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税报120211纳税人可否主动变更主管税务机关
中税报120211纳税人可否主动变更主管税务机关?
原作者:中国税务报
问:纳税人是否可以主动变更主管税务机关?如果可以,需要符合什么条件,以及如何办理?
答:《税收征收管理 法实施细则》规定,纳税人因住所、经营地点变动,涉及改变税务登记机关的,应当在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其他机关申请办理变更或者注销登记前或者住所、经营地点变动前,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并在30日内向迁达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
《税务登记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第7号)第二十九条规定,纳税人因住所、经营地点变动,涉及改变税务登记机关的,应当在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其他机关申请办理变更、注销登记前,或者住所、经营地点变动前,持有关证件和资料,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并自注销税务登记之日起30日内向迁达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
第三十一条规定,纳税人办理注销税务登记前,应当向税务机关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和资料,结清应纳税款、多退(免)税款、滞纳金和罚款,缴销发票、税务登记证件和其他税务证件,经税务机关核准后,办理注销税务登记手续。
根据上述规定,纳税人只有发生住所、经营地点变动时才会涉及改变主管税务机关,不能随意变更主管税务机关。应持有关证件和资料,结清应纳税款、多退(免)税款、滞纳金和罚款,缴销发票、税务登记证件和其他税务证件,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并自注销税务登记之日起30日内向迁达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
第二篇:对基层税务机关和纳税人涉税负担的调查与思考
多年来,国税系统大力推进征管信息化建设,不断优化税收服务措施,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应该说,这给提高基层分局和纳税人的办税效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基层国税机关和纳税人涉税方面的负担并未得到明显改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带着这一问题,笔者对苏中地区部分基层国税分局和纳税人进行了专门走访调查。
一、基层国税机关和纳税人涉税负担现状
通过走访调查,笔者了解到,困扰当前基层国税分局和纳税人涉税方面的负担,主要表现为四“多”:
1、办理事项程序“多”。当前,税务系统的管理权限是根据级别的不同进行设置的,而作为和纳税人直接打交道的基层税务分局,拥有的管理权限也是最小的,无形中给纳税人办理涉税事项增加了程序。纳税人办理许多涉税事项时,往往因为基层分局只有审查权而无审批权,不得不在各级税务机关之间来回奔波,影响了征纳双方的办税效率。以办理一般纳税人认定事项为例,先由纳税人提出申请,再由基层分局安排人员进行审查并签署意见,最后报县局税政科进行集体研究审批,由于程序繁杂,办理一户普通工业企业一般纳税人认定少则十天,多则二十天,这不仅引起了纳税人的强烈不满,而且影响了国税部门的外在形象。
2、报表资料报送“多”。从国税系统内部来看,由于管理体制的原因,在基层分局与上级局之间形成了“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的局面,基层分局作为最小的组成单位,需要向县局各个科室报送资料。以一个县局机关7个科室、每个科室一年需要报10种资料计算,基层分局一年需要向县局报送资料70种,而在实际调查中,有的科室需要报送的报表资料一年就达20种之多,这其中还不包括临时增加的各种报表资料。从纳税人方面来看,向税务部门报送的各类资料也有名目繁多,存在“重复报送、多头报送”的问题,以新办企业办理税务登记、一般纳税人认定事项来说,纳税人需准备营业执照、法人代表身份证、组织机构代码证、企业章程、经营场所证明等十几种材料复印件三套,其中办理税务登记时,报基层分局、县局征管科各一套,办理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时,还需向税政科报送相同资料一套。
3、检查考核项目“多”。适当的检查考核是必须的,但过多的检查考核只会增加基层分局和纳税人的负担,引起基层分局和纳税人的不满。在对基层分局的调查中,基层分局要接受的检查考核项目有县局统一组织的目标管理考核、县局各科室自行组织的各类检查考核、分局所在乡镇组织的各类考核等十余项,内容涉及组织收入、优化创建、责任区管理、税收管理等多方面内容,使人手本就不足的基层分局只能疲于应付;在对纳税人的调查中,纳税人在涉税方面不仅要接受国税基层分局的日常管理性检查、稽查局的税收检查,而且要接受地税部门的检查,涉税方面的检查过多,给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带来干扰。
4、会议文件数量“多”。在对基层分局的调查中,基层分局干部对县局、分局的各种大中小会议不甚其烦,这种心理的存在往往使会议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上级下发给基层分局的文件过多过杂,有些文件出台前没有充分征求基层的意见,使其缺乏足够的可操作性,执行时使干部左右为难。
二、基层分局和纳税人涉税负担的几种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笔者认为目前基层分局和纳税人涉税负担较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官本位思想仍然存在。由于权力义务的不对等性,县局机关在给基层分局布置、基层分局在给纳税人服务时,基层分局、纳税人往往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导致一些干部思想中还存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关系的思想,办理事项时往往只从自身利益出发,随意性很大,给基层和纳税人增加许多不必要的负担。
2、怕担责任思想较为严重。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推进,各级税务系统也不断加强内部管理,均制定了措施严密、处罚严厉的执法责任追究制度。为了尽量减少自身的责任,一些干部往往利用职权上的优势,将责任向下级、向纳税人转移。如一些可以由本级机关科室形成的报表数据,机关科室却要求基层分局上报,从而将责任转移到基层分局。
3、机关办事效率有待提高。目前,各级税务机关都根据不同的职权划分设置内部机构,而长期以来,机关内设机构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合作,不能从本级机关的整体出发对内设机构的、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导致各个内设机构各自为政,由此产生了多头制发文件、多头检查考核现象的发生。
三、减轻基层分局和纳税人涉税负担的几点建议
针对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有效提高征纳双方的办事效率,切实减轻基层分局和纳税人的负担。
1、积极换位思考,进一步转变干部思想。要加强干部的服务意识教育,大力倡导换位思考的观念,在给基层、纳税人办理事项时多设身处地地考虑考虑他
们难处,从而进一步转变干部思想,从思想源头牢牢树立服务基层、服务纳税人的理念,全心全意为基层、为纳税人服务。
2、简化优化流程,进一步提高办税效率。要按照上级局进一步简化优化办税流程的要求,充分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将审批权限向基层分局、向服务窗口转移,解决纳税人办事多头跑的问题;要加强信息共享,在保证数据准确的基础上,充分依托征管信息系统的信息数据,对本级机关能够通过数据平台解决的数据,尽量减少要求基层分局、纳税人报送,减轻基层、纳税人量。
3、整合系统资源,进一步提高机关效能。要解决“会议多、文件多、评比多”等问题,切实转变机关作风,少说多干,改变传统的主要依靠召开会议和印发文件来推动的做法,可以开小会解决的问题就不开大会,可以不开会解决的问题坚决不开,相同或类似的会议合并召开,缩短会议时间,做到“长会短开”;要坚持少发文、快发文,可发可不发的文件坚决不发,用传真、电话、口头能够办理的事情不发文件,从严控制发文数量;要整合各级系统资源,消灭内设机构各自为政的现象,减少、归并对基层的考核项目;基层管理分局和稽查局需要下户实地了解和检查纳税人情况的,注意统筹协调,综合进行,避免多次下户、重复下户;加强与地税部门的沟通与联系,推行国地税联合检查;以建立健全完善明确的岗位职责体系的基础上,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违法违规办理涉税事项的人员严格追究其责任,形成“责任明确、齐抓共管”的良好管理格局。
们难处,从而进一步转变干部思想,从思想源头牢牢树立服务基层、服务纳税人的理念,全心全意为基层、为纳税人服务。
2、简化优化流程,进一步提高办税效率。要按照上级局进一步简化优化办税流程的要求,充分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将审批权限向基层分局、向服务窗口转移,解决纳税人办事多头跑的问题;要加强信息共享,在保证数据准确的基础上,充分依托征管信息系统的信息数据,对本级机关能够通过数据平台解决的数据,尽量减少要求基层分局、纳税人报送,减轻基层、纳税人量。
3、整合系统资源,进一步提高机关效能。要解决“会议多、文件多、评比多”等问题,切实转变机关作风,少说多干,改变传统的主要依靠召开会议和印发文件来推动的做法,可以开小会解决的问题就不开大会,可以不开会解决的问题坚决不开,相同或类似的会议合并召开,缩短会议时间,做到“长会短开”;要坚持少发文、快发文,可发可不发的文件坚决不发,用传真、电话、口头能够办理的事情不发文件,从严控制发文数量;要整合各级系统资源,消灭内设机构各自为政的现象,减少、归并对基层的考核项目;基层管理分局和稽查局需要下户实地了解和检查纳税人情况的,注意统筹协调,综合进行,避免多次下户、重复下户;加强与地税部门的沟通与联系,推行国地税联合检查;以建立健全完善明确的岗位职责体系的基础上,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违法违规办理涉税事项的人员严格追究其责任,形成“责任明确、齐抓共管”的良好管理格局。
第三篇:对基层税务机关和纳税人涉税负担的调查与思考
多年来,国税系统大力推进征管信息化建设,不断优化税收服务措施,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应该说,这给提高基层分局和纳税人的办税效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基层国税机关和纳税人涉税方面的负担并未得到明显改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带着这一问题,笔者对苏中地区部分基层国税分局和纳税人进行了专门走访调查。
一、基层国税机关和纳税人涉税负担现状
通过走访调查,笔者了解到,困扰当前基层国税分局和纳税人涉税方面的负担,主要表现为四“多”:
1、办理事项程序“多”。当前,税务系统的管理权限是根据级别的不同进行设置的,而作为和纳税人直接打交道的基层税务分局,拥有的管理权限也是最小的,无形中给纳税人办理涉税事项增加了程序。纳税人办理许多涉税事项时,往往因为基层分局只有审查权而无审批权,不得不在各级税务机关之间来回奔波,影响了征纳双方的办税效率。以办理一般纳税人认定事项为例,先由纳税人提出申请,再由基层分局安排人员进行审查并签署意见,最后报县局税政科进行集体研究审批,由于程序繁杂,办理一户普通工业企业一般纳税人认定少则十天,多则二十天,这不仅引起了纳税人的强烈不满,而且影响了国税部门的外在形象。
2、报表资料报送“多”。从国税系统内部来看,由于管理体制的原因,在基层分局与上级局之间形成了“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的局面,基层分局作为最小的组成单位,需要向县局各个科室报送资料。以一个县局机关7个科室、每个科室一年需要报10种资料计算,基层分局一年需要向县局报送资料70种,而在实际调查中,有的科室需要报送的报表资料一年就达20种之多,这其中还不包括临时增加的各种报表资料。从纳税人方面来看,向税务部门报送的各类资料也有名目繁多,存在“重复报送、多头报送”的问题,以新办企业办理税务登记、一般纳税人认定事项来说,纳税人需准备营业执照、法人代表身份证、组织机构代码证、企业章程、经营场所证明等十几种材料复印件三套,其中办理税务登记时,报基层分局、县局征管科各一套,办理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时,还需向税政科报送相同资料一套。
3、检查考核项目“多”。适当的检查考核是必须的,但过多的检查考核只会增加基层分局和纳税人的负担,引起基层分局和纳税人的不满。在对基层分局的调查中,基层分局要接受的检查考核项目有县局统一组织的目标管理考核、县局各科室自行组织的各类检查考核、分局所在乡镇组织的各类考核等十余项,内容涉及组织收入、优化创建、责任区管理、税收管理等多方面内容,使人手本就不足的基层分局只能疲于应付;在对纳税人的调查中,纳税人在涉税方面不仅要接受国税基层分局的日常管理性检查、稽查局的税收检查,而且要接受地税部门的检查,涉税方面的检查过多,给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带来干扰。
4、会议文件数量“多”。在对基层分局的调查中,基层分局干部对县局、分局的各种大中小会议不甚其烦,这种心理的存在往往使会议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上级下发给基层分局的文件过多过杂,有些文件出台前没有充分征求基层的意见,使其缺乏足够的可操作性,执行时使干部左右为难。
二、基层分局和纳税人涉税负担的几种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笔者认为目前基层分局和纳税人涉税负担较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官本位思想仍然存在。由于权力义务的不对等性,县局机关在给基层分局布置工作、基层分局在给纳税人服务时,基层分局、纳税人往往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导致一些干部思想中还存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关系的思想,办理事项时往往只从自身利益出发,随意性很大,给基层和纳税人增加许多不必要的负担。
2、怕担责任思想较为严重。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推进,各级税务系统也不断加强内部管理,均制定了措施严密、处罚严厉的执法责任追究制度。为了尽量减少自身的工作责任,一些干部往往利用职权上的优势,将工作责任向下级、向纳税人转移。如一些可以由本级机关科室形成的报表数据,机关科室却要求基层分局上报,从而将责任转移到基层分局。
3、机关办事效率有待提高。目前,各级税务机关都根据不同的职权划分设置内部机构,而长期以来,机关内设机构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合作,不能从本级机关的整体出发对内设机构的工作、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导致各个内设机构各自为政,由此产生了多头制发文件、多头检查考核现象的发生。
三、减轻基层分局和纳税人涉税负担的几点建议
针对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有效提高征纳双方的办事效率,切实减轻基层分局和纳税人的负担。
1、积极换位思考,进一步转变干部思想。要加强干部的服务意识教育,大力倡导换位思考的观念,在给基层、纳税人办理事项时多设身处地地考虑考虑他
第四篇:中税网:建筑业一般纳税人选择计税方法
中税网:建筑业一般纳税人选择计税方法
营改增课程|营改增在线视频
建筑业一般纳税人在计税方法的选择上,税收政策给予了较大的自主决定权,但要准确选用适合自身的计税方法却又是一个较难的问题,那么,建筑企业怎样选择适合自身的计税方法呢?笔者提供一个思路,以飨读者。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号)规定,从5月1日起建筑业进入营改增行列并分别适用不同的计税方法。即一般纳税人适用一般计税方法,小规模纳税人适用简易计税方法。建筑业一般纳税人发生下列应税行为也可选择简易计税方法:(1)以清包工方式提供的建筑服务;(2)为甲供材工程提供的建筑服务;(3)为建筑工程老项目提供的建筑服务。一般纳税人一经选择适用简易计税方法的,36个月内不得变更。
瞄准“上家”
企业经营业务主要涉及与哪些“上家”有关,比如:与房地产、与建筑业总包、装饰中的“公装”业务等。一般来说,凡企业主要经营业务靠承接“上家”是一般纳税人且采用一般计税方法的工程业务,“自身”应当采用一般计税方法。原因很简单,“上家”采用一般计税方法,就是需要取得“下家”合法提供尽可能大的进项税额作抵扣,在一般情况下不会选择小规模纳税人或一般纳税人中采用简易方法计税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的。因此,对应当选择一般计税方法而采用了简易计税方法的建筑企业,就会承担丢掉业务的风险,影响生产经营业务的扩展。
量好“自家”
一是厘清自身经常性业务提供的大致内容。建筑业提供业务的内容分为三类:只提供人工劳务服务的纯“清包”工程;既供人工劳务服务又提供项目所需全部材料的“双包”工程;提供人工劳务服务的同时,只提供项目所需少量辅助性材料的“类似清包”工程。企业应当收集、整理、分析长期以来承接业务所提供的主要内容并按上述进行大体归类。
二是算好税负平衡账。在对业务进行归类的基础上,用一个简单的税负平衡公式算出自营业务中的材料最低占比率标准与企业日常经营业务的材料购进情况进行比较:
(销售额-分包额)×11%-自营业务销售额×(材料购进额÷自营业务销售额)×17%≤自营业务销售额×3%(营业税率)。
在没有其他抵扣税金和总分包税率一致的情况下,上述公式中的自营业务销售额中的材料购进占比应当≥47%才能实现营改增前后的税负平衡。
公式中:“销售额-分包额”=“自营业务销售额”。决定企业税负大小的关键因素在于分包税率和材料购进额上,在自营和分包业务税率一致的情况下,自营业务中包含的材料购进额是关键因素,也是与发包方进行利益博弈的焦点。
测试:某家装企业承接的工程项目大多属“双包”工程,其购进材料占整个企业销售额的50%,按上述税负平衡公式计算,其增值税税负水平为:100×11%-100×50%×17%=2.5,即百元销售额计算的增值税额低于按营业税计算的税额,应选择一般计税方法。
在瞄准“上家”、量好“自家”的基础上,统筹考虑作出计税方法的选择:对只提供人工劳务服务的纯“清包”工程,由于没有进项或进项很少,且筹划的空间也有限,应当选择简易计税方法,否则,选择一般计税方法的税负是难以承受的;对既供人工劳务服务又提供项目所需全部材料的“双包”工程,由于购进工程材料的税率为17%,其抵扣税率大于销售税率,对企业十分有利,应当采用一般计税方法;对提供人工劳务服务的同时,只提供项目所需少量辅助性材料的“类似清包”工程,按照材料占比标准来分析确定为好。
总之,建筑业一般纳税人选择一般计税方法后,必须博弈“上家”、看好“下家”,做好“自家”。
第五篇:对基层税务机关和纳税人涉税负担的调查与思考
多年来,国税系统大力推进征管信息化建设,不断优化税收服务措施,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应该说,这给提高基层分局和纳税人的办税效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基层国税机关和纳税人涉税方面的负担并未得到明显改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带着这一问题,笔者对苏中地区部分基层国税分局和纳税人进行了专门
走访调查。
一、基层国税机关和纳税人涉税负担现状
通过走访调查,笔者了解到,困扰当前基层国税分局和纳税人涉税方面的负担,主要表现为四“多”:
1、办理事项程序“多”。当前,税务系统的管理权限是根据级别的不同进行设置的,而作为和纳税人直接打交道的基层税务分局,拥有的管理权限也是最小的,无形中给纳税人办理涉税事项增加了程序。纳税人办理许多涉税事项时,往往因为基层分局只有审查权而无审批权,不得不在各级税务机关之间来回奔波,影响了征纳双方的办税效率。以办理一般纳税人认定事项为例,先由纳税人提出申请,再由基层分局安排人员进行审查并签署意见,最后报县局税政科进行集体研究审批,由于程序繁杂,办理一户普通工业企业一般纳税人认定少则十天,多则二十天,这不仅引起了纳税人的强烈不满,而且影响了国税部门的外在形象。
2、报表资料报送“多”。从国税系统内部来看,由于管理体制的原因,在基层分局与上级局之间形成了“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的局面,基层分局作为最小的组成单位,需要向县局各个科室报送资料。以一个县局机关7个科室、每个科室一年需要报10种资料计算,基层分局一年需要向县局报送资料70种,而在实际调查中,有的科室需要报送的报表资料一年就达20种之多,这其中还不包括临时增加的各种报表资料。从纳税人方面来看,向税务部门报送的各类资料也有名目繁多,存在“重复报送、多头报送”的问题,以新办企业办理税务登记、一般纳税人认定事项来说,纳税人需准备营业执照、法人代表身份证、组织机构代码证、企业章程、经营场所证明等十几种材料复印件三套,其中办理税务登记时,报基层分局、县局征管科各一套,办理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时,还需向税政科报送相同资料一套。
3、检查考核项目“多”。适当的检查考核是必须的,但过多的检查考核只会增加基层分局和纳税人的负担,引起基层分局和纳税人的不满。在对基层分局的调查中,基层分局要接受的检查考核项目有县局统一组织的目标管理考核、县局各科室自行组织的各类检查考核、分局所在乡镇组织的各类考核等十余项,内容涉及组织收入、优化创建、责任区管理、税收管理等多方面内容,使人手本就不足的基层分局只能疲于应付;在对纳税人的调查中,纳税人在涉税方面不仅要接受国税基层分局的日常管理性检查、稽查局的税收检查,而且要接受地税部门的检查,涉税方面的检查过多,给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带来干扰。
4、会议文件数量“多”。在对基层分局的调查中,基层分局干部对县局、分局的各种大中小会议不甚其烦,这种心理的存在往往使会议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上级下发给基层分局的文件过多过杂,有些文件出台前没有充分征求基层的意见,使其缺乏足够的可操作性,执行时使干部左右为难。
二、基层分局和纳税人涉税负担的几种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笔者认为目前基层分局和纳税人涉税负担较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官本位思想仍然存在。由于权力义务的不对等性,县局机关在给基层分局布置工作、基层分局在给纳税人服务时,基层分局、纳税人往往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导致一些干部思想中还存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关系的思想,办理事项时往往只从自身利益出发,随意性很大,给基层和纳税人增加许多不必要的负担。
2、怕担责任思想较为严重。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推进,各级税务系统也不断加强内部管理,均制定了措施严密、处罚严厉的执法责任追究制度。为了尽量减少自身的工作责任,一些干部往往利用职权上的优势,将工作责任向下级、向纳税人转移。如一些可以由本级机关科室形成的报表数据,机关科室却要求基层分局上报,从而将责任转移到基层分局。
3、机关办事效率有待提高。目前,各级税务机关都根据不同的职权划分设置内部机构,而长期以来,机关内设机构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合作,不能从本级机关的整体出发对内设机构的工作、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导致各个内设机构各自为政,由此产生了多头制发文件、多头检查考核现象的发生。
三、减轻基层分局和纳税人涉税负担的几点建议
针对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有效提高征纳双方的办事效率,切实减轻基层分局和纳税人的负担。
1、积极换位思考,进一步转变干部思想。要加强干部的服务意识教育,大力倡导换位思考的观念,在给基层、纳税人办理事项时多设身处地地考虑考虑他们
难处,从而进一步转变干部思想,从思想源头牢牢树立服务基层、服务纳税人的理念,全心全意为基层、为纳税人服务。
2、简化优化流程,进一步提高办税效率。要按照上级局进一步简化优化办税流程的要求,充分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将审批权限向基层分局、向服务窗口转移,解决纳税人办事多头跑的问题;要加强信息共享,在保证数据准确的基础上,充
分依托征管信息系统的信息数据,对本级机关能够通过数据平台解决的数据,尽量减少要求基层分局、纳税人报送,减轻基层、纳税人工作量。
3、整合系统资源,进一步提高机关效能。要解决“会议多、文件多、评比多”等问题,切实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少说多干,改变传统的主要依靠召开会议和印发文件来推动工作的做法,可以开小会解决的问题就不开大会,可以不开会解决的问题坚决不开,相同或类似的会议合并召开,缩短会议时间,做到“长会短开”;要坚持少发文、快发文,可发可不发的文件坚决不发,用传真、电话、口头能够办理的事情不发文件,从严控制发文数量;要整合各级系统资源,消灭内设机构各自为政的现象,减少、归并对基层的考核项目;基层管理分局和稽查局需要下户实地了解和检查纳税人情况的,注意统筹协调,综合进行,避免多次下户、重复下户;加强与地税部门的沟通与联系,推行国地税联合检查;以建立健全完善明确的岗位职责体系的基础上,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违法违规办理涉税事项的人员严格追究其责任,形成“责任明确、齐抓共管”的良好管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