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设计思路

时间:2019-05-14 17:03: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学教学设计思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学教学设计思路》。

第一篇:科学教学设计思路

《科学》教学的理论与方法:

一、学生提前准备材料,从身边物体开始,教师下实验通知单,放手让学生去准备;

二、注重实验过程,学生汇报;不注重实验结果,结果不是唯一的;学生可能不够完善,教师关键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观察,去实验。

三、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要放开手,给学生一个空间,给学生一定时间,给学生一个活动氛围。

四、探究是科学课程活动教学的核心;(“猜”是科学课教学的重要手段)

五、科学课程活动教学的特点:

1、主动性是科学课程活动的基本特征;

2、面向全体学生是科学课活动教学的基本要求;

3、合作与交流是活动教学的主要途径;

4、创新是科学课活动教学的本质。

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

1、科学方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

3、科学知识

4、科学应用

第二篇:教学设计思路

《圆的面积》设计思 路

盐矿小学

宋德兰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课程标准提倡让学“静态的被动接受式学习”更多地转向“动态的主动探究式学习”

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让学生在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化曲为直”突破难点,同时进一步深化对圆的面积公式的理解。

2、《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主导思想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索能力和探索精神”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中,紧紧抓住“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这一教学重点,通过对旧知的回忆,激发学生从旧知探索新知的兴趣,注重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探索新知,放手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归纳、推理,利用等积变形把圆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逐步归纳出圆的面积公式。

3、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我的思路是猜想——设想——操作——推导。其中的操作是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剪拼,学生失败很多,但即使失败了也不要紧,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的背后总是砌满了失败,研究的过程中失败总是伴随左右的。在学生的失败之中结合引导从而找到正确的剪拼方法拼成长方形,乃至于可能会有学生拼成其它图形来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整个教学活动中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充分体现生本课堂的理念,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充分认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4、课尾,我淡化处理了具体求圆面积的教学,在公式推导出之后略加点拨,再结合实际生活练习。

2013-5-8

第三篇: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设计思路

《项羽之死》是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里自主赏析的一篇文章,本文虽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故而内容亦容易把握。

另本单元的鉴赏要点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从形象性入手欣赏散文,“艺术形象”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在艺术形象方面均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同时亦是争议较大的一个人物。故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分析评价人物形象上,《项羽之死》一文记述了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他的性格。对人物形象的评析正以此入手,引导学生从文中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相关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精神气质,掌握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审美的方法,以及项羽之死的审美意义。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明确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2.重点指导分析人物形象,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展开讨论,提出自己对人物的认识。

3.通过对项羽的人物形象的鉴赏,学习人物鉴赏的方法。4.把握文章内容,联系相关资料,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探讨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意义。学习结合文本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以学生的诵读和自由讨论为主,教师给予恰当的点拨。

一、导入新课

项羽是楚汉战争的失败者,刘邦是楚汉战争的胜利者。但是后人却大多不以成败论英雄,项羽与刘邦相比获得了更多人的追忆,有仰慕、哀叹、同情与惋惜。他的故事被后人反复演绎在各种文学文本中。那么同学们有无想过这其中的秘密在哪?秘密主要就在我们今天所上的《项羽之死》这节文本中。(板书课题)

二、初步感知课文,检查预习。

解决学生预习与阅读中的字、词、句方面的障碍

文学这事务本合文字与思想两者而成。周作人《思想革命》

语言是一切事实和思想的外衣。高尔基《和青年作家谈话》,《论文学》 所以要理解文本的基础是弄清语言(以上过程约10分钟)

三、具体研读 讨论:刚才我们说道项羽被人追忆的秘密,我们想要弄清其中的秘密,必须首先对项羽这个人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同学们在该文中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项羽?

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要理解一个文学形象必须深入到文本中的情境中,唯有深入,才能深切感受。文字不是静默的,她有形有声!

补:红楼梦23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林黛玉听到戏文时“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深入之法一:诵读

至于三史诸子百家集,本是做出底文章,若不高声读之,如何能得其推敲激昂之势。清 何绍基 《语汪菊士论诗》

诗以声为用者,其微妙在抑扬抗坠之间,读者静声按节,密咏恬吟,觉前人声中难写,响外别传之妙,一齐俱出。沈德潜 《说诗晬语》 深入之法二:想象

我国民间戏台上有副对联:“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戏剧欣赏须想象。

深入之法三:移情

在鉴赏艺术形象时,移情能使鉴赏者进入角色,进入情境。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以上引用的内容简单带过,不做过多阐释)引导学生诵读项羽之言,感受项羽之人

(让学生读自己最为感兴趣的文段。这部分活动可不按文章顺序进行。)问题与补充的内容: 垓下之围部分

楚歌:其特点是悲凉。“楚歌悲远客,羌笛怨孤军” 唐 刘长卿

问:项羽在这节中的心情怎样?哪些字能反映?他的形象是什么? 明确:悲伤激昂。悲、泣。形象:多情善感。补:鲁迅:无情未必真豪杰 东城快战部分

问:此部分中项羽的形象是什么? 明确:勇猛无敌又自傲自尊。

问:这部分中有三“为”,这三“为”体现了项羽怎样的心理?

明确:项羽不存突围之心,愿打一个痛快之战给追随他的部下。更进一步表现了他重情重义心理。

补:文中一呼一叱的细节充分表现了项羽摄人心魄的声威。乌江自刎部分

问:项羽在这部分的形象是什么? 明确:知耻重义、从容悲壮 总结:项羽的形象美在何处?

美在深情、美在重义、美在雄健、美在无惧

问:最后一段的开头还说“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为什么乌江亭长一心想渡项羽过江,项王却笑着拒绝了。这中间发生了什么?

学生讨论(关于这一点本人查了很多资料均无解读,甚惑之!)这也是李清照疑惑的问题: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就是秘密所在,让人追忆的秘密就是项羽没有渡过乌江。为什么?

没有渡乌江,项羽最终选择了自刎而死,完成了一个圆满的具体的美丽的瞬间。

不用多说什么了。谁都不难看出,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

于是我们看到的便是这样一个画面:一只代表着英雄精神和高贵感的虎或豹,在草原上孤独地死去,而一群代表着权欲和利欲的粗鄙的狼和平庸的羊,则一拥而上,恣意践踏着那只虎或豹,然后每个人都扯下一块豹皮或一根虎骨叼在嘴里,准备回去邀功行赏。而在不久之前,他们是根本不敢看那只虎或豹的眼睛的。

这群狼和羊的首领是刘邦。刘邦是他们的君,他们的牧。补:伟大的孤独者的最后决定是选择死。亚里斯多德:悲剧的功用可以净化心灵。

屈原: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英雄的完美谢幕 ——项羽之死

公元前202年,中国历史上上演了英雄主义的最完美一幕——垓下之战。

美,首先就是那人性的激情澎湃。记得当初读《赵氏孤儿》的时候,心不止一次的被撼动。像那些义无反顾地追求自我生存理想和价值原则的人们,是人类永恒的英雄。人性张扬中的那种痛快淋漓,也许是埋藏在人类心中最本质的冲动与渴望。人类在社会的发展和心智的进化中,这种快感也基本上丧失殆尽了——试问现在有谁能真正体会得到项羽在乌江边上大喝一声“”时的恣意情怀,想必如暴风骤雨,摧枯拉朽,涤荡尽所有生前烦恼身后名。现在的我们连追寻这种快乐的勇气也没有了。内心被世俗所束缚,标准由舆论在引领,甚至自己“何许人也”也要在别人口中需求答案。而像刘伶那“幕天席地、纵意所如”、像陶渊明“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更有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将船买酒白云边”,难能因而可贵,我们这些芸芸众生也只有高山仰止心向往之了。因为他们那人性的激情澎湃,所以我们崇拜。

虽然这些人最终多半“潦倒”或者“失败”,可是,谁能不说——就是项羽的死造就了项羽这个万世英雄。如果借着一叶扁舟和几多“江南才俊”,即便“卷土重来”,项羽也不过就是一代君主罢了(多半也是昏君),更何况结果还“未可知”!项羽是质朴的,他张扬着自己的性情,因此他也是幸运的。其实,君主与英雄 ——世俗的成功,权力的拥有,对于生命的意义是需要好好思量的。想起在卢森堡参观美军二战牺牲士兵陵园时的情景,一排排一列列的墓碑,宛如威武整齐的列队;而在墓地最高处的一个,一面美国国旗格外醒目,那就是著名的巴顿将军的葬处。当年,巴顿将军率领第三军团所向披靡,可战争结束后,他却只能和两条爱犬打发时间。有人说巴顿生来就是为了打仗的,没有战争,他的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上帝就立刻召回他的战神。巴顿死于1945年12月。巴顿遗言死后依然要站立在自己的士兵之前,现在他依然检阅着自己的部队和辉煌。巴顿是英雄——成功了,却失去了意义;成功了,却黯黯拉下了帷幕——即便活着。看来,项羽真的是幸运的。项羽这一刎,是他人生的精华,人性的精华,是绝世壮烈的英雄主义的精华。项羽用自己的死让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在高潮中谢幕,完美的谢幕。

美哉!多少年来,垓下之战被人们一次次描绘,一次次感叹。垓下之战快成为纯美的文学意象了。

公元前202年,项羽与刘邦逐鹿中原,项羽被围垓下,兵困粮绝。想想英雄末路之时,啸声咽咽,楚歌四起。歌曰:“九月深秋兮四野飞霜,天高水涸兮寒雁悲伤。最苦戍边兮日夜彷徨,披甲执戟兮孤立沙岗。离家十年兮父母生别,妻子何堪兮独宿空床„„”直唱得个个铁血男儿身心俱碎,泣不成声。项羽想必也自知众寡悬殊,当虞姬献舞进酒时,忽然听到楚歌四起,便知军情有变,于是饮酒赋诗:“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罢泪下。而美人虞姬以歌和之:“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歌罢刎颈以别,为的是让项羽颓然的心再次振奋,断了牵挂,激起雄心壮志。舞已尽,人去矣,殒落在英雄的怀抱。这样壮阔惨烈的历史背景下,兵戈铁马,风云叱咤;却上演了这样极尽缠绵的爱情悲剧——一个纯美的典型的文学意象。

自古对英雄美人的感慨,当无出其右者吧!想想,世上哪个男人能不渴望拥有这样的情谊,这样的女子(何况还是美人)。项羽当时痛苦的面容,两千多年后仍旧如在目侧。

记得上大学选修《美学论》时,老师讲“悲剧美”是美学的一大分类,因为它美得持久、美得动人心魄、美又得让人感悟更多生活的美。而“喜剧”不属于美学分类的一项。何况还有刘邦这个市井之徒的志得意满相参照,跟是让无数世人感慨万千:“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为什么这么多人都想让项羽打败刘邦,我实在是搞不懂!也许,就是因为这四面楚歌的悲悲切切的“美”!

第四篇: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设计思路

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走入情境,感受黄河的气势和精神,深入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研读文章关键字句,学习作者叙述角度和描写景物运用的修辞手法。使学生感受拼搏进取、自强不息的黄河精神,培养学生对我们祖国河山、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和品读,体会黄河磅礴的气势和哺育中华民族的奉献精神,体会作者对母亲河的感受。

2、学习摘抄这种写读书笔记的方法,积累、品评文中的好词佳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读通课文,从文中形象、优美的语言中体会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作者的感受。

教学难点 学习品读和摘抄课文优美的词句、段落,并积累下来。

教学媒体 远程教育资源 多媒体课件。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黄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谈话导入

1、播放课件 初步感受黄河的雄伟气势(黄河简介资料片)

2、谈话导入: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摇篮。她滋养着两岸的劳动人民,创造了华夏几千年的辉煌历史;历史上多少文人墨客为其倾倒。黄河之水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气魄宏伟,势不可挡。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将进酒》一诗中说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今天我们就学习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刘白羽先生的一篇散文《黄河之水天上来》。

二、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边读文、边完成学习辅助单表格一、二项

2、读完后请同学们讨论,并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黄河的?(记忆中、兰州、刘家峡、飞机上)

3、跳读课文完成下面内容。(课件出示,学具单上完成)

(1)我从___乘飞机到___,这里的黄河太____,令我___。

(2)在离__不远的_____,黄河向我展示了_____的景象。

(3)我真正一览黄河的___,是在从___飞回_____的飞机上。

三、精读课文

1、(出示录像)你想怎样描绘这种景象?一个词、一句话都可以。(汹涌澎湃、一泻千里、浩浩荡荡)

2、这是黄河从刘家峡水电站的溢洪道口喷射而出、一泻千里的情景,那现代著名散文家刘白羽是如何用语言来描述的呢?想不想读一读?

出示段落:(我下车转身一看„„整个黄河为白烟云雾所笼罩。)

3、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段话,哪些词语或是句子让你感受到黄河水的气势,你就多读几遍,读出你的感受

学生交流:(相机出示句子)

A、远望

(1)如乌云乱卷,如怒火,如狂飙。(你从这个比喻句中感受到黄河的气势,具体说说,是哪个词哪个字让你有这种感受?

(2)带着这种感受,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这是作者刚下车,远望黄河时所看到的景象。关于这段话,还有哪些词或句子让你感受到黄河的气势?

(3)喷射(翻腾)这个词你读得特别好,不光读出了黄河水的气势,还读出了黄河水那种快而猛的动态美。作者这里就是抓住了黄河动态的特点,写出了黄河的气势。大家也来试着读读这些句子,好好体会描写黄河水动态的词语,读出那种气势和速度来。(学生练读)

(4)谁来读读试试?(一生读)(评价:读得多有气势呀)

(5)这位同学读到的句子里,也有对黄河水的比喻,你找到了吗?你给大家读读。

(6)你觉得这是对黄河水什么的描写?(顔色)

总结过渡:是的,作者远望黄河,抓住黄河水形状顔色的特点,写出了它的气势。接着,作者仰望黄河、俯视黄河,又感受到黄河怎样的气势呢?你想给大家读读哪句话或是哪个词?

B、仰望

(1)你从哪里感受到黄河水的气势?(轰鸣,千万惊雷翻滚沸腾的轰鸣)

(2)你能读出这种轰鸣的气势吗?(指名读,齐读)

C、俯视:仰望黄河,我们从这千万惊雷翻滚沸腾的轰鸣中感受到黄河的气势。那俯视黄河,哪个词或是句子让你感受到黄河的气势?

如果说这段当中有两个词最能概括此时黄河的气势,你认为是哪两个词?

请你读读这两个词,读出黄河的气势。把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放到句子里,我们再来读一读(齐读)

此时,黄河水浩浩荡荡,向着远方的大海奔涌而去,如何读出这种越来越远的感觉?谁来试试:远去,远去,再远去。

4、黄河的气势感染了同学们,同学们的朗读也感染了老师,就让我们一起合作来读读这黄河的气势吧。

师读:我看到的是什么?

生接:如乌云乱卷„„„„

师读:我再举首仰望,只见

生接:陡岩壁立„„

师读:我到坝顶俯视,才看清

生读:黄河有如„„

齐读:远去,远去,再远去。„„

总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的这种气势令人震惊。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远望黄河、仰望黄河、俯视黄河,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有形、有色、有声,让我们似乎亲眼看到黄河水从刘家峡水电站喷涌而出的情景。

5、然而在作者从乌鲁木齐返回北京飞机上,又一次看到了黄河,这次看到的是什么样的黄河呢?他又有什么感受呢?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

(2)作者在飞机上看到了什么?

(3)作者在飞机上看到的黄河是什么样子的?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

(4)看到这样神奇的黄河,作者有什么感受?找出来读一读。

(5)黄河的雄姿令我震撼,惊讶,此时,我不禁要唱一曲赞歌来表达内心的激情?这会是一首什么样的歌呢?(出示相关句子)

6、梳理学习成果,填写学具表附件一的三、四列。其中第三列可摘抄关键的词语和句子,第四列概括作者的感受。

四、美读课文,体会情感。

1、你觉得本文写的最精彩的地方是哪儿?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读出气势,读出感情,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作者为什么要用“黄河之水天上来”这句诗做文章题目呢?

本文的题目表现出了文章的基调:大气磅礴,气概豪迈雄壮。

3、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散文都离不开借景抒情,那么本文借对黄河的描绘,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五、拓展链接,进一步了解黄河。(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眼中的黄河是什么样的六、总结

作家刘白羽笔下的黄河气势磅礴、雄伟神奇。中文运用了对比、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不断变换观察视角,呈现黄河在不同的角度下的不同风采,使读者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另外,我们在预习课文和上课时也学习了一种读书方法,那就是摘抄。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运用摘抄的方法去读书,积累更多的好词佳句和写作方法。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学习作者多角度细致传神描写景物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朗读课文,在声情并茂的朗诵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观察感受生活的能力,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深厚感情;让学生懂得关爱母亲河,关注生态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多角度多视点的观察、感受和描写 教学难点:如何将博大的事物写的细致传神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阅读法(朗读); 对话法(问答、讨论); 研究法(问题解决式、课题探究式);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华大地,用它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历史上,多少文人墨客为其倾倒——李白的一曲《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感动着亿万华夏子孙,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白羽的散文《黄河之水天上来》体会它的恢弘气势(板书课题)

二、走进作者:

刘白羽,北京人,现代作家1936年在《文学》月刊上发表短篇小说《冰天》开始走上文学道路发表了《日出》《长江三月》等大量散文通讯晚年笔耕不辍,有长篇报告文学《大海》,小说《第二个太阳》《风风雨雨太平洋》,回忆录《心灵的历程》

三、了解黄河

&8226;黄河,中国第二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个省(自治区),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总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全长5464公里在中国北方 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隐隐就是我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

四、基础擂台: 生字我来读:

皋兰山 滂 沱 狂飙 万仞 璎 珞 骤雨 静谧 巉岩 词语我解释

狂飙 滂 沱 惊涛骇浪 巉岩 诗词我竞猜:

诗词:请对出下列关于黄河的名句

(1)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2),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3),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4)白日依山尽,(王之涣《登鹳雀楼》)(5),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五、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中写了作者哪几次看黄河?每一处的黄河各 有什么特点? 2)不同地点,作者看黄河的心情如何?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观看图片,找出文中原句)明确答案:

兰州的黄河安逸平静 刘家峡的黄河雄美壮观 飞机上看黄河纵横奔驰

六、精读细品

为表达对黄河、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试从写景的角度、修辞角度、调动感官等方面进行分析、欣赏)学生自由朗读欣赏

(这一过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概括问题,解决问题必要时教师可先范读几句并赏析)例句:如乌云乱卷,如怒火,如狂飙这些乌云先是从下面向上喷射,喷到半空,又跌落下来,化成苍苍银雾 赏析:这是在“大坝底下”汽车突然遭到如淋漓大雨似地黄河水的袭击作者先用三个比喻形容黄河水:“乌云、怒火、狂飙,然后写黄河水的动态,向上喷射,喷到半空,跌落下来,化成银雾,在阳光照耀下,闪亮翻飞 例二:

这一卷云雾,给阳光照得闪亮,又飞上高空乌云白雾,上下翻腾,再向上,如浓墨,如淡墨,像核爆炸时的蘑菇云,直耸高空,巍然不动,这场景真是有点惊人 赏析:这里运用一组比喻,写出黄河水颜色和形状,突出黄河之水的雄壮气势 例句:我再举首仰望,只见馋岩壁立,万仞摩天,峡谷之内,烟雾缭绕,浪花飞溅,发出千万惊雷的轰鸣

赏析:这是举首仰望,看到的是高万仞的巉岩、峡谷内缭绕的烟雾、飞溅的浪花,从视觉、听觉角度突出刘家峡水库壮美的环境

例句:我到坝顶俯视,才看清黄河有如无数巨龙扭在一起飞旋而下,在窄窄两山之间,它咆哮,它奔腾,冲起的雪白浪头比岸上的山头还高,是激流,是浓雾,旋卷在一起,浩浩荡荡汹涌澎湃,远去,远去,再远去,整个黄河都为白烟银雾所笼罩 赏析:坝顶俯视,这里见到的是黄河的全貌

例句:这苍茫无垠的母亲大地啊,是它的乳汁,从西北高原喷射而出,哺育着千秋万代子子孙孙它纵横奔驰,呼啸苍天

赏析:作者写这次见到的黄河,赋予黄河一种深邃苍茫的意境,感情也不由得激荡起来,于是直抒胸臆,表达对黄河的一往深情,这是一种豪迈之情,感激之情作者将描写与抒情有机地结合起来,称赞黄河似母亲的乳汁哺育千秋万代的子孙,描写黄河像万千璎珞飘忽,如利剑插山这是写黄河的磅礴气势

七、品有所获

比喻拟人,形象可感;

排比句式,工整顺畅; 多种角度,立体全面;

调动感官,身临其间

八、课文小结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散文都离不开借景抒情,那么本文借对黄河的描绘,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对黄河的崇敬和赞美,对大自然、祖国和人民的崇敬和赞美

九、质疑问难:

1、本文为什么以“黄河之水天上来”为题?

2、本文两次写到牧羊人歌声的句子,说说这两次写的有什么不同?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十、盛赞黄河:

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

远古时代,黄河用它甘甜的乳汁养育了中华民族; 战火纷飞,黄河以她宽广的臂膀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和平盛世,黄河那百折不挠的精神,更是鼓舞着我们的 祖国和人民奋勇向前!

十一、探究黄河现状

通过课文的探究,我们感受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母亲河正在经历沧桑,渐渐失去她昔日的风采,黄河由滔天之水变成涓涓细流,继而留下龟裂的河床,面对着严峻的现实,所有的炎黄子孙都应进行深刻的反思出示黄河被污染的现状图片 面对被污染的黄河,面对哭泣的母亲河,你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感受,建议、标语、活动等均可)

同学们讲得都很好,面对这严重的现状,拯救黄河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我相信:只要每一位炎黄子孙行动起来,那么赤地变青山之时,便是黄河流碧水之日,伟大的母亲河一定能重新焕发昔日的光彩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创设情境。

(播放歌曲《童年》)同学们,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宝贵的时期,童年给我们每个人都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请说说你童年的快乐时光。2.谈话导入。

在那绿油油的田野深处,有一间装满儿童作家王立春整个童年记忆的小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那间小屋,去感受作者对快乐童年的美好回忆。(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把不理解的词语标出来。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在文中主要写了什么?

三、细读探究,品味感悟

(一)细读探究,体会小屋的简陋 1.师: 请同学们默读。找出描写小屋的语句,用——画出来,想一想,小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师: 学生汇报,找出关键词语,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小屋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在以下几处引导深入体会: 生:门是“瘸瘸”的。

因为门是由“几根长短不齐的木棒结成的”,立不稳,所以是“瘸瘸”的,用“瘸”来形容这样简陋的门。

生:窗口是一只方方正正的大“眼睛”。

窗户只有一个,可见小屋的小;把窗口说成“眼睛”,又让人感觉到语言的生动,富有童趣。

生:地上站立的两个箱子,木呆呆的,绿色的鼻子,总也不会笑。

用拟人的手法写箱子的笨拙。一切简陋陈设,在“我”的眼中,都是富有情感的,都是充满情趣的,都像是“我”童年的伙伴。生:北墙上挂着一面拥满半边花的镜子。

师:镜子用的时间长了,背面的水银会脱落,留下许多斑块,就像花一样,把镜子上的斑块说是“拥满半边花儿”,可以看出在“我”的心里,小屋的一切都是美的。教师小结:文中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有序的描写,小屋虽然简陋,读后却感觉充满了愉悦,处处流露着作者对小屋的喜爱之情。

师:这样一间简陋的小屋,为什么会让“我”终身难忘呢?

(二)细读探究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回忆了童年的哪些快乐?从哪些语句中能体会到作者的快乐?把相应的词句画下来。2.前后桌

4人小组交流画下的语句。

3.全班交流,感受作者童年的快乐。预设:

(1)玩耍的快乐。

从“震天动地地喊”“扭着荒诞不经的舞蹈”“莫名的喜悦”看出“我”和伙伴们玩得自由、尽兴。(2)在大自然中找到的快乐。在第6自然段中运用多个“ABB”式词语,写出了令“我”神往的小屋外的世界。第7自然段中连续几个“拼命”,真切地展示出了“我”玩得是多么的尽兴。(3)深入探究:写难忘小屋,为什么又要写小屋外面的世界给我带来的快乐呢?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让学生明白,这是为下文在小屋中读书,体会书给“我”带来快乐做的铺垫。(4)在小屋里听书、读书的快乐。喜欢听妈妈读书,让“我”了解到书中的故事,书中的世界;自己读书,心被紧紧地栓在了小屋南角的那个装满书的箱子上。所以这时的小屋是满满的。4.从5—9自然段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朗读。(1)自由练读。(2)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朗读情况,教师适时指导,要读出愉悦、欢快的心情。(三)细读探究,体会作者离开小屋时的感受。

师:.学生自由读文,想一想,从哪看出“我”不舍得离开小屋? 师:读文后交流读书收获。3.朗读指导。

请同学们选择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四、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1.请你再一次浏览全文,此时作者笔下的“小屋”又让你有了怎样的感受?(物质生活贫乏,但精神生活异常丰富)2.谈一谈在你的家里,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小练笔:写写你自己的小屋。

《小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阅读课文使学生理解“我爱我的小屋爱那个装满整个童年的小屋”的含义。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体会作者对装满童年的小屋的留恋和喜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我爱我的小屋爱那个装满整个童年的小屋”的含义。

2.通过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体会作者对装满童年的小屋的留恋和喜爱之情。〔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伴随音乐激趣导入 伴随着这首轻松愉快的歌声我们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宝贵、最令人羡慕的时期每个人的童年都会给人留下美好的回忆。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那间装满作者整个童年回忆的小屋去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音乐 数鸭子

2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让我们一起步入绿油油的田野深处那间装满作者整个童年的小屋去感受作者对快乐童年的美好回忆。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读后正字音学生交流汇报易读错的字音。

如“秫秸”的读音等。不理解的词语教师要适时点拨指导理解。

有的词语可以指导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查字典理解有的词语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或图片理解有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

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写了童年时在小屋生活的快乐时光表达了对那段童年生活的难忘之情。

三、细读深究品味感悟。在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在课文中画出描写小屋的语句想一想小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屋里有一铺光光的炕”“地上站着两个箱子”“北墙上挂一面拥满半边花儿的镜子”等语句体会小屋内陈设的简陋从“面对小园有一只正正方方的大‘眼睛’那就是我的窗口。”“北墙上挂一面拥满半边花儿的镜子里面有时会出现个小人费了好大劲儿才弄明白那个小人儿竟是我。”等句子体会屋子里的一切带给作者的快乐。2.细读深究通过指导学生自学第二个问题感受小屋带给作者的快乐童年。通过自读感悟课文相关段落然后在小组内合作探究交流汇报从而深刻体会小屋给作者童年带来的快乐。(课文写了作者对童年小屋的美好回忆让作者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想一想作者回忆了童年的哪些快乐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能体会到作者的快乐把相应的词句画下来。)屋内之乐、屋外之乐、读书之乐 3.细读探究通过指导学生自学第三个问题体会作者离开小屋时的感受。学生自由读课文在学习小组中谈一谈作者要离开这与他朝夕相伴12年、给了他无穷快乐的小屋时心中又有着怎样的深情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帮助学生理解。1从“车轮卷起一股烟儿泪扑噜噜掉”看出对小屋的不舍。2从“小屋小了”“小屋远了” 3窗子“愣愣地望着我”、大门“傻傻地踮着脚” 4“我”长大了可念念不忘小屋要背着小屋去逛大海 4.朗读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教师给学生充分的练读时间鼓励学生选择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读出感情。四.拓展延伸感情升华。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谈一谈在你的家里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说给同学听一听。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谈感受。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充分交流广开思路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五、小结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学会了什么 文章通过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表达了作者对装满童年回忆的小屋的留恋和喜爱之情激励我们热爱生活珍惜时光。板书 屋内之乐 屋外之乐 怀恋之情读书之乐.

第五篇: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设计思路: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是一节探究活动课,这一节探究活动课能较好的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探究活动开始时,一般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给学生创设一些问题的情景,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激情,从而提出问题。问题可以是学生提出来的,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初中八年级的学生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训练,还是以老师提出为好。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猜想能力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学生猜想时一般不懂怎样去猜想,有时猜想与提出的问题毫无关联,所以我们关键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猜想,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猜想情景,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乱猜想。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测量什么、记录什么?为了避免盲目操作,所以采用先给出物距的范围,再判断像的性质和测量像距的大小;第二个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这样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流程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2)能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有关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从中得出规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2)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评价探究结果的初步能力。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用具:

照相机、蜡烛、凸透镜、光屏、光具座、火柴、多媒体。

教学过程: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目的 一

引入

教师:

1、出示班级某同学的小照片,问学生是否能看清是谁?

2、用制作成的投影片将照片放大,问学生能看清他们是谁?

3、照片是什么仪器照的,成什么性质的像?投影仪成什么性质的像?是否能用其他方法看放大的照片?

4、以上三种光学仪器其实利用凸透镜成不同性质的像,那么凸透镜成像性质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 1、学生好奇观看,无法看清照片上人物;

2、他们是××

3、照相机;倒立缩小的实像;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

4、学生思考

1、激发学习兴趣;

2、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激发探知欲;

设计实验

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

游戏巩固知识

家庭作业

大家桌子上有刻度尺、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等,请你先点燃蜡烛,观察能不能看到成像现象。

大胆进行猜想假设凸透镜成像情况与什么因素有关。

组织学生讨论,并在黑板上简要列举(对学生提出的猜想,是有价值的,合理的,一定要记录在黑板上,特别是具有创新的猜想和假设)。

我们还需要学习几个知识点:①物距(u):物体到透镜的距离;②像距(v)

下面我们认识一下实验器材:大家桌子上有光具座、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等,利用太阳光测凸透镜的焦距

教师演示实验

强调实验的注意点:①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在同一水平线上;②固定蜡烛,确定物距,移动光屏,直至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学生实验

1、找到倒立缩小或放大的实像,并及时将物距和像距填写在表格中,分析成像规律

学生实验

2、那么同学们把物距调到小于焦距时,用眼睛通过透镜观察烛焰,你能看到什么样的像?你能在光屏上找到它吗?在表格中记录成像特点。

学生实验

3、调节物距等于2f,调节光屏找到最清晰的像,记下成像特点,及像距

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凸透镜成像情况,验证成像规律;

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

1、当物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时,像距大于2倍焦距,形成的是倒立的、放大的实像。

2、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像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时,形成的是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3、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像距也等于2倍焦距时,形成的是倒立的、与物体大小相等的实像。

4、当物距小于1倍焦距,形成的是正立的、放大的虚像。

下面我们做一个凸透镜成像的游戏,游戏规则是先上来5位同学扮演左2f、左F、凸透镜、右F、右2f;教师扮演蜡烛站不同的位置出题;看被考的同学能否拿对相应的成像的牌子并站好相应的位置

视频画面:家庭作业:

(1)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在哪儿?

(2)凸透镜成放大像与缩小像的分界点在

下载科学教学设计思路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学教学设计思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一)、教材的分析本课是冀教版小学英语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十六课,。本节课是围绕着“How do you go to school?(你怎样上学?)这个题材展......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朋友和父母为中心,谈论他们擅长的体育运动和自己会做的事情。导入时利用动词和动词短语配上图片,让学生回忆有关体育运动和其他相关的词汇,再将所给词组......

    教学设计思路

    ⒈设计思路 先让学生进行课前几分钟的free talk以持续发展学生听和说的技能;接下来通过和学生用英语就weather的对话导入本单元模块的中心话题“sandstorms”(沙尘暴),并让学生......

    教学设计思路大全

    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课堂教学设计原理,制定“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设计方案。 对于“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内容,主要采用情景学习的方式,具体设计思路是:通过观察一组......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设计思路 本文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教师先简单介绍作者的生平;然后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疏通字词,整体感知文意;最后,让学生分析、概括本文的结构层次,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设计思路

    小鹰学飞说课稿》...的教学思路是:以读为主线,将情境教学法贯穿始终,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理解语句,在创造性想象、表达中积淀语感和言语交际经验。通过情境导读,合作交流等教学......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设计思路 一、 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设计理念:“学生的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队......

    教学设计思路(精选10篇)

    篇一:乡愁教学设计思路乡愁教学设计思路《乡愁》在艺术上呈现出结构上的整饬美和韵律上的音乐美。在均匀、整齐的句式中追求一种活泼、生机勃勃的表现形式。一、教学分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