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科学部2009年度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信息科学部2009年度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会议召开
信息科学部2009年度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会议于2月12日-16日在广州举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孙家广院士、中山大学副校长徐安龙教授、信息科学部主任李德毅院士、信息科学部副主任秦玉文研究员、副主任张兆田研究员出席了会议。
在开幕式上,孙家广副主任指出,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作为自然科学基金委最重要的品牌之一,在科技界具有很高的声誉。对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进行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是基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学部非常重视和亟需加强的重要工作。在项目评估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商榷:比如是否以发表SCI文章或文章数量的多少、所在期刊影响因子的高低来作为评估的主要标准;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着个人单打独斗搞科研,没有形成群体合力或与相关学科领域同行交流不够的问题。他希望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能够从事一些具有原始创新的科学研究,能够逐步做到“想得到(科研方向原始创新性强)、做得出(能够有明确显示度的成果或成就)、用得好(能够拉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契合国家需求)、卖得掉(信息作为应用科学,能够产生经济效益)”这四个环节。要求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能够加强合作交流,摒弃闭门造车,依靠群体和团队的力量争取在重大原始创新方向上有所突破。同时孙副主任要求评审专家要在公平公正、站在国家和自然科学的角度评估项目的同时,把评估
标准不仅仅局限于文章或专利等外在形式,而是注重该领域研究的科学价值、注重是否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创新和经济的发展。要在评估中明确项目的原始创新点和科学难点,找出项目的进步和不足,以促进杰出青年科学工作者进一步展开研究。
科学部主任李德毅院士在讲话中进一步强调评审专家要把握住项目执行人的工作核心,他提出“坚果仁”的概念,即汇报人从事科研工作的核心方向在哪里,并据此来评估项目的成果和创新点。专家要透过现象了解本质,透过学术语言的堆砌和包装考察项目的核心成果。同时,希望能够通过这种会议形式加强专家之间、汇报人之间、专家和汇报人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学术碰撞。
中山大学徐安龙副校长代表学校致欢迎辞,秦玉文副主任和张兆田副主任分别就此次会议的安排、会议的任务及评估要点作了说明。此次会议科学部经过集体讨论,将原来的国家杰出青年“15+5”的评估方式改为“13+7”(即汇报主要成果13分钟,专家提问回答问题7分钟),以求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鼓励科研工作者互相讨论交流。同时要求汇报人提前准备统一格式的成果介绍,通过成果量化形式使评审专家尽量节省形式审核的时间而专注于学术交流和核心成果的把握。为进一步促进不同学科间、不同学术领域间的学术讨论和碰撞。今年在重点项目的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中,根据信息领域项目的相关和差异性,将待评估项目和相关专家分为传感器与信息处理、软件与信息处理、信息器件3个大组进行评估,以促进学科交叉和学术交流。不同领域的专家可以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讨论,互为借鉴。
科学部拟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这种评价形式。
经过4天紧张的会议,37个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28个重点项目经过专家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并无记名投票表决出评价等级(一部分与应用基础研究密切相关的重点项目的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科学部通过组织专家实地考察等形式已经完成)。
本次会议的会务工作由中山大学承办,中山大学信息学院和科技处同志为会议的顺利召开做出很大努力,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第二篇:2010信息科学领域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010信息科学领域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创新研究群体基金评审会顺利召开
吴国政 张兆田 秦玉文
根据2010科学部评审工作安排,信息科学部于2010年6月15日-19日在成都召开信息科学领域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创新研究群体基金评审会。基金委副主任孙家广院士、信息科学部主任李德毅院士,中科院成都光电所副所长许冰研究员,信息科学部常务副主任秦玉文研究员出席了本次会议。信息科学部全体工作人员及委内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全程参加了会议。会议开幕式由信息科学部张兆田副主任主持。
基金委副主任孙家广院士在讲话中强调基金委的项目评审工作一贯坚持“依靠专家、服务专家”的宗旨,他要求专家克服浮躁心理,以公平公正为评审原则,以候选人的科学贡献为评价依据,把信息领域中踏实实干、求真务实的优秀青年工作者遴选出来。同时他要求专家和工作人员遵守评审纪律和保密规定。信息科学部主任李德毅院士在讲话中要求会议评审专家在尊重函评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要贯彻基金委“侧重基础、侧重人才、侧重前沿”的资助战略,要深入了解候选人或候选团队的学术核心和学术精髓,以此形成科学评价。同时他希望专家对科学部会同各学科领域专家撰写的信息领域十二五规划和2010发展战略研究提出意见和建议。
信息科学部常务副主任秦玉文研究员在报告中向大家介绍了信息科学领域历年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总体情况和此次会议议
程及注意事项,希望专家在遴选中向重要领域和学科倾斜,注意区分实验研究型人才和基础研究性人才的评价标准差异性和学科平衡性;同等条件下向女青年科学家和正在发展中的高校研究所研究人员倾斜。
与会专家听取了候选人及群体的答辩,经过认真评议,投票表决,从33位杰出青年基金候选人中选取25位,从7个候选创新群体中选取4个推荐到委专业评审会。这次推荐的杰出青年基金候选人和创新群体的显著特点是不仅在代表性的文章、专利及国际标准方面有显示度,同时具有良好的实验基础和实际应用能力。
第三篇:黑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申请书的编写要求
附件一
黑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申 请 书 的 编 写 要 求
申请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时,必须提交《申请书》,现将编写的有关规定与要求说明如下:
一、要求
1、《申请书》是为评审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提供的主要依据,编写时必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文字精炼。
2、编写《申请书》前,应认真阅读《通知》,严格执行有关规定。
二、主要内容
1、《申请书》封面为统一格式。
2、简表为计算机录入使用的专用表格。
3、简历包括大学以上学历、主要学术任职、主要科研工作经历、主要或参加的各类科研项目和已获得的各种基金。
4、主要学术成绩、创新点及其科学意义着重近几年来在科学技术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3000—5000字)。
5、主要论著目录。
6、拟开展的研究工作设想,简要阐明主要学术思想,并说明已具备和可利用的工作条件,主要是实验条件(1500字以内)。
7、经费预算及简要说明总预算及分科目预算,包括科研业务费、实验材料费、仪器设备费、实验室改装费、协作费及国际合作费等,并说明预算的用途、必要性和计算的依据。
三、所在单位或专家的推荐意见
1、所在单位学术委员会或专家的推荐意见对申请者科研业绩和拟开展的研究工作设想的评价。
2、所在单位领导的推荐意见对申请者工作表现的评价及对申请者获资助后将提供的支持。
四、注意事项
1、《申请书》除封面和简表外,不制定统一表格。由申请者根据上述要求与规定编写,提交内容翔实、文字清晰的打印稿。
2、《申请书》封面及简表内容填写必须清楚、准确,单位名称填全称。为了工作联系方便,请按要求填写单位电话、宅电和手机号码。
3、省外青年科技工作者申请时,简表中的所在单位应填写将来我省工作的单位。
4、简历中,主持或参加的各类科研项目和已获得的各种基金,应列出项目类别、编号、名称、研究起止年份、获资助金额、负责人或参加者、已完成或执行中等内容。
5、主要论著目录,请按年份顺序编排,并用*号标明10篇以内的主要论著。
6、所在单位或专家的推荐意见,与《申请书》装订在一起。
7、《申请书》的内容排序为:(1)申请书封面;(2)目录表;(3)简表;(4)简历;
(5)主要学术成绩、创新点及其科学意义;(6)主要论著目录;
(7)拟开展的研究工作设想;(8)经费预算及简要说明;(9)所在单位或专家的推荐意见;(10)附件材料目录。
8、《申请书》内容统一用A4型纸打印。上、下边距为2.54CM,左右边距为3.17CM。统一标明页码,并与附件材料从左侧装订成册,一式6份。
9、提供的附件材料包括:
(1)5篇具有突出创新性成绩的论文复印件;(2)如有论文、专著被引用和评价的情况,应提供权威性引文检索系统的材料和学术性评价的证明;
(3)如曾获科技奖励,仅填报国家级科技奖励(国家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省部级奖励(三等以上)和国际学术性奖励,包括奖励名称、等级、获奖者(按顺序列全)、年份,并提供证书复印件;
(4)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大会特邀报告,应提供信函或通知复印件;
(5)如获发明专利或其它公认突出的创造性成果,应提供专利证明或有关学术性证明材料复印件。
第四篇:2012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
2012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
请人名单
根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现将2012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予以公布。
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有违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或其他学术不端行为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在15日内(8月8日—8月22日)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提出书面异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12年8月8日
序号 申请人 性别 学位 专业技术职务 研究领域 依托单位 所在国别 张立新 男 博士 教授 概率极限理论与自适应设计理论 浙江大学 中国 胡小永 男 博士 副教授 光子晶体微纳光子器件的材料和物理研究 北京大学中国 陶建军 男 博士 教授 流动稳定性 北京大学 中国 黄 文 男 博士 教授 拓扑动力系统与遍历理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 段慧玲 女 博士 研究员 非均质材料及结构力学 北京大学 中国 赵玉民 男 博士 教授 原子核结构理论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 盛 利 男 博士 教授 凝聚态物理 南京大学 中国 徐仁新 男 博士 教授 脉冲星与夸克星 北京大学 中国 许学军 男 博士 研究员 有限元方法及其应用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中国 孔 旭 男 博士 教授 星系形成演化及星族合成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 付保华 男 博士 研究员 代数几何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中国 吴 宏 男 博士 研究员近邻星系的光学红外性质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 文桂林 男 博士 教授 非光滑系统非线性理论、控制及其工程应用 湖南大学中国 吴 军 男 博士 教授 连分数、丢番图逼近与分形几何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 15 冷劲松 男 博士 教授 大变形智能复合材料的力学行为 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 邰仁忠 男 博士 研究员 软X射线显微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中国 姚裕贵 男 博士 教授 固体材料中贝里相位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北京理工大学中国 唐年胜 男 博士 教授 生物医学数据的统计推断 云南大学 中国 陈小伟 男 博士 研究员 侵彻与穿甲动力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 中国 陈张海 男 博士 教授 半导体中准粒子和类原子的非线性现象光谱研究及调控复旦大学 中国 李海梁 男 博士 研究员 偏微分方程 首都师范大学 中国 郭建东 男 博士 研究员 复杂过渡金属氧化物人工低维结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中国 张 忠 男 博士 研究员 纳米复合材料力学设计和实验研究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国 杨亚东 男 博士 教授 粒子物理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 周海军 男 博士 研究员 自旋玻璃统计物理学及其交叉学科应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中国 曹 俊 男 博士 研究员 反应堆中微子物理研究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 谭平恒 男 博士 研究员 二维超薄层状晶体材料的光学性质研究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中国 陈光文 男 博士 研究员 微化学工程与技术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 王海辉 男 博士 教授 无机膜分离与膜催化 华南理工大学 中国 陈 鹏 男 博士 研究员 化学生物学 北京大学 中国
郭雪峰 男 博士 研究员 物理化学 北京大学 中国
孙俊奇 男 博士 教授 聚合物层层组装膜 吉林大学 中国
刘 磊 男 博士 教授 物理有机化学 清华大学 中国
李子臣 男 博士 教授 高分子化学 北京大学 中国
张 闻 男 博士 教授 铁电与介电化合物 东南大学 中国
朱东强 男 博士 教授 水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界面过程研究 南京大学中国
刘国生 男 博士 研究员 金属有机化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国
周永丰 男 博士 教授 超支化聚合物的自组装及细胞模拟化学研究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
胡水明 男 博士 教授 高精度原子分子光谱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
彭慧胜 男 博士 教授取向碳纳米管/高分子新型复合材料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 复旦大学 中国
马军安 男 博士 教授 含氟有机化合物不对称控制合成 天津大学中国
陈 玲 女 博士 研究员 无机固体材料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中国
张杰鹏 男 博士 教授 配位聚合物多孔材料 中山大学 中国 44 罗开富 男 博士 教授 高分子体系的动力学理论与模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
牛 利 男 博士 研究员 电分析化学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中国
魏永革 男 博士 教授 多酸及其有机衍生物化学 清华大学 中国
卫 敏 女 博士 教授 无机超分子插层组装化学 北京化工大学 中国
欧阳钢锋 男 博士 教授 环境分析化学 中山大学 中国
陈焕文 男 博士 教授 复杂基体样品直接质谱分析方法研究 东华理工大学中国
王朝晖 男 博士 研究员 有机分子功能材料化学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国
刘 义 男 博士 教授 生物热化学 武汉大学 中国
王祥科 男 博士 研究员 环境放射化学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
陆安慧 男 博士 教授 炭材料的物理化学基础 大连理工大学 中国 54 颜晓梅 女 博士 教授 生化分析与生物传感 厦门大学 中国
陈军武 男 博士 教授高分子光电器件界面修饰相关新型高分子材料结构设计与性能研究 华南理工大学 中国
李微雪 男 博士 研究员 表面催化理论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
黄 和 男 博士 教授 生物化工 南京工业大学 中国
葛 蔚 男 博士 研究员 流态化技术和多相流反应工程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中国
杨淑华 女 博士 教授 植物抗性生理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
戚益军 男 博士 教授 基因表达调控与表观遗传学 清华大学 中国
许 凤 女 博士 教授 农林生物质高值化利用基础研究 北京林业大学中国
胡俊杰 男 博士 教授 生物膜结构与功能 南开大学 中国
陈 畅 女 博士 研究员 生理学与整合生物学(细胞代谢与自由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中国
吴晓磊 男 博士 教授 陆生环境微生物学 北京大学 中国
赖锦盛 男 博士 教授 玉米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中国
张 宏 男 博士 研究员 发育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
王源超 男 博士 教授 植物卵菌病害 南京农业大学 中国
胡海岚 女 博士 研究员 系统神经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
肖少波 男 博士 教授 动物传染病学 华中农业大学 中国
贺雄雷 男 博士 教授 比较基因组与进化 中山大学 中国
刘剑峰 男 博士 教授 细胞生理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
唐 淳 男 博士 研究员 生物大分子核磁共振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中国
王 硕 男 博士 教授 食品科学 天津科技大学 中国
吴庆龙 男 博士 研究员 水域微生物生态学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国
惠利健 男 博士 研究员 细胞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
杨 弋 男 博士 教授 细胞分子过程成像及操纵的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新技术华东理工大学 中国
梁兴杰 男 博士 研究员 纳米生物材料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中国
王成树 男 博士 研究员 害虫生防真菌致病机理与遗传改造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中国
王福俤 男 博士 研究员 微量元素稳态代谢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
李劲松 男 博士 研究员 细胞重编程与胚胎发育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中国
陈 凡 男 博士 研究员 农学基础与作物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
向文胜 男 博士 教授 微生物天然产物农药 东北农业大学 中国
姚 斌 男 博士 研究员 饲料用酶的分子生物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中国
黄三文 男 博士 研究员 蔬菜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中国
邵 峰 男 博士 研究员 病原菌感染和宿主天然免疫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中国
夏群科 男 博士 教授 上地幔中的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
田文寿 男 博士 教授 大气化学与气候的相互作用以及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兰州大学 中国
仇荣亮 男 博士 教授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 中山大学 中国
李 陶 男 博士 教授 空间物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
邹建文 男 博士 教授 土壤碳氮循环与全球变化 南京农业大学 中国
杨守业 男 博士 教授 河流与海洋沉积地球化学 同济大学 中国
刘骥平男 博士 研究员 海冰—海洋耦合模式发展,海冰变化机制及预测,海冰变化对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
天气气候的反馈,极地卫星遥感及应用
康世昌 男 博士 研究员 冰冻圈地理学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
王训明 男 博士 研究员 风沙地貌与沙漠化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
董云鹏 男 博士 教授 造山带构造演化与动力学 西北大学 中国
于志强 男 博士 研究员 环境地球化学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
许 强 男 博士 教授 地质灾害预测评价及防治处理 成都理工大学中国
朱弟成 男 博士 教授 岩石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
孙红文 女 博士 教授 环境地球化学 南开大学 中国
林 伟 男 博士 研究员 构造地质学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
吴春明 男 博士 教授 变质地质学与前寒武纪地质学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
刘 静 女 博士 研究员 构造地质学——活动构造与构造地貌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中国
陈 凌 女 博士 研究员 地震学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
金章东 男 博士 研究员 湖泊流域化学风化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中国
王自发 男 博士 研究员 大气环境数值模拟与预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
刘 耘 男 博士 研究员 计算地球化学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
王沛芳 女 博士 教授 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 河海大学 中国
郑玉峰 男 博士 教授 新型生物医用金属材料 北京大学 中国
吴宏滨 男 博士 教授 有机/聚合物光电子器件 华南理工大学中国
钟志远 男 博士 教授 生物医用高分子 苏州大学 中国
刘加平男 博士 研究员 水泥基材料服役特性与提升的关键科学问题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
盛 况 男 博士 教授 碳化硅电力电子器件基础研究 浙江大学中国
王爱杰 女 博士 教授 污染物定向生物转化及资源化 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
谭忆秋 女 博士 教授 沥青路面结构与材料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中国
李立毅 男 博士 教授 特种电机系统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中国
陈卫忠 男 博士 教授 岩土力学与岩土工程 山东大学 中国
吕笑梅 女 博士 教授 铁电低维材料的制备及相关效应研究 南京大学中国
陈雪峰 男 博士 教授 机械系统动态监测、诊断与维护 西安交通大学中国
陈仁朋 男 博士 教授 高速交通路堤地基长期力学行为 浙江大学中国
鲁雄刚 男 博士 研究员 冶金过程可控氧流新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 上海大学中国
王金淑 女 博士 教授 粉末冶金与粉体工程 北京工业大学 中国
袁慎芳 女 博士 教授 航空智能结构与健康监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
王立平男 博士 教授 先进制造装备及其控制 清华大学 中国
李典庆 男 博士 教授 岩土力学与岩土工程 武汉大学 中国
赵长生 男 博士 教授 抗凝血功能高分子膜材料的研究 四川大学中国
俞燕蕾 女 博士 教授 光响应液晶高分子材料 复旦大学 中国
帅心涛 男 博士 教授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 中山大学 中国
李永平女 博士 教授 流域水资源管理 华北电力大学 中国
魏进家 男 博士 教授 两相流动与传热 西安交通大学 中国
李志波 男 博士 研究员 智能高分子材料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国
陈航榕 女 博士 研究员 介孔结构纳米复合材料与性能研究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中国
贾德昌 男 博士 教授 先进陶瓷与陶瓷基复合材料 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
郭玉国 男 博士 研究员 能量转换与储存材料研究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国
李 强 男 博士 教授 电子设备热管理的基础研究 南京理工大学中国
孙志梅 女 博士 教授 半导体材料 厦门大学 中国
刘会娟 女 博士 研究员 环境工程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
杨华明 男 博士 教授 矿物资源精细化加工的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 中南大学中国
梁卫国 男 博士 教授 原位溶浸采矿理论与技术 太原理工大学中国
刘 俊 男 博士 教授 微/纳机械系统 中北大学 中国
赵永好 男 博士 教授 纳米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变形机理 南京理工大学中国
邾继贵 男 博士 教授 机械测试理论、方法与技术 天津大学 中国
陈 萍 女 博士 研究员 储氢材料研究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
李小森 男 博士 研究员 天然气水合物物性和分解机理的研究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中国
龙 腾 男 博士 教授 成像雷达新体制与实时信息处理技术 北京理工大学中国
李克秋 男 博士 教授 数据中心网络 大连理工大学 中国
车文荃 女 博士 教授 新型微波电路理论与技术 南京理工大学中国
段志生 男 博士 教授 复杂耦合系统控制与应用 北京大学 中国
于伟泳 男 博士 教授 半导体纳米材料制备和量子点光电器件 吉林大学中国
黄运锋 男 博士 研究员 量子信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
张 路 男 博士 教授 软件分析与测试 北京大学 中国
151 王新强 男 博士 研究员 InN基氮化物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研究 北京大学中国
152 周 杰 男 博士 教授 模式识别与视觉监控 清华大学 中国
153 任丰原 男 博士 教授 网络流量管理与控制 清华大学 中国
154 郭 弘 男 博士 教授 空间量子通信的理论、方法及技术研究 北京大学中国
155 江安全 男 博士 研究员 高密度铁电二极管存储器及其先进测量技术研究复旦大学 中国
156 陆延青 男 博士 教授光与线性、非线性人工光学微结构的相互作用及功能集成 南京大学 中国
157 王 聪 男 博士 教授 智能控制与确定学习华南理工大学 中国
158 王琼华 女 博士 教授 3D显示理论与器件 四川大学 中国
159 徐立军 男 博士 教授 复杂流动体系的在线监测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
160 王兴伟 男 博士 教授 网络新型路由、保护和疏导技术 东北大学中国
161 董 毅 男 博士 教授 光信息传输与控制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
162 郭立新 男 博士 教授 目标和地海环境复合电磁散射理论建模与特征分析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中国
163 徐常胜 男 博士 研究员 多媒体内容分析与搜索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中国
164 王开友 男 博士 研究员 铁磁半导体及碳基自旋电子学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中国
165 关柏鸥 男 博士 教授 光纤传感器 暨南大学 中国
166 夏元清 男 博士 教授 多源信息复杂系统控制基础理论与方法 北京理工大学中国
167 相里斌 男 博士 研究员 计算光谱成像技术研究 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中国
168 乔俊飞 男 博士 教授 城市污水处理过程建模、控制与优化 北京工业大学中国
169 侯增广 男 博士 研究员 机器人系统的智能控制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中国
170 徐 心 男 博士 副教授企业信息管理——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与影响 清华大学 中国
171 郑小平男 博士 教授 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 北京化工大学 中国
172 余玉刚 男 博士 教授 工业工程管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 173 王 帆 男 博士 教授 服务资源配置优化与管理 中山大学 中国
174 何 桢 男 博士 教授 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 天津大学 中国
175 叶 强 男 博士 教授 社会媒体背景下的电子商务研究 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
176 邓祥征 男 博士 研究员 土地利用管理与政策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
177 孔 炜 女 博士 教授 血管功能稳态调节与心血管疾病 北京大学中国
178 孙倍成 男 博士 教授 慢性炎症与肝癌 南京医科大学 中国
179 戴志飞 男 博士 教授 医学超声与声学造影剂 北京大学 中国
180 陈 翔 男 博士 教授 正常皮肤和皮肤疾病的分子机制研究 中南大学中国
181 时 杰 女 博士 研究员 药物成瘾的神经机制与防治 北京大学中国
182 李 梢 男 博士 教授 中医药学研究新技术和新方法 清华大学中国
183 李晓明 男 博士 教授 神经精神疾病的基础研究 浙江大学 中国 184 胡志斌 男 博士 教授 流行病学 南京医科大学 中国
185 蒋欣泉 男 博士 教授 口腔医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
186 黄灿华 男 博士 教授 肿瘤蛋白质组学 四川大学 中国
187 张云武 男 博士 教授 老年痴呆症的细胞与分子机制 厦门大学中国
188 雷群英 女 博士 教授 肿瘤分子生物学 复旦大学 中国
189 谢 丹 男 博士 研究员 肿瘤学(消化系统肿瘤)中山大学 中国
190 周 俭 男 博士 教授 肝癌早期诊断和转移复发机制及防治的应用基础研究复旦大学 中国
191 崔大祥 男 博士 教授 影像医学与生物医学工程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
192 胡有洪 男 博士 研究员 药物化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
193 贺 永 男 博士 研究员 基于神经影像的人脑连接组学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
194 黄 波 男 博士 教授 肿瘤免疫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国 195 聂 静 女 博士 教授 肾脏纤维化的分子机制和防治策略 南方医科大学加拿大
196 林厚文 男 博士 教授 天然药物化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中国
197 聂勇战 男 博士 教授 肝脏代谢性疾病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中国
198 王健伟 男 博士 研究员 医学病毒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中国
199 陶 凌 女 博士 教授 缺血性心脏病防治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中国
200 王红梅 女 博士 研究员 妊娠及妊娠相关性疾病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
201 罗晓东 男 博士 研究员 天然药物化学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
关于公布2012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的通告
根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现将2012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予以公布。
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有违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或其他学术不端行为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在15日内(8月8日—8月22日)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提出书面异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12年8月8日
序号 申请人 性别 学位 专业技术职务 研究领域 依托单位 所在国别 张立新 男 博士 教授 概率极限理论与自适应设计理论 浙江大学 中国 胡小永 男 博士 副教授 光子晶体微纳光子器件的材料和物理研究 北京大学中国 陶建军 男 博士 教授 流动稳定性 北京大学 中国 黄 文 男 博士 教授 拓扑动力系统与遍历理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 段慧玲 女 博士 研究员 非均质材料及结构力学 北京大学 中国 赵玉民 男 博士 教授 原子核结构理论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 盛 利 男 博士 教授 凝聚态物理 南京大学 中国 徐仁新 男 博士 教授 脉冲星与夸克星 北京大学 中国 许学军 男 博士 研究员 有限元方法及其应用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中国 孔 旭 男 博士 教授 星系形成演化及星族合成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 付保华 男 博士 研究员 代数几何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中国 吴 宏 男 博士 研究员近邻星系的光学红外性质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 文桂林 男 博士 教授 非光滑系统非线性理论、控制及其工程应用 湖南大学中国 吴 军 男 博士 教授 连分数、丢番图逼近与分形几何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 冷劲松 男 博士 教授 大变形智能复合材料的力学行为 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 邰仁忠 男 博士 研究员 软X射线显微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中国
姚裕贵 男 博士 教授 固体材料中贝里相位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北京理工大学中国 唐年胜 男 博士 教授 生物医学数据的统计推断 云南大学 中国 陈小伟 男 博士 研究员 侵彻与穿甲动力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 中国 陈张海 男 博士 教授 半导体中准粒子和类原子的非线性现象光谱研究及调控复旦大学 中国 李海梁 男 博士 研究员 偏微分方程 首都师范大学 中国 郭建东 男 博士 研究员 复杂过渡金属氧化物人工低维结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中国 张 忠 男 博士 研究员 纳米复合材料力学设计和实验研究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国 杨亚东 男 博士 教授 粒子物理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 周海军 男 博士 研究员 自旋玻璃统计物理学及其交叉学科应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中国
曹 俊 男 博士 研究员 反应堆中微子物理研究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 谭平恒 男 博士 研究员 二维超薄层状晶体材料的光学性质研究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中国 陈光文 男 博士 研究员 微化学工程与技术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 王海辉 男 博士 教授 无机膜分离与膜催化 华南理工大学 中国 陈 鹏 男 博士 研究员 化学生物学 北京大学 中国
郭雪峰 男 博士 研究员 物理化学 北京大学 中国
孙俊奇 男 博士 教授 聚合物层层组装膜 吉林大学 中国
刘 磊 男 博士 教授 物理有机化学 清华大学 中国
李子臣 男 博士 教授 高分子化学 北京大学 中国
张 闻 男 博士 教授 铁电与介电化合物 东南大学 中国
朱东强 男 博士 教授 水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界面过程研究 南京大学中国
刘国生 男 博士 研究员 金属有机化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国
周永丰 男 博士 教授 超支化聚合物的自组装及细胞模拟化学研究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
胡水明 男 博士 教授 高精度原子分子光谱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
彭慧胜 男 博士 教授取向碳纳米管/高分子新型复合材料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 复旦大学 中国
马军安 男 博士 教授 含氟有机化合物不对称控制合成 天津大学中国
陈 玲 女 博士 研究员 无机固体材料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中国
张杰鹏 男 博士 教授 配位聚合物多孔材料 中山大学 中国
罗开富 男 博士 教授 高分子体系的动力学理论与模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
牛 利 男 博士 研究员 电分析化学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中国
魏永革 男 博士 教授 多酸及其有机衍生物化学 清华大学 中国
卫 敏 女 博士 教授 无机超分子插层组装化学 北京化工大学 中国
欧阳钢锋 男 博士 教授 环境分析化学 中山大学 中国
陈焕文 男 博士 教授 复杂基体样品直接质谱分析方法研究 东华理工大学中国
王朝晖 男 博士 研究员 有机分子功能材料化学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国
刘 义 男 博士 教授 生物热化学 武汉大学 中国
王祥科 男 博士 研究员 环境放射化学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
陆安慧 男 博士 教授 炭材料的物理化学基础 大连理工大学 中国
颜晓梅 女 博士 教授 生化分析与生物传感 厦门大学 中国
陈军武 男 博士 教授高分子光电器件界面修饰相关新型高分子材料结构设计与性能研究 华南理工大学 中国
李微雪 男 博士 研究员 表面催化理论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
黄 和 男 博士 教授 生物化工 南京工业大学 中国
葛 蔚 男 博士 研究员 流态化技术和多相流反应工程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中国
杨淑华 女 博士 教授 植物抗性生理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
戚益军 男 博士 教授 基因表达调控与表观遗传学 清华大学 中国
许 凤 女 博士 教授 农林生物质高值化利用基础研究 北京林业大学中国
胡俊杰 男 博士 教授 生物膜结构与功能 南开大学 中国
陈 畅 女 博士 研究员 生理学与整合生物学(细胞代谢与自由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中国
吴晓磊 男 博士 教授 陆生环境微生物学 北京大学 中国
赖锦盛 男 博士 教授 玉米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中国
张 宏 男 博士 研究员 发育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
王源超 男 博士 教授 植物卵菌病害 南京农业大学 中国
胡海岚 女 博士 研究员 系统神经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
肖少波 男 博士 教授 动物传染病学 华中农业大学 中国
贺雄雷 男 博士 教授 比较基因组与进化 中山大学 中国
刘剑峰 男 博士 教授 细胞生理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
唐 淳 男 博士 研究员 生物大分子核磁共振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中国
王 硕 男 博士 教授 食品科学 天津科技大学 中国
吴庆龙 男 博士 研究员 水域微生物生态学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国
惠利健 男 博士 研究员 细胞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
杨 弋 男 博士 教授 细胞分子过程成像及操纵的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新技术华东理工大学 中国
梁兴杰 男 博士 研究员 纳米生物材料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中国
王成树 男 博士 研究员 害虫生防真菌致病机理与遗传改造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中国
王福俤 男 博士 研究员 微量元素稳态代谢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
李劲松 男 博士 研究员 细胞重编程与胚胎发育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中国
陈 凡 男 博士 研究员 农学基础与作物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
向文胜 男 博士 教授 微生物天然产物农药 东北农业大学 中国
姚 斌 男 博士 研究员 饲料用酶的分子生物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中国
黄三文 男 博士 研究员 蔬菜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中国
邵 峰 男 博士 研究员 病原菌感染和宿主天然免疫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中国
夏群科 男 博士 教授 上地幔中的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
田文寿 男 博士 教授 大气化学与气候的相互作用以及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兰州大学 中国
仇荣亮 男 博士 教授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 中山大学 中国
李 陶 男 博士 教授 空间物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
邹建文 男 博士 教授 土壤碳氮循环与全球变化 南京农业大学 中国
杨守业 男 博士 教授 河流与海洋沉积地球化学 同济大学 中国
刘骥平男 博士 研究员 海冰—海洋耦合模式发展,海冰变化机制及预测,海冰变化对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
天气气候的反馈,极地卫星遥感及应用
康世昌 男 博士 研究员 冰冻圈地理学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 94 王训明 男 博士 研究员 风沙地貌与沙漠化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
董云鹏 男 博士 教授 造山带构造演化与动力学 西北大学 中国
于志强 男 博士 研究员 环境地球化学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
许 强 男 博士 教授 地质灾害预测评价及防治处理 成都理工大学中国
朱弟成 男 博士 教授 岩石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
孙红文 女 博士 教授 环境地球化学 南开大学 中国
林 伟 男 博士 研究员 构造地质学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
吴春明 男 博士 教授 变质地质学与前寒武纪地质学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
刘 静 女 博士 研究员 构造地质学——活动构造与构造地貌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中国
陈 凌 女 博士 研究员 地震学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
金章东 男 博士 研究员 湖泊流域化学风化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中国
王自发 男 博士 研究员 大气环境数值模拟与预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
刘 耘 男 博士 研究员 计算地球化学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
王沛芳 女 博士 教授 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 河海大学 中国
郑玉峰 男 博士 教授 新型生物医用金属材料 北京大学 中国
吴宏滨 男 博士 教授 有机/聚合物光电子器件 华南理工大学中国
钟志远 男 博士 教授 生物医用高分子 苏州大学 中国
刘加平男 博士 研究员 水泥基材料服役特性与提升的关键科学问题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
盛 况 男 博士 教授 碳化硅电力电子器件基础研究 浙江大学中国
王爱杰 女 博士 教授 污染物定向生物转化及资源化 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 114 谭忆秋 女 博士 教授 沥青路面结构与材料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中国
李立毅 男 博士 教授 特种电机系统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中国
陈卫忠 男 博士 教授 岩土力学与岩土工程 山东大学 中国
吕笑梅 女 博士 教授 铁电低维材料的制备及相关效应研究 南京大学中国
陈雪峰 男 博士 教授 机械系统动态监测、诊断与维护 西安交通大学中国
陈仁朋 男 博士 教授 高速交通路堤地基长期力学行为 浙江大学中国
鲁雄刚 男 博士 研究员 冶金过程可控氧流新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 上海大学中国
王金淑 女 博士 教授 粉末冶金与粉体工程 北京工业大学 中国
袁慎芳 女 博士 教授 航空智能结构与健康监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
王立平男 博士 教授 先进制造装备及其控制 清华大学 中国
李典庆 男 博士 教授 岩土力学与岩土工程 武汉大学 中国
赵长生 男 博士 教授 抗凝血功能高分子膜材料的研究 四川大学中国
俞燕蕾 女 博士 教授 光响应液晶高分子材料 复旦大学 中国
帅心涛 男 博士 教授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 中山大学 中国
李永平女 博士 教授 流域水资源管理 华北电力大学 中国
魏进家 男 博士 教授 两相流动与传热 西安交通大学 中国
李志波 男 博士 研究员 智能高分子材料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国
陈航榕 女 博士 研究员 介孔结构纳米复合材料与性能研究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中国
贾德昌 男 博士 教授 先进陶瓷与陶瓷基复合材料 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
郭玉国 男 博士 研究员 能量转换与储存材料研究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国
李 强 男 博士 教授 电子设备热管理的基础研究 南京理工大学中国
孙志梅 女 博士 教授 半导体材料 厦门大学 中国
刘会娟 女 博士 研究员 环境工程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
杨华明 男 博士 教授 矿物资源精细化加工的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 中南大学中国
梁卫国 男 博士 教授 原位溶浸采矿理论与技术 太原理工大学中国
刘 俊 男 博士 教授 微/纳机械系统 中北大学 中国
赵永好 男 博士 教授 纳米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变形机理 南京理工大学中国
邾继贵 男 博士 教授 机械测试理论、方法与技术 天津大学 中国
陈 萍 女 博士 研究员 储氢材料研究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
李小森 男 博士 研究员 天然气水合物物性和分解机理的研究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中国
龙 腾 男 博士 教授 成像雷达新体制与实时信息处理技术 北京理工大学中国
李克秋 男 博士 教授 数据中心网络 大连理工大学 中国 146 车文荃 女 博士 教授 新型微波电路理论与技术 南京理工大学中国
段志生 男 博士 教授 复杂耦合系统控制与应用 北京大学 中国
于伟泳 男 博士 教授 半导体纳米材料制备和量子点光电器件 吉林大学中国
黄运锋 男 博士 研究员 量子信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
张 路 男 博士 教授 软件分析与测试 北京大学 中国
151 王新强 男 博士 研究员 InN基氮化物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研究 北京大学中国
152 周 杰 男 博士 教授 模式识别与视觉监控 清华大学 中国
153 任丰原 男 博士 教授 网络流量管理与控制 清华大学 中国
154 郭 弘 男 博士 教授 空间量子通信的理论、方法及技术研究 北京大学中国
155 江安全 男 博士 研究员 高密度铁电二极管存储器及其先进测量技术研究复旦大学 中国
156 陆延青 男 博士 教授光与线性、非线性人工光学微结构的相互作用及功能集成 南京大学 中国
157 王 聪 男 博士 教授 智能控制与确定学习华南理工大学 中国
158 王琼华 女 博士 教授 3D显示理论与器件 四川大学 中国
159 徐立军 男 博士 教授 复杂流动体系的在线监测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
160 王兴伟 男 博士 教授 网络新型路由、保护和疏导技术 东北大学中国
161 董 毅 男 博士 教授 光信息传输与控制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
162 郭立新 男 博士 教授 目标和地海环境复合电磁散射理论建模与特征分析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中国
163 徐常胜 男 博士 研究员 多媒体内容分析与搜索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中国
164 王开友 男 博士 研究员 铁磁半导体及碳基自旋电子学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中国
165 关柏鸥 男 博士 教授 光纤传感器 暨南大学 中国
166 夏元清 男 博士 教授 多源信息复杂系统控制基础理论与方法 北京理工大学中国
167 相里斌 男 博士 研究员 计算光谱成像技术研究 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中国
168 乔俊飞 男 博士 教授 城市污水处理过程建模、控制与优化 北京工业大学中国
169 侯增广 男 博士 研究员 机器人系统的智能控制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中国
170 徐 心 男 博士 副教授企业信息管理——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与影响 清华大学 中国
171 郑小平男 博士 教授 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 北京化工大学 中国
172 余玉刚 男 博士 教授 工业工程管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
173 王 帆 男 博士 教授 服务资源配置优化与管理 中山大学 中国
174 何 桢 男 博士 教授 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 天津大学 中国 175 叶 强 男 博士 教授 社会媒体背景下的电子商务研究 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
176 邓祥征 男 博士 研究员 土地利用管理与政策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
177 孔 炜 女 博士 教授 血管功能稳态调节与心血管疾病 北京大学中国
178 孙倍成 男 博士 教授 慢性炎症与肝癌 南京医科大学 中国
179 戴志飞 男 博士 教授 医学超声与声学造影剂 北京大学 中国
180 陈 翔 男 博士 教授 正常皮肤和皮肤疾病的分子机制研究 中南大学中国
181 时 杰 女 博士 研究员 药物成瘾的神经机制与防治 北京大学中国
182 李 梢 男 博士 教授 中医药学研究新技术和新方法 清华大学中国
183 李晓明 男 博士 教授 神经精神疾病的基础研究 浙江大学 中国
184 胡志斌 男 博士 教授 流行病学 南京医科大学 中国
185 蒋欣泉 男 博士 教授 口腔医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 186 黄灿华 男 博士 教授 肿瘤蛋白质组学 四川大学 中国
187 张云武 男 博士 教授 老年痴呆症的细胞与分子机制 厦门大学中国
188 雷群英 女 博士 教授 肿瘤分子生物学 复旦大学 中国
189 谢 丹 男 博士 研究员 肿瘤学(消化系统肿瘤)中山大学 中国
190 周 俭 男 博士 教授 肝癌早期诊断和转移复发机制及防治的应用基础研究复旦大学 中国
191 崔大祥 男 博士 教授 影像医学与生物医学工程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
192 胡有洪 男 博士 研究员 药物化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
193 贺 永 男 博士 研究员 基于神经影像的人脑连接组学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
194 黄 波 男 博士 教授 肿瘤免疫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国
195 聂 静 女 博士 教授 肾脏纤维化的分子机制和防治策略 南方医科大学加拿大
196 林厚文 男 博士 教授 天然药物化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中国
197 聂勇战 男 博士 教授 肝脏代谢性疾病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中国
198 王健伟 男 博士 研究员 医学病毒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中国
199 陶 凌 女 博士 教授 缺血性心脏病防治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中国
200 王红梅 女 博士 研究员 妊娠及妊娠相关性疾病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
201 罗晓东 男 博士 研究员 天然药物化学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
联系电话:010-62326349 传真:010-62326349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83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 邮政编码:100085
第五篇:重点项目部2012工作计划
重点项目部2012工作计划
前言
面对新的一年,为了更好的总结经验教训,通过总结找寻切实可行的部门发展新思路、新契机,将部门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也为了更好的应对2012年宏观形势及工作强度,更好的完成计划,提出如下规划。
一、质量为本
工程质量,应始终作为重点项目部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最终的落脚点。这里提到的工程质量,是广义的概念,包含着对项目安全文明施工的严格要求。安全文明施工与施工质量两个方面并重,缺一不可。今年将通过以下方式加强对质量的管理:
1、成立独立的巡检组,由赵磊负责进行高密度的项目巡检,使巡检工作常态化。巡检内容主要包含安全文明施工、分部分项质量检查、工程资料检查等。巡检组将参照各专业规范要求、公司相关规定对上述各项工作的开展和实际效果进行公正、严谨的评定,并根据巡检结果出具巡检报告。巡检报告不仅作为项目部问题整改的指导,同时将作为工程档案进行存档,与项目管理人员奖惩挂钩,作为项目部及个人奖惩的重要依据。
2、人工费发放流程的变革,将由原来的项目经理一人申请支付,变更为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巡检负责人会签审批支付。项目经理必须对施工过程严格要求把关,对于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材料超额损耗、施工质量硬伤、问题重复维修等造成的损失,公司方面将不再承担此类费用,由项目部和施工队一同按比例补偿。
3、狠抓进场材料管理,增强对材料质量的管理力度。相关人员分清职责界限,出现问题责任到人。明确材料进场验收流程——技术
负责人按照设计及规范要求提出材料计划,并对材料品牌、规格、型号、品级、到场时限作出明确要求;材料如期进场后,由库管进行数量及表观质量的基本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技术负责人进行复核;确定进场材料无质量问题后,资料员负责对产品出厂合格证及检测报告进行检查,确保相关资料准确可用;库管对无问题的材料进行入库登记管理,根据储存要求分类进行存放;施工队根据实际需要领取所需材料,库管进行出库登记,并由施工队责任人签字确认。资料员对相关出入库资料、供货商表现等分类保管、及时反馈。
出现质量不合格的材料、产品,项目部有权提出经济或其他形式的处罚申请,对供货商进行问题材料产品价值5-10倍的罚款。
4、最大限度的把握和实现设计效果,规避设计弊病可能带来的问题和损失。项目部需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认真对设计图纸进行图纸审核,对于设计中出现的材料工艺性价比不合适、强度质量无法达到相关规范要求、日常维护修理困难等情况,及时与设计中心协调解决。确保设计效果与性价比、质量难度、可维护性的统一。
二、对内管理
充分发挥奖惩机制的杠杆作用,使管理投入更具性价比。
1、变以往工资加奖金的薪资模式,为目标式奖励。按照达到目标的程度、实际工作效果,通过对员工进行一定比例的奖励,进一步提高项目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和能动性。让员工真正体会,只要自己的付出和投入使项目发展进步,必将回报以个人的荣誉和价值体现。
2、安全、质量、文明施工情况,列入项目经理及项目班子的考核内容。参照前面提到的巡检内容,将安全、质量、文明施工情况量化作为人员奖惩依据。项目管理人员必须认真对待,对于触及底线的人和事,将严肃处理直至开除。
3、合理运行和强化内部竞争机制。重点项目部运行至今,已满三年,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积累下一些弊病。所幸部门内部已经逐渐成长起一批年青骨干,为部门下一步的发展带来新的气息和希望。今年,将赋予他们更加重要的职能,更多表现自身能力的机会;并加强与他们的沟通,鼓励他们提出新的想法、新的方法。这些新理念可能并不一定成熟,但相信给予他们展现的空间和独当一面的机会,不断开拓磨砺,势必带来新的发展动力。
4、改变一成不变的人员配置模式,根据项目特色合理分配项目管理人员。使基层项目管理人员,获得更多有所不同的项目管理经验,走出单纯的老师带徒弟模式,避免简单克隆,出现在传承工作能力的同时完全延续缺点和不足的情况。以灵活机动的人员配置,带来新的变化,新的可能。
三、对外经营
随着完工、在建工程项目越来越多,潜在工程项目不断增加,对外协调、必要的关系维护和发展、发掘新的潜在客户等商务运作已不可回避。如何做好这些使我们公司形象和发展锦上添花?我们准备进行尝试性的探索:
1、对于有潜力的人员进行适当的工作偏移,在保持和做好现有工作的同时,锻炼和积累相关能力经验,逐步引导其熟练应对和开展这类工作。
2、拟聘拥有丰富相关经验的优秀人员介入,便于该项工作尽快进入有序状态,并达到一定的高度,使相关人员能够更好、更快的开展该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