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下

时间:2019-05-14 17:02: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下》。

第一篇: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下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科学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课程,多数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生活,自然学生对科学课的实验制作,动手实验就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五年级科学下册包含了“运动和力”、“时间”两个单元,由二十个典型活动课题枸成,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我不仅注重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和证据的科学精神和态度,还要进一步发展学生根据事实和数据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

一、教学成功之处

1、调动学生自学兴趣,保障自学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直接引导学生学习,推动学生探索新知识,发展创新能力的巨大动力。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启发与诱导,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实验结果不等于结论,科学概念不能自动地从数据和孤立的分析中产生。还必须对实验中的事实和数据进行分析和符合逻辑的推理,在事实和结论之间建立必然的逻辑联系,因此探究活动中的思维活动是心不可少的。比如,“地球运动”单元对昼夜成因的探究,仅通过模拟实验,学生并不能找到地球上发生昼夜变化的真正原因。要知道原因,还必须指导学生根据我们已知的常识对实验结果进行推理和计算,并再次通过事实的验证。在研究地球自转的方向时也是这样,要指导学生根据日常相对运动的现象和太阳东升西落的事实,进行推理,得出地球的自转方向。通过这样的经历让学生知道在科学上既要大胆想象、重证据,还要善于思考和符合逻辑。

2、自主探究,共享收获

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表述。教学内容融入有关的科学发展史,让学生从科学发展史中获得对科学和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和科学探究的更多的理解。例如“时间”单元和“地球的运动”单元都体现了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重演”历史上人类认识时间、研制计时器的过程和探究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与小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过程接近,而且会促进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了解到科学探究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永无止境的活动,探索科学规律是人类的奋斗的目标,科学和技术书紧密结合、互相促进的。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能够改变社会的人类的生活。科学需要献身精神,现有的科技发展的成果是人类长期奋斗的结果。

二、不足之处及改进的方向和措施

1、不足之处:通过近一年的科学任教,不能更深层次地引导学生去探究,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性,不便对自然事物进行直接的观察、研究时,用“模拟实验”来代替直接观察,让学生用手电筒代替太阳,用乒乓球代替地球,建立日地系统的模型,研究昼夜及时差的成因以及四季的成因。这些内容不能很好地适用于当地的生活习惯,学生有时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教师不能很好地妥善处理。

2、今后的改进方向和措施

对科学的探究是无止境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深入研究教材实质问题,从本地实地情况出发,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摸索新方法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实验,加强做好科学探究记录卡,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试卷分析

本次科学测试题主要有这样几个大题:“填空”“选择”“判断”“我的发现”“科学常识简答”“”几个领域.从成绩统计来看,总分1579,人均78.9,合格率100%,最高分93分,最低分60。从各题的答题情况来看, “你的观察”题学生得分率比较高,这些都是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得分率在95%以上, “二三四五”题是根据生活实际回答问题失分相对较多,回答不准确。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地较好,思其原因,主要是这些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贴近,学生容易掌握,容易运用,对科学知识简答题,由于学生平时没有养成良好地记录,观察的习惯,对所学知识不能灵活运用,各个知识点不能有机地结合起来,科学探究的过程性不强.我想,今后的工作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让学生养成良好地学习习惯,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达到触类旁通。

平安希望小学

五年级:韩立文

第二篇: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下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反思

由于《沉和浮》单元在三年级下学期时已经学习过了,而且本册书的内容和三年级下册的内容在很多方面都有相同之处,所以学生对于相关知识还是有所了解的。学生通过后两个实验,得出“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结论。这也是本节课的探究重点所在。我在活动最后给学生留下“悬念”,向学生提出了怎样使浮在水面上的小药瓶沉入水底这一实践应用性的问题,把课堂上引发的科学问题延伸到课外活动中,也为下次活动的顺利进行铺平了道路,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又让他们体会到科学的无穷奥妙。

存在的不足: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多样,缺乏针对性;还有个别之处活动进行得不够充分,有些急于求成等等,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需要不断进行改进。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反思:

在第一课时,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他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课的实验研究重点是材料的准备。一组是“体积相同,质量不同”,一组是“重量相同,体积不同”,我为学生准备了泡沐块、木块、砖块、石块、铁块。然后让学生按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从这个实验中学生很容易知道“体积相同的物体,重的物体容易沉;体积相同的物体,轻的物体容易浮。质量相同的物体,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质量相同的物体,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

在最后一部分的实验中,因为我们以前曾经给学生们讲解过潜水艇的工作原理,所以在这一环节上,孩子们很容易理解。但是对实验过程的观察,我还是要求他们要细致认真。因为要瓶子沉下去,很简单,要浮上来也很容易,可是要让瓶子

悬浮在水里,是需要操作时注意的,也需要认真的观察。《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在一桶里有很多根同样规格的橡皮泥,我让每组同学从里面拿出四根,然后做成四种不同的形状,再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并引导学生观察四种不同的形状放入水中后排开的水量并没有变化,也就是橡皮泥的体积没有发生变化。实验效果好,结论很容易得出。可是在做橡皮泥排开的水量比较试验中,最难操作的就是测量排开的水量。要上好这节课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橡皮泥的体积不能太小,否则排开的水量变化不明显;

2、橡皮泥最好要硬一点的,避免放到水中就软掉;

3、可以自制刻度杯或者刻度板,保证读数更为精确,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

<浮力>教学反思 :

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研究的问题,教师尽可能不直接提出。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学生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也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有效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前提。而通过对学生问题的了解,特别是对基于学生经验的真实问题的了解,可以使教师把握正确的探究方向。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思维发展的流程、兴趣特点和发展水平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即顺应学生,是现代教学观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已有经验、个性特点和已有知识来安排、组织教学,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习主体的充分体现。

《下沉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教学反思;本节内容是第五节的延续,通过实验探究,学生知道了无论是上浮物体还是下沉物体,其受到的浮力大小均与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有关。但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与运用仍存在问题,如作业本中的判断题“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铜块,它们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大部分学生认为是错的,因此为加深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有必要进行例题讲解。

学了本课之后,学生已经知道物体在下沉、上浮、浮在水面上时,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但对于通过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来判断物体的沉浮,仍不知“从何下手”,如作业本选择题:测得某物体在空气中的重量为50克,浸没在水中时的重量为35克,那么这个物体放在水中会()。A、下沉 B、上浮 C、停在水中任何深度的地方

《造一艘小船》教学反思:它是在前一课认识浸入水中体积,排开的水量影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基础上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我把教材进行了一定的处理,把船的发展史调到了第一部分,让学生对船的发展史进行了解,激发学生对于船的兴趣,引起他们探究的欲望,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从船的发展史了解到各类船和船的发展,相信学生在内心也希望自己能造一艘船。因势利导之下,我提出了:你是否也想做一艘小船?大部分学生肯定很希望自己来造一艘小船,教师适出示橡皮泥,提出用垫圈来表示小船的载重量,提出如何更好的研究怎样让小船装更多的货物,先让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再由教师出示课件提示,紧接着用比赛的方法让各小组之间开展竞争,一个个小组上来,把自己测得的数据填入电脑中,让各小组同学更直观地感受到别的小组得出的数据是什么,更积极地开展研究,对小船进行调整。一堂课下来,学生学得很开心,对小船的热情很高,学生一次次的探究,一次次改进小船,各小组之间也展开了非常激烈的比赛。本堂课也体现了从玩中学的道理,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让学生更好的展开研究和联系。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理念中,通过“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向学生渗透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注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液体变化会影响物体的沉或浮。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不仅落脚在注重知识层面的环环紧扣和思维逻辑的严密性上,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发现科学、热爱科学的兴趣,利用每一步“教学”去挖掘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深刻内涵。如检测两种液体有什么不同时,当学生提出了用“品尝”一下的方法时,我抓住契机让学生对这些方法进行甄别,哪些方法“不科学”,为什么?接着让学生根据我提供的材料讨论

设计实验检测两种液体的方法,这不但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品位,又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的习惯和态度。在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时,要求学生取10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加一勺盐,并搅拌,食盐溶解后,放入马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使学生看到只有在液体中溶解了足够多的物质时,马铃薯才能浮起来,向学生渗透了改变液体密度会影响物体沉浮的概念。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发展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中,我重点设计了学生发生冲突的问题,那就让正反双方进行充分的论证,摆事实,讲道理。然后设计实验。有的学生都会认为衣服、棉被不能提供热,只是保温,有的学生都会认为衣服、棉被能提供热,那么老师就要灵活处理,进行引导,让学生设计实验来说服教师。给学生经历一个辩论的过程,让学生把以往的生活经验作为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用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热起来了》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把主动权完全教给学生,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更容易让我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更容易把握学生考虑问题的方向,也让学生自己经历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最后我出示一个已经完善的实验设计单,帮助学生把自己的思绪进行条理化,也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完成了一个科学实验过程,增加学生的成就感。

不足:课前准备还是显得不充分,没有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对于课堂上生成性的东西没有给与关注,造成实验结果的多样性。

《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

首先我感到自己比较成功的是在课堂上学生都是带着一种快乐的心情在玩,在玩中学习科学真理。他们时而观察发现,时而探究领悟,时而又笑容满面。在做实验过程中烧杯和试管包皮配合使得实验的现象较为明显,之后让学生换成不同的液体来做。加深对这种现象的理解,因为整个实验教师只是指导,而真正的探究者是学生,所以课堂气氛活跃,大家对于各自的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共同探究原因。学习效果非常理想。

对于液体热胀冷缩的现象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但是有些不善于观察不善于思考的学生往往漠视这种现象的存在,既看不出特别,也不想去探究特别现象背后的为什么,而这节课讲解实验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怎样让学生清晰明了看到液体热胀冷缩的明显变化。我觉得作为一个科学课的教师,应该时刻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每一节课,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体验、探究的过程,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目标。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是建立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基础之上的。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用研究“水的热胀冷缩”的方法,来探索“空气的热胀冷缩”。前者观察的对象是“液体”,而后者研究的对象是“空气”,只要将实验瓶里的“水”换成“空气”即可,关键是引导学生学会探索问题的方法。进而让学生认识到: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吸热升温以后,微粒加快了运动,微粒之间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当物体受冷后,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学生们认识到这一点,也就认识到: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金属热胀冷缩吗>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实验都要用酒精灯加热金属固体,由于我课前课堂都关注了学生使用酒精灯的情况和实验时的安全问题,所以整堂课都进行得很顺利!

2、观察钢条热胀冷缩的实验,我为学生准备了与教材上不完全相同的实验材料,利用四年级学过了的简单电路的知识、技能,提高了学生探索的兴趣,使本节课的实验更有效、更方便、更利于探索地开展了。实验之后,学生对热胀冷缩这一知识点有了更深刻地了解,有的学生还发现了有关热传导等问题,收到了

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我相信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一定能更好地运用物体的热胀冷缩这一性质。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 在前五课,学生不断的经历给物体加热的活动,也体会到水、气体和液体都会热胀冷缩,尤其是在研究固体上,学生感受给铜球、金属条加热,手握的地方会变热,热从哪里来,展开本课的教学,对于本课反思:

1.寻找生活经验,完善概念

学生在平时就有用金属勺子浸泡在热汤中会慢慢变热的经历,大部分的勺子在手柄位置都会放置塑料等减慢传热速度,这不仅仅与本节课的教学有关,为下一节课传热速度也打下铺垫,对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需要合理的转化,设立疑问,为何会这样呢?孩子们感受到金属的导热性。

2.联系先前经验,加深学习

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有了热水袋中的水怎样被加热升温?学生初次感受温度由高到低传递,再加上实验操作,感受越接近热水,金属汤匙的温度就越高,让孩子们在猜测中验证热的传递方向和温度变化。

3.课件演示,获得新知

在本节课教学前,对于材料准备比较缺乏,因而采用课件的方式让学生感受热的传递方向,孩子们在直观课件中获得对热传递方向的再次感受,也加深自己对本节课教学重点的理解。

<传热比赛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不同材料的传热的快慢不相同,金属材料的传热较快,塑料、木头等材料传热较慢。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不相同。像实验中的金属那样,传热能力好的物体叫做热的良导体。塑料、木头等传热能力弱的物体叫做热的不良导体。学生在动脑、动手当中内化了知识。效果很好。

第三单元

《时间在流逝》教学反思

一、对教学内容的思考:

科学课教学,使全体学生加入到课堂活动中,进行实验操作,学生都动起来,感受到参与的乐趣。但是《时间在流逝》这一课并没有实验操作等内容,相对来说理论性较强比较枯燥。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这样的课没有实验课有趣,不好上,但是教材还需要这样的内容。怎样将枯燥的内容变得有趣,让学生乐于参与,在备课时是要想解决的问题。经过思考,设计教学环节时尽量多给学生创造实践和体验的机会,使学生经过有趣的实践和理性的思考,了解这节课的知识。主要是让学生感受时间的存在,利用各种自然现象,估计时间,意识到时间的长短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时间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二、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努力创设了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究去感受,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认为以下几点把握的比较好:

1、“现在几点了?”这一教学环节中,在提出这个问题前,先让学生跟老师做动作:闭眼+双手插在裤袋。这样提出问题后学生就不会马上看手表了。

2、体验一分钟有多长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安排学生集体闭眼一分钟,体验时间的流逝,再让学生自己确定体验内容,分组体验,使学生在欢乐体验时间的流逝。教学中,了解到学生进行了一下一分钟体验活动:大笑一分钟、游戏一分钟、读书一分钟、写字一分钟、聊天一分钟、跳跃一分钟„„在不同的活动中,体验时间的流逝,学生饶有兴趣。

3、为学生创造了实践和体验的机会。特别是在1分钟的估计这一部分。保证了每一位学生都能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体验。

4、在问题的引入上,新课标规定应从实际情境入手,并且使学生能对问题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在提出问题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同学们基本能在任务驱动,问题激励下,产生强烈的探究欲。

5、讨论和探究的形式让全体学生投入其中,积极思考,轻松的氛围让学生感觉到在整个的教学当中是主角,是课堂的主人,本节课多媒体也设计了生动的情境,使学生对探究的问题有更深的感受,为突破重点、难点做了保障。

三、本节课学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创造了实践和体验的机会使学生能行之有效的进行探究和分析。总之,在今后的科学课教学中,还将在各个方面充实和完善自己,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

用水测量时间

《用水测量时间》一课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四课时。教科书上的实验要求是:通过这一课的教学,让学生亲身经历记录10毫升、50毫升和100毫升水慢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的活动过程,初步理解流水为什么能够用作计时工具,流水与时间的关系等。

课前,我自己先做了实验,用一个一次性塑料杯子,在杯底打一个小洞,倒入100毫升的水,用一个量筒接住,当量筒里的水达到10毫升时,我记录一下时间,当量筒里的水达到50毫升时,我又记录一下时间,最后当量筒里的水达到100毫升时,再记录一下时间。可是这样测量需要很高的精确度,学生小组实验的时候,如果测得的数据有一点点不精确,就会影响我们对整个实验数据的分析。

学生们在实验中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能改进实验,我认为:这是这堂课中学生们最大的收获,也是老师期待的结果。

<我的水钟>教学反思

教材上要求学生做个简易的水钟,看课本上的简图,我觉得非常简单,于是按课本上的样子自己也做了个水钟,找了两个矿泉水瓶,一个剪去头,一个剪去尾,再在瓶盖上打个洞,做成滴漏。

有了设计图,做起来就比较顺手了,关键是打洞,刚开始我用老虎钳钳住一个小铁钉,在火上烤热,再用铁钉去烫个洞。结果水流得的哗哗响,第二次吸取教训,洞打得小一点,用个缝衣针用手一使劲,洞打穿了,水滴答滴答地流了下来,可是水越滴越慢,一节课40分钟,才滴到薄的一层水,这样的速度实在是太慢了。于是,我用别针上的针在原来的小洞上再反复戳几下,把瓶盖反过来,从里面往外再戳几下,这回水又流成了一条线,洞又太大了,真是伤脑筋,不管它了,自管自去做事了,说来也奇怪,过了一会儿,水不再成线,而是一滴一滴地滴下来,速度挺快,真合我意,一节课时间有限,最好能快点滴。

可事实并没有我想像的那样,刚开始滴还是比较正常的,用了一段时间就不准了,看看学生们做的水钟效果都不错,作为教师的我真的有点难为情。我向他们提出借我用用,可一到我手,水钟又开始“罢工”,放在办公室一昼夜也没有动静。我想也许是水质问题吧,可是自来水中杂质较多的缘故吧。在学生手中还行,是因为他们放了一点点水,只做了一会会,觉得行,就没再把实验做完,而我做实验时间长,放的水多,因此毛病就出来了。大的收获,也是老师期待的结果。

<机械摆钟>教学反思

1、原来设计在测完摆钟的摆一分钟的摆动次数之后,引出并板书“同一个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相同”这一概念,虽然学生欣然接受,但我发现这一结论缺乏科学性,虽然这个摆具有这一特点,但其他摆还不曾研究过,至少要多研究几个。所以我让学生研究了自己做的摆之后,发现“同一个摆,每隔10秒摆动的次数基本相同”后才进行归纳。

2、之前试教过程中,学生做摆都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些没打结,一些结没打好,后面的实验数据就出现了问题”。试教之后我一直在想“这个环节能不能删除,由教师直接做好给学生进行研究”。经思考之后觉得不能省,学生做了之后也许课后还会自己用材料做一个,而且这也是一个体验过程的环节,后面的探究固然重要,但没有摆,也将无法进行。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学生将就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进行讨论与思考,并且去验证学生自己的一些猜测。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排除一些原有的不合理的前概念,修正自己的想法。在这一节课上,学生将测量不同重量摆锤的摆在15秒钟内摆动的次数,和不同长度摆绳在15秒钟内摆动的次数。学生在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会发现:影响摆的快慢主要是摆绳的长短。但是,在课文的最后又提出了新的研究问题,即:摆长也是影响摆的快慢的一个因素。所以说,本课的教学是让学生从问题中来,又带着问题离开。修订以后的《摆的研究》这一课,舍去了原教材中影响摆的快慢三个因素中摆幅大小的研究,教材将这一内容移到了

上一课完成,应该说这样的教材更容易教学。因为,原先的教材,是将三个因素一起在一堂课里研究,这样时间难于控制,效果也不理想。不过,由于今天这堂课是公开课,这一课又是第二教时,所以我还是适当地引用了“摆幅大小”这一因素,但不作为研究的重点。

第四单元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反思

一堂课上下来,感觉效果不太好,虽然课堂上没有多少概念需要学生掌握,但学生对于昼夜交替的假说仅停留于课本提出的四种,虽然有一个组提出还有可能月球的影响,说到月球的运动也有可能形成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但这个学生却没有能说清楚可能的运动情况。

模拟实验很热闹,学生很投入,大家一种假说一种假进行验证,但实际还是没有目的的实验,说是验证,实际还是把各种假说的情况做了一边,因为在讨论时,学生不知道是否能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他们对于为什么要做实验,做实验为了观察什么不清楚,怎样观察实验中的昼夜交替不知道,以致于课堂热热闹闹,探究却是低效率,反思本堂课,应该说还是教师对学情分析不够,对实验的关键点把握不到位。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反思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一课,教学重点是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教学难点是认识到对同一种现象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的。在教学人们对地球形状和运动方式时,将“天圆地方说”、“盖天说”及“浑天说”引入课中,既可以丰富了学生的见识,又能让学生知道了随着社会和生活的发展,人们认识的加深,建立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的观点。在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上,让学生对比着找出相关的证据,并通过托勒密的推理证据与哥白尼的事实论据比较起来,让学生理解到哥白尼的证据更充分些,从而培养了同学们的思辨能力。让学生结合生活的实际想象,例如在行驶的车船中如果飞入苍蝇或蚊子,苍蝇或蚊子能自由的在车船中飞行吗?然后通过让学生体会行驶中的小船和大船谁更颠簸,体会到如果大到地球这么大的船在行驶我们是不易感觉到它在运动的。通过这一系列的运用相对运动和参照物的实例,让学生体会到,如果地球在运动我们是不易感觉到的,同时地球上的云彩和鸟儿是可以自由飞行的。从而说明,托勒密的证据不是很充分。并且,通过哥白尼观察到宇宙天穹在旋转,而地球不动,机会是相当小的,说明哥白尼的证据更充分。这样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培养了学生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

<证明地球在自转>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有一个实验活动,证明摆具有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的实验。在准备实验器材是就有遇到困难,摆的底盘找什么物体替代使他转动起来。左后找到一个底为圆的盘子,在实验中旋转底盘后观察摆摆动的方向,在学生描述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有说前后的,有说左后的。可能跳过第三单元的学习,学生对摆的概念很模糊,在摆摆动的描述上也很不清晰。

第二个内容,介绍傅科摆。书本上有对傅科摆内容的阅读资料,学生自己阅读不是很能理解,我在解释的过程中也没能表述清楚,使得学生对傅科摆还是一个不够完整的概念。如果教学中配备一个完整介绍傅科摆原理及使用的一个视频,还有验证地球自转实验的视频就能帮助我们的教学以及学生的理解了。在很多的教学上利用一些视频资料的观看辅助教学也很有必要吧!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反思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新课标提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在教学《谁先迎来黎明》前,我讲了《八十天环球旅行》这本书的故事情节和结尾,提出书中的主人公为什么会赢,引起学生极大的阅读兴趣,然后我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后来在教学时,学生纷纷根据故事情节提出自己的观点,用科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仅轻松愉快地学到了科学知识,而且培养了科学探究的精神。所以我认为只要跟教材恰当地结合起来,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大量的阅读,不仅使学生学到许多课外知识,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而且使教师教学相长,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所以我认为如果有老师的引领,也许会让孩子们学会正确阅读,在阅读科普读物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教学反思

在第一个班教学时,提出这样的命题后,马上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老师,北极星是动的。我纳闷,差点让我不知道如何处理。我询问学生是从哪里知道的,有学生是从百科全书上看来的,还有几个是从书本最后的资料库里面看来的。我顺势问下去,那为什么北极星是动的,而我们教材上还说“不动”的秘密呢?(当时我的想法是告诉学生认识到动与不动都是相对运动的结果,并且还和观察工具的进步、观察时间等因素相关)。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开始了课堂的学习,书本上展示的图片,学生观察比较后,能回答出来的东西很多,在这里学生容易存在的疑问是:

1、北极星在两幅图片中位置有一些变化;

2、为什么南极在也能拍到北极星?(这是在学完后学生形成的疑问)。学生虽然有可能看见过北极星,但真正仔细观察过北极星的学生,对北极星运行规律的学生知之甚少,这是学习此课的麻烦之处,其实包括我自己在此方面的知识也很缺乏。北极星为什么不动,它周围的星体(如北斗七星)围绕着北极星又是如何运动的?书本上的模拟实验很直观,利用简单的工具,学生们很快会发现星体围绕北极星运动的规律(有些星体会出现东升西落的现象,还有些始终出现在北极星周围,另外还有一些一直处在地平线下方看不见)。而此时北极星始终保持不动,此时学生似乎对这个“不动”多了一份理解。第2个活动,我把北极星贴在墙壁上,让学生眼光盯着北极星,旋转椅子,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当北极星处在视线旋转的中心,她可以保持不动。第三个活动,利用陀螺做实验,观察物体旋转时的轴心变化,我在教学时,效果不明显,学生听不明白,最后我只能直白的告诉学生了。这个活动的设计我觉得有些太简化了,由陀螺运动的状况就能让学生联想到地球转动吗,并且能够引导出地球轴心可以相对不动,轴心也是可以倾斜着的。

最后我介绍了北极星和周围北斗七星的运行规律,让学生阅读了课后资料,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更多地了解北极星和北斗七星的信息。

<地球在公转吗>教学反思

地球的公转这一课内容难度较大,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而且内容较多,从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到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再到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将地球公转这一部分内容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两部分

教学内容,即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本节课为第一课时。在讲授的过程中,教师尽量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通过让学生演示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的情形,让学生总结出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包括周期、方向、轨道形状等;通过简单的示意图与圆规展示,让学生理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通过直观的flash演示,让学生了解太阳直射点在一年内的移动情况,并在图中读出。最后,以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碰到的坐公交车的问题,对整堂课做一个拓展,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整堂课,教师试图让学生处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参与学习,并以此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然而,课堂中还是有很多细节的问题需要注意,例如教学语言的精确、教具摆放的合理,另外,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表扬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途径。在这些方面,还需要更多的改进。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教学反思

这课第一部分在介绍古人研究四季的方法时,我引导学生回忆观察太阳钟时的发现。通过简单的分析,从古人的研究中至少可以得出:1)、研究时间要统一;2)、物体长度和位置要统一;3)、观察时间要长,至少一年。从图示中,学生可以明显看到不同季节太阳照射到物体上的角度和影子长度发生了变化。

模拟实验的部分,虽说难度不大,我利用一根蜡烛和四个地球仪,将地球仪放置在对应的四个位置,并在地球仪上用橡皮泥固定了一根铁棒。实验前,我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上实验说明,让他们小组讨论:模拟实验需要观察的对象?实验时地球仪的位置应该怎么放?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实验的要求和需要关注的对象。

模拟实验的结果,学生发现随着地球公转到不同的角度,太阳照射在地球上的位置和照射到的范围在不断发生变化。光线从北半球慢慢移至赤道附近而后又慢慢接近南半球,而此时北半球似乎有一些地方不能被照到。此时学生似乎有点觉察到四季形成的原因了,只是还不会完整的表达出来。我即引导学生回忆一天当中影子的变化和温度之间建立关系。当太阳直射下来(即正午时,温度最高,当然现实生活中由于云层反射等原因,最高温度需要推迟一些。)而到了傍晚太阳光线斜射过来,温度就逐渐降低。引导学生将直射点位置的变化与温度建立联系,从而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学生初步理解后,再来思考更本质的因素,为什么在地球上会出现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有哪些原因是太阳直射点产生变化的重要

原因?学生们此时基本能说出公转是一个重要原因,而地轴始终保持固定的倾斜角度还需要老师稍加引导,学生才能明白,最后让学生对结论进行总结,并且通过小组讨论完成作业。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学反思

教学中通过图片使学生对南极、北极出现的极昼极夜现象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有了上一课地球四季的知识,对极昼极夜产生的原因就比较好理解了。对于地球经线和纬线学生有一定的认识,在高纬度地区都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只是时间长短有别。地球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四季、极昼极夜这些现象在教学中有时趣味性不强,学生不感兴趣,需要教师多想一些教学策略,其中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尤为重要。

2015/6/18

第三篇: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科学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课程,多数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生活,自然学生对科学课的实验制作,动手实验就有着浓厚的兴趣。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我不仅注重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和证据的科学精神和态度,还要进一步发展学生根据事实和数据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实验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亲自感知实验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变化,通过认真观察、认真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1、调动学生自学兴趣,保障自学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直接引导学生学习,推动学生探索新知识,发展创新能力的巨大动力。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启发与诱导,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实验结果不等于结论,科学概念不能自动地从数据和孤立的分析中产生。还必须对实验中的事实和数据进行分析和符合逻辑的推理,在事实和结论之间建立必然的逻辑联系,因此探究活动中的思维活动是心不可少的。比如,“地球运动”单元对昼夜成因的探究,仅通过模拟实验,学生并不能找到地球上发生昼夜变化的真正原因。要知道原因,还必须指导学生根据我们已知的常识对实验结果进行推理和计算,并再次通过事实的验证。在研究地球自转的方向时也是这样,要指导学生根据日常相对运动的现象和太阳东升西落的事实,进行推理,得出地球的自转方向。通过这样的经历让学生知道在科学上既要大胆想象、重证据,还要善于思考和符合逻辑。

2、自主探究,共享收获

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表述。教学内容融入有关的科学发展史,让学生从科学发展史中获得对科学和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和科学探究的更多的理解。例如“时间”单元和“地球的运动”单元都体现了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重演”历史上人类认识时间、研制计时器的过程和探究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与小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过程接近,而且会促进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了解到科学探究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永无止境的活动,探索科学规律是人类的奋斗的目标,科学和技术书紧密结合、互相促进的。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能够改变社会的人类的生活。科学需要献身精神,现有的科技发展的成果是人类长期奋斗的结果。

3、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培养学生探究潜能 教学中有些内容不便于直观讲解,特别是一些抽象的知识,就需要老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演示实验,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师运用直观教具,演示给全体学生的实验,使学生的受到教育,提高科学教学的实效性,潜移默化中培养了探究的潜在能力。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了电教手段的作用,图文并貌、形象直观的演示了蚕宝宝的一生。学生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发掘了学生的潜能。

4、创造条件开展分组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学生课堂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重要环节。通过学生实验,学生能更细致地观察和研究一些自然现象,验证一些规律,熟悉一些简单仪器的使用和性能。为此,在指导学生分组时实验时,我都提出明确的要求,讲清楚实验的目的和研究的问题,交代仪器的名称以及使用方法,并提供材料超市供学生自由选材,为学生分组实验创造良好的条件。学生开始设计实验,选取材料,开始实验。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经过一阶段实验,各小组推选代表汇报实验结果,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完成实验报告。

5、多种渠道开展实验,培养学生探究习惯

学生要开展除课堂实验以外的多种形式是的科学实验,实验内容一般是指那些简单易做的,取材容易的,没有危险的,或是长期坚持的,用一些简单的器材可以独立完成的实验,课外实验和学生生活关系更为密切,更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继而将其培养成习惯。

对科学的探究是无止境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深入研究教材实质问题,从本地实地情况出发,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摸索新方法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实验,加强做好科学探究记录卡,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四篇: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认识我国的主要矿产资源分布及现状,刚开始我采取了我说矿产资源基地,学生找在哪个省,然后再反过来,如此反复四遍,学生在课堂上就基本上记住了一些重要的矿产资源基地。

学习矿产资源图后,了解了矿产资源的现状,又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算,知道可利用的矿物资源随着人类的开采和利用正在逐渐减少,我国现有资源的紧缺。

紧接着,我又把视角引入到了学生身边的资源消耗情况。在课前的导学案中,我引导学生调查家庭、学校、班级消耗能源的情况。数据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学生们一片哑然。他们这时才意识到,人类在发展的同时,也破坏了环境,消耗了资源。然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说说如何保护矿产资源。学生讨论地很热烈。之后我又让学生写了一份保护矿产资源的`建议书。通过这样的讲解,我发现学生学习没有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知识上、认知上,而是让学习走进了学生的心里。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2

《光的行进》是五年级第二单元的起始课,本课教材安排了三个教学活动:一是认识光源,二是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三是研究小孔成像。这里面包含两个概念:一是光源,发光的物体叫光源;二是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考虑到光是学生日常生活最常见的物体之一,因为太熟悉,一般的情境不能激发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学时用谜语小诗开头,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研究的内容,同时让学生感受自然界缤纷绚丽的色彩。利用这个活动,产生情境。引出学生要研究、也能研究的问题---光源。

学生有光沿直线行进这个前概念,只是不够清晰。因此,我运用对比的方法,先观察抛出物体在空中的运动路线。接着,回忆水波纹的扩散路线。然后提出灯光如何画?从而引出光在空气中可能是沿直线行进的。这样设计让学生的思维有梯度,使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动手之前先动脑”这是路培琦老师曾说过的一句话,这句话体现了科学课的重要意义。在教学环节的第三部分,验证光的直线行进,学生进行探究实验之前,我安排学生先进行讨论: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呢?学生在汇报实验方案时,重点让学生说出实验时硬纸板应如何摆放?在实验中要注意:三个纸板平行,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纸板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这些都是实验成功的关键所在。

解释小孔成像是个难点,所以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画出燃烧的蜡烛的火苗。接着,观察通过小孔看到的蜡烛火苗是什么样的?学生发现是倒立的`。然后运用本节课的知识学生很容易就解释出小孔成像的原因。同时强化了光是沿直线行进的这一概念。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思,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也要带着更深刻的问题走出课堂。所以在课程的结尾,我提出问题:如果小孔变大,还会看到小孔成像现象吗?相信会引起学生更深刻的思考,与最积极的行动。

教学存在的不足与改进:

1、概念建构思维无深度。学生举出各种发光物体后,我出示了光源的概念,接着分类,这样做学生的思维无深度。改为:学生举出各种发光物体后,先分类,再出示概念。这样学生就会把本身发光的物体分在一起,把反光的物体分在一起。然后教师出示光源概念,这样学生在分类时才会有深层次的思考,会在潜意思中建立起光源的模糊概念,然后教师出示概念,学生才会产生醍醐灌顶似的顿悟。

2、实验材料的准备缺乏结构性,小孔板的孔都开在中心。换做:小孔板的孔开在三个不同部位,这样学生在实验设计与操作中思维才会有深度,只有把三个小孔放在一条直线上,光才会通过小孔,使学生的体验更强烈,光是沿直线行进的。

3、光在水中沿直线行进的实验中,我选用水中加两滴牛奶,用手电筒从侧面照射,在水面上观察光的传播路线。手电筒的光线容易发散,换镭射笔实验效果会更好。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3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形状与结构》单元中的第1课。本课学生的探究重点是把纸折成不同形状,研究它们的承受力,引导学生发现纸的形状与它们的承受力大小有关,如果把物体的形状改变成三角形、圆柱形、拱形等,都可以增加其承受力。

我设计本课的教学是从如何解决一张纸承受一本科学书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研究的欲望。

在学生产生探究内需的时候鼓励学生设计出不同形状(如:三角形、方形、圆柱形、六边形)的纸筒,先预测在竖立的纸筒上可以放多少本书,再实测,从而发现折成不同形状的纸筒,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从而体会物体形状和承受力的关系。注意做这个实验时,纸的大小、厚薄要一样,建议可以用比较结实的包装纸。教学中还利用看似普通的蛋壳、纸筒支架试验,让学生发现它们的承受力非常大,简直令人难以置信,进一步体会物体形状和承受力的关系。

最后指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身边的各种各样的物体,明白哪些地方应用了前面所学的`科学道理。也可以让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为自己设计一个台灯,要求既新颖又坚固而且美观。

这堂课我注重让学生通过“动手做”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学习科学和理解科学,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新课程倡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这里我只告诉学生研究纸的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至于如何实验,纸折成什么形状,由学生自己设计。又以实验记录的形式提示学生基本的实验步骤和操作要点,实验过程由学生自己控制完成。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得到很好的发挥。

本课教学内容向学生提供亲历科学探究的机会,学生在折形状的过程中,引起他们对不同形状的物体的承受力大小的思考,激发学生探究与物体形状有关问题的探究欲望。学生在折形状的过程中,小组协调,合理分工,动手、动脑,想方法把自己组的形状折好,完成不同形状的承受力大小的实验。当学生看到一个圆柱形的纸筒上竟然能放15本科学书时,都惊奇地叫了起来。使我真切的体会到亲历科学给学生带来的无比魅力,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在这样的过程中得以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再次强烈地感受到了科学课的魅力,她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连,看似平凡,却常常给人以惊喜。科学教师应与学生一样,永葆童心,带着学生在科学的世界里探索、发现,揭开一个又一个秘密,为创造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4

反思一,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

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了爱科学,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反思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事物有关的科学知识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会科学的看问题,想问题;形成大胆想象,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这些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兴趣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

反思三教学内容的扩展

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学生对问题已有的经验和认识是重要的教学前提,同时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活动。开拓学生的信息渠道,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孩子眼中的科学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环境和学生的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调整教学进度,提高学习效路,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反思一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

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了爱科学,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反思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事物有关的科学知识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会科学的看问题,想问题;形成大胆想象,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这些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兴趣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

反思三教学内容的扩展

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学生对问题已有的经验和认识是重要的教学前提,同时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活动。开拓学生的信息渠道,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孩子眼中的科学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环境和学生的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调整教学进度,提高学习效路,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5

1、培养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的能力

《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科学学习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以探究为核心,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对科学探究提出了具体的内容标准。教学中,应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大胆进行猜想,鼓励学生设计多种实验方案,选择有针对性的实验进行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实验是小学科学课的重要形式,它不仅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了条件,而且实验本身就能很好的展示知识发生、形成的过程。为了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学习怎样去设计观察实验活动及认识热的传导这两个主要教学任务。我把这节课的设计为导入、基本活动、扩展活动三个部分,也是逐步推进的三个层次。

在我介绍了凡士林,并让他们观察了热在铁棒中的传递后,也就是解决了观察的方法之后,提出:观察铜棒的一端被加热时,铜棒的其他部分变热的情况,并作详细描述。这是一个实际观察、描述层面的认识。在这一层中,需要他们自己设计出实验去观察热在铜棒中是如何传递的。在这里我并没有直接做演示实验让孩子们观察,而是分步出示模型,让孩子们参与进来,去猜测实验的结果,让他们亲历探究过程。

最后孩子们研究了热在铜棒中传递等多个活动的基础上,找出共同的特点,概括出: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 ——在一定数量的观察活动基础上,形成对传热——热的传导的认识

2、重视学生间的.互相评价

在学生汇报和展示实验方案和发现后,请其他小组的同学评价“他们是否做得科学,有哪些不足之处,还可以怎样进行改进?”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从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本课采用以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分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汇报、展示。在这些活动中,使学生学会分工合作,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倾听别人的意见,善待批评以及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分析、欣赏、分享、互助……

3、注意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

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评价就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再进行,而必须伴随于教学过程之中。在教学中我会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当学生上台汇报、展示时,通过其他的同学的评价,同学们更明白对比实验的要求,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最后让每个孩子进行自我评价,在学习中获得自信、满足、快乐。 内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6

这节课的学具需要比较简单,孩子们准备好实验即可进行实验,孩子们进行观察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结论。注重学生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多想、多思考。

这节课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淡化了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猜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认识光是怎样传播的,进而顺利理解影子形成的.道理,解释了生活中的疑惑。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亲自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并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去验证,在体验中感悟科学探究的真正乐趣,减少学生对科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我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做好观察记录,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有新发现。我让每个学生在小组里都承担了任务,大家齐心协力完成了这次的科学探究活动,共享其中的苦恼和喜悦,给学生一个自主实验的平台。

但也有不足,在课堂上缺乏孩子们对科学现象的进一步探究以及提出相关的问题,没有提问意识,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关注。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7

本人今年任教五年级两个班的科学,从平时的教学中发现教材中的一些实验存在或大或小的问题,有的因为材料难寻无法开展;有的因为效果不佳大费周章后反而事倍功半,收效甚微;有的因为浅显易懂易做,反使学生兴趣不浓、热情不高。针对以上种种情况我灵活处理,有了一些想法,在实际教学中使用也颇感得意。

一、关注教材本旨,做到“换汤不换药”。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七色光》一课中要求学生运用脸盆、镜子、电筒、白纸来“制造彩虹”。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因电筒不亮,或者水不够深,或者角度不对等原因制造不了彩虹。不仅如此,好动的孩子们总是会把水泼洒到桌子上,造成混乱,破坏课堂正常的教学秩序。而我在上这一课时采取的制造七色光的方法非常简单,而且有效。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塑料尺子和白纸制造七色光,要求学生将尺子在阳光下旋转,观察:哪个部位产生的七色光?思考:这个部位有什么特点?这样孩子们很快发现它们的形状和三棱镜的.相似,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原来阳关被折射分解成七色光的。不仅如此孩子们从中也发现科学现象就在身边,只是没有发现罢了,启发孩子们要善于观察。

二、关注学生能力,做到随机应变。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简单电路》一课中仅仅要求学生能安装一个简单电路并在电路上安装一个开关。这对于生活中今天的孩子们来说太容易了,他们有的是动手的机会,对简单电路的连接有大半以上的男孩子玩过了。如果照着书本进行实验,孩子们只会索然无味,更不会动脑经想办法,或者是坐下来讨论讨论。于是,我旋序渐进,不断增加难度,随时吸引这学生,调动着他们的积极性。难关一:教室内四盏灯一个开关控制,你们能让两个灯泡一个开关控制么?难关二:红绿灯一亮一不亮,你忙能做到们?当学生解决难题时会很有成就感,在此基础上表扬学生,鼓励进入下一个难关。即使没有成功也是虽败犹荣。我想对这样有挑战性的学习,学生才会有浓厚的兴趣。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8

本月,五年级科学教学主要是进行第一单元《沉和浮》的教学,本单元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沉和浮的许多问题,学生探究不同物体的沉浮,形成他们关于对物体是上浮还是下沉现象的解释,而且能够明白物体与被放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现在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做一个反思。

第1课从学生常见的现象开始,首先涉及到哪些物体在水中下沉,哪些物体在水中上浮,在观察现象的的过程中,整理物体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同一种物体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与它的体积重量没有关系,只与物体的密度有关。但在实验中却发现:胡萝卜放入水中是下沉的,并不像课本中所写的上浮,这一点要跟学生交代清楚。

第2-3课研究沉浮与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关系,相同体积下,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相同重量下,体积小的物体容易下沉。实验需要一组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球,需要一组轻重相同的立方体,仪器室内没有,需要购买。橡皮泥的质量要好,并且要事先做好实验用的各种形状,课堂上匆忙的捏造失败的.几率高。

第4课是应用,体现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布置学生回家与家长完成,只有少数学生完成,带回来展示,建议另找时间在课堂上再做。

第5-6课,从另一个角度,即浮力和重力之间的关系,解析物体沉浮的原因。第五课要在水槽底部用橡皮泥粘住一个滑轮,用来挂线把水面的泡沫塑料拉入水中测量浮力,比较困难,我对这地方进行了改变,把滑轮装在杠杆尺的一端,插入水中,用手扶住,感觉会比课本中的好操作。

第7-8课,探索液体密度对物体沉浮的影响,最终揭示本单元的核心概念:物体的密度不同影响它们的沉浮。实验中用的马铃薯个头尽量如乒乓球大小为宜,大约100毫升水配一勺盐即可把马铃薯浮起来,用400毫升的水来做实验,装水的杯子用500毫升的烧杯,沉浮的现象会比较明显。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用图画描述出北斗七星的形态特征;能应用已有经验对星座变化规律进行预测;在长期的观察活动中培养记录、分析资料并对科学现象进行科学解释的能力。教学重点:学生小组观察计划的设计,学会一些观察研究星座的方法。认识星座。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在夜间持之以恒的观察星座和星空。

能力目标:与探究四季星空的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体验与他人合作的乐趣;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做到尊重科学、尊重证据。学情分析:本课与上学期的《秋季星空》、《冬季星空》以及17颗《夏季星空》一起,共同组成了四季星空的长期研究活动,本课主要是研究春季星空的星座变化,了解春季的典型星座,进一步探究星空变化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春季星空的代表星座北斗星、猎户座的具体位置及变化规律;了解不同季节、不同时刻星座变化是有规律的。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春季星空》图片、录像。

2、学生准备:学生的观察记录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教学引入

残雪消融,枝头绽绿,斗转星移。转眼间,春天到了,在秋季和冬季夜空中闪烁的星星有没有变化?北斗七星和冬季其他星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同学们进行交流,回答

教师播放春季星空的录象。

提问:根据你平时的观察,再结合刚才观看的录象,你有什么发现?

展示课题:春季星空

学生交流观察结果。

对观察结果进行初步整理分析:从冬到春,星座在“一天之内”和“从东到春”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交流、表达。形式可以多样。

说出自己对星空的认识,说说北斗七星在夏季和秋季、春季的位置变化。

通过谈话的方式让同学们在上学期学习了秋冬星空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研究天上的几个主要星座从冬天到春天都有什么变化,为后面的'学习准备好事实资料。

重点认识北斗七星在春季时的位置。

自主观察

交流总结

一、方案制定

经过我们的观察猎户座一天之中有变化吗?从冬季到春季星座又有什么变化呢?

同学们能不能画出北斗七星的形状吗?画出冬季和春季的北斗七星的形状。

大家都有了自己猜测,有的觉得星座是在自西向东动,有的觉得星座自东向西动,有的觉的星座在围绕某个点在动但是自己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该怎么办呢?

观察星座需要一些工具,你们都需要什么工具呢?望远镜?还是用自己的双眼。

共同交流完善方案。

二、观察实施

1、整理去年以来对秋季和夏季星空的观察记录。

2、让我们小组合作一起动手完成1月5日、4月15日、10月15日晚9:00北斗七星在天空中图像的绘制。

3、仔细观察四季中北斗七星以及猎户座的形态和位置,你们能不能发现有什么变化规律吗?

4、师小结:

斗柄东指,天下皆春;

斗柄南指,天下皆夏;

斗柄西指,天下皆秋;

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三、认识狮子座

1、展示狮子座挂图

2、狮子座在北斗七星的什么方向啊?

观察狮子座的形状。特点:

师提示:镰刀形、尾巴向东,由三颗星组成一个三角形。

四、我们来寻找北极星

展示挂图

(利用北斗七星、仙后座寻找北极星)

1、各小组绘制找星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利用自制学具演示北斗七星、仙后座与北极星的关系

3、教师小结:利用北极星、仙后座寻找北极星的方法,并下发北极星、仙后座寻找北极星的图片,供小组练习。

4、各小组汇报找星方法结论

5、师总结:要找到北极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过北斗七星。从北斗七星勺子上的最外第2星沿直线向外延伸5倍距离。看到的这颗亮星就是北极星。

应用拓展1、让学生进行寻找北极星的活动。不管学生用什么方法,只要找到就可以。

然后坚持观察北极星,知道晚上如何运用北极星寻找北方。

2、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一系列探索活动进行评价。

3、继续观测北斗七星,为学习下一课夏季星空做好事实资料的准备。

板书设计:

春季星空

斗柄东指,天下皆春;

斗柄南指,天下皆夏;

斗柄西指,天下皆秋;

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北斗七星北极星狮子座

教学反思:

1本课教学学生在进行了长期的秋季星空与冬季星空观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春节星空的变化,了解了春节的典型星座,进一步探究了星空变化的规律。

2我鼓励学生对星空进行长期的观测活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观察、记录,提示学生在课前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整理,为课堂交流观察资料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四季星空的长期科学探究活动中。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0

作为一名长期执教科学的教师,我教学过教科版和苏教版两个版本的全套教材,我先谈谈对苏教版科学教材总的一点看法:

一、教材在内容安排的数量很恰当。每册教材包括的单元数量为4—5个,对于小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内容,量上比较适合。作为教师也能非常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灵活地把握教材,带领学生逐步走进科学天地,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教材的结构安排也很合理。编者从“科学”这个概念入手,引导学生走进科学,降低视野,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使学生能在教材及教师的启发下达到豁然开朗的地步。再配以鲜艳的图片,学生会更加感兴趣。

三、教材在后面又增加了学生的活动记录单,每个单元需要学生完成的内容都在记录单上,既便于学生学习,又便于老师的检查,还防止学生记录单的丢失,可谓一举三得。

针对我本学期执教五年级的《科学》教学,对于教学目标是都完成了,但有一些感悟和想法也值得记录下来,以促进自己不断提高。

感悟一:准备好丰富的材料,是提高活动效率的根本保障。

科学课必须有充分的教学资源,没有探究材料,学生的自主探究将会大打折扣。科学的教学也成了无本之水。在开学时,我就担心第三单元《电》的教学对老师、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本单元教学需要大量的探究材料(如:小灯座、开关、电池盒等等)。还好,我区教育局给学校新配置了许多实验仪器,里面就有电流实验的相关材料,再加上我向学校申请购买的大电池,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实验,自主探究了。在第1课“点亮我们的小电珠”活动中,学生人手一套材料,他们通过看一看(观察各种器材的特点)、连一连(利用手中的器材连接一个简单电路)、画一画(将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如实地画出来)、猜一猜(猜测电的流动路线)、想一想(有的连接方法为什么不能使小灯泡发亮,从而认识短路与断路)这一系列的活动,初步建立了电流、短路与断路这些科学概念。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又出现了新的材料:电池盒与小灯座。在课前准备材料的过程中,我发现配备器材中灯座与灯泡的连接,电池盒与导线的连接有一定问题,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大大降低了实验探究的效率。针对这种情况,我利用学校原来实验盒中的材料(导线、电池夹等)与新配备的仪器相结合,能保障学生有效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每次上课之前,我都要检测一下实验材料,亲自动手做做实验,因为有时候看似简单的实验,可能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只有教师做一做才能发现问题。同时,我建议大家在上课前多准备1—2套分组材料,这样万一有小组因材料出现问题时就可以及时更换,确保教学效率。科学教师不仅担负着备课、上课的教学工作,同时课前合理选择有结构的材料,制作教具,准备材料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这些课前准备工作,教师一定要抽出时间,精心准备,因为它是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根本保证。

感悟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是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载体。

科学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多元化的,它不同于以往的自然课只注重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还需要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每次上课前,我都会对每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一个定位与解读,再将这些目标分解到各个教学活动中去,力求通过一节课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都能有所得。如:我在上《导体与绝缘体》一课时,我通过让学生经历检测一块橡皮的活动,让他们学习科学严谨的检测方法,明白每一步实施的意义,从而培养他们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再让他们运用所学到的规范的检测方法检测更多的材料,并作好记录,通过整理检测记录发现导体与绝缘体的特性及其它们在生活中的运用。一节课教学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学生经历了从推测——科学检测——构建认知的探究过程,学会了科学检测的方法,建构了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感悟三:合理运用书后的科学活动记录,达到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

本学期,改变了以往科学活动记录只是用来完成课后练习的做法,而是期望体现一本多用。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做了一些尝试:课堂上,科学活动记录是学生记录实验现象、设计制作方案的实验报告单;课后,它是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的记录本。从科学活动记录上,我能清楚地看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思考、探究的足迹,真正了解到每个学生在课堂、课后的思维与研究轨迹。同时,我还将它作为与学生书面交流的桥梁,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与期望用鼓励性的语言进行交流。下一步,我还将鼓励学生利用这个平台与我交流,了解学生的需求,走进学生的心里,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

反思一:关注细节,打造亮点。

回顾所上的一些课,为什么总感觉缺少一点精彩?反思原因,实际上是自己在课堂教学中过多地注重对教学的预设,想做到胸有成竹。但由于自身课堂临场洞悉力不强,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与技巧,有时候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节外生枝”的提问,即使让学生对这些生成性的问题进行研究,也只是简单的一带而过,往往不能抓住有利的时机,合理开发成的'课堂资源。诚然,备课前对教学活动的预设能保证教学活动有序有效地开展,但我们的教学设计不能太完美无缺,还需要留一些空白让学生“润色”,很多有经验的老师,他们就是善于运用智慧去捕捉课堂中每个细节,将“意外”转化成动态生成的资源,于是造就了一个个精彩的课堂。的确,课堂教学无小事,作为教师只有不断从小事中、从细节中多思考、多探究,才能从“小处做出大文章”。

反思二:如何以教材为蓝本,把科学课上新、上活?反思自己的教学,虽然基本能够达成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但感觉按部就班,创造性不强。如何将教学活动从有效到高效,以教材为蓝本,结合学生实际,合理地加以创新和升华,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发的内在需求,这是我今后要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的观念和方法,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教会他们探究大自然的能力,给学生“鱼”,不如教会学生“渔”。因此我加强学生自主参与的探究,通过让学生积极投入、亲身体验和主动探究,改变了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自身实际问题及生活相关问题的能力;更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主动独立的学习态度与人格品质。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一起探究实验课题,逐步培养学生对科学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精神,使学生形成敢于质疑,善于实践,尊重事实,积极奋发的精神面貌,掌握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学会自主探究,提高学习品质。科学的教学不仅要给学生“鱼”,更重要的是要授之以“渔”,才能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要创造条件满足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培养学生科学的基础性学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1

这一课是大象版五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第1课,本课教学“气象”的认识,以及让学生编辑《气象科普小报》计划,重点是“气象”的认识,难点是编辑《气象科普小报》计划。我通过班班通设备用图片的.形式结合讲解让学生认识“气象”概念;通过小组讨论进行合作,完成计划的制定。在教学中,为了渲染气氛,在活动“呼风唤雨”中,我让学生小组或个人进行表演,学生们表演有“风”、有“雷”,活跃了课堂气氛。五年级的一级目标为“表达与交流”,本课我让学生在制定好《气象科普小报》计划后,进行交流,同时对交流优秀的小组,给予奖励。

本课不足的地方,有3点:

1、课堂气氛还不够很活跃,教师的语言应再简洁和规范些。

2、“教学目标”应改为“学习目标”。

3、计划的制定,有些学生还不够熟练。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杠杆尺的探索性实验,从而了解杠杆尺的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掌握杠杆尺的探索性实验,从而了解杠杆尺的工作原理的学习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分析整理数据、合理运用科学方法的指导。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观察记录杠杆尺的状态,学习使用图示法简化问题。能够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整理,发现杠杆省力的规律。

学情分析:在生活中,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是很多的,如用剪刀剪纸、用老虎钳夹断铁丝、用镊子夹东西等。会使用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但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等臂条件下的平衡有了初步的认识,借助学生的经验,以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发现杠杆省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能够合理解释身边杠杆工具的工作原理;渗透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思想。

课前准备:

1.学生自带的工具:剪刀、开瓶器、木棍、铁榔头等。

2.分组实验器材:杠杆、钩码、铁架台、刻度尺等。

3.演示实验器材:杆秤、石子、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杠杆尺、钩码、科学记录表、相关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一、引入新课

1、老师这里有一块大石头和一根棍子,请问:你能利用这根棍子,比较省力地抬起这块石头吗?(指名演示撬石头)

2、为什么棍子能撬起这块石头呢?

探索体验解决问题1.认识杠杆

(1)分组实验1(用直尺撬砖)。

实验时先让学生用一小拇指抬起砖,然后组装好撬棍用小拇指撬起砖。

(2)讲解。(出示杠杆三点示意图)

当这根棍子,按实行的.方法去撬重物时,它就不再是一根普通棍子了。它是一种简单的机械,这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杠杆。(板书课题)

在杠杆上有三个着力点。杠杆上被小石头支撑的那一点,叫做支点,杠杆两端围绕支点转动。被重物压的那一点叫做重点。手对于杠杆用力的那一点叫做力点。(边讲解边在示意图上出示名称)

(3)分组指出杠杆三点位置。

分组组装好撬砖的杠杆,每人在杠杆上指出三点的位置

2.指导学生认识扛杆的作用

(1)讨论:

通过以上的实验,你知道了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

谈话质疑,使用杠杆是不是一定能省力?有什么情况下才能省力呢?

(2)分组实验2(用直尺橇砖)。

移动支撑小木块的位置,改变支点位置或改变力点位置,再用小姆指用力压杠杆有什么感觉?

实验后讨论:使用杠杆一定省力吗?什么情况下省力?

(3)分组实验3(杠杆尺定量实验)。

讲解:为了准确地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师:为了更准确地测定出力的大小和杠杆省力的规律,我们在力点上悬挂钩码使杠杆尺平衡,来测定力的大小。

讲解:距离按格记量,力的大小按钩码数量记量。按表中规定进行实验。

实验可分成哪三种类型?

实验1: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2: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3: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记录表:

实验次数物重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拉力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请分析对比数据,看有什么发现?

三组实验的结果:

实验1:重物(力)=拉力(不省力、不费力)

实验2:重物(力)<拉力(费力)

实验3:重物(力)>拉力(省力)

③根据以上的分析,谁能找出使用杠杆工作的规律?

3.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应用

(1)分组观察剪子。

思考:剪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剪子工作时力的关系。

(2)分组观察镊子。

思考:镊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镊子工作时力的关系。

(3)你知道还有哪些工具利用杠杆原理设计的?

拓展延伸应用创新观察哪些装置应用了杠杆原理:分析它的三点,研究它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

思考:为什么有的工具设计成费力的?

板书设计:

杠杆

力点支点重点

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不省力`不费力

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费力

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省力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我以学生熟悉的跷跷板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发现了其中所蕴含的科学规律,激发了学生进行深层次科学研究的兴趣。

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体会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大胆想象的意识。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3

一、鼓励学生敢问。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从教育观念上更新,采取更适合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的真情实感。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

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二、引导学生会问。

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五年级科学第四课《根和茎》,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问学生:谁能分清根和茎你能说出几种啊为更好地理解植物的根和茎做了铺垫。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如教五年级第八课《仙人掌的刺》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为什么说仙人掌的刺就是植物的叶子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通过和莲的叶子荷叶相对比的讲解,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明白了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叶子发生变态的原因了。

3.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编者匠心独具所在。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第十三课《冷水和热水》一课,有这么一个实验:向烧杯中加入280毫升热水(80度左右)向锥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将两个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测两个容器中的初始温度和每间隔1分钟的温度变化。(到5分钟时、到8分钟时)在实验前让同学说一说将要出现的结果。同学们只说出了两个结果:温度一样热水比冷水高一点。我说冷水比热水温度高点。同学们说“那是不可能的。”我说“那好吧我们来试一试再说。”同学们都非常好奇,认真的看和记录。结果正是冷水高一点。这样一来同学们的积极性上来了,纷纷讨论为什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4

《发面的学问》是《无处不在的微生物》这一单元的第二课。以生活中发面团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引出“小小的面团为什么会发得那么大?”的问题。教学中设计了“面团发酵条件”对比实验,使学生认识了酵母菌。“酵母菌有一个特殊的本领,它可以把面粉中的一些淀粉分解。在这个过程中,会释发出二氧化碳气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发酵现象。” 接着,课文通过调查和阅读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真菌(霉菌和食用菌种类)及其生长环境;通过资料收集和网上讨论等活动,使学生了解细菌、真菌对人类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丰富学生对微生物的认识,体会微生物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本课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是很容易掌握。大部分学生只懂得细菌的不利的一面,对好处认识不够。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5

五年级的教材主要是以“电”为主线,使学生掌握简单的有关电的知识,以及学会画简单的线路图。《电动小车》第一课时以组装电动小车为主,让学生通过对配套材料的零件的认识,以及对小电动机的认识,来组装电动小车。目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

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是从学生熟悉的四驱赛车引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以四驱赛车的主要零件来引出电动小车,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上制作的电动小车是以“小电动机”作为动力的`。在指导学生组装的环节中,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材料包里的材料,想一想这些材料分别是用来制作电动小车的什么部分,以及大概安装在什么部位,然后再请学生再学习单上画出电动小车的组装设计图,分解教学重点与难点。装配过程中,主要就合理的装配步骤进行探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通过游戏,让学生将自己制作的电动小车进行比赛,同时,发现赛车存在的问题(电动小车缺少开关),为第二课时设计制作开关做铺垫。

第五篇: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

通过两节课的时间,完成本节课的教学。本节课用时这样多的原因是食盐占用较多的时间,一个实验室食盐溶解蒸发析出的过程,还有一个实验室水泥凝固的过程。在这两个食盐上需要用大量的时间,特别是水泥凝固需要较长的时间。

在教学中,我实验的'方法进行改革。原来加热蒸发食盐水是铁架台、烧杯,石棉网,酒精灯。这次利用是试管夹,试管。因此现象出来的比较快,效果比以前要好。因此我认为这样的改革还是有必要的,特别是学生看到了食盐析出来的过程。 水泥的实验较为简单,但是需要将水泥晾干凝固。这个过程比较缓慢,学生需要在课下继续观察自己的食盐。这也是锻炼学生持久观察,探究的能力。 在学生进行汇报的时,学生能够较好的得出实验现象。但是有少数的小组在实验记录上下的功夫较少,需要进行督促和教育,采取适当的措施使他们积极的记录。

还有个别学生停课不认真,我想一方面有学生的因素,另一方面需要我将课设计的更加的完美。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2

这一课是大象版五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第1课,本课教学“气象”的认识,以及让学生编辑《气象科普小报》计划,重点是“气象”的认识,难点是编辑《气象科普小报》计划。我通过班班通设备用图片的形式结合讲解让学生认识“气象”概念;通过小组讨论进行合作,完成计划的制定。在教学中,为了渲染气氛,在活动“呼风唤雨”中,我让学生小组或个人进行表演,学生们表演有“风”、有“雷”,活跃了课堂气氛。五年级的一级目标为“表达与交流”,本课我让学生在制定好《气象科普小报》计划后,进行交流,同时对交流优秀的小组,给予奖励。

本课不足的.地方,有3点:

1、课堂气氛还不够很活跃,教师的语言应再简洁和规范些。

2、“教学目标”应改为“学习目标”。

3、计划的制定,有些学生还不够熟练。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杠杆尺的探索性实验,从而了解杠杆尺的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掌握杠杆尺的探索性实验,从而了解杠杆尺的工作原理的学习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分析整理数据、合理运用科学方法的指导。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观察记录杠杆尺的状态,学习使用图示法简化问题。能够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整理,发现杠杆省力的规律。

学情分析:在生活中,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是很多的,如用剪刀剪纸、用老虎钳夹断铁丝、用镊子夹东西等。会使用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但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等臂条件下的平衡有了初步的认识,借助学生的经验,以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发现杠杆省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能够合理解释身边杠杆工具的工作原理;渗透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思想。

课前准备:

1.学生自带的工具:剪刀、开瓶器、木棍、铁榔头等。

2.分组实验器材:杠杆、钩码、铁架台、刻度尺等。

3.演示实验器材:杆秤、石子、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杠杆尺、钩码、科学记录表、相关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一、引入新课

1、老师这里有一块大石头和一根棍子,请问:你能利用这根棍子,比较省力地抬起这块石头吗?(指名演示撬石头)

2、为什么棍子能撬起这块石头呢?

探索体验解决问题1.认识杠杆

(1)分组实验1(用直尺撬砖)。

实验时先让学生用一小拇指抬起砖,然后组装好撬棍用小拇指撬起砖。

(2)讲解。(出示杠杆三点示意图)

当这根棍子,按实行的方法去撬重物时,它就不再是一根普通棍子了。它是一种简单的机械,这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杠杆。(板书课题)

在杠杆上有三个着力点。杠杆上被小石头支撑的那一点,叫做支点,杠杆两端围绕支点转动。被重物压的那一点叫做重点。手对于杠杆用力的那一点叫做力点。(边讲解边在示意图上出示名称)

(3)分组指出杠杆三点位置。

分组组装好撬砖的杠杆,每人在杠杆上指出三点的位置

2.指导学生认识扛杆的作用

(1)讨论:

通过以上的'实验,你知道了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

谈话质疑,使用杠杆是不是一定能省力?有什么情况下才能省力呢?

(2)分组实验2(用直尺橇砖)。

移动支撑小木块的位置,改变支点位置或改变力点位置,再用小姆指用力压杠杆有什么感觉?

实验后讨论:使用杠杆一定省力吗?什么情况下省力?

(3)分组实验3(杠杆尺定量实验)。

讲解:为了准确地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师:为了更准确地测定出力的大小和杠杆省力的规律,我们在力点上悬挂钩码使杠杆尺平衡,来测定力的大小。

讲解:距离按格记量,力的大小按钩码数量记量。按表中规定进行实验。

实验可分成哪三种类型?

实验1: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2: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3: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记录表:

实验次数物重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拉力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请分析对比数据,看有什么发现?

三组实验的结果:

实验1:重物(力)=拉力(不省力、不费力)

实验2:重物(力)<拉力(费力)

实验3:重物(力)>拉力(省力)

③根据以上的分析,谁能找出使用杠杆工作的规律?

3.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应用

(1)分组观察剪子。

思考:剪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剪子工作时力的关系。

(2)分组观察镊子。

思考:镊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镊子工作时力的关系。

(3)你知道还有哪些工具利用杠杆原理设计的?

拓展延伸应用创新观察哪些装置应用了杠杆原理:分析它的三点,研究它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

思考:为什么有的工具设计成费力的?

板书设计:

杠杆

力点支点重点

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不省力`不费力

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费力

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省力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我以学生熟悉的跷跷板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发现了其中所蕴含的科学规律,激发了学生进行深层次科学研究的兴趣。

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体会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大胆想象的意识。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4

在第一课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感受时间,学生对于用感觉感受时间长短有时候快,有时候慢已经有所了解,如何准确的计算时间呢,开展本课教学,本课是深入研究时间测量的第一课。反思:

1.利用学生现有的常识和经验开展教学

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在电视剧中已经接触到午时等古代时间名词以及一炷香等计算时间的术语,对于古人如何进行时间的计算已有初步的认识,这里的时间划分根据什么进行呢?孩子们对于此原因并不清楚,以此导入,学生有了欲望的激发,更好的开展本课教学。

2.设疑激趣导入,阅读增加见识

在开课,引发学生探讨“现在是什么时间?”我们会通过看手表等方法,古人如何预测时间呢?学生会想到很多计算时间的方法,在前一节课,学生已经初步了解运用太阳等自然规律进行,在本课中,提供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明白古人计算时间的.方法,在此计算出上认识圭表和日晷以及原理。

3.提出问题,延续疑问

在认识圭表和日晷后,有学生提出疑问:这两种都是利用太阳计算时间的预测,那么晚上没有太阳光,怎么计算时间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可以有效的将学生的疑问延续到下一节课的学生,在阴天的情况下,需要借助其他的自然规律进行计算时间,达到学生兴趣的持续激发。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5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是在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态类型、了解地表发生的一些物理变化的基础上,对地形的形成原因和过程作进一步的探究。

在教学的导入阶段,教师演示用滴管在空中向面粉堆滴水的实验,通过学生的观察和质疑,使学生了解到水从高处向底处降落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引力的影响,会对面粉产生冲击力,从而使面粉飞溅,在观察的`基础上,将这个现象迁移到自然现象下雨的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到雨在降落的过程中,也有力量,这个力量将会对地面产生影响,以此揭示出本课的课题。通过这个实验的导入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模拟实验是我们研究自然现象的一个常用的研究方法,为后面学生的自主研究奠定基础。

本课的教学思路是按照现象——概念——观念这个思维方式编写的,因此在认识了雨水有力量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影响的结果进行预测,并引导学生自己设计研究方案,使学生亲身体验探究的完整过程,在设计、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研究计划,体会探究的过程的复杂性和重复性。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实验材料与自然界因素的联系,加强学生对模拟实验的认识。在学生利用实验材料探究过程中,教师利用相机将学生的实验过程记录下来,并及时地展现在全体学生面前,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梳理自己的实验记录,而且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避免了空谈的弊端,可以让学生对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一目了然,进而自然而然地得出侵蚀这一科学概念。

在学生理解侵蚀概念后,通过对黄土高原这一具体地形的分析,将概念进一步升华,在辨析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形成科学观念——自然界中流动的水会对地表造成侵蚀。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6

《维护生态平衡》是五年级科学上册“生物与环境”这一单元的一课,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建立了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概念,初步感受了生态平衡的意义的基础上来学习的。这一课学生将把研究的视角推广到真实的大自然中,具体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推测草原上某种动植物增减后生态平衡的的变化,建立生物群落的概念。通过扩展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学生们加深了对人类生活环境的认识,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的栖息地,进一步增强了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学生课前利用网络查找收集和沙尘暴有关资料,了解沙尘暴的形成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等。而我根据教学设计制作好上述内容相关的课件,提供教学之用,这既为提高课堂效率作好准备,又为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打下基础。

根据我们学校的具体特点和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理解程度,为避免学生讨论内容的'肤浅、深度不够,我在教学《维护生态平衡》时着重做了以下2点:

一、利用问题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因为学生对草原、对沙尘暴不是很了解,这也为他们得讨论提供了更广阔得思维空间,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开放性的,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可以引起所有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之中去!结果我幸喜地发现:参与讨论的学生多了,他们的观点差异也就大了,激起了学生们思维的冲突,求异思维也就越来越丰富,课堂生成也就丰富多彩,这样的课显得精彩亮丽。

二、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思维:我们学校由于地处江南地方,学生不了解草原,也不了解沙尘暴的危害,因此我就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收集了大量的图片和相关的视频向学生进行展示,使学生明白原来草原上的生态不平衡和沙尘暴的形成都是和人们的活动有关的,而且明白一旦环境遭到了破坏想要恢复原来的平衡那就不是一年二年那么简单的啦!这样一方面克服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困难,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也让学生观察到直观、生动的画面给他们的视觉和幼小的心灵上都有一个很强的撞击,特别是针对我们的学生中普遍都有的一种想法:“沙尘暴一般都发生在我国的北方,而我们是江南,跟我们关系不大”。我就利用多媒体便捷的优势,把关于我们江南遭受沙尘暴影响的资料直接展示给学生看!当大家看到这样的报道时,有的脸露惊讶、有的则表现出了一丝恐惧。最后讨论时播放的轻音乐《回家》,意在让大家知道:动植物都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好他们生存的环境,让他们回到以前那样美好的家园,和我们一起和谐的生活!!!我想这就是多媒体的作用吧!其实这也是我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想看到的,至少这样能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留下一个深刻的记忆!并能在今后自己的一些行为中能注意到保护环境,这是科学课的目的,也是我们做教师想要得到的效果,当然光靠一节课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我在课的结束时候用幻灯打出了一行字,希望和大家共勉。我相信今天的课一定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种下一颗环保的种子,相信他们将来都会是一名环境保护者!

纵观整个一堂课,学生精神饱满、讨论热烈、情绪激昂,时而为人们的行为而愤恨、时而为环境的恶化而担忧、时而为自己肩负的责任而振奋!我想这堂课的作用已经大大的超出了课堂的范围,我有理由相信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把他们今天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向其他人进行宣传教育的!也一定会通过他们的辐射作用产生较好的社会效应!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7

1、结合科学教学,反复体会新课标教师与学生在科学课中的各自角色,教学一词,重点在“学”,精彩应呈现于学生主动探究,学生对一堂科学课学习重点是通过探究,学会一种新知识,而对于小学三年的科学学习来说,重点是培养科学素养,掌握有效的科学探究规律与方法,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教师的角色则是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更重要的是,应如何引导学生在三年的科学学习中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形成一种探究规律,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让学生会用己形成的探究方法自主地探究其他知识和现象。教师为演好自己的角色,也要反复经历设想——实验——改进——总结的教学方法探究过程。

2、以学生为主体,首先要尊重学生的思维和己有经验,第一次讲这一课时,我直接将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观察,然后依照教材按部就班进行教学。一节课下来,我的唯一感觉就是“累”,因为在第一步我就忽视了学生的感受与思维,找不出本节课的切入点,学生情绪平淡,无探究热情,因为我忽视了他们的.感知,是在牵着他们跟我走。下课后,我向学生调查,有的学生就说:“其实,水力发电站我见过,只不过你没让我说。”一语惊醒梦中人,所以这节课我更注重学生感受,利用他们的热情来调动课堂氛围。

3、让学生不断产生新的认知矛盾,利用学生的认知矛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如何让学生产生新的认知矛盾,首先,老师得掌握学生己了解什么,不知道什么,从尊重学生思维,让学生谈谈自己看法或己有经验入手,如本节教学,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水力发电站的结构认识”,教师出示图片才有意义,学生才能发现自己的认识也不全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为让学生产生新的认知矛盾,我插入了手摇发电机的展示,让学生通过观察产生“水力发电站的发电机是怎样转动起来的?”的疑问,由发电机转动快慢不同,产生“怎样使小水轮转动的快一些?”的疑问,正是因为学生有了新的认知矛盾,产生了新的疑问,教学才轻松。所以科学课教师为减轻自己的压力,应努力引导学生产生认知矛盾,利用学生的认知矛盾来进行引导,这也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4、引导学生体验“提出问题——猜测——设计方案——实验观察——整理归纳”的探究方法。一节科学课最有意义的问题应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让学生感受到整堂课是在研究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如这节课整体问题是“水力发电站是怎样发电的?”,重点问题是“怎样使小水轮转得快一些?”有问题才有探究动力,有猜测才有明确的方向,才能确定实验方法,为实验探究打基础。教师要做的仅仅只是在实验中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记录,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同时,这一探究方法要在每节实验探究课中始终如一地坚持,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8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感觉》一课,教学内容多,理论性强,可参考的资料很少。

因为本课理论性强,光凭空洞的说教,学生肯定会觉得无味,为了克服这一点,我在网上找了一些图片并截取了教材上的一些图片,精心制作了上课用的课件。教材中的活动并不多,我在教学本课时,充实了许多实验活动,使教学过程更加丰富多彩,学生也需要这样的教学活动。

我始终认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出发点是学生的需要,而落脚点则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一些设计实验方案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验材料的选择权下放到学生的手中,而这些做法,就是教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如在教学触觉时,我结合“摸奖”活动,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当学生确定蒙着眼睛摸物品时,我又让学生选择摸什么物品,最后由学生选择摸几种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形成了各有分工、相互补充、彼此评价的合作氛围。于是,平等、民主、合作的良好学习方式在课堂中形成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这节课成败的'关键。因此,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设计就起着决定性作用。而有的时候,教学内容是固定的,那么我们就需要教师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来补充教学内容的不足。本节课中我用课件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用一些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用“看多出的手指”活动来教学错觉,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强调以科学探究为主来组织教学,通过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解决科学问题,形成科学观点的全过程,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体验并内化。在学生的实验活动中,我做的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更多的是让学生小组合作,自行探究,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9

《发面的学问》是《无处不在的微生物》这一单元的第二课。以生活中发面团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引出“小小的面团为什么会发得那么大?”的问题。教学中设计了“面团发酵条件”对比实验,使学生认识了酵母菌。“酵母菌有一个特殊的本领,它可以把面粉中的一些淀粉分解。在这个过程中,会释发出二氧化碳气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发酵现象。” 接着,课文通过调查和阅读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真菌(霉菌和食用菌种类)及其生长环境;通过资料收集和网上讨论等活动,使学生了解细菌、真菌对人类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丰富学生对微生物的认识,体会微生物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本课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是很容易掌握。大部分学生只懂得细菌的不利的一面,对好处认识不够。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0

太阳的运动和影子的变化,对孩子来说并不陌生,但是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变化,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奥秘。因此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知道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发现太阳和影子的变化规律;知道可以通过影子的变化来推断太阳的变化;进一步感知人类生活离不开太阳。为了完成教学所设定的目标,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我的教学:

一、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做实验。

如果要在课堂上完成这个实验,时间是最大的问题,如果每隔10分钟测量一次,一节课最多测量两次,那是很不科学的。于是决定要两个课时上这节课,每隔10分钟记录一次,这样可以得到四到五个数据,可以寻找一定的规律。

二、神秘的大自然,总让孩子们充满好奇,小学生正是长知识,接受新鲜事物的成长阶段,总有一股一探究竟的劲。

“千听不如一动”,我让学生自己做手影游戏,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探讨自然奥秘的兴趣。为下面的`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探究作了一次总动员,让学生不怕困难,只要能进行探究自然奥秘就信心十足。

三、我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对学生自主实验能力的培养。

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课是重点。教师应让学生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探索、认识自然界的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从而培养他们独立、主动的探索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达到科学启蒙教育的目的。学生作为实验的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实验的能力,这不但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也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

四、对数据的整理,可以让学生形成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知识,虽然难度有点大。

万事开头难,相信有了这一次的经验,学生有了基础,以后的教学就可以完全放手给学生了,教给学生原以生成的知识,不如教给他们研究知识的形成的方法。

这节课还有我不满足的地方,第一,教给学生设计实验的时候,不敢放手给学生,不相信学生的能力,指导过分;第二,学生实验时,指导工作没到位,导致学生的数据不全面。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1

《光和影》这节课总算结束了,回想准备以及上课的过程,还是有很多想要抒发的。

准备阶段:即将上光和影,我开始烦恼起上课的环境:黑暗。学校的所谓的'窗帘基本不能遮挡多少阳光,没有黑暗,又该如何产生影子,于是期待着上课时的天气能够稍微阴沉点。除此之外,学生做实验的光源缺少,去仪器室一看,还好,有手电筒,但缺少电池,于是托人去买了电池,光源搞定了,木块就用一个长方形小药盒子代替,屏用白纸代替,材料基本搞定。

上课过程:两个班级都上完了,自我感觉实验那部分自己上的不是很顺畅。当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做实验去探究的时候,学生都不知道怎么做实验,反而做起了手影戏。我想,在我讲授实验过程中,课堂设计还不是很到位,我想让学生一个一个做实验比一下子做完三个实验的效果要好。当然时间的控制上也得多加注意。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2

大脑对学生而言,是非常神秘的。虽然我们都有一个大脑,可我们没有见过更没有研究过大脑。因此,教师要引领着学生热情探究,揭秘大脑,并实现多元化目标的达成。

在教学时,我从学生喜欢的游戏——动脑筋急转弯引入新课,激发了学习兴趣,营造了探究情境,并直奔学习主题。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把学生带入了愉悦的学习状态中。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大脑的形态结构,我在ppt课件图片的基础上准备了与大脑某些特征相似的具体实物来让学生比较认识。比如:脑的重量,我让同学们用自己最熟悉的课本进行类比,亲自体验;学习脑的大小时,让学生用拳头模拟自己的大脑;认识大脑的形状以及脑的表面结构时,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核桃仁的样子;了解大脑的软硬时,让学生碰一碰豆腐……这样学生对大脑的.认识就更具体了,化解了难点、突出了重点。

然后借助学生对大脑形态结构的了解,讲解大脑表面的沟回,并通过人脑与猫脑的沟回的对比,引出记忆力、创造力与大脑的密切的关系。并及时组织记忆力测试和拼七巧板的活动,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推向了高潮。既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又使知识巩固与智力运用有机结合,使科学课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在教学中突出一个“趣”,强调了学生的获得体验,强调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最后,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活动。探究科学的活动不是一两节课就能够完成的。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广泛利用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而不是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

这节课美中不足之处,教学设计时有设计到,但在实际讲课时,没有准备猪脑,使学生少了最为直观的观察与体验。对于准备的其他材料有些学生不是很热情,这样有些学生对大脑的一些结构及功能认识就不会很到位。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3

五年级的教材主要是以“电”为主线,使学生掌握简单的有关电的知识,以及学会画简单的线路图。《电动小车》第一课时以组装电动小车为主,让学生通过对配套材料的.零件的认识,以及对小电动机的认识,来组装电动小车。目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

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是从学生熟悉的四驱赛车引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以四驱赛车的主要零件来引出电动小车,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上制作的电动小车是以“小电动机”作为动力的。在指导学生组装的环节中,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材料包里的材料,想一想这些材料分别是用来制作电动小车的什么部分,以及大概安装在什么部位,然后再请学生再学习单上画出电动小车的组装设计图,分解教学重点与难点。装配过程中,主要就合理的装配步骤进行探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通过游戏,让学生将自己制作的电动小车进行比赛,同时,发现赛车存在的问题(电动小车缺少开关),为第二课时设计制作开关做铺垫。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4

《摆的研究》是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的第六课。学生在上一堂课中对摆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相同的结论。但是在实验中也发现在相同的时间内,有的组摆摆动得快,有得组摆摆动得慢。这节课就上堂课留下的这个问题进行探索研究。

本节课的一开始,我先让学生观察两个不同的摆(摆绳长度不同、摆锤不同)的摆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两个摆的摆动速度不同。五年级的这班学生在课堂上观察得比较仔细,有的学生还提到其中一个摆摆到后来方向发生了偏转。根据学生提到的这些观察结果,我及时的引出本堂课的研究内容。应该来说本堂课的引入部分还是比较成功的,孩子们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讨论影响摆摆动速度的因素时,孩子们也提出了3种观点:1.摆绳的长度2.摆锤的重量 3.刚开始放手的力度。由于在上节课学生实验时发现摆摆动时,摆幅越来越小,但是速度没有变化。因此,这节课上,没有学生提出摆幅的大小会影响摆动的速度。但是,对于学生提到刚开始放手的力度会影响摆动速度的观点出乎我的意料。

本节课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设计实验是教学的重点。在研究摆锤重量是否影响摆动速度的实验上,我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法,实验中要控制哪些条件相同,改变哪个条件。因为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对比实验。在汇报时,学生基本上都能说出要改变摆锤的重量,但是控制哪些条件相同,学生一下子不能说齐,我让其他的.小组进行补充。最后教师整合各组的观点,完善实验的方案。在设计摆绳的长度是否会影响摆锤的速度时,由于有了前面充分的讨论,因此就顺得多了,花的时间也比较的短。

本节课在材料的准备上,我就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结合实际自已动手制作了5个简单的摆,这套材料操作方便,也大大节省了时间。在巡视学生分组做“摆锤的重量是否影响摆动速度”的实验时,我发现有的学生操作不当使实验数据的偏差。虽然经过指出学生也进行了改进,但使我意识到实验前指导还不够到位。实验前,教师应该要尽可能的想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细致的指导,这样才能保证实验有效的开展。

在最后一个环节“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时,我先让学生总结摆摆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接下来,我抛出一个问题:那是否两个摆绳一样长的摆,摆动的速度就一样呢?并出示了演示器材。学生一下子就懵了,大多数的同学都认为是一样的。在演示实验时,前2秒这两个摆看上去似乎摆动的一样快,当时还有个学生大声的说了出来:“摆动的一样快”。我让学生再仔细的进行观察,慢慢得着两个摆速度就很明显的区分出来了。利用这个机会,我还对学生进行了教育,观察要有始有终,要认真仔细,这样我们得出的结论就更精确。

“教学永远是门遗憾的艺术”,这节课有成功也有不足之处,这也是我在进一步改进教学中值得深思的,我将继续探索研究。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5

《蚯蚓的选择》这一课中,我以“我们在哪可以找到蚯蚓”引入。我原本设想他们会回答“在阴暗潮湿的地方”。结果,学生们回答我“在土里”,没有达到我预期的设想。课后我深入地思考了这个问题:难道五年级的'学生真的不知道蚯蚓生活的环境吗?不然,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我问的问题太笼统,指向不明确。

在做光亮、黑暗的实验中,我用的盒子太短,使得明暗两端区别不够明显,且蚯蚓对环境的反应不太敏感,不能马上做出选择,影响了实验效果。做干燥、潮湿的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事先不要使蚯蚓粘上干燥的土壤,否则,蚯蚓会很难进行爬动。且土壤得堆成土堆状,土壤不可太少,以便蚯蚓能准确地进行选择。

下载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模版)

    《春风拂面》教学反思 陈建平作为一个小学科学老师,我认为不仅要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更重要的是要善于进行教学后的反思,只有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才能不断地提......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4.《大脑》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分为三部分:首先,从游戏入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对大脑的好奇心,很自然的引出大脑的话题,拉近学生与研究主题的距离,使他们更主动、更直接地投入到斜......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第1课、小苗的诞生【教学反思】一、让学生在观察中培养兴趣,引发科学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感兴趣的问题记下来。这些问题可以是各种各样 的, 在这些问题......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待人真诚和善,努力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努力为他们的身......

    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

    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 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1 一、注重学生的预习习惯的培养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故事性强,层次分明,除了一些词句的含义较难外,其它内容比较简单。因此我放手......

    五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

    人教版五下数学教学反思 一《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反思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

    五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

    五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15篇 五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1 1、自主探索寻求方法基于学生在三年级就已经学过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也学过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掌握了约分、......

    五年级美术教学反思(下)

    1 五年级的第一节美术课是“形的魅力”,这个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形的概念,感受不同的形状所呈现出来的魅力,之后充分展开想象,采用不同的形式,将几何形和不规则形组合成各种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