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移民培训工作调研报告
2012年某某乡移民培训工作调研报告
在移民工作由以搬迁安置为主转移到以加快发展为主的新阶段,乡移民办把加强对移民的就业技能培训,实现移民充分就业作为抓手,加强工作落实,取得了较好成效。截至2012年10月底,我乡已累计完成农村移民实用技术培训1463人,城镇移民职业资格技能培训522人,移民致富带头人培训151人,劳务经纪人培训26人,劳务输出3273人,为促进移民就业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在移民培训工作中,也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应当引起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一、在统一对移民就业技能培训的认识上还有差距。还有一些人员和单位更多地关注移民的搬迁安置,更多的寄希望于移民的后期扶持项目和资金,对于移民深层次问题认识不足,对于提高移民素质重视不够,合力做好移民技能培训工作的氛围不浓,联动机制尚未形成。
二、生源组织较困难。大多数年轻移民及有一定技术的移民都已在务工,待业移民大多数为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劳动技能素质较差的人员,参训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够。
三、培训后就业不稳定。部分移民就业观念陈旧,“有业不就”、“有岗不上”、不愿外出务工,对工作环境、工资水平期望过高;部分用工单位招用移民有顾虑,认为移民不好管理,麻烦事多,这些都影响了移民就业。
四、培训内容和形式有待拓展和创新。移民培训仍用传统培训模式,形式单一,内容单调。基地示范、电化教学、网络教育等形式不够,大量培训资源没能充分发挥作用。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移民后期扶持模式,变“输血”为“造血”
移民后期扶持主要依托农业项目实施,重点扶持库区农村移民,少量用于城镇移民特困生活救济,在后期扶持项目资金分配比例上,仍然实行的是政府强制为主导,“输血”方式
为手段,很难说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后期扶持政策优势,我们认为后期扶持重点应放在全面提高移民素质上,通过后期扶持的方式对移民进行职业培训,技能培训、就业择业观念的培训,增强市场观念能力,解决等靠要思想,鼓励移民自主择业、发展产业,从而实现移民的全面发展。
二、重新定义移民培训,赋予移民培训新内涵
现在的移民培训只是简单的定义在移民的劳动技能培训,教给移民一种谋生的技能,这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但能否稳定就业和安稳致富则是移民就业的关键,我们认为移民培训应该是对移民的一次再教育过程,还应注重提高移民的综合素质,包括移民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和身体素质,完成从洗脚上岸到洗脑进城的转换,使自身生存能力适应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达到改变自我,超越自我的目的,真正实现安稳致富。
三、增强移民培训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培训是手段,就业是目的。要注重培训的质量和效果,不能走过场。对每期参训人数、培训内容、培训时间、教学质量、就业去向、学员就业率和工资水平等情况要进行全程监督和评估。在专业设置上,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提高移民就业率,确保培训发挥最大效益。
四、改进培训方法,搞好“四个结合”
一是输出地培训与输入地培训结合。输出地培训针对性较强,要按照订单要求,需要什么培训什么,输入地培训应更多注重对库区急需人才和致富带头人的培训,提高学员对现代农业专业化、产业化的认识,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特色经济带头人;二是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结合。在普遍开展短期培训的同时,对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移民,除了参加中职教育外,可适当选派他们到有关大专院校深造学习,接受更高层次的培训,回来后继续服务当地,带动一方移民致富;三是外出务工与
就地安置培训结合。在加强外出务工人员培训的同时,还应抓好移民就地安置培训,特别是符合库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人才培训和农业产业发展致富带头人培训,增强移民就业竞争能力和稳定致富能力,服务万州经济。四是技能培训与素质培训结合。技能培训教会移民谋生的手段,素质培训教会移民如何适应城市生存,做一名合格的城市人。
五、整合培训资源,提高培训效率
要彻底改变库区移民生活现状,单靠移民部门培训只是杯水车薪,只能是解决一时之缺,解决不了一世之痛,政府要强化培训调控力度,整合培训资源,把移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等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分部门实施,只有充分利用现有培训资源,加快移民培训进程,全面提高移民素质,才能实现移民充分就业,才能实现库区的和谐稳定。
第二篇:移民工作调研报告
聚精会神谋发展 以人为本促和谐
平安、和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提条件,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和上级部门的具体指导下,我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创建“和谐库区”工作贯穿于移民工作始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强区升位、跨越
发展,着力解决广大移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和问题,库区和移民安置区乡(镇)生产发展,广大移民群众安居乐业,基本实现了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工作目标。
一、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发展现状
有着“高原湖泊、乌蒙客厅”美誉的xxxx县,四面环水,水资源丰富,水能储量大,是省、地典型的移民大县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县境内陆续开工修建了东风、普定、洪家渡、引子渡、大新桥水库和黔中水利枢纽等6座国家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工程建设涉及我县23乡(镇)184村554个村民组,搬迁安置移民近3万人。至xxxx年末,国家核定农村移民后期扶持人口为18711人(其中:直补到人17250人,项目扶持人数为1461人)。近年来,我县以维护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社会和谐稳定为重点,以洪家渡、引子渡水电站移民遗留问题处理成果兑现、县内大新桥水库、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工作为抓手,以实施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为目标,全力抓好项目建设,改善库区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抓好移民就业培训,不断提高移民生活水平,维护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社会和谐稳定,现状主要特点是:
1、库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整合资金帮助库区群众硬化道路39.08公里、新修通村公路222.8公里、修建或改造房屋12.27万平方米、新建安全饮水工程34处,沼气池140余口、码头10余座、学校2.45万平方米、移民文化广场7个约1.42万平方米、卫生室2758平方米,基本解决广大移民群众上学难、就医难、饮水难、行路难、入学难等民生民心问题。
2、移民群众经济收入稳步增长。建立反季节蔬菜、经果林产业基地11个,面积13020亩(其中:金银花种植面积250亩,大棚蔬菜420亩,经果林种植面积12000亩,樱桃300亩、大枣300亩)。库区基本形成了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畜牧、运输、加工为优势产业,旅游、餐饮为特色的产业体系,先后涌现出人均年收入过万的产业大户200余户,移民人均纯收入由1638元增长到3107元,年均增长率达17.9%。
3、移民自身素质不断增强。采取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中心培训与实地指导、走出学习培训和请进来培训、科技普及推广和科技扶贫应用相结合的形式,努力提高移民素质,增加就业机会。完成了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3770人(次),基本实现每户移民有一个以上劳动力接受劳务输出技术技能培训或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参训人员掌握一至二门生产生活技能,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4、和谐库区建设工作稳步推进。按照地、县“和谐三区”建设工作安排部署,着力从组织保障、责任落实、排查化解、办信接访、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政务公开、形象塑造、预警防范、机制建设等多个方面抓好抓落实;并创造性地开展“移民遗留问题现场处理”、“五连心”(即:印发“连心卡”、召开“连心会”、上好“连心课”、开通“连心线”、记好“连心册”)、“四诊”(即:“坐诊”、“ 出诊”、“ 会诊”、“复诊”)等活动,有效化解移民矛盾。近年来,移民信访突出问题和矛盾纠纷处置率达95%以上,基本实现了信访问题“小事不出乡、大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社会总体保持稳定。
二、库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的库区经济发展呈现良好的势头,各项社会事业和谐稳定,但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因素,如果处理不当,极有可能影响和谐稳定大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移民自主发展意识不强
库区部分移民存在“特殊公民”的想法,期望值过高,认为事事都可以依赖党委、政府,事事都可以“等、靠、要”,缺乏应有的主动性;绝大多数移民已基本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但至今仍有一部分移民与安置地社会经济发展脱节,难以融入当地群众生产生活中。
(二)移民就业与收入不稳
很多移民文化素质不高,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没有一技之长,劳动力转移就业困难,尤其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移民就业压力更大,导致生活来源有限、收入不稳定,生活比较困难;同时,部分移民对农村实用技术和就业转移培训不重视,不积极参加培训来提高生产技能、增加收入,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和创业。
(三)库区生产发展后劲不足
虽然库区和移民安置区部分乡(镇)按照“一村一品、一家一品、一事一品”的发展理
念,基本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菜油加工点、专业养殖户和建筑工程队。但是项目单一,且大多只是卖初级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滞后,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短,发展后劲不足;同时,未形成一定规模的生产经营,大部分移民靠单打独斗,发展资金短缺,产业壮大受阻。
三、“和谐库区”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聚精会神,改善民生,为
“和谐库区”建设提供保障
1、改善基础设施。整合各方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库区村、组道路、饮水、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从政策、资金上予以倾斜,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逐步解决移民“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用电难、就医难”等问题,为促进库区发展,改善库区民生提供坚实的基础。
2、做大旅游产业。结合库区实际,从基础入手,从局部破题、从低到高、逐步做大,并从交通、建筑、服务、电力电信、环卫、旅游标识、环境容量和旅游码头等进行分阶段规划实施,着力开发水上娱乐、民俗风情、山庄休闲等功能,打造旅游品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经营性收入。
3、破解发展难题。针对资金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扶持壮大库区移民经济发展的农村产业合作社,将移民群众手中资源整合集中,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并协调各金融机构充分利用国家的有关优惠政策,创新金融品种,简化审批手续,尽可能为移民群众提供创业贷款,扩大再生产规模。
4、促进就业创业。加强与人事、培训、扶贫、农业等部门沟通、合作,通过举办技能培训班、开办知识讲座,培养一批致富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并通过他们发挥“传、帮、带”作用,促进移民培训就业、自主创业;进一步完善制度,规范自主培训行为,使广大移民真正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发展生产的能力和水平。协调有关部门为库区移民在培训、就业、办理工商营业执照、税收等方面提供优惠待遇条件,为移民就业和自主创业创造良好环境。
5、着力帮扶解困。组织全县移民干部职工深入库区,深入一线、深入农户家中,开展“万民干部下基层,扎扎实实帮群众”等活动,为困难移民户、老党员、老干部、军烈属和老年人、残疾人、留守儿童送去慰问金,并将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鳏、寡、孤、独、残尽量纳入低保范畴,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突出问题,为维护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社会和谐稳定创造条件。
(二)项目带动,规范管理,加强后期扶持政策实施工作
1、落实直补资金兑现。积极与县财政、农村信用联社等有关部门沟通协作、密切配合,严格执行国家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和补助标准,确保“直补到人”资金通过“一卡(折)通”安全、及时、足额发放到移民手中。
2、规范后期扶持资金管理。加强移民资金监管、内部审计和项目资金稽查工作,针对上级有关部门就后期扶持规划实施情况稽查中发现的问题,逐项剖析问题根源,明确整改任务和措施,将整改工作责任逐一落实到具体工作人员,狠抓整改落实,确保扶持资金安全高效运行,切实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库区社会不稳定问题。
3、严格后期扶持项目实施。积极组织移民参与后期扶持项目的选择、实施、监督、验收,尽可能做到公平、公正、客观。并明确项目申报前严格执行公示制度,实行阳光操作,尊重民意,注重效益,确保带动性强、受益面广、移民要求最迫切的项目列入项目计划;项目审批后进行公告,确保移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项目实施中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督制,明确责任主体,择优选择施工队伍,实行项目监理,确保项目实施质量,同时按照施工合同和建设进度拨付资金,最大限度地减少资金滞留现象;项目验收时对项目验收程序、验收人员和档案资料管理提出具体要求,并把好工程造价审核关。确保“资金安全运行、项目规范运作”,最大限度减少项目安排或实施方面引发的矛盾纠纷。
(三)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强化创建“和谐库区”工作
1、建立健全责任机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县、乡(镇)移民干部要深化维稳理念,强化维稳责任,及时调整充实创建“和谐库区”工作领导小组;创新库区社会管理,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提高自治管理水平,库区和移民安置区乡(镇)逐步形成以包村领导负责抓,包村干部具体抓,库区群众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二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通过“六型机关”建设等活动的开展建设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通、奉公守法的库区移民干部队伍,提升移民干部的创新能力、协调能力、执行能力和依法行政能力。三是严格落实责任制。把创建“和谐库区”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实现与经济发展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县、乡(镇)、村层层签订创建“和谐库区”责任书,把“和谐库区”责任分级落实到乡(镇)、村,落实到具体人员,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2、落实部门联动机制。在库区和移民安置区乡(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借助“三级视屏接访”平台,由乡(镇)移民工作管理站、社会事务中心牵头组织辖区内各方力量整体联动、综合协调、立体运作,以“局长下基层,作风大转变”、“万民干部下基层,扎扎实实帮群众”等活动为载体,把“和谐库区”建设与当地平安建设相融合,与政法、综治、信访工作相对接,形成上下齐动、左右互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乡(镇)、村平安工作有人抓、有人管、管得好,不断提升“和谐库区”建设工作的实效和水平。
3、建立预警防范机制。建立县、乡、村三级信息网络,由信息灵、作风正的人员担任库区和移民安置区信息联络员,把触角延伸到每一个角落,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及时掌握了解移民思想动态和矛盾纠纷情况,使库区一些不稳定因素能够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消除;在重点时段、重大活动期间,加强值班带班工作,落实领导干部在岗带班制度,实行稳定情况日报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稳定情况分析会,预测把握趋势,研究对策方法。
4、强化风险研判机制。建立完善移民工作社会风险研判、评估机制,凡涉及移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包括重大政策出台、重大项目立项、重大改革实施等,均开展社会稳定风险研判、评估;对重大事项实施出台的合理性、合法性、可行性进行分析研究,对其在实施过程中是否会引起影响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社会稳定的信访问题和矛盾纠纷进行先期预测、先期研判和先期化解。
5、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按照“分级负责、归口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形成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下,以移民工作机构为主,纪检、监察、公安、检察、司法、信访、国土、建设等部门共同配合的移民信访和矛盾纠纷排查的“大信访、大排查”的工作网络,做到经常排查与集中排查、面上排查与重点排查、事前防范与及时妥善调处相结合;全力推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衔接,形成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方法相互衔接、密切配合的多元化纠纷化解机制,提高矛盾纠纷化解的实效和水平。在全面排查,找准问题的基础上,对突出问题严格按照“五定五包”责任制要求,建立工作台账,限期予以化解;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积案化解”和“带案下访”活动,切实解决一批影响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移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6、完善移民信访机制。着眼于信访问题早知道、早处理、早解决,把“和谐库区”建设的重心从事后处置转移到事前预防上来,做到重心下移、关口前移,采取走下去、请上来和“会诊”等形式解决移民的信访问题;不断畅通移民群众信访渠道,完善干部接待制度,遵循依法处理信访事项工作原则,按照“五定”(定责任领导、定责任单位、定责任人员、定办理要求、定办理时限)的要求,依法、及时、就地解决移民信访问题,真正让移民话有地方讲,“苦”有地方诉,事有人管,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最大限度地减少移民群众越级上访和非正常上访。
7、落实法制宣传机制。印制、下发有关移民政策的宣传手册,辅以短信、标语、横幅、宣传专栏等形式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使库区广大干群进一步了解现行移民政策及有关法律法规,明确“和谐库区”建设的目的、意义和重要性,提高知晓率、参与率和支持率;以“局长下基层,作风大转变”、“万名干部下基层,扎扎实实帮群众”为依托持续开展县、乡(镇)、村“三级视屏接访”活动,提高广大移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从而更好地遵守法律法规。
“和谐库区”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关系到我县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只有认真贯彻落实省、地 “和谐三区”建设的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本着关心帮助移民、促进库区稳定发展,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切切实实为移民创造安居乐业的生产生活条件,就一定能把我县的库区和移民安置区打造成安定、稳定、平安的“和谐库区”,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第三篇:移民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对我县移民搬迁扶贫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11年工作要点安排,于10月25日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对我县移民搬迁扶贫工作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先后到琴江镇怡然居、客家源、小松镇莲香苑、古井移民新村点现场进行察看,听取有关情况介绍,在小松镇召开了座谈会,听取了县移民扶贫办和小松镇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移民搬迁扶贫工作的情况汇报,向基层干部群众征询了意见建议,对近年来我县落实移民搬迁扶贫政策情况进行了全面了解,现将调研情况向常委会报告如下:
一、项目建设情况
我县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实施移民扶贫的难得机遇,把解决深山区、地质灾害区群众脱贫与脱险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从2007年开始实施移民搬迁扶贫工程项目,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全县共搬迁深山区、地质灾害区贫困户775户3873人。建成48个集中安置点。在安置区建设移民住房27.9万平方米,户均面积达360M,住房结构全部为砖混结构。在安置区新修公路34.4公里,修建灌溉水渠8390米,架设输电线路43公里,建设沼气池186只,安装太阳能热水器268个,建设社区活动场所1.05万M。
二、项目实施成效
我县的移民搬迁工程建设,以较低的扶贫成本,极大地改善了搬迁群众的基本生产和生活条件,并通过培育和壮大安置区的后续产业,为搬迁群众搭建起增收致富和长远发展的平台,实现了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总体目标。移2
2民搬迁扶贫工作实现了四个100%的工作目标,100%移民户实现了集中安置,100%的集中安置点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100%的移民建房补助款在春节前足额发放给移民户,100%的移民户在当年春节前迁入新居。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移民搬迁,让群众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深受群众的欢迎,影响和带动了其他未搬迁群众的积极性,较好地推进了移民整体搬迁工作全面开展。同时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该项工作连续多年评为省、市先进,在我县召开了全市经验交流现场会,作为经验典型进行推广。
(一)极大地改善了生产条件,促进了搬迁群众脱贫增收。通过把贫困群众迁移到交通便利,资源相对较好的区域,同时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兴修水利灌溉设施,推广先进实用技术,调整产业结构,搬迁群众的基本生产条件明显改善,使搬迁群众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为脱贫致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极大地改善了生活条件,提高了搬迁群众生活质量 通过移民扶贫搬迁,户户建起了新房,家家通了电视、电话、自来水、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多数农户建有沼气池。学校、村卫生室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安置点内路面硬化,路灯亮化和环境绿化并安装有各种健身器材,与过去大多居住在山高低温、干旱缺水、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地质灾害频发等生存环境相比,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琴江镇怡然居客家源两个移民安置点,每户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建了沼气池、绿化了一片休闲地,为移民营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小松镇的古井新村,将移民搬迁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建成了全县一流的新村庄。
(三)促进了思想观念的改变,增加了脱贫致富的渠道
通过加大社区建设,提供社区服务,实施移民搬迁扶贫,为搬迁群众搭建了认识和接受新事物的平台,转变了搬迁群众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思想观念,增强了发展的动力,通过大力开办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培养了搬迁群众的经济意识和科技致富意识,移民的文明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搬迁群众收入来源由原来单一的种植业,逐步向种养业、加工业、运输业、服务业、商贸业等多元化转变,有了更多的生活门路。例如:小松镇莲香苑移民安置点共安置了53户257人深山区移民,该安置点利用临近圩镇的地理优势,安置房第一层统一按厂房功能进行建设,提供出租,仅这一项每户每年可获租金收入4000元左右,又可在厂内务工,开辟了一条移民创业的新途径。
(四)保护了生态环境,巩固了赣江源头生态屏障
移民搬迁区域大多生产生活方式落后,在山区的农民长期依靠森林资源为生,过度采伐,使森林蓄积量急剧下降,毁林开荒,土壤受到严重侵蚀,造成水土流失、水旱灾频繁和森林火灾频发。通过对居住在深山区的农民实施移民搬迁,有效地促进了迁出区域的生态恢复和保护,促进了我县的生态屏障建设。
三、采取的主要工作措施
1、组织领导到位。我县把移民搬迁扶贫工作列入县乡两级政府“重点民生工程”之一,实行县领导挂乡、包片,部门挂点,干部包户的工作责任制,并将移民搬迁扶贫工作纳入政府
年终目标考评的重要内容,明确职责、任务和奖惩措施,采取调度、督查、考核等强有力措施,推进移民搬迁工作的深入开展,最大限度地提高和激发各级干部做好移民搬迁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性。
2、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一是严把对象审查关。在逐户调查核实,摸清搬迁对象底数的基础上,严格执行本人申请、民主评议、村和乡镇审查、张榜公布、县里审批、签订协议等程序,实行“阳光操作”,确定搬迁对象。二是严把整体搬迁关。凡达不到整体搬迁要求的原则上不作搬迁安排,极个别特殊情况,也在第二年实现整体搬迁,没有留下任何“尾巴”。三是严把资金补助关。在资金补助发放上严格按政策规定人平3500元的资金标准足额补助到位,按照工程进度和程序拨付,实行一户一卡,落实到户到人。四是办事公开透明、阳光操作,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移民对象确定,安置点选址、规划、购地、基础设施建设和移民补助款的发放等环节都进行了全面公示。
3、优化安置条件。移民集中安置点,基本都是选择在近路、近电、近学校、近医院、近城镇的地方,移民建房,按照统一征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基础建设,分户建房的“四统一分”进行,既尊重了群众意愿,又调动了移民户的积极性。移民安置点普遍达到了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和路面硬化、社区绿化、路灯亮化、环境美化及沼气建设“五通四化一气”的标准。
5、创新了工作模式。在搬迁扶贫工作中,能结合我县实际,创新工作模式,打造了一批移民集中安置工作新亮点。一是与
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县委、县政府把移民安置点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制定了对接措施,对20户以上的移民集中安置点,采取同步推进,同时享受新农村建设政策优惠。全县有48个移民安置点纳入新农村建设范畴,使移民安置点成为当地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二是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把部分移民安置点建在条件较好的县城或乡镇集镇附近,扩大了乡镇建设规模。三是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用好强农惠农政策,帮助移民户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和扶助政策,开展了针对发展产业的免费技术培训和劳动技能培训,帮助他们的脱贫致富和发展产业。
四、几点意见建议
1、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适当允许分散移民,逐步实施整体搬迁,做到政策实施的原则性和灵活的有机结合,尽量满足群众对搬迁移民政策的需求。
2、加强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和后续管理力度,确保移民户搬进来,留得住,能发展,过得好。
3、切实帮助贫困户和五保户等困难群众解决好搬迁难的问题。
4、加强社会管理,做好移民所在村和移民社区之间的管理衔接。
5、加大项目实施力度,做到逐年增点扩面,造福更多群众。
二O一一年十月二十五日
第四篇:移民调研报告
移民吊庄的汇报材料
大战场乡是自治区最早实施“以川济山、山川共济“战略,进行移民搬迁的乡镇,1983年开发建设;1985年移民搬迁,先后组建了长山头乡、大战场乡和马家梁乡人民政府;2000年1月,大战场乡、马家梁乡整体移交中宁县管理;2003年乡镇合并将原长山头乡、马家梁乡、大战场乡三乡合并为现在的大战场乡。
一、基本情况
我乡是一个以种植为主的农业大乡,现下辖十一个行政村(64个自然村)、一个街道办事处、一个园区管委会,总人口52947人,回族人口占52%,是中宁县以回族居住最集中的一个乡镇。自开发建设以来,在各级党政组织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历届党委、政府的奋力拼搏,艰苦创业;经过广大乡村干部的辛勤工作,无私奉献;也经过五万多回汉群众的战天斗地,流血流汗,在昔日的戈壁滩上,开垦出了一片发展前景广阔,充满希望和收获的新灌区,从而使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人均纯收入由2003年的1580元增加到现在的4200元,全乡各项社会事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二、取得的成效
1、基础设施明显改善。2000年以前,吊庄移民赖以生存的基础设施可以用几个“无”和“少”来说明,“无”就是无柏油路、无自来水、无有线电话;“少”就是通电少、农田林网少、固定电话少。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对于大战场乡的关心和支持,对于移民吊庄群众的关心和呵护,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实现了“六通”,即:通电、通自来水、通柏油路、通公共汽车、通电话、通有线电视,使移民吊庄乡的路变“平”,水变“净”了,灯变“亮”了,土地变“绿”了,信息变“快”了。
2、经济结构全面调整。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因地制宜,强化措施,通过利益推动、政策带动、市场拉动、政府推动等措施,紧紧围绕节水增
效,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形成了以绿色枸杞、草畜循环、生物环保养猪、苹果、红枣、农副产品加工、劳务输出等七大特色产业为主的产业结结构带,全乡共栽植枸杞3.5万亩,苹果1.5万亩、生物环保猪 万头;形成了以集镇十字街为中心的农贸、牛羊、建材、蔬菜、百货市场,目前已成为周边地区最大的粮食交易、牛羊交易和生产资料交易集散地。
3、道路交通顺畅便捷。经过我乡现有中宝铁路、中郝中营高速公路、109国道,以及三条县、乡级公路,百余条农机路,纵横交错,遍布全乡,为人民创造了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出行条件。
4、集镇面貌大为改观。目前集镇区域内长住人口2117户8546人。依托小城镇建设项目,不断完善功能配套,高标准编制小城镇总体规划,2011年通过乡党委、政府争取项目资金1180万元,对我乡农贸市场和大杨东街供排水工程进行改造;争取项目资金146万元建成了大战场汽车站、清真牛羊肉屠宰场,增设了公交候车亭、绿化带、公厕等设施,建设完善了民生服务中心、计生服务中心和中心幼儿园等民生工程,使集镇建设及服务功能逐步完善。
5、社会事业在和谐发展中长足进步。紧扣群众衣食住行、生老病困等生活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一是安全生产取得实效。建立了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对重点地段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整改,严防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集中开展各类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严抓动、植物防疫工作,免疫率达100%,确保了无重大疫病发生;举办食品小作坊培训班,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维护群众切身利益。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制度,开展了地震、消防等应急救援演练,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不断提高,截止目前我乡境内没有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二是维稳工作卓有成效。完善《规范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议案定补实施方案》,加大综治工作与平安创建工作力度,及时排查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确保一方稳
定。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中始终坚持“排查得早、控制得住、解决得好”的总要求,做到“底数清、责任明、调解尽”,有效化解了一批矛盾纠纷和信访积案。据统计,上半年共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78起,其中乡直接受理22起,调处率100%,成功率98%,查处行政案件和调处治安纠纷65起,社会治安形势稳定。三是计划生育成效显著。计生工作注重长效机制的落实,主动出击,攻坚克难,计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乡人口52974人,截止9月底,已婚育妇女9775人,出生人口528人,计划生育率90.14%,采取各类节育措施590例,结扎126例,完成任务的175%;臵环395例,完成任务的103.67%;落实“少生快富”9户,完成任务的50%。四是教育工作长足发展。全乡现有初级中学2所,中学教师153 人,在校中学生3076人;完全小学17所,教学点3个,小学教师381 人,在校小学生9516 人;今年中石油投资1650余万元在宽口井移民点建立一所希望小学,争取民德希望小学项目,对北岗小学进行了扩建,扩建面积为1500平米,同时对辖区内的大部分学校进行了“校安工程”改造。五是村级阵地建设不断完善。近年来,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村级阵地建设,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对各村党员活动室和村级卫生室、文化活动中心进行了新建和维修,并配备了办公设备和文化体育器材,为基层党组织开展活动提供了阵地,丰富了广大的群众的文化生活,使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六是招商引资成绩斐然。今年上半年我乡完成县委、政府下达任务的40%,力争年底完成招商引资1000万元的目标任务。
三、得到的启示
回顾这些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做好移民吊庄的工作:必须始终把解放思想作为第一动力。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不会有经济的大发展、社会的大进步,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先导,不断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开阔眼界中拓宽思路,在改革创新中破解难题,推进移民吊庄
经济大发展、快发展。必须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只有发展了才能改变群众的生活条件,才能促进移民的思想观念转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步伐,此为实现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基础。紧盯发展不放松,抢抓机遇,突出重点,加快产业转型,优化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以枸杞、苹果特色产业。以项目作为经济工作的主要突破,紧紧抓住机遇,用足用活用好政策。狠抓招商引资工作,通过项目投资,推动全乡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必须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第一目标。一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和改善民生关键要增加农民收入;二是要下大力气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大力改善群众的行路难、饮水难、看病难、住房难等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在改革发展中得到实惠。必须始终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第一责任。发展离不开稳定,稳定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证,而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就不可能给群众一个和谐、幸福的生活局面。还要抓住各级各部门的倾力扶持,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践证明,各级各部门通力合作、倾力扶持是加快移民吊庄发展,缩小山川差距的一条有效途径。必须始终把培育主导产业作为第一抓手。要立足自身实际,拓宽致富之路,着力培植支柱产业,发展特色优势农业进一步拓宽增收的渠道,确保农民稳步增收。
四、目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尽管我乡自开发建设以来,尤其是移交中宁县管辖后,极大地改善了吊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生活质量,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发展,但与川区相比,由于基础差、底子薄、观念守旧等历史积淀,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基础设施还不完善。近年来,我乡的农村道路、农田渠道、水利设施等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受资金的限制,部分村的村道、灌溉农渠、农村人居环境、自来水入户、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
(二)产业结构仍不合理。近些年来,乡党委、政府虽然紧抓结构
调整不放松,但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以粮食种植为主的局面还未从根本上扭转,投入成本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
(三)人口管理还不到位。由于属移民吊庄,人员结构复杂,自流移民流动频繁,人员流动快,导致户籍管理不到位,有人无户、有户无人现象十分普遍,管理难度大,计划生育很难全面落实,违规生育难以杜绝;一些惠民政策由于无户籍的等原因难以享受。
(四)集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规模小、档次低。我乡农贸市场在全县来说,是一个商贸流通比较活跃的小城镇,但是现在的规模也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资金上不足,市场规模小档次低,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教育设施非常落后。由于近年来我乡学校基本上没有充实新生师资力量,广大学校特别是村办小学教师年龄相对老化,教育思想陈旧,不容易接受新事物,新的教育理念难以形成,很难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
(六)融资渠道还不够宽,发展后劲不足。我乡现有农村信用社一所、农行代办点一个,去年截止到今年,共发放贷款不到7000万元,由于金融机构少、资金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我乡各行各业的发展,发展后劲不足,成为制约我乡经济发展的瓶颈。
(七)干部的思想观念低、还须进一步转变增强。由于我乡是移民吊庄乡镇,干部群众来自不同地域,思想文化存在多元化,但是思想文化素质和川区乡镇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还须进一步转变加强。
五、对策及建议
今年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十二五”规划,结合我乡实际,站在全乡发展的高度,提出了“林果大乡、养殖基地、商贸重镇、移民典范、魅力山城、幸福回乡”的发展目标,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以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要抓住国土整理项目和小城镇建设的机遇,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对农田渠系和水利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农业抗旱救灾的能力以及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增强农业生产综合能力,提高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
(二)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现代设施农业。按照高效节水的原则,围绕建设“林果大乡”的目标,注重在枸杞、苹果、设施农业等经果林及生态农业方面加大投入力度,通过政府引导、农户主动、效益带动等措施,引导农民群众改变以往的种植模式,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把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在抓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还要抓好移民的技能培训,加强与劳动力培训机构的联系与协作,采取有效措施,扎实开展对移民的农业生产技术的培训,为做大做强现代农业提供技术支撑。
(三)建立完善保障机制,解决移民群众的后顾之忧。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社会各项保障制度。我乡是移民乡镇,流动人口多,一部分群众在我乡居住,但没有户口,各类社会保障制度无法享受,致使一部分群众生产生活无法正常进行,为了保障移民群众的利益,要打破户籍界限,消除有人无户移民群众与其他居民在医疗、入学、就业及社会保障等之间的差异,享受同等待遇,真正为移民群众解决切身利益,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加快集镇建设步伐,突出中心集镇示范带动作用。紧抓国务院关于加快宁夏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第二轮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以撤乡设镇为突破口,以项目带动为抓手,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把我乡的集镇建设成为辐射临近乡镇的商品贸易中心地带,发挥中心集镇的示范带动作为,成为引领大战场经济发展的一台引擎机。
(五)抓住教育政策导向机遇,提升农村基础教育水平。以“两基”
迎国检验收为机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对辖区内的中小学教学楼、宿舍楼等教学条件进行改造和加固,给广大学生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针对我乡中小学教育短缺和教师老龄化等问题,积极向上级业务部门反映,通过政策引导,提高和改善教师待遇等措施,吸引城区超编教师或者师范类毕业生到农村学校,特别是村级小学任教,使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水平不断提高。
(六)加强和金融机构沟通,构建一个宽松融资渠道。积极和各类金融机构之间进行沟通协商,力争在我乡增设金融网点,加大信贷额,特别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对积极响应乡党委、政府在特色产业种植中积极性比较高的农户,在资金上能够支持和扶持,以及在一些重点项目工程建设给予支持和帮助,为我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构建一个宽松的融资渠道。
(七)加强干部素质培养力度,着力提升干部综合能力。以“干部素质提升工程”为契机,加大对干部在党性修养、道德品质、业务能力、作风建设等方面的培养力度,切实提高干部素质、转变干部作风,树立一支作风扎实、素质过硬;打造一支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队伍。
(八)着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我们要按照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要求,加强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当前,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各项工作十分繁重。因此,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推动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成为当务之急。
我们将以坚定的信心、高起点的定位、更快的发展步伐、强有力的措施,力争用5至10年的时间,为全区移民城乡一体化建设树立示范典型。
让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乡党委、政府的锐意进取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机遇,奋发作为,开拓创新,为实现全乡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新跨越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长江三峡移民党建工作调研报告
为全面把握全县移民党建工作现状,总结移民党建工作的先进经验,分析查找移民党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围绕“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做好三峡移民后续工作,县委组织部联合县移民局组成课题调研组,采取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对全县移民党建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丰都县移民党组织情况。(数据省略)
(二)丰都移民党员队伍情况。(数据省略)
二、丰都县移民党建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不断完善移民党建目标管理方式,搭建移民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平台。三峡移民工程既是一项重要的经济工作,也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大局。我县因势而动,不断拓宽党建工作领域,以移民党建为突破,增强渗透力和影响力,积极探索移民党建的活动载体和管理机制,为移民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县委建立了领导干部联系移民工作制度,将责任落实情况与干部考核晋升、评先选优、党员民主评议密切挂钩,形成了移民政策有人解、移民遇事有人管、移民困难有人帮的格局。组织部专门成立移民党建组织机构,坚持将移民党建工作纳入“三级联创”总体规划,建立各级移民党组织抓移民党建工作的责任制,明确和规范了移民党建工作的考核标准、考核方式和表彰奖励的具体办法,使基层移民党组织“创”有目标、“建”有标准、“联”有要求,促进了移民党建“三级联创”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同时,针对移民搬迁过程中移民党组织活动开展难、党员教育管理难、党员作用发挥难的“三难”问题,我县派驻移民党建工作指导员,帮助移民村、企业建立党组织,坚持“四优先”(村社干部优先、退伍军人优先、大学毕业生优先、移民自主创业典型优先)原则发展移民新党员,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三项制度”,党员结对联系帮扶贫困移民群众,通过一人一本活动证、一张信息卡、一名联络员、一张培训卡、一张测评表、一张生日卡、一张保障网、一份承诺书,全县80%移民流动党员纳入有效管理。
(二)充分整合移民党建工作资源,发挥移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多方面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基层干部的骨干带头作用,用移民工作检验党组织的执政能力,考验党员干部的党性和能力,盘活移民资源、做好移民服务、发展移民经济、促进移民稳定。在全县移民工作启动后,我们以移民党建工作为抓手,发挥移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完善党员活动阵地,落实移民村支委成员联系移民党员、移民党员联系移民、移民能人结对帮扶移民等制度。通过抓好宗旨教育,确保党员思想领先;抓好技能技术培训,确保党员能力领先;抓好作用发挥机制建设,确保党员行动领先等措施,让移民党员成为了移民与党建工作中的执行者、实践者、监督者和推动者,使移民党员带头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头执行移民政策,带头维护移民稳定,带头发挥“双带”作用。同时移民工作为培养锻炼党员干部提供了实践平台,通过突击中心工作、参与重点工程建设、应对突发事件,在艰难的工作环境中,脱颖而出一批移民工作优秀人才。近五年来,有29人被提拔为科级领导干部,有17人通过考调到县直机关工作,有200余名移民能人列为后备村干部,有285名移民当选为村干部。
(三)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纽带作用,推进移民事业可持续发展。在推进移民搬迁工作时期,我县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利用多种形式强力宣传三峡工程建设意义和移民政策,以广大党员干部为核心的全体移民工作队员不辞辛劳,爬山涉水,发扬“宁可苦自己,决不误移民”的精神,打响了移民搬迁仗。1648名党员干部,组建200余个移民党建先锋队,工作在移民战地的第一线,帮助移民群众搬迁,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完成搬迁安置68426人,工作业绩名列库区前列,确保了三峡电站的顺利开工。随着移民工作重心逐步从搬迁安置向后期扶持过渡,我县基层党组织坚持将移民扶持扶助工作纳入以“三项活动”为载体的组织示范带。及时制定了后期扶持规划,建立了帮扶机制和培训机制,利用党校、农技校和党员远程教育网络,组织专家对移民进行技能培训,重点抓好种养能物、能工巧匠等移民能人的培训教育工作,在突出“能人经济”的同时,把带领移民安稳致富作为选拔党员干部的重要标准,营造宽松环境,引导移民积极投身“二次创业”中。
(四)着力创新基层移民党组织民主管理形式,不断推进和谐库区建设。在总结推广“三会一评”制度经验做法的基础上,针对移民工作具有的特殊性、复杂性、长期性,我县科学规范移民村党组织、村委会、党员议事会、村民代表大会的活动方式,探索出了移民民情日记制度及移民群众说事制、全程代理制等一系列为移民群众办好事、解难事的制度。通过推行树立“民为本、业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