晰的认识到,但通过认真的思考,我已经深刻的感觉到它所带给我的帮助,请党组织相信我会继续努力,在党课上认真听讲,课后不断思考的。
汇报人:xiexiebang
xx年x月
第二篇:XX年11月预备党员思想汇报-我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吸引力
XX年11月预备党员思想汇报:我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吸引力
尊敬的党组织:
我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社会学的一名在读研究生。通过党课的学习,我不仅对党的理论方针政策有了深入的了解,通过党课教我的思维方式,我对自身专业可的认识也不断加深。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我们的专业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是其对人们的感召、说服、引导力及其强度的表达,实质是其所倡导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战略目标对群众具有的聚拢力、凝聚力、辐射力和号召力。探讨其来源的本质意义在于树立人们的意识自觉,从而更加自觉地强化意识形态建设。从学理和经验角度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首先来自于理论自身所具有的品质,同时也来自于其指导实践和接受实践检验的实际效果,更来自于执政成员自身的示范作用。
科学性决定认同性。作为理论形态,科学性产生说服力;作为文化形态,科学性产生吸引力。当今时代,随着文化竞争的加剧,一方面人们对执政意识形态科学性的要求不断提高,故其科学程度与其对群众的说服力成正比。另一方面,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与尊重群众文化意愿选择的一致性已不容忽视。因此,理论自身内在的科学性是提高受众接受自觉性和选择优先性的重要前提条件。
进一步彰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本质。3come文档频道 一般来说,人们对理论科学性特征的认知标准为:一是其自身的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的严谨性;二是其揭示人类社会运动规律的客观性;三是其指导社会实践发展的有效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迄今唯一可以坦言科学性的理论体系,是唯一以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科学揭示人类社会运动规律、代表大多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理论体系,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具有争取群众认同的本质优势。
先进性决定地位的主导性。历史经验表明,要在不同文化之间取得并巩固其领导地位,除行政权威之外,主要取决于文化自身的性质和人们对它的关注度和认可程度。文化越先进,其对社会的
指导作用和效果就越明显,人们对它的认可度也就越强,其主导地位就越巩固。
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先进性特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先进性特征表现为:一是能够海纳百川地吸收人类的一切先进思想文化成果,体现出人类文明的集成性;二是能够结合现实将新的实践经验升华为新的理论成果,即与时俱进的现实性;三是能够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揭示历史发展趋势,表现出引领文化发展的超前性。
科学性产生权威性。科学性即真理性。理论的科学程度一般表现为其对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的科学程度及其指导实践的成功程度。“意识形态的力量在于其科学性,只有科学的意识形态才有持久的感召力和政治动员力。”同时,“只有科学理论才有持久的魅力,只有科学理论才能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只有科学的理论才能说明无产阶级政权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也只有科学的理论才能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的思想旗帜。”
先进性决定选择的优先性。理论体系的先进性既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先进的内容有所不同;同时,在任何一个特定的时代,其意识形态所代表的文化的先进性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从逻辑意义上讲,凡是先进的文化,与同时期共存的其他文化相比,都具有更加蓬勃向上的生命活力,即具有更加活跃的生存状态和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而其对大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自然要优于其他文化。
开放性体现竞争姿态和竞争能力。开放性是真理性的本质特征,唯有开放才能在与不同质文化的交流、交锋中不断去伪存真,唯有开放才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科学性和先进性的本质决定了其开放的必然性。因此,敢于开放体现其参与竞争的积极姿态和充分自信;善于开放则体现其自身的竞争实力和竞争艺术。
我理解的党课不再像以往那样狭隘,党课教给我的思维方法与洞察力是潜移默化的,也许在学习之初我并不能清晰的认识到,但通过认真的思考,我已经深刻的感觉到它所带给我的帮助,请党组织相信我会继续努力,在党课上认真听讲,课后不断思考的。
汇报人:王涛
XX年11
第三篇:大学生思想汇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尊敬的党组织:
众所周知党的根本宗旨体现代表性。作为社会学专业的学生,我们会自然的运用专业知识去分析社会意识形态上的深刻影响。人是意识形态活动的主体,利益是人一切活动的动力,任何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都与其代表民众利益的广泛程度和满足程度密切相关。为民性决定向心力。历史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多大程度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就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吸引和凝聚广大人民群众。作为中国***的执政理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其他意识形态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它始终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凸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大众性和为民性特点。中国***作为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阶级和群众基础空前广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始终如一的根本宗旨。坚持“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必将进一步凸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大众性和为民性的本质特点。
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中国***的执政地位,决定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优势,这一行政权威和其组织权威与其内在的理论权威相得益彰,使之以主流姿态展示其吸引力和影响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来就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体系。一方面,它始终坚持继承和吸收前人的优秀思想成果,并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创新;另一方面,始终把丰富的社会实践作为自身不断完善、永葆生机的不竭源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始终将与异质文化的交流与交锋作为其发展的必由之路。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生命力的表现。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理论,具有现实实践意义;作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规范,具有价值导向意义;作为行为规范,具有个体行为约束意义。***员和各级领导干部,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定的信仰者和模范的践行者。由他们构成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倡导和力行的骨干队伍,对发挥其影响力意义重大。我们都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实践证明,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理论和政策的理解和接受与其说是通过舆论,不如说更多地是通过身边党的执政成员的实际行动。由此可见,党员干部的典范作用,会直接对广大群众树立共同的政治理想、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积极性产生重大影响。
正如列宁所说 “任何负有远大使命的政党的第一个任务,都是说服大多数人民,使他们相信这个党的纲领和策略正确。”党的领导权固然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影响力的组织前提,但是,广大群众的认同效果还取决于党的领导力的强弱。领导力即领导权的实现程度和实现效果。领导力越强,民众对其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就越高。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挑战党的执政地位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出现的新情况挑战党的执政能力的情况下,通过实施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广泛开发执政资源、消除腐败现象不仅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强化广大人民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效果的重要前提。
在我看来包容性体现政治胸怀和兼容能力。包容性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开放性的必然要求,也是主流意识形态强大生命力和战斗力的鲜明体现,因为“只有具有兼容并蓄其他意识形态的合理、科学的气度和能力,才能在与其他意识形态的竞争中,提升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当前我国社会非主体意识形态存在的现实性,也决定了主流意识形态包容的必然和必要。
综上我的感受是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你当前所学的东西,而是要养成发散思维的方式,联系自身,联系实际,并做出自己的思考结论。我深信在我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组织的关怀和培养下,我一定能提高和进步,我一定能在日入党,并争做优秀的党员,做人民群众的楷模。请党组织考验我,我会以实际行动证明我的决心。
汇报人:xiexiebang
xx年x月
第四篇:建设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与凝聚力
建设社会主义价值体系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内容提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是党的正式文件中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一个崭新提法,标志着我们党在意识形态建设领域思维方式上的重大变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来自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代表的准确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信仰、价值、规范、策略的科学性;新时期,必须准确把握广大人民的利益需要,建设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关键词:意识形态吸引力凝聚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在我们党的正式文件中是一个全新的提法,它不仅是对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一项基本要求,同时也标志着我们党在意识形态建设领域思维方式上的重大变化,对于不断加强和改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顺利前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社会意识形态包括哲学、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等多种形式。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经济形态(经济基础)的反映和政治形态(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系统反映、体现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形态的思想体系。因此,有什么样的经济、政治形态,就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同时,意识形态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如果意识形态与经济、政治形态相适应,就可以促进经济、政治形态的巩固发展;反之,则会破坏经济、政治形态的巩固发展,甚至造成社会的停滞和倒退。所以,一切阶级、政党、国家无不重视社会意识形态问题。
从毛泽东思想中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这些意识形态之所以能够吸引和凝聚广大群众,就在于它们准确把握了时代脉搏,充分反映和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然,在某些特殊历史时期,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也产生了错误的内容,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削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然而,这也恰恰证明了一条重要规律:什么时候关注和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能够充满吸引力和凝聚力,什么时候忽视或违背群众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会丧失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多大程度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就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吸引和凝聚广大人民群众。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利益状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一变化势必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得到反应,应该说,利益关系与意识形态之间的互动更为明显,也更为复杂。作为实现广大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手段,意识形态如何依据现实状况调整创新的思路和方法,使其更好地达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初衷,这已经现实地摆在人们面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凸显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研究,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深刻把握其中蕴含的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真理,蕴含的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愿望的理想信念,蕴含的引领全党全国人民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的精神力量。通过理论研究,推动理论创新及其大众化,更好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基本的道德规范。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最大的广泛性,它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国家的、社会的、全体公民的核心价值体系。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用人民群众熟悉的语言、身边的事例、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头脑、扎根人心,真正为人们所接受、所掌握、所认同。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转化,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经过人们的理解、消化并转化为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要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贯穿到精神文明建设、政策法规和社会管理中,使之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追求、自觉行动。在这项工作中,青少年是重点。要采取切实措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国民教育,体现到大中小学的教学中,体现到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中,切实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第五篇:思想汇报——两会,教育之我看
思想汇报
——两会、教育之我看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青年担负着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更应心忧天下,看到两会上代表们热烈讨论,进言献策,我禁不住热血沸腾。在此,我就教育这一问题阐述一己之见。
教育是兴国之器,安邦之本,是培养早就人才的重要手段。教育水平关系到一个国家国民的整体素质。只有教育水平提升了,国家才有向上发展的不竭动力。国家才能繁荣富强,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完成好自己使命。尤其是在中国这一个人口大国,教育总体水平较其他发达国家还略低,想要提升教育总体水平——“路漫漫其修远兮”。
一、加大财政投入,降低教育“门槛”
两会上北大校长周其凤提出,由于中央政府允许高等学校贷款扩招,现在全国的高等教育大概有二、三个亿的银行贷款,因此应加大国家投入。虽然他的意见还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不可否认的是,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仍然还比较低,对比中国与日本、美国等特别注重人才培养的发达国家的重视教育发展的程度,中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且地方政府对财政拨款的落实程度,我们也不得而知,令人好奇的是,去年5·12大地震中为什么有如此多的校舍一并倒塌?没有这些基本设施的保障,教育从何而兴?
备受人们关注的“九年义务教育”以及“学杂费减免”的政策近年来逐步落到实处,老百姓也确实从中受益,但教育收费就好像一根气球棒,中间捏紧了,两端却膨胀了。说白了,就是一个收费的“转移”——学前班,幼儿园与普通高中的学费、学杂费正以直线上升。如今学前班的平均收费相当于义务教育一年,安化县一群众反映,小孩的学前班费用为1400+150(牛奶费),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学前班的费用仅为8元,再来看看普通高中的情况:如今高中的普遍收费不低于1500元,特别是有些民办高中高三年级的收费竟高达2200多元,还不包括补课费,试卷费之类的,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费用仅为300元,不知道这些学费、学杂费上升的幅度是否与人均收入的上升幅度相当,亦不知道这是否就是近年来高呼的“减负”“减免学杂费”的预期效果。如此昂贵的费用不知道是否起到了“降低门槛”的作用,在我看来“门槛”这个东西本身就不应该存在,几千年前,私塾、疏远乃至老师弟子的直接传授形式是儒者实行教育的主要手段。在孔子起,教育就不再是少数贵族阶级的特权,经过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教育在束缚中生存,经过解放再到只是高度发展的二十一世纪,更应提倡全民教育,我认为全民应无条件地接受义务教育,至于义务教育的具体年限,这里不作探讨。
“青少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教育及其普及,依我来看,“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自有它的道理”——兴国安邦治天下,必先善其教育。
二、教学应注重创新性,成效性
且不论教学环境,教学条件需要如何保证,教师——这一在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群体,其素质与教学质量都亟待提高。中国教师队伍庞大,在应试教育主导社会这个大背景下,教师们面临着薪酬、职称、职务、升学率、考核等多重压力,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走入填鸭式教育的死胡同,大思想家孔子教育学生,并不是把他培养成为具有某种技能的专门人才,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之“成人”,同样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而不是如今站在中、小学甚至大学讲堂上的那些照本宣科的“师”者。
当然,在全社会的巨大压力下,教师们不免叫苦不迭。大学里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的职称就有十三级。教师是全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本应崇尚学术自由,追求学术平等,至于其贡献大小,应另有其嘉奖鼓励的办法,职称的评定应是为了更好的因材施教。因什么样的材施什么样的教。而不是作为衡量其贡献大小、工资高低、地位上下的标准。
两会上有代表提出,要实现教育公平,就要实现教师、资源的合理分配。为例鼓励优秀教师服务农村贫困地区,必须把教师逐步变成公务员。但我认为此举无疑加重了公务员,教师队伍以及全社会人才管理的负担,教师是教师,公务员是公务员,虽说同为人民服务,但不可“官师勾结”,不然,社会上业已存在的官家子弟进入重点学校的现象势必继续“蔓延”,虽然我在此并无刻意批判官场黑暗的意图。在此,我还想说,如果为了鼓励教师服务基层,那么,医生是不是也可以一并扩充进公务员队伍呢?
当谈,教学质量的好坏,全社会的巨大压力给教师及其教学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但是,教师本身的素质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教师就是要教书、育人,课堂上应注意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的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享受到自主学习的激情与乐趣,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样,才达到了教书、育人;教真、育爱的真正目的,正如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所说——“教会学生思维方法,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信息”。
三、改革完善教育机制
升学,特别是高考、成绩考核、重点班级、重点院校、重视外语、重理轻文„„当前社会存在如此多的教育体制的弊端,这些都是造成学生们普遍素质单一与应试教育得以“肆虐”的“肥沃土壤”,或者说是应试教育体制下滋长出来的“瘤子”,良性抑或恶性暂且不论。毋庸置疑的是它的确是造成学生们缺乏自主性,教师缺乏创新性,学校缺乏良性竞争,学术界缺乏生命与活力的重要原因。
两会中又代表建议,增加高考次数至一年三次,促进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我认为,一年三次的高考不可取,此举不仅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据我所知,每年高考的管理、戒严,无论是从交通还是政府管制都给社会及各行业带来了压力,也给考生带来的压力,虽说是增加了考生被录取的几率,但无疑给考生心理,生理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负担,再次是加大了招生的负担,引发不公平危机与秩序混乱。如果说一次考不好就有第二次、第三次,那么所有的考生是不是都能如愿以偿地进入理想中的大学?那么相应的每个大学是不是因此就都能招收到最符合条件的学生?如果是,人人得而上大学,那么竞争又何在?如果不是,那么此举是否与大力兴办高等院校殊途同归?那么又为何不把大笔的心思与精力放在高等院校的建设上面呢?毕竟高考失误的学生终究是少数。
因此,综上所述,我认为当前中国教育弊端重重,还有许多不足与值得探讨完善的地方,要想实现由应试教育这个“大头”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转变,不仅需要“大刀阔斧”的全面改革,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与积极参与。我期待有一天,我们的教育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一派生机!
以上就是这个月以来我对两会对教育一点浅薄的看法,望党组织予以指正。此致
汇报人:王玲芳 敬礼
2009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