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咸阳市扶贫移民搬迁工作调研报告
咸阳市扶贫移民搬迁工作调研报告
为了全面掌握全市新阶段扶贫移民搬迁工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一步总结经验,提高移民搬迁层次,推动全市扶贫开发工作再上新台阶,根据单位统一安排,我们采取调查,访问搬迁户,开座谈会,听取汇报和查看资料等方法,对淳化县、旬邑县、礼泉县三县的移民搬迁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移民搬迁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根本上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有效途径。根据《咸阳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年》和《咸阳市旱腰带地区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年)》提出的目标任务,从2001—2010年全市亟需搬迁贫困人口13万。全市各经党委、政府和扶贫部门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成立组织机构,千方百计筹措资金鸳鸯台相关优惠政策,把移民搬迁作为扶贫工作的一件大事抓,2001—2004年,全市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260万,其中省级财政扶贫资金4010万,市级财政扶贫资金1250万,搬迁贫困人口30214人,搬迁户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增收伐显著加快;生活观念和社会观发生很大变化;搬迁户迁出地生态环境笪到恢复。移民新村成为贫困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真正做到了移民户搬出,住得稳,能致富。
一是移民搬迁户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搬迁户过去大多 1 住在沟边塬畔,以窑洞为主,阴暗、潮湿,水、电、路、校等问题难以解决,通过搬迁,移民户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房屋,人均住房面积13平方米,水、电、路实现三通,街道整齐,得到绿化,就医方便了,子女就学方便,大大改善了搬迁户的生活条件,基本满足了他们的生活需求,提高了生活质量。
二是搬迁户增收步伐大大加快。搬迁户搬出居住地后,生活方便,信息较为灵通,除了从事家淡一开发的主业外,不定期利用便利的交通和较丰富的信息,外出打工或开办商业服务业的小企业,拓宽了就业渠道和收入来源。淳化县卜家乡卜家村移民搬迁42户,210人,在新村建立蔬菜大棚、户均1个大棚,人均1亩果园、户均1人外出打工,人均纯收入由搬迁前的2001年650元增加到了如今1800元,年均增加400元,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大幅度提高。这些搬迁户通过几年的辛勤劳动,已有一定积累彻底摆脱了过去一贫如洗的生活,也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是搬迁户生活观念和社会观念发展很大变化。移民新村规划科学合理,功能齐备,留有生活区、卫生区、生产区、养殖区和生活区基本实现了分离,搬迁户的生活习惯正在向卫生、健康、文明的方向迈进。搬迁户搬迁的生活观念和社会观念变化很大,以前不少人安于现状,不思改变,对生活失去信心,游手好闲,吊儿郎当,现在他们个个积极进取,对生活充满信心,积极寻找致富门路和参加各种实用技术培训,人村呈现出一种人人思富,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四是移民村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移民搬迁是一项系统工作,移民村的党员、干部从搬迁户庄基地的调整、新房的规划、建房等环节全过程参与,真心实意为贫困户这个弱势群体办好事,办实事,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念送到了搬迁户的心坎上,以实际行动赢得人心,使党在群众的威信和号召力进一步提高,真正形成党群,干群鱼水关系。
五是搬迁户迁出地生态环境得到恢复。通过移民搬迁,对搬迁户原居住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初步改善了迁出地的生态环境,还解决了搬迁户的口粮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礼泉县叱干镇朝阳移民新村对原3个乡镇8个行政村的13个群众通过这项每年人均增加收140元。自然村居民实行整村整组搬迁,对原来13个自然村退耕还林还草,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扶贫搬迁标准,严格扶贫搬迁对象,真正做到搬穷不搬富。省上实行“1+5”的补助政策后,补助资金加大,能否坚持选准搬迁对象,对真正的贫困户和特困户实施搬迁,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送到真正的贫困户身上,在坚持搬迁标准,选准搬迁对象尤为重要。各县根据搬迁对象的“六条标准”和搬迁户“自觉、自愿”的原则,严格按照户主申请、村委会评议、乡镇政府审查、县扶贫办审批的程序,根据各搬迁村参与式扶贫规划中的贫困户名单,层层把在,筛选搬迁户。同时,各县对初步确定的搬迁户还进行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监 3 督,实行三榜定案,直至群众无异议后,造册登记,建档立卡,经县乡审批审查后,最终确定年度搬迁户。对整村组搬迁中的非贫困户,只享受优惠政策,不享受国家移民搬迁补助资金,也不实行挂牌管理,也作为扶贫移民户对待,有效地避免了亲厚友现象的发生。移民搬迁全过程公开、透明、接受群众监督。同时,不断加强检查,及时纠正解决存在的问题,使全市各级坚持标准的自觉性明显增强,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基本做到了搬贫不搬富。
(二)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实行五结合,做到资金捆绑,综合治理。在移民搬迁上,坚持移民搬迁和重点村建设的有机结合,做到移民搬迁和重点村建设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捆绑实施,整体推进上。首先,从规划入手,在典型引路、资金捆绑、产业开发、政策投入等方面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对有移民搬迁任务的重点村,在重点村规划中都制定了相应的移民搬迁实施方案,严格按照重点村规划的整体要求,对移民新村做出详尽的整体规划和设计。其次,严把项目计划编报审批关,要求各县在编报移民搬迁和重点村建设项目计划时,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全市先后出现了一批如彬县朱家湾桥村、旬邑县东村、淳化县卜家村等多个移民搬迁和重点村建设结合的典型,带动促进了全市移民搬迁工作和重点村建设层次的提高。全市90%的移民搬迁户都在重点村中,拓宽了移民新村的资金投入渠道,使资金捆绑落到实处,提高了重点村建设和搬迁工作的建设层次和水平。移民新村规划科学合理,水、电、路校等 4 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产业开发迈上了新台阶,主导产业初具规模,重点村示范和辐射作用明显增强。淳化县官庄镇仙家村把重点村建设、移民搬迁、农网改造、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捆绑使用,共整合资金148.8万元,完成了36户151名贫困人口移民搬迁和学校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使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三)坚持“一个原则”,推行“五个结合”,确保移民新村新居规划科学合理。
同时,为了解决搬迁户实际困难,最大限度地减轻搬迁户的经济负担,狠抓移民搬迁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及时为搬迁户减免建房宅基地占用费及有关审批费用,减免育林基金、森林防火费用及各种管理费、农田水利建设补偿费、防洪保安基金、子女上学借读费、免征农业税和各种统筹提留,搬迁户人均减免各项费用500元以上,大大地减轻了移民搬迁户的经济负担,调动了搬迁户的积极性,确保了搬迁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坚持因地制宜,不断创新机制,加大移民搬迁力度,提高建设层次。第一,在扶贫移民搬迁力度和区域上实施新拓展。把旱腰带地区5万特困人口的搬迁任务纳入全市新阶段扶贫移民搬迁范围,从当年市财政扶贫资金中切出60%,集中用于旱腰带移民搬迁,使全市移民搬迁的任务显著增加,力度明显加大。第二,在搬迁安臵形基本功上寻求新办法。主要是在坚持整村搬迁为主的前提下,实施跨区域、远距离搬迁和向大村、集镇和县城搬迁。永寿、礼泉、乾县对确实无法生存地区的贫 5 困群众,实施远距离、大跨度、集中搬迁安臵,建成了咀头、翠屏、朝阳和凉东4个移民新村,搬迁贫困人口涉及6个乡镇16个行政村。第三,在搬迁工程进度和整体水平上实现新提高。为了使全市的扶贫移民搬迁工作上一个新台阶,我们不断深入调查研究,在认真总结前几年移民开发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大力推广三原县“1+6+2”的扶贫开发模式,淳化县责任到人、扛死肩扶贫精神,逐步建立和完善移民开发项目管理制度,改革项目检查验收方法,实行责任跟踪追究制度。
(五)加强领导、夯实责任。为了真正把移民搬迁这一“德政工程”、“民心工程”落到实处,夯实各级责任,各扶贫工作重点县在1998年就已成立了由党委、政府主管领导分别担任组长、副组长,扶仙、土地、农业、财政、城建、审计、监察等部门为成员的扶贫移民搬迁领导小组,旱腰带各县也于2002年成立了扶贫移民搬迁领导小组,全面组织领导各自的移民搬迁工作。各县扶贫办专门指定一名主任负责抓移民搬迁工作,移民搬迁重点乡镇也确定了一名主任负责抓移民搬迁工作,使移民搬迁真正落到实处。市上从2003年开始将移民搬迁工作做为市委、市政府为农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实行工作进度月报制。礼泉县委书记张宗平包抓礼泉县叱干镇朝阳移民点,旬邑县县长兰孟偃包抓旬邑县太村镇姚家店移民新村点,多次带领有关部门亲临现场协公,解决实际问题,从选址规划到开工建设,从水电路基础设施到产业开发都做了部署安排。各级领导对搬迁工作是逢会必讲,下村必问,经常深入各乡村和搬迁户家中,6 了解情况,检查政策落实和资金到位移民搬迁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问题和建议
几年来,全市移民搬迁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各县需移民搬迁贫困人口的较多,省市搬迁指标有限,而县级财政又无力扶持,据《规划》全市每年至少需搬迁1.3万人,而现在省市搬迁人数在7000人左右,照此搬迁进度,到2010年不能完成《规划》所提出的全市搬迁13万亟需搬迁的特困人口的目标任务。
二是有的移民搬迁新居规划设计不尽合理,没有充分考虑搬迁 户的采光、通风等因素,给群众生活带来不便;有的设计没有从实际出发,贪大求洋,加重了搬迁户的负担,有的新村选址不当,规划不合理,群众缺少足够生活空间,致使群众难以入住,造成搬迁户入住率低。
三是移民新村配套资金落实难,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较大。移民新村基础设施大多从零开始,配套所需资金较大,由于省市没有纲性的资金捆绑政策,致使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协调落实难,只有扶贫部门内部资金捆绑可落实,但数量较少,不能解决全部问题,造成移民新村水、电、路、不通或等级低,难以跟移民新村匹配,影响了移民新村层次的提高和群众的生产生活。
四是移民户续扶持力度不够,群众增收较慢。有的县只重视移民搬迁户建房,忽视了搬迁户的后续扶持,缺乏产业扶持 7 的有效措施,致使搬迁户增收缓慢,搬迁户发展缺乏后劲,有可能使搬迁户搬迁形成新的贫困,背离我们搬迁政策的初衷。
以上问题,是工作中的问题,是个别现象,但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采取过硬措施,加以克服和解决。为此,我们建议:
一是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建议省市加大移民搬迁投入,增加移民搬迁指标确保按时完成《规划》所提出的移民搬迁任务。
二是走出去、学习外地经验,同时,进行广泛深入调查,设计出符合咸阳搬迁户实际的建房模式,供搬迁户选择。
三是出台资金捆绑纲性政策,使移民搬迁村配套资金落到实处。
四是加大贫困地区产业开发力度,落实小额贷款,支持搬迁户进行产业开发,使搬迁户得到后续扶持,增加他们的现金收入,真正做到搬得出,住得稳,能致富。
二OO五年三月二十四日
第二篇:移民搬迁扶贫工作实施方案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移民搬迁扶贫工作实施方案
来
移民搬迁扶贫工作实施方案
移民搬迁扶贫工作是我市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是推进精准扶贫的有力抓手。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X市发〔201X〕X号)精神,进一步做好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区移民搬迁扶贫工作,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现就移民搬迁扶贫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从2015年起,全市每年力争实施5万人移民搬迁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对全市居住在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15万贫困群众的移民搬迁任务,整体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移民综合发展能力,让移民群众真正实现“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富1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得起”的目标。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加大宣传引导力度,通过政策引导和利益趋向,激发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群众移民搬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群众意愿,让群众自觉自愿接受移民搬迁集中安置。
(二)整体搬迁、集中安置。坚持以自然村或居住点为单位,实行整体搬迁,对贫困程度深、生产生活条件差的居住点,优先安排。搬迁安置以县城(工业园区)集中安置为主,乡镇和中心村集中安置为辅。
(三)差异扶持、综合推进。整合相关政策,移民搬迁户可享受移民搬迁扶贫补助和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补助,对特别困难的搬迁户,进一步提高建房补助标准。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一对一”帮扶,帮助扶贫对象解决搬迁安置困难和后续发展问题。
(四)统筹规划、稳步实施。科学制定移民搬迁扶贫规划和安置方案,合理确定迁出地范围和搬迁规模。科学选址,配套建设集中安置点公共服务设施。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三、政策措施
(一)加大资金整合和政策支持力度。市、县财政要统筹解决好移民搬迁资金,移民户的建房资金按每人40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对移民搬迁中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及其中的特困户实行差别化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建房资金按每人50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建档立卡中的特困户建房资金按每人60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移民搬迁进城进园、乡镇、中心村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费分别按每人2000元、1500元、10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要按照X国土资字〔2013〕182号文件精神,落实土地增减挂钩收益分配政策,确保农民利益。农粮、林业、水利、农网改造等涉农惠农资金,在确保资金性质、用途、管理要求不变的前提下,优先用于移民安置点建设。将移民集中安置点纳入县城和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向安置点延伸,实现共建共享。移民对象办理城镇居住证后,符合条件的可优先享受保障性住房政策。
(二)强化用地保障。把移民搬迁安置用地纳入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计划,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中专项安排用地指标,并积极争取防灾避灾专项用地计划,用于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要认真落实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扶贫和移民办、省委农工部《关于实施贫困群众移民搬迁扶贫工程意见的通知》(X府厅发〔2014〕20号)“搬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点建设用地指标,由省、县两级按照各50%的3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原则专项安排解决”的政策,优先安排进城进园集中安置点建设工作的县(市、区)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
(三)保障移民合法权益。切实维护移民合法权益,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移民搬迁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经营权贷款抵押、担保。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鼓励搬迁户入股或流转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山林经营权,发展产业,增加收入。依法保障移民对原居住地的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移民搬迁户原宅基地可通过增减挂等,依法、自愿、有偿退出。
(四)完善社会保障。落实支持贫困家庭的各项优惠政策,统筹移民对象的城乡社保、医保、低保政策。在符合政策的前提下,城镇、工业园区集中安置的移民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符合条件的困难移民户在取得城镇户籍后可申请城镇低保。允许移民对象自愿选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省市统筹时予以认可并接续,已进入企业务工的应随企业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但不得同时参加和重复享受。
(五)优化公共服务。在县城和工业园区安置的移民户可登记为城镇居民户口,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的子女教育、公共卫生、文化服务等基本权益,并可在过渡期内享受原户口政策待遇,按规定享受农村4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计划生育政策和国家惠农政策。教育、卫计、文化、公安、民政等部门要做好相关服务工作。
(六)加大培训力度。加强对移民搬迁的技能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把移民搬迁的技能培训和劳动力培训纳入“新型农民职业培训”、“雨露计划”、“金蓝领工程”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规划中,通过培训提升其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对移民搬迁就业指导服务,帮助移民户在本地本园企业就近就业。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移民搬迁扶贫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要亲自统筹谋划;要建立健全“县负总责、部门配合、乡镇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形成上下联动,运转协调的工作合力,促进移民搬迁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科学制定规划。按照“整体搬迁、梯度安置、差异扶持、综合推进”的要求,认真分析本地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在调查摸底基础上确定整体搬迁的自然村或居住点,确定整体搬迁目标、搬迁范围和安置地点,制定好搬迁规划。在充分尊重搬迁群众意愿的前提下,引导移民向县城和园区集聚,并实施乡村逐级审核、县审批,“三榜”公示。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三)明确安置方式。根据搬迁农户意愿,结合实际,采取以进县城进园区集中安置为主,乡镇和中心村集中安置为辅的安置方式。对有劳动能力,尤其已有家庭成员在县城或工业园区务工的农户,引导他们进县城进园区集中安置。其他打算长期自愿在农村发展、或不具备在县城或工业园区安置的贫困群众,在乡镇或中心村集中安置,坚决杜绝搬“富”不搬“穷”的现象,做到整体搬迁。
(四)落实工作责任。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责任,通力合作。各县(市、区)应在5月底前完成规划编制项目建议书和实施方案等前期工作,确保移民搬迁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要将移民搬迁的贫困户纳入结对帮扶对象,精准扶持,如期脱贫。扶贫移民部门负责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财政部门负责资金的筹措、使用和监督;矿管部门负责指导搬迁安置点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移民搬迁安置点的安置用地保障,用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规划建设部门负责集中安置点规划设计工作指导以及住房建设过程的监管;房管部门负责保障性住房相关政策的落实;环保部门负责指导进城进园集中安置点的环境评估;其他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有关工作。
(五)加大宣传力度。要积极开展实施贫困群众移民搬迁扶贫工作的政策宣传和引导,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从而充分调动群众参6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与移民搬迁的积极性。同时,要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做法,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
(六)完善考核机制。市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市移民搬迁扶贫工作实行每季度一督查,半年一通报,年终一检查的工作制度,督促指导有关县(市、区)抓好移民搬迁扶贫工作的落实,对各县(市、区)平时检查的情况,将作为市政府年终考核县(市、区)民生工程移民搬迁扶贫专项工作的依据,确保移民搬迁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来
第三篇:移民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对我县移民搬迁扶贫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11年工作要点安排,于10月25日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对我县移民搬迁扶贫工作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先后到琴江镇怡然居、客家源、小松镇莲香苑、古井移民新村点现场进行察看,听取有关情况介绍,在小松镇召开了座谈会,听取了县移民扶贫办和小松镇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移民搬迁扶贫工作的情况汇报,向基层干部群众征询了意见建议,对近年来我县落实移民搬迁扶贫政策情况进行了全面了解,现将调研情况向常委会报告如下:
一、项目建设情况
我县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实施移民扶贫的难得机遇,把解决深山区、地质灾害区群众脱贫与脱险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从2007年开始实施移民搬迁扶贫工程项目,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全县共搬迁深山区、地质灾害区贫困户775户3873人。建成48个集中安置点。在安置区建设移民住房27.9万平方米,户均面积达360M,住房结构全部为砖混结构。在安置区新修公路34.4公里,修建灌溉水渠8390米,架设输电线路43公里,建设沼气池186只,安装太阳能热水器268个,建设社区活动场所1.05万M。
二、项目实施成效
我县的移民搬迁工程建设,以较低的扶贫成本,极大地改善了搬迁群众的基本生产和生活条件,并通过培育和壮大安置区的后续产业,为搬迁群众搭建起增收致富和长远发展的平台,实现了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总体目标。移2
2民搬迁扶贫工作实现了四个100%的工作目标,100%移民户实现了集中安置,100%的集中安置点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100%的移民建房补助款在春节前足额发放给移民户,100%的移民户在当年春节前迁入新居。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移民搬迁,让群众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深受群众的欢迎,影响和带动了其他未搬迁群众的积极性,较好地推进了移民整体搬迁工作全面开展。同时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该项工作连续多年评为省、市先进,在我县召开了全市经验交流现场会,作为经验典型进行推广。
(一)极大地改善了生产条件,促进了搬迁群众脱贫增收。通过把贫困群众迁移到交通便利,资源相对较好的区域,同时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兴修水利灌溉设施,推广先进实用技术,调整产业结构,搬迁群众的基本生产条件明显改善,使搬迁群众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为脱贫致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极大地改善了生活条件,提高了搬迁群众生活质量 通过移民扶贫搬迁,户户建起了新房,家家通了电视、电话、自来水、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多数农户建有沼气池。学校、村卫生室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安置点内路面硬化,路灯亮化和环境绿化并安装有各种健身器材,与过去大多居住在山高低温、干旱缺水、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地质灾害频发等生存环境相比,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琴江镇怡然居客家源两个移民安置点,每户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建了沼气池、绿化了一片休闲地,为移民营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小松镇的古井新村,将移民搬迁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建成了全县一流的新村庄。
(三)促进了思想观念的改变,增加了脱贫致富的渠道
通过加大社区建设,提供社区服务,实施移民搬迁扶贫,为搬迁群众搭建了认识和接受新事物的平台,转变了搬迁群众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思想观念,增强了发展的动力,通过大力开办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培养了搬迁群众的经济意识和科技致富意识,移民的文明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搬迁群众收入来源由原来单一的种植业,逐步向种养业、加工业、运输业、服务业、商贸业等多元化转变,有了更多的生活门路。例如:小松镇莲香苑移民安置点共安置了53户257人深山区移民,该安置点利用临近圩镇的地理优势,安置房第一层统一按厂房功能进行建设,提供出租,仅这一项每户每年可获租金收入4000元左右,又可在厂内务工,开辟了一条移民创业的新途径。
(四)保护了生态环境,巩固了赣江源头生态屏障
移民搬迁区域大多生产生活方式落后,在山区的农民长期依靠森林资源为生,过度采伐,使森林蓄积量急剧下降,毁林开荒,土壤受到严重侵蚀,造成水土流失、水旱灾频繁和森林火灾频发。通过对居住在深山区的农民实施移民搬迁,有效地促进了迁出区域的生态恢复和保护,促进了我县的生态屏障建设。
三、采取的主要工作措施
1、组织领导到位。我县把移民搬迁扶贫工作列入县乡两级政府“重点民生工程”之一,实行县领导挂乡、包片,部门挂点,干部包户的工作责任制,并将移民搬迁扶贫工作纳入政府
年终目标考评的重要内容,明确职责、任务和奖惩措施,采取调度、督查、考核等强有力措施,推进移民搬迁工作的深入开展,最大限度地提高和激发各级干部做好移民搬迁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性。
2、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一是严把对象审查关。在逐户调查核实,摸清搬迁对象底数的基础上,严格执行本人申请、民主评议、村和乡镇审查、张榜公布、县里审批、签订协议等程序,实行“阳光操作”,确定搬迁对象。二是严把整体搬迁关。凡达不到整体搬迁要求的原则上不作搬迁安排,极个别特殊情况,也在第二年实现整体搬迁,没有留下任何“尾巴”。三是严把资金补助关。在资金补助发放上严格按政策规定人平3500元的资金标准足额补助到位,按照工程进度和程序拨付,实行一户一卡,落实到户到人。四是办事公开透明、阳光操作,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移民对象确定,安置点选址、规划、购地、基础设施建设和移民补助款的发放等环节都进行了全面公示。
3、优化安置条件。移民集中安置点,基本都是选择在近路、近电、近学校、近医院、近城镇的地方,移民建房,按照统一征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基础建设,分户建房的“四统一分”进行,既尊重了群众意愿,又调动了移民户的积极性。移民安置点普遍达到了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和路面硬化、社区绿化、路灯亮化、环境美化及沼气建设“五通四化一气”的标准。
5、创新了工作模式。在搬迁扶贫工作中,能结合我县实际,创新工作模式,打造了一批移民集中安置工作新亮点。一是与
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县委、县政府把移民安置点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制定了对接措施,对20户以上的移民集中安置点,采取同步推进,同时享受新农村建设政策优惠。全县有48个移民安置点纳入新农村建设范畴,使移民安置点成为当地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二是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把部分移民安置点建在条件较好的县城或乡镇集镇附近,扩大了乡镇建设规模。三是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用好强农惠农政策,帮助移民户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和扶助政策,开展了针对发展产业的免费技术培训和劳动技能培训,帮助他们的脱贫致富和发展产业。
四、几点意见建议
1、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适当允许分散移民,逐步实施整体搬迁,做到政策实施的原则性和灵活的有机结合,尽量满足群众对搬迁移民政策的需求。
2、加强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和后续管理力度,确保移民户搬进来,留得住,能发展,过得好。
3、切实帮助贫困户和五保户等困难群众解决好搬迁难的问题。
4、加强社会管理,做好移民所在村和移民社区之间的管理衔接。
5、加大项目实施力度,做到逐年增点扩面,造福更多群众。
二O一一年十月二十五日
第四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调研报告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政府关于决胜脱贫攻坚的战略部署,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当头炮”,把深山区、石山区、石漠化地区等不适合发展地方的贫困群众搬出来,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石龙镇建设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个,搬迁贫困户231户
999
人。
一、主要做法
一是以就业解决长远生计。以产业带动促增收。依托加工业、劳务经济等帮助搬迁户实现增收致富。在石龙易地搬迁点规划建设了扶贫车间,带动了搬迁点的就业。以公益岗位促增收,我镇将30%以上的公益性岗位用于搬迁户,解决了部分搬迁户的就业问题。
二是以就学增强搬迁动力。加强双向摸底,对学龄前儿童、小学生、中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宣传各种教育资助政策,简化办理入学学籍手续,同步配套学校建设,让搬迁群总子女就近择优入学。石龙镇幼儿园、良山小学、石龙一中等都可为搬迁户子女提供就学保障。
三是以就医推进健康关怀。加强医疗机构建设、健康信息建设和医疗队伍建设。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工程”,让搬迁户享受到健康信息化成果。同时经常组织石龙卫生院进行义诊服务。四是以关怀化解群众乡愁。搬出地村支“两委”经常去看望搬迁群众,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关心和温暖,让他们有依赖、有依靠,引导他们更好更快融入新环境、融入新生活。同时成立党的基层组织覆盖到移民安置点,加强党的凝聚力,带领石龙老乡家园社区进行共建共治,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二、工作成效
(一)增加了农民收入,搬出了持续发展的广阔天地。搬迁户的生活水平变化显著,贫困发生率降低,人均年收入提高了,从搬迁前的2500元左右提高到现在的4600元左右。
(二)提升了就业能力,搬出了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整合部门培训资源,优先覆盖搬迁对象,确保受到培训的人员都有一门终身受用的谋生技能。同时组织心理医生对搬迁群众“故土难离”等情绪进行心理疏导,移民的市民意识和市场意识不断增强,逐渐变成了有技术、懂经营、思发展的新型农民。
(三)改善了群众生产居住环境。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将深山区、石山区等地方的贫困群众搬迁到中心城镇,彻底改变了群众住房难、用电难、饮水难、出行难等问题,幸福指数得到提升。
(四)保护了生态环境,搬出了守住底线的发展空间。搬迁户原居住地生存环境相对较差,耕作方式落后,生产效益较低。群众搬出后,一些群众将土地入股到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既保护和恢复了生态,又提高了生产效益。
三、困难问题
(一)旧房拆除问题。搬迁对象对几代留传的房屋念想大,故土难离;同时也担心适应不了今后城镇生活,担心旧房拆除后,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岗位,没有生活来源。有的穷窝难舍,想用旧房堆放一些生产劳动工具,对旧房拆除有抵触情绪。还有的认为住房面积大多偏小,难以适应农村家庭人口合理增长的需要。
(二)就业机会和持续保障问题。由于城镇化滞后,就业市场偏小,难以保障一户一人就业。有的综合素质偏低,特别是年龄偏低,特别是年龄偏大、缺乏文化和技能的群众就业难度较大。城乡社会保障衔接不到位,特别是一些老年移民离开了熟人社会极易感到孤独无助。没有就业、就学、就医的后续扶持专项资金,个别户出现了“搬迁即失业”“入住即返迁”现象。
(三)精准搬迁问题。贫困户搬迁对象在扶贫系统上是动态数据,加之是自愿搬迁,要在中长期规划上落实到户到人操作困难。由于很多村只有部分贫困户得到搬迁,容易造成心理不平衡现象。安置点位于乡镇,外部交通、内部基础条件均难以满足搬迁群众发展和就业需要。
(四)基础设施还不完善。我镇的安置区虽然已全部竣工并完成入住,但安置区周边的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主要是物业管理、公共服务等配套服务还未跟进到位。
四、对策建议
(一)盘活好承包地、山林地和宅基地三大资源。推进土地开发和拆旧复绿。推进“三变”改革,统筹搬出地迁入地资源,引导和鼓励搬迁农户流转原有土地,对原有承包地和复垦增加的土地进行集中开发,种植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果林、茶叶、中药材等,实现农户增收与生态恢复双赢。
(二)创新就业保障机制。易地扶贫搬迁只要就业解决得好,搬迁一户就能脱贫一户。要坚持抓就业岗位,加强技术技能培训,实现岗位需求和就业需求精准对接。要按照至少一户一就业的标准,清岗腾位、精准对接,谋划好就业岗位,比如,安置点的保安员、保洁员、水电工、修理工等;有关部门要及时举办专场招聘会,常态化推进招聘工作,让用人单位和搬迁群众双向选择岗位,确保一户一就业。要紧盯初三末端和高三末端这两个节点,加强“两候生”培训,让他们学到一技之长,在安置区、企业、合作社务工,争取吸纳搬迁群众外出就业,让他们成为产业工人。
(三)衔接好农村低保、城市低保和养老保险三类保障。整合民政、卫计、扶贫等部门资源,对收入水平低于低保标准的搬迁对象,特别是对45岁到60岁的人员,主要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就业,或全部纳入农村低保或城市低保保障,搬迁群众享受国家政策从高,履行国家政策从底。完善临时救助制度,有效防止因突发性困难致贫返贫。建立移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确保搬迁群众老有所养,实现60周岁以上人群应保尽保。建立长期缴费激励补助机制,引导搬迁户早参保、多缴费、不断保。进一步强化最低生活保障,建立健全搬迁户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让搬迁户前瞻无愁、后顾无忧。
第五篇:移民搬迁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移民搬迁情况的调研报告
XX镇位于XX县西北方向,距县城37公里,甘志公路、洛河穿境而过,是XX集团驻地,是XX县经济、商贸、文化活动中心,是全县农副产品集散地,镇域面积448.7平方公里,全镇共有18个行政村,4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2047人,其中镇区人口达到7737人,有耕地面积8.5万亩,其中山地7.2万亩,川台地1.3万亩,有蔬菜大棚524座,省级蔬菜示范园1处,养殖小区3个,丰裕种猪场龙头企业带动养殖业的发展,有山地果树4200亩,XX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9446元。
近年来,XX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统筹城乡发展及重点镇建设为统揽,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在重点镇建设和人口聚集上,按照先建设后聚集,边建设边聚集的原则,按照省、市、县的总体要求,实施有计划、有步骤的移民搬迁工作,对拐沟、偏远村组的群众实施分、分批次的移民搬迁,直至实现整村搬迁,全镇重点搬迁柴关山、新庄洼、甘沟河3个行政村9个村民小组,548户2120人,并对其他拐沟村的群众实施部分搬迁,现就搬迁情况调研如下:
一、移民搬迁是拐沟村组群众摆脱贫困的根本出路
近年来,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拐沟、偏远村群众的贫困落后面貌有了较大变化,群众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但是,由于自然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贫困面仍然很大,贫困程度仍然很深,返贫率仍然很高,最近几年,经过不断的扶持,按照新的贫困标准,贫困发生率为37.6%。那么,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拐沟、偏远村组的贫困问题,使拐沟、偏远群众有一个好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提高幸福指数,通过调研,认为现实的选择就是实施大规模、整建制的移民搬迁,只有走出大山,才能彻底告别贫困。其理由是:
第一、拐沟、偏远村组自然条件差。地貌属典型的黄土高原区,立地条件差,地表植被脆弱、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陡峭的山坡、匮乏的水源、脆弱的生态,是制约群众生存和发展的一道道难关。干旱、沙尘、霜冻、冰雹、洪水、虫鼠等自然灾害频繁。
第二、资源性缺水严重。柴关山村处于山岭上,群众吃水非常困难,通过国家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母亲水窖行动等人饮解困工程,基本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但和农业生产一样,也是“靠天吃水”,主要依靠集雨场窖,若遇干旱严重的年份,群众仍然到十多里的沟底,用毛驴驮水,来回需要2个多小时的时间,新庄洼、甘沟河2个行政村的7个村民小组,以前靠吃井水和小河水,以人担、驴驮为主,近几年,通过打机井,建高位水塔,接通了自来水,条件有了改善,但成本大、费用太高。
第三、基础设施依然落后。近年来,我镇拐沟、偏远村组的交通条件有所改变,但是柴关山、新庄洼、甘沟河多数乡村道路仍为土路,部分自然村还未通路。耕地上很少有生产道路,入种秋收都是人背驴驼。孩子要到XX镇区小学上学,距家30多公里,特别是小学一、二、三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为了孩子上学,母亲只能跟随孩子来到镇区租赁房子居住,给孩子做饭、照顾上学,父亲在家劳动,有的家中劳动忙,只有爷爷奶奶到镇区照看孩子上学,由于爷爷奶奶对孩子有溺爱心理,对孩子的学习、成长非常不利,有部分群众为了生计、走出大山,十多年前举家前往镇区、志丹等地,从事大棚产业开发、经商、打工等,家里的土窑洞无人居住,年久失修,均已塌陷,成为危窑,无法居住,拐沟、偏远村组通讯条件也较差,不少村手机信号时有时无。
第四、居住条件简陋。柴关山群众居住土窑洞的农户占95%,新庄洼、甘沟河群众住土窑洞的农户占30%,且有不少危房户和无房户。这里的土窑洞已住了几辈人,地质灾害隐患较大。
第五、教育卫生发展严重滞后。村内没有小学,村里孩子上学只能去镇上,距柴关山、花豹岔等村组30多公里。村内也没有卫生室,村民们小病“靠扛”,大病进医院。在倡导教育医疗卫生事业服务均等化的今天,居住在这里的群众很难实现均等化,只有实施整体搬迁,集中安居才能够为教育卫生服务均等化奠定基础。
二、当前我镇在移民搬迁方面所做的工作
在移民搬迁方面,我们抓住省上提出的XX市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机遇,按照重点镇建设聚集人口的要求,在移民搬迁工作中认真执行省、市、县有关政策,结合实际创新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
1.基本情况。2012年,在镇区XX村征用土地50亩,建设移民安置房7栋六层240套房,按照移人不移地的原则,重点搬迁XX、XX、XX村群众、镇区产业开发户,目前,已落实搬迁群众213户,787人,其中XX村106户,402人,XX村37户,144人,XX村17户,61人,其他拐沟村53户,180人,在搬迁群众中从事大棚产业开发的62户,经商的23户,打工58户,在原村务农70户。
2.资金筹措及安置措施。镇政府及县农综办多次组织人员,深入到XX、XX、XX及其他拐沟村组,对群众的生产生活现状,存在困难、问题,今后发家致富的想法,是否愿意搬迁等,进行走访了解,座谈讨论等,结合省、市移民搬迁有关政策,县委、县政府决定实施捆绑保障性住房、扶贫移民搬迁等资金,总计投资4000余万元,集中建设移民搬迁小区,一期240套移民搬迁房已建成,每套面积90平方米,均为成品房,水、电、路、天然气配套到位,移民搬迁户按照楼层差价和地下室的区别,每套房交6万元至9万元即可入住。二期移民搬迁小区拟建设204套房,现正在建设之中。
3.配套产业建设。移民搬迁产业建设致关重要,县农综办捆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示范园建设资金、整村推进 4 资金等,实施XX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建设100米“V”型大棚150棚,大棚土建、钢架、立柱等每棚13万元,农民每棚自筹费用3万元,用于大棚膜、草帘、卷帘机、农机肥、籽种、农药、化肥等,并由县农综办负责配套建设工作房、包山墙、绿化、道路硬化、生产用水管网、生产用电线路架设,总计投资3000万元。同时配套建设公办幼儿园、净化水厂、垃圾填埋场、扩建XX实验小学,加强学校教育、医疗卫生工作,在抓好群众收入的同时,做好孩子上学、饮水、就医、居住环境等工作,为群众安心搬迁,舒心生活奠定基础。
4.搬迁后的变化。一是居住环境的变化。搬迁户告别了居住土窑洞,告别高山、高坡居住,告别艰苦的条件,告别租房居住,住进移民小区,有了自己的房子,心里踏实,条件改善,实现电气化生活。二是生产方式的变化,促进群众收入的增加。原来在柴关山、新庄洼、甘沟河等村组广种薄收,靠天吃饭,只靠种地年收入不足万元,移民搬迁户大多从事大棚蔬菜种植、经商做生意、以跑运输、砖瓦工、粉刷工、修理工、装卸、打工等为主,每户年收入均在5万元以上,多则在8万元以上,通过走出去,开阔眼界,发展多种经营,走上富裕道路,过上辛福生活。三是能享受均等等教育医疗文化资源。搬迁后进入镇区,孩子上学方便,父母在身边,便于管理、便于教育,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进入镇区后,经常参与健身锻炼,能享受广场健身器材、文体娱乐设施的乐趣。同时,能经常性的接受各种身体预防性疾 5 病的检查,如妇科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做到提早预防,及早治疗,有利于群众的身体健康,享受公共医疗带来的便利。
三、要正视移民搬迁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实现大规模的移民搬迁,工程浩大,任务艰巨,必须正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群众自筹资金难。按目前移民补助政策,群众搬迁除国家补助外,很大一部分要靠群众自筹资金解决。拐沟村群众收入较低,部分处于贫困状态,还有老、弱、病、残群体,群众的支出主要是娶媳妇、供孩子上学、给老人看病。部分农户因娶媳妇致贫,有部分农户负高利贷债务,发动群众自筹的资金是比较困难的。
(二)群众放弃土地难。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群众有故土难离的观念,他们担心人地分离后,现有的土地不便于耕种和管理,搬离后没有技术、手艺的人,单靠打工难以维持生活。还有部分群众担心搬迁后,放弃原承包地,以后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还可能丢失未来资源开发的补偿费。
(三)搬迁方式选择难。搬迁的先后、搬迁的远近、整村搬还是部分搬,作出选择和决策都很难。长远看,整体搬迁、异地搬迁虽然成本高、难度大,但一劳永逸,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拐沟村群众的贫困问题,是治本之策。近期看,实施部分搬迁,先易后难,多数群众易接收,可操作性强,工作任务轻、难度小,短时间能够见到效果,引发矛盾也较少,但搬迁不彻底,将来可能出现二次搬迁,损失和浪费都很大。
(四)搬迁后稳定增收难。搬迁后,能否超越原有生活条件,实现富裕,这是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政府最关注的问题。由于搬迁涉及群众多,搬迁户情况不尽相同,配套产业用地有限,移民安置可能会因搬迁户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生活环境不适应等原因,导致搬迁致贫、搬迁返贫和移民回流的问题。
四、我镇移民搬迁的基本思路
我镇移民搬迁应坚持“八项原则”,注重“四个结合”,实行“三个一批搬迁”,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
坚持“八项原则”是:
1、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要制定、宣传好移民搬迁扶持政策,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强制搬迁。
2、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要进一步加强摸底调研,做好搬迁规划编制,加强上下、部门和行业规划衔接,确保规划的科学性、严肃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3、坚持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积极做好集中安置、就近移民、异地搬迁等各种移民方式的试点工作,发挥以点带面和典型示范作用,为全面推行创造经验。
4、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通过村情调查、农户座谈、村民大会等形式,广泛采纳群众意见,并根据贫困村地域特点、经济发展差异等因素,分别制定实施方案,做到一村一策,有的放矢。
5、坚持整合资源,联合共建。大力整合各类资金,配套建设水、电、路等基础实施,加强移民搬迁工程的分工协作,广泛发动群众投工投劳。
6、坚持依法移民,依法管理。建立移民政策法规体系,指导、规范移民工作,健全规划设计、资金财务等方面的政策性文件和管理规章,加强移民法律服务和政策法规咨询服务。
7、坚持政策倾斜,区别扶持。细分移民的范围和对象,既区分一般性扶贫和移民扶贫,又要细分移民内部人群,依据不同人群、收入层次、基本情况等,区别制定移民扶持政策。
8、坚持综合决策,统筹发展。要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社情民意反映、专家咨询、公示听证、跟踪反馈、责任追究等制度。统筹各方面因素,加强移民工程决策科学化、民主化,避免决策失误。
注重 “四个结合”是:
一是将移民搬迁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结合。移民搬迁是根本改变农民生产生方式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要引导搬迁农民摒弃原始、粗放、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小农经济意识,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逐步走上发展特色产业、种养专业合作、适度规模经营的现代农业致富之路。
二是将移民搬迁与统筹城乡发展相结合。将移民搬迁工程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加强工业反哺农业,8 城市支持农村,有力推动群众走出大山,脱贫致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是将移民搬迁与乡镇机构改革相结合。新一轮的乡镇机构改革,主要方向就是撤乡并镇,撤村并村,在实施搬迁过程中积极与新的中心镇、中心村组结合,做好迁入地的选择和行政区划对接。
四是将移民搬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移民搬迁是建设新农村的助推器。在规划建设移民新村同步考虑新农村建设,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整合资源,用于安置点建设,发挥政策叠加效应,把移民点建成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三个一批搬迁”是:
一是城镇安置一批。引导有一技之长的年轻人,积极响应省政府“农民工进城”号召,县乡政府创造条件,建设廉租房,在县城或集镇集中安置一批。
二是跨区域移民一批。引导常年外出打工群众跨县区、跨省、跨市安置一批。
三是就近搬迁一批。引导自筹能力差、年龄偏大的群众就近、就村安置一批。
五、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有力的组织保障。县上要建立强有力的实体领导班子,下设常设机构,出台组织保障政策,按照“硬抽人、抽硬人”的原则,抽调群众感情深、事业心强、责任心强、吃苦耐劳的同志专门从事该项工作。
(二)形成强大的舆论引导。加大宣传力度,采取不同侧重、不同形式的宣传方式,形成全社会认可、支持移民搬迁的强大舆论氛围和全民关注、参与的良好局面。
(三)多渠道筹措移民资金。按照“政府统筹、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一规划、项目捆绑、各记其功”的原则,搞好支农资金的整合工作。引导银行信贷资金大规模向移民区倾斜。广泛动员社会扶贫力量,积极投身移民工程中来。
(四)出台移民的专项政策。由县政府统一部署,各有关部门专题研究,尽快制定出台保障移民搬迁有序、顺利实施的土地置换、户口转移、教育、医疗社会保障、补助标准、城市管理等一系列配套政策。
(五)同步建立移民后扶机制。在制定移民搬迁总体规划的同时,同步出台完善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明确扶持范围对象,扶持标准和扶持的期限。建立灵活调整机制,加大移民区公益事业投入,健全移民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增加移民就业岗位,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