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发芽实验》教学反思
五年级科学课的第一单元主要是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在这一课中,学生们开始关注种子发芽的条件。学生已有种植凤仙花的经验,对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也有所了解,但对于种子的发芽条件进行过研究的学生并不多。哪些是必要的条件,哪些是可要可不要的条件,他们多数没有做过科学的研究。所以这节课就从熟悉的绿豆发芽所需条件实验开始研究。
绿豆是学生常见有容易找到的植物种子,发芽快,便于观察。那么绿豆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师生总结出有水分、空气、阳光和适宜的温度等条件可能使种子发芽。有这个条件和没有这个条件各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是需要比较着看的。这样的实验就是对比实验。对比实验是本课中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重要研究方法。
学生第一次接触设计对比实验,对比实验的本质——即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过程中,控制相同条件下,只改变其中单一的某条件,进而观察实验现象,最后两组对比得出科学结论的一种实验方式。因此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第一个对比实验的设计进行精耕细讲。给学生一个好的例子,从而对他们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事实上,通过教师的讲解,以及书本上的对研究“水”这一条件已做了详细的说明,学生很容易触类旁通,并设计出了自己的研究计划。接下来的关键就是按照计划进行对比实验了,在这过程中,需要学生严格控制好各个条件,坚持每天观察,记录实验数据。
《笔杆上橡胶套的作用》教学反思
2013-12-17
21:28:28|
分类:
教学反思
|举报|字号
订阅
学生的学习用品中蕴含的科学知识很多,本节课从研究笔杆上橡胶套的作用着手,通过对比实验来引导学生认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什么是摩擦力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难点是:什么叫摩擦力及摩擦力的应用。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便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一)导入:先出示两只笔杆(一支带橡胶套、一支不带套的)让学生观察其不同点,再向学生发问:笔杆上为什么要安上橡胶套?它有什么作用?从而揭示课题。
通过对比实验得出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四)实践应用:。(五)复习巩固: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与灵活运用。(六)知识拓展:主要是鼓励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要有始有终。第二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为了解决这个重点,在关于学生实验时的选材问题上我可没少花心思。为了让学生充分证明不同的物体摩擦力的大小会不一样,在对被拉物体的轻重上,课前我可是反复实验,实验时我发现被拉物体轻了,摩擦力的效果不明显,被拉物体太重了则会超过了测力计上的读数,这样就无法正确显示出被拉物体的重量,通过反复实验最后才决定了被拉物体的重量,确保了实验的准确性。大家都知道,小学生特别好动,对什么都感兴趣。学生实验时,教学次序很不好调控,一但调控不好就会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为止,在学生实验前,我事先用小黑板出示了切实可行的实验要求,让学生严格按要求执行,并把学生分成6小组,每组指定了一个小组长,负责管理本组的纪律,每组一个记录员,负责记录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同时,为了让学生人人能动手,个个有事做,课前我为学生准备了一整套的实验器材,实验时分发给每个小组,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实验时的混乱局面,教学效果很好。
《小个子能不能跷起大个子》教学设计与反思
(二)教学分析《小个子能不能跷起大个子》一课,教材首先呈现了两幅学生平时玩跷跷板的插图。一幅是两个体重差不多的小朋友坐在离支点相等距离,另一幅是两个体重不同的人,重的离支点近,轻的离支点远。提出的问题是:小个子能不能跷起大个子?教材主要是想通过借助杠杆平衡实验来解释小个子能跷起大个子的原理。学生在幼儿园玩过跷跷板,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如果让他们说说是怎样玩的,学生能够说出方法,至于为什么能玩,学生很难讲出其中的理由,更不了解跷跷板平衡的原理。教学中,先要让学生根据玩跷跷板的经验进行猜测;接着通过在自制的杠杆尺上挂钩码的实验,体验在什么情况下平衡,什么情况下不平衡;再次实验,将杠杆尺平衡条件记录下来;最后结合实验与记录,组织学生观察讨论,从中发现科学结论:两边重量一样,距离支点的远近相同,杠杆尺平衡;重量重的离支点近,重量轻的离支点远,杠杆尺平衡。然后,让学生应用不对称平衡的条件解释小个子能跷起大个子的原因。教学目标1.通过借助对杠杆尺平衡条件的研究,明白小个子能跷起大个子的原理。2.经历“提出问题、猜测、实验、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3.体验到科学研究的价值及科学..《小小降落伞》教学反思——\
每一次上公开课对我来说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因为在备课及磨课的过程中,能够发现自身的问题,拓宽思路,在一次又一次的教案修改中,在一次又一次的试讲中,我收获了更多。
《小小降落伞》一课,通过让学生利用身边常见的物品亲自动手制作降落伞,制作好以后自己玩一玩,在玩的过程中,通过对比观察发现降落伞有的下降的快,有的下降慢,然后猜想与验证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最后自己选择材料修改降落伞进行一场慢速大比拼,即制作一个下降最慢的降落伞。通过教师一步一步适当的引导,孩子们通过看、说、做、想,知道了许许多多的知识,在玩中学会了知识,开阔了眼界,以孩子为主体,让孩子整节课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学得开心、快乐,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在课的细节上需要精雕细琢,再下一些功夫。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全体学生的指导和关注,在巡视时要全面,了解每一小组的学习情况,而不应该是只关注个别小组。
2、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时,在试验的过程中要关注结果的精准度,应让学生在两次活动中有对比,可以给学生提供计时的工具,让学生能够深切体会到降落伞速度发生的变化。
3、教学模式的流程还应更精细,在做之前可以让学生先对材料进行猜测,选什么材料及选择的原因来进行初步的探究,得出结论,确定怎样让降落伞下降得更慢。最后,在活动中要有下一步延伸的过程,让学生回归到现实生活中,了解真正的降落伞的相关知识。
总之,这节课带给我更多的是思考和学习的机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不断地突破和完善自己。
潜水艇[课后反思]
1.“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本课以趣味直观的科学小实验为切入点来引入探究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探究欲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学生有了浓厚的探究兴趣和欲望时,进一步指导他们掌握合适的探究方法,接下来其它的探究活动便迎刃而解了。
2.小小潜水艇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制作活动的热闹和有趣表面上,更要善于挖掘和捕捉各种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有用信息,把握好深入的契机,并作好适当的引导,必将会使学生们的研究活动更加深入,更接近科学研究。
3.本课对潜水艇沉浮秘密的探究,实际上始于细致的观察活动,通过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技能和认真细致的观察品质,有利于促进他们科学探究技能的形成,最终让学生真实、生动地受到科学素养的教育。因此,积极地把握好每一步观察,然后指导学生形成整体的感知认识,能有效地促进其探究学习的深入开展。此外,如果能注意发现、及时地把握住孩子们一闪即失的独特感悟与见解等创造性火花,并恰当地引导他们对提出的问题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开展探究,往往可以使其沉浸其中。
《锣鼓声声》教学反思
本节课成功之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准备充分。
教师和学生都为本节课的探究活动准备了丰富的实验器材。这样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为学生的实践、体验、交流活动提供了保证和较大的发展空间。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性学习。(二)设计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
本节课在教学开始时,在导入环节创设与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用高涨的学习热情进入到探究质疑环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拓展延伸中也设计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练习题,为学生树立生活离不开科学的意识,鼓励学生学科学用科学。体现科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三)激励性评价贯穿教学的始终。
上课开始,我在黑板的一角设置一个“评比栏”。每一个环节从各组的参与人数及发言情况进行综合评比。给表现好的小组奖励一个“特优”,稍差的组奖励一个“优”,个别表扬学困生,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在整个教学结束时,评比出优胜组,奖励一面小红旗。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肯定了学生的成绩,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由此可见,恰当的激励评价,让课堂活起来,从而充分地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
《不同的声音》教学反思
科学课倡导以科学实验为中心,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体验科学的奥秘,尝试科学探究的乐趣,认识科学探究的真谛。我先让同学们猜猜看老师请来了几位音乐王国的“歌手”,问问学生你是怎样猜到的,引发学生对不同的声音的思考。然后让学生欣赏同一段音乐(前后声音大小不同),让学生感知声音有“音量区别”。学生在音乐声中,感受并认识了“音量”。其次让学生做发声活动(用各种打击乐器),让学生感知声音强弱跟什么因素有关。学生每人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乐器,边玩边领悟到声音强弱跟力的大小有关。探究声音的高低和什么因素有关是这节课重点,也是这节课难点。我先让学生体会不同粗细、松紧、长度的弦发出的不同的声音,引出音调的概念,随后提出问题:“音调高低和什么因素有关?”然后让学生按橡皮筋松紧、长短、粗细顺序来进行研究,实验得出结论:紧、短、细的橡皮筋发出的声音音调高,松、长、粗的则发出较低的声音。本节课仍有些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对音量、音调这两个概念认识不够,教学难点突破不到位,如个别学生说:“松紧不同的橡皮筋发出的音量不同。”
《美丽的彩虹》课后反思: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动地概括了兴趣与学习的关系。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无可奈何的、消极被动的学习。兴趣是主动学习的生命和动力,科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这也是新课标所要求的。“你的回答真精彩“。“你真聪明”。“你真像一个小科学家!”。“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这些句子的运用,既使教师有节奏的控制着课堂教学过程,“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又使学生感到话语亲切、不生硬,易于接受,激发其学习兴趣,又全身心地投入下面的学习中去。在课上,我经常说:“你真行!真不错!太棒了!……”这些感叹句,不仅使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而且进一步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做到既关注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思维的方法,关注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活动,并在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环节的设计基于学生的已有认知基础之上,能让学生互相享受各自研究的成果,达成共识,形成结论。对于学生的评价既关注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即能主动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评价以师生评、生生评、自评等多种形式进行,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评价。
《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整个的探究活动,学生经历了猜想-设计-操作-结论这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教师注意自始至终都是以一种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欣赏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形象生动的提示同学们高低要有明显的差别,渗透对比试验的知识。注意了提醒学生选择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与交流,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生的汇报虽然有的不完整,但注意了能对学生的回答适时补充,并善于及时捕捉学生随时闪现的智慧火化,给他们以肯定,给他们以激励。
通过层层深入的探究活动,学生能自己分析和研究生活中的事例,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自主设计实验计划、选择实验材料、开展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论。经历“猜想—设计—操作—总结”的过程,在探究活动中,注意了小组内的相互合作和观察研究。在实验的现象分析和总结中,知道用三棱镜、水棱镜分解太阳光形成彩虹,牛顿盘能把多种颜色光混合成白光。知道了人工制造彩虹的方法,知道了彩虹多形成于夏天雨后的原因……。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虽然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但是我相信作为科学课教师的我们,一定会以切契而不舍的精神全力投入到对科学课教学的探究之中,圆满地完成科学启蒙任务,使科学素养之花绽放的更加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