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党政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推荐)
同志们:
今天这次会议非常重要,是我们学校事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刚才,周校长对本学期的工作做了全面部署,并就学校的发展目标、学科建设、教学质量、科研创新、依法治校、从严治学治教、勤俭办学等中心任务做了重要讲话。虽然布置的是本学期要做的主要工作,但这些工作任务的完成将对学校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对学校奋斗目标的实现起到实质性推进作用。周校长的讲话具有统一认识、组织动员和工作要求等多重意义。希望全校各级领导班子和党政负责同志认真学习周校长的讲话,认真研究学校本学期的工作要点,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面地、协调地、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现在,我利用全校党政干部会议的机会,结合周校长的工作部署,从统一认识、解放思想、推进工作的角度,讲一些思想认识和观点,供大家参考。
学校和国家一样,在其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把统一认识、解放思想、推进工作作为最重要的事情着力做好。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表,都是我们党在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用来统一认识、解放思想和推进工作的重大举措。统一认识要有基点,解放思想要有理论,推进工作要有方针。学校党委常委经过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精神,学习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在我校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一致认为科学发展观最适合作为我们目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统一认识的基点,解放思想的理论和推进工作的方针。所以,校党委发出通知,要求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讨论活动,并邀请哲学社会学院孙正聿教授为校、院两级理论学习中心组作了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辅导报告。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中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导方针。只有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辨证地认识和妥善地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的重大关系,发展才能有新思路、新局面。(顺便说一下,胡锦涛总书记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深入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并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开创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新局面”。)
学习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核心是”发展”,精髓是”科学”,其基本内涵是三句话: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次,科学发展观包括丰富的内容,可以延伸或派生出一系列重要观念。例如,(1)科学的人才观。毛泽东同志讲过,人是世间最宝贵的。这里的”人”肯定不是只会享受而不去干活的人,不是人口而是人才,不是人的数量而是人的质量和素质。去年年底中央召开了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并强调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转变人才观念。今年年初学校党委提出了人才强校战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要以科学的人才观为指导。(2)科学的资源观。没有科学的资源观就谈不上可持续发展。过去人们总讲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好像自然资源源源不断、生生不息,结果造成很多严重失误。如果说可持续发展论题在70、80年代提出的时候主要是针对环境问题的话,那么,现在讲可持续发展主要是针对资源问题。不仅包括自然资源,也包括人力资源。(3)科学的制度观。发展离不开制度。制度既是保障机制,也是政治和管理资源。先进的、文明的、以人为本的制度是有利于发展的优质资源。通过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塑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创造自由平等的竞争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公正的规则体系、高效的组织体系和合理的治理结构,将从根本上保障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4)科学的改革观。国内外的实践证明,不改革不行,乱改革也不行。改革应当以人为本,以人的幸福、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宗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将集中讨论如何提高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问题,并做出相应决定。在这个决定中将明确提出建立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以公平、繁荣和稳定为根基的。对我们来说,建立”和谐吉大”,也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追求。我们原五校文化积淀中有和衷共济的良好底蕴,刘中树校长曾经讲过”和合精神”。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改革,改革出公平和民主,改革出团结和稳定,改革出效率和繁荣,改革出人气和志气。(5)科学的政绩观。急功近利,凭借资源消耗发展经济,不惜耗尽前人积累而铺摊子、大搞劳民伤财的花样工程,把成绩作为功劳和资本,这是当前一些地方党政官员的政绩观。这种政绩观颇有感染力和辐射力。我们有些同志就深受这种政绩观的影响。好像把本部门、本单位的事情做大做全,多设专业,多招生,多要编制,没事找事干,就算有成绩了,有政绩了。这种只顾外延扩张而忽视内涵发展的政绩观,有弊无利,严重妨碍并将继续妨碍我们的事业协调、有序、持续发展。
从以上例举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具有丰富内涵和意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现实针对性,所以它才能够成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方针,我们才选择它作为统一认识、解放思想、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思想理论基矗
下面,我着重在学校工作中如何理解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谈几点认识和意见。
一、关于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核心要义是:以人为中心,一切从人出发,把人作为观念、行为和制度的主体;人的解放和自由,人的尊严、幸福和全面发展,应当成为个人、群体、社会和政府的终极关怀;作为主体的个人和团体,应当有公平、宽容、诚信、自主、自强、自律的自觉意识和观念。以人为本作为观念体系就是人文精神或者说人文主义。在当代中国,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目的在于
明确人是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以人为本要解决的是为什么发展、如何发展的根本问题。就我们学校来说,以人为本至少涉及这样一些认识和观念:
第一,人是目的,人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或者说建设一流的社会主义大学,其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人。首先是为了学生。学校必须以学生为本位,一切围绕着学生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教育人,围绕着培养人、教育人这个前提而做好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管理。如果一所大学不以培养人、教育人为根本任务,这所大学的性质就要出问题了,发展方向就产生了偏差。大学与科学机构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大学的中心任务是教书育人。以学生为本,最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产品,无论是教材、课堂教学、实习实践、课外活动,都应当是高质量、高水平的。以学生为本,要求公正、公平、公开地处理涉及学生学业的问题,诸如招生录娶转专业,评优评奖,助学贷款,特困生补助,保送研究生,推荐学生就业,等等,都要体现程序公正和公开,体现平等的尊重和关怀,让学生们充分体验大学的神圣,大学的尊严,体验教育公正和公平。可以设想,一所大学失去了教育公正,它还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呢?在我们学校,什么不好的事情都不应该做,但最不应该做的就是因为有失公正或显失公平而伤害学生的情感,扭曲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在接受教育阶段就产生有权有势有钱就能获奖、就能入党、就能当官,甚至能够逃避应有的处分和处罚的印象,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对社会也是极其有害的。以学生为本,还要求我们务必切实保护学生的切身利益,特别是认真对待他们在学习、生活、校园文化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人为目的也必然要求我们时刻把教职员工的根本利益放在心上,把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教职工,使学校事业发展与教职工的生活质量提高改善同步。毛泽东同志提出”为人民服务”;江泽民同志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胡锦涛同志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都应当成为学校各级领导班子的自觉认识和行动。前不久,我参加中央考察团在上海考察,上海市委用三句话概括以人为本,非常精辟,即”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这对我们准确把握和实践以人为本的原则很有启发。
第二,人是主体,先人后事。学校的主体是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而且是最重要的资源。没有人一事无成,没有人力资源是最大的贫穷。学校的发展依靠人,依靠人力资源的开发。我们学校主管人事工作的副校长王胜今教授是人口学家,他告诉我们中国人口工作的核心是把人口转化为人力,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我们吉林大学人多,号称十万。这是我们的优势,也是我们的负担。如果通过我们的开发和人事改革能够把十万人口都变成人力,而且成为优质人力资源,转化为我们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面对就是优势和潜力,而不是负担。我们有些同志思想观念有问题,总是见物不见人,习惯于伸手要房子、要设备、要经费,而从不认真研究队伍建设,尤其是不注重培养学术新人,结果大楼盖起来了,家具搬进去了,人才却流失了;设备到位了却没有人会用或者设备的功能只开发出很少一部分;等等。
第三,善于发现和依靠关键人才。意大利著名经济学家帕累托(Vilfredopareto)在研究英国经济和社会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20%的人占有80%的资源,创造和控制着80%的财富。后来,美国哈佛大学吉普夫教授、管理学家朱伦工程师将这一发现概括为”80/20法则”。他们继而发现,无论什么地方,总是20%的人决定企业的收入,20%的人决定一个公司的兴衰,20%的人决定着一个社会的进程。这个法则在我们学校也得到了证明。统计表明,在我们学校,20%的人发表了全校约80%的高水平论文(SCI、EI、CSSCI收录的论文),20%的人承担着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总之,是20%的人创造着我们吉林大学80%的学术成果和学术声望。所以,以人为本,首先要依靠这20%左右的优秀人才。遵循这一法则,我们要发现关键的20%人才,向这关键的20%人才倾斜,无论是资源配置、岗位津贴发放,还是其他无形价值的分配,都要根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按劳分配的原则,理直气壮地实施倾斜政策。根据80/20法则,我们要着重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发挥作用,着重创新团队的建设,要舍得把钱用在造就和引进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团队上,用在有潜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和深造上。实事求是地说,我们大多数学科缺少的并不是先进设备,并不是房舍,而是缺乏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前不久,TCL公司广泛散发招聘人才的广告,广告词是”将来,就有将来。”十分耐人寻味。在制定和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过程中,教育部出台了”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我们要抓住这些机遇,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的实施。
第四,人尽其才,各尽所能。在依靠少数关键人才的同时,要使所有人各尽其能。学校的每个职工,无论是教师、干部,还是教辅、工人,都应当尽职尽责,把自己的潜能发挥极致,对学校做出贡献。如果你是学科的首席学术带头人,就要发挥学术带头人的作用,规划学科、凝练方向、组织团队;你是一个教研室主任,就要制订科学的、先进的教学计划,合理调配师资,开展教学研究,检查指导教学工作;你是一个处长,就要带领全处同志,高效率、高质量、创造性地完成校长交给你的任务;你是一个收发员,就应该把信件准确、及时的投放给收件人;你是保洁员,就应该把公共活动场所打扫得干干净净,让别人无可挑剔。当然,要发挥每个人的作用,就要认真研究每个人的素质、能力、个性,把他放在适合他的那个位置上,让他在那个位置上发挥作用。本学期机构改革、干部调配、人事改革将会遵循人尽其才的原则。
第五,激发潜能,消解惰性。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发现了优胜劣汰、物竞天择的规律。这一规律也适用于人
校新的发展模式,调整学校的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校党委常委会经过认真研究而制定的战略方针,也是校情所决定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
用可持续发展作为战略参照,审视和透视学校的目前情况,我们发现有很多不利因素制约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我们学校的财经状况比较严重。根据财务部门的报告,我们现在银行贷款额度已经很大,并且从明年起有些贷款项目开始陆续偿还本金,学校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财经压力。从我们的收入渠道看,主要有两条,一是国家教育部拨款,二是学费。但这两项加起来仅仅够发放工资、津贴,维持学校正常运行。这就意味着我们几乎没有剩余资金可供发展。所以,周济部长和教育部其他领导一再告诫我们要注意财经安全,要过紧日子。以前,我们缺钱了,靠贷款。最近财政部和教育部就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隐患下发了一个文件,对贷款的申请、论证、用途、还款计划、审批等作出了明确规定,今后我们不能轻易获得贷款。即使能够贷款,我们也不能依赖贷款过日子。但尽管在这样的财经状况面前,我们的浪费却依然惊人。前几天周校长在”985工程”专家论证会上举一个例子很典型。有一天,一个实验大楼内总共只有4、5个学生在做实验,而整个大楼的空调、电梯都开着,走廊的灯也都开着。我也去过一个教学楼,在一个300人的教室,只有10来个人上晚自习,而整个教室的灯都开着。各个校区大白天室内室外灯光长明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还有大量该收缴的水电气费收不上来。怪不得我们每年的水电气等运行经费高达1亿多。
其次,投入产出不成比例。投入产出的概念和理论,或者说”价值极大化”的概念和理论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也是管理工作的金科玉律。然而,在我们学校,不讲效率,高耗能低产出、高投入低收效的现象相当普遍。合校以来有的实验室学校投了上千万,可是发表的却是一些不痛不痒的论文。请同志们计算一下。以中等收入的农民为例,他们的年人均收入不过1000元,如果你一个实验室投入1000万,那就意味着10000人一年的收入都给你了,或者说1000人十年的收入都给你了。而我们产出了多少成果,有多少成果真正算得上创新,算得上新知识。工人、农民创造的财富换来的是什么?现在,不少同志盲目向学校要条件,增添设备、扩大空间、增加经费,而不去挖掘潜力,不去论证投入与产出。在不久前结束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我国一位校长很有感触地说,剑桥大学卡文迪实验室的条件并不比我们国内大学的实验条件好,但是却出了25个诺贝尔奖金得主,周校长亲自考察过那个实验室。这说明科研成果绝不是用钱和大楼就能堆出来的。没有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团队,没有问题意识,前沿意识,未来意识,再好的设备,再大的空间,也是无济于事。
第三,资产闲置严重,不能物尽其用。从经济学家的角度来讲,资产闲置是最大的浪费,也是最大的成本。大家普遍感觉合校后在资产利用方面存在三大问题:第一,比新,房舍要新的,设备要新的,家具要新的,结果造成很多本来可以使用的设备、家具、房舍弃之不用,无端浪费。要知道新家具全都是贷款购置的,大家想一想如果是自家过日子,你会借钱买新家具,而把可以使用的旧家具扔掉吗?第二,比大,比阔,好像办公用房、科研用房越多越好,越大越好,有一个单位100多人,独占一栋楼,相当于有1000多人的整个文科的使用面积。学校职能部门去看过,一个人一间房,好些房间整天没有人,将军锁把门。那里的学术报告厅利用率也很低,满是灰尘。有的校区,合校后院系减少1/3,学生减少将近一半,教师数量也有所下降,可是房子没有腾出多少,整天吵着房子不够用。实际上有很多房子是闲置的或半闲置的,室内的桌椅板凳厚厚的一层灰,好长时间没有人去了。2001年,我去韩国汉城大学和高丽大学考察,汉城大学的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类似于我们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面积只有300多平方米。实验室主任的办公室就是一个隔断,与年轻教师和博士生工作在一起,到处是机器,空间不大,而人气很旺,科学研究搞得红红火火。
由于有些单位和部门房舍有较大富余,所以发生了私自出租房屋的现象。据资产处和后勤管理处初步统计,全校私自出租的房屋100多处,10000多平方米。出租房屋,私收租金,私设小金库,该归学校收入的,没有进帐,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或变相流失。更为严重的是,影响了校风,败坏了党风政风,以致发生贪污、侵吞公共财物的刑事案件。看来,必须进行一场”土地革命”,把多余的房子收回来,把私自出租的房子收回来,把由于分配不合理而造成的浪费和闲置减少到最低限度。解决资产问题关键是靠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通过制度改革和创新,推进分配公平,盘活资产。资产处、后勤管理处、财务处等部门要抓住机遇,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组织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公用房屋管理使用办法,经过党委常委会讨论通过后严格执法,切实解决资产配置方面的问题。解决分配不公、盘活资产,难免会遇到”钉子户”。有关部门要互相配合,敢于依法处理”钉子户”,敢于”拔钉子”,决不能让钉子户形成”破窗效应”。破窗效应就是:如果有人打坏了建筑物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坏人坏事就会滋生蔓延。
第四,优秀拔尖人才后继乏人,新的优势学科生长点不多。我们目前面临着缺乏优秀拔尖人才和杰出学术大师的突出问题。我们不是没有院士、资深教授这样的学术大师,而是数量偏少,而且后备人选明显稀缺;我们缺少富有战略思想和战略气魄的管理专家;引进人才的优势还没有真正形成;缺乏人才导致学科缺乏生机,优势学科减少。为了保持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学校的学术声望,并通过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为国家和地方做出更大贡献,我们要善于发现学术新人、扶植新的学术团队,要善于发现新的学科生长点、新的增长极、新的动力源。我们的老校长唐敖庆院士说过,一个学科的鼎盛期一般来讲只有十几年,所
以,一流学科要有忧患意识,要与时俱进,重点发现和培养优秀年轻人才,凝练和重点建设具有良好前景的学科方向。
从战略上,上述不利因素的存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看不到这些不利因素的存在及其危害,依然我行我素、大手大脚、铺张浪费,或者在不利因素面前束手无策、无能为力。我相信,只要我们真正做到用科学发展观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我们一定能够消解这些不利因素,使吉林大学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获得更大进步。
同志们,学习和研究理论的目的在于实践。全校各级领导班子和各位领导同志都要发扬理论联系实践的优良传统,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站在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考虑全局问题和局部问题;学校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好学校的事业发展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学科建设规划和校园规划,引领全校师生向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方向前进;各个学院、各研究机构也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晰战略目标,找准战略抓手,制定好本单位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发展规划和计划,并扎扎实实加以落实,首先把本单位的事情做好,以更高更实的贡献率参与到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伟大事业中。
同志们,让我们全校上下团结一致,求真务实,励志图强,在科学发展观的旗帜下,谱写吉林大学新的美好篇章。
第二篇:在全校党政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文章标题:在全校党政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这次会议非常重要,是我们学校事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刚才,周校长对本学期的工作做了全面部署,并就学校的发展目标、学科建设、教学质量、科研创新、依法治校、从严治学治教、勤俭办学等中心任务做了重要讲话。虽然布置的是本学期要做的主要工作,但这些工作任务的完成将对学校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对学校奋斗目标的实现起到实质性推进作用。周校长的讲话具有统一认识、组织动员和工作要求等多重意义。希望全校各级领导班子和党政负责同志认真学习周校长的讲话,认真研究学校本学期的工作要点,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面地、协调地、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现在,我利用全校党政干部会议的机会,结合周校长的工作部署,从统一认识、解放思想、推进工作的角度,讲一些思想认识和观点,供大家参考。
学校和国家一样,在其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把统一认识、解放思想、推进工作作为最重要的事情着力做好。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表,都是我们党在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用来统一认识、解放思想和推进工作的重大举措。统一认识要有基点,解放思想要有理论,推进工作要有方针。学校党委常委经过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精神,学习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在我校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一致认为科学发展观最适合作为我们目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统一认识的基点,解放思想的理论和推进工作的方针。所以,校党委发出通知,要求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讨论活动,并邀请哲学社会学院孙正聿教授为校、院两级理论学习中心组作了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辅导报告。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中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导方针。只有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辨证地认识和妥善地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的重大关系,发展才能有新思路、新局面。(顺便说一下,胡锦涛总书记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深入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并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开创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新局面”。)
学习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核心是“发展”,精髓是“科学”,其基本内涵是三句话: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次,科学发展观包括丰富的内容,可以延伸或派生出一系列重要观念。例如,(1)科学的人才观。毛泽东同志讲过,人是世间最宝贵的。这里的“人”肯定不是只会享受而不去干活的人,不是人口而是人才,不是人的数量而是人的质量和素质。去年年底中央召开了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并强调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转变人才观念。今年年初学校党委提出了人才强校战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要以科学的人才观为指导。(2)科学的资源观。没有科学的资源观就谈不上可持续发展。过去人们总讲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好像自然资源源源不断、生生不息,结果造成很多严重失误。如果说可持续发展论题在70、80年代提出的时候主要是针对环境问题的话,那么,现在讲可持续发展主要是针对资源问题。不仅包括自然资源,也包括人力资源。(3)科学的制度观。发展离不开制度。制度既是保障机制,也是政治和管理资源。先进的、文明的、以人为本的制度是有利于发展的优质资源。通过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塑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创造自由平等的竞争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公正的规则体系、高效的组织体系和合理的治理结构,将从根本上保障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4)科学的改革观。国内外的实践证明,不改革不行,乱改革也不行。改革应当以人为本,以人的幸福、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宗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将集中讨论如何提高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问题,并做出相应决定。在这个决定中将明确提出建立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以公平、繁荣和稳定为根基的。对我们来说,建立“和谐吉大”,也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追求。我们原五校文化积淀中有和衷共济的良好底蕴,刘中树校长曾经讲过“和合精神”。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改革,改革出公平和民主,改革出团结和稳定,改革出效率和繁荣,改革出人气和志气。(5)科学的政绩观。急功近利,凭借资源消耗发展经济,不惜耗尽前人积累而铺摊子、大搞劳民伤财的花样工程,把成绩作为功劳和资本,这是当前一些地方党政官员的政绩观。这种政绩观颇有感染力和辐射力。我们有些同志就深受这种政绩观的影响。好像把本
第三篇:党政干部会议上的发言
各位同志:
大家上午好!
今天这次会议非常重要,是我们学校事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刚才,周校长对本学期的工作做了全面部署,并就学校的发展目标、学科建设、教学质量、科研创新、依法治校、从严治学治教、勤俭办学等中心任务做了重要讲话。虽然布置的是本学期要做的主要工作,但这些工作任务的完成将对学校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对学校奋斗目标的实现起到实质性推进作用。周校长的讲话具有统一认识、组织动员和工作要求等多重意义。希望全校各级领导班子和党政负责同志认真学习周校长的讲话,认真研究学校本学期的工作要点,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面地、协调地、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现在,我利用全校党政干部会议的机会,结合周校长的工作部署,从统一认识、解放思想、推进工作的角度,讲一些思想认识和观点,供大家参考。
学校和国家一样,在其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把统一认识、解放思想、推进工作作为最重要的事情着力做好。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表,都是我们党在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用来统一认识、解放思想和推进工作的重大举措。统一认识要有基点,解放思想要有理论,推进工作要有方针。学校党委常委经过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精神,学习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在我校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一致认为科学发展观最适合作为我们目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统一认识的基点,解放思想的理论和推进工作的方针。所以,校党委发出通知,要求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讨论活动,并邀请哲学社会学院孙正聿教授为校、院两级理论学习中心组作了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辅导报告。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中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导方针。只有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辨证地认识和妥善地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的重大关系,发展才能有新思路、新局面。(顺便说一下,胡总书记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深入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并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开创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新局面”。)
学习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核心是“发展”,精髓是“科学”,其基本内涵是三句话: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次,科学发展观包括丰富的内容,可以延伸或派生出一系列重要观念。例如,(1)科学的人才观。毛泽东同志讲过,人是世间最宝贵的。这里的“人”肯定不是只会享受而不去干活的人,不是人口而是人才,不是人的数量而是人的质量和素质。去年年底中央召开了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并强调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转变人才观念。今年年初学校党委提出了人才强校战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要以科学的人才观为指导。(2)科学的资源观。没有科学的资源观就谈不上可持续发展。过去人们总讲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好像自然资源源源不断、生生不息,结果造成很多严重失误。如果说可持续发展论题在70、80年代提出的时候主要是针对环境问题的话,那么,现在讲可持续发展主要是针对资源问题。不仅包括自然资源,也包括人力资源。(3)科学的制度观。发展离不开制度。制度既是保障机制,也是政治和管理资源。先进的、文明的、以人为本的制度是有利于发展的优质资源。通过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塑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创造自由平等的竞争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公正的规则体系、高效的组织体系和合理的治理结构,将从根本上保障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4)科学的改革观。国内外的实践证明,不改革不行,乱改革也不行。改革应当以人为本,以人的幸福、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宗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将集中讨论如何提高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问题,并做出相应决定。在这个决定中将明确提出建立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以公平、繁荣和稳定为根基的。对我们来说,建立“和谐吉大”,也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追求。我们原五校文化积淀中有和衷共济的良好底蕴,刘中树校长曾经讲过“和合精神”。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改革,改革出公平和民主,改革出团结和稳定,改革出效率和繁荣,改革出人气和志气。(5)科学的政绩观。急功近利,凭借资源消耗发展经济,不惜耗尽前人积累而铺摊子、大搞劳民伤财的花样工程,把成绩作为功劳和资本,这是当前一些地方党政官员的政绩观。这种政绩观颇有感染力和辐射力。我们有些同志就深受这种政绩观的影响。好像把本部门、本单位的事情做大做全,多设专业,多招生,多要编制,没事找事干,就算有成绩了,有政绩了。这种只顾外延扩张而忽视内涵发展的政绩观,有弊无利,严重妨碍并将继续妨碍我们的事业协调、有序、持续发展。
从以上例举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具有丰富内涵和意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现实针对性,所以它才能够成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方针,我们才选择它作为统一认识、解放思想、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思想理论基础。
下面,我着重在学校工作中如何理解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谈几点认识和意见。
一、关于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核心要义是:以人为中心,一切从人出发,把人作为观念、行为和制度的主体;人的解放和自由,人的尊严、幸福和全面发展,应当成为个人、群体、社会和政府的终极关怀;作为主体的个人和团体,应当有公平、宽容、诚信、自主、自强、自律的自觉意识和观念。以人为本作为观念体系就是人文精神或者说人文主义。在当代中国,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目的在于明确人是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以人为本要解决的是为什么发展、如何发展的根本问题。就我们学校来说,以人为本至少涉及这样一些认识和观念:
第一,人是目的,人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或者说建设一流的社会主义大学,其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人。首先是为了学生。学校必须以学生为本位,一切围绕着学生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教育人,围绕着培养人、教育人这个前提而做好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管理。如果一所大学不以培养人、教育人为根本任务,这所大学的性质就要出问题了,发展方向就产生了偏差。大学与科学机构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大学的中心任务是教书育人。以学生为本,最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产品,无论是教材、课堂教学、实习实践、课外活动,都应当是高质量、高水平的。以学生为本,要求公正、公平、公开地处理涉及学生学业的问题,诸如招生录取、转专业,评优评奖,助学贷款,特困生补助,保送研究生,推荐学生就业,等等,都要体现程序公正和公开,体现平等的尊重和关怀,让学生们充分体验大学的神圣,大学的尊严,体验教育公正和公平。可以设想,一所大学失去了教育公正,它还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呢?在我们学校,什么不好的事情都不应该做,但最不应该做的就是因为有失公正或显失公平而伤害学生的情感,扭曲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在接受教育阶段就产生有权有势有钱就能获奖、就能入党、就能当官,甚至能够逃避应有的处分和处罚的印象,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对社会也是极其有害的。以学生为本,还要求我们务必切实保护学生的切身利益,特别是认真对待他们在学习、生活、校园文化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人为目的也必然要求我们时刻把教职员工的根本利益放在心上,把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教职工,使学校事业发展与教职工的生活质量提高改善同步。毛泽东同志提出“为人民服务”;江泽民同志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胡同志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都应当成为学校各级领导班子的自觉认识和行动。前不久,我参加中央考察团在上海考察,上海市委用三句话概括以人为本,非常精辟,即“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这对我们准确把握和实践以人为本的原则很有启发。
第二,人是主体,先人后事。学校的主体是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而且是最重要的资源。没有人一事无成,没有人力资源是最大的贫穷。学校的发展依靠人,依靠人力资源的开发。我们学校主管人事工作的副校长王胜今教授是人口学家,他告诉我们中国人口工作的核心是把人口转化为人力,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我们吉林大学人多,号称十万。这是我们的优势,也是我们的负担。如果通过我们的开发和人事改革能够把十万人口都变成人力,而且成为优质人力资源,转化为我们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面对就是优势和潜力,而不是负担。我们有些同志思想观念有问题,总是见物不见人,习惯于伸手要房子、要设备、要经费,而从不认真研究队伍建设,尤其是不注重培养学术新人,结果大楼盖起来了,家具搬进去了,人才却流失了;设备到位了却没有人会用或者设备的功能只开发出很少一部分;等等。
第三,善于发现和依靠关键人才。意大利著名经济学家帕累托(Vilfredo pareto)在研究英国经济和社会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20%的人占有80%的资源,创造和控制着80%的财富。后来,美国哈佛大学吉普夫教授、管理学家朱伦工程师将这一发现概括为“80/20法则”。他们继而发现,无论什么地方,总是20%的人决定企业的收入,20%的人决定一个公司的兴衰,20%的人决定着一个社会的进程。这个法则在我们学校也得到了证明。统计表明,在我们学校,20%的人发表了全校约80%的高水平论文(SCI、EI、CSSCI收录的论文),20%的人承担着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总之,是20%的人创造着我们吉林大学80%的学术成果和学术声望。所以,以人为本,首先要依靠这20%左右的优秀人才。遵循这一法则,我们要发现关键的20%人才,向这关键的20%人才倾斜,无论是资源配置、岗位津贴发放,还是其他无形价值的分配,都要根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按劳分配的原则,理直气壮地实施倾斜政策。根据80/20法则,我们要着重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发挥作用,着重创新团队的建设,要舍得把钱用在造就和引进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团队上,用在有潜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和深造上。实事求是地说,我们大多数学科缺少的并不是先进设备,并不是房舍,而是缺乏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前不久,TCL公司广泛散发招聘人才的广告,广告词是“将来,就有将来。”十分耐人寻味。在制定和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过程中,教育部出台了“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我们要抓住这些机遇,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的实施。
第四,人尽其才,各尽所能。在依靠少数关键人才的同时,要使所有人各尽其能。学校的每个职工,无论是教师、干部,还是教辅、工人,都应当尽职尽责,把自己的潜能发挥极致,对学校做出贡献。如果你是学科的首席学术带头人,就要发挥学术带头人的作用,规划学科、凝练方向、组织团队;你是一个教研室主任,就要制订科学的、先进的教学计划,合理调配师资,开展教学研究,检查指导教学工作;你是一个处长,就要带领全处同志,高效率、高质量、创造性地完成校长交给你的任务;你是一个收发员,就应该把信件准确、及时的投放给收件人;你是保洁员,就应该把公共活动场所打扫得干干净净,让别人无可挑剔。当然,要发挥每个人的作用,就要认真研究每个人的素质、能力、个性,把他放在适合他的那个位置上,让他在那个位置上发挥作用。本学期机构改革、干部调配、人事改革将会遵循人尽其才的原则。
第五,激发潜能,消解惰性。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发现了优胜劣汰、物竞天择的规律。这一规律也适用于人类社会。竞争才能有创新,竞争才能出优势,竞争才能有活力。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等在论述管理学的“金科玉律”时讲述两个例子,说明竞争才有活力。一个是关于鲶鱼的效应。以前,挪威人从深海捕捞的沙丁鱼,总是没有到达岸边就已经口吐白沫,渔民们想了很多办法,想让沙丁鱼活着上岸,但是都失败了。然而,有一条渔船总能带着活鱼上岸,他们带来的活鱼自然比死鱼的价格贵出好几倍。这是为什么呢?这条船有什么秘密呢?后来,人们发现,原来他们在沙丁鱼槽里放进了鲶鱼。鲶鱼是沙丁鱼的天敌,当鱼槽里同时放有沙丁鱼和鲶鱼时,鲶鱼出于天性会不断地追逐沙丁鱼。在鲶鱼的追逐下,沙丁鱼拼命游动,激发了内部的活力,从而活了下来。另一个是美洲虎的故事。在秘鲁的国家森林公园,生活着一只年轻的美洲虎。为保护这只珍稀的老虎,秘鲁人在公园中专门建造了一个虎园,并精心设计了豪华虎房。虎园里森林茂密,百草芳菲,沟壑纵横,流水潺潺,并有人工饲养的牛、鹿、羊、兔供老虎尽情享用。凡是到过虎园参观的游人都说,如此美妙的环境,真是美洲虎生活的天堂。然而,让人感到奇怪的是,从没人看到美洲虎去捕捉那些专门为它准备的活食;从没人见它王气十足地纵横于雄川大山,啸傲于莽莽丛林;甚至不见它像模像样地吼上几嗓子。与此相反,人们经常看到它整天呆在装有空调的虎房里,或打盹儿,或耷拉着脑袋,睡了吃,吃了睡,无精打采。有人说他也许太孤独了,若有个伴儿,或许会好些。于是,秘鲁政府通过外交途径,从哥伦比亚租来一只母虎与它作伴,但结果还是老样子。有一天,一位动物学家到森林公园来参观,见到美洲虎那副懒洋洋的样子,便对管理员说:“老虎是森林之王,在它所生活的环境中,不能只放养一群整天只知道吃草,不知道猎杀的动物。这么大的一片虎园,即使不放进几只狼,至少也应放上两只豺狗,否则,美洲虎无论如何也提不起精神。”管理员听从了动物学家的意见,不久便从别的动物园引进了几只美洲豹。这一招果然奏效,自从美洲豹进虎园的那一天,这只美洲虎再也躺不住了。它每天不是站在高高的山顶上愤怒地咆哮,就是犹如飓风般俯冲下山,或者在丛林的边缘地带警觉地巡视和游荡。老虎那种刚烈威猛、霸气十足的本性被重新唤醒。它又成了一只真正的老虎,成了这片广阔虎园中真正意义上的森林之王。这两个例子说明没有竞争就没有生机,没有忧患就没有作为,没有对手就没有进取。所以,在我们吉林大学的制度建构中,在我们的管理工作中,必须引进竞争机制,打破四平八稳的“安全感”,要有目的地制造紧张气氛和张力机制,打破会使我们慢慢死去的平衡感和惰性。
第六,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就要提倡用善意和真诚处理人际关系。就我们学校来说,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成为关乎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喊空口号,不能贴标签,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新吉林大学是由五校合并的院校,在合并过程当中学校党委和行政一向注重人际关系的处理,但是还存在不尽人意的情况,影响着学校的团结、稳定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强调人文关怀,强调信任、理解和宽容;强调沟通,预防误会发生,一旦出现误会要及时消解。尤其是各级领导同志,必须从党性出发,从大局出发,要与人为善,不要与人为恶。对于那些心情不舒畅,心中有怨气,心里有顾虑的同志,要多接触,多沟通,多开导,而不要火上加油,伤口撒盐;要善于团结批评过自己、与自己有过意见分歧的同志一道为学校的事业发展而共同努力工作。
二、关于全面协调发展
学校的事业包括方方面面,教学、科研、学科、师资、干部、党建、思政、群工、资产、后勤、基建,校园文化,等等。教学里面包括本科生教学、研究生教学、大专和高职教育、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等,科研里面包括自然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等,学科建设里面包括重点学科、准重点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传统优势学科等等,哪一个方面都不能忽视,不能让它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这就叫做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互相协调的,其中相当多的方面是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相互依赖的。例如,科学研究与教学就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高质量的教学是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为前提和支撑的,特别是高年级本科生教学和研究生教学,教学内容基本上就是教师本人或其他学者的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也是检验科研成果的重要渠道,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讨论、质疑、证伪就是对科学研究成果的检验,它有助于教师修正或完善自己的观点或改进自己的研究方法,不仅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从学生那里发现科学研究上的许多问题、论题和课题,发现可以利用的科研资源。所以,教师应当既重视科研,又重视教学。再如,教学、科研等业务工作要与思想政治工作协调发展,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围绕着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中心任务进行,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提供思想保证和政治保证;另一方面,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也要承担起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在培养“某种人”的同时,把学生培养成“人”,在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分子的同时把他们培养成为知道分子。
在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过程中,全面协调发展不是齐头并进,也不可能是齐头并进;在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全面发展不能搞平均主义。如果盲目地齐头并进、搞平均主义,那就没有全面协调的发展了,而只能是大家都踏步不前,甚至出现全面后退。所以,我认为,全面协调发展有一个重要前提,即在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这一奋斗目标下的全面协调。在这个前提下,让那些代表先进生产力、代表先进文化的优势学科、优秀团队优先发展起来,率先突围出去,形成吉林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在国内外高校的竞争环境中为吉林大学创造令人瞩目的学术声望,树立吉林大学的良好形象。所以,在“211工程”、“985工程”的规划和实施中,必须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方针。利用“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资金,支持、推动优势学科率先发展起来,成为精品学科或者王牌学科。如果这些学科能够位居全国同类学科的前列,攀登领先地位,其中个别一级学科或者若干基础性、主导性、综合性二级学科能够达到国内第一或者是并列第一,我们就进入了中国一流大学的行列。
这就涉及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与全面协调发展的关系。教育部周济部长经常把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表达为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我理解,有所为有所不为是战略思想,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属于政策策略。有所为有所不为(或者说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的战略和策略引导我们在规划和实施重点建设工程(例如211工程、985工程等)时要有上有不上,有先上有后上。能够进入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项目的只能是少数学科。国家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项目的目的在于建设重点学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因而在决定哪些学科进入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时候是优中筛优,强中选强,因为只有那些优势学科中的领先学科、强势学科中的重点学科,才能通过若干年建设攀登世界一流。在重点建设项目上不能搞平均主义,不能撒芝麻,必须扶强保重,有所不为。但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这个战略思想不能泛化为学校工作的总路线,扩大到教学科研管理的各个领域。我们知道,我们学校有些学科根本不可能成为世界一流,甚至不可能成为高水平,至少在相当长的时期不可能成为一流或高水平。这是不是意味着对这些学科可以不为,可以撒手不管,让它自生自灭或者立即消失呢?显然不能。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有句名言,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吉林大学已有的学科都有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不能成为红花,但可以成为绿叶。例如,我们学校的艺术和体育,它不可能是全国一流的,或者说在整体上不大可能成为全国一流,但是它们对优化学校的教育结构,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活跃校园文化,扩大吉林大学的对外影响,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今年“七一”期间艺术学院演出了多场大型话剧《党的女儿》,获得极大成功,在省内引起轰动;体育学院的同学去年获得汉城马拉松国际邀请赛的冠军,今年我校有4位同学作为中国奥运军团的成员参加雅典奥运会比赛,都证明了艺术和体育这两个学科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因而,我们要保证它们的正常运行,保证基本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条件。所以,必须说明两点:第一,不要把重点建设项目上有所为有所不为片面理解为在全部资源配置上均实行有所为有所不为。对那些没有列入重点建设项目的学科,我们要保障它们有基本的教学科研条件,保证它们能够良性运行;对那些暂时未能列入重点建设项目、但具有良好发展潜力和势头的学科,特别是其中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要给与必要的资助,为他们创造攀升的条件;对那些曾经是国家重点学科、仍然具有复兴机会的学科,要加大支持力度,推动它们发奋图强,再创辉煌。第二,吉林大学作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不能仅仅依赖若干学科而让其他学科萎缩,如果没有强大的科学的学科体系支撑的话,那也不能说是高水平大学,而将异变为高水平多科学院。这显然是大家不愿看到的局面。总之,211工程和985工程不是学科建设的全部,更不是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全部。所以,未能进入211工程,特别是未能进入目前正在规划的985工程,并不意味着学校不重视,不支持,学科不需要发展。在这个问题上,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要处理好重点建设与整体统筹的关系,推进全校学科和各项事业全面而协调地发展。
把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全面协调发展的前提,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统领,意义重大。把吉林大学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我们对学校的总体定位和奋斗目标。这一总体定位,具有根本DF和总章程的作用,学校的规模、结构、层次,学校的各项事业和一切工作,都要根据这一总体定位和奋斗目标进行调整和校正。我们的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我们的科学研究(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内)、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我们的行政管理、后勤服务,都要从属于、服务于、贡献于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我们的办学理念、理想、理论和学校的整个文化氛围都要凝聚到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上来。各级领导同志都要确立高水平、研究型的自觉意识,要围绕着这个战略定位和目标来思考和处理事务,把自己分管的事业和承担的工作自觉地纳入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总体框架中,本单位、本部门的小道理要服从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大道理。例如,在安排招生计划的时候就要想到学校的定位和发展目标,想到学校可能提供的条件,要量力而招;尤其是高职、成人、远程教育等类型招生一定要服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定位和发展目标,要有利于本科生、研究生教育,尽可能把占用的校内教学资源、房舍资源腾出来,保证本科生、研究生正常的教学和生活条件,而不要与本科生、研究生争资源。校内各个职能部门在配置学校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学术资源、资产房产的时候,也必须坚持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这个前提下的全面协调发展的原则。
三、关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穿越时空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上个世纪60-70年代西方学者首先从环境保护角度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1980年联合国大会首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概念。会议提出:“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1996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我国政府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一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在“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发展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把可持续发展融入科学发展观的范畴之内,使之有了更坚实的理论基础,更深刻的内涵意义,更普遍的适用范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审视人类文明的历史和检讨传统的社会发展模式,努力探求一条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新世纪的重大战略选择。对于我们学校来说,科学发展观及其包涵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结、反思合校以来的发展道路,积极探索学校新的发展模式,调整学校的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校党委常委会经过认真研究而制定的战略方针,也是校情所决定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
用可持续发展作为战略参照,审视和透视学校的目前情况,我们发现有很多不利因素制约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我们学校的财经状况比较严重。根据财务部门的报告,我们现在银行贷款额度已经很大,并且从明年起有些贷款项目开始陆续偿还本金,学校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财经压力。从我们的收入渠道看,主要有两条,一是国家教育部拨款,二是学费。但这两项加起来仅仅够发放工资、津贴,维持学校正常运行。这就意味着我们几乎没有剩余资金可供发展。所以,周济部长和教育部其他领导一再告诫我们要注意财经安全,要过紧日子。以前,我们缺钱了,靠贷款。最近财政部和教育部就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隐患下发了一个文件,对贷款的申请、论证、用途、还款计划、审批等作出了明确规定,今后我们不能轻易获得贷款。即使能够贷款,我们也不能依赖贷款过日子。但尽管在这样的财经状况面前,我们的浪费却依然惊人。前几天周校长在“985工程”专家论证会上举一个例子很典型。有一天,一个实验大楼内总共只有4、5个学生在做实验,而整个大楼的空调、电梯都开着,走廊的灯也都开着。我也去过一个教学楼,在一个300人的教室,只有10来个人上晚自习,而整个教室的灯都开着。各个校区大白天室内室外灯光长明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还有大量该收缴的水电气费收不上来。怪不得我们每年的水电气等运行经费高达1亿多。
其次,投入产出不成比例。投入产出的概念和理论,或者说“价值极大化”的概念和理论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也是管理工作的金科玉律。然而,在我们学校,不讲效率,高耗能低产出、高投入低收效的现象相当普遍。合校以来有的实验室学校投了上千万,可是发表的却是一些不痛不痒的论文。请同志们计算一下。以中等收入的农民为例,他们的年人均收入不过1000元,如果你一个实验室投入1000万,那就意味着10000人一年的收入都给你了,或者说1000人十年的收入都给你了。而我们产出了多少成果,有多少成果真正算得上创新,算得上新知识。工人、农民创造的财富换来的是什么?现在,不少同志盲目向学校要条件,增添设备、扩大空间、增加经费,而不去挖掘潜力,不去论证投入与产出。在不久前结束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我国一位校长很有感触地说,剑桥大学卡文迪实验室的条件并不比我们国内大学的实验条件好,但是却出了25个诺贝尔奖金得主,周校长亲自考察过那个实验室。这说明科研成果绝不是用钱和大楼就能堆出来的。没有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团队,没有问题意识,前沿意识,未来意识,再好的设备,再大的空间,也是无济于事。
第三,资产闲置严重,不能物尽其用。从经济学家的角度来讲,资产闲置是最大的浪费,也是最大的成本。大家普遍感觉合校后在资产利用方面存在三大问题:第一,比新,房舍要新的,设备要新的,家具要新的,结果造成很多本来可以使用的设备、家具、房舍弃之不用,无端浪费。要知道新家具全都是贷款购置的,大家想一想如果是自家过日子,你会借钱买新家具,而把可以使用的旧家具扔掉吗?第二,比大,比阔,好像办公用房、科研用房越多越好,越大越好,有一个单位100多人,独占一栋楼,相当于有1000多人的整个文科的使用面积。学校职能部门去看过,一个人一间房,好些房间整天没有人,将军锁把门。那里的学术报告厅利用率也很低,满是灰尘。有的校区,合校后院系减少1/3,学生减少将近一半,教师数量也有所下降,可是房子没有腾出多少,整天吵着房子不够用。实际上有很多房子是闲置的或半闲置的,室内的桌椅板凳厚厚的一层灰,好长时间没有人去了。2001年,我去韩国汉城大学和高丽大学考察,汉城大学的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类似于我们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面积只有300多平方米。实验室主任的办公室就是一个隔断,与年轻教师和博士生工作在一起,到处是机器,空间不大,而人气很旺,科学研究搞得红红火火。
由于有些单位和部门房舍有较大富余,所以发生了私自出租房屋的现象。据资产处和后勤管理处初步统计,全校私自出租的房屋100多处,10000多平方米。出租房屋,私收租金,私设小金库,该归学校收入的,没有进帐,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或变相流失。更为严重的是,影响了校风,败坏了党风政风,以致发生贪污、侵吞公共财物的刑事案件。看来,必须进行一场“土地革命”,把多余的房子收回来,把私自出租的房子收回来,把由于分配不合理而造成的浪费和闲置减少到最低限度。解决资产问题关键是靠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通过制度改革和创新,推进分配公平,盘活资产。资产处、后勤管理处、财务处等部门要抓住机遇,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组织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公用房屋管理使用办法,经过党委常委会讨论通过后严格执法,切实解决资产配置方面的问题。解决分配不公、盘活资产,难免会遇到“钉子户”。有关部门要互相配合,敢于依法处理“钉子户”,敢于“拔钉子”,决不能让钉子户形成“破窗效应”。破窗效应就是:如果有人打坏了建筑物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坏人坏事就会滋生蔓延。
第四,优秀拔尖人才后继乏人,新的优势学科生长点不多。我们目前面临着缺乏优秀拔尖人才和杰出学术大师的突出问题。我们不是没有院士、资深教授这样的学术大师,而是数量偏少,而且后备人选明显稀缺;我们缺少富有战略思想和战略气魄的管理专家;引进人才的优势还没有真正形成;缺乏人才导致学科缺乏生机,优势学科减少。为了保持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学校的学术声望,并通过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为国家和地方做出更大贡献,我们要善于发现学术新人、扶植新的学术团队,要善于发现新的学科生长点、新的增长极、新的动力源。我们的老校长唐敖庆院士说过,一个学科的鼎盛期一般来讲只有十几年,所以,一流学科要有忧患意识,要与时俱进,重点发现和培养优秀年轻人才,凝练和重点建设具有良好前景的学科方向。
从战略上,上述不利因素的存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看不到这些不利因素的存在及其危害,依然我行我素、大手大脚、铺张浪费,或者在不利因素面前束手无策、无能为力。我相信,只要我们真正做到用科学发展观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我们一定能够消解这些不利因素,使吉林大学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获得更大进步。
同志们,学习和研究理论的目的在于实践。全校各级领导班子和各位领导同志都要发扬理论联系实践的优良传统,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站在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考虑全局问题和局部问题;学校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好学校的事业发展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学科建设规划和校园规划,引领全校师生向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方向前进;各个学院、各研究机构也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晰战略目标,找准战略抓手,制定好本单位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发展规划和计划,并扎扎实实加以落实,首先把本单位的事情做好,以更高更实的贡献率参与到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伟大事业中。
同志们,让我们全校上下团结一致,求真务实,励志图强,在科学发展观的旗帜下,谱写吉林大学新的美好篇章。
第四篇:在党政干部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春节刚过,区委、区政府在这里召开全区党政干部大会,主要目的是传达市党代会和市人大、市政协“两会”会议精神,动员全区上下特别是广大干部,凝心聚力,开拓创新,促使全区干部职工从节日长假的愉悦中将身心精力投入到新的一年各项工作中去,力促新年各项工作开好局、起好步。今天参加会议的人员有区“四个班子”领导和全区二级班子全体成员。
春节期间,我区各单位、各部门能够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安排与部署,认真落实好各项安全生产防范措施,切实安排好节日期间的值班工作,严防各类事故发生,特别是公安、安全、执法、卫生等部门在节日期间加大巡逻和检查力度,确保了节日期间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使全区人民度过了一个欢乐、喜庆、祥和、文明的节日。在此,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对春节期间仍工作在第一线的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次会议共有两项议程,一是由**区长传达市党代会和市人大、市政协“两会”会议精神;二是**书记作重要讲话。
下面,请**同志传达市党代会和市人大、市政协“两会”会议精神。
×××××××××××××××××××××
下面,**同志作重要讲话。大家欢迎!
×××××××××××××××××××××
同志们,刚才,**区长传达了市党代会和市人大、市政协“两会”会议精神;**书记站在全区战略全局的高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一步阐述了加快推进全区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实现今年各项工作的新成果理清了思路,明确了重点,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理解讲话精神,认认真真、扎扎实实抓好落实。下面,就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我讲三点意见:
一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迅速贯彻落实书记讲话精神。会议之后,各单位、各部门要迅速召开全体干部职工大会,认真组织学习书记的讲话精神,正确理解和把握我区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并结合各自实际理清工作脉络,从而把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书记的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创新实干,加快发展”的主旋律上来,统一到全面建设我区的奋斗目标上来,切实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紧迫意识、机遇意识和进取意识,增强加快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要积极动员,收心聚神,全面投入到新一轮加快发展上来。各单位、各部门在认真做好本次会议精神传达贯彻的同时,还要做好 “收心”动员工作。我们经常讲“一年之计在于春”,同志们一定要认清我区发展的当前形势,今年是我区建设攻坚之年,我们的任务还很重,压力还很大,做好年初的工作,等同于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对今年及以后
很长一个时期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希望大家能够迅速收回心思,尽快从节日的氛围中调整出来,集中精力抓好各项工作。这次会议之后,各单位、各部门都要对近期的工作进行认真具体的安排部署,要把工作安排好、安排细、安排实,尤其是要把握重点,扎实做好当前的各项重点工作。
三要紧扣目标,狠抓落实,确保各项工作全面推进。各单位、各部门要按照书记的讲话精神,围绕市党代会和市人大、市政协“两会”确定的重点工作,以及近日召开的区政府全体会议提出的具体工作要求,进一步审视工作差距,调整工作思路,明确形势任务,以更强的手段抓机遇,用更快的速度抓发展,更高的标准抓落实,更严的要求抓作风,大胆试、大胆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今年各项工作开好局、起好步。
散会!
第五篇:在会议上的讲话
构建安全稳定、经济高效的航油供应服务体系 ——在2012国际航空油料大会暨展览会上的致辞 中国民用航空局局长 李家祥
(2012年4月5日)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2012年国际航空油料大会暨展览会,是我国首次举办的,也是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性航油盛会。大会为国内外相关企业交流合作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为展示航油先进设备和前沿技术提供了机会。我代表中国民用航空局,对大会顺利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
万里航程,从油开始。航油和航空紧密相关,航油是航空的基础,航空的发展又为航油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借此机会,我想介绍一下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的情况,并对今后航油的建设提几点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航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7.6%,远远高于国内其它交通运输方式。2011年,中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达到573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达到近3亿人次,货邮运输量 达到近600万吨。目前,在中国有客货航空运输公司47家,运输机场民用的180个,通用航空企业123家,现在,中国民航飞机的总规模达到2888架(其中,运输飞机1764架,通用航空飞机1124架),中国民航全行业从业人员达到120多万人。伴随着民航的快速发展,航油供应服务市场也得到较快发展。2011年,中国大陆的航油销量达到1700多万吨,不同规模的航油企业有12家,其中,中国航油集团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航油供应服务企业。
作为全球第二大航空运输系统,中国民航已经具备了由“大”向“强”的跨越式发展条件。2010年,我们提出了建设民航强国的战略构想,重点推进持续安全、大众化、全球化等三大战略。这其中,实施大众化战略,就是要使社会大众能够享受到安全、便捷、经济的航空客货服务,提高民航服务的覆盖能力,实现“县县通”。我们将重点构建布局合理的机场网络体系、顺畅的公共航空运输体系、安全高效的空中交通管理体系、功能完善的通用航空体系,实施国家基本航空服务计划。这些也是我们航油今后发展规划的理论基础。2015年,中国民用航空将修建机场70座,改(扩)建机场100座。同时,现在每年中国民航引进的飞机大约是300架,我们预计,到2015年,中国的民用航空机场将达到230座以上,旅客运输量将达到4.5亿人次,运输飞机包括通用航空飞机将达到4000架以上。这些数据,也为我们航空油料发展提供了广阔地发展平台。
为了更好地使我们的油料伴随着民航的这些发展提供更好地服务,同时也为中国航空油料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实现由“大”向“强”、向更高的发展转变,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始终要把航油供应安全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确保“安全供”
第二、要构建稳定的航油供应保障系统,确保“及时供”
第三、要构建公平合理、经济高效的航油供应市场机制,保证“优质廉价地供”
第四,要高度重视开发通用航空油料供应市场,保证“全面地供”
第五,要积极开发应用低排放和可再生替代能源,保证“绿色地供”。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