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中学开展农村自发移民问题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4 17:35: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XX中学开展农村自发移民问题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XX中学开展农村自发移民问题调研报告》。

第一篇:XX中学开展农村自发移民问题调研报告

XX中学

开展农村自发移民问题调研工作报告 为切实了解我校农村自发移民子女就学情况,解决移民子女入学问题,根据XX教育局《关于开展全县农村自发移民问题调研工作的通知》精神,我校对学校农村自发移民子女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工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学校成立调研工作小组,由班主任配合对20个班级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通过调研,确定符合条件(从本县范围以外移入,移入时间10年以上,居住在本县范围内的农村人口)的学生有1人。

二、主要举措和成效

学校制定相应调研工作方案,深入了解自发移民学生的家庭情况、存在困难、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同时,制定具体的工作措施,为移民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通过本次调研,学校掌握了在我校就读的自发移民学生情况。为今后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提供了保证。

三、存在问题

自发移民学生流动性较大,不利用学校开展工作和管理。

在今后的工作中,学校会继续加强自发移民学生的调研

工作,深入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更多的帮助,是他们能在我校健康成长。

XX中学

2013年9月17日

第二篇:勐马镇农村少数民族自发搬迁问题的调研报告

勐马镇农村少数民族自发搬迁问题的

调 研 报 告

(2011年7月1日)

伴随着经济社会制度变革的历史进程,为妥善解决少数民族自发搬迁问题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实践责任政府的具体体现,长期以来,少数民族群众自发搬迁问题是影响我镇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重点问题之一。根据云族发电„2011‟14号文件精神,我镇于2011年6月开展了调研活动,并形成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和看法。

一、勐马镇基本情况及自发搬迁概况

(一)基本镇情。勐马镇位于孟连县西南部,国土面积530平方公里,全镇辖8个村委会,107个自然村,11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731户29295人。“边、少、山、穷、低”是勐马镇自然和社会的基本特征。“边”即边境线长,全镇8个村委会中有4个村与缅甸掸邦第二特区(佤邦)接壤,辖区国境线长73.88公里;“少”即少数民族众多,镇内聚居着傣族、拉祜族、佤族等15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镇总人口的75.4%;“山”即山区面积大,全镇除南马河流域属坝区外,其余均属山区,山区面积占全镇总面积的79.62%;“穷”即镇穷民穷,2010年勐马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45亿元,农民人均所得3206元,农民人均有粮426 1 公斤;“低”即社会发育程度低,全镇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4.9年,部分少数民族解放初期几乎是从原始社会末期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主要优势:一是得天独厚的热区资源优势。全镇地处低纬度南亚热带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8.3℃左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适宜种植橡胶、茶叶、咖啡、甘蔗和热带优质水果等经济作物。目前,全镇橡胶种植面积11.1万亩,茶叶种植面积2.1万亩,咖啡种植面积1.5万亩,甘蔗种植面积4386亩。二是沿边口岸区位优势。我镇与缅甸掸邦第二特区(佤邦)仅一江之隔,孟连口岸1991年就被省人民政府列为国家二类口岸,2010年勐啊通道进出口贸易额达6956万美元,占孟连县进出口贸易额的97%,进出口货流量19.08万吨,出入境人员50.8万人次,出入境车辆7.67万辆次,是普洱市通往缅甸、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重要陆路通道。三是民族旅游优势。我镇辖区内保存完好的大黑山原始森林、勐马瀑布、温泉度假村等风景区,各民族还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民族风俗文化艺术,其中傣族马鹿舞和嘎光舞、拉祜族的芦生舞、佤族木鼓舞都各具特色,各民族的节庆活动和宗教仪式、人文景观、建筑、饮食丰富且独特。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紧紧围绕云南省实施“两强一堡”、普洱打造“普洱品牌”和孟连打造“世界勐马,中国孟连”的战略机遇,继续发挥好热区资源、沿边口岸、民族旅游文化三大优势,坚定不移走“组织固镇、生态立镇、产业富镇、口岸活镇、旅游兴镇、和谐稳镇”的路子,全力实施好“五个三”工程,即:打牢基层组织、农业、科教三个基础,巩固提升橡胶、茶叶、咖啡三个支柱,做优做强蔬菜、优质稻米、畜牧三个骨干产业,努力培植林业、加工商贸、民族文化旅游三个新兴产业,实现绿色经济强镇、口岸经济活镇、民族文化旅游兴镇的目标。

(二)自发搬迁概况。勐马镇已事实形成一定规模的聚居点和事实居住的自发搬迁群众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解放初期搬到勐马镇的,以汉族为主,来自普洱市的澜沧县;二是婚姻嫁娶到勐马镇的外籍人,主要以傣族、拉祜族、佤族为主,来自缅甸的居多;三是勐马镇的产业结构调整,投资者引进的胶农、咖啡农、茶农,主要以汉族、哈尼族和彝族,来自普洱市的墨江县、澜沧县和缅甸。

1、解放初期搬到勐马镇的分布在4个村委会,有13个村民小组,共367户1423人(不包括嫁娶进入小组的人数),主要是以汉族、哈尼族和彝族,无宗教信仰;婚姻嫁娶到勐马镇的外籍人分布在8个村(居)委会96个村(居)民小组,共213人,其中男60人,女153人,主要是以傣族、拉祜族、佤族为主,傣族信仰小城佛教,拉祜族部分信仰基督教、部分信仰民间信仰,佤族无宗教信仰;引进的胶农、咖啡农、茶农分布在3个村委会,共182户461人,无宗教信仰。

2、解放初期搬到勐马镇的群众,大部分都聚居在一起,4个村民小组都有耕地和林地,共有耕地面积623亩,其中水田90亩,林改后个别小组把林地分到户管理,个别小组没分到户管理,4个村民小组农户都在聚居点建房,属农村宅基建设用地;婚姻嫁娶到勐马镇的外籍人,主要以我国公民所取得的耕地、林地和用房为主,相互耕种、居住;引进的胶农、咖啡农、茶农主要以投资者承包的耕地耕种,居住用房以投资者建盖的房子居住,个别胶农、咖啡农、茶农购买投资者建盖房居住。

3、解放初期搬到勐马镇群众主要经济来源以种植、养殖为主,2010年末,4个村民小组农民人均纯收入1616元,人均有粮229公斤;婚姻嫁娶到勐马镇的外籍人,主要经济来源以嫁娶到的家庭收入为主,大部分主要以种植、养殖为主;引进的胶农、咖啡农、茶农主要经济来源主要靠投资者支付的工资或管理费为主。

4、解放初期搬到勐马镇群众通婚情况,共有268人当地少数民族嫁娶到8个村民小组;婚姻嫁娶到勐马镇外籍人通婚情况,共有63人有合法的结婚证,加入中国国籍的15人,事实婚姻的206人,与我国公民生育的子女有192人,其中落户中国国籍的117人;引进的胶农、咖啡农、茶农通婚情况,引进时主要以家庭为主,所以嫁娶到胶农、咖啡农户和茶户的只有15人。以上自发搬迁到勐马镇的群众与当 地的少数民族相处融洽,互敬互爱。

5、自村民自治以来,解放初期搬到勐马镇群众都参与了村委会的选举,还有3人到村委会任职,分别当任过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等职务;婚姻嫁娶到勐马镇的外籍人,取得中国国籍的都参与了村委会的选举,没有取得中国国籍的由于我国法律规定没有参与选举;引进的胶农、咖啡农、茶农我县已把他们纳入所在的行政村,成立一个村民小组,参与了村委会选举。

6、基本社会保障情况。解放初期搬到勐马镇群众都纳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对象,4个村民小组共有1203人(包括嫁娶到小组的当地少数民族)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423人(包括嫁娶到小组的当地少数民族)享受低保;婚姻嫁娶到勐马镇的外籍人,只要与我国公民有合法结婚证的和子女落户中国国籍的都纳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对象,嫁娶到勐马镇的参保人数为82人,子女参保人数117人;引进的胶农、咖啡农、茶农只要自愿的可以在我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共282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7人享受低保。以上自发搬迁到勐马镇的群众均未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子女与当地少数民族一样就近就读,享受各种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政策。

7、解放初期搬到勐马镇的群众,都能享受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婚姻嫁娶到勐马镇的外籍人,所在的家庭也能享 受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引进的胶农、咖啡农、茶农能享受省、市、县对咖啡、茶叶种植各种支农、惠农政策。享受的支农、惠农政策如: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资综合直接补贴、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能繁母猪补贴、农村二女户节育奖励金等等。

8、解放初期搬到勐马镇的群众,婚姻嫁娶到勐马镇的外籍人和引进的胶农、咖啡农、茶农所居住地已全部通水、通电、通路、通广播、通电话。

二、少数民族自发搬迁动因分析

(一)生存与发展条件的缺乏与恶化。由于原住地自然条件的恶劣,外部环境的生存与发展能力弱化,突出表现在生存环境的恶劣、自然灾害频繁、生态脆弱,已不利于生存和生产发展,为改变现状,毅然选择自发搬迁。

(二)疫病趋使自发搬迁出来。由于原住地历史上流行某种疫病、瘟疫,老百姓选择了自发搬迁。

(三)改变生计窘境和贫困状况迫使群众搬迁。所搬迁到勐马镇的群众原住地集“老、少、边、穷、山”于一体,在原住地一般生活在极端贫困的状态下,因病致贫,因环境致贫等多因素作用,贫困现象突出。受原住地自然条件、资源条件、疫病等因素制约,为摆脱贫困,选择了自发搬迁。

(四)婚姻嫁娶到勐马镇外籍人,原住地自然条件的恶劣,集“老、少、边、穷、山”于一体,一般生活在极端贫 困的状态下,因病致贫,因环境致贫等多因素作用,贫困现象突出。所以选择了婚姻嫁娶到我国。

三、少数民族自发搬迁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耕地条件差。解放初期搬迁到勐马镇的群众,耕地主要以山地为主,只少部分的水田。由于耕地少自发搬迁群众毁林开荒,这对当地水土保持及生态环保构成了现实威胁;耕地较贫瘠质差,产出率低;耕种的作物品种单一,单产及总产都较低。

(二)户口制约其发展。主要以外籍人为主,户口问题长期未得以很好的解决,那是一直困扰这部分自发搬迁群众的问题。它关系到能否享受到农村社保、卫生医疗保障等问题、还关系到子女上学受教育问题、婚姻民政登记的身份问题、生育的子女落户问题、民主活动政治选举问题,等等。然而,该问题历史上及目前一直未得到解决。

(三)社会发展程度低。一是自发搬迁群众受教育程度低。二是卫生及医疗状况较差。三是科技素质不高。一方面,农业科技服务很少进到聚居区中,自发搬迁群众对科技服务的渴望不能得到实现;另一方面,自发搬迁群众得到的科技服务较少,对农业科技信息了解不多,对农业科技的认识不足,影响了他们对一些新科技接受。

(四)自发搬迁群众发展面临低质状态。自发搬迁群众聚居区发展艰难的根本性原因在于自发搬迁群众主体地位 缺失。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各种制度壁垒。关键性因素在于政策倾斜及财政、金融、社会资源等供体投入不足,突出表现为基础设施、产业化及市场化等载体不完善。

四、促进少数民族自发搬迁发展对策建议

(一)确立自发搬迁群众的主体地位。首先,在一些耕地相对充裕的地区,政府通过补偿征用的办法调出部分耕地,再承包给自发搬迁群众经营,解决生产资料保障问题;以人为本,确立自发搬迁群众主体地位;加强当地教育,培育新型农民,提高主体素质。其次,重点要突出。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经济主体地位;加强民生社会保障,提高社会主体地位;文化重塑,促进主体文化地位提高;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促进政治主体地位。第三,政策措施上,统筹兼顾,多措并举。第四,在途径上,有的放矢。有效地把自发搬迁群众与当地农民组织起来,发挥自发移民主体作用;保持各级党委和政府与组织起来的自发搬迁群众、单个自发搬迁群众交流通道的畅通;区分资源渠道及输入方式,共享城乡公共文化资源;切实提高自发搬迁群众主体地位,充分尊重自发搬迁群众的主体地位;积极推进户籍等制度创新;高度重视乡村治理问题。

(二)加大产业培植扶持力度,提升经济发展能力。因地制宜,大力培育和发展聚居区特色产业。一是大力发展有特色的民族风情、民俗与生态旅游产业。积极探索降低城乡 二元结构刚性的产业发展道路,无疑,当地少数民族自发搬迁群众乡村特色旅游业是软化剂。通过民族地区特色本土化乡村旅游发展,增加造血功能,提高自发搬迁群众及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休闲制度所产生的需求,把聚居区开展乡村特色旅游、生态探险旅游所取得的成功,展现给社会。二是实施以龙头企业带动下的特色种养业。从地方特色出发,坚持打造“一乡一品”、“一村一品”,打造“名、特、优、新”产品,突显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优势。发展“两高一优”(高产、高效、优质)农产品;利用丰富退耕地资源,大力发展经济林果业;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下资源开发优势进一步显现,可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利用丰富的资源,发展特色养殖、特种养殖等。同时,由村委会牵头,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从市场需求人手,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切实保障村民增收。三是着力围绕脱贫调结构促增收。新阶段增加自发搬迁群众收入,要有新的思路,必须采取有效可行的综合性措施,确保自发搬迁群众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三)建立健全有助于推进自发搬迁群众聚居区发展的机制和体制。建立健全发展长效机制。一是政府及社会各界要提高意识,形成共识。各级党委政府以全局性、政治性的高度,树立“共同富裕”意识,工业及其他行业要树立帮扶自发搬迁群众发展的社会责任意识,自发搬迁群众则要树立 主人翁(主体)意识,而社会形成帮扶自发搬迁群众发展的共识。二是建立挂钩帮扶制度。建议将新农村指导员、大学生村官制度等结合起来,同时,结合对口帮扶、挂钩帮扶等途径,加强对自发搬迁群众聚居区新农村建设的指导与帮扶工作。三是完善组织领导与制度建设。健全基层组织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四是理顺体制和关系。民族地区各级党委、政府需要在“后农业税”时代,加强农村综合改革,同时,针对少数民族自发搬迁群众聚居区发展,如何有效地将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系列惠农政策用足、用活、用实,需要进一步理顺政府管理体制和职能运作机制。同时,进一步理顺农民为主体、政府为主导、企业与社会为支持的发展逻辑关系。

落实配套政策。在配套政策上,对少数民族自发搬迁群众聚居区进行扶持。首先,对历史上已经进行自发搬迁的群众群体,建议政府修正和补充相关移民政策法规,将他们纳入到当地行政管理中,从国民化平等待遇上,赋予他们相关的权利。在补充修正移民政策法规的同时,应加强对新产生的自发搬迁行为依法实施控制,防止新的自发搬迁群众无序迁入和频繁搬迁,维护社会稳定。其次是加大对聚居区发展的资金投入,促进政府财政、对口帮扶、社会捐赠,金融信贷贴息和小额信贷扶持等配套投入。第三是配套农村社保政策,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 度、健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制等。第四是统筹兼顾,配套措施到位。解决好管理多头,缺乏协调与管理“缺位”等问题,处理好管理“越位”与管理“真空”之间的关系。

勐马镇人民政府 2011年7月1日

第三篇:农村问题调研报告

调查人:热能

200801124227 200801124223 200801124224 200801124233 081班 200801124216 热能082班 200801124210 要 问 题

调 查 报 告

题目:农村主要问题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

随着近年来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越来越多的问题暴漏在大家的面前,农村人口占社会人口的比例很大,因此,我们不得不关注这个问题。我们要把农村问题当成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来完成,这是我们国家发展的大后方,我们一定要保证他的和谐和团结,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在各方面的发展才能轻装上路,才能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这个调查报告主要是调查农村当前的几个主要问题,他们存在的那些不足和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消除这样的不足,我们只有把这些都做好了,农村才能更好,相信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一定能使农村问题得到妥善的解决,农村的前景一片光明。

调查对象:

一、关于对农村教育问题的调查;

二、关于对农村经济问题的调查;

三、关于对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调查;

四、关于对农村治安问题的调查;

五、关于对新农村建设问题的调查。

调查内容及存在的问题:

一、关于对农村教育问题的调查:

作为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我们一直就很关心农村的教育问题,通过和同样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交流和自己的亲身感受,得出农村教育以下几个问题:

(一)农村教育的基本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部分农村家长德思想也发生了改变,家长们逐步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现在的情况是,只要孩子愿意,家长都会让孩子去读书,就算没钱交学费,也会想尽办法帮孩子们读书筹学费。现在家长的思想是“只要孩子读书好,就有好世界”“不怕孩子读书,就怕孩子不读书”。虽然在农村,重男轻女的根蒂还不能根除,但是已经没有以往那么严重,在农村的全部男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是均等的,每个家庭的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都可以去上学了。

(二)学校经费紧缺,学校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都跟不上

由于大多数农村本身是很落后的,经济发展不起来,因此也没多少钱投资在教育上,政府拨给学校的钱很少。有时拨下的款甚至给某些贪官给私吞了,这样实际学校所得到的经费就很少。由于经费短缺,乡村学校的教育设施都得不到改善,校舍不能得到及时修缮和增加,学校环境得不到改造。在调查重,有70%的家长认为学校的教育设施、设备很一般或不太好。

(三)优秀教师流失较多,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通过调查了解到,目前农村中小学优秀教师流失现象较为普遍。特别是农村的中学,大部分得教师因为工资低,都跳槽去一些待遇高的市区内的学校。这些教师大多是县级骨干教师或教坛新秀,是学校师资队伍中的栋梁,学校在培养他们时往往花了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他们的离去不但给学校的教育计划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絮乱,也给教育质量带来一定影响,更是给学校培养教师工作的信心以打击。骨干教师的流失导致农村教育质量下降,使农村生源流失。在有些地方,农村生源流失问题已比较严重,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或家庭比较富裕的学生,都流向了城区比较好的学校。在优秀教师流失的同时,农村中小学因各方面条件相对较差,生活艰苦,比较难吸引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师去工作,师资队伍素质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从学生家长的反映看,有45%的家长认为学校的师资条件一般或不太满意,部分家长认为教师的责任心不强、敬业精神不够,有的教师动不动就体罚学生等。(四)学校管理问题突出

少数学校重智育,轻德育,校纪校风较差,学生行为习惯不良;少数学校重建章立制,轻检查督办,管理不到位,工作落实不够;少数学校违规收费,加重家长负担,校誉不好;少数忽视环境育人,存在“脏、乱、差”现象。这样的管理问题严重阻碍了学校的教育发展,同时也让学生发展不全面,让家长不放心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读书,也不愿意让孩子来读书。

二、关于对农村经济问题的调查: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

化、农村城镇化等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特别是在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作为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公布,“三农”问题再次成为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农村经济获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农民增收、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也再次获得新的机遇,但是农业扶持政策给农村带来了什么变化?农村经济总体状况如何?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在那里?需要怎样的发展思路和观念等?是需要我们深入调查研究和分析的。

由于各地农业状况千差万别,调查只能从一个局部反映农村实际情况,由点及面,希望这次调研能对了解农村经济情况提供一定的参考,有助于本地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农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一)农村和农业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这主要表现在:一是落后的思想观念是农户走入市场,致富的障碍,部分农民延续过去计划体制下的习惯,思想不解放、保守,在需求资金项目上希望政府给予扶助,“等、靠、要 ”思想严重;二是种植结构单一,优质产品的比重依然很低,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小,科技扶持的力度不够,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林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比重不高,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主导产业优势没有发挥,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这导致农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幅较慢。

(二)基层债务负担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乡村两级债务负担越来越重。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后,规范了农村税费关系,减轻了农民负担,但农村基层又面临了两个新情况:首先是阻断了税费收入的路子,相继财政收入减少,造成已负债累累的乡级财政雪上加霜,机构运转困难自身支出得不到保障,对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支出减少。

其次,各村失去了原来的村提留收入,又没有创收渠道,随之而来的是村里公益事业无钱来办,偿还债务成了无源之水。基层债务不解决不行,解决又没有办法,处于“两难”境地。由于基层债务负担过重,导致对发展经济投入资金减少,农村经济负重前行,挫伤了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存在“有心干事、无力干事”的现象。

(三)农资涨价过快,幅度过高,延缓了农民致富进程。

农村地区农资价格上涨过快,以尿素复合肥为例,近年上涨幅度分别为15%,亩均化肥支出比上年增长9.8元。由于农资价格上涨,平均每亩增加投入17.2元,种粮投入的增加主要是因为农资价格的上涨,其中化肥价格的上涨对农民种粮收益影响最大。农民由于农资价格上涨负担加重,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央的涉农优惠政策打了折扣。

(四)劳务输出整体素质不高,农民工就业增收能力不高。

表现在:一是获取市场信息和外出务工渠道狭窄,据调查,通过亲朋好友介绍外出务工的占60%以上,政府、中介组织只占15%左右,自由外出达到了25%。二是农民工收入偏低,月收入在500—700元占20%,700--1000元的占70%,月收入1000元以上的占10%。三是农民工整体素质不高,应对风险能力较弱。

(五)农村社会事业投入不足。

表现在:农村教育投入不够,部分学校还存在脏乱差现象,农民科技知识和精神文化生活缺乏,还存在因教育和医疗犯困现象。

三、关于对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调查:

(一)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的调查

关于我国农村流动人口的外出原因,社会学,人口学和经济学等学科都有许多实证调查和理论探讨。这类文献的最重要代表是著名社会学家,“三农问题专家”陆学艺著的《当代中国社会流动》(2004),著名社会学家李培林研究院著的《农民—工中国进程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2003),谭崇台教授主编的《发展经济学概论》(2001).从社会角度分析流动人口的外出原因,陆学艺指出农民工是农村人口在目前城市之间,区域之间不均衡发展中寻求相对均衡的不二选择,绝大多数农村人口没有更好多的向上流动机会和渠道,可以说,中国的农民工是最辛苦和最没有地位的人群,在过去不仅没有土地所有权,更没有职业选择权,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的生存状况虽然有所好转,但是他们仍然是最没有权利的群体,他们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也经常遭受来自各方面的严重侵害和盘剥,工农产品价篇二:农村基层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基层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当前,农业乡村工作格局发生了深刻转变。在新的情势下,如何顺应当前乡村工作情势,努力探究新时期做好乡村基层工作的方法,进一步深化乡村变革,加速乡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坚持乡村社会不变,是摆在我们基层干部面前的一个亟待处理的严重课题。

一、当前乡村基层工作中呈现的积极转变

近几年来,随同着乡村变革的深化推进,乡村工作的确呈现了一系列积极、可喜的转变。首要表现在:

1、农民担负大幅度减轻,农民耕田积极性获得高涨。近年来,随着县政府对“三农”的不时投入和注重,农民担负逐年减轻。据查询,2002年我镇地盘疏弃面积曾一度到达1906亩,占全镇耕地总面积的12.2%,个中一个最主要的缘由就是农民担负较重,耕田比拟效益较低,招致农民耕田积极性不高。当前随着农民担负的逐渐减轻和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撂田荒酿成耕田热。

2、惠农政策认真落实,干群关系获得分明改善。随着中心一号文件的延续出台,广大农民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实惠。不只农业税获得作废,并且还发放了粮种补助和种粮等补助资金。还,作废农业税,对衍生在其上的各类乱收费进行“釜底抽薪”,农民鼓掌称快。从“取”到“予”,从向农民“催粮、催款”到“补助、鼓舞”农民耕田,农民从党的惠农政策中感触到极大暖和。目前乡村大家都说党的政策好,党群、干群关系分明改善。

3、工作重心发生转移,工作本能机能呈现可喜转变。针对乡村变革后的新情势,本镇不等不靠,勇敢创新,在县政府转型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究。特殊是近年来,本镇的工作重心由过去以征收农业税为主转移到以抓发展、搞服务为主上,自觉地把抓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全镇的第一要务,努力建筑调和乡村。

二、当前乡村基层工作中面对的首要问题

在看到积极转变的还,我们也从调研中调查到新情势下乡村基层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无视的问题。

1、乡镇财务进出有所好转,但保运转保发展的压力仍然存在。随着上级转移付出的力度加大,机构变革后减支效应的展现,当前乡镇财务在向好的方面发展。但因为大都工业税源很少,仅靠上级转移付出来过日子长短常困难的。加之村庄两级债权难化解,感应压力很大,村庄两级正常运转面对必然的坚苦。

2、农民担负分明减轻,但乡村公益事业建立呈现“梗阻”。税费变革前,乡村公益事业建立费用可以列支。税改后,乡村公益事业建立资金除各级县政府的支撑、扶持外,更多的是经过一事一议的渠道来处理。因为农民对公益事业的认知水平纷歧,加上集体认识淡漠,往往很难达到共识,形成投入严厉不足,很多公益设备老化陈腐却无人无钱整修,乡村生产生活前提难以获得分明改善。

3、村级债权获得较好节制,但化债依然是当前乡村工作的最浩劫题。因为对村级财政进行

了严厉治理,使村级债权获得较好的节制。然则村庄两级债权依然是制约乡村发展的一个繁重负担。

4、当前乡村发展很快,但社会事务治理有弱化趋向。近几年,因为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民收入大幅度增进,农民物质文明生活程度逐年提高,乡村的转变很大。然则,随着机构的变革,处于转型时期的相关治理部分还没有坚持起完善的、长效的机制,招致当前乡村社会事务治理有分明的弱化趋向。

5、乡村工作格局呈现积极转变,但村庄干部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办法亟待改变。随着乡村各项变革的深化推进,广大村庄干部看到乡村一些深条理的问题获得逐渐处理,“三农”问题的拐点曾经呈现,他们遍及感应乡村工作正在向好的方面发展,广大基层干部从深重的“催粮要款”任务中摆脱出来,他们所饰演的越俎代办的人物最终成为历史,对此他们由衷快乐。但另一方面,因为当前村组干部待遇还偏低,存在心中的落差。加之乡镇综合配套变革后,指导职数削减,局部中层干部觉得选拔无望,不免发生失望思想。从查询状况来看,当前很多村庄干部存在茫然掉措、畏难压头的思想,对本人该干什么、怎样干心中没有底。

在查询进程中,我们剖析当前发生上述问题的缘由,以为既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

1、干部要素:

基层干部是落实党在乡村政策的关键性要素,政策落实的黑白直接关系到党和县政府在人民意中的形象和位置。但是因为干部政策程度、行政立场、工作方法等多方面的要素,在政策落实进程中往往会碰到如许或那样的问题。一是乡村干部本质不高。乡村干部长期处在基层一线,首要精神和时间都集中在处置日常繁琐事务,不足学习提高,看法程度有限,了解政策不深,有时执行政策走样,工作中轻易繁殖一些矛盾。二是乡村干部看法观念还没有改变。多年来,一些干部以为本人的本职工作就是“催粮要款,结扎放环”,招致乡村干部服务认识冷淡,甚至与民争利。三是乡村干部精神形态欠安。一些乡村干部说我们工作软了,上级交给的任务完不成,指导不称心;假如工作硬了,说是办法欠妥,作风粗犷,经常是上级批判群众骂,以为是“风箱里的老鼠两端受气”。这些要素掺杂到干部的工作中去,必定会发生一些问题。

2、群众要素:

一是局部农民的思想认知程度较低。几千年来的封建传统思想和小农经济认识在农民心中没有彻底消除,局部农民一方面生产积极性高涨,求富致富心切,另一方面也不成防止地存在涣散松散、自私狭窄的思想。一些人各类各的田,各挣各的钱,对集体的事不关怀,但是问,对村庄两级干部治理淡然置之。二是农民对过去与干部发生的怨结“心有余悸”。多年来,村庄干部向农民讨取的多、赐与的少,分摊的多、服务的少,农民发生埋怨心情。这种残留思想使农民对当前的基层干部落空决心,在工作上往往发生冲突心情。三是农民群体呈现多样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时发展和乡村变革的深化推进,本来的农民群体实践上曾经分化成通俗农民、农民工、基层干部、个别工商户、私营企业主等若干阶级,他们对事物的转自:看法、感情、声望和社会、经济位置千差万别,价值取向各有分歧。复杂的工作对象然后发生了复杂的乡村工作场面。四是农民的自立认识和决定计划才能加强。广大农民的思想文明程度遍及提高,判别思想才能加强,特殊是新一代农民的文明 科技程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其视野愈加坦荡,思想愈加活泼。他们不再自觉地置信干部,农民的“不安本分”心态添加了乡村工作的难度。

三、做好新情势下乡村基层工作的几点建议 笔者以为,当前乡村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我们基层组织、基层干部都要针对乡村工作呈现的一系列转变,尽快改变本能机能,改变人物,在思想观念、工作重点、方法办法等方面必然要加大创新力度。

1、尽快改变思想观念。我们村庄干部应充分看法到,我国目前总体上曾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以工促农的发展阶段,作废农业税是顺应市场经济规则,具体建立小康社会的必定要求,有利于添加农民收入,发展乡村经济;有利于改善干群关系,缓解社会矛盾。现阶段,我们必需调整工作思绪,把工作重心改变到增强服务、促进发展上来。我们此次查询时,群众要求最多的是基层干部要搞好乡村公益事业建立。因而我们村庄干部必需把为群众服务看成本分,从当前群众最急迫的需求上找准工作的打破口,动足脑子,想尽方法,做好文章,在积极指导农民致富奔小康、大力发展村庄集体经济、组织兴修乡村公益事业上有新的作为。

2、切实改变县政府本能机能。抓住有利机遇,着力促进县政府本能机能的转型,由以完成经济任务为主转移到加速经济发展与构建调和社会两大主题上来。一是重点扶植本级主干财路。从吃“农业饭”、吃“补助饭”中走出来,坚持乡镇自立型和自给型财务,逐渐走出财务窘境,提高工作的保证才能。要跳出纯真靠农业求发展的圈子,拓宽发展思绪,明确主攻偏向,把财路建立的重点转移到二、三财产上来,积极构建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多元化财路系统。二是实行好基本设备建立的本能机能。要大力增强农田水利、村庄道路等基本建立,加强农业抗灾才能,改善乡村生产前提。要包装整合小城镇建立资本,提高小城镇建立功用。三是实行好指导生产发展的本能机能。要勇当掌舵人、导航者,指导村组干部实时为农民供应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尤其要充分应用各类载体,普遍传达科技常识,有针对性地举行农民培训班,坚持一批科技示范基地和科技示范户,带动农民学科技、用科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才能和农民致富才能。四是实行好治理公同事业的本能机能。乡镇县政府不只要担负一方经济发展的重担,并且还要担负当地事业发展主要职责,负有对教育、文明、卫生、社会福利、情况维护等公同事业的服务治理本能机能。五是实行好维护社会不变的本能机能。增强乡村社会治安综合管治,做好群众信访工作,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营建安全、文明、调和的社会情况。

3、努力创新工作方法办法。一是治理方法从直接型向直接型改变。在传统体系体例下,乡镇县政府治理方法大多是属于直接收理。随着县政府本能机能的转型,要改变到经过增强微观调控、规范市场、发明优越的外部情况上来,对那些可以由市场、企业和民间办妥的工作,县政府部分则果断退位,不再详细代替事务性活动。二是工作方法由简略的行政敕令向用市场方法指导、服务、示范改变。顺应新情势发展的需求,学会用市场经济的方法开展工作,经过抓龙头、抓中介、抓大户来指导、服务、示范,发展农业,活泼乡村,致富农民。三是日常治理由为民作主向让民作主改变。惠农政策的施行,使乡村党群干群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要从基本上亲密党群干群关系,构建调和乡村,必需进一步理顺乡镇与村组的关系,具体落实村民自治,变为民作主为让民作主。不管大事小事,只需属于村民自治范围,乡镇都要指导、支撑、协助群众经过规范的方法和顺序,民主决定计划,自立处理,更多地运用司法、经济和教育治理的手段,在尊敬村民自立权和村委会相对自力性的基 本上完成对村组的有用治理。

4、切实加大对村庄的扶持力度。当前,乡镇正处于转型关键期,在乡镇本身努力的还,上级部分也要进一步加大对村庄的扶持力度。一是深化财务体系体例变革。应本切实事求是的精神,在现有财务体系体例基本上逐渐进行调整,进一步加大对乡镇的转移付着力度,处理当前乡镇的财务坚苦。二是化解村庄债权。在锁定债权、分清债权性质的基本上,上级组织应出台详细的相关政策,逐渐化解村庄两级债权。三是加大倾斜力度。上级部分要在资金、项目上增强对村庄的倾斜和扶持力度,尤其是农业基本设备、农业科技推行和乡村教育、卫生、文明等方面,多为乡村加速发展做一些打基本、管久远的工作。四是改变治理方法。顺应当前乡村工作的新情势,坚持起一套科学的工作审核机制,在治理上合适乡村的实践,使工作的针对性和操作性更强。

5、不时提高干部综合本质。提高村庄干部本质是完成乡镇县政府本能机能改变的基本和前提,要把它作为当前干部治理的首要任务来抓。一是提高思想本质。结合各级正在开展的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对广大村庄干部的思想教育,使他们作风正、经济清、做事公,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二是提高政策程度。指导村庄干部认真学习党在乡村的各项政策,体会其精神本质。在宣传落实进程中不走样,还又能结合当地实践,发明性地开展工作。三是加强开辟认识。当前乡村的发展面对着史无前例的时机。要指导广大干部抓住时机,率领群众干一番事业。假如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整天无所作为,无所事事,天然得不到群众的信任和反对。四是擅长做深化认真的思想工作。乡村工作十分详细。村庄干部要学会做深化认真的思想工作。只要思想工作做细了,事理疏解了,政策律例宣传到位了,群众与干部之间的思想沟通了,乡村工作才干如虎添翼,一往无前。参考资料: 篇三:关于农村稳定问题的调研报告

对关系农村稳定问题的调研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形势发生了可喜变化,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农村也出现了新矛盾和新问题,甚至诱发出不稳定因素。正确分析这些不稳定因素,及时研究出相应的对策,对于维护农村秩序、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重要作用。

一、农村不稳定因素及对策

(一)当前农村不稳定因素的表现

一是土地问题 随着小城镇建设的不断扩张,不少农用地被征为建设用地。这是新农村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本应得到农民群众的接受和拥护。但由于不同项目的补偿政策不统一,引起占地农民的不解和不满情绪。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问题作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因素有了新的表现形式,这就是“征地补偿”。随着道路建设的发展和工业开发、小城镇建设的推进,建设性项目征地范围逐渐扩大,但由于不同期项目的补偿政策不统一,就容易引起农民的不满情绪。征地补偿问题牵扯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民在这个问题上是空前团结的,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集体上访或越级上访,如果处理不妥,将可能会激化为群体性事件。村干部在这个问题上基本上没有发言权,因为群众认为他们是政府代表,替政府讲话,因此对他们不信任,有发言权的往往是村中真正德高望重的人。我们在处理涉及征地事件时,一定要

千万谨慎。二是村干部和村民素质问题 一些村干部群众观念淡薄,工作作风飘浮,方法简单粗暴,激化了矛盾,造成了干群关系紧张。如在办理社会低保、征地农转非社保、征收社会抚养费等工作中,滥用职权,优亲厚友,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违背上级政策和法规。另外,农村人口文化整体素质偏低,法制观念淡薄,因此一旦遇到山林、土地、家庭、劳资等纠纷时,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对涉及个人利益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或处理不满意,就抵制、吵闹、上访;不学法、不懂法,不善于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三是农村财务、村务问题 农村村务、财务公开是农民实现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一项重要举措,大多数农民对于关系自身利益的事情十分敏感和高度关注,对村务公开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在村务公开的具体工作中,往往存在内容不齐不全、程序不规范、公开不及时和情况不真实等问题。

(二)存在不稳定因素的原因

一是基层组织人才严重缺乏。不少村干部年龄严重老化、思想观念陈旧、文化水平低下,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需要。不少村干部服务意识差、组织观念淡薄,对群众态度粗暴,办事武断,形成积怨。还有少数村干部利用职权捞“油水”,对己有利的事就做,对己无利的事就推,村级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严重削弱,有的村级组织甚至处于瘫痪状

态。二是对村务公开工作不重视。一些村干部对村务公开工作的思想认识不到位,有的村干部错误地认为,监督是上级的事,事事让群众知道,件件让群众讨论,将束缚干部的手脚,将降低个人威信,影响对各项工作的开展。三是群众法制意识薄弱。群众法律意识薄弱,一旦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他们往往不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往往抱着“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心态,甚至暴力手段,以获取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预防不稳定因素的建议

一是把农村稳定工作做为压倒一切头等大事来抓。“发展 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对群众反映集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做到未雨绸缪,及时化解矛盾,把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的矛盾消化在萌芽状态,避免激化矛盾,杜绝不稳定事件发生。在具体工作中,要高度正视群众的来信来访,及时排查解决问题。对群众来信来访反映的问题,该解决、能解决的要及时解决,认真办理,维护和保护好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和根本利益;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乃至群众的不合理、不合法要求要耐心疏导,消除疑虑,使来信来访者心服口服。二是建立农村土地市场。当遇到道路建设或小城镇建设需要征用土地时,由区以上农业、国土、物价和财政、审计等权威机构根据土质、区位等基础条件分等级评估定价;此外,可由区政府给土地所有者颁发具有法律效应的土地所有权证,明确其土地的四至边界,并确定其拥有土地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等权益。三是把好村干部用人关,加强对村干部的培训。乡镇党委要严把村干部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的用人关,要真正把那些文化素质高、群众拥护、党员信任的人才选拔到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来,适时调整、充实村级领导班子,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村级自治组织的行政管理职能作用。四是大力推行村务公开制度。村务公开是使村干部增加透明度,接受群众监督最有效的办法,是融洽党群、干群关系的基础。村务、政务、财务、企业承包、计划生育情况、宅基地审批和各种税费应及时公开以取得农民的信任。五是加强农村法制宣传和政策宣传。以开展民主法治村建设为契机,针对农村和农民的特点,利用电视、广播、宣传栏、板报、图片展览、法制宣传资料等方式,开展多层次的普法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农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观念,使广大群众树立起日常活动依法办事,遇到纠纷依法调处,从源头上加强对不稳定因素的控制。

二、村“两委”换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党员、村民参与选举的积极性不高,民主法制观念依 然薄弱。一方面,农民拥有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但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农民的法制观念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导致民主选举流于形式,要么随意投票,要么成为候选人贿选的 对象。部分村民关心村委会换届,但大部分村民小农意识较强,对村委会换届缺乏热情,对村两委班子换届漠不关心,认为怎么选都行,谁当选都无所谓。这种想法往往给别有用心的人以可乘之机。二是家族、宗派、黑恶势力参与不正当选举现象时有发生。宗族社会残留意识在不少农村群众中依然存在而且根深蒂固。相当一部分农民在看问题和处理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家庭,其次是家族,再次是宗族。换届选举时,家族、宗派都可能形成一方势力,影响正常的选举工作。一些候选人通过亲朋好友“游说”,有的以经济手段拉票,或有些候选人及其代理人在选举前四处活动,采取不正当竞争拉票。三是村级遗留问题影响选举工作。村“两委”换届选举前,有些村干部在思想上对村“两委”换届存在的变数担忧,产生了一些不良倾向,有的有钱就花、有的提前隐退、有的求稳守摊、有的畏难发愁、有的想干怕输,导致村级工作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一些违法乱纪现象。这些问题往往容易在村“两委”换届选举过程中暴露出来,甚至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影响选举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对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选民民主法治意识。首先大力宣传《选举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加强群众的民主参与、民主投票、民主监督等方面的意识;其次,结合往年典型的反面案例,对现任村“两委”干部进行专题普法教育,篇四:关于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的调查报告 ? 实践主题: 调查分析(王马社区)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实践任务及目的:

一、了解现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二、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三、发表自己对新农村建设的反思。?

四、提高调查能力和沟通能力。? 调查时间:2013年8月1日~8月5日 ? 调查地点:华宁县王马社区 ? 调查方式:群众访谈、网上查阅

前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为加快新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寻求破解我区城镇建设与发展难题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加快城镇建设和发展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我区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繁荣农村经济,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村庄规划和治理,改善村容村貌,营造良好人居环境;积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强化农村公共服务,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树立文明风尚。狠抓各项惠农政策和工作措施落实,农业农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新农村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明显。但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环境、农民素质、农业科技落后等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耕地减少,淡水紧缺,部分农产品产需缺口正在扩大,农业发展正面临新的挑战和压力。

在新农村建设问题中,随着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及城市化建设,我区大量耕地被征用,农村耕地日益减少,失地农民日趋增多,后续产业基础薄弱,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任务艰巨。在2012年,我区因为扩宽公路,公路沿线大量水田被征用,农民虽然获得了赔偿,但是钱总会花完的,十分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2012年年末,又因建设需要,征用农民土地大约600平方米,所获赔偿较少。仅在我区,耕地减少的问题就如此突出,可见,在全国范围内因新农村建设而被征用的土地更不在少数,耕地减少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2、农业科技有待进步,农民素质有待提高。

发展经济是建设新农村活动的关键,归根结底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态。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长,但是由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生产单一,这样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价格低,常常是增产不增收。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仍然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为突出的矛盾。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将会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我区在在这一方面,常常体现在农民种田全凭经验,烤烟自己烤,没有系统的一个规划和管理,往往导致因操作失误而减少烤烟收入。农民素质有待提高,在很多事上只顾全自己的利益。在蔬菜收购一事上未能顾全全区人的利益,任凭收购商压低蔬菜价格,这非常不利于我区农业经济收入的增加。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推 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3、资源,环境有待加大整治力度。

对于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最明显就是农村里垃圾问题,由于环保意识脆弱,村民对生活垃圾历来都是随处乱倒,而且为了能给河水冲走,大多倒往村庄里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河流中,一到枯水期,就能见到河边到处垃圾成堆,不说这些生活垃圾极大污染了水源,就是村容也与新农村建设的村容整洁格格不入的。如果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的状况得不到解决,发展生产,致富农民只能是一句空话。在我区中,这样的问题也很普遍,虽然建设了统一的垃圾站,但还是有很多人因嫌路远麻烦而不愿将垃圾扔到固定的垃圾站,严重影响了环境。在打完弄给药后,将药瓶随意仍到附近的沟渠中,导致水污染。

4、惠农政策不能有效落实

5、农户经营规模小,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较低。迫切需要加强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

二、关于解决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的解决建议

1、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要增强忧患意识,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依靠科技进步和农民素质的提高来发展农业。要增强发展现代农业的紧迫感,自学把它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位置。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逐步做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地方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整体水平。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首要目标。实现种田科学化,系统化,增加农民收入。

2、发挥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进上步放宽有关政策,安排有关事项特别是涉及村里有关建设项目时,多与农民群众商量,进上步健全村务公开制度,把诸如计划生育政策落实,救灾救济款物发放、宽基地使用,村干部报酬等村务及时向村民公开,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

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意识,弘扬农村新风尚。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大力开展以遵纪守法、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建设,倡导邻里和睦、民族团结、互帮互助的良好风尚,推进农村和谐稳定发展。

三、总结

这次调查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对比于自己的理想和目前的状态,我们和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一样也任重而道远。这次调查让我们更加认识到了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这代学生不能袖手旁观,要行动起来,努力让自己成为杰出人才!

新农村建设是一条漫长的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无疑也会遇到重重问题,但只要我们在建设过程中改变以往的不好的工作方法、态度,并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努力培养新型农民 始终把“三农问题”放于发展新农村建设方针的重要位置,我们有能力也有信心把新农村建设得更加美好。

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渠道,保证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农民经济收入有来源,有保证了,那个农民不高兴呢!俗话说:家中有粮,心中不慌。农民手中有了钱,公共设施建设,读书看病,村容改变都不是问题,民主管理也会步入良性轨道。只要实实在在的变化发生在自己身边,农民从中得到实惠,新农村建设就会取得更大的成功。篇五:关于农村稳定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稳定问题的调研报告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形势发生了可喜变化,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农村也出现了新矛盾和新问题,甚至诱发出不稳定因素。正确分析这些不稳定因素,及时研究出相应的对策,对于维护农村秩序、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重要作用。

一、农村不稳定因素及对策

(一)当前农村不稳定因素的表现

一是土地问题 随着小城镇建设的不断扩张,不少农用地被征为建设用地。这是新农村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本应得到农民群众的接受和拥护。但由于不同项目的补偿政策不统一,引起占地农民的不解和不满情绪。二是村干部和村民素质问题 一些村干部群众观念淡薄,工作作风飘浮,方法简单粗暴。如在办理社会低保、征地农转非社保、征收社会抚养费等工作中,滥用职权,优亲厚友,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违背上级政策和法规。另外,农村人口文化整体素质偏低,法制观念淡薄,因此一旦遇到山林、土地、家庭、劳资等纠纷时,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对涉及个人利益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或处理不满意,就抵制、吵闹、上访;不学法、不懂法,不善于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三是农村财务、村务问题 农村村务、财务公开是农民实现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一项重要举措,大多数农民对于关系自身利益的事情十分敏感和高度关注,对村务公开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在村务公开的具体工作中,往往存在内容不齐不全、程序不规范、公开不及时和情况不真实等问题。

(二)存在不稳定因素的原因

一是基层组织人才严重缺乏。不少村干部年龄严重老化、思

想观念陈旧、文化水平低下,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需要。不少村干部服务意识差、组织观念淡薄,对群众态度粗暴,办事武断,形成积怨。还有少数村干部利用职权捞“油水”,对己有利的事就做,对己无利的事就推,村级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严重削弱,有的村级组织甚至处于瘫痪状态。二是对村务公开工作不重视。一些村干部对村务公开工作的思想认识不到位,有的村干部错误地认为,监督是上级的事,事事让群众知道,件件让群众讨论,将束缚干部的手脚,将降低个人威信,影响对各项工作的开展。三是群众法制意识薄弱。群众法律意识薄弱,一旦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他们往往不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往往抱着“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心态,甚至暴力手段,以获取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预防不稳定因素的建议

一是把农村稳定工作做为压倒一切头等大事来抓。“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对群众反映集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做到未雨绸缪,及时化解矛盾,把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的矛盾消化在萌芽状态,避免激化矛盾,杜绝不稳定事件发生。在具体工作中,要高度正视群众的来信来访,及时排查解决问题。对群众来信来访反映的问题,该解决、能解决的要及时解决,认真办理,维护和保护好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和根本利益;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乃至群众的不合理、不合法要求,要耐心疏导,消除疑虑,使来信来访者心服口服。二是建立农村土地市场。当遇到道路建设或小城镇建设需要征用土地时,由区以上农业、国土、物价和财政、审计等权威机构根据土质、区位等基础条件分等级评估定价;此外,可由区政府给土地所有者颁发具有法律效应的土地所有权证,明确其土地的四至边界,并确定其拥有土地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等权益。三是把好村干部用人 关,加强对村干部的培训。乡镇党委要严把村干部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的用人关,要真正把那些文化素质高、群众拥护、党员信任的人才选拔到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来,适时调整、充实村级领导班子,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村级自治组织的行政管理职能作用。四是大力推行村务公开制度。村务公开是使村干部增加透明度,接受群众监督最有效的办法,是融洽党群、干群关系的基础。村务、政务、财务、企业承包、计划生育情况、宅基地审批和各种税费应及时公开以取得农民的信任。五是加强农村法制宣传和政策宣传。以开展民主法治村建设为契机,针对农村和农民的特点,利用电视、广播、宣传栏、板报、图片展览、法制宣传资料等方式,开展多层次的普法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农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观念,使广大群众树立起日常活动依法办事,遇到纠纷依法调处,从源头上加强对不稳定因素的控制。

二、村“两委”换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党员、村民参与选举的积极性不高,民主法制观念依然薄弱。一方面,农民拥有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但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农民的法制观念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导致民主选举流于形式,要么随意投票,要么成为候选人贿选的对象。部分村民关心村委会换届,但大部分村民小农意识较强,对村委会换届缺乏热情,对村两委班子换届漠不关心,认为怎么选都行,谁当选都无所谓。这种想法往往给别有用心的人以可乘之机。二是家族、宗派、黑恶势力参与不正当选举现象时有发生。宗族社会残留意识在不少农村群众中依然存在而且根深蒂固。相当一部分农民在看问题和处理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家庭,其次是家族,再次是宗族。换届选举时,家族、宗派都可能形成一方势力,影响正常的选举工作。一些候选人通过亲朋好友“游说”,有的以经济手

段拉票,或有些候选人及其代理人在选举前四处活动,采取不正当竞争拉票。三是村级遗留问题影响选举工作。村“两委”换届选举前,有些村干部在思想上对村“两委”换届存在的变数担忧,产生了一些不良倾向,有的有钱就花、有的提前隐退、有的求稳守摊、有的畏难发愁、有的想干怕输,导致村级工作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一些违法乱纪现象。这些问题往往容易在村“两委”换届选举过程中暴露出来,甚至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影响选举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对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选民民主法治意识。首先大力宣传《选举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加强群众的民主参与、民主投票、民主监督等方面的意识;其次,结合往年典型的反面案例,对现任村“两委”干部进行专题普法教育,端正思想态度,提高工作积极性。第三,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培训镇村干部骨干队伍,使大家熟悉选举工作的法律法规与操作程序,进一步提高各级干部和选举工作人员执行法律政策的水平和指导选举工作的能力。二是加强村务监督,解决遗留问题。首先,对村级财务问题进行全面审计。对换届选举前的行政村进行财务审计清理。其次,强化日常村级账务审核管理。经管、审计严查换届前不正常的村级开支。第三,强化村级组织自身监督。做好村民理财小组对村级账务的管理和监督工作,严格规定在换届选举前和选举过程中,除必要开支外的其它支出,必须由村民理财小组预审、村民代表讨论、全体村民公示、并由村级财务理财小组登记公开,做到阳光透明。三是摸清村情,化解信访问题。在选举期间,要强化监督手段,镇党委组建选举工作督查组,驻村入户,对村委会选举进行实地督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村委会选举依法实施。驻村观察员要随时收集整理村“两委”换届中可能存

在的信访苗头,上报镇党委,成立专题工作组靠上化解,确保不影响选举工作。在成立村民选举委员会、提名和确定候选人、选民登记、投票选举等环节上,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确保选民的推选权、选举权、提名权、投票权、申诉权、信访权,并及时严肃地查处各种干涉、压制、阻碍村民行使民主权利的行为。

三、新农村建设中涉及占地补偿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及对策

(一)新农村建设中涉及占地补偿引发的不稳定因素 一是补偿标准太低削弱了农村稳定的经济社会基础。目前国家征用农民土地的补偿只能够维持农民的基本消费。低廉的补偿金难以补偿农民的实际损失,不足以维持农民的长远生计,引发农民的不满。二是土地征用补偿价与土地出让价的悬殊价差、土地收益分配的严重不公大大强化了农民的相对剥夺感,导致失地农民的心理失衡。三是地方政府的“乱作为”激化了农村社会矛盾。对拖欠、截留、挪用、侵吞征地补偿金的现象普遍存在,给失地农民造成了较大的伤害,增加了农民的怨恨,很容易构成农村社会不稳定尤其是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四是有关部门对征收土地行为的国家强制性认识不足,宣传不够,不善于依法定程序处理补偿争议。一些部门和有关人员对征收土地的强制性没有全面、正确的认识,不能及时、有效、充分地运用法律强制手段。另外,对征收土地补偿、安臵争议,也没能及时、正确引导农民通过法定渠道进行协调和裁决。

(二)新农村建设中涉及占地补偿引发的不稳定因素的对策

一是深入宣传教育,扫清思想障碍。

第四篇:长江三峡农村移民安稳致富调研报告

本网原创文章好范文为你提供以下的内容

三峡工程二期蓄水后,就地后靠移民安稳致富的问题日益显现,已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这一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关系到三峡工程的成败,关系到三峡库区的长久治安。本文以分析奉节县就地后靠移民当前的生产生活情况为基础,浅析这一问题的成因,并提出一些针对性措施。

一、奉节县就地后靠移民的基本情况

(一)土地量少质差。奉节县已累计完成农村移民生产安置人,其中就地后靠安置人,人均耕园地.亩,比安置前人均减少.亩。而且,安置移民的土地大多数是新开垦的荒地,海拔高,坡度大,熟化程度低,质量差,水土流失严重,水源条件不好。

(二)收入大幅度下降。据县农调队测算,三峡工程二期蓄水后,农村就地后靠移民农业收入人均下降了—元。同时,城镇移民收入减少引致农村移民务工机会减少,移民务工收入也急剧下降。

(三)致富难度较大。除土地质量差、基础设施落后、就业渠道少等客观因素外,就地后靠移民往往还存在思想保守、生存发展能力较弱等问题,短期内难以致富。这部分农村移民过去大多数居住在长江干支流两岸河谷地带,交通条件相对较好,占尽了发展农业的天时、地利和人和,收入来源主要靠农业,生活质量在全县农村相对较高。面对搬迁后的艰苦条件,他们短时间还难以适应,感到有些无所适从。

二、原因分析

(一)农业生产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奉节县的淹没区是长江及四大支流(草堂河、梅溪河、朱衣河、九盘河)的河谷台地,土地肥沃,雨量充足,日照时间长,交通便利,水源方便。大部分土地用于种植脐橙、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亩脐橙收入一般在—元之间,一亩蔬菜收入一般在—元之间。搬迁后虽然也栽种了果树和蔬菜,但土质较差对品质、产量影响较大,收入自然也就减少。

(二)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农村移民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性收入和务工收入。其中,农业生产性收入一般占农民收入的%。二期蓄水后,原来的脐橙果园被淹,新的果园又没有投产,收入主要押在粮食和生猪上,而这显然是相当有限的。而务工收入中相当一部分在本地移民建设工地上挣来,二期蓄水使移民投资锐减,本地劳务市场有所萎缩,劳务收入也呈递减之势。

(三)生态环境有所恶化。就地后靠移民的土地大多是新开垦的,坡度大,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加上随处可见的地质灾害隐患,对移民的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

(四)移民政策不够完善。移民补偿政策中对土地等生产资料变化的影响考虑不够,补偿标准不统一,后期扶持启动不及时等,也是造成移民生产生活出现问题的原因。

三、对策措施建议

(一)努力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善水、电、路、电视、电话等配套基础设施,加速新开垦土地熟化,改善土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移民增收创造基本生产条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广泛开展新品种试验示范,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切实抓好退耕还林还草和长江防护林建设,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库区的可持续发展。加大农村地质灾害治理力度,提高移民抗灾救灾能力,确保移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二)及时调整移民安置政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因土质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搬迁后生活质量大幅下降的移民实施以外迁为主的二次搬迁安置,并给予一定的安置补偿。加大外迁移民工作力度,开展多形式的外迁安置,减少库区人口。及时解决农村移民政策调整前开垦土地占用的移民资金,缓解移民搬迁资金紧缺矛盾。

(三)加大移民后期扶持力度。在进行产业扶持的同时,要实施一些能使移民直接受益项目,综合移民量和移民实际生产生活状况考虑扶持力度。后期扶持资金的投向要兼顾移民生计维持、移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库区社会稳定维护等方面。对移民实行税费减免,降低生产生活成本。采取小额贷款等方式,帮助困难移民发展生产。与扶贫工作有机结合,对移民乡镇和贫困移民实行多种形式的对口帮扶。积极开展科技、文化、技能下乡活动和劳务培训,不断提高农村移民劳动技能、科学知识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能力。

(四)引导移民向二、三产业转移。搭建劳务市场平台,组织农村移民外出务工,增加农村移民的务工收入。制定优惠政策,降低市场准入条件,让农村移民也享受下岗职工、城镇失业人员、城镇弱势群体、退伍军人等享受的经商办企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村移民发展二、三产业。

(五)大力开发优势资源,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把果品、牲畜、蔬菜作为农村移民的主导产业,增加科技含量,提高产量,提升品质,以“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力推进种养加结合、产加销衔接和贸工农一体化,增强三次产业的关联性。发展壮大旅游、养殖、船运、水上运动、水上娱乐等产业,提高移民在水上产业中的就业率。围绕旅游等主导产业,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农村移民再就业,提高农村移民收入。

(六)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建立适合库区实际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社会救济等保障制度,保障农民移民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建立完善库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机制和因灾救助制度。

阅读本文的人还同时阅读了:2012年支教调研报告 大学生电子商务专业调研报告

第五篇:长江三峡农村移民安稳致富调研报告

就地后靠是三峡库区农村移民搬迁安置的主要渠道。三峡工程二期蓄水后,就地后靠移民安稳致富的问题日益显现,已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这一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关系到三峡工程的成败,关系到三峡库区的长久治安。本文以分析奉节县就地后靠移民当前的生产生活情况为基础,浅析这一问题的成因,并提出一些针对性措施。

一、奉节县就地后靠移民的基本情况

(一)土地量少质差。奉节县已累计完成农村移民生产安置人,其中就地后靠安置人,人均耕园地.亩,比安置前人均减少.亩。而且,安置移民的土地大多数是新开垦的荒地,海拔高,坡度大,熟化程度低,质量差,水土流失严重,水源条件不好。

(二)收入大幅度下降。据县农调队测算,三峡工程二期蓄水后,农村就地后靠移民农业收入人均下降了—元。同时,城镇移民收入减少引致农村移民务工机会减少,移民务工收入也急剧下降。

(三)致富难度较大。除土地质量差、基础设施落后、就业渠道少等客观因素外,就地后靠移民往往还存在思想保守、生存发展能力较弱等问题,短期内难以致富。这部分农村移民过去大多数居住在长江干支流两岸河谷地带,交通条件相对较好,占尽了发展农业的天时、地利和人和,收入来源主要靠农业,生活质量在全县农村相对较高。面对搬迁后的艰苦条件,他们短时间还难以适应,感到有些无所适从。

二、原因分析

(一)农业生产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奉节县的淹没区是长江及四大支流(草堂河、梅溪河、朱衣河、九盘河)的河谷台地,土地肥沃,雨量充足,日照时间长,交通便利,水源方便。大部分土地用于种植脐橙、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亩脐橙收入一般在—元之间,一亩蔬菜收入一般在—元之间。搬迁后虽然也栽种了果树和蔬菜,但土质较差对品质、产量影响较大,收入自然也就减少。

(二)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农村移民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性收入和务工收入。其中,农业生产性收入一般占农民收入的%。二期蓄水后,原来的脐橙果园被淹,新的果园又没有投产,收入主要押在粮食和生猪上,而这显然是相当有限的。而务工收入中相当一部分在本地移民建设工地上挣来,二期蓄水使移民投资锐减,本地劳务市场有所萎缩,劳务收入也呈递减之势。

(三)生态环境有所恶化。就地后靠移民的土地大多是新开垦的,坡度大,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加上随处可见的地质灾害隐患,对移民的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

(四)移民政策不够完善。移民补偿政策中对土地等生产资料变化的影响考虑不够,补偿标准不统一,后期扶持启动不及时等,也是造成移民生产生活出现问题的原因。

三、对策措施建议

(一)努力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善水、电、路、电视、电话等配套基础设施,加速新开垦土地熟化,改善土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移民增收创造基本生产条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广泛开展新品种试验示范,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切实抓好退耕还林还草和长江防护林建设,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库区的可持续发展。加大农村地质灾害治理力度,提高移民抗灾救灾能力,确保移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二)及时调整移民安置政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因土质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搬迁后生活质量大幅下降的移民实施以外迁为主的二次搬迁安置,并给予一定的安置补偿。加大外迁移民工作力度,开展多形式的外迁安置,减少库区人口。及时解决农村移民政策调整前开垦土地占用的移民资金,缓解移民搬迁资金紧缺矛盾。

(三)加大移民后期扶持力度。在进行产业扶持的同时,要实施一些能使移民直接受益项目,综合移民量和移民实际生产生活状况考虑扶持力度。后期扶持资金的投向要兼顾移民生计维持、移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库区社会稳定维护等方面。对移民实行税费减免,降低生产生活成本。采取小额贷款等方式,帮助困难移民发展生产。与扶贫工作有机结合,对移民乡镇和贫困移民实行多种形式的对口帮扶。积极开展科技、文化、技能下乡活动和劳务培训,不断提高农村移民劳动技能、科学知识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能力。

(四)引导移民向二、三产业转移。搭建劳务市场平台,组织农村移民外出务工,增加农村移民的务工收入。制定优惠政策,降低市场准入条件,让农村移民也享受下岗职工、城镇失业人员、城镇弱势群体、退伍军人等享受的经商办企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村移民发展二、三产业。

(五)大力开发优势资源,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把果品、牲畜、蔬菜作为农村移民的主导产业,增加科技含量,提高产量,提升品质,以“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力推进种养加结合、产加销衔接和贸工农一体化,增强三次产业的关联性。发展壮大旅游、养殖、船运、水上运动、水上娱乐等产业,提高移民在水上产业中的就业率。围绕旅游等主导产业,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农村移民再就业,提高农村移民收入。

(六)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建立适合库区实际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社会救济等保障制度,保障农民移民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建立完善库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机制和因灾救助制度。

下载XX中学开展农村自发移民问题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XX中学开展农村自发移民问题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饮水问题调研报告

    农村饮水问题调研报告 水是生命之源,饮用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安全可靠的农村饮用水直接关系农村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国城市环境日益改善,农村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各种污染不仅威胁到了农村人口的健康,甚至通过水、大气污染和食品污染等渠道最终影响到城市人口。现将农村环境污染问......

    中国富豪移民问题报告

    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显示,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最大移民输出国。而今年胡润以及贝恩资本先后发布了《2011中国私人财富管理白皮书》和《2011中国......

    农村中学资产管理调研报告

    农村中学资产管理调研报告 农村中学资产管理调研报告 我从事农村中学财会工作已有近十五年,亲眼目睹了农村中学固定资产管理的过去和现状,从管理方法到管理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

    关于农村养老问题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养老问题”调研报告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郑思宇简介:课题研究背景:黑龙江省鸡西市恒山区。面积587平方千米,人口18万。下辖7个街道、3个乡。乡:红旗乡、民主乡、柳......

    9调研报告-农村养老问题

    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报告摘要:养老保险养老院子女道德引言:目前我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老人晚年养老问题十分严峻,而作为老人多的主要地区的农村,自然就是各种问题的凸显点,各......

    农村养老保障问题调研报告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农牧民游离于社会的保障网外,他们的生、老、病、死基本上由个人或家庭来承担。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非农化......

    实施生态移民(调研报告)

    海原县生态移民调研文章实施生态移民 推动海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海原县移民办 二〇一二年实施生态移民 推动海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海原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是集干旱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