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程总结论文
秘书学课程总结
王雪 20114573 文秘教育一班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如何做好秘书工作,对于涉世未深的我来说,只能通过两年的办公室经验和阅读的有关书籍以及对领导工作经验的学习,做出简单的归纳,旨在表明自身的认识,以求进步。一. 我对秘书工作性质的认识
1.辅助性是秘书部门天生的属性也是领导工作对秘书工作的必然要求同时是由秘书部门在管理体系中的地位所决定的2.中介性秘书部门的这种中介性特征一方面决定了秘书工作的“纽带”和“桥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决定了秘书工作是非独立性的辅助工作。
3.直接性秘书工作的直接性体现在:在行政组织上,在岗位设置上,在工作程序上
4.全面性这就要求秘书不仅要在工作的大方面考虑到领导的需求,同时也要考虑员工的需求。
5.服务性 秘书工作必须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鸡毛蒜皮的事情也要想到,服务领导,服务员工,服务社会。
6.被动性要求秘书人员一定要不越权、不越职,秘书应在辅助性被动性的工作中发挥创造性和主动性。
二、我对秘书工作要求的理解
1.从单纯地办文办事转变为既办文办事又出谋划策;
2.从单纯地传递信息转变为综合处理信息;
3.从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
4.从凭老经验办事转变为科学化管理。这四个转变其实是对秘书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秘书工作应该向着综合处理信息、主动服务与科学化管理的方向发展,而这也是发达国家秘书工作的特点。
三.秘书工作实践难点考察
经过一系列秘书实务的考察,我发现了自身的很多的缺点,比如,面对面试问题是会没有逻辑性,经常是语无伦次,表现出不自信,这是因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面对考官时既想表现出不紧张又不想表现自己实战经验不足的一面。在礼仪学习时发现问题更多,首先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行为既不符合礼仪规范又显得很恶劣。其次,学习过程中记不住礼仪的要领,老是忘记应该怎么做。再次,沟通交流中,声音很小,语言不流畅,往往与主题偏离很多,扯东扯西的。
四.我认为秘书应该具备的素质
(一)应变意识——秘书专业自身生存的特点
秘书工作的具体内容也完成了四个转变:由原来简单的办文办事,发展为既办文办事又出谋划策:由原来的收发信息转向综合处理信息:由原来的单凭老经验办事转向实现科学化管理:由被动服务转向主动服务。政策的转变必然要求秘书解放思想、打破思维定势,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秘书部门必须发挥灵活性的特点。坚持变化、发展、求新,不能墨守陈规,以不变应万变。要积极主动地关注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关注社会动态,了解市场热点和“敏感
点”,掌握瞬息万变的信息,更好地为领导服务。作为新世纪的秘书,不能封闭、保守、僵化,做事被动。充分发挥自己办文办事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古人讲“登高望远”,只有思想放开了,才有可能打破僵化。
(二)创新意识——秘书从业人员参谋决策性体现
秘书部门的首要任务是为领导机关和领导者在正确决策并有效执行方面提供参谋服务,即辅助领导进行科学决策。有人比喻得力的秘书是领导的“左膀右臂”。显而易见,秘书在日常工作中,不仅应该正确领会领导意图,更应该及时补充领导思想盲区,帮助领导打开思路,激活思想。因此。秘书从业人员必需增强创新意识,学会独立思考,打破常规,张扬个性。而回到现实中来,在规范的角色位置上塑造自我。在21世纪这样一个高科技时代,人们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是必然的趋向。衡量秘书工作的优劣,区分秘书水平的高低的最重要标准就是看对领导决策及实施辅助得如何。人文与科学的力量相借重,艺术与逻辑的力量相补充,数理科学不仅赋予发散思维的秘书专业以必要的收敛思维能力,而且会使人们在秘书工作中更善于理性思考,善于发现。展示自我,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相信我们的创造力会使我们在工作领域更加游刃有余。
(三)独立意识——秘书的独立人格的体现
在秘书行业,有不少这样的定位:秘书是“参谋”、“助手”、“心腹”、“左膀右臂”,是“二把手”,是无名英雄等。而涉及到秘书人格,却有不少人持这样的观点:领导两袖清风,秘书也清正廉洁;领导人
腐败犯罪,秘书也必然品行不端。这就完全抹煞了秘书人格的独立性。秘书。夹杂在上级与下级中间,对上级来说,是“跑腿的”、“打杂的”;对下级来说,又是领导的“跟班”。其实多年之后,不少秘书对于自己的身份。常常感叹“什么也不是”。那么,秘书的人格到底在哪里?秘书人格的确立,必然要求秘书明确角色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关系。人的自我意识表现为愿望、意向、兴趣、信念等,是不断进取、自我实现的精神支柱。依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每个人在进入自我实现的某个阶段后,又会出现新的更高的造出鲜明的角色形象。在角色形象中展现出独特的自我。
(四)现代意识——秘书与时俱进能力的体现
二十一世纪,是个崭新的世纪,是个知识与技能飞速发展变化的时代。因特网和电子邮件的广泛应用,物理上的时空距离进一步缩小。办公室的许多工作,如各部门文件的传送、会议活动的安排、文件的处理、通知的传达等,都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在瞬间完成。计算机中文语音输入系统的实现,使秘书动口不动手也能写出生花文章。办公室工作高度智能,将使“文山会海”彻底成为历史,也把秘书从业人员从繁重的材料堆中解放出来,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作强度。变封闭为开放;变守旧为创新;变保守为宽容;变被动为主动;变传统为现代。增强秘书从业人员的现代意识,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公关意识。在现代社会,秘书从业人员没有一定的公关意识是难以立足的。一个单位如果不懂得塑造自身良好形象,不懂得知名度和美誉度对单位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势必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失去
地位和发展空间。群众是事业发展的基石,如何有效地实现与公众的沟通,是秘书从业人员的一项重要职能。秘书从业人员要开展好工作,还必须协调好与单位内部各部门的关系。秘书从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要强化公关意识,就必须掌握基本的公关理论知识和实务知识,要有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心理承受能力,要有较强的协调组织能力和宣传推广能力
二是竞争意识。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秘书从业人员必须强化竞争意识。随着领导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领导的助手和参谋的秘书只有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才能更好地胜任工作。三是法律意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社会主义法制的日趋完善,社会各行业与法律的关系日益密切。这必然要求秘书从业人员熟悉法律知识,树立较强的法律意识,否则就难以在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方面当好领导的参谋助手。四是协作意识。当今世界,许多生产、工作离不开部门、行业的协作,而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强化了人们相互依赖、相互协作的社会关系。对一个秘书从业人员来说,不依靠集体的力量,个人再有能力和抱负都难以成就事业。因此,秘书从业人员要自觉地与其他同事加强沟通和交流。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五.秘书工作难点与以后工作中应该具备的能力
一、能力是基础
1.作为办公室文秘人员,必须具备“专与广”的知识。
2.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协调能力。
3.要能未雨绸缪,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能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二、态度是保障
在秘书这个职位上,大多是一些琐碎重复的工作,因而秘书在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与上司沟通不好、上司给的某份工作感觉吃力、对琐碎重复的工作感到怨烦等方面的挫折。遇到挫折时应进行冷静分析,从客观、主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出受挫的原因,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树立一个辩证的挫折观,经常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要认识到正是挫折和教训才使我们变得聪明和成熟,正是失败本身才最终造就了成功。学会自我宽慰,能容忍挫折。要心怀坦荡,情绪乐观,发奋图强。善于化压力为动力,改变内心的压抑状态,以求身心的轻松,从而让目光面向未来。同时,让而不争,勤而不怨,尽心政务是秘书的本份。秘书熬夜守更,伤神累心是家常便饭,平时应高标准,严要求,早来一点,晚走一步,多干一点,干好一点。工作不推三挡四,拈轻怕重,但凡定下来的事就要立说立行,说到做到,不能虎头蛇尾,半途而废。特别是接人待物,办文办会,处理公务,要精益求精,慎重周详,抓纲举目,不出纰漏。要牢固树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四、学习是源泉
1.刻苦学习,努力提高文字水平。
2.秘书要有丰盈的储藏,必须在学习中积累。
3.深邃的思想观点是当好参谋之本,做好秘书工作之魂。
第二篇:课程论文常犯错误总结
1.论文题目应该与任务书一致,中英文保持一致。2.多个顿号后应用“和”字或“与”“及”等字代替。3.不要四级标题,三级标题下面不要再有序号。如有四级标题,可宋体加粗即可。4.英文标点后,有一个空格。
5.中文段落中用中文符号,英文句子中用英文标点符号,当然也包括括号的使用。
1)178/2002,应写成178/2002。
6.英文缩写的使用,首字母大写,首次出现应先写中文,而后括号内写清楚英文全称和缩写。
1)危害分析和关键点控制体系(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HACCP)7.表题图题放置位置,与正文空一行的距离。图表内字体与正文小一号。
8.英文和数字字体,为Times new roman。9.段首句空2个字符。10.单位的使用,如mL。
11.拉丁字母斜体,字体为Times new roman。12.线性回归系数r不能用R2代替。13.公式应有序号。
14.图表应放到文字下面,表题位于表格上方,图题位于图的下方。
15.结论和展望应逐条进行,条理清晰,展望和讨论应分标题,结合文献报道。
16.英文翻译,“信、雅、达”。表题和图题都应有英文翻译,且Table,Figure等均采用全称,其后的英文首字母大写或每个字母均大写,但小词除外,全文格式统一规范。17.破折号,只写一个长横线即可,不要有多个。18.段前段后空行或间距应合理。19.文中不得有多余空行和多余空格。20.段落对齐方式为两端对齐。
21.参考文献中,英文参考文献的标点为英文的,英文标点后,有一个空格;中文参考文献的标点为中文全角。
22.章节内容安排应合理,一页或半页内容可不单独成章,应并入其他章节。
23.中文内容不得混杂有英文单词,除非是人名或特别的专有名词。
24.正文中的英文字句,首字母大写或每个字母都大写应格式统一。
25.控制好参考文献中字母间距,可以调整字符间距或加连字符。
26.语言通顺,结构合理,长短搭配。27.大小写pH, Cl等。28.英文题目除小词外每个字母均大写。
29.文章中应是白色背景,不得有任何颜色的背景图案。30.注意标点符号的应用,英文标点后有一个空格,参考文献中中文标点应为全角。
http://lib.haust.edu.cn/haust/htmlDocument/2013-04-08/detail_78.html
noteexpress参考文献管理软件 endnote参考文献管理软件
第三篇: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总结论文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总结论文
摘要:环境问题一直是困扰着国际社会的全球性问题之一。环境问题普遍出现是由于人类过于片面的追求经济发展,从而导致资源枯竭、污染加剧带来的恶果。而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实现环境管理模式由末端控制到全程控制的转变。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首先在于它的预测性,它强调在做出有关经济开发活动,如有关的规划、计划、政策或拟建项目之前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价,是一种预测性的工作。希望通过人类已经掌握的有关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和规律的认识,自觉控制自身行为的不良环境后果,实现合理规划和科学决策。所以,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准确领悟与体会就显得格外重要!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 心得体会 个人总结
正文: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简称EIA)也称环境预断评价或环境未来评价,是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之一,是指在从事建设项目或国家制定规划、政策和法律时,应当在计划阶段或正式实施前,就其对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范围和程度,事前加以调查、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相应的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意见和对策,并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是环境保护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
而在我国环境影响评价(EIA)是从外国引进的一项制度,是在吸收了西方国家先行开展的环评制度,又结合了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经过概念引入、尝试性研究与实践、制度化及法制化等几个阶段川,成为源头控制、推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重要工具和手段。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国家通过法定程序,以法律或者规范性文件形式确立的对环境影响评价活动进行规范的制度12J。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最早是于1964年在加拿大召开的国际环境质量评价会议上提出来的。1969年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的颁布标志着世界首个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建立。
而我们正在使用的教程,它详尽的介绍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程序以及它的方法和技术,之后还一一阐述了地表水、大气、土壤、环境、区域、生态、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环境影响评价。如今课程基本结束,个人对此课程也有一些见解和看法:环境影响评价是一个社会加强环境管理、防治污染、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有效手段,它在社会经济相关领域越来越得到重视和运用。受此影响,高校《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也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
然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各种问题,下面试根据多天的学习经验提出解决对策。
一、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重要性和教学要求《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中一门重要的综合性专业课,涵盖了环境科学与工程体系的主要内容,与其它课程联系紧密,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课程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环境评价方法进行污染源的调查和评价,并能够对某一环境进行现状分析未来预测,使学生明确收集与自然环境相关的信息的重要性,真正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技能。这就要求教师考虑到该课程不但要涵盖环境影响评价学科的基本内容,还应当包含当今环境学科中许多新理论、新方法;内容安排上注意系统性和层次性,对方法和技术的介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结合环境影响评价中不同行业的不同特点,补充必要的相关应用案例,这样才能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教材内容编排不合理 第一,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与其它专业课之间存在内容交叉和衔接问题,如何合理统筹编排环境专业各课程教学内容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知识丰富,内容涉及面广,在教学中难免进行必要的课程知识割裂,但又必须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因此,对于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教学,必须抓住讲授主线开展教学工作 第三,由于课程的内容以文字描述为主,学生普遍反映教材内容不同于以往的理工科教材叙述形式,导致学生难以抓住课程重点 另外,案例分析中直接给出了结果,而缺乏案例的分析的详细过程,使得学生难以领会环境评价结论的来源核心。
三、学习难度大,学生缺乏兴趣 本科生在大学期间,虽然不可避免地要思考自己以后的职业和个人兴趣,但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课程成绩的评定才是他们最关注的问题根据我们对 2009 级选修该专业的 154 名学生的问卷调查,75.9% 的学生表示对该课程不感兴趣,其中表示今后不愿意从事这个领域工作的学生占 58.3% 在问到不感兴趣的原因时,60% 的学生选了 枯燥,没意思,20.9% 的学生认为内容太难,不易掌握,还有 8% 的学生甚至 感觉像文科学生学习的课程 由此可见,教材内容的枯燥纯粹法律条文的罗列,难以激起理工科学生的兴趣,与他们平时所学课程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因而难以适应。
介于以上出现的一些问题,所以首先要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值得注意的是,该门学科与社会发展结合紧密,因此教师应时刻注意国内外的环评动态科研进展(尤其是新标准和新预测模型)国内最新政策和技术导则重大环境影响评价事件等,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保持课程内容的时效性和先进性 还可以将课堂教学内容与环境影响评价注册工程师资格考试的要求相结合 第二,在实践环节安排上,根据课程培养目标设计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课要以学生汇报实践为主,教师点评为辅,进行研究式教学教师要对模拟案例进行充分的准备,帮助学生确定调查方案,对方案中涉及到的地点 工程建设规模生产工艺现场监测的数据等都要事先确定下来,对学生可能需要的参考资料计算程序提供出处 第三,利用各类平台增加学生实践机会 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网络教学平台,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邀请校内外相关专家和社会组织代表人到学校进行环保法规环境影响评价动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讲座,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为学生能力的提升和今后就业发展提供有益的机会。在这种正确的指导下,学生了解《环境影响评价》才可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 朱世云,林春锦.环境影响评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6 [2] 奚旦立,孙欲生,刘秀英.环境监测 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3] 郭静,阮宜纶.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2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1 [4] 李连山,杨建设.环境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8 班级:环科102 学号:2010013361 姓名:俞顺
第四篇:自然辩证法期末课程总结论文
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摘 要: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人类在探索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然,形成了自然观。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自然观也在不断演化、不断丰富。人类凭借科学技术所提供的巨大生产力,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但也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人类必须树立科学的自然观,谋求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类更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自然观;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
引言
由于人类生存发展都要依赖于自然界,因此要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就必须去认识自然。自然观就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自然观也在不断演化、不断丰富。由于早期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够全面,因此自然观也是片面的,人类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随着唯物辩证主义自然观的确立,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因此必须树立科学的自然观,谋求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一、自然观的创立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它随着科技发展和文化进步而不断演化。它旨在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方式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作出唯物辩证的说明。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认识的进步,为丰富和深化我们对自然界的哲学认识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人类自然观演化到现阶段的积极成果,并不断地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来完善自己。
1自然观的由来
唯物辩证主义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技术社会观构成了自然辩证法的三个部分。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大体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本原、演化规律、结构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自然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 的基础,因而任何一种系统的哲学必然包含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的自然观。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不只是消极地适应自然,还积极地作用于自然界。在这一相互作用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对自然界本质的认识。因此,自然观既不像唯心主义所说的那样,只是人的思维的自由创造;也不像机械唯物主义所说的,只是思维对自然界的消极反映。构成自然观基础的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只是自然界本身。
任何时代的自然观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尤其与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反过来,它又对自然科学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在历史上,最先出现的是神话形态的自然观,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对垒日趋明显。唯心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唯物主义自然观大体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形态。在古代,人们基本上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近代科学深入自然界的各个细节进行孤立静止的考察,由此产生形而上学自然观。现代科学则日益广泛地揭示了自然界的各种联系,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发展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这一科学的自然观对整个自然科学和哲学日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2自然观的客观性
一般说来,人类是在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上来理解自然的。广义的自然是指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由各种物质运动形式和存在形式所构成的宇宙世界。它在时空上是无限的,是一个自组织、自演进的巨大的系统。而狭义的自然是指人类栖居的地球,它是自然生态状况以及维持地球生存与发展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我们知道,尽管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千变万化,纷繁复杂,但它们的背后都具有某种共同的本质属性,即物质性或客观性。也就是说,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它们都存在于人的意识、感觉、精神之外,离开人的意识、感觉和精神而独立存在,并能为人们的感觉和意识所反映。世界的客观性这一命题已为人类社会的科学实践所证实。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观上也明白地指出:自然界是客观的。不仅宇宙间各个天体的形成与变化是客观的,而且生物的产生和进化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同时人类的产生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不仅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而且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只有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我们才能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自然观的历史发展
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不同的自然观,因此自然观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演化。
1.古代自然观
1.1原始社会的科学技术与自然观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科学技术处于萌芽状态,因此也只有神话和原始宗教自然观。工具的发明,火的利用以及原始种植技术和原始的畜牧技术都是人类的巨大进步,这也是最初的科学技术,也逐渐形成了以几条大河流域为主的原始农业文明。在人类与大自然作艰苦斗争的过程中,生产工具和生产技艺不断进步,人类对自然界的知识也在不断积累。
在原始社会,人类就已经在生产实践中逐渐积累的自然界的知识,这些知识是以神话和原始宗教的形势存在。到公元前5000年,在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印度河、黄河流域,先后兴起了辉煌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代中国文明。在这些文明古国中,神话或宗教占据了人们文化生活中的大部分。在埃及盛行太阳神和俄塞里斯神的神话及其崇拜的原始宗教活动;在巴比伦盛行各种人格神如太阳神夏西马、风雨神恩利勒、女神伊西塔和瘟神苏美尔等的神话和崇拜活动;印度则有管理宇宙的伐楼那神和为人类造福的因陀罗神;在中国,则有诸如土地神、风神、雨神等自然神的种种神话传说和崇拜活动。
1.2奴隶社会的科学技术与自然观
大约从公元前4000—前2000年,人类进入青铜器时代,步人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同时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公元前8世纪,爱琴海地区形成了古希腊文明,成为西方科学和哲学的发源地。与此同时,古代中国进入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与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它们成为东西方古代奴隶社会文明的典范。在自然观上东西方具有相似性。在西方,古希腊的天文观测已达到了较高水平,毕达哥拉斯提出了地球的概念。欧式几何开始逐步发展壮大。阿基米德发现了杠杆原理和浮力定律。在东方,人们制订了精确的历法,出现天干地支记录。同时,中国的医术在此期间也得到了极大发展。农业技术、冶炼、丝织、陶瓷技术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古希腊的哲学家较关注对自然界本质和规律的研究爱,形成了自然哲学。出现了早起的唯心主义和二元论,以及出现了原子论,其观念至今被保存下来,构成影响深远的原子论传统。中国古代的哲学更注重社会问题和人际关系。出现了《周易》记录的八卦说,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还有《尚书》的五行学说。
由于受当时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古代的自然观带有直观性和猜测性,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因此难以抵挡唯心主义的攻击。
1.3封建社会的科学技术与自然观
在此期间欧洲正值政教合一的黑暗时期,在宗教神学的禁锢下。自然科学不能违背圣经教义。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托勒密的宇宙模型后来都被经院哲学家用来论证神学自然观而取得了权威地位。中国相对欧洲而言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就。在农业方面,农业生产积累了大量经验,如著名的《齐民要术》等著作。在医学方面出现了李时珍、张仲景孙思邈等一大批大成者。中国出现了四大发明对世界的文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这一时期的自然观主要是欧洲中世纪的神学自然观,本质上是一种用宗教神学理论解释自然界的唯心主义自然观。
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2.1近代科学的兴起与古代自然观的衰落
欧洲中世纪末期,正统的神学观念遭到怀疑。唯名论与唯实论之间的争论加速了基督教神学的衰落。中世纪西欧经济、社会与科技经过缓慢的发展,到十四世纪末十五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在封建社会内部萌芽。一些新技术得到发展。中国伟大的四大发明也传到欧洲,工商业得到初步发展。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殖民国家的海外扩张,极大的刺激了欧洲商业、矿业、冶金、机械、钟表、纺织、造船、等工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欧洲还兴起了著名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这逐渐使得宗教逐渐失去了统治地位。
近代科学的诞生是以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的出版为标志的。在这部划时代的著作中,哥白尼提出来日心说,认为地球既不是一个静止不动的天体,也不在宇宙的中心,他只是一个普通的行星,既有自转的周日运动,又和其他行星一样有公转的周年运动;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天体的视运动实际上是地球和其他 行星绕太阳做符合运动的结果。哥白尼的学说史人类思想上的大事件,推翻了1000多年的地心说的观念。在哲学意义上,标志着自然科学从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因此宗教神学的自然观逐渐被人们抛弃了。
2.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16到18世纪上半叶,是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第一个时期。在这个阶段,自然科学的主要工作是搜集、积累材料。除了经典力学发展成熟外,别的学科进展都很缓慢。物理学除了光学,热、电、磁等方面只是初步的研究,化学也刚刚起步,地质学还没有从矿物学中分离出来,生物学也是对动植物的初步认识。牛顿力学解释机械运动获得了巨大成功,使人们用力学的观点去说明一切自然现象,把一切运动形式都规划为机械运动,因为形成了近代机械论的自然观。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具有以下基本内容:机械论、外因论、量变论、绝对时空观和绝对运动观、机械决定论。此时分析法占据了主导地位,并被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到哲学中,造成了近代形而上学的自然观:把自然界的事物看作是孤立的、静止的,本质上不变,造成了近代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
2.3近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和局限性。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在人类认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在经典力学基础上形成的近代自然观,以比较成熟的科学理论来解释自然现象,克服了古代自然观的直观性、猜测性。近代自然观以物质的原因来解释自然界,恢复了唯物主义的传统,在于宗教神学自然观的斗争中起到积极作用。而且与近代自然观相联系的分析方法,对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也有其局限性。首先是机械性,用机械运动代替一切形式的运动,对新出现的无法解释的新现象则陷入困境。第二就是形而上学性。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割裂了自然界的普遍联系,把自然界看作是本质上绝对不变的。这种形而上学性严重束缚了自然科学家的思想,阻碍了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大战。最后是不彻底性,由于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缺少辩证思维,不能理解自然界的辩证本性,在一些根本问题上最终无法坚持唯物主义而导向唯心主义,向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妥协。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及其发展
3.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由于蒸汽机的应用,欧洲经历了工业革命,实现了由手工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转变。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自然科学的进步,使近代自然科学开始进入到系统的整理材料和上升到理论概括的阶段。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确立只要有如下自然科学背景:
(一)发展演化思想的确立
在僵化的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上打开第一个缺口的是康德1755年提出的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拉普拉斯用完善的数学,描述解释了太阳系的稳定性问题,并重新提出星云假说、光谱分析法发明后,人们对恒星的组成元素和演化阶段的研究成果证实了天体的演化。在17世纪,由于显微镜的发明和应用,人们对生物的认识逐渐深入到围观领域。施莱登和施旺等人提出了细胞学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根据大量的地质学、生物学、解剖学、胚胎学等方面的资料,特别是在他环球考察及研究家养动植物所获得的资料,经过艰苦研究于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生物进化论。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发展和演变越来越成为新的自然观的主题。
(二)普遍联系观点的确立
19世纪,自然科学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开始呈现理论化和综合化的趋势。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都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特别是物理学两大理论综合,深刻的揭示了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法。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发现,找到了物质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和转化规律,伟哲学上运动不灭原理以及运动形式相互转化的原理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基础,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自然界中一切运动的统一,现在已经不再是一个哲学的论断,而是一个自然科学的事实了。”而电磁转化理论的建立,揭示了电、磁、光的统一性,实现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又一次伟大综合。化学及其他自然科学领域,也都有了重大突破。在新成就面前,是的机械自然观得以确立的那些前提条件土崩瓦解,新的普遍联系的自然观逐渐形成。
3.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与特点
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自然科学突破了经典力学的局限,进入了一个人全面发展的时期。在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各个学科所取得的一系列理论成果。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有:其一,物质观。自然 界是物质的,而物质的邢台市无限多样的。其二是运动观。质是运动的,运动在量上和质上都是不灭的;自然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其三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空是无限的。其四是规律观。物质在时空中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唯物辩证主义自然观与以往的自然观相比有一下特点:首先,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将自然、人和社会统一起来,看成是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遵循着统一的客观规律,用彻底的唯物主义原则把它们作为统一的物质世界加以考虑。其次,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不仅强调自然、人与社会的统一,把人和社会包含在自然的概念中,而且还从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出发,在对自然的理解中加入了人的主题性因素,阐发了人化自然的思想。最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不断概括自然科学的新成绩会,把自然观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3.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不断丰富与发展
19世纪末20是基础物理学革命的成功,时间里了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支柱的现代物理学理论体系。这场革命彻底地动摇了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之后以物理学为先导,不断涌现出新的学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解释了自然界辩证本质,并在更深的层面上丰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
4小结
从古到今,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的自然观也在不断的变化。最早的神话故事和原始宗教到如今的以唯物辩证主义自然观为基础的现代自然观,都是人类不断深入揭示自然界本质的体现。因此,它必将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人类凭借科学技术所提供了巨大的生产力,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极大的提高了人类的物质文化水平,但也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人依赖于自然界而存在,自然界又受到人类的作用,因此人类必须树立科学的生态自然观,谋求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类更美好的未来。
1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与科学基础
自20世纪中叶新技术革命以来,人类掌握了强大的科学力量和物质力量,物质财富大量涌流,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然而,现代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并非全是福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此相联系,生态科学受到了人们普遍的关注,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以生态科学为基础的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类对“生态危机”进行反思和对生态科学进行概括与总结的结晶。
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生态自然观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2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生态平衡的必由之路
可持续发展一词来源于生态学,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不断优化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协调,从而使社会的发展活的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人类生存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要从导致全球性问题的主要因素中去寻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转变思想观念。传统的思想观念由于片面强调人对自然界的能动性一面,而忽视人对自然界的受动性一面,其结果是导致对能动性滥加发挥。人不是自然的主宰者、统治者和征服者,而是自然的管理者、调控者和协调者。自然的崩溃就是人类的衰亡,自然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人与自然之友协同进化。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发展科学技术。虽然科学技术的滥用是导致全球性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但实现可持续发展还是离不开科学技术。首先,只有发展科学技术,才能唤醒人类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其次,只有发展科学技术才能探明并开发利用自然界所蕴藏的潜在资源。再次,之一发展科学技术才能创造出 新的替代材料。最后,只有发展科学技术,才能预防和控制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有效的治理和恢复已遭到破坏的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科学技术固然重要,但不是万能的。大量事实已经证明不相应的进行社会变革、推动社会进步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只有变革不合理的生产方式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制度,就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要途径。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实现全球合作。全球性问题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超越国界、超越民族、文化、宗教和社会制度,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力单独解决。全人类有共同的利益,必须同舟共济,建立新的全球合作伙伴关系,通力合作,保证可持续发展得以全力进行。
3小结
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逐渐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一味发展只能以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只有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矛盾,正确的解决矛盾,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辩证本质认识层面更加深远,形成了更加科学、完整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人类也逐渐意识到人以自然是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不能以破坏生态平衡而换取经济的进步。唯有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人与人不和谐的关系,就将使人类历史发生转折,社会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实现人类的美好理想。
参考文献:
[1]秦志敏,自然辩证法概论[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李桂花,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3]黄鼎成,《人与自然关系导论》[M],湖北:湖北科技出版社.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man and nature
Name:Chen Yadong Student Number:S20130341
The Electr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ollege
Abstract:Nature is the basis of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Human beings gradually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from the process that exploration of nature and remaking the nature, and form the conception of nature.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progress of civilization, nature is evolving, constantly enrich.Human create the brilliant material civilization b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vides enormous productivity, but also led to a global ecological crisis.Facing the cruel reality, human beings must set up scientific view of nature to seek the roa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a better future for mankind.Key word:Conception of nature;Ecological crisi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第五篇:课程综合实习总结论文
长江大学农学院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课程综合实习报告
班 级 :农资30901班 姓 名 :张章 学 号 :200904870 序 号 :36 指导老师:朱 建 强
田 应 兵
王 有 宁
尚 正 春
蒋 舜 尧
完成时间:2011年8月25日
目录
一 前言
二
实习内容(一)概述
1.实习的范围、任务、目的 2.实习流程 3.实习地点 简介
(二)专题报告
1.土壤学 与 土壤调查制图 2.地学 3.环境科学
三 结束语
一.前言
一个学期的课程在不紧不慢的节奏中结束了,我们稍作休整,便迎来了农学院安排的课程综合实习.。正是七月的荆楚大地,我们离开学校踏入农田、山间,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和夏日的热情。
通过两年在学校的学习,我们从书本上学习到了许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但这次的课程综合实习,却让我们有机会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观察到一些实地景象并运用所学知识去联想、思考、解释现象,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次课程综合实习为期四天,分别去了宜昌、荆门、松滋、公安等实地参观考察。在大自然的土地上,我们通过取各种土壤样本、定性分析更深的认识并了解到土壤的发生、发育过程;在三峡的地质公园里,通过观察地质剖面、岩层结构,来推断地质构造与地壳运动过程;在湖北松滋市洈水水库的坝堤上,我们认识到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并深深体会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在安琪酵母公司里,学习酵母生产的资源综合利用和污水处理的简易流程并参观了一些大型仪器,污水处理设备;等等。对于我们专业的学生来讲,这次课程综合实习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让我们受益匪浅:将所学各门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起来,让我们加深了对所学课程的理解,同时也对本专业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利于我们规划自己的学业,展望未来。
二.实习内容
(一)概述
1.实习的范围、目的、任务
本次专业课程综合实习的范围是针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 所学的土壤学,土壤调查与制图,地学基础,环境科学概论 四门专业课程的内容开展的。其目的在于: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坚实基础,拓宽学生视野,加强在野外研究考察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实地现象的判断与观察能力,实际动手能力,能够结合所学理论知识思考现象。此次实习要求我们对宜昌、荆门等地的典型土壤类型有大致了解并对紫色砂土作定性检测;对长江三峡地区部分地质构造特征、典型岩石外部特征、岩层产状作较详细观察、记载;参观酵母生产的污水处理流程,加强排污与环境保护的概念;熟悉荆门天壤肥料厂的加工、生产环节,对有机-无机复合肥有新的认识;参观洈水水库的泄洪闸、主坝,对预防洪涝灾害及农田水利工程有较深理解。引导学生对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生产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流域的综合治理等研究方向产生兴趣,为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2.具体实习流程
7月2日,实习动员大会
7月3日—7月8日,实习准备阶段:查阅相关资料,对实习地区,内容上有一定了解 7月9日—7月12日,实习外业阶段
7月13日—7月16日,实习内业阶段:记录整理,归纳,总结;拟写实习报告
7月9日早上7点整从学校出发。首先前往宜昌市安琪酵母公司,参观了酵母生产的废水、废渣处理过程,然后沿宜昌市沿江大道观察了三个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土壤剖面,大坪村金钉子地质剖面,最后一站参观了三峡大瀑布地质生态公园。下午返校。
7月10日早上7点整出发前往荆门。参观荆门天壤肥料厂及生产、加工车间,然后调查了荆门两个典型的土壤类型:紫色土、灰潮土。并对紫色土壤进行现场定性检测。
7月11日早上7点出发前往松滋市洈水镇。上午参观了颜将军溶洞,下午先后参观了洈水水库的泄洪闸及主坝。
7月12日早上7点出发前往公安县。参观了北岸泄洪闸,并听站长讲解其现状、历史与作用,然后去荆江大堤沙市段参观了万寿公园,从中观察并了解到长江沿岸河床的历史变迁情况;下午参观了长江大学东校区的三峡地质长廊。
3.实习地点 简介(1)宜昌市
宜昌被誉为世界水电之都,中国动力之肺,巴楚文化发源地;湖北省唯一一座文明卫生城市。宜昌市位于湖北西南部,地处长江上游与中游的结合部,鄂西山区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上控巴蜀,下引荆襄”。地跨东经110°15′~112°04′、北纬29°56′~31°34′之间,东西最大横距174.08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80.6公里,拥有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等百余处水电枢纽工程。宜昌境内地质构造较为完整,距今25亿年前的元古界到百万年前的新生界之间的各个地质时代的地层均有分布,且发育完整,出露齐全。世界著名的“李四光地质力学构造形迹”和最古老而原始的带壳动物化石,即发现于西陵峡境内,引起世界地质学界的浓厚兴趣,被称为“天然地质博物馆”,其中震旦系、奥陶系、志留系的剖面,更是中外地质学界研究的标准剖面之一。(2)荆门市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荆门位于湖北省中部,是沟通南北、连接东西的重要交通枢纽,素有“荆楚门户”之称。荆门地跨东经111°51'--113°29',北纬30°32'--31°36'之间,东西最大横距15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31公里,全市国土面积1.24万平方公里,地形气候处荆山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荆门东接大洪山之毓秀,北枕荆山之灵脉,南拥江汉平原之富庶,山川秀美,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境内北部层峦叠翠,中部岗岭起伏,南部沃野舒展,山区、丘陵、平原、湖区地形兼具、优势兼得。荆门四季分明,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为亚热带温暖季风型气候,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其平原地区土质深厚肥沃,丘陵岗地宜草宜木,土地自然生产力高,地区土壤类型差异较大。(3)松滋市洈水镇
洈水位于湖北省境内的松滋市西南部,北邻长江,南接武陵山脉。洈水地质构造上表现为轴向近东西的复式向斜,向斜槽部由志留系砂页岩组成,是地势较低的山涧河谷及丘陵地带,包括大小岛屿数百个,水面面积达37平方公里的洈水湖即位于此。向斜两翼寒武—奥陶系的碳酸盐岩,分别构成两翼的次级背斜,背斜核部为水库南北两侧的地表分水岭,寒武系巨厚而又质纯的碳酸盐岩大面积裸露,形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地表溶沟、石芽、溶蚀地形、漏斗、落水洞遍布,地下发育众多岩溶管道和洞穴系统,水库北山现已发现13个较大的洞穴。洈水水库属亚洲著名的人工淡水湖,洈水大坝全长8968米,属亚洲第一大人工型土坝。(4)公安县
公安县位于湖北省中南部边缘,长江南岸,东联汉沪,西接巴蜀,南控湘粤,北通陕豫,有“七省孔道”之称。地处江汉平原,地势平坦,湖泊棋布,河流纵横,属平原湖滨地区。地面高度一般为海拔36米左右,境内主要为平原湖区,西南部分地方为平岗和丘岗地。河流有长江、荆江等,是荆江分洪的主要蓄洪区,在三峡修建以前为蓄洪、泄洪起到了重要作用。公安县集水面积199.391平方公里,过境长422.84公里。
(二)专题报告
1.土壤学与土壤调查制图
下文主要论述紫色土的形态特征,发生分类,理化性质及在农业生产上的改良利用。紫色土发育于亚热带地区石灰性紫色砂岩、页岩母质土壤,因母岩的物理风化强烈,其上的植被稀疏,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成土环境很不稳定,致使土壤发育一直滞留在较年幼阶段,全剖面继承了母岩色泽,呈均一的紫色或红紫色,层次不明显。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亚热带地区,以四川盆地为主,在湖北等地比较罕见。紫色土是在频繁的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其过程特点是:物理风化强烈、化学风化微弱、石灰开始淋溶。剖面构型一般为A-C或A-B-C型。此次实习在荆门地区采取的紫色土样为A-B-C型,颜色紫棕,表土层厚度8.0CM,质地为壤土,块状结构;心土层厚度为23CM,质地为壤土,块状结构;底土层质地为粘土。
紫色土分为酸性紫色土、中性紫色土和石灰性紫色土3个亚类。其中,酸性紫色土分布在长江以南和四川盆地广大低山丘陵,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相对较高,磷、钾稍低,土壤呈酸性,pH小于5.5,盐基饱和度较低; 中性紫色土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土层较酸性紫色土薄,约30至60cm,碳酸钙含量小于30g/kg,pH值约为7.5,肥力水平较高,但有机质、氮、磷稍显不足。石灰性紫色土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及滇中等地,土质疏松,碳酸钙含量大于6%,土壤有机质在10g/kg左右,氮、磷低,锌、硼严重缺乏,土体浅薄,保水抗旱能力差。荆门地区的紫色土主要为酸性、中性紫色土。
紫色土一般含碳酸钙,呈酸性、中性或微碱性。有机质含量低,磷、钾含量丰富。由于紫色土母岩松疏,易于崩解,矿质养分含量丰富,肥力较高,但土壤中氮素和速效磷不足,锌、硼、钼等微量元素缺乏。阳离子交换量高,盐基饱和度达80~90%。土壤在外界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化学风化相对较弱,矿物脱硅富铝化程度小,粘土矿物以2:1型为主,侵蚀和堆积作用强烈。实习中采取的紫色土样主要检测了其PH值及石灰反应的理化性质:PH=6.8,无石灰反应。
紫色土矿质养分丰富,为较肥沃土壤,吸附性能良好,养分供应平稳,其农业利用价值很高。但在其农业生产上的土壤改良利用,仍有以下几点措施:
① 因侵蚀和干旱缺水现象时有发生,利用时需修建梯田和蓄水池,开发灌溉水源。② 开辟肥源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的含量为主,也是提高其生产力的重要措施。③ 加强科学发展,防止水土流失,减少紫色土壤的物理性风化。④ 因地制宜,合理轮作,合理施肥等。
⑤ 对于质地较为粘重的紫色土,其耕性较差,可以采用免耕和少耕的技术。
2.地 学
湖北宜昌大坪阶金钉子剖面是2007年5月由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批准和认定的,为全球中奥陶纪及奥陶系第三阶底界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界线点位于距大湾组底界10.57米处,以三角波罗的牙型石首次出现为划分和对比的标志。这个在地球历史上具有全球标志意义的重要记录距今约4.7亿年,为研究4.7亿年前后我国华南板块古生物地理、古气候变化以及生物的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在三峡地质公园中,展示了多个地质年代的地质构造,岩层产状。其中,有被称为“无字天书”寒武纪页岩,有漆黑的泥炭岩等等。逆水而行,山不同,奇峰怪石各异,让人应接不暇。寒武天书、五桃献寿、神龟迎宾、地球年轮、乌龟笑天、饮马岩、四不像、晓峰大佛等数十个神奇的自然景观在一路上都是边走边看,同时也在思考这些岩石外部形态是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岩层构造过程,因此各具特点。
颜将军溶洞地下湖由地下湖水洞及旱洞组成,全长2168米,其中水洞长782米,旱洞长1386米。溶洞地处武陵余脉,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溶洞内,石灰岩在水流的冲蚀、搬运、沉积作用下形成了奇特的钙华,石笋,钟乳石,有从洞顶垂直吊下的长长的石柱,也有从地下岩石竖起的奇石,更有像一节节石柱如倒挂的羊角,总之奇形怪状,美不胜收。让人不禁感慨大自然造物之神奇和它的鬼斧神工之作。
洈水水库是在洈水流域中游建坝拦洪,以灌溉为主,具有防洪、发电、养殖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工程。库区跨鄂湘两省的五峰、松滋、石门、澧县四县市,总库容5.93亿立方米,灌溉湖北松滋、公安和湖南澧县共52万亩农田,发电装机四台,容量1.24万千瓦。大坝建有孙家溪和大匠湾两座宽36米的三孔溢洪闸,堰顶海拔标高分别为84米和85米,设计泻洪总流量5200秒立方米,保坝泻洪流量为6180秒立方米,采用弧形闸门,电动机械启闭。工程1958年动工兴建,1961年因受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停工缓建。1965年复工续建,1970年基本建成。工程受益后,因大坝坝身单薄,防洪标准偏低,加上河南出现“75·8”型特大暴雨,为确保水库大坝安全,于1975进行整险加固,1980年完成。水库建成蓄水受益后,经过二十多年的运用实践,证明工程设计合理,施工质量良好,管理工作有成效,发挥了显著的工程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坝体总量532万立方米、长度1640米的主坝巍巍屹立于洈水河谷之上,7公里多的副坝蜿蜒在山岭之中,使洈水这条“孽龙”从此听凭调遣。三条总长263公里的干渠似长龙伸延于鄂湘两省交界的山地间,滋润着万顷农田。发电站输出巨大的电能,似闪耀明珠普照山乡,人民齐颂共产党,载歌载舞庆丰年。
洈水水库虽然带来了若干效益,但还存在若干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枢纽上游的植被虽然有所改善,但淤积仍很严重,影响了有效水量,需要进一步做好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二是上下游防洪标准的差距很大,下游河道堤防很不适应水库防洪要求,需要加做工程提高标准;三是灌区配套还不十分完善,已配套工程标准偏低,老化程度日趋严重,势必影响农灌效益;四是随着工农业生产发展,上游各个地方的开发与防止水资源污染的矛盾将有发展,保护水资源的工作会更加艰巨。
湖北公安县北闸分洪水利工程,是国家建国初期在长江流域上兴建的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为了根治荆江水患,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中央人民政府于1952年3月31日作出了决定,于次年4月25日全部建成,施工期84天。北闸的军民共建,见证了我国建国初期军民政一心的力量,其在保卫家园、抗洪分洪、抵御洪涝灾害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工程设计为钢筋混意混凝土底版,空心垛墙,箱式岸墩轻型开敞式结构,共54孔,全长1054米,闸顶高程46.5米,闸底高程41米,弧形闸门,建成时为人力绞车启闭,设计进洪流量8000秒立方米。北闸是荆江分洪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当长江洪水位超过荆江河段的防御能力时,及时开闸分蓄荆江超额洪水,降低荆江洪水位,保护荆江大堤、江汉平原以及洞庭湖区的防洪安全。
3.环境科学
在安琪酵母公司的展示厅里,介绍了酵母生产的资源综合利用以及废液、废渣的处理技术。安琪酵母的生产流程为:以蔗糖为基质原料生产酵母菌,保证菌体良好生长后制成各类酵母制品,其生产造成的废渣、废液中含有大量有机物和菌体及其代谢废物,对废水中可回收利用的资源重新回收进行酵母生产,对废渣中可利用的有机物进行回田种植甘蔗作物,从而保证了资源的合理回收利用和综合治理。
处理生产废液、废渣的原理为利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使其废渣、废液处理后达到符合国家环保标准。在污水处理车间,将浓污水和淡污水分开处理。对浓污水进行蒸发、浓缩等过程将废渣烘干,添加化学试剂后制成有机肥料。对淡污水中的有机物及菌体,通过生化、物化将废水中有机物进行分解,加入化学试剂(聚合硫酸铁)后成为达标污水。在废水的生化、物化处理的工艺中,我们同样看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如厌氧池中产生的沼气被用来发电、锅炉燃烧等。参观完整个污水处理过程,我对安琪酵母公司的生产过程资源利用率和环保概念非常敬佩,但也明白这其中离不开高新技术、新工艺设备的支持。
在环境问题频发的中国,在保证工、农业生产的同时,治理好“三废”污染显得尤为重要。环境包容了我们每一个人,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保障。环境科学这门学科,让我们学习并了解到环境的组成、基本特征、污染防治技术及环境保护对策,在实习中观察到环境污染的现状和治理污染的技术,让我们对这些理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三.结束语
为期四天的课程综合实习不仅让我们增长了见识,对学校里所学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巩固,同时也认识到自身的知识储备还很欠缺,需要更加努力的学习知识并与现实结合起来,才能为将来踏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次课程综合实习对于我个人来讲是一次难得的锻炼、学习的机会,同时让我的大学学习生活更加的贴近社会。在这段时间里,通过自己所观、所做、所想,我对自己的专业课程理解加深了,坚定了我学好专业知识的决心。并且,在实习中同学们互帮互助,互相提问或解答,班级学习氛围在实习中也更加浓重,我们也更加热爱自己的班集体。相信自己的未来,才能成就梦想!我坚信 长江大学农业资源环境专业的每一位学生都是人才,学院的骄傲,国家的栋梁。我们必将以虚心学习的态度,踏实进取的作风,无私奉献的精神回报国家,服务于社会。
在此,对实习过程中几位老师不辞劳苦的陪同与指导,对在工作岗位上为我们耐心讲解的官员,对给予我们这次课程综合实习机会的学院领导 一并表示感谢!
参考书籍:
《土壤学》 黄昌勇主编,《土壤地理学》 张凤荣主编
《土壤调查与制图》 潘剑君主编,《地学基础》 陈静生、汪晋三主编 《地质地貌学》 梁成华主编,《环境科学概论》 杨志峰、刘静玲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