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民工创业故事
农民工创业故事:卖冰棍儿起家赚足18亿!
说起农民创业,很多地区或城市都对农民工创业开起一路绿灯,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也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的标尺。而最近的农民工创业故事,说起主人公李兴浩,这个从卖冰棍起家,今年以18亿身家登项福布斯,这是一个怎样传奇的农民工创业故事?
农民工创业故事:卖冰棍儿发现不少商机
1982年,近而立之年的农民李兴浩决定离开已经耕耘十年的土地去卖冰棍。当时,这种四五分钱一根的生意在他看来已是“暴利”。如今,这个佛山商人的主业是“微利”的空调制造,但却早已有了足够的身家,登上中国任何一份关于富豪财富的排名榜。和很多粤商一样,“有钱就滚大”是他的生意经。幸运的是,他也有着几乎与生俱来的商业嗅觉。
走街串巷的冰棍生意让李兴浩发现了不少商机。因为发现了不少工厂需要布碎擦机器,李兴浩就大批收购布碎加工,在一次次的推销之后,他的50斤布碎终于卖给一家机器厂,为他带来75元收入。
李兴浩的原始积累似乎永远不会停止。“当我发现一个更赚钱的事情,我就会毫不犹豫地转过去。”李兴浩说,进入空调业,同样是随机而动。“进空调行业之前,我开了间海鲜酒楼,酒楼空调常坏,一个月下来,维修费就上1000元。后来,我就干脆请一个师傅来工作。”很快,李兴浩发现,维修电器比卖海鲜更赚钱。1989年,他注册了兴隆制冷设备维修中心,并组织伙伴们上广州下海南,四处吆喝兴隆的名号。两年后,公司成了全国最大的制冷维修中心,业务做到了整个广东。“顺着自己的生意链,我与一个台湾老板各出600万元合资建厂,最终进入了空调制造这一领域。”
农民工创业故事:800万白条成传奇
“我今天连开会的钱都没有,但是我的目标是造出世界上最好的空调。”
在投产的第三天,李兴浩就碰上了史上前所未有的空调价格大战,这场大战引发的后遗症,几乎将新生的志高空调“扼杀”在襁褓之中。
1993年,中国的空调行业即将结束暴利时代,越来越多的进入者和由此加剧的市场竞争悄然改变着行业的生存环境。“那一年,科龙1P分体式空调降价1000元,所以,我要求自己的空调也向下调价,卖2980元,可一台空调的原材料价格就已经达到了3600元。”然而,“赔本儿甩卖”却并没有为志高换来市场。
1996年,由于不认同李兴浩的做法,合作伙伴最终决定撤资。“当时,技术部、车间、营销主任都跑了。”合资方甚至对外宣称志高空调已经破产,致使志高空调的账户被佛山市人民法院查封,而第二天就是志高空调发工资的日子。李兴浩陷入了数百人的企业在一夜之间空空如也、企业的血液被抽干的绝望境地。
所幸由于信用好,李兴浩获得供应商的支持。李兴浩特意选择在广东的温泉胜地清远召开供应商会议,“我说,我今天连开会的钱都没有,但是我的目标是造出世界上最好的空调。”李兴浩说自己是想告诉供应商,就像温泉一样,志高要开采才有价值,如果开发好了,将源源不断的给他们回报。会后,他给供货商开了张欠款800万元的白条,这张当钱用的纸条,先后在3个供应商手中流通,最后在1998年又回到李兴浩手中,成为一个中小企业融资传奇。
如今,回忆起这段历史,李兴浩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怨气。“我应该感谢这位合伙人,第一感谢他投资给我,帮助我走上了空调行业;第二感谢他离我而去,让我能够放开手脚按自己的思路发展;第三感谢他用这么复杂残酷的事来锻炼了我的心智,让我具有更加强大的意志力去面对未来的任何困难。”
农民工创业故事:造世界上最好的空调!
李兴浩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自己“造世界上最好的空调”和“打造全球最大的制冷基地”的目标从来没有改变过。也正是因为这个“狂妄”的想法,他在创办志高时将志高LOGO的英文字母定为“CHIGO”,“意思就是„中国,加油‟。”李兴浩至今仍为自己的这种全球化视野骄傲。志高的发展史充满了带有远交近攻意味的开放。早在1995年,志高就与日本三菱压缩机开始合作,日本三菱前任总经理原明参观志高时曾为李兴浩写下“空调学志高”的贺词。随后,志高又与韩国现代联姻,双方联合经营现代空调,与德国威能集团签订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协议。到2007年12月,志高已经与日本三菱、韩国现代、德国威能、美国杜邦等全球500强企业联合成立全球首家“空调品质联盟”,成功地对全球空调产业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然而,真正将志高送上中国第四大空调商宝座的还是空调出口。1999年,志高空调出口挪威,当地经销商将每台零售价卖到了1500美元,这深深触动了李兴浩。那个时候,李兴浩号召全公司寻找会讲英语的人,只要能够拉来国外的单,生意做不做得成,一律奖励。做成一单就重奖,做成五单就升任部长。如今,志高已经在100多个国家注册商标。农民工创业故事:跟总理提建议
“总理就坐在我身边。”昨日,志高空调董事长李兴浩回忆起上周五,在东莞受到温家宝总理接见时的情景,仍然非常兴奋,脸上的笑容一直没停过。
“开始接到通知只是说中央领导要进行座谈,根本不知道是总理来了。”李兴浩说,当他们到达会议现场时,才发现长方形的会议桌首长席上赫然写着“温家宝”的名字,心情也一下激动了起来。
当晚八点半,温家宝总理步入会场,并亲切跟在场的企业、行业协会代表握手,“总理的手握上去很温暖,给人的感觉也很和蔼可亲。”李兴浩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在“两会”等场合有很多次机会直接与总理见面,但单独向总理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还是第一次。
李兴浩说,当晚座谈会是总理亲自主持的,前后共约三小时,会议的主题是金融危机、制造业目前遭遇哪些困难,“会议开始只安排7~8名代表发言,但总理要求所有参会代表都要发言,且要畅所欲言,尽量提企业行业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留给李兴浩发言的时间仅为5分钟。“我向总理提出了三条建议:一是关于企业资金问题,二是关于市场,三是如何解决资金及市场问题。”作为珠三角企业代表,李兴浩并没有把话题仅限于志高所遇到的困难或问题,而是从企业家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于企业资金问题,李兴浩提出,银行应该对有信用的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在金融危机之际,政府、银行应加快贷款审批速度和减少中间环节,确保运作健康、讲信用的企业资金链的健康,而不是在危机时掐断或者减少企业的贷款;市场方面,他强调了总理所说的信心问题,一是对企业要有信心,二是对国家要有信心。“企业在不断向海外市场进攻的同时,也要相应充分挖掘内需市场。”李兴浩建议,在国家提倡扩大内需的环境下,希望全国上下尤其是政府部门多采购国货,“我对总理说,希望下次政府采购时总理能问问,各单位不用国货的理由。”
农民工创业故事:志高不能辜负总理
总理关注企业生存,员工福利待遇,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等问题。
李兴浩说,温家宝总理非常关注企业遇到的挑战和困难,企业反映问题时,他不断详细咨询具体遇到的是哪些困难,态度非常认真。“总理说,中央的政策是会随环境的变换而变化,不是固定不变的。”短短的会面过去已经好几天了,但李兴浩清晰的记得总理对他们的鼓励,“企业要继续前进,要有信心。”
李兴浩认为,中央近期公布的系列重大决策非常快,说明中央非常重视企业的生存、发展问题。而总理在百忙中,也抽出时间倾听企业的声音,让他特别感动。
而让李兴浩记忆最深刻的是,总理在开会时说,“我是专门过来给你们打气的。希望四季度能看到珠三角企业有好转。”李兴浩说,总理还特别叮嘱,只要是有钱赚的生意,中小企业都要去做,不要放过任何市场。他说,总理的叮嘱让在场企业家都非常感动,在中央重视,总理关怀下,大家对渡过难关充满信心。
李兴浩表示,志高每年都会拿出销售总额的6%投入研发中,保持企业的竞争力。他说,志高不能辜负总理的期望。
农民工创业故事:李兴浩的创业语录——
“我的生意经是有钱就要滚大。
经济寒冬中,我们要做出口行业的典范!
温泉的价值在于开采,开采以后才会有回报!
危机,危机,在我看来,越是有危险就越有机会!
企业赚钱要靠三部分,一是技术,二是人脉,三就是美誉度。
等到下一轮经济周期时,我们就可能变成这个行业的王者了!
受过穷,所以我对财富的追求要比一般人强烈,情感也是不一样的。
我赚的不是金钱,赚的是财富。财富很简单,就是可以让想做的事情变为现实。
做生意就好比打仗一样,胜利的军队都是有准备的,失败的军队都是因为没有准备好。”
第二篇:农民工创业
农民工创业.txt33学会宽容,意味着成长,秀木出木可吸纳更多的日月风华,舒展茁壮而更具成熟的力量。耐力,是一种不显山石露水的执着;是一种不惧风不畏雨的坚忍;是一种不图名不图利的忠诚。关于大冶市农民工返乡及就业创业情况的调查报告
大冶市
一、我市返乡农民工基本情况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自去年10月开始到今年2月底,全市返乡回流农民工6.19万人,占我市外出务工农民工的19.7%。目前我市回流农民工已有1.1万人参加了就业培训,重新就业1.7万人。总体看来,我市目前农民工返乡及再就业工作基本实现软着陆,全市就业局势基本稳定。
农民工返乡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返乡主要原因: 47%因企业停产或裁员而返乡;19%因企业降薪,收入水平下降而返乡;15%因家庭原因而返乡;16%因合同到期或工程结束、身患疾病等其他原因而返乡;3%回乡创业。
(二)返乡农民工主要特点:一是年龄普遍较年轻。35岁以下的占47%,36岁至45岁的占35%,46岁以上占18%。大都属于青壮年群体。二是文化程度、业务技能偏低。初中及以下学历占87%;高中学历占11%;中专技校高职及以上学历占2%。三是从事职业的技术含量低下。原从事加工制造、建筑、商贸流通、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占返乡总人数的76%。四是省外返乡农民工占绝大多数。省外占93%,省内为7%。五是外出务工仍是返乡农民工意向的主流。滞留人员有再继续外出务工意愿的占的90%。同时,有15%的返乡农民工有意愿立足家乡创业,有65%农民工的愿意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三)农民工返乡对经济社会的不利影响。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增大。二是农民增收的压力增大。三是社会稳定的压力增大。农民工大量返乡对农村经济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影响。
二、我市应对农民工返乡及再就业工作的主要做法
在推进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和应对农民工大量返乡工作中,领导高度重视,政策落实到位,运作规范有序,取得了较好效果。
1、调查摸底,出台方案。去年10月底,我市劳动保障部门根据农民工回乡较往年同期增多的情况,制定出台《黄石市迎接农民工返乡就业工作方案》、《关于做好返乡农民工就业工作的通知》等制度。召开全市定点培训机构负责人大会,布置返乡农民工培训工作。发布农民工免费培训公告、公示定点培训机构、报名点、招收专业,组织农民工免费培训。
2、深入开展“四送”活动。在全市深入开展“送岗位、送培训、送信息、送信心”为主要内容的“四送”活动。全市召开返乡农民工专场招聘会10场,进场招聘企业561家,提供就业岗位4.4万个,进场求职3.5万人,招聘成功或达成意向1.7万人。
3、增加就业岗位,就近就地转移返乡农民工。全市上下先后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就近就地转移农民工。如大冶市引导和鼓励各类工业园区开辟创业基地,落实促进返乡务工农民创业的金融、税收等优惠政策。阳新县通过项目建设消化一批富余劳动力,安排农民工就业1.4万人。
4、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出台了全民创业促进就业的政策,积极引导有技术、有资金、有能力的农民工回乡创业,鼓励他们创业致富。据统计,去年至今全市先后有100多名农民工返乡创业,投入建设资金2亿多元,涌现出了一批回乡创业的典型。
三、解决农民工就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工失业后再就业难。企业停产或裁员,无技能,文化低,年龄大的农民工是被剔除的首要对象,如不妥善引导、安置再就业,不仅造成农民增收困难,我市经济也会相应受到冲击。
2、返乡农民工创业难。一方面,返乡农民工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想在家乡创业,但由于不了解家乡政策、市场行情,加之缺乏技术、经营理念、个人资金不足等实际问题,导致他们观望徘徊,不敢大胆创业。另一方面,近几年,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创业优惠政策,鼓励农村劳动力回乡创业,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些政策并未落实到位,如农村劳动者在创业过程中不能与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同等享受小额担保贷款政策。
3、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量整合利用不够。目前负责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机构包括劳动保障、农业、教育、科技、妇联、共青团等多个部门,职能交叉形成了一些权利真空,统筹安排的难度大,各种资源整合和共享机制尚未形成,造成培训资源的浪费,制约了工作的开展。
4、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不足。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培训投入基本是以中央转移支付和省级投入为主,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明显不足,导致三个不利局面:一是转移培训的普及率不高。上级下达的转移培训指标太少,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二是培训补助吸引力不强,尤其是对因学习技术含量高需要进行中长期培训的培训对象吸引力不强。三是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尚未建立健全,不能及时、全面掌握全市712个行政村的农村劳动力变动情况。
四、几点建议
1、加快农民工转移就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一是相关部门要继续开展调查摸底,及时掌握返乡农民工的数量、需求、意愿和流向,全程进行动态跟踪和监测,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就业服务。二是积极组织开展劳务输出。加强与输入地的劳务合作,要巩固已有的劳务基地,开辟新的劳务合作领域,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三是积极培育劳务品牌,把阳新鞋匠等劳务品牌做大做强,形成示范效应,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四是加大投资力度,开发就业岗位。要把重大项目建设与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结合起来,尽可能多的安排本地农民工就业。要抢抓机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推进民营经济发展,拓展农民工转移就业空间。
2、加强培训,提高职业技能。一是加大返乡农民工职业培训力度。针对大多数返乡农民工技能单一的特点,及时开展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帮助返乡农民工提高市场就业能力,增加技能储备。二是积极开展返乡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培训。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努力提高农民工转移就业率。三是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组织有创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开展创业培训,在政策上给予扶持、鼓励和引导,帮助他们实现创业。四是加大投入力度。各级财政都要安排专门用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对接受培训的农民给予一定的补贴和资助。建立健全村级劳动保障联络员制度,县(市)财政列支专项资金用于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立,对村级劳动保障联络员每人每月给予100元补助。
3、落实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相关政策措施。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全民创业促进就业工作的意见》精神,鼓励引导掌握了一定技能、积累了一定资金的农民工回乡创业,政府要在用地、工商登记、纳税就业服务等方面推行“一站式”服务,开辟农民工创业“绿色通道”。二是建立农民工创业激励机制。对于返乡投资创业的农民工,享受外地客商来黄投资同等的优惠政策。鼓励失地农民合伙创业,在经营场地、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大力帮扶。对由返乡农民工创办并安置农村劳动力达100人以上的企业,由市级财政一次性给予5000元的专项扶持资金。三是农民工创业享受城镇创业人员同等待遇,将小额担保贷款优惠政策扩大到农村创业者。四是鼓励企业吸纳农民工就业。对吸纳农民工达100人以上的企业给予重点扶持,按照每安置一个农民工补贴100元的标准发放给企业。
4、发展特色农业,以产业吸纳就业。要积极引导农民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及观光农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实现就业。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鼓励规模种植和规模养殖,挖掘农业产业化安置就业的潜力,使农村劳动力利用现有的土地、产业资源实现就地转移。
第三篇:创业故事征文农民工的典范
创业故事征文编号:
农民工的典范
——记农民工带头人侯金军
作者姓名:杨磊
单位:十堰市张湾区劳动就业管理局 通讯地址:湖北省十堰市车城西路309号 邮政编码:442003
E – mail:dxc797@126.com
联系电话:0719-8522267
农民工的典范
——记农民工带头人侯金军
侯金军从西沟乡相公村这座大山沟里走出来的时候,还是一个二十多岁、一无所有的毛头小伙。近十年的打工生涯,让他的技术逐渐提升、思想逐渐成熟,经济逐渐独立。学人之渔后,他又将技术和资金带回家乡,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如今,他正把“圣马崖”农家乐经营的红红火火。他的努力,不使改变了自己的生活状态,也为乡里的劳动者们提供了就业机会,推动了村里的经济发展。侯金军一步步从一个打工族变成创业示范户,变成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者,变成了农民工心中的典范。
打工,让山里汉子学得“点金术”
1992年,23岁的侯金军南下深圳打工。几年来,他从事过多个岗位,在每个岗位上他都兢兢业业,力求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和他一起来打工的老乡们,有的吃不了苦开溜了,有的因为不能胜任本职被工厂和企业辞退了。而侯金军却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努力,一步一个脚印,他的技术不断得到提升,工资也从几百块涨到了上千元。
随着工作的深入,他发现自己对餐饮业有着非常高的兴趣。他希望自己能在工作的同时学到更多关于餐饮的内容。为了从“食人之鱼”成为“学人之渔”,他更加细心认真。在工作时,他留心观察菜式及做法、留心酒店布局和摆设;在工作之余,他常常思考餐饮业如何吸引客户、如何经营管理等等,他开始多渠道多方面地了解餐饮业、餐饮技术及经营经验。这时的他,有个想法已在心中发芽。
创业,让打工仔成为小老板
2000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城郊旅游已在部分城市悄然兴起,面对这一难得的商机,他把目光瞄向发展“农家乐”上。他的家乡大西沟,有山有水,既有看点又有吃点,他深信,凭着西沟的山水和地处车城郊区的优势,一定可以作为城里人休闲、娱乐的新场所。再加上自己这十年来学到的技术和掌握的经验,他更加坚定地走上了回乡创业之路。
开办农家乐必须有足够的住房和场地,要有山有水,无污渠,交通方便。为了选择理想的场地,2000年秋季,他跑遍了张湾区城郊结合部两乡两镇,先后看了十几个地方,跑破了十几双球鞋,不是交通不便就是缺水少电。正当他一愁莫展的时侯,一位在他家借宿的过路人告诉他,要说开办农家乐他自己家就是最好的地方,房背后有清澈的河水缓缓流过,河边的山崖上有一个自然形成的飞马图案,形象极其逼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飞马、清泉、悬崖、古树,就起名叫“圣马崖”农家乐,于是,侯金军办起了西沟乡的第一家“农家乐”。
地点选好了,牌子也挂起来了,凭着夫妻二人的热情好客和城郊旅游的兴起,生意异常火爆。农家乐是开起了,可在经营的过程中,他发现来郊区游玩的人,大多不仅仅是为了来吃一顿农家饭,大多人是带着全家,背着渔具,想在乡下多呆几天,可自己办的农家乐只能满足顾客吃饭的要求。要是能把顾客留下来,多住几天,多些消费,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收入,带动更多的乡亲就业,又能办出特色。经过几天的深入思考,一个大胆的决策在他头脑中形成:修栏河坝,扩大水面,搞水上游乐,既养鱼又可垂钓;修建绿化长廊,扩大绿化面积,建休闲景区,既绿化庭院,又可供游客游玩:修乡村宾馆,盖仿古戏院,建乡村文化休闲住宿区,既为游客提供休息的场地,又能满足游山玩水之后轻松一刻的需求。主意已定,说干就干,他拿出家中的全部积蓄,在短
短5个月的时间内建起一个集休闲、旅游、住宿、就餐等“一条龙服务”,总面积达60亩的圣马崖山庄。优质的服务,靓丽的景致,地道的农家饭菜,土味十足的农家游乐活动,吸引了来自市内外的大量游客,使总产值迅速发展至200万元,年纳税近20万元,直接为60名乡下的务农嫂、年青的务农妹提供了就业岗位,还间接带动了100多人就业。
帮扶,让一方乡亲齐致富
先富起来的侯金军没有忘记乡亲门,近年来他先后捐款5万元,支持村里路面硬化、维修校舍,帮助困难户脱贫致富,引导其他村民自主创业。相公小学食堂年久失修已成危房,他主动拿出1万元,捐助兴建学生食堂。2005年,他投资20万元兴建了西沟武当青石材厂,吸纳了68名富裕劳动力在采石厂务工。一组村民王家华想办“农家乐”,但苦于无资金、无经验,一直犹豫不决,侯金军知道此事后,主动借给王家华3000元,并将自家聘请的师傅派去帮工一个月,如今王家华的“农家乐”也办的红红火火。在侯金军的帮扶下全村兴办“农家乐”15家,成了远近闻名的“农家乐”村,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回首走过的路,侯金军无怨无悔,展望明天,侯金军信心百倍,他坚信:有党和政府的支持,有现如今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契机,他的生活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好,幸福之歌一定会越唱越响。
第四篇:返乡农民工创业故事(廖吉)
返乡致富带头人——廖吉
一个人的致富行为往往会影响到一个地方的经济和产业,要富富一群,要穷穷一方,有没有带头人,效果大不一样。四川省荥经县新庙乡廖吉所在的常富村是个贫困村,前些年因为贫困很大部分村民都外出打工,家里留下些老弱病残,除了干点家务活外无所事事。如今大部分村民都在家里干得起劲,不仅留守老人和妇女有事干了,连在外打工的年轻村民也纷纷回来,这是怎么回事呢?走进村庄,我们就听说了常富村村支书廖吉这一个普通的农村小伙,出外打工致富,发达不忘乡亲,返乡带领村民致富的故事。
一、艰苦创业 个人致富返乡回报众乡亲
1981年,廖吉出生在常富村。“那时候村里特别穷,我们一批年轻人立志改变家乡面貌,因而从小就有一个梦想——让乡亲们吃饱,让家乡变得更好。”廖吉说,这个愿望一直以来从未动摇。
1997年,年仅16岁的廖吉由于生活所迫,开始出外打工。他先给一家矿场装矿石,又当货车司机,还买了一辆二手货车开始跑运输。2002年,廖吉用4000元卖掉货车,在朋友的介绍下到建筑工地上当小工,搬砖头、筛沙子,和水泥。年纪虽不大,但他却是工地上最活跃的一个。不仅和工友们打得火热,还和建筑公司现场管理人员们越走越近。“做哪一行,都不能满足于现状,要有上进心和目标。”廖吉坦承,他从来都不满足于仅靠做小工养家糊口。仅一年后,他就成了小包工头。后来,随着工程越来越多,他的施工队规模越来越大。在做工程的同时,廖吉又开办了一个小矿厂,并购买了村里的河滩地开办建材厂。经过几年的辛苦创业,廖吉富裕了,成了村里的“首富”。这个昔日的农民工富裕起来的廖吉没有忘记家乡的贫困,没有忘记那些还处在穷困中的乡亲。2006年,在渴望脱贫致富的村民的殷切期望下,年仅25岁的廖吉当选为常富村支部书记,成为荥经县当时最年轻的村支书,而上任后的廖吉也很快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
2007年,廖吉出资60余万元修建了2条乡村公路;2009年,廖吉出资20多万元为村上修建了自来水站;从2003年起,廖吉每年除出资对村上的五保户、孤寡老人和贫困户进行赡养和资助外,还对新庙小学贫困学生捐助校服、书包及生活补助,至今已投入20余万元。
2008年汶川地震,泥巴山受到影响出现大面积泥石流,荥经到汉源的救援通道被阻断。廖吉闻讯后,立即组织公司的20余名员工,带着5台挖掘机、装载机等机械赶赴现场,经过一天的努力第一时间打通了生命通道。2013年4.20芦山地震后,廖吉又主动拿出50万元帮助贫困村民修建房屋。2015年,为了甩掉贫困村的帽子,根据国家“精准扶贫”相关政策,廖吉主动承担了本村的12户贫困户的脱贫工作,并承诺利用公司资源为全乡24户贫困户脱贫。
二、下定决心 放弃小家带领村民共致富
2013年,常富村又将选举新一任村支书,而此时,由于廖吉个人的良好口碑和踏实的做事风格,在生意上发展也越来越顺,很多朋友都劝他卸任村支书,走出去共同创业,并且表示愿意全力支持。这本是个走出去发展的大好时机,但廖吉却犹豫了,因为他看到虽然自己富裕了,但家乡还十分贫困,一个500余户的小村庄,有一半多人家向他借过钱,很多人家连温饱都没解决,甚至因为穷连媳妇都娶不上。乡亲们过不上好日子,他心里不是滋味,在小家与大家之间,他毅然决定放弃在外发展的机会,决心带领村民共闯致富路。
做出这个决定,不仅会错过发展的机会,还等于继续回去当农民。为了不让他吃苦受累,大家纷纷劝阻,家里妻子和他吵闹,生意朋友真情挽留。“家乡太穷了,乡亲们想致富、盼致富,他们心情急切,他们对我寄予厚望。”廖吉多少年来都没有忘记。“我带领乡亲致富的梦想还没有实现,我哪都不能去。家乡变好了,我老了也欣慰,即使变不好也不后悔,那是我没本事。”廖吉这样劝告自己身边的亲朋好友。
最后,妻子选择了理解,朋友也选择了支持。2013年,廖吉再次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为了全村人的富裕梦,他又开始了新的奋斗。
三、志存高远 立足生态规划山林做产业
决心下了,方向定了,可路在哪儿呢?一次,几个成都的朋友来玩,廖吉带他们到常富村转了转,并请他们吃了一顿农家饭,结果这几个朋友对此赞不绝口,不仅对这里的山水空气流连忘返,而且对当地的农家菜情有独钟。他们对廖吉说,现在城市里面的人们生活节奏快,工作紧张,闲暇都想在优美的环境中放松、休闲,回归田野、自然的观光农业已经成为第一选择,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成了新的热点。他们建议廖吉利用常富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打造生态观光农业,同时发展种植、养殖,利润和效益是普通种养业的5至10倍。
一语点醒梦中人,朋友的话让廖吉眼前一亮,心中顿时豁然开朗。常富村地理位置优越,位于正在开发的著名风景区牛背山必经之路上,距牛背山仅30公里,距荥经县城27公里,四周群山环抱,山涧溪流、溶洞温泉等数量众多,桢楠、珙桐、大熊猫、野鸡、天麻、重楼等珍稀动植物和药材随处可见,这是一块宝地啊!
在对村里的山林地进行了考察后,廖吉决心把思路定位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上,决心改变家乡“脸朝黄土背向天”的落后劳作模式。2014年7月,廖吉邀约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出资注册成立了四川雅安廖梵吉农业有限公司;2014年12月注册成立了四川雅安仁真杜吉藏茶文化有限公司;2015年4月注册成立四川荥经牛背山旅游酒店有限公司。同时还流转了10000余亩山林地,开始了心中的梦想之旅。
刚开始,他的一个亲戚不解问他“你在外面发展这么好,干吗回来冒那么大的风险”,廖吉笑着说“只要当地群众能跟着富起来,我这几千万元亏本也无所谓呀,我也是靠双手起家的”。廖吉公司在招收工人时,做到“四个优先”:一是当地群众优先,二是共产党员优先,三是家中离不开无法外出打工的优先,四是下岗职工优先,先后解决了100余个农村富余劳力就业,其中当地群众90余人,党员9人,下岗职工10余人、残疾人3人。
目前,总投资4000余万元的一期工程前期基本完成,修建园区道路近20公里,开荒3000余亩,栽种茶叶2000余亩,种植桢楠近3000亩,种植药材500亩,修建堡坎3000米,蓄水池12个,水渠4000余米。一期工程后续的茶叶加工厂、药材加工厂等正在建设当中,建成后可使园内农、林、果、渔、畜牧等产品等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并使园区具备初步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接待能力。
一期工程后期(茶叶加工厂、药材加工厂等)正在筹建当中,建成后可使园内农、林等产品等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并使园区具备初步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接待能力,到时将直接解决农村富余劳力500人以上,至少带动1000多个农户增收,辐射带动种养面将达2万亩,户均增收5万元以上。
2016年2月24日,在成都锦江宾馆举行的首届川商返乡发展大会上,廖吉公司的“龙门溪万亩生态农业观光园”项目作为雅安唯一的代表项目进行了现场集中签约,受到了省、市、县领导的高度赞扬。
三、趁势而上 带动村民发展致富奔小康
看着企业的蓬勃发展和群众赞许、期待的目光,看到妻子从反对者变成了坚定的支持者,看到朋友从昔日的劝告者变成了积极的参与者,廖吉决定趁势而上,扩大项目,带动更多的人致富奔小康。
廖吉计划在一期工程完工后跟着启动二、三期工程,二期工程计划建设生态农家生态文化基地、高山冷水鱼养殖场、人工野生动物饲养场等。三期工程建设养老基地、房车营地、温泉度假山庄、野生大熊猫观光园、红色文化走廊等康养、休闲、旅游的自然生态项目,带动周边经济发展。发挥政府、公司两方联动的集团优势,抓住公司+合作社+农户三方互补的产业优势,把企业真正办成荥经县一流的集种植养殖、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等于一体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同时吸纳更多的村民到公司上班,为农民增收创造更便利、更直接、更现实的条件,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三个农民工回乡创业的财富故事
三个农民工回乡创业的财富故事
侯大伟 肖勇 杨龙凤
就在成千上万的农民工忙着在城市各大就业服务中心和劳动力市场找工作时,四川省岳池县三个农民工却选择了回乡创业。他们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生意越来越红火……
“回家大展身手的时候到了”
主人公:四川省岳池县朝阳乡秦家店村6组农民胡立山
务工经历:养殖场当过小工、民营企业做过财务
财富项目:租地56亩种油菜养鸭子
财富故事:走进朝阳乡秦家店村,只见成群的鸭子正在水中嬉戏。该村回乡创业的胡立山高兴地说:“我这批养了6000多只,去年还卖了两批,一只鸭子赚5元,轻轻松松就净赚5万多元!春节期间,鸭子供不应求,南充、广安、岳池的鸭贩子天天要货,把我的成鸭一扫而光,今年我计划养到4万只鸭子。”
胡立山,今年36岁;他在外打工期间管过财务,当过经理,还常利用周末到城市周边的养殖企业和种植企业里打散工,一边干活,一边向别人虚心学习种植养殖技术。受金融风暴的影响,他所务工的企业不景气了,2008年8月底回到了家。
胡立山说:“当时我们心里反而踏实了,回家大展身手的时候到了。”
在朝阳乡政府的帮助下,他投资20万元,租地56亩,搞起了养鸭场和种植场。
“我这大棚是享受岳池县委、县政府的优惠政策修建的。”胡立山说,“这还不算,县农业局、畜牧局还定期为我们做技术指导呢!”
“我这一大片就是种的40多亩油菜,是在朝阳乡政府的联系下与成都一家公司签的订单,保底价是每斤2.5元,按亩产400斤计算,油菜收入一年就可突破3万元。”胡立山得意地告诉记者。
推开一扇大棚门,绿油油的海椒秧有10多厘米高;红彤彤的西红柿挂在支架上,长势喜人,大棚里春意盎然。现在,长期在他那打工的农民就有十多个,农民在家门口就可挣到钱。
“我要当村主任,引领乡亲致富”
主人公:四川省岳池县朝阳乡天王庙村七组农民唐全国
务工经历:进过工厂,当过砖工、爬过铁塔、搞过电力安装
财富项目:带领全村村民发展致富
财富故事:“喂!我是唐全国;村里准备修桥,我想发动在外的乡友们都出点力……”笔者见到唐全国时,正在给本村的乡亲打电话为村里筹集修桥资金。
唐全国今年46岁,他是今年1月6日从外面务工回到四川老家的,现在他主动请缨当上岳池县朝阳乡天王庙村代理村主任。
为了改变家里的窘况,唐全国读完初一就踏上了南下打工之路。通过自己的勤俭节约,终于积累了一点原始资本,在云南搞起了橡胶园,生意红火。
唐全国说:“去年7月,当我听到家乡由于没钱修桥,有乡亲的小孩在上学路上被淹死的消息后,心中非常难受。当时我就想是该我回去帮助乡亲的时候了!”
唐全国回到了家,该村村支部书记找到了他,谈起了村中的困难。原来,村级班子涣散,原村委会主任外出务工,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现在,该村又被规划为岳池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核心区,好多工作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一个念头马上在唐全国脑海中产生了:我要当村主任,抓住政策机遇,引领乡亲致富。
他的想法得到朝阳乡政府积极支持,乡党委会一致同意唐全国为该村代理村主任。
“我首先要改善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从朝阳到我村的4.7公里村级公路,年久失修,摆在眼前的是资金问题。我想充分发挥我在外的关系网,积极和本村在外的乡亲联系,筹集修路、修桥的资金,努力改变家乡落后的交通面貌。”他动情地对记者说。
今年春节除夕,家家都在吃团圆饭的时候,唐全国却在广西考察香猪项目。通过实地考察,他决定在家乡投资30万元,搞一个香猪养殖场。“有了产业支撑,就能从根本上解决乡亲们就业、致富的问题。”唐全国说。
“我决定留在家乡发展”
主人公:四川省岳池县朝阳乡大屋村3组农民工汤金平
务工经历:养殖场当过小工
财富项目:投资400万元搞规模化养牛
财富故事: 在四川省岳池县朝阳乡大屋村3组见到返乡农民工汤金平时,他左手拿着砖刀,右手提着灰桶,正在他的养殖场里修牛圈。
“汤老板,你怎想起在这儿搞养牛场?”
“我曾在山东搞养牛场,去年初,养牛场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在外发展越来越不理想了。老乡打电话告诉我,老家的县委、县政府出台政策大力扶持返乡农民工回家创业,叫我回家乡发展养牛场。于是,去年5月,我就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回来考察。”
“那天是县农业局的领导陪同我来到朝阳乡,天正下着大雨,县上和乡上的几个领导冒着大雨陪我一起考察,就像是陪同一个外商一样。他们的这种工作作风深深感动了我,于是我决定留在家乡发展。”
我们来到了一个水塘旁边。汤金平指着水塘说:“这是当地政府免费帮我修的,还给我修了1000米的水沟、2000多米长的便民路、500米的机耕道,3口水井!”
“看!牛圈地基都平好了,就等砖到了。牛圈修好后,我就可把种牛买回来了。”
汤金平告诉记者,他准备筹资400多万元用于养牛场的投资发展,现在已经和外面的一些“种牛养殖场”签订了购买合同,准备购买300头种牛,培育肥牛200头。
农民工返乡创业 一年成了“藕司令”
在乐至县孔雀乡,只要一提起陈康,大家会竖起大拇指说:“他是一个了不起的„藕司令‟。”一年前,他还是返乡农民工中的一员,对种植技术一窍不通。但现在,他带动下种植莲藕的农民已达到40余户。
陈康的打工经历,可以追溯到1993年。高考失利后,他像村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选择了外出务工。“我在外什么都干过。”陈康回忆起自己的打工经历记忆犹新:“在成都、遂宁打过零工,但一年到头除了维持基本生活外,积蓄极少。”
2008年,孔雀乡党委、政府提出了“招商引资、全民创业”的号召,出台了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的优惠政策。陈康一听到这个消息,感到特别振奋。他毅然回到家乡,寻找适合自己的创业项目。
看到村里部分土地荒芜的状况,他谋生了搞种植的念头。他一边积极了解和咨询土地承包政策,一边考察蔬菜市场需求。经过调查分析,他发现种植莲藕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紧接着,他在交通条件相对较好的孔雀寺村、孔雀铺村、斑竹院村创建了自己的莲藕种植基地。
“那时太难了,毕竟我没有一点种植经验。”回想自己当初创业的艰辛,陈康感慨颇多,“既选不来种,也不知如何种植、管理,两眼一抹黑。”为改变这种状况,他自费几千元到相关专业学校学习种植技术,并发挥自己熟悉电脑的优势,利用村里的远程教育平台学习科学种植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充电”,陈康心中科学种植的理念得到深化,他终于“胸有成竹”了。
一年后,陈康的莲藕种植基地发展到了100余亩,初步形成规模,他还在附近的斑竹院村发展了几十亩莲藕养鱼。据预测,今年的收入将达到20万元左右。
陈康的莲藕基地在种植和收获期间,都会雇佣周围的村民做零工,一般历时在两个月以上。村民出租土地的收入再加上为他打零工的收入,比起自己种地的收入增加好几倍。
这让他们感到非常欣慰:“他每天给我们200元劳动报酬,比做其它活都划算!”正在田里挖藕的村民熊受华高兴地告诉记者,“在收藕季节挖藕,光工钱就可以挣好几千元呢!”
靠种植莲藕富起来的陈康,没忘记父老乡亲。在他带动下,周边村民及返乡农民工40余户纷纷加入到莲藕大军。陈康没有吝惜自己的技术和经验,在村民们种植莲藕过程中,给予热情地指点和帮助,他由此被乡亲们称之为“藕司令”。
四川农民工陆续返乡 50766人开始创业
19日,省政府新闻发布会发布的《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切实解决失业返乡农民工有关问题的意见》明确指出,积极扶持失业返乡农民工创业。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机遇在哪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商机就在返乡农民工身边。找准项目,个体经营有赚头 两个月前从广州一家
19日,省政府新闻发布会发布的《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切实解决失业返乡农民工有关问题的意见》明确指出,积极扶持失业返乡农民工创业。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机遇在哪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商机就在返乡农民工身边。找准项目,个体经营有赚头
两个月前从广州一家玩具厂回乡后,35岁的资中县农民工龙菊在镇上开了家小超市。只有两万多元积蓄的龙菊,当初选择项目时费了一番工夫。虽然镇上已有几家小超市,她还是决定开超市,“我的店面在学校旁,靠近庞大的消费群体,只要用心不愁做不好。”
省劳动部门截至本月15日的统计显示,我省返乡农民工中,已开始创业的有50766人。创业的领域主要在种养业、个体工商经营、兴办微利企业等方面。
安县就业服务中心主任任德俊告诉记者,该县有345位返乡农民工创业,其中个体工商经营户占72%。同样的情况出现在轻灾区眉山市,该市创业担保公司总经理姚德志说,个体工商领域的占80%,其余的主要是种养业。“只要看好了项目,个体经营还是有赚头的。”资中县返乡成功创业者徐典文认为,一些返乡农民工在大城市呆得久,商业意识强,工商经营是个不错的选择。
恢复重建,建筑配套产业有商机
“没想到回来后不仅生意好,还有政府的若干好政策。”广元市利州区的建筑施工队小老板李淼,20天前从云南返乡。该区上西街道劳动保障所所长米四喜说,灾后恢复重建,不仅缺少劳动力,还需要大量的重建物资,创业者大多围绕建筑业相关配套产业创业。
从省劳动部门提供的数据看,地震重灾区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比例在全省21个市州算中上水平。广元、绵阳的创业者均超过4000人,轻灾区达州只为千余人。
“重灾区返乡者的创业欲望大。”17日,国际劳工组织北京局危机应对协调员邓宝山告诉记者,他刚接到一灾区返乡农民工的电话,称打算创办一家建筑小企业或建材供应店,希望参加创业培训。为满足灾区有创业愿望的群众提高创业能力,今年8月到明年6月,国际劳工组织在我省实施的“紧急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项目,将免费为不少于2400名灾区创业者提供培训,这是目前我省灾后最大规模创业培训项目。近日,国际劳工组织根据前期培训情况以及目前缺口较大的建筑企业,对培训项目进行了调整,今后将加强女性创业项目和创办灾区建筑小企业等课程。
新政连连,创业仍要谨慎
12月1日,在眉山市举行的返乡农民工东坡区思氵蒙镇专场创业就业服务会上,6名返乡农民兄弟与担保公司、信用社签订小额担保贷款协议。东坡区在全省首开先河,将原本涉及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的小额担保贷款向农村覆盖。
11天后,“将失业返乡农民工在城镇创业就业人员纳入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扶持范围”被写入《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切实解决失业返乡农民工有关问题的意见》,多条涉及工商、税收的扶持政策送给有创业愿望的返乡农民工。“贷款只是锦上添花。”在创业好政策连连出台的同时,姚德志告诉记者,“不是有创业愿望就能享受贷款,我们和金融机构还要考察他们的创业能力、技术、管理经验、资金数量和项目风险。”
在近日召开的省劳务开发暨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与会专家也提醒,切忌盲目创业,政府要加强引导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