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凡四训有感

时间:2019-05-14 17:30: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了凡四训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了凡四训有感》。

第一篇:学了凡四训有感

了凡四训——积善之方的学习

2013年3月21日下午两点半在华润药业的报告厅,吕英军经理及各部门人员集体观看国学讲座《了凡四训与福慧人生》,主讲人是资深律师德育专家李毅多老师。河北华润药业每周四观看国学讲座的目的是引导每一位员工从学习知识层面进入真正力行层面,并且有条理的进行,从学习传统文化上夯实企业之根。

李毅多老师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延伸到积善之企业,必有余庆;积善之国家,必有余庆。许多国家对中国寄予厚望,并在中国投资,表面上是来中国赚钱的,其实不然,他们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来的。只不过我们看的不真切罢了。如当年松下辛之助先生受到邓小平的邀请后,松下辛之助先生说:“日本千百年来受中国无数恩惠,所以就算是亏本也会到中国投资”。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至今依然昌盛与我们的祖先宽厚仁爱有很大关系。

“有益与人是善;有益与己是恶。有益与人则欧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皆当自考。”我们开始对这一段话难以理解,李毅多老师用他机智幽默的语言以父母打孩子的出发点为例帮助大家理解。父母打孩子的出发点是因为孩子犯了错帮助孩子成长即为善,若是因为自己心情不好打孩子即为恶。虽然很短的两句,可内容却让大家震惊。

讲到“善有端正有扭曲之分,圣人是宁取狂狷,而并非谨愿之士。”对大家感触很大。孔子直指“乡愿”为“德之贼也”。恰恰说明了圣人的道德判断并不完全等于世俗之人。对存在“老好人”思想,抹不开面儿的员工要引导,使他们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了凡先生对于是非的辨析,在今天也有参考价值。一件看似道德的行为可能会导致不道德的结果,如自贡赎人而不要赎金。而看似有点功利的事情却可以推动善行的推广如子路救人而收了人家的牛。对比当今,报纸上报道了很多未成年人舍己救人的事迹,这些孩子本身的行为固然值得敬佩,但是我们要反思如果我们鼓励这种行为,会造成什么后果。未成年人本身就是需要保护的,在其心智未成熟的情况下去冒险施救,对于被救者可能无济于事,如果给自己造成了伤害就得不偿失了。

李毅多老师全程都用他那幽默易懂的语言来引导大家,中间偶尔查上一两个小故事让枯燥的学习变得特别有趣,李毅多老师幽默的语言引的大家都哈哈大笑,好几次都忍不住的想鼓掌,想与李毅多老师互动,大家早忘记了看的只是录像而已。就这样轻松愉快的度过了两个小时。吕总说今天的学习到此结束的时候,大家的脸上写满了期待。不过吕总说的对,做事总得有一个过程,学习得慢慢来,慢慢理解。期待下一次的学习。

第二篇:了凡四训有感

破茧成蝶,命由己立

——读《了凡四训》有感

在刚进高中的时候,一位很喜欢的老师向我们推荐了《了凡四训》,这是第一次听说这本书。后来便兴致勃勃地去买了它。那时候翻开一看竟是文言文的,兴致便失了一大半所以并没有仔细读它。只是粗略地从头到尾翻了一下。朦胧地记得讲的是与命运有关的事。直到高考结束成绩出来后,无意间再一次翻开了这本书,通过那一次的阅读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因为高考成绩出奇的差,使我不得不相信命运的存在,那时觉得一切都是天注定的,无论我怎么努力都无法逃脱命运的手掌。那段时间过得很痛苦,直到无意间再次看了这本书。不同于第一次的粗读,我很仔细地再读了一遍。在我一片迷茫的时候,这本书给了我些许光芒。让我有了摸索前进的动力。而一直到现在再次重读一遍这本书又给了我不同的感受。

我觉得当今世界处在一个巨变与浮躁的时代里,精神危机、价值危机和经济危机的挑战无处不在。身处在这样一个复杂的世界,我们需要一样东西来调剂一下自己的精神世界来抵御外界各色各样的压力。那这样东西是什么呢?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

《了凡四训》,作者为明代袁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这本书是他作于六十九岁时。全文分四个部分。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一些听闻的真实故事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原本为教训自己的儿子,故取名《训子文》;后为启迪世人,遂改今名。

首先,《了凡四训》的写作方法很值得人借鉴。它不同其他讲道理的书,深奥、枯燥、难懂。他将深奥的佛法用浅显的语言表露出来。在一个个实例中让人明白深奥的道理。如在“立命之学”中,他用自己前后不同的亲身经历阐述了命应该由自己立。在“积善之方”中他列举了十个真实的例子让人很信服。他的首篇“立命之学”先阐述了立命的重要性,而后在下面的三篇中分别从“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这三方面阐述了改如何立命。

当然文章的内涵更让人值得深思。虽然文章篇幅短小,但是寓理内涵深刻,兼融儒、释、道三家思想,呈现真善美的中华文化。通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篇,论证“种瓜得瓜”、“善有善报”、“积极进取”、“有愿皆成”之理。平实而无虚华,深奥而不迷信。

立命之学

第一篇写的是“立命之学”。作者通过自身的经历,讲述了自己不同时期的命运变化。让人们相信“命自我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抱怨“命运不济”“生不逢时“命中注定”,其实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我们才是命运的主宰者,掌握者。

曾经听到过这样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生活平庸的人去问禅师:“是否这个世界真的存在命运”。禅师让他伸出左手,并向他一一指明了手心里爱情线,事业线,生命线分别所在的位置。然后禅师让他把手紧紧地握住,并且问他那几根命运线现在在哪?那人回答说在手中。于是禅师笑着说:“对啊,所以命运就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了凡四训》中孔道人将《黄极数正传》赠送给了袁了凡,并算定其一生的命运。了凡深信于此,消极地等待着命运的安排,因此往后的日子他都过得碌碌无为。直到遇到云谷禅师才改变了其命运。云谷禅师告诉他“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说得多好,人只要起心动念,就有命运,极善的人,天天行善,其福天天增长,他的命算不来。极恶的人,多半是过去生修大富大贵,因为造恶把福折损了,虽折还有余福。所以只要我们敢立命,一切定数都称不上定数了。

“若不反躬内省,而途向外驰求,而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每个人的喜好,特长都不同,职业道路也不同,只要自己心中有成功的信念,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改正错的,发挥优势,最终会有好结果的。命运在不停地变化着,我们只有紧紧地抓住他,才有可能成功,如果我们消极地等待命运的引领,那么等待我们的只有悬崖,只有失败。

改过之法

在书中了凡提到“一日无过可改,一日无步可进”。当我们懂得了立命的重要性之后,接下来就应该思考如何立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失是不可避免,就不要怕改。所以袁了凡先生在讲过改造命运的道理方法后,就接着把改过的方法,详细地说出来,以教育他的儿子袁天启。第二篇就是讲改过的方法:小的过失,尚且要改;那么大的罪孽,自然就不会再造了。

一个人如何才能改过,了凡先生告诉我们三个心:一,知耻心,当一个人有了知耻心,那么改过就不难了。二,发畏心,凡是作恶的人,大多没有畏心,他们不怕国家的法律,不畏惧社会的谴责,只为自己的利益考虑。不知耻,也无畏惧之心。前面两条是改过的前提,最后一点,改过的勇心。勇于改正错误,战胜自己的勇猛之心。我们要改过,就要反省,反省自己身上还有那些不足,然后逐一去改,这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古语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将一个人维持了的习惯改变,这确实是需要勇气的,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如不是经历了大的挫折和打击,人是不会轻易地改变自己的习惯的。习惯的养成,就是要靠重复,不断的重复,一点一滴的去改变,日积月累就会真正的改变。

当然改过要及时,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但如果不及时补“牢”,那么羊就要跑光了。再弥补,就晚了。前段时间看了一部电影《父子》,感慨颇深。作为父亲竟然一次次怂恿儿子去偷东西,而且毫无悔改之意。最后儿子被关在了少管所,并在父亲探访时咬了父亲的耳朵。如果父亲能及时改过,那么儿子也不会被送进少管所。因此该过还要及时。

积善之方

《易经》上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在本书中作者举了各种各样的善。如做了好事,大家都知道的,叫做积阳德,做了好事别人都不知道的叫积阴德。《了凡四训》中写到了很多故事,做官的人减轻老百姓的税,有的人为穷人布施,也有人救了人家的性命,这些善人最终都有很好的结果,在当今社会,只要为官的切实为百姓做几件实事,不贪污腐败,那就是好官,也许我们没有机会救别人的性命,也许我们没有能力支援穷苦的家庭,但只要我们不放弃积德行善,力所能及的做一些小事也是一种善良。

但是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道德、仁义已经在现在这个社会已经变成一种奢侈品,似乎离我们越来越遥远。在这样一个大环境里,因为存在了太多的恶,以至于当我们行善时甚至有可能还会受到人们的怀疑。曾经在一本书中看到过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个人在路上开车看到一个老妇人徒步行走在盘山公路上,于是请老妇人上车,准备在她一程。但是老妇人死也不肯上车认为他是骗子。这不得不让我们感到悲哀。这同时也是我们不得不反思的问题。

谦德之效

“满招损,谦受益”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话语。《了凡四训》的第四篇,从谦虚方面探讨了改如何立命。自满的人,必不能远大,纵然发迹也不能承受太多。

读完《了凡四训》之后,使我心目豁然,信心勇气倍增,亟欲效法了凡先生,来改造自己的命运,走出被命所运的阴霾,成为真正掌握自己命运的智者,做自己命运的主人!在钢筋水泥的世界中人们的生活水平似乎在提高,但牢固的钢筋水泥也割断了人与人之间密切的联系,也使得人们越来越远离了自己的本性。生活中各色各样的压力也蜂拥而至,有些人们会向无头苍蝇一般失去方向。古语云:“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只要胸中有理想,有抱负,并找到正确的方法我们便能成功。蝴蝶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方才破茧成蝶的,而我们呢,自己的命运只有掌握在自己手中方能冲上云霄,到达成功的彼岸。

第三篇:读了凡四训有感

读《了凡四训》有感

我喜欢看唐诗宋词,喜欢那份古风古韵,喜欢看故事时那种淡淡的感觉。但这份喜欢是浅薄的,因为我从来没有认真地去留意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或许曾经也被小小的触动,只是从来没有放在心上。而今天,当我带着目的去读了凡四训,虽然是被动的去了解,却有了些感悟与体会,也被潜移默化地影响。

我们接受的是应试教育,我们生活在共产党领导的和平年代,我们被教育这个世界上是没有鬼也没有神的,宿命什么的不过是骗子的一种手段,我们相信科学,相信无论什么都能有一个合理的解释,而不是神神鬼鬼的传说。

小时候,其实是信神的,无知的小孩子总是胡思乱想,甚至想着自己哪天也去月宫里和嫦娥姐姐一起跳舞。长大了,梦想碎了,没有嫦娥姐姐,没有玉兔,没有神明。突然觉得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可怕的,除了人心。

人才是最可怕的动物,踩在食物链的顶端,掌控着一切生物的命运,在这个无神的世界,人就是神。

曾经想过或许我们是有宿命的,或许我们也不过是哪些什么手中掌控的蚂蚁,但只是一瞬间,一瞬间的迷茫过后,生活,总是要继续的。

万物皆有因果,其实我是相信的,为什么不呢?就像你不好好学习,种下了因,自然就会有一个被父母老师骂的果。三生三世太遥远,我们只要过好这一世就好,问心无愧,就好。

了凡四训中有四部分,第一部分,是立命之学,第二部分,是改过之法,第三部分,是积善之方,第四部分,是谦德之效。

立命之学中,云谷禅师有一句话“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凡夫俗子们之所以不能成佛成圣,就是因为妄想、了别、执着等念头纠缠于心,无法止定。其实我的第一想法是,佛者圣者肯定就是没有感情,麻木平淡的木头。无欲无念,那活在世间还有什么意思?自然是要飞升的。但想了想,觉得不对。只要是人,就会有感情,我们会渴望温暖,渴望亲情,友情,爱情,我们也会施与温暖,带给别人阳光。而成佛成圣者,不是没有情感,因为有情感和妄念相缠是两个概念,他们有情,而且是大情,大爱。我们只爱一部分人,而他们,是悲悯所有,爱惜所有。

我们生活在滚滚红尘,面对各种诱惑,我们产生欲念,产生执念,会想要钱,想要权,会为了那些东西蒙蔽内心的善良,不择手段,这,才是妄念相缠。我们做不到悲悯世人,但可以努力守住自己的那颗心,看得淡薄些,执念少一些,对人,宽和些。钱和权是会带来物质的极大丰富,但是心呢,晚上睡觉的时候,不会觉得难安吗?人终有一死,最终的最终,拥有的只是那颗心,弄脏了,不会觉得难过吗?

命运这种东西,听起来很玄妙,或许有,或许无,但其实重要的不是答案,不是吗?因为无论答案是什么,路,还是要继续走,只是看你在这条路上,是否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我还是相信的。不管前方是什么,守住了自己的心,找到自己想要的,只要不是奢望,努力,就可以得到,就一定会幸福。

书中说,积累福报,你就会得到想要的一切。无论真假,可以肯定的是,善待他人,他人也一定会善待你,即使不亲厚,却也是见面微笑招呼的朋友。善良的人,终会有一个美好的结局,就像白雪公主,就像灰姑娘。行善积德,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拥有一颗真正,善良的心。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重要的,是改过。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人有欲念,有想法,会做事,便会做错事。凡人要做的不是想方设法保持心不动,而是错了,改过,之后进步。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道错了,却还要在那条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或许有人会说,我已经错了,不可能再回头,但其实只是怯懦吧,没有试过,又怎知回不了头,没有试过,又怎知,抛却过往种种错误后,会不会幸福。

就像第二篇中说的那样,改过,须有三心。一,发耻心,二,发畏心,三,发勇心。

回顾种种,只有当你觉得羞耻,愧疚的时候,才会悔过,才会知道自己错在了哪里,哪里需要改正。但仅仅知道错了,远远不够,要勇于改正,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改错需要持之以恒,所以要发畏心。何为畏心,便是心有所惧。有人信佛,有人信教,那是他们的信仰,所以做事的时候会分外当心,他们害怕自己的信仰惩罚他们,所以严格约束自己。我们不信神,也不信教,却不可以不有所畏惧,无畏者无敌,什么都干得出来的人,什么良心道德都可以不顾。为了守住自己的心,所以我们要找一个东西来约束他,可以是法律,也可以,是自己绑上的道德枷锁。又或者,相信灵魂吧!人死后减少的那23克,也可以成为我们的敬畏。戴着镣铐的自由之舞,才是最美。

改过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如过在杀生,即思曰:上帝好生,物皆恋命,杀彼养己,岂能自安?众生平等,一花一草亦有生命,行善积德者,须少食肉,而改过的内在动力,便是先明白道理。花草尚不能言不能语,牲畜等,却也都是有感情的。就像曾经读的一个故事。偷猎者猎杀藏羚羊,羚羊妈妈因为怀着宝宝,跪地向偷猎者求饶,不求饶过自己,只求能放过孩子,至少让他看看这个世界。藏羚羊妈妈知道自己的命运,却为了孩子仍要一试,当猎人的子弹贯穿心脏的时候,它的眼角甚至流下了泪水。其实只是因为人类幸运些罢了,不然我们也只能是食物链里竞争杀戮的普通动物。但既然我们可以选择,为什么不少吃一点肉,少造一些杀孽呢?当想清楚那也曾经是一条鲜活的生命,会向妈妈撒娇,会调皮,就像我们一样,你还吃得下那些肉吗?

改过是一项大工程,有了三心,明了事理,持之以恒下去,定会在各个方面都得到提高

积善之方,讲了一些故事,大意都是劝人为善。所列之事,都是一个人如何如何大仁大义,与人为善,最后大富大贵,得偿所愿。故事真假不论,只需记住,善恶终有报,善良的人,终归会有一个好的结局,就好了吧。

这部分里还有一句话是,起心动念,为公,则善,为私,则恶。其实就我看来,未免有失偏颇。我们是人,保护自己是本能,爱惜自己更是本能,为自己动些念头就是恶了吗?何况有谁生来就是大慈大悲,抱着悲天悯人之心的?谁不都是为了自己的生活,忙碌而奔波?难道这世上所有人都是恶的吗?只是本性而已,我们不是圣人,没有那么大的胸襟与气魄去做所有的事都为公。就说了凡先生自己所著的这本书,难道起心动念,不是为了自己的儿子吗?

行善,不能图一时,眼光放长远,要长期不能对大众造成伤害,不能以一时之善害他人半生。

就像春秋时期,鲁国法律规定,鲁国人如果能从别国诸侯那里把被俘虏过去做臣妾的人赎回来,都可以得到官府的赏金,但子贡把被俘虏的人赎回来后,却没有接受官府的赏金。孔子听到以后,就很不高兴地批评了子贡一顿。鲁国富人

少,穷人多,若接受了官府的赏银便是不廉洁,以后还有谁会去赎人呢?

而现在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又何尝不是在以爱的名义,把他往万劫不复的路上推呢。该狠心的时候,便要狠起来,这样,才不会对今后造成更大的危害。

最后一篇,讲的是谦逊。

满招损,谦受益,其实也是有些道理的。那些恃才自傲的人,首先,失的是分寸。对长辈什么态度,对领导是什么态度,都会失了原来的界限。长辈或许会包容,心里多少却也会生出疏离,便失了亲情,而领导,说不定就会堵在你升迁的路上,让你上不去,下不来。这也是为什么自傲的人大多孤独,惹人嫌的原因吧。

做人还是宽厚一些的好,把才情显露在该显露的地方,自然得到你想要的。但谦逊不是退让,不是怯懦。特别是在这个竞争压力大的社会里,不要把谦逊和退让划等号,该争取的,便要倾尽全力

我命由我不由天,人生在世,总要有个目标不是吗?在追逐中,得到乐趣,但须谨记的是,固守本心,不失谦德。

回想自己,真的也有过招人嫌的时候呀。仗着自己比别人学得更好一些,仗着老师看起来很和善,做了多少令人大动肝火的事。盲目的自以为是,盲目的自信,然后,摔一个大跟头,鼻青脸肿。其实我有的时候会反省,但反省过后,却忘记改正,等到下个错误发生,再忏悔,真的很不好。

一边看书,一边反省。固然不能完全赞同书里的观点,要与人为善这一条,却是刻进了脑子里的。我相信灵魂,而且不愿意让他蒙尘,纵然人生在世有许多无奈,我仍会尽全力,守护自己的心,守住善良,也会努力地去改正错误!

第四篇:读《了凡四训》有感

读《了凡四训》有感

本书为明代袁了凡所著。书中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验,阐述“命由我作,福由我求”的思想,强调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人只要积善累德,谦恭卑下,感动上天,就能够求福得福,善报无尽。通过对此书的阅读,我们可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感性的认识,从而一窥儒佛道三家之学的梗概,同时也对我们个人品格的修养大有助益。

应该承认,任何一个宗教都是教人从善、从良。袁了凡先生童年之时不幸父亲去世了,只能与母亲相依为命。为了维持生计,母亲要他放弃考取功名,改学医术。但15岁时,他在慈云寺遇到一位姓孔的老人。老人告诉他,其仕途比较发达,命里官运亨通,但预测他只能活到53岁,且命中无子。由于感到孔先生很多方面算得很准,于是,在表兄的帮助下,了凡再次进学堂读书了。

果然,一切都如孔先生的预测,哪一年能取得会考的多少名,哪一年可以拿国家发给的米粮等等。书中认为人具备怎样的禀气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人和事,所以了凡能遇到了孔先生和后面的云谷禅师。而一切如孔先生所料,这使得了凡先生彻底相信了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不可强求命中没有的。从此,了凡先生了无妄念,与世无所争,与人无所求,开始流于宿命的思想。

儒家也有“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即认为世界本来客观存在的必然性,不要为外在的成败而萦怀牵累。从此以后,凡遇到考试,了凡的结果名次都如孔先生所事先算定的一样,命运流转似乎已经毫无悬念了。于是,了凡到北京停留了一年。他认为既然一切皆是命中注定,那么认真地去求知和作为也都是徒劳和枉然。此时,他已深深陷入了为命运所拘的无可奈何之中。

一年之后,他回到南京当时的高等学府国子监读书,但此时,他对读书进取已经丝毫不起动念。到南京后他先行拜望了当时的佛门高僧云谷禅师。云谷禅师认为一切都当放下,放下执著、放下思量、放下分别、放下言语,回归本心自性。而这也是佛家的思想,要人无分别心和妄念。无分别心,是指人和人都是一样的,没什么分别。而妄念是指虚妄不实的心念,即迷妄执着的念头——凡夫心中不断升起和牵扯的念头,也就是错误的思考和心念。佛教意为凡夫贪着的六尘境界的心。正是因为凡夫有妄念、分别心、执着等念头纠缠于心,所

以才痛苦无穷、烦恼无尽。而凡夫是指没有悟到的人。

此时,了凡先生参访云谷禅师,已经是心如死灰,了无生趣。他告诉云谷禅师,说自己的命运已经被孔先生所推算论定了,一生的得意和失落乃至生死大事,都有了定数,且自15岁之后的20年来没有丝毫差错,那自己起心动念岂非枉然。而一旦生死都已算定,那生命也就失去了很多意味。了凡先生已经被算定在53岁时终了此生,为命所缚。云谷禅师听了后,笑了凡先生实属凡夫。

云谷禅师认为:极善的人,福德随其行善而日渐增长,所以他的命运不是定数;极恶的人,其原本可能有的福德反而随着他的造恶而日趋折损。所以,人的命运不能被算定,这一切都要看他们的造业。而了凡先生自从被孔先生算定命数以后,20年来完全没有做任何努力而为命运所拘,不曾转动命运丝毫,实为命数所转。

了凡先生听了云谷禅师的话后,请教说:“人难道可以逃脱命运的安排吗?”云谷禅师告诉他:命运是由我们自己造作的,与别人不相关;福报是要自己去求来的。因此,要努力进德修业,配合天命,自己多多追求福气。

所谓“命由我作”,是指人要通达明理,知道人一生的甘苦顺逆,怨天尤人是徒劳无益的,所以要躬身反省,是否自己造作不善。只有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在此基础之上改过从善。这就是古圣先贤著述中所说的“福自己求”。所以,虽然完全肯定和了解了命运,但命运是可以改变和改造的。

佛教相信人通过弃恶向善、修炼自我、广种福田,一定会有所回报。因此,提出了在家男女要做到五戒,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而妄语即欺诳他人,作不实之言,包括两舌、恶口、妄言、绮语等。而人行善修德就如农民下种于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也就是能获得福报。当了凡先生说到自己命中无子,无法考取功名等。云谷禅师反问了凡自己是否应该考取功名和有儿子?这时,了凡开始反省自己,认为自己积累公德善行不够,不能包容别人,心胸狭窄,又经常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处处压人、鲁莽任性地轻易乱说,且语言刻薄,这都是福德浅薄的表现,因而自然无法考取功名。

云谷禅师又说,前世修大福的人,今生就得大福报;前世修小福的人,今生就得小福报。佛教讲究因果报应,说一切都是自己造业,因而自作自受。因此,孔先生所算定的了凡先生今生不能取得更大的功名,命中注定没有儿子,这是过去所造之业的结果,但天命算定并非一成不变的,它是可以改变的。

儒家也认为人应当多做善事,并且不求人知,为自己造福。凡是做善事而被大家知道的,为阳善;而做善事不为人知的,就是阴德。有了阴德,上天会给予报偿的。阳善,则会给人带来好名声,名声也是一种福泽。因为“善欲人见,不是真善”,即为名利而行善,又落于执着。了凡先生既然知道了自己的过失,就应该把这些因为过失而表现出来的——不能考取功名和没有儿子等改变过来,就必须要积善积德,开阔心胸,包容一切,还要和气慈爱,爱惜精神,不可喝酒熬夜等。因为,佛教认为昨日种种,如水东流,不再想它;今后种种,改过自新,超越命数。

中国自古就有善恶因果报应之说。佛教认为,业的思想与因果报应观念相结合而被视作一种业力。这种业力连接着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这是一种因果报应三世的思想。“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时;欲知来生事,今生作者是。”因而佛教认为:“有因则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是谓因果之理。”佛教认为,“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经》说:“欲知过去因者,见其现在果;欲知未来果者,见其现在因。”即人们现在所受的祸福,是以前世的善恶为因的;而现在的善恶,又会成为后世的因。因此,佛教鼓励人们多做有益于别人的事。

云谷禅师用了凡先生所信奉的《周易》的道理,来引导他逐渐领悟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命运掌握在我手中的道理。《易经》中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因此,了凡先生下决心改过自新。既然相信命运是可以被改变的,通过修德之功日深,命数自然能够好转,所谓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只是时时刻刻要存养我们的德行,才会获得好报。而佛教中的“业”为造作之义。如身之所作,口之所作,意之所作是身、口、意三业。身业如杀生、偷盗、邪淫、酗酒等之事;口业如恶语、两舌、妄语等之言;意业如贪、嗔、痴等起心动念。正因为我们的身心存在过往诸多恶念,造下诸多恶业,故而应当修德进善,彻底改过,一直到完全治疗根绝为止。而修身积德不可希望早得善报,心存非分之想。

自从了凡先生彻悟之后,他开始认真用功了,每日反省,不再过着过去那种悠闲放任的生活,而是时刻警惕自己,多积善德。就如《礼记·中庸》所说,君子即使处于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心存敬畏,不敢造次;在别人听不见的地方也有所戒慎畏惧。越隐秘的事越容易显露,越细微的事越容易显现。因此,君子独处独知之时更要谨慎,心中不起恶念,真正做到克己功夫。即使遭到别人的毁谤,也丝毫不挂碍于心,而是能安然包容接受。

寒山问拾得:“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这个绝妙的回答,蕴含了面对人我是非的处世之道。

了凡先生正是因为自己的修德进业而改变了命数,命里原来只可中秀才的,而现在中了进士。而他依然非常注意自己修行,在言语方面注意自己言语得当,说话有分寸。最终,他诚心发愿,后又有了儿子袁天启。孔先生算定了凡只能活53岁,但了凡先生只管进德修业,并未向天乞怜,祈愿自己长寿。结果到了这一年,竟安然无恙,没有任何疾病灾祸。现在已经活了69岁,也正是此时,他给儿子写下了《了凡四训》。所以说,造命的是天,而立命的是我。只要努力多做善事,广积阴德,就能求福造人。

通过了凡的经历,他说明了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因此要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并要建立改变命运的信心。因此,人若能为“厚”,即待人厚道,处处为他人着想,此人必有后福;而一个人若为“薄”,即对人刻薄,心胸狭窄,起心动念都为自己的利益,必将遭致灾祸,即使眼前有福报,福也会折损消亡。即佛门讲究的因果报应。

佛教认为,宇宙的万事万物的生起,都是业力感召而成。因此,众生的生死轮回、善恶报应都是由自己的业力所感召。而我国古代就有“相由心生,相随心改”。因此,要一心一意培养善良之心,多行善事,这种光明正大的心念就会主导人的身心,邪恶的念头就无法乘虚而入了。最好做到刚一萌生邪念就有所觉察,刚一觉察就立刻扑灭,这样就不会犯下过错了。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据应该退而求其次,在想清楚道理之后对错误加以改正。同时,要经常反省自己。当意识到不好的情况发生时,要立刻觉察到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过去。

某中年女人说,第一次离婚后,她坚信自己未来的婚姻一定会很好。谁知,第二次结

婚后,她以为丈夫很爱她,但没想到婚姻再次让她感到失望。正在她起诉离婚时,发生了一件事,她和别人闹矛盾后,很是苦恼和委屈,而丈夫从中给了她很多支持,因此,她认为也许命中注定要和这个丈夫过一辈子。可谁知,之后一切又恢复原样,丈夫恶习不改,让她依然非常失望。于是她想算命,看看自己到底是否要离婚。结果,算命的告诉她,说她命中注定婚姻不幸,不论和谁结婚都一样,丈夫不会让她满意。综观算命说的她过去发生的事,她认为算命的算得很准。因此,她对自己的婚姻不再抱任何期望,想着既然命中注定婚姻不幸,也就不再计较丈夫的过错,也不做离婚的打算,就这样不开心地凑合着过吧,对婚姻是心灰意冷,不再抱任何希望。

当她告诉我这一切时,我告诉她,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只要自己努力,完全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为什么要这样消极和悲观地对待自己的婚姻呢?为什么不把以后的日子往好处过呢?我将自己从《了凡四训》中学到的知识讲给她听。听了我说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她开始对未来充满信心。于是,她努力去发现丈夫的优点,开始尝试去赞美丈夫。因为她的表扬和夸奖,丈夫也开始改变了。一年过去了,她的婚姻生活开始发生了转变。她觉得丈夫真的变成了一个好丈夫。她也相信,命运是可以改变的道理了。

我们要相信只有自己能积极面对生活,命运就会发生改变!甚至能创造奇迹!即“命由我作,福由我求!”

第五篇:读《了凡四训》有感

读《了凡四则》有感

抚顺街小学张金普

假期在网上读了《弟子规》、《了凡四则》,并且看了许多关于传承中华文化报告的视频,深受教育,感受颇深,真的觉得相知甚晚,大有如梦方醒、顿时觉悟之感。古圣先贤们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了多么宝贵的财富。

《了凡四则》是清末袁了凡先生所著,共有四篇《第一篇 立命之学》、《第二篇 改过之法》、《第三篇 积善之方》、《第四篇 谦德之效》。袁了凡先生,原名黄,字坤仪,江南吴江人。博学多才,精通《河图》、《洛书》之理数、星命之学、勘舆之道、律吕音乐、数学算数、水利、兵备无不获有心得、并留有著作甚多。《了凡四训》即其戒子之文。明朝隆庆四年为举人,万历十四年中进士。历任宝坻县长,兵部职方司主事、军前参赞、督兵等职。享年七十四岁。明熹宗追赠“尚宝司少卿”。

《了凡四训》,世人几乎都晓得是改造命运的宝典。有福份的人,大都能于获得此书之后,细心阅读,进而立定志向,力行实践,以化疾病于无形,扫除穷困的威胁,消除生活的烦恼,达到化凡入圣的境界。《了凡四训》,作为修身之铭言,人人可以成圣成贤。用为处世之准则,举世得以消除灾难与业障。确实是自救救人的最佳捷径。《改造命运的方法》,内容通俗明朗,又不失原著《了凡四训》的主旨。读者诸君或者会因程度不一,观念不同,而有见仁见智的观点,然其含有“修身律已安身立命”之道,以及“化凡入圣,超生了死”之理,是明明可鉴的。

因此,凡有先见之明的人,都不会放过读此书的机会,凡是有智慧、有志气、有作为的人,想了解宇宙人生真相,服务社会,造福人群的人,在读过此书之后,必能逢人介绍传颂才对,而这些收获,正是此书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历久不衰的原因。

《了凡四训》,是袁了凡先生,一生奉行《太上感应篇》的精华所得。开头所以先谈“立命之学”,是为了勉励世人奋发向上,不要自暴自弃,因为人生的气数,虽由前生造因而定,但命运的好坏,却随着此生心性之状态而改变,因此以立命之说开宗明义。第二篇接着讲“改过之法”,是因为一般人,都自认自己是无过失之人,而不知改过行善,试想不知改过之人,就象漏了底的容器,行善也收不到效果。

为人若诸恶不改,众善奉行,则功过相抵,等于没作。若诸恶不改,只略行数善,则就只见祸不见福。因此说,改过是立命的下手工夫,所以第二篇奠上“改过之法。” 人若知过能改,但不晓得行善的道理,也是徒劳无益,因此第三篇接着谈“积善之方”,淋漓尽致的分析行善的道理与方法。

初学行善之人,难免会像穷小子忽然变成暴发户,会有傲慢天下,藐视一切的骄傲作风,因此末篇以“谦德之效”,叮咛“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人能谦虚为怀,则行善惟恐不足,才能使立命收到效果,而达致改造命运的目的。

袁了凡先从立命,树立志向开始,鼓励人们奋发向上,他叫人们

还要不时检讨自己的过错,只有知错就改之人,行善才能收到效果。做人才能做到谦德。

我们知道世界上有四大文明,但传承到今天,只有我们中华文化得以见在,为什么只有中华文化能够传承到今天,这就是我们老祖宗的伟大智慧的所在。可是自打“五四运动”以来,我们已经有五代人没有再接受和传承了。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我们一味地学习西方,追求物质,提倡消费,如果我们把地球上的物质都消废掉了,那我们的子孙怎么办。如今,人民的价值观已经完全西方化了。一切都在竞争,什么都引进竞争机制,一切都向着更高、更强、更快发展。竞争的结果是什么?那就是斗争,就是毁灭。这样行吗?这样能构建和谐社会吗?

我知道,我们这一代人都没有接受我们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传统的中华文化的教育,虽然我们都接受过大学的教育,但是我们没有接受我们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传统的中华文化的教育,即使接受了一点,那也是被曲解的教育。中华民族要一代一代生息繁衍下去,人民要有一个信仰,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毛泽东时代,我们把毛泽东思想作为信仰,可是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的价值观变了,一切向钱看,一切都去竞争。而我们的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确是“温良恭俭让”。这就是道德。只有这样身心才能和谐,家庭才能和谐,社会才能和谐。

如今我们觉得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学生越来越不懂礼貌,越来越不道德,动不动就有跳楼的,自杀的。为什么呀?有时候我们

埋怨社会、埋怨家庭。当然现在的社会、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我们不能归咎于孩子身上,那是我们长辈的过错。我们已经有五代人没有很好地接受传统的文化教育了。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完全西方化了。我们在教育孩子时,才会觉得没有好的办法。不是的,我们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很宝贵很丰富的文化遗产,不能让它在我们这几代人的手上丢了。《三字经》、《弟子规》《了凡四训》都是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弟子规》是多么好的教育学生的道德教材。我读过几遍,觉得真是太好的教材了。还有我读过《了凡四训》以后更感觉到,我们的古圣先贤太伟大了。

总之,读了这些古圣先贤的书,深感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今天胡主席向全党全国人民提出:传承中华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只要我们的家长,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新闻媒体,都来大力地传承传统的中华文化,我们的中华民族就一定会屹立在世界的民族之林。我虽然感受很深,但还没有想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怎样去做,从今往后我会不断地去学习传统的中华文化,并努力融入到我的教育教学中,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的民族尽一份力量。

下载学了凡四训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了凡四训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了凡四训》有感(含五篇)

    读《了凡四训》有感读《了凡四训》有感 1我在高中时读的《了凡四训》,当时就对其中的"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观点有深深的认同感。长期以来,我总是对这世界上的种种不公平很深的......

    读《了凡四训》有感心得

    读《了凡四训》有感心得分享人:何敏单位:天门分中心岗位:应急值班员"了凡四训",是袁了凡先生,一生奉行"太上感应篇"的精华所得。先谈"立命之学",是为了勉励世人奋发向上,不要自暴......

    读《了凡四训白话篇》有感

    一本值得你看的书 ——读《了凡四训白话篇》有感 里泽小学602班姜勇 明朝名士袁了凡,他根据自己的心性领悟写了一本训导家人的书,这本书是《了凡四训》。其中我感悟最深的是第......

    读《了凡四训》有感3000字5篇

    读《了凡四训》有感3000字原创: 清念每每先生不厌其烦地,倾情地对我这个什么事情都不想的笨学生说起“江河若断流,我辈何以对子孙?文化若失传,我辈何以面祖先?”这句话,我的感受一......

    了凡四训读后感

    了凡四训读后感1·立命之学:看了这一章后对因果的概念有了些了解。以前自己和大多数人那样遇到困难总是归咎于命运。从这章看到了凡先生被孔先生算定了一生的命运后一切遭遇......

    了凡四训读后感

    破除私心和私欲、快乐至诚、改变命运 ----读《了凡四训》解译有感 虽然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人种,而文化背景差异大,各有各的思惟模式、生活、工作方式,但大家共有的目标及心愿却......

    了凡四训读后感(最终定稿)

    书籍是我们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说的不错,我们每一次的阅读都会让我们增长见识,丰富知识,让我们从中获取许多。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了凡四训读后感六篇,欢迎阅读!了凡四训读后感......

    《了凡四训》读书笔记

    《了凡四训》读后感读了《了凡四训》这篇节选古文,我不禁对云谷禅师产生了巨大的敬佩之情,因为他说过:“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这小小的一句话,却使我豁然开朗,不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