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论文(5篇可选)

时间:2019-05-15 13:05: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学技术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学技术论文》。

第一篇:科学技术论文

科学要解决的问题,是发现自然界中确凿的事实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并建立理论把事实与现象联系起来;技术的任务则是把科学的成果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科学技术论文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科学技术论文 第一篇

【论文摘要】一种能够提高使用者工作效率的多功能尺规,它是将教杆、圆规、直尺、三角板、量角器的功能集于一身,减少使用者在工作时对于各种尺规的替换,通过功能转换提高使用者的工作效率。

【关键词】尺子;圆规;多功能多功能尺规研制背景及意义

在我们的课堂学习中,有时老师需要带着圆规、多个三角板等去上课,使用和存放十分不方便;圆规的定心针暴露在外,危险系数比较高;很多的时候老师基本不带教杆,会用很大的三角板或圆规来充当教杆,不仅长度不够,而且使用不方便;老师的一堆教课工具,对学生不具有吸引性,很难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为此,我们设计出一种结构简单、便于操作、体积小巧、使用携带方便、安全系数高的多功能尺规。多功能尺规整体的结构和功能

2.1 多功能尺规的直尺和教杆功能

如图1所示,多功能尺规包括相互铰接连接的第一尺板1和第二尺板2,以及用于连接第一尺板1和第二尺板2的斜尺板3。在第一尺板1和第二尺板2的外边缘均设置有刻度,在斜尺板3上设置有角度刻度。第一尺板1和第二尺板2可以在铰接部位对齐,使第一尺板1和第二尺板2变成一根长的直尺或者教杆。为了在第一尺板和第二尺板2对接后能够固定,在第一尺板1的前端设置有连接插销13以及放置插销13的插销孔,插销可在插销孔内滑动,在第二尺板2的前端设置有与所述连接插销13对应的插销孔21。当第一尺板1和第二尺板2对接后插销13的前端插入插销孔21后将第一尺板1和第二尺板2固定连接。如果多功能尺规的第一尺板1和第二尺板2均设置为50cm,在测量50cm长度内的物体,可以直接测量,当物体大于50cm时,可以将第一尺板1和第二尺板2打开成一条直线,然后推动旁边的连接插销,就可以固定出一个长为100cm的长尺。作短教杆时,第一尺板1和第二尺板2叠在一起可直接使用,当需要指远处的物体时,可以用打开长尺相同的方式,把作品变成长教杆。

2.2 多功能尺规的三角板功能

为了能使斜尺板3能够滑动,在第一尺板1上设置有滑道11,在滑道11内设置有滑动块12。斜尺板3的一端铰接连接在所述滑动块12上。在斜尺板3的另一端设置有凸钮,在第二尺板2的中部设置有与凸钮对应的定位孔。在不使用斜尺板3组成三角板时,斜尺板3位于滑道11内,当需要组成三角板时,将斜尺板3的凸钮按入第二尺板2的中部设置有与凸钮对应的定位孔即可。凸钮和定位孔采用衣服上使用的字母按压扣结构。把多功能尺规的斜尺板推到不同的位置固定起来,不仅可以形成30°、45°、60°、90°的传统三角板,还可以形成部分整10°的角的三角板。会计毕业论文在斜尺板上我们每10°做了一个标志,也就是说可以形成30°到90°不同大小的三角板。然后就可以做出想要的图形。

2.3 多功能尺规的圆规功能和隐藏式定心针的设计。

在第一尺板1的末端设置有定心装置4(图2)。定心装置4包括板体

41、位于板体41侧面的方形凸钮42和位于板体41底部的定心针43。如图所示,在第一尺板1的底部为两个平行板,板体41位于两个平行板中间。在至少一个平行板上设置有条形通孔14,且在条形通孔14上设置有圆形通孔15,方形凸钮42穿过条形通孔14。当方形凸钮42位于圆形通孔15内时,板体41可以以方形凸钮为中心转动。平时定心装置的定心针43藏于第一尺板1内,当需要时,后拉板体41,当方形凸钮42位于圆形通孔15内后转动板体180°,使定心针43转向外侧,然后将方形凸钮42推向条形通孔14即可,其使用状态如图3所示。

在第二尺板2的末端设置有粉笔夹持装置(图3)。粉笔夹持装置包括两个半圆弧型弹性片51,且两个半圆弧型弹性片51组成一个前端张口大后端小的喇叭形,且在一个半圆弧型弹性片51的上方设置有一个顶紧螺栓52,在第二尺板2上设置有滑道22,顶紧螺栓52可以沿着滑道22滑动,顶紧螺栓52向前推,则顶紧螺栓的底部下压半圆弧型弹性片51,使其夹紧粉笔6。还可以在画圆时借助斜尺板的固定,防止画圆过程中圆规的两臂距离改变造成的半径变化。

2.4 多功能尺规的量角器功能

若把多功能尺规的第一尺板1和第二尺板2用斜尺板3垂直固定,就可以成为一个量角器,斜尺板上的角度刻度是在斜尺板相对于第一尺板和第二尺板铰接处为圆心每1°画一个点;每5°画一个中长线;每10°画一个长线;每20°标一个数字。这样小于90°的角可以一次性画出、读出。也可用测量余角的方法来测量钝角的角。结论

本文设计的多功能尺规结构简单、便于操作,功能齐全集圆规、量角器、直尺、教杆多功能于一身,定心针回转到内部安全系数高、长方体结构外形美观,更有利于在全国各类院校的授课学习使用,既方便老师携带、使用、高效快速的教学,使课堂更加具有吸引力;又能提高同学们对科技的认识,以及他们对机械的向往,提高学习积极性。容易受到社会和学校的认可和重视,具有很好的市场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福昌,张寒凝.折叠及折叠家具[J].科学技术,2002(04).[2]孙成通.机械制造技术基础[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03.科学技术论文 第二篇

论文摘要:RTK技术,是GPS测量技术中的一个重大突破。本文阐述了RTK的原理、系统的组成以及应用范围特点,并对应问题分析。

关键词:GPS、RTK、城镇测量、控制

一、引言

RTK(Real Time Kinematic)实时动态测量系统,是集计算机技术、数字通讯技术、无线电技术和GPS测量定位技术为一体的组合系统。它是GPS测量技术发展中的一个新突破。RTK定位精度高,它可以全天侯作业,每个点的误差均为不累积的随机偶然误差。随着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的快速发展,RTK测量技术也日益成熟,逐步在测绘中得到应用。RTK测量技术因其精度高、实时性和高效性,使其在城镇测绘中应用愈来愈广泛。

二、RTK技术原理

RTK测量技术是以载波相位测量为依据的实时差分GPS 测量技术,是一种高效的定位技术。原理是在基准站上设置1台GPS 接收机,对所有可见GPS 卫星进行连续地观测,并将其观测数据通过无线电传输设备,实时地发送给用户观测站。在用户站上,GPS 接收机在接收GPS卫星信号的同时,通过无线电接收设备,接收基准站传输的观测数据,然后根据相对定位原理,实时地解算整周模糊度未知数并计算显示用户站的三维坐标及其精度。通过实时计算的定位结果,便可监测基准站与用户站观测成果的质量和解算结果的收敛情况,实时地判定解算结果是否成功,从而减少冗余观测量,缩短观测时间。RTK测量系统由以下三部分组成:GPS 接收设备、数据传输设备、软件系统。数据传输系统由基准站的发射电台与流动站的接收电台组成,它是实现实时动态测量的关键设备。软件系统具有能够实时解算出流动站的三维坐标的功能。RTK 测量技术除具有GPS 测量的优点外,同时具有观测时间短,能实现坐标实时解算同时给出厘米级定位结果的优点,因此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三、RTK技术的应用范围

1、城镇地籍测量

采用GPS RTK 测量技术在地籍测量中测量界址点坐标,以GPS 基准框架网点为基础,架设GPS 基准站,可以同时使用 1+ 2 工作模式,用两套RTK流动站进行测量。流动站在第1 次测量时,在一已知点上作RTK 测量,其测量结果与已知点进行比较,从而检查RTK 系统是否工作正常及基准站坐标输入是否正确,将RTK获得的所有界址点数据处理后直接录入计算机,可及时地精确地获得界址点图形信息,准确地制作宗地图、地籍图,计算宗地面积等,建立地籍数据库。

2、城镇土地勘测定界测量

在建设用地勘测定界测量中,RTK技术可实时地测定界址坐标,确定土地使用界限范围,计算用地面积,在土地分类及权属调查时,应用RTK技术可实时测量权属界限、土地分类补测,提高了测量速度和精度。并且可以与电脑软件连结,金融学论文建立数据库,随时调整用地面积。

3、市政线路工程放样

RTK测量技术用于市政道路工程中线或电力线路中线放样,放样工作只需把基准站架好,移动站一人就可操作完成。将线路参数如线路中线起终点坐标、曲线转角、半径等输入无线电蓝牙手薄中即可放样。放样方法灵活,也可按中桩号进行坐标放样,并可以随时互换。放样时按屏幕上箭头指示偏移量和偏移方位,便于前后左右移动,直到误差达到要求为止。

4、航测外业中的像控点测量

像控点测量是航空摄影测量外业主要工作之一,传统的方法要布设大量的导线来测量部分平高点,内业再进行空三加密。采用RTK技术测量,只需在测区内或测区附近的高等级控制点架设基准站,(若测区内或测区附近无高等级控制点,可先加密),流动站直接测量各像控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对不易设站的像控点,可采用手簿提供的交会法等间接的方法测量。像控点的精度要求对于RTK测量来说是不难达到的。与传统作业相比较,它不需要逐级布设控制点,缩短了作业时间,因而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

5、城镇建筑规划红线放样

建筑物规划放线,放线点既要满足城市规划条件的要求,又要满足建筑物本身的几何关系,放样精度要求较高。使用RTK进行建筑物放样时需要注意检查建筑物本身的几何关系,对于短边,其相对关系较难满足。

在放样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测量点位的PDOP值,如果PDOP值大于1.5的情况下,强制测量则有可能带来较大的点位误差。在PDOP值小于1.5情况下,用RTK进行规划放线一般能满足要求。必要时,用RTK在建筑周围放适当的控制点,配合全站仪和钢尺来完成。

6、城镇控制测量

为满足城镇建成区和规划区测绘的需要,城镇控制网需要控制面积大、精度高、点位多。城镇中的等级导线网控制点大多设立于地面,随着城镇建设的不断发展,这些点常被破坏,影响了工程测量的进度,如何快速精确地提供控制点,直接关系到工作的效率。常规控制测量如用全站仪布设的导线测量,要求点与点间必须通视,大致等距,费工费时,且精度不均匀。GPS 静态测量,点间不需通视且精度高,但需观测结束后进行内业数据处理,不能实时知道定位结果,如内业发现精度不符合要求则必须重测。应用RTK技术无论是在作业精度,还是作业效率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随时知道测量成果是否符合要求。

7、其它方面的应用更加广泛

RTK技术还可用于大比例尺地形测量、水域测量、城镇管线测量、地籍测量、矿山测量等方面。用RTK测地形时可不用布设图根控制,仅依据少量的基准点,即可直接测定地形地物点坐标,用专业测图软件,通过电子手簿记录和现场草图绘制,由电子机算机即可实现数字化测图。在矿山测量中可进行勘探线剖面测量,地质工程放样与联测,为地质普查和详查矿区提供及时可靠的资料,避免以往因视线不通影响的大面积砍树带来的工作效率低下,费时费力的麻烦。

四、RTK的精度分析

RTK技术是采用求差法降低了载波相位测量改正后的残余误差及接收机钟差和卫星改正后的残差的影响,使测量精度达到厘米级,一般RTK标准精度为:平面位置10mm+2ppm,高程为20mm+2ppm,通过对此仪器的实践和应用,完全能达到此精度。

1、平面精度:在5半径公里的范围内,观测结果能达到较高精度,(用全站仪检查其中误差在5厘米之内),只要接收的卫星达5颗以上,获得固定解就能达到标准精度。

2、高程精度:当卫星个数超过5颗,精度因子在2以下时,观测精度最好,在2与4之间时,略有误差,但能达到标准精度。

五、RTK测量中应注意的几点

RTK在控制测量以及施工放样中有着广泛的运用,比传统的测量仪器的相比,它有着省时省工且精度高等特点,但其在碎部测量中的还有一定的限制。应注意:

1、作业过程中,基准站选择要在比较中心、位置空旷开阔的至高点上,且周围无磁场的影响。

2、对于一些要求高精度的点位,必须使用三脚架或快速对中支架,提高对中点精度。

3、为确保精度的可靠性,移动站和基准站距离不能太远,应控制在2公里之内。

4、在作业区应避开建筑物密集,大面积水面、高压线等观测信号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严小平,GPS RTK 在城镇地籍测量中的应用分析[J],城市勘测,2003,3。

[2] 王国祥, 梅熙,GPS-RTK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四川测绘,2001.5。

[3]闫志刚,张兆龙, GPS-RTK作业模式原理及其实用技术,2001。

科学技术论文 第三篇

【摘 要】科技馆作为非正规教育场所,绝大部分展项为可操作动态展品。除了展厅现有的辅导讲解、实验表演等教育活动外,在展厅工作的辅导教师可以将展厅展品作为依托,开发探究式教育活动,让观众在操作展品的同时能从中获取直接经验,体会科学带给自己的乐趣。

【论文关键词】科技馆;非正规教育;探究;直接经验

如今,我国的科技馆事业较从前有了飞速发展。“公众理解科学”的逐渐渗透,以及越来越多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拓宽了中国科技馆人的思想和视野。中国的科技馆不再仅局限于常规教育展览,临时展厅、特色主题教育已成为常态化的展览、展示教育手段。随着观众对科学知识的渴求程度的逐步提升,在辅导讲解、各类表演之外,也可改变教育活动的形式,让参与者从中获取直接经验,有所感悟和收获。科技馆内开展探究教育活动的目的在大多数观众眼里,科技馆是一个休闲、游览、甚至娱乐的场所,带着学习目的前来的观众并不在多数。此外,展品数量多、展厅面积大,观众的参观经常是随机无序的。因此,科技馆需要开展一些教育活动与常设展览并行,由活动组织者有计划、有目的地为参与者提供学习的条件,并令他们从中获取知识和心得。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各个博物馆、科技馆中都采用了这种展览和教育并存的模式。科技馆内的动手参与展项较多,为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有必要在教育活动模式上进行更多探索和改进。

探究式学习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在1960年左右提出的[1]。早在20世纪初期,教育家杜威便提出了探究学习的初始观念。在美国,学生从幼儿园时期便开始体验探究式教学。美国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2061”计划以及科学素养导航图,更是为美国的探究式学习提供了非常完备的理论依据。在温·哈伦编著的《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一书中,着重写到了科学教育应致力于的几方面:“理解科学的大概念(包括科学概念、关于科学本身和科学在社会中所起作用的概念);收集和运用实证的科学能力及科学态度。”它强调了学生获取的科学知识中应该至少有部分是从不同形式的科学探究经验中获得的。美加地区的很多科学馆都是提倡让观众进行亲身“动手”与“参与”。让观众在亲自动手,获探究式学习时代。博物馆策划、设计、制作具有观众参观性的陈列展览或其他活动项目,使人们不仅可以亲自参与动手操作,同时还要用脑思考,从而对有关内容获得真正的认知。经过多年发展,欧美非正规教育场所的探究式活动已经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

在非正规教育场所(如科技馆、博物馆等)尝试推广探究式教学法有其积极意义。科技馆作为非正规教育场所,有必要在探究式学习方面做出尝试和贡献;并具备让学生亲身操作体验、还原实验情境、获取直接经验的硬件资源和条件;代写本科论文此外,带领学生展开探究学习可以提高科技馆辅导教师的教学水平。探究式教育活动开展实施

2.1 选定恰当的展品

在探究式教育活动的开发前期,展品范围的选定十分重要[2]。在科技馆展厅中的展品往往分为几大类:以图文版、模型等形式为主的静态展示展品;将核心科技原理提炼出来,并直观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的动态演示型展品(如双曲隧道、伸缩的线圈等展品);实现原理展现的同时,还可以模拟再现科学实验场景,为观众营造体验科技、了解科技情境的参与体验型展品(如法拉第实验、手蓄电池等展品)。

由于展厅内观众流动性较大,参与体验型的展品往往能让观众深入其中,并有兴趣了解展品背后的人文历史故事。辅导教师应该选定参与体验型展品为活动依托,并对展品展示内容通过模拟再现科学实境的形式,引导观众操作、观察、体验展品,把展品看作是科学实验装置,让参与者进行相关探究实验,并与同伴展开交流、讨论,通过展品所展示的科学现象,自己发现和得出结论,从中获取直接经验。参与者通过这样一个有系统的探究式活动,不仅可以对现有定理、结论有一定的掌握,还能够通过科技发展的进程更直观地加深对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并培养敢于质疑,勇于实践探索的科学精神,使教育活动的效果由“知识与技能”上升到“过程与方法”乃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层面”。

2.2 聚焦活动参与对象

来科技馆参观的观众年龄层次分布较广,在活动设计的前期,要对观众的年龄层和需求进行系统分析。

通过统计,观众主要分为五类:

通过表1不难看出,观众之间的差异十分明显,因此在探究式教育活动策划初期,需要特别聚焦在某一个群体,再针对选定群体的特性进行活动主体设计。由于10岁以上的青少年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并有学校老师来做系统组织,因此,展厅内的探究活动更主要侧重于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生。

2.3 活动内容设计

2.3.1 明确活动内容的主题和探究目的。

要做一场真正的“探究”式活动,首先要明确“探究”的定义。与传统活动的不同之处在于,参与者需要自己去搜集例证、得出结论并进行验证。在选定适合的展品和确定面向对象(中学生为主)之后,还需要确定本次活动要达到的目的。例如,“让同学们对原电池的构造有更形象化的认识”,辅导教师需要把活动针对的目标作为基础,筛选具有探究性质的展品进行分析和内容设计。

2.3.2 充足的准备、测试工作

每一个较为成熟的教育活动实施前,都需要进行大量的准备、预演、试讲工作。探究式教育活动更是如此,让参与者进行探究活动之前,辅导教师需要针对活动的流程进行反复测试,以中国科技馆探索与发现A厅的活动《手蓄电池探究式学习》为例,辅导教师在活动前期,对吸水纸蘸盐水、肥皂水、醋、洗衣粉等均进行了反复测试并记录数据。最终选定了与最初伏打实验中一样的盐水作为活动材料。与此同时,辅导教师尝试了多种正确或错误的伏打电堆搭建方法,站在参与者的角度进行思考、比对并分析,为活动开展的顺利进行付出了大量努力。

2.3.3 有趣的活动开场

【参考文献】

[1][美]《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科学探究附属读物编委会.科学探究与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教与学的指南[M].科学普及出版社,2010,9.[2]朱幼文.科技馆教育的基本属性与特征[Z].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2014.[3]张云飞.馆校结合中展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Z].[4]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R].2011.

第二篇:科学技术发展史论文

成都理大学

科学技术史论文

题目:世界科技发展史回顾与未来科技发展展望

彭静

201206020228

核自学院

指导老师:周世祥

世界科技发展史回顾与未来科技发展展望

科学技术发展史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 分。今天,当人类豪迈地飞往宇宙空间,当机器人问世,当高清晰度数字化彩电进入日常家庭生活,当克隆羊多利诞生惊动整个世界之时,大家是否会感受到,人类经历了一个多么漫长而伟大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

一. 古代科技发展概况

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人类由石器时代跨入青铜器时代,并逐渐产生了语言和文字。在于自然界的长期斗争中,人类不断推动着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与此同时,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不断丰富,科学技术的萌芽不断成长起来。

世界文明发端于中国,埃及,印度和巴比伦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十分辉煌,但主要在技术领域。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产生巨大影响。古代中国科技文明的主要支桂有天文学、数学、医药学、农学四大学科和陶瓷、丝织、建筑三大技术,及世界闻名的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四大发明: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生活在尼罗河和两河流域的古埃及和巴比伦人在天文学,数学等方面创造了杰出的成就,埃及金字塔名垂史册,印度数学为世界数学发展史大侠光辉的一页。

古希腊是科学精神的发源地,古希腊人创造了辉煌夺目的科学奇迹,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性自然观,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的理性自然观,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毕达哥拉斯,希波克拉底,以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都是那一时期的解除代表人物。公元前3世纪,进入希腊化时期的古希腊获得更大的发展,出现了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和托勒密三位杰出的科学家,使得古代科学攀上三座高峰。

公元最初的500多年中,欧洲的科学技术持续衰落,5世纪后进入黑暗的年代,并且延续了1000多年,科学一度成为宗教的婢女。但是科学精神在14世纪发出自己的呐喊,近代实验科学的始祖逻辑尔-培根像一颗新星,点亮了欧洲的天空。

在整个古代,技术发展的水平不高,科学也没有达到系统的程度,不同地域的人民之间还未建立起长期稳定的经济、文化联系, 但许多古代的科学技术成果, 如阳历和阴历, 节气、月、星期和其它时间单位的划分, 恒星天区的划分和名称,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十进制记数法、印度——阿拉伯数字、轮车技术、杠杆技术、造纸术、印刷术等等,都已深深镶入了整个人类文明大厦的基础。

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还停留在描述现象,总结经验的阶段,个学科的分野并不明确,因而具有实用性,经验性和双重性,但它给近代科学的发展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2.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世界由运动的物质构成。物质有丰富的、多层次的内部结构和相互作用。研究不同层次上物质的结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和在相互作用下产生的运动形态和运动规律,始终是基础科学无止境的追求。在科学技术近现代史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1)科学方面的发展

从15 世纪起, 欧洲首先从中世纪进入近代, 科学的发展逐步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 并在20 世纪成为一种具有世界性特色的全球文化。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 天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日心说、行星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对太阳系的进一步认识、对银河系的初步认识、对太阳发光发热机理的解释、关于恒星和太阳系乃至宇宙演化的假说、射电天文学等。在地学方面从考察岩石的成因开始, 产生了大陆漂移、海底扩张的学说, 直到建立了关于地壳结构的板块构造理论。在力学方面从自由落体定律和牛顿运动三定律开始, 产生了理论力学、流体力学、材料力学等分支学科, 并且还产生了给力学带来革命的相对论力学。物理学方面探究了热的本质, 发现了热力学的三个定律;研究了电磁现象, 发现了电和磁相互转化的关系, 并探讨了光的特性和本质。

由于对热辐射和光电效应的研究导致了量子说的提出, 并最终建立了量子力学。另外,对电子和放射性的研究导致了原子核物理学乃至基本粒子物理学的产生。近代以来化学研究方面提出了元素的概念, 认识了燃烧现象, 并用原子-分子学说解释了化学现象, 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的放射性衰变, 有机化学和量子化学得到了发展和应用。生物学在个体研究方面从认识人体结构开始, 发现了血液循环、细胞, 进而发现了基因、染色体和生物大分子, 认识了核酸的结构, 发现了遗传密码, 并开始了对脑的研究。

可以说,近现代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 这个过程在增加人类关于自然的知识的同时也揭示了科学与人本身的相对关系,否定着人类在科学探索过程中形成的某些观念,也否定着人类认识自然界终极真理的可能性, 表明探索自然之谜的科学前进的结果便是面对新的自然之谜。正是由于科学发展过程中这种始终面对新的自然之谜的境况, 才使人类的智慧受到了不断的挑战。

(2)技术方面的发展世纪30 年代之后, 首先在英国发生了以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工业革命, 热能被通过蒸汽机应用到机器工业之中。世纪以来,随着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浪潮先后在欧洲大陆、北美乃至全世界的扩展, 世界性的贸易市场、铁路和轮船航运逐渐打破了世界各地区之间在经济、技术和文化等方面的相对隔绝状况, 电力作为一种崭新的二次能源被广泛应用到工业之中。

20世纪以来, 航空技术, 航天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雷达、电视、卫星和其它通讯技术将全球变成了所谓“地球村”;电子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正在改变着人类智力劳动和联系的 方式;核技术在发电、尤其是在军事方面的应用,使人类不得不重新认识和平与战争„„

总的看来,近现代以来进步着的技术已经全面改变并在继续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一些价值观念, 而且, 创造技术的人类本身似乎并不能完全确定进步着的技术最终会将人类引向何方。

3.现代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现代化立国的基础,是推动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进入新世纪之后,新的科学发现、新的技术突破以及重大集成创新不断涌现,学科交叉融合进一步发展,科学与技术不断更新,科学传播、技术转移和规模产业化速度越来越快。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了更加明显的基础性和带动性作用。世界科学技术正在酝酿着新的突破,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之中,在未来30—50年里世界科学技术会继续出现重大原始性创新突破,很有可能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物质科学,以及脑与认知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数学与系统科学乃至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领域形成新的科学前沿,发生新的突破。

(1)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目前人类已进入信息化社会,人们已开始认识到信息是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可以再生的资源。信息既可压缩、扩散,也可以光速传播,并渗透到各个方面。它在时间和空间上,使世界变小、科学变大,为人类共享精神财富创造了客观条件。信息技术把传统产业从扩大外延推向增加内涵的发展道路。由于数字化革命已使信息技术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它必将成为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同时,以数字革命为先导,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将引发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大战。因此,信息技术将成为各国竞争的关键领域。

据美国官方估计,21世纪初叶,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实现,美国工业部门每年可多创造3000亿美元的销售额,生产效率将提高20-40%。银行的收入将4/5来自由信息,只有1/5来自存贷利差。科学家们可在网络上如居一室地合作研究开发,创造出更加丰硕的成果。学生们可以学习分布在各地的最好教师的课程,并可节省40%的时间和30%的费用。病人可通过远程的名医会诊和遥控治疗,得到最好的医治。信息技术将为人们提供一个方便、多样、舒适、协调的生存环境。

(2)先进材料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人类历史发展证明,先进材料是人类文明的阶梯。21世纪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重点将向具有功能化、复合化、智能化、微型化及与环境相协调等特征的方向发展。

新材料中最具活力的是信息功能材料、高温、高比强度、高比刚度的结构材料、超导材料、纳米材料、能源材料和生物材料等。美国计划2003年将每升油行程从目前12公里提高到35公里,主要靠新型结构材料来实现。新型结构材料对航空航天事业有着更重要的意义。从1986年高温超导体电缆2010年内半会达到工业化水平,2020年世界产值可达1220亿美元。纳米材料具有很多异乎寻常特点,纳米技术已成为先进材料的前沿技术。例如近年发现的乙烯球,不仅就材料本身,也为新材料合成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3)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逐步进入实用化阶段

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被认为是解决人口、粮食、环保、健康等新的最有利的技术手段,是创立新产业的基本技术。目前,它已获得迅速发展,并逐步达到实用化水平。

2000年,国际联合科技小组绘制“人类基因组图”,大大促进了各国发展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积极性,各国都在实施“后基因组”计划,着重解析和应用基因和蛋白的功能,以进一步探索生命之谜和开发新技术。在此基础上,基因芯片技术、基因疗法、基因制药技术、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等将得到迅速发展。

(4)科学技术一体化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日益交融成为科技发展主流

科学技术发展具有交叉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学科间、门类间的交叉与融合是普遍现象;科学技术系统、人类社会系统、全球经济系统、生态系统、生命系统、脑与神经系统,地球系统等都是多元化、多层次、综合的复杂大系统;科学技术研究的对象,理论与方法、应用目标与转化形式等均呈现多样化特征。在21世纪,科学技术有能力逐渐攻克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一系列极其复杂的难题。

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是21世纪科学技术的鲜明特征。在一定程度上。科学正在变成技术。同时,21世纪也将是不同领域科技创造性融合的时代。科学和技术更加接近,各种不同科技领域之间发生共鸣作用和共振现象,随时有可能产生爆炸性的波及效果。

(5)科学技术活动日趋社会化、规模化和全球化

21世纪,科学技术将成为庞大的社会建制,研究与发展将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职业,科学共同体出现了由政府间转向民间的新的国际组织形式。科学技术活动更是社会化的实践活动,许多项目往往是由国家组织的。而一些特别重大的基础科学命题,如物质的基本结构、宇宙的起源、清洁的核能、生命和认知的本质等研究,甚至成了跨国乃至全球化的科学探索活动。国际间的科技合作领域将日趋扩大。

4.科学技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

当今时代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科学技术通过对人的认识能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思维模式等等的影响来对人的全面发展发生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科学技术影响人们的认识能力。人类为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在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长期实践过程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科学技术知识,是整个人类知识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二,科学技术影响人们的世界观。第三,科学技术影响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科学技术对于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有着重大的启蒙作用。第四,科学技术影响人们的道德观念。第五,科学技术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文明,不管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是同人类开化程度,同人类思维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和科学理性的充分发展,世界科技革命将向更高的阶段迈进,新的科技浪潮蓄势待发。社会经济、政治和人类文明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第三篇:科学技术概论论文

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影响

众所周知科学是一把双刃剑,人类在享用着科学所带来的众多方便时,也越来越了解了科学所带来的消极的影响。如今,现代科技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人类作为追求新事物和尝试新生活的主体,与生俱来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得人们对生活中的科技发展愈加关注。科技也在不断影响着人们的未来发展状态。

从人类发展历程来看,人类所经历的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每一次都是生产力发生巨大的飞跃:

第一次科技革命:以纺织技术的改进为开端,以蒸汽动力技术达到实用为标志,形成了一个以机器技术为主导技术的技术体系。使得人类社会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从传统的农业革命向近代工业社会跃进,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第二次科技革命:以电气化技术为主导技术,推动了工业的电气化进程,使社会生产力又有了一次新的飞跃。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极其产业为标志。

第三次科技革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二战后出现了一个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生产大发展时期。

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1.对经济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使信息传递更快、更便捷,促进了全球经济协调机制的形成。当前国际分工的资源基础不断削弱,技术基础大大增强,科技进步的水平成为国际分工的主要依据。对经济全球化起巨大推动作用,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2.对生活的影响:促进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善。提高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科技产品使用的社会化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一道风景线,人们的衣食住行无不与科技密切相关,科技产品已逐渐应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现代人类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现代飞机、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大大提高了运行的速度,使人们不仅旅途舒适而且节约了许多宝贵的时间;电视、音响、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高科技家用电器的使用,满足了生活的需要。

3.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提高了人类的身体健康水平。人类基因工程的业已完成,使得科学家对于人类的遗传基因人类借助生物遗传工程、基因工程等高科技技术生产的药品,可以治疗许多常规疗法不能治疗的疑难疾病甚至过去被认为无法治疗的不治之症;治愈疾病,提高人们的身体健康。

4.对人类认知的影响:极大地开阔了人类的视野和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水平。正如伟大导师恩格斯指出:日益发展的工业使一切传统的关系革命化,而这种革命化,又促使头脑革命化。科技是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的成果,同时也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最高成就。例如,大型射电天文望远镜的研制成 功,可以使人们看到几十亿光年乃至更遥远的太空,从而为探索人类所不知的太空的奥秘提供了方便。5.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一位西方哲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正是科学给予我们对一个永恒世界的信念。对于科学,我们可以用阿基米德的话来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推动宇宙。在变动不居的宇宙中,科学思想确立了支撑点,确立了不可动摇的支柱。”这位哲人的话睿智地说明,科学不但作为一种物质文明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它还作为一种精神文明影响着人们思想意识的发展。当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精神文明影响着人们思想意识的时候,它也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精神力量。对于这种精神力量的需要,就构成了科学技术的精神价值。科学技术的精神价值独立于、有时甚至高于科学技术知识的物质生产力价值,它可以直接介入和作用于人的精神生活,也可以通过其生产力价值的实现,改变人的物质生活,进而影响和改变人的精神生活。所以,我们不但应当从生产力的角度认识和关注科学技术,还应当从精神价值的角度去关注和认识科学技术。

以上只是科学技术对人类影响的其中的一部分,实际上科学对人类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当然科学为人类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带了许多不良的后果。

一、环境污染。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工业生产的急剧增长,环境污染日益显出全球性,对整个人类的生存构成了威胁,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核放射污染是具体的一些环境问题。

二、生态危机。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特别是利用科学技术向自然无限索取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和瓦解,从而危害人类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森林毁坏、物种灭绝加快、土地荒漠化是具体的一些生态问题。

三、战争和恐怖活动及犯罪活动。战争中,交战双方利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制造各种武器,人类之间互相残杀。而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已经可以看出,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的战争所造成的破坏与损失以远远不是以前可比.人身安全越来越没保障,现在平均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犯罪行为发生,而其犯罪手段大多都与时下的新科技相关,如短信诈骗、电话诈骗,网上诈骗等。

四、资源短缺。长期以来,人类有一种错误的看法,认为地球上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随者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已经面临自然资源短缺的局面,如矿产资源匮乏、能源危机、水资源精湛等。

五、人口和健康问题。人口问题好似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恶果之一,它又为成为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粮食紧张等全球问题的重要根源。其中人口膨胀、人口老龄化、粮食危机等问题日益严重。各种新兴病菌不断出现,很多病菌的杀伤力已经远远超过以前的病菌的破坏力。.这是由于医药科技的迅速发展加快了病毒的变种,以至于科技的发展速度已经跟不上病毒的变种速度,或许有一天人类会灭亡于某一场大的瘟疫。

科学技术是中性的工具,它本身无所谓善恶,即它是价值中立的。每一门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都要伴随大量弊端的出现,大到可能危害人类生存安全的核武器、环境污染、能源枯竭等,小到我们日常应用的网络,都如同一把双刃剑。科技进步在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打开了装有各种灾难和祸患的“ 潘多拉魔盒”,像火一样,既具有照亮自我的功能,也具有毁坏自我的力量,它给我们带来光明的恩赐,也给我们带来破坏的威胁。科技所带来的后果的好坏依赖于使用科技的人,好人可用它为善,坏人则可用它为恶。因此,科学造成科技与环境、能源等方面的矛盾的内因决非科学技术本身,恰恰是人类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人类能对其加以好好的利用,定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福音,但要是使用不当,就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灾难和痛苦,所以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不断实践中,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设法限制和克服科学技术带来的消极作用。我们要全面把握科学技术的两重性,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要多去研究科技发展带来的弊端,同时各国政府间应该加强合作,成立专门机构立法并监督实施来规范科技成果的应用,减少科技发展带来的负面作用。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质和核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解决好科技发展与人类、环境关系问题,创造出一个相对和谐的人类生存环境,使科技发展能更好地服务人类、造福人类。

第四篇:科学技术史论文

从中国哲学对中国科学史的影响看“李约瑟难题”

摘要: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这与中国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中国哲学中强调伦理与实用性是很重要的原因。一个没有成熟的哲学的国家,显然是不会产生近代科学技术的。

关键词:李约瑟难题 中国哲学 逻辑思维模式 中国科学史

虽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列举了26项发明,可纵观这些发明,有多少是世界性的发明呢。在写《中国科学技术史》这本书时,他站在世界科学史、比较科学史和中外科学交流史的高度,把中国科学文明置于世界史中应有的地位,从而纠正了西方过去对中国科学文化的各种错误看法、误解和严重低估。但一直有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李约瑟博士的脑海中: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西方文明发源于古希腊,其根基就是始于2500年前米利都的哲学和科学传统。而提出普遍性又是哲学与科学的开始。在哲学中,重要的不是给出答案,而是要提出问题。这种背景下的哲学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而中国的哲学长期局限在儒家思想下,相对是框架枷锁很强的。实际上仔细思考一下,中国的哲学还是有致命的缺陷的。中国的哲学缺陷在于中国没有逻辑学和形而上学,强调伦理与实用性,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中西方哲学的差异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是独立发展的哲学类型之一。1封建时代的哲学有比较充分的发展。中国哲学始于先秦,历史悠久,与同时期世界其它地区的哲学相比,属于少数达到较高水平的哲学形态之一。2中国封建社会的哲学主要同经学相结合,而不是同神学相结合。在中国封建社会,宗教神学虽比较活跃,但未能占据统治地位。中国哲学一直以儒学为正统,儒学虽因袭了传统的天命观念,但着眼于现实社会,不注重彼岸世界;强调道德教育而非宗教说教。3传统哲学与伦理学联系密切,本体论、认识论同道德论相互渗透,具有浓厚的伦理色彩。4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倾向于整体性、有机性与连续性。中国哲学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的思维传统,许多哲学家运用不同的术语表达了他们的辩证思想。西方哲学有如下的特点:1体系化。在尼采之前西方哲学家基本伤势用体系描述自己的哲学,例如德国古典哲学。2理性化。理性化贯穿西方哲学。就算是非理性主义,也是为了重建一套理性,例如《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3宗教特点明显。西方哲学受宗教影响很明显,把宗教问题当做很严肃和核心的哲学问题。例如黑格尔体系最终得出上帝——绝对精神。4逻辑概念化。逻辑条理,用概念推理是西方哲学区别于印度哲学和中国哲学最重要的特点。东方哲学也有概念,但是概念都是需要化掉的。5流派众多。它们门派概念差,容易另立门派。例如胡塞尔、海德格尔、伽德莫尔三人是师徒三代,但是却属于不同流派。从中西方哲学的特点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他们的差异。哲学差异是在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差别导致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产生。整个西方哲学可以说是来源于古希腊文化,其中的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的“是什么、为什么”的提问模式,为后来的西方哲学奠定了基本的研究方法,因此刨根问底的学习、思考方式成为了西方人的习惯。中国哲学观念也使得中国人失去了刨根问底的学习精神。“中庸”、“过犹不及”的思维模式影响着以后的中国人。

二、中国哲学的缺陷对中国科学史的影响

1、没有严格的逻辑思维模式和形而上学

天论是中国哲学的逻辑起点,“天人关系论”是中国哲学的基本主题,人论是中国哲学的价值追求。对“人”作为终极价值的追求,正是中国古代哲学致命缺陷之所在,因此中国哲学发展不出严格的逻辑思维模式,仅以经验的堆砌为智慧的表现,博闻强记备受追捧,历史记载长篇累牍显荣耀;因此,我们也发展不出完备的社会法律体系,因为人情构成社会秩序,重于对普遍社会价值追求的热情;我们也发展不出引导社会向前的理想或者是规划,因为中国哲学的价值核心是“和”与“谐”,这些静态的体现社会秩序的理念,而这一核心价值的实现是不需要发展的,仅需要社会教化与人的归化,俯首听命成为中国人的民族特性并非偶然。而且中国古代不具备产生形而上学的条件,也不具备形而上学的思维特征,那种认为孔子、孟子、董仲舒是古代形而上学代表人物的传统看法,是不能成立的。结论是,中国古代哲学没有形而上学思维方法。我们知道伟大的科学家一般同时是哲学家,因为他们对其所在领域有深刻的洞见。如果一个科学家缺少哲学中的严密的逻辑推理与形而上学的思想,我想这个科学家是不会得出重大发现的。中国哲学缺少严密的逻辑思维模式以至于中国科学家的思考只是根据某些经验,通过不完全归纳、简单类比等思维方法得出,其结论往往是不真实的。过多的类比说明一些人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不善于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论证,离开了明显的形象,他们便不会思考;不用类比,他们便不知道如何去说明一个道理。

2、注重伦理

我们都知道伦理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关于道德的科学。伦理学中最重要的是道德与经济利益、物质生活的关系、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问题。中国哲学注重伦理这与我们的社会是分不开的。传统中国社会或儒学社会是一个伦理关联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因素所决定的。首先,儒学社会的主导精神是儒学精神,或者是儒学精神是儒学社会的集体意识的一种表达,而儒学精神的内在规定性是伦理理性。伦理(宗法)理性决定了儒学社会的社会关联形式采取伦理关联的形式。第二,以伦理组织社会、国家生活。第三,儒学社会的伦理关联的维系手段或集体意识的修复方式是儒学社会的儒家伦理法。正因为这些因素,中国社会注重伦理,同时也影响到哲学理论,导致中国哲学太注重伦理。哲学注重伦理本来不是一件坏事,可太注重伦理就会适得其反。我们可以看到其的弊端所在,比如:伦理控制窒碍了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普遍主义、一元主义的形成;伦理控制只讲义务(下对上、卑对尊等)不讲权利,制约了人对自身权利的认知;伦理控制过分注重安的意义,缺乏对进步动力的深刻认识。这些弊端必然会对中国科学产生一定不利的影响。中国人的道德关爱天地万物,关心个人社会国家的命运,而且非常强调个人修身,因而在对技术活动的约束机制上也有自己的特色。中国人的天人合一思想以道驭术思想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被滥用与曲解。以道驭术的含义是伦理道德对科学技术的驾驭和制约,这里的科学技术关系国计民生与社会稳定,而“奇技淫巧”不在其中,“奇技淫巧”指的是容易使帝王“玩物丧志”,或使百姓耽于享乐而不做“正事”的技艺,所以以道驭术思想并不是鄙薄科学技术,而是在近代被滥用,由于重重阻挠,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步履艰难,直接导致中国近现代化进程缓慢。

3、强调实用性

与西方特别是古希腊相比较 ,我国古代哲学家们更重视实践 ,关注现象 ,面向现实。对实践经验的重视 ,强调实用性,首先表现为对于实践优越价值的认识。这也影响了中国哲学,使得它倾向于实用性,中国哲学的思考只是源于以前的经验而不理论的创新。这就是说中国的哲学更注重实践而轻视理论的建立与创新。科学发展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把重心放在实践经验上显然是不对的。没有理论做基础,科学是不可能蓬勃发展的。

实用性强这一特点并不排除中国古代在自然观(中国哲学的一个研究方面)的研究上,具有较高的理论性,也并不排除各门科学技术中都有的理论性的探讨。但从总体上、从主导方面来看,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基本上属于经验科学。其实用性主要是同经验性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同理论性相联系的。较多的经验形态,理论知识的相对不足是经验自然科学的一大特征,它表现在中国科学发展中真正形成定律、原理的学说不多。实用科学注重经验描述而分析不足,关心效益而对原因甚少追究,知识的水平常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这种实用性却是它没有对大量的经验材料进行理论概括,长期停留在经验形式上,这一缺点在中国古代实用科学体系终于走到了经验科学形态的尽头之后便暴露出来,它使中古代科学迟迟难以过渡到近代科学形态。

三、结论

“哲学是人类精神的最高成就,最能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社会心态与精神面貌。” 哲学是高度概括了的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使命,就是要寻求天人之道,通过一系列修身的内在调养与致用的外在建设,从而实现个人在社会世界中的定位,最终提升自我的境界,获得智慧的滋养。只有在哲学层面思考问题,才能更深刻的理解你的工作。哲学和自然科学无法割裂看!中国要有自己科学技术的大发展,就应该形成自己完整的哲学理论体系,完善现存哲学中的缺陷,并形成一种环境,让哲学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罗素,西方的智慧[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1.[2]罗素、何兆武、李约瑟.西方哲学史[M]. 商务印书馆1977.01.[3]王伟萍.中国哲学的逻辑体系[J].学理论THEORY LEARNING2009年第19期.[4]宫哲兵.中国古代哲学有没有形而上学──中国哲学史新探之四[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5]祝娟.中国儒家伦理思想对古代科学技术的影响[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6]吴国盛.科学的历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第五篇:科学技术概论论文

科学技术概论论文

一. 对科学技术的理解:

科学技术是指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技术的总和,这里的生产力是指由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和人类自身生产力综合构成的社会一般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它已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当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

科学技术的起源可以说是与人类的进化同步进行的,各种原始工具尤其是石器的出现,火的使用与保存,最终把人与动物作了彻底的划分。人类经过了漫长的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内燃机与电气化时代、原子能时代而进入到现在的科学技术时代;人类社会亦从与之相对应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进入到当今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共存的多极化社会。显然,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密不可分的,科学技术已成为社会生产力的一个基本要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其最本质的含义是” 科技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已成为提高劳动生产力和整个经济增长的源泉;整个生产力的提高依靠科技的发展;科技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在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对社会的教育,经济,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越来越成为教育,经济和文化前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反之,教育,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迫切需要科技的革新,同时促进科技的不断更新和变革。

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1)本世纪以来,现代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取得了巨大成就。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且成了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成了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和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改变了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每个人时时处处都感受到了科学技术的巨大威力及带来的恩惠。很难想象,我们社会离开了科学技术将会是什么样子!

(2)18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先后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使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工业迅速兴起,改变了社会阶级结构、政治关系、国际关系,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把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进步性充分体现在历史发展的趋势中;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电气时代”,使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模式日渐成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第三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由于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所以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促进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历史事实充分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而我国也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以适应新历史时期的挑战与机遇.三。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技推动发展,而生产力则是推动着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不同的时期,世界的科技技术总是在不断变化,让我们来透过历史,看一下科学技术的起源看一看它的变迁。(1)、古代科学技术形成生产力的源流及世界首次生产力高潮

1、最初的科学劳动:人们在制造工具的过程中,不断地寻求劳动工具与劳动对象的客观规律,这种劳动过程中寻求规律的思考是脑力劳动,也是科学劳动的开端。认识事物、寻求事物发展变化规律,这是由个别到一般,由局部到整体,由实践到理论,由现实到规律的思考过程,正是这个过程推动了人类社会进步。

2、人类的“第一发明”:人类早期社会是靠群体力量进行狩猎活动来维持生存的社会。

3、第一次技术革命:弓箭的推广,导致人们产生利用弓弦绕钻杆来打孔的想法,使往复运动变成回转运动,从而发明了钻具。人增加了生产手段,发明了“制陶”技术。从此,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发生根本变革。“钻木取火”是人类最早的一项技术革命。

4、金属时代:以金属农具为代表的整套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形成了人类史上“第一次浪潮”,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个转折点。

(2)、世界第二次科技发展——产业革命

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出现飞跃,是科学革命;人类改造客观世界。技术的飞跃,就是技术革命。而科学、技术革命又引起全社会整个物质生产体系的变革,即产业革命。

1、四大发明是催生剂

2、文艺复兴运动是产业革命的先导

3、人类进入“科学实验时代”

4、第二次科技中心的转移发生在17世纪到1830年,世界科学技术中心由意大利转移到到英国,发生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形成世界第二次生产力高潮。

5、蒸汽机改变了世界: 英国纺织工业的机械化,带动所有工业部门的机械化。工作机的技术革命,大机器的运转,需要超人力的驱动力。动力机成为机械前进最大障碍,研制动力机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大事。

(3)世界第三次科技发展——化工技术革命

世界第三次科技发展,也是第三次科学技术中心的转移,发生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的英国与德国之间,这次转移使德国成为世界科技与经济的中心。是什么原因使德国发展起来的呢?

(4)、世界第四次科技发展——电力技术革命

世界第四次生产力高潮,也是第四次科学技术中心的转移,大致发生在中国清朝光绪到中华民国这段时间,即世界兴起电力技术革命的1879年到1930年。这个时期,世界科学技术中心由欧洲转移到美国,美国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1.从抓机械技术创新开始。

2.电力技术革命使美国后来居上。电力革命起源于欧洲,完成在美国。1866年,维·西门子发明电机,1876年贝尔发明了电话,1879年爱迪生发明电灯,这三大发明照亮了人类实现电气化的道路。1882年,爱迪生建成世界第一个发电厂,发电能力为900马力,供7200个灯泡使用,完成了电力工业技术革命。尔后,爱迪生的助手制成了交流发动机和变压器。美国于1886年建成最早的交流发电厂并提供使用。电力技术的成功,使美、欧、日纷纷把电力建设作为国家承建工程的重点,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电气化热潮,使人类迎来了“电气化世纪”。

3.大规模生产方式,使工业进入历史新阶段。美国机械工业取得领先地位,重要原因之一是实现了元部件的标准化、系列化生产。

4.产业技术革命带来了经济繁荣。首先,美国完成和完善了欧洲的钢铁、化工和电力“三大技术”。1889年,美国的一流技术使钢铁产量超过欧洲,达到400多万吨,占世界第一位,美国的石油化工技术,除化肥工业以外,全部夺得冠军,成为“石油化工技术王国”。其次,美国完成和发展了汽车、飞机和无线电技术这“三大发明”。(5)、信息高速发展期

上世纪下叶,世界进入一个综合创新的高技术时代。随着电脑、信息技术的普及,世界的科技发展进入了新的科技发展时期,将世界发展带入了高速的轨道。未来,我们的科技可能会超出我们的想象,让我们一起期待

四.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1)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正面影响

1,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提高经济发展。

人类由于使用了科技,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使生产工艺趋于现代化,提高了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它低污染、低消耗、低能耗,技术含量高,不仅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降低了生产的成本,提高了产品的质量。科学技术为一个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使其经济文化的发展摆脱了衰退和危机,继续保持繁荣。2,促进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善。

首先,提高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科技产品使用的社会化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一道风景线,人们的衣食住行无不与科技密切相关,科技产品已逐渐应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现代人类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现代飞机、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大大提高了运行的速度,使人们不仅旅途舒适,而且节约了许多宝贵的时间;电视、音响、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高科技家用电器的使用,满足了生活的需要。

其次,提高了人类的身体健康水平。人类基因工程的业已完成,使得科学家对于人类的遗传基因人类借助生物遗传工程、基因工程等高科技技术生产的药品,可以治疗许多常规疗法不能治疗的疑难疾病甚至过去被认为无法治疗的不治之症;治愈疾病,提高人们的身体健康。

再次,极大地开阔了人类的视野和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水平。科技是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的成果,同时也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最高成就。例如,大型射电天文望远镜的研制成功,可以使人们看到几十亿光年乃至更遥远的太空,从而为探索人类所不知的太空的奥秘提供了方便。

3、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现代科学技术广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有力地促进着社会的全面进步和迅速发展。将科学技术与社会紧密结合起来,解决社会发展中的种种问题,促进社会的科学化,这是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也是人类的奋斗目标。

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出现的人口科学、现代医学、遗传科学、生理科学、心理科学等,能够帮助人类把握人口增长的规律,协调人口与经济、环境、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相互关系,确立人口发展 战略,科学地控制人口增长,实行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有效而合理地开发人力资源,使人口与社会进步很好地协调起来。

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还能改善人类的衣、食、住、行、身体健康、精神面貌、道德修养等方面的状况,形成科学的生活方式,有效地增强人民的体质,提高社会成员的品德素质,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人。

(2)科学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1.“白色垃圾”大量产生。

先进的科技研制出了方便人民生活的塑料,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塑料的用量与日俱增。目前,废塑料在垃圾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大大增加了垃圾处理的难度和费用。“白色污染”已成为当前危害我国社会环境的一大公害,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空气污染以及噪音污染严重。

现代科学技术致使人类工业和交通的无限扩展,烟尘、工业气体、汽车尾气的排放已经超过了自然自我净化的界限,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空气质量直接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和体温调节等,长期处于噪音中,会使人的大脑皮层维持亢奋状态,失去自我调节功能,条件反射异常,更严重的会使人精神错乱。

3、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伦理道德的冲击。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关于人类社会伦理道德的问题和隐患。“试管婴儿”这项技术的成功,是人类在生命科学上迈出的重要一步。克隆技术的成功再次将生物技术推向人类生命伦理的极限,一旦将克隆技术应用于人类自身,改变人类以往的繁衍模式,必将引起诸多灾难性的伦理问题。

4、科学技术让我们的个人信息不再安全。

电脑及网络等新的通讯方式的出现,将我们带入信息时代,与信息资源共享相伴而生的是信息的安全问题。四通八达的信息网很容易就可以致使我们的个人隐私泄露。

总之,科技并不是单向地决定着社会,它同样也受社会的影响,我们要正确认识科技同社会的关系,要使科技和社会同时进步。只有对科学技术有了清楚的认识,我们才能更好的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因此,要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要合理开发、利用环境,充分、有效地使用能源,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建立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五。学习科学技术发展概论的意义:

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竞争“科教兴国”已被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战略,这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存亡兴败的重大决策;科教兴国的意义不仅在于必须以科学进步带动技术的发展从而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防能力,还在于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国民科学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牢牢地站稳脚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增强全民的现代科学意识,是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群体的基础条件。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是加强现代科学技术的普及宣传,广泛传播科技知识,提高人们的高科技意识和科学文化水平。新的时期即将到来,科学技术又经历着新的变革,人们正在迎接未来的机遇和挑战。在新的时期,知识经济的大发展将是世界潮流,科学技术将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发挥更加巨大的作用。

科学与人文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人文的科学是跛脚的,没有科学的人文是盲目的;科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开始就有着深厚的人文基础。创新能力与开拓精神更多地来源于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的碰撞与交流。在21世纪多元价值并存、多元文化碰撞的时代中,科学技术教育的精神与人文精神渗透于专业教育之中,为学生建立价值定位,把握科技为“人”的本真属性,使当代大学生成长为新时代有科学理性与远见的知识分子。

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不仅应当具有某一个专门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他们还要具有根据经济结构变化而改变工作类型的能力和熟悉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多方面知识。关键是通过各种渠道,使不同科学之间发生联系,在相融、共处和合作中相得益彰。我们要整合传统与现实、历史与未来、人文与科学、理论与经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使我们获得全面、系统的知识和技能。

在生活中应该从根本处做起,即从人自身做起——科技革命和人自身的革命。我们应该在学好掌握科学技术的同时,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正确认知科学技术,利用科学技术去完成一些对社会对国家有利的使命,这样才能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而不是为人社会造成更深的伤害。通过掌握和科学应用技术来回报社会,回报祖国,利用它来造福人类。

下载科学技术论文(5篇可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学技术论文(5篇可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科学技术史论文

    宗教人士如何如何做科学研究? People who believe in some kind of religion can still do scientific work, if they can separate religion effects from scientific or na......

    科学技术史论文5篇

    科学技术史论文 400年前,现代科学还不存在,以科学为基础的现代技术和现代医学显然也不存在。当时的世界与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完全不同。 400年前,我们现在使用的得益于现代科学......

    纳米科学技术概论论文

    《纳米科技概论》公选课 课程考查论文 学院名称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 专业名称地质工程 学生姓名张鼎 学生学号201403100512 选课序号 2016年4月17日 纳米科技的应用 纳米,这......

    论科学技术利与弊论文

    论科学技术利与弊 —以唯物辩证法看待 20世纪是人类发展史中一个灿烂辉煌的时代。人类的智慧在科学与技术上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人们利用技术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变......

    自然辩证法论文 科学技术的一体化

    科学技术的一体化 在小组讨论中,我们组所探讨的“李约瑟难题”中提到,中国古代只是在技术上远远领先于西方,而在科学上我们其实要落后于西方。重技术轻科学是致使我们落后的一......

    科学技术哲学课程论文安排

    科学技术哲学课程论文安排: 1.请在研究生院培养办网站下载课程论文模版 2.围绕以下选题方向,自拟题目,攥写论文:包括题目、中英文关键词(3-5个)、中英文摘要(150字左右)、正文(3000......

    科学技术哲学论文[共五篇]

    科学技术哲学(论文)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马克思自然理论的基本特点和其中所蕴含的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来挖掘马克思自然理论的现代性意义。通过解读马克思的自然理论,探讨......

    科学技术史论文(精选5篇)

    西南石油大学 科学技术史论文 题 目: 钱学森给我的启示学生姓名: 刘 伟 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专业班级: 测绘工程101 完成时间: 2012-04-10 学 号: 1008030134 钱学森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