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发展史论文

时间:2019-05-14 17:07: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学技术发展史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学技术发展史论文》。

第一篇:科学技术发展史论文

成都理大学

科学技术史论文

题目:世界科技发展史回顾与未来科技发展展望

彭静

201206020228

核自学院

指导老师:周世祥

世界科技发展史回顾与未来科技发展展望

科学技术发展史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 分。今天,当人类豪迈地飞往宇宙空间,当机器人问世,当高清晰度数字化彩电进入日常家庭生活,当克隆羊多利诞生惊动整个世界之时,大家是否会感受到,人类经历了一个多么漫长而伟大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

一. 古代科技发展概况

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人类由石器时代跨入青铜器时代,并逐渐产生了语言和文字。在于自然界的长期斗争中,人类不断推动着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与此同时,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不断丰富,科学技术的萌芽不断成长起来。

世界文明发端于中国,埃及,印度和巴比伦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十分辉煌,但主要在技术领域。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产生巨大影响。古代中国科技文明的主要支桂有天文学、数学、医药学、农学四大学科和陶瓷、丝织、建筑三大技术,及世界闻名的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四大发明: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生活在尼罗河和两河流域的古埃及和巴比伦人在天文学,数学等方面创造了杰出的成就,埃及金字塔名垂史册,印度数学为世界数学发展史大侠光辉的一页。

古希腊是科学精神的发源地,古希腊人创造了辉煌夺目的科学奇迹,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性自然观,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的理性自然观,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毕达哥拉斯,希波克拉底,以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都是那一时期的解除代表人物。公元前3世纪,进入希腊化时期的古希腊获得更大的发展,出现了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和托勒密三位杰出的科学家,使得古代科学攀上三座高峰。

公元最初的500多年中,欧洲的科学技术持续衰落,5世纪后进入黑暗的年代,并且延续了1000多年,科学一度成为宗教的婢女。但是科学精神在14世纪发出自己的呐喊,近代实验科学的始祖逻辑尔-培根像一颗新星,点亮了欧洲的天空。

在整个古代,技术发展的水平不高,科学也没有达到系统的程度,不同地域的人民之间还未建立起长期稳定的经济、文化联系, 但许多古代的科学技术成果, 如阳历和阴历, 节气、月、星期和其它时间单位的划分, 恒星天区的划分和名称,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十进制记数法、印度——阿拉伯数字、轮车技术、杠杆技术、造纸术、印刷术等等,都已深深镶入了整个人类文明大厦的基础。

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还停留在描述现象,总结经验的阶段,个学科的分野并不明确,因而具有实用性,经验性和双重性,但它给近代科学的发展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2.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世界由运动的物质构成。物质有丰富的、多层次的内部结构和相互作用。研究不同层次上物质的结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和在相互作用下产生的运动形态和运动规律,始终是基础科学无止境的追求。在科学技术近现代史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1)科学方面的发展

从15 世纪起, 欧洲首先从中世纪进入近代, 科学的发展逐步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 并在20 世纪成为一种具有世界性特色的全球文化。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 天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日心说、行星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对太阳系的进一步认识、对银河系的初步认识、对太阳发光发热机理的解释、关于恒星和太阳系乃至宇宙演化的假说、射电天文学等。在地学方面从考察岩石的成因开始, 产生了大陆漂移、海底扩张的学说, 直到建立了关于地壳结构的板块构造理论。在力学方面从自由落体定律和牛顿运动三定律开始, 产生了理论力学、流体力学、材料力学等分支学科, 并且还产生了给力学带来革命的相对论力学。物理学方面探究了热的本质, 发现了热力学的三个定律;研究了电磁现象, 发现了电和磁相互转化的关系, 并探讨了光的特性和本质。

由于对热辐射和光电效应的研究导致了量子说的提出, 并最终建立了量子力学。另外,对电子和放射性的研究导致了原子核物理学乃至基本粒子物理学的产生。近代以来化学研究方面提出了元素的概念, 认识了燃烧现象, 并用原子-分子学说解释了化学现象, 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的放射性衰变, 有机化学和量子化学得到了发展和应用。生物学在个体研究方面从认识人体结构开始, 发现了血液循环、细胞, 进而发现了基因、染色体和生物大分子, 认识了核酸的结构, 发现了遗传密码, 并开始了对脑的研究。

可以说,近现代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 这个过程在增加人类关于自然的知识的同时也揭示了科学与人本身的相对关系,否定着人类在科学探索过程中形成的某些观念,也否定着人类认识自然界终极真理的可能性, 表明探索自然之谜的科学前进的结果便是面对新的自然之谜。正是由于科学发展过程中这种始终面对新的自然之谜的境况, 才使人类的智慧受到了不断的挑战。

(2)技术方面的发展世纪30 年代之后, 首先在英国发生了以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工业革命, 热能被通过蒸汽机应用到机器工业之中。世纪以来,随着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浪潮先后在欧洲大陆、北美乃至全世界的扩展, 世界性的贸易市场、铁路和轮船航运逐渐打破了世界各地区之间在经济、技术和文化等方面的相对隔绝状况, 电力作为一种崭新的二次能源被广泛应用到工业之中。

20世纪以来, 航空技术, 航天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雷达、电视、卫星和其它通讯技术将全球变成了所谓“地球村”;电子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正在改变着人类智力劳动和联系的 方式;核技术在发电、尤其是在军事方面的应用,使人类不得不重新认识和平与战争„„

总的看来,近现代以来进步着的技术已经全面改变并在继续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一些价值观念, 而且, 创造技术的人类本身似乎并不能完全确定进步着的技术最终会将人类引向何方。

3.现代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现代化立国的基础,是推动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进入新世纪之后,新的科学发现、新的技术突破以及重大集成创新不断涌现,学科交叉融合进一步发展,科学与技术不断更新,科学传播、技术转移和规模产业化速度越来越快。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了更加明显的基础性和带动性作用。世界科学技术正在酝酿着新的突破,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之中,在未来30—50年里世界科学技术会继续出现重大原始性创新突破,很有可能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物质科学,以及脑与认知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数学与系统科学乃至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领域形成新的科学前沿,发生新的突破。

(1)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目前人类已进入信息化社会,人们已开始认识到信息是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可以再生的资源。信息既可压缩、扩散,也可以光速传播,并渗透到各个方面。它在时间和空间上,使世界变小、科学变大,为人类共享精神财富创造了客观条件。信息技术把传统产业从扩大外延推向增加内涵的发展道路。由于数字化革命已使信息技术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它必将成为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同时,以数字革命为先导,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将引发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大战。因此,信息技术将成为各国竞争的关键领域。

据美国官方估计,21世纪初叶,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实现,美国工业部门每年可多创造3000亿美元的销售额,生产效率将提高20-40%。银行的收入将4/5来自由信息,只有1/5来自存贷利差。科学家们可在网络上如居一室地合作研究开发,创造出更加丰硕的成果。学生们可以学习分布在各地的最好教师的课程,并可节省40%的时间和30%的费用。病人可通过远程的名医会诊和遥控治疗,得到最好的医治。信息技术将为人们提供一个方便、多样、舒适、协调的生存环境。

(2)先进材料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人类历史发展证明,先进材料是人类文明的阶梯。21世纪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重点将向具有功能化、复合化、智能化、微型化及与环境相协调等特征的方向发展。

新材料中最具活力的是信息功能材料、高温、高比强度、高比刚度的结构材料、超导材料、纳米材料、能源材料和生物材料等。美国计划2003年将每升油行程从目前12公里提高到35公里,主要靠新型结构材料来实现。新型结构材料对航空航天事业有着更重要的意义。从1986年高温超导体电缆2010年内半会达到工业化水平,2020年世界产值可达1220亿美元。纳米材料具有很多异乎寻常特点,纳米技术已成为先进材料的前沿技术。例如近年发现的乙烯球,不仅就材料本身,也为新材料合成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3)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逐步进入实用化阶段

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被认为是解决人口、粮食、环保、健康等新的最有利的技术手段,是创立新产业的基本技术。目前,它已获得迅速发展,并逐步达到实用化水平。

2000年,国际联合科技小组绘制“人类基因组图”,大大促进了各国发展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积极性,各国都在实施“后基因组”计划,着重解析和应用基因和蛋白的功能,以进一步探索生命之谜和开发新技术。在此基础上,基因芯片技术、基因疗法、基因制药技术、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等将得到迅速发展。

(4)科学技术一体化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日益交融成为科技发展主流

科学技术发展具有交叉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学科间、门类间的交叉与融合是普遍现象;科学技术系统、人类社会系统、全球经济系统、生态系统、生命系统、脑与神经系统,地球系统等都是多元化、多层次、综合的复杂大系统;科学技术研究的对象,理论与方法、应用目标与转化形式等均呈现多样化特征。在21世纪,科学技术有能力逐渐攻克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一系列极其复杂的难题。

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是21世纪科学技术的鲜明特征。在一定程度上。科学正在变成技术。同时,21世纪也将是不同领域科技创造性融合的时代。科学和技术更加接近,各种不同科技领域之间发生共鸣作用和共振现象,随时有可能产生爆炸性的波及效果。

(5)科学技术活动日趋社会化、规模化和全球化

21世纪,科学技术将成为庞大的社会建制,研究与发展将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职业,科学共同体出现了由政府间转向民间的新的国际组织形式。科学技术活动更是社会化的实践活动,许多项目往往是由国家组织的。而一些特别重大的基础科学命题,如物质的基本结构、宇宙的起源、清洁的核能、生命和认知的本质等研究,甚至成了跨国乃至全球化的科学探索活动。国际间的科技合作领域将日趋扩大。

4.科学技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

当今时代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科学技术通过对人的认识能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思维模式等等的影响来对人的全面发展发生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科学技术影响人们的认识能力。人类为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在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长期实践过程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科学技术知识,是整个人类知识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二,科学技术影响人们的世界观。第三,科学技术影响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科学技术对于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有着重大的启蒙作用。第四,科学技术影响人们的道德观念。第五,科学技术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文明,不管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是同人类开化程度,同人类思维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和科学理性的充分发展,世界科技革命将向更高的阶段迈进,新的科技浪潮蓄势待发。社会经济、政治和人类文明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第二篇:科学技术发展史

一、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科学技术发展史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当人类豪迈地飞往宇宙空间,当机器人问世,当高清晰度数字化彩电进入日常家庭生活,当克隆羊多利诞生惊动整个世界,当人们在为现代科学技术的神奇功能而叹为观止的时候,你是否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呢?

20世纪一开始,就出现了持续30年的物理学革命。这场革命来源于19世纪末的古典物理学的危机,结果是建立了以相对论和量子论为支柱的现代物理学理论体系,以取代由伽利略和牛顿奠定基础的古典物理学理论体系,使人类对物质、能量、空间、时间、运动、因果性的认识,都产生了根本的变化。以物理学革命为先导,化学、天文学、地学都出现了革命性的理论,如化学键理论、天体演化理论、大爆炸理论、大陆漂移和板块理论等等。在生物学领域中,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的阐明,分子生物学的诞生,是生命科学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突破,不仅改变着传统生物学及其各分支科学的面貌,而且对医学和农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70年代重组DNA技术的建立,使生命本质的探讨更加深入,并开辟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生命科学已经成为20世纪后半叶最活跃的学科。20世纪初,第二次技术革命进入后期,电力和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电子技术和航空技术的兴起,使生产和技术面貌日新月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信息、能源、材料三个方面都出现了革命性的进展,由此,开始了第三次技术革命。这是一次影响空前深远的技术革命,进展迅速持久,目前正逐步走向全面的高潮。

20世纪的科学开始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综合的统一整体。一方面由于新的实验技术和巨大而精密的观察工具的产生,人的“视野”在微观和宏观两方面都扩大了10万倍以上。同时由于各门科学本身的深入发展,自然界从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到细胞、生物个体,到地壳、天体、宇宙,所有的各个层次都得到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由于交叉学科和边缘科学的大量兴起,各门科学之间的空隙逐渐得到填补,其中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的出现,使物理科学和生命科学之间深邃的鸿沟开始消失。由此,自然界各个层次之间的过渡环节也开始逐一为人们所认识,整个自然科学正在形成一个前沿在不断扩大的多层次的、综合的统一整体。在技术领域中,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以及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建立,综合性技术逐渐起着主导作用。

20世纪科学事业加速发展,并已成为现代国家的重要事业,而科学的发展也日益依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支持。美国1942年8月为制造原子弹所组织的“曼哈顿计划”,和1961年5月为实现登月所组织的“阿波罗计划”,都不是能离开国家的支持的。前考历时4年,耗资23亿美元,动员15万人;后者历时11年,耗资240亿美元,动员400万人。50年代建立的欧洲核研究中心和“1957年7月一1958年12月国际地球物理年”,1986年开始的《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以及l 988年通过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制图和测序》等,都是国际规模的科学研究活动,有些甚至是跨世纪的宏伟计划。随着实验要求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科学实验和观察的技术装备的规模也是过去无法想象的。1972年美国费米实验室建成的5000亿电子伏质子同步加速器,它的主体跑道管直径达2公里,磁场所需要的电力达10万干瓦。这架“仪器”造价2.4亿美元,每年运行维护费7000万美元。

二、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自电子商务在全球出现以来,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不断向深层次扩展,在国际贸易方式、国际贸易运行机制、营销手段、宏观管理以及贸易政策等方面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1.电子商务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电子交货手段可以代替其他交货手段。在这种情况下,电子商务贸易额的上升将会被其他方式贸易额的下降所抵消。然而电子商务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和交易价格,提高效率,不断创造出额外的商业机会,这些额外的商业机会一方面来自于电子商务能降低价格,增加国际需求,另一方面,它能创造新的贸易机会,让那些成本过高或执行困难的交易变得可行,如网上教学、医疗服务、咨询以及数据更新与交换等。总之,电子商务由于突破了时空限制,使得信息跨国传递和资源共享得以真正实现,满足了国际贸易快速增长的要求,从而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2.虚拟市场的出现改变了国际贸易的运行环境。电子商务通过网上“虚拟”信息的交换,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市场空间,一个开放、多维、立体的市场空间,突破了传统市场必须以一定的地域存在为前提的条件,全球以信息网络为纽带连成一个同一的大“市场”,促进了世界经济市场全球化的形成。信息流动加速了资本、商品、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导致了全球“网络经济”的崛起,在这种网络贸易的环境下,各国间的经贸联系与合作大大加强。

3.虚拟公司的出现使国际贸易的经营主体发生了变化。现代信息沟通技术通过单个公司在各自专业领域拥有的核心技术,由众多公司相互联合而成的公司网络,完成一个公司不能承担的市场功能,可以更加有效地向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这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在资本关系上不具有强制各个公司发生联系的权力,而是由于承担了一定的信息功能而具有某种实体性。跨国公司战略联盟便是这种“虚拟公司”的主要表现形式。这种创新型的跨国公司战略联盟与“虚拟经营”采取合作竞争的经营方式,揭开了信息社会公司组织及运作方式变革的序幕。通过开放系统的动态网络组合寻找资源和联盟,这种虚拟公司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经济竞争环境和消费需求向个性化、多样化方向发展的趋势,给跨国公司带来分工合作、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的好处。

4.国际贸易的经营管理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电子商务提供的交互式网络运行机制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种信息较为完备的市场环境,通过国际贸易这一世界经济运行的纽带达到跨国界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使市场机制在全球范围内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这种贸易方式突破了传统贸易以单向物流为主的运作格局,建立了以资金流为形式,信息流为核心,商品流为主体的全新物流体系,这一新的体系通过信息网络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互动式的商贸服务。生产者与用户以及消费者通过网络使及时供货制度和“零库存”生产得以实现,商品流动更加顺畅,信息网络成为最大的中间商,国际贸易中由进出口商作为国家间商品买卖媒介的传统方式受到挑战,由信息不对称形成的委托——代理关系与方式发生动摇,贸易中间商、代理商和专业进出口公司的地位相对降低,引发了国际贸易中间组织结构的革命。

5.电子商务的发展催生出一种新型的贸易形式——国际信息贸易。作为国民经济先导产业的信息产业发展是人类历史上又一次产业革命,在未来的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产生和传递都是通过信息业完成的,因此,信息产业将成为未来产业结构中的基础产业,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火车头。电子商务在提高国际贸易效率的同时,也促使那些支持其运行的产品和服务纳入国际贸易范畴而成为国际贸易对象。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国际信息贸易正从国际服务贸易中分离出来,以一种独立的、新的贸易形式出现,国际贸易将出现商品贸易、服务贸易和信息贸易“三分天下”的局面。

当然,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还包括它的出现对传统的国际贸易带来的挑战,最典型的是对传统国际贸易立法的挑战。电子商务应用后产生的一系列法律问题,都要求在贸易立法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更。

第三篇:发展史论文

为什么中国科学技术的伟大复兴

一定能够实现

中国社会五千年历史中有过辉煌的创新与发明,四大发明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极大推进了各国发展的脚步。明朝中期以后,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和闭关锁国政策等原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开始停止。近代中国政治腐败、战争频繁,经济和教育水平落后,中国科技事业更是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1949年中国成立后,我国现代科技事业得到了较全面的发展,主要依靠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的措施是科技复兴的前提条件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经过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中国的经济建设已经到了百废待兴的阶段。在长时间的社会**中,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主要比例关系长期失调,经济管理体制更加僵化。很多知识分子受到迫害,学校停课,文化园地荒芜,许多科研机构被撤销,在一个时期内造成了“文化断层”、“科技断层”、“人才断层”。严重影响到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既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必然结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重视科技创新,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现代科技每前进一步,都会引起社会生产力的深刻变革,特别是本世纪以来,量子力学、相对论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成果,孕育产生了第三次新技术革命,以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为核心的当代科学和高技术突飞猛进,使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更是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产生了深刻的巨大的影响。

科学技术已越来越成为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特别是高新技术,已成为当代人在社会生产力上的制高点。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其核心和关键在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兴盛,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在当代历史条件下,要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谁掌握了高新技术的优势,谁就掌握了经济和政治竞争的主动权。我国作为独立的社会主义大国,必须在高科技的发展上占有自己的位置。只有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发展高科技,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抢占当代先进生产力的制高点,才能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科学技术从“间接的生产力”到“直接的生产力”到“第一生产力”说明社会生产力内涵的深刻变化。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它揭示了近现代人类社会所以发生如此迅速和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作为无产阶级的政党,一定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但要认识到生产力的关键作用,还要认识到在现在的世界,什么是“先进的生产力”。在马克思的时代,先进的生产力反映在传统的工业产业上,如钢铁、铁路„„而在今天,先进的生产力是指以高科技如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现在关注发展生产力,不只是一般的生产力,特别要关注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科教兴国”是党中央、国务院按照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科学分析和总结世界近代以来特别是当代经济、社会、科技发展趋势和经验,并充分估计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人民生活和现代化进程的巨大影响,根据中国国情,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宏伟目标而提出的发展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党中央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又进一步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今后作为科技进步源泉的科学研究的投入将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全国科研院所的体制改革正在深入开展,科研经费申请的审批方式已从过去单纯的上级审批拨款,改革为专家论证评审。(节选自《应用写作》杂志1996年第5期)

1977年,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明确把科教发展作为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先导,摆在中国发展战略的首位。从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邓小平同志坚持“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是教育”的核心思想,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九年义务教育

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要求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该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确定推行义务教育的步骤。该法于同年7月1日起施行。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一项教育法,标志着中国已确立了义务教育制度。2005年1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2006年9月1日起开始实施新的《义务教育法》。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中最终明确:“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义务教育经费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本法规定予以保障”,完成了“人民教育人民办”到“义务教育政府办”的真正转变。

2、大学扩招 大学扩招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自1999年开始,高等教育(包括大学本科、研究生)不断扩大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扩招源于1999年教育部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

3、高校扩招

高校扩招称为大学扩招或大学生扩招,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即中国大陆)自1999年开始的,基于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的扩大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进入2008年后,教育部表示1990年开始的扩招过于急躁并逐渐控制扩招比例,但在2009年环球金融风暴的背景下,教育部开始了研究生招生比例的调节。

4、多种办学模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在注重学科教育的同时,更注重对自身学历和素质的提高。继续教育、成人教育、自学考试、夜大、函授、网络教育等使许多无缘上大学读书的人能够走进大学的课堂,自学成才,从而拓宽了“成才”的道路。办学机构越来越趋向多样化,如汽修学校、烹饪学校、美发美容学校等等,为社会培养出各种各行各业的人才,使他们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

5、鼓励支持留学人员回国工作近年来,我国制定了有关吸引留学生归国创业的一些优惠政策和鼓励办法,各有关部门设立了一些针对留学人员的资助项目或招聘计划,吸引了一大批海外留学人员为国服务。

国家留学政策的总方针是:“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1992年8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在外留学人员有关问题的通知》,解决了留学工作中许多重大政策问题。2000年7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人事部印发了《关于鼓励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的意见》,对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中的高层次人才,在任职条件、工资津贴水平、科研经费资助以及住房、保险、探亲、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的政策规定,较过去有较大的突破。2001年5月,人事部、科技部、教育部等共同拟定下发了《关于鼓励海外留学人员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的若干意见》,规定海外留学人员可以兼职、合作研究、委托研究、创办企业、人才培养、从事中介服务等多种适当方式,为国内各类企事业单位服务,为祖国发展服务。

6、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待遇

记得以前有句话“研究导弹不如卖茶叶蛋”,意思是研究尖端技术的科研人员的薪酬待遇还不如买小商小贩挣得钱多。而今,我国为优秀的科研人员提供了多样的资金支持。中国政府早在1955年就发布了《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暂行条例》,决定对重大科技成果进行奖励;1984年,政府又设立了科学技术进步奖。1999年5月,中国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五个奖级,每年评选一次,并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由国家主席颁奖。

在2006年1月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叶笃正,肝脏外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获得2005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同时,还产生国家自然科学奖38项、国家技术发明奖40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36项。在此之前,已有7位科学家先后获得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一殊荣。

二、人民群众是科技复兴的中流砥柱 在国家政策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民众认识到了知识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于是,掀起了自发学习、自主科研的热潮。

(一)自主学习

各企、事业单位、个人自发的掀起了学习先进科技文化的浪潮。学习的形式多种多样,各类参观、访问、培训、进修、讲座的兴起,学习一切先进的知识,纷纷投身到祖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中来。

(二)出版事业持续发展

2005年共出版各类报纸404亿份,各类期刊27.5亿册,各类图书64亿册(张)。共有570家出版社,国家多次规划图书出版的重点项目,设立优秀图书奖项,促进了图书业的发展。期刊业以惊人速度发展。1949年,全国仅有期刊257种,印数2000万册,人均不足0.1册;而改革开放后的1979年,全国的期刊总数发展为1470种,总印数达到11.84亿册,人均1册。2005年期刊品种达到9423种,总印数为27.5亿册,每人平均2.1册。

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使电子出版物市场迅速形成,如今已有相当规模,每年都有2000多种电子出版物面世。

网络书店逐渐流行,网民在家通过互联网购买图图书,送货上门,方便快捷,极大的刺激了网民的购买欲,促进了图书事业的发展。

(三)大众传媒的传播

大众传媒更广泛的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传播。各类科教、文化、自然、探索类栏目受到广泛好评,收视率很高。

三、逐渐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

(一)文革前的科技成就 1、1958年,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 2、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3、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4、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预定轨道; 5、1965年,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6、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籼形杂交水稻”。

(二)文革后的科技成就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黄金时期。通过科技攻关、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解决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大批关键技术问题,使中国整体科技实力不断增强。

1981年以来,中国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61.9万项,约20%的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核技术、空间技术、运载火箭研究、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尖端科学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其中核技术,是少数几个拥有比较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空间技术上,是少数几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并走向国际市场。运载火箭技术,已经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2003年、2005年两次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的跨越式进步,而就在2011年11月14日,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飞船成功进行第二次交会对接;截止2005年,全国共登记科技成果31720项;中国国际论文数量居世界第五位。2004年,被国际颇具影响的三个检索系统《科学引文索引》、《工程索引》、《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收录的中国论文共93352篇,占世界论文总数的5.1%;科技实力的增强使专利申请量也逐年增加。2005年,全国受理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种专利申请总量达228万件;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专利申请47.6万件,全年共授予专利权21.4万件,比上年增长12.5%;作为世界上少数几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重视纳米材料研究的国家之一,近年来中国纳米技术专利申请量迅速增长,现已拥有4000多项,占世界总量的12%,名列世界第三。

1900年,中国完全没有现代科技,懂得微积分的人全国不逾10个。到二十一世纪初,中国高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整体差距已明显缩小,60%以上的技术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按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中国科学技术的复兴大业,注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第四篇:中国农业发展史论文

中国农业的发展及未来趋势

班级:

姓名:

学号:

摘 要:农业对中国文明的重要性及影响,中国农业的起源,原始农业的发展,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关键词:中国农业、起源、发展、未来趋势

中华文明的火炬何以长久不灭?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索,作出不同的回答。在这里,我们不打算评论这些解答,只想指出:农业正是形成中华文明长盛不衰这一现象的物质基础。

农业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生产部门。社会的存在、文化的 发展,有赖于农业基础的稳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在其本身农业保持长盛不衰,或能够从外部取得农产品可靠供应的条件下,其文化和历史就难以为继。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发达的农业,它在农艺和单位面积产量等方面达到了古代世界的最高水平。它的一系列发明创造不但领先于当时的世界,而且对东亚和西欧农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农业土地利用率很高,但耕地种了几千年而地力不衰,外国人叹为奇迹。正是由于中国古代农业固有的这种强大生命力,才使得中华文明的火炬得以长明不灭。由此可见农业的重要性,现在就让我们去了解一下中国农业的发展。

一、中国农业的起源

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距今170万至1万年前,已有脱离动物界的原始人类生活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当时尚末产生农业,原始人类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史称旧石器时代,相当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燧取火”’和伏羲氏“以佃以渔”的时代。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采集渔猎的强化,人类常常面临饥饿的威胁。如何获得稳定而可靠的食物来源成了农业起源的动力。

距今1万至4000年前,也就是史称的新石器时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先人们创始了农业。一般认为,采集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种植业,狩猎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畜牧业。中国古代有关“神农氏”的传说就反映了原始农业发生的那个时代。

我国农业发生最早的地区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土壤疏松肥沃,气候温暖干燥,为原始农业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考古学资料表明,黄河中游的磁山和裴李岗文化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遗址中发现大量粟类作物,有的窖穴堆积达2m以上。从出土工具看,不仅有石斧、石刀、石铲、石镰等种、管、收农具,还有石磨盘和石磨棒等粮食加工工具。此外,还表现有猪、狗、鸡的遗骸,说明当时已经形成农牧混合型农业经济。其后的仰韶文化以及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和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均表明黄河流域是我国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之一。

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为以水稻种植为特色的原始水田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是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存,距今已7000多年。在这里发现有稻谷、谷壳、稻秆、稻叶等遗存,厚20~50cm,此外还发现大量的石斧和骨耜。在相距不远、年代与之相近的桐乡罗家角遗址中还发现籼粳栽培稻并存。这些说明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摇篮(图)。其后的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都是这一传统的继续。

南方地区农业起源较黄河、长江流域相对为晚,较典型的代表有广东曲江的石峡遗址、云南白羊村遗址和福建昙石山遗址,距今5000至3000年。河北、内蒙古及东北一带北方地区的农业起源与黄河流域原始农业存在明显的渊源关系,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红山文化、富河文化和新乐文化,距今6000至5000年。

二、原始农业的初步发展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一开始就具有不同的特点。总的来说,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活动大致可分为四个区域:黄河流域及其北部,从新石器早期就发展起了以种植粟、黍为主的旱地农业;长城以北和广大西部地区,狩猎经济较发达,出现游牧经济;长江流域广大地区逐渐发展成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南方和滨海地区农业发生虽早,但因人口稀少、生物资源丰富,采集和渔猎仍占相当大的比重。

新石器时代我国原始种植业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10000年至8000年前为原始刀耕或火耕阶段;8000年至5000年前为原始锄耕或耜耕阶段;5000年至4000年前为发达锄耕阶段。在生产工具上,这一时期完成了由“刀耕火种”向发达锄耕的进化;在耕作制度上,完成了由年年易地的生荒耕作制向连种三五年撂荒三五年的轮荒耕作制的转变,土地利用率较以前有了显著提高。作物种类有一定增加,北方旱作粟、黍常见,南方水稻籼、粳并存,大麻、苎麻成为人们衣着的主要原料,葫芦、白菜、芹菜、蚕豆、西瓜、甜瓜等也已开始栽培。因原始农业的发展,这一时期人们开始由以前游移和季节性的野营生活逐渐转入定居生活,男子在农业生产中渐居主要地位,从而实现了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的转变。

在原始畜牧业方面,经长期圈养驯化,家畜种类有所增加。河北武安磁山和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有家猪、家犬和家鸡的遗骨出土,说明七八千年前中原地区已有原始畜牧业。稍后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又有牛的遗骨出土。大汶口和龙山文化遗址中还发现马、山羊和绵羊的遗骸。至此,在我国北方马、牛、羊、鸡、犬、豕“六畜”俱全的畜牧业已具雏形。在中国南方,养猪之历史可上推至8000到10000年。浙江河姆渡遗址还出土有水牛和家犬的遗骨,说明六七千年前以饲养猪、狗、水牛为内容的南方畜牧业已初步发展。

1926年我国考古学者在山西夏县西阴村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一个半割的、似丝的茧壳”。1958年在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中又发现一批丝织物,说明早在五六千年前我国已开始养蚕缎丝,纺织技术已具相当水平。

三、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一般认为,世界范围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是从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演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启动的。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各国由于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基础不同,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选择上也不同,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如美国、加拿大等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的国家,它们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标,凭借发达的现代工业优势,大力发展农用机械取代人力和畜力,通过扩大单位农场种植面积和经营规模,提高农产品的总产量。二是如日本、荷兰等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的国家,它们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把科技进步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改良农作物品种、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增加化肥和农药使用量等措施,提高单位面积农产品产量。三是如法国、德国等土地、劳动力比较适中的国家,它们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既重视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又重视科学技术推广应用。

世界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史表明,发达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都非常注重立足本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唯有从实际出发才是取得成功的正确选择。

实现农业现代化在我国也并不是一个新提法,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们就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但对什么是农业现代化、其基本内涵是什么等问题的认识,却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综合国内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可以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作如下概括: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这样来理解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第一,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科技贡献率低20~30个百分点。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通过增加资本投入、应用现代科技和装备、适度集中土地和强化组织管理等来提高农业效益。第二,现代农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市场提供商品,实现利润最大化。我国农户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均较低,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第三,以产业化方式经营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我国有2.5亿左右农户,不仅数量多、规模小,而且结构、行为相似,要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衔接非常困难,因此,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社举办多种形式的龙头企业,使农民真正享受到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利润。第四,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如果吃饭问题解决不好,工业化、城镇化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将难以持续进行。因此,必须把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首要目标。

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总的思路和措施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在具体工作中,尤其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所要求的那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使耕地向农村种田能手和专业大户集中,逐步实现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第五篇:中国农业发展史论文

中国农业发展史

课程论文

中国农田水利发展史

课程名称 姓名 班级 学号 学院 专业 指导教师 论文评分

中国农业发展史

唐军 中药15-1 20152273 农学院 中草药栽培与鉴定

武晓玲

2016年11月20日

目录

摘要„„„„„„„„„„„„„„„„„„„„„„„„„„„„„„1

一、我国水利的起源和灌溉的开创 „„„„„„„„„„„„„„„„„„1

二、两汉时期农田水利的发展 „„„„„„„„„„„„„„„„„„„„2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农田水利发展 „„„„„„„„„„„„„„„2

四、唐宋时期农田水利的兴盛 „„„„„„„„„„„„„„„„„„„„3

五、元明清时期农田水利的建设与发展 „„„„„„„„„„„„„„„„3

六、民国时期农田水利的发展 „„„„„„„„„„„„„„„„„„„„4 参考文献 „„„„„„„„„„„„„„„„„„„„„„„„„„„„„4

中国农田水利发展史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中国在农田水利方面的历史和发展路径。水利是几千年来我国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一方面水利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给劳动人民带来不少灾害,中国农田水利的发展进步就是中国农业的发展的标志之一。本文将就中国农田水利的发展历史进行简单的回顾与探讨。

[关键词]:中国 农田水利 历史

一、我国水利的起源和灌溉的开创

我国最原始的农业起源于新石器时期,最初的农业收成与否全权决定天气。但在农业出现初期远古人民已经意识到水的重要性,从考古证据来看,最原始的农田多分布于临近水源的地方。但这种选择却不得不面临洪涝灾害的威胁,在长期的农业活动中,人们逐渐积累起了一定的治水方法和经验,最原始的治水活动在这种条件下应运而生。

史书记载夏禹“决汩九川,陂障九泽,丰殖九薮,汩越九原”,这是最早的农田水利工程记载。传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云:“禹疏九河”,可以看出,大禹治水采用的是疏导法,这在当时应该是特别前卫的方法了。随着大禹治理洪水成功,农业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结构的变革,催化了奴隶社会的成型。农业生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战局主导地位,因此农田水利又进入了新一轮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促进农业生产的进步,在华北平原上率先出现了农田沟洫系统,这种集疏导和灌溉于一体的系统很快普及开来,并在商代得到了大力发展,时至周朝,沟洫制度进一步发展,逐步规范化和制度化。《周礼》记载:“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滁,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这便是由沟洫系统发展而来在西周时灌排兼备的农田系统了。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生产力的发展,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引漳十二渠的出现,标志着农田水利工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兴起,同样促进了农田水利的发展。《史记》记载,秦国接受郑国兴修水利工程的建议,“凿径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渠成,溉泽农田万顷,于是关中为沃野。农田水利的发展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二、两汉时期农田水利的发展

西汉时期,关中地区相继引几条江河之水用以灌溉田地,修建大量沟渠助力农业发展,如元鼎六年修筑的六辅渠、太始元年修建的白渠等。时有民谣曰:“径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足以说明沟渠修建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汉武帝时期修建的龙首渠创造性的采用井渠施工法更是能够看出当时农田水利技术的水平之高。时河东、河内等地更是曾发起过数万人共同修渠的大规模工程,足见人们对于引水灌溉的认知之高。

东汉时期,虽然没有发起什么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但从《后汉书》记载:“三辅、河内、河东、上党、赵国、太原各修理旧渠,通利水道,以溉公私田畴。”可看出,当时对前代所修建的水利工程有过大幅度的修整和维护,农田水利的发展并没有任何的滞后。北方灌溉渠系的发展和南方陂塘水利的兴起把中国农田水利的进程带上了一个高峰。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农田水利发展

东汉以后三足鼎立时期,魏蜀吴三国在征伐之际大兴屯田,并且大力修建陂塘等灌溉工程,为发展稻田,还曾开凿广漕渠及淮阳、百尺二渠,引汴水接济颍水,以补本地区水量的不足。时常出现的洪涝灾害也进一步促进的排涝工程的发展,出现了大面积的排水工程。

江南地区在这一时期水田得到普遍开发,更有万顷赤山塘的出现。西汉至三国期间出现的水利机械如翻车、渴乌、水排的出现为这一时期的农田水利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也新建了一些灌溉工程,甚至出现利用温泉水灌溉使水稻一年三熟的做法。长江上游地区在新莽时期由益州太守文齐主持建造陂池,为云南水利的先驱。在西北和华北一带则修建了引黄渠引黄河水灌溉农田,在永定河上兴建的戾陵堰灌区,更是号称灌溉面积万余顷。

四、唐宋时期农田水利的兴盛

历经战乱不断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农田水利的发展速度受到抑制。唐朝一统后,终于恢复到昔日的发展速度,农田水利事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唐代将水利工程重点放在都城周围,黄河及其较大支流径河、渭河、北洛河,长安附近的沫、镐、涝诸水,都进行了水利开发,恢复和新建了一批灌溉工程。例如引泾河水的郑白渠和引渭河水的六门堰便是横贯京兆府的两大水利工程。

这一时期,江浙等地的塘堰发展尤为迅速,如唐代浙江的广德湖,小江湖等动辄灌溉田地万顷以上,兴建的陂塘更是多不胜数。而沿海地区则出现了一种抵御海潮入侵,蓄引内河淡水灌溉的一种特殊工程型式。这种工程形式抬高上游水位和隔断下游咸潮,上游开渠引水,灌溉农田,实在是奇思妙想。这一时期灌溉机械的使用和普及也有较大的成效,各类水利器械流行起来。

唐朝后期由于战乱不断,水利工程新修不多,旧工程又逐渐减少,整体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衰退的迹象。到了宋朝,这种现象终于得到缓解。宋朝时期黄河流域兴起了一股引黄放淤、改碱治田的风潮。宋代在今山西中部和南部引山洪淤灌,淤出良田1.8万多顷。诸多瘠土因此化为良田。淤田的兴起甚至催生出“都大提举淤田司”这样的官职。《梦澳笔谈》中曾指出:“深、冀、沧、壕间,惟在河、滹沱、漳水所淤,方为美田。淤淀不至处,悉是斥卤,不可种艺”肯定了淤田带来的效益不可估量。

五、元明清时期农田水利的建设与发展

北宋以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农田水利发展缓慢,金时期关于农田水利的记载更是少得可怜。元代多是修缮旧的水利工程,极少兴修新的工程。明清时期,始于南宋和元代的垸田制得到大力发展,其中以湖北荆江和湖南洞庭湖一带最为集中,大垸纵横十多里地,小垸也能达到百余亩上下。圩垸制度的盛行打造出了不少良田,这一时期的农田水利因此得到发展,相传建于北宋末年的桑园围,就是面积达15万亩的大围。清乾隆时期,为加强边疆防务,在新疆大兴屯田,后伊犁河北岸开渠引水灌田数万亩,再之后新疆地区的农田水利又得到不少历代皇帝的重视因此得以大力发展,可谓边疆农田水利发展的高峰期。

清初由于对于农业的重视,不少地方的农田水利都得到大力发展。据《西宁府新志》记载,乾隆年间西宁县湟水两岸就有引水渠道一百三十六条,其中短者数里,长者达三、四十里,纵横交错,可灌田二十八万余亩。在劳苦人民的努力之下,不少不毛之地变为良田,有些甚至成为富饶的粮食产区。清代虽为修筑太多大型水利工程,却修筑了诸多的小型水利工程,福泽一方。

六、民国时期农田水利发展

民国时期统一了水利,提高了水利机构地位。并对农田水利的发展予以了应有的重视。因地制宜,开辟多渠道筹款,从中央到地方统一调配,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工程。修筑沟渠、涵洞、渡槽等水利工程数不胜数。山东还修建了王家梨行、齐河红庙、青城齐东马闸、蒲台王旺庄等四个虹吸淤田工程,使用抽水机从黄河中抽水进行灌溉,灌溉面积达8万亩。全国各地将钻井也列为农田水利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全国委员会的动员下,各省开始修筑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成为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又一个重要节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民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如飞,农田水利的飞速发展不容置疑。三峡水库等大型水利工程的竣工不仅福泽良田无数,更为我国能源和洪涝灾害带来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我国农田水利的发展曲折不断,但终归跟上时代的步伐,一步步走到今天。农田水利的发展几乎代表了整个农业史的发展。而农业的发展无疑与人类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研究农田水利的发展是研究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王质彬.《农业考古》,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志总编样室,1985年02期.汪家伦.《中国农田水利史》,农业出版社,1990年1月1日,1~50.《中国水利史稿》编写组:《中国水利史稿》上册,水利电力出版社,北京,1979.

下载科学技术发展史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学技术发展史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农业发展史论文

    中国农业的发展及未来趋势 班级:姓名:学号: 摘 要:农业对中国文明的重要性及影响,中国农业的起源,原始农业的发展,走中 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关键词:中国农业、起源、发展、未来......

    数学发展史论文(精选合集)

    数学发展史课程论文 数学源于社会生活 王富健 (安康学院数学系 陕西安康 725000) 摘要:科学与人文是整个人类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有着深刻的关联。本文将从数学......

    信息技术发展史论文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一、信息技术发展的综述: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首先我了解到的是信息技术的定义。凡是能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都是信息技术。可以说,这就是信息技术的基......

    化学发展史论文

    化学发展史论文 班级:化本二班 学号:121001063 姓名:佘晨阳 摘要:化学的历史渊源,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都 离不开化学,化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物理学的革命......

    科学技术概论论文

    科学技术概论论文 一. 对科学技术的理解: 科学技术是指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技术的总和,这里的生产力是指由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和人类自身生产力综合构成的社会一般生产......

    科学技术史论文

    宗教人士如何如何做科学研究? People who believe in some kind of religion can still do scientific work, if they can separate religion effects from scientific or na......

    科学技术史论文

    从中国哲学对中国科学史的影响看“李约瑟难题” 摘要: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这与中国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科学技术概论论文

    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影响 众所周知科学是一把双刃剑,人类在享用着科学所带来的众多方便时,也越来越了解了科学所带来的消极的影响。如今,现代科技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影响和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