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横峰县科技事业发展调研报告
横峰县科技事业发展调研报告
张文丰
一、发展现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横峰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认真贯彻科技方针政策,以科技创新工作为重点,以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努力提升服务水平,赢得了两大招牌:经开区和农业园区分别获得了省级民营科技园和省级农业科技园。
(一)科技服务水平一马当先
深入开展“科技入园”活动,了解科技型企业需求,做企业贴心人。科技服务团队积极进入园区,深入企业搞好项目申报与服务工作,多次到江西横峰葛佬葛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江西横峰青松绿化有限公司、江西兴安种业有限公司、江西永达环保节能有限公司、江西百川电导体有限公司等有关企业调研,挖掘项目源,并就企业申报项目搞好咨询服务工作,为企业做好专利申请,加大对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
(二)科技项目申报遍地开花
半年来,我们协助企业申报了国家科技部的两个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江西永达环保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基于四级循环工艺的自控变频式DMF废气高效回收装置。一个星火计划:青松园艺绿化公司——2000亩红枫种苗繁育与示范。一个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江西兴安种业有限 1
公司——优质高产广适性杂交稻新品种“建优718”中试与示范。申报了省级项目3个,分别是对外科技合作项目:江西永达环保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新型电机软启动型智能节电控制器。星火计划:江西兴安种业有限公司——优质高产杂交中稻建优718中试与示范。重点新产品计划:江西永达环保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新型电机软启动型智能节电控制器。同时,农业园区管委会全面启动了省级农业科技园的申报工作。
(三)科技宣传培训深入人心
举办的大型科技咨询活动,科技下乡活动、科技文化展览活动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受到了群众的欢迎。每年都利用冬春农闲季节,采取办培训班、召开现场会、组织科技下乡等形式,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干部干部群众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科技培训,通过科技培训,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加速了科技成果推广普及和转化,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
二、存在问题
近两年,我县科技创新工作虽然成绩明显,但与省市要求和与兄弟先进县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四不够”。
(一)领导重视不够
部分领导科技意识不强,对科技工作只表现在口头上,说起来很重要,但做的事情很少,尤其是在工业方面,经开区虽然经历了三次产业升级,但目前引进的科技型企业较少,很多劳动型密集企业,技术性较低。
(二)科技创新不够
目前我县科技事业基本上只是停留在推广应用环节,很少有从事新产品研究开发,缺乏科技创新能力。在加工业方面,特别是对当地农牧产品的精深加工,资源开发的废旧利用、尾矿利用等方面没有科技新技术的支撑,产品产业的附加值难以提高,科技含量比较低。
(三)科技人员不够
一方面科技局严重缺编,真正做事办事的人只有那么1—2个人,专业人才更是缺乏,影响科技工作的推进;另一方面我县科技人员队伍不够优化,普遍学历较低,教育、卫生等其它行业人员偏多,从事工、农业科技研究的人员很少。
(四)科技投入不够
近年来,我县对科技的投入力度不够,与周边地区相比投入差距较大,达不到国家规定的科技支出要达到本级财政总支出的2%的比例,不能有效、及时推广运用先进的科技实用技术。
三、几点意见
(一)强化宣传培训,营造良好氛围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归根结蒂是科技的竞争。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切实把科技工作摆到重要位置,认真研究和解决科技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加大科技宣传培训力度,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不断寻求新的培训模式,在培训内容上要有针对性,强调适用性、通俗性,激发全县的科技运用意识,营造良好的科普环境。
(二)建立激励机制,促进科技创新
对国家和省级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重点科技项目、科技成果、发明专利等,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在技术开发、管理创新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给予大力表彰激励;适当提高科技人员的政治、经济待遇,加强对科技人员的教育培训,激励科技人员在各自的岗位上不断开拓创新,建功立业,奋发有为。
(三)加大投入扶持,提供有力保障
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按国家规定调整科技工作预算支出方式;建立有利于全县科技进步创新的有效保障政策体系,为科技创新工作提供切实保障;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以企业和农户为主体,以种类信贷为支撑,以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的多渠道、全方位科技资金投入体系。
(四)加强队伍建设,增强服务意思
一是搭建科技合作平台。着力围绕我县支柱产业、特色
产业、科技需求现状,进一步加强与省内外高校的合作,建立更为紧密的产学研对接通道。二是搭建科技开发平台。积极筹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为企业创新提供设计、信息、研发、推广、培训等全方位服务,依托龙头企业建立科技研发机构,使之成为聚集人才、研发产品、培育品牌的载体,把更多的企业推向科技创新的前台。三是搭建人才引进平台。大力营造“引才、育才、聚才、用才”的良好氛围,制定优惠政策,把一些优秀的科技人才充实到科技部门中来。
第二篇:长武县计划生育科技事业发展状况
长武县计划生育科技事业发展状况
调查分析
陈永刚杨爱武
长武县地处咸阳地区西北部,属渭北旱塬沟壑区,全县辖11个乡镇,176个行政村,总人口17.3万,其中农业人口15.1万,占总人口的87.3%,育龄妇女3.6万。现有计划生育服务站12个,其中县级1个,乡镇中心站5个,乡镇普通站6个,有业务技术人员54名,可开展放(取)宫内节育器、男、女结扎、皮埋、人流、引产、咨询服务,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和药具不良反应诊治,避孕药具管理、发放,生殖健康系列服务。
一、县、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现状
(一)技术服务网络建设及基础设施情况
经过多年的发展,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全县基本上形成了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1个县级服务站、11个乡镇服务站,县、乡服务站共有建筑面积4160平方求,业务用房3400平方米,业务用房面积达到80%以上。服务站房屋结构、布局合理,交通便利,便于业务开展。
(二)经费投入情况
“十五”期间,国家、省、市、县均加大计划生育经费的投入,全县“十五”期间本级经费投入为197.22万元,其中基建投入161万元,县站基建投入88.7万元,乡镇站投入72.3万元,业务经费投入 36.22万元,其中基建投入省级20万元,市级10万元,县级58.7万元,乡级72.3万元。
(三)设备配置情况
全县现有设备大多数为“十五”以前配置,县、乡服务站现有黑白B超机1台,便携式B超机15台,心电图机1台,数码电子阴道镜1套,臭氧治疗A型机1套,B型机12套,红外光治疗仪5台(2台已损坏),优生检测设备1套,输氧设备1套,电动吸引器9台,显微镜4台,尿液分析仪1台,血液分析仪1台,半自动生化仪1台,高压消毒锅13台(其中手提式12台),电视机3台,照相机1部,现 有设备
基本上能满足目前正常业务工作需要。
(四)技术队伍及服务能力情况
县、乡服务站现有人员54名,其中业务人员49名,医疗23名,护理24名,检验1名,B超1名,药剂1名,行政工勤人员5名,高级职称3名,中级职称7名,初级职称30名,无职称人员19名,临时聘用人员8名,持执业医师证2人,执业助理医师证2人,护士资格证5人,持计划生育上岗合格证49人,所有人员都能按照上岗合格证上载明的专业名称开展业务工作。
(五)业务开展情况
各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均遵守操作规程,严格按照机构执业许可证上载明的执业范围开展业务工作。县服务站围绕宣传教育、技术服务、人员培训、药具发放、信息咨询“五位一体”职能,乡镇服务站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咨询、放(取)宫内节育器、避孕药具管理发放、提供生殖保健系列服务。“十五”期间,全县技术服务机构共制作并发放宣传品35万余份,开展大型宣传活动34次,施行各种节育手术5400例,举办各种业务培训班83期,参加人员2537人次,发放避孕药具6万余盒,咨询服务3.4万人次。
二、县、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存在问题
(一)个别乡站、村室基础设施不够规范
经过多年的建设,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机构已经健全,各级政府、部门也在资金上给予了一定的投入,基本上能够保证正常业务开展。但是严格按照上级的要求,我县目前仍有个别乡站还不够规范,几乎没有独立的村服务室,均与村医疗站共用,需要改建、扩建、新建。
(二)经费投入不足
各级政府近年均加大了计划生育经费投入,但与业务的正常开展所需经费还相差太远,虽然国家、省级每年拨款改善服务站的工作条件,但是由于地方财政困难,配套资金跟不上,各级经费不能足额、及时到位,影响了各级服务站的建设和发展。
(三)部分设备老化
目前,县、乡服务站的设备仅能维持正常业务,且设备大多为十多年前配置,个别设备老化,甚至损坏,由于经费紧张,没有财力维修,有些设备处于瘫痪状态,正常运转困难,给业务工作带来许多不便,影响服务工作质量。
(四)技术队伍及服务能力不适应工作需要
全县现有技术人员49名,与编办的技术人员编制相差7名,但人员分布不均,县站编制14人,实有人员34人,乡站编制47人,实有人员20人,在现有技术人员中,大专学历6名,占人员总数的14%,中专学历33名,中专以下3名,整个计生系统业务技术人员中仅9人持有执业资格证,占18.4%,普遍学历低、职称低,技术服务人员大多数非法执业,给正常业务工作的开展造成了诸多不利。业务技术人员很少参加县以上的进修学习,人员培训人次偏少,一些乡 镇服务站没有使专业人员专起来,没有明显形成老、中、青一高、中、低三级人才梯队,个别乡镇服务站业务技术人员缺乏,致使工作开展不力,亟需强化进修培训和统一招聘。
(五)业务范围拓展受到制约
县、乡服务站虽然能保证日常工作开展,但要保证服务站的生存和今后的发展,必须开展有计划生育特色的生殖健康优质服务。由于受经费、设备、人员、技术、场地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服务站依法服务的同时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受到严重影响。
三、“十一五”时期计划生育科技工作建议
(一)加强领导规范建设
各级政府要如强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领导,把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纳入本级区域规划,年初有安排,阶段有考核,年终有总结,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及服务站建设与本级中心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同考评,在考核中加大分值,严格考核。要协调相关部门支持、扶持服务站约工作,配齐、配强领导班子,加大经费投入,每年至少保证县级财政计划生育经费 总额的20%用于县级服务站的计划生育事业费专项经费,年初财政单列预算,设立财政专户,做到专款专用,确保县站龙头地位,真正发挥“五位一体”的功能。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省、市项目,尤其是国债资金项目,改善基础设施和工作条件,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推动县、乡计划生育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二)深化改革提高素质
严把入口,敞开击口,全面实行“站长考任制、人员聘任制、目标责任制和结构工资制”,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人才,服务站坚持“干部能上能下,人才能进能出,按劳分配,效率优先”的原则留住人才,激活技术服务机构的活力,充分调动职工的潜能,加强人员素质提高,除每年参加省、市举办的培训班、市上的技术大比武外,还要结合重点工作进行专项培训,县站每年必须保证2—3名业务骨干在市级以上医院进修学习,时间不少于一年,乡站每年保证1名业务骨干在县级医院学习,时间不少于半年,系统学习本专业知识及相关的计划生育新技术、新理论。各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协调相关部门,尤其是卫生、人事部门,做好技术人员的执业医师资格认定、职称评定、职称考试、护龄津贴、放射津贴等事项的落实,保证技术队伍的稳定。
(三)科学管理规范运作
科学管理是立站之本,是技术服务工作在新形势下增强竞争实力的重要途径。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充分发挥计划生育服务车的作用,积极开展科技信息化项目建设,加快建立以应用导向为主、适应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创新和发展需求的决策、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搭建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信息建设支持平台,提高业务人员信息化知识水平和操作运用能力,保证计划生育经费足额、及时拨付到位。加快服务站建设,在具有一定经费基础、交通便利的乡镇服务站为核心设立中心站5个,每个站4—8名业务人员,辐射2—3个乡镇,其余乡镇服务站只须保留2名工作人员,负责日常接待,提供基本服务,大手术送中心站、县站处理。配足、配齐相关医疗设备,打造现代化的“数字计生"品牌,加快县乡服务站建设,努力为服务站开展优质服务和今后的改革发展夯实基础。
(四)保持特色依法服务
计划生育服务站的特色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坚持为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紧紧围绕生育、节育、不育和群众生殖健康的需求,开展宣传教育、避孕节育、药具发放以及人员培训服务;二是坚持“面向基层、深入乡村、服务上门、方便群众”的方针;三是坚持“机构小设备精、人员少技术精”的建站原则。这是服务站的安身之本,发展之基。要在巩固提高已经开展的服务项目、服务内容的基础上,依法拓宽服务领域,扩大服务影响,树立品牌意识,设立视听室、专业咨询网站、药具超市、实物模型展厅、幼儿智力开发室等,以生殖健康为核心,开展系列优质服务,围绕妇女“七期”,开展妇女“终生服务”项目,建立现代化的咨询室,运用网络平台,给妇女提供全程服务,采取宣传、咨询、免费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提供相关的生活用品、避
孕节育用品、科普图书、音像制品,充分发挥各级服务站各类人员的优势,保持特色,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作者:陈永刚长武县计划生育局副局长、服务站站长
杨爱武长武县计划生育服务站
电话:029—34200869***
邮编:713600
第三篇:林果业发展调研报告
俄体镇人大调研报告
强基础 建基地
不断推进林果业又好又快发展
俄体镇地处大青山南麓,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山高林密,气候湿润,全年无霜期120-125天,有效积温2400-2500℃,适宜果树生长,是科右前旗沙果和南果梨的主产区。多年来,俄体镇以“五荒”治理开发为切入点,坚持“建设与保护并重”原则,突出“美丽与发展双赢”理念,通过政策保障、利益引导、奖励扶持、定权定责四项机制,构建林果基地。俄体镇林果栽培历史悠久,果品果质以甜、脆、汁多而远近闻名。近年来,全村按照“突出特色产业,调优农业结构”的指导思想,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走生态型、效益型、科技型和高产、高效、优质的林果产业之路,以立足当地资源,突出特色种植,打造自己的品牌,做大做强林果业为理念,多年来一直扶持和引导林果业发展,鼓励农民栽培果树,为广大果农提供技术服务,科学化管理方法,致力于把林果业打造成精品产业。俄体镇已初步形成北方优质沙果产业化生产基地。
一、加强领导,多轮驱动,努力构建齐抓共管新局面
1、加强了组织领导,健全了组织机构。为推进全镇林果产业发展,尤其是俄体镇林果监督建设,俄体镇人民政府果业专项领导小组对俄体镇的林果业发展进行了总体规划设计。
2、拓宽培训范围。2008年以来,俄体镇在聘请旗县技术人员为果农进行培训的基础上,还聘请果树技工实地为果农果树进行夏季修剪和嫁接,使果农初步掌握了夏季修剪和果树嫁接技术,有效地提高了果农的实践操作能力。
3、加大低产劣质果园改造力度。俄体镇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对劣质沙果、梨等树种或野生苗进行嫁接,还积极组织技术人员和果农对果树进行冬季修剪,各种果树修剪面积已达到90%以上。
三、典型引导,示范带动,推进林果业的快速发展 选准突破口,狠抓特色特色林果村、林果科技示范园、千亩提质增效林果示范园建设。目前,全镇有1000亩林果基地1处,面积100亩以上的果园12处。同时,积极抓精品示范园的上档升级,带动了全镇林果业的快速发展。
四、开拓市场,畅通渠道,发展林果产业化经营
1、加强市场体系建设。近几年来,俄体镇沙果已成为科右前旗乃至兴安盟林果业的一个标志性产业,每年都有大量外地经销、批发商来采购、销售,产品在盟内外有了一定的市场基础和影响,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和客商的青睐。特别是以沙果为主的果干制品主要销往盟内外,且供不应求,其市场潜力和增产潜力较大,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2、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延长林果产业链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007年俄体镇成立了“白辛努图克林
赢发展局面。
五、未来林果业发展设想
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发挥特色,突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林果业和林果经济,通过林果业的综合开发,加快特色林果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变;优化布局,在扩张规模的同时,实现林果业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积极推进林果业产业化经营,构筑龙头企业带动、标准化生产、品牌支撑、产加销相结合的高效林果产业体系;努力提高林果业基地建设能力、加工转化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科技支撑能力,促进林果业可持续发展。力争到2016年,把俄体镇建成全旗乃至全盟主要的特色林果生产、加工集散基地和科右前旗最大的特色林果产区,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具体措施:一是加强果园配套设施。到2016年计划再发展1700亩,总面积达到10000亩,计划每50亩果树配套打井一眼,预计再打深水井50眼,保证水源充足,使果品产量和品质有保证,进一步提高果农发展林果业的积极性。二是继续引进林果深加工项目。寻求支持,建设400吨果品保鲜冷藏库,解决果烂地头的现象,缓解市场价格冲击,项目所带动的间接增收作用则更客观,包括跟踪服务的配套技术带给果农的实惠等,提高鲜果的利用率和制品的知名度,打造俄体镇林果业品牌,增强农民发展林果业信心基础。三是政策扶持引领发展。对从事林果发展的农户实施直接补贴政策,免费提供苗木,能使农
67-
第四篇:公路运输发展调研报告
提供一篇调研报告,为您提供帮助!
一、客运量持续增加,旅客周转量突破120亿人公里
近年来,伴随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外出务工、外地来洛旅游观光等各类人员流动显着增强。据运输管理部门统计,年全市客运量为1.60亿人,较上年增加2670万人,增长20.0%;旅客周转量突破120亿人公里,达到124.28亿人公里,创历史记录,较上年增加20.91亿人公里,增长20.2%。
二、货运能力不断提高,货运周转量完成358亿吨公里
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市按照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全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经济保持了较高增速,工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各类商品消费持续旺盛。统计显示,市货物运输能力不断提升,全年货运量达到1.63亿吨,较上年增加2892万吨,增长21.6%;货物周转量达到358.09亿吨公里,较上年增加66.39亿吨公里,增长22.8%。
三、运输业存在的问题
(一)公路建设力度需进一步加强
近几年,公路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农村公路建设等级较低,维护养护资金匮乏,与公路配套的停车场所规划、建设滞后,公路建设科学性、前瞻性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个体货物运输组织化程度较低
年,市对几家大型公路运输公司进行了整合改制,经营主体集中化程度得到提高。但在货运方面,存在大量个体私营货物运输业主,管理松散,专业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
(三)成本攀升增加企业营运压力
油价、人员工资不断攀升,增加了运输企业经营成本。近年来,汽柴油价格持续在高位徘徊,汽油价格达到历史高位,推高了企业经营成本,货物每吨公里运输成本已达到0.7元左右,一些运输企业经营困难。
(四)超限超载等非法营运依然存在
对货物运输车主的调查显示,由于货源少、车辆多,加之信息缺乏导致的无序竞争,一些运输车主把货物运输价格降到每吨公里0.4元左右。为了不亏本赔钱,部分车主存在超载超吨经营,增加了运输业经营风险。
(五)行业管理和信息化水平亟待提升
运输业经营线长面广,管理难度较大。当前运输市场监管力度、管理方式、技术手段亟需加强,信息化
第五篇:发展乡镇经济调研报告
发展乡镇经济调研报告
近年来,大力发展以“乡镇增财力、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为重点的乡镇经济显得越来越重要了,这是因为乡镇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乡镇经济最能激发基层的活力和创造力,对推进整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城乡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发展乡镇经济的重要意义
1.乡镇经济的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引擎与支撑。发展乡镇经济要站在中央“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和理解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乡镇经济的发展是乡镇范围内的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的整体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致富农民、繁荣农村就要依靠乡镇经济的带动,做大做强乡镇经济,才能够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而提升农村产业化水平,推进城镇化进程。
2.乡镇经济的发展将有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小城镇建设将是我国目前二元体制结构改变的交汇点与平衡点,改变农村产业结构单一的格局,形成多元化的产业结构,是乡镇经济的发展的趋势。而乡镇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生活,扩大经济辐射面,从而-1-
有力的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3.乡镇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整个县域经济的运行。乡镇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拥有丰富的发展资源和发展空间,具有不同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发展潜力巨大,通过生产要素的不断聚集、市场规模的扩大,以及市场机制的作用将影响整个经济的运行。乡镇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同时,县域经济的发展会使周边乡镇迅速成为其中心城市的卫星小城,带动它的全面发展,进而整个经济的互动会愈发明显。
二、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制约乡镇经济发展的瓶颈。一是缺工业用地,有的大项目无法落户;二是缺优秀人才,各行各业缺领军人物,有的企业老板缺乏社会责任感;三是缺稳定且充满活力的乡镇干部队伍,尤其是搞经济工作的人太少;四是缺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有些地方不能很好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五是机构改革中出现了管理“梗阻”,新的条块分割,使乡政府职能弱化,成了政治上的空架子,经济上的空壳子,无权无钱,使得调控、协调能力变弱,难以担负起组织乡镇经济发展的重任。
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二、三产业严重滞后。乡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一直不足,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犹如杯水车薪。由于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普遍落后、老化陈旧,很难对农业生产提供持续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大幅下降。农业产品加工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普遍不高。乡镇的工业建设起点不高、层次较低,技术水平仍以劳动密集型和中低层次技术为主,经济超常规发展主要是依靠增加投入和铺设新摊子,实行的是外延式扩张,缺乏对传统产业改造和辐射能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还不十分明显。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人均收入少,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市场取向改革不到位以及经济社会体制改革和开放的非均衡的发展也是导致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
3.对发展乡镇经济的思想认识不清。有些乡镇的党政领导缺乏对乡镇经济的整体认识,认为发展经济是省市区(县)各级领导的事情,自己所处的乡镇区域小,招商引资困难,能够把目前的乡镇企业保持现状,不让其迁走或破产就是行了。乡镇企业绝大多数为私营企业,一般是本地人投资或借资兴建。私营企业主多是农民,思进心不强,加之整体素质较低,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洞察能力使其不能做大做强。此外,农民种地,农资价格偏高,收入也不多,虽然近几年政府给种粮补贴,但很难改变农业整体收入低的现状。大多数农民宁愿取得较小的土地收益,也不愿意流转自己的土地,思想上是小农意识作祟,认为土地是自己的,纵使无力耕种也不愿让给他人经营。
4.对民营经济的发展认识不足。政府对民营经济的支持主要表现在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宽松的政治、社会和舆论环境。但是,政府的职能部门在土地使用、项目审批、工商税费等方面由于认识不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而民营经济的目标本身具有趋利性,个别的企业在成长初期,为了发展会偷税漏税,尤其是法制不健全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短期化行为,甚至是违法乱纪行为。对民营企业缺乏必要的监管,势必会导致恶性循环,民营企业局限于“小打小闹”,很难发展壮大,不能真正发挥民营企业拉动乡镇经济发展的作用。
三、发展乡镇经济的策略
1.以招商引资为突破,破解乡镇特色经济发展资金难题。乡镇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是要加大投入。在乡级财政实力薄弱、资本积累困难、政府投资困难的情况下,要把推进乡镇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放在招商引资、启动民资和项目建设上来,招商引资是最为有力的依托。要优化经济环境,把握招商引资的主动权。一是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可采取土地入股方式,来吸引企业的进入;二是完善招商引资措施,大力推介乡镇的地理位臵优势、交通发达优势、土地资源优势、投资环境优势,降低“门槛”,放弃眼前利益,谋求长远利益;三是坚持发展规模型企业和质量效益型企业并举,形成“大中小结合、以大带小、以小促大”的格局,逐步建立“投资-回收-积累-再投资”的良性运作机制,培育新的增长极。
2.以现代农业建设为抓手,破解农业增产不增收的难题。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主要做到“三抓”。一抓基地建设,“突出特色、壮大规模、集中连片、整体开发”优化品种结构,壮大规模。二抓示范点建设,集中建设一批农业专业化生产示范基地,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三抓科技,继续加大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力度,实施“农业科技示范工程”,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
3.以农业结构调整主线,破解产业结构单一的难题。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要求,合理调整产业布局,优化农业结构,拓展发展空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资源配臵,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提升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在“一村一品”的基础上探索“多业并举”的发展模式,实现增值增效。种植业向优质化、集约化发展,养殖业向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二、三产业向观光型、效益型发展。农业结构调整要重点突出本乡镇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努力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化发展,以增加农民收入。
4.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着力点,破解农民增收难的难题。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也是促进农村环境田园化重要载体。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拉长产业链、实现农业外延增值。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首要的是抓龙头企业,建原料基地,之后是用发展工业理念提升传统农业。以公司为依托,以专业村、专业合作社、专业户为主体,以服务为纽带,合理布局并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的结合,形成“品种特色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市场品牌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会促进农村分工分业,同时提升农产品增值空间。
5.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契机,破解农民知识化难题。农民要富裕必须把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外出务工农民的收入,而且可以促进本地区的土地流转,提高土地收益。切实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的能力,加大农村劳动力输出力度。健全劳务协作机制和信息网络,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务输出基地,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引导乡镇、中心集镇附近的农民率先从土地上脱离出来,使更多农民在输转中实现劳务移民。
四、发展乡镇经济应重点把握的几个方面
1.农业集约化发展是必然趋势。由于小农经济存在缺乏大规模公共设施建设能力、无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高成本、低收入、阻碍技术进步等等弊端,它的必然结果是两极分化和土地兼并。而发展现代农业是个动态的概念,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对农业集约化水平要求也必然越来越高。调查显示,74%的村干部和农民认为有必要健全农村的集体经济组织。随着农村经济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发展,各地农村已经自发地出现了一大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涵盖了农村的各个领域,包括生产经营,加工销售,技术服务等等。因此,发展乡镇经济就要不断探索集约化发展之路。
2.农产品深加工是主要发展方向。农产品加工是农业与市场连接的重要纽带,是农产品商品化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同时也
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要根据各地的资源优势,确定发展方向和目标,按照各自的经济实力确定起步水平,制定发展规划。生产过程和产品向标准化,加工生产和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加大农业支撑的保护力度,以此带动农业附加产值产出效益的能力。
3.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基本原则。目前,我国自然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耕地、草地等主要农业资源不断减少,严重制约了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高。要转变农业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发展,就要由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转变为保证数量、注重质量追求社会效益室外发展方式;由单一农业功能转变为多元化的农业功能;由牺牲环境、不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绿色”节约型、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方式。
加快乡镇经济发展要以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为重点,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选择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模式,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断创新乡镇经济发展机制,增强发展活力,促进乡镇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