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议税务稽查分级分类模式的构建
浅议税务稽查分级分类模式的构建
随着我国税收征管模式的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税收征管模式。税源管理的模式不断科学化、精细化,同时也在客观上要求税务稽查能够更具有针对性,准确性。近年来,鹰潭市国税局稽查局本着“合理分类、分级稽查、确定比例”的分级分类稽查原则,结合鹰潭税收征管现状,对分级分类稽查模式的构建进行着有益的尝试。
一、税务稽查分级分类管理的定义
稽查分级分类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稽查工作模式。分级是指省、市、县不同层级的税务稽查局,分类是指按规模区分不同类别的纳税人:分级分类稽查就是不同层级的税务稽查局分别将不同类别纳税人列为稽查监控对象,并对其分别开展稽查工作的一种组织方式。推行分级分类稽查,就是要引入风险管理概念,强化对重点税源的监控力度,减少重大税收流失,提高稽查对完成税收中心任务的保障力度。
二、实施税务稽查分级分类管理的必要性
(一)推行分级分类稽查将有助于提升税务稽查执法的质效。分级分类稽查采用集中检查、交叉检查等组织方式,抽调各级稽查部门
人员组成检查组实施检查活动,从机制上突破了稽查工作的地域界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省、市、县(市)三级稽查部门之间的互动,形成分级负责,职责明确的工作格局,有利于整合现有稽查资源,提高稽查工作效能,实现省、市、县(市)三级稽查之间的信息共享,建立一个规范互动、协调高效的稽查网络平台。同时,也有利于上级稽查部门对下级部门的管理、监督和考核,规范下级稽查部门的规范执法,提高案件查处质量,同时减轻当地执法部门的压力,减少执法过程中的人为干扰,有效推进依法治税的进程。
(二)推行分级分类稽查有助于以查促管、以查促查。通过对重点税源企业实施分类查处,有利于深入分析、总结和研究稽查过程中发现的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的征管问题,提出加强税收征管的建议和意见,促进税收征管水平的提高。通过对查处案件的剖析,有利于发现偷税、骗税的手段和规律,总结和提炼案件查处的方法、手段和经验,促进税务案件查处质量和水平的提高。通过对重点税源企业的查处,特别是对大要案的查处,有利于发挥稽查的震慑作用,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规范税收秩序。通过在重点税源企业检查过程中,稽查与征管部门查前、查中、查后的沟通和反馈,有利于征管和稽查良性互动机制的建立。
(三)推行分级分类稽查有助于提升税务稽查干部业务水平。通过对重点税源企业的检查,有助于税务稽查干部人员政策业务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企业规模比较小的县(市)的稽查干部,参加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检查,对提高政策业务水平和查帐技能有很
大帮助。集中检查、异地检查、省市联动和市县联动等稽查工作方法,为税务稽查干部创造了交流、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有助于提高税务稽查干部应对各类涉税违法行为的能力。
三、实施税务稽查分级分类管理的组织模式
(一)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企业经营特点,按照一定的标准,确定稽查分级分类的实施范围。对税务稽查和被查对象进行分级和分类,税务稽查按照行政管理级次分为三个层次,即:省、市和县(市)稽查局。被查对象按照重点税源户划分标准分为三种类型,被查对象的划分要充分考虑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重点税源的确定标准以及稽查局的人员状况等因素,规定相对合理的分类标准。
鹰潭市主要的税源构成是铜加工业与再生资源行业。在推动分级分类管理时,应根据行业特点进行划分。
(1)特大重点龙头型企业。江铜及其下属的18家企业组成的江铜集团,其2011年共入库增值税5.46亿元,企业所得税8.13亿元。此类企业,由于经营规模较大,纳税数额较大,且企业自身内部存在一定的内部交易结算关系,建议由省、市两级稽查联动,重点进行针对性的稽查管理。
(2)集中特色行业型企业。鹰潭市以再生资源行业为其特色产业。2011年全市共有再生资源企业132户,其中一一对应再生资源企业92户。再生资源企业2011年合计缴纳税款25.33亿元,其中“一对一“再生资源企业缴纳15.47亿元。此类企业,拥有相同的经营模式和大致相同的工艺流程,在税务稽查的方法上,有较强的共同性,建
议由市县两级联动,采用异地交叉稽查的方式,开展重点行业的分类稽查。
(3)除特色行业外的其他大型企业。根据鹰潭市经济发展规模的实际情况,年纳税在2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可以划分为大型企业,2011年此类企业合计缴纳税款3.3亿元。此类企业行业涉及较为广泛,生产经营情况各不相同。建议采用市县两级联动,重点由县一级的稽查局组织对企业的个案的稽查。
(二)建立省、市、县(市)稽查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上级稽查部门要加强对分级分类稽查工作的管理、指导和监督,实现对分级分类稽查从方案制定、检查实施到成果实现的全过程监控,并及时通报分级分类稽查工作开展情况。
(三)建立分级分类稽查的分析制度。总结分析稽查过程中发现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建议并反馈给征管部门,通过加强重点税源企业的监控,规范整个行业的税收征管。建立案件解剖制度,认真总结查处的经验,研究发案规律,形成工作指南,并有意识地收集、制作和保存典型案例素材,加大对典型案例的曝光力度。
四、推行税务稽查分级分类管理的制约因素
(一)“四位一体”的联动机制欠缺。“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的“四位一体”良性互动机制既是稽查职责要求,又是提升稽查效率和稽查执行力的有效途径;既是以查促管、提高征管质量的有效手段,又是规避执法风险的有效渠道。目前,征收、管理、稽查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业务衔接不够通畅,主要表现在信息交流共享
层次不高、利用水平较低、协作运转效率不高、协作范围不宽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分级分类稽查的全面推行。
(二)征管信息质量整体不高。由于上级税务机关对下级税务机关所管辖重点税源户的涉税信息不能及时掌握,只能通过征管系统信息了解重点税源户的涉税变动情况,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存在征管信息内容不完整,更新不及时,审核不严格,重点不突出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征管数据分析的质量和稽查选案的准确。
(三)税务稽查体制的制约。稽查机构的形式设立、职能配置、权限划分、上下级稽查部门间的管理机制尚不能完全适应分级分类稽查管理的要求。如:抽调人员的检查权限、异地执法权限以及的文书使用、稽查案件的审理、执行及入库级次等问题。
第二篇:构建现代税务稽查体系
构建现代税务稽查体系 促进税收事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各行业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深入推进,特别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广泛建立以及税收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征管模式逐步与国际接轨,税务稽查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只有从更新思想观念、革新体制机制、创新方法手段等多方面入手,加快构建适应现代经济形态的税务稽查体系,才能切实加大执法办案力度,严厉打击和遏制各种涉税违法犯罪行为,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营造良好的税收法治环境,促进税收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改革、发展和稳定作出新贡献。
一、树立稽查工作新理念,实现稽查工作新作为 当前,经济技术的发展对税务稽查方式、稽查方法提出了国际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更高要求,对稽查手段的实施提出了更高标准,对稽查的刚性作用提出了更高目标。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更新稽查工作理念,实现稽查工作新作为。
一是树立铁拳稽查的理念,真正实现向打击型稽查的转变。现行的稽查体制、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使税务稽查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管得多、查得广、力度小、风险大的特点。目前,稽查工作不仅包含举报案件和上级交办、转办的重大案件查办,还承担行业性专项检查、注销清理检查等工作,在不确定具体的检查对象或无明确的检查线索的前提下,泛泛地开展检查,致使检查力量分散、检查力度和处罚力度减小、检查效果打折。因此,应收缩稽查战线,集中稽查力量形成铁拳,重拳打击涉税违法犯罪行为,提高纳税人违法成本,进而提升税务机关的公信力和纳税人满意度,促进纳税遵从,并将征管性检查还原,由征管部门负责。
二是树立依法稽查的理念,充分发挥稽查工作职能作用。要把依法稽查理念贯穿于稽查工作始终,严格依法履行稽查法定权限,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把每一起案件都办成经得起时间检验、经得起社会质询、经得起上级复查的铁案,不断规范执法行为,充分发挥稽查工作的打击震慑和以查促收、以查促管、以查促改、以查促廉、以查促查的职能作用。
三是树立专业化稽查的理念,不断提高稽查执法水平。多年的实践证明,专业化是精细化的前提,是科学化的保障。只有专业化才能发挥特长、发挥优势,提高质量,提高效率。因此,要通过体制、机制、工作方式方法、管理手段全方位的改革创新,实现稽查队伍、稽查管理、稽查手段和稽查技能的专业化。
四是树立信息化稽查的理念,提高稽查工作信息化水平。对税务稽查工作而言,稽查人员掌握的信息越多,在工作中就会越主动,就会在与纳税人的征纳博弈中占得先机。因此,要善于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对互联网、国税、土地、房产、统计等提供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实施深度检查。
五是树立服务型稽查的理念,实现稽查工作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坚持执法为民,寓服务于稽查执法的各个环节、各个细节;另一方面,要坚决服务服从于税收中心工作,找准为经济税收大局服务的切入点和结合点。
二、进一步强化一级稽查的系统管理
为提高稽查执法权限,解决某些地区只有一个稽查局,不利于执法监督的问题,应与时俱进地改革稽查管理体制。
(一)总体思路。
取消市、县(区)级稽查机构,在省域范围内,根据纳税总户数、经济总量、行政区域面积、经济区规模和数量等实际情况,设置若干个稽查局,即临近的市、县(区)合并设置1个或多个稽查局。稽查局作为省局的直属机构,归省局直接管理。每个稽查局人员编制为300人或400人左右,级格为副厅级,内设机构为正处级。同时,在省级地税局设立稽查管理处,负责稽查系统的稽查管理和业务指导。
(二)主要目标。
在按经济区域实施一级稽查管理的体制下,稽查执法更加集中,稽查管理更加规范,稽查队伍更加专业,稽查手段更加先进,建立起专业化的稽查运行机制,并实现以下目标:
一是稽查打击作用更强。通过适当上收稽查执法权,转变稽查工作重心,集中稽查精干力量,形成合力,加大对涉税违法案件,特别是重大案件的打击力度。同时,不断提高税务稽查在全社会,特别是在纳税人中的威信,使纳税人自觉提高纳税遵从度。
二是稽查工作更加高效。随着稽查机构的扁平化和系统管理的进一步强化,通过合理统筹和运用稽查人力资源,达到系统上下互动共进、政令通达、指挥有力、反应快捷、行动高效。
三是稽查执法更加规范。通过稽查工作的系统化、专业化管理,提升稽查执法水平,真正做到在省域范围内执法标准统一、执法程序统一。
三、完善稽查工作运行机制,提高稽查现代化水平顺畅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是确保稽查管理体制顺利实施的基础。因此,应不断探索稽查现代化的新机制,对稽查工作组织结构、程序规范、制度保障等进行现代化改造。逐步建立起以税务稽查工作规程为实施标准,以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管理方式为目标,以专项检查为突破口,以堵塞近年来重大案件查办中反映出的主要漏洞为重点,以上下联动的一体化、专业化稽查队伍为保障的系统稽查工作运行机制,不断提高稽查现代化水平。
(一)建立基于金税三期系统平台的稽查内控机制。按照稽查“四分离”原则,近年来,各级稽查机构建立了一系列制度,形成了较完善的内控机制,但内控机制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辽宁省地税系统金税三期上线运行以来的实践看,由于将全部稽查案件纳入系统运行和管理,逐步建立起以金税三期为依托,各环节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内控机制,实现了稽查案件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全过程的公开、透明。由于实行“机器管人”、“机器管税”,有效减少了各种执法干扰,降低了管理风险和执法风险。同时,形成了全省稽查数据大集中的格局,搭建起统一的稽查信息管理平台。
(二)构建科学的税务稽查目标管理考核机制。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目标管理指标体系,明确考核标准、考核方法。目标值水平的确定,要有一定的高度。二是建立目标管理考核项目的全程监控机制。通过制定完整的目标管理程序,编绘程序图,并严格按程序考核,使每个人了解目标的执行情况,各级领导能掌握指标完成进度,并通过定期公开的目标管理活动分析,使各项指标完成能得到较好地控制。三是建立检查考核体系和奖惩保证体系。要把目标责任制、考核制与奖惩制结合起来,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奖惩办法,把责、权、利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每个稽查人员各尽其职、各负其责,为完成各项指标共同努力。同时,要建立案件复查机制,对复查发现的问题,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三)建立反应迅速的案件指挥机制。
对案件,特别是大案、要案的查处,战机的把握常常是能否取得案件突破的关键。因此,要建立信息畅通、反应灵敏、指挥有力、上下联动的稽查案件指挥机制,做到案件发生及时报告、及时研究、及时查处,确保案件快查快结,办成铁案。省局要在省级稽查人才库人员的基础上组成若干个专家组,随时待命,为各稽查局的大要案件、疑难案件提供及时的政策、工作思路、稽查技巧的指导和支持。各稽查局要抽调稽查骨干组建重案组,由稽查局长直接领导。
(四)建立顺畅的稽查信息沟通和反馈机制。一方面,建立稽查与征管协作的长效机制,以有效监管税源为目标,完善管与查衔接畅通、联动高效的协作方式,定期进行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重点抓住纳税秩序混乱、管理基础薄弱、涉税违法行为频发的领域、行业和环节,发挥各自优势,实行合力整治,使区域、行业税收负担不断趋向公平合理。另一方面,围绕管好税源、保障收入的共同目标,建立稽查与征管涉税违法信息和指标双向反馈机制,征管部门归集有偷逃骗税嫌疑的信息和线索,提交稽查部门作为重点检查对象,稽查部门对检查中发现的共性突出问题,及时以征管质量评价意见和稽查建议等形式反馈征管部门进行重点管理,促进征管薄弱领域和行业走向规范。
(五)建立稽查信息共享机制。
一是提高上下级之间、征管与稽查部门之间的税收信息共享程度。要盘活散落在各征管单位、各业务部门的征管业务信息,通过加工、处理,形成清晰、准确的信息产品,为稽查工作服务。二是构建稽查通讯网络,创办稽查专业刊物,使各地的重点工作、先进经验得到及时报道、总结、推广。三是强化稽查案件结果的应用,通过举办案件评审会、交流会的形式,提高案件查办信息共享水平。四是强化与国税局、工商局等的信息交换,拓宽信息来源渠道。
(六)建立与外部门工作协调机制。
一是建立国地税联合检查制度、检查结果通报制度,最大限度地减轻纳税人的负担。二是建立和深化国地税、公安、检察院等参加的双方或多方联席工作会议制度,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打击涉税违法犯罪行为。三是加强与银行的合作。银行是重要的第三方证据来源,各级税务稽查部门应与银行建立有效的业务查询网络,使顺利核查企业的资金流向成为增强税务稽查威慑力的重要手段。四是与财政会计管理部门建立电子网络联系,加强合作,打击做假账行为。
四、建立稽查工作保障体系,确保稽查工作质量效率
(一)加强稽查文化建设,为稽查工作提供思想保障。通过开辟稽查园地,介绍身边的人和事;通过组建先进人物宣讲队,以亲身事迹教育广大稽查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政绩观、人生观;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增强稽查人员的积极性;通过树立典型,并优先提拔使用,营造人人争先、有为有位的良好氛围。
(二)建章立制,为稽查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建议修订税收征管法,赋予税务稽查侦查权,丰富税务稽查的执法手段,增强税务稽查的执法刚性。对照国家税务总局税务稽查工作规程设定的工作环节和工作程序,制定和完善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各个环节的管理和实施办法,明确工作时限,细化操作流程,明晰工作责任。通过建立覆盖稽查工作全过程、各环节的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形成环环相扣的严密执法链条,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税收法律、法规。
(三)确保稳定的稽查经费来源,为稽查工作提供可靠的财力保障。一是将稽查经费全额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二是稽查局按照不低于查补收入(税款、滞纳金、罚款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办案补助资金,并确保稽查经费专款专用。
(四)提高稽查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为稽查工作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一是建立稽查人员进出机制和激励机制。推行稽查等级制和大要案奖励制度,切实把能力强、水平高、想干事、能干事的人吸引到稽查队伍中来。同时,把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稽查工作的人逐步调离稽查队伍。二是建立健全稽查人才培育机制。研究制定中长期稽查人才培养战略规划。根据分级分类培训的原则,广泛开展稽查全员培训和分类稽查业务知识培训,有计划地培养分行业专家型稽查人才。三是实施稽查专家制度,树立行业稽查标兵,让稽查骨干更多地参加大要案件检查,提高实战能力。
(五)配置精良装备,为稽查工作提供技术保障。一是建立并适时调整充实稽查装备长期发展规划,实现稽查装备的现代化。加强稽查信息化投入,确保每名一线稽查人员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二是大力推广应用电子稽查软件,解决稽查手段落后的问题,不断提高稽查工作的效能。三是构建稽查案件信息库,及时整理、整合单个案件信息,通过个体发现群体、行业涉税违法规律,使之发挥举一反三的效应。
第三篇:构建我国税务稽查选案体系的探讨
构建我国税务稽查选案体系的探讨
内容提要:税务稽查是税收管理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案环节作为起始点,具有为后续工作提供方向和目标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我国税务稽查选案工作的现状,提出了建立我国税 务稽查选案体系的初步构想。
关键词:税务稽查选案
一、国外税务稽查选案的先进管理制度及管理方法简介
(一)必要的法律保障
荷兰银行法规定,银行为储户保守秘密的条款不适用于税务机关。美国的法律规定,税务机关有权从银行获得有关储户的银行往来信息,有权从不动产交易机构获得纳税人的不动产交易信息。凡此种种使得税务机关在确认纳税人对税法的遵从度、及时准确地发现涉税违法行为方面具有良好的法律保障,从而使得选案信息在广泛性和准确性方面得到保证。
(二)高效的选案体系
一个科学合理的选案体系,应当充分考虑专业性和计划性,有效配置税务稽查力量。专业性解决选案的准确性,计划性要考虑辖区内的工作重点和稽查实施环节的资源配置问题,即通过选案确定的稽查对象与当期工作重点和稽查实施人力资源是相符合的。以美国的选案体系为例:
美国的税务稽查工作是在总部高度集中的计划指导下进行的,由专设的税务稽查计划调研处负责稽查的规划、调研、制定及任务的下达。该部门通常在每年的6月公布全国稽查计划,下达到小区税务局。小区税务局按总部的稽查计划提取申请表,通过计算机筛选提取结合人工挑选确定稽查对象。选案后,将所选对象移送相关部门进行专业化税务审计,税务审计后的处理、司法等也是专业化进行的。由于税务审计操作过程是实行专业化协作分工的,而且这些审计部门人员都经过严格优质的专业化培训,因此,整个税务审计从人员配置到审计的各个环节都显现出较高的专业化水准,从而保证审计质量的准确性和公正性,使选案的成效得以体现。
(三)广泛的案源信息
在美国,其案源信息不仅包括纳税人的申报表,还包括“纳税人遵循纳税情况考核表”的分类抽样调查结果、工商、海关、银行等相关部门提供的信息、公民举报材料和从会计、审计等中介机构取得的信息。在澳大利亚,纳税人的银行存款、房产交易以及从公司取得红利等信息也都被收集,供选案分析之用。广泛多样的选案信息,为税务机关提供了全方位考察纳税人、提高选案准确率的数据基础保证。
(四)现代化的选案手段和方法
在具备了充足的选案信息之后,如何有效地处理和利用这些数据就涉及选案手段和选案方法了。美国的具体选案流程是:一个纳税申报期结束之后,税务稽查机构根据上级的稽查计划,将纳税人的当期申报纳税信息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标准化、程序化处理后存放于信息库。计算机系统依据人工设置的程序和各类指标对信息库中的申报信息进行归纳分析,重点是将从外部取得的有关纳税人的交易和收支等数据与纳税人的申报资料进行核对分析,其结果再经税务审计专家的筛选,最终确定需要进行税务审计的对象。
可以看出,美国的选案是经过计算机系统和人工两道程序。在初选时,借助现代化手段解决海量数据的加工处理速度,在复选时又通过人工分析提高个案的准确性。日本和英国的统计抽样方法侧重于案源选取的普遍性和入选概率的近似。
二、我国税务稽查选案工作现状
在我国,自1998年开始实施《税务稽查工作规程》。该规程首次以较完整的形式对税务稽查的案源分类和选案方法做了原则性规定,对税务稽查选案工作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税务稽查的工作职责从单纯的查补收入转向执法型稽查。面对以几何数量增长的纳税人、多元化经济主体和日趋复杂的经济环境,税务稽查选案工作需要在制度、手段和方法上全面更新升级,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完成新的工作任务。
与世界先进的税务稽查模式相比,我国现行的稽查选案机制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法律保障不够完善
2001年5月起实施的《税收征管法》设置了有关工商、银行等部门与税务机关相互配合的条款,但其作用十分有限。例如:与工商部门的协调配合限于工商登记和年检环节;与银行的协调配合主要是针对有涉税违法嫌疑的特定纳税人。况且以上条款也仅限于稽查实施程序启动之后,与此相比,选案阶段的调查收集信息更是师出无名。因此,就稽查选案而言,所 获取信息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尽管稽查选案人员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在所辖区域内扩展案源渠道,但这种没有法律保障的自助行为所能取得的成果无疑是十分有限、不稳定且难以持久的。
(二)案源数据收集渠道单一
根据《税务稽查工作规程》的有关规定,税务稽查案源可分为计算机选案、随机抽样、情报交换、举报、上级交办、其他部门转办等。其中情报交换、举报、上级交办等因数量较少,案源的稳定性较差。计算机选案和随机抽样则构成税务机关案源的主体部分,但这两类案源存在如下两方面的问题:
首先,信息采集网络不健全,渠道不畅通。无论是计算机选案还是随机抽样,都需要有真实、全面、准确的涉税信息作为数据基础,这就要求税务信息管理网络具备覆盖面广、数据交换灵活的特点。如果没有丰足并真实的信息资源,选案工作就不可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把握稽查工作主动权。然而,在税务系统,信息的收集、开发和利用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用信息管理网络体系缺乏完整性、严密性和科学性。其主要表现是:横向网络受到部门间的阻隔、纵向网络受上下级的阻隔。同级各部门间的信息交流和上下级间的信息反
馈受到网络广度和深度的制约,信息源未能开拓到尽可能广泛的程度。有些信息渠道虽已被网络覆盖,但没有充分发挥效用,形同虚设,实际上只是连着一些信息“空白点”。
其次,信息源渠道狭窄,信息质量偏低。目前可供选案分析的资料主要是征管信息和部分财务指标信息,针对特定税种的计税依据相关信息不全。仅以纳税人向税务机关报送的资料和日常税收征管信息作为选案的基础,缺少企业经营动态资料,这种基础下的选案分析对账外经营和虚假申报等情况难以判明。基层税务机关依赖纳税人税务登记和纳税申报时所间接获取的信息,有些已被人为地进行了技术处理,质量不高。另外,录入计算机的数据资料还存在残缺不全和时间滞后的问题,一些基础资料存在更新不及时、错误率较高的问题。以这些低质量的数据源作为选案的基础数据,直接影响了选案的质量。
(三)选案工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从工作实效上看,距离“建立科学的检查制度,统筹安排检查工作”这一目标还有相当的差距。其主要原因是未将选案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对从事选案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没有具体要求,对选案手段和方法缺少系统研究和管理,导致选案工作长期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除去上述问题外,按照现行税收管理体制,纳税人征管资料属于征管部门管理的对象,通过计算机进行纳税评估的职责也属于征管部门,因此稽查选案缺少完整的纳税人资料,纳税评估与稽查选案两项业务内容也存在某种程度的交叉。这种选案职能上的分离和选案数据的分割对稽查选案效率产生负面影响,而征管部门移送案件时也无法考虑稽查工作计划和稽查资源的配置等情况。有些相关部门受利益链牵制,或受本位主义等狭隘思想所局限,往往推辞搪塞、不愿提供有关纳税人的涉税资料和信息,造成案源信息渠道不畅。凡此种种都会增加稽查选案的被动性和局限性。
(四)选案方法和技术处理手段落后
从目前计算机选案系统的设计情况看,选案模块的开发还处于简单低级的水平,软件程序缺乏综合分析和模糊处理的能力,最多也仅限于在纳税人报送资料之间进行逻辑关系上的判断,而不能根据纳税人的经营管理现状和相关历史信息,进行横向、纵向、定性、定量的分析和推理;选案数据的调用局限于一般性查阅和检索等简单化应用,而没有延伸到建立数据 分析模型等来综合性处理信息,使得计算机在稽查选案方面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建立科学的税务稽查选案体系的初步构想
(一)完善立法,为建立有效的税务稽查选案体系提供保障
《税收征管法》中原则性地提出了要建立协税护税网,但这一目标的实现仅靠现有的法律法规是远远不够的。立法机关应当考虑在税收基本法和相关部门法律法规中明确工商、海关、银行、贸易管理部门以及土地管理、城市建设和交通、外汇管理、福利、商品检验、邮政通讯、新闻等部门或机构的协税护税义务及法律责任。基于法律法规保障之下的税务机关与 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换和协作关系才是持久和稳定的。
建议国家税务总局适时修改完善现行的《税务稽查工作规程》,从工作目标、工作程序和案源信息等方面对选案工作提出更具体、更清楚的要求,从制度上予以保障。
(二)实现数据共享,明确工作职责
要建立一个资源共享、内外相联、辐射范围广、监控能力强的税收信息网络,应从以下入手:一是建立纵横交错、严密健全的协税组织和协税网络;二是建立税务违法案件举报网络;三是建立国、地税相互之间、税务与工商、银行、海关、商务部门等单位之间的税务稽查情报交换网络;四是建立税务稽查内部、税务稽查机构与征收机构、税务代理机构等之间的信息交流网络。各级税务机关应向稽查选案部门开放计算机税收征管系统中的选案(评估)模块,纳税评估机构和稽查机构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能分别选取工作对象,以保证稽查局能够根据本局、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人机结合、动静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选案工作。
(三)设置专门选案信息管理机构采集整理选案信息,采用科学方法综合打分
建议税务机关在全国或地区设立专门的税务稽查信息管理机构,把信息的采集工作按责任归属分别落实到各职能部门。税务稽查信息管理机构对各信息网点提供的数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储存,建立全国统一标准的涉税指标体系,以供选案比对分析使用。
选案部门根据各渠道采集的信息,利用选案指标,使用计算机系统对各类纳税人作出基本描绘(每年修改一次),从而进行分析筛选。筛选的方法,即按照计算机系统所存标准,对来自各个渠道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并根据其异常情况的大小打分,各项分数的综合值越高,成为稽查对象的可能性越大。
(四)根据稽查实施环节配置人力资源,合理分配案源。
对案源进行分配时,要综合考虑稽查人员业务能力和特点。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对稽查人员实行评级制度,通过考核、考试评定级别。根据稽查人员的级别,结合利用现有配备的人才库,针对不同的案件类型选取不同级别和专长的稽查人员实施税务稽查,以较好地保证稽查的质量。
第四篇:打造标准化的税务稽查模式
努力打造“标准化”税务稽查模式
2010-05-18 13:57:55 | 来源:青岛市地税局黄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 | 作者:
青岛市地方税务局黄岛分局不断创新和优化稽查管理制度,努力打造“标准化”税务稽查模式,构建税务稽查的“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科学管理体系,对稽查选案、检查、审理、执行、纳税服务等方面实施科学管理,推进稽查工作的不断深化。
一、适应依法治税的需要,适时提出标准化税务稽查的目标
税务稽查是税收管理的主要内容,是税务机关直接面对纳税人行政执法的主要形式,是税务机关和纳税人矛盾和利益冲突的焦点。当前,税务稽查工作中还存在着选案不科学,缺乏衡量案件检查质量标准,案件审理自由裁量度过宽等问题。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分局适时提出实行标准化税务稽查的目标,为提高执法水平指出了正确的思路和途径。通过实行标准化税务稽查能够达到以下几方面的效果:
(一)有利于进一步规范执法工作
标准化税务稽查是建立在稽查工作规范化建设基础上的管理工作,是对规范后的各项税务稽查工作设定了具体而明确的工作要求和工作标准,是将相对较为原则的工作内容在工作步骤、工作环节的进一步细化,是工作质量和工作标准的进一步明确,如:行业核算特点、税收风险点查找、检查方法的实施、法律文书的使用等工作,都需要在合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制度和措施,才能保证执法的质量。
(二)有利于行政执法工作的公开、公正;
标准化工作管理将检查实施的工作范围、工作步骤、工作质量和案件的核实定案等工作均纳入了管理对象,虽然纳税人不同,涉税违法问题不同,违法性质不同,通过标准化管理工作措施的实施,不仅能够对同样的涉税违法问题使用相同的税收法律,实施相同的行政处理,而且能够在实施检查过程中,对不同的案件采取相同的检查步骤,对纳税人实施较为全面的检查工作,达到了“稽查面前纳税人平等”目的。
(三)有利于工作的监督和考核;
标准化的稽查工作管理体系建立之后,各岗位检查人员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均在各项制度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工作内容均通过法律文书、检查工作底稿、行政文书等进行了详细和规范的记载,检查工作的全过程能够全面的呈现,易于对案件的监督和检查,工作完成质量能够得到清楚的反映,易于对检查人员工作业绩和工作完成情况的考核。
(四)有利于检查人员工作水平的提高
稽查工作标准化管理体系将从事检查各岗位工作人员置身于一个有严格的工作质量要求的工作环境中,环环相扣的管理机制不仅约束检查人员的每一个工作步骤都要达到相应的工作标准,对于不能达到检查工作标准的,相关的管理部门能够及时反馈和纠正检查人员检查存在的问题,并指导检查人员采取正确的检查方法完成检查工作任务,使检查人员的工作水平在实践中得到磨练和提高。
二、按照“强化管理、精益求精”的要求,确定“标准化”稽查模式内涵
“标准化”稽查模式要求在稽查工作规范化的基础上,对稽查各环节、各要素建立可操作的标准参数,最大限度的盘活稽查工作各环节、各要素的工作活力,提高稽查工作质效。
通过一年的实践,我们初步将“标准化”稽查模式定义为一种以“精确、细致、深入、规范”为特征的管理模式,即为实现稽查管理目标,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运用科学的方法,细化管理流程,强化过程控制,对稽查工作各项活动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方式。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实行稽查工作底稿标准化。用列举的方式将必须检查的、反映的事项一一书面列出,注明出处,保持其原始性、合法性。二是实行稽查报告标准化。要求稽查报告格式、内容固定化、科学化,采取纸质卷宗与电子档案同步,用统一格式反映案件来源、稽查时间和稽查所属期间、被查对象基本情况、稽查过程中使用的查案方法及采取的税收保全措施、纳税人主要违法违章事实及其手段、适用依据、稽查人员的签字和报告时间、拟处理意见等等,简明清晰,便于审理。
三是实行案件文书标准化。依照法律、法规的要求,统一案件文书使用标准,规范文书使用语句,保证执法程序和证据提取的合法性。
四是实行案件证据标准化。对查出有问题的案件需要哪些证据材料、查出无问题的又需要哪些证据材料;日常检查需要哪些证据材料、专项检查需要哪些证据材料、举报检查需要哪些证据材料以及有效证据如何合法取得等,要求稽查人员逐栏逐项填写齐全,使取得的证据具有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完整性、及时性,使案件查处有“法”可依,实现对稽查过程和质量的控制。
五是实行审理资料标准化。对案件审理交接文书、审理工作底稿、审理委员会意见等资料统一标准,促使审理资料的规范化。
三、推广应用标准化稽查工作底稿,建立“标准化”稽查质量管理体系
我局借鉴审计模式,依据各行业生产经营特点和财务核算的特殊性,制定了《稽查审核工作底稿》,以表格的形式编写了14份详细的工作底稿,把经营收入、成本以及各项费用等逐项分解为审核表,并将各种数据的逻辑关系通过公式一一列明,最终达到检查人员通过填写表格,即可发现企业在纳税方面的疑点的目的,从根本上解决了由于工作经验不足而导致的检查不全面的问题。
该套底稿一改过去传统稽查底稿不标准、不统一、不规范的形式,采用统一标准的固定表格形式,分税种分行业设计工作底稿,改“反列举”为“正列举”,并对稽查取证工作予以明确的要求,把各税种、各必备指标都科学全面的反映出来,而且可以相互取证、相互逻辑核对,形成一整套科学化、程序化的稽查质量管理体系,规范了执法行为,强化了监督管理,提高了稽查效能。
四、以房地产行业为突破口,实施“标准化”行业稽查模式,提高行业检查质效
针对房地产行业专项检查,我局专门撰写了《房地产业税务稽查标准化工作指南》,该指南分为房地产概述、财务核算分析、检查内容及方法、结案指引、案例分析、政策汇编等六个部分,就房地产行业基本特征、开发流程、核算特点、成本费用标准、涉及税种、税收风险点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详细的分析说明,对检查的手段和途径、法律法规依据、检查取证等事项进行了具体的指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根据编写的工作指南,今年对房地产企业进行了剖析式检查。在检查准备阶段,该局邀请会计师事务所专家,对房地产行业的行业特点、行业流程以及会计审计方法进行全面剖析,并将会计审计与房地产行业的税务稽查进行对比,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在房地产“标准化”稽查实践过程中,要求检查人员在检查中凸现“深”和“广”两方面要求,即在成本的结转和往来帐的核对上要求“深挖”,在检查和取证的范围上要求“面广”。
五、明确内部分工,健全制约机制,以“标准化”流程,规范稽查
一是制定并完善稽查基础制度和规范,使每一项工作均有衡量标准。今年以来,我局制订并完善了《税务稽查执法文书规范》和《稽查基础制度》两大系列、共计十五项管理制度,并对各环节文书进行了合理改进,先后调整了稽查报告、询问笔录、处理处罚等文书,对案件实体、程序适用、法律文书、卷宗装订等标准进行了统一。特别是提高了案卷的评审要求,在评查过程中对不规范的稽查文书责令补充或整改,并与目标岗位责任制考核挂钩,不断提高稽查人员的税收执法水平。2008年查结的案件结案审结率达到100%,结案率达到93%,案件质量较以往有了大幅提升。
二是优化内部执法激励机制。在认真落实首查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的同时,建立健全主查责任管理制度,同时,建立与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相匹配的惩戒机制,促进稽查人员把案件查深、查透,税额查足,把每个涉税违法案件办成“铁案”,真正把好税收“最后一道防线”。
三是强化税务稽查执法的监督机制。建立和完善税务稽查案件查处结果公告制度和稽查案件复查制度,对案件复查发中现的各种执法过错行为,加大责任追究力度,促进各执法环节、执法岗位人员的执法水平和执法质量的提高。通过健全内部制约,实行规范稽查极大的提高了工作质效,2008年稽查局共查补并入库各项收入达到3105万元,同比增长117%,执法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
六、“标准化”稽查促进了增加税收收入与规范执法的成效
一是结合地区税源特点,做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税收检查,抓好大案要案的查处。在开发区,重点行业(主要是房地产业)和重点企业虽然只占总户数的8%,但贡献的税收份额却占到税收总收入的72%。我局几年来连续对房地产、建筑业开展行业性专项检查,连续两年均有查获案值在100万元以上的大要案,有效规范了房地产、建筑业的税收管理。我局在2009年的税收专项检查中,共地216户企业实施自查或重点检查,查补总额5418万元,查补总量是近三年来的最高水平,居全市各分局稽查局首位。稽查质量大大提高,稽查程序进一步规范,稽查文书更加准确,没有出现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情况。
针对部分重点行业“年年检查,年年有问题”的现象,我局对以前税收专项检查中房地产、建筑安装、工业、商贸流通等重点行业分别存在的较为典型的税收违法问题进行归纳,整理编写成《黄岛分局以前税收专项检查情况通报以及分行业检查案例》,通过税收专项检查动员部署会议发给各企业财务人员,并编写了各行业自查提纲,要求纳税人在税收专项检查自查阶段根据提纲进行自查自纠。同时结合20余个典型案例对纳税人进行了举案释法宣传教育。对以往查处的典型税收违法案件,以案例的形式整理出来,对各种税收违法行为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点评,并对案件的处理处罚情况进行公示,在纳税人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和反响,产生了较强的震慑及教育作用。
实现税务稽查规范化管理的路径探析
发布日期:2009-02-14
访问次数:
225
信息来源:沛县地税局 字号:[ 大 中 小 ]
税务稽查是税务机关依法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履行纳税义务、扣缴义务情况所进行的税务检查和处理工作的总称。它依据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和规章,查处税收违法行为,保障税收收入,维护税收秩序,促进依法治税。税务稽查管理的规范化对规范税收执法行为,促进税务机关依法行政,保证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税收执法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实现税务稽查的规范化管理,必须在坚持依法治税的前提和基础上,通过增强制度约束、加强执法监督、规范工作考核、提高税务稽查人员素质等途径来实现税务稽查的规范化管理。
一、依法治税,实现税务稽查规范化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依法治税是税收工作的灵魂和基石,是“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严格依法治税,用法律的刚性、法律的权威、法律的规范来统帅税收工作,对于深化税制改革,强化税务管理,维护税收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依法治税的问题上,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有:
(一)税收法律法规立法层次低
我国目前税收法律制度不健全,使税收执法有时无法可依,有法难依。目前我国实行的税收法律、法规中仅有几部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颁布的,至今仍没有一部税收基本法。大部分税法是国务院根据授权以条例或者暂行条例的形式生效的,有的还是以内部政策文件的形式下发的,致使税收立法的级次较低,效力不高且透明度差,降低了税法的影响力,而且使税法与其他部门的法律不协调或发生冲突时处于不利的地位。二是税收法律制度不完备,立法上存在滞后性。在一些领域还存在着立法盲点和空白,税收立法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实践,使有些税收工作在具体实践中无法遵从。有些虽有立法,但法律虚置问题严重,难以保证执法的统一。
(二)税收执法尚不够严格和规范,税收执法水平不高
税务机关缺乏应有的依法治税的意识,地方领导干预税收执法的现象仍然存在。从实践中看,税务机关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和税收强制执行措施相当困难,从而使一些税收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处理和纠正,对税收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还远远不够;
(三)税务机关缺乏相应的税收司法权且司法保障体系不健全,不独立
税收法律赋予税务机关的执法手段虽然得到强化,但法律没有赋予相应的保障力量。从实践中看,在税务稽查工作中,由于税务机关缺乏相应的司法手段,通过正常的行政手段无法取得有力的证据,使得一些税务案件的取证工作陷入困境;另外,从事税务案件侦查工作的公安人员存在着不熟悉税收业务知识等问题,税务机关移送公安机关的涉税案件往往是久拖不决或不了了之。不能有效地维护正常的税收秩序,税法的严肃性受到冲击。
实现税务稽查的规范化管理,首先,要不断提高税收的法制化程度:
一要规范和完善税收立法。在税收立法中要遵守立法权限和立法程序要注重提高立法质量,同时也要注重提高税法的透明度。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一是加快税收基本法的立法工作;二是要提升各主体税种的法律层次。
二要增强税务执法的规范化和透明度。税务执法关键在人,重点在基层。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征管方式仍是粗放式的劳动力密集型的人海战术,税务人员的执法素质参差不齐,征管科技含量低。税务执法的规范化程度不高,税收执法亦缺乏相应的透明度。为此,要不断地加强税务人员“两个素质”的教育,切实提高税务人员的执法水平;同时要注重完善税务执法的公示制度,接受纳税人和社会各界的监督。
三要加强司法监督,健全司法保障体系。一方面,要健全同司法机关的联系制度,充分借助司法机关特有的执法权力预防、制止和侦察各种税务违法犯罪活动,协助和保障税务机关依法行使法定职权,维护税收秩序;另一方面,进一步健全司法机关的法律责任,加强司法监督,以此鞭策司法部门自觉主动地为税收工作保驾护航。第三,成立税务警察队伍,赋予税务机关一定的司法权。
其次,要进一步深化税收改革,加强税务机关的规范化、信息化建设:
一要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有效的人事政策对税务管理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要积极实施人才兴税战略,彻底打破“吃大锅饭”、“铁饭碗”的局面,强化竞争机制,实施激励机制,以能定级,按级奖励,能进能出的人事管理制度,为优秀人才的发展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要加强税务机关以信息化为支撑的规范化建设。主要从加强稽查基础制度建设、完善岗责体系、规范业务操作流程、落实责任追究、严密执法监督、提高稽查科技含量、提高部门间信息共享度等方面入手,制定和实行完备的工作制度,规范执法行为。
三要适时进行税制改革。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以及税务管理的具体实践,对我国的各项税制进行改革。
二、制度约束,实现税务稽查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建立规范、系统和科学的税务稽查制度。要使税务稽查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必须建立规范、系统、科学、严密的稽查制度,既能保证稽查工作的高效运行,又能约束稽查人员必须公正执法,这是做好稽查工作的关键。规范、系统、科学、严密的税务稽查工作规程应该包括:
(一)制订稽查计划
税务稽查机关应根据税收征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的纳税人涉税信息及日常工作中掌握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通过有效的分析对比,制定出具体的工作计划,实施有效的稽查。
(二)建立科学的稽查选案制度
通过计算机对所有纳税户的有关资料进行科学的程序分析处理,筛选出一些需要稽查的对象,彻底改变通过群众举报或实地查账获悉后进行稽查的原始的、落后的选户办法。另外,还可以通过管理分局的纳税评估初步确定稽查对象,为稽查选案提供线索或来源。
(三)确定形式多样的查案实施制度
税务稽查包括日常、专项和专案稽查,要实施这几项检查,应建立的制度有:建立日常性的案头查案制度;推行调账查案制度;完善实地查案制度。
(四)实行稽查与审理彻底分离制度
税务稽查是一种行政执法行为,税务稽查审理是税务稽查总体工作最为重要的环节,对稽查质量的提高,税收环境的净化起到关键的作用,能够有效地保障了税务稽查成果。目前有些地方从事税务稽查工作的人员同时还从事着对自己稽查案件的稽查审理工作,不利于提高稽查案件质量,不能够有效地防止税款流失,不利于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五)建立权威、及时、高效的结案执行制度
《税务处理决定书》是税务稽查机关对稽查对象的税务违法行为做出的权威性判决,是具有法律依据的时效性文书,要求其执行者必须依时执行。为此,税务稽查机关必须及时、认真、正确地作出决定并严格地执行。
三、执法监督,实现税务稽查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保障
(一)税务稽查执法监督的重点放在“四个环节”
一是稽查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环节是稽查工作的主架构,稽查围绕这一主架构展开,稽查人员因这一主架构而配置,稽查资料因这一主架构而按时序分类归结,它是整个稽查开展工作的一面镜子,执法监督应以此为核心。二是稽查工作的考核不单是看其年终入库多少税款,从依法治税的角度讲更重要的还看是否依法开展稽查工作,四个环节明确反映了执法过程,便于及时发现问题,规范执法。三是对于某一稽查案件来说,四个环节处于事前和事中,是防范和及时纠错的有利时段,执法监督此时切入,效果好。四是从稽查工作切入整个税收工作的时间来看,其处于对纳税对象实施税收征管的末位,发挥着纠偏断后的作用;从监督的角度来看,地税稽查是对纳税人是否依法纳税的监督,也是对地税征管部门是否依法征税的监督;其权力必须受到有效的监督,才能进一步防范执法过错和腐败。
(二)实现稽查执法监督工具网络化
一是稽查信息处理的需要。从稽查资料规范化要求来看,稽查文书案卷必须按规定统一封面式样、纸张规格、内容格式、装订顺序、归档办法等。二是稽查执法监督管理的需要。要监督稽查的执法情况,就必须介入执法的过程,但监督工作是保障税收等法律、法规以及各项政策的正确执行,而不能影响甚至妨碍执法工作。
(三)稽查执法监督的办法
一是实时采集地税稽查四个环节的执法信息;二是将数据、文字准确输入到预置的稽查文书中;三是四个环节分属各环节稽查人员维护和使用,管理人员及各环节稽查人员分配有不同层次使用权限;四是管理人员可随时查看稽查案件办理进度及办案细节,检查其执法情况;五是根据稽查工作规程、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提出执法监督的意见,规范执法。
(四)加强税务监察
税务监察是对各级税务机关及其人员在执行公务过程中的违法乱纪情况进行监控。目的在于促进税务执法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
(五)完善税收执法监督机制,提高税收执法的透明度
权力是指政治上的强制力,没有监督的权力是容易腐败的权力。税权是政府课税的权力,是政府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税务机关的工作人员则代表国家、政府执行一种有强制性的公务,是人民的勤务员,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没有任何谋求私利的权力,因此,税务执法人员必须过好“权力关”,接受社会的监督。为此必须完善税收执法的监督制约机制,提高执法的透明度。
1、完善机构,强化职能。将现在的政策法制科(处)、监察室合二为一,更名为税收执法督查室。对内代表税务机关行使税收行政执法和廉政建设的监督权,对外具有行政处罚的裁定权。其内部管理则实行上管下,即县一级的税收执法督查室的人员由地(市)局派驻,以此类推。它只对上级税务机关和同级人大、政府负责,实行定期轮换。这样,以避免或排除内外部的干扰和阻力。
2、健全税收行政执法督查的制度,规范职责程序。一是规范督查的对象和范围;二是制定督查职责和程序;三是制定督查质量和效果的考核评定办法;四是理顺法制、纪检、监察等部门的关系,建立定期汇报制度。自觉接受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领导,接受地方人大的监督,规范税收督查行为。
3、建立执法责任追究制度。主要是对税务执法人员执法行为不当的责任追究。一是行政处分责任追究制度;二是经济赔偿责任追究制度;三是法律责任追究制度;四是执法责任追究程序,包括立案、调查、处理、复议、裁定、诉讼等内容。用违法必究的强硬手段,规范税务机关及其税收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行为。
四、规范考核,衡量税务稽查规范化管理的重要尺度
建立以执法责任制为核心的考核管理机制。税务稽查规范化考核要以税务稽查四环节为基点,但任务型的稽查普遍存在,影响了稽查职能的发挥。传统的稽查管理就是任务型的稽查,新体制要求从任务型向执法型转变,但税收任务过重导致任务型稽查得不到改变。对稽查适当定一些任务考核指标也不是不可,但如对稽查部门定的任务过高,并且以完成任务作为发放奖金、评选先进等考核指标,容易形成单纯的任务观点,对严格执法、对严格稽查程序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任务紧时,只要税款赶紧催缴入库,有些必要的稽查程序就简化了,或是为催缴入库,就把取消罚款、滞纳金作为优惠条件。
五、稽查人员素质,实现税务稽查规范化管理的核心因素
税务稽查人员是税务稽查管理中最活跃的因素,要全面加快税务稽查队伍建设,进一步充实稽查力量,一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税务机关要结合轮岗换岗,把德才兼备,能查善管的优秀人才调整选拔的稽查岗位,配强、配足、配优稽查队伍。二是激活人才能力机制。在稽查内部,采用业务考试、业绩考核、群众考评及竞争上岗、优化组合办法,推行稽查全员能级管理制和末位淘汰制,激发干部职工自我加压、自强素质的内在动力,较好地解决疏于学习,淡化能力问题,促进队伍建设。三是加强业务培训。税务稽查部门要在抓好授课、考试培训的基础上,采用稽查案件集体汇报会、案例分析会、模拟查账等行之有效的方法、方式,切实加强稽查人员税收法律法规、会计实务、检查技能、微机操作应用技能等专业知识的“实战演练”培训,努力提高稽查人员在财务、法律、计算机技术等各方面的综合执法素质,逐步建立起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税务稽查队伍。
第五篇:税务稽查工作总结
紧张而又繁忙的2006年即将过去了,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感慨颇多,我稽查三科的同志们在“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引下,在分局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在兄弟科室的大力支持下,胜利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强化“稽”字
认真履行职能
税务稽查是打击偷漏税的最直接的手段之一,其基本职能有稽审、监控、惩处、督导、促收等,我们在稽查时有效的将这些职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了税务稽查工作的特点。
二、着眼“稳”字
确保收入完成由于目前我区企业的经营情况不是很好,经济效益下滑,资金周转不畅,导致税收收入很难完成。税收收入是我们工作的中心,市局考核收入计划按平均进度考核,这就要求我们稽查科在完成任务时也要跟上分局的步伐,每当查补出税款时,我们就立即组织入库。由于企业有困难,总想一拖再拖,我们就再三做工作,采取“说破嘴、跑断腿”穷追不舍的工作态度催缴入库,保证了全局一盘棋的步伐。
三、狠抓“素”字
解决营养不良
干部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反映着稽查质量的高低,为了保证稽查质量,我科的同志们在跟上分局的业务学习的同时,本着缺啥补啥的原则,结合全国税务执法资格考试,自己每天抽出半个小时的时间“充电”,着重解决工作中急用的知识,掌握最新的税收动态,了解最新的税收政策。通过学习每个人的查帐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使大家在提高工作能力方面收益匪浅。我国以加入wto,我们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否则将被时代所淘汰。在做好业务学习的同时,我们没有放松政治理论的学习。今年我们着重学习了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学习了江泽民“7.31”讲话以及在“十六大”上的报告,提高了我们每个人的思想理论水平,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一系列政治业务学习,每位同志的自身素质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稽查业务更加精通了,税收政策、法规掌握更加准确了,执法程序更加规范了,政治立场更加坚定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力求“准”字
贯彻税收政策
在贯彻税收优惠政策方面力求准确,我们按照分局制定的“四无”承诺,准确无误地加以贯彻,我们利用稽查工作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具体落实不走过场;在稽查质量上力求准确,“准”在稽查当中很重要,它是稽查结果的综合体现,我们在实施稽查前,先对被查企业纳税情况进评估,找到最佳切入点。实施稽查时,为了政策掌握的准确,我们还经常咨询综合科的同志,求得帮助,一年来我们稽查过的企业没有因我们的稽查结果而发生争执。
五、推进“优”字
提高服务水平
经过几年的“双评”工作,我们更加牢固地树立了优化服务意识,我们时刻没忘以服务经济发展,服务纳税人作为出发点,改变了过去只注重要求纳税人履行义务、忽视纳税人权利,只注重行使征税权利、忽视对纳税人服务的倾向,我们摆正了执法与服务的关系,增强了服务意识,将服务寓于稽查中,赢得了纳税人的理解与支持,从而保证了工作的顺利开展。
六、不忘“廉”字
树立地税形象
清正廉洁、务实高效,是我局的治局方略,我们严格按照分局年初签定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一级负责一级。一年来,我们认真参加分局的各类廉政建设活动,认真学习关于税务干部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认真收看廉政教育片,做到了警钟长鸣、防微杜渐。平时我们还结合每个季度的廉正写实,全体同志重温自己所写的廉洁自律保证书。全年累计拒吃请10余次,还谢绝了礼金。我们的做法得到了纳税人的好评。
七、提高“率”字
增强稽查质量
考核指标中,对选案中标率、查补入库率、处罚率、滞纳金加收率分别要求达到60%、80%、10%、100
%。表面上简单的数字,实际上标准是非常高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稽查中既要高标准又要严要求。稽查中我们不论税种大小税额多少,都认真对待一丝不苟,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没少得罪人,尽管如此,我们也乐此不疲任劳任怨。正是有了全科同志的共同努力,才保证了稽查质量。
八、突出“严”字
遵守规章制度
我局是全国税务系统文明服务示范单位,是省级文明单位标兵,分局的要求是非常严的,各项规章制度较细,平时考核又多。为了树立良好的地税干部形象,我们全科同志认真遵守规章制度,自觉严格要求自己,“严”字当头,与局领导班子保持一致,时常温习税务干部的要求和标准,全年没有发生违规现象。
九、强调“宣”字
普及税法知识
宣传税法是我们的一项工作内容,今年四月税法宣传月期间,我科负责了两幅大的宣传条幅,接到任务后,我们立即行动,克服了诸多困难,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此外,我们还负责了市局税法宣传的部分工作,得到了市局领导的肯定。平时,我们在稽查时也不忘税法的宣传,随时随地解答一些人的咨询,得到了纳税人的好评。
十、其他方面
1、地域管理,我们担负电力办事处,尽管路途比较远,天气寒冷,我们照样按照分局的要求做好地域户籍管理,及时将检查情况报告有关科室。
2、临时工作,我们对局里安排地临时工作,积极按时间、按规定保质保量完成。
3、存在的不足,我们的稽查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我们的检查表及文书的制作还需下大力气,这些都是我们今后需努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