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知识问答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学习材料
1.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目的是什么?答:目的是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2.《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调整范围包括哪些?答:包括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3.突发事件的含义是什么?
答: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4.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是如何规定的?
答: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制定。5.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体制是什么?
答: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6.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什么原则?
答: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国家建立重大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综合性评估,减少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
7.关于建立社会动员机制是如何规定的?
答:国家建立有效的社会动员机制,增强全民的公共安全和防范风险的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避险救助能力。
8.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义务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吗?
答: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义务依法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9.《突发事件应对法》关于武装力量和民兵参与应急工作有何规定?
答: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织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军事法规的规定以及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参加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
10.《突发事件应对法》对征用单位和个人财产有何规定?答: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为应对突发事件,可以征用单位和个人的财产。被征用的财产在使用完毕或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应当及时返还。财产被征用或者征用后毁损、灭失的,应当给予补偿。
11..国家对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是如何规定的?答:国务院制定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组织制定国家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和国务院相关应急预案,制定国家突发事件部门应急预案。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应急预案以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制定机关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和情势变化,适时修订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程序由国务院规定。
12.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场所和其他人员密集场所的经营单位或者管理单位应当履行哪些预防突发事件的义务?
答: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场所和其他人员密集场所的经营单位或者管理单位应当制定具体应急预案,为交通工具和有关场所配备
报警装置和必要的应急救援设备、设施,注明其使用方法,并显著标明安全撤离的通道、路线,保证安全通道、出口的畅通。
有关单位应当定期检测、维护其报警装置和应急救援设备、设施,使其处于良好状态,确保正常使用。
13.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履行哪些应急工作职责?
答: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与互救能力。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对学校开展应急知识教育进行指导和监督。
14.社会公众应当如何处理所获悉的突发事件信息?
答:获悉突发事件信息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立即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或者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
15.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制度的程序是什么?
答: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上级人民政府报送突发事件信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向本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通报突发事件信息。专业机构、监测网点和信息报告员应当及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报告突发事件信息。
有关单位和人员报送、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应当做到及时、客观、真实,不得迟报、谎报、瞒报、漏报。
16.社会安全事件主要指的是什么?
答:社会安全事件主要指的是由各种社会矛盾引发的,形成一定的规模,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危害社会稳定,干扰正常的工作秩序、生产秩序、教学科研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群体性事件。这类事件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群体性(2)利益性(3)突发性(4)渐进性(5)多变性。
17.何时停止执行应急处置措施?
答:应急处置措施随着突发事件的发生而实施,应当随着威胁和危害得到控制和解除而停止。如果不停止,就会失去其正当性和合法性。因此,突发事件的威胁和危害得到控制或者消除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工作的人民政府应停止执行应急处置措施。
18.编造并传播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置工作的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而进行传播的,依法应该如何处理?答:编造并传播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置工作的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置工作的虚假信息而进行传播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暂停其业务活动或者吊销其执业许可证;负有直接责任的人员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对其依法给予处分;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
19.单位或个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不服从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发布的决定、命令或者不配合其依法采取措施的,应如何处理?
答:单位或者个人不服从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发布的决定、命令或者不配合其依法采取的措施,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0.单位或个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导致突发事件发生或者危害扩大,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应如何处理?
答: 单位或者个人导致突发事件发生或者危害扩大,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篇: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答案。
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重新进入系统考试。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次进入系统考试。
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确认无未答题后再提交答案。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答案。
一、单选(共 10 小题,总分: 40 分)1.对最小代价原则的要求说明正确的是
A.前提是保障人的财产优先权
B.要把对生命健康权的损害控制到最低的限度 C.坚持常态措施用尽原则
D.可以忽略对正常的生产、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的影响控制 2.国家对社会的管理包括
A.常态与非常态管理 B.应急管理 C.危机管理 D.以上都是
3.关于“权利保障”和“权利保护”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保护财产权是说个人没财产的时候国家负责分给个人财产 B.政治权利、人权是要保障的 C.财产权利是要保护。
D.保护财产权是“保护好个人的财产权利”,是保护个人的财产不受侵犯 4.关于风险评估体系下面正确的是
A.风险评估是一个技术概念,但它的手段不是一种技术性的手段 B.风险评估体系的主要目的是对可能发生的较大的突发事件要进行一种综合性的评估。
C.只有农产品质量的风险评估才是靠技术指标
D.突发事件应对的风险评估只包括对突发事件发生的人文和社会环境、管理水平进行评估
5.有一种观念认为“突发事件发生以后就不要讲规矩、不要讲道道了,什么东西好使就来什么”,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紧急情况下比如灾难来临时,用常态要求处理行不通时,就不能讲规矩了
B.如果认为应对突发事件就可以只凭经验,突发事件还是是应对不好的 C.这种观点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D.这种观点根本没有道理
6.关于《突发事件应对法》,下面正确的是
A.第一次确立了一个系统的预警制度 B.“预警机制”是这部法律里唯一的亮点 C.明确规定国家要建立“物资的传输制度”
D.第一次把我国的救援队伍体系建立起来,一部分救援队伍具有法律地位 7.对有效控制危机原则,下面正确的是
A.某些应急管理制度的设计应当将有效控制危机作为基本的出发点 B.有效控制危机原则是这部法里从原则到具体制度设计的一个基本思路 C.为了体现有效控制危机的原则,这部法律在立法思路上坚持“最小代价的原则”
D.有效控制危机就得要有手段、有措施,系统的手段和详细的措施要依据实际情况判断
8.关于对公民权利依法予以限制和保护相统一,下面不正确的是 A.应急处置措施在实行中可以不计对公民权益的损害 B.预警措施都是实施性解决性的措施 C.确立了比例原则
D.用公民个人财产时可以考虑给予补偿 9.下面不正确的是
A.“信息报告员制度”对提高突发事件预防的能力非常重要
B.“乙脑预防”案例说明了日常的检测对于突发事件预防是非常重要的 C.县级人民政府通过登记本地区的危险品、水域分布等来建立监测网络 D.监测网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一个体系,总是常态过程
10.《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自2007年()起开始施行。
A.40848 B.40817 C.40785 D.40544
二、多选(共 6 小题,总分: 20 分)1.《突发事件应对法》总体思路包括几个方面
A.对公民权利依法予以限制
B.坚持有效控制危机和最小代价原则
C.把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准备放在优先的位置
D.建立分类领导、综合协调、统一管理、属地负责、分级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2.《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了一系列有关预防和应急准备的制度,包括
A.建立突发事件监测网络,预警机制和信息收集与报告制度 B.建立应急救援的物资、设备、设施的储备制度和经费保障制度 C.不需要普及社会大众学习安全知识 D.建立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体系 3.人的三大最基本的权利包括
A.财产权 B.自由权 C.生命权 D.人权
4.能否有效地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
A.成为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任务 B.直接考验了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 C.成为检验执政能力如何的一个标志 D.成为检验一个社会是否成熟的标志
5.现行的突发事件应对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存在的不足有
A.依法可以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不充分、不得力 B.应对突发事件的责任不明确
C.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不够强,危机意识不够高 D.统一协调、灵敏应对突发事件的体制没有形成 6.三个转变的最根本点在于突发事件应对要实现
A.牢牢掌握应对突发事件的主动权
B.以增强驱利避害、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能力 C.以减少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中的任意和无预期 D.由个别的调整向规范的调整转变
三、判断(共 12 小题,总分: 40 分)1.某政府机关有员工147人,其中有危机感的约有118人。而这些人中,真正知道如何应对突事件的人数大概只有8个左右。
正确 错误
2.三大权利是指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
正确 错误
3.北京博士生被车撞死的事件说明了公众危机意识不高,其中司机的互救能力太弱是主要原因。
正确 错误
4.目前政府一系列的预防应急制度、监测预警制度、应急处置制度、救援制度,包括事后恢复和重建制度都已健全
正确 错误
5.《突发事件应对法》总共七十多个条款中有四分之一是规定预防和应急准备的
正确 错误
6.把握规律实现了三个转变,就绝对能够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正确 错误
7.有效控制危机不可能没有成本,没有代价,所以最小代价原则并不现实,当突发事件发生时,还是要不计代价来应对。
正确 错误
8.我国又是一个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相对较少的国家。
正确 错误
9.监测网络、预警机制、信息收集报告制度十分重要。比如当火灾发生时,报告员不仅可以负责救火,还能上网向总指挥部汇报风势大小,现场救援人员数量、需不需要总统派特别救援队等信息。
正确 错误
10.山体滑坡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这一事件,完全是自然原因,是人力不可违抗的,没办法把损失减少。
正确 错误
11.坚持常态措施用尽原则就等于坚持最小代价原则。
正确 错误
12.政治权利和人权是要保护的,其他权利主要是保障。
正确 错误
第三篇: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复习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暨应急管理知识竞赛参考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于2007年8月30日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
2、《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3、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
4、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有关市人民政府、省有关部门要立即如实向省政府报告,报告时间最迟不超过2小时。
5、泥石流、滑坡的主要诱因是强降水。
6、泥石流发生前的迹象有:河流突然断流或水势突然加大;沟谷深处突然变得昏暗,并有轻微震动感。
7、滑坡发生时,正确的避灾方法是迅速往滑坡两侧跑。
8、地震灾害的伤亡主要由建筑物倒塌造成。
9、龙卷风发生时,正确的避灾方法是躲到坚固的大楼底层。
10、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
11、鼠疫、肺炭疽都是通过呼吸道传染的。
12、人禽流感的主要传染源是病死禽。
13、红眼病人使用的毛巾,要蒸煮15分钟进行消毒。
14、危险化学品特性有:易燃、易爆、毒性、腐蚀性。
15、发现刑事、治安案件时,应拨打110。
16、家庭应备火灾逃生“四件宝”:家用灭火器、应急逃生绳、简易防烟面具和手电筒。
17、在逃离火灾现场时,应采取低姿、迅速通过的方法。
18、当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与交警的指挥不一致时,应当服从交警的指挥。
19、高速公路上汽车发生故障时,警告标志应当设置在故障车来车方向150米以外。20、观看球类等大型比赛时,如发生骚乱,应迅速、有序地向自己所在看台的安全出口移动。
2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将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
22、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23、有关单位和人员报送、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应当做到及时、客观、真实,不得迟报、谎报、瞒报、漏报。
24、雪灾防御措施有:汽车减速慢行,路人当心滑倒;老、幼、病、弱人群尽量不要外出,注意防寒保暖;关好门窗,紧固室外搭建物;高空、水上等户外人员停止作业。
25、发生地震时,正确的避震方法是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避开高大建筑物;避开过街桥、立交桥。
26、在防洪工程设施保护范围内,禁止进行爆破、打井、采石、取土等危害防洪工程设施安全的活动。
27、洪水发生时,正确的避灾方法是爬上房顶或跑向山岗高地。
28、雷雨天,人在室外要远离大树、广告牌、高塔。
29、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包括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30、预防手足口病,要做到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太阳。
31、中暑急救处理,正确的做法是立即撤离高温环境到通风阴凉处休息;饮糖盐水及清凉饮料,也可内服人丹;迅速为其进行物理降温;严重者,立即送医院抢救。
32、煤气中毒的预防与急救, 正确的做法是平时要经常开窗换气;严重煤气中毒者应立即送医院救治;呼吸心跳停止时做人工呼吸和胸外按摩。
33、手提式干粉灭火器适宜扑灭油类、可燃气体、电器设备等初起火灾。
34、游乐设施出现非正常停机时,正确的做法是保持镇静,听从工作人员指挥,等待救援。
35、交通事故发生后,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停车,保护现场;迅速报警;进行自检、自救与互救;将伤员转送医院救治。
36、遇交通事故肇事车辆逃逸时,要记下车牌号码、车身颜色、车型。
37、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38、获悉突发事件信息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立即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或者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
39、突发事件的预警级别分为一、二、三、四级,依次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表示。40、处理公共危机时必须依法行政。
41、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作出的应对突发事件的决定、命令,必须公布。
42、举办大型会展和文化体育等重大活动,主办单位应制定应急预案并报当地人民政府备案。
43、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
44、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其他组织应当按照当地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进行宣传动员,组织群众开展自救和互救,协助维护社会秩序。
45、学校应当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46、大型活动和会议场所要有足够的安全通道,并保证畅通,便于识别。
47、如果在雷电交加时,头、颈、手处有蚂蚁爬走感,头发竖起,说明将发生雷击,应赶紧趴在地上。
48、如果雷雨天气你呆在室内,并不表示万事大吉,你必须关好门窗,防止球形雷窜入室内造成危害。
49、在山区遭遇泥石流时,不能往泥石流的下游走。50、在山洪暴发、洪水猛涨期间,不能就近过河、过桥。
51、在野外遇到龙卷风,应寻找低洼地带趴下,用手臂保护好头部。
52、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
53、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
54、刀子、木棒等物刺入腹部,要迅速送往医院救治,不能立即拔除。
55、汽车在加油过程中起火,应立即停止继续加油。
第四篇:《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测试题(A)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测试题(A)
单位:姓名: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20题,每题1分,共20分)
1、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施行日期,以下四项中哪一项是正确的()A.2007年8月30日; B.2007年11月1日; C.2008年1月1日; D.2007年12月31日;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区应急指挥中心属于区人民政府的()A.办事机构; B.办事机关; C.派出机构; D.派出机关;
3、某区某单位未按照规定采取预防措施,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某区人民政府可以对其处于最高额度几万元的罚款()A.5万元; B.10万元; C.15万元 D.20万元;
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区人民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原则是()A.处置为主、预防为辅; B.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 C.预防为主、处置为辅; D.处置与预防并重;
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区人民政府应当在何时向区人大常委会作专项工作报告()A.应急准备阶段;
B.应急处置工作结束; C.恢复重建工作结束;
D.应急处置期间;
6、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A、检查与预防B、监测与预防C、监测与预报D、监测与预警
7、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四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A、巨大、重大、较大、一般B、特大、重大、较大、一般 C、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D、特大、重大、一般重大、较大
8、因采取突发事件应对措施,诉讼、行政复议、仲裁活动不能正常进行的,适用有关()的规定,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A、时效中止和程序中止B、时效中止和程序终结C、时效中断和程序中止D、时效中止和程序停止
9、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及时调解处理可能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矛盾纠纷。A、乡级人民政府、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 B、乡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司法所
C、乡级人民政府、基层人民调解组织、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 D、乡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
10、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运、使用单位,应当制定具体应急预案,并对生产经营场所、有危险物品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周边环境开展隐患排查,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防止发生突发事件。
A、易燃易爆剧毒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危险物品 B、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剧毒等危险物品 C、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危险物品 D、易燃易爆物品、剧毒物品、放射性物品等危险物品
11、()应当根据所在地人民政府的要求,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有关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应急演练。A、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街道办事处
B、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 C、乡级人民政府、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 D、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其他法人组织
12、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或者确定本地区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汇集、储存、分析、()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并与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专业机构和监测网点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加强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交流与情报合作。
A、传送B、报告C、传输D、报送
13、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标示,()为最高级别。
A、蓝色、四级B、绿色、一级C、蓝色、一级D、绿色、四级
14、可以预警的()即将发生或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时,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发布相应级别的警报,决定并宣布有关地区进入预警期,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并向当地驻军和可能受到危害的毗邻或者相关地区的人民政府通报。
A、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者公共卫生事件 B、自然灾害、事故灾害或者公共卫生事件 C、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者公共突发事件 D、自然灾害、灾难事故或者公共卫生事件
15、发布()警报,宣布进入预警期后,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即将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采取责令应急救援队伍、负有特定职责的人员进入待命状态,并动员后备人员做好参加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的准备等措施。
A、二级、三级B、三级、四级C、一级、二级D、三级
16、()的应急能力,是全部应急管理的基础。
A.政府B.专业指挥机构C.专业救援队伍D.基层;
17、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由国务院或者()制定。A、人大常委会B、省级人民政府C、国务院确定的部门D、公安部
18、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工作或者协助维护社会秩序期间,其在本单位的工资待遇和福利不变;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由()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表彰或者奖励。A、乡镇B、县C、市(州)D、省
19、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的原则。
A、属地管理原则B、标本兼治、预防为主 C、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D、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20、有关单位未及时消除已发现的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隐患,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的,由所在地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或者营业执照,并处()的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A、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B、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C、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D、五万元以上十五万元以下
二、多项选择题(15题,每题2分,共30分,至少选两项,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
1、.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应当如何隔离危机()
A、立即开展调查B、确立取舍原则C、做好内部沟通D、构筑“防火墙”
2、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由()、()、()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有关负责人组成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领导、协调本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开展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A、本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B、相关部门负责人C、驻当地中国人民解放军D、公安部门
3、上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下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应部门做好有关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
A、指导B、监督C、协助D、管理
4、应急预案应当具体规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和()、()、()、以及事后恢复与重建措施等内容。
A、突发事件的预防与预警机制B、处置程序C、应急保障措施D、应急防御措施
5、城乡规划应当符合()、()突发事件的需要,统筹安排应对突发事件所必需的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确定应急避难场所。A、预防B、应对C、处置D、防范
6、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引发()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定期进行检查、监控,并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A、自然灾害B、事故灾难C、公共卫生事件D、突发事件
7、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危险物品的()、使用单位,应当制定具体应急预案。
A、生产B、经营C、运输D、储运
8、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与非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合作,()、(),提高合成应急、协同应急的能力。
A、联合培训B、互通信息C、联合演练D、联合作战
9、()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开展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应急演练。
A、设区的市级B、县级以上C、县级D、乡级
10、()、()、()应当根据所在地人民政府的要求,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有关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应急演练。
A、街道办事处B、居民委员会C、村民委员会D、企业事业单位
11、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和()
A、安全意识B、自救意识C、自救能力D、互救能力
12、国家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制度,完善重要应急物资的()、()、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
A、监督B、监管C、生产D、运输
13、国家鼓励、扶持具备相应条件的教学科研机构培养应急管理专门人才,鼓励、扶持教学科研机构和有关企业研究开发用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与()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具 A、预防B、监测C、预警D、救援
14、有关单位和人员报送、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应当做到及时、客观、真实,不得()、谎报、()、()
A、拖延B、迟报C、瞒报D、漏报
15、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和其他组织应当按照当地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进行宣传动员,组织群众开展自救和互救,协助维护社会秩序
A、乡政府B、街道办事处C、居民委员会D、村民委员会
三、判断改错题(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为应对突发事件,可以征收单位和个人的财产。财产被征收的,应当给予补偿。()
2、应急预案制定机关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和情势变化,适时修订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程序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规定。()
3、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可以建立由志愿者组成的应急救援队伍。()
4、新闻媒体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宣传报道,费用由财政保障。()
5、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与有关企业签订协议,保障应急救援物资、生活必需品和应急处置装备的生产、供给。()
6、国家发展保险事业,建立国家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并鼓励企事业单位参加保险。()
7、有事实证明不可能发生突发事件或者危险已经解除的,发布警报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宣布解除警报,终止预警期,并解除已经采取的有关措施。()
8、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向本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通报突发事件信息。()
9、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事件发生时,人民军队应当立即依法出动军力,采取相应的措施,尽快使社会秩序恢复正常。()
10、预警级别的划分标准由国务院制定。()
四、简答题(5题,每题6分,共30分)
1、《突发事件应对法》所称的突发事件指的是什么?
2、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我国应急体制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内容是什么?
3、突发事件发生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如何采取措施?
4、《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所有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其主要工作有哪些?
5、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当包含那些内容?
五、论述题:(共1题,10分)
根据学习《突发事件应对法》,结合本单位实际,谈谈如何抓好应急管理工作。
第五篇:《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学习体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学习体会
六年级一班 王沛沛 家长王广存 后登瀛社区
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突发事件应对法》分别从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法律责任等方面作了阐述。
《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总体思路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预防和应急准备放在优先位置;坚持有效控制危机和最小代价原则;对公民权利要保护和限制相统一;建立同意领导、分级负责和综合协调的应对机制。
作为大学生,更有必要学习《突发事件应对法》。因为大学生的责任不仅在于自己和家庭,更有责任对社会做出贡献。增强安全意识、保护自己,也是一种社会责任。还要更好地带动全民学习,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把损失降到最低。
当前我国处于高风险时期,灾害的种类多,发生频率高,损害严重。如今年年初的冰雪灾害和五月的汶川大地震,给我国人民在生产、生活上带来严重影响。目前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期和矛盾凸显期,社会贫富差距扩大,面临道德危机,食品安全问题和生产安全事故频频出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各种潜在的危机随时可能爆发。《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颁布,提高社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在忧患意识培养方面,应让全体公民意识到,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都将面临突发公共事件带来的严峻考验。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较容易出现社会失序、经济失调、心理失衡、行为失范等因素。从自然灾害来看,由于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日益恶化,台风、地震、洪水、干旱等灾害将会越来越多。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损失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因此,要求全民具有较强的灾害意识是公众安全的基本要求。
尤其在当前,甲型H1N1形式严峻,不论是在校学生还是社会都在全力应对,以减少各种损失。而《突发事件应对法》在某种程度上为甲流的防范提供指导。所以要认真抓好了宣传、学习和培训,确保了《突发事件应对法》真正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成为做好应急管理工作、保障人民权益的依据和准绳。
在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同时,进一步把握了以下几个方面,按照《突发性事件应对法》的规定: 一是努力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继续推进了应急管理制度建设,完善了预案、健全了体制、建立了机制、加强了法制,确保《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有关规定得以执行。
二是深入开展了必要的应急演练。通过必要的应急演练,能够及时发现所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完善,确保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够做到临危不乱、有效组织、快速反应、高效运转。
三是完善了信息报告与通报机制。《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的规定,不管是各级政府、各部门,还是其他组织或公民个人,都有报告突发事件信息的义务,并应当做到及时、客观、真实地报告突发事件信息,不得迟报、谎报、瞒报、漏报。这就要求:首先,我园高度重视信息报告工作。
四是切实加强了应急管理责任制建设。遵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工作原则,对于承担专项应急任务的园所其他成员,按照职能分工,认真履行职责,按照《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承担的应急管理工作任务。把应急管理工作责任明确到班组、人员,确保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够临危不乱、有效处置。
通过这次短时间的学习,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突发事件应对法》出台的重要性和学习这个法律的必要性。危机意识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危机意识的培养要融入安全文化建设中,只有进入了文化层面,这种危机意识才是巩固的、持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