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技服务平台应建立规范合理的开放共享管理机制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旨在通过平台的信息共享,达到科技条件资源的使用互动、价值流通,盘活目前大学、研究院所、专业机构甚至大型企业内的存量科技条件资源,为发展中的创新创业企业提供深层次的专业化服务。而该平台的具体操作是通过专门机构完成,并设计了一套合作管理办法,建立权责清晰、分工明确、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运行要有政府的支持逐步使非盈利机构成为运行的主体,政府支持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政策上鼓励,二是资金上前期主要用于运行费用补贴和公共品性突出的公共信息的生产投入,资金上后期主要投入公共品性突出的公共信息的生产。非盈利机构积极探索科技中介机构公共信息共享机制的可持续的市场化运行模式,逐步向企业化、市场化运行方向转化。这一转化须伴随我国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的步伐,需要相当长的时期。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运行的载体要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达到高效运行的目标。要建立科技中介机构公共信息综合网站,整合散落的相关信息网络资源,要处理好综合网站与专业领域网站的关系,形成综合网与专业网相得益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共赢局面,充分发挥网络技术对信息扩散的高效作用,达到信息共享。
利用科技服务基础条件平台实时、动态地向社会发布信息,规范资源申请、服务、管理、绩效评估和运营补贴等工作流程,通过在科研机构内部建立鼓励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工作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实现科技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新兴产业科技创新资源数据库建设将发挥政产学研联盟综合优势,通过完善合作院校专家库、人才交流预备库等基础数据库平台,建立联盟综合服务平台,多种形式展现产业基础数据库(技术、工艺、产品、企业、标准、专利、成果)、新工艺、新产品、新技术、成果、人才、环境和试验检测等产业创新所需的科技资源要素,推进政府、科研、企业在政策、环境、科技、人才、产业和资金等方面的协同和集成化,集中支持一批产学研用项目,实现技术创新链的有机对接和融合,市场化释放政产学研各方综合优势,努力在重大关键技术上形成突破,切实做强做大一批企业。
第二篇:高校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学术研讨平台
高校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学术研讨平台
2011年7月20日,高校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九华山庄顺利召开。来自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英国伦敦帝国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和中山大学的教授处长,与参会代表共同分享了实验室管理经验、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等情况。
西安交通大学实验室与资产管理处处长贾申利教授作了题为《大型设备开放共享规划及实施》的报告,介绍了学校985三期建设思路,985三期大型设备购置方案,校级分析测试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及下一步的思考。
西安交大985三期建设要突出重点,分四个层次建设学科,拟建世界一流学科3~5个,同时建设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和国际电解质研究中心两个学术特区。经费总体预算是24.6亿,其中中央专项是12.3亿,主要用于队伍建设、学科建设、支撑体系等,改善学科的硬件装备和环境。各学科根据自身建设规划提出经费使用计划,主要用于设备购置。2011年设备购置约1亿元,其中,分析测试类设备约3000万元,主要为电镜、谱分析、热分析、高速摄影等。
西安交大分析测试服务体系的建设思路是:成立大型设备共享管理中心,积极探索运行机制,建立运行效益评价体系。分析测试服务体系建设主要依托各重点科研基地,重点设备重点跟踪,分级分类管理,充分调动机组积极性。分析测试服务体系建设要强化购前论证、整合资源,完善机构设置、探索运行机制,分级分类管理、重点跟踪,加强技术队伍建设,效益评价与激励,保障运行经费,构建网络信息平台等。下一步工作要把设备共享的推进必须与科研基地建设紧密结合,与科研基地共建共赢,首先满足自身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否则,背离购买大型设备的初衷。分析测试服务体系建设要坚持管理规章制度建设规范化,分层次、分学科管理网格化,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科学化,队伍建设与岗位管理长效化。尽量创造有利于推进大型设备开放共享的平台和条件,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共享平台。
强化资源意识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
山东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马传峰处长作了题为《强化资源意识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的报告,向大家阐述了如何提高实验室的投资效益,如何提高实验室建设的良性循环,及如何充分开发和利用实验室资源。
实验室是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与设施创造出一种或多种条件或环境的场所。随着科学技术研究日益复杂,愈来愈要求用较多的仪器设备、多种学科协作、多类人员配合来完成。实验室中不仅有利用实验室从事科研和教学的人,而且应该有创造和维护这种条件或环境的实验技术人员。实验室不仅是仪器平台,而且还应成为技术平台。
为实现实验室资源的充分利用,山东大学采取的主要措施有:1)建立设备全面管理模式,优化仪器设备资源。建立从设备购置论证到使用、维护、管理、处置的一体化机制,既注重以设备完好率为中心的实物形态管理,又重视以提高设备使用率为中心的资源管理;探索共享机制,构建共享平台,推进开放共享。2)分类管理,重点建设。3)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资源开放。4)设立实验室建设软件项目,鼓励自制仪器设备研制与实验室技术开发,开展实验室认证。5)明确定位,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
科研中心及大型综合实验室仪器设备采购、管理、使用及维护
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物理系塑料电子学中心夏瑞东教授作了题为《科研中心及大型综合实验室仪器设备采购、管理、使用及维护》的报告,主要介绍了科研中心的理念,设备费来源及设备供应商信息获取,采购流程,管理、维护及共享,使用培训及安全控制等内容。
科研中心来自课题组,服务课题组。要能吸引学生,利于学习,增大课题申请成功率,便于经费管理和设备共享,利于发展对外合作。设备费来源:大型专用设备的费用在课题申报预算上要列出,大型常规或常用设备的更新由几个相关课题的负责人协商解决,消耗品及大型设备的维修保养费用由各使用者的项目以年费形式平摊,专用消耗品由使用者的项目经费解决,新加入的员工带来的设备和资金,与工业界合作收到免费使用的设备。设备供应商信息获取:学校的设备供应商信息库,专业设备展,国际学术会议,校内外的合作伙伴推荐,同行发表的学术论文,供应商的产品介绍会等。
大型设备的购买,使用者要找来几家供应商报价,与项目负责人讨论决定,通过学校购买,使用者与实验室管理人员协商安排设备安装调试,主要管理者/使用者完成风险评估报告及使用说明,实验室管理人员要向学校注册,以便保险及安全管理,其他人如想使用,参加月前培训后,缴纳年费。另外,有些项目规定,在结题前两个月内不得购买大型仪器设备,而且有些项目剩余资金要退还。随后,夏教授又介绍了公用消耗品、专用消耗品及小型设备的购买流程。仪器买回来之后,要有专人管理、维护及协调设备共享,并进行使用培训和安全控制。总之,科研中心的宗旨是安全、有效地使用所有的实验设备和仪器。
公共实验支撑能力建设
上海交通大学实验室与设备处处长卢晨教授作了题为《公共实验支撑能力建设》的报告,主要介绍了学校公共实验支撑能力建设的关键是总体规划和管理机制。
上海交通大学校本部拥有71个实验室,涵盖理学、工学、农学、医学、法学、文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8个学科门类,实验室房屋使用面积139723平方米。截至2010年12月31日,校本部共有仪器设备111946台(套),价值21.804亿元;其中,10万以上仪器设备有2539台(套),价值11.338亿元。截止2011年5月25日,学校已论证985/211三期、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200余台,约折合人民币1.3亿元,其中100万以上设备26台0.64亿元,约占已论证设备的一半。在985工程三期中,学校引导性投入7000万元,专门用于建设公共分析测试平台,加强校院两级公共实验支撑能力的建设。
接下来,卢教授以医学院分子细胞学公共实验平台为例,具体阐述了公共实验支撑能力建设。上海市高校细胞生物学开放实验室,依托基础医学院细胞生物学教研室,提供细胞生物学大型仪器和核心技术集中服务的公共平台。定位是依托系内,服务全院,面向社会。主要设备是由电子显微镜室、流式细胞室、形态学和细胞化学室、图像分析室、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室、生化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蛋白质化学室(筹建中)构成。平台内部设立由系内PI组成的仪器管理委员会,其职责是提出和评审仪器添置计划,投票选择型号;提出和评审新设备的服务项目;对平台服务进行评估。逐年提高学历层次,加强队伍建设,提供专业化服务,依托学科,加强实验方法研究。
大型仪器共享机制与分析测试中心建设探讨
浙江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副处长冯建跃教授作了题为《大型仪器共享机制与分析测试中心建设探讨》的报告,主要介绍了大型仪器及平台管理机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思路,分析测试中心的新发展,及仪器设备和平台建设的几点思考等内容。
截止2011年6月30日,浙江大学仪器设备总数17.98万台(套),总值32.17亿元。其中,40-200万元仪器936台,价值68036.88万元;200-500万元仪器66台,价值18947.37万元;500万元以上仪器12台,价值9548.68万元。但是,这些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分散、利用率不高,资源共享不理想。为此,浙大开发了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管理网络系统,鼓励院系建立大型仪器平台,建立维修基金,实行大型仪器走访制度,建立有偿服务平台和收费机制,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
浙江大学在985二期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如仪器设备低水平重复、管理分散,大型仪器利用率和共享程度不够等。建设6大科技创新平台是学校新一轮985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包括4大公共服务平台(农生环、理学、医学3大科技创新平台 电镜中心)。2010年,根据学校的总体发展和“985三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思路,分析测试中心紧密结合理学部、农生环学部和材料系的发展,建设3个学科群公共服务平台。分析测试中心由学校引进的张泽院士担任主任,形成了与学科紧密结合的三位一体化的分布式管理体制。随着学校的发展、“985三期”的投入和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中心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将为学校的教学、科研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冯教授对仪器设备和平台建设提出了几点思考。如何使大型仪器论证更加科学合理,如何引导通用型大仪开放共享,如何培养大型仪器实验技术队伍,如何产学研紧密结合,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鼓励提倡自研自制大型仪器设备等,值得广大实验室工作者深思。
贵重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的优化建设与思考
中山大学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副处长陈敬德教授作了题为《贵重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的优化建设与思考》的报告,主要介绍了中大的相关情况和政策,原有共享管理系统情况,新共享平台的优化建设等内容。
中山大学10万元以上仪器共有1550多台(套),总值6.98亿元,其中,40-100万元280多台(套),100万元以上120多台(套)。仪器共享实行有偿使用机制和收支两条线管理,仪器管理单位与学校定期结算,学校不提取管理费。学校设立“贵重仪器设备维护专项基金”,返还的测试费,按比例切块、分设账户和专款专用。
原先的校级共享系统主要基于“测试中心”模式开发,存在一些问题:功能较复杂,流程较繁琐,在院系平台推广应用困难;校、院两级系统并存,管理不统一,信息不共享;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不高。新共享平台,“服务”与“管理”相结合,“标准化”与“个性化”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实现普适、统一、高效、实时和智能五大目标,而且统一仪器共享和收费管理。最后,陈教授提出了几点思考和建议。数据标准和接口规范的制定,相关硬件的发展,共享技术发展要求,计量认证的问题和人才从哪里来等,很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本届高校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学术研讨会,评出了《创建资源共享平台可持续运行管理模式的探索》等9篇一等奖论文,《多赢的高校设备资源开放共享体系构建》等23篇二等奖论文,《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基金建设的研究》等32篇三等奖论文。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东南大学、四川大学等展出了墙报,与业内人士共同分享他们的最新科研成果。
文章来源:中国化工仪器网
第三篇:市重大产业技术平台开放共享暂行办法
第一条(目的意义)
为进一步促进在蓉重点优势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调动全市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参与自主创新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对象)
选择在蓉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的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等机构,授牌开放一批重大
产业技术平台(以下简称平台)。
第三条(服务范围)
面向主导产业、重点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为在我市行政区域内注册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提供产业技术服务。
第四条(遵循原则)
平台开放共享坚持“谁开放、谁受益”,“谁服务、谁受益”,“谁使用、谁受益”的原则。平台授牌采取自愿申报方式,成熟一批,授牌一批。
第五条(平台授牌)
(一)申请授牌条件。
1.具有一定规模的可供开放共享的科技创新基础资源,能为我市企业提供研究开发、中试转化、检验测试等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场地。
2.拥有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提供技术服务的专业技术人才,负责人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
3.具有较好的前期工作基础和业绩,具有明确的专业服务方向和服务项目,拥有一批具有创新需求的服务对象。
4.具有较完善、有效的开放共享运行机制和较健全的管理体制,有明确的服务标准,能保证技术服务的公正性,并能以良好的服务获取受理收益,实现自我良性运行。
(二)授牌程序。
1.申报单位应填写申报材料,报送至市政务服务中心“市科技局窗口”。
申报材料包括:(1)市重大产业技术平台申请书;(2)单位科技资源、科研队伍现状,目前可对外提供的服务领域、项目名称、服务内容、服务形式和收费标准以及近两年的对外服务情况;(3)其他材料(资质证明、营业执照、单位法人证书、组织机构代码证书等)。
2.市科技局组织对申报单位的申报材料进行评审,符合条件的,由市科技局授牌,统一命名为“市重大产业技术平台(产业类别)”,并对外公布。
第六条(评估管理)
建立对平台的绩效评估和动态管理制度,市科技局定期组织对平台开放共享情况进行绩效评估。评估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次,以此作为对平台奖励和确定是否继续挂牌的依据。
第七条(经费支持)
市科技局在市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中设立平台专项资金,用于对平台开放共享服务需求方(企业)的补贴和服务提供方(平台)的奖励。
第八条(需求方补贴)
由市科技局负责,对我市企业(项目)采购平台技术服务的内容和金额进行审核,以发放“技术服务优惠券”的方式给予平台服务需求方不超过技术服务合同金额15%的资金补贴。
补贴程序为:
(一)市科技局与平台共同发布平台服务政府资助指南;
(二)企业依据与平台签订的技术服务合同向市科技局申请服务补贴;
(三)市科技局根据我市产业发展方向,组织对企业申报的技术服务项目补贴进行评审,根据评审结果确定资助项目及补贴标准,技术服务合同执行完成后,向企业发放“技术服务优惠券”;
(四)企业凭“技术服务优惠券”获得平台同等金额的服务费用优惠,相应款项由市科技局支付给平台服务提供方。
第九条(提供方奖励)
市科技局根据平台绩效评估结果,给予平台服务提供方不超过技术服务合同金额10%的奖励,单个平台奖励金额不超过30万元。奖励经费应主要用于平台建设。
奖励程序为:
(一)每年第一季度,由市科技局组织对平台开展技术服务情况进行绩效评估,评估期为上1月1日至12月31日;
(二)采取材料审核、现场抽查、用户满意度调查等方式进行绩效评估,并形成评估报告;
(三)市科技局根据平台绩效评估报告确定等次,并向符合条件的平台拨付绩效奖励。
第十条(激励政策)
平台单位应制定相关激励政策,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参与技术平台开放共享服务。
第十一条(平台监督)
加强平台对外服务行为监督,对平台提供虚假材料等弄虚作假行为,或绩效评估不合格的,由市科技局负责摘除平台挂牌。
第十二条(解释机关)
本办法由市科技局负责解释并制定有关实施细则。
第十三条(施行日期)
本办法自5月10日起施行,有效期2年。
第四篇:论应加快建立药品代理经销监督管理机制
不久前发生在新疆的“糖脂宁胶囊”假药事件,虽然在各地卫生、药监、公安等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假药很快得到了有效控制,主要犯罪嫌疑人也被抓捕归案了,但是这起事件所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留给人们的思考是非常沉痛而深刻的。
假药“糖脂宁胶囊”,造假窝点在山东,销售地点远在新疆,从生产到销售,全程造假,却能伪装得天衣无缝,不露一丝马脚,并敢于肆无忌惮地进行广告宣传,让假药顺顺当当地进入消费使用环节,骗取了患者的信任。制假售假者的心理支撑是什么?是何种力量主使他们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干出这种图财害命的事情来?失去良知的逐利心理固然是造假者的首要动因,但更为关键的是犯罪嫌疑人李冬那件合法药品生产企业总经销的“外衣”,罩住了他的虚伪本质,成了这起假药事件的幕后推手,他能利用真经销商的合法身份,借助厂方授予的总经销大权,堂而皇之地销售自己制造的假药,这种胆大妄为的不法行径令人震惊!同时,也充分暴露出在药品生产、流通环节存在不容忽视的监管漏洞或盲区,尤其是针对目前被生产企业所广泛采用的药品代理经销模式,目前国家尚未出台专门的管理法规,没有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
据报道,李冬成为广西平南制药厂总经销商是以个人名义与厂方签订合同的。按说,企业聘请产品总经销,应该和法人单位签订合同,并且还要有必备的资质条件作保证,而厂方的解释是药品的销路不好,企业要急于寻找一个能干的销售代理商,所以说,在选择总经销这一重要环节上厂方疏忽了,没有尽到应有的把关审查责任,致使让李冬这样的不法之徒有了可乘之机,轻而易举地获取了总经销的头衔。无疑,生产企业一时的放松与失察,无形中就给自己留下了隐患,也给行政监管带来了难度。但是,根据 2007年5月1日起施行的《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规定,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对其药品购销行为负责,对其销售人员或设立的办事机构以本企业名义从事的药品购销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那么,从行业规范的角度看,针对药品流通中代理经销行为,究竟该由谁来负责,如何加强监管?笔者认为,应着力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要成立管理机构,完善制度法规。由卫生、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联合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负责对药品经销代理从业人员进行管理,同时要制订出台如《药品代理经销行为准则》等相关管理规章,进一步完善与《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相配套的制度规范,明确职能、准入标准、规范要求、法律责任等相关内容,将药品代理经销纳入法制管理的范畴,变突击性、集中式整治为制度性、法制化监管。
二是要实行准入认证,严格持证上岗。药品代理经销从业人员在药品流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连接生产企业和使用单位的桥梁,需要从业者具备医药专业知识和营销网络资源,以充分发挥药品推介、市场拓展和信息反馈的职能作用,为此,食品药品监管等相关部门要加强探索,做好药品代理经销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和资格认定等工作。
三是要加强培训教育,促进行业自律。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或行业协会,要对药品代理经销从业人员定期进行政策、法律法规、业务知识、职业道德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纯洁药品代理经销人员队伍,同时,积极引入激励竞争机制,优胜劣汰,促进行业自律,推动诚信体系建设。
四是要建立个人档案,实行网络管理。实行药品代理经销人员备案制度,建立个人信息档案,同时通过创建药品经销人员网络管理系统,将从业人员个人日常行为记录载入网络,接受社会公众的查询与监督。对在药品营销活动中有违规行为的,列入黑名单,进行网上公示,为药品生产企业优选代理经销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
第五篇:论我国图书馆规范数据库的合作建立与共享范文
论我国图书馆规范数据库的合作建立与共享
胡云霞
2012-12-19 15:25:41 来源:《情报资料工作》2010年01期
【英文标题】On the Cooperative Establishment and Sharing of Library Authority Database in China
(Library of Zhejiang Institute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Hangzhou, 310018)
【作者简介】胡云霞,女,1980年生,浙江传媒学院图书馆馆员。浙江传媒学院图书馆 杭州 310018
【内容提要】 文章介绍了当前我国图书馆规范控制的发展现状,通过对欧美图书馆界联机共享规范数据库先进经验的分析,进而为更好地开展我国图书馆规范工作提出建议。
The paper makes an account of the status quo of the authority control of library in China.By making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advanced experiences of online authority control database possessed by European and American libraries, the paper aims to make some useful suggestions regarding the improvement of the authority control of library in our country.【关 键 词】规范控制/规范数据库/书目数据共建共享authority control/authority control database/online bibliographic data
规范控制是指为确保文献信息目录中著录标目的唯一性和一致性,而建立、维护与应用规范系统的过程。在网络协作和资源共享的时代要求下,如何提高书目数据库质量和书目检索的查准率、查全率,如何科学地提示文献信息资源的内容和形式特征,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书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已经成为图书馆界编目人员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我国图书馆在规范控制工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制作了大量的规范数据,但总的来说,我国图书馆规范控制工作尚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相比之下,欧美图书馆界在规范控制理论和实践领域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这种情况下,分析和探讨国外成熟的发展经验,为更好地开展我国的规范控制工作提供借鉴。国内图书馆规范控制的发展现状
1.1 大陆地区规范控制的发展
1.1.1 中国国家图书馆规范数据库
国家图书馆于1995年开始制作名称规范数据。2003年3月,该馆的“名称规范组”与“中文书目数据组”合并,在新引进的以色列编目软件ALEPH500系统下,成功地实现规范数据与书目数据的挂接,结束规范数据与书目数据分别建档、长期割裂的局面。这使规范数据和书目数据可以同时建立、同步维护,从而大幅度提高书目的质量,进一步拓展国家图书馆书目发展与完善的空间[1]。该馆规范数据库包括个人名称、团体名称与题名名称三个部分,已收录五十万余条记录,每月新增记录六千条,其规范记录基于UNIMARC,统一标目为中文简体形式,汉语拼音以单字为单元,记录格式采用《中国机读规范格式》。
1.1.2 CALIS联合目录规范数据库
CALIS联合目录项目组于2003年9月启动联机规范控制系统项目,开始建设规范数据库,对中、西文文献信息标目实施规范控制。其建设方案是:要求成员馆分工回溯各自的规范记录,走一条把成员馆各自编制的规范档加入到统一的规范档中的道路。2004年,该项目组已完成中文个人名称标目自动生成准规范记录的软件需求,并启动了规范系统软件开发项目。目前,已在实验规范数据库中建立46万余条中文个人名称规范记录。其规范记录的统一标目分别采用符合书目特点的中文简体、繁体和外文形式,同时建有方便海外和香港地区使用的汉语拼音形式;记录格式基于UNIMARC规范格式,但提供MARC 21规范格式的转出。该项目组的下一步工作是:在联机建立书目记录的同时实现联机规范控制[2]。
1.2 港台地区规范控制的发展现状
1.2.1 香港中文名称规范数据库(HKCAN)
香港中文名称规范数据库(HKCAN)是香港的岭南大学图书馆、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等7所图书馆采用类似合作编目的方式,旨在建立一个能反映中文著者和机构名称特点的规范数据库。其库将包括人名、团体名称、会议名称、划一题名及丛编题名等,目前HKCAN资料库已经有超过16万条规范记录,并且有望每年稳定增加2万条新规范记录[3]。其统一标目采用与《中国人名汉语拼音拼写法》一致的汉语拼音拼写形式,编目规则采用AACR 2R,格式采用MARC 21规范格式[4]。
1.2.2 台湾地区中文名称权威数据库
1990年,中国台湾汉学研究中心和台湾大学图书馆联合成立了中文名称权威数据库工作组,专门开展台湾地区的中文名称规范工作,该计划后因故中止,于1998年又重新启动。台湾汉学研究中心现已收录中文名称规范记录52万余条,其记录格式采用本馆自有的格式,但可转出符合《中文机读权威格式》的规范记录[2]。
1.3 国内规范数据库的合作与共享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的一些大型图书馆及其联合编目系统,如国家图书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管理中心(CALIS)等不仅在大陆开展了合作活动,还将合作范围扩展到港台,两岸三地图书馆界在网络环境下开展中文名称规范的区域合作初见成效。
2003年10月,由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管理中心(CALIS)、香港地区大学图书馆协作咨询委员会(JULAC)和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联合成立图书馆合作组织中文名称规范联合协调委员会(CCCNA),并制定“中文名称规范联合协调委员会章程”。该协调委员会的宗旨为“协调规划、标准兼容、联合建设、资源共享”,其工作任务是本着“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协调两岸三地有关中文名称规范工作的规范与研究工作,促进和推动相关地区中文名称规范工作;制定适合本地区使用的、能够和各地区中文名称规范及国际名称规范标准接轨的名称规范标准,并且本着联合建设的原则,首先建立本地区规范文档的合作建设与共享机制,待时机成熟,再考虑多地区规范文档的合作建设与共享。目前,该协调委员会正在不定期的以会议、论坛、E-mail等形式交流、研讨各地区中文名称规范标准的实施进展和国际发展趋势,为推动中文名称规范控制工作的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5]。
从目前进展情况来看,虽然国内一些图书馆已进行了区域化的合作,也在积极探索联合模式,但由于我国图书馆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国内的规范控制与共享受到限制,在全国范围内还未真正实现书目规范控制,还未建立较大规模的且具有权威性的规范数据库,所以国内的规范控制工作尚处于起步的阶段,其合作的范围也不够深入,与国外规范工作的国际化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建立共享规范数据库,如何加快我国规范数据文档共建共享的步伐,需要图书馆界同仁的积极探索。欧美图书馆界联机共享规范数据库的先进经验
在国外图书馆界,已有很多合作与共享的经验,最有影响的是NACO与VIAF项目。
2.1 名称规范合作计划(NACO)
美国国会图书馆(LC)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就相继建立了主题规范和名称规范的计算机处理系统,在80年代初实现了联机规范控制系统,并向其他国家发行规范数据。目前,LC的规范数据库已经实现商品化,特别是名称规范数据,为世界各国文献机构建立自己的名称规范文档提供有益的参考。最有影响力的就是LC倡导建立的NACO,参加NACO的图书馆需依据计划的标准及指引,新增或修改规范记录,从而建立一个国际性规范数据库。目前,NACO的成员馆已遍及世界各地,已有400多所图书馆参与此计划,该数据库已有超过625万条规范记录[6]。参加NACO成员馆可以得到许多利益但也必须遵守一定的要求:包括遵守统一的标准,必须参加一个联机合作编目系统,按规定每年提交规范记录。为确保在该数据库内的规范记录合乎统一的标准,LC会按新会员的要求提供为期五天的训练课程,培训之后,经过授权才能开始工作。其他非NACO的图书馆,亦可透过商业中介机构,使用该数据库的规范记录,借此达到资源分享的目的,提高标目的统一性及节省各馆得利建档的成本。例如美国的OCLC/WLN的MARS(MARC Record Service),服务范围包括提供最新的及定期更新规范记录,并修改及更新相关的书目记录等。
2.2 虚拟国际规范档(VIAF)
2.2.1 VIAF项目的概况
2003年8月,德国国家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和OCLC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联合开发了一个个人名称的虚拟国际规范文档VIAF,此项目由OCLC提供软件和技术支持,将德国国家图书馆和美国国会图书馆两家的个人名称规范档合并并提供服务。该项目的一个关键点是利用规范记录和其对应书目记录的信息开发自动名称匹配算法。VIAF项目的长远目标是连接来自许多国家图书馆和其他权威数据源的规范名称,形成一个共享的个人、团体、会议和地名的全球规范文档服务,使并全世界用户通过Web免费使用[7]。
VIAF系统特点是:(1)VIAF是一个元数据文档,允许用户从一个国家书目机构个人名称规范档的记录连接到另一个国家规范档的匹配记录;(2)通过专门设计的用户界面提供Web检索;(3)支持多语言和多脚本;(4)使用OAI(Open Archive Initiative),从各机构获取规范档的元数据,继而将元数据添加到共享的服务器以保证文档更新;(5)系统的设计能够链接任意数量的规范档。
2.2.2 VIAF的模式
对于分布式模式检索者将使用一种标准协议,类似于下一代的Z39.50或者SRU/SRW(查询/获取网络服务协议)去检索有多个国家书目机构或地区性权威机构共同参与的相互独立的规范文档。另一种是采用一个中心规范文档同时连接所有其他的规范文档的模式,这样不需要每个国家书目机构与其他所有参加者进行连接。编目员通过检索中心文档就可以检索到同一个实体在世界范围内的全部规范记录,如果在中心文档没有匹配,通过Z39.50就会进行对其他文档的检索。第三种是集中式模式。这种模式最适合记录维护。OAI(Open Archives Initiative)协议通过服务器从每个国家规范文档接收元数据。只要国家规范文档的信息有变化,服务器信息随时就会更新[8]。
2.2.3 VIAF的理念
VIAF建立在原有AACR名称规范(个人名称、团体名称、地理名称、会议名称)、题名规范(统一题名、丛编名等)的指导思想之上,以AACR标目、参照等内容为依据,以国家级书目机构建立的规范档为基础、面向数字环境提出的规范控制解决方案,这样建立的规范档将不限于某个系统、某局部地区、某个国家,将成为国际性、跨行业、跨专业的规范档,可广泛用于文献、情报、资源提供与服务部门[7]。国外成熟的发展经验对我国图书馆规范工作的启示
3.1 走合作化道路,促进书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从欧美图书馆发展的经验可以看出,规范控制工作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编目基础工作,需要依靠每一个图书馆的共同努力来实现,仅凭一个或少数几个图书馆的力量是有限的,各馆自建规范档不仅会造成浪费,且不利于规范工作标准化的实现。美国国会图书馆NACO的成功实施让我们看到合作建库的许多优点,成员馆的小投入可以获得大收益;VIAF所取得的初步成果向我们证明了共享国际规范文档的好处,不仅可以减少工作量,降低编目成本而且可以在国际范围内简化规范数据的创建和维护,最关键的是使用户以自己偏好的语言、文字和形式来检索信息。因此,我们确信只有联合大多数图书馆的力量,采取合作建立规范数据库的方式,走合作化的道路,才是明智之举,才符合我国规范工作的发展方向。
3.2 加强规范控制规则的标准性和一致性
国内的两大编目机构国家图书馆和CALIS制订了一系列的规则与标准,为我国规范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尤其是《中国文献编目规则》中“标目法”一章的推出,《规则》第二部分题名为标目法,实际包括了规范控制的部分内容,明确提到规范控制的作用:“„„通过规范控制,实现书目的检索功能与汇集功能,保证书目记录的查全率和查准率”,这对推动我国书目规范工作的标准化具有重大意义,但是两大系统之间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例如在标目的选取、标目的形式等方面遵循了不同的编目规则,使两者之间的规范数据不能共享。目前在中文规范编目格式方面只存在一个文化行业标准《中国机读规范格式》,在编目规则方面只有2005年4月出版的《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第二版),却没有权威的国家标准。面对目前的情况,改进这些标准研制与修订,呼吁有关领导部门成立专门机构,组织一些专家持续进行研究,尽快出台与时俱进的国家标准是当前图书馆界迫在眉睫的任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规范数据款目编制的一致性,实现书目数据的共建共享。
3.3 创建全国规范控制中心,统筹全国书目数据的规范控制工作
NACO是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倡导下进行的,而VIAF是由OCLC提供软件和技术支持,连接德国国家图书馆和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规范文档。借鉴欧美图书馆的先进经验,国内在合作建立规范数据库的时候,首先应该建立一个规范控制中心,指导各成员馆的规范控制工作。笔者认为应以国家图书馆为龙头,成立全国规范控制中心,统筹全国书目数据的规范控制工作,加大规范控制的研究力度,建设权威的规范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国家图书馆要大力鼓励国内其他文献机构参与规范数据库的建设,打破行业界限,采取联合编制和维护规范数据的管理模式。该中心主要的职责是:组织专家学者开展规范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编制规范文档的规则,并在成员馆之间推行和实施,提供相关的技术和软件支持,严格校验各成员馆编目数据的质量,对各成员馆的规范工作进行指导,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成员馆开展业务培训等。
3.4 在项目成员单位之间建立功能完善的书目规范联合检索平台
从NACO、VIAF所取得的成效来看,在各成员馆单位之间构建统一的书目规范联合检索平台是建设大规模合作规范数据库,实现全球书目资源共享的关键途径。构建的联合检索平台实质上是基于Web方式的分布异构统一检索平台,通过对各成员馆单位各自的规范数据库的高度、有效整合,实现跨平台的无缝链接,使编目人员用一个检索指令在一个统一的界面上一次查得所需其他成员馆单位的书目规范信息。可见,建立统一的检索平台对于我国开展书目规范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不仅大大节省编目人员在信息查询时间和数据处理时间,提高对某一书目规范信息的检全率和检准率,而且能够把分布在不同成员馆单位的规范数据库联合起来,是使信息资源从分散独立走向互联共享、进一步为书目规范信息数据源的合作共建创造有利条件。
在这个方面,HKCAN在2003年做了初步的尝试,所开发的一站式名称规范搜索引擎能够实现大陆、台湾、香港多家机构名称规范数据库的彼此互检。但这一检索工具操作尚不便利、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备(比如当不同成员单位对同一实体采用的规范标目形式不一致时,如何通过反馈单参照实现二次检索的信息汇集问题)[9]。今后各成馆单位应加强合作,在联合构建检索平台中应该不断加强和完善检索平台的整体功能,还要充分考虑系统采用的标准是否与国际标准接轨、与其他系统的兼容情况、资源配置是否方便快捷、系统响应速度、系统运行平台情况等,促进规范信息资源共享的渠道更加畅通和便利。
3.5 经常性的开展规范数据库的维护工作
维护规范数据库指的是对规范数据库的更新和管理,它是规范工作中的核心内容。随着文献编目工作的开展,编目标引规则不断更新,新的规范记录日益增加,已有的规范记录及关系也常发生各种变化。由于规范记录中的信息是动态的,因而对于规范数据库的更新和管理,是一项繁重的工作。只有坚持对规范数据库的经常、及时、持续的维护,才能体现其生命力,才能提高其整体功能。因此,对于合作建立共享规范数据库的维护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需要联合所有成员馆的力量,共同参与到数据库的维护中来。
【参考文献】
[1]王洋.规范控制与国家图书馆书目数据的可持续发展[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4(2):18-23.[2]孙更新.我图书馆规范工作的现状及发展对策[EB/OL].[2009-09-03].http://.[3]第三次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会议[EB/OL].[2009-09-03].http://.[6]付蔚,王海兰.从FRBR到FRAR——兼述中文文献资源的规范控制工作[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2):97-100.[7]Ed.O'Neill.Virtual International Authority File[EB/OL].[2009-09-03].http://www.nla.gov.au/lis/stndrds/grps/acoc/viaf2005.ppt.[8]Rick Bennett, Christina Hengel-Dittrich, Barbara B.Tillett著,顾犇,译.虚拟国际规范文档[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6(4):87-90.[9]曹宁.2005年中文名称规范数据库进展情况报[EB/OL].[2009-09-03].http://www.lib.hku.hk/ccrcd/2-1.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