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读书笔记

时间:2019-05-14 01:49: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读书笔记》。

第一篇:《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读书笔记

《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话》读书笔记

光电1001

李喆勋

100150128 当前我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关键。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中国科学技术为什么古代先进而近代落后,一定有社会历史的原因。研究和了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探讨它的发展规律,将可以起到鉴古论今的作用。本书将向读者揭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不仅叙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也探索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中国科学技术史,是整个人类文化史的一部分。在它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取了世界各民族、地区和国家的许多成果,同时也把自己的许多成果传到国外,贡献给全人类。关于中外科技交流,《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话》也给予了一定的注意。

尽管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吸取了许多国外成果,但是,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道路、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却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具有独立性和特异性的特殊传统。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有它自己的体系。一般认为,所谓“体系”是指严密的理论体系,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带有经验性和实用性,恰好缺乏严密的理论体系。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是否完全缺乏理论体系,这个问题也有不同意见,现在我们暂且撇开不说。但是,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独具一格的这一特点来看,不论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整体或者是各个分支学科,也完全称得上是自成体系的。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特点是在封建社会初创的秦汉时期形成的,从建立与巩固新的封建秩序出发,要求科学技术直接为发展生产服务就成为必然的事,因此它更多地具有实用性的色彩。实用科学特别注重生产实践和直接经验,注重工艺过程、工艺方法和实际操作的效益,具有实际经验的工匠、文人、医生对实用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实用科学把研究的最后落脚点放在应用上,如把天文学的研究建立在观测的基础上,以便解决实际问题见长的体系。各项技术的发明则直接同工程建设、工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军事工程设施、武器的改进联系在一起,因而,其实用性、应用性更加突出。由于封建社会绵延2000多年,中国在秦汉时期形成的这种特色,也就进一步固定化,几乎成为一种前后继承的固有模式。

我在读完《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话》之后,对于明清之际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有一定的感想:

中国科技从领先到滞后,中间经历了明清之际二百多年的过渡期,时间大约从万历(1573-1620)至清乾隆(1736-1795)。在这个过渡时期,中国一方面希望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另一方面由于内外诸多因素制约,最终未能抓住追赶世界科技的机遇,历史经验及教训值得做出总结,也值得各种认识彼此争鸣。明朝的中国,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开放,眼界最为远大,统治者阶层对于传播引进外国先进思想技术最为热心,心态也最为良好的时期,这和明代本身经济的高度发展,思想的高度活跃,广大知识分子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意识空前高涨是分不开,而所有的这一切追根溯源,都必须归源到明朝开国之初所制订的政策。明朝前期是文明的恢复期,正是在明朝统治下,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空前普及,士大夫阶层的活跃,哲学思想的突破,使得原来开始走下坡路的中国文明挽回了颓势,重新焕发出多样多采的的活力,重新显示出人性的尊严,个性的张扬。中国历史上在春秋战国以后再一次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活局面,再一次表现出对科学的空前兴趣,明朝中期,统治者明成祖支持国家对外开放,允许外来科技传入中国,并积极学习外来西方科学技术,但随着国力的衰落,统治者害怕外来事物的大量传入,会蛊惑国民,威胁其统治,开始禁止对外开放和外来事物的进入,关起国门来自守。最终由于统治阶级的腐朽不堪和对百姓的无止压榨,明朝毫无悬念的走向灭亡。此时的少数满洲部落入主中国,取代汉人成为国家的统治者,中国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统治者吸取明亡教训,统治初期进行各个方面的改革。

明清之际,我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此时的中国社会进行了一个重要的过渡,开始由一个逐渐衰落的明王朝向强大的清王朝过渡,由汉人统治的国家转而有少数名族统治,在思想上和对外态度上统治着阶级的态度也明显发生变化。然而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经过明清之际这一过渡时期,虽试图迎头追赶,整体还是逐渐落后。当时与中国进行最早和最多的的西方交流的代表并不是所谓的科学家,发明家,而是传教士,这些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是以传教为目的,他们的本意决非是好心好意来传播科学的,但要想在中国真正的进行传教活动,他们必须与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士大夫阶级打好关系,进而结果他们不得不和中国知识分子合作翻译出版大量的科学书籍。西方传教士艾儒略(1582-1649)利玛窦进贡的《万国图志》和庞迪我奉命翻译的“西刻地图”,葡萄牙人阳玛诺有《天文略》,汤若望有《远镜说》,比利时人南怀仁有《坤舆图志》,康熙与葡萄牙人徐日升、意大利人德理格合著《律吕正义》,反响不小,并非他们象白求恩这么具有国际主义精神,而是当时明朝知识分子对科学的热情和关注远远超出了对宗教的关注,传教士要想为传教开辟通路,要想取信于中国的知识分子士大夫,赢得他们的尊敬与看重,就必须出版科学书籍,就必须传播西方的科学,否则他们几乎寸步难行。当传教士取得了士大夫的信任,取得在中国居住和旅行的资格以后,他们对翻译传播西方科学的热情就极度减弱,当中国知识分子要求他们翻译时候,往往寻找各种理由推脱搪塞,难以搪塞的时候,才勉强答应。传教士本来到中国以传播宗教为目的,到结果却变成了不得不传播科学,这种现象本身就意味深长。明清之际由欧洲传教士输入西方科技,主要是修改历法,传授天文学,数学,以及武器制造。历法方面:中国的天文学到明代止,已有3000年的历史。明末清初,中国古代天文学体系逐渐走向衰落。中国古代,颁历权始终是皇权的象征。朝廷设有钦天监,掌管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明代历法一直使用大统历和回回历(元代传自西域),因使用时间太久,误差逐渐加大,对24节气和日月食的测定,与实际情况常有很大差距,已多不合天时。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的一次日食,钦天监未测准,于是有人提出组织翻译介绍西法。由于阻力大,未能实现。当时以徐光启为代表的一些知识分子,积极主张历法改革。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立即抓住这一机会,以传播西方天文学为敲门砖,积极参与历法的修订工作。以进行历法改革扩大名誉来是宗教更容易传入中国。天文学方面:明末则当以《崇祯历书》为集其大成者,而以第谷之学说为主;清初则以《历象考成后编》为集其大成者。哥白尼之日心说直至此期最末之年,方由蒋友仁传入,当时中国学者犹不信其言。而这时距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的发表已经200多年了。以及第谷的天文学体系以及刻卜勒、牛顿的观测与计算方法,1760年耶稣会士蒋友仁(法国人,1744年来华)在其《坤舆全图》中介绍了刻卜勒三定律。牛顿万有引力和力学三大定律。数学方面:由利玛窦口译、徐光启笔述了《几何原本》对中国数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利玛窦还带来了克拉维斯编的《实用算术概论》。与李之藻参考《算法统宗》,编译了《同文算指前编》、《同文算指通编》和《同文算指别编》。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介绍欧洲笔算的数学书。罗雅谷撰写的《测量全义》介绍了平面三角、球面三角和三角表。武器方面:近代西洋火器东渐既是一种技术意义上的“工具”,也是与中国固有文化极不相同的一种文化。此时传入的欧式火炮——中国人称之为“红夷大炮”,该火器的技术性能远胜于中国的传统火炮,耶稣会士也出于宣扬天主教的意图,有意将火炮技术传入中国。于是这种迫于现实需要与西人弘教愿望的结合,促成了红夷大炮在明末中国的广泛流传,中国火药、火器理论的形成在明后期,徐光启以天主教徒的身份,通过当时在澳门的传教士,募购了80多门西洋大炮,从而拉开了红夷大炮传入中国的序幕。康熙年间,康熙皇帝积极组织生产大炮。

科学技术在宋元时代曾经获得重大的发展,许多部门都曾居于世界的前列,并建立了自己的体系。明朝统治时期,西方国家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许多领域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明清时期,中国逐渐陷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只重其法,不重其理”的旧体系的束缚,也日益落在西方国家的后面。但某些具有自己传统的领域,仍然出现了一些杰出的科学家和科技著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西方的科学技术传入后,某些领域逐渐注重科学原理的探讨,得到新的进步。

总而言之,明清之际作为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此期间的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它在时代背景,原因,传播途径,传播引领者,以及明清之际我国内部的现实上决定了:此时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是无法阻止的历史潮流,但经过此阶段之后中国开始走向衰落。而另一方面衰落之中的中国并为真正认清自身的弊端所在,而继续以天朝上国自居,蔑视一切外洋事物。

第二篇:读书笔记---化学史简明教程

读书笔记

《化学史简明教程》——张德生

《化学史简明教程》分为三章,第一章讲述古代和中古时期的化学,是化学的萌芽时期。主要介绍古代实用化学、炼金术和医药化学。第二章为近代化学的孕育和建立时期,主要内容有波义耳的科学元素说、燃素学说的兴衰、拉瓦锡建立科学燃烧氧化理论、道尔顿的原子论、阿伏伽德罗的分子论、第一次国际化学会议等。第三章为近代化学发展时期,主要内容有近代有机化学建立、新元素的发现、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近代物理化学建立与近代化学传入中国等。

“化学”这个词最早见于罗马皇帝戴克里先(Diocletian)在公元296年发布的一张告示,告示中命令焚毁埃及关于Chemeia的书。意思就是下命令焚毁亚历山大里亚关于制造金银的书,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现“化学”这一名词。从这个告示中,也证明亚历山大里亚城是“化学”的起源地。埃及亚历山大里亚的希腊文著作是现在所知最早的化学著作,其中有许多在希腊文字典中查不到的技术符号与术语。它们往往用奇怪的名称、符号来掩盖原意。希腊文化学著作中第一次出现了有趣的实用化学知识以及许多化学装置图,其中实验操作有熔化、焙烧、溶解、过滤、结晶、升华、蒸馏等,加热的方法有用活火、灯、沙浴、水浴等。化学的历史渊源非常古老,可以说从人类学会使用火,就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践活动。我们的祖先钻木取火、利用火烘烤食物、寒夜取暖、驱赶猛兽,充分利用燃烧时的发光发热现象。当时这只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化学知识的形成、化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它的发展,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历史的前进。化学的发展,主要经历以下几个时期:

(一)化学的萌芽时期及炼丹时期:

从远古到公元前1500年,人类学会在熊熊的烈火中由黏土制出陶器、由矿石烧出金属,学会从谷物酿造出酒、给丝麻等织物染上颜色,这些都是在实践经验的直接启发下经过长期摸索而来的最早的化学工艺,但还没有形成化学知识。约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化学被炼丹术、炼金术所控制。虽然炼丹家、炼金术士们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他们在炼制长生不老药的过程中,在探索“点石成金”的方法中实现了物质间用人工方法进行的相互转变,积累了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条件和现象,为化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随着炼丹术、炼金术的衰落,人们更多地看到它荒唐的一面,化学方法转而在医药和冶金方面得到正当发挥,中、外药物学和冶金学的发展为化学成为一门科学准备了丰富的素材。

(二)近代化学的孕育和建立时期:

从17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期是近代化学建立与发展时期,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从17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后期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前期是近代化学孕育建立时期,从1661年波义耳提出科学的元素概念,经燃素学说,到拉瓦锡的科学燃烧学说即氧化理论的建立,道尔顿创立科学的原子学说,阿伏伽德罗分子学说,1860年第一次国际会议大论战,近代化学的基本理论原子--分子论确定,近代化学建立。而后期是近代化学发展成熟时期。

(三)现代化学时期:

这个时期基本上从20世纪初开始,是现代化学时期。在原子--分子论指导下,近代有机化学进一步发展。电化学的诞生,光谱学建立,新元素不断发展,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近代物理化学的建立与发展,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事件。

20世纪初,物理学的长足发展,各种物理测试手段的涌现,促进了溶液理论、物质结构、催化剂等领域的研究,尤其是量子理论的发展,使化学和物理学有了更多共同的语言,解决了化学上许多未决的问题,物理化学、结构化学等理论逐步完善。同时,化学又向生物学和地质学等学科渗透,使过去很难解决的蛋白质、酶等结构问题得到深入的研究,生物化学等得到快速的发展。

自从化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后,化学家们已创造出许多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到了21世纪初,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3000万种,使人类得以享用更先进的科学成果,极大的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化学现在已经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从化学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化学的每项成就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集体劳动与集体智慧的结晶。当然,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许多杰出的科学家为此所做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一直是化学工作者认识物质、改变物质的重要手段。凡是有所作为的化学家,都是勤奋好学、百折不挠、不断实践、不畏艰险、勇于献身科学的人。

不管学习哪一门学科,我们都需要从整体上掌握它的发展史,了解它的历史和现状,了解历史上的那些研究人员的人品和研究方法,了解其发展的动力及原因。要学好化学,我们当然也要如此。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学习化学史,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并且了解一些化学的小故事、小知识,也可以增加我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我的学习。

学习化学发展史,了解化学史上雄伟悲壮的重大事件,可以使我们确立正确的方法论。同时,通过学习化学史,可以了解为化学发展做出过贡献的化学家的生平事迹,尊重他们的劳动、智慧和成果,学习他们勤于观察、善于思考以及重视科学实验的精神,学习他们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正确思想和方法,学习他们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的顽强毅力,学习他们在科学道路上那种坦率无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精神。

第三篇:科学技术史

虽然自己正是学投资的,但在上科学技术史这门课之前,却一直没认真思考过科技与经济的关系。在网上搜索资料的过程中,我逐渐从数据中和相关论文中领会到了发展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从初中学习政治开始,就被教导“科技是社会第一生产力”。确实,科技的进步对于中国这样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极其重要。

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国内经济市场的国际化进程逐渐加快,大量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实际经济效益的时间越来越短,科技产品的变更日新月异,所以企业要能够适应现代信息化技术社会的发展需要,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来提升自我的长足竞争力。由大量数据我们可以发现,科技的飞速进步可以提高企业的效益,使企业可以在当代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独占鳌头。

站在中国的国情看企业,虽然政府对那些能够自主创新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补助,但从整体层面来说,市场上,行业间,企业内,科技的发展和运用还远远落后于美国等发展国家。首先在市场上,我们应该专注研究市场所欠缺的技术创新。一般来说,市场所欠缺的技术创新也是行业间技术进步的难点。针对这个,企业可以据此展开技术创新,从而为企业创造最大的利润。其次是行业间,除了企业内部的技术研究外,企业还必须密切关注国内外相关技术的研究发展方向和水平,与此同时重点对国家及政府关于该行业的技术水平与技术发展动态与产业政策进行研究,选择不同时期的产业重点进行企业技术创新,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最后是企业内部,企业应该有选择性地针对自己所擅长所专注的方向进行技术创新,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这样不仅可以使企业在生产销售中提高效率,而且还能使企业在同行竞争中保持一定的技术优势。

在我们组的PPT中,有提到博弈论的运用对于科技进步有一定积极的作用。的确,保持决策者在决策主体各方相互作用情况下如何进行决策及有关这种决策的均衡是一个非常值得经济学家进行深刻研究的问题。经济市场可以看成是由各个不同的博弈组成的,适当的运用组合博弈才能更好地推动经济的长足进步。

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制作PPT,我深刻认识到了科技对于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性。只有充分发挥社会整体的科技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才能提高国家整体的科技水平,才能在当代激烈的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我要在大学四年好好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自己在踏入社会之后,可以为国家为企业的科技进步作出一定的贡献。

第四篇:中国社会学史读书笔记

11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Z01114155

丁贤兵

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 ——读《乡土中国》有感

当我在图书馆翻阅费孝通先生所著的《乡土中国》时,我发现人们对于这本书的评价总是用这样的字眼:“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我想,这两者间一定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吧,于是我就满怀好奇,打开《费孝通文集》,找到这篇文章细细品读起来。

今天,我们来谈“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这个话题,不时能看到历代先贤为之孜孜不倦的身影。应该说,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于20世纪40年代和90年代先后提出并铺垫好的。1947年,费先生完成了《乡土中国》的分析,现代经济的诉求被抽出去了,只剩下传统中国社会的一个静态的模型。同年,他远赴欧洲对西方人谈起了“乡土重建”。他在这次演讲中触及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人类社会秩序建构的问题,明确指出中国文化的特性在于太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位育而忽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导致资源利用上的克己。晚年的时候,他谈到了“文化自觉”:20世纪前半叶中国思想的主流一直是围绕着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而发展的,以各种方式出现的有关中西文化的长期争论,归根结底只是一个问题,就是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现代中国人能不能保持原有的文化认同?还是必须向西方文化认同?

今天,中国的乡土和文化正日益成为全球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规则指导下的在建和待建的“社会工程”,人被这些工程剥离,家园在丧失,内心不得宁静。现在,千百年来中国人凭自己的勤劳、智慧和 勇敢建立起来的现代国家、民族经济、文化体系的躯体尚在,然而在全球化、市场化和现代化潮流席卷之下,这些让我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却要被这“三化”的理想模式按照它们的生命周期从小到大重新来建造,这是何等的挑战!当初费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并尝试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一问题,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中国乡村变了很多,但没变的东西我们似乎还能在《乡土中国》中找到。今天我们谈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所面临的时代任务就是在这个家底面前如何消除近代以来畸形经济发展观所产生的乡土中国社会文化失所的影响,使中国的社会发现道路不至于偏离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

文化是上层建筑,它与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世界上并不存在统一的文化,虽然在人类发展的各个大阶段中,有大致相同的核心内涵。在全球化中保持文化独特性,或是多样性的问题是很重要的。费先生认为,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使“地球越来越小”。处在这样一个国际环境下,各个民族、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将会不断地接触交流,互相碰撞、融合。正因为如此,我们尤其要提倡“文化自觉”,要清楚地认识自己的文化,认识其他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中共同创造人类美好的未来。“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点和它发展的趋势,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是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 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在新的形势下重新反思当前国际上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中国要面向世界,要世界充分认识我们中国人的真实面貌,我们首先要自己认识自己,才谈得到让人家来认识我们和我们去认识人家,科学地相互认识是人们建立和平共处的起点。中国人几千年来的理想,就是要实现一个人类和平共处并共同发展的世界,不同文化之间不应互相冲突,而应相互协调。

正是因为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之间的断裂和接续才使我们发现多重现代性发展经验与知识积累的不足。这种不足在人文社会科学对中国当代社会问题的层累的诊断报告上一览无余。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以文言文为载体的传统文化的式微时节,王国维对乡土中国的呼告是要我们记住这个传统文化是有生命的。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现代性追求的行动时期,费孝通提出乡土中国的时候只不过是让人们思量一下往现代化前进的时候不妨看看脚下的大地。今天我们在这里再一次呼喊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的时候,不只是为了要缅怀前辈先贤,而是我们也要面对一个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根据中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来看,人们所刻意追求的似乎是西方19世纪的发展模式。这个讽刺性极强的社会发展阶段的对应关系毫无疑问是我们这些年来既不讲历史也不问世界埋头拉车的必然结果。

中国传统文化源自农村,礼失而求诸野,乡土中国仍然保持着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的原汁,从乡土中寻找中国现代性的智慧,是一条可能的路径。20世纪乡土中国多样现代性的发展摸索的道路上,梁漱溟先生所进行的乡村建设实践就是这方面的努力。费先生认为,在经 济全球一体化后,中华文化该怎么办是社会发展提出的现实问题,也是谈论文化自觉首先要面临的问题,要“切实做到把中国文化里面好的东西提炼出来,应用到现实中去,在和西方世界保持接触,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把我们文化中好的东西讲清楚,使其成为世界性的东西,首先是本土化,然后是全球化”。

第五篇:《中国译学史》读书笔记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中国译学史》读书笔记

作者:刘玲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3期

摘要:本文主要以《中国译学史》为研究对象,通过该书与其他同类写史书籍的对比研究出了《译学史》的三个主要特点,以及一些存在的不足。从这些不足中得出结论,对于翻译学的研究应该是持一种辩证以及怀疑的态度。

关键词:译学研究方法辩证怀疑

一、概述

《中国译学史》是由陈福康先生主编,最初是2000年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原名《中国译学理论史稿》。该类写史的书籍较多,比如王炳钦的《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方华文2005年出版的《20世纪中国翻译史》,王宏志的《重释“信”、“达”、“雅”》等等书籍。这些书籍都是从不同历史发展时期来分析中国翻译史的发展。陈福康先生是我国现代专门从事中国文史研究工作的专家,主要学术成果包括《郑振铎传》,《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井中奇考》等等。对于该书,天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赵秀明先生曾经写过一篇名叫《从的出版看我国的译论研究》的论文。本文试图通过对比《译学史》与其他写史书籍的不同,来找出该书的优缺点,同时给出一些写史研究方法的建议。

二、本书的内容与结构

该书总共四个大部分,引言,正文,附录和后记。引言部分主要就是讲述一些该书成书的经过,以及主要的内容结构等等;正文部分一共分为四章,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包括中国古代译论的译事及论说,晚清时期的译论,民国时期的译论,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译论。每一小节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译者所处的历史背景,生平介绍;该译者的重要理论主张,主要的译学活动以及翻译作品等;总结该译者的地位,影响等等。从总体上来说该部分主要论述了中国译学理论的形成、转折、发展以及鼎盛的历史,为学者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译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勾勒出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另外附录部分主要列出一些参考书目。后记就是一些与本书写作相关的话,包括对前人类似书籍的总结和该书成书的意义等等。

三、该书特点评析

通过对比陈福康的《中国译学史》与王炳钦的《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后者是以浓缩的形式介绍了数十位古今的一些翻译大家,不那么详尽;而对于《中国译学史》一书,我粗略地概括了以下三个特点:

1.从整体来看,本书是以历史发展顺序叙述,把中国的翻译活动与历史时期结合在一起,清晰明了;如晚清时期的西学翻译热潮,和五四以后的新文化翻译热潮等等都是和相对应时期的时代背景相结合而产生的;而且同一个时期的翻译家译论、主张相似,读者易于明白。而且作为一部专史,该书内容详尽,把一些很鲜为人所知的翻译家,如古代译论部分少数民族翻译家,如党项族的骨勒茂才、蒙古族的确吉敖斯尔等,包括一些国家领导人对翻译的贡献,如毛泽东,周恩来等。

2.从目录结构来看,每一小节讲述一个翻译家,但是与其他译史书籍不同的是,它同时列出该翻译家的主要思想或者是代表作品,例如:“玄奘的五不翻”,“艾思奇的《翻译谈》”以此来作为小节标题等等。这样的目录结构让人一目了然地了解到一个翻译家的主张,或者是地位,这样对于一些只想粗略了解中国翻译史的学习者来说既可以节约时间也可以了解全面。

3.从内容来看,每提及一个翻译家,如与前面内容有联系之处,必会结合前面的内容进行阐述,分析各自优缺点。比如在提及郑振铎先生关于译名统一问题的观点的同时也总结了前人如徐继畲,傅兰雅,高凤谦,严复等等的局限性,从而说明了郑振铎先生提出该问题的重要地位。同时在介绍每一个译者的时候有褒有贬,采用辩证的眼光客观的对待,即使是在翻译界被视为泰斗级的人物,例如严复,书中评论严复多少流露出盲目崇拜雇人的错误倾向,还有就是他把雅与俗绝对对立起来,有违辩证法。所有这些作者的评论以及观点都是有根据可循的,书中作者都给出来可靠的文献来源,即使尊重作者也是对自己说话负责。

四、局限性

这本书无可厚非是一本极有价值的译学理论研究的书目,而且也享有极高的声誉,但是任何人任何事情都有瑕疵,金无赤金,人无完人,读过之后个人觉得有以下三点不足:

1.在该书中不应该只是单独的阐述中国译论史,可以在阐述某个时期时候简单地阐述一下与之对应的该时期的西方译论的主流思想,以及对中国翻译家的影响等等,就正如《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上,讲到中国现代翻译思想时,作者就把中西翻译思想融合起来讲,通过这样的比较研究,一则促进各自的发展,二则可以让读者了解更多有价值的知识。

2.前面提到该书的内容详尽,是其他同类书籍无法比拟的,但是这让人觉得整本书读起来单调乏味,没有什么重点,他们之间缺少该有的逻辑性,让了读完之后仍然觉得是一片散沙。

3.读完该书之后觉得它的概括性很强,这正是译史类书籍的一个特点,但是就像上面所讲的整本书读完之后给人的感觉是一盘散沙,没有一根清楚的线可以贯穿每一个时期,比如在讲到中国传统译论的时候,王炳钦先生就提出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直译—意译—直译—新译”贯穿了整个古代翻译史,让人读完之后在头脑里有个清晰的脉络。”所以该书如果能够有一条类似的线索那会更加的清晰明了,让人易懂。

五、总的评价和收获

读完该书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各个时期都存在的论争,翻译家之间通过文字的争论,比如民国时期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争辩,就翻译史“媒婆”还是“处女”又或者是“奶娘”进行了争论,他们在争论的同时更加深入的对翻译进行研究,实践,这无疑是对翻译理论的发展有一个促进作用。所以我们做学问就应该以一种批判的眼光和态度来看待任何一个观点,问题,敢于挑战权威,同时应该在肯定该观点好的方面的同时评判它的坏的方面,而不应该全盘否定。但是同时也应该力所能及,不要胡乱地去批判,应该在足够的证据下,才去推翻别人的观点。而且做学问应该以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进行,就像陈福康先生一样具有探索精神,尽可能全面的为读者提供一本详尽的数目,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作者负责。

参考书目:

[1]陈福康,中国译学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王炳钦,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下载《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科学技术史[合集五篇]

    1 中国人常说“以史为鉴”,你认为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对于未来的科技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吗若是没有那你为什么还要学习科学技术史? “过去的教训是将来行动的指南”。这就是“以史......

    《科学技术史》读后感

    《科学技术史》读后感 《科学技术史》一书正如其名所示,讲述的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从科技起源到现代科技,从东方科技到西方科技,从独立的各个学科到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大学科,......

    科学技术史书目

    现将《科学技术史》课程的学习参考书目发给大家,有些书“超星阅览器”里有电子版,有些恐怕难找到。希望大家尽量选择读几本。既要读中国学者编著的,也要读外国学者编著的;既要读......

    科学技术史资料

    二、解释下列术语(每小题5分) 1、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定律 第一定律:太阳不是处在圆形轨道的中心而是位于这些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第二定律:单位时间内行星的内径所扫过的面......

    科学技术史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史第一生产力》的读后感 曾上杰 2012115125 邓小平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

    科学技术史论文

    宗教人士如何如何做科学研究? People who believe in some kind of religion can still do scientific work, if they can separate religion effects from scientific or na......

    科学技术史论文

    从中国哲学对中国科学史的影响看“李约瑟难题” 摘要: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这与中国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科学技术史复习资料

    科学技术史复习资料一、毕达哥拉斯的主要贡献及其影响(1)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毕达哥拉斯本人以发现勾股定理(西方称毕达哥拉斯定理)著称于世。他用演绎法证明了直角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