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技术史论文
从中国哲学对中国科学史的影响看“李约瑟难题” 虽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列举了26项发明,可纵观这些发明,有多少是世界性的发明呢。在写《中国科学技术史》这本书时,他站在世界科学史、比较科学史和中外科学交流史的高度,把中国科学文明置于世界史中应有的地位,从而纠正了西方过去对中国科学文化的各种错误看法、误解和严重低估。但一直有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李约瑟博士的脑海中: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1、注重伦理
中国人的道德关爱天地万物,关心个人社会国家的命运,而且非常强调个人修身,因而在对技术活动的约束机制上也有自己的特色。中国人的天人合一思想以道驭术思想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被滥用与曲解。以道驭术的含义是伦理道德对科学技术的驾驭和制约,这里的科学技术关系国计民生与社会稳定,而“奇技淫巧”不在其中,“奇技淫巧”指的是容易使帝王“玩物丧志”,或使百姓耽于享乐而不做“正事”的技艺,所以以道驭术思想并不是鄙薄科学技术,而是在近代被滥用,由于重重阻挠,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步履艰难,直接导致中国近现代化进程缓慢。
2、强调实用性
与西方特别是古希腊相比较 ,我国古代哲学家们更重视实践 ,关注现象 ,面向现实。对实践经验的重视 ,强调实用性,首先表现为对于实践优越价值的认识。这也影响了中国哲学,使得它倾向于实用性,中国哲学的思考只是源于以前的经验而不理论的创新。这就是说中国的哲学更注重实践而轻视理论的建立与创新。科学发展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把重心放在实践经验上显然是不对的。没有理论做基础,科学是不可能蓬勃发展的。
实用性强这一特点并不排除中国古代在自然观的研究上,具有较高的理论性,也并不排除各门科学技术中都有的理论性的探讨。但从总体上、从主导方面来看,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基本上属于经验科学。其实用性主要是同经验性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同理论性相联系的。较多的经验形态,理论知识的相对不足是经验自然科学的一大特征,它表现在中国科学发展中真正形成定律、原理的学说不多。实用科学注重经验描述而分析不足,关心效益而对原因甚少追究,知识的水平常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这种实用性却是它没有对大量的经验材料进行理论概括,长期停留在经验形式上,这一缺点在中国古代实用科学体系终于走到了经验科学形态的尽头之后便暴露出来,它使中古代科学迟迟难以过渡到近代科学形态。
第二篇:科学技术史论文
从中国哲学对中国科学史的影响看“李约瑟难题”
摘要: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这与中国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中国哲学中强调伦理与实用性是很重要的原因。一个没有成熟的哲学的国家,显然是不会产生近代科学技术的。
关键词:李约瑟难题 中国哲学 逻辑思维模式 中国科学史
虽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列举了26项发明,可纵观这些发明,有多少是世界性的发明呢。在写《中国科学技术史》这本书时,他站在世界科学史、比较科学史和中外科学交流史的高度,把中国科学文明置于世界史中应有的地位,从而纠正了西方过去对中国科学文化的各种错误看法、误解和严重低估。但一直有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李约瑟博士的脑海中: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西方文明发源于古希腊,其根基就是始于2500年前米利都的哲学和科学传统。而提出普遍性又是哲学与科学的开始。在哲学中,重要的不是给出答案,而是要提出问题。这种背景下的哲学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而中国的哲学长期局限在儒家思想下,相对是框架枷锁很强的。实际上仔细思考一下,中国的哲学还是有致命的缺陷的。中国的哲学缺陷在于中国没有逻辑学和形而上学,强调伦理与实用性,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中西方哲学的差异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是独立发展的哲学类型之一。1封建时代的哲学有比较充分的发展。中国哲学始于先秦,历史悠久,与同时期世界其它地区的哲学相比,属于少数达到较高水平的哲学形态之一。2中国封建社会的哲学主要同经学相结合,而不是同神学相结合。在中国封建社会,宗教神学虽比较活跃,但未能占据统治地位。中国哲学一直以儒学为正统,儒学虽因袭了传统的天命观念,但着眼于现实社会,不注重彼岸世界;强调道德教育而非宗教说教。3传统哲学与伦理学联系密切,本体论、认识论同道德论相互渗透,具有浓厚的伦理色彩。4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倾向于整体性、有机性与连续性。中国哲学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的思维传统,许多哲学家运用不同的术语表达了他们的辩证思想。西方哲学有如下的特点:1体系化。在尼采之前西方哲学家基本伤势用体系描述自己的哲学,例如德国古典哲学。2理性化。理性化贯穿西方哲学。就算是非理性主义,也是为了重建一套理性,例如《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3宗教特点明显。西方哲学受宗教影响很明显,把宗教问题当做很严肃和核心的哲学问题。例如黑格尔体系最终得出上帝——绝对精神。4逻辑概念化。逻辑条理,用概念推理是西方哲学区别于印度哲学和中国哲学最重要的特点。东方哲学也有概念,但是概念都是需要化掉的。5流派众多。它们门派概念差,容易另立门派。例如胡塞尔、海德格尔、伽德莫尔三人是师徒三代,但是却属于不同流派。从中西方哲学的特点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他们的差异。哲学差异是在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差别导致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产生。整个西方哲学可以说是来源于古希腊文化,其中的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的“是什么、为什么”的提问模式,为后来的西方哲学奠定了基本的研究方法,因此刨根问底的学习、思考方式成为了西方人的习惯。中国哲学观念也使得中国人失去了刨根问底的学习精神。“中庸”、“过犹不及”的思维模式影响着以后的中国人。
二、中国哲学的缺陷对中国科学史的影响
1、没有严格的逻辑思维模式和形而上学
天论是中国哲学的逻辑起点,“天人关系论”是中国哲学的基本主题,人论是中国哲学的价值追求。对“人”作为终极价值的追求,正是中国古代哲学致命缺陷之所在,因此中国哲学发展不出严格的逻辑思维模式,仅以经验的堆砌为智慧的表现,博闻强记备受追捧,历史记载长篇累牍显荣耀;因此,我们也发展不出完备的社会法律体系,因为人情构成社会秩序,重于对普遍社会价值追求的热情;我们也发展不出引导社会向前的理想或者是规划,因为中国哲学的价值核心是“和”与“谐”,这些静态的体现社会秩序的理念,而这一核心价值的实现是不需要发展的,仅需要社会教化与人的归化,俯首听命成为中国人的民族特性并非偶然。而且中国古代不具备产生形而上学的条件,也不具备形而上学的思维特征,那种认为孔子、孟子、董仲舒是古代形而上学代表人物的传统看法,是不能成立的。结论是,中国古代哲学没有形而上学思维方法。我们知道伟大的科学家一般同时是哲学家,因为他们对其所在领域有深刻的洞见。如果一个科学家缺少哲学中的严密的逻辑推理与形而上学的思想,我想这个科学家是不会得出重大发现的。中国哲学缺少严密的逻辑思维模式以至于中国科学家的思考只是根据某些经验,通过不完全归纳、简单类比等思维方法得出,其结论往往是不真实的。过多的类比说明一些人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不善于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论证,离开了明显的形象,他们便不会思考;不用类比,他们便不知道如何去说明一个道理。
2、注重伦理
我们都知道伦理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关于道德的科学。伦理学中最重要的是道德与经济利益、物质生活的关系、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问题。中国哲学注重伦理这与我们的社会是分不开的。传统中国社会或儒学社会是一个伦理关联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因素所决定的。首先,儒学社会的主导精神是儒学精神,或者是儒学精神是儒学社会的集体意识的一种表达,而儒学精神的内在规定性是伦理理性。伦理(宗法)理性决定了儒学社会的社会关联形式采取伦理关联的形式。第二,以伦理组织社会、国家生活。第三,儒学社会的伦理关联的维系手段或集体意识的修复方式是儒学社会的儒家伦理法。正因为这些因素,中国社会注重伦理,同时也影响到哲学理论,导致中国哲学太注重伦理。哲学注重伦理本来不是一件坏事,可太注重伦理就会适得其反。我们可以看到其的弊端所在,比如:伦理控制窒碍了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普遍主义、一元主义的形成;伦理控制只讲义务(下对上、卑对尊等)不讲权利,制约了人对自身权利的认知;伦理控制过分注重安的意义,缺乏对进步动力的深刻认识。这些弊端必然会对中国科学产生一定不利的影响。中国人的道德关爱天地万物,关心个人社会国家的命运,而且非常强调个人修身,因而在对技术活动的约束机制上也有自己的特色。中国人的天人合一思想以道驭术思想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被滥用与曲解。以道驭术的含义是伦理道德对科学技术的驾驭和制约,这里的科学技术关系国计民生与社会稳定,而“奇技淫巧”不在其中,“奇技淫巧”指的是容易使帝王“玩物丧志”,或使百姓耽于享乐而不做“正事”的技艺,所以以道驭术思想并不是鄙薄科学技术,而是在近代被滥用,由于重重阻挠,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步履艰难,直接导致中国近现代化进程缓慢。
3、强调实用性
与西方特别是古希腊相比较 ,我国古代哲学家们更重视实践 ,关注现象 ,面向现实。对实践经验的重视 ,强调实用性,首先表现为对于实践优越价值的认识。这也影响了中国哲学,使得它倾向于实用性,中国哲学的思考只是源于以前的经验而不理论的创新。这就是说中国的哲学更注重实践而轻视理论的建立与创新。科学发展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把重心放在实践经验上显然是不对的。没有理论做基础,科学是不可能蓬勃发展的。
实用性强这一特点并不排除中国古代在自然观(中国哲学的一个研究方面)的研究上,具有较高的理论性,也并不排除各门科学技术中都有的理论性的探讨。但从总体上、从主导方面来看,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基本上属于经验科学。其实用性主要是同经验性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同理论性相联系的。较多的经验形态,理论知识的相对不足是经验自然科学的一大特征,它表现在中国科学发展中真正形成定律、原理的学说不多。实用科学注重经验描述而分析不足,关心效益而对原因甚少追究,知识的水平常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这种实用性却是它没有对大量的经验材料进行理论概括,长期停留在经验形式上,这一缺点在中国古代实用科学体系终于走到了经验科学形态的尽头之后便暴露出来,它使中古代科学迟迟难以过渡到近代科学形态。
三、结论
“哲学是人类精神的最高成就,最能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社会心态与精神面貌。” 哲学是高度概括了的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使命,就是要寻求天人之道,通过一系列修身的内在调养与致用的外在建设,从而实现个人在社会世界中的定位,最终提升自我的境界,获得智慧的滋养。只有在哲学层面思考问题,才能更深刻的理解你的工作。哲学和自然科学无法割裂看!中国要有自己科学技术的大发展,就应该形成自己完整的哲学理论体系,完善现存哲学中的缺陷,并形成一种环境,让哲学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罗素,西方的智慧[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1.[2]罗素、何兆武、李约瑟.西方哲学史[M]. 商务印书馆1977.01.[3]王伟萍.中国哲学的逻辑体系[J].学理论THEORY LEARNING2009年第19期.[4]宫哲兵.中国古代哲学有没有形而上学──中国哲学史新探之四[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5]祝娟.中国儒家伦理思想对古代科学技术的影响[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6]吴国盛.科学的历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第三篇:科学技术史论文
宗教人士如何如何做科学研究?
People who believe in some kind of religion can still do scientific work, if they can separate religion effects from scientific or natural problems.Let’s take Thales as an example.Thales was the first one to study natural phenomenon and gave much more reasonable explanations.At the same time, this great philosopher also believed in God.He thought that the world was divine and full of gods.However, when he was thinking about the natural phenomenon, such as what caused the Nile flood.He did not consider God as the maker of those traumas.Instead, he thought that people should separate those traumas from the divine, and this kind of attitude made him a great scientist.进化论能否应用与人?
It is sure that evolutionism can be applied to human being for several reasons.First of all, all species are equal to each other and if we apply evolutionism to other animals, we should not say no to the application to human beings, because of some kind of species superiority.Next, evolutionism is supported by many evidences indeed.For example, Mendel’s experiments on plant hybridization shows that heredity is not a blending process but maintains traits in discrete units.Of course, the study of DNA also gives evolutionism more powerful support.Human beings should not deny this kind of theory.We should put down our sense of superiority and consider evolutionism in a much more reasonable way.论文:什么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在金字塔社会中)
In ancient China, there are many magnificent inventions and creations and it seems that this orient country will have a good future.However, the developing steps suddenly stopped beyond many historians’ expectations.Compared with the Hellenic civilization, there is one explanation which seems to be close to the correct answer and it will be discussed and elaborated in this paper.it is the pyramid-shaped society that prevents the ancient China from continuously developing.In the following part, the whole paper will discuss this puzzle in three aspects.First of all, this kind of society produced a kind of science which is more empirical.Secondly, this special science’s development relied more on the government’s patronization rather than private interest or curiosity.Finally, the aim of this kind of science focused much more on service for the king or their people, instead of meeting the curiosity of natural problems.First of all, this pyramid-shaped society appeared because of people’s respect for those who were good at making or doing some special work.In return, the seed of empirical science in people’s mind at that time started to bud.Finally, empirical science appeared and dominated the ancient China for thousands of years.There are many obvious examples that can support the idea above.The first example is familiar to almost every modern Chinese.Da Yu, who is the first king of Xia dynasty.This great man spent a large amount of time in flood controlling.As a result, he got many people’s praises and supports.Finally, he became the king and many stories(may be true or not)about him were left behind.It is clear that Da Yu becomes the king because of his ability in controlling flood.Another example is about Shen Nong who tasted an assortment of herbs to make use of them and recorded them in a book.In ancient China, many doctors or pharmacologists considered Shen Nong as a very important frontier in pharmacy, because of his great contribution.However, the doctors behind him seemed to do little but using this frontier’s achievements.It is empiricism that results in this kind of phenomenon and this phenomenon gives its feed-back to empirical science to make it much stronger.Actually, here were two critic peaks in China’s long history whe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ached to a unprecedented height.The first one appeared in Han dynasty, and the second one was in Song dynasty.However, when it came to Ming dynasty, the process began to slow down in a disappointing speed.[1] The process of China’s develop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ust like a roller-coaster, although it remains continuous, it can not have great achievements and is doomed to fade away.At the same time, the patronization from the country also spoiled this kind of science and made the ancient China walk much more slowly in the path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The patronization from the royal families seemed to help the science develop, but actually many scientists or so-called scientists tried their best to serve their kings rather than studying natural problems out of curiosity.There are also many apparent examples to support this kind of idea.One of the great creations is iron making, which started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 period.This period has two parts in fact.To be more precise, the study of iron making started from the end of the first part of this period.People of that time focused on cemented steel’ melting.When it came to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period, people began to melt white iron.[1] The creation of these iron making technologies was a remarkable break-through.However, after the inventions of so many kinds of irons, the steely science stopped its steps and the so-called professors in iron-making changed their direction.They began to make weapons for the king or fight rather than keeping on their study in iron.Another example is also obvious that king’s demand is always in the first position.it is medical achievements.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history, the first great “doctor” or “pharmaceutical experts” was sure to be Shen Nong.This legendary man used his own body to taste an assortment of herbs, and tried his best to find the useful herbs as well as to affirm the harmful herbs.It can be called the very beginning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hen Nong’s findings were recorded in a famous book, and this book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medical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However, the pharmacists after him just began to study elixir in order to meet the king’s demand, and their profession was also changed into alchemist.The study in medicine was also stopped and trapped into mire.This kind of aim may arouse a wave of learning for a short period, but it is sure that the future of empirical science is not so bright as many people think.Gradually, these smart people all make up their mind to be the servant of the king instead of the pursuer of the right answer of the natural puzzle.Although the aim to serve the country and people is not a mistake, this kind of aim prevents the science of the ancient China from developing much better.The agricultural or pyramid-shaped society produces the empirical science.In return, empirical science gives its feed-back to this kind of society and makes the rights of the king become much stronger.At the same time, people’s life condition is also improved.However, this kind of science which aims to meet the need of the kings and people is doomed to come to an end instead of reaching a much newer and brighter future.Empirical science do help the ancient China to lead in the whole world at that time.During a long period, many Chinese, even foreigners believed that China was a strong and rich country.However, this status quo did not last forever.[1] 袁运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概貌及其特征》,《历史教学问题》 2002年第6期
第四篇:科学技术史论文
科学技术史论文
400年前,现代科学还不存在,以科学为基础的现代技术和现代医学显然也不存在。当时的世界与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完全不同。
400年前,我们现在使用的得益于现代科学的一切东西尚不存在。没有电对琥珀吸引力的科学研究始于1600年,直到19世纪的物理学家法拉第和麦克斯韦,人类才能产生、理解和计算电流。人造光只能来自蜡烛或火把。没有投影仪,没有麦克风,也没有由塑料制成的一切东西这是19世纪末的一种化学产品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头、石头等天然材料构成的。没有汽车、火车甚至自行车。即使有少数人经过童年成功地幸存下来,其寿命一般也不会超出45岁很多。
这样的例子永远也举不完,但我想我的意思已经很明确。现代科学是我们今天生活的先决条件,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祖先的生活迥然不同。
中国古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对中国现代文化生活的影响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在长期的发展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有着惊人的辉煌历史,并处于当时那个时代的世界最前列。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不仅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且对东方各国乃至西方各国科技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中国古代科学的各分支中,未被近现代科学所融汇,且至今仍有强烈生命力的,唯有传统的中国医药学。其所以能够如此,原因之一是它拥有自己的理论、方法和内容,即形成为一个完善的科学体系。中国古代科学的其它分支,虽然也各具鲜明的中国特色,也可说是各有体系,但与中医药学相比较,都不如它那么完整和完善。
中医,自古远的夏商开始问世,一直延续至今,取得重大成就,成为神州大地灿烂古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商和西周时期,已有较丰富的医药学知识,在甲骨文中所见的疾病有数十种。战国时期我国医学就有很高成就,有了医学分科。战国时的扁鹊,创造了四诊法,成为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第一位伟大的医学家。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早期成就,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东汉末年的张仲景编写的《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华佗发明的麻醉药也给中医带来巨大发展。唐朝杰出医学家孙思邈(581--682)著的《千金方》,记录了八百多个药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颇具创见。明朝的李时珍用了27 年的时间,对中国古代医学进行了一次完美的总结,写成巨著《本草纲目》除了之外,在中国医学还有诸如种痘、司法检验及营养疗法等领域的创见和成就,也列居世界之显位。故有人说:中国除了“四大发明”外,中医药应是对世界的第五大贡献。从医学发展史和现状看,这种说法一点也不夸张。
医学不仅仅是一门自然科学,医学关注的不仅仅是疾病本身,医疗活动背后还具有文化、政治、经济、伦理等各种社会因素,疾病也不仅是身体的疾病,而是致病因子使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交互作用的结果,是社会和环境因素参与的结果。这就要求临床医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外,还应深厚的人文素质底蕴,具备关注人类生存价值与精神的能力,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优良的医疗服务。因此现代医学教育在加强医学业务知识和临床技能培训和学习的同时,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
众所周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放眼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每一项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现代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科技成果越来越迅速地应用于社会生活中,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方式。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新的科学发现,新的技术突破以及重大集成创新不断涌现,学科交叉融合进一步发展,科学与技术不断更新,科学传播,知识转移和规模产业化速度越来越快,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之大日益凸显。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体现在诸多方面,有利亦有弊。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普及,为人类提供新的认识外部世界和自身的途径,带来巨大的利益和效益,为人类提供了传播思想文化的新手段,使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新的载体,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破除迷信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丰富人类的物质生活,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改善提供了巨大的帮助,电脑、电话、汽车等现代人类生存的必需品,无疑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另一方面,人类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众多便利的同时,也深刻的认识到科技对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给我们带来的问题似乎同样越来越让我们难以承受,越来越让我们陷入一种难以自拔的生存困境,甚至不得不让我们付出成倍的代价和加倍的回补,才能平复那些提高和改善提高背后的塌陷和毁损。
回首人类走过的漫长岁月,纵然充满苦难,没有高质量的现代生活,没有方便的通讯工具,没有先进的电脑设备,可我们人类还是富有诗意地走出了自己的生存之道:一匹白马,游历尽绚烂多娇的山水;一封家信,传递着情意浓浓的问候;一卷竹简,记载了博古通今的智慧„„简单的生活方式也可以过得温情,活得精彩。不过,历史总是得前进的,人类的步伐也在向着现代化的时代迈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变。这种改变,有时给我们带来方便,有时却让我们烦恼不已。
社会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崭新的科技成果也得到广泛应用。高科技覆盖了地球,把世界连在了一起。电子科技的应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纳米技术的开发,为人类探求微观世界奠定基础;大型机械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这些成果为人类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更节约了人类的时间成本,提高了办事效率。
现代科技的确为人类创造了惊人的财富,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便利。可是,当你遇到以下的状况:在谈一个重要的电话时手机突然没电,在做一份紧急的文件时忘了保存而电脑正好死机,在乘车前往面试地点时汽车突然抛锚„„你会作何反应呢?而你又是否察觉自己或多或少地已被现代科技所支配、束缚着,上课时,你会频繁查看手机有否漏接的电话;当手机来电次数减少时,你会产生不安的疑惑情绪,甚至是郁郁寡欢;当手机没电、电脑中毒死机时,你抓狂焦虑、脾气暴躁;当要离开这些高科技产品生活时,你感到无所适从,甚至不知道生活该如何继续下去„„
正是那种类繁多的高科技设备,让我们逐渐丧失一些基本能力。习惯了在键盘上的敲打,那些曾经在方格纸上耕耘的思绪便消逝了;习惯了在电视前的久坐,那些对于事件保持怀疑与探究的精神便黯淡了;习惯了在车厢中的闲适,那些跋山涉水、寻幽探秘的激情也便褪色了„„还有更多人类独有的东西都在被现代科技所吞噬。依赖科技,已成为现代都市人的另一种隐疾。它不易被察觉,却悄无声息地让自制力不够的人群感染。
再想想我们的祖先,他们没有手机、电脑,没有先进的科学仪器,仍能创作出流芳百世的经典著作,仍能做出震惊世界的实验,仍能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仍在工作、生活、学习中推动社会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人心,少一份束缚,多一种想象;生活,少一份奴役,多一种自由。在那个简单的世界里,先人们用智慧营造了一种淡定从容、知足常乐的生活。高科技只是一种手段,问题不在于高科技本身,而在于你如何去运用它。”所以,我们所需要思考的是该如何平衡高科技与工作生活的关系,该怎样尽量减少对高科技产品的依赖,保持自我。
首先,要有正确的价值观。“电脑、手机只是我们一种通讯与工作的工具,没有了这些高科技产品,生活仍能继续下去。”法学院陈同学如是说。会计3班的黄淑芳同学说,要搞清楚机器与人的关系,机器是服务我们而存在的,不能让自己成为机器的奴隶。其次,大家要调整好心态,克服对高科技产品的依赖性,有意识地去使用它们。同时,要丰富自己的生活,让有益的活动填补因没有思考而空白的记忆。多与人交往,多思考人生。只有这样,你才能掌握生活的主动权,减小高科技产品对你的消极影响。
第五篇:科学技术史论文
西南石油大学
科学技术史论文
题 目: 钱学森给我的启示
学生姓名: 刘 伟
学
院: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专业班级: 测绘工程101 完成时间: 2012-04-10 学 号: 1008030134 钱学森简介:
钱学森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
部分典型事迹: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使客居美国的钱学森心潮澎湃,10多年的辛勤准备,终于到了报效祖国的时候。他向夫人蒋英说:“祖国已经解放,我们该回去了。”
1950年,钱学森同志争取回归祖国,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钱学森同志由此受到美国政府迫害,遭到软禁,失去自由。
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不惜释放11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高级将领作为交换,钱学森同志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了祖国,自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忠诚话语: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1块美元也不存。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我在美国前3、4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
我姓钱,但我不爱钱。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一生所做的各种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的奖赏。
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作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座。
“Nothing is final!!”(没有什么认识是最后的)。“Knowledge was boundless”(学无止境)。
高等学校的学习,是打基础的时期,应该强调学好基础课程。丢掉了毛泽东思想和公有制,中国就完蛋啦.我的认识和启示:
我们都知道,钱学森在国外年了几年书,在国外工作了十几年,可是他一点儿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始终坚定自己学成回国,为自己的祖国做贡献、为祖国人民造福的信念。在国外学习,是学习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让自己能有学术能力做自己的研究;在国外工作也只是为了学习和熟练自己的技术,为自己回国做出贡献做准备。
钱学森同志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几十年来,他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对党的高度忠诚,不论遇到多少艰难困苦,都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他始终刻苦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以敏锐的政治眼光,紧密联系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科学和理论研究工作。他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始终把爱祖国、爱人民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自觉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愧为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钱学森同志具有勇攀科技高峰的创新精神。他对科学执着追求,青年时代就已成为世界知名科学家,回国后勇敢承担起创建我国航天事业。
钱学森的身上有着丰厚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的奉献精神,他的民族气节,他的坚强毅力,他的艰苦朴素,他对父母师长的缱绻情怀,他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有力地显示了他的品格、情操,无不令人景仰。但其中给我最突出印象和强烈感动,是其爱国主义者的情怀。作为爱国主义典范的钱学森,爱国主义是贯穿他整个生命的主旋律,当他身在异国、羁縻难归时,在美国法庭上以黄钟大吕般的恢宏声音宣告:“我是大唐的后代,我的一腔热血只图报国。我的根在中国。”他在经历了长达五年的囚禁,终于踏上了祖国的热土后,他顾不上洗去一路的风尘就投身到了新中国的科技建设中,这位享有国际威望的大科学家,以一个普通的科学工作者的姿态,穿行在风沙弥漫的西北荒漠,成功研发了“两弹一星”,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钱学森的业绩对于我——一个普通的国家公务员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但从他身上使我对“爱国”这两个字的理解由模糊变得逐渐清晰,爱国,就是要把祖国放在心间,以祖国利益至上;爱国,就是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奋发向上,为我们的祖国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爱国不仅是一种心情,在落实为实际行动的过程中更需要一种坚定的信念。
在研发“两弹一星”的过程中,条件非常艰苦,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国家又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的天灾人祸,但他始终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为新中国军事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我也从一次次的尝试中明白了坚定就是一种信念,在动摇时鼓励自己坚持下去。现在,从钱学森的故事里我更体会出坚定这个词语的新解:执着地做事、为民族做事、为祖国做事!有了爱国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如何将它转换成生产力呢?钱学森28岁时就与导师一起完成“卡门钱近似”公式,创立火箭与航空领域中的若干重要概念,开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两门学科,不仅为中国人的科学创造留下闪光足迹,对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也作出重要贡献。或许缘于此,时任美国海军副部长的金贝尔就认定,钱学森“在任何情况下都抵得上3-5个师的兵力!”这就是科学的力量和科学家的价值。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一个国家和民族真正实现崛起,主要表现在文明创造,反映在科技发展上。一个伟大的民族只有为人类文明提供了大量创新成果,方可证明自己、成就自己。所以,正在崛起的当代中国,弘扬钱学森的科学创新精神,对于引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走向极其重要。而对于我们普普通通的一员,我们的工作可能没有什么高科技,但是我们也一样需要具有创新精神,任何事情,只有创新才能有发展,才能更好的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总结:
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都流着中国人民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