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技伦理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科技伦理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摘要:和谐社会的动力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和谐社会的构建也需要生产力的推动。要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合理使用科学技术,就要加强对科技伦理的认识。科技伦理是人类正确与正当运用科学技术的准则,是科学技术健康发展的保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科技伦理显得极其重要。
关键词:科学技术;科技伦理;功能;和谐社会;构建
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科学技术,但科学技术并不是天然的生产力,科学技术只有正当使用,才能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生产力。科学技术如果运用不当,不仅不能成为生产力,还有可能变成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非和谐因素。因此,科学技术只有在一定的伦理规则约束下才能造福人类,才能为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作贡献。于是,人们在反思科技的社会作用时,提出了科技伦理。
所谓科技伦理,是指与科技活动相关联的人或活动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反映了科学活动的共同本质和人类对科技活动的共同理想。随着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越来越大,科学技术与伦理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科学研究的方向选择、技术手段的利用等实际上都蕴藏了科学研究主体的伦理价值选择。现代科学绝不是象牙塔中的个人闲情逸致的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动,有动机、有目的、有建制、有价值选择。所以,不仅技术应用与伦理道德相关,科学研究也无法脱离特定历史时期的价值取向,具有特定的伦理意蕴。国外有学者指出,“没有伦理学的科学是盲目的.而没有科学的伦理学是空洞的”。
那么我们对于科技伦理的研究有什么意义或价值呢?
首先,科技伦理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21世纪科技人员的队伍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庞大,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已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20世纪最具历史意义的大事之一是:脑力劳动者在数量上首次超过体力劳动者。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人员的队伍更加庞大,他们将成为支配社会道德的主导力量之一。在这支队伍中,大多数人有着崇高的道德素质,但也呈现出道德素质下降的趋势。不少年轻的科技人员只讲实惠,不讲理想,工作热情不高。一些科技人员甚至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从事各种犯罪活动和不道德的行为。因此,必须纯洁科技队伍,提高其道德素质,[1]
这是21世纪时代发展的需要。科技发展所带来的负效应,也要求通过道德手段加以调节,以消除和缓解其负面影响。一般说来,科技一开始都是服务于善的目的,而不良后果总是潜在地伴随而来。感冒药“康泰克”、“康得”,对于控制感冒症状确实疗效好,但其所含的PPA成分却会引发人体出血性症状和中风;高效农药促进了农业增产,但广泛使用不仅给人类造成疾病威胁,而且危及生态系统;汽车废气是引起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原因;制冷剂氟利昂是臭氧层的“杀手”。至于克隆技术、基因重组技术、核能技术等,无一不存在潜在的危险。因此,研究和规范现代科技伦理,是抑制和消除科技负效应的必不可少的一种有力手段和方法。
其次,科技伦理有助于促使人们全面审视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尤其是人类物质文明发展的主导力量。翻开人类的文明史,不难发现,文明的进步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理论力学的建立是资本主义大工业发展的前提;科学通过工业与农业变成了巨大的生产力,使陆地得到了开发、海洋得到了利用,为提高人的生活水平提供了物质基础。蒸汽机、内燃机、电灯、电话、电报、火车、轮船等的发明和利用,使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远远高于人类社会以往的任何时代。20世纪4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使人类的物质文明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现代科学技术又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丰富了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威胁人类前景的全球问题———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粮食危机、环境污染等等。
因此,当我们审视进而利用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时,就应当有一种全面和发展的眼光,重视和发挥它的正面作用,正视和抑制它的负面影响。只有这样,才能用科技革命照亮人类未来的发展道路,也才能真正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最后,科技伦理有利于促进社会的道德建设。
道德文明在整个精神文明中占有特殊地位,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一般说来,科学技术的伦理道德价值,主要在于它能帮助人们分清是非、辨别善恶,克服愚昧迷信和陈旧的道德观念,保持与时俱进的人生态度。科学技术中一切最美好、最珍贵的东西最终都集中在道德里面,并通过人的言行体现出来。从科技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来看,科学技术对现代社会的全面渗透,导致科技工作者的队伍不断壮大。
在现代社会中,科技的发展促使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以科技为中心而发生变化,不断打破原有的模式、秩序、关系和平衡,科技活动在改变实践主体即科技工作者道德价值体系的同时,也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悄然地改变着整个社会成员的道德观念。科技伦理的创
设,就是要在科学技术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增强的今天,一方面使科学技术的运用得到正确的道德理性的指导,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出于邪恶目的利用科技成果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作为道德理性的科技伦理又可以弥补单纯的科技理性之不足,增强科技工作者对于科技开发之后果的道德责任感,从而以道德理性的自觉来最大限度地消解科技理性在社会负面作用上的不自觉。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科技伦理具有和谐社会的功能,是人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并且,其和谐社会的功能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科技伦理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可忽视的,如果忽视了,那么就会减慢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利用科技伦理来构建我们所期待的和谐社会呢?
第一,构建自然和谐观,让人类重新与大自然结盟。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确立“人类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源于自然的人类应当与自然重新结盟”的理念。一直以来,人类只把自然当成满足人类需要的工具和任意索取的原料仓库,发展科技只是为了更好地征服自然,战胜自然,从而把自己当成自然的主人,凌驾于自然之上,忘记了人类源于自然,是自然的特殊组成部分,应当与自然和谐与共的道理。现代生态学的研究表明:不论人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和程度如何,它都只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人和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里约宣言》明确指出:人类应以与自然和谐的方式享有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后世代在发展与环境方面的需要。因此,要对科技负载价值进行深刻的伦理反思,消除科技发展对生态环境和人类自身的负面影响,应将伦理因素作为一种重要的衡量尺度,使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内化为科技的维度之一,从自然伦理视角出发看待科技的发展。血的事实和教训告诉我们,人类对自然的不尊重、不爱护,最终承受恶果的只能是人类自身。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第二,明晰全员伦理与全程伦理责任。
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活动与过去时代的科学技术活动相比,具有大课题、高难度、高经费、难以预测、影响巨大等特点,其涉及面从小到企业、国家大到国际之间的合作。因此,科学技术活动不再是个人的事业,不再是科学技术专家能完全掌控的活动,而是一种有组织的、社会化的、涉及许多集团和个人的运行过程。在这整个科学技术活动过程中,科学技术专家的责任[3][2]
仅仅是其整个过程全部责任的一个部分。因此,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全体参加人员的全员责任与全程责任。科学技术伦理责任就是指在科学技术运行过程中,与此科学技术活动发生关系的所有有自由选择意志的当事人,对科学技术活动应当承担的责任。简言之,它是科学技术活动当事人对其科学技术活动的社会伦理责任:一是科学技术活动的主体,二是科学技术活动的内容。从主体来看,所有与科学技术活动发生关系的有自由选择意志的人都成为责任主体,而不仅仅限于科学技术专家,因而是全员责任;从内容来看,科学技术的社会责任涵盖了科学技术运行的各个阶段,而不仅仅限于科学技术成果的研制及其应用,因而是全程责任。
第三,重视主体价值导向,引领科技造福人类。
作为实现人类目标的工具,技术的应用必须以人类内在的和终极的价值为引导,以便对人类发挥最大效益。科学技术对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与人们的伦理价值观念密切相关的。由于科学技术是人创造的,科学技术如何运用在于人,而人们如何运用科学技术又取决于人们受何种伦理价值观念指导。可见科技是作为生产力还是破坏力,关键在于科技主体对科技研究对象的选择和科技成果的应用。表面上看,科技工作者只是在追求自然界的真知,具体如何运用这些成果与他们无关,然而事实上,科学活动不是一种单纯的理论探讨,而是一种价值活动,科技工作者在从事科学活动时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地进行。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甚至当我从事科学之类的活动,即从事一种我只是在很少情况下才能同别人直接交往的活动的时候,我也是社会的,因为我是作为人活动的”。科技工作者也是社会的人,他们理应承担社会上每个人都应承担的道义责任。事实上,科技工作者比一般人更了解科技成果被滥用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因此,当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相互冲突时,学术价值就必须让位于社会价值,学术责任应让位于道义责任。面对科学技术的咄咄逼人,许多科学家已经认识到“如果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科学中伦理、道德法则的作用不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知识的话,则整个人类以及科学本身连以算术级数的速度发展都办不到”。
总之,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科技伦理的规范,科技伦理的规范必须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只有这样,科学技术才能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生产力,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的,才能充分体现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真谛;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我们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才能早日实现。
[5][4]
参考文献:
[1]戴斯 贾丁斯.环境伦理学[M].林官明,杨爱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2.[2]徐崇龄.环境伦理学进展:评论与阐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59.[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04-30.[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2.[5]弗罗洛夫.科学伦理学[M].齐戎译.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111-11.
第二篇:浅谈反腐倡廉与构建和谐社会
浅谈反腐倡廉与构建和谐社会
[论文关键词]反腐倡廉 构建 和谐社会
[论文摘要]构建和谐社会,对纪检监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纪检监察机关干部要按照党章赋予的职能任务,更加注重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更加注重查处大案要案,更加注重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更加注重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更加注重制度创新,更加注重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纪检监察机关担负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大使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负有重要的历史责任。
1.抓好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党群干群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石。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的共产党同人民群众的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本质、最基本的关系。只有党群关系和谐,才真正能够表明党是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是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代表,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最根本的是要把我们党建设好。从党风廉政建设角度考虑,必须把握好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加强干部的管理监督。干部监督失之于宽、失之于软是造成干部队伍涣散、党群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因素。要完善任前公示制,认真调查甄别公示期间群众举报问题,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干部任免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监督,提高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教育各级干部牢固树立廉洁奉公的良好形象。党员领导干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以身作则,发挥表率作用。要把廉洁奉公作为为官从政的第一要义和基本素质。党员干部只有廉洁奉公,才能得到群众拥护。
2.注重查处大案要案,打造和谐的发展环境。把防治腐败寓于改革和各项重要政策措施之中,紧紧围绕发展第一要务,既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又不断加大对大案要案的查处力度,是反腐倡廉的治本之策,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近年来新经济领域、资金高密集领域、垄断性行业案件频发多发、违纪违法人员作案手段趋向隐蔽化和高智能化的新特点,研究新政策,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查、破案经验,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集中力量,不断突破一批有影响的大案要案,震慑犯罪,遏制腐败,达到为改革开放排阻清障,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为经济建设构建和谐秩序的目的。
3.注重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优化和谐的服务秩序。行业不正之风是行业腐败的主要表现形式,其实质是以权谋私。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是打造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行业不正之风之所以发生,有体制不完善、制度不落实的问题,有领导管理工作不力、宣传教育工作效果差的问题,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一些党员、干部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淡忘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崇尚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各级纪检检查机关要把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常抓不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制度等各项手段,多管齐下,抓好落实。要坚持标本兼治,专项治理,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坚决惩治腐败分子,严肃处理违纪违法人员,让搞行业不正之风的人付出高昂的代价,使之不敢闯法律和制度的“红灯”。
4.注重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从解决党风政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理顺群众情绪,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权利是人民赋予的,权利的本质是责任,切实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这是我们想问题、做事情,践行“三个代表”的基本准则。纪检监察机关要紧紧围绕发展改革稳定大局,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一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时刻牢记人民群众
是国家的主人,我们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群众的呼声当作为第一信号来考虑我们的工作。二要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勇于创新,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三是要带着感情做工作。要以强烈的事业心深入基层,为群众排忧解难,在感情上与群众相融,思想上与群众共鸣,行动上与群众合拍。四是坚决纠正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加强对涉及群众利益事项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使群众利益切实得到维护;要纠建并举,探索依靠改革和机制、制度从源头上消除腐败的办法。
5.注重制度创新,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和谐社会是安定有序、体制机制制度日臻完善的社会。任何制度都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和局限性,曾经有效的制度措施,也需要针对腐败行为新的表现形式,不断加以改进和创新。要在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同时,以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为指针,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制度,强化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强化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强化从源头上治理腐败,强化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有效措施,加大预防腐败的力度。
6.重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为反腐倡廉工作提供保证。构建和谐社会,从客观上要求纪检监察干部,要以科学理论指导,把握构建和谐社会的规律,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一是着眼于建设诚信友爱的社会思想基础,注重社会宣传效果,增强教育的本领。二是着眼于建设民主法制的政治基础,维护党内民主,促进民主法制,增强制度建设、依法执纪的本领。三是着眼于实现社会的安定有序,维护群众利益,增强监督的本领。四是着眼于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惩处腐败分子、纠正不正之风的本领。五是着眼于激发社会活力,鼓励干事创业,优化发展环境。增强保护人才的本领。六是着眼于构建全社会反腐格局,善于调动全社会力量,综合组织协调反腐败的本领。
第三篇:浅谈物业管理与构建和谐社会
浅谈物业管理与构建和谐社会
目录
摘要...............................1一、物业管理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1二、用物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体现........................11、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
12、形成良好的社区风尚 ·····················································································································
23、让居民广泛参与社区事务 ··············································································································
24、尽最大努力完善社区的服务功能 ··································································································
2三、物业管理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功能.......................21、具有教化和益智的社会功能 ··········································································································
22、具有促进居民身心健康的功能 ······································································································
23、具有社交和繁荣文化的功能 ··········································································································
3四、目前河南省物业管理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31、企业规模总体偏小 ·························································································································
32、物管投诉多,社会认可程度低 ······································································································
33、相关政策配套法规规定实施细则滞后 ···························································································
34、物管企业自我发展能力不高,后劲不足 ·······················································································
35、融资困难 ········································································································································
36、特色企业文化未形成 ·····················································································································
3五、物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31、不断提高物业管理的覆盖面 ··········································································································
32、拓展物业管理的服务范围 ··············································································································
33、切实规范物业管理各方行为 ··········································································································
4六、结束语.................................4浅谈物业管理与构建和谐社会
摘要: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消除社会矛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可以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谐社会、和谐社区,是一种充满活动和创造力,秩序井然的社会环境和社区环境,有什么样的物业管理,就有什么样的社区环境,也决定了产生什么样的社会环境。搞好物业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作为城市管理的一部分,物业管理越来越为人们认同,成为了居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和谐社会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关键词:物业 物业管理 和谐社会业委会
社会的和谐,必须要求社会机制的科学合理、社会政治经济的均衡发展以及人们生存环境的不断优化。而作为人们生存环境基本内容的居住环境——社区的和谐,理所当然地占有重要位置。而物业管理企业作为社区管理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在这一过程中,当仁不让地承担着重要责任。
物业管理运用现代管理与服务技术,对各类物业实施企业化、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创造安全方便的居住和上作环境,提高物业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物业管理不提供具体的实物产品,而是向业主提供劳务商品,为物业拥有者(即业主)提供方便,其经营方式是凭借自己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向业主提供综合性的劳务项目,创建一个整洁、文明、安全、方便的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物业管理作为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的重要力量,在社区建设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具体的实践中,把握社区建设与物业管理的关系,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推动形成良好的社区建设和物业管理秩序,从而形成温馨和谐的家园气氛,是构建和谐社区的根本途径。
一、物业管理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社区建设与物业管理两者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联系。物业管理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从事的保安、保洁、绿化、房屋及设施设备维修养护等下作,正是社区建设中卫生、治安、环境等最基本的职能范畴。同时,物业管理企业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不可或缺。物业管理企业在社区小组织和参与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社区文化活动,不仅有利于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牛活,而且有助于促进邻里和睦,增强业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同时,社区建设反过来影响物业管理的发展。社区建设得好,社区功能完善,居民素质提高,各主体自觉履行职责,有助于物业管理制度的有效遵守和执行,有助于业主自律机制的建立,有助于矛盾和纠纷的减少,物业管理自然事半功倍。另外,在流动人口的管理、计划生育、劳动就业等方面,虽不属于物业管理服务的范围,但在政府授权和有偿服务的前提下,物业管理企业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完成辅助性宫缩,客观上也推动了社区建设工作。由此可见,从根本上说,物业管理和社区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居民的居住质量,营造社区稳定、安全、舒适、健康的人居环境,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通过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建设文明社区,可以促进市民整体文明素质的提高。通过文明社区建设,在社区广泛提倡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使社区成为培养居民正确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园地。文明社区的创建,有利于物业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有利于物业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有利于展示其管理水平和服务档次。物业管理企业通过多种活动,采取多种形式,使社区成为一个有利于人与入之间沟通、人与自然之间和谐、人与文化融通的健康、开放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创造一个具备良好人际关系、社会公德的社会环境,使社区成为安乐祥和、安居乐业的场所。因此,高质量的物业管理,可以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用物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体现
1、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提倡“尊重自然,爱护环境”的生活观念是和谐社区的第一要素。试想,如果社区的居民在穿过大
街上忙碌的人群,度过了办公室沉闷的氛围之后,当他从踏入规划整齐统一的社区大门开始,被一种舒适而平和的氛围包围时,社区内的一草一木就会变得无比生动。有生气的的绿化、尽职的小区管理人员、有序的停车场、干净的道路和楼道及可爱的小宠物无不让生活在社区的居民立即产生家的感觉。此时,业主会感受到物业管理公司提供的周到服务,认为你了解业主的需求,然后就会在在业主心目中树立起体贴、关爱、和谐的形象。物业管理企业随时为住户排忧解难,提供最佳服务,业主也会被这种感情投资所“感动”,同时也会给物业管理公司以丰厚的回报。
2、形成良好的社区风尚
物业管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丰富社区文化生活,增进邻里关系,缓解人们平日的工作压力,进而营造出一种氛围、一个“圈子”,在社区成员中确立共同的价值目标,让业主对社区产生一种亲切感、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全体社区成员对社会、对集体的高度热情,从而积极参与社区的文化活动、体育活动、公益活动等,发扬互助精神。邻里和谐是和谐社区的主要表现,“增进邻里感情,构建和谐社区”是让社区居民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逐步清除彼此之间的隔阂、冷漠、排斥状态,强化社会团结意识,增强居民的归属感、认同感、亲情感、温馨感,努力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平等友爱、物业管理是建设融洽和谐的社区环境的重要尝试。
3、让居民广泛参与社区事务
参与社区事务可以使居民既可以分享社区内的利益,又能够承担社区内的责任。居民心目中的好社区往往都有着畅通的沟通渠道,因此,物业管理企业和有关服务部门十分重视让居民参与社区社区事务这一块,并且能够主动想方设法与居民沟通。和谐社区要求加强业主与业主、业主与开发商、业主与物业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讲究诚信,避免信息不对称;建立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通过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居民们增加了对管理、服务部门的了解,知道管理、服务部门已经做了什么,正在做什么,有什么困难,准备如何去克服。
居民不仅能够主动地参与管理,而且还可以有效地实施监督。管理、服务部门也因此增加了透明度和亲和力。业主委员会的成立,业主大会和业主代表大会的按期举行,给业主广泛参与社区事务提供了组织保障。
4、尽最大努力完善社区的服务功能
和谐的定义要求每个个体都能实现安居乐业的愿望,只有每一个社区的个体细胞都和谐,才有可能实现整个社区的和谐。和谐的社区必须为业主提供全面基础配套设施(交通、医疗、卫生等),并能够对这些设备设施进行及时地保养和维护;和谐的社区还应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教育体系完备,为业主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谐的社区需具备酒店、会所、商场等场所,用以满足业主不同层次的需求。同时建设和谐社区,要高度关注困难群体的利益。这些困难群体往往无工作单位,社会活动的空间狭小,因此社区常常成为他们生活上的最重要依托,他们也会成为社区服务、社区教育、社区卫生和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受惠者。
因此,推进社区建设,是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融洽和谐的社区环境的必然要求。物业管理公司在做好日常服务的同时,可充分利用社区劳动就业中心,收集用工信息,进行职业介绍,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积极采取社区服务与再就业相结合、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与再就业相结合、技能培训与再就业相结合的办法,拓宽就业渠道,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区法律援助网络等等。
三、物业管理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功能
1、具有教化和益智的社会功能
小区的文化与品味、小区的情调、小区的建筑风格,会让住户有一种情感的归属。这样的物业管理,可以增长居民的见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居民的素养。
2、具有促进居民身心健康的功能
在衣食无忧的现代都市人群中,追求舒适、个性的生活小区正成为人们更高层次需求的集中表现。生活在高档小区,享受着高档物业管理,能产生“物我两忘”的身心体验。同样,舒适的环境,温馨的服务态度,会让居民感受到心情豁然舒畅,心胸开阔,身心健康。
3、具有社交和繁荣文化的功能
物业管理作为一种消费,与其他消费一样,存在着循序渐进、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螺旋式上升运动的规律。现代物业管理则能通过建立多种平台或采取多种形式,来促进住户的交流,繁荣社区文化,推动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因此,物业管理消费促进了居民的社会交流和情感交融,更有益于和谐社会的建立。
四、目前河南省物业管理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规模总体偏小
由于房地产开发规模普遍较小,开发方大多自行组建物管公司或成立物业管理处等,直接形成了一般物业企业难以快速实现高规格和大规模发展,企业规模总体偏小。
2、物管投诉多,社会认可程度低
物业投诉产生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是物管企业提供的服务和住户期望与理解产生了一定差距。另一方面是开发商没有足够重视所建物业后期管理需要的客观条件与运作成本。群众对物业管理消费没有形成正确认识,造成其社会认可度偏低。
3、相关政策配套法规规定实施细则滞后
市场经济需要完备的“游戏规则”才能运行,而物业管理的配套法规出台较少,可操作性较低,这就造成出了问题难以统一思想与认识,并逐步使分歧加大,矛盾加深,个案不能得到很好解决,时间推移则会形成片面性问题。
4、物管企业自我发展能力不高,后劲不足
有研究人员指出,规模化发展并不等同于规模效益。很多物管企业因摊子过大,管理跟不上,人才匮乏而运营不下去,再加上整个行业面临的共性现实困难问题,例如:一些急剧扩大规模的物业公司因其物业管理主业大多出现亏损,而不得不退出部份楼盘的管理。
5、融资困难
一个物业管理公司的资金能否顺利融通,以及能否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要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大致可分为宏观因素(例如物价水平,利率水平)和微观因素(例如公司的经营机制,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两大类。因其宏观因素是根据市场变化而变动,而影响融资的微观因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是需要长期积淀的,基于这些动态的因素,对于物业管理公司融资是有一定困难的。
6、特色企业文化未形成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针对企业 自身特点、市场状况以及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目标不断加以充实完善,还要防止企业无形的文化和有形的其他管理制度冲突碰撞,防止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脱节。同时,也应避免文化万能现象,即认为企业文化的问题解决了,企业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实现企业管理有两个基本手段,软的是文化,硬的是制度。然而,目前部分公司的特色的企业文化还有得形成和发展。
五、物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
1、不断提高物业管理的覆盖面
目前,随着房改的深入,按照建设部《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的规定,绝大部分城镇新建住宅小区实施了物业管理,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小区面貌“一年新、两年旧、三年破”的状况,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对原有房屋实施有效的物业管理,大势所趋,势在必行。1997年,推行物业管理计划,得到了广大住户的拥护和支持。近几年来,物业管理,不仅改变着居民的生活方式,还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整个城市的文化,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样板。随着物业管理的普及和覆盖面的提高,现存的城市单位型社区即可开始实现向真正意义社会型社区的转变,其对和谐社会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
2、拓展物业管理的服务范围
一个和谐的社区首先应该是一个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和归宿感的社区。物业管理所提供的服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配套的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护、养护、管理;二是维护相关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秩序,包括物业管理提供的保安、保洁、绿化、交通及车辆管理等服务。从一些做得比较好的物业管理范例来看,拓展物业管理的服务范围,在建设具有高度认同感和归宿感的和谐社区中,是大有可为的。2002年1月,武汉市百步亭花园荣获建设部颁发的首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成为武汉市乃至全国物业管理的品牌。因此,在妥善处理基本的物业需求和特殊需求的关系时,还应做到在效率和公平之间选择平衡点,在提高物业服务的同时又能化解一些社会问题。
3、切实规范物业管理各方行为
社会和谐的主体是“人”的和谐。抓好物业管理不能见“物”不见“人”,必须切实规范物业管理各方的行为。作为政府的物业管理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物业管理条例》的要求,切实履行职责。理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持续深入开展对《物业管理条例》的宣传,使业主明确自己具有可以选择管理企业和不选择管理企业的权利,具有维护个人和公共的共同利益的责任、遵守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按时交纳物业服务费用等义务。
(2)要切实加强对物业管理市场的监管,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对物业管理企业行为实行监督管理,为他们从事市场活动提供法律和制度上的保障。同时,要加大整顿和规范物业管理市场秩序的力度,严格市场准入和清出制度,加强企业资质管理。要大力开展诚信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快建立物业管理企业信用档案,完善投诉举报制度,营造一个良好的物业管理的市场环境。
(3)要引导物业管理企业创省优,创国优,培育物业管理示范项目,提升物业管理的档次和水平,为推进物业管理工作的开展、赢得社会对物业管理工作的认同和支持树立榜样。
(4)要协调好物业管理与社区建设的关系。
六、结束语
物业管理在构建和谐社区中的具体实施,为实现构建和谐社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个优秀的物业管理企业除了能提供合同约定、可量化的服务之外,其服务范围和服务水准还应达到相当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发挥物业管理在社区建设,尤其是在社区服务业的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优势,努力创建物业管理与社区建设良性互动的新机制,以物业管理服务推动社区服务发展,共同为构建和谐社区发挥应有的作用,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党风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
浅谈基层党风廉政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官渡区双桥中心学校 罗倩雯
【摘 要】邓小平常用陈云所说过的一句话告诫全党:党风廉政建设是关系到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的确,党风廉政建设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党的执政基础,影响着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直接影响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廉政文化是文化建设和廉政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在新阶段的新探索、新实践。【关键词】党风廉政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
重要性
方法
一、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
(一)党风廉政建设直接影响着党的执政基础
党员是构成政党的基本要素,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党员是党的一切活动的主体,党员素质和作用发挥在相当程度上支撑着执政党的执政,直接关系到执政党执政的合法性程度的高低。党的纲领主张代表了全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而且是靠无数党员为实现党的纲领英勇斗争争来的。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员以自己的前赴后继,流血牺牲,使我们党赢得了人民的高度信任和拥护,确立了我们党执政的“合法性”,并具有极高的政治权威。
然而政党执政的“合法性”是动态变化的,影响党的执政合法性的因素也是各方面的。特别是其中的腐败之风,对执政党执政“合法性”影响更大。所以,陈云曾强调:党风廉政建设是关系到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尽管改革开放经济上去了,但如果不能较好地解决由党风不正、党内腐败而导致的社会公平问题的话,那么同样会极大地动摇党的执政“合法性”。汲取这个教训,我们要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但是是否代表和能否代表,不是由党来自封,而是要由人民来认可,由实践检验,由历史评判。人民凭什么来认可?实践凭什么来检验?历史将怎样评判?一切都取决于执政党的实际活动及其成效。由此,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通过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作风、领导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来不断提高党执政的“合法性”程度,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二)党风廉政建设直接影响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党员是党的事业的承担者和实现者,党的全部理论、全部政策都要由党员来贯彻实施,没有党员,党的一切纲领和政策都无从付诸于社会实践。党员素质和作用的发挥对党的执政活动有直接影响。
执政党要有效执政,必须巩固执政基础,扩大党对社会各个利益群体的影响力,把执政党的根基牢牢扎在社会之中。这有赖于全体党员的积极活动与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最基本的途径,就是通过广大基层党员了解群众意愿,反映群众要求,使党更好地代表人民利益。党员分布于社会的各个方面,遍布于各个行业,生活于各种人群之中,同群众有着广泛而直接的联系。他们比较容易了解群众的思想情绪,容易把握住群众的意愿要求,能够为党的中央和地方领导机关制定决策提供实际依据,使党的政策更能反映民意,代表民意。同时,党员又能够紧密联系实际,帮助群众了解掌握党的政策,使党的决策为人民群众所理解、所赞同、所接受,并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并且,党员又是人民群众了解党、认识党的窗口。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正确与否,不仅体现在党的纲领、政策中,更体现在党组织和党员的实际活动中。人民群众更多的是通过身边党组织与党员的具体活动来了解党、认识党、评判党的。党员的状况直接关系着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关系着党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从而最终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试想,一个贪污腐败成风的党在执政期间,能有多少人去心甘情愿地去配合他干好各方面工作?这难道不影响该政党的执政能力吗?
(三)党风廉政建设直接影响着执政党完成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
要完成全面建设和谐的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很重要的是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扫清障碍、创造条件。改革的过程就是调整利益的过程,这触及到千家万户,人人概莫能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里,我国社会的利益关系、利益矛盾错综复杂。在协调整合社会利益方面,执政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度,这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执政党协调兼顾利益的难度越大,越需要群众对党和政府的理解与信任。这就严重地考验着党和人民群众的坚强团结与血肉联系,检验着党在人民群众中的政治威信和人心凝聚力。在许多情况下,群众不是只听上面宣传怎么说,更多的是看党员干部怎么干。群众怎么做,往往取决于党员做得怎么样。党员带头模范地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规定,带头顾全大局克服困难,带头舍弃自己的个人利益,处处为群众着想、为大局着想,就会在群众中产生强大的榜样示范作用,群众就会把党员当作自己的贴心人,党组织就有活力,就有分量,有号召力。这就能够影响、带动群众理解执行改革政策,为推进改革,解决各种复杂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心理条件。
二、党风廉政文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充分认识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在实践中推进,在创新中发展,有重点、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活动,充分发挥廉政文化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教育、示范、熏陶、导向作用,使党员干部更加牢固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在全社会形成以廉为美、以廉为荣、以廉为乐的精神境界和良好氛围,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积极探索廉政文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不断增强廉政文化的感染力、亲和力和影响力。(一)在道德意识方面,要修身立德,强化教育,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素质和廉洁自律意识。道德性是廉政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从政当先重修德。“是非明于学习,名节源于党性,腐败止于正气”。进一步深化“读书思廉”,把读书作为领导干部的一种生活方式进行大力提倡,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素质,进一步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在加强领导干部自我教育的同时,要坚持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为根本,按照“廉洁奉公、执政为民”的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针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机关廉政文化建设活动,以理想信念、道德修养、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为重点,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思想境界、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先进性意识、实践先进性要求、树立先进性形象,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在社会影响方面,要拓展领域,形成声势,营造全社会尊廉崇廉的良好风尚。把廉政文化建设成为一种大众文化,充分发挥廉政文化在教育社会成员、凝聚社会共识、规范社会行为、营造尊廉崇廉社会风尚等方面的作用,使清廉之风吹遍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廉政文化建设可以进社区。就是把廉政文化纳入社区文化建设之中,在社区开辟廉政宣传栏、设立廉政公益广告、建立廉政书屋、定期播放廉政电教片等,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健康向上的廉政文化活动,发挥社区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廉政文化可以进学校。就是把尊廉崇洁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并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使学生在学科渗透、班队主题活动等过程中接受廉洁文化的熏陶,体会诚信、正直、清廉是做人的根本,从小根植尊敬廉洁人物、推崇廉洁行为的情感。三是进企业。把廉政的要求融入企业文化,有针对性地开展遵纪守法和廉洁诚信教育,促进广大民营企业主合法经营、诚信从业,共同营造领导干部从政的良好环境。四是进家庭。通过争创文明家庭、廉内助评比、廉政教育培训等形式,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家庭成员进行贤良廉洁、崇尚文明、遵纪守法的家庭美德教育,营造“家庭设防线,常敲廉政钟”的良好氛围。五是进农村。通过开展廉政文艺下乡、村干部廉洁工程等举措,普及党纪政纪条规知识,普及法纪知识,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三)在内容形式方面,要改进方式,争创特色,不断取得廉政文化建设新突破。廉政文化建设既有先进文化的共性,又有自身的个性。突出廉政文化的个性,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特色,打造精品。一是要挖掘和提炼传统文化资源,培育具有乡土气息的廉政文化。我国的传统廉政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经常组织党员干部参观革命老区,对于现在的党员干部具有重大教育意义。二是要弘扬时代精神,不断赋予廉政文化新的内涵。新时期共产党人任长霞、郑培民等展现的“为民、务实、清廉”的高尚风范,都是我们廉政文化应予吸收的时代营养。三是运用丰富多彩的载体,在方式方法上争创特色。在载体上,着手研究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社会群体的群众对廉政文化的需求,以各种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为抓手,与建设社区文化、校园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相结合,创作一批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叫好叫座、可持续供给的廉政文化产品。在方法上,既要强化“灌输”,坚持完善廉政教育培训、正面典型宣传和廉政公益宣传、党纪政纪条规学习等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方法,又要加强“互动”,在廉政网站上开辟交流平台,提高廉政文化的亲和力、民主性和参与度。在阵地建设上,要充分利用展览馆、图书馆、文化宫、广场舞台、农村文化俱乐部、农民读书社等文化设施,通过举办展览、举行讲座、放映影视作品、提供图书资料等形式,扩大廉政文化活动的开放度和覆盖面。
(四)在建设力量方面,要加强领导,整合资源,形成廉政文化建设的整体合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事业,要让全党全社会都参与进来。把廉政文化纳入党的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统一安排、统一部署、统一落实,以点带面,着力推进。开展好领导干部“廉洁奉公、执政为民”活动,充实反腐倡廉教育的内容,开辟和制作廉政专题栏目和公益广告栏目,坚持以反腐倡廉理论武装人,以权为民用的舆论引导人,以廉政勤政的精神塑造人,以腐败可耻的典型案例教育人,以清廉光荣的榜样鼓舞人。鼓励和扶持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开展和参与廉政文化活动,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的社会化。各级纪委、党校、文化部门要加强廉政文化科学的研究,使之逐步完善和系统化,构建起一个包括廉政观念、廉政意识、廉政思想、廉政理论、廉政精神、廉政文学、廉政风尚、廉政作风在内的廉政文化学科框架,引导廉政文化建设迈向更高更新的平台,深入推进构建和谐社会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
(五)建立行之有效的党员激励约束机制
首先,我们要坚持唯物主义的原则,承认和尊重党员个人的正当愿望和物质需求,对一些党员为社会,为党和国家做出突出的劳动贡献,应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法律给予党员相应的利益回报。这不仅有利于激励党员发奋工作,多做贡献,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在党内和社会会上建立正确的价值导向,鼓励更多的人多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干,从而使党内和社会充满创造性活力。
其次,严格党内的纪律约束,强化约束机制。党风不正在相当大程度上还由于党纪过宽过松所引起的。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央纪检委不断颁布新的纪律、规定,但党内违纪现象依然不少,有的甚至明目张胆顶风违纪。究其原因,就在于党内约束机制偏软。尤其对党组织的主要领导成员和党员干部不敢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严格约束。要真正反腐倡廉,就必须树立制度权威,建立刚性的制度,首先要管住党员领导干部。真正做到在党的制度面前,党员人人平等,无论是谁,只要违反党纪就一定要追究处罚,越是党员领导干部就越要从严处理。只有建立了功过分明、赏罚分明的激励约束机制,才能在党内形成健康、积极的良好风气。
坚决开展反腐败斗争,从严治党,是新时期党风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反对腐败,是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项长期任务,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教育,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强化监督,创新体制。通过深化改革,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通过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党性党风教育,增强其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自觉性;通过健全法制和监督机制,有效地预防、监督、查处和惩治腐败行为。将反对腐败的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的轨道,依靠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参与和监督,坚决遏制腐败现象,保证我们党的纯洁性和战斗力。
第五篇:《生命科技与生命伦理》学案
《生命科技与生命伦理》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六)
【课前延伸学案】
【学习目标】、科技的发展不断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2、现代科学技术运用中产生问题的原因
3、科技进步对人们道德观念的影响
4、科技伦理产生的必要性
5、科技伦理的作用
6、信守生命伦理原则的必要性
7、生命伦理原则的具体内容
【知识梳理】
一、科技进步:锋利的双刃剑
(一)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科技发展引发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和社会的深刻变革
2.科技的发展不断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二)热切期待中的冷静思考
.现代科学技术运用中产生的问题(表现)
2、出现问题的原因
(1)
(2)
(三)科技伦理的凸现、科技进步对人们道德观念的影响
(1)
(2)
2.科技进步对伦理观念的冲击
(1)发展科技的目的不同,就会提出不同的伦理原则
(2)运用科技成果的态度不同,会寻求不同伦理原则的支撑
(3)如何把握科技发展方向和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同伦理观念密切相关
3.科技伦理产生的必要性
4.科技伦理的作用
二、生命科技与生命伦理
(一)生命科学的新贡献
、器官移植
2、试管婴儿
3、克隆技术
4、基因工程
(二)生命科技面临的伦理难题
.器官移植是否合理
2.试管婴儿、代孕母亲的出现引起人伦关系的混乱
3.转基因物种对环境的危害及基因武器对人类的威胁
(三)为了人类的未来:信守生命伦理的原则
.信守生命伦理原则的必要性
2.生命伦理原则的具体内容
(1)
(2)
(3)
(4)
【课内探究学案】
【合作探究1】有关机构调查显示:我国75.5%的公众认为科技对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利大于弊:72.2%的公众对科技解决更多的问题抱有很大的期望。我国公众认为优先发展科学技术领域依次为:“农业与食品技术”、“人口健康与环境保护”和“国防科学技术”。
请你谈谈对上述调查结果的认识
【合作探究2】“试管婴儿”在为无数不孕不育夫妇带来圆梦希望的同时,也引起了不少伦理道德方面的争议。一个直接的问题是“奶奶级”妈妈的出现对家庭结构合乎伦理提出挑战,其次,“试管婴儿”安全性还有待验证,因为“试管婴儿”形成过程中要使用大量的促排卵药物。法律方面,43岁以上的高龄女性要做“试管婴儿”,则必须借助他人的卵子,而目前法律规定“卵子不能买卖”。“试管婴儿”使用的不是丈夫的精子,将来孩子存在一个生物学父亲和养父的法律问题与伦理问题。
运用伦理学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课堂有效训练】、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由此,有人认为科技活动可以无限制的发展和利用。
2、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全世界包括基因制药的生物技术药物的销售额以平均30%的速度增长。转基因植物的研究成果,更令人鼓舞,已培育出大批抗虫、抗病、抗逆等性状的农作物。由于它们比非转基因品种增产20%左右,因此转基因技术已成为人类解决饥饿的不可缺少的技术。但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在转基因生物中,有时会出现一些人们意想不到的后果。例如:转基因食物的安全性、转基因生物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各国都指定了符合本国利益的法律法规,以最大程度地保证转基因技术和产品的安全性。
结合材料,运用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的知识,谈谈应如何对待转基因技术?
【课后拓展学案】
.可以想像,如果镭落在恶人的手中,它就会变成非常危险的东西。这里可能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知晓了大自然的奥秘是否有益于人类,从新发现中得到的是裨益呢,还是它将有害于人类。诺贝尔的发明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烈性炸药可以使人们创造奇迹,然而它在那些把人民推向战争的罪魁们的手中就成了可怕的破坏手段。我是信仰诺贝尔的人们当中的一个,我相信,人类从新的发现中获得的将是更美好的东西,而不是危害。
----居里夫人
你认同居里夫人的观点吗?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2、我国专家强调,目前换脸手术虽然操作技术可行,但术后排斥反应以及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难以解决,还将遭遇一系列伦理、法律难题。何况有多少中国人有能力为换脸支付60万元甚至更多的人民币?换脸对表情要求的精确度十分高,容不得丝毫差错,哪怕是一根末端神经的缺失或出错,微笑可能就会变成*笑。换脸是万不得已的下下策。另外,医学伦理审查委员划出了一条标准:移植手术必须要出于救命的需要。显然,内脏移植被纳入了“救命”之列;可是毁容并没有威胁生命,全脸移植成了并非非做不可的治疗。而一项社会调查表明:64%的受访者认为患者需要治疗,应该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而18%的人则出于社会安全的考虑,对“换脸”手术的实施表示反对,另有18%的人担心风险太大,不支持也不反对。
想想看,换脸成功者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可能遇到什么难题?
专题四
第一、二框
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1】
(1)科技发展是锋利的双刃剑。科技既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也在运用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隐患和挑战。但科技对生活和工作的积极影响是主流。
(2)科技进步和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不断的丰富着人们的物质欲求和精神世界,涵养着人们的科学精神。
(3)科技伦理要求科技的发展必须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人们对科技的期待和对科学发展领域的认识体现了上述观点。
【合作探究2】
(1)试管婴儿技术的发展满足了无数不孕不育夫妇的生育愿望,满足了人们生儿育女的需要,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2)试管婴儿等生命科技的发展也使人类面临着诸多伦理难题。这使维持原有的人伦关系模式,如确定婴儿身份、避免近亲繁殖、巩固婚姻关系等,都会面临难题。如果不能正确应对,就有可能导致传统人伦关系的崩溃,危害社会的稳定。
(3)面对生命科技的发展,我们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尊重人的生命的原则、公正原则、自主原则、安全原则。
【课堂有效训练】、(1)科技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科技成果的运用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科技的创新和应用是科学发现与产业革命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促进生了产力的巨大进步和社会的深刻变革。②科技进步和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③科技发展的成果,惠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使生活和世界更加美好。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力促进科技发展是合理的。
科技的发展也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①可能带来水体和空气污染;大规模的开垦和过度放牧造成森林与草原的生态破坏;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涉及人自身的尊严、健康、遗传等伦理问题。②各种现代工具和设备的运用,稍有不慎就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③科技发展的不平衡,可能加剧社会的不平等。在这个意义上,无限制的科学研究及运用,是不可取的。
(3)科技的发展与运用,必须遵循科技伦理原则,必须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必须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对待科技的作用,我们应坚持一分为二的态度,既要分清利弊,又要把握主次,不可全盘否定或肯定。
2、我们应该理性地全面地看待转基因技术。
(1)转基因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一项伟大成就。将转基因技术用于育种繁殖,可以在短时间内创造出新物种,这对于满足多种生活需求,拯救濒危动植物具有重要作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变生物依靠自然遗传生长的局面,使生物的遗传生长按照人的意愿进行。
(2)要正视转基因技术带来的安全性问题。转基因技术可能对生态平衡和食物安全造成潜在的影响,对人体的危害也有待实践的检验,会引发许多伦理难题。因此,要在研究和应用中趋利弊害,谨慎行事;要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用法律手段确保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3)要增强科技工作者的法制意识和道德水平,在研究中信守必要的原则,如尊重人的生命原则、公正原则、自主原则和安全原则。转基因技术的目的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增进人的生命健康,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课后拓展学案】
.赞同。科技是把双刃剑。但科技的发展和运用决不是与伦理道德无关的问题。科技是让人类生活更美好,还是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不在科技自身,关键在人,在于人们发展科技的目的和运用科技的态度。只要人们致力于科技发展的正确方向,使科技运用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科技就会让人类生活更美好。
2、脸是人的身份证,换脸等于换人。换脸成功者自己要面临身份证更换、公安执法可能遇到的麻烦等法律难题,也要面临社会关系的混乱的难题以及带来的压力,像如何处理和确认与原来社会交往圈里的人的关系,其他人怎么接受新的自己的问题,如何得到捐脸者家属的认同并在以后的生活里顾及他们的感情和心理感受的问题等等,这都需要一个心理适应期以克服其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