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秦帝国观后感
大秦帝国观后感
最近公司密集组织看了51集的大秦帝国一开始本以为是部沉闷冗长难耐的历史剧看了却让人颇感伤感,里面有几个人物特别让人觉得心疼!“白雪”“莹玉公主”这两个爱着卫鞅的女人,爱得那么深,却从不自私的想独自拥有,如果我在少年时便懂得这些大爱。也许不会沉浸在小儿女的情感世界里。看完也让我对秦国有了不一样的想法,原来秦国也有积弱不振,割地求和的日子。小时候历史背过不知道多少遍“商鞅变法”但是从来不知道何谓变法,也不知道变法这件事到底有多么的困难重重,这件事的造成的影响有多大。最重要的有多少人知道商鞅其实不姓“商”,也非姓“卫”而是姓“公孙”还有一直以为商鞅变法和秦始皇是同一代,没想到相差了那么久。我特意上网查了资料才知道商鞅于秦孝公变法时期,大约西元前360年左右,秦始皇统一约为西元前221年所以两者竟相差了140年啊。我原本以为应该是同一时期呢。
黑色裂变讲述的是秦孝公时期, 秦国已经是一大烂摊子, 因为经历过前四代君王乱政, 年年与魏国征战不休, 秦国差点就要被六国分食, 在秦孝公运筹帷幄, 秦国勉强保了下来, 但是秦国还是危机四伏,强敌环伺, 加上秦国一向封闭, 整个国家可以说是如临深渊,随时可能垮台, 在这种极度恶劣的情势下, 为何会有日后强大的秦国让秦始皇运用呢? 我想这通通要归功于秦孝公与商鞅长达20年的“商鞅变法”商鞅跟秦孝公相见如故, 秦孝公敬佩商鞅的磅礡才氣, 商鞅崇敬秦孝公的大海胸襟, 秦孝公倚仗商鞅的法家治國才能, 商鞅依靠秦孝公全力支持, 在这种如鱼得水之下, 秦国被推向了最高峰。黑色裂变会让人如此感动的原因主要是商鞅如神一般存在的大公无私,他完全沒有“自己”, 奉行的是法家, 也就是所谓的“法律之前,人人平等” 在战国时代, 这种想法是很惊世骇俗的, 他认为秦国要强大, 必定要把恶习连根拔起, 于是他立法, 秦孝公不择手段的支持他, 把全秦国的王室贵族都得罪完了, 把所有田全部平均分给国人, 奴隶提升为平民, 人人都有机会加官进爵, 有过就罚 有功必赏, 禁止私斗, 包括类似“身份证”一类的东西防止其他国家的人来滋事犯罪...诸如此类, 很多很先进开先例的制度..夸大一点, 他应该是全亚洲真正首位落实法律的始祖,而且历史上变法这么成功影响这么深远的, 好像只有商鞅变法而已...对平民来说, 他是神, 因为他让人人对生命充满了希望, 对贵族来说, 他是鬼, 因为他赏罚
不避权贵(秦孝公最亲的兄长甚至被连坐,处以劓刑,),权贵特有的权利几乎被夺取, 朝堂上的一堆贵族族因为他的功绩太大, 完全被压制...秦孝公一死后, 这些贵族通通浮出來要置他于死地, 甚至外通六国要求秦惠文王处死商鞅, 因为商鞅的能力跟权力实在太强悍, 商鞅不只是立法者, 同时对军事也很在行,从最强的魏国收复失土, 当中所需的智慧, 实在在不需要贅述...贫弱的秦国完全靠的就是先进的法律扶持起來, 在经济 政治 战争上, 完完全全都倚仗着法律权威, 而秦孝公商鞅死守法律, 对贵族的处罚都硬着干, 甚至一次死刑杀掉700多人, 这种重典律奠定了秦国的强大根基, 当然商鞅也被冠上酷吏,冷血无情之名, 只是当时的人懵懵懂懂太狭隘, 无情的不是商鞅, 是法律。
通过观看《大秦帝国》,不仅感受到战国时代七国争雄,百家争鸣,万马齐喑,对中华民族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被秦孝公、卫鞅的君臣之情,法治强国的不屈不挠所感染,增强了对企业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激励我们立足本职岗位,开拓创新,奋发进取,以更加优异的成绩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
第二篇:大秦帝国观后感
大秦帝国观后感
篇一:大秦帝国>观后感
年前,无意间于网络上浏览到了电视连续剧《新大秦帝国》的信息,原以为《新大秦帝国》也不过是一部普通的历史剧。因为在我们的印象里,一说起秦国就只有秦始皇、就是暴政、就是一个短暂的王朝。仅管如此,因为热爱历史的原故,我还是豪不犹豫的在线观看了此剧。没想到,不看不知道,一看忘不掉。从一开始,这部电视连续剧就深深的吸引了我。于是乎,一口气看完了51集。本来当时就要写写观后感的,但是感觉此剧太博大、太深厚、太经典,不写则已,若写就不能草草了事,所以迟迟未能动笔。只到前段又完完整整地看完了第二遍,才下定决心写此观后感。
我个人认为,就总体来说,《新大秦帝国》是有史以来拍的最好,最有看头的一部历史剧!为什么这样说呢?其因有四。
一、《新大秦帝国》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正确的高度来审视和评价了秦王朝的历史意义和地位。
在我们的印象里,秦王朝是一个短暂的王朝。一说起秦王朝,人们就只会想到秦始皇和他的暴政;一说起秦王朝,人们就只知到秦始皇统一了六国;除此之外,秦王朝没有什么特别,似乎可有可无。但《新大秦帝国》却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正确的高度来审视和评价了秦王朝的历史意义和地位:“大秦帝国是中国文明的正源;秦王朝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重要的一个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自由奔放、最为充满活力、最为伟大的时代。用那时候的话说,那是一个‘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剧烈变化时代。用历史主义的话说,那是一个大毁灭、大创造、大沉沦、大兴亡,从而在总体上大转型的时代。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的转型,隶农贵族经济向自由农地主经济的转型,联邦制国体向中央统治国体的转型,使中华民族在那个时代达到了农业文明的极致状态。那个时代名将辈出,大才如云,英主迭起,那是一个大争的时代。中华民族的所有文明支系都被卷进了这场全面彻底的大争之中!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举凡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都在这种大争之中碰撞出最灿烂的辉煌。战争规模之大,经济改革之彻底,权力争夺之残酷,文化争鸣之激烈,民众命运与国家命运的联系之紧密,创造的各种奇迹之多,涌现的伟人之多―――所有这些,都是后来的时代无法与之比肩的,甚至是无法想象的。”(作者孙皓晖语)
二、《新大秦帝国》所展现的浪漫情怀和奋斗精神催人奋发
打开《新大秦帝国》的视频,首先序幕里的字幕和音乐就给人一种激昂的斗志和奋发的精神。接下来我们看到了战争场面的宏大、血腥和残酷、看到了秦人的顽强和英勇不屈!但秦国自秦穆公春秋称霸后,经历几代乱政,列强蚕食,国土沦陷。到了秦献公,为了收复河西失地,又与魏国连年争战长达二十年。此时秦国的国力已消耗殆尽,到了亡国的边缘。在此危难关头,秦献公的二儿子——该剧主人公仲公子赢渠梁(后来的秦孝公)以其非凡的胆识提出了罢兵休战的主张。秦献公自是不能认同,但在次日的决战中却中了魏军的狼毒箭,身负重伤,而不得不退兵和反思秦国的命运,并在临终时最终确定由赢渠梁来继任秦国国君。秦献公的大儿子公子虔勇猛善战、颇负人望,秦国老氏族想拥立公子乾。但公子乾深明大义,全力支持赢渠梁,真正起到了秦国柱石的作用。
“秦王朝所处的历史时代是一个‘大争之世’。所谓‘大争’就是争得全面,争得彻底,争得漫长,争得残酷无情。《新大秦帝国》也就是讲述了在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战国末年,在这个‘大争之世’,面临亡国之祸的秦国于列强环伺之下,从秦孝公开始,筚路蓝缕,变法图强,经过几代君臣的不懈努力,最终扫灭群雄而一统天下的艰辛悲壮历程。”(作者孙皓晖语)。那一次次濒临垂死的争扎,无不令人肃然起敬!那一声声铿锵有力的使令,无不令人信念坚定!那漫天飘舞的雪花、那气壮山河的战歌,无不令人心胸澎湃、热血沸腾!
三、大秦帝国的兴衰、商鞅变法的实施过程值得企业和国家深思和借鉴
商鞅变法之前,秦国国弱民穷,列国卑秦不与会盟,且欲分秦灭秦而后快!当此之时,秦孝公赢渠梁深刻地认识到唯有变法才可以图存。
秦孝公继位时,秦国国力已消耗殆尽,到了亡国的边缘。但秦国举国上下还处在替秦献公报仇雪恨的激情之中,他们要求杀了被擒的魏国丞相公叔痤,继续与魏国决战。秦孝公面对秦国穷弱的现实,力排众议,放了公叔痤并采取了割地与魏国修好的英明决策,终于迎来了一个喘息的机会和稳定的局面,终于创造了一个变法发展的大好时机。至此,我们不禁要问;“若非如此明君,还会有后来大出天下、统一六国的强秦吗?”
当公叔痤要求秦国纳贡称臣时,秦孝公回答的非常经典:“不纳贡,不称臣。秦国穷困,无贡可纳;秦人硬骨,不能折腰!”。秦国虽然贫穷,但人穷志不短。至此,我们不禁会由衷地感叹:“有此明君,秦国可以无忧亦”
随后,秦孝公又刻了一块国耻碑,立于宫门,让全体国人牢记国耻,发愤图强。如此卧薪偿胆,至此,我们可以肯定:“有此明君,秦国焉能不强!”
为了富国强兵,秦孝公接着向天下发出了被誉为五百年一卷雄文的《求贤令》,大召天下士子入秦为官。《求贤令》中他实事求是地陈述了秦国的贫弱现状、自己发奋图强的决心和秦国将来对强秦士子的回报。为了鉴别和斟选真正的人才,秦孝公火眼金金,不以老甘龙的读书多少为依据,而是让入秦的士子先到秦国各地走访三个月,根据实情写出策论,再按才录用,最终求得了真正的大才——卫鞅。卫鞅的《治秦九论》给秦国带来了希望,秦孝公也因其远大的目光和广廓的胸襟成了卫鞅心中真正的明君,以致于他们废寝忘食地谈了三天三夜,最后决定连起手来大干一场——变法。在确定变法之时,秦国老氏族极力反对,但秦孝公在公子虔的支持下丝毫不为之动摇,并坚决地说:“秦国变法不是虚应>故事,有人拥戴,秦国要变,没人拥戴,秦国还是要变。”然后又与满朝文武在国耻碑前对天盟誓:“上下同心、变革雪耻、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卫鞅提出变法四要:
一、奖励农耕以富国;
二、激赏军功以强兵;
三、统一制权以理政;
四、移风易俗以正民,四纲之下又有废井田、开阡陌、奖励农耕、奖励军功、激赏移民、实施郡县制、移风易俗、统一度量衡、建立新军制等相关法令保正实施。秦孝公拜卫鞅为左庶长,总领国政,推行变革。赐卫鞅穆公镇国金剑,并晓喻朝野:“先祖穆公镇国金剑,号令所指,违者杀无赦,凡坏我变革大计者,无论公室宗亲,一律依法论罪!”接着,秦孝公又抽调干吏景监做左庶长府领书,抽调干将车英做执法都尉,给卫鞅配备了精干的属官。还与卫鞅同车而行、偕手入府。莫大的信任与支持保证了新法的顺利实施和商鞅变法最终的胜利。至此,我们更加肯定:“有此明君,秦国焉能不强!”
说完了一代明君秦孝公,我们该说说乱世大才、法家名士卫鞅了。卫鞅身怀不世之学,却不能为强魏所用。为了施展平生所学,也为了实现远大的政治理想,在五百年一卷雄文的秦公《求贤令》的感招下,不畏艰险地来到国力最弱、生活最艰苦、危机四伏、朝不保夕的秦国。与秦孝公一起推行了一场长达二十年的、惊天动地的、堪称史上最著名、最成功的大变法。终于化腐朽为神奇,使原本濒临亡国的弱秦一举成为天下第一强国。终于完成了秦献公收复河西的未了殊愿,并为秦国大出天下、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卫鞅自己也因其不世功勋从客卿升为左庶长,再升为大良造,最后被封为商君,从而适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负。
回顾商鞅变法,何其举重若轻!“徒木立信”,略使小计,四两拨千斤,便取得了全民的信任;回顾商鞅变法,何其艰难凶险!从争水私斗到墨家刺杀,再从墨家刺杀到太子事件,直到最终被车裂,哪一次不是危及生命;回顾商鞅变法,何其大公无私!从斩杀私斗重犯到应对墨家刺杀,再从应对墨家刺杀到刑治公子虔,哪一次又有丝毫的退缩畏惧!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商鞅真正做到了“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鞠功尽粹,死而后已”。
综上所述,我想《新大秦帝国》这部电视连续剧值得世人观看,更值得当下希望变革或者正处于变革中的企业和国家深思和借鉴。我们应该想想秦国为什么会大出天下、统一六国?我们应该想想秦国的变法与其它六国的变法有什么不同?我们更应该想想秦国的变法取得成功的关键和保证是什么?
四、《新大秦帝国》具有高超的艺术成就
《新大秦帝国》的演艺阵容和实力自不用说,绝对上层和一流。除此之外,我觉得《新大秦帝国》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悬;老秦人的英雄气概更是令人荡气回肠、热血沸腾。秦孝公和商鞅两个主人公塑造的虽然有些过于完美,但决对成功。《新大秦帝国》里商鞅的“治秦九策”可以和《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的“隆中对”媲美!商鞅拜左庶长时的答辩和秦孝公墨家论证台的答辩也可以和诸葛亮的“舌战群儒”媲美!剧中象老甘龙那:“飓风过岗,万木尽伏,不摧不折,悠悠可期”哲理警句,也随处可见。至于有些网友评论《新大秦帝国》的某些情节与历史不附,说什么硬伤,说什么观后如鲠在喉,我不敢苟同,我认为那不过是哗众取宠。什么叫创作?什么叫艺术?那能一字不动的照抄史书吗?既使能的话,我想那还有这个味吗?还有些网友评论说《新大秦帝国》把主人公塑造的高大全,象神,不象人。《三国演义》是大家公认的经典,试问诸葛亮不高大全吗?不象神吗?更何况,鲁迅先生评论诸葛亮不但象神,而且象妖!
以上为我看《新大秦帝国》之后的观后感。
篇二:电视剧《新大秦帝国》观后感
文/凌云子
刚看完电视剧《新大秦帝国》,感想良多,忍不住想写点东西。
电视剧《新大秦帝国》将战国时代的商鞅变法拍成了一部大气磅礴、荡气回肠又充满激情、浪漫的长篇历史电视剧,采用大量的虚构甚至是改变史书记载来塑造了两个几乎完美的艺术想象:秦孝公和卫鞅(后因封为商君才称为商鞅)。
秦孝公赢渠梁(侯勇饰)接任国君之位时,秦国已陷入四面楚歌之绝境。秦穆公称霸后,秦国四代君主君权旁落,宫廷政变不断,国力剧降。秦孝公的父亲秦献公更是以战强国,却屡战屡败,耗尽国力,还被迫向魏国割让了河西、秦东和函谷关等大遍土地。六国在山东召集大会,准备分秦。秦国正临内忧外患、生死存亡之际。秦孝公清醒地认识到秦国无论是国力还是军事都远远落后于其它六国。秦军士兵基本上没有盔甲,武器简陋,后勤不继,兵源匮乏,老爷爷和小孙子同上战场。全靠老秦人的舍生忘死、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才勉强保住暂时不亡国。为了稳定最急于灭秦的魏国,他在所有大臣的反对下,释放了被俘本应斩首为先父祭灵的魏国丞相公孙痤,并拿出国库与皇室的大量财产和稀世珍宝贿赂六国权贵,力保秦国暂时无战事,为秦国赢得了一丝喘息之机。他手刻国耻碑,以血涂字,立于宫门,誓以变法强国。他向天下发出《求贤令》,以与贤士“分享秦国”的诚意,大召天下士子入秦为官。他让来秦的士子先到秦国各地走访三个月,根据实情写出对策再论才任用。卫鞅以法家思想折服了秦孝公,《治秦九论》更使他看到了秦国的未来希望。他们连谈三天三夜,决定实行变法,以法治国,并立下了“君臣相知,永不相负”的誓言。秦孝公拜卫鞅为左庶长(相当于丞相),后升大良造,掌握军政大权,进行了君臣二十年的大变法。在卫鞅实施的充满艰难险阻、危机重重的二十年变法期间,秦孝公顶住一切压力,包括老世族和宫廷内部的压力和阴谋诡计,让卫鞅放手变法,甚至不惜孤身犯险、亲至墨家驻地神农大山,解释秦国变法的情况,说服了墨家钜子,阻止了墨家因误解卫鞅变法是暴行而想刺杀卫鞅的行动。秦孝公在意识到自己病重将不久于人世时,为保护卫鞅在自己去世后不被老世族和宫廷内部势力报复,不惜想违法采取非常手段除去对卫鞅威胁最大的自己的哥哥长公子嬴虔和老太师甘龙。在剧中侯勇演活了一个胸怀大志、目光远大、坚忍不拔、重情重义的国君形象,是全剧演技最好的演员,是剧中最大的亮点。
卫鞅(王志飞饰)是法家弟子,曾任魏国丞相公孙痤的中庶子,身怀不世治国绝学。公孙痤在病危时向魏王推荐卫鞅继任魏国丞相,但魏王不以为然。公孙痤接着又告诉魏王,如果不能启用卫鞅,就把他杀掉,千万别让他出境,一但别国延揽,那将成为魏国大患。魏王依然不以为然。卫鞅在魏国不受重用,便游学各国,感动于秦孝公敢于历数祖上先君的不贤、知耻后勇、发愤图强的《求贤令》,来到当时七国中国力最弱、生活最原始、危机四伏、朝不保夕的秦国。与秦孝公推行一场长达二十年、惊天动地、堪称史上最著名最成功的大变法。新法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推行县、制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等,让七国中国力最弱的秦国一举成为最强大的国家,并亲领新军出战河西,一战全歼魏国三万精骑和八万河西守军,逼迫魏国返还河西、秦东和函谷关等土地,为以后秦国灭掉六国、统一天下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在变法过程,他真正做到了“板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废餐忘食、鞠躬尽瘁,全力推行变法;执法铁面无私,储君违法杀人后,卫鞅依法对储君的两个太傅进行处罚,储君的首席太傅长公子嬴虔被削去鼻子,另一名太傅公孙贾被黥面放逐陇西牧马;为得到秦国宫廷的支持,虽然即将与如心爱的白雪结婚,而且白雪已怀有他的孩子,但在白雪的劝说下,只能放弃了与白雪结婚,接受了与公主的婚事;为了护法,不惜给自己留下杀身后患,劝说秦孝公重新立因杀人被流放并对自己心怀仇恨的嬴驷为储君,放弃除掉长公子、老太师等人。最后在新国君嬴驷、长公子嬴虔、老太师甘龙和太傅公孙贾等势力的疯狂报复下,被诬陷为谋反之罪,被处以最残酷的车裂分尸而死。王志飞演的卫鞅形象各方面都非常完美,但王志飞的演技确是一般,特别是他的言行举止显县得做作和生硬。
看完该剧,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启发:
一、拍历史剧时,对已有史书记载的事件的改编要恰到好处,不可过分。
剧中虚构的三个女性形象非常成功,给整部电视剧增彩不少。一个是卫鞅的未婚妻白雪(高圆圆饰),是魏国大商人白圭的女儿。她深爱着卫鞅,全力支持着卫鞅,并已怀有卫鞅的孩子了,但为了让卫鞅得到王族的支持,忍痛劝说卫鞅接受与莹玉公主的婚事,自己黯然离去,独自养育儿子。在卫鞅被车裂时,她安排儿子的事,赶赴刑场与卫鞅殉情。一个是秦孝公的情人玄奇,是墨家女弟子,与秦孝公约定“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由于墨家内部事务缠身,直到秦孝公临终前听到消息赶来与秦孝公举行大婚,陪他走完最后的一段日子。还有一个是莹玉公主,是一个在王宫里最受宠的天之娇女。她非常倾慕和深爱卫鞅,虽因政治因素嫁给卫鞅后,不仅没有半点介意,反而以一个普通妻子的身份悉心照顾卫鞅,每天晚上在卫鞅工作时,亲自给他热米酒。在得知白雪的事后,多次要求卫鞅把白雪母子接回来一起生活。在卫鞅身陷牢狱、将被处死时,不惜牺牲生命来救卫鞅。这三个女性形象给整部剧增加了一种浪漫、激情,让人感受到女性的温馨、柔情、包容的美。
但剧中为了突出卫鞅形象的十全十美,对史书已记载得很详细的事情进行过分改编,甚至是颠倒黑白,对于没看过史书记载的人也许觉得很精彩,但对于已看过史书记载的人来说则是难以接受。就象姚雪垠写的小说《李自成》,参照红军长征的事迹来写李自成起义,参照毛泽东的形象来写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把李自成写一个“高、大、全”式的完美人物,让很多知识分子难以接受。《史记·商君列传》记载:河西之战,卫鞅率领秦赵联军进逼魏国,骗魏国军主帅公子昂来谈判,却设下伏兵擒住公子昂,并以秦军冒充公子昂的随从诈开城门,攻入魏国,大败魏军,并杀了公子昂。但剧中却拍成卫鞅只率领秦国新军,摆开军马,一战全歼魏国三万精骑和八万河西守军,并放走了公子昂。卫鞅逃亡至边关因没有通行证件被拒绝就宿,但剧中却拍成是去找白雪途中被拒绝就宿。魏人因卫鞅曾背信攻破魏军不愿收留他,但剧中却拍成了公子昂主动邀请卫鞅到他门下避难而他却不愿意。卫鞅回到封地商邑不愿束手就擒,起邑兵造反,北击郑国,兵败于郑国黾池,被杀死后尸体又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但剧中却拍成了卫鞅宁死不愿逃亡和造反,大义凛然、从容就义,主动走向监狱,含笑走向刑场,坦然接受车裂。剧中为美化卫鞅形象,确实是不惜歪曲事实、颠倒黑白,把历史上人格并不高尚的卫鞅硬是塑造成胸襟极其宽广、品格极其高尚的君子,宁死不愿逃亡和造反,对秦惠文王拿自己的脑袋平息老世族的愤怒充分理解、体谅和赞赏,还安慰心中有愧的秦惠文王,并为秦惠文王策划杀了自己后的人事安排和治国方略,如此高尚的品格在古今中外也找不出第二个,就是连历史上真正自愿以死殉法的谭嗣同也自愧不如。把历史人物形象拔得太高、塑造得太假,是该剧的最大硬伤。其实如果剧中按史实如实地反映卫鞅得知秦惠文王和老世族要加害自己,在大难临头时不愿束手就擒,出逃他国,愤起造反,战败被杀,尸体被车裂,更让人感到有血有肉、合情合理,也无损中国历史上最著名最成功的变法家的形象。
二、处死卫鞅,显示出秦惠文王非常高超的驭国治世之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最成功的变法家不得善终,被最残忍的车裂五马分尸,令所有读到这段史实的人都扼腕痛惜、感慨万千。秦惠文王虽然残杀了卫鞅,但仍然按照卫鞅制定的法度治理国家,使秦国越来越强,最后一统天下。其实平心而论,秦惠文王杀卫鞅是非常高明的策略。当时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势单力薄、君权旁落。一方面卫鞅大权在握、权倾朝野,无论是权力还是威信都处于最高峰,刚继位的秦惠文王被卫鞅巨大的光芒掩盖着,君权名存实亡。另一方面在卫鞅变法中失去权力和受害的公子虔和老世族们在秦孝公死后蠢蠢欲动、妄图复辟、报仇雪恨,无时无刻不在找机会颠覆新法、打击卫鞅。这两股势力的明争暗斗令秦国政坛暗流涌动、政局动荡。秦惠文王非常聪明地利用公子虔、老太师甘龙、太傅公孙贾和太庙令杜挚等宫廷和老世族势力对卫鞅的诬陷,果断地除掉权倾朝野、压制着自己的卫鞅,然后利用因卫鞅之死引发的朝野众怒,再铲除妄图复辟旧制的公子虔、老太师甘龙、太傅公孙贾和太庙令杜制等宫廷和老世族势力。借力打力、一举两得,清除了所有妨碍自己行使君权和继续推行新法的势力,真的非常高明。
三、卫鞅惨死,让人更深刻地体会到见好就收、激流勇退的难能可贵和远见卓识。卫鞅死于非命,在于他贪恋权位,没有及时收手和及早归隐。由于卫鞅变法确实太过于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严厉执法,真正做到了“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树敌太多,留下杀身之患。虽然新法起到“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的功效,但秦国权贵却怀恨在心,百姓敢怒不敢言。秦孝公死后,卫鞅身后的撑天大树倒了,当时赵良就曾劝说卫鞅宜“归十五都,灌园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只是劝他抛弃一些既得的功名富贵,以缓和矛盾、化解仇恨。但卫鞅不听,依然故我,贪恋权位,最后落到死无全尸、不得善终。卫鞅是他看不透“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同时过于自信,认为自己的变法使秦国日益强大,新法已深入人心,谁也无法推翻,新继位的秦惠文王要继续推行新法就离不开他。这种“离开了我地球就不转了”的幼稚思想害死了他。殊不知秦惠文王非常高明地利用卫鞅的政敌来处掉卫鞅,再利用卫鞅的死来铲除卫鞅的政敌。卫鞅与复辟势力之争是“鹬蚌之争”,却让秦惠文王得到“渔翁之利”。卫鞅到死才明白秦惠文王要留的是他的新法,要除掉的是他的人,离开了他地球转得更快了。因为没有了权倾朝野、抢尽君王风头的卫鞅,也没有了心怀不轨、妄图复辟的公子虔和甘龙等人,秦惠文王推行新法更加顺利,秦国变得更加富强。但历史上真正能在功成名就时就能激流勇退的又有几个?数来数去也没几个。最出名的是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在扶助越王勾践灭吴后立即携西施偷偷归隐,而恋位不去的大功臣文种很快被勾践逼得自尽了。汉初的张良在帮助刘邦统一天下、建立了汉王朝后,立即借口患病而辞去高位、深居简出、不闻世事,逃过浩劫。而贪恋权位的另外两位开国元勋韩信和萧何最终还是被吕后害死。历史上还有很多因功高盖主而不懂激流勇退最终死于非命的名人:吴起、李牧、白起、周亚夫„„
四、“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思想非常的可怕,可以让怀恨在心、伺机复仇的人十几年如一日地忍耐、潜伏、等待时机,一旦有机会便是雷霆万钧、一招致命。公子虔被割去鼻子后为了复仇可以八年一步不出门。老太师甘龙以“飓风过岗,伏草唯存”为座右铭,二十年忍辱负重、不折不挠、坚忍不拔、等待机会。抛开公子虔和甘龙等人复仇的性质不论,单从他们的意志而论,确实让人敬佩不已,也值得我们学习。特别是“飓风过岗,伏草唯存”一言,道出了“大丈夫能屈能伸”的真谛,非常精辟、形象和发人深省。飓风过岗,刮倒、摧毁一切敢于强悍挡道的高大树木,唯有身性柔软的小草可以随风伏在地面,逃过浩劫。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顺风顺水,“万事如意”、“一帆风顺”是一种愿望和祝福,而不可能是事实。人生肯定要经历无数坎坎坷坷、坑坑洼洼,甚至遭受灾难。在遇到坎坷和灾难时,就象遇上了飓风过岗,只有象柔软的小草随风伏地,低调沉着、修心养性、暗练内功,才能逃过浩劫、伺机东山再起。
《新大秦帝国》无论是从其思想性还是艺术性来看,都是一部难得的电视剧。
第三篇:《新大秦帝国》观后感
《新大秦帝国》观后感
文 / 凌云公子
1刚看完电视剧《新大秦帝国》,感想良多,忍不住想写点东西。
电视剧《新大秦帝国》将战国时代的商鞅变法拍成了一部大气磅礴、荡气回肠又充满激情、浪漫的长篇历史电视剧,采用大量的虚构甚至是改变史书记载来塑造了两个几乎完美的艺术形象:秦孝公和卫鞅(后因封为商君才称为商鞅)。
秦孝公赢渠梁(侯勇饰)接任国君之位时,秦国已陷入四面楚歌之绝境。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后,秦国四代君主君权旁落,宫廷政变不断,私斗成风,农耕荒废,国力剧降。秦孝公的父亲秦献公更是以战强国,却屡战屡败,耗尽国力,还被迫向魏国割让了河西、秦东和函谷关等大遍土地。六国在魏国主持下召集大会,准备分秦。秦国正临内忧外患、生死存亡之际。秦孝公清醒地认识到秦国无论是国力还是军事都远远落后于其它六国。秦军士兵基本上没有盔甲,武器简陋,后勤不继,兵源匮乏,老爷爷和小孙子同上战场。全靠老秦人的舍生忘死、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才勉强保住暂时不亡国。为了稳定最急于灭秦的魏国,他在所有大臣的反对下,释放了被俘本应斩首为先父祭灵的魏国丞相公孙痤,并拿出国库与皇室的大量财产和稀世珍宝贿赂六国权贵,力保秦国暂时无战事,为秦国赢得了一丝喘息之机。他手刻国耻碑,以血涂字,立于宫门,誓以变法强国。他向天下发出《求贤令》,以与贤士“分享秦国”的诚意,大召天下士子入秦为官。他让来秦的士子先到秦国各地走访三个月,根据实情写出对策再论才任用。卫鞅以法家思想折服了秦孝公,《治秦九论》更使他看到了秦国的未来希望。他们连谈三天三夜,决定实行变法,以法治国,并立下了“君臣相知,永不相负”的誓言。秦孝公拜卫鞅为左庶长(相当于丞相),后升大良造,掌握军政大权,进行了君臣二十年的大变法。在卫鞅实施的充满艰难险阻、危机重重的二十年变法期间,秦孝公顶住一切压力,包括老世族和宫廷内部的压力和阴谋诡计,让卫鞅放手变法,甚至不惜孤身犯险、亲至墨家驻地神农大山,解释秦国变法的情况,说服了墨家钜子,阻止了墨家因误解卫鞅变法是暴行而想刺杀卫鞅的行动。秦孝公在意识到自己病重将不久于人世时,为保护卫鞅在自己去世后不被老世族和宫廷内部势力报复,不惜想违法采取非常手段除去对卫鞅威胁最大的自己的哥哥长公子嬴虔和老太师甘龙。在剧中侯勇演活了一个胸怀大志、目光远大、坚忍不拔、重情重义的国君形象,是全剧演技最好的演员,是剧中最大的亮点。1 来自http://article.hongxiu.com/a/2008-12-12/2967457.shtml
卫鞅(王志飞饰)是法家弟子,曾任魏国丞相公孙痤的中庶子,身怀不世治国绝学。公孙痤在病危时向魏王推荐卫鞅继任魏国丞相,但魏王不以为然。公孙痤接着又告诉魏王,如果不能启用卫鞅,就把他杀掉,千万别让他出境,一但别国延揽,那将成为魏国大患。魏王依然不以为然。卫鞅在魏国不受重用,便游学各国,感动于秦孝公敢于历数祖上先君的不贤、知耻后勇、发愤图强的《求贤令》,来到当时七国中国力最弱、生活最原始、危机四伏、朝不保夕的秦国。与秦孝公推行一场长达二十年、惊天动地、堪称史上最著名最成功的大变法。新法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推行县、制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等,让七国中国力最弱的秦国一举成为最强大的国家,并亲领新军出战河西,一战全歼魏国三万精骑和八万河西守军,逼迫魏国返还河西、秦东和函谷关等土地,为以后秦国灭掉六国、统一天下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在变法过程,他真正做到了“板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废餐忘食、鞠躬尽瘁,全力推行变法;执法铁面无私,储君违法杀人后,卫鞅依法对储君的两个太傅进行处罚,储君的首席太傅长公子嬴虔被削去鼻子,另一名太傅公孙贾被黥面放逐陇西牧马;为得到秦国宫廷的支持,虽然即将与如心爱的白雪结婚,而且白雪已怀有他的孩子,但在白雪的劝说下,只能放弃了与白雪结婚,接受了与公主的婚事;为了护法,不惜给自己留下杀身后患,劝说秦孝公重新立因杀人被流放并对自己心怀仇恨的嬴驷为储君,放弃除掉长公子、老太师等人。最后在新国君嬴驷、长公子嬴虔、老太师甘龙和太傅公孙贾等势力的疯狂报复下,被诬陷为谋反之罪,被处以最残酷的车裂分尸而死。王志飞演的卫鞅形象各方面都非常完美,但王志飞的演技确是一般,特别是他的言行举止显得做作和生硬。
看完该剧,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启发:
一、拍历史剧时,对已有史书记载的事件的改编要恰到好处,不可过分。
剧中虚构的三个女性形象非常成功,给整部电视剧增彩不少。一个是卫鞅的未婚妻白雪,是魏国大商人白圭的女儿。她深爱着卫鞅,全力支持着卫鞅,并已怀有卫鞅的孩子了,但为了让卫鞅得到王族的支持,忍痛劝说卫鞅接受与莹玉公主的婚事,自己黯然离去,独自养育儿子。在卫鞅被车裂时,她安排儿子的事,赶赴刑场与卫鞅殉情。一个是秦孝公的情人玄奇,是墨家女弟子,与秦孝公约定“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由于墨家内部事务缠身,直到秦孝公临终前听到消息赶来与秦孝公举行大婚,陪他走完最后的一段日子。还有一个是莹玉公主,是一个在王宫里最受宠的天之娇女。她非常倾慕和深爱卫鞅,虽因政治因素嫁给卫鞅后,不仅没有半点介意,反而以一个普通妻子的身份悉心照顾卫鞅,每天晚上在卫鞅工作时,亲自
给他热米酒。在得知白雪的事后,多次要求卫鞅把白雪母子接回来一起生活。在卫鞅身陷牢狱、将被处死时,不惜牺牲生命来救卫鞅。这三个女性形象给整部剧增加了一种浪漫、激情,让人感受到女性的温馨、柔情、包容的美。
但剧中为了突出卫鞅形象的十全十美,对史书已记载得很详细的事情进行过分改编,甚至是颠倒黑白,对于没看过史书记载的人也许觉得很精彩,但对于已看过史书记载的人来说则是难以接受。就象姚雪垠写的小说《李自成》,参照红军长征的事迹来写李自成起义,参照毛泽东的形象来写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把李自成写一个高、大、全”式的完美人物,让很多知识分子难以接受。《史记·商君列传》记载:河西之战,卫鞅率领秦赵联军进逼魏国,骗魏国军主帅公子昂来谈判,却设下伏兵擒住公子卬,并以秦军冒充公子卬的随从诈开城门,攻入魏国,大败魏军,并杀了公子卬。但剧中却拍成卫鞅只率领秦国新军,摆开军马,一战全歼魏国三万精骑和八万河西守军,并放走了公子卬。卫鞅逃亡至边关因没有通行证件被拒绝就宿,但剧中却拍成是去找白雪途中被拒绝就宿。魏人因卫鞅曾背信攻破魏军不愿收留他,但剧中却拍成了公子卬主动邀请卫鞅到他门下避难而他却不愿意。卫鞅回到封地商邑不愿束手就擒,起邑兵造反,北击郑国,兵败于郑国黾池,被杀死后尸体又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但剧中却拍成了卫鞅宁死不愿逃亡和造反,大义凛然、从容就义,主动走向监狱,含笑走向刑场,坦然接受车裂。剧中为美化卫鞅形象,确实是不惜歪曲事实、颠倒黑白,把历史上人格并不高尚的卫鞅硬是塑造成胸襟极其宽广、品格极其高尚的君子,宁死不愿逃亡和造反,对秦惠文王拿自己的脑袋平息老世族的愤怒充分理解、体谅和赞赏,还安慰心中有愧的秦惠文王,并为秦惠文王策划杀了自己后的人事安排和治国方略,如此高尚的品格在古今中外也找不出第二个,就是连历史上真正自愿以死殉法的谭嗣同也自愧不如。把历史人物形象拔得太高、塑造得太假,是该剧的最大硬伤。其实如果剧中按史实如实地反映卫鞅得知秦惠文王和老世族要加害自己,在大难临头时不愿束手就擒,出逃他国,愤起造反,战败被杀,尸体被车裂,更让人感到有血有肉、合情合理,也无损中国历史上最著名最成功的变法家的形象。
二、处死卫鞅,显示出秦惠文王非常高超的驭国治世之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最成功的变法家不得善终,被最残忍的车裂五马分尸,令所有读到这段史实的人都扼腕痛惜、感慨万千。秦惠文王虽然残杀了卫鞅,但仍然按照卫鞅制定的法度治理国家,使秦国越来越强,最后一统天下。其实平心而论,秦惠文王杀卫鞅是非常高明的策略。当时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势单力薄、君权旁落。一方面卫鞅大权在握、权倾朝野,无论是权力还是威信都处于最高峰,刚继位的秦惠文王被卫鞅巨大的光芒掩盖着,君权名存实亡。另一方面在卫鞅变法中失去权力和受害的公子虔和老世族们在秦孝公死后蠢蠢欲动、妄图复辟、报仇雪恨,无时无刻
不在找机会颠覆新法、打击卫鞅。这两股势力的明争暗斗令秦国政坛暗流涌动、政局动荡。秦惠文王非常聪明地利用公子虔、老太师甘龙、太傅公孙贾和太庙令杜挚等宫廷和老世族势力对卫鞅的诬陷,果断地除掉权倾朝野、压制着自己的卫鞅,然后利用因卫鞅之死引发的朝野众怒,再铲除妄图复辟旧制的公子虔、老太师甘龙、太傅公孙贾和太庙令杜制等宫廷和老世族势力。借力打力、一举两得,清除了所有妨碍自己行使君权和继续推行新法的势力,真的非常高明。
三、卫鞅惨死,让人更深刻地体会到见好就收、激流勇退的难能可贵和远见卓识。卫鞅死于非命,在于他贪恋权位,没有及时收手和及早归隐。由于卫鞅变法确实太过于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严厉执法,真正做到了“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树敌太多,留下杀身之患。虽然新法起到“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的功效,但秦国权贵却怀恨在心,百姓敢怒不敢言。秦孝公死后,卫鞅身后的撑天大树倒了,当时赵良就曾劝说卫鞅宜“归十五都,灌园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只是劝他抛弃一些既得的功名富贵,以缓和矛盾、化解仇恨。但卫鞅不听,依然故我,贪恋权位,最后落到死无全尸、不得善终。卫鞅是他看不透“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同时过于自信,认为自己的变法使秦国日益强大,新法已深入人心,谁也无法推翻,新继位的秦惠文王要继续推行新法就离不开他。这种“离开了我地球就不转了”的幼稚思想害死了他。殊不知秦惠文王非常高明地利用卫鞅的政敌来处掉卫鞅,再利用卫鞅的死来铲除卫鞅的政敌。卫鞅与复辟势力之争是“鹬蚌之争”,却让秦惠文王得到“渔翁之利”。卫鞅到死才明白秦惠文王要留的是他的新法,要除掉的是他的人,离开了他地球转得更快了。因为没有了权倾朝野、抢尽君王风头的卫鞅,也没有了心怀不轨、妄图复辟的公子虔和甘龙等人,秦惠文王推行新法更加顺利,秦国变得更加富强。但历史上真正能在功成名就时就能激流勇退的又有几个?数来数去也没几个。最出名的是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在扶助越王勾践灭吴后立即携西施偷偷归隐,恋位不去的大功臣文种很快被勾践逼得自尽了。汉初的张良在帮助刘邦统一天下、建立了汉王朝后,立即借口患病而辞去高位、深居简出、不闻世事,逃过浩劫。而韩信和萧何两个大功臣最终还是被吕后害死。历史上还有很多因功高盖主而不懂激流勇退最终死于非命的名人:吴起、李牧、白起、周亚夫、徐达„„
四、“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思想非常的可怕,可以让怀恨在心、伺机复仇的人十几年如一日地忍耐、潜伏、等待时机,一旦有机会便是雷霆万钧、一招致命。公子虔被割去鼻子后为了复仇可以八年一步不出门。老太师甘龙以“飓风过岗,伏草唯存”为座右铭,二十
年忍辱负重、不折不挠、坚忍不拔、等待机会。抛开公子虔和甘龙等人复仇的性质不论,单从他们的意志而论,确实让人敬佩不已,也值得我们学习。特别是“飓风过岗,伏草唯存”一言,道出了“大丈夫能屈能伸”的真谛,非常精辟、形象和发人深省。飓风过岗,刮倒、摧毁一切敢于强悍挡道的高大树木,唯有身性柔软的小草可以随风伏在地面,逃过浩劫。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顺风顺水,“万事如意”、“一帆风顺”是一种愿望和祝福,而不可能是事实。人生肯定要经历无数坎坎坷坷、坑坑洼洼,甚至遭受灾难。在遇到坎坷和灾难时,就象遇上了飓风过岗,只有象柔软的小草随风伏地,低调沉着、修心养性、暗练内功,才能逃过浩劫、伺机东山再起。
《新大秦帝国》无论是从其思想性还是艺术性来看,都是一部难得的电视剧。
第四篇:大秦帝国观后感
《大秦帝国》观后感
在未观看《大秦帝国》之前,就自己读书时学历史的了解,商秧是一个秦国变法未成功,最终被五马分尸(车裂)的悲惨历史人物,为了使秦国由弱国变成强国,冒着生命危险提出变法,变法实行后不久,因其变法触犯了秦国当朝各重臣、大臣的利益,特别是老一辈、老世族的利益,变法因此受到了强烈的阻扰,未成功而告终。近日在您的教诲下,有幸花了几日的时间认真的观看了此片,让我受益匪浅,不仅对历史增加了了解,更让我看到了且体会到了除历史之外更多的“东西”。
首先,观看此片后,让我记忆深刻,意犹未尽的是八个字“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秦国,一个穷的叮当响,弱的无国理睬的小国,在兵器落后、粮草缺乏、国人饥餐露宿、国政动荡、世仇积怨的情况下,国人仍可在战场上用自己的生命毫无胆怯,奋勇杀敌,泼撒热血,喊出如此气势,振奋人心的口号,既抵御了当时秦国的败落,也为后来秦国的发展强盛奠定了基础。但秦国当时落后的国情也是事实存在的,年年战乱,人心惶惶,民不聊生,人口日渐减少,国家日见衰落,在此大难之国的君王秦孝公,深明大义,顾全大局,全心救国,广招贤才,扩政变法,最终在招贤期间费尽千辛万苦招入商鞅,而商鞅进秦后不走捷径,得高官变法,而是耗时三月,不怕艰辛苦难坚持走遍秦国各大小郡县,穷苦山村,实实切切的对秦国的国情勘察了解、记录后,终写出了为秦国变国为转折的《商鞅变法》书隶。后秦公 与商鞅经过三天四夜,废寝忘食,研心商讨,最终二人合二为一,面对旧法的困扰,老世族的劝阻,国人的不信、不解,外国的胁迫施压等等各方压力,耗尽一生心血为法,变法,护法,仲有万般困难,也毫无畏惧,从一而终,坚持不怠,最终《商鞅变法》在秦国推行实施20年余,使秦国人人不懂法,变为人人依法,弱小之国成为各国畏惧霸国,老弱残兵转变为新锐战士。商鞅变法虽然未继续推广使用,未取得圆满成功,但变法期间给秦国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足以说明商鞅变法对弱秦时的改造性、可行性、必须性,所以商鞅变法相对于其他各国变法比较是成功的。
其次,观看此片,深思熟虑后,我觉得此片中太多太多值得我们去学习,不管是国家、企业、个人都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就拿企业来讲,我觉得一个企业必须重视以下几点:
1、要有一个像片中秦孝公一样的领导人,顾全大局,心思缜密,良好心态,招贤纳士。因企业风险较大,琐事繁多,变化莫测,但凡企业在起步及低谷时期,领导人也要沉着冷静,轻松应变,为各员工起带头模范,激励员工热情,调节员工工作心情,共渡困境。
2、要有一套较为完善的企业规章制度,从领导人到各基层员工,都能够依照规章制度行事,各部门工作分工明细,无混乱交错,认真执行,各尽其责,使企业各项事务有法可依,工作有纪律性、准时性、完整性,企业的工作才能更好的务实,才有更好的效果。
3、企业各部门必须要有一部分忠坚骨干,既能替领导人分忧,充分支持领导人的领导,认真完成好自己工作,又能对属下同事及基层员工起表率作用,推促其更好的发挥自己,使工作更好的得以落实,也更好的提高企业工作效益。
4、需要有一批较为专业的基层员工及售后服务员工,因为基层员工和消费者面对面交流,他们的一言一行皆代表着企业形象,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工作效益,故基层员工要做到工作技能专业,明确企业发展,同事之间团结互助,衣着形象良好,服务态度诚恳,方能更好的树立企业形象,轻松应对每日工作,提高自己素质,接受企业更好的发展。最后,我认为不管自己以后将在什么岗位,只要有理想,有上进心,有责任感,世间万事皆可成功,因为我相信“有志者事竟成”。
第五篇:大秦帝国观后感-Andy
<<大秦帝国>>观后感
此片讲述商鞅如何通过变法,使战国时期最弱小的秦国逐渐变为强国,里面的为人,为臣,为君之道(结合企业,则为员工,高管,老板的为人处世之道)是非常值得我们自身去体悟及学习的。商鞅对变法的坚持,对护法的坚定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结合企业目前规范化管理中所碰到的问题,结合企业目前的实际状况,从这整部片子中有深刻体会到我们需要去学习及效法的几件事:
1:在企业中于人本身,为人,做人,当如下之准则:
A:以身作则,堪当模范-自己不遵守制度,不作为表率,何以服众,何以管理别人?记得已身不正,勿施于人!B:要有高度责任心,视公司为自己的公司!商君尽公不顾私,极心无二虑的高度责任心态,正是多数企业高管甚至包括企业领导者本身都难以具有的。而我们要朝这个方向去走,借鉴这种精神,你选择了这份工作,就算你达不到与企业共命运的高度,也应该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C:公私分明,不以私情违公法,此处感触最深的是商君对待太子一案处。于实际生活当中,因中国人本性及历史以来之文化影响,我们很多时候是公私不分,乃至于最后亲人不认,朋友分离!当我们现以旁观者来看时,是不是觉得很可惜,很遗憾呢?
D:要敢于严于执法,要有底线原则。事事人情则事事无情!人治与法治相结合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但过于人情,则反而是害人害已,只是图一时偏安而已,当人情泛滥到最后结果是错的时候,没有人会认为你是个好人,而会认为你不行!“先小人而后君子”只要事情是对的,就应该坚持!
2:于企业本身来讲,有以下几条是值得学习的:
A:企业要有诚信,信乃国之根本,也是企业之根本,员工对公司的信任,均来自于企业本身言行一致的程度。人类所有伟大的成就,都是始于信而起于行。
B:企业要懂得并敢于授权与下权,老板与高管之间,高管与下属之间要相互信任,不能有猜忌,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如中间有差异,有分歧,一定要面对面开诚公布地沟通,以达到一致,于公没有什么是不能说没有什么不能沟通的。
C:企业要任人为能,不能任人为亲。任人为亲是商人的做法,任人为能才是企业家的做法。只要出发点是以才任职,做到公私分明,就没有亲疏之别。
D:企业要有自己的思想灵魂,要有自己的追求,一种让人向往且凝聚的力量---“纠纠老秦,共赴国难” 3:于团队管理者管理而言,以下几点是值得学习与借鉴的。
A:企业标准化建设必须要先从统一思想开始,这统一是高层管理的统一。公司开始统一思想及做法,要先有一个团队认识及认可,才能继续往下走,企业标准化建设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事。商鞅变法没有秦公的绝对支持,没有公子虔的公开支持,没有景监,子岸,车英等这批竭诚护法的精因团队支持,连开头都难,也定难成功。
B:好何管理,管理的目的,管理要去到哪一步?等等这些,都是在做之前要想清楚,弄明白的,如果不是,宁愿不做!电影中,商鞅与秦公,针对那些法令,每一部该在做么时候发,发之前应做些什么,发之后应做些什么,哪些是国君应该做的,哪些是商鞅自已该做的,针对不同环境不同人去做,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C:管理者应该清楚明白自己的职责,同时清楚明白对应的权力,在此范围内要有自己的主见,学会运用自己的权力,不是事事都要上面的人来拿主意。电影中商鞅的做法,是非常值得很多高管学习及借鉴的,在自己拿不定主意时,多想想这些片段。
D:企业战斗力决定于企业凝聚力,企业凝聚力决定于企业核心管理层的凝聚力!所以任何时候,这个团队的方向与目标是一致的,任何时候这个团队的行动是一致的!且团队的每位成员均清楚知道要做什么,如何去做。而不是一盘散沙。
4:综合感受:
整部电影放完,再来看企业的发展,其实如同缩小的国家的发展,要走上标准规范化的路,就必须要打造一个可使企业持续发展的精英团队,有一则可使企业员工综合素质加强的合理规章制度,有一套管理严密且简单实用的作业流程,有一个使之能持续不断向目标前进的激励系统体制等等,所有这些之前不管是个人,团队还是企业都必须先具备上述3点的为人,为臣,为君,为管理之道。才有可能得以目标呈现!
抛开以上这些不谈,从整部片子也可以看到,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电影最后阶段已经阐释了:“此生我死而无憾事”,几乎所有伟人在临去前不是如果上天再给我多少年,我将会如何,或是我此生无憾事!我们不一定要成为伟人,但是我想我们也要活好今天,不要留有遗憾,不要在十年后再来感叹,要是十年前我怎么样就好了......!
2012年9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