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谈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试谈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子曾曰
首先,从科学与技术所面对的对象来看,科学主要面向的是自然界未知领域,是自然而然的世界,科学主张或竭力减少主体的干预,突出对象的客观实在性;技术面向的主要是自然界中已知的世界,是“为人”的世界甚至是人造的世界,强调人对世界的参与、控制、改造,突出主体的能动性。当然凡事不可极端,未知与已知并非绝对,绝对的未知不可了解(甚至不知其存在),绝对的已知又不可能存在,所以有时科学、技术的对象又那么接近、那么一致,比如医学和医术的对象都是人。如果世界、事物、现象可以从认识论的角度视为一个“已知—未知”系统,那么科学的对象更倾向于未知的部分、侧面、角度,技术可能偏重于已知的部分、侧面、角度。
其次,从科学研究与技术实践的目的的角度来看,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认识、揭示、预测客观世界及其发展,从而获得有关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这将直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技术实践的目的在于利用客观规律干预、调节、控制、改造自然界或创造人工世界、人造物,使其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但直接丰富的是人的物质财富。从间接的角度看,无论科学是为满足人的好奇心、求知欲还是了解上帝的意图;无论技术创造的是衣、食、住、行的物资,还是艺术的载体、科学研究的仪器和工具,他们的“终极”目标无疑都是为人的。科学与技术的目的是“大同小异”的。当然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也在不断加剧,出现了事与愿违的现象,但那与目的无关。
再次,从科学研究与技术实践所采用的方法来看,科学研究活动因其是以未知世界为对象,揭示客观规律为目的,所以它常采用归纳、实验、数学—演绎、假说—验证等方法;而技术实践是以已知为对象,利用客观规律来调控外物,所以它常用的方法有分析、设计、操作、方案—试验等等。也有学者强调,科学方法具有“从特殊到普遍,从具体到抽象,从整体到分析”的特点;而技术方法“从普遍到特殊,从抽象到具体,从要素到综合”。
最后,从科学研究和技术实践的成果来看,科学的成果是客观规律,是由“概念、定理、定律、理论”构成的知识体系,当然客观规律客观到什么程度是一个“历史”问题,但科学活动却把“唯一”正确的结果作为追求目标,同时,在科学活动和结果中蕴含着“精神气质”;而技术实践的成果是自然界被干预、改造了以后的状态和人造物,技术活动总希望获得的有效技能、方法、途径越多越好,在技术实践中也体现了“技术精神”。
最最后,科学精神与技术精神显然不同。科学精神和技术精神是如今的一个时髦的话题,但结论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科学精神包括求真、平等、自由等三个方面,这虽与众多学者的见解不尽相同,但也并不很矛盾。而技术精神似乎可以包含着对自然的利用、控制、征服的肯定,以及对效率、有效性的追求。但似乎人们对科学精神更多的是赞扬,而对技术精神不仅阐释者很少,并且多是诋贬之词。这更多的涉及的是科学的价值和伦理的问题,是否恰当姑且不论,但两者的区别是明显的。
第二篇:科学与技术
论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摘 要:科学与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力量.正确认识和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往往关系一个民族、国家的荣辱兴衰,无论是社会更迭,跨时代的王朝更替,它们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科学和技术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日益明显,出现了科学技术一体化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本文从区分科学与技术的界限出发,梳理两者在历史上的演进关系,并结合所学专业对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进行初步的讨论。
关键词:科学;技术;关系
恩格斯曾指出,“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当代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日趋一体化,呈现出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的态势。为了生存、发展,人类必须与环境进行斗
争.会制造工具,是人类形成的标志,也是人类发明技术、使用技术的开始.自此,科学与技术就推动人类向着文明不断前进,同时也给人类提出了一个严肃问题,如何处理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与技术的涵义
1.1 科学与技术的词源
“科学”一词是英文“Science”翻译过来的外来名词.清末,“Science”曾被译为“格致”.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学者把“Science”译为“科学”.康有为首先把日文汉字“科学”
直接引入中文.严复翻译《天演论》和《原富》两本书时,也把“Science”译为“科学”,20世纪初“科学”一词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技术”一词的希腊文词根是“Tech”,原意是指个人的技能或技艺.早期,指个人的手艺、技巧,家庭世代相传的制作方法和配方,后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技术的涵盖力大大增强.1.2 科学与技术的涵义
什么是科学,古往今来众说纷纭至今也尚无定论。“科学”可解释为“知识”、“学问”。康德认为按照一定原则整理好的知识体系就是科学;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科学就是一般社会生产力;斯诺概括了科学的气质,即实证精神,精确分析,无国界,民主精神以及革命精神。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可将科学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类别,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主要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对科学进行考量和分析。
简言之,科学就是发现。发现自然界原本存在而未被人所发现的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人的好奇心促使着人们不断地去探索未知世界,丰富科学内容。
技术的含义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不一样的历史赋予技术不一样的内涵。在古代,人们对技术的理解侧重于劳动者的技能;到了近代,“技术”又被定义为生产劳动手段的体系。技术泛指根据自然科学原理生产实践经验,为某一实际目的而协同组成的各种工具、设备、技术和工艺体系.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我们经常把科学和技术相提并论,但是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两者几乎毫无关系,它们有着各自的起源和传统。科学与技术发生联系始于工业革命之后,而由科学发展出来的技术,则到了19世纪末才出现。
2.1 科学与技术完全分离时期
技术的萌芽或雏形出现于人类从渔猎文明向农业文明转变过程中。自然科学的出现则要晚的多,因为它作为人类社会的高级意识形态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产生。人类在远古时期对自然界的一些朴素直观认识还不属于真正的科学,直到古希腊时期才形成科学的雏形。但是因为没有专职的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人由当时的“哲学家”兼任,例如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等,因此古希腊时期只是科学的史前阶段。早期的科学与技术互不相关,一是因为从事科学研究的是上层的哲学家,而从事技术工作的则是身份较低的工匠,两个阶层没有密切的交往;二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们不仅不提倡,甚至反对将科学知识用于实用技术。在整个古希腊时代,尽管希腊人在工程和军事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抵制应用的偏见一直统治着人们的思想,限制了科学和技术的交流。
2.2 科学与技术开始建立关系时期
近代科学革命以哥白尼的“日心学说”为开端,以伽利略和牛顿的经典物理学体系的构建为标志,全面超越了古希腊时代的科学成就。此外,技术革新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有推动作用,技术不仅为自然科学研究提供了先进的实验设备,更为自然科学研究提供了许多社会生产活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如航海、采矿和军事技术等。正如恩
格斯所言:“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18世纪的工业发展要求更大的技术进步解决一系列生产技术问题,但是单靠对现存技术的修改已无法满足这个要求,因此需要进一步求助于科学,依靠科学为技术提供新的“技术原理”,打开“技术黑箱”,从而启发新技术的发明,使技术过程的理论得以优化。技术结束了与科学长期分离的状态,自觉向科学靠近。这种模式不同于历史上的经验技术,开始打上科学的烙印,适应了技术自身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2.3 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时期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是从19世纪中叶之后才日趋密切,共同构成了现代所谓的“大科学”,并呈现出科学、技术与生产三位一体的趋势。第二次技术革命以来,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从两方面
得到了根本改变:一是随着技术越来越多的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科学能提供大量的技术;另一个重要却不引人注意的变化是技术发展已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源泉。这已不是伽利略时代困扰科学的仪器设备问题,而是基础科学探索中的许多结构和过程只能利用技术成就来揭示;在某些情况下,科学“只能存在于”技术当中。因此,越来越多的科学已成为派生“技术”。一个典型案例就是,工作于“第二次技术革命”时代的巴斯德,由他奠定的微生物学,既是基础科学研究,又是应用技术。到第三次科技革命之时,这个技术体系有个明显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就是它们不仅更依赖于科学知识,而且科学向技术转化的周期也愈来愈短。
2.4 科学与技术一体化
20世纪80年代兴起了以生命科学与技术、信息科学与技术、纳米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技术、能源科学与技术等领域为主的高科技,通常是指建立在最新科学成就基础上的技术,甚至可以说它同时包含有基于科学的技术和关于技术的科学这双重含义,蕴涵着当代科学和技术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新关系。总体来说,高科技既是技术,又是科学,既有明确的应用目的,也具有基本的认识职能;能把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与基础理论背景的应用研究密切结合;基于科学的技术和关于技术的科学同时并存,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同步发展;高科技的发展形成了科学和技术之间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新关系,导致形成统一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整体。当然,高科技并没有消解科学和技术之间的界限与区别,而是开辟了科学和技术之间全新互动关系的新时代。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发展趋势,使科学进步与技术进步互为前提,互相推动,促进了科学技术连续体的形成。地理学与科技的关系
由于地理学研究的是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产生、形成、发展的演变规律,数千年来人类为了探寻这一规律,曾经显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一系列的特有研究方法。归纳起来,大致上包括观察、分析、表述。肉眼观察,描述归纳,文学式表述,这是萌芽时期和初创时期的地理学研究方法;到了近代的形成时期,地理学的观察引入了仪器,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都较仅凭肉眼的观察有了质的进步,加之交
通运输的发展与进步,地理学家的观察范围,受距离远近的约束已渐趋减小,未被地理学家直接观察的地方越来越少。在分析中已能做到定性,因果关系、发生学原理都在广泛应用,规律的可能性探查也日益完善;不仅如此,定量分析也已开始引入,在某些领域,如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工业、交通运输、城市等地理学分支中,有的已建立了数理系统。在表述中,归纳法已成为引以自豪的表现方法,无数的地理学家所观察到的许许多多的现象,被归纳成要素的规律和地域的规律,使人类对其赖以生存的地球表面的环境,有了认识、了解,在利用和改造方面也能在尊重自然规律的条件下,更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总之,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使地理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得到相应的改善;而方法和手段的革新,则标志着认识的飞跃和学科水平的提高。
4科学与技术关系的启示
总而言之,科学与技术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石和社会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一方面使得各自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引起新的革命;另一方面,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相互交融,统一发展,不仅前次革命与后次革命的界限不清,而且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分界也难以辨识,因而人们统称为现代科学革命或当代科学革命。科学技术的一体化对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方式及发展速度、价值取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合理地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关乎一个民族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第三篇:自然辩证法论文-科学与技术关系的再认识
科学与技术关系的再认识
杨洁
摘要:随着进入21世纪的高新知识时代,科学与技术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科学是探索自然、寻求真理从而形成知识体系的过程,而技术是根据理论和实际经验所造的方法和工具,两者具有本质的不同和相对独立性;在文明发展的历程中,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反过来,技术又为科学发展提供了手段,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因此,重新认识和正确把握科学与技术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科学 技术 联系 区别 一体化
随着现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兴起,科学与技术越来越趋向一体化。科学
是对事实真理的客观反映,与事实真相密不可分。而技术是从科学到生产的中间环节,是把科学理论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技术来源于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科学原理的指导,许多新兴技术尤其是高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就直接来自于现代科学的成就。科学是技术的升华,技术是科学的延伸。从历史上看,技术先于科学,科学源于技术,技术是科学之母;从近代后期以来看,科学上先有重大发现,技术上才有重大突破,科学是技术之父,技术是科学发展的延伸和应用[1]。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因此错综复杂,二者既有原则性的区别和相对的独立性,也有内在的和必然的联系。
一、科学与技术的概念
要了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科学,译自英文的science源于拉丁文的“知识”,是理性地、系统地探索自然,目的是寻求真理、发现新知识;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及其规律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是对现实世界的不断深入认识的过程,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认识活动,从而对事物产生正确判断。科学是人对自然界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理性认识,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三个方面组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科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一般由五部分有机构成:实验事实、基本概念、原理及定律、演绎体系及理论体系应具备的逻辑和谐性、可预见性和可检验性。技术译自英文的technology,由希腊文的“艺术或技巧”和“学问”两个字根构成,是生产的物质手段,是科学理论的应用,是人有目的地运用科学理论和技能,借助物质手段,实现自然界人工化的社会活动过程。但是,新技术不一定马上能成为产品。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再到产品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线性的,需要经过多次的循环、反馈和反复,也需要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技术开发三方面的科学和技术人员脚踏实地地工作,往往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对技术,不
[2]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古时手工劳动时代,技术被看成是个人的技能、技艺;18世纪末,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认为“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马克思主义将技术的本质界定为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和改造作用。
二、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提到科学的本质,人们往往会想到技术,毫无疑问,科学和技术确实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们经常被连起来使用,简称“科技”。但是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名词,具有不同的概念,不同的性质,在许多问题上不能混为一谈。
首先,科学与技术在本质上都反映了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都属于生产力范畴,但它们与自然的关系不同,科学是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知识形态,是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属于间接生产力或一般生产力;技术则是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现实形态,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属于直接生产力。
其次,科学与技术的目的和任务不同。科学属于认识范畴,其目的和任务在于认识和揭示客观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它侧重回答自然现象“是什么”、“为什么”和“能不能”的问题,并建立起相应的知识体系。而技术属于实践范畴目的和任务在于对客观世界的控制、利用和改造,发明世界上没有的东西,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它主要解决针对客观世界(作用对象)“做什么”、“怎么做”以及“有什么用”的[3]问题,并建立起相应的操作体系。一项科学活动的目的是逐步建立知识体系,对某种现象做出解释,为一些事件提供一个真实的描述,判断一些状态的性质;一项技术活动的目的则是为实现人类的愿望提供便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研究一种二进制计算方法替代十进制的计算方法,是一项科学活动;而用二进制的计算方法设计一种计算机,则属于技术活动。
其三,两者的可预见性程度不同。科学以认识自然、探索未知为目的。虽然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但是却有它的不可预见性,具体的发展途径,哪一项突破在什么时间在哪个实验室出现,一般来说是不可预见的。科学发展史上的许多重大突破,以百年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例,相当大的一部分是获奖者从本人的兴趣出发而进行工作的,有的甚至是工作中偶然的发现,是原先完全没有预料的事情。比如,抗生素青霉素就是偶然被发现的。1928年的一天,弗莱明在他的一间简陋的实验室里研究导致人体发热的葡萄球菌,由于盖子没有盖好,他发觉培养细菌用的琼脂上附了一层青霉菌。这是从楼上的一位研究青霉菌的学者的窗口飘落进来的,使弗莱明感到惊讶的是,在青霉菌的近旁,葡萄球菌忽然不见了,这个偶然的发现深深吸引了他,他设法培养这种霉菌进行多次试验,证明青霉素可以在几小时内将葡萄球菌全部杀死。弗莱明据此发明了葡萄球菌的克星—青霉素,造福了人类,对医学做出了巨大贡献。而按照预定的计划,组织安排而最终获得突破的反而只是极少数。好像还没有哪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是通过有目的的预先组织,精心安排、刻意培养而产生的。而技术是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为根据,利用得到的认识来改造自然为人类服务。由于它有了科学的根据,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并根据人们的需要和现实的可能,包括人力、资金和技术条件进行规划,因此总体来说是可预见的。
最后,科学与技术的成果形式、肯定方式以及评价标准不同。科学活动的成果主要表现为知识形态,例如报告、论文、著作等;技术活动的成果主要表现为物质形态,例如产品、装置、设施及控制软件等。在肯定方式上通常把科学上的突破叫做发现,对重大科学发现可以冠名,例如牛顿运动三定律、麦克斯韦方程组、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等等;而技术上的创新叫做发明,重要发明不仅可以冠名,还可以申请专利,如诺贝尔一生获得了299项专利,同样,爱迪生在一生共获得了1000多项专利。在评价标准上,科学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完善科学理论,扩大知识的储备;技术提高的标准在于是否能生产出新的和更好的产品。正是科学与技术的多方面差异,人们才得以对它们分别研究,建立起相应的技术体系和科学体系。
[5]
[4]
三、科学与技术的密切联系 科学和技术总是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手段。我们知道,科学与技术同样以自然界为对象,但严格地说,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认识自然,包括认识自然界发生的各种现象,剖析自然界存在的所有物质,揭示主宰自然现象的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而技术侧重将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去利用自然,向自自然索取,改造自然以适应人类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高标准的生活的需要。
时至今日,技术上的进步,总体来说是基于科学的发展。技术的形成要有科学的根据,科学为技术提供理论基础,指明发展方向甚至具体道路。科学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不仅都将在一定时间内导致影响人类生活的新技术的出现,还必定极大地丰富我们进一步认识自然的技术手段;同时,科学也依赖技术。科学理论的成立要经过技术实践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科学理论是否正确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手段,科学的发展要靠技术提供物质手段和操作体系。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我们认识自然的实验手段不断增加、不断提高,科学实验和仪器设备越来越合理,越来越先进,可以推动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因而,科学的发展需要技术的不断推动,技术是科学发展的动力,为科学发展提供经验材料和认识课题。由此可知,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手段,科学提出发展的可能,技术变可能为现实。技术的革新促进
[7]
[6]科学发展,科学的成就推动技术的进步。因此,科学与技术是相辅相成的。然而,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历来是不平衡的,技术有时走在科学前面,推动科学的发展,近代科学诞生以前的情况就是这样,科学有时也走在技术前面,带动技术的发展。
当人类社会跨过二十世纪中叶的门槛之后,随着现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兴起,不仅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也深刻地影响着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第三次高新技术革命,更是使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新的特点。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科学与技术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且发展态势已经明显呈现:一方面现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先进而又复杂的技术手段,如电子显微镜、射电望远镜、自动化检测仪器、电子计算机等,为现代科学研究向新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现在科学重大课题本身也普遍具有工程技术的内涵,需要各类技术人员的共同合作。另一方面,现代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依赖于科学的进步,许多新兴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就直接来自现代科学的成就,技术活动越来越科学化,因此现代技术也可称为物化了的现代科学。总之,可以认为科学是技术的升华,技术是科学的延伸。科学与技术的内在统一和协调发展已成了当今“大科学”的重要特征。首先,科学的技术化过程。科学的技术化是指在总体的科学研究活动中包含着大量的技术科学研究,技术发展研究和技术应用研究作为其辅助部分。虽然科学也受到从生产实践里形成的技术的推动,但在古代,技术对科学的促进作用极其微小。进入16世纪,科学开始真正具有了实验的传统,科学实验从生产实践中分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形式。20世纪以来,科学实验规模的日益增大,所用仪器设日益复杂,实验方法也日益多样化。科学实验成为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正由于科学实验在科学领域的重要作用导致了科学更加依赖于技术,以技术为后盾,表现为科学的技术化趋向。科学技术化的主要表现在于,现代科学的发展是以先进的工艺技术为条件、为后盾的。没有现代的高技术便不会有现代的科学。天文学的研究离不开高倍数的射电望远镜, 生物学的研究离不开高倍的显微镜和其他仪器设备,新型材料的研究也离不开可以观察材料微观组织的电子扫描镜和透射电镜。这些高性能的现代化仪器设备制造又依赖于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一系列新兴技术的发展。
其次,技术的科学化过程。工业革命以后,科学与技术的联系开始加强,科学逐渐成为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源泉。过去,主要是科学得益于技术。现在。技术主要是科学的受惠者,科学理论成了技术改进和突破的思想指南。例如,[8]原子物理学的研究和发展促进了原子弹和原子能技术的产生,罗伯特-奥本海默正是基于原子物理的研究,与众多科学家共同努力,才使得“曼哈顿计划”研制成功,对结束太平洋战争起了重要作用。另外,技术 的科学化还包含另一层含义,即指已有的技术上升为技术科学,技术被理论化、规范化。如工程结构力学和材料力学的发展使建筑工程师不必像古代工匠那样反复用试错法才能找出新建筑的最佳结构, 只需运用该学科形成的技术科学体系就能设计出新的最佳结构;还有基因武器的发明,是在遗传学的高速发展下实现的,与核武器、化学武器相比,基因武器威力更大,更难防难治。现代的尖端技术都是以坚实的科学理论为前提的, 离开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重大技术的发明几乎不可能。
最后,科学与技术的一体化。现代科学与现代技术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他们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相互作用而产生整体效应,并显示出更多的社会功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新技术不仅揭示了物质世界不同层次的运动规律和相互联系,而且产生了一系列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横向学科和综合学科。科学、技术二者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有些领域既是科学的同时又是技术的,有些学科很难严格地说清楚是属于科学的还是技术的。科学与技术连成一体后,科学对技术、技术对科学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一方面使得各自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引起新的革命;另一方面,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相互交融,统一发展,不仅前次革命与后次革命的界限不清,而且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分界也难以辨识,因而人们统称为现代科学革命或当代科学革命。科学技术的一体化对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方式及发展速度、价值取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不断推动社会的向前进步。
1978年3月,伟大的改革开放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他在1988年的一次讲话中又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指出“正确认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正确认识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这对于迅速发展我们的科学事业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在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国家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智力资源和高科技人才的培养、配置、调控能力,表现为对知识产权的拥有、运用能力。在前沿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就能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有利的战略地位[10]
[9]。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有助于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
在现代生产发展中,科学和技术日益结合为一个体系,科学技术化与技术科学化,科学与技术之间的高度渗透,已使科学技术成为现实的直接生产力,使科技发展在物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加强,已成为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由此可知,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的统一体,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也有科学。两者之间既有密不可分的紧密联系,又各有自身的特点,有原则性的独立和区别。科学阐述知识体系,技术提供应用这些知识的方法。随着现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兴起,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总之,我们可以认为科学是技术的升华,技术是科学的延伸。
四、结论
随着现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兴起,科学与技术越来越趋向一体化。技术与科学的联系就越紧密。科学与技术总是共同存在于一个特定的范围内,这是因为两者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科学提供知识,技术提供应用这些知识的手段与方法。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会带来社会的整体性变化。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也有科学。在现代,在“科学一技术一生产”一体化的社会实践中,科学与技术相互渗透、相互交织,融为一体。科学日益技术化,技术日趋科学化,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越来越不清楚了。正因为如此,“科学技术”作为一个词汇已经习以为常地应用于我们的社会生活之中了。
参考文献
[1] 巨乃岐,刘冠军.从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看科学向技术转化的实质与要求 [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2] 傅扬.科学、技术、生产的辩证关系.《生产力研究》,2006.03.[3] 黄顺基.自然辩证法概论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84.[4] 黄顺基.自然辩证法概论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84.[5] 张宗明.自然辩证法概论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 石萍之.科学与技术 [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7] 黄志澄.关于科学、技术、工程的相互关系 [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8] 王东明.从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看科学的功利主义.《学术论坛(理论月刊)》,2004.09.[9] 杨生,肖学杰.论科学和技术的关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科学哲学研究),2001.01.[10] 奚洁人.科学发展观百科辞典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第四篇:遥感科学与技术
遥感科学与技术(本科类)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摄影测量与遥感信息获取、空间数据处理、影像解译与分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从影像上提取空间信息、识别影像目标属性并进行三维重建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具有初步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能在城市、农业、水利、交通、军事、地质、环境、海洋等领域从事摄影测量与遥感等领域的科研、教学、生产的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主要课程:测量学基础,航空与航天摄影,摄影测量学基础,数字摄影测量学,数字图像处理,遥感原理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近景摄影测量,遥感图像解译,微波遥感,GPS原理与应用,计算机视觉。学生毕业后,可在测绘、遥感、地质、水利、交通、农业、林业、冶金、电力、石油、医学、机械、矿山、煤炭、国防、军工、城建、环保、文物保护、航空摄影、航空航天、电子技术应用等行业和部门从事摄影测量与遥感方面的生产、设计、规划和管理及有关教学、科研管理工作。
第五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网络工程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敬业精神,掌握网络工程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能熟练掌握网络系统的安装调试及运行维护工作;具有较高的网络应用开发能力,网络安全与管理能力、大型数据库管理能力、网站设计能力,能从事网络工程应用系统设计、开发、管理和维护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特色课程:计算机网络管理、网络互联技术、网络协议、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IT项目管理、系统集成与综合布线。
就业岗位群:毕业生可在计算机类公司及现代化企业、科研部门、教育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中从事网络工程、网络开发、网络日常管理与维护、网站设计与开发、网络数据库的应用与维护工作。也可继续攻读网络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主要就业岗位群:网络设计、施工、管理;网络系统集成的商务营销;企事业单位网络维护、系统安装、设备配置调试、网络安全;网站的规划建设、管理维护与动态网页的开发;企业信息化建设及简单网络应用软件开发;网络市场策划与营销等。
2、软件工程方向
本专业培养以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为基本技能,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受到程序员的系统训练,熟悉岗位要求,掌握岗位技能,懂理论、会操作的,适应社会信息化需求,适应市场经济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计算机软件开发与维护方面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主修课程: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算法分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现代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实现技术、编译原理、软件工程、软件项目管理、计算机安全等课程
3、通信方向
主要课程:电路分析基础、电子线路、脉冲与数字电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与天线、C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单片机技术及应用、现代接口技术及应用、操作系统原理、现代通信原理、数据通信、计算机网络、程控交换技术、移动通信、卫星通信与VAST系统等
4、网络与信息安全方向
主要课程:应用密码学、网络攻击与防御、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现代通信技术、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网络编程技术、信息论与编码、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防火墙与入侵检测技术、病毒原理与防范、Internet安全协议与标准等。学生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继续攻读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研究生,或到有关科研部门和教育单位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或到政府部门、IT行业、银行、财税、公安、保密等单位从事系统设计及与信息安全技术相关的工作