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讲话稿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实现富民强县战略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实现富民强县战略
2012年6月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好!2010年冬,受组织安排,我从县XX局调至科技局,开始了我的科技工作生涯。到岗后,通过向老局长请教,与同事沟通交流,确定以发展生态旅游业、扶持高效农业、培育新兴产业、加强农业科技示范为主线,以科技项目为抓手,以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为手段,在文化生态旅游业、现代农业、社会民生等领域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实现富民强县战略目标的工作思路。有了工作目标和思路,也就有了工作的动力和方向,在接下的工作中,通过全局上下精诚团结,从三个方面开拓出科技富民强县新局面。
一是通过科技项目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始终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科技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以项目带动产业,以产业促进经济发展。一是积极争取上级项目。带领全局干部深入企业挖掘项目,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向省厅、州局汇报,同时做好项目申报和跟踪工作。在国家星火计划、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科技支撑计划、社会发展计划、湘西专项、科技创新、成果推广等方面争取到国家、省厅和州局的项目资金扶持。二是统筹安排县级项目。结合我县旅游资源优势,在申报项目时择优确定“数字XX”旅游创新服务平台、生姜特色产业、游客服务中心电子信息平台等旅游产业相关项目为重点,同时注重农业、民生等一般项目立项。三是加强项目实施监督。牵头加强项目监管,组织力量深入项
目承担单位,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跟踪,了解实施进度,同时严格按要求对项目进行验收,保障项目实施到位。通过科技项目建设,在我县形成文化生态旅游业主导作用强劲,现代农业基础不断夯实,工业经济稳中有升的良好格局,实现旅游收入44.31亿元,农业产值11.2亿元,工业增加4.28亿元。
二是通过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支撑优势行业发展
结合我县实际,建立“以人为本,以示范基地为根”的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引导创新要素向旅游业、农业和工业示范基地一线聚集,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支撑发展。一是充分发挥科技专干作用。派驻各乡镇的科技专干,整合乡镇、村级各项资源,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建设“多站合一、一站多能”的综合服务站。依托服务站点,为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仓储、营销等环节提供技术服务,为乡村旅游业提供信息服务,为我县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打下基础。二是扎实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根据我县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主动与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联系,引进32位省、州级专家对口服务我县松桂坊、果果三农、古城开发公司、昊通工贸等企业,帮助企业集聚创新资源,突破技术瓶颈。此外,选聘151名乡土人才科技特派员,在基层一线开展科技创新、科技服务和创业活动。科技特派员组织开展项目284项,实现产值2623万元。三是支持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和基地建设。综合运用政策、技术、项目等手段,大力发展以椪柑、猕猴桃为主的林果业;以黄牛、山羊为主的畜牧业;以烤烟、生姜为主的经济作物;培育支持以旅游资源保护开发,旅游产品开发生产的企业。建成湘吉红无籽猕猴桃规范化栽培、富硒生姜种植等示范试验基地6个,培育扶持科
技示范大户20户。
三是通过科技成果服务,增强创新力度
积极探索建立以科技部门为依托的科技推广新模式,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推进,有效增强了科技部门创新力度。一是建立产学研联盟。借助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科技和人才优势,通过共同承担项目、共建示范基地等方式,与湖南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吉首大学等院校合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二是加强知识产权宣传管理。联合农业、工商、质监等部门广泛传授专利申请、专利转让、专利保护、假冒伪劣产品辨认等知识,组织专项执法打假,有效维护商家、企业合法权益,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实现专利申请增幅100%。
虽然,我在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是按照上级部门和领导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和各位相比,还存在许多不足。我将认真学习各位的经验和做法,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扎扎实实做事,为科技富民强县,尽我一份薄力。
谢谢大家!
第二篇:“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
“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
2007年6月,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同年11月5日至6日,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中共浙江省委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扎实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决定》。“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是浙江人民在创业创新伟大实践中锻造形成的浙江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浙江继续走在前列、再创发展辉煌的必然选择。
“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基本内涵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推进个人、企业和其他各类组织的创业再创业,全面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科学管理创新、党建工作创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形成全面创业和全面创新的生动局面,使全省人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家庭财产普遍增加,生活品质明显改善,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全省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加快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浙江。
几年来,浙江干部群众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创业创新全面开花,走出了一条符合浙江省情、具有浙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
第三篇:加大关注创新教育的力度
加大关注创新教育的力度
教育学院 欧家斤
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是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学生不可能跟着教师学习一辈子,总有离开学校参加工作的一天。学校里传授的知识远远不够学生一生所用,唯有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社会,这是当今社会人们的共识。一个具备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的人,便会主动发展,能够终身学习。可见,教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会影响到他一生的发展。
综观我区2007年和2008年被批准立项的20个重点课题,重点落在“有效教学”、教学质量保障、有效互动、骨干教师成长历程、优化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等方面,仅仅个别课题涉及创新教育,如“小学生表现性学习的行动研究”。可见,目前我区基础教育关注的热点,仍然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
当今,国家十分需要实施创新教育。在新世纪首届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在谈到“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时指出:“要注重从青少年入手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积极改革教育体制和改进教学方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鼓励青少年参加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2006年1月26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指出:“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各级各类人才。”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一大批创新意识很强的人。创新人才培养是我国教育的薄弱环节——忽视创造性与想象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模式陈旧、实践教学水平低下等已经成为创新人才健康成长的瓶颈。创新型人才培养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从事的是创造性的工作。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造就具有创新型意识的教师是当前教师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具有创新型意识的教师,能认识和掌握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规律,明了和应对创新型人才成长过程中所碰到的各种困难、阻碍和挑战;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
创新教育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然对教育提出相应的要求。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学校支撑,创新型学校要有创新型校长、创新型教师,以及创新型教育者、创新型管理者、创新型服务者支撑。创新教育就是对创新这门学问或科学提供教育服务的教育。创新教育把培养创新性人才作为基本价值取向,对于克服基础教育过于重视知识教育、学生负担过重的局面,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故,我们需要加大关注创新教育的力度!
第四篇:加大“双强”型村干部培训力度
加大“双强”型村干部培训力度 加强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
中共赣榆县委组织部
近年来,赣榆县突出从激活生产力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抓起,紧紧围绕加强基层组织,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加大“双强”型村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培训村干部6000多人,涌现出一大批具备新思想新本领的农村干部,对于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依托培训基地,走出去解放思想,达到了“换脑”的效果。一是组织了“千名村官下江南行动”。2001年党代会以来,共组织2000多名镇村干部到浙江温州、上海、苏州、常州、镇江等个私经济发达地区参观考察学习。在此基础上,到临沂、青岛等周边党建工作先进地区,到延安、淮安等革命老区开展“红色之旅万里行”活动,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发展经济能力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革命传统主义教育。二是开展“百名支部书记大培训行动”。依托在上海浦东(中组部干部培训基地)、苏州农干院、河北廊坊乡镇企业干部管理学院、《领导科学》杂志社培训中心等建立了培训基地,按照“理论授课、实地考察、个案答辩、专题讨论、撰写心得”的模式,每年走出去举办支部书记培训班。2004年5月和7月,在苏州农村干部学院组织了两期“双高双强”农村支部书记培训班,培训支部书记100多人次,系统学习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发展农村经济相关知识,招商引资策略等10多个专题,实地考察常熟市蒋巷村、隆力奇集团等9个村级民营企业、个私经济强镇、招商引资和园区建设典型,并到李荣法书记所在的胡湾村亲临现场听取 先进事迹报告,使支部书记进一步树立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思想,增强了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实际本领。培训结束后,各镇召开全镇村干部大会,参训支部书记每人上一堂参训专题短课,使培训效果辐射到全县村干部。
二、开展专题讲座培训,请进来更新知识结构,达到“授业”的效果。两年来,先后邀请了东南大学李连水教授、省委党校谭震教授、无锡轻工业大学顾品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季经华教授以及温州私营企业老板等举办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招商引资、法律知识、发展个私经济等专题讲座。今年还特别邀请了中央党校党建研究部主任、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主要起草人之一的卢先福教授举办了“学习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专题报告。在此基础上,每半年召开一次全县干部大会,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邀请组织、纪检、农办、信访、国土、司法等部门举办政策法规和具体业务知识培训,参训人员从原来的副科级以上干部扩大到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
三、实施挂职锻炼培训,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达到“取经”效果。一是县外挂职。选派县管百强村支部书记到浙江、山东、苏州、镇江的一些先进村、企业挂职锻炼,并提出“三同”要求,即同吃、同住、同工作,亲身感受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炽热氛围,领悟当地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求发展”、“与时俱进创新路”的思想观念。二是县内交流。机关干部下派挂职交流,今年1月,选派了60名党员领导干部,到60个薄弱村任村支部第一书记,在政策、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对薄弱村及村干部进行指导帮助;县内村干部互相挂职交流,弱村向强村学习,强村向弱村传授经验,明确把学习工作经验、2 拓展工作思路、借鉴工作方法作为挂职锻炼的主要任务,使两类村干部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四、实施素质提升工程,汲取了高等学府的文化营养,达到“充电”的效果。一是实施定期短训。为适应形势发展,定期选派村干部到南京大学、省委党校等高校学习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等新理念,学习外经贸知识、工商和行政管理、法律及城市建设等新知识,通过在高校的耳濡目染,潜心研学,增强了理论功底,提升了自身素质。二是强化学历教育。采取联合办学的方法,在省委党校开办了村级干部农村经济管理、法律大专班,增设了《村干部必读》、《农村工作常识》、《党的基本政策》、《科技致富》等课程。力争3年内使全县村支部书记大专学历达100%,村干部大专学历达60%。目前,已有两批村干部大专毕业。
五、实施任职资格和岗位素质培训,系统学习农村工作方法和经验,达到“提升”效果。以农村党支部、村委会换届为契机,对新当选的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分期进行任职资格和岗位素质全员培训。每年再对新调整的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进行一次补训。培训采取半军事化、全封闭式管理方式进行,培训结束时,组织学员进行严格的闭卷考试。考试及格的,颁发任职资格证书和岗位素质培训合格证书,不及格的,责令重学补考,补考仍达不到要求的,实行转岗、待岗甚至免职。
六、开办“假日党校”,抓好缺啥补啥补偿式培训,达到“补课”效果。为解决好工学矛盾,利用双休日在县委党校开办“假日党校”专题轮训班,对全县的村干部开展缺啥补啥补偿式培训。首先是确保基层干部政治上“靠得住”,抓好政治理论全员培训,把提高村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不动摇,进而夯实党 3 的执政基础。其次是发展上“有本事”,突出实用技术分类培训。对山区农村干部突出果树种植技术培训,对平原地区农村干部突出畜禽养殖技术培训,对沿海地区农村干部突出海洋捕涝、水产品养殖技术等内容的培训。再次是紧扣时代脉博,体现“四个突出”培训。突出农业产业化、专业化、特色化培训,突出工业化培训,突出招商引资技能培训,突出劳务输出、信息服务培训,重点培训一批能帮助和带领农民走出家门、走向市场的村干部。此外,在培训过程中还增加外贸、金融、土地批租、电脑、外语等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
七、实施县镇联动,充分发挥网络媒体优势,达到“普及”效果。一是实施三教统筹,十校联动。实施农村教育、中职教育、高职教育为一体的三教统筹,整合建校、商校、电大、职大等教育培训资源优势,十校联动,成立县职教中心和农民教育培训中心,创新教育培训新路子:理论基础+专业知识+现代技能=复合实用,着力培养复合实用型农村干部;二是建立系统网络,构筑平台。建立了县镇村三级有线电视网、广播网、电教站,开设了《党建风景线园地》、《农民电视课堂》,在“赣榆新闻网”、“赣榆农业科技信息网”等网页开设专栏,并定期播放电教片,宣传中央省市县农村政策,传授农村种养加等农业科技知识,县内外群众致富典型经验和人物,形成了上中下联动,远近程结合,全方位覆盖的教育培训网络。三是成立农民致富讲习所,县镇联动。在县农民教育培训中心成立“县农民致富讲习所”,全县18个镇和130多个村成立了镇、村农民致富讲习所,开辟教室,配齐设备。没有固定场所的村,通过组织科技超市镇村行、百名教授科技兴百村等各类活动,建立流动讲习所,把知识、科技送到农村干部群众身边。
第五篇:围绕富民强村 加大环境整治
围绕富民强村 加大环境整治
着力推进我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马桥镇徐周村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总结
马桥镇徐周村党支部、村委会
2007年元月10日
2006年,我村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一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目标要求,结合我村实际,在科学规划的同时,把工作重心放在促进发展,优化环境上来,有力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有序向前迈进。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突出规划先导,科学制定发展蓝图
规划是行动先导。自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我村立足长远,着眼当前,统筹考虑,科学规划。经村民代表会议多次酝酿讨论,修改完善,初步拿出了切合村情的规划和分期实施计划。一是集中居住区。在村南部规划1个东西宽400米,南北长250米,占地150亩,设计居住300户的集中居住区,已经请相关部门拿出建筑设计,3年内引导30-50户农民进入集中居住区,5-10年内引导100-250户入驻,15年内实施到位。二是苗木生产区,以集中居住区为依托,向东、南、北三个方位规划200亩苗木生产区。种植各类高档花卉苗木,进一步改善居住区的生态环境。三是旅游观光区。在苗木生产区向北规划200亩土地,发展设施栽培、果品种植、水产养殖,引进各类名特优蔬菜品种,发展农家乐休闲项目,目前正在洽谈引资项目,计划2007年启动。四是葡萄种植区。在严家港以西规划400亩的优质葡萄种植区,和农家乐项目优势互补,互为促进。
二、突出富民强村,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我们坚持把富民为先、和谐发展放到重要位置,通过优化发展环境,发挥传统产业优势,加大组织引导力度,有力推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一是发挥优势,做大葡萄品牌。去年,我村成立了徐周葡萄生产合作社,注册了“徐周”牌农产品商标,引导农户科学种植,06年我村葡萄每亩实现产值最高达1.5万元左右。二是挖掘潜力抓招商。我们村通过提供全方位服务,成功招引一名外地老板来村投资兴
推进粪便三格式无害化处理,消灭露天粪池;七是完善秸杆气化管道铺设工程,使秸杆气化管道覆盖由原来的1/3扩大到全村,实现了秸杆气全覆盖;八是村庄整治工程,全面拆除农户屋前影响村容村貌的乱披乱挂、鸡窝鸭棚,清理草垛杂场,提高村庄的整洁度和环境舒适度;九是建成了高标准的室外健身路径和老年文体活动中心,为村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到目前为止,这九件实事工程已全部实施到位。
四、突出管理民主,营造和谐发展氛围
我村在日常工作中突出以人为本,注重民主管理,努力营造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一是发扬民主,增强合力。在我村从不一人说了算,遇事有商有议,让村两委班子成员充分发表意见,然后择善而从。今年我村实施的9件实事,就是通过村两委会、党员会、村民代表会多次协商,几上几下,反复征求意见后确定下来的。二是分工到人,落实责任。对定下来的事,村里明确分工,每个村干负责一项工作。并按工作完成情况结算村干报酬,做到议而决,决而行,行必果。三是村务公开,接受监督。在工程的组织实施过程中,我村全部采用招投标制,聘请村民代表实施全程监督,实行“阳光操作”。对每项工程、重大村务活动以及村级财务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