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然辩证法试题参考答案2006-2007学年第1学期
江 苏 科 技 大 学 2006-2007学年 第1学期
自然辩证法课程试题(A)卷参考答案
一、简述题(每小题7分,共计35分)
1.请简述唯物论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1.答:唯物论自然观的基本思想是:世界是由物质及其现象所构成的;人的正确思想是对物及其物质现象的反映。(4分)衡量或判断一个思想是否是真理的标准就是:这一思想是否客观准确地反映了物质及其现象的真实情况。(3分)
2.对科学命题的证实为何是不可能的?
2.答:因为构成科学理论的命题是无时空限制的全称命题,其外延所指称的分子对象是无穷的,(4分)人们不可能用有限的经验现象去证实一个指向无限时空和无穷分子对象的命题。(3分
3.请简述人类生态危机的根源及其解决办法。
3.答:生态危机根源于人类所持的绝对中心主义认识论及其行为模式:把人从自然界分离出来当作“改造者”,是典型的人类绝对中心主义的表现,视万物为“白云苍狗”,一切为了人的需要,彻底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平衡。人类在动物谱系中扮演了一个贪婪而无节制的物种角色。(2分)但是,另一方面,人类的思维及其行为特征又不可能不是自我指向的,故而,人类又不可能不以自我为中心,在此情形之下,我们只能通过自我反省而选择一个相对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2分)解决之道是:大智若愚,人对自然作用一分自然也对人反作用一分。“克己复礼”,修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克己,指克制人类的不恰当的欲望;礼,是指自然界的秩序。寻求替代能源。共同行动。(3分)
4.请简述技术哲学的主要思想内容。4.答:对于发明者来讲,技术就是他生命力量的象征,是生命智慧的确证;技术本身就是目的,因为他在发明感受到了此在不同于历史中的彼岸,生命就是每分每秒,发明让他感受到了存在的意义与快乐。发明使他超越了历史,他达到了一个前人不曾达到的智慧高峰,他因此成为了技术史上的一座高峰。(1分)
(1).首先,人是动物谱系中的一个分支。动物与自然的关系,也适合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动物与自然的关系是通过自己的身体直接与自然发生关系。人,则不同,人是通过制造工具与自然发生关系;人将自然物质转化成自己的身体部分的外部设备。(1分)
(2).动物是通过自己身机能的进化来获得与其他物种的竞争关系;而人则是通过“代具”——工具系统,来获得进化的力量。技术进化,即表现为工具系统的改进、更新和代替,从青铜器、铁器刀具到枪支、原子弹等等,工具系统体现了人的智慧水平的代际提高。技术进化,实际上就是人作为动物谱系的分支系统的进化。(1分)
(3).技术进化是围绕着一个由某种特定技术的具体化而产生的平衡点,即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状态。技术是由相互关联的技术事件构成的集群。技术创新具有集群特征。(1分)
(4).技术具有时间性、历史性、自我理解特性和实际功利性。时间性,即是说,过去的技术并不属于此刻的我,我的发明或创新是对前辈智慧的替代力量,我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座山峰,后人必须从我这里超越过去。我的技术既是历史的绵延,也是技术史的改写者,是对过去的超越,是未来的起点。自我理解特性,即我的技术即能为他人所理解和应用,改善他人的生活,为他人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我不仅享受到了作为创造者的快乐,我也享受到了作为创造者的那种交换权力(收入回报)。(1分)
(5).普罗米修斯原则代表着技术为人类造福的积极因素;而厄庇墨透斯代表着技术的负面因素。法国思想家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认为,厄庇墨透斯代表遗忘、造成过失、欠思考、愚蠢等;普罗米修斯代表沉思、反思、智慧。(1分)
(6).人类是双重过失——遗忘和盗窃的产物.人类早期阶段是圆满的起源,然后是沉沦.人类缺乏动物的原始性生理缺陷,所以才需要技术来弥补。(1分)
5.请简述科学共同体的作用。
5.答:近代科学具有群体特征,科学是由一群人围绕着共同的兴趣与领域,进行探索未知事物奥秘的活动。(1分)
科学共同体,是一个协会或行会组织,其成员按照共同的行为规范独立的开展研究,同时,组织通过必要的交流与信息手段来公布其成员的研究成果,并通过同行评价体系对这些成果进行鉴定;与此同时,协会内部禁止性规范保护成员的知识产权,但又通过知识共享的手段和途径来促进研究领域向纵深和横向领域拓展。(3分)
支配这个共同体的运行存在着一些基本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比如,优先权,引用他人研究成果必须注明,不得盗取他人研究成果等。(3分)
二、材料题(第1道材料题25分,第2道材料题25分,共计50分)
1.不同科学理论的争论对科学进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5分)
材料题1.第1小题,答:同一科学内部不同理论之间的争论对科学进步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以太说与微粒说之争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推动科学进步最重要的力量不在于科学假说,假说只是用以说明或解释某类现象产生或变化的秩序,它满足的是人类理智中寻求理论解释一致性的逻辑要求;而对科学理论的是非曲直真正起判决性作用的是实验检验。即使假设是错误,但其实验探索往往却能够发现非常重要的新的科学事实。(5分)
2.请你从中思考西方科学研究的制度与我国的科学研究制度的差别何在?(5分)
第2小题,答:西方科学研究制度具有如下特征:公共性、公开性、共享性、可交流性和平等性。从材料中可看到,当时法国科学院每周一次例会,公开讨论前沿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并且不管进行报告的是年轻学者,还是年长的学者,大家都是平等地讨论问题,公开地检验、讨论和共享最新研究成果,同一科学的共同体成员共同分享、交流、讨论同行的研究成果;这种研究氛围是中国科学界所缺乏的。这一点值得中国科学界学习和借鉴。(5分)
3.科学进步是个革命过程呢?还是个累积的渐进过程?(5分)
第3小题,答: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到,现代物理科学的成就并非是少数科学家个人智慧的成就,而是通过一系列累积的科学发现、非常激烈的思想争论之后诞生的。不能将现代物理科学的成就看作是突然的、非渐进的革命过程。从上述材料看到:现代物科学的进步是一个累积的渐进过程,其中凝聚了众多科学巨匠的智慧和心血。(5分)
4.科学与生产之间是怎样进行互动的,请你描述这一过程。(5分)
第4小题,答:19世纪是电的世纪,电力的广泛使用,产生了一系列急待解决的技术问题,这些问题推动着科学家们对低压气体的放电现象的研究,正是对这一现象的深入研究,推进了科学研究,并且经由这些累积的研究成果催生了现代物理科学。(5分)
5.从上述微粒假说与以太假说的双方科学家的科学实验研究中,请你阐明证明与反驳的区别。
第5小题,答:哥尔茨坦、赫兹(H.Hertz)的实验虽然可以成为反驳带电分子流的有力证据,但是其实验结果却并不能成为以太说的直接证据和,并且在理论上也不能构成直接和证明。赫兹注意到阴极射线可以穿过金属隔板,使被挡住的玻璃壁发出微弱的荧光。这成为他反驳带电分子说的有力证据。但赫兹的这一实验结果也不能构成对以太说的证据和证明。反驳与证明之间的区别是:反驳只要指出实验结果与理论之间的逻辑矛盾或冲突或不一致性即可;但证明却要求实验结果(作为现象,作为证据)与理论之间要具有逻辑上的支持关系,并且这种支持关系必须是唯一的可能性,对于其他可能性具有排斥关系。
材料题2。
1.“汉芯一号”事件暴露出我国科技体制存在着哪些弊端?(7分)
第1小题,答:首先,暴露出我国科学技术研究体制上的弊端,即科技共同体内部缺乏公开、公正和透明的研究制度,对科学成果的评价,缺乏公开、公正、透明、批评、辩论和实验的可重复性检验这样一种科学研究的制度与社会氛围;(3分)其次,是政治对科学技术研究的计划干预太强,以致出现许多以骗取国家财政资金为目的的研究项目;(1分)再次,是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太强,缺乏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科学研究中的好奇心、荣誉感、知识产权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2分)第四、在科学技术研究中没有能够很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1分)
2.“汉芯一号”事件产生了哪些社会影响和危害?(6分)
第2小题,答:第一、损害了中国国家形象;(2分)第二,损害了公众对科学技术研究的尊重的信誉;(2分)第三,败坏了中国科学技术的风气。(2分)
第3小题,注:此题没有标准参考答案,请阅卷教师根据学生个人智慧发挥的情况而定。
三、论述题(共15分)
请论述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答:科学不是人文,但包含人文精神;人文不是科学,但为科学研究导航。(5分)人文价值观的順序是:生命、正义、道德观,生活观。科学需要民主与良知。人文知识是人类各民族在其演化的历史长河中逐渐积淀起来的习俗、文化和思想价值观。人文理性是认知理性、实践理性、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历史理性和交往理性的总称。人文精神是指在特定制度,文化,习俗等背景条件下个人通过其行为选择所体认出的价值取向。价值关怀与价值选择是人文精神的实质。科学精神就是求真、求实,尊重事实、坚持真理的精神。(5分)
科学与人文是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对于人类和每个公民个人来讲,科学与人文尢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5分)
第二篇: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答案西工大
自然辨证法考试试题答案
1、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基本内容有哪些?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1)对科学技术的理解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是人们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是人类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工艺学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从而人的社会生活关系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2)科学的分类思想
恩格斯对自然科学进行了分类。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相互转化的运动形式,因此,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固有的次序的分类和排列,而它的重要性也正是在这里。恩格斯将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运动着的物体,并将科学分为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3)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恩格斯强调科学技术对哲学的推动作用,认为推动哲学家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也受到哲学的制约和影响。科学与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和内在的一致性。科学研究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必须通过理论思维才能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自然地与哲学发生紧密的联系。(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5)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
马克思认为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仍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恩格斯认为近代以来科学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6)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恩格斯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革命的出现打破了宗教神学关于自然的观点,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从此快速前进。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促使市民社会在经济结构和社会生产关系上发生了全面变革。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关系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在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本身的变革,因为一旦生产力发生了革命,生产关系也就会发生革命。(7)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 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揭示了新兴资产阶级与自然科学的关系。马克思指出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才把物质生产过程变成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被运用与实践的科学。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科学根本不费资本家分文,但是这丝毫不妨碍他们去利用科学”。最后,预见了只有在劳动共和国,科学家需要依靠历史的产物和群众的智慧。马克思指出,正式17世纪机器的应用,为当时的大多数学家们创立现代力学提供了实际的支点和刺激。18世纪的任何发明,很少是属于某一个人的。马克思、恩格斯也肯定了科学家个人在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8)技术的异化
在马克思的技术思想中,并没有直接论及技术异化问题,有关技术异化的思想多事潜在地包含于其劳动异化理论之中。马克思深入考察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产业技术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统治与剥削造成的技术异化现象。马克思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异化对自然、社会特别是人类自身所造成的影响。
2、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与批判思维方法有哪些?
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与批判思维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思维的收敛性与发散性
收敛思维特性是使思维始终集中于同一方向,使思维条理化、简明化、逻辑化、规律化;发散思维特性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特性,与收思维特性相对。在科学技术研究创新与批判的过程中,如果只发散,不收敛,劳而无功;只收敛,不发散,难有创造。只重视其中一个,便可能走向形而上学思维。若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则具有辩证思维的特点。两者是对立的同意,具有互补性,不可偏废。需要在两者之间保持思维的张力,在收敛中注意发散,在发散中注意收敛。(2)思维的逻辑性与非逻辑性
创造新思维特别注重逻辑性思维与非逻辑性思维的辩证统一。创造性思维是的逻辑性是指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包括演绎、类比推理、归纳等,在逻辑思维方面,类比推理在科学发展与创造方面的作用很大,常常是科学技术研究从已知跨越到未知的桥梁。创造性非逻辑性思维形式主要有联想、想象、隐喻、灵感、直觉与顿悟。在非逻辑思维方面,想象对科学发现和技术方的作用很大。想象是对过去存储在大脑中的知识、经验、方法进行重新组合的思维活动,进而形成新的联想。想象常常出发灵感,做出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非逻辑思维开拓思路,逻辑思维整理思路,完成创新的理性构建。在非逻辑思维之前也有逻辑思维,为非逻辑思维做了铺垫准备。(3)思维的直觉与顿悟特征
直觉与顿悟是两种创造性很强的非逻辑思维特性。直觉是指不以人类意志控制的特殊思维特性,它是基于人类的职业、阅历、知识和本能存在的一种思维特性。直觉具有直接性、迅捷性、或然性等特性。
顿悟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特性和状态,是当思考某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时,在某种时刻突然获得解决问题的豁然开朗的状态。顿悟有突发性、诱发性、偶然性、极度快乐或豁然开朗等特性。
3、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马克思科学技术伦理观
从马克思科学技术伦理观来看,科学共同体在科学研究中,要对研究中的个人、动武以及研究可能影响到的公众负责,遵循“公众利益优先原则”。这就要求科学共同体的科研活动符合社会伦理和动物伦理的基本要求,人体试验应该尊重人类的尊严和伦理,动物实验应该遵循动武实验理论,科学研究应该增进人类福祉。科学(2)科学共同体的社会责任
科学共同体的主体是工程师,工程师技师工程活动的设计者,也是工程方案的提供者、阐释者和工程活动的执行者、监督者,还是工程决策的参谋,在工程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社会的影响巨大。因此,工程师在工程技术活动中,应该遵循一定的社会伦理准则,应该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程的环境影响富有特别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3)科学精神的四原则 最著名的罗伯特·默顿提出了科学家应该遵循的科学精神四原则: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
普遍主义强调科学知识的客观性、真理性、科学标准的一致性。科学家必须以客观存在为基础,凭科学事实立论,用实验手段检验真理,而不是以社会属性、宗教信仰、政治面貌或个人意志作为科学真理的评价标准。公有主义主要是指科学知识的共有性,由于任何科学发现都是社会合作的产物,是属于整个科学共同体的。因此,科学知识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无私利性是指科学家从事科学活动,追求的是科学的真理,而不是谋取物质利益,这样才能够保持科学的真正价值,是科学的纯洁性不被功利主义思想所污染。有条理的怀疑主义是指科学家对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不加分析地盲目信封和接受,而应用理性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严密的逻辑推理手段和严格的实验验证方法等来评价和怀疑一切。这四条原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理想的社会规范,不一定被普遍赞同,但是却为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提供一个参考框架。(4)工程技术的四原则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公布的工程伦理准则明确指出,工程技术活动要遵守四个基本的伦理原则:一切为了公众安全、健康和福祉;尊重环境,友善地对待环境和其他生命;诚实公平;维护和增强职业的荣誉、正直和尊严等。(5科技工作者的伦理规范 马克思认为,自有应该你建立在非异化的技术基础之上,未来技术的社会发展目标应该是人向自身和社会的复归,目的是实现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这就从人类、社会、自然三者和谐发展的角度,为科技工作者的伦理规范指明了最高目标。(6)新兴科学技术对伦理的挑战
随着一些新兴科学技术,如生命科学技术、材料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能源科学技术等发展与应用,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难题,如克隆人的伦理问题、基因治疗和基因增强的伦理问题、网络伦理问题、和伦理问题等,需要我们运用伦理学的基本原则,结合科学技术发展应用的现状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并实施切实可行的伦理规范,以更好地实现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
4、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是什么?(1)科学发展呈现从分化到综合的整体趋势
分化是指事务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变化,或同意的事物变成分裂的事物;综合则是指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突出特点就是在高速分化的基础上的高度综合,当代产生的新兴学科大部分是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他们都建有分化和综合的双重功能。
(2)科学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 科学发展的渐进形式就是科学进化的形式,主要是指在原有科学规范、框架之内科学理论的推广、局部新规律的发展,原有理论的局部修正和深化等。科学发展的飞跃形式就是科学革命形式,主要指科学基础规律的新发现,科学新的大综合,原有理论框架的突破,核心理论体系的建立等。
(3)科学发展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科学发展的外部动力一方面表现在社会生产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另一方面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
科学发展的内部动力表现在科学实验水平的提高引发了科学内部科学理论本身的争论,以及与科学实验发展的不平衡,从而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科学理论。(4)科学发展是范式转换、知识创新、动态演进 欧美逻辑实证主义按照证实原则建立了科学发展的线性积累模式,认为知识的增长是不断归纳的结果,科学的发展就是通过归纳获得的科学知识的不断增加。科学的发展纪实否定旧的,创造新的。历史主义者科恩提出了一个具有综合性质的科学发展模式,认为科学发展是以范式转换为枢纽、知识积累与创新相互更迭、具有动态结构的历史过程。(5)科学发展是现象阶段、实体阶段、本质阶段的过程
日本科学家武谷三男结合物理学史和自然辨证法的研究实际,提出科学发展“三阶段”理论,认为科学发展表现为现象论阶段、实体论阶段和本质论阶段三个阶段。“三阶段论”试图把科学发展的过程与科学认识的活动统一起来是日本早期自然辩证法研究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
(6)科学发展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第三篇:自然辩证法考题2013~2014学期
1、技术的含义及其特征
广义技术:人类为实现社会需要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手段、方法和技能的总和,包括自然技术、社会技术和思维技术三大类。作为社会生产力的总体力量,技术包括工艺技巧、劳动经验、信息知识和实体工具装备,也就是整个社会的技术人才、技术设备和技术资料。
狭义技术:指自然技术,也是以自然为对象,以更好地利用自然来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为目的一切工具和方法。
技术的特征:目的性、应用性和多元性。① 目的性:技术总是从一定的具体目的出发,针对具体的问题,形成解决的方法,从而满足人们某方面的具体需求。而人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技术活动也推进了技术的不断发展。
② 应用性:技术的本质是利用和改造世界,技术活动作为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应用。技术的应用性体现在技术能直接创造经济价值,在于提高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即它的经济价值。
③ 多元性:指技术既可表现为有形的工具装备、机器设备、实体物质等硬件,也可表现为无形的工艺、方法、规则等知识软件,还可以表现为虽不是实体物质而却又有物质载体的信息资料、设计图纸等。
2、论述科技哲学的内容及你的认识
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探索自然界和科学界发展的普遍规律,探讨当代科学、技术、经济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研究领域遍及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等基础研究领域的一门新兴综合交叉学科。
研究内容:⑴综合研究⑵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研究⑶自然观研究;⑷科学哲学与科学方法论研究;⑸科学哲学与技术方法论研究;⑹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⑺科学与文化研究;⑻科学技术哲学名著与科学技术哲学史研究。
学习科学技术哲学的意义:(1)有助于加强哲学素养,增强理论思维能力。(2)有助于正确探索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综合发展规律问题。(3)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研究方法:(1)学习经典原著,努力掌握其立场、观点和方法。(2)要扩充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史知识。(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4)要努力促进自然科学学习与哲学思考的广泛联盟。
3、科学事实及其作用
科学事实的含义:科学事实就是由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获得的,经过检验和检定的经验事实。科学事实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指客体与仪器相互作用的表征,如观测仪器上所记录的数字、图像等。另一类科学事实是对观察实验所得结果的陈述和判断。
科学事实的作用:(1)事实是理论基础例。(2)事实在检验和评价中的作用,实践检验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对假说及其推论进行的验证,它是假说转化为理论的基本条件;理论同经验事实的一致性,是科学家理论评价中共同遵守的基本准则。假说和理论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主要是通过与科学事实相比照而进行评价的。
4、系统的含义及其特征(简答)系统的含义: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边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系统的特点:①开放性:依据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是否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可以将其区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 放系统。自然界的物质系统都是与环境存在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②动态性:现实的自然系统都是开放系统,都有物流、能流、信息流的不断运动,任何自然系统的这种运动、发展、变化过程,就是它的动态性。③整体性:整体性是自然系统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系统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组成有机整体,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要素的简单机械相加。因此,系统具有各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④层次性:系统的层次性是指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由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5、结合创造性思维的本质和特征,谈谈你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论述)
广义的创造性思维是指酝酿、提出和形成新观念、新思想、新理论或创造新事物的整个思维过程,即指在创造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一切的思维活动的总称;狭义的创造性思维专指提出创新思想的思维活动形式,也即人们在依据一定的经验和知识对象进行研究和思考时,不受已有经验、知识和固有的逻辑规则约束,灵活地进行
发散性思维以产生超常的新观念、新思想的过程。
创造性思维的本质是逻辑方法与非逻辑方法的辩证统一;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的优化综合。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独创性、开拓性、突破性、综合性。
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从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可以发现,有两类思维是客观存在的:一是具有连续渐变功能的逻辑思维形式,如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纳与演绎、判断与推理等;二是具有跳跃突变功能的非逻辑思维形式,如联想与想象、直觉与灵感等。创造性思维活动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交替推进、螺旋式递进的过程。在逻辑方法走不通的地方,往往需要非逻辑方法开辟新的途径;当非逻辑方法打开通路后,逻辑方法又必须及时跟进与整理,培养和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应该同时注重这两类思维能力的锻炼。当然,从直接引起思维变革的要求出发,侧重点应放在对具有跳跃突变功能的非逻辑思维(联想、想象、灵感、直觉)能力的培养与开发上。青年人爱幻想,要珍惜自己的这一宝贵财富。幻想是构成创造性想象的准备阶段,今天还在你幻想中的东西,明天就可能出现在你创造性的构思中。青年人感觉敏锐,记忆力好,想象极其活跃,在学习和工作中,在发现和解决问题时,可能会出现突如其来的新想法、新观念,要及时捕捉这种创造性思维的产物,要善于发展自己的直觉思维。自由联想与迅速反应的训练,对于思维,无论是质量,还是流畅性,都有很大的帮助,可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培养强烈的求知欲,求知欲会促使人去探索科学,去进行创造性思维,而只有在探索过程中,才会不断地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不枯不竭,永为活水。
6、试论述科学假说实践检验的复杂性(论述)
科学假说实践检验是指把假说的核心观点结合以被证明的知识,引申出关于事实的推断或预测,即理论对事实的推导。科学假说实践检验复杂性在于,由于人类实践活动的两重性,即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使科学假说检验具有相对性。一方面,科学假说不是仅仅由个别的实践活动就能完全验证的,它的真理性要在科学发展的长期考验中逐步地判定。另一方面,尽管个别检验活动对假说的真理性不具有绝对的判定意义,但也不可否认,个别检验活动为假说真理性的判定提供了评估的参考指标。因此,对科学假说的个别检验活动,不论是出现了成功的、有利的结果,还是出现了失败的、不利的结果,都无法绝对地判定假说的真理性,即所谓证实不实,证伪不伪,判决性实验不判决。
《自然辩证法》学习心得体会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自然辩证法包括和涉及到很广泛的领域,用形象比喻说也可以把它看成为“大口袋”。自然辩证法学科是开放的,它的内容、方法和原理都是不断发展的。它让人研究,源于实践,并且随时受着实践的检验,可以让人眼界开阔,思想活跃,对我目前的学习和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学习,我知道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也了解到要验证一个命题有证实和证伪两种方法。首先明白一个命题如果不可能被证伪这个命题可能就是一个伪命题,这样我们就能够识别一些貌似真理的实际上毫无意义的论断。我们现在所接受的理论只不过是有可能被证伪但迄今为止还没有被证伪的理论。明白了假设证伪是有效的研究的方法,也是最节约的科学研究的方法。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在方针政策上找原因,反复出现的问题要从发展规律上找原因。看人或事物必须抓住主要方面,看主要方面是缺点还是优点,既要看缺点对工作有多大害处,更要看优点对事业有多大用处。就一般讲,要先看长处后看短处,发挥长处避其短处,在发挥长处的过程中补其短处;要先看优点后看缺点,在发扬优点的过程中克服缺点。故在今后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当中,应时刻联系自然辨证法的理论知识,科学客观的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自我,争取取得好的成绩。
第四篇:第《自然辩证法》教案4讲
第四讲 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的基本理论
内容提要
一、科学、技术、工程共同体及其社会特征
二、科学、技术、工程共同体的伦理规范与 社会责任
三、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的互动
第一节 科学、技术、工程共同体及其社会特征
一、科学、技术、工程共同体的含义 1.科学共同体
• “科学共同体”(Scientific Community)是匈牙利籍英国科学家(后转向哲学社会科学)波兰尼(M.Polanyi)于1942年提出的,用以指科学家群体。
• 在科学社会学中,是指一种关系共同体。它强调科学家群体所具有的共同信念、共同价值、共同规范,以区别于一般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
• 一般地,科学共同体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整个科学界(用于考察其外部关系);二是指部分科学家组成的各种集体(用于考察科学界的内部结构)。
科学共同体内部成员间互动的一种主要方式是:科学交流。2.技术共同体
相对于科学共同体,也同样存在技术共同体。
• 美国著名技术史学家康斯坦(E.W.ConstantⅡ)在1980年提出了“技术共同体”和“技术范式”的概念。他将“技术范式”定义为一个公认的技术操作模式……当它被一个相应的技术从业者共同体所定义和接受时,就成了一个常规系统(共同的理论框架和解题方法、公认的技术成就和范例等)。
技术共同体相对于科学共同体与经济活动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技术共同体的结构、技术专家的互动方式与科学共同体的结构、科学家的互动方式有明显的差别。
3.工程共同体
• 所谓工程共同体,就是以共同的工程范式为基础而形成的、以工程的设计、建造、管理为目标的活动群体。工程共同体包括多类成员:投资者、企业家(工程指挥人员)、管理者、设计师、工程师、会计师、工人等。
第二节 科学、技术、工程共同体的组织结构、体制目标与社会规范
一、科学、技术、工程共同体的组织结构
(一)科学共同体的组织结构 • 美国著名科学社会学家普赖斯从科学家之间的科学交流、信息传递渠道,以及人际关系中的联系网络等科学研究的社会过程中发现,科学共同体中存在着两类亚群体:一类是正式的,有组织的科学家集团,如大学、研究机构等;另一类是非正式的非组织化的科学群体,这类群体是通过科学交流、信息网络连接起来的,如学会、协会、研究会等。
• 科学共同体有两种主要的组织形式:“无形学院”和科学学派。
现代科学即使是最小的分支也有成千上万的同行,真正有学问的人就会分裂为非正式的小团体。这种小规模的优秀人员构成的“无形学院”(invisible couge),其成员通过互送未定稿、通信等迅捷的非正式交流与合作,形成一个强有力的、高产的团体。美国社会学家克兰通过实证研究,对科学交流系统作了分类,一类是变化不大的正式的学术交流系统,比如正规的学术会议、学术期刊、学术专著、文献摘要和目录索引等,通过这种交流形成庞大的科学共同体;另一类是迅捷的、非正式的学术交流系统,常常出现于学科的前沿和几个学科的边缘,为了尽快获得新的信息,研究人员大多通过直接交谈、通信等个人联系的方式进行非正式的交流,这就成了“无形学院”。在科学前沿,往往是由“无形学院”通过少数人的非正式交流系统创造出新知识,然后由大范围的正式交流系统来评价之、推广之和传播之。
科学学派是以共同的范式为基础的科学共同体,其成员具有共同的科学范式是学派得以成立的前提条件。但是,并不是具有共同范式的科学共同体都是学派。只有在同一领域中存在两种或以上的范式,并且每种范式都形成了一个共同体的情况下,才将其在任何一个共同体称为学派。简言之,学派是不同范式在竞争中的科学社会组织的表现形式。
(二)技术共同体的组织结构
• 技术共同体有三个核心要素:资源禀赋、专有功能和制度安排。三者共同组成技术共同体的基础架构,反映技术共同体的本质与规范。
• 技术共同体的组织结构主要有:职能型结构和“创新者网络”两种。
“创新者网络”概念是源于技术创新经济学,意指一种特殊的创新者组织形态,即网络组织,是一种松散联接的组织,其核心与成员组织(如企业)之间的联系可强可弱,是一种合作的关系(类似“无形学院”)。也可以将其视为技术共同体的子团体。在制度安排上主要是合资项目、签订转包合同、R&D合作、政府主办的联合研究项目等。
(三)工程共同体的组织结构
• 工程是人类有目的、有组织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因此,工程共同体是追求经济和价值目标的共同体。为了达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工程共同体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采取不同的组织结构。•
二、科学、技术、工程共同体的体制目标与社会规范
• 1942年,科学社会学之父默顿发表了《科学的规范结构》的文章,从科学社会学角度对此作了总结,明确指出科学的体制目标是:“扩展确证无误的知识”,即要求科学家应作出独创性的贡献,不断增加科学共同体和社会的知识存量。•
2.工程技术的体制目标
• 工程技术的体制目标是要“利用知识谋利”。
(二)科学、技术、工程的社会规范
1.科学的社会规范
• 默顿在《科学的规范结构》一文中提出了科学的社会规范,即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2.技术的社会规范
• 目前,讨论关于技术的社会规范的文献不多,根据本人的研究,概括为以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1)技术合理性
(2)社会合意性
(3)环境友好性
(4)保密和专利制度
3.工程技术共同体的伦理规范及其基本原则(1)工程技术共同体的伦理原则
现代工程技术共同体的伦理原则是:公平和责任
第三节 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的互动
一、科学、技术、工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科学、技术和工程对人类社会的积极影响 1.科学技术和工程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科学、技术和工程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3.科学、技术和工程促进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
4.科学、技术和工程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科学、技术和工程对人类社会的负面影响 1.科学技术的“异化”问题
所谓异化,就是主体产生客体,客体反过来支配了主体。2.科技发展所表现出的“去技术”倾向 3.对环境和资源压力加大
4.一定程度上的价值伦理观混乱
二、社会对科学、技术、工程的影响
(一)经济对科学、技术和工程的影响
(二)政治对科学、技术和工程的影响
(三)教育对科学、技术和工程的影响
(四)文化对科学、技术和工程的影响
(五)社会制度对科学、技术和工程的影响
三、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的互动
思考题:
1.科学、技术、工程共同体及其范式各有哪些特性?
2.科学共同体的体制目标和社会规范与工程技术相比有什么差异? 3.什么是越轨行为?如何防范?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5.如何正确评价“科技乐观主义”和“科技悲观主义”? 6.如何在科学技术的社会评价中贯彻科学发展观?
第五篇: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考查题
食品工程 陈训 12509310021、联系自己知识结构的现状,谈谈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何实际意义。答:(1)提高哲学修养,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提供给我们关于自然、自然科学总的看法、总的观点,是任何科学无法代替的。(2)能够使我们获得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知识。(3)学习自然辩证法可以使我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拓宽思路,增强科学创新力(4)有利于理解、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5)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
2、自然界物质演化的基本方式及其特征?
答:
3、科学问题的来源和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答:科学问题是指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未解决的矛盾。科学问题从以下几方面而来:(1)从新经验事实的解释中提出;(2)从科技的空白区和结合部中提出;(3)从新事实与旧理论的冲突中提出;(4)从相互并存的多种假说中提出;(5)从科学理论内部中提出;(6)从不同学科理论观点之间的矛盾中提出;(7)从追求理论的普适性和逻辑的简单性中提出;(8)从证实假说或事实的可靠性中提出;(9)从某一学科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向其他领域移植中提出;(10)从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推广和应用中提出;(11)从社会需要与现行的生产技术手段不能满足需要的矛盾中提出。
科研选题是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决定性环节。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1)需要性原则(首要原则):要满足社会实践或科技自身发展的需要。
(2)科学性原则:要有科学事实根据和科学理论依据。
(3)创造性原则:要求课题具有先进性、新颖性和突破性。
(4)可能性原则:课题有可能完成的主客观条件。
4、星野芳朗的技术体系更替模式述评。
答:星野芳朗的“三次技术体系更迭”理论:(1)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蒸汽机技术时代;(2)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电气化时代;(3)20世纪40年代微电子技术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