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政府机关应对突发事件管理能力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9-05-14 17:56: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提高政府机关应对突发事件管理能力的几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提高政府机关应对突发事件管理能力的几点思考》。

第一篇:提高政府机关应对突发事件管理能力的几点思考

浅议如何提高乡镇干部应对农村群体突发事件的能力

城厢乡陈兴远

【摘 要】近年来,我国农村群体突发事件频频出现,对农村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了极大地影响。如何做好农村群体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紧迫解决的课题。本文就如何提高乡镇干部应对农村群体突发事件能力进行了相关阐述。

【关键词】乡镇干部;农村群体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提高

目前,乡镇干部应对农村群体突发事件能力的现状并不乐观。一方面,受危机意识缺乏和严重的“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乡镇干部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经常束手无策;另一方面,由于应对知识的不足和处置技能的欠缺,乡镇干部经常不能恰当地处理这些事件,从而不能使矛盾最小化,并对我国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一、乡镇干部应对农村群体突发事件能力不足的表现

(一)缺乏事前分析预测能力

农村群体突发事件虽说是突然发生的事件,但并不是无迹可寻,大多数都有一定的酝酿过程,在它发生之前都会露出一些端倪来。然而,由于乡镇干部对群体突发事件的敏锐性不高,他们很难从偶然的、表面的、零碎的、初露端倪的、稍纵即逝的现象中明察秋毫,未能从蛛丝马迹中及时准确判明情况。所以,对于农村群体突发事件的发生,由于他们缺乏超前的预测能力,一旦这些危机事件来临时,就不能把这些事件消灭在萌芽阶段,而使得整个处理工作变得很被动。

(二)缺乏事中妥善应对能力

表现为面对来势猛、发展快的突发事件,反应慢、等待观望、放任自流,缺乏迎难而上、不畏艰险的勇气;缺乏处变不惊、大胆果断的气魄;缺乏审时度势,沉着应对的能力;缺乏令出法随、雷厉风行的作风。面对突发事件,没有通盘考虑,抓不住主要矛盾,对突发事件的成因、性质、趋势未能准确判断,遇事慌张,头脑发热,急于求成,手段粗暴,从而导致顾此失彼、因小失大,贻误全局。

(三)缺乏事后善后处理能力

群体突发事件处理完毕之后,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去做,可是,很多的乡镇干部确实

1在突发事件处理之后,马上变成“总算过去了”的心态,对事后的善后工作放置不管,他们没有用比较理性的态度对处理工作进行评价;没有去思考哪些方面做好了,哪些方面做得不够理想,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没有从中去总结经验教训,积累处理群体事件的工作经验。

二、提高乡镇干部应对农村群体突发事件能力的路径

(一)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农村群体突发事件的影响

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冷静、理性、平和、快速处置好、应对好突发事件,对于保持我国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当前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应对好突发事件,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进一步提高行政能力的重要方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从讲政治的高度,从全面落实、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不断增强应对各种突发问题,辨别处理的敏锐性。以对党忠诚和极端负责的态度,聚精会神地分析各种信息并作出准确判断,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以一种责任心态,理性心态,机遇心态处置突发事件,使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二)加强学习,掌握处理农村群体突发事件的策略

乡镇要承担起应急农村群体突发事件的责任,加强学习增强对应急突发事件的意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丰富应急知识,掌握处理农村群体突发事件的策略。

应对突发事件是一项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考验自己能力与水平的标准。正确把握应对突发事件的大方向,要学习政治、科技、管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尤其是要学习公共危机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知晓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的防灾手段和应对模式,研究应对突发事件的成功案例,借鉴处置突发事件的成功经验。不断增强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使人的生命财产损失在突发事件中将到最低限度。

(三)勇于实践,提高应对农村群体突发事件的技能

1、强化危机意识,提高事前分析预测能力

对于群体突发事件,首先要防范于未然。突发事件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乡镇干部要在把握突发事件的必然性和规律性的基础上,提前做好预测、预警和治理工作。

(1)要善于观察和思考,及时有效捕捉突发事件有关信息。农村群体突发事件并非

“空穴来风”,在其酝酿、发生、发展过程中,必然会表现出一些不被人察觉的迹象。要妥善应对突发事件,必须善于捕捉那些初露端倪的表面现象,善于观察发现事物异常状态信号,在此基础在做出准确分析判断,较好的把问题化解在基层、化解在内部、化解在始发状态。

(2)要有预测预警能力。政府危机管理的最理想状态时将危机消灭在潜伏时期或萌芽时期,从根本上防止农村群体突发事件的形成、爆发。我国基层政府应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预警机制,所谓“合理”就是要能识别出农村群体突发事件的最初状态。

(3)要有驾驭全局的能力。要把突发事件摆到发展的全局中通盘考虑,防止急于求成,一味的就事论事,采取粗暴的强制手段进行处置。一定要避免顾此失彼、因小失大、贻误全局的现象发生。

2、注重平时锻炼,提高事中快速应对能力

(1)要具有快速决策能力。首先,乡镇干部必须在短时间内分析形势,做出正确的反应,及时决策迅速认清事件的导引、严重程度、发展趋势、社会影响等情况,为事件的妥善处理做好基础性保障工作。其次,要因情施策、区别对待。根据事件的不同起因和性质,对症下药,采取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并时刻注意事件的动向,不断地应对调整。再次,决策要有一定的超前性。要充分考虑事件的发展变化,具有一定的预见能力,留有周旋的余地,从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最后,要讲究科学的决策方法。决策者要集思广益,在积聚各方智慧和意见的基础择善而从,迅速作出科学决策,并使之立即付诸实施。

(2)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应对农村群体突发事件,对乡镇干部的组织协调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首先要具备较强的经济动员能力,要能迅速有效的调动社会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其次要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能迅速组建机构,拟定计划,有条不紊的开展工作,使各环节丝丝相扣,最大程度的发挥其效能。再次要具备较强的协调能力,善于调节不同利益关系,注重工作方法和艺术,妥善有序的处理好突发事件。

(3)要有娴熟的教育疏通能力。疏导教育在应对突发事件中至关重要。许多突发事件中,往往会有大量群众聚集,而聚集的群众又往往情绪激动,甚至有时会发生失控。在处置突发事件中,领导干部要善于晓之以真理、实理,从思想深处帮助群众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从理论层次上对广大群众感到困惑难解的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和说明,帮助群众从理性的高度辨是非,明方向,排疑难,解困惑,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现实矛盾。

3、重视分析结果,提高事后善后处理能力

农村群体突发事件事态平息并非意味着突发事件管理流程的结束,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善后工作也很重要。收尾不好,就可能再次引发事端,甚至形成社会更强烈的反应。新时期的政府是“负责的政府”,也是“问责的政府”,乡镇政府要在事后认真调查事情经过、起因和结果,及时总结在突发事件预警、应对等各个环节的成败得失,总结经验教训。要防止和克服个别领导干部,出了事东奔西忙,疲于应付,一旦事件平息下来就放马南山,一切照旧,甚至对已经承诺的事情也推三阻四,消极应付的问题。突发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后,要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恢复各个机构的正常功能。

总之,每个乡镇干部都应当抱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搞好调研,寻求解决问题之道。要以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心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心中时刻装着群众,一定要帮助群众解决一切能够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不断营造安定有序、团结友爱、政通人和的和谐局面。

第二篇:提高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

提高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

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经济学所预言的“非稳定状态”频发的“关键阶段”。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当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处于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时,这个发展阶段往往处于人口、环境、资源、公平、效率等社会矛盾的瓶颈约束最严重的时期,这个阶段就是通常所说的矛盾突发期。近年来,我国各类突发事件频繁发生,这类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强、规模大、影响广、危害重等特点,对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为了提高全社会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国务院于2006年1月9日正式颁布了《国家公共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2007年8月30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这一方面为公共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应急行动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也对领导干部提高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一、准确科学地把握突发事件的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从这里可以看出,突发事件按照成因可以分为自然性突发事件和社会性突发事件两类。所谓自然性突发事件,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如自然灾害等而引发的事件,而社会性突发事件是指由人为因素所引发的事件。现代突发事件一般有以下几种:由于不可抗力导致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干旱等;因人为因素引起的重大事故,如非典的流行;社会矛盾激化而产生的大规模罢工、示威、社会骚乱、民族冲突等;经济的大面积破产或基本信用制度的崩溃,如华尔街金融危机;敌对势力破坏导致的危机,如恐怖事件、外敌入侵等;国家或国家集团间的冲突或战争。从影响范围来讲,可以分为全球性、国际性、国家性和地方性的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至少应该包括五个基本要素:突然爆发、难以预料、必然原因、严重后果、需紧急处理。这五个要素对突发事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根据突发事件的含义、构成要素以及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规律,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复杂性、破坏性、持续性和可控性的特点。不但突发事件的发生是突然的,而且突发事件的发展也是非常迅速的。随着突发事件的发展、演变,它所造成的损失可能会越来越大。因此,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越快、反应决策越准确,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失就会越小。所以,在突发事件中,时间非常紧迫,对时间的把握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突发事件处理的有效性。

如非典爆发、禽流感流行、2008年初的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3·14”拉萨暴力事件、“5·12”汶川大地震等以及乌鲁木齐“7·5”事件等。科学地处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问题已经引起当今世界各国政府、社会乃至学术界的高度关注。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与综合国力的不断增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同时,保证一个安全、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空间是政府的重要任务。有效、及时地处理突发事件,是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关系到国家经济、政治、社会稳定的大局,这不仅是和谐社会的需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基石。如何建立和发展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保证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总结国内外处置突发事件的经验,建立有效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突发事件应对法》确立了科学的管理理念和处置原则

2007年8月30日,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确立了应急管理的核心指导思想,实现了公共管理理念的突破和创新,为我们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应急管理理念。该法确立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起点,以维持社会正常秩序,保证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为主线,以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目标。如该法第一条规定,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并在第十一条规定,有多种措施可供选择的,应当选择有利于最大程度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益的措施。由此看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了整部法律,构成了《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基本法律精神和思想精髓。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强化了防患于未然的危机意识。危机管理专家们普遍认同的是:最好的危机管理就是防止危机的发生。因而,应急管理应该牢固树立预防第一、防患于未然的危机意识,坚持防范胜于处置的原则,尽力将突发事件控制在“摇篮”之中,最大限度降低突发事件产生的负面影响,这也是应急管理中的根本原则。

一、应急管理能力是评价新时期领导干部能力的重要维度

应急管理能力主要是指各级领导干部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处置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领导干部为应对突发事件而实施的一系列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工作过程。其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我们知道,领导者是社会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组织和引导作用发挥得好就可以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成倍地放大。领导者组织和引导作用发挥的前提是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执政能力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这种本领具体表现在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实践中。从近年来统计数据看,应急管理已成为新时期各级领导干部需要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

应急管理能力是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突发事件一般是突然发生并危及公众生命财产、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的公共事件,需要政府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加以处理。当突发事件发生后,必须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置,选择什么样的方案进行现场就助和支持,对于整个事件的处置有决定性的作用。这一方面考验领导干部的决断能力,同时也是对领导干部知识储备、信息容量、科技水平和实践经验等方面的检验。应急管理的本质是非程序决策。因此,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是综合能力的检验。不仅考验领导者的决策能力,也考验领导者对事物发展趋势的预见以及对社会舆论的引导。此外,领导干部与媒体的沟通能力在突发事件处置中也占有重要位置。因此,只有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应急管理能力,才能保证我们党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中始终成为人民群众的主心骨,保证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建设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执好政、掌好权。

一、三、提高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的构想

2003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国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不健全,处理和管理危机能力不强。”对各类突发事件进行有效的应急管理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现阶段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期,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科技化、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城市数量和规模显著增长,生态环境显著变化,这些外部因素导致了突发事件的形式、发生概率和影响后果日益增大。在这种大背景下,不断探讨应急管理的方法、体系,不断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一)进一步改进我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内容体系

1.改进应急预案的内容

我国已有的突发事件预案存在的一个共通性问题即是预案内容针对性不强,考虑因素不全,细化程度不够。要完善我国应急预案的内容,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应急预案中应当有对风险的总体描述。第二,应急预案的内容应当有情景描述,而不是简单地罗列必要的内容。第三,注意不同主体制定的应急预案内容之间的协调。一般而言,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不可能由一个单一的部门单独完成,需要许多部门的配合。因此,应急预案的内容应当体现出与上级和同级部门应急预案的紧密衔接,保持与相邻行政区域相关应急预案的衔接。第四,明确应急管理机构、应急队伍、应急活动中的有关组织及其义务。应急预案应包括总则、应急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预防与预警机制、应急处置、后期处置、应急保障、监督管理、附件(包括工作流程图、相关单位通讯录、应急资源情况一览表、标准化格式文本等)等基本内容。

2.完善应急预案的制定程序

应急预案的编制必须基于重大事故风险的分析结果、参考应急资源需求和现状以及有关法律法规要求。此外,预案编制时应充分收集和参阅已有的应急预案,包括上级部门的应急预案、所在地区的总体预案等,以最大程度地减小工作量和避免应急预案的重复和交叉,并确保与其他相关应急预案的协调和一致。风险分析是应急预案编制的基础,我国应急预案制定程序应当包括对突发事件的风险分析和应急能力评估。风险分析的结果不仅有助于确定应急工作重点,还应注意发现应急体系中的缺陷和不足,选择最现实、有效的应急策略。预案应对措施应具体,操作性强;内容完整,简洁规范;通俗易懂,好记管用。同时,为保证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与实际情况的符合性,应急预案必须经过相应机构的评审,同时,应急预案制定单位要建立应急预案评估制度。

3.重视应急预案的修订

应急预案修订的重要性并不亚于预案的制定。由于客观情况经常发生变化,对预案要实行动态管理,不断制定、修订、完善、提高。只有及时对预案进行修订,才能更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机关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和情势变化,适时修订应急预案。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应急预案修订的条件、程序等问题没有再作进一步规定,然而实践告诉我们,无论预案体系多么周密,都会有新情况甚至全新的事件发生,必须要增强预案的灵活性,以增加现场的灵活处置能力,适应突发事件风险状况和具备更强的应急能力。因此,在发现了新的风险或者有情况显示一项预案已经过时的时候;或者是突发事件发生后暴露出一些之前没有注意到的风险;或者表明有更好的应急程序,都应当及时修订应急预案。原则上各类应急预案应每3年至少修订1次。同时应急预案中应当详细规定预案修订的条件、程序,应

急预案的演练等内容。通过演练使得应急预案获得生命力,通过预案的修订使其获得时效性。

(二)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1.建立系统健全、信息通畅的预警防范体系,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测预警能力建立预警机制是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第一步,也是消除危机的第一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突发事件不会时时发生,但必须时刻做好准备。政府公共管理的目的就是使用少量的钱预防,而不是花大量的钱治疗。做好应对突发事件预警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建立渠道畅通、网络严密的监控系统,收集处理潜在的危机信息。及时捕捉、收集相关信息并加以分析处理,对突发事件及其特点要心中有数,建立信息网络及上报机制,一有异动能及时发现并及时上报。二是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政府工作自我诊断,加强监督检查,提高防范准备。三是建立专家预测机构,提出科学预防方案。大部分突发事件都涉及到专业应对知识,因此应该建立一个有专家参与的应对突发事件的咨询机构,让专家尽早对突发事件做出科学评估。四是完善突发事件分类及标准,建设全民皆知的统一的警报系统,要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把预警信息和处理措施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公众。还要建立专家汇报信息,政府发布信息,媒体传递信息,大众接受信息,畅通无阻的双向警报发布和接受系统,使公众迅速了解危机信息,做到防范于未然。

2.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负责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联动系统

实行统一的领导体制,整合各种力量,坚持效率优先,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协调指挥各种社会力量。应急处置指挥系统是处置突发事件的核心力量,按照突发事件处置客观规律及其要求,尽快完善好三项主要制度:一是明确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和职责分工。明确分工是快速指挥的前提。目前一些地方在指挥处置突发事件中出现的“一窝蜂”现象,根本原因是对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混乱、职责分工不明所致。要改变这种盲目指挥现象,各级政府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分级标准。二是严格实施处置指挥的程序。严格程序是快速指挥的保证,各级指挥机关及指挥人员必须非常熟悉应急管理工作的流程、各个阶段的特点及各种应急条件的运作时限,认真克服那些忽视事件发展阶段的超前指挥、不顾客观条件的盲目指挥和违背科学要求的胡乱指挥等现象,确保指挥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三是依法指挥处置。依法指挥处置是快速指挥的关键,这就要求指挥机关和指挥人员极大地提高自己的法律政策水平、对事件各种矛盾的准确分析判断水平和对违法事件及违法人员准确适用法律的水平,力争杜绝违法处置和错误处置现象的发生。

3.进一步加强突发事件的信息管理,建立信息分析、沟通与公开制度

高效的信息收集和分析系统是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前提,只有及时掌握准确的信息才能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要建立起统一、权威、高效的信息管理制度,尤其是对社会的信息发布制度,该制度包括信息报告、通报、通知与发布制度,信息报告的对象是公众、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要制定一套严格的信息报告程序。通过内部报告制度,使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到达决策层以便有效决策。国家应设专门机构,及时接收、处理信息并迅速、畅通地通报各有关部门。信息通报的对象包括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国内不同的政府部门和不同的行政区域,通知的对象是受事件影响的公民和单位,信息发布的对象是公众和媒体。应急信息不同于国家安全信息,政府应当及时、公开、透明地披露,这样可以降低公众获取信息的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稳定公众的信心。突发事件发生后向社会公众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信息,让社会公众及时准确地了解事态的进展情况是政府的责任。大量事实证明,对突发事件进行及时准确的披露报道,主动引导公众能赢得好的社会效果,也在无形中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反之往往会造成工作上的被动。政府要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定期公布真实信息,同时规定信息发布的时限、程序和具体内容。对那些需要社会公众知晓的信息进行公开披露,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把有关信息传达给社会以及全社会成员。

4.建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学习评估机制和全社会参与机制

(1)要建立起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学习和评估机制。发现、培育,进而收获潜在的成功机会,就是危机管理的精髓;而错误地估计形势,并令事态进一步恶化,则是不良危机管理的典型特征。[3]加强对政府各级官员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理念的培训,要让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理念进入每一个管理者的常态思维中,让每一个管理者常怀危机感和忧患意识,进一步明确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加强统一协调,杜绝职责不明和无人管理的情况发生,从而不断增强应对各种危机的技术和能力。对政府来说,每一次突发事件后,都应对突发事件处置的结果进行评估、分析,查找本次处置的不足,总结成功经验。通过认真细致的分析,提出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方式方法、组织机构、运作程序、技术标准等方面的改进意见,弥补原有的应急处置的缺憾与不足,最大限度地杜绝和减少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2)培养公民应急意识和技能,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信心和承受力,在全社会培育危机意识和合作精神,完善应对突发事件的全社会参与机制。一个国家公民应急意识和技能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政府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及国家应急体系的效率,培育全国公民的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已成为每个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处置突发事件来说,社会公众既是我们保护的对象,又是我们提高处置能力的源泉。因此充分调动公众的正确参与和紧密配合的积极性,是建立健全处置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一是经常进行突发事件形势教育,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积极做好应对的各种准备。要尽快建立覆盖全民的公共安全教育网络体系,全面系统地开展多形式的公共知识的普及教育,切实提高公民公共安全知识和突发事件的应对技能。二是深入进行法律政策教育,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和自律意识,自觉按照国家法律政策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集体与国家、局部和全局的利益矛盾,并能够正确识别突发事件的性质,防止恐慌、盲从的现象;

三是有的放矢进行避险常识的宣传和培训,不断提高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增强应对危机发生的信心和承受度;四是组织公众参加处置突发事件演练,让他们切身体验各种突发事件的现场环境,基本熟悉政府处置突发事件的主要程序及要求,从思想上、物质上和自救上做好各种准备,形成比较强的社会整体危机应对能力,确保政府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提高领导干部应急管理能力的思路

(一)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在新时期的具体表现。要有效应对突发事件,首先就要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水平。对突发事件的处置首先考量的是领导干部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自身规律,突发事件的“突发”,并不全是突如其来,其出现之初,总会有这样那样的迹象。有些领导干部之所以在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方面处于被 动,对复杂问题处理不到位,主要在于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缺乏规律性的认识,对待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缺乏敏感性。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真正成为学习型的干部。既要讲学习,又要重学习,勤学习。只有不断学习各种理论知识,不断提高其理论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才能在实践中善于用科学的方法对突发事件进行干预和控制;才能在非程序化的决策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应急管理中临危不惧,勇往直前。

(二)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应变能力。从近几年各地突发事件的处置情况看,凡处置比较成功的案例,均表现出应变性强的特点。比如,从新闻应急的意义上看,2008年12月5日发生在山西洪洞的矿难新闻处置就比较到位。12月6日上午,省委宣传部接到事故通知,当时的部长、常务副部长迅速对新闻应急工作进行安排:一方面,协调人民日报、新华社记者共同赶赴事故现场,通过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及其新闻网站刊发第一个事故消息稿,然后滚动发布消息;另一方面,要求临汾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在洪洞县建立新闻中心,接待闻讯前

去采访的媒体记者。当日下午2点左右,由事故处置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审签的有关事故的第一个消息稿通过新华网和人民网刊发。同时,发送给中央、省直主要媒体和洪洞新闻中心的记者。当晚夜半,内容更为全面准确的第二个消息稿从上述通道发出,与此同时迅速在网上建造了一个“事故及抢救现场”。事实证明:山西的这次新闻应急对稳定民心、保持社会稳 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对突发事件的性质、发展趋势、社会影响等做出准确及时的判断和评估,并做出敏锐的洞察与反应,是从最坏处着眼争取最好结果的根本前提。因此,领导干部要在日常工作中锻炼自己的应变能力。要通过预案编制管理、宣传教育、培训演练、应急能力脆弱性评估等,做好各种基础性、常态性的管理工作,从基础的层面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同时要经常性地组织一些有针对性的教育训练和现场模拟演练,使各级领导干部熟悉掌握处置突发事件的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和方法等。对已处置的突发事件,要认真回顾反思,既要总结经验,又要查找不足,不断提高应对的方法和技巧。同时,在日常工作中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率先提高执行力、公信力和感召力,逐步形成“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应急本领。

(三)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如前所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迅猛发展,领导干部面对新的施政环境和矛盾。就突发事件而言,突发就是意外,就是预料之外,每一个突发事件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在这里也许我们常常没有经验可循,那么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创新。资料显示:日本企业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有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家队伍。近年来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也是靠创新走出国门的。因此,不断培养创新意识是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应急管理能力的有效手段。突发事件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不可避免,为了防止突发事件转化为危机事件,在应急处置中必须把创新意识贯穿于每一工作流程中。从对民众善意疏导、正确激励,到应急处理的有序组织,都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此外,领导干部要抽出更多时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要虚心向群众求策问计,从群众那里获得聪明才智。要通过工作专题分析会、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进行创新性探讨。要不断尝试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的新方案,善于在实践中洞察事物态势,锻炼自己的预见能力。面对突发事件苗头要做到驾驭大局,信息灵通,争取在事件发生之前熄灭“导火线”,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效处理突发事件的创新道路。

第三篇:关于提高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的思考

关于提高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的思考

随着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和冲突呈现突显和多发趋势,新近以来各种群体性事件、安全生产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和舆论风暴等等突发事件,都直逼党和政府执政管理一线,成为当前对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考验。去年贵州瓮安事件、云南孟连事件、甘肃陇南事件等等,就是由于干部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和干部作风等方面存在问题,导致了群体事件的发生和恶化,造成恶劣影响。前不久发生在杭州的5·7飙车案,由于有关部门信息发布不严谨,在网民的反复质疑和猜测下,一起普通的交通事故演变成对政府部门的信任危机,严重损害了政府公信力和杭州城市形象。我们自身也深刻感受到,由于去年三鹿奶粉事件的发生,群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再次降到冰点,市场监管公信力受到空前质疑。透过这些事件,从我们面临的形势来分析,应对突发事件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这是我们从2007年研究和排查责任与风险问题的延续和补充。事隔两年,我们再次强调责任与风险问题,并延伸到对突发事件等重大责任与风险问题的关注,是对两年来我们一些领导和干部仍然在监管执法中忽视风险问题的再敲警钟,是对履行监管执法新职能新要求的持续努力,是对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度的事前贯彻,也是对国家总局强调防范廉政风险和监管风险的积极落实。

一、把握当前突发事件的特点

结合当前所处的社会阶段和社会环境,分析近年来广为社会关注的各种突发事件及其处置,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些比较明显的特点。一是突发事件往往涉及多元化利益主体。群众利益和安全受到损害后,容易引起群体性突发事件,把群众、企业、政府等一起卷入事件之中,使事态难以控制,矛盾错综复杂,各种利益诉求相互交织,应对处理难度很大。二是突发事件往往反映出政府公共管理不足。这些年发生的突发事件,大多跟政府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市场监管、安全管理等公共服务欠缺、公共管理不足和依法行政能力不强紧密相关。三是突发事件往往引起舆论高度关注。随着公民意识的兴起和网络时代的发展,人人都可以在网上自由发表意见,并且具有“一呼百万应”的特点,使网络监督几乎没有真空,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不断加快,舆论监督的力量越来越大。四是政府部门应对突发事件经验不足。从多起突发事件演变成公共舆论事件,并对党和政府公信力造

1成严重损害来看,反映出政府部门在应对上还处于被动,应对能力有待提高。

二、关注工商部门突发事件的多发领域

从近年来发生在全国、全省和全市工商系统各种引起舆论关注的突发事件来看,工商部门的突发事件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是食品安全事件。比如阜阳奶粉事件、三鹿奶粉事件、苏丹红事件、多宝鱼事件,我们市场上的问题腐竹事件、玉米窝窝头事件等等。食品安全领域成为突发事件多发、频发的高危领域。二是执法监管事件。比如市场和无照经营户火灾、假冒侵权打击不力、虚假广告层出不穷、“傍名牌”屡禁不止等一旦被舆论关注,都会成为监管执法不力的公共事件。还比如,执法办案中遭遇暴力抗法的事件和涉及多方利益的重大复杂执法行为等等。三是投诉维权事件。在消费申诉处理中,消费者反复投诉、无理投诉、越级上访等容易演变为处理不力的突发事件。群体性消费投诉和维权事件,涉及面广、影响大,容易受到关注。在信访中,涉及多个主体的群体信访事件和反复上访的重复信访事件,也容易出现过激行为等造成严重后果。四是舆论监督事件。工商部门市场监管和执法维权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媒体关注度高。无论是审批服务、执法办案、市场监管、消费维权以及干部作风等都很容易引起媒体注意,提出批评性监督报道,容易把普通事件演变成舆论高度关注质疑工商行政作为的公共事件。从上述几方面来看,我们讲的突发事件主要是与工商工作和工商队伍有关的涉及面广、影响力大、舆论关注、处置不力容易造成负面影响的重大复杂事件。

三、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突发事件影响重大,能否主动防范、及时预警、妥善应对至为关键。从这几年来看,由于我们坚持建设“三型”工商,尤其重视坚持依法行政,在防范和应对食品安全、暴力抗法、群体信访和集体维权等事件中,基本上都能做到反应迅速、处理果断、合法合理,没有造成重大不利的负面影响,有力地维护了稳定和谐的工作环境,维护了执法公信和队伍形象。但是,从当前复杂的形势来看,我们还很有必要进一步提高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一要提高主动防范应对意识。只有未雨绸缪,才能临危不乱。从2007年强调责任与风险问题以来,通过查找风险点,开展风险教育,系统干部风险意识显著增强。但是,防范重大、复杂事件发生的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市局和分

局领导、市局处室和分局科所负责人作为主管一定业务工作的领导干部,基层和窗口一线干部作为直接面对企业群众的执法人员,在防范一般风险的基础上,都要切实提高主动防范和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意识。尤其要提高对妥善应对突发事件极端重要性的认识,绝不能掉以轻心,务必增强责任心,提高敏感度。

二要加强风险监控预警。大多数突发事件的发生既是偶然,又是必然,有其萌芽、产生、发展的演变规律。主动防范和积极应对突发事件,第一道防线就是要加强风险监控和预警。要结合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履行情况,通过日常督查开展履职风险排查,发现风险隐患;要注意掌握各大媒体和网络舆论动态,并通过投诉、监督、信访等各种途径和渠道掌握收集各种信息,监控风险动态;要及时结合工作实际进行风险隐患和风险动态的分析评估,发布风险预警,主动采取风险防范和应对措施,防止风险扩大演变成突发事件。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机制,真正把风险排查、监控和预警作为一项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工作贯彻落实到位。

三要把握好应对原则。在积极防范的基础上,妥善应对突发事件,要遵循事件发生和处置规律,迅速、主动、果断处置,减少负面影响,增强正面引导,化被动为主动。具体要注意把握五个方面:一是及时主动。第一时间掌握信息,第一时间领导到位,第一时间控制事态,第一时间回应诉求,不回避矛盾,不推诿拖拉,把事件引导上正常处理轨道上来。二是合法合理。既要坚持依法行政,避免陷入违法处理造成新的矛盾,又要高度重视群众、消费者和企业的利益问题,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三是担当责任。对突发事件中工商部门和工商干部存在问题和差错的,要坦诚面对质问、主动承认错误、敢于承担责任。四是公开透明。对突发事件中矛盾和问题的处理,一定要公开公正,主动发布信息,主动接受监督,保障公众知情权。五是引导舆论。要及时掌握舆论动态,分析舆论走向,针对性采取措施进行引导,为事件处理营造积极的舆论环境。

四要强化应对能力的提升。围绕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这一重点,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落实依法行政,提升各级领导干部和一线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全系统防范和应对风险的整体能力。一是强化教育培训。以领导干部为重点,以一线执法人员为主体,要积极开展履职风险、依法行政和公共管理方面的全员教育培训,组织干部深入基层和群众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实际情况,提高

风险意识和履职能力,勇于破解难题、做复杂工作,善于说群众话、做群众工作,敢于面对媒体、做宣传工作。二是细化落实制度。按照建设“三型”工商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依法行政的各项制度规定,确保履职到位,是风险防范和应对的根本所在;认真贯彻落实风险管理的各项制度规定,是防范和应对的关键所在。要按照建设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和构建权力运行阳光体系的要求,进一步细化落实各项规章制度。要切实做细做实各项风险管理的具体工作,市局和分局要加强检查和督察,确保风险防范和应对机制落实到位,全系统整体防范和应对能力逐步提升。三是优化应急演练。对食品安全、重大信访、暴力抗法和群体维权等要制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事先明确应对原则要求和工作流程,必要时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快速反应处置能力。

第四篇:如何提高街道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如何提高街道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其特点一是突发性,二是巨大危害性。既包括一些突然发生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台风、洪水等,也包括一些人为的事件,如爆炸、火灾、恶性交通事故等。近年来,我国各地屡屡发生一些重大突发事件,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损害,有的甚至成为新的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所幸的是,我辖区还没有发生过重大突发事件,为了防患于未然,街道在如何正确应对和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方面也肩负重任,正在成为领导干部面临的新课题。

为进一步提高街道领导干部成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把握应对突发事件工作与落实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关系,在应对突发事件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对策以及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解决的问题,街道成立专门课题调研小组围绕上述问题召集部门干部、单位、居民召开了座谈会,座谈会上,大家广泛发表建议和意见,获得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和体会。

一、当前地方领导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普遍不足可以说,发生突发事件的地区和单位毕竟是少数,但从已发生突发事件的地区来看,一些地方领导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

1.对突发事件缺乏快速感知与反应能力。地方领导干部,肩负着党和人民赋予的发展地方经济、保障人民生活的重任,能否切实负起这一责任,是衡量一个干部政治上是否合格、业务上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地方领导干部必须时刻牢记群众的安危,经常深入群众,真正为人民谋利益,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地方领导干部要吸取已有的经验教训,增强防范意识,采取有效措施尽量避免自己辖区内发生各种突发事件。不仅要善于处理各种突发性事件,而且要能很好地吸取教训,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2.应对措施失当,使事件复杂化。针对不同的事件应采取不同的措施。总的来说,应对突发事件主要应做好安抚民心、追究责任、调整利益和转化矛盾这样几个方面的工作,这些工作的顺利进行有赖于地方领导平时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较好的形象,形成较高的威信,赢得群众的支持。但是,有些地方领导平时得过且过,不注意学习,遇事不加思考,惊慌失措,只知一味动用公、检、法机关或简单采取一些强制性措施,不去研究寻找其他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结果把小事件激化成了大事件,使小失误变成了大错误,激化了人民内部矛盾。还有的领导从自身的政绩考虑,对突发事件一味掩盖,掩盖不住时就弄虚作假,如少报或瞒报伤亡人数和财产损失数字等等,导致矛盾激化。之后,又片面封锁消息,还名之曰家丑不可外扬,造成小道消息满天飞,使群众产生许多思想问题,招致群众不满。群众得不到正确信息,人心惶惶,难以安心生产和生活,结果使矛盾越积越多,越积越严重,由此甚至引发严重的社会稳定问题。这种现象虽不普遍,但危害很大,必须尽快采取措施加以纠正。

二、一些地方领导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不足的原因

首先,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一些领导干部平时对社会稳定、安全生产等问题不注意、不重视思想上麻痹大意,不注重吸取别的地区和单位在有关方面的经验教训。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容易惊慌失措,难以及时解决问题。各级地方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到,地方稳定是社会稳定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地方的稳定,社会稳定的局面也难以保持。当前,突发事件正在成为危及地方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一旦对突发事件应对不当,极易激化社会矛盾,带来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对这个问题必须重视起来,要采取有效措施,尽量避免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

其次,缺乏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良好形势使地方领导干部的注意力普遍转向经济工作,对其他工作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加之现在的干部大多是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缺乏应对复杂工作局面的考验,因此,许多地方领导干部对处理突发事件感到陌生,缺

乏经验。对此,应加强对地方领导干部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培养,使其尽快积累经验,逐步成熟起来。

第三,一些地方领导班子的结构不尽合理。考察一些事件频发的地区和单位,其领导班子结构不尽合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比如有的地方班子成员普遍年轻,缺乏合理的年龄结构;有的地方过分追求高学历,大多数班子成员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有的地方领导班子成员中冲动型性格的过多,稳重型太少,性格不能互补等。因此,在选配领导干部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进行优化配臵,使班子成员的配备尽量合理,以提高地方领导班子的战斗力。

三、地方领导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迫切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增强紧迫感。要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地方领导干部要认清自身所肩负的神圣责任,把代表和维护人民利益作为自己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各种社会矛盾必然增加,各种价值观念和物质利益的冲突也会日趋增加,发生突发事件的可能性也在增大。对此,各级地方领导要提高认识,做好随时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准备。

2.吸取已有的经验教训,提高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正确

应对突发事件,是衡量干部素质和领导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地方领导干部要积极学习,注意吸取别的地区和单位的经验教训,认真思考相关方面的问题,切实提高自己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

3.预防为主,尽量避免发生各种突发事件。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必然会给社会带来极大危害,或者造成社会不稳定,或者使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这是任何人都不愿看到的。因此,一定要把预防工作摆在头等重要的位臵上,力争把各种突发事件排除和解决在萌芽之中。这就需要地方领导干部做大量的工作,要继承和实践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自觉地同广大群众打成一片,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只有这样,当发生各种突发事件时,广大人民群众才会坚定地和地方政府站在一起,同舟共济,共渡难关。

第五篇: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采取五措施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阿蓬江镇采取五项措施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一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我镇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职能站所负责人为成员的应急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组织领导全镇各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镇级各部门、各村(居)委也成立了应对突发事件工作小组,按照“统一指挥、分级负责、资源共享、条块结合”的原则,在镇应急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组织开展工作,形成了镇村联动、部门联动的工作运行体系。二是制定预案,明确职责。结合该镇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阿蓬江镇突发公共事件综合应急预案》,建立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长效应急机制。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范了镇级部门的应急管理行为,建立健全了分类管理、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确保应急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同时,建立了层层目标责任制,对所负责的工作出现问题的,按目标责任书追究相关责任。三是做好宣传,针对性强。充分利用了各种会议广泛宣传,开展危机预防和管理教育,增强公民危机意识、应急意识及应急基本技能;对学校以法治教育为主线,推进应急知识进学校、进书本、进课堂,有计划地安排对学生进行防公共场所 群体踩踏事故、交通安全、火灾自救和法律知识等安全教育。四是完善设施,加强演练。我镇购买了统一的服装、配备了相关器械,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和应急分队开展防扑火、防疫、社会突发事件和灾后抢险救援等公共突发性事件的应急演练,总结实战经验,学习了成功的救援方法,结合实际开展应急处置管理。五是加强值班,信息准确。我镇建立了各部门、村(居委)为主体的安全信息网络,由党政办负责做好信息管理工作,负责全镇突发事件信息的收集、整理、监测,建立了至上而下通报和自下而上报告的监测报告制度。同时,组建了督察队伍加强值班督察,建立和完善了24小时值班制度,保证值班电话畅通,确保信息报告及时、准确。

国新办培训提高地方政府应急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中新网7月26日电据东方网报道,7月25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干部培训中心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宣教中心联合主办的“突发事件处置及媒体应对高层研修班”在上海落下帷幕。

消息称,来自北京、上海、天津等二十多个省、直辖市和五十多个市、县等各级政府机关的相关领导和企业负责人108人,围绕突发事件的新闻处理、突发事件的媒体公关策略、突发事件处置经典案例解析、突发事件基本规律分析与应急预案解读、突发事件的媒体报道以及突发事件中的危机管理等专题进行研修。

专家指出,最好的危机管理就是避免危机。建立公共安全管理机制,建立监测、预警管理体系,做好预案演练可以有效降低公共和安全生产等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预防安全生产等突发事件的发生,需要领导提高认识,需要加大安全投入。突然事件发生时的处置水平,有赖于应急预案的日常准备,有赖于领导的责任意识。

专家称,媒体应对是正确处置突发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重要的是要掌握好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应急响应机制、新闻发布机制、中外记者采访管理机制、境内外舆情跟踪和通报机制、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分类处理新闻发布机制。

专家强调,突发事件发生时,要保持畅通的媒体应对通道;要改变冷落媒体的不利做法,对媒体关注突发事件报道给予理解,做好报道安排;关注突发事件报道是媒体的必然,拒绝媒体采访会造成分散采访,导致报道不利局面;应及时成立新闻中心,统一口径,用一个声音发言;注重掌控事件处置的第一手信息,及时发布,有效引导舆论;对于不实报道,应学会运用法律武器解决问题。

学员们认为研修班提高了他们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理论水平与能力,对突发事件的媒体应对有了崭新的认识,学会了应该如何与媒体打交道,增强了应对媒体的信心。

研修班负责人胡晓东则表示,各类突发事件也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再偶然的突发事件也会有预警信号,再难处置的突发事件也有最妥善的处置办法。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媒体应对与突发事件的处置同样重要,媒体应对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事件处置的进程和结果,而应对不好甚至会酿成新的事件。掌握突发事件的科学预防、处置方法及正确的媒体应对策略是重要的。(姚琳琳)

下载提高政府机关应对突发事件管理能力的几点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提高政府机关应对突发事件管理能力的几点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思考

    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思考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各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日益显现。......

    浅谈如何提高管理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管理能力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每一个管理者都可以说是企业的支柱,管理者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管理的有效性、影响企业经营效益获取更大利益和发展。作为一名现代的企......

    如何提高管理能力

    如何提高管理能力一般很多人在管理别人时都想快速提升自己的能力,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要知道能力的提升是一个"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炼狱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成的。这......

    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二、如何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解决部分领导干部在应对突发事件中“考试没合格”的问题,是我们党在新形势新阶段必须努力解决的一大课题,笔者认为,必须在以下七个方面提出对策......

    应对突发事件

    1. ( )是人们对出乎意料事件的总称。通常包括各种自然灾害、严重事故、恐怖主义行为及重大群众性骚乱、重大政治经济事件等。 (单选 )A突发事件B应急处理C应急事件D突发处理2.......

    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所谓突发事件,即指突然发生的事件。有的有征兆,有的没有征兆。可以说每天都在发生,小到鸡毛蒜皮的小事,如突然引发的口角之争;大到灾难战争危及生命的大事,如5。......

    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经验材料

    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经验材料“七个到位”切实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一是思想认识要到位。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冷静、理性、平和、快速处置好、应对好......

    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经验材料

    “七个到位”切实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一是思想认识要到位。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冷静、理性、平和、快速处置好、应对好突发事件,对于保持我国稳定的政治环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